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14:34: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超市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物流业的深入发展、环保、产品召回的制定法规以及退货、报废产品回收和再利用的加强,逆向物流这一概念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重视。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逆向物流这个潜在市场是巨大的,国外超市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但国内大部分超市都未涉足这一领域,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随着时间的发展,逆向物流在超市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逆向物流必将像正向物流一样,在超市的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
超市逆向物流的特征
逆向物流指物资从产品消费点(包括最终消费者和供应链上客户)到产品来源点的流动。在物理性流动的同时伴随着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价值流的流动,它与正向物流无缝对接而成为整个物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超市日常运营中,逆向流物一般可分为退货逆向物流和回收逆向物流两部分。退货逆向物流是指顾客将不符合要求(目前部分超市已制订出只要是顾客不满意的产品,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退货)的产品退回给超市,再进一步退回给供应商的物流过程,其流程与常规产品流向正好相反;而回收物流则侧重是指商品过期而将商品主动从超市货架撤柜并返厂的物流过程。
逆向性。逆向物流中退回的商品或过期报废的物品的流动与正常的商品流的方向刚好相反,即从消费者超市供应商制造商。
不确定性。与正向物流按量、准时和指定发货点是其基本要求不同,逆向物流产生的时间和数量是不确定的。它受消费者的退货要求与商品销售速度及其它因素的影响。
复杂性。超市逆向物流发生一般表现无序、少量,难以统一集中向超市物流中心转移;另外,退货商品或报废的商品处理过程复杂,从而导致逆向物流的管理也很复杂。
成本高。逆向物流中的商品通常缺少规范的包装,又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充分利用运输和仓储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许多商品需要人工的检测、判断和处理,效率低下,极大地增加了人工的费用。因此,超市的逆向物流成本较高。
逆向物流管理对超市的意义
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率。随着超市竞争的加剧,超市已成为低利润的行业,使得对成本的控制、降低超市运营成本成为超市竞争的主要手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1999年的逆向物流成本约占物流成本的5%,到2001年,逆向物流成本所占比例翻了一番,大约为10%。而在零售业,2000年美国零售业的返品货价值约占商品零售总额的6.3%左右,从比例上看,返品占总体的比率虽不是太大,但其所拥有的价值量决不是小数目。美国2000年商业零售总额约为10060亿美元,按此推算,零售商业返品的价值每年至少高达数百亿美元之巨。所以通过较好的控制逆向物流,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率,对于超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顾客价值,增加竞争优势。在当今顾客驱动的经济环境下,顾客价值已成为决定超市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众多超市通过加强对逆向物流的管理提高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赢得顾客的信任,从而增加其竞争优势。为吸引顾客,目前很多超市在顾客退货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对于最终顾客来说,逆向物流能够确保不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及时退货,有利于消除顾客的后顾之忧,增加其对超市的信任感及回头率,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如DaveHommrich所言的那样,如果一个公司要赢得顾客,它必须保证顾客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心情舒畅,而逆向物流战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改善环境行为,塑造企业形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对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的环境业绩已成为评价企业运营绩效的重要指标。为了改善企业的环境行为,提高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许多企业纷纷采取逆向物流战略,以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消耗。目前超市在竞争中,也开始注重超市的品牌建设,希望通过品牌竞争来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因此,加强逆向物流,树立超市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是超市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超市逆向物流管理现状
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认识。逆向物流战略已成为国外许多连锁超市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些超市已经开始设立了专门的回收部门或者逆向物流系统,但从战略角度是将逆向物流活动排除在企业经营战略之外,没有现代逆向物流理念,基本处于“配衬、附属”的地位,相当多的超市视逆向物流为负担,将其支出作为企业的额外成本,开展逆向物流都是迫于法律法规或消费者的责难,没有充分认识到逆向物流的作用,进而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逆向物流管理不健全。逆向物流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协调,因此它不能附属于其它部门,必须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由于管理层没有深刻认识逆向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以至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公司缺乏相关政策和运作系统,对超市逆向物流疏忽管理,没有专门对逆向物流管理人才进行培训等。
缺少与供应商、制造商协调逆向物流管理。在正向物流方面,连锁超市与制造商、供应商开展的合作是较多的。而在逆向物流方面,由于意识问题、管理复杂性等原因,很少有连锁超市在逆向物流方面与其它供应商、制造商进行合作管理逆向物流的。
超市逆向物流管理对策
重视超市逆向物流
对于超市而言,物流战略已是其整个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个物流体系显然并没有包含逆向物流的概念。超市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希望通过对逆向物流的管理来增强企业竞争力,首先就要求从战略高度重视超市的逆向物流。对逆向物流的重视是保证超市逆向物流与其它业务协调的基础。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实际操作中给予逆向物流充分的资源和支持,这是逆向物流发挥作用的关键;同时,由于超市平时正向物流流量很大,逆向物流很容易与其冲突,因此就需要各部门进行充分的协调、安排,使流程通畅,从而提高逆向物流效率。
设立专门的逆向物流管理中心
逆向物流管理中心是逆向物流高品质运作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外国跨国企业的配送中心都设有专门的退货集中地,逆向物流流程上所有的产品都会被先送到这里,经过分类、处理后,再送到其最终的归属地。未来的连锁必将以规模制胜。对于大型连锁超市而言,可以设立专门的逆向物流管理中心,日常逆向物流渠道上的所有产品被送到逆向物流中心进行分类处理。这种逆向物流的地点可以设在超市的物流中心内。但由于逆向物流中的商品与正向物流的商品业务在加工、库存、配送等环节都可能会相互冲突,超市为了确保正向物流的商品的正常运作而可能会影响逆向物流的运作。因此,最好采取两种产品业务流程分离的办法,以提高回收品业务的运作效率。
建立逆向物流联盟
1引言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开始营业。超市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名目繁多的商品,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超市客流量是一个随季节、气候、货源、人们经济状况以及商家促销手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量。对超市的客流量及人员密度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确定新风量、排风量、产尘量、CO2产生量以及产菌量、气流组织、空气过滤方法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计算超市建筑的冷负荷以及安全疏散路线。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和设计院对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大型商场的客流量进行过实地统计,结果表明,峰值人流量一般为1~1.7人/m2,平均人流量为0.6~1.0人/m2。大、中商场人员密度实际调查统计表见表1[1]。
表1人员密度估计表项目
人员密度
(人/m2)
占有面积
(m2/人)
占有空间
(m2/人)
峰值人流量
1.67~1.06
0.60~0.94
2.70~4.40
年均人流量
1.00~0.60
1.00~1.67
4.50~7.86
目前在空调负荷计算中广泛采用的为此数据。然而,随着商场、超市的大量兴建,人员密度已大大下降,而且,超市的客流量特点与商场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客流量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现在的超市建筑客流量及人员密度分布规律很有必要。此外,过去也有学者利用公式计算建筑物空调负荷,但采用的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值一般为估计值,而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同时在超市的人数、日客流量的人次数及日营业时间计算得到了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
2客流量分布规律
笔者于2003年7月对哈尔滨市某大型超市的客流量进行了连续一周的调查统计。采用人工统计方法,每半个小时纪录一次通过所有出入口的客流量,我们得到了超市的客流量数据,并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周末两日的客流量变化情况,见图1和图2。
图1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客流量分布图图2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客流量分布图
调查中我们发现:
1、走出超市的顾客基本上都拎有购物袋,说明他们到超市主要是要购物,而非“逛”,这一点与百货商场不同;
2、测试阶段正处于学校放暑假期间,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小孩自己进超市,且顾客中的中小学生比例很小,所以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超市并没有特别明显地“淡”或“旺”。
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客流量的规律有以下几点:
1、与典型的商场客流量双峰分布规律[1]不同,超市的客流量呈三峰分布,这是因为超市营业到深夜,而人们也在晚餐后到超市购物。
2、一般,周末客流量峰值出现在10:00~11:00、14:30~15:30、18:30~19:30,工作日客流量峰值出现在10:00~11:00、14:30~16:30、18:30~20:00。周末全天的平均客流量约相当于一天中峰值客流量的71.1%,工作日全天的平均客流量相当于一天中峰值客流量的64.5~77.1%。从此结果可以看出,工作日和周末相比,上午客流量峰值出现时间一致,而下午则持续较长。原因在于周末人们不上班,因此选择下午购物的人数增加。
3、对于工作日来说,下午客流量峰值小于晚间,而对于周末则相反。这是因为周末在家休息的人一部分选择了下午购物,而不是象平常一样晚间购物。
3人员密度
作为商业机密,我们有时无法直接获得客流量的数据,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研与实地统计得到客流量的基础数据,但是怎样通过逐时客流量计算出人员密度呢?
