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2-07-12 03:34: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养老院工作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养老院工作报告

篇1

随着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被征用的村越来越多,被征地农民人数不断扩大。为此,区委、区政府将开展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并向全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几年来,在经过试点摸索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积极部署,扎实工作,使我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__市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和《__市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实施细则》的规定,确定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采用基本养老保险的模式,其养老保障基金按照个人、村集体、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的原则筹集,并规定了a、b、c三类12档不同的缴费和享受标准,其中选择a、b 类的人员,政府补助总缴费额的16.7%,选择c类的人员,政府补助总缴费额的30%(见下表)。同时还积极做好参保对象的缴费以及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等各项工作,使我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的各项政策、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贯彻落实。

20__ 年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缴费比例金额及养老金待遇情况一览表

趸 缴

档 别

首 缴

年 限

村、个

人缴费比 例

政 府

补 助

比 例

首次补缴金额(元)

20__ 年享受养老金月

标 准

村、个人缴费金额(元)

政府补助金额(元)

合 计

(元)

a 档

15

83.3%

16.7%

62828

12596

75424

640.00

b 档

15

83.3%

16.7%

37697

7557

45254

501.20

14

35184

7053

42237

473.40

13

32670

6550

39220

445.60

12

30157

6046

36203

417.70

11

27644

5542

33186

389.90

10

25130

5040

30170

362.10

c 档

14

70%

30%

18922

8110

27032

304.00

13

17571

7530

25101

282.30

12

16219

6951

23170

260.60

11

14868

6372

21240

238.90

10

13516

5793

19309

217.20

备注: 首次补缴金额 = 上年度全省职工平均工资 * 缴费基数 * 缴费比例 * 首缴年限。

(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得到稳步、有序地推进。为稳步推进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区政府了成立工作机构,明确了相关部门及街道的具体职责,并结合__实际,提出了分年度工作目标。即20__年的目标是制定《__市__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试点工作方案》,选择了东方红等6个行政村为试点村,当年参保人数达5413人;20__年的目标是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20__年的目标是完善政策,规范运行;20__年的目标是继续推进,抓好落实,提高社保覆盖面,使我区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三)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已初显成效。全区被征地人员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养老保障基金有了一定的积累,财政对保障金的应补资金已有一部分到位,已达到享受养老保障待遇的人员都能按时足额地领取了保障金。截止20__年7月底,包括__经济开发区在内,全区已有36个行政村37317名人员按政策规定参加了养老保障。其中,在__社保中心参保的16个村中已有4318人领取了295元/月—690.20元/月不等的养老金,较好地解决了这部分被征地人员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征地难的问题,改善了干群关系,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我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也为推动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当前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区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较多,面临的困难不少,总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不够深入,参保人员意识淡薄。目前,我区对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宣传的广度、深度都显得不够,导致全社会对此认识不够到位,尤其是被征地人员参保意识淡薄。一方面,少数从事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和相关部门的同志认识不够到位,认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的制度尚不规范,政府补贴资

金数额大,财政难以承受,参保人员结构类型复杂,工作难度高,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被征地人员对政府的承诺和保障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信心,部分农民甚至担心这种保障会与以前推行的老农保一样半途夭折,从而难以实现预期利益。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区55岁以上群体要求参保的积极性还可以,40岁以下的大多不愿意参保,30岁以下的积极性更低。

(二)基金到位困难,可持续支付能力低。从理论上说,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通过财政投入以及利息等收入,在支出总额不多的情况下,应该能够实现收支自我平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基金统筹层次过低。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建立省级调剂统筹机制,从而大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的基金目前仅靠区级政府统筹,层次过低,基金规模偏小,运作空间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区域经济出现较大波动,财政无法保底,整个保障基金极有可能出现支付危机。二是基金筹集困难较多。一方面,政府补助资金未能及时到位。截止20__年7月底,我区尚有10660万元财政应补资金没有到位。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难以负担。由于早期被征地的村,重个人分配、轻集体积累,即使被征地人员想参加养老保障,村集体补助部分的养老资金也难以落实;有些近几年被征地的村离城区较远,村留地开发价值不高,征地价格低,参保难度更大。目前有些村虽已办理了养老保险,首付了养老保障金,但在续缴上存在较大难度。由于多数村续缴的集体资金来源不是以银行存款方式存在,更多的是以房屋租赁、村留地开发等固定资产形式而存在,受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资产一时难变现,续缴资金来源相当困难。截止20__年7月底, 应缴纳社保基金为38865万元, 已到位资金只有23220万元,尚有15645万元未能及时到位。三是可持续支付能力低。从调查情况来看,按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的计算口径,截止20__年7月底,我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已经到位的滚存基金结余只能支付7年,基金的可持续支付能力低,支付压力较大。

