网络直播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28 06:1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直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直播论文

篇1

【关键词】网络传播;知识沟;扩散

所谓的“知识沟”(Knowledge-gap)(有的文章也称为“信息沟”)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大众媒介的发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长成为可能,但这并未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预期般地等同受益。相反,一些研究者指出:“信息流的增长往往产生负效果,即在某些群体知识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群体;‘信息沟’将会出现并扩大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知识距离。”①最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enor)、多诺霍(Donohue)和奥利恩(Olien),他们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长时,那些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收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斜。②

网络的出现曾使传统大众传播时代长期处于信息匮乏,信息接受不均,形成严重知识差距的人们充满了憧憬:传播技术的改进将会缩减传播成本与费用,节省资源,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与信息流量的增大使受众面临着一个更易接受与丰富的界面,从而提高个人的知识与信息总量;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勾画出“网络大学”、“虚拟教育”、“知识超文档”、“模拟系统”、“自动学徒系统”等设想,并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然而,令人遣憾的是,现实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理想。也许在某些特定知识方面,网络确实缩小了人们的知识差距;但从知识总量来看,不得不悲哀地承认网络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大众媒介下业已形成的知识分布的不均衡。

进入网络的经济和文化壁垒

当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产生并试图普及时,面临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报业如此,广播如此,电视如此,网络更不会例外。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民主与自由常常只是针对那些能挣脱经济束缚的进入者而言。这样,在媒介可进入者与不可进入者之间便形成了和媒介接触程度及几率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知识沟”的形成。显然,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网络所面临的经济壁垒要坚固厚实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成为有经济能力者享有的特权。据了解,目前网络的普及率仅约为1%,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成为网络普及的瓶颈:70%以上的农村人口造成了中国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他们甚至不知电脑为何物;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性网络接触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上网费用仍较高,用户也不得不考虑其有限的经济支付能力。正如美国旧金山一位咨询专家所言:“我们很难想象不花很高代价就能普遍访问计算机服务。对于计算机行业的人来说,每月支付17美元的服务费不算一回事,但对于收入较低的人来说,可能成为负担。”据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网络用户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分别为10.4%、9.8%、9.2%,而在经济落后的、青海、宁夏等地分布极少,分别为0.1%、0.2%、0.3%。③特别是在某些贫困山区,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一段差距,计算机普及难以提上教学日程。因而,这种媒介分布率与接触度的强烈反差,引起知识、信息接近程度的差别,从而形成地区间的“知识沟”扩散。

除去上网费用,地区性经济差别因素之外,额外服务费用的支付对于一般用户而言也是一个难以攻破的经济壁垒。随着技术革新的日益发展,新的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价值将逐渐为受众所接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的软件内容、服务成本使人望而却步,某些网站在接纳新用户时以高昂的进入费用作为条件,从而设置了又一道经济关卡。为此,美国传播学者马克·利维如此悲叹:“我常常为传播与技术正日益冷酷无情地把世界隔离成两个营垒而深感忧虑。一座营垒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极具经济实力的信息贵族把持据守,他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经营者,控制着传播工具与条件。另一座营垒则属于传播圈的‘下层阶级’,这里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巨大的传播机器的摆布下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④

从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中“知识沟”扩散的趋势也在所难免。前文已述,中国农村仍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仍相当低,而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之于传统大众媒介,在使用与操作方面,对用户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阅读能力。网络虽然具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画面、图像、音乐等,但总的说来,文字是基础,其他手段是辅助,很难想象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仅从画面中能领悟出某些东西,更何况文字往往又是搜索网站、资料的必然途径。2)语言能力。网络90%的信息使用的是英语,虽然在中国,英语被作为一个重点科目加以普及,然而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到位和学习目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到底有多少人能通畅流利、毫不费力地阅读英文网站并获取信息还得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即使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英文网站时也会显得手足无措,更何况尚未接触过英语的人不计其数。3)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简单地打开机器,阅读新闻,收发邮件,这是每一个接触过网络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然而如何高效、快速、准确地从网上获取特定资料就不会显得那么轻松,势必要求使用者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对网络的充分认识。同时,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接受新技术也较快,且他们有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而文化水平低者囿于自身能力所限,无法充分利用或有效利用网络来获取资源。然而,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网络使用有效与否并不是一个全然正比的关系,实证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年龄、学习状况等原因,最善于使用网络的是高中、大专与本科生,而具有博士学历的用户仅为0.4%。⑤在这里,知识的专业化成为知识总量增长的阻碍。

[page_break]

进入者的错识与迷途

正如一位传播学者所说:网络可以提供平等机会和民主传播,但仅限于那些可进入者。那是否意味着所有的进入者在相同的硬件设备、社会条件下获取同质同量的信息与知识呢?当然不是。这里的平等、民主仅是指可能性意义上的平等、民主,而不是必然的平等、民主。也就是说,即使在进入者中,由于对网络不同的态度、观念及使用方式同样会形成知识与信息摄取的不均衡,这时,“知识沟”就会产生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散。

众所周知,传统大众媒介具有信息供应、娱乐休闲、文化教育、舆论监督等多项功能,但网络的出现将媒介功能的形式多样性发挥到极致,并扩展出许多新内容。这种功能选择空间的扩大为用户接触媒介的兴趣、动机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用户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或信息的获取,而是被分散到其他诸如时尚流行、娱乐等更具吸引力的功能上去。据了解,在中国相当一部分拥有电脑的家庭,其主要用途不是用来帮助学习,获取信息或处理文件,而是用来玩电脑游戏和看影碟。台湾学者在网络个案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网虫”,他们连续20个小时在线而乐此不疲,然而并非在阅读或查询资料,而是昼夜不分地玩游戏或网上聊天。与此对照,那些非“网虫”的学生则主要通过信息检索系统和万维网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这种在线时间的过度和网络使用方式的后果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⑥于是一条横亘在“网虫”与“非网虫”,“非理性者”与“理性者”之间的“知识沟”便形成了。前者非但未能获取有效的知识或信息,而且放弃了通过其他途径或媒介获得信息以缩邪知识沟”的机会。而能正确使用网络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正是那部分理性而有节制的人。

信息需求的差别与网络的反合拢力

网络的出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的无远弗届、信息畅通、受传同步,信息量正以指数函数速度急剧增加。然而信息的极度膨胀并不预示着知识、信息的均衡分布,受众的信息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其信息需求的层次也与自身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文化水平高者摄取的信息知识含量相对较高,而文化水平低者则易于为娱乐性、刺激性信息所吸引。据统计,美国著名的史密斯学会陈列馆的网址7周才接待可怜的190次访问,而《花花公子》网站一周就接收470次访问。而在力图合拢“知识沟”而做出种种尝试后,美国传播学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合拢“沟”,一种同一、有限且受到广泛信任的消息来源更有潜力。⑦显然,网络不具有同一和有限的消息来源,每个受者也可以是传者,在这里,受传分界已不再那么清晰、明朗,信源多元化使得网络缺少促使“知识沟”合拢的明确意识和强有力的推动力量;网络也不是一种受到广泛信任的消息来源。网上信息的准确度、可信度较差是其劣根性,更多不负责任的信息的传播对受众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的受众是孤立、分散且个性迥异,兴趣有别的个体,他们往往只凭某一共同的话题而偶然相遇,并没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如同一个临时集结的队伍。在这个话题之后,他们便自行散开,毫无关系。蒂奇纳认为:在多元化社区里,由于存在各色各样的信源,因而,“知识沟”有扩大的趋向;在同质性的社区里,人们的信息渠道虽不正式但相同,因此“知识沟”扩大的可能性较校⑧而网络正是这样一个具有“知识沟”反合拢力的多元化社区。

综上所述,在目前社会条件下,网络传播加剧“知识沟”扩散的事实是无庸置疑的,而且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多变,发生条件的复杂,影响因素的多样,因而整个社会形成的不仅是一条“沟”,而是几条,乃至几十条更为繁复的“沟”。因此,“知识沟”的“扩散”既是指程度、纵深的加深,也是指数量、广度的增大。

注释:

①[英]丹尼斯·麦克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②同①第95-96页。

③/develst/cnnic2002-1/4,shtml

④马克·利维:《新闻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1月

⑤同①

篇2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文化环境,而且也在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