笔者依据实际统计数据得到超市入、出流人数,见图3和图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时间段出流与入流人数不等,其差值正是滞留至下一时间段的人数。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设每天超市营业n小时,超市面积为Sm2,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内入流人数记为啊ai,出流人数记为bi,则第i个小时的同时在场人数应该等于前一时刻滞留在室内的人数加上该时刻入、出流人数之差,也即,(i=1,2,…,n),因此超市,第i个小时内的人员密度为人/(m2建筑面积)(i=1,2,…,n)。
图3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出入客流量分布图图4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出入客流量分布图
被测超市工作日营业12.5小时,周末营业13.5小时,总建筑面积约为24000m2。
通过三阶多项式拟合得到回归公式⑴和公式⑵:
⑴
⑵
式中x为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i=0,0.5,1,1.5,…,2n);n为当天营业时间,h;c为记录时间间隔,h;y为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超市内人员密度,人/(m2建筑面积)。
通过对y求导可以得到周末人员密度最大值为0.17人/(m2建筑面积),工作日为0.12人/(m2建筑面积)。实测情况,周末平均同时在场人数为5610人,最大人员密度0.356人/(m2建筑面积),平均人员密度0.23人/(m2建筑面积);工作日平均同时在场人数为3428人,最大人员密度0.231人/(m2建筑面积),平均人员密度0.14人/(m2建筑面积)。与以往商场人员密度数据相比大大减小。与拟合数据相比,拟合程度令人满意。
将实测人员密度数据、拟合曲线和平均值线绘在一张图上见图5和图6:
图5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人员密度分布图图6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人员密度分布图
人员密度逐时值与平均值的偏差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7和图8,横坐标间隔为0.5小时:
图7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人员密度偏差分布图图8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人员密度偏差分布图
事实上,调查中我们发现,卖场内不同区域人流并不均匀,收银台前人流最为密集,此外,日用品、熟食区人流相对较多,而家电区、体育用品区人流相对较少。因此,在设计空调系统时,不同区域应分别对待,可以在平均人流密度基础上附加或附减。
为了便于比较,将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分布的数据[2]制成图9:
比较图5~图9,可以看到哈尔滨市超市的人员密度要小于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这主要是因为上海为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人口远远大于哈尔滨市人口,且上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去超市购物的客流量远大于哈尔滨市超市的客流量。此外,上海交通便利,每日涌入的国内外游客很多,因此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较大。由图7还可看出,上海地区超市人员密度晚上峰值最高,而哈尔
滨市人员密度最高峰一般出现在下午,这是因为哈尔滨人与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哈尔滨人习惯早睡早起,而上海人夜生活较多。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人员密度随气候、商品布局、超市所处地域、顾客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有很大不同。
4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
不同顾客在商场停留时间有长有短,我们可以通过统计调查得出顾客平均逗留时间。它是一个随季节、气候、商品布局、营业方式、建筑层数、超市所处地域、是否有自动扶梯、收银台数、收银员工作熟练程度、顾客经济状况等多个因素而变化的量,但是对于同一地域来说相差不大。
如果已知顾客平均逗留时间,就可以通过式⑶[1]得到其他超市同时在场的人数,进而得到人流密度:
⑶
式中P为同时在超市的人次数;W为日客流量的人次数;t为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h;T为日营业时间,h。
笔者根据前面得到的人员密度值通过将式⑶变形得到的公式⑷得到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对于其它营业时间和总客流量不同的超市,研究、设计人员就可以方便地算出人员密度。
⑷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被测超市建筑面积周末客流量为34600人,营业时间为8:30~22:00,平均人员密度值为0.23人/(m2建筑面积),平均在场人数为5610;工作日客流量为24000人,营业时间为8:30~21:00,平均人员密度值为0.14人/(m2建筑面积),平均在场人数为3428。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周末顾客平均停留时间为2.07h;工作日顾客平均停留时间为1.75h。
5结论
客流量是超市等商业建筑经常统计和关注的数据之一,通过调查与现场测试发现超市客流量呈三峰分布,晚饭后至关门前的客流高峰是其具有的特点之一。
与文献[1]中给出的0.6-1.0人/m2建筑面积相比,超市的人员密度已经降低到0.14~0.23人/m2建筑面积左右。这既与商场、超市的大量兴建有关,也与超市的销售方式有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迥异、人们的经济条件、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存在很多差异,客流量特点与人员密度也会不同,因此,应对不同地区大型超市的客流量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连锁店、超市这两种商业经营模式已成为我国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20%,超市销售额的迅速增长,已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增长的巨大动力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购买力的逐步增强,农村商业流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城市的竞争压力日渐增大,许多有远见的超市已悄然进入农村市场。
一、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现状
1农村连锁超市发展迅猛,需要提高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
据有关方面统计,商务部最终核准了2373家企业作为2007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随着商务部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的连锁超市形成迅猛增长的趋势。从超市内部看,由于我国超市连锁水平较低,很多超市各有各的供应商和物流渠道,造成物流活动分散,超市自行采购并由供应企业自行送货,采购批量小,采购成本很难降下来。库存积压与断货现象并存,库存成本较高。从超市外部环境看,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意识淡薄。“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许多企业。这种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只能阻碍企业的发展,削弱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2物流信息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许多连锁超市内部缺乏应有的通信系统,总店与分店之间无法及时进行业务指导、销售管理、信息交流以及商品配送和调剂。大部分连锁店的配送中心尚停留在商品配送的人工管理和记账水平上,未进入电脑联网阶段。配送中心支持决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很不完善。缺货断档或库存积压现象严重,降低了要货、送货的准确度。此外,许多连锁超市与其供应商之间基本上不能及时进行数据交换,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掌握订货状况、货物在库状况和在途状况。超市与供应商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未能被广泛应用。
3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绝大多数连锁超市都能做到门店统一,但在商品容器及有关的装卸搬运、存储、运输等设备方面未能实现统一的规格化和标准化。作为连锁超市的最主要的信息手段一一条形码技术,也只在POS系统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运用,库存、分货拣选等基本上没有涉及到,仍然以人工操作为主。至于顾客服务、品类管理、销售、结算等几乎无标准化可言。
4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整合,第三方物流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长期受行业限制和地域分割影响,第三方物流的物流网点没有统一的布局,小、散、差的状态较为普遍,像“海尔物流工地”那样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屈指可数,而在分散状态下的配送中心规模达不到提高总体效益的程度,未能形成规模优势,导致供求双方的积极性受挫。
5配送效率低下
当前,绝大多数连锁超市的配送信息要经过多次传递,由于信息的传递环节较多,容易产生失真现象,一旦订单上的信息与超市不一致,配送商就要在制造商和超市之间进行多次斡旋,这不仅影响配送服务水平,还增加了不必要的配送成本。在配送业务操作上,大多数连锁超市还仅仅停留在取货、送货的初始阶段,配送业务技术含量低,距离高效物流化运作还有很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连锁超市的平均配送率只有30%~60%。如此低的配送率不仅造成了整车装载率低、回车空驶率高、运力的大量浪费,而且使递送速度慢,保证率低。
6农村超市经营物流成本高
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地比较分散、点多面广,交通运输不够发达,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薄弱,物流没有形成体系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一般商品的物流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配送中心建设困难。首先是贷款困难。大多数流通企业没有资产作抵押,使政府现行的贴息扶持政策不能在推动企业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加之用地困难,使试点企业配送中心的建设普遍滞后。除此之外,超市的配送能力也较弱,有经验的农村超市,其商品的配送率平均只达到40%,有的虽高达80%,但也还未实现食品的完全配送,致使配送商品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往往导致一些参与农村超市建设试点的流通企业产生普遍亏损或盈利微薄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营管理者对物流成本认识欠全面、理解欠充分,导致物流成本控制缺位
超市企业物流成本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得经营管理者很难看到物流成本的全貌,以致过度强调服务水平而不计物流成本。在连锁超市企业,管理阶层重经营轻管理,重市场促销、价格战和销售额而轻核算。经营者在销售损失和物流成本之间也会优先考虑到销售损失,因为缺货是显性的而且能够被监管,而部分物流成本是隐性的或者说不是由本超市所承担。超市经营管理者陷入的另一个误区就是片面强调物流成本或某一环节的物流成本的最低化而并非合理化。因此,有必要对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全面核算和分析以帮助管理者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
2在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实践过程中,对连锁超市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标准
