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30 04:05: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提问技巧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提问技巧论文

篇1

良好的教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课堂提问是英语精读课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辅以听、说等各方面,涵盖全面的英语技能知识。当前,许多精读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艺术性。有些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问法单调,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2.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3.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4.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或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的提问。

5.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检验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重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掌握情况,也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重要信息的技能及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及短语的能力。

6.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引申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提出的。学生需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7.分析性问题。该类问题学生需将有关的信息一点点地挑出来,把它们与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8.综合性问题。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文章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加工,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

9.评论性问题或观点性问题。该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陈述其理由。

问题的种类很多,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如何艺术性设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问题

一般来说,专业精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1TheTeddyStoddardStory时,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1)观点性提问

Whatqualificationsagoodteachershouldhave?

2)了解性提问

WhatdoyouknowaboutAmericaneducationalsystem?

3)体验性提问

Whatisthehappiestexperienceyouhaveeverhadinyourlife?

4)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youaretheteacher,whatwillyoudo?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1)理解性问题

Whatdoesthesentencemean?

2)综合性问题

Whatisthemainideaofthethirdparagraph?

3)分析性问题

Accordingtothepassage,where/when…?

4)推断性问题

Whatwillhappeninthefollowingparagraph?

5)观点性提问

What’syouropinionontheattitudetheteachertowardsTeddyStoddard?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1)综合性问题

What’sthemainideaofthetext?

2)分析性问题

What’sthestyleofthetext?

3)推断性问题

Whatkindofcareerwouldyouliketodo?Why?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以肯定为主,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突出主体,引导思索。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拓展知识。:

5.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讲究艺术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问艺术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2

二、提问技巧要灵活多变

篇3

一、提问缺乏层次性,偏向于记忆性的知识。

数学教师在授新课前进行的知识回顾主要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没有体现出对知识的提升,缺乏深度。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时太难有时简单,没有把握好问题的层次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提问直接单一,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提问过于简单直接,达不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y=ax2+bx+c (a、b、c为常数,a≠0)概念的讲解中,教师直接问二次项系数a能不能等于0,学生回答不能,这个问题不能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更不能明白为什么二次项系数a不能等于0。

三、提问时机把握不准,提问后未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急于找学生回答问题,由于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缺乏深度,往往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失去了提问意义。

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

中学生由于心理特点的原因,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课堂中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害怕被人嘲笑,尤其是回答错误后被老师批评。而往往教师就批评了学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以上的现象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技巧还需要大大提高。为此,我们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如果课堂的提问能够体现以下几点,可以很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层次和方向。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根本条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回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其次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层次,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班级的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提问的方式多样化,给学生创设思维空间。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转变一问一答式,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

三、把握关键问题和提问时机。

篇4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篇5

选好论文题目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始写论文前,最好就先选题目。因为兴趣浓厚,人们研究的欲望就强烈,研究的欲望强烈,内在的动力和写作情绪就高,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同时,论文题目要体现“专业”性,即如果写法律方面的论文,选题体现的就应该是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如果选题专业性不强,就很难得到编辑的认同。比如《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合理性》,它体现的是国际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改为《论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合法性》,它体现的就是国际经济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另外,题目还要体现“新意”,即课题必须是前人或者没有接触过,或者虽有接触,但是研究得不是很透彻,你能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研究,提出新的看法。

我国新颁布的大量的法律法规,司法实践中的许多新问题,社会生活中的大量新情况,外国的有关法制,国际法律规范的新发展等都为我们提供了新课题,关键在于是否是一个有心人。在具体选择新课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我国法制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在我国法学的研究中,总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大家都比较熟悉,如果选题为《论青少年家庭法律教育中的政府责任》,或者《论青少年学校法律教育中的政府责任》,而写得不非常糟糕的话,就不难发表。这是因为现在青少年法律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转换角度定选题

在论文写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对某一课题深思熟虑写成文章后,忽然发现类似文章已经刊登出来了,对此,有的同志很容易气馁,并为自己的“迟到”而懊悔。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取转换切入点或转换文章体裁的方式,如果它是案例,你就“转换”成法学论文,如果它是法学论文,你就转换成案例研究等,总之,不要与他人的文章“撞车”就行,这样就不会浪费自己多日的思考。