一、网络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认识系统。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教育主要依赖于家庭、学校周围社会环境,注重自得和自省、反求诸己、改过迁善等等,因而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家庭、学校、村落、社区及其相互间的礼俗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其主要媒介是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起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而在当代,人们除去被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体包围外,网络文化所负载的各种信息已使其置身于一个完整的新世界。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需求。他们不仅借助于网络文化的传播进行感知和理解,而且还能从中吸收思想政治素养。可以说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与网络文化传播密不可分,他们在网络中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政治观念。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是青少年道德认知的重要来源。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建构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非群体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是在参与群体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的。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群体参与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认知,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不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社会群体。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并不仅是从某一个体到另一个体的传播,而常常是许多社会群体同时获得同一文化知识和价值信息。因此,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越社会群体的;二是网络文化传播的思想政治意识建构方式具有开放性。在传统社会生活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人们所在的群体相对封闭,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观念变化较小,往往会长时间保持着同样的道德风尚和伦理价值观念。到了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的传播打破了一切封闭状态,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传播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使一切遥远的社会关系变得近在咫尺。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改变了思想政治意识的建构内容。在传统社会生活中,一代一代的文化传递及群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互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是经验知识、风俗、礼仪等文化观念、政治信仰、思想品德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也有科学技术、政治思想、经济知识等等内容。可以说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所接受的信息内容比过去几个世纪还多,一个现代青少年所了解的东西比过去一个老人还多。因此,网络文化传播所建构的思想政治意识的结构层次,要比传统社会人们的结构层次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这不仅是我国现实变革的必然反映,也是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网络文化传播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文化传播对养成青少年进取、开放、参与、自强精神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作为信息工具和感知媒介极大地提高了青少年感知外部世界知识的能力,并且以空前未有的密集信息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价值享受。无论从量和质两方面看,都是学校教育难以达到的。从量上看,网络传播将逐渐超过由学校所提供的信息源;从质上看,学校以外的信息,由于传播工具的现代化,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也容易吸引青少年,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这一点看,网络文化传播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文化传播常常容易青少年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网络文化传播是一个信息开放体系,是无数群体、个体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接受者、媒介发生着交互作用,无数群体、个体凭借不同的自身素养,不断交互感知各种价值信息。传播者、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经验、见解、知识等等相关因素不断地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时这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那种因素起主导作用。因而,时常会出现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局面。另外由于各种各样夸大、扩张信息的存在,又会使得整个网络信息的价值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因此,青少年常常容易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例如网络聊天中频频有人上当受骗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网络文化传播不仅容易使青少年丧失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也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状态。某些不正规的网站,为了以“新”和“奇”吸引浏览者,经常会一些不真实的新闻和花边消息。其规模之大、信息之密集,如滔滔洪水,它容易使青少年心理机制失去承受能力,同时也减弱了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感知能力。当信息量对青少年来说成为超负荷传播时,就容易使青少年失去兴趣。尽管网络文化传播信息能如潮水般涌向社会,而真正能内化为青少年品德的却很少。信息洪水浩浩森森,青少年的心态却膺臀懂懂。这样,网络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建构思想政治意识的意义,它不但不能使青少年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而且容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思想政治意识取向的状态。

再次,网络文化传播易使青少年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从传播的内容来看,现今的网络文化传播是无视青少年作为主体存在的,忽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价值理想。如潮的信息洪水常常是反映了主人的需要,而不断地在网上传播。这些信息究竟能给青少年提供多大积极的帮助,网络文化传播者很少给予考虑。这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文化传播倾向,它忽视了青少年的价值需要和动机,因而常常破坏他们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从学校获得的道德规范与网络文化传播中获得的信息相冲突。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越来越使青少年无法界定自己生活的真实空间,也越来越使其无法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因缺乏一定的参照标准而使青少年陷人无所适从的困境。网络文化传播的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它将会使青少年理性思维衰退,从而使其逐渐丧失正确的价值标准。

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也会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减弱。因此,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三、确立开放、多元的社会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既是对网络文化传播这一挑战的应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自身要求

篇3

所谓的“知识沟”(Knowledge-gap)(有的文章也称为“信息沟”)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系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大众媒介的发展使信息流的迅速增长成为可能,但这并未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预期般地等同受益。相反,一些研究者指出:“信息流的增长往往产生负效果,即在某些群体知识的增长远远超过其他群体;‘信息沟’将会出现并扩大一个社会群体与另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问题上的知识距离。”①最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enor)、多诺霍(Donohue)和奥利恩(Olien),他们指出,“当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信息流量增长时,那些受过较好教育,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比教育较少、地位较低的人们更好地吸收信息。这样,信息增长导致了‘知识沟’的扩大而不是缩斜。②

网络的出现曾使传统大众传播时代长期处于信息匮乏,信息接受不均,形成严重知识差距的人们充满了憧憬:传播技术的改进将会缩减传播成本与费用,节省资源,实现信息与知识的均化;传播速度的加快与信息流量的增大使受众面临着一个更易接受与丰富的界面,从而提高个人的知识与信息总量;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勾画出“网络大学”、“虚拟教育”、“知识超文档”、“模拟系统”、“自动学徒系统”等设想,并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然而,令人遣憾的是,现实并未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理想。也许在某些特定知识方面,网络确实缩小了人们的知识差距;但从知识总量来看,不得不悲哀地承认网络以其快速、高效、便捷的媒介优势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大众媒介下业已形成的知识分布的不均衡。

进入网络的经济和文化壁垒

当一种新的传播技术产生并试图普及时,面临最严峻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经济水平的制约。报业如此,广播如此,电视如此,网络更不会例外。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民主与自由常常只是针对那些能挣脱经济束缚的进入者而言。这样,在媒介可进入者与不可进入者之间便形成了和媒介接触程度及几率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知识沟”的形成。显然,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网络所面临的经济壁垒要坚固厚实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成为有经济能力者享有的特权。据了解,目前网络的普及率仅约为1%,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成为网络普及的瓶颈:70%以上的农村人口造成了中国大量文盲、半文盲的存在,他们甚至不知电脑为何物;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性网络接触程度的差异;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上网费用仍较高,用户也不得不考虑其有限的经济支付能力。正如美国旧金山一位咨询专家所言:“我们很难想象不花很高代价就能普遍访问计算机服务。对于计算机行业的人来说,每月支付17美元的服务费不算一回事,但对于收入较低的人来说,可能成为负担。”据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在中国,网络用户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分别为10.4%、9.8%、9.2%,而在经济落后的、青海、宁夏等地分布极少,分别为0.1%、0.2%、0.3%。③特别是在某些贫困山区,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实际需要还有相当一段差距,计算机普及难以提上教学日程。因而,这种媒介分布率与接触度的强烈反差,引起知识、信息接近程度的差别,从而形成地区间的“知识沟”扩散。

除去上网费用,地区性经济差别因素之外,额外服务费用的支付对于一般用户而言也是一个难以攻破的经济壁垒。随着技术革新的日益发展,新的网络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价值将逐渐为受众所接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设施上的软件内容、服务成本使人望而却步,某些网站在接纳新用户时以高昂的进入费用作为条件,从而设置了又一道经济关卡。为此,美国传播学者马克·利维如此悲叹:“我常常为传播与技术正日益冷酷无情地把世界隔离成两个营垒而深感忧虑。一座营垒由那些受到良好教育而且极具经济实力的信息贵族把持据守,他们是计算机系统的经营者,控制着传播工具与条件。另一座营垒则属于传播圈的‘下层阶级’,这里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在巨大的传播机器的摆布下过着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生活。”④