(三)缺少刚性措施,政策标准难以统一。由于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刚刚起步,没有一部现成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层次低,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随意性较大,养老保障工作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不一。在征地过程中,全市各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不规范,补偿标准不一,未批先征,拖欠土地出让金等现象,我区情况也基本相同,群众意见很大,直接影响了被征地人员的参保积极性。二是养老保障水平标准不一。不仅全省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全省被征地人员养老金标准最高的达到每人每月690元,最低的只有105元,就是__全市的标准相差也很大,最高的每人每月可享受的标准达690元,最低的只有186元,相差近三倍。三是参保对象界定不明确。如农嫁居、居嫁农、农嫁农买户口的人员能否参保,各地具体做法有所不同,同时对被征地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时, 是选择个人自愿参保为主还是以村整体或以户为单位参保,养老金的微调和待遇享受标准的调整及执行等方面都没有明确政策的规定。四是政府财政补贴缺少刚性规定。省里规定政府出资部分应不低于保障金总额的30%,我区基本上是参照市里规定,将参保人员划分为a、b 、c三档,首次参保时选择a、b 两档的人员政府只补贴16.7%,选择c档的政府补贴30%。 三、进一步做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的几点建议

“十一五”时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去年国务院转发了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今年四月劳动保障部和国土资源部又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各级党委、政府做好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为此建议如下:

(一)明确工作职责,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共同落实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负责统一办理,要将养老保障资金及时足额转入“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基金专户”和情况通报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认真做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切实将新增被征地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做好政府补助的土地出让金及时足额划转和财政资金的预算及拨付,并根据工作任务拨足经办机构必要的工作经费等等。其它有关部门要协助做好相关政策宣传、落实和衔接工作,确保“即征即保”工作的落实。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向群众讲明政策、讲明道理,不断提高被征地人员的参保意识,进一步形成人人自觉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良好氛围。

(二)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应保尽保。一是妥善处理原来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或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过渡和衔接;二是妥善处理被征地人员在分配征地款时,应留足农民参保基金,确保基金按时足额到位;三是盘活用足村集体资金,挖掘开发村留地,优先落实被征地人员的社会保障基金;四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不得批转征地”的精神,今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不论征多征少,首先要落实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基金;五是进一步加大村级集体资产(金)管理、利用和开发力度,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征地补偿资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增强持续支付能力,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的范围

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2.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

3.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二、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面临的机遇

1.有利于社会公平

改革后将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与企业养老金待遇差距较大的问题。此外,从微观上看,改革后各类单位人员的基本工资占总收入的比例低(20%~30%),影响到退休以后的实际待遇水平的情况将得到合理解决。

2.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一样,职工均参加同一系统的养老保险,并同样参与企业养老金的调整。这样,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容易操作对接,在这种有利制度下,将大大改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渠道,一批有企业工作背景的人才流动到高校,增强高校双师人才队伍建设,同时,高校可与企业等签订长期的人才交流挂职合作协议,通过这种方式,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反过来社会及行业也通过“双师型”教师,了解职院状况、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等。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充分发挥“双师型”人才的专业优势,一方面可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办学水平。

3.有利于制度上规定各时期政府或单位应负责的人员经费

改革前,一些事业单位缺乏资金长远统筹,负担畸轻畸重,人员经费只着眼目前,不思长远,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甚至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改革后,单位和个人均需实时按规定比例每月缴纳养老保险费,职工退休后,由社保系统支付养老金,从制度上规范好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必须统筹安排好人员经费资金,分期预算支付好职工退休金,从长远上看,有利于各届高校领导统筹安排好任期内应负担的人员经费资金,支付好职工“将来”退休金待遇。