在认识物流成本方面,不同物流专家考虑的方位各不相同,计算范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超市是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各超市间无法对连锁超市的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行业平均物流成本。这影响了经营者发现物流成本中存在节约的空间,对其重视不够,为此,应对其物流成本信息进行分析。
3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造成物流效率低,采购运输和结算成本较高
高额物流费用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低所产生的间接成本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分销网络的分散阻碍了商品快速销售。要改善管理,积极创新,学会用现代化手段控制市场,生产配送的环节注重网络营销体系,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技术作为零售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国内外零售发展的趋势,应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是零售商同生产商在需求间建立起了无缝的信息共享,形成快速反应的供应链。通过信息流对物流、资金流的整合优化和及时处理,提高物流效率,实现物流成本控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加竞争能力,“用信息取代库存”,在短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从而实现利润的提高。4物流效率低制约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如今,农村没有形成现达的物流体系,总体而言效率低下,成本较高。与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现代化程度低,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处理的货物量有限,物流流程缺乏科学性,并且不规范,集中配送程度不高,因此,不少农村连锁超市的车辆和仓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由此引起利用率低以及货物的大量损耗,最后导致物流成本高,制约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1提高员工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
超市多数的员工对于物流和物流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要想实施高效物流活动及成本管理,第一步就是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特别是中高层领导者对物流及其成本管理的认识。要正确地认识物流的概念及其在超市经营中的作用,即超市物流是提高超市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增加超市利润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正确认识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物流成本管理的系统性,以系统观念、整体思想保持物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成本之间平衡。切忌将物流成本管理看作只是财会人员的工作,或者仅仅是物流管理部门、营销部门的事。实际上,超市物流成本发生在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如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退货物流、回收物流等。
2构建高效率的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关系到超市的竞争力、盈利水平,应该得到高度重视,从战略的高度规划超市的物流系统。对超市而言,物流系统的优化就是要结合超市的经营现状寻找一个恰当的物流运作方式。根据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理论,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在于从物流的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环节。也就是说,超市的物流管理部门作为直接对物流系统规划和运营负责的部门,理应成为物流系统优化的主导者,同时还要涉及生产、销售等部门,从而对降低整个超市的物流成本来说,超市构建物流系统并使之高效率的运作是其必不可少的手段。
3完善物流成本的核算
按照作业成本法“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针对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的现状:自有车队运输,仓库通过租赁获得、配送中心现代化水平较低,假定状况及物流成本管理界定的范围,可以将分析过程确定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资源动因,将消耗的资源分配到作业;第二阶段分析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由此构建起物流成本核算新体系,形成物流成本管理的数据信息传递及反馈系统,以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物流成本核算方式可以采取统计与会计相结合方式。首先,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有关账户;其次,由物流成本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同时设置统计台账,登记由超市统一提取或支付而由物资部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期末(通常以月份)物流成本人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和统计台账编制“物流成本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为与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一致,在物流成本核算时,设置“物流成本”、“委托物流费用”和“物流管理费用”三个科目,分别用以核算、记录超市自身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以及超市委托第三方从事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按费用科目设三个账薄,并按成本责任单位及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统计与会计相结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式不需要对现行成本核算的账表体系进行调整就能全面系统地提供物流成本资料,且核算方法简单,易于掌握,能及时传递和反馈物流成本会计信息,有效控制和管理物流成本。
4加快农村超市配送中l心建设
二、现行的实体物资超市的应用及其局限性。
物资管理在实践发展中通过不断的摸索与创新,创造出了新型的物资超市管理模式,成为了目前物资管理的风向标和新的重大举措。对一些生产备件、专用机械零件、仪器仪表等物资的供应,不需要企业专门派人常期出外联系多家供应商,也不需要占用前期投入的差旅费用等,而是由企业设置一个场所寄放供应商的工业商品,企业在生产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提取,待领用后再统一结算。这种物资超市有点类似于运输系统中的“车站寄存业务”,实体物资超市起到了一个“代存、代售”的中间环节作用。企业可以灵活在物资超市中根据所需领用商品,如果发现不适用还可以再退回物资超市,进行更换后再进行结算。这种实体的物资超市节省了人力和财力,将企业与供应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固定化、稳态地进行了物资供应和管理。但是,实体物资超市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这种实体的物资超市要由供应商提供商品和积压的资金,采取“代存、代售”的方式,这就需要企业与供应商在一定区域内要能保持紧密联系,可是,为了我国的工业产业的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天然气及其他大型能源工业都建在比较偏远的山区或者是人烟稀少的地区,这些地区与我国的繁华闹区相距甚远,在空间上与经济产业圈有相当大的距离,因为空间的阻断使供应商与工业企业无法保持足够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体物资超市的发展。
三、虚拟“MRO”物资超市模式的管理应用。
虚拟“MRO”物资超市模式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一种新型模式,所谓“MRO”是指英文MaintenanceRepairOperations的缩写,它是将所有的工业非生产性物料进行整合,包括备品备件、手动及电动工具、防静电产品等,实现一站式的、通过网络运营的购物超市。
(一)实现虚拟“MRO”物资超市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它主要是为天然气企业服务的内部零售状态,主要是提供企业内部设备维修、保养所需的各种非生产性物料,在当前经济进行快速复制的网络裂变式增长态势下,虚拟“MRO”物资超市不但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可以带来间接的经济相关信息,这一虚拟超市的庞大性,足以为企业带来战略性的发展意义。另外,从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上来看,计算机网络已经覆盖全球,数据库技术也已日趋成熟,处理数字和存储数字信息的能力和容量也在不断扩充,具备了大型存储数据和处理海量数据的软件能力。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运营模式为企业筹划资金、控制成本起到了保证性的作用,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虚拟“MRO”物资超市模式的流程要素管理。
这种虚拟的物资超市模式是由天然气企业的采购人员整理出企业全年所需的备件备品数量,对外进行供应商招投标,中标的供应商将其所有的物资价格信息、质量信息等都实行公开化、透明化。企业只需在系统内筛选所需的备件信息,再由供应商依照合同进行发货,实现了以往的实体库存向虚拟库存的转变。在这一流程中,企业的采购要把握五个要素:其一是:浓缩采购数量增强优势。由于在虚拟电子平台上的物资超市采购产品,都是低值并且种类繁多的工业非生产性物料,要是将这些零散的物料分散在多个供应商处进行采购,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采购成本,而且在购买谈判中也不占据优势;但是在“MRO”物资超市模式中,企业的不同种类但数量大额的工业物料进行合并采购,并且只在一到两家供应商处购买,则把大额的采购数量集中到一起,这样巨额的数量吸引力必然会让企业的采购占有优势,而供应商也自然将其奉为“上帝”;其二是:企业与综合性供应商合作。企业的采购在生产制造商那里,虽然它是备件物料的制造者,成本低廉,但是它提供给企业的价格却未尽优惠,而且生产制造者也不可能为某一固定企业来积压库存,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不便。而在虚拟电子商务的平台上,一些中小型供应商往往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它们产品多样、经营方式灵活,不但在价格上可以给企业带来优惠举措,而且在数量库存上也能够提供一定的保障。其三是:就近采购。虚拟“MRO”物资超市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虚拟采购的模式,那么,实际运输上的时间和运输成本就成为了虚拟物资超市的限制性因素,这些非生产性备品物料本身就是低值商品,增加了运输和时间的成本必然会加大其附属性,因而企业的采购在MRO模式下适于就近采购。其四是:运用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由于MRO采购的商品是低值、种类繁多的工业物料,运用企业资源系统,可以增加计划的有序性、防止出错和偏差,使运作速度加快。其五是:信用付款的延续性。在企业与供应商在虚拟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物资超市采购时,要建立诚信、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及时守信地进行网上结算,才能保证企业在采购的不同时期能够长期地得到商品来源,使双方的合作延续下去。
一、超市信息系统结构整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门店子系统、中心子系统、库房子系统
