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范文

时间:2022-08-03 06:11: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舞蹈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舞蹈教学

篇1

传统舞蹈教学内涵丰富,教学方式独特。在过去的舞蹈教学模式中,那些几乎苛刻的要求让许多学生叫苦连天。不少学生由于经不住严酷的训练,最终放弃了舞蹈学习。如何在艰苦的舞蹈训练中让学生能够苦得有价值,这是舞蹈教学应该探究的地方。现代舞蹈反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再现,强调学生应该关注舞蹈者的内心感受与主观情感以及舞蹈作品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传统舞蹈教学注重动作的固定训练,现代舞蹈教学强调舞者有情感的肢体表达。二者相结合,才是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

(二)互动与创新

1.教学意识的创新。教师要有创新舞蹈教学的意识,从时代的发展需要入手,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受舞蹈。这是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都应该提倡的。

2.内容及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上要通过整套的舞蹈训练,如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舞技法、现代舞剧目排练,提高学生的肢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不应墨守成规,而应灵活多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情境熏陶法、“罗杰斯”法、自学辅导法、合作教学法等。从而使舞蹈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与情感性。

(三)创建“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标准;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的组织与运行;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第一个“2”指的是随机考评与集中考评这两种考评方式。随机考评一般就是考评委员会在课前随机抽取,当场听课。而集中考评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测评。一般来说,每年组织一次集中测评。“3”指的是院级考评、系级考评与学生测评等三个考评渠道。不同的测评渠道侧重点不同,把考核结果汇总起来,最终得出考核成绩。因此在考核的时候最好是把这三种测评渠道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公正地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师生的舞蹈积极性。最后一个“2”指的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种考评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表”。而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听取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于不能量化的内容实行定性评价。这样就实现全方位的评价,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篇2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97-01

一、后背直立在幼儿舞蹈中的重要性

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是用肢体和节奏来表现思想情感的。而幼儿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情趣,反应的也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状态。后背直立的训练能够让幼儿在特定的幼儿舞蹈动作中,更好的诠释幼儿率真的童心世界。

例如舞蹈《我可喜欢你》中,有一组跪立动作,准备动作要求后背直立,两手扩指张开于耳侧。动作时,身体笔直往上弹起两手随动。透过这个动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拥有愉快的心情。我在教授这个动作中,首先会要求幼儿后背直立,并且运用幼儿语言形象描述后背直立。说:后背不能像乌龟一样弯着,像背着一个重重的龟壳子一样,更不能像蚯蚓一样歪歪扭扭的。通过形象的比喻,孩子们会记得更生动更形象。再进行下一步的手上动作的练习。只有在不泯灭幼儿天性的基础上规范幼儿的舞蹈动作,而舞蹈动作的规范从何而来,那就是规范幼儿的后背直立。所以,后背直立的训练在幼儿舞蹈中尤为重要,它能正确传达幼儿通过舞蹈动作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并带动幼儿舞蹈的积极性。

二、后背直立在幼儿基本功训练中的重要性

由于幼儿基本功训练属于舞蹈基本功训练最基础阶段,许多训练动作都将简化。在实践教学中,我会把站姿训练放在幼儿基本功训练之前。采用一边训练后背的同时一边调动幼儿训练基本功的积极性。在站姿的同时可以简单的要求一些手位或脚位,配上幼儿教学用语,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力,这样就有利于课堂教学。但是这系列动作仅仅只在后背直立的基础上,这样一来,整个基本功训练课堂就不再单一枯燥。

坐姿训练也是后背直立训练中的一种,只有在坐姿时训练好了后背直立的意识,那么才能够在把杆训练中得到更好的巩固与加强。例如:正部位立半角脚尖的训练。在做这个训练之前,若继续带进自然形态入训练中,在立半脚尖训练时,会出现撅臀、弯膝等不规范的动作,因此这个训练就不具有任何意义。所以,后背直立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下一步的训练,经过我不断在教学中的探索发现,幼儿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在这最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幼儿做一件最基础的训练是最有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

三、后背直立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篇3

幼儿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希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从幼儿教育开始抓起。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舞蹈教学能够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启迪与教育,还能够提升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幼儿舞蹈教学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到传统舞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太注重舞蹈形式的教育,而在本质上忽略了对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保证所谓的“高品质”教学,背离了幼儿的兴趣所向。笔者从事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十余年,认为幼儿舞蹈教学工作者应该在舞蹈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了解幼儿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幼儿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欢快的舞蹈世界里得到快乐的教育。