4.有利于调整退休金结构的合理性

改革前,事业单位职工按退休前在职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计算基本退休费,不能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不能充分激励劳动者积极性。改革后,职工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主要按照劳动者累积缴费多少确定养老保险金、职业年金待遇,因此能公平体现劳动者长期之间工作贡献累积的结果,充分体现了退休金的公平性,有利于高校单位绩效管理,促进单位发展。

三、改革后高校面临新的挑战

1.地方和单位面临缴纳养老资金、职业年金压力

文件规定,养老保险费部分,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职业年金部分,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两项加起来达到工资总额的28%。目前,国家和省市政府部门还没有对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制度的资金缺口来源作出解释,若这占到工资总额的28%全部由机关事业单位自己解决,相当于各单位要比平时多支付28%的人员经费开支。

2.单位面临双师型人才队伍稳定和发展的压力

本次改革,虽然从制度上有利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但作为高校,人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薪酬待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岗职工的薪酬待遇比一般的机关事业单位高,而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直接与其在职时缴纳养老保险的缴费工资直接有关,因此,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极有可能担忧未来退休待遇比不上企业职工退休待遇,这就可能产生了机关事业单位高素质人才向企业单位流动,而企业人才不愿意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特别是高校,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领军师资队伍才能保障高校稳定发展,一支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保障高职院校稳定发展。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稳定将变得更加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3.在编职工面临薪酬待遇低于部分效益较好的企业职工尴尬局面

据了解,2009年1月28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按国务院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实施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调至与企业一致。由于体制内人员对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担忧,试点城市出现过“提前退休潮”,从一定程序上让部分事业单位造成一定的震荡。张嘉敏提到,以广东省为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举步维艰,进展缓慢,并且遭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普遍质疑,许多人在了解目前的试点方案后,对改革顾虑颇多,普遍担心养老金下降。除了担心待遇降低外,还有人谈到,改革容易导致缴费时段缺少连续性、职称职级与待遇的关系难以确定等,最终影响退休后的养老待遇[1]。

本次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的原则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决定》实施前已退休人员(即“老人”)保持现有政策退休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也就是“新人”),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中人”在《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根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且设立10年过渡期其待遇保低限高。“中人”过渡性养老金和过渡期的设立,通过逐步推进改革进程,避免震荡反应,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开展起到关键作用。但虽然如此,尽管国家有“过渡期”等过渡性政策保障,但据了解,近年来从广东各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级职称高素质人才对养老金水平预期普遍不乐观,担忧政策调整后退休待遇相应降低,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要求沿用原退休待遇计发办法发放退休待遇。

以上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许多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岗职工薪酬待遇比机关事业单位要高,这是事实,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又与企业职工一样算法,由其在职时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决定,这就造成了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也可能少于企业职工退休金,原来高校以优厚退休待遇为吸引力留住人才的优势可能不复存在。

4.非事业编制教工面临无法享受职业年金不利因素

由于高校用工方式的灵活性,高校大部分教职员工为事业编制,但还存在聘用制教工及合同制工人这两种身份的教工,他们按企业方式参加五险,不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事业编制教工参加职业年金后,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聘用制教工及合同制工人必然提出参照事业编制教工参加职业年金的要求。

四、策略与建议

1.形成政策,确保养老保险改革资金到位

高校需要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所需资金应由相应的财政部门应按照单位属性,分别予以一定的拨款,以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需的资金。对于非全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也应适当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2014年10月前工龄的视同缴费认定,必须安排财政资金落实和做实,维护被改革者切身利益。

2.抓住重点,为改革做好政策宣传宣讲

只有获得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支持,改革才能顺利实施,改革中最难实施的是中人,他们是被改革的对象,没有获得他们理解与支持,改革是失败的。各机关事业单位要精确宣讲国家政策,特别是要解释好“中人”在《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根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且设立10年过渡期其待遇保低限高。对于担忧退休后待遇比不上以前,国家通过“职业年金”进行平衡和有效退休待遇补充,确保待遇水平不降低。