1.门店子系统:是提供给各超市使用的,主要的功能是管理超市中的前台POS机,并且负责对销售数据的初步整理、汇总,以及销售数据的上传、商品资料的下载等。门店子系统分为:门店后台管理系统和门店前台POS系统门店后台管理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设置部分,包括了门店的人员设置、权限的设置、人员密码的修改、报表文件的管理;(2)基础数据部分,包括了商品目录、直送门店商品目录、供货商、供货商协议书、商品折让折扣、商品搭配促销、支付券信息;(3)POS管理部分,包括了POS机登记、POS使用人员权限、转换成POS数据、总销售浏览、细销售浏览、POS交接情况;(4)总仓部分,包括了门店坏货退坏品仓、总仓送货、要货管理,自动要货提示;(5)门店部分,包括了直送货上架、直送货退货、门店调场、商品报损、架存管理、商品架位信息、公文、盘点管理;(6)报表部分,包括了打印门店销售分析报表;(7)网络传输部分,包括了网络传输商品目录、网络传输要货单、网络传输销售数据。门店前台POS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准备部分,包括了商品数据的更新、系统的登录清机;(2)销售部分,包括了存备用金、销售、退货、付款;(3)销售结束部分,包括了取款、取购物券、打印销售日报、数据上报;(4)其他功能,包括了交接、打印全部交接单、查询销售流水、查询单价、购物券信息。
2.中心子系统:是提供给总部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使用。主要的功能是销售数据的整理、归档。采购下单,促销制定,财务报表及数据分析,以及获取库房及门店方面的数据。中心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中心子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基本操作,登陆、选择功能、条件运用;(2)主档维护,供应商基本信息、供应商协议书、商品目录、商品其他分类、商品其他分类、商品等级、商品大类、商品小类、商品品类、商品销售单位、商品产地、配货保质期截止提前天数、配货上下限、容错商品、同一商品、价格码分类、配送扣率、门店销售级别管理、安全存量天数管理、供应商类别、开户银行、门店编号管理、门店类别、总仓类别、总仓编号管理;(3)价格管理,商品折让折扣管理、搭配促销管理、正常调价;(4)采购订货,订货单输入、订货单查询、采购推广;(5)仓库物流信息查询,中心库房库存、门店送货单、门店退仓单验收、总仓退货、入库验收查询、转仓单管理、坏品仓退货、退换到货、门店退仓商品管理;(6)架存及变价管理,门店架存(分门店)、门店架存汇总、各类变价查询(报表);(7)销售数据查询,商品日销售、POS日销售、分门店商品销售统计、全部门店商品销售统计、销售数据分析管理、各类销售报表;(8)财务单据管理,财务进货付款管理、库房盘点管理、门店直送上架单、门店直送退货单、门店调场单、门店商品报损管理;(9)盘点管理,库房盘点查询、门店盘点单;(10)会员及公文管理,公文管理、会员卡基本信息管理。
3.库房子系统:是提供给库房人员使用的。主要的功能是货物的入仓出仓,堆叠摆放设计,以及架存的管理。库房管理系统按功能、流程分为:(1)系统设置部分,包括了修改密码、人员对应库房权限、设置人员使用权限、报表文件管理、报表(查询)权限管理;(2)中心目录查询;(3)到货入库验收;(4)商品配送门店部分,包括了门店要货单、门店配货单、门店送货单;(5)库房管理部分,包括了库房库存查询、仓位管理、商品转仓、库存备份管理、库房盘点、库房盘点原因、公文管理;(6)库房退调部分,包括了门店退仓、门店退仓验收、总仓退货、坏品仓退货、退换到货。调用报表,POS前台系统由C语言开发;门店后台系统由Delphi+InterBase开发结构;中心及库房子系统则是Delphi+MSSQLSERVER的开发结构。
二、系统流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整个流程中在进货与销售环节出现问题,造成了架存不准。(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中心系统)首要的是每个门店的架存不准,严重影响了订货的准确性,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新货或某些商品过不了机(即POS系统辨认不出货品名称及单价)就允许售货员以一个特殊的商品号再加手动输入价格销售。二是进货渠道太多(由库房进货,或门店要供应商直接进货等)。三是系统还有些不完善。解决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盘点,但费时费力。建议每个门店独立核算,使用加盟店的策略。让各门店独立建立一个进销存的流程,独立核算,但所有的门店还是由总仓库、供货商进货或者是从其他门店调货。而中心,总部只提取汇总数据,这样各门店的架存各不影响。而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保证硬件连通,即POS机与后台系统保证连通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商品目录,保证在超市销售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在商品目录上找到资料。
三、在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1.开发期过长,到该超市破产停业时该程序还处于末期开发阶段。造成开发期过长的根本原因是:增加原设计以外的功能,特别是某些功能匆忙临时加上去,其危害有:
(1)造成程序代码重复。
(2)有时甚至会触发两段代码对同一数据同时进行操作,在发现数据错误时很难找出问题进行解决,经常要大量的代码阅读才能发现错误,效率低下。(3)造成时间的浪费,由于新增的功能在设计之外,要进行相关的验证,看是否对整个系统的结构性造成影响,耽误了整个开发进度,维护时也非常困难。(4)后期的开发已经是掉进“出现错误查找原因修改又出现错误”的怪圈。
2.客户的需求是非常模糊的,他们无一例外要求一个功能齐全的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他们会告诉你,但细致的环节他们就没有建议。但到系统差不多完成,或完成70%~80%,看到一个成形的系统的时候,他们的需求就非常清晰了,按要求改动基本结构的话,整个系统可谓“伤筋动骨”了。所以一个系统如果做到了80%的时候才真正明确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话,笔者认为是设计者的失败。所以在设计阶段不但应该做好传统做法的各种文档和论证,而且,应该做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比如,系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
3.需求与环境的变化。由于在项目开发前客户没有实质性的需求,加上软件开发人员不熟悉客户的业务,就导致在开发过程中需求的不断变化,严重时将导致分析与设计作废。现在的开发工具已经很对象化了,而我们开发的程序却很过程化。也就是说你虽然努力地模块化、层次化,可只要运行环境有所变化,你还要不断地修改再修改。比如,系统的整体运行设计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而且这些设计应当都有详细的设计说明书。当这些说明书完成后,应当能做到:随便找个程序员他都能只通过看某功能模块的设计说明书就能够开始代码的开发,而不用再重新思考该怎样去做了,程序员在这里就真的只是一个设计者的实现工具。当然,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现在的系统都越来越繁杂、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向集成性质靠拢,似乎是没有多少人能掌握具体用什么方法做得更好,但关键就在这里。但目前的显示情况是,设计人员的水平偏低,有些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就没有多少开发经验,他又怎能了解太多的系统呢。
系统设计在目前看来似乎是个拿钱多干活少的工作,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培养一个程序员根本不用花多大的力气,一个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相信就能掌握某门技术或方法。但要掌握若干种方法,就不是能够通过速成解决的了。目前似乎所有的系统设计人员都能够设计所有的东西。其实不然。很多人都有知识的局限性,这就决定他只能对某些方向的东西作出决策和设计。客户固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但我们应该知道。如果在前期能够多接触用户、多深入实际,把设计人员当成客户工作中的一员,他就能够真正了解到客户的需求,当然也就能够为他作出合适的设计。至于说到各种系统之间的好坏对比,笔者认为任何东西都没有绝对,有的只是某些方面的权衡。比如性能或空间的权衡、价格和性能的权衡和功能侧重上的权衡等。计算机里的东西没有哪一样的存在不是包含了这种权衡在内的。虽然从商务上似乎总想说服用户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不好,其实从技术上讲无所谓好和不好,有的只是区别及该区别所针对的问题而已。这就像有人总在争论Linux和Window到底谁好一样。或许从”技术”上讲,Linux比Window好,但这其实并不公正,因为漂亮的GUI界面和友好的人际交互同样应该是”技术”中应该考虑到的一部分。把所有的东西结合起来一看就知道没有绝对的好。所以,不见得非要在用户决定之前由系统设计的人员事先来为各种方案做个排队,只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然后从大方向上决定一个方向再做具体设计就可以了。超级秘书网
首先,认同两个说法:
第一,项目(或说工程)有三个主要方面:功能,时间,成本。
第二,系统分析的任务:将用户的业务逻辑转化为程序逻辑,计算时间和成本。
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1)有人说系统分析员不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可这不可能(项目时间的限制)也不现实(不可能让分析员到每个岗位都去操作一下)。
(2)有人说系统分析员的知识和经验不足,可现实却是,分析员认为应该的而客户觉得没必要,而客户觉得必须的,分析员又不可理解。
(3)有人说系统分析员的水平不够,可问题绝大部分是出在细节而不是大方向上,掌握全部细节可能吗?这就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细节(而不是方向)往往成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注意,这里的成功是包含了时间和成本的),而细节是不可能全部发现与分析清楚的。
如何在这种不完整的需求上构造完整的系统呢?或是根本不可能呢?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中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把东西做死了,没有切实地为用户着想。很多的系统设计,可能考虑最多的就是实现上的快捷、方便,而不是系统的扩展及更新。要知道,用户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总是在设计前就“善意”地替用户假设,是难以预料后事的结局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设计阶段就因该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摆到桌面上讨论,包括其特点、效果和后果,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好心地替用户”假设”。
因此,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客户要求功能的增加时,宁愿分配一个或多个开发人员,另外开发单独的小程序,就算由于功能的前后衔接而要求某些功能是重复开发,也要把该程序独立出来,制定相关的触发机制来独立于整个系统之外运行,避免以上的情况出现。然后在整个系统开发的后期把这些小程序合并成一个程序,验证以后一次把合并后的程序融合在整个信息系统之内。其实很多国外的成功的信息系统开发都不会由于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而随便修改,添加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日)北原写作论文贞辅《现代管理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
[2]王众托《:计算机在经营管理中应用——新的系统集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1997年版
这种“管理即控制”模式还会营造一种过火的政治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势力范围之争、劳工争端、高压统冶等一些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会给公司带来不良后果,而且最终还会削弱公司实力,从而使公司无法达到为用户服务的目的,甚至还会产生“过分控制”的现象。比如把产品引入市场这种最简单的事情也要经过各级签字,多方协商,达成协议才得以批准。由于机构的复杂,做一项简单的工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卷入政治漩涡中。
很多人认为:大企业应该建立起庞大的管理机构对企业实施管理,也就是说:企业越大,行政机构就应该越多,企业因此才能发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小企业,在经理们事无巨细的干预下也不会繁荣,反而会每况愈下。但惠普公司的经验却告诉我们,管理机构是可以做到又大、又富于灵活性的。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两种管理模式所带来的不同后果,还是让我们看看惠普是怎样超过Digital而成为美国第二大计算机公司的吧!
