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14:49: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法规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会计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的会计管理操作中,会计工作涉及到企业单位、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等各个不同的种类,由于各个单位的性质不同,在会计具体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建设情况也各不相同。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很多企业都是只有一个名义上的会计,做着记账汇总等工作,并没有实际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管理办法,财务管理的体系很不健全。由于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会计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挥资本的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的成长。在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着会计管理工作过于松散,报销账单过于随意,花费不具体等事项,这些也极大的影响着单位的运营和发展。
(三)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当前,虽然在我国已经很重视会计的教育,很多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会计专业,很多单位的会计也都是经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的。要想成为一名职业会计,首先需要通过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水平,使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依然有待提高。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工作,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很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只有如此,才能处理各项复杂的财务状况,才能胜任会计工作。但是在现实中,一些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只是通过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或者并没有通过考试,就从事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对于一些专业的财务报表,有些人并不是十分精通,甚至只是了解,这种专业不精通的现象在会计从业人员中大量存在。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会计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的一大障碍,需要进一步改进。
(四)会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在我国一些规模不大的单位中,会计管理工作基础工作十分薄弱。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管理的基础办公条件较差。很多公司并没有专门的财务室,会计都是在公共空间办公,这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不便和不安全;二是会计管理人员配备不全,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和规定,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是两人以上,而现在一些单位,为了节省开支,经常是一个人身兼数职,既是会计,又是出纳,这就使得会计具体工作缺少相应的监督,很容易造成工作中错误的发生。三是相关的管理比较松散,财务管理是一项精细化的管理,但是现在的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规章并不完善,给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经常会有一些不确定性的情况让会计人员很难处理。
(五)核算工作重视不够会计管理工作是一个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关键一环,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为单位的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但是现在,很多管理者对会计管理的重要作用意识不强,忽视财务管理的作用,认为会计工作就是记账,并没有意识到会计报表能够反映出一个单位的问题和状况,能够引导一个单位的未来发展。这种意识不强就导致对会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核算工作,在具体的执行中,常常被草草应付。核算主体界限不明,核算方法简单等问题长期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的发展,也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六)现代管理手段运用不足21世纪,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办公系统都依靠信息手段。会计工作中也运用到了一些现代的管理手段,但是在一些中小企业单位仍然依靠原始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着现代管理手段运用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年长的会计师,在会计知识和技能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更新,这种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健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指导各项工作有序进行的依据,会计工作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会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一是更新落后的法律,把不适应时展和现实要求的部分进行改善,能够使相关法律法规更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二是建立健全法律空白区域,对一些法律法规的空白区域要进行建设,确保会计管理工作没有漏洞。三是理顺交叉区域。对一些法律规定有重复或者交叉的部分,要进行理顺,使得法律法规没有冲突,不会矛盾。在实际的执行中,避免自相矛盾的局面发生。
(二)加强单位内部各项制度的建设制度是一个单位顺利发展的依据,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单位内部各项制度的建设。在会计工作中,要实行两人制,出纳和会计必须分开。对于账目,必须要有多人签字。对于一些费用的支出,实行严格的领导负责制,要有多人签字才能入账,确保会计管理工作严格、细致。通过完善制度,确保会计管理工作不出差错,不出纰漏。
(三)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度会计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基础工作。一是要提高对会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只要意识提升了,才能做好这项工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会计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账目管理制度等,从意识上加强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对会计办公环境的改善,必须设立专门的财务室,配备专业的会计人员。通过提高认识、健全制度、改善硬件设施等,打牢会计工作的基础。
(四)加强会计核算业务完善的预决算制度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对于会计工作的顺利有效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要进一步加强会计的核算业务,积极推行预算管理,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在年初,编制预算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把每一个项目都细化,同时要加强决算的核算,对决算工作进行考评和分析,通过细化每一笔资金的使用用途来加强整个会计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会计的内部控制,严格各项费用支出。
(五)加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培训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会计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对会计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工作能否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只有会计从业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提升了,会计工作才有人才保障。因此,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一是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通过专业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在会计工作中,不做假账,坏账,本着实事求是的职业精神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三是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人文素质水平。
(六)重视现代管理手段会计工作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计算量很大,如果只是靠人工核算,很容易发生错误和纰漏,现代管理手段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能够尽量减少和避免错误的发生,对于会计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推动工作。因此,在会计管理实际中,要重视对现代管理手段的有效运用。运用一些办公系统,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现代化信息化技能的培训,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从业人员,要重视他们对新技能的使用和掌握。通过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办公手段,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会计会计行为会计行为规范
新的《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并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作了具体规定;同时对假账作出特别规定。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依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使会计核算规范化。
所谓会计行为,就是会计行为主体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对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条件制约所作出有目的的会计反应活动。就一个企业来说,生成并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会计行为。会计行为的制约因素有很多。它与会计行为主体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制约会计行为的内在因素,是指会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条件在质量上的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政治素质、知识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等。新《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这就是要求我们应重视和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培训,督促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处理会计事项,不做假账、不畏权势,以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