3.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论文选题的方向、大小、难易都应与写作者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适应,做到“知已知彼”。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靠一次论文写作就有所提升,所以我们选题时要量力而行,客观地分析和估计自己的能力。如果写作者的理论基础比较好,又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那就可以选择难度大一些、内容复杂一些的题目,对自己定下的标准高一些,这样有利于锻炼自己;如果觉得综合分析一个大问题比较吃力,那么题目就应定得小一些,便于集中力量抓住重点,把某一问题说深说透。所谓“知彼”,一是要考虑到能否找到资料。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资料不足就写不成论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也缺乏说服力。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亲自考查获得的;第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或者是上网。二是要了解所选课题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如果已经被研究过了,而你的观点与别人差不多,那你就不要再定这个选题了。我们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看他人研究中是不是存在疑点、漏洞或不足,而有疑点、漏洞的往往都是重要的学术论题,可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在理论上修正、补充或丰富已有的结论。

4.选题还应注意千万不能随大流

篇6

1.精心设计有效问,问点要准

"准":一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从重点出发,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认知水平,让学生"跳一跳",确实能摘到"果子";三是要抓住课文知识的逻辑关系,所提问题应丝丝入扣、不蔓不枝,忌空、大、难、滥。如教《藤野先生》提问:"课文如何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的?"学生对于这种问题将不知,难以回答。《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2.引导之术灵活问,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在提问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提问本身就有艺术性,问中要导,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教师不可随意问,问要有价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搞形式、图花样,也不能只提一些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这就要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善于在"无疑之处见有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变"有疑"为"无疑"。语文课堂设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处;②课文的重点、难点处;③文章画龙点睛处;④"铺路架桥"处;⑤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等。

4.抓住时机及时问,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文提问的恰当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以达到"投石破浪"的效果,否则只能"引而不发"。《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释"疑,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提问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即"大体须有之,定体则无之"。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探索,初步概括出以下课堂提问九型:

1投石型: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和教学中的沉闷气氛,引发学生的疑问,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叫孔乙己。""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的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

2逆向型: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以制造矛盾,触发学生思维,进行激烈交锋,去伪存真。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提问道:"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学生讨论激烈,畅所欲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明确:"愚公"不"愚"。愚公为造福子孙后代而挖山不止,表现出了他的坚定信念。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正是反映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今天仍有它的教育意义,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3选择型: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比较分析,选择最佳答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4联想型:要求学生对所提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描述进行简单的或创造性的复述设置意境,制造感情上的悬念,从感情上引发学生的思维,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教《故乡》提问道:"作者在开头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你描述一番。"

5填补型:就是对课文的结尾或文中省略部分作合理的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例如在教《夜走灵官峡》时,提出:"课文的结尾;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同学们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这里省略了一些什么内容?"

6逻辑型:教师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或以课文内容为主线,层层设问,每个问题都是这根链条上的一个链环,它承前启后、前后勾连、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法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内容。

7比较型:将相同、相反或相似的内容放在一起对比提问。通过联系、比较,辨异析同,温故而知新。如教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文章后,可提问:"孔乙己和范进都是封建社会的下层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篇7

现场采访中对语言的锤炼也很重要,提问的语言应该逻辑清晰、通顺济流畅、平实精炼。语言的风格也要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和现场的气氛相协调,可以是获得松驰自然效果的生活化口语,也可以是修辞、逻辑严密的规范化语言,但都应符合环境氛围和报道的目的需要。

采访成功与否,可以从记者是否能与采访对象关系融洽,无拘无束地交谈,达到思想感情和知识上的双向交流;是否能使采访对象谈出心里话和较深刻的见解来;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大量的信息,来达到采访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现场采访提问的技巧呢?

一、深入采访提炼主题

成功的采访不是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阶段,而是“登堂入室”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应该能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形成主题,又可以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对主题进一步提炼深化。这时的采访,观点更具体明确,挖掘的材料也更扎实典型,提炼主题应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思维方式。记者首先要“ 钻得进去”,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形成一个采访“框架”,并对已经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跳出来”思考。把报道的事物放在全局的角度来衡量,求得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就能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的既有鲜明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来。

二、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量调动被采访人的情绪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分析选题,确定要点,然后再搜集与采访内容相关的情况。大到方针政策,小到新闻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更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比如商水举办姓氏文化节时,我们就需要采访来自国内外研究性氏文化方面的专家。为此,我们就必须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并根据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问专长,针对性地提炼出来一些现场提问的问题。同时,为了符合媒体的特点,还必须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提问,变得通俗化、形象化。这样现场采访就不仅具有专业化的提问,而且也点燃群众的激情。