在所有的70年代繁荣一时的计算机厂商中,历经了15年的风风雨雨,艰难险阻,却能转危为安,而没有面临停工、破产和失去市场威胁的企业,也只有惠普公司一家了。
许多企业的经理们要靠“数量”取胜。归根到底就是要通过克扣员工工资来增加企业利润。比尔·休略特和戴维·帕卡德(惠普公司的创立者)却认为只有员工们受益,企业才会繁荣,企业应该给员工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帮助他们摆脱随时被解雇的不安心理。随时解雇员工的做法在当时的电脑界是很正常的。但比尔和戴维却认为,强大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团结协作的团体,应创立一种不拘礼节的公司作风。在经营和管理惠普公司的过程中,比尔和戴维创立了一种为员工服务的企业文化。在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惠普公司不断繁荣发展。
当时惠普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总部设在马萨诸塞州的Digital公司(1957年由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电子工程师肯·奥尔森创立)。奥尔森认为Digital公司的一切行动都要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甚至创造了企业座右铭:“一个公司,一个策略,一个思想。”Digital公司的管理方法是“管理即控制”管理模式走向极端的一个例子。
奥尔森的命令就是圣旨,没有他的命令任何工作都不能启动。专断是Digital公司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虽然现今的许多公司都存在这种情况,但在当今的形势下,这种做法必然会使企业走向灭亡。
从表面上看起来,惠普公司的经营方式与Digital 极其相似,两个公司都向同类用户出售小型计算机,但惠普公司权力下放,企业文化轻松灵活,员工们有决策权。而在Digital公司,独断专行的管理思想渗透到了Digital公司企业文化的各个环节。当时的Digital 公司是个成功的企业,是世界最大的小型机厂商,同时也是北美洲第二大计算机生产企业(仅次于IBM公司)。就是到了1988年,Digital公司在小型计算机销售方面也仍处于领先地位,年收入达到124亿美元,几乎是惠普公司年收入的两倍。
1994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管理得法,惠普公司年销售额增至240亿美元,公司以每年销售额增长24%的速度迅速发展。而Digital公司的年收入却只有135亿美元,如果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进来,它的销售额同1988年相比还有所下降。
权力下放帮助惠普公司及时对用户需求做出反应。因此,惠普公司很早就进入了个人计算机市场。目前,惠普的各个分公司不仅向市场上销售桌面计算机,他们还设计出一种便携式超小型计算机并投放市场。惠普的打印机分公司还占领了桌面打印机市场。惠普公司在计算机领域因勇于改革,大胆创新而闻名。他们经常主持研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英特尔公司联合设计的P7型超速微型数字机就是他们革新的成果。
90年代的计算机工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惠普公司也面临低盈利、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和要求苛刻的用户群体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令世人关心的是,惠普公司如何对这些挑战做出反应呢?惠普没像其他公司那样加强和巩固高层管理部门的权力,而是更进一步地下放权力。
与惠普公司不同的是,Digital公司庞大的官僚机构决定了他们很难生产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创始人肯·奥尔森对个人计算机不感兴趣,当然对用户的需求只能置若罔闻了。把持Digital公司决策权的总部的领导者也都持有这种偏见。结果Digital公司在IBM推出IBM PC机后又白白耽误了10年。
惠普公司是通过权力下放的管理方法来解决财务危机的。而Digital公司在销售额下降,公司陷入困境之时却坚持遵循管理即控制的企业思想模式,自上而下实行财务控制,并加强和巩固了公司内部的官僚机构。
Digital公司从IBM那样的传统公司雇来了“铁腕”经理,以此加强公司的凝聚力。不久,裁员开始了。最初被迫下岗的是那些有实践工作经验的“现场”销售人员。Digital公司把能倾听用户呼声,能为用户服务的人员都当作了裁员对象,Digital公司因此失去了用户,自然也失去了市场。所以当1994年5月《商业周刊》感叹Digital公司处境每况愈下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现代流通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对于社会就业、国民福利及城市发展也有着重大贡献。[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服务业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还不够快”,并且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费用高,流通方式陈旧,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普遍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带来了全局性的不良后果,如制造业资本周转和经济节奏放缓,城乡居民消费受到非收入方面严重制约等。[2]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的加速扩张企业管理论文,已经使缺乏创新能力的本土流通服务业遭遇严重威胁,而且容易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3]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如何实现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为我国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恰恰当前我国流通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缺失,这和该领域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密切关系,已经严重制约着流通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流通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打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砝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对国内学者在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梳理分析其理论脉络,以便更好的了解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指明方向。
“自主创新”是我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路风将“自主创新”界定为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坚持技术学习主导权,并且把发展技术能力作为竞争力或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源泉的行为倾向、战略原则和政策方针,但是他也指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不自主”的创新。[4]事实上,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关于服务业创新的研究上。鉴于国内流通研究领域单纯以“自主创新”命名的研究成果非常罕见,我们在研究中将流通服务业及其所包含的四个子行业(零售业、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均视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其收录的核心期刊对行业的研究现状很据代表性核心期刊目录。本文通过以下方式对我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文献进行检索,具体包括:(1)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搜索篇名中含有“创新”,同时
摘要中含有“流通”、“零售”、“物流”、“批发”、“餐饮”“饭店”、“酒店”、“商业”、“商店”的文章,期刊年限选择2000-2009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2)剔除其中的书评、新闻、会议等非学术论文,并且剔除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不是流通服务业创新的以及部分非代表性的期刊(如《特区经济》等)上的论文。按以上标准,共得到论文样本330篇。(3)分别按照三个标准对论文样本进行分类,即按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按年份进行分类、按流通服务业中零售、物流、批发和餐饮四个子行业进行分类。根据以上三种分类,本文从三个视角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图1)。
图1 分析框架图
三、文献回顾与分析
(一) 研究主题分析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我们可以把研究样本划分为9个研究主题,分布结果显示研究最多的是综合创新,即涉及非单一创新维度的研究,共105篇;其次是流通模式创新,共55篇;再次是组织创新(以业态创新最多)企业管理论文,共40篇。
1. 综合创新。该部分共105篇文章,涉及流通服务业战略创新、价值创新或体系创新等许多摘要用时间消灭空间。[7]
2. 组织创新。该部分共40篇文章,很多文章在充分分析我国流通组织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流通组织措施的对策。关于我国流通组织的现状,主要观点认为我国流通组织规范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手段、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各自盲目发展;流通组织间的竞争仍停留在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且竞争不充分和过度竞争并存。[8]孟铁和张殿波总结了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政策选择,即坚决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和地区封锁;制定适度市场壁垒政策;流通产业有效竞争政策;制定跨区域集团化的催化政策,以培育一批现代大型流通企业。[9]关于组织创新研究最多的是业态创新,如李飞认为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就是零售营销中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6个组合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6个要素中24个细节维度的组合变化就是零售业态创新的具体内容。[10]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涉及了农产品流通组织的创新,如冯邦彦和段晋苑提出通过建立专业运销合作组织改革现行的生猪流通制度的建议。[11]
3. 流通模式创新。该部分共55篇文章,研究内容比较分散,包括生产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模式创新和渠道模式创新等,表明我国的流通模式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于奎和文启湘分析了批发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批发商业发展模式创新可以通过推进供应链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批发交易,向现代物流中心过渡以及发展规模经济等途径来实现。[12]
4. 营销创新。该部分共29篇文章,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批发上面,大都从企业营销手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入手,探讨了如何创新改进营销方式。很多学者强调零售企业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正确选择。[13]范增认为营销创新是连锁超市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持续、稳定的发展的必然选择,营销方法的创新应包括绿色营销,情感营销和导入CIS推广形象营销等方面。[14]
5. 技术创新。该部分共24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流通服务业的重要性,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如张宏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进的A—U模型,流通产业的升级可以是跳跃式的,发展具有可跨越性的,而这都是由又是由技术创新的跳跃性所决定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应从宏观层面加强技术创新的政策地位,强化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第一、第二产业参与流通技术创新,提高流通企业对流通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物质基础建设等角度进行改进。[15]
6. 制度创新。这部分有25篇文章,主要从政府企业管理论文,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我国流通市场的制度创新。如文启湘和赵玻指出流通产业天然就是低进入壁垒产业,要防止流通产业过度进入,今后我国必须加快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核心期刊目录。[16]
7. 观念创新。该部分共18篇文章,如宋则提出要确保流通产业的先导地位, 充分认识流通和流通创新在市场经济当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17]黄国雄认为流通是基础产业,并从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出发,对商业的本质、商业城市建设、商业信誉、商业市场、商业利润、商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18]
8. 服务创新。这部分共18篇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服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适应新时期流通业服务创新的若干措施。如许彩国和柳思维指出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设施,更新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创新才能实现顾客满意,培养顾客忠诚。[19]
9. 其他。以上的分类方法并不能涵盖所有流通创新论文,凡是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学术论文归入该类,合计共16篇学术论文。
(二) 时间序列分析
为了更好了解最近十年国内学者们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我们对论文样本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对总的样本论文以及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分别按时间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便更好的得出学者们研究重点的变化。
图2 流通创新论文时间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近十年里,国内学者在流通创新方面的研究成曲折式上升,在2003、2007年达到两个峰值。2001年末中国入世之后,外资流通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速度加快,此时的本土流通业迫切的需要创新理论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通创新的研究持续增多,所以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在2003年流通创新达到一个相对峰值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种研究态势并未持续。直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本土流通业面临外资的威胁和压力骤然增加到一个更高的程度,这使得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应需要而增多,同样考虑到学术成果刊登的滞后性,所以在2006-2007年间才达到另一个更高的峰值。但是随后流通创新的成果又出现了下滑的迹象,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流通服务业受到冲击的背景下,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才又再度受到关注。总之,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着波动,这表明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企业管理论文,并未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局面,同时也表明一直致力于该领域的学者有限,更多只是在某一段时间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发展。