从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的角度来看,网络传播中“知识沟”扩散的趋势也在所难免。前文已述,中国农村仍存在大量的文盲半文盲,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仍相当低,而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较之于传统大众媒介,在使用与操作方面,对用户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阅读能力。网络虽然具备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文字、声音、画面、图像、音乐等,但总的说来,文字是基础,其他手段是辅助,很难想象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仅从画面中能领悟出某些东西,更何况文字往往又是搜索网站、资料的必然途径。2)语言能力。网络90%的信息使用的是英语,虽然在中国,英语被作为一个重点科目加以普及,然而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到位和学习目的偏差等多种因素,到底有多少人能通畅流利、毫不费力地阅读英文网站并获取信息还得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即使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英文网站时也会显得手足无措,更何况尚未接触过英语的人不计其数。3)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简单地打开机器,阅读新闻,收发邮件,这是每一个接触过网络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然而如何高效、快速、准确地从网上获取特定资料就不会显得那么轻松,势必要求使用者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对网络的充分认识。同时,文化水平高的人一般接受新技术也较快,且他们有一种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和积极性;而文化水平低者囿于自身能力所限,无法充分利用或有效利用网络来获取资源。然而,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网络使用有效与否并不是一个全然正比的关系,实证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年龄、学习状况等原因,最善于使用网络的是高中、大专与

本科生,而具有博士学历的用户仅为0.4%。⑤在这里,知识的专业化成为知识总量增长的阻碍。 进入者的错识与迷途

正如一位传播学者所说:网络可以提供平等机会和民主传播,但仅限于那些可进入者。那是否意味着所有的进入者在相同的硬件设备、社会条件下获取同质同量的信息与知识呢?当然不是。这里的平等、民主仅是指可能性意义上的平等、民主,而不是必然的平等、民主。也就是说,即使在进入者中,由于对网络不同的态度、观念及使用方式同样会形成知识与信息摄取的不均衡,这时,“知识沟”就会产生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散。

众所周知,传统大众媒介具有信息供应、娱乐休闲、文化教育、舆论监督等多项功能,但网络的出现将媒介功能的形式多样性发挥到极致,并扩展出许多新内容。这种功能选择空间的扩大为用户接触媒介的兴趣、动机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用户的注意力不再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或信息的获取,而是被分散到其他诸如时尚流行、娱乐等更具吸引力的功能上去。据了解,在中国相当一部分拥有电脑的家庭,其主要用途不是用来帮助学习,获取信息或处理文件,而是用来玩电脑游戏和看影碟。台湾学者在网络个案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网虫”,他们连续20个小时在线而乐此不疲,然而并非在阅读或查询资料,而是昼夜不分地玩游戏或网上聊天。与此对照,那些非“网虫”的学生则主要通过信息检索系统和万维网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这种在线时间的过度和网络使用方式的后果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⑥于是一条横亘在“网虫”与“非网虫”,“非理性者”与“理性者”之间的“知识沟”便形成了。前者非但未能获取有效的知识或信息,而且放弃了通过其他途径或媒介获得信息以缩邪知识沟”的机会。而能正确使用网络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的正是那部分理性而有节制的人。

篇4

おピ诖笾诖媒时代,网络电影非常发达,无论是国产及海外电影,网络下载异常便捷,在这一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大学生以网络下载的方式观看各类电影已十分普遍。而各个电影网站雨后春笋般兴起,相互竞争,促进了网络电影的繁荣兴盛。正是由于优质、清晰、免费、丰富的网络电影,培养了无数的在校大学生网络电影迷,他们沉浸于网络电影的新鲜、刺激和快乐,通过网络电影让自己得到了暂时性的精神满足和人生乐趣。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处于形成阶段,是否能够甄别影视珍品和网络垃圾,自觉抵制网络电影中的毒素很令人担忧。为此,必须重视网络电影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ヒ弧⑼络电影的传播

ス赜凇巴络电影”的概念,有着不同的阐释,有人认为“网络电影”只能是那些专门为了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而制作的电影短片,时间不超过5分钟。声称第一部网络电影的是台湾网络短片《175度色盲》,而内地第一部网络电影认为是《天使的翅膀》,这两部“网络电影”都是2000年开始制作的。“网络电影”强调其特性是观者的参与性、自主性、个体性和匿名性,凸显了网络的游戏意义和自我个性的伸张。但是,有相当的论者认为,不能将网络电影僵化地认为只能是为网络游戏而制作的电影,网络仅仅是一种传播渠道,任何电影如果通过网络传播,依然属于网络电影。

ノ蘼勰闹中问降耐络电影,其核心都是以互联网作为播放途径实现电影的审美表现和价值传播。网络电影是伴随互联网而产生的,而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的重要传媒形态,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观看网络电影则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电影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网络为终端播放目的的原创性网络电影,按照网络元素要求、契合网民爱好和个性心理,融入时代流行元素,运用网络语言,使影片独具网络娱乐性和互动性,如草根网络喜剧电影《我们没有隐私》和异常火爆的《赳客古装》。网络原创性电影还包括网络山寨电影、网络DV上传视频。网络电影另一方面是指从网络上下载的那些以影院发行为目的的艺术电影,这是网络电影的主体部分。由于现代新媒介的及时性、广泛性、自由性和互动性,涌现出了众多专业电影播放网站,将中外各都汇聚于网,网民可以随意浏览。无论是网络上的原创、山寨还是经典文艺电影,“网络播放”虽然视觉冲击效果没有影院放映宏大磅礴,但网络电影的刺激性、随意性、自由性、丰富性及互动性是传统电影院难以比拟的。正是由于网络电影“后现代”娱乐特征,社会才需要对网络电影传播进行规范和引导,否则,网络电影带来的奇观有可能成为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道德滑坡甚至堕落的驱动元素。

ザ、网络电影对大学生的影响

ジ据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电影观赏是非常支持的。从我们发送的560份问卷调查样品研究中可以看出,928%的大学生都曾至少观赏过一部网络电影,725%的大学生观看了至少5部电影以上,674%的同学经常通过网络下载欣赏电影。从电影内容上看,915%的学生选择观赏国外电影,其别是以韩国、日本和欧美电影为主。关于是否观赏过低俗网络影片,居然有723%的学生回答曾经看过至少一部以上的“情”。问及网络电影对学生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网络电影是一种消遣和娱乐,没有特别的思想影响;对于网络电影特别是一些原创的山寨电影、搞笑视频和网络上传播的低俗影片,出乎意料的是857%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相反,对于国内的一些民族经典文艺片,主动通过网络欣赏的同学只占358%。从我们对学生观赏网络电影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喜欢浏览各种网络电影,偏重于以娱乐为主的西方电影和日、韩为主的符合时尚潮流与个性心理的电影;大学生对及各种低俗电影并不避讳;对传统的中国文艺经典电影兴趣不大;对网络电影与素质教育、道德提升和自我审美水平熏陶并不肯定。

ツ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对电影情趣选择出现如此大的困惑呢?

ナ紫,电影文化的主导潮流值得反思。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主旋律艺术文化放在首要地位。但是,文艺工作者在主旋律文化艺术处理与理解上比较僵化,都呈现出几十年不变的“烽烟滚滚唱英雄”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格调与固定模式。今天是一个多元思潮的社会,电影文化的表现也应该是多元的,而我们90%的投入都在拍摄模式僵化的主旋律影片,一看电影开头就知道电影的结尾,缺少电影本身的艺术元素。同学们对那些传统的中国特色的战争片、英雄片如《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焦裕禄》《孔繁森》等,从小学到高中已经在电影院、电影频道观看了数遍,早已出现了一些“审美疲乏”。现在任何一部主旋律影片刚刚出世,如果不是单位集体组织或者正值节假日档期,是很难得到观众的,特别是很难得到当代十分挑剔的大学生观众认可。即使是主旋律的电影,我们拍摄的时候为什么不忠实历史的原貌或者让电影更多一些深刻的思想内涵,以人类视野的政治眼光、或者以人性作为表现手段而征服观众呢?同样是主旋律的爱国片,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和韩国的《太极旗飘扬》,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我们的主旋律为什么一定要那么“有板有眼”?