三、采访前要先进行适当的交流,引发对方的倾诉欲

在采访现场,记者首先要根据所掌握的有关情况,尽快和采访对象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尽量消除采访对象的紧张感,使之交流自然,避免尴尬。有一次,笔者下乡采访村支部书记,该村的建筑商业以及畜牧各方面都有所下滑,有的甚至破产,但该村的经济和村里环境很和谐,该村支部书记显得很紧张,根本不愿意面对记者。提问无法进行。可是当我们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适当的交流,使他消除了戒备心理之后,我们的提问便得到了顺利的回答。事实证明,采访前进行适当的交流非常重要,关键是把握好时间,点到为止。

四、采访提问要机动灵活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完成对事件的叙述,也可以用机智的对话,完成对事件的调查和印证,还可以用尖锐的提问深入事件更深的层面,同样,还可以用平等真诚的交流进入被调查者的内心世界。现场采访没有一定格式,关键在于记者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内容,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采访环境,机动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方法,或用正问法、或用设问法、或用反问法、或用潜问法、或用追问法,但问题要问的明确、具体、简洁、要问到点子上。现场采访中,记者要思维活跃,多提具体的问题,并善于把大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化整为零,通过若干个小问题反映出一个中心问题,使现场采访更深入,最终顺利成功。

篇8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especial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construction for vehicle provides a good driving conditions,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mountainous area of transportation situ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analyzes the often use the bridge structure of the body, from the upper structure of the bridge pier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butment, etc were discussed the mountainous area highway bridge design process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order to actual engineering design is of some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mountain; Highway; Bridg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主要特点

山区高速公路的主要特点是地质、地形复杂。地形复杂主要表现为地面高差大,冲沟发育、横坡陡直;地质复杂主要表现为滑坡、岩溶、不稳定斜坡、陡崖、崩塌、煤矿采空区等不良地质。受这些方面的影响,路线布设时平纵横三个方面都受到约束,一般有平曲线多、平面半径小、纵坡大、桥梁比例高、横坡陡、半边桥和高挡墙多等特点。山区高速公路桥梁也相应具有上述特点,高墩大跨多,斜弯坡桥多,墩台形式多,施工场地狭窄、个别路段桥隧交替相连等特点。

2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主要结构体系

为了保证行车的舒适性和结构的耐久性、适用性,山区高速公路桥梁体系一般采用先简支后连续或部分桥墩与主梁固结的连续刚构混合体系。由于山区桥梁墩高相差较大,如果采用全刚构体系,需要通过调整桥墩的线刚度来改善桥墩受力,这样会造成桥墩尺寸种类多,美观性降低,施工相对麻烦一些,所以全刚构体系采用较少。连续结构的一联不能设置太长,墩台水平位移较大,墩柱尺寸需设计的相对大一些,材料较费。根据地形特点,将连续梁中

间墩高较高,刚度相差不大的相邻几个桥墩与主梁固结起来,利用其柔性适应桥墩所受的内力,在较矮的边墩上设置滑板支座或橡胶支座,形成连续梁。

这样的连续一刚构体系,高墩、矮墩的受力性能都得到了改善。弯、坡桥在山区高速公路桥梁中较多,曲线梁桥在弯扭耦合作用下,具有沿某一不动点变形的趋势。单向行驶的大纵坡长桥在长期反复的汽车制动力作用下,梁体具有沿下坡方向滑移的趋势。如果采用全连续结构,即上、下部结构之间为橡胶支座连接时,这种滑移趋势会造成梁体受力不平衡,支座脱空甚至破坏的现象,从而导致梁体开裂。因此,山区高速公路桥梁宜采用先简支后连续结构或部分桥墩与主梁固结的连续一刚构混合体系,既要适应平面线形,又要适应桥梁受力特点。

3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设计要点

(1)与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相比,山区高速公路在地形、地质、水文条件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设计桥梁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差别,尤其是在地形、地质方面。有时同一座桥在纵桥向的地质变化很大,在横桥向的地形变化很大,如不重视,很容易出现差错,因此在设计前一定要认真收集设计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时设计人员最好到实地调查一下。

(2)由于山区高速公路的地面高差变化较大,运输材料、机械比较困难,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因地制宜。