(三)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研究文献分析
以下我们对流通服务业4个子行业即零售、物流、批发、餐饮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1. 零售业创新。零售行业的研究论文有79篇,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零售业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零售创新的,论文样本中仅有5篇是专门研究农村零售创新的,主要研究了农村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营销创新等。如汪旭晖和徐健从农民消费行为偏好视角对农村零售业态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究,通过探索农民消费行为得出了新型业态创新模式“农村现代综合商场”,这种业态与城市大型综合超市有显著差异,融合了农村现行传统业态——杂货店、集贸市场等的优势,并且摒弃了这些传统业态在商品品类少、假冒伪劣商品多、环境脏乱差等方面的缺陷,在零售组合要素各个方面具有典型的农村化特征。[20]张蓓从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整合营销和关系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出发,对农产品超市的营销方式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21]
2. 物流业创新。物流行业的论文有106篇,研究内容包括物流服务模式创新,供应链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张光明认为物流服务创新模式主要包括跟随竞争创新、顾客需求主导创新、物流技术创新、物流网络创新、增值物流服务创新等,各种创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劣势及风险,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企业环境条件及诸多因素的考虑。[22]魏际刚提出物流技术创新涉及经营管理和工具、装备、设施等领域,物流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先进性,信息化,多样性与专业性,标准化与模块化,系统性与可扩展性,智能性与人性化,绿色化与节能化。[23]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也起步较晚,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创新方面都还与发达国家有显著差异,关于这几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多数的设计和建议还都停留在纸面上,这需要我们一方面加大物流现代化的研究,同时也要结合国情逐步健全我国的还很不完善的物流系统。
3. 批发业创新。研究批发业的论文有27篇,具体包括了批发商业态模式的创新及批发市场的创新。如李芬儒研究了中国农村批发商业的业态创新问题,指出由于农村批发业存在着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商业功能萎缩,批发成本过高,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所以农村批发商业业态创新方向应该是产、供、销一体化,批零一体化企业管理论文,产销地一体化,批发与物流配送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核心期刊目录。[24]谭本艳和赵晓飞提出了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创新策略,即组建批发商群,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模;通过创新模式,实现批发市场间的横向整合;通过打造龙头,实现批发市场间的纵向整合。[25]
4. 餐饮业创新。检索到研究餐饮业创新的文章只有23篇,与其他几个流通子行业相比,餐饮业创新相对较少,这些论文集中在研究餐饮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上。如杨铭铎对餐饮企业产品创新体系进行了设计,认为餐饮企业产品创新系统可分为菜点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创新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26]于干千从中国餐饮企业“集体创新动力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不同餐饮企业对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及合作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27]
四、结论
本文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我国2000-2009年流通服务业创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检索,研究发现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通过研究主题内容分析,发现学者们对现代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研究已积累了不少成果,但总体来说比较分散,而且大多侧重于流通业创新的某一方面,对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科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服务方式创新,流通技术创新以及流通制度创新等有限方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用系统的理论统揽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的整个全局,并深入探究现代流通服务业自主创新系统的构成及运作规律,这将成为流通服务业创新研究的重点。(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到学者们在流通服务业创新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一种上升势态,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流通服务业创新问题。但论文数量并不是一种持续上升,而是折线上升,表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某一方面问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某些时间段,如何全面,系统并且有层次的对流通服务业创新进行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通过对4个子行业的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流通服务业各子行业的侧重点差异很大,零售和物流领域创新的研究比较多,而批发和餐饮则较少。究其原因在于零售作为商流的终端企业管理论文,是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环节,理所应当的受到更多的关注。物流在节约流通成本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得到了人们的不断关注,其创新研究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作为零售商背后的批发业,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从商业发展的趋势看,多种现代流通组织的出现如工厂实行产销一体化,零售连锁公司实行批零一体化等抢占了批发业的经营空间,使许多人质疑批发业存在的价值,批发业的创新也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至于餐饮业创新的论文最少,主要是因为高等院校对餐饮相关专业的设置起步较晚,从事餐饮研究的学者非常稀少,以及餐饮企业长期漠视创新所致,但是随着餐饮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餐饮业自主创新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目前零售业创新的研究集聚在城市零售领域,但是随着城市零售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的零售商进军农村市场,而对于农村零售创新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夏春玉.流通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则.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警觉[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4]路风.走向自主创新——寻求中国力量的源泉[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徐从才,李颋.论流通创新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1).
[6]赵振民.价值创新:零售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5,(12).
[7]晏宗新.物流体系创新——从行政区域组织到经济区域组织[J].经济管理,2001,(11).
[8]宋羽.浅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创新[J].商业时代,2007,(8).
[9]孟铁,张殿波.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创新[J].经济纵横,2008,(9).
[10]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
[11]冯邦彦,段晋苑.我国农产品流通制度的组织创新研究——猪肉涨价背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8,(8).
[12]于奎,文启湘.谈批发商业的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05,(32).
[13]叶敏,兰昌贤.我国零售企业营销创新策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7,(10).
[14]范增.连锁超市的营销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6,(1).
[15]张宏.技术创新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09,(9).
[16]文启湘,赵玻.论我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制度创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4).
[17]宋则.新世纪新主题:流通现代化——促进流通创新提高流通效能政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9).
[18]黄国雄.流通观念的创新理论要点[J].商业时代,2008,(28).
[19]许彩国,柳思维.我国零售企业的服务创新浅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4,(4).
[20]汪旭晖,徐健.农村零售业态创新:一个基于东北地区农民消费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09,(5).
[21]张蓓.论我国农产品超市的营销创新[J].经济纵横,2007,(7).
[22]张光明.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经济管理,2006,(18).
[23]魏际刚.物流技术的创新、选择和演进[J].中国流通经济,2006,(3).
[24]李芬儒.农村批发商业业态的创新与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
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有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结构以及网络型组织结构等,这些组织结构强调生产分工和管理的垂直结构,但是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太适合企业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系统解决了传统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为企业积极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电子商务系统组织结构使之科学化、技术化、高效化,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使企业得以高效运转。
2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方式的影响
(1)传统的企业营销方式主要是以人为主要因素,而现今演变为电子网络方式,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使营销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营销主要靠大众传播,以单向说服和强势推荐为主,而当今的网络营销则是以更加多变的技术手段谋求目标。通过对比,结果就不言而喻了,现今的网络营销方式更显科学和理智。
(2)市场营销程序减少。传统企业的销售是通过环环相扣的中间商来完成,商品流程是工厂—商—大中小批发商—商店超市,最后流入消费者手中的。而电子商务营销可以使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即通过网络途径直接进行交易。这种方式既省去了大量的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又实现了全天候服务,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
(3)商品支付手段发生变化。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企业通过网络直接销售产品,这时支付的对象就不是现实中的人民币,而是经过网上银行或支付宝等支付的电子货币,长此以往,就会为国家发行货币节省投资和开支,此外,通过这种无纸化的支付方式为顾客订购商品和支付货款更加节省成本,使消费过程变得便捷。
(4)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营销渠道为网络,信息的交流也在于网络,因而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途径得以解决。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渠道多种多样,它把文字传播的报纸、音频传播的电台和视频传播的电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因而传播效果是传统的传播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加上电子营销是双向沟通,既有信息源向受众的信息传播,又有受众向信息源的信息反馈,从而一改往日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
3改变企业经营方式,从而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多方面的利益
(1)拓展全球市场。全球电子商务消除了地域界限,即使最小的公司也能与全球的顾客接触。同时,顾客也能够非常方便地从世界各地购物。
(2)创造新的商机。为适应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许多经营网络信息服务的企业问世,向具有共同需要和兴趣的顾客提供一个交流信息、经验和思想的论坛。
(3)增强竞争力和降低价格。全球电子商务为各种公司提供竞技赛场。由于信息网络和技术使顾客容易获得信息,结果,竞争越激烈,产品质量越高,价格也越低。
(4)提高市场效益。全球电子商务使企业从所有市场都获利。例如,航空公司使用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在网上低价出售特殊和剩余的机票。减价使航空公司能增加客运量,从而增加赢利。
(5)增加消费者便利。使用全球电子商务的消费者可以参阅网上多方面的信息,“货比三家”后才决定。消费者可以在网上随时购买到平时难以找到的商品,减少出行次数,同时也降低了因出行而带来的交通压力和二氧化碳排放。
(6)改善经营和降低成本。企业已使用网络技术直接与顾客、雇员、供应商、承包商及批发商连接起来,结果可降低成本。此外,通过电子商务使企业零部件供应及时适量,既减少存货又可满足顾客需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运行方式,其作用远远超过商业领域,也必然代替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电子商务给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另外,电子商务使经济活动的国界划分越来越模糊,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电子商务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地反映了信息的经济功能;反过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样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对市场经济以及企业、消费者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电子商务对经济信息化的影响.
