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0 04:05: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提问技巧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良好的教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课堂提问是英语精读课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辅以听、说等各方面,涵盖全面的英语技能知识。当前,许多精读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艺术性。有些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问法单调,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2.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3.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4.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或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的提问。
5.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检验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重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掌握情况,也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重要信息的技能及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及短语的能力。
6.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引申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提出的。学生需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7.分析性问题。该类问题学生需将有关的信息一点点地挑出来,把它们与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8.综合性问题。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文章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加工,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
9.评论性问题或观点性问题。该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陈述其理由。
问题的种类很多,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如何艺术性设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问题
一般来说,专业精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1TheTeddyStoddardStory时,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1)观点性提问
Whatqualificationsagoodteachershouldhave?
2)了解性提问
WhatdoyouknowaboutAmericaneducationalsystem?
3)体验性提问
Whatisthehappiestexperienceyouhaveeverhadinyourlife?
4)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youaretheteacher,whatwillyoudo?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1)理解性问题
Whatdoesthesentencemean?
2)综合性问题
Whatisthemainideaofthethirdparagraph?
3)分析性问题
Accordingtothepassage,where/when…?
4)推断性问题
Whatwillhappeninthefollowingparagraph?
5)观点性提问
What’syouropinionontheattitudetheteachertowardsTeddyStoddard?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1)综合性问题
What’sthemainideaofthetext?
2)分析性问题
What’sthestyleofthetext?
3)推断性问题
Whatkindofcareerwouldyouliketodo?Why?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以肯定为主,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突出主体,引导思索。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拓展知识。:
5.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讲究艺术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问艺术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提问技巧要灵活多变
一、提问缺乏层次性,偏向于记忆性的知识。
数学教师在授新课前进行的知识回顾主要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没有体现出对知识的提升,缺乏深度。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时太难有时简单,没有把握好问题的层次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提问直接单一,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提问过于简单直接,达不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y=ax2+bx+c (a、b、c为常数,a≠0)概念的讲解中,教师直接问二次项系数a能不能等于0,学生回答不能,这个问题不能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不能明白为什么二次项系数a不能等于0。
三、提问时机把握不准,提问后未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急于找学生回答问题,由于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缺乏深度,往往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失去了提问意义。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
中学生由于心理特点的原因,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课堂中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害怕被人嘲笑,尤其是回答错误后被老师批评。而往往教师就批评了学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以上的现象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技巧还需要大大提高。为此,我们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如果课堂的提问能够体现以下几点,可以很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层次和方向。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根本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回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其次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层次,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班级的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提问的方式多样化,给学生创设思维空间。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转变一问一答式,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