(3)桥梁设计要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环保”的基本原则。现在随着国民经济不断提升“美观和环保”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桥梁设计在注重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应引人“环保、美化、人文”的理念,把高速公路桥梁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在保证桥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使建成后的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对原有的环境造成破坏。设计时应开拓艺术创新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桥梁景观的美学效应,同时应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及特有的地质风貌。对桥梁进行涂装时,不但要考虑与周边环境色调、桥梁造型相协调,还要考虑桥梁所在地区的民风、民俗。

4 上部结构设计

桥梁在山区高速公路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但一般情况下,特殊的大跨径桥梁较少。因此,对于数量众多的常见跨径桥梁,其设计原则就是尽量采用施工方便、造价经济的标准化、预制装配化结构。常用的大、中桥标准跨径有16m、20m、25m、30m、35m、40m、50m,常用的中、小桥标准跨径有6m、8m、l0m、13m、16m。上部结构形式主要有空心板、预制T梁、预制小箱梁等。一般情况,对于跨径小于30m的桥梁空心板、预制T梁、预制小箱梁等结构形式都可以采用,对于跨径为35m、40m、50m的桥梁,根据梁的受力特点,更宜采用T梁或者小箱梁。从造价上讲,20m跨径以下,用空心板截面的桥梁造价相对经济些;从桥下净空方面来讲,对于较小跨径且桥下净空不高时,空心板截面最适宜;从受力上讲,对于较大跨径40m、50m的桥梁,用T梁截面则更好,这种结构形式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和钢筋的抗拉性能,减轻梁体的自重。小箱梁从造价、施工简便性还是受力等各方面看,可以说是介于空心板和T梁之间的一种截面。因此,对于跨径25―35m的截面,常采用的是小箱梁的结构形式。

5 桥墩设计

对于常见高度的桥墩,即墩高小于40m的桥墩多采用柱式墩或Y型薄壁墩,其中又以柱式墩最为常用。柱式墩分圆柱和方柱两种。圆柱施工时外观质量易控制,与桩基衔接方便,而且箍筋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较强。但是从美观角度来说,方柱棱角分明,与上部梁体协调,有一定的视线诱导性,较美观。从受力上看,截面积相等的圆柱和方柱,方柱的抗弯刚度要大于圆柱,受力优于圆柱,当体系为连续刚构时,方柱可以方便的调节两个方向的尺度来调整墩柱的刚度,从而达到调整墩柱受力的目的。

因此,对于常见墩高,设计中采用何种墩柱形式应根据具体地形、上部结构形式、墩高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矮桥墩的设计由强度控制,但当桥墩较高时,就必须考虑桥墩的稳定问题。在做高墩连续梁桥设计时,高墩的柔性必须考虑,防止结构发生失稳破坏。

6 桥台设计

山区高速公路桥台一般采用重力式u型台、肋式台、柱式台三种形式。根据《墩台与基础》规定,u型台控制的填土范围一般为4~l0mm,因此u台高度最好控制在l0mm之内。山区桥梁u型台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横向、纵向横坡陡,为了适应地形,减少开挖,节约圬工结构方量,u型台设计时必须合理分台阶。由于桩柱式桥台的抗推刚度较小,当联长较长、台后填土较高时不宜采用,一般桩柱式桥台的台后填土高度宜控制在5m以下,联长宜控制在150m以内。

7 桥墩与路幅的关系

山区高速公路有整体式路基和分离式路基两种。目前路线选线越来越强调占地少、环保与景观协调的理念,除了中长隧道等设置分离式路基外,越来越多的采用整体式路基。整体式路基的双幅桥,一般情况下下部结构按照分幅单独设计,即双幅四柱。对于高墩长桥,为了减少开挖、增强边坡稳定性、节约材料,降低造价,整体式下部结构即双幅两柱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与双幅四柱相比,在桥墩截面积及横向宽度相当的情况下,整体式下部结构横向和纵向刚度是分幅设置的两倍以上,除了可以减少开挖、节约材料、施工方便外,还能减小墩顶位移。当然整体式下部结构帽梁跨度较大,还须考虑车辆双向行驶时扭矩影响,帽梁需要设置的大一些。一座桥究竟是采用整体式下部结构还是分幅下部结构,需要结合桥位处地形、地质、水文、墩高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8 基础设计