3.参照企业,为非事业编制职工缴纳职业年金

事业单位中的聘用制职工及合同制工人也是高校的重要成员,为单位做出重大贡献。编制内职工缴费职业年金后,为体现同工同酬,可以灵活的方式按照企业的方式为非编制的聘用制职工及合同工人缴纳企业年金,确保队伍稳定和发展。

4.参照企业,建立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担忧改革后退休待遇水平下降,国家应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起适应于普遍在岗职工的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由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功能不一样,企业在岗职工个人努力的结果有时可即刻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可随时为业绩较好的职工增加薪酬待遇,但机关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许多工作必须通过每位在岗人员的共同积极努力,才能促进单位发展上一台阶,且高校的许多在岗人员为高学历、高职称,他们的每个人的业绩或许在未来才体现成效。因此,改革后,与企业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应建立起适应于普遍在岗职工的正常的薪酬增长机制,确保与企业相比,在岗职工有相对的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尊严的薪酬待遇,同时,确保退休后,在岗累积缴纳较多的养老保险金和职业年金,得到相对应的养老待遇。这样可避免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在岗人员薪酬待遇的“双轨制”,同时可理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软着陆。

5.运用职业年金,组合绩效考核机制,优化和发展人才队伍

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是对传统薪酬管理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有利于分配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它把属于在职期间的收入延期到未来支付,改变了只重视短期效益的传统薪酬体系,填补了长期激励措施的空白,优化了薪酬结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归属感,不仅解决了人力资本折旧的难题,还把年金待遇和教师长期贡献结合起来 实现退休时收入软着陆,激励其提高当期绩效以为将来争取更好的养老保障[2]。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面向高校普通教职工,把职业年金工作与建立和优化绩效考核考核结合起来,做好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运用于职业年金上。二是面向高校高层次人才,除运用好绩效考核之外,还建议将这部分人员其他薪酬待遇收入列为缴纳职业年金的基数,如其他科研成果收入,增加其职业年金待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对教职工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获奖、科技成果转让、开办学术讲座等科研工作对单位和个人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建立《教学工作量管理办法》,对教职工承担教学任务、主持或参与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创新强校)工程项目、获得教学奖励、指导学生获奖及专项工作等方面对单位和个人进行量化考核。以上的科研量化 考核和教学工作考核通过各占一定比例之后算出最终绩效考核分数,最后再结合平时常规的“德、能、勤、绩、廉”考核,最终确定考核分数,并将考核分数运用于职工薪酬待遇收入。通过这种方式,优化和发展人才队伍,促进单位“双师型”师资队伍发展。

总之,机关事业单位可通过绩效考核,运用于职业年金上,设计置倾斜于人才队伍的职业年金,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单位形象,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优化师资队伍,增加竞争力,吸引企业优秀人才加盟,促进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截止XX年XX月XX日以来,XX区共发生火灾XX起,累计死亡X人,受伤X人。截至目前,全区未发生较大以上及亡人火灾,未发生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火灾。总体来说,得益于各乡街、各部门在火灾防控工作中所做的大量细致工作,才换来今年全区火灾形势相对平稳。

二、当前火灾主要特点

(一)本区消防安全形势

1、辖区内部分老旧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瘫痪。大队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辖区部分老旧小区消防设施年久失修,物业无力独自承担维修费用。针对此项,大队联合住建、应急部门开展了调研,并协调推动上级房管部门采取动用房屋维修基金或申请专项资金等方式修缮消防设施。从目前的探索来看,现有的动用维修基金程序较繁琐、周期较长,不确定因素多。XX月XX日,大队负责人约谈相关高层小区物业,为切实消除火灾隐患做出指导。

2、周边商圈。XXX是安庆最早形成的商圈,是辖区老旧人员密集场所、保护性历史建筑的集中区域。尽管受城市扩建的影响繁荣程度降低,但XXX及周边的消防安全重点仍占辖区总数的XX,且这XX多为老旧场所。高风险区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块:一是XX以南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是近年来政府的一号工程,项目实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连片区域性火灾隐患(先天性三合一、耐火等级低、线路老化、无消防水源)。但因为是保护性开发,街区建筑依然是木结构建筑为主、建筑防火间距不足、消防车无法通行等问题仍未能有效解决,特别是民宿、酒吧等业态的入驻,给后期的消防审批和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二是老旧人员密集场所。XXX商圈内商场、宾馆、公共娱乐场所较为密集,但建筑基本为90年代前后建筑,部分建筑存在先天性消防隐患,还有部分建筑产权分割,找不到大厦消防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虽然前期进行了多次上门服务,但原建筑的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方面均存在问题,且难以整改,无法取得消防行政许可。XX也将相关情况向政府进行了汇报,但大队在抓好防火主责主业和创优营商环境前仍是两难选择。