制约会计行为的外在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讲,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政策等,将制约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活动行为,从而影响会计行为。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限定了会计人员的行为范围,会计主体的行为不可能超出会计法律之外。市场环境,也限制着企业经济战略行为,从而影响着长期和短期会计行为。从微观上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战略方案,以及对内部机构的管理行为等,对会计主体的行为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企业内,会计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化程度受制于企业行为的方向和规范化程度。从实际情况看,很多违法行为是在企业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下进行的,如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虚增利润骗取贷款,隐瞒利润逃避交税,转移国有资产,账外设账,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等,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新《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这就抓住了矛盾的关键,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对规范会计行为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主体,有利于会计行为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很显然,要保证会计行为的良性运行,就得有一系列行为规范为基础。从会计系统的目标和会计行为的主体出发,会计行为规范着重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为主,以此在强大的外部监督体系下发挥行为主体的能动作用,达到优化会计行为的目的。
会计行为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我们国家的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它通过对会计人员的权利、方法、责任、义务的规定,以确认、维护和发展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会计行为法律规范概括性强,是会计行为主体必须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可据以判断衡量会计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是符合规范还是不符合规范,只有通过会计立法,才能使会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使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会计行为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为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要求的会计人员和会计组织遵循的行为规范。它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在法律和道德规范下的会计行为,必须达到合情、合理、合法的效果。行为的合理化体现为会计行为在追求本单位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力求保持与社会效益目标的一致,会计行为规范必须在会计法制的前提下,而各单位在追求本单位经济利益目标的同时,也应力求保持与社会利益目标的一致,遵纪守法。
总之,只有自觉维护会计法规的尊严,正视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单位负责人才能严格自律,遵守会计法,维护会计法;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只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
参考文献
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信息已经成为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评价经营状况,作出投资决策,防范投资风险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和微观管理及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源。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深入变革和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新问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新问题。那么现实中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有哪些呢?学界观点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会计法规、会计核算、会计主体、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这五大因素相互功能的结果。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会计法规因素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一系列的法律、规章,这对于促进现代企业发展和会计依法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功能。但任何一项法规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些规章制度相对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而言,往往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客观上影响到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首先,会计法规一经出台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变,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新情况和新新问题可能会超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范。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同一会计事项显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空间更大,会计方法选择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这必然会使同一个会计事项产生不同的差异。再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某些定义和释义具有一定的涵盖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造成会计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导致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如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难以准确地界定,这些均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核算因素
会计核算本身有一定的客观局限性,这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偏差。一是在会计凭证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可我国当前尚无一种严格有效的发票管理办法,各地的发票形式、规格和要求都不完全一致,加之实际会计工作中往往是先批后审,这就使虚假原始凭证的出现成为可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二是有的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核算时只能评估和预计,如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期限、预计残值计算、收发材料的计价、费用跨期分摊等,都不可能精确地和实际价值相符合。三是会计核算制度缺乏统一性。不同性质的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不同的会计制度又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由此造成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可比。非凡是在一个企业集团内部既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的情况下,必然给企业集团编制会计报告、统一会计政策带来很大的困难。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核算上的广泛应用,各个行业都在编制自己的会计应用软件,由于采用的会计政策不一样,加之软件质量参差不齐及软件本身的不完备,在搜集整理、编制汇总会计信息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会计信息偏差和不完整。
三、会计主体因素
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经济活动,根本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会人为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变化。一方面从企业本身来说,其经营成果经常和企业领导者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有的企业为了完成效益目标,或者为了少交所得税,或者为了获得银行支持,有意识地调整收入、费用、利润;还有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为了进入资本市场,在政府的推动下,往往要进行资产重组、包装上市,堂而皇之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从企业集团内部和企业和企业之间来讲,各个企业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利益冲突,良好的形象能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争取项目、引资融资等方面受益。因此,各个企业经常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弄虚作假,虚报实绩,造成资产负债不实,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不真。
四、会计监督因素
在会计信息的监管上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社会监督也都存在一些新问题摘要: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机制软弱无力。虽然《会计法》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明确规定,大多数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一应俱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监督体制和内控模式,包括会计人员均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难以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其次,企业外部虽有财政、税务、审计等监督部门,但各部门工作侧重不同,要求不一,加之管理分散,缺少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再次,从社会监督来看,国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监督机构管理不到位,也不规范,加之各事务所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进行恶性竞争,使其工作监督流于形式,避重就轻,弱化了会计社会监督功能。最后,现实中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不够,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新问题,这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会计人员因素