山区高速公路桥梁最常用的基础形式为扩大基础与桩基础。山区一般地质情况较好,采用扩大基础的情况相对较多,且宜采用分离式扩大基础。因为分离式扩大基础适应地形横坡,承载力亦能满足要求。斜坡上的扩大基础与桩基础必须考虑基础扩散角和覆盖层厚度以及施工时的相互影响。桩基础多为嵌岩桩和柱桩,地质情况较差地段可以采用摩擦桩。桩基础施工方法多为挖孔灌注桩。

篇9

所谓话题作文往往是拟定一个命题围绕这个中心叙述事件或者展开议论、抒发感情、表达看法。话题本身往往存在命题过大或过小之嫌,这就需要适当加以限制或扩展。例如话题作文“生活”这个命题很大很宽泛,通过拟题可加以限制和缩小,例如a.生活需要喝彩,b.生活需要七彩阳光,c.生活二三事,d.生活如下棋等。这些命题从不同层面把宽泛的命题细化、具体化,从而让我们从迷茫宽广的思路中解脱从而把心思集中定格在一个点上。又如话题作文“家”这个命题乍一看范围过小,可是当你看到了这几个文题后,你的思维是不是会豁然开朗了呢?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b.《祖国是我家》,c.《家和万事兴》,d.《有爱就有家》。这四个题目通过拟题把“家”的概念从狭义层面推及到广义的社会层面上,也让我们面对被扩展开的题目思索下一步的行文。

二.拟题与行文

在实际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和学生成功的范文运用于教学之中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效,现敬呈出来全当抛砖引玉。

1.添加前后缀拟题法

这是一种比较普通常见的拟题技巧,也很适用于半命题作文,可以起到限制、缩小或拓展话题的作用,使行文的对象和内容更具体。例如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添加前缀可添加为:a.幸福的味道,b.幸福的颜色。添加后缀可添加为身边的幸福等。在实践作文中,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添加打开思路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比如杨俊红同学的《身边的幸福》列举出我们身边种种温馨幸福的画面:母亲怀抱中的孩子,寒风中相偎的卖菜父子、夕阳下牵手的银发夫妻。用生动的镜头式画面向我们讲诉着身边一个个感动人们的幸福故事。刘帆同学的《幸福的颜色》用小标连缀叙述了幼年时、童年时、少年时幸福给“我”的不同感受和“我”对幸福色彩的理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运用修辞格拟题

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格拟题也可以很好地打开思路。现把写作实例加以展示。

①运用比喻拟人拟题

例如:a.家,爱的港湾。b.往事如歌。c.机会是条鱼。d.幸福有约。e.机会来敲门。成功的作文有冯欢同学的《往事如歌》运用日记体写出了三个阶段的“往事”,分别表现了:一首欢快的歌;一首凝重的歌;一首昂扬的歌。叙事生动、行文简洁明快而又紧扣话题。

②运用对偶、反问、设问的拟题

例如:a.宽容与纵容。b.我宽容我快乐。c.馨香·心香。d.幸福是什么。e.成长有谁听。其中较成功的作文有文翀同学的《幸福是什么》通过题目设问、创设问题作为行文线索导入情境,并且用“幸福是什么”反复提问引发思考。通过小鸟、学生、建设者、游子的回答,使文章迭宕起伏、气势如虹。何婷同学的《成长有谁听》,运用三个广角镜头回答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展示出“小草聆听”“校园记录”“自我奋进”的三幅画面,不仅照应了题目而且使行文有序、思路清晰。

③化用歌词,俗语、名言等拟题

例如以“成长”为话题的同题作文比拼中,刘帆同学《隐形的翅膀》化用了歌词拟题,行文用三个排比段分别写出父母的关爱、老师的关怀、友谊的激励三个内容,并把这些成长中的无形的帮助比喻为帮助我成长的“隐形的翅膀”。可见拟题对作者行文思路的打开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文帅同学《365个日出》运用日记体记录了成长不同阶段的五篇日记,串起了一幅成长的珍珠项链。

3.运用等式、方程式拟题

篇10

关键词 记者提问技巧

提问,是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方式。①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要掌握并灵活运用这门艺术,才能通过现场采访的问题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一、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提问的技巧

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相对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要严格得多。因为电视新闻的报道伴随着采访对象真实回答的声音与神态,所以电视新闻记者要注意以下几个采访技巧:

1、提问要有镜头意识

现在的电视新闻越来越重视对采访对象的镜头捕捉,记者不仅要面对采访对象,还要面对镜头后的观众。所以,电视记者现场采访提问时要有镜头意识,提问时必须保持与镜头展示内容以及同期声之间的配合,把握好提问内容与镜头画面的关系。

2、要精心选择好提问的问题

记者提问的问题,是采访的焦点,问题提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深入进行和采访的质量。新闻记者在一线提的问题,不仅是记者感兴趣的问题,也应该是采访对象感兴趣的问题,更应该是受众感兴趣的话题。采访中提的问题,最好以知情人的身份进入,例如笔者在“第八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采访“沐荼”茶企的董事长康丽云时,首先问康董事长:“我们沐荼主要是为80、90 后的年轻游客提供‘私人定制’的茶文化旅游服务,您是怎么样把传统茶企衍生为茶旅文化企业?”这样以知情人的身份进入话题,常常会收到谈话投机的好效果。在采访之前,要对采访对象做出尽可能的了解,根据访问对象的生活阅历、专业和文化程度、性格和兴趣爱好等,选择采访对象最熟悉、最喜爱、最容易谈吐的话题进入提问。②

3、采访的提问要“因人而异”

由于万能式的采访提问笼统而没有针对性,达不到采访目的和节目效果。所以,电视记者在采访时要努力从采访对象身上去寻求独特之处,从提问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针对不同采访对象提出独特的问题。③这种独特性的提问,保证了所采访到的事实的唯一性,从而能获得较大的新闻价值,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挖掘到独家新闻。

4、提问与观察相结合

电视记者在提问时要注意观察,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必须注重非语言的交流,用眼睛来采访,注意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分析采访对象身体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号,根据这些细节进行提问,这样就能采访出最鲜活的内容。如果只注重提问,那么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提问必须与观察相结合,只有观察得细、观察得深,才能帮助记者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

5、提问要有的放矢

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提问,应具备很强的目的性,所有的问题要针对采访活动达成的目标进行,并始终处于采访活动的主导地位,引导采访对象的思路。同时,记者要控制采访对象的回答。不要让采访对象仅仅用“是”、“不是”、“好”、“不好”等简单词语来敷衍作答。一些彰显智慧的成功采访,记者不但要善于提问,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启发对方。

二、电视新闻记者提问的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对于采访来说十分重要,语言运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的好坏。④所以电视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能否运用语言艺术去打动、感染采访对象,对于采访活动能否获得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1、语言要有规范性

第一、提问时发音应准确、规范。作为新闻记者,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是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语言交流是采访活动的主要桥梁,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信息传递是否准确,与新闻记者的发音是否规范息息相关。尤其像福建,地处“闽方言”区,发音与普通话的距离较远,我们周边的记者,应该更加重视发音的练习。

第二、提问语言应该遵循语法法则。

电视记者的新闻采访语言,既要口语化、又要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所以,电视记者应注意将平时随意的生活口语与规范的语法要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其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避免口头禅。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头禅,比如“啊、然后、这个、那么”等等。如果电视记者把这些口头禅挂在口边,节目内容就要大打折扣的。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时,要很好的拿捏采访用语,避免口头禅。

2、语言要有交流性

记者的采访语言是新闻工作者与受访者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记者本身的采访态度和语言会影响到被采访对象的态度,同时也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所以电视记者应根据采访对象的自身情况交流。比如笔者于2011年11月做的一档节目“从‘轻吟浅唱’到‘引吭高歌’”中,采访的主题是在闽北吟唱了两百多年的南词,采访对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词曲艺的传承人肖向丽,面对这么严肃的主题和专业的采访对象,在采访的间隙,记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出向肖向丽学唱。这一语言交流和采访活动,让采访对象从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互动感,从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还有电视新闻具有纪实性,记者采访时的态度、语气等都会直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其语言还要符合受众的接受习惯。总之,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当与被采访对象保持平等的关系,在语言使用和交流上使双方具有平等的话语权。

3、语言要有“人情味”