3、养老场所消防安全风险状况。辖区内养老院普遍存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由于缺少专业从业人员双自动系统无法发挥作用;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不到位;安全用火用电等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消防档案台账资料等不规范、不严谨。

(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1、针对老旧高层消防设施维护资金不足,联合住建、应急部门开展了调研,并协调推动上级房管部门采取动用房屋维修基金或申请专项资金等方式修缮消防设施。

2、针对老旧场所,我们思考,能否通过专家论证的形式,对街区开展消防安全评估,并从人防、物防、技防等方面进行补救。

3、联合区民政局对辖区养老院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在检查过程中,督促单位隐患整改。并借此检查机会,对养老院相关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包括如何制作消防安全档案,如何检查灭火器等。

4、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借助“119”消防宣传月,大队分批次对党政领导、行业部门、街道社居委、学校、单位责任人、管理人等几类重点人群进行培训。推动居民小区消防宣传角建设,充分利用宣传栏、公告橱窗、户外显示屏等设施开展消防宣传活动。继续开展好精准宣传工作,发挥社区“单元长制”的消防作用,加强季节性宣传、针对性宣传,加大对老旧场所弱势群体的宣传覆盖。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篇4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挑战;对策

Key words: old-age service system;challeng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21-02

0引言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全面、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尤其在社会养老、社会医疗、社会消费、劳动力结构和农村老龄问题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化养老服务是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一项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课题。如何加快转型期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来满足老年人的日益增长现实需求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新途径、新办法,已势在必行。

1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理解

1.1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指: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这个体系中“家庭亲情照料”是支撑体系的核心,社区老年人照料中心是体系得以成立的载体。目的是:老年人在自己的家庭亲情照料下养老、社区各类服务组织为其提供服务、社会各类养老机构为不能在家中养老的老人提供住养服务,使老年人的整体生活质量随着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则是指这个服务体系要惠及到城乡全体老年人,要特别惠顾高龄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贫困老人。我国是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在我国传统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倡导敬老、爱老、养老的伦理观念牢固地植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形成了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的家庭养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支持,也得到我国法律的确认。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生活。”可见,政府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改革现行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所寄予的厚望和高度的重视。

1.2 社会化养老服务是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一项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课题如何加快转型期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来满足老年人的日益增长现实需求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民生问题。据全国老龄办一项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而且高龄和失能老人将大幅增加。规模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必然孕育着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家庭结构趋向核心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功能也不断衰弱,在家庭里照料老人的规范和价值已经发生改变,家庭照料老人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持。在农村,“空巢”老人比例要远远高于城市,这些老人状况更加不容乐观。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独居老人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子女都不知情的情况。“除了独居老人的安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样考验着中国的养老事业。”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短时间内不可能覆盖到所有人群。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这个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农村老人和城市贫困老人。如何解决这部分“弱势老人”的养老问题,无疑是一大难题。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里平均有49%的老人要面对子女不在身边的生活;而农村中有70%以上的老人是和子女分开过的。人口老龄化虽然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明显标志,但同时也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一个棘手问题。这个问题的焦点是“老有所养”,但如何“养”却并不简单。小康社会的“老有所养”标准肯定不能等于贫穷社会的标准,既要“养”身,又要“养”心,让老年人的人权不仅在社会,而且还要在家庭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也就是说,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必须有相应的伦理道德、社会保障、劳动力结构、医疗保健等社会经济体系支撑,否则,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因此,我国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在设计思路上,一定要用统筹的眼光,先看清楚“老有所养”是“养”什么,再考虑怎么“养”好。探索与改革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对研究老年人如何健康而有意义的生活,如何在快速变化中适应于社会变迁、家庭变迁中的子女,周围环境和社会本身都是必要的。没有相应的对策和前瞻性的指导,建设和谐老龄社会必然受到影响和阻滞。