电子商务时代,工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将会有极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市场结构,“供给推动”的生产方式,将被“需求拉动”方式取代,迂回经济将被直接经济取代。
2电子商务将改变商务活动的方式
传统的商务活动是销售员满世界的跑,推销产品,而消费者在商场中筋疲力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现在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进行网上购物,网上付款。还有政府可以方便地进行电子招标、政府采购等。
3电子商务将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现在网上购物非常便利,并且物品甚至比市场上的种类还要多。网上购物最大的优势是物品便宜,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消费方式,大有取代传统购物方式的趋势。
4电子商务将对传统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电子商务是在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人与电子通信方式的结合,缩短了交易流程和时间,企业从此可以进入到“量身定做”“有的放矢”的科学生产时代,使小批量、多品种成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企业的领导层不得不接受和学习“网上营销”的新模式,同时周到全面的各种线上服务也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服务方式。
5电子商务将带来一个全新的金融业
由于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电子商务在电子交易环节上的突破,网上银行、银行卡支付网络、银行电子支付系统以及网上接服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等服务将传统的金融业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相关文章:
1.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论文
2.有关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论文
财务管理
资产配置
沃尔玛。
超市作为一种商业形态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出现以来,有80余年的历史。我国超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过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熟。近一二十年来,连锁经营形态又被引入到我国,连锁业与超市的结合,使得连锁超市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从符合商业发展的需要,也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需求。连锁超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实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成为研究连锁超市的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
一、连锁超市经营概述。
连锁超市是经营同一类别的商品的普通超市以统一的标准形式组合成的整体,它往往具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的人事和内部管理,以统一的形式使得多个超市经营的标准化和简单化,以达到规模效应。连锁超市具有低价格、高周转率、销量大、顾客开放选购等结合连锁业和传统超市的特点,具有统一形象、采购、价格、管理、销售、服务等优势。从经营上来看,连锁超市的资金、资产、物流、财务、人事、服务管理都要有较高的水平,缺一不可,只有在各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准才能在连锁超市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我国国内出现的连锁超市主要有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大润发等,其中沃尔玛以其强大的规模和市场营运能力在国内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力。
二、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是在连锁超市整体的经营目标下,对投资、资本的筹集和营运资金以及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的管理。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商品零售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之下,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占地位尤其重要。
1。
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作为一项反映超市各方面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不仅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更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与超市经营管理的其他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财务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连锁超市经营状况的好坏。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指导经营,帮助连锁超市追求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完善资本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日常经营策略的监管,及时掌握连锁超市发展状况,迅速处理存在的问题,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数据和指标来促进连锁超市对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中的巨头,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对财务管理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在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追求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以财务管理带动了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对策分析。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连锁超市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标准化程度较低,控制系统建设不完善等方面。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连锁超市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领域的巨头,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沃尔玛自1996年进入我国以来,截止2010年1月,在内地门店总计达到175家,它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其成功的财务管理分不开。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强,投资活动活跃,营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强劲,存货周转率的管理能力强等。
第一,建立和完善适合连锁超市发展的财务控制系统。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连锁超市的战略发展目标同各个门店的具体经营状况结合,将总的预算细分到各个具体的目标,力图通过预算的刚性促进各个基层经营实体的经营活动的改善,提高连锁超市的整体营运能力。
实行全面预算还可以为连锁超市进行整体考核和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加强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连锁超市的现金流量大,资金利用率高,因此资金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要实行集中管理,实行信用结算,提高资金的运营能力,建立统一的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和统一管理。再次,要加强连锁超市的存货管理,从进货、储存、退货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控制。存货是流动资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连锁超市的商品周转快,销量大,种类多,需要根据已经建立的商品目录进行进货的决策和管理,同时对储存的商品进行合理分配,规范退货程序,力图实现存货的最小化和商品的最快流通,提高经营效率。最后,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连锁超市的统一性使得其可以设计出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流程,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职责权限的规范,建立起由人员管理控制、财务安全控制、审计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机制在内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第二,改善财务管理的客观条件,建立起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连锁超市作为一个拥有较多分支门店的经济实体,其财务管理设计的地域和分支机构繁多,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必须建立起与其组织结构配套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财会的电算化和联网管理,实现信息的互换和电子的审批监管,以及及时收集财务信息并进行财务分析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三、连锁超市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的目的是让连锁超市的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资产配置几乎涵盖了整个供应链,包括商品的采购数量与方式,仓库的设置,商品的配送与运输,以及人员的配置等多个方面。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行业的巨头,采用了高效率的供应链。沃尔玛在中国目前有近两百家店,只设了深圳和天津一南一北两个商品配送中心,采用集中配送的方式,有效控制了商品的采购、运输以及库存成本,同时还有效控制供应商交货时间。配送中心在当天让商品配送到各个门店,在保证门店的货源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库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从投资上来看,沃尔玛的资金筹措能力强,通过采取持续巨额投资、阶段性筹资、维持高杠杆水平和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提高了其资产效率的充分发挥。
从沃尔玛的经验来看,连锁超市行业既要充分发挥其流动资金的作用,尽量减少其库存,提高货物的流通率,让资产在流动中不断升值;还要充分利用其固定资产进行各种方式的筹资,增加投资,已取得规模效应,保证连锁超市的资产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以促进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提升其营运能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综上所述,我国连锁超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从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学习沃尔玛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化的理念,结合自身寻找出一种最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资产配置的模式,壮大自身的力量,促进自身营运能力的提高,为我国连锁超市行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明,连锁超市财务管理最优配置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23期;。
超市作为一种商业形态自上个世纪在美国出现以来,有80余年的历史。我国超市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过不断发展,逐渐发展成熟。近一二十年来,连锁经营形态又被引入到我国,连锁业与超市的结合,使得连锁超市在我国取得了迅速发展,从符合商业发展的需要,也大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需求。连锁超市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实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我国连锁超市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成为研究连锁超市的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
一、连锁超市经营概述。
连锁超市是经营同一类别的商品的普通超市以统一的标准形式组合成的整体,它往往具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经营管理模式、规范的人事和内部管理,以统一的形式使得多个超市经营的标准化和简单化,以达到规模效应。连锁超市具有低价格、高周转率、销量大、顾客开放选购等结合连锁业和传统超市的特点,具有统一形象、采购、价格、管理、销售、服务等优势。从经营上来看,连锁超市的资金、资产、物流、财务、人事、服务管理都要有较高的水平,缺一不可,只有在各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准才能在连锁超市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我国国内出现的连锁超市主要有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大润发等,其中沃尔玛以其强大的规模和市场营运能力在国内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力。
二、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是在连锁超市整体的经营目标下,对投资、资本的筹集和营运资金以及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的管理。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商品零售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之下,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占地位尤其重要。
1。
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作为一项反映超市各方面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不仅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更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与超市经营管理的其他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财务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连锁超市经营状况的好坏。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指导经营,帮助连锁超市追求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完善资本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强日常经营策略的监管,及时掌握连锁超市发展状况,迅速处理存在的问题,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通过数据和指标来促进连锁超市对其他方面的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的经营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中的巨头,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对财务管理有着较为成熟的体系,在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追求方面占有巨大的优势,以财务管理带动了其他各个方面的管理,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
连锁超市的财务管理对策分析。连锁超市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个方面。当前我国的连锁超市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标准化程度较低,控制系统建设不完善等方面。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连锁超市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连锁超市运营中的重要作用。
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领域的巨头,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沃尔玛自1996年进入我国以来,截止2010年1月,在内地门店总计达到175家,它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其成功的财务管理分不开。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融资能力强,投资活动活跃,营业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强劲,存货周转率的管理能力强等。
第一,建立和完善适合连锁超市发展的财务控制系统。首先,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将连锁超市的战略发展目标同各个门店的具体经营状况结合,将总的预算细分到各个具体的目标,力图通过预算的刚性促进各个基层经营实体的经营活动的改善,提高连锁超市的整体营运能力。
实行全面预算还可以为连锁超市进行整体考核和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加强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连锁超市的现金流量大,资金利用率高,因此资金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连锁超市的资金管理要实行集中管理,实行信用结算,提高资金的运营能力,建立统一的结算中心,加强对资金的监控和统一管理。再次,要加强连锁超市的存货管理,从进货、储存、退货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管控制。存货是流动资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连锁超市的商品周转快,销量大,种类多,需要根据已经建立的商品目录进行进货的决策和管理,同时对储存的商品进行合理分配,规范退货程序,力图实现存货的最小化和商品的最快流通,提高经营效率。最后,还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连锁超市的统一性使得其可以设计出规范统一的财务管理流程,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职责权限的规范,建立起由人员管理控制、财务安全控制、审计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机制在内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财务管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第二,改善财务管理的客观条件,建立起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连锁超市作为一个拥有较多分支门店的经济实体,其财务管理设计的地域和分支机构繁多,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必须建立起与其组织结构配套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财会的电算化和联网管理,实现信息的互换和电子的审批监管,以及及时收集财务信息并进行财务分析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
三、连锁超市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的目的是让连锁超市的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率。资产配置几乎涵盖了整个供应链,包括商品的采购数量与方式,仓库的设置,商品的配送与运输,以及人员的配置等多个方面。沃尔玛作为连锁超市行业的巨头,采用了高效率的供应链。沃尔玛在中国目前有近两百家店,只设了深圳和天津一南一北两个商品配送中心,采用集中配送的方式,有效控制了商品的采购、运输以及库存成本,同时还有效控制供应商交货时间。配送中心在当天让商品配送到各个门店,在保证门店的货源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库存,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从投资上来看,沃尔玛的资金筹措能力强,通过采取持续巨额投资、阶段性筹资、维持高杠杆水平和激进的营运资金政策,提高了其资产效率的充分发挥。
从沃尔玛的经验来看,连锁超市行业既要充分发挥其流动资金的作用,尽量减少其库存,提高货物的流通率,让资产在流动中不断升值;还要充分利用其固定资产进行各种方式的筹资,增加投资,已取得规模效应,保证连锁超市的资产得到全方位的充分利用,以促进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提升其营运能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综上所述,我国连锁超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从财务管理与资产配置学习沃尔玛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化的理念,结合自身寻找出一种最有效的财务管理和资产配置的模式,壮大自身的力量,促进自身营运能力的提高,为我国连锁超市行业的发展和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国明,连锁超市财务管理最优配置研究,财会通讯,2011年23期;。
《现代企业文化》:公司牢固树立品牌战略,打造全国一流服务区。“山东高速服务”优质品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张敏:品牌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文化。公司以“山东高速”金字招牌为引领,本着“富员强企、服务社会”的企业使命,积极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了“山东高速服务”优质品牌,成为行业领先的第一品牌。特别是在2016年交通运输部组织的文明服务创建活动中,京台路德州、济南服务区在全省名列前茅,获“全国百佳示范服务区”荣誉称号,青银路青州等10对服务区获“全国优秀服务区”荣誉称号。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等领导多次到服务区考察调研,全国20余个省兄弟单位到公司学习交流,公司优质的品牌形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不断地进行挖掘和提炼,形成了品牌文化。一是建立了理念文化系统,包括企业愿景、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服务标准等,目的是种植理念、强化理念,并让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过程;二是建立了视觉文化系统,包括各类标志、标识的标准色、标准字、LOGO、人员着装等基础要素和应用要素系统,目的是规范、美化公司的品牌形象;三是建立了行为文化系统,包括文明用语、礼仪举止、服务承诺等,目的是让员工在提供服务时语言更文明、行为更规范、态度更亲切、服务更周到。这三个系统,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诠释了“山东高速服务”的品牌价值和内涵。三大文化系统紧密相连,彰显着高速服务“志存高远、行为人先”的企业精神。
《现代企业文化》:公司整合后的子品牌建设是如何进行的?