在采访中,面对记者的镜头,采访对象往往会产生紧张心理,如果电视记者设法把采访提问语言变成与采访对象的聊天,使其充满人情味和轻松感,往往就会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更深层次的信息,甚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2013年3 月以“‘单独二孩’并非人人买账”为题的报道中,面对单独二胎政策施行后,不少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对“单独二孩”并不十分“领情”的情况,对市民做了采访调查。在采访市民李女士时,笔者和李女士拉起家常,从国家的二胎政策,谈到自身孩子的教育,最后将话题转到李女士是否愿意生二胎。此时李女士给笔者详细的算了一笔账,“剖腹产花了8000 多块钱,平常的体检、产检花4000~5000 元钱,生孩子怀孕期间单位奖金享受不到,平均一个月要花1000~2000 给宝宝买玩具、营养品、服装等,父母亲四个老人的赡养费,自己本身的房贷”。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再负担一个小朋友就觉得有点不够”。笔者在采访中,站在李女士的立场,才使得李女士敞开胸怀,在轻松中交流,获得了更加真实的信息。

三、新闻记者采访提问的意义

提问是记者的天职,也是电视采访最重要的流程之一,没有高质量的提问,就无法实现电视采访的意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材料、观点,组织完整的电视作品,记者的采访提问,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掌握真实的信息

提问是电视记者掌握真实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记者获得线索的手段越来越多,有的是热心观众提供的;有的是从间接材料中获取的;有的是从网络世界搜寻的。但无论何种手段,都必须经过记者的核实确认,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这一核实的过程,就是通过记者直接与当事人、目击者、参与者进行谈话沟通实现的。

2、展现人物的个性

提问以语言交流为本质,具有极为丰富的感染力,能够展现人物的个性、观点和态度,尤其在进行人物的专访时,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以语言为载体,沟通思想和意念,通过提问与回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场,不仅可以向观众传递谈话内容的概念信息、情感信息、功能信息,而且还包含采访对象的人格信息。

如白岩松电话采访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

白岩松:莫言先生,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是不是很兴奋?

莫言:没什么可兴奋的。这半个多月来,炒来炒去,我挺麻木的,已经无所谓了。

白岩松:您回到高密,是在躲吗?

莫言:一个月前就回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回来,现在是秋收季节,与父老父亲在一起,接接地气,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

白岩松:听到获奖消息时,你就在这块让你走上文坛、给了你声誉的红高粱的土地上,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莫言:这是偶然的巧合,没有任何提前的预想。

白岩松:比奖金更早到的是新闻记者,会不会对他们有些烦了?

莫言:记者待了好几天了。跟他们简单地聊了几句,觉得他们很辛苦,我很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

白岩松:您今年57 岁,诺贝尔奖在您创作的中间阶段来到,会不会打乱您之前的创作计划?

莫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接受记者的采访,会有很多社会活动,但很快就会过去,主要是自己的心态,自己不要把这个当成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把这个看得太重。它就是一个奖项,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好的也有很多,得了这个奖我很幸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会轻飘飘的。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对土地忠诚的写作态度,我要尽快地从这个态度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这短短的几句答问,把莫言先生的谦虚为人以及对故土乡亲的感恩表现的淋漓尽致。

3、引发观众的情感

由电视记者提问所构成的对话具有真切的现场感,能够调动观众的深层参与,引发观众的情感。精彩的谈话内容可以使观众与采访者、被访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让观众得到思想的启迪,达到感情的共鸣,去积极探讨所讨论的问题,去体会人生的艰辛和世事的无常,从而对社会、对生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总之,不同的提问技巧会取得不同的采访效果,许多的新闻作品都是“问”出来的,记者必须灵活运用、融会贯通⑤。

参考文献

①沈慧萍、彭华:《电视采访与写作》[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6

②徐莹,《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性》[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6)

③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2010(12)

篇11

因此,解读论述文的客观题时,学生除了能够运用论述文的文体知识通读文本,对论述文本的结构、思路、大意了然于心之外,还需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即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考场中快速准确高效地解答论述文的客观题。现依据笔者多年来的备考经验,就论述文客观题的解答思路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明了转述方式

学生除了要明了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的特征之外,还应懂得语言转述的具w方式。论述文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决定了阅读考查的重点在于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具体到客观题中,选项几乎没有照录原文语句的,都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但这些转述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需要考生在全面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依据题干的要求,做出明确的判断。所以,了解转述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去伪存真、确定选项的重要前提。现就此问题谈谈命题者设置选项常用的三种转述方式:

1. 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定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2006年全国卷第6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选项转述为:“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这是一个典型的概括性转述。要判断它正确与否,要看转述中传达的两个信息是否正确:⑴大运河是否连结着中国古代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⑵大运河能否算得上是连结这几个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原文的确列举了大运河流经的几个古文化区域,是不是“桥梁和纽带”原文没有明说,但从原文看这两个词用以概括大运河在贯通文化区域中的作用也是恰当的。因此,这个转述是正确的。