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最直接的因素。一方面受管理体制的制约,会计人员直接受制于企业领导者,其任命、晋级、工资和奖金的决定权把握在企业领导者手中,往往按领导意图来处理会计事项,工作缺乏独立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估计、判定不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同,还有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对法规政策和会计核算规范理解不透,也会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完整。
综上所述,会计法规等因素共同功能,相互影响,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显而易见,这些因素也是解决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新问题和提出治理策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一、会计行为及其过程
会计作为一种生产和传递会计信息、为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具体来讲,会计行为是会计行为主体价体和群体)采用一定行为方式开展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依存于会计行为的目标,并受制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因。依据会计循环过程,会计行为包括会计确认行为、会计计量行为、会州己录行为和会计报告行为。会计确认行为是解决会计信息系统应输人什么数据,以便加工处理及输出信息的一种行为。会计论文会计计量行为是运用一定计量尺度(或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确定各项经济业务及其影响的价值量的行为。会计记录行为是会计人员将各种数据分门别类、序时和规则地记载于一定的会计凭证、账簿上,最后表达出记录和加工结果的行为。会计报告行为是指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的行为。
二、会计行为主体的独立性
1、会计行为个体缺乏独立性。目前,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职务升迁等往往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当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乃至国家的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选择有利于管理当局利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忽视所有者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有时甚至会冒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难以保持独立性。此时,会计行为的“名义主体”是会计人员,“事实主体”却是企业管理当局。2、会计行为群体缺乏独立性。企业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往往会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干扰,致使其会计行为缺乏独立性。具体来说:第一,当地政府出于各种目的考虑,会借助政府的行政权力来干扰企业的会计行为。最常见的是当地政府官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会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行政职权,指使企业选择有利于提高其政绩的会计处理方法,甚至指使企业进行会计造假。有些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目的,也会指使企业选择有利于当地政府的会计处理方法,给企业一些优惠或者利用其对企业管理当局具有行政上的控制权,使企业主动或被动地与其配合。第二,母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借助自己的控制权来千扰子公司甚至孙公司的会计行为。子公司或孙公司本来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应该独立自主地开展会计活动。但由于它们的经济利益往往会受到母公司的制约,因此,在母公司的控制下,往往会选择有利于母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在这两种情况下,企业的会计行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样难以保持独立性。此时,会计行为的“名义主体”是企业,“事实主体”却是当地政府或其母公司。当地政府或母公司对会计行为所进行的干预又往往会通过企业管理当局传递给会计人员。
三、会计行为过程的独立性
会计人员除应正确掌握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原理外,还要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具备在不确定经济事项下进行决策的能力。会计人员要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通过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某一事项做出推定、判断与选择。
一、会计职业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理财环境和经验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与选择的过程。
(一)专业性
经济活动复杂多变,要求会计人员必须熟知相应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决策和经济事项的处理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业务水平。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能由会计人士进行。
(二)目标性
为了企业的长远目标和效益最大化,会计人员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会计的确认、计量、会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能有效维护企业。
(三)权衡性
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和进行会计估计过程,始终面临着多个方案的比较。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比较、权衡、取舍的过程。因此,会计职业的判断过程也是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博弈最后达到一定均衡的过程。
(四)社会性
会计职业判断是在会计法的限制下和要求下进行的,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不能单纯从会计角度出发,应更多地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的实质是对会计事项利益均衡的过程,本人认为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法律、会计制度不完备
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虽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法律、行政法规,但是由于法规对新生经济业务不完善。导致会计与税收的矛盾。
(二)会计行为缺乏独立性
企业的组织形式不同、生产经营特点不同,但是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有者为达到目标,会不择手段,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听从管理者,出现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管理层对会计人员的干预,从而丧失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独立地位。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弱
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依赖会计制度向职业判断发展,由于会计工作者的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涉及到方方面面,会计职业判断质量高低受制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技能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两个方面。
三、如何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关系到能否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实行终身教育
要培养会计人员过硬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必须熟练会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是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基础。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开拓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对会计人员实行终身教育。
(二)强化会计行为独立原则
会计人员为了服从管理者,放弃了应有的原则和职业道德,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客观公正处理经济事项,加大会计人员独立地位。但是这种独立行为不能超然独立。避免出现会计人员为利益操纵企业。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是对会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行为规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对在职会计人员每年都应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培训。在工作中时刻以职业道德为标准衡量自已。有助于反腐倡廉,有助于社会廉洁建设。
(四)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工作的基本准则,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很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空间,会计人员要建立职业判断意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在会计工作中,要做到客观、公允,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对会计目标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会计环境的敏锐感知,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增强职业判断意识。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亟待克服的顽症,需要从体制和机制上强化会计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恶意造假者和直接责任人从严惩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提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治黄财务工作的实际,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使会计主体不能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走向科学化管理。