テ浯,整个社会的艺术审美孽变。当代大学生不选择艺术民族文化“经典”,而追逐精神刺激、感官刺激、新奇娱乐的影片,因为整个社会精神状态都处于一种喧嚣、复杂、刺激、享受、缺少理想、精神迷茫、情感滥泄的“快餐”消费时代,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早已扭曲变异。大学校园不是圣地,大学生的审美倾向是受时代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一直是在中国“市场化”经济全面蔓延时代成长的,对金钱、物质、消费、刺激、游戏、享乐从小都予以接受和经历,他们的真实思想深处不可能是随时紧跟“主旋律”的节拍,他们有自己独特个性、独特的审美选择和独特的艺术理想。但是,在这些“独特”之后,的确存在着对民族经典的抛却与对平庸甚至垃圾的追捧。因此,我们必须对整个时代的审美精神和追求的畸变予以重视。

ビ纱斯壑,虽然大学生已经接受高等教育,开始处于青春的成熟阶段,但其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并不十分成熟,以“自我娱乐”为中心,热衷于具有感官刺激和精神亢奋;对低俗、荒诞、游戏、怪异、情比较青睐,而对传统的民族经典却以一种先验的“拒斥”心理对待。诚然,大学生对待电影的文化态度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心灵反映,也是当下社会心理的反映。大学生朝气蓬勃、个性活跃、喜欢新奇、追求刺激是由他们的年龄及本能特征所决定的,在网络上通过游戏或者各种电影寻求精神满足和精神减压,得到暂时的娱乐。但是,如果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崇拜国外电影,而忽视国内经典,对包括国内外都予以的禁片甚至不堪入目的片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者欣赏的态度,那么,大学生的电影文化选择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至少是在文化态度上过分染上一种“后殖民文化心理”和“后现代”的放纵色彩。大学生毕竟是学生,对于网络电影应该有一种理性、清晰和正确的文化价值趋向,至少在对网络电影的欣赏上,不能让、游戏、荒诞和庸俗完全占据了自己的心灵,在无形中逐渐让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精神甚至道德约束一步步放松,让一些不良的网络电影不知不觉地侵蚀自己的灵魂,而最终成为道德、精神甚至生命的溃败者。

ト、正确的网络电影文化价值观的建构

ネ络电影作为文化艺术表现之一,如何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如何表现文化核心价值观,如何在复杂喧嚣的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不至于湮没自己文化品行和特质,如何确立一种共同信守的网络电影文化价值秩序,这需要建构正确的网络电影文化价值观。

ナ紫,大学生应该树立网络主旋律电影文化观念。“主旋律”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精神,包含传统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及奉献精神。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功能,还有启智和教育功能。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精神追求和文化旋律,其艺术作品都竭力去表现这种精神。即使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也同样充斥了美国式的英雄崇拜和个人主义精神。我国的主旋律电影,有别于商业片,娱乐电影追求的是商业价值,而“主旋律”电影注重的是宣传效果,保持了电影叙事文本和历史文本价值的一致性,唤起对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民族记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及当下发展曲折道路的演绎和探索。网络上的电影网站有着大量的免费“红色经典”影片,作为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主旋律电影获得教育。

テ浯,正确对待我国民族文化电影的经典。网络电影只是传播渠道的变化,而民族文化经典电影的文化精神内涵却永远不会改变。虽然我国电影发展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但却有着无数蕴涵中华民族个性、精神及反映中华民族美好人性的优秀经典影片。作为大学生,应该自觉去接受民族文化经典电影的熏陶,除了对好莱坞大片的赏析外,应该培养对自己民族文化电影的浓烈兴趣。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仁爱、宽容、坚忍、爱国、孝悌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元素和基本理念,是衡量与判断事物的终极文化标准,其中包括历史(是非)观、道德(善恶)观、社会(正邪)观、伦理(荣辱)观、审美(美丑)观等。具有本土意识的优秀电影,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获得了数代观众的心灵共鸣。如民族文化经典电影《早春二月》《小城春秋》《舞台姐妹》《刘三姐》《天仙配》《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等。

サ谌,自觉抵制低俗影片和网络垃圾。网络电影的网络传播特征的交互性、海量性、多媒体、及时性、个人化与超文本等特征,使得网络电影良莠不齐,杂色纷呈。大学生要自觉抵制那些伤害民族感情、破坏国家形象、亵渎人类道德、传播种族屠杀和歧视的违背人类伦理的网络电影;对那些暴力、变态、人格扭曲和裸的展示低俗电影应该主动予以唾弃,而不以猎奇的心理去观赏和模仿。虽然有些是属于艺术片范围之内的电影,如《索多玛120天》,这部片子曾在意大利本国就遭到禁演,虽然被划定文艺片范畴,作为非专业性研究,依然不要因好奇而去下载观赏。

篇5

我的研究课题是《论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了能更好的将自己的课题分析和研究的更加透彻,我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查询大量的书籍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腾讯游戏频道》《游戏风云》两档火爆电视节目和各大游戏直播平台,斗鱼,虎牙,全民TV,熊猫TV深度的了解到了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的概念定义。起源,发展,和现状。充分了解电竞直播的起源,发展,和现状,发现当下电竞产业和游戏直播节目存在的问题和一些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并对本人的论文撰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前言】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游戏产业也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发展的时期,成为了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游戏网络直播成为社会热点,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对它的研究极具时代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商业价值。电子竞技游戏网络直播行业是游戏产业的一种延伸,当下游戏产业是一个大热的新兴文化产业,游戏网络直播行业更是最前沿、最受追捧的行业,2019年电子竞技申奥成功更是达到了一时巅峰。但是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类节目仍然需要人们辩证客观地对待与认识。【主题】本文通过研究游戏网络直播兴起与发展的过程,阐述了对游戏网络直播的认识和了解,认为中国游戏网络直播行业的兴起是一个“从有到有”的过程,是基于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政策的调控以及行业的创新才得以发展的,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三个时期且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最后才完成了游戏网络直播的平台化与泛娱乐化。但是尽管现在的电竞直播广泛的发展,还是存在着问题。本文将游戏网络直播和电子竞技类节目这一传播活动置于传播学视角下,对其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进行了简单有效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了游戏网络直播发展的泛娱乐化等特点。强调游戏网络直播是主播运用游戏网络直播平台为媒介向用户传递以游戏进程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的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主播与用户两者之间的交流是游戏网络直播产生深层次影响的基础,也是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最后,以“斗鱼TV”“虎牙TV”为例针对游戏网络直播现存的非良性竞争,内容低俗化,直播视频版权,商业模式错位,代打,欠薪,版权,管理盈利问题进行了探究,对游戏网络直播产业的产业链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思考,对其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相应的对策,认为游戏网络直播必须建立合理、完善的行业规范,通过法律约束游戏网络直播平台和主播,才能不断地取得良性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

二、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我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要对近年来电子竞技的兴起和游戏直播的电视节目加以简析、举例,从各大直播平台节目的成功之处着手,浅析电子竞技类节目和游戏直播类节目的发展与成长,并从中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通过研究游戏网络直播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表达我对游戏网络直播行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对游戏网络直播这一传播活动,对其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效果进行了简单有效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和分析了游戏网络直播发展的特点。最后,以“斗鱼TV”“虎牙TV”为例针对游戏网络直播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电子竞技游戏直播节目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论文主要内容会有五部分来论证课题:第一部分: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的概念,特性;第二部分:电子竞技和游戏直播类节目的发展历史与电竞的兴起;(萌芽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第三部分:电竞游戏网络直播兴起与不断发展的原因;第四部分:影响中国整个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的三大问题。第五部分:游戏网络直播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斗鱼TV”“虎牙TV”为例

三、设计(研究)方案

1.资料查询法:查询游戏直播类节目和电子竞技的发展史;2.图书馆查阅有关电子竞技类大量书籍;3.收视各大直播平台斗鱼,虎牙,全民TV,熊猫TY等进行实际分析;4.在各大平台咨询了解,如:微信,微博,论坛及百度贴吧;5.通过网络调查了解,节目主播,各类型游戏的评论以及网友评价;6.与专家或业内人士沟通,更好的了解电子竞技类节目和游戏直播节目7.主动尝试:注册斗鱼直播平台主播亲身体验;

四、工作进度安排

准备阶段6月16日至7月16日撰写阶段11月1日至3月1日3月6日至3月10日4月10日至4月20日论文评阅阶段5月8日至5月20日答辩阶段6月份论文答辩论文评阅论文撰写中期检查论文定稿初拟题目10月24日至10月26日论文开题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鹏.电子竞技直播的平台化研究[J].暨南大学,2019.