张敏:公司整合了农业公司、牧业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集聚了资源优势,优化了产业布局,打造了“特地”高端子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特地”高端奶产品、有机蔬菜、铁皮石斛、金线莲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山泉水,蜚声齐鲁大地,“特地”快消品牌不断壮大。与此同时,公司对旗下的超市店面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通过统一形象、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经营品种囊括省内外“名特优”产品3000余个,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高速便利”形象。
《现代企业文化》:在培育领先行业文化上我们有哪些独到的做法?
张敏:公司坚持“顾客满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的服务理念,培育了“以人为本、倾情服务、舒难解困、携手同行”的服务区行业文化。
超前的商业物业经营理念。一是餐饮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引进了“肯德基”“李先生”“大娘水饺”等国内外知名餐饮品牌,增加了“德州扒鸡体验馆”“进口商品免税店”等新的商业业态。同时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了具有山东高速特色的自有餐饮模式,满足了广大顾客的差异化和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打造特产集散中心。建设“服务区特产集散中心”,打造了高速公路沿线“名优特”产品大卖场、直销处和集散地。已将省内400余种土特产品上架销售,部分商品实行同城同价,既满足顾客消费需要,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高效能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公司坚持“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在此引领下,公司经营管理实现了五个统一:对46对服务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了60余项管理制度和标准流程,统一了财务管理,成立了集团公司二级资金结算中心,统一了5000余名员工的管理方式,统一了1500余种商品的配送,实现了管理模式行业领先。
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公司职工较多,用工形式多样,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思想稳定、廉洁从业就无从谈起。公司以“精细化管理”活动为契机,切实规范了各项管理制度。编写了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和员工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实现了从机关到基层,岗岗有标准、事事有规范、人人有考核的管理氛围,形成了管理手册―操作手册―操作流程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为公司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高质量的服务标准。以品质至上的心,指导质量管理的行。质量源自细节,唯有用心,才能问心无愧。公司以“质心质行、尽善尽美”的质量理念,形成了高质量的服务标准。一是创造性地推行“四级”检查制度。从细节入手,强化现场管理督导检查工作,编制出《服务区服务质量检查标准》,确定了四级检查制度。二是推进服务人本化。实施“微笑、规范、快捷、专业、满意”5S服务标准,使顾客感受到家的温暖。三是强化服务智能化。建设智能服务区管理平台,所有服务区均设置了智能查询平台、停车位引导系统。四是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按照星级酒店卫生间的标准,重点对卫生间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实施美化、亮化和绿化,打造了畅、洁、绿、美、齐的服务环境。
几年来,公司服务承诺的内容逐年增加,服务承诺的标准逐年提高。目前我们很多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标准都超越了正在实行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设施功能更齐全,服务项目更丰富,服务方式更多样,服务标准更精细,服务内涵更深刻,我们还将尝试推出消费体验等新的服务方式,使我们的服务不仅让顾客满意,还要超出客户预期。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在电力物流管理论文系统的物流运营活动中,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是企业经营情况的晴雨表。
1.物流成本分析
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所支出的各环节的人力,物力,财产的总和,物流成本简单地说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若要对物流系统进行总体效益评价时,即考核物流系统的成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定的劳动投入量能形成多大的物流能力,一定量的物流能力又能完成多大的物流工作量,而一定的工作量又能取得多大的物流效益,其实就是要分析物流系统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2.电力系统的物流成本组成
电力系统企业属国家基础能源建设企业,其物流成本划为制造企业的物流,所组织的物流实体应为产成品、半成品或零配件等。其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储存、保管、配送、运输,最后到需求部门的手中的全过程。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有:材料费、人工费、燃料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利息费、保管费等。
3.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的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流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4.电力系统的物流成本管理措施
4.1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控制物流成本
电力行业也是一个讲究经营效益的企业,公司的经营方针是安全第一、效益优先,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经营效益永远是企业的最终追求。电力行业近几年精兵简政,重组管理架构,减收管理体系,轻装上阵,重点在制度执行,流程优先,管理细化上下功夫,以管理出实力,以管理出效益,加快实现管理精细化和管理到位,杜绝人浮于事的局面。其次理顺管理界面,梳理制度,优化流程,缩短管理链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层面,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建立界面清晰,权限明确,运行高效的企业内部运作机制,不断提高层次,提高能力,提高水平,工作效率及企业利润取得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相同的费用支出同比下降超过10%。
另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健全制度,优化流程,规范行为以及管理创新的成果固化下来,形成最佳实践库。如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用先进手段管理购置,从物资采购到最终结算,全程电子化并实时监控,根据申购数据提出集团化采购决策建议,既满足高效率,高密度的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手工操作,又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达到快速反应,效率提高,成本不高的作用。
4.2从提高物资管理来降低成本
以前仓库的运输功能仅限于人工,现在提高物流的技术水平,采用叉车、射频仪等装卸设备,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
以前仓库的管理是场面混乱,物资摆放不规范,帐、卡、物不相符,很多有用的物资储存一放就几年;现在用系统管理后,按区域堆放的物资超市式挂牌摆放,并全部录入电脑,实时监控,有用的物资在采购之前就可以利库再用,充分盘活了资金,节约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4.3合理控制库存,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产品的库存多少才是合适的?库存小了,可能缺货成本高,不能保障连续的生产;库存大了,不仅成本高,还可能积压。物流管理中存在着非常多需要权衡的地方,电力行业一般按照工程项目备品备件规定的数量进行储存,储存均匀分在一、二、三级仓,布点都是变电站,线路运行的附近,以防急需。而工程项目的施工设备贮存,则采用供应链库存的方法,将仓库前移到供应商的仓库,即时响应,当工程、生产建设有需要时,才按约定的时间供应,基本实现直出直入方式,即达到著名的“零库存”,保证建设的连续性,安全性,控制库存,同时避免资金积压的风险。
4.4材料批量招标
按年度制订的建设项目,年初进行各类型设备的批量招标,与各中标的供应商签订季度合同,需求部门有设备申购时,直接套用批量招标的价格,达到集团购买的优势,采购金额同比下降20%,大大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4.5深化预算管理,建立集约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
电力行业由于实行精细化管理,财务制度上都实行了预算化管理模式,即年初各部门申请预算资金,全年按预算计划进行活动,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预算控制,确保资金安全,进一步规范开支,通过预算管理,促使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盘活资金及时流转,各项经营指标均达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另外,建立集约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全面落实资金安全管理规范,防范和堵塞资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