(二)会计体制不健全
会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须按企业领导的意志进行会计核算,做假帐,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实际经济状况。
(三)监督体系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完善,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从会计监督来看,改革赋予了企业自和会计核算的灵活性,但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日益严重。审计监督由于面广任务重,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因而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未能很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四)惩治措施不到位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我国为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有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对法律孰视无睹,法律观念极为淡薄,部分执法机构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对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从而减弱了法律的效力。
(五)会计人员素质及职业判断
会计人员本身素质、职业判断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管理日常化程度低。日常考核和继续学习、知识更新成为薄弱环节,使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水平大打折扣。主管部门往往顺从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出现了会计人员“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会计核算缺乏独立性,内部监督职能没有发挥出来。
(六)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有些单位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责任制不明晰,会计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失真的会计信息是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的导火索。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信息的影响渗透于各项管理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含投资、融资、利益分配的决策、计划或控制等;失真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引起错误的社会经济政策出台,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矛盾。
(二)损害各方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此外,对产品销售收入与成本的确认,有的单位受隐瞒收入、降低利润,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可能减少收入确认数额,增加成本费用数额;推迟确认时间,反之,若经营者想夸大经营业绩,也会相应歪曲这一信息。
(三)诱发经济犯罪
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设“两本账”、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会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造成秩序混乱,从而诱发经济犯罪。
(四)危害会计人员
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操作人员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的行为上大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会计人员应当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不做假账,诚信做好会计工作,否则,轻者调离会计工作岗位,重者受到法律制裁。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会计法规与准则的学习与运用,减少会计虚假信息的施展空间
一是学习、完善、熟练运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压缩财务会计报告的粉饰空间,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合理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严格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事项。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正确确认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加强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利润和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
(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才能使企业严格执行会计法规,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三)从立法执法的角度,加大处罚力度和造假成本
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新修改的《会计法》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但能否严格执法成为重中之重,若执法不严,法只能成为摆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无法完全杜绝,但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严厉处罚制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和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还要坐牢,使恶意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加强执法力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增强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律意识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单位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避免会计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才能督促会计人员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工作的建设上,不能只把目标局限在财会部门和财会人员上,应把这项工作提升到整个经济管理上来,标本兼治,从根上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监督,临时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跟踪监督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加以落实;完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加大会计监管力度,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蔓延;正确处理单位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单位负责人要积极支持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责,以身作则,树立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的良好形象。
(六)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在对所属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上进行指导,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为实现内部控制完美无缺,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权衡利弊,实现经济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利益驱动
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一些企业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违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领导授意、指使、强令、串通编制假账躲避税收,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一些企业部分会计人员害怕领导打击报复,使产生的会计信息尽可能对领导有利,从而达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目的。可见,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
2.监督体系不完善
会计人员监督方面,会计人员隶属于单位领导,无独立性。在内审监督方面,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在社会审计监督方面,因执业人员水平和职业素质良莠不齐,恶性竞争造成迁就客户,常常屈从于委托单位的要求,甚至出具虚假验证报告等。可见,监督体系不完善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可乘之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3.处罚不力
我国对企业造假的处罚较轻,对违反法规的打击力度偏弱,这就从客观上纵容了会计造假。企业违反会计法规带来的经济利益与低廉机会成本形成强烈反差,诱惑一些人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以身试法,它是我国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失信成本低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力。
4.社会风气不正
经济学认为:人行为的理性与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好环境使人产生更多的理,不好的环境使人产生较多的非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评价主要依靠会计信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经营者必然提供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这就为造假提供可能。一些造假者实现了他们的利益,造假之风盛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与社会风气有一定关联。
5.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期间有很多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的内容。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不强,甚至为讨好领导,公开为企业领导违反财经纪律出谋划策。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即使遵循了会计准则,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加强内部控制,治理信息失真
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缺乏,是很容易发生会计舞弊的。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人员的违规操作。因此,正确、及时地传递社会信息,真正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既要放在会计人员的控制上,还要加强控制环境的建设。