2.王再兴《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游戏网络直播研究》兰州大学20193.张曦元.网络视频直播间资源优势与创新机制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2019

4.穆亚荣《电子竞技在我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9

5.张致远张宽胜《浅析中国电子竞技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游戏风云2019

6.IT之家《首届电竞奥运会落户巴西LOL成为比赛项目之一》腾讯网2019

7.罗蕴军《浅谈全媒体联合直播电子竞技比赛的实践》新余市广播电视台2019

8.袁博《三大焦点带你解读电子竞技游戏网络直播第一案》法治周末2019(10)

9.游戏动力《影响中国整个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的三大问题》电竞观察2019(12)

篇6

 

从新媒体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变革由技术领域逐步扩展到内容生产,逐渐动摇传统媒介(出版、广播电视等)的制作播出秩序。作者通过参与国家广电总局课题中子课题:新媒体发展对广播电视节目制播机制的影响(编号:GD0851)中对广播节目与新媒体结合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广播节目制作的影响程度及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制作制作人员提出的要求。

1.新媒体的特点简述

新媒体,主要是指区别于电影、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手机、户外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其主要有:信息的多样性、接收终端的多样性、信息的非线性等特点。

信息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信息人在新媒体的平台上,通过普及化的设备(手机、电脑等)提供信息,相对于主流媒体播出机构和出版机构,不其信息提供者存在多样性。理论上,任何一个人利用手机或电脑,就是能够成为一个信息者。

接收终端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信息终端接收者,不在依靠单一的设备接收单一形式的信息。例如:收看电视接收电视节目,阅读报纸接受文字信息等。信息接收者可以通过一个终端接受多样的节目。

信息的非线性,主要体现在信息接收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者),可以通过主动选择来获取信息,而非被动地接收。

2.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制作的影响

当前,由于信息化迅速发展,广播节目制作播出的发展环境,不但面临数字化技术设备(自动播出和硬盘播出、节目集成平台)的使用,在节目制作与传输中也面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合作与竞争。

2.1节目素材获取渠道的转变

在我国广播播出机构中,传统的节目制作素材获取渠道主要是:上级提供素材、记者现场搜集、其他新闻机构或单位组织提供。然而由于数字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通过对40位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问卷调查发现,新媒体对于广播从业人员获取节目素材渠道的影响范围更大,程度更广。例如:音乐类节目的主要素材由于需要紧跟时尚前沿,除了专门老歌曲栏目和歌手新歌推介活动之外,76%的节目直接来自于网络下载,8%的来自于CD,16%来自于本台提供的硬盘素材(图1-1)。

图1-1 广播节目素材获取渠道

2.2节目播出渠道的丰富

2.2.1在线直播

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播电台开始逐渐自己的网站。并开始在自己的网站进行广播节目直播。例如:中国广播网在线提供《中国之声》节目直播;河南广播网提供交通广播、音乐广播、MYradio等频率直播;北京广播网也提供17个广播频道。

2.2.2互联网直播软件

如PPlive、PPS网络直播、深度电视直播等流行软件插件在直接提供电视直播业务的同时,也可以收听广播节目,而不用登录网站。

2.3广播节目的延伸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除了在电台本身的渠道之外,还利用新媒体将自己的节目延伸,通过博客、节目网站、播客、QQ群,论坛等形式和听众进行交流。其中:开设了节目博客的75%,播客的8%,有独立节目网站的25%,有节目论坛的50%。并且在音频节目的基础上,有些广播电台还提供播音间的视频直播,极大改变了传统的节目播出。

2.4面向不同受众的节目制作

音频节目制作人员需要考虑到新媒体的播放特点。在传统的广播制播出流程中,节目往往是按照播出的要求来制作的。节目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广播线性播出的特点,时间段、频道定位等因素制约着制作人员的制作。音频和视频节目的创作人员,除了要遵循广播的线性化、单项传播等特点外,还要开发能够被主动搜索、非线性、满足点对点传播方式的新的音频视频节目。

3.新媒体的发展对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素质的要求

3.1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广播节目制作人员要认清信息的负面影响,趋利避害。科技论文。目前,网上新闻的播发者多数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机构,它们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向不发达国家输出其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文化冲突会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特别是获取素材时,要避免信息垃圾乘机渗入。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由信息过滤和加工的能力。科技论文。

3.2 培养适应新媒体特点的技术能力

基于新媒体的广播节目制作,有了必须的硬件设备,还需要能够掌握这些硬件及软件人才。广播节目制作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编辑软件的应用,包括在新闻采录的时候对摄像机、照相机的运用都是必不可缺的技能,需要的不仅是新闻、编导、播音等专业技术,还需要掌握非编、线编等编辑软件,要懂得使用3d和flash软件,特别是有些节目还需要掌握音乐编辑软件。因此,广播节目制作人员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3 基于新媒体的节目创新能力

基于新媒体的受众人群,接收方式的特点。在制作广播节目时,我们可以看到如图3-1所示:节目的制作要同时适应新媒体和广播的播出方式。科技论文。完全依靠原来的节目在新媒体上播出(特别是音乐等直接可以从网络下载的节目)是不可行的。这样就要求广播节目的制作人员增加原创节目的能力,这些节目还要适应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终端的应用习惯及文化形态。

图3-1广播节目的播出形态

参考文献

[1]范以锦,董天策主编.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4.

[2]熊澄宇.新媒体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篇7

一、网络直播视频的兴起

网络直播视频通常被认为是发端于新闻直播或体育赛事网络转播,[1]经“游戏直播”推波助澜后,网红直播视频开始成为直播类网站“吸粉”和“吸金”的主要依赖。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盏钠笠稻统过300家,且数量还在增长。[2]网红直播视频和游戏直播相同,都是基于网络特征而发展出来的视频样式,具有相同的数字基因,当前大多数的网红直播视频属于由使用者生成内容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网红直播也被一些文献归类为“秀场直播”[3],因为这类网红直播视频与过去的秀场视频在内容上差异不大,主要都是女主播个人的表演,大多是以美女主播为核心,内容多为主播唱歌跳舞、讲段子、表演魔术、分享所见所闻、回应网友的留言及评论,并且不断和进入直播间的网友互动。艾媒咨询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收看过网络直播的网民中,观看生活直播和娱乐直播的占80%[4],说明这类以主播魅力作为号召的直播视频仍是当下直播平台的主体。然而,网红直播与其他网红视频的不同之处在于互动性,网红直播的观众不再只是观看,而是与之互动。

观看网红直播视频主要以手机为终端,以往各种影像制品皆非专为手机设计,电影画面是为大银幕设计,电视剧是为电视荧屏设计,甚至网络视频也是为电脑屏幕设计,但是网红视频是直接以手机屏幕作为预想的终端屏幕,这是崭新的视觉呈现形式。新兴媒体与内容拓展,导致新的视觉设计需求产生,亦将直接影响观看者的视觉心理。

二、网红直播视频的视觉形式与观看心理

网红直播视频与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或网络游戏直播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终端设备不同,这将导致产生如何观看及观看心理差异化等问题。智能手机一开始仅是作为移动的通信设备,但现在却已融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移动的电脑设备,也创造出了新的视觉形式。

视觉形式决定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主客置。电影大银幕的观看角度,是观看者仰望被观看者,被观看者虽然是被动客体,但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在银幕上,被观看者的所有视觉呈现是各个环节精心安排下的产物,化妆、美术、摄影、灯光,都是为了烘托与塑造银幕上偶像的视觉效果。此外,自下而上的仰视形式,在视觉心理上能够营造出崇敬感,这是大银幕的视觉形式所形成的视觉心理效果。

电视普及后衍生出的客厅文化曾带来视觉形式的转变。电视剧与电影的区别之一是电视的观看不再需要仰望,而是平视视角。观者与电视中被观看者的主客体关系与过去电影大银幕中的被观看者的关系有了改变,从仰视到平视。原本银幕特写镜头中女明星庞大但却精致的脸庞,在电视荧幕上变得和真人比例相近,而精致感通过传输则已消减。仰视明星的崇敬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随性的日常存在。