三、把握关键问题和提问时机。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选好论文题目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始写论文前,最好就先选题目。因为兴趣浓厚,人们研究的欲望就强烈,研究的欲望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同时,论文题目要体现“专业”性,即如果写法律方面的论文,选题体现的就应该是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如果选题专业性不强,就很难得到编辑的认同。比如《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合理性》,它体现的是国际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改为《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合法性》,它体现的就是国际经济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题目还要体现“新意”,即课题必须是前人或者没有接触过,或者虽有接触,但是研究得不是很透彻,你能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提出新的看法。
我国新颁布的大量的法律法规,司法实践中的许多新问题,社会生活中的大量新情况,外国的有关法制,国际法律规范的新发展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新课题,关键在于是否是一个有心人。在具体选择新课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我国法制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法学的研究中,总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如果选题为《论青少年家庭法律教育中的政府责任》,或者《论青少年学校法律教育中的政府责任》,而写得不非常糟糕的话,就不难发表。这是因为现在青少年法律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转换角度定选题
在论文写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对某一课题深思熟虑写成文章后,忽然发现类似文章已经刊登出来了,对此,有的同志很容易气馁,并为自己的“迟到”而懊悔。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转换切入点或转换文章体裁的方式,如果它是案例,你就“转换”成法学论文,如果它是法学论文,你就转换成案例研究等,总之,不要与他人的文章“撞车”就行,这样就不会浪费自己多日的思考。
3.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论文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写作者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适应,做到“知已知彼”。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论文写作就有所提升,所以我们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析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写作者的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对自己定下的标准高一些,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如果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能否找到资料。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或者是上网。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如果已经被研究过了,而你的观点与别人差不多,那你就不要再定这个选题了。我们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看他人研究中是不是存在疑点、漏洞或不足,而有疑点、漏洞的往往都是重要的学术论题,可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修正、补充或丰富已有的结论。
4.选题还应注意千万不能随大流
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拿到试题后,不看后面选项,先通读全文。阅读时要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着眼于整体内容的把握,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抓住文章提供的重要信息。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句,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在文章的过渡处。有时文章的标题也暗含着作品的主旨。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摆着或隐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其次,要读准题干。注意题干中打重点符号的部分,是“符合”还是“不符合”,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找原因、找依据还是做出推断等。根据题干要求,迅速找到选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要明白“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再次,在筛选选项的过程中,要做好四个比较:1、题干与原文进行比较。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中的位置后,要把原文和选项仔细对照,验明正身,辨别正误,注意题干和原文信息是否一致,是增加了哪些信息,还是减少了哪些息,还是换掉了哪些信息。2、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不少同学或由于情绪紧张,或由于急于求成,往往粗心大意,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而失分。例如,没有注意“主要”而选了“次要”,没有看清“选错”而答了“选对”,或对概念的理解有所偏颇,往往是答非所问。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审题,进行比较,避免答非所问。3、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在辨析过程中,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比较,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变化;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有时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同时还要注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词语,如:表示程度与范围的词语,“最”、“个别”、“凡是”、“都”、“一些”、“几乎”、“绝绝大多数”、“唯一”、“全部”等;表时间的词语,“目前”、“打算”、“未来”、“必然”、“曾经”等;表逻辑的词语,“原因”、“因此”、“相反”、“大约”、“大概”等。甚至一些助词如“着”、“了”、“过”,也不要轻易放过,因为增加或减少这些词有时甚至会改变文章的内容或观点。4、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在把题干与原文、题干与选项以及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后还拿不准,就在选项之间进行比较,看看四个选项中是否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型,再结合题干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佳答案。或者在两个选项之间徘徊不定的时候,就把两个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中谁的错误较大,并且属于本质上的错误,判断之后进行选择,这样,准确率就会比较高。