1.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员工的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从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当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必须将国家和公众利益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坚持原则,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在社会上树立会计人员威严和神圣的形象。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和奖罚制度,建立道德行为档案,供全社会监督,使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能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并能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会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2.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会计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发挥出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培训,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它是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才能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另外,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还必须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机制,是对会计工作所形成的约束机制。若想从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会计造假,就必须建立健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自我约束、相互牵制的防范性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的控制环境。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是管理当局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设计的自律系统。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会计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与合法性,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与运行机制体制。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会计界人士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也改变了传统会计运作的环境。随着我国商务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下的会计问题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以下十个问题仅是笔者的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环境,也必然对会计选论带来影响。如电子商社是建立在两上的一个经济组织,但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一个虚拟企业,且在内部成员的组成和整个组织的存续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这给会计主体的认定、是否持续经营的判别带来困难。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将受到冲击。又如被誉为新兴数字经济最大和最明显推动力的数字化产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产,也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传统的会计要素理论及相应的计量原则需要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的冲击
传统商务活动从签约、履行合同到款项结算,伴随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资金流等一般均以书面形式出现并由经办人签字确认,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结算制度、审计制度等均离不开这些原始资料。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数字签名代替了纸面签名,这必然对传统的适应于纸面交易的现行商业法规(包括会计法规)带来冲击。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即制定为参与网上交易的各方提供法律认可的认证办法;(2)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包括电子合同的规则与范式、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支持数字签名和其他身份认证的手续规则;数字凭证合法性有效性的规定等等;(3)电子支付管理,即规定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收规范以及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
电子商务对企业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替代。数字货币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在市场上流通的按照法定货币单位来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它实际上由一组数字构成,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等内容,并以字节形式储存在个人电脑中的数字价值单位(DVU)。数字货币可以通过Internet从一个作为付款而提供的帐户上下载,也可以用数字信用卡从网上购买。与数字货币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则是没有银行大厅没有营业网点只有Internet站点的网上银行(或称虚拟银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也造就了新的金融犯罪和各种形形的舞弊行为的出现。如何保证自己的某些数据不被窃取,怎样保证对方的真实性等安全问题将成为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突出问题。
四、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传统商务活动中,诸如计算机软件、报刊影视产品等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出现,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行进、销、存数最金额核算并反映到会计报表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quot;映资产价值失去意义。在具体会计核算上,这些产品无法反映具体存货数量和金额,只有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并必将成为未来的遁要产业之一,因此,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到实务:包括会计准则)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
五、建立网上实时会计报告模式问题
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一般指企业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揭示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上的,不管是提供定期信息还实时信息,是提供综合信息还是明细信息,具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还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技术限制已不复存在,建立网上实时报告模式成为可这给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表现在会计报告的目标上,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员经营责任的信未来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息;(2)表现在会计报告周期上,建立在分期假设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之上的定期报告模式,将被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所替代;表现在会计报告要素上,传统模式把会计报告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几大多已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划细会计报告要素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是发展趋势;(4)采用上述网上实时报告模式,还须研究如何通过会计法规和准则来规范和约束报告司的会计行为,以及如何进行网上审计等问题。
六、会计的国际化问题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房地产公司会计监督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对房地产公司所从事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的工作过程。合法性是指会计监督确认房地产公司经济业务事项或生成会计资料的程序是否符合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真实性是指会计监督房地产公司会计计量、记录的相关活动是否实际发生或按规定生成相应的会计资料,杜绝会计资料因人为因素的失真;准确性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按照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相关要求,监督房地产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会计资料所记录的会计数据之间是否吻合,应确保各个数据之间吻合;完整性是指房地产公司会计核算公司相关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和提供的各种会计资料是否齐全和完整。
一、房地产公司会计监督现状及原因分析
有效的会计监督有利于房地产公司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协助管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我国部分房产公司中,会计监督形如虚设,会计监督的不力,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会计行业的困境,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弄虚作假现象增多、诚信严重缺失等不利局面,不仅危及公司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房地产公司管理的正常进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方面:
1.法律制度不健全。
由于会计监督的特殊性以及房地产公司所从事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有效的会计监督必然以会计法律法规和房地产相关法律为准绳及行为标准。自1985年我国的第一部会计法通过并开始施行,后来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会计法也相应做过几次修订。近年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成倍增加,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就使得部分相关规定严重滞后,但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清理废止或修改工作未能及时跟进;甚至出现了会计法未涉及的真空地带,造成无法可依的局面。