2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社会养老、社会医疗、社会消费、劳动力结构和农村老龄问题等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老龄化给现行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突出的矛盾和社会问题,使我国现行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面临史无前例的挑战。

2.1 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内运行,政府主要为“三无”、“五保”、孤残人等最困难的群体提供救济型服务。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单位办福利,办社会的功能逐渐向社区剥离,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由“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同时受计划生育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的几代同堂已逐步解体,老少分住,家庭小型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家庭保障和照料功能逐渐向社会转移;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需要更高层次,更多类型的福利服务,这些都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社会福利体制进行改革,对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加以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养老福利服务方面,大力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对策,也是解决空巢老人这个社会难题的关键。

2.2 医疗、保险保障体系面临的挑战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老龄化使我国目前尚不完善的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太窄,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很大一部分人群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差;缺乏专门的医疗救助制度等。特别是罕见病患者的医疗救助问题,近二年医疗保障覆盖面虽有所扩大,而现行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是为了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针对大多数常见病编制,但绝大多数罕见病药品未纳入其中,罕见病药物报销没有政策保障,患者用药只能自费。家庭困难患者只能望病兴叹,严重制约了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在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下,有必要建立罕见病医疗长效机制,用于保障社会养老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灵活性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等,如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以及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享受到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有违社会公平原则。现有养老保险覆盖面太小,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社会保障作用,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一方面,城镇人口中已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很少。另一方面,农村人口中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更是微乎其微。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其实质是一种政策引导下的农民个人自愿性储蓄,起不到社会互济的作用。

2.3 劳动力结构和农村老龄问题面临的挑战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在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壮劳动力的外出打工,势必就让农村的劳动力出现了老龄化,女性化的特点。全国各地农村中留守老人居多,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二是留守老人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三是对少年儿童的监护力不从心。四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死气沉沉,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如此一来,城市建设多了很多劳动力,得到了发展,可是农村的农业却反而停滞不前。在此格局下,农村很难向现代化发展,更是很难取得进步,长此下去,农村和城市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人口流失会越来越严重,慢慢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让农村经济很难发展。在我国,农民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农业经济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照目前情况,随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整个农业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农业和农村的不发展,会给全国的其他行业带来很大的负担。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趋势的发展应高度重视。

3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的对策

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就是针对“空巢”老人,夫妇健康的低龄老人。子女在身边的家庭,未必需要社会化养老。为了真正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必须走社会化养老的道路。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国家应该及早做出规划,分层次加快各类养老院的建设,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

3.1 大力发展公办养老院

3.1.1 大力发展国家主导的公益、福利、普惠、经济,面向弱势群体的公办养老院。资金筹措可以采取多渠道灵活的方式,包括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慈善(企业和个人捐款)、个人交钱、离退休金、以及空巢老人房子出租金抵押支付养老金。公办养老院要普及,要免费接收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养老,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国家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养老问题。

3.1.2 发展社区卫生事业,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形成社会化养老服务新格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需要、感情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投入,加强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设施配套建设,将福利中心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并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福利中心承载能力,提高五保老人入住率。对愿意到福利中心养老的社会老人提供有偿服务。在积极鼓励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的基础上,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养老服务中心,在每个居委会建立一至几个老年日托站。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将以社区(村)老年协会为平台或专兼职,有条件的就聘请专业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六助”即助洁、助浴、助医、助急、助餐、助行等日常服务,逐步实现“六有”即有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有为老服务场所、有休闲娱乐设施、有服务热线电话、有管理服务人员、有医护照料人员。利用机构养老的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提供专业化的免费低偿服务。同时,政府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应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从而加快社会化养老步伐,真正使老有所养成为现实。

3.2 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开办民办养老院由于养老院具有公益性质,要降低收费标准,面向普通民众,应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允许发展高端养老院,适应高端人群的需要。

3.3 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比率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离全覆盖尚有较大差距,而农村则不足一半。因此,政府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入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

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源。逐年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比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亦即走向全民医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