现场采访中对语言的锤炼也很重要,提问的语言应该逻辑清晰、通顺济流畅、平实精炼。语言的风格也要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和现场的气氛相协调,可以是获得松驰自然效果的生活化口语,也可以是修辞、逻辑严密的规范化语言,但都应符合环境氛围和报道的目的需要。
采访成功与否,可以从记者是否能与采访对象关系融洽,无拘无束地交谈,达到思想感情和知识上的双向交流;是否能使采访对象谈出心里话和较深刻的见解来;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大量的信息,来达到采访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现场采访提问的技巧呢?
一、深入采访提炼主题
成功的采访不是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阶段,而是“登堂入室”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应该能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形成主题,又可以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对主题进一步提炼深化。这时的采访,观点更具体明确,挖掘的材料也更扎实典型,提炼主题应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思维方式。记者首先要“ 钻得进去”,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形成一个采访“框架”,并对已经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跳出来”思考。把报道的事物放在全局的角度来衡量,求得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就能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的既有鲜明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来。
二、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调动被采访人的情绪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分析选题,确定要点,然后再搜集与采访内容相关的情况。大到方针政策,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更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比如商水举办姓氏文化节时,我们就需要采访来自国内外研究性氏文化方面的专家。为此,我们就必须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并根据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问专长,针对性地提炼出来一些现场提问的问题。同时,为了符合媒体的特点,还必须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提问,变得通俗化、形象化。这样现场采访就不仅具有专业化的提问,而且也点燃群众的激情。
三、采访前要先进行适当的交流,引发对方的倾诉欲
在采访现场,记者首先要根据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尽快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尽量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感,使之交流自然,避免尴尬。有一次,笔者下乡采访村支部书记,该村的建筑商业以及畜牧各方面都有所下滑,有的甚至破产,但该村的经济和村里环境很和谐,该村支部书记显得很紧张,根本不愿意面对记者。提问无法进行。可是当我们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适当的交流,使他消除了戒备心理之后,我们的提问便得到了顺利的回答。事实证明,采访前进行适当的交流非常重要,关键是把握好时间,点到为止。
四、采访提问要机动灵活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完成对事件的叙述,也可以用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还可以用尖锐的提问深入事件更深的层面,同样,还可以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现场采访没有一定格式,关键在于记者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内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环境,机动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或用正问法、或用设问法、或用反问法、或用潜问法、或用追问法,但问题要问的明确、具体、简洁、要问到点子上。现场采访中,记者要思维活跃,多提具体的问题,并善于把大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化整为零,通过若干个小问题反映出一个中心问题,使现场采访更深入,最终顺利成功。
“问什么”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问题的设计应从创设问题的情境中给学生以刺激,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生物教师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关键处设问,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把握得当,印象深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提问,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矛盾,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诱发其探究行为。其次,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决策来调节问题的难度,并结合实际生活、学习状况等内容提出新颖的问题。
二、怎样问
发问的过程是实现提问目的的关键因素,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好这个环节。
1. 选准时机,设疑发问
教师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发问,并抓住时机及时引发,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认真思考。
2. 问题明确,面向全体
教师在陈述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易懂,语速适中,表达清晰。所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回答的机会要均匀地分配给每一名学生,切忌只为了满足成绩好的学生,而冷落了其他同学。
3. 分析引导,评价总结
分析引导就是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答时,教师在头脑中对此迅速作出分析判断,从而作出相应的措施。教师对于学生的答案要进行分析评价,补充纠正及思路指导,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不完善的回答要找出原因,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点拨,使答案系统化和合理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如何问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等主要形式。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问题,安排好提问的类型及顺序。
1. 回忆性提问
学生靠回忆或观察即可解答的提问。一般用在课的开始,是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材料。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无需进行深刻的思考,一般多是集体回答。
2. 理解性提问
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才能解答的提问。一般多用于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理解性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或进行对比,达到更深入的理解。通过理解性提问,可将学生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系统,并掌握所学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已形成的认知结构中。