而电脑的观看形式,不仅延续了电视荧幕的平视视角,更进一步将景框缩小。观看者与电脑屏幕中被观看者的主客体关系再次转变。这种观看形式的改变,引起不少针对网络视频的视觉形式的讨论。例如,网络视频偏好更多的特写镜头,因为远景或是中景在较小的电脑屏幕中失去了表现力。

当观看变成手机移动终端,因为屏幕小,特写、中近景这类视距较近的景别适合在手机屏幕上观看;因为手机的移动性,固定镜头也较移动镜头看起来舒适。[5]以手机为主要终端的直播视频就更明显了,尤其是网红直播,几乎都是脸部特写与上半身的近景镜头。网红直播给予观众的不再是如电影般对一个完整世界的窥视,而是视觉经验的局部。

更重要的变化是人们俯视手机的观看形式。由于屏幕愈来愈小,人们的观看从电影的仰视、电视的平视到了手机的俯视,俯看手机的观看形式,使得观众对荧幕里人物的崇拜心理被一种审视的观看心理替代。因此,现在走红的网红不一定是大明星,反而可能是草根一族,观赏者更多的是带着一种玩赏的心态。

网红视频里的主播虽然被称为“主播”,其实,他们并没有多少对内容的控制权,因为播出内容随着消费者即时互动而更改,他们也没有企图呈现一种完美无缺的形象,而只是把自己的特征呈现出来,满足观看者隐密的意愿、窥视的欲望,抑或是陪伴的需求。屏幕里的客体仅仅是作为一个个被展示的,甚至是自觉自愿地成为一个被戏谑的对象。

网络视频的使用者带着居高临下的视角,看着手机里不甚精美的客体,在观看过程中享受着一种优越感。原本过去仰视的巨星,或电视里的明星,如今都成了手掌中完全被自己控制的“小网红”。

三、重回男性凝视:直播视频的视觉形式

劳拉・穆尔维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论文《视觉与叙事电影》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男性凝视”(malegaze)的概念。劳拉・穆尔维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先进的表象系统,以无意识构建的观看方式,将男性作为视觉认同的对象,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用视觉巩固父权制度的运作。[6]

男性的凝视在好莱坞模式的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清晰,比如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充斥着男主角的主观镜头、拟人视角的推移镜头,还有不少明显的窥视镜头。《后窗》就是其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中男主人公因为脚受伤只能待在自己的房子里,百无聊赖之下他开始观察对面公寓的人,从一开始不经意的观望,到后来用望远镜头与摄影镜头仔细窥视对面人家窗内的一举一动,并将自己隐匿起来,形成你明我暗的主客体关系。希区柯克的电影明显突出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强化了电影中看的力量与权力,而他自己也不讳言他电影中对于窥视癖的兴趣。[7]

电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多元发展,男性凝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视觉认同视角。若从作者论的角度论之,在女性导演或是其他多元性别认同导演的作品中,电影的主要视角已经不再只从男性的凝视出发。在更重视消费者的商业电影操作中,如何讨好女性观众的视觉需求,更让“女性凝视”的议题浮出水面,“小鲜肉”“长腿欧巴”“八块腹肌”也可视为迎合当今女性凝视的视觉产物。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个重视女性消费与女性视觉需求的时代,网络直播视频却再次凸显“男性凝视”的运作与新的演化。网络直播平台的消费者有60%在20岁到30岁之间,且以男性为主。[8]即使不看这些数据,若打开直播视频平台,热门首页上女主播的数量比男主播多得多。

劳拉・穆尔维认为,观影的其一来自于^看的,也就是窥视的,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观看癖是性本能的成分之一。[9]经典好莱坞叙事提供一个封闭的故事世界,它完整地在银幕上展演;古典叙事模式将观众隔绝于故事之外,给予观众一种隔离感,同时又给予观众一个全知的视角,激发并满足他们的窥视欲。

而在网红视频中,这样的男性凝视不再借由导演之眼移动与运作,不再经由一个故事展现并窥视女性,而是直接地、毫无掩饰地将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女性是唯一的展示物,其他多余的装饰――叙事、情节、角色都被排除,网红主播只需展示自己即可,其他的表演,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讲故事,都只是附着物。

男性凝视原本隐藏在电影镜头中,而今男性凝视在网红视频上则不用凭借他人的视角,而是直视手机里的客体。男性的凝视从暗处的窥视到明摆着的观看的演变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手机上的观看是匿名的;其二是消费者主体的放大。观看者处于一个隐密的观看位置,也就导致观看者对客体肆无忌惮地凝视。

同时,观看者的主体面对手机里被观看者的客体,在这个新的观看形式之下,被观看者被缩小至手掌中,被随意地俯视,稍不喜欢就切换,观看者拥有观看客体,以及操控客体的主动权,观看者或曰消费者的主体被最大限度放大,自我认知为握有权力的掌控者。在上述这些视觉心理的运作下,网红视频正是迎合了当今消费社会中消费至上的心理。

四、俯视手掌的消费权力

消费社会最大的特征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运作逻辑,生产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次要力量,以消费文化为驱动力的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被视为生产的原动力,也因而产生了消费至上,或曰消费者至上的概念。[10]但是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的消费者只是一种幻觉,消费者以为自己掌握着选择消费的权力,但是事实却是消费者仍被资本及各种文化符号控制。[11]

当互联网时代的互动形式进入并破坏过去单纯的观看关系,观看者不仅拥有观看的主动权,甚至掌握了操控的力量,将过去被观看的女性客体,放入掌中的手机,令其表演。网红直播的观看者不仅用俯视的角度审视着手机里的客体,享受着视觉的制高点,同时还以消费者的角度选择并消费那些成为商品的网红视频,享受着消费社会给予的消费的力量。

电影里的巨星、电视里的明星、与网络视频里的网红,不仅是娱乐界的阶层区别,亦曾体现一种媒体世界的阶层区别。电影巨星曾经不愿降格演电视剧,电视明星不屑与网络红人为伍,而在一切以消费者为主的消费社会中,在多元媒介交融的网络时代,只要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任何媒体都只是一种工具。范冰冰、刘涛、TFBoys等明星都已经使用过直播视频平台,并且都得到非常高的点击率与流量,当明星也开启直播频道,用手机镜头作为他们对世界展示的观景窗,明星与网红的界线已然模糊。

巨星走下“神坛”,正是为了讨好屏幕前的观众――社会上的消费者。这样一来又加剧了消费者对于自我消费的认知程度。这样俯视小屏幕手机的观看形式,再加上消费者意识,就会导致观看者主体的膨胀。而大量低俗的直播视频内容只是迎合了大众消费者的趣味,当下,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网络直播视频的内容和制作水准,以及平台方是否有主动给予消费者更丰富的内容选择。

参考文献:

[1]谭天.在中国,网络直播到底能走多远?[J].南方电视学刊,2016(4).

[2]晨小君.网络直播,收起你的“任性”[N].新闻晨报,2016-12-9.

[3]曹开研.视频直播网站的兴起与发展前瞻[J].青年记者,2016(5).

[4]艾媒: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分析报告.[EB/OL]http:///news/hlw/20160530/14394022583.shtml.

[5]和群坡.为手机创作――电影形态的又一次嬗变[J].当代电影,2009(12).

[6]劳拉・穆尔维.观影与叙事性电影[M]//.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周传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4.

[7]利福德・T.曼拉夫.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J].潘源,译.世界电影,2009(4).

[8]张F.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记者,2016(5).

[9]劳拉・穆尔维.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册)[M].周传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5.

[10]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74.