2.监督体系流于形式。
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是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于一体的有效监督体系。但现状是它们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不断弱化的趋势,表现为:首先,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缺位。虽然相关的制度规定也建立起来,但形如虚设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弄虚作假现象频发。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我国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部分专业素养不高,或者相对较高,但对于房地产行业相关知识的缺乏,并部分存在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缺失严重等,都造成了监督不力的局面。许多会计从业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正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以保障公司经济活动行为所涉及的资金运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公司效益的实现是法律法规所赋予的一项权利和义务。
二、会计监督在房地产行业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房地产公司会计监督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建议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体系。
完整的法律体系是会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有力保障。对于目前实行的《会计法》尽快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并结合房地产公司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权利、义务及相应的责任应做出详尽明确的解释规定,达到总则与实施细则相配套实施,使会计监督有法可依。提高会计监督的独立性,明确房地产公司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避免在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并且,从法律层面上加以明确相关责任追究原则,增加违法人员的作假成本,加大对监督不力行为的处罚和执行力度。为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应与时俱进,对房地产行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做出及时的反应。结合新形势下会计工作实践的需要,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形成以会计法为核心的集法律、法规、规章的完整的会计监督法系体系。同时,各地区应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会计法的基本规定,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以促进当地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2.健全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加强政府监督主要是加强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对房地产公司会计工作的监督,相关部门应严格遵照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对违法违纪单位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并做好典型宣传,以维护会计法的权威性。加强内部监督机制,要求房地产公司参与经济业务事项所有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要注重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于重大违纪违规问题,要联合纪委、监察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多方面的内部监督体系。只有通过单位内部、社会、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会计监督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会计行业才能得以继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3.加强房地产公司会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作为房地产公司,要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改善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结构,注重引进人才的层次及实践工作能力;其次,建立会计从业人员培养机制,提升其专业操作技能,通过从业人员培养机制的建立最终形成高素质高业务水平的会计监督主体;再次,建立会计人才考核机制,搭建成长平台,提供丰厚待遇,注重对会计监督能力、核算能力的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最后,应该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日常工作中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时刻以法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敢于与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积极履行会计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作为经济信息的一种——会计信息,则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人们将会计信息视为商业机密,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日渐重视。在我国,会计信息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关系人(债权人、股东、职工、业务伙伴等)了解该企业经营状况、确定经济行为的主要依据。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如年报)失真之多,危害之大,已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不健全,就产生了逃税漏税的现象。为此,本文结合目前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原因,提出了一些治理中小企业信息失真的对策及建议,从而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全面推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其危害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间,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未能与转型相适应,出现了失真,并造成了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1.原始凭证虚假。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要素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甚至开具假发票,虚列经济事项,致使单位经费超支或成本虚增,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实严重不符。
3.虚列成本,虚计收入。人为调节会计报表及会计处理方法,以计划数、预算数代替实际数,造成会计报表失真现象。现实社会中,例如安然公司的破产就是造假的典型案例,说明了会计报表严重失真已成为相当普遍的问题。
4.资产、收入、负债、成本费用失真。(1)资产不实。一些单位违反会计制度,不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核算,不按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按规定摊销预提费用,不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对坏账也不按规定计提,造成虚增资产。(2)收入失真。采取虚列收入空挂应收款、截留、转移等做法,人为调节收入,掩盖了单位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致使收入流失,会计信息失真。(3)负债登记不全。大量负债游离账外,形成账面负债不完整。有的单位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靠赊欠来维持,靠借贷来完成经济指标,这些债务采取不入账的做法,形成账外负债;有的领导在既无资金渠道,又无资金来源的情况下,为搞“形象工程”,大搞基本建设,形成大量账外工程欠款。(4)成本费用不实。原始发票的虚假是成本费用不实的主要原因。在会计核算中采取支出挂账,不列当期成本费用的做法,或多摊多提费用,截留利润,偷逃税款,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行为等等,造成成本费用不实,亏损加大。
(二)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危害
1.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预算都是在上年财政收支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预计的新增收支内容而确定的,所以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
2.损害公众利益。截留收入、虚报冒领、私设“小金库”等舞弊行为,严重损害了单位和职工个人利益,特别是直接影响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与债权人的投资收益和债权利益,使信息风险增大,信息成本提高,常出现投资得不到回报,或回报率很低,债权人不能按时收回本息的情形。同时,信息失真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证券投资作出错误的抉择。
3.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少数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
4.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错误的、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使相关部门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依据缺乏可靠性、科学性,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作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长此下去,必将削弱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生存。
5.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利益驱动,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无法与同行业的大企业竞争,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维持其生存与发展,保护其利益不至于减少或丧失,大肆造假,人为制造虚假的原始凭证,多计成本费用不开或少开发票,不计或少计收入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还有企业建内外两套账目,以应付检查机关,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人员严重短缺,很多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了会计行列,出现了会计人员非专业化的普遍现象,会计工作仅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浅层次上。这部分人由于对会计法规、制度甚至原理都不熟悉,不可避免地会作出错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个别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低,可能因迎合领导或图谋个人私欲,编造、篡改会计数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行政领导、经营者的功利主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有些地方党政领导为突出政绩,给企业分指标,压任务,逼着企业作假,用虚假政绩去争名夺利。某些企业经营者为取悦上级,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常常指使会计人员违反法规,对会计资料进行粉饰、修正,以获得贷款,逃避税收,截留收入,化公为私。