2. 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第1题A项对应的原文是:“悲剧产生于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选项转述为:“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这是典型的具体式转述。选项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来解说了“悲剧”的形式,“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追求爱情自由”代表“真、善、新”的社会力量,在与“假、恶、旧”的封建势力冲突中失败,最终“双双殉情化为蝴蝶”。不难看出,这个转述可以看成是用事实来论证“悲剧”的一个例子,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命题者命题的意图就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原文的意思。

3. 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种说法”。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的互换等等。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恰当,可以利用句式变换的一些知识,方法来帮助解题。学生要特别注意那些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需要细致辨析,不可盲目认同;而那些变换了说法和表达方式且在原文中相应语句对应的选项,却不能轻易否定。毕竟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还是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是否“同义”。

篇12

2桥梁设计隐患问题

2.1在桥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桥梁设计时,对投入实际使用的很多方面都缺乏考虑,例如交通流量因素、温度因素、环境因素等。而且,很多桥梁设计人员认为在进行桥梁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到结构强度和布局是否可以满足相关的设计标准规范,但是对于所设计的桥梁在实际使用中的抗腐蚀性、结构体系、耐久性都缺乏考虑。与此同时,在设计、施工等多方面上,缺乏很全面的考虑。这些方面都导致了设计时的项目计算偏差、实际路线不准确,以至于,出现桥梁使用钢筋规格不符、混凝土强度不足、路桥实体结构的受力不均等问题,这些都会对桥梁的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

2.2设计方案滞后于桥梁的发展

在对桥梁工程项目的进行实际设计时,由于很多地方依旧采用那些过时的、传统的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不仅不能满足现代桥梁工程建设的需要,而且会在实际使用时过程中留下安全隐患。因此,设计方案对于一个桥梁工程项目具有很大的意义,一个好的设计方案一定会使桥梁的施工项目不但得到好的安全质量,而且会缩短建造工期、降低施工难度以及建造成本。现在,虽然说有很多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但是很多桥梁施工项目根本不予采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是由于桥梁的建设周期太短。这样就迫使工程项目的建设方必须压缩成本,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建设方只会留给设计部门很少的设计时间。

3保证桥梁质量安全的相关措施

3.1桥梁工程的耐久性设计

一个桥梁工程项目在实际建设施工以及投入使用中,都会受到来自人为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如果一个桥梁长期受到雨水的冲刷、地质灾害、道路交通流量超载等多方面的作用,这就一定会造成桥梁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例如断面、裂缝、老化等,以至于出现不同程度的道路损坏,更有甚者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就需要设计人员一定要对所施工项目的最大道路交通流量、周边环境、施工场地条件等多方面进行检测、预算、分而且结合桥梁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在保证设计的强度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一定要提注重桥梁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3.2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对桥梁工程设计质量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这将对使用安全与使用功能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因此,就需要项目的建设单位一定要给设计部门富余的时间去对桥梁项目,进行勘察、分析和设计。而且项目的设计人员务必做到以下几点:(1)必须要保证项目设计强度符合相关规范与标准,与此同时,也要试着去研究整个设计所采用的创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使整个项目具备先进性;(2)设计人员不但要进行项目的创新设计,而且要对传统成熟的技术与创新技术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确保未经使用过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使用,不会埋下任何质量安全隐患;(3)项目的设计人员还需要为质量检查的时提供便捷性,这样就可以方便随时对整个施工过程的风险进行把控,以设计出安全、先进的设计方案为目标。特别是对桥梁项目的关键部位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务必要进行全面、精确的计算,对项目的质量控制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施工安全和项目投入实际使用的安全。

3.3合理选择设计方案

针对桥梁项目中的结构主体设计,设计人员应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确保项目在投入使用后具备安全性与耐久性。大多数的桥梁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而且需要铺设范围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低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分析整个桥梁的主体结构,并且要对不同的因素去满足项目需求的设计方案。在我国,目前的有大跨度和标准跨径两种桥梁结构形式。事实上,在实际的桥梁设计施工中,标准跨径桥梁的施工相对于大跨度的桥梁来说,难度小、造价合理,而且可以进行预制装配,所以,这种标准跨径桥梁设计被广泛的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