篇8

一、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教体局的统一部署,在局党组召开动员大会后,电教馆全体人员非常重视,认真对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局机关集体组织的学习文章和观看影视资料等活动基础上,电教馆联系工作实际,紧密联系基层工作,服务基层师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自行组织学习活动,认真做好笔记,撰写学习体会,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认真谋划工作思路。

二、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

2014年,依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电教馆继续严格要求人员按照单位制度和规定办事,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安排人员集体学习、讨论或者下乡指导教学,不但避免了人员在空闲时聊天等不良行为,而且提高了工作、生活等自身素养和业务技能,大大的提升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以活动促应用。

围绕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组织开展了优质课、电教论文、课件、Science word等一系列评比技能型比拼活动,经过认真筛选和公正评审,共有129件作品在周口市获奖,2件推荐参加省级大赛。通过活动,不断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四、认真筹划师资培训。

根据省厅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应用能力培训”的文件精神和我市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计划,在暑假期间,我们完成了全县的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培训工作。

五、保障网络安全与畅通。

对教体局机关办公机器维修及网络畅通电教馆全力做好保障,2014年网络运行安全、平稳,无任何不良网络事件发生。同时,配合各个股室和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做好扶沟教育网信息工作,完成各种重大事件的录像工作,全年共拍摄了4350分钟的素材资料,存入硬盘有1100多G。

六、继续做好省教育厅布置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上报工作。

七、配合招办做好2014年高招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

依据《河南省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视频及网络监控技术参考标准(暂行)》要求,2014年对我县5个普通高招考点进行规划,并对以往安装的设备进行检修,监督安装人员按照技术指标要求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工作,前后达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2014年高考视频监控中要求的内容。

篇9

在我国广播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广播技术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喻国明在《传媒观察》2007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媒介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发展,更大程度是与中国的制度现实、技术现实和产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①所谓“技术现实”就是指广播电视发展的技术支持,研究广播技术的必要性已经昭然若揭。笔者以中国期刊网为检索平台,并辅以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采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上寻找到与“广播电视”直接相关的论文519篇。本文就以这519篇论文为主要样本分析对象,同时结合互联网上的论文,对广播技术的相关研究做出整体梳理,试图形成一份关于广播技术的研究完全记录。

一、广播技术的发展阶段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根据广播传输手段的发展不同情况,广播技术的发展及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中波广播。这是较早开发出来、供声音广播专用的频段。频段范围526.5kHz一1606.5kHz,利用地面波,绕地球表面传播到很远距离,晚上还可利用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得更远。

2、短波广播。使用频段主要分布在5.95kHz-26.1kHz,介于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使用的频段之间。主要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声音信号,传播距离比中波还要远些。最适合对远距离几百至几千公里外进行广播,主要用于节目传送实现对地广人稀地区的人口覆盖和对国际广播。

3、调频广播。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50年展起来的传播方式。使用的是87kHz-108kHz,共能容纳210个频道。由于波长短,会穿过电离层,而地面波衰减很快,绕射损耗很大,因此只能是直线、视距传播。

4、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DAB)是第三代广播技术。它与模拟广播系统相比,其声频接收质量明显提高,频谱利用率也高,对多径效应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在相同的覆盖面积其发射功率比FM发射机小很多,可以增设所需附加业务等,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5、数字多媒体广播。所谓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及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由于数字信号在进行各种处理过程中,只有“1”和“0”两种状态,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声、非线形失真等,均不能改变数字信号的品质,同时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数值运算及各种逻辑编码运算。由于数字技术这些独特的优点,故在引入成替代现存的模拟系统后,便极大地改变了现存系统的技术运作环境,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指标,达到现存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运作质量和要求。②

二、最主要的广播技术――数字多媒体广播(DMB)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21世纪中国广播的主要的技术形式。③它最早是欧洲人开发出来,并很快传入中国。它的关键技术是MUSICAM信源编码和COFDM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有四大特点:提高了音频信号的传递质量;有很高的功率效率;很高的频谱效率;取代模拟广播以后在节目运作上会出现若干新特点等。④

三、广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事业的影响

要做好广播节目的改革,就必须充分认识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广播节目改革的好与坏是依赖于广播技术的。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由于直播设备、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直播节目应运而生。广播热线更接近群众,改变了广播过去的说教形式,甚至类似“闭门造车”的形式。⑤

广播技术的发展为台与台,地区与地区,甚至是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广播所获得的信息量、信息的时效性更为加强,节目的交换和交流更为快捷方便。可以说广播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的发展和生存。其表现为:一是节目的制作质量,二是节目的覆盖范围,三是节目的时效性,四是节目的交互性,五是节目的多样性,六是节目的网络化。更高质量的节目制作需要更强的技术手段和优良的设备。

广播技术也直接制约着广播节目的改革。发射机的功率大小及发射台址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效果,覆盖范围的大小及覆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众率,受众率是决定节目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频道的数量和节目的声音质量也是影响节目改革的重要因素。⑥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是推广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飞的引擎;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呈同步发展的趋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广播电视业要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广播电视业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广播电视工作者要及时适应并驾驭这种变化;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将使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某种新的生命力,将改善节目制作环境,中国广播电视业应把握住这一历史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⑦

四、21世纪中国广播技术的走势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说,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到2010年期间,其发展思路可以归纳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用世界广播电视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开放通信市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按照卫星优先、光纤为主、无线为延伸的指导思想,完成广播电视卫星从模拟向数字、从C波段向Ku波段、从转发到直播、从兼用到专用的过渡。另外,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提高其传输、发射和播出质量,重视开发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数据库,使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成为全国信息平台中最重要的子平台。

黄勇在《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对于广播技术的走势主要分成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数字音频广播(DAB),二是网络广播,三是同步调频广播。⑧

五、广播人面临着广播技术的挑战

广播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广播节目的交互性使得主持人与听众得到更好的交流,这种交互式直播类节目只有依赖很好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广播的系列化、栏目化决定了节目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多套节目制作系统和多套节目的传输系统。网络化更为重要,它是数字广播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高新技术的引入并应用于广播是广播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广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⑨

首先,技术现状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是随着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的广泛使用,采、编、播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由于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网络传输给电台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采、编、播人员的工作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这就给电台的管理层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战线》,2007(11):84、85

②③④卢英锁,《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J].《中国有线电视》,2003(1):4、5、6

⑤⑥孙生和,《广播技术的发展对电台改革的影响》[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2):15、16

⑦廖卫民,《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J].《新闻大学》,1999(2):67

⑧黄勇,《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4(11):42,43

篇10

还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刘翔摔倒后,耐克怎么做出反应的吗?再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8月7日下午5:45,伦敦奥运会110米栏预赛,刘翔首栏摔倒。以广告公司韦柯(W+K)为代表的耐克备战团队办公室里,此时,安静了近一分钟。

短暂错愕后,这个24小时作战的团队迅速回到各自的位子上,有人调出了原先预想的“跑得不理想”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做修改。另外几家合作公司,睿域(Ra-zorfish)、雅酷(AKQA)、佳艾(CIC)和传力(Mindshare),立即跟踪电视及网络评论的方向。

据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传播总监黄湘燕回忆,整个过程花费了大约5-10分钟。15分钟后,耐克官方微博“JustDoIt”发出:“谁敢拼上所有尊严/谁敢在巅峰从头来过/哪怕会一无所获/谁敢去闯/谁敢去跌/伟大敢”,“让13亿人都用单脚陪你跳到终点”。这则微博发出的24小时内,被转发13万次并收到26000多条评论。

类似的桥段发生在几天前美国超级碗的直播现场。

比赛第三节时,突发半小时停电事故。

奥利奥饼干公司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制作了一张海报贴到了Twitter上:“黑暗之中,你仍然可以泡一泡(再吃)”。该推文后来总计被转发15900次。

福布斯网站后来的评论文章说,这是超级碗上的最佳广告之一。而它在比赛开始前还不存在,甚至也没有在电视上播放。

它之所以能够跻身超级碗的最佳广告,并非有着炫丽的视频(它偏偏只是一张静态图片)、名人的出境,或出人意表的效果,而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它是实时创建并立刻推出的。

重视实时广告

福布斯网站文章说:“这就是实时广告,不是追踪用户行为的广告网络基于算法搞出来的东西,而是真正的实时广告,它优雅、智慧、品牌明确,当然最重要的是,合于时宜。某些事情发生了,所有人都在关注,一家品牌厂商创建出一则跟事件有关的广告并对外推出,所有一切都在几分钟之内完成。”

奥利奥的“停电”推文与耐克的“摔倒”微博都是属于这一类广告。

伴随突发事件制作产生的实时广告,如果精妙得体,具备穿过重重营销噪音、一击而中随后病毒扩散的效果,“这些实时广告能够让消费者对品牌厂商留下印象并在之后完成购买,就像大多数电视广告的作用一样”。“营销人员和广告公司常常忽略了活跃网站——尤其是Twitter和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服务——搭配电视直播节目的优势:那是一种能力,即在当下接触到大量的消费者,并传递一个与他们相关的信息。”