(四)会计法规系统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虽然新《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但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这些法规、准则、制度本身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缺陷,个别企业利用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资产评估、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提高企业利润、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和进行违规会计处理,造成企业经济交易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五)社会及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注册会计师常常被称为“经济警察”,其职责在于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签证服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但是,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人缺乏职业道德和管理部门监督不力等原因,并没有能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相反,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在一起,共同造假。同时,一些企业的领导由于不懂《会计法》,为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弄虚作假,逃避国家有关法规和纪律的监督,而会计人员又受单位负责人的聘任和管理,在工作中很难坚持原则,履行会计的监督职能。
(六)由于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问题
当前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
四、治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使各项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要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并注意与有关其他方面法律的衔接,避免执法上的混乱,确保会计法规的全面、配套、及时,以使会计法规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对于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处理,依照2001年7月1日颁发的《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全面负责,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所负的责任,要求单位负责人一定要提高法律意识,认真做到依法办理,并明确提出凡是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的,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执法部门应该冲破各种阻力,严格依法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同时对违法的会计人员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理,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再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支持协助各单位和企业严格执行会计的法律法规,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同时要求职能部门本身严格执法,特别要下大力气根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三乱”行为,消除行业不正之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
(二)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
会计委派制是由政府成立会计局,对企业会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考核、调遣、奖罚、任免和管理,即企业会计人员受国家委派进驻企业,在企业中履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职能,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监督。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有效地摆脱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变过去的会计人员属单位所有为属全社会所有,从而使会计人员相对独立起来,排除干扰,依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企业的会计或会计主管由董事会(所有者)任免,对董事会(所有者)负责,而不是由厂长(经理)任免,从而使会计能够独立自主地工作。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目前,虽然工商、税务部门在年检、登记时要求出示会计证,对会计管理是个很大的支持,但并未形成社会的有效监督制度。对会计证培训班资格要严格审批,并对其师资及教学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考核、监督,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对非法办班、办证者要严厉打击,使其无法生存,以保证会计证的权威性、严肃性。其次,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改革现行会计人员只要有一定的工龄和学识水平,并通过考试,就能取得一定的技术资格,而最后的聘任和年度考核会由所在单位进行,这样主管单位难以对会计人员履行有效的监督。国家应明确,对外提供真实信息是聘任,考核会计人员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一重点赋于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前提,使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过去,我国对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框架并未被打破。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业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五)规范会计准则的应用,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随意性
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在准则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制衡关系,以消除或减少对准则的抵触和抵制行为。再次,要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降低因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多种选择性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问题。最后,在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中,要依据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反映,注意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发生。
(六)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办法,促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
首先,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加大对会计核算的约束力度。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格式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并由各地财政部门统一监制。其次,国家还应成立专门管理中小企业的机构,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该机构除了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辅导、行业分析、系统管理等服务外,各地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还应认真考察本地区内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办法,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逐步实现规范化,对不合格的企业限期整顿,合格的则不定期复查,使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得到落实。
(七)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不断强化社会会计监督
1.会计诚信的定义
从现有的文献看, 对会计诚信的定义有以下两种代表性观点得到会计界的广泛认同。其一是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的定义:会计诚信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会计服务。其二是由杨雄胜教授首先提出的: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对于以上的定义,笔者认为,有些方面值得考量。一是我们缺乏衡量会计准则是否有效的必要尺度,会计准则作为执业规范和标准、工作评价的依据是否有效都存在疑义,那么会计诚信从何谈起?但这往往超出了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能力。二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的素质问题, 如果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没有得到财务信息或是他们没有正确使用它, 那么财务信息的提供就不能完全防止使用者监督职能的失败,这有利于界定各方责任,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会计诚信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会计诚信是指在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中, 能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会计信息公信力具有直接影响的会计人员,即诚实、守信、不偏不倚依据公认会计准则来提供会计信息,同时不断完善加强内部约束。
2.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2.1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委托关系下的视角。委托关系意味着交易双方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的福利成为受托人行为的函数。因此,要使得交易顺利完成,受托人的诚实、守信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于委托人和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是,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鉴于此,有效保护委托方的利益和消除委托方的信息劣势就成为必需。现代会计制度恰恰充当了消除委托方信息劣势的角色, 完整的会计信息有效地满足了委托方监管方的基本需要。会计诚信原则正是基于此才成为会计生命的。论文大全。当委托方现实地存在并对会计产生足够的影响时,会计诚信原则的体现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委托人变得远离企业或者根本找不到确定的真正代表, 那么会计诚信就失去了动力和压力,会计造假行为开始出现并愈演愈烈, 会计诚信原则的缺失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造假问题泛滥成灾就不足为奇了。