3. 运用性提问
运用性提问是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它常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学习之后,教师提供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依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判断,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如学习了“开花和传粉”教学之后,提问:“我们往往发现玉米棒的尖端秃了一段,或是有缺粒的,有瘪粒的。就你现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你将做如何解释?”又如,用根毛吸水的道理说明“植物在盐碱地上为什么长不好”等问题。通过知识的反馈和运用,既能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又能收到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的效果。
4. 分析性提问
为了掌握复杂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常常将其剖析为若干部分,并探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结构组合。其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分析性提问一般包括对某个事件中构成要素的分析提问,各要素之间和各部分之间主要关系的分析提问。如回答“家鸽的肌肉和骨骼、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各有哪些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就需要学生能够组织自己的思想、观点,寻找依据,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即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分析性提问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组织自己的思想,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进行较高级的思维活动。
5. 综合性提问
所谓话题作文往往是拟定一个命题围绕这个中心叙述事件或者展开议论、抒发感情、表达看法。话题本身往往存在命题过大或过小之嫌,这就需要适当加以限制或扩展。例如话题作文“生活”这个命题很大很宽泛,通过拟题可加以限制和缩小,例如a.生活需要喝彩,b.生活需要七彩阳光,c.生活二三事,d.生活如下棋等。这些命题从不同层面把宽泛的命题细化、具体化,从而让我们从迷茫宽广的思路中解脱从而把心思集中定格在一个点上。又如话题作文“家”这个命题乍一看范围过小,可是当你看到了这几个文题后,你的思维是不是会豁然开朗了呢?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b.《祖国是我家》,c.《家和万事兴》,d.《有爱就有家》。这四个题目通过拟题把“家”的概念从狭义层面推及到广义的社会层面上,也让我们面对被扩展开的题目思索下一步的行文。
二.拟题与行文
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学生成功的范文运用于教学之中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效,现敬呈出来全当抛砖引玉。
1.添加前后缀拟题法
这是一种比较普通常见的拟题技巧,也很适用于半命题作文,可以起到限制、缩小或拓展话题的作用,使行文的对象和内容更具体。例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添加前缀可添加为:a.幸福的味道,b.幸福的颜色。添加后缀可添加为身边的幸福等。在实践作文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添加打开思路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比如杨俊红同学的《身边的幸福》列举出我们身边种种温馨幸福的画面:母亲怀抱中的孩子,寒风中相偎的卖菜父子、夕阳下牵手的银发夫妻。用生动的镜头式画面向我们讲诉着身边一个个感动人们的幸福故事。刘帆同学的《幸福的颜色》用小标连缀叙述了幼年时、童年时、少年时幸福给“我”的不同感受和“我”对幸福色彩的理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运用修辞格拟题
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格拟题也可以很好地打开思路。现把写作实例加以展示。
①运用比喻拟人拟题
例如:a.家,爱的港湾。b.往事如歌。c.机会是条鱼。d.幸福有约。e.机会来敲门。成功的作文有冯欢同学的《往事如歌》运用日记体写出了三个阶段的“往事”,分别表现了:一首欢快的歌;一首凝重的歌;一首昂扬的歌。叙事生动、行文简洁明快而又紧扣话题。
②运用对偶、反问、设问的拟题
例如:a.宽容与纵容。b.我宽容我快乐。c.馨香·心香。d.幸福是什么。e.成长有谁听。其中较成功的作文有文翀同学的《幸福是什么》通过题目设问、创设问题作为行文线索导入情境,并且用“幸福是什么”反复提问引发思考。通过小鸟、学生、建设者、游子的回答,使文章迭宕起伏、气势如虹。何婷同学的《成长有谁听》,运用三个广角镜头回答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展示出“小草聆听”“校园记录”“自我奋进”的三幅画面,不仅照应了题目而且使行文有序、思路清晰。
③化用歌词,俗语、名言等拟题
例如以“成长”为话题的同题作文比拼中,刘帆同学《隐形的翅膀》化用了歌词拟题,行文用三个排比段分别写出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友谊的激励三个内容,并把这些成长中的无形的帮助比喻为帮助我成长的“隐形的翅膀”。可见拟题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打开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文帅同学《365个日出》运用日记体记录了成长不同阶段的五篇日记,串起了一幅成长的珍珠项链。
3.运用等式、方程式拟题
在班级管理理活动中,经常出现学校和教师对班级提出的要求与同学心理有差距,班主任要从全局出发,及时沟通,纠正学生心理上的偏差,使学生的心理趋向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如学生对学校分配的任课教师有看法,班主任就要及时协调、沟通。94年学校安排了一位老教师来任教本班的语文课,一段时间后,学生纷纷来我处反映该老师上课节奏慢、音调低、不善于课堂管理等,要求学校撤换其他教师来任教。我了解到一方面学生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但过于偏激,另一方面现实情况是学校不可能就此撤换一位勤恳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我当机立断决定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该教师的光辉历程及教学长处,提到该教师有多篇论文、论著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特别提到该教师曾为名曲“二泉映月”填词并在全国范围内播放,学生听了渐生对该老师的崇敬之心,仰慕之意。加之该老师主动找学生谈心,慢慢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接近了,感情加深了,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配合也默契了。由此可见加强心理沟通以求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可以达到培养健康、和谐的班集体心理氛围的目的,使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集体中的满足感和责任感。
二、要教会学生心理相容
因此,解读论述文的客观题时,学生除了能够运用论述文的文体知识通读文本,对论述文本的结构、思路、大意了然于心之外,还需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即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考场中快速准确高效地解答论述文的客观题。现依据笔者多年来的备考经验,就论述文客观题的解答思路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明了转述方式