当然,不要以为这个几分钟、10几钟内创建并推出的实时广告是一个低成本、甚或零成本的事儿,它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营销团队强大的后援支撑与积累。

在耐克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条简单微博后面有多少协作公司团队,而奥利奥也是,它营销团队里有来自360i公司和MediaVest公司的营销人员,他们在360i公司位于曼哈顿特里贝克区的总部组建了社交媒体指挥中心,随时准备进行响应。

篇11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086-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系统分析法,对搜集来的资料做出分析及统计。

二、研究内容

(一)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特点

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也就是以网络为介质而向受众来报道新近发生的体育新闻。它综合了报纸,电视及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优点于一身,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

1.时效性和广泛性。如果对于一则新闻的报道不及时,那么就很难吸引到受众的眼球。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时效性很强。在某体育新闻报道中经常采用网上直播和随时的滚动刷新的信息等也都使得网络体育新闻报道具有了很强的时效性。

在网络的海洋里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在体育资讯方面又有着与生俱来的海量信息,报道源很多。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这一特征充分克服了传统媒介体育新闻报道的单一性,可以向受众提供全方位的体育新闻报道。

2.便利性和互动性。便利性主要体现在体育稿件的采写变得更加容易,资料的收集和存储更加方便。在网络时代网上的各类体育信息应有尽有,包括运动员个人资料、以往的成绩、各项比赛的规则以及各种历史纪录等,都是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的。

网络的天然特性是一种互动性。网民通过网络既可以传播信息又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新闻网站又可通过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网民进行双向交流和沟通。而这也是传统媒体在现实与技术上都无法实现的形式。

(二)我国网络体育新闻的传播现状

1.体育新闻多出现于专业性网站。在我国,除了几个大型门户网站会对体育新闻额外地加以关注外,其他网页的体育信息还需要进行充实,主要体现在:(1)对于重大体育赛事的重点报道;(2)对于相关体育背景资料的补充;(3)对于体育信息更新要更快速些。

2.以报道赛事新闻为主。赛事新闻成为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由于体育项目很多,在一年中进行的赛事也会很频繁,这样就为网络传播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素材,可供传播者们进行报道。其次,体育比赛那种独有的特色是网络媒体报道赛事新闻的重要原因。

3.受众通过何种渠道来获得体育新闻。我国电视媒体覆盖面对于受众的吸引力是网络所无法比拟的,而且电视的直播场面效果要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三)我国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缺乏深度的报道。我国网络新闻媒体目前上网的信息大多为动态新闻,与此相比较像背景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的数量十分有限,这样就会使得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缺乏深刻性。其次,缺乏个性的体育栏目,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电视网,ESPN具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成功理念,我国能达到ESPN这种水平的网站是屈指可数的,除了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外,大部分都没有特色。再次,网络直播的效果不强。网络直播具有很鲜明的特点,但是也有很明显的不足。主要由于技术设备和带宽的限制。最后,受众不利的信息会对舆论产生误导。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友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各种言论,有时甚至将网络当作发泄的工具。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很多有害信息在网上泛滥,这样会对我们的舆论导向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改进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建议

1.加大网络体育新闻报道的深度,对于网络体育新闻应在数量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

2.注重网络体育新闻“品牌”的培养。网络媒体要有选择性地确定其目标顾客群,进行相应的定位,从而树立起独特的品牌。

3.提高网络直播的效果,丰富其内容。网络媒体应加大网络直播室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出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特色。

4.规范网络传播,做好监督工作,网络媒体应当好“把关人”,把握好舆论导向,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并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体育宣传的法规和政策。

【参考文献】

[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篇12

选题一:移动直播

参考方向:移动直播技术升级、秀场直播模式分析、移动直播内容产业分析、传统媒体移动直播试水。2016是视频直播的元年,看看各大互联网公司、媒体在布局直播时的力度就知道了。直播实在是个太大的主题,虽然不能方方面面都进行研究,但你至少可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具体领域,比如以《华盛顿邮报》为例分析媒体转型中的直播运用,再比如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的社交直播等等。

 

选题二:VR虚拟现实+内容

参考方向:数字媒体VR报道实践、VR纪录片的生产与分发、国内媒体VR新闻创新案例与应用前景。当今科技界聊的最多的话题,大概不是直播就是VR。VR真是一盘超大的棋,各个巨头纷纷入局,不管是VR硬件设备,还是VR内容生产似乎总有无穷的潜力等待挖掘,Facebook的小扎更是全力“押宝”VR。那你能研究些啥呢?数字化媒体如何运用VR进行多元化新闻报道呈现形式?VR内容生产的现状、前景与忧虑?更酷的同学是不是还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生做个VR毕设?期待你们的脑洞!

 

选题三:资讯短视频

参考方向:国内短视频创业综述、青年用户短视频消费习惯调查、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特征。有没有发现一夜之间,短视频火了,网红、垂直行业、社交巨头...入局者甚多。媒体人转型投身短视频内容创业,更让大家对短视频领域充满好奇。短视频为什么这么火?为什么这么多媒体人将创业目标置于此?短视频是如何带来大规模流量的?互联网、媒体巨头又是如何布局短视频大棋的?……多看看相关研究,你或许会有更多灵感。

 

选题四:突发新闻报道

参考方向:外媒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报道突发、直播在突发报道中的作用、突发报道中的社交信源核实方法论。近几个月国际国内突发新闻不断,面对这样的突发新闻,媒体作何反应?如何报道?运用什么先进工具来提高报道效率?社交媒体如何聚合消息?发挥何种作用?成为“报道主力”后又对这个传播版图有着怎样的影响?……当下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些都是值得走心研究的好问题。

 

选题五:IP价值

参考方向:媒体如何用IP思维打造新闻产品、特稿的IP变现之路、玄幻剧IP的营销与发行。将IP誉为当下互联网行业的掘金矿似乎也不为过。“IP是个筐,什么都能装。”看看暑期档热播的各大电影、电视剧哪个不是IP改变的功劳?里约奥运只知道follow宁泽涛、泥石流,却没发现体育爱豆背后的巨大IP价值?布朗熊、可妮兔超可爱,可她们同属的LINE“帝国”却靠IP衍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年轻人,看剧看奥运看电影玩的不亦乐乎时,可别错过值得研究的论文选题哦。

 

选题六:新闻编辑室“黑科技”

参考方向:外媒编辑室如何运用AI系统提升效率、聊天机器人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全球机器人写作发展综述。诸多媒体似乎一直在致力于新闻编辑室的工具改革,无论是《纽约时报》的数据分析系统Stela,英国智能内容服务软件Echobox,还是具有写稿、聊天功能的机器人,它们都在尝试提高编辑室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深入研究一下国内外媒体的编辑室工具改革,新闻业务小能手说不定就是你!

 

选题七:数据新闻

参考方向:媒体数字报道创新(以里约奥运报道为例)、社交传播环境下数据新闻的创新范式。

数字新闻仍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一个热门方向,从刚刚过去的里约奥运中便可看出端倪。《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NBC、BBC等一票大佬媒体都使出浑身解数在数字新闻上做足功课。对新闻实务感兴趣的童鞋不妨多多关注这个领域。

 

选题八:粉丝经济

参考方向:SNH48的粉丝经济模式研究、社交媒体在粉丝经济中的作用、粉丝研究:新型粉丝关系下的粉丝权力。随着现在以TFBOYS、SNH48为代表的各类男团、女团的崛起,粉丝经济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粉丝权力如何将偶像团体推向名利的高点?偶像团体又怎样运用“粉丝经济”来稳固自己的根基?……这些或许都是值得你研究的问题。

 

选题九:网络综艺

参考方向: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的对比分析、网络综艺的营销之道(以《奇葩说》为例)、传统电视综艺节目的互联网+模式创新。近年来传播环境的改变催生各种传播内容、传播形态的转变,网综作为当下的一支娱乐力量借助移动互联网大势迅速崛起。网综领域似乎从来不缺新玩法,卖污、神后期等等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综术不断出现,冲击着我们的接纳能力。

 

选题十:媒体从业状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