(2)博弈论下的视角。吕长江教授通过建立一个会计诚信缺失的理论模型,说明现有的企业制度破坏了所有者、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三方的利益及风险制衡关系,而形成了企业与监管者、事务所与监管者两种利益关系。杨雄胜教授也指出,中国的会计诚信是因为中国会计陷入了“囚徒困境”,缺少真正的委托人。由此可见“, 诚信”的实质就是博弈参与方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眼前利益的一种非正式约束。由于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利益的不一致,从而最终导致会计诚信的缺失。
2.2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法学分析从法学的角度看,诚信是民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可适用于整个民法领域
就会计而言,它是一种商事行为,而我国未制定单独的商法典,可认为我国是民、商法合一的国家,因此,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守民法有关诚信的规定。如果某一会计行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的话, 则应适用该具体法律条款,不能绕过该具体条款而直接适用诚信原则。在我国建立社会诚信基础还是比较困难的,同时法律体系、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由于我国未能用法制增加非诚信行为的成本,所以使得会计诚信缺失成为必然。
2.3会计诚信缺失原因的文化分析诚信不仅是一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因此,职业道德标准的高低直接对会计诚信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于是社会变迁发展与道德规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历史真空”,造成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也就应运而生,会计诚信缺失也就不可避免。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强调诚实守信与信誉的,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诚信和信誉的基础是脆弱的。传统文化对于违反诚信的约束一般只停留在人的内在道德领域, 而缺乏自上而下的普遍的法律制度约束。并且,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单方实践诚信、道德义务型信任,重视以人情为基础的诚信,而不是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型”信任。因此,由于市场经济破坏了旧的道德秩序,而新的标准还未完全建立,导致新旧观念的不协调,使得会计诚信缺失成为必然。对于市场微观主体来说,自身的文化环境对会计诚信无时无刻不产生影响。
3.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3.1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加大会计法规执法力度
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要用法制增加违背诚信行为的成本。在我国,要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一方面应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惩罚,并对法律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应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会计法》修订时,将其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信息披露等的最基本要求,将会计诚信直接写入《会计法》。论文大全。同时, 《会计法》应明确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任何违背会计诚信的行为,最终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应注意仅有强硬的法律制裁是不够的,法律制裁还应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用。
3.2建立和完善会计监督及相关监督体系。监管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监管,即外部监管,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中国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职责,从对全社会高度负责的角度出发,对违法违规行为、会计失信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
(2)社会监管,即社会监督,既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还要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对会计诚信缺失的监督作用。
(3)内部监管,即内部监督,是指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应当创立新型的会计监管体系,即建立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和内部监管三者有机统一的会计监管体系。同时,完善信用披露及监督体系,增大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力度。
3.3加快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构建合理的企业文化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道德风险。一方面,在会计人员的选拔上,要尽量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遵守职业道德的优秀人员。另一方面,会计工作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检查,以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不断提高,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发生。论文大全。以集体利益为上,国家、集体、企业利益有机协调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会计诚信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喻辉, 余珍. 论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关系[J]. 商场现代化, 2009, (01).
二、影响会计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衡量会计继续教育的质量,应以是否完成或达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所确定的任务、原则和要求为标准。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时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而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现状,若以上述标准来衡量存在诸多问题。
(-)集中培训问题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以学历情况分析,研究生为0.07%,本科生为1.97%,专科生为14.75%,中专生为27.20%,中专以下的为56.01%。学历不同其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目前会计继续教育采取连续集中培训的方式下,可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部分会计人员难以接受超大量的培训内容,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二)培训内容的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每年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并使用全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由于教材和培训对象的通用性和单一性,即培训教材不分高级、中级和初级,培训对象不分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结果造成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如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部分会计人员失去学习兴趣,而直接影响培训质
量。
(三)培训组织问题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组织,一般都是采取高级、中级和初级合并、混合、而又集中统一培训,组织者们为节约培训成本,普遍实行大课堂教学,一个课堂容纳几百人,在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条件下,讲课教师不得不以通读教材的方式完成培训内容,整个课堂气氛死板,师生之间难以交流,造成教师读得无味,学生听得无奈,而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四)培训考核问题
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是以一份试卷完成考核内容,虽然培训单位要求课前签到,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此项考核很不严肃,情同虚设。在不分级别培训,考试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份试卷有多少内容是学员独立完成的,有多少内容代表着培训的真实收获,值得怀疑。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只在考试时抄抄写写以应付了事。所以说,单一试卷的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培训质量。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层次划分
分析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提高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在培训中应全面实行层次划分,具体包括:对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方法进行层次划分,实施从不同层面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
培训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会计人员职务和所在行业(或系统)的分层次。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务分为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其中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会计师为初级职务。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建议会计继续教育应严格执行《暂行规定》中三个级次的划分,并按照行业(或系统)组织培训,以便理论联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都能有所提高,以达到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层次的划分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前提。
(二)培训内容的层次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