学生除了要明了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的特征之外,还应懂得语言转述的具w方式。论述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客观题中,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都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但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需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依据题干的要求,做出明确的判断。所以,了解转述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去伪存真、确定选项的重要前提。现就此问题谈谈命题者设置选项常用的三种转述方式:
1. 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定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006年全国卷第6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选项转述为:“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这是一个典型的概括性转述。要判断它正确与否,要看转述中传达的两个信息是否正确:⑴大运河是否连结着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⑵大运河能否算得上是连结这几个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原文的确列举了大运河流经的几个古文化区域,是不是“桥梁和纽带”原文没有明说,但从原文看这两个词用以概括大运河在贯通文化区域中的作用也是恰当的。因此,这个转述是正确的。
2. 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悲剧产生于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选项转述为:“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这是典型的具体式转述。选项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来解说了“悲剧”的形式,“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追求爱情自由”代表“真、善、新”的社会力量,在与“假、恶、旧”的封建势力冲突中失败,最终“双双殉情化为蝴蝶”。不难看出,这个转述可以看成是用事实来论证“悲剧”的一个例子,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命题者命题的意图就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原文的意思。
3. 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种说法”。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的互换等等。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恰当,可以利用句式变换的一些知识,方法来帮助解题。学生要特别注意那些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需要细致辨析,不可盲目认同;而那些变换了说法和表达方式且在原文中相应语句对应的选项,却不能轻易否定。毕竟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还是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
2桥梁设计隐患问题
2.1在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对投入实际使用的很多方面都缺乏考虑,例如交通流量因素、温度因素、环境因素等。而且,很多桥梁设计人员认为在进行桥梁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结构强度和布局是否可以满足相关的设计标准规范,但是对于所设计的桥梁在实际使用中的抗腐蚀性、结构体系、耐久性都缺乏考虑。与此同时,在设计、施工等多方面上,缺乏很全面的考虑。这些方面都导致了设计时的项目计算偏差、实际路线不准确,以至于,出现桥梁使用钢筋规格不符、混凝土强度不足、路桥实体结构的受力不均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桥梁的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
2.2设计方案滞后于桥梁的发展
在对桥梁工程项目的进行实际设计时,由于很多地方依旧采用那些过时的、传统的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不仅不能满足现代桥梁工程建设的需要,而且会在实际使用时过程中留下安全隐患。因此,设计方案对于一个桥梁工程项目具有很大的意义,一个好的设计方案一定会使桥梁的施工项目不但得到好的安全质量,而且会缩短建造工期、降低施工难度以及建造成本。现在,虽然说有很多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但是很多桥梁施工项目根本不予采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是由于桥梁的建设周期太短。这样就迫使工程项目的建设方必须压缩成本,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建设方只会留给设计部门很少的设计时间。
3保证桥梁质量安全的相关措施
3.1桥梁工程的耐久性设计
一个桥梁工程项目在实际建设施工以及投入使用中,都会受到来自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桥梁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地质灾害、道路交通流量超载等多方面的作用,这就一定会造成桥梁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例如断面、裂缝、老化等,以至于出现不同程度的道路损坏,更有甚者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就需要设计人员一定要对所施工项目的最大道路交通流量、周边环境、施工场地条件等多方面进行检测、预算、分而且结合桥梁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在保证设计的强度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一定要提注重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3.2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桥梁工程设计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这将对使用安全与使用功能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就需要项目的建设单位一定要给设计部门富余的时间去对桥梁项目,进行勘察、分析和设计。而且项目的设计人员务必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要保证项目设计强度符合相关规范与标准,与此同时,也要试着去研究整个设计所采用的创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使整个项目具备先进性;(2)设计人员不但要进行项目的创新设计,而且要对传统成熟的技术与创新技术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确保未经使用过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使用,不会埋下任何质量安全隐患;(3)项目的设计人员还需要为质量检查的时提供便捷性,这样就可以方便随时对整个施工过程的风险进行把控,以设计出安全、先进的设计方案为目标。特别是对桥梁项目的关键部位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务必要进行全面、精确的计算,对项目的质量控制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施工安全和项目投入实际使用的安全。
3.3合理选择设计方案
针对桥梁项目中的结构主体设计,设计人员应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确保项目在投入使用后具备安全性与耐久性。大多数的桥梁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而且需要铺设范围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低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分析整个桥梁的主体结构,并且要对不同的因素去满足项目需求的设计方案。在我国,目前的有大跨度和标准跨径两种桥梁结构形式。事实上,在实际的桥梁设计施工中,标准跨径桥梁的施工相对于大跨度的桥梁来说,难度小、造价合理,而且可以进行预制装配,所以,这种标准跨径桥梁设计被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