一、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作用及当前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意志力至关重要,幼儿舞蹈教学能够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并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力,还可以通过舞蹈学习明白许多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幼儿在学习舞蹈《十一点半》时,通过在舞蹈中练习排队洗手、排队吃饭等动作,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吃饭之前要洗手,还要排队,在吃饭的过程中不挑食,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在幼儿练习舞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喜欢刻意给幼儿教授比较难的舞蹈动作。一直以来,教师为了拿奖、为了争第一,尽可能给孩子编排高难度的动作,难道每个小舞蹈演员都是奥运赛场上的夺金选手吗?且挑选的舞蹈配乐深奥、晦涩、难懂,大多是“高大上”的世界经典名曲,孩子们不知所谓,再加上一成不变的道具、刻板的灯光……真不知我们是在跳舞,还是在练杂技,亦或是排练世界级舞剧?跳舞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而简单的事,我们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的心动起来,随着音乐起舞,用孩子喜欢的音乐、用孩子喜欢的情景、用孩子喜欢的服装、用孩子喜欢的小道具,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喜欢上舞蹈,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在自由的舞蹈环境中开发智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培养幼儿兴趣的策略

篇4

所以,对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舞蹈教学来说,扎实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是教学开展的第一步。那么,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舞蹈教学开展实践,幼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求。所以,学校舞蹈教学的开展,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舞蹈技能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舞蹈技能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提供专业上的保障。

2、学生必须掌握全面的舞蹈知识

新世纪以来,教育界对学前教育事业更加的关注,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和修养对于艺术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全胜任舞蹈教师这一职业,也关系到学生将来是否能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科学的传授给幼儿。

所以,在学校的舞蹈教学课堂实践中,学生不仅要系统地学习舞蹈理论、舞蹈美学、舞蹈教育等知识,还要对国内外的舞蹈历史和舞蹈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系统的舞蹈课程学习,有助于艺术院校的舞蹈学生掌握广博的知识,只有对舞蹈学科知识的全面积累,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学生综合能力为幼儿舞蹈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

艺术类职业院校的舞蹈学生在毕业之后,一部分从事演出,一部分从事教学,尤其是进行幼儿舞蹈教学的学生较多。针对这一点,学校舞蹈课程设置,不仅仅只局限于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而是为了让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更好的为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进行实践。显然,学生的从业能力都是可以在学校的培养的,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幼师在将来的幼儿教学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实践,更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心理素质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将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舞蹈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实践中。

篇5

对于幼儿来说,一堂好的舞蹈课,应该是轻松而且愉悦的,既能够让孩子们感受舞蹈艺术之美的熏陶,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用舞蹈的方式来启迪和教育孩子们,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那么发挥舞蹈教育作用的前提是创作丰富多彩的舞蹈教学课程,而创作的前提是,要了解幼儿舞蹈的特性,然后才能根据特性找到幼儿舞蹈教学课程的创作方法。

一、幼儿舞蹈的特性

(一)富有情趣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童趣的,当我们带着一颗童心,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整个世界时会发现,孩子们内心的单纯、天真。他们的快乐来源于对世间万物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大多是毫无根据,同时也是最简单自然的。因此幼儿的舞蹈的动作、表情也大多是低技巧性、简单自然,并且富有童趣的,从而更好的体现孩子们的天性。

(二)直观模仿性

幼儿的舞蹈大多以模仿为主,一方面,简单直观的动作让幼儿更容易学习,另一方面,模仿的形式迎合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能更好的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模仿的对象以动物为主,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简洁明快

根据的幼儿自身整体情况,为了便于幼儿的理解,舞蹈动作都以简单、欢快为主,特别是在情绪和舞蹈情节方面,注重单一明了,围绕幼儿生活的环境和特点编排舞蹈,运用风格纯正的音乐,让舞蹈形象更加鲜明。

二、幼儿舞蹈课程创作要点

(一)舞蹈题材要富有童趣

幼儿舞蹈是由幼儿来演绎,同时,也多是表演给幼儿观看的,那么为了让孩子们乐于表演和观看,我们要使得整个舞蹈课程具有舞蹈性与趣味性。在选择教学题材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与时代相符合的幼儿题材,最好是生动活泼且新潮简单的。那么,为了加强在题材选取方面的能力,舞蹈幼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1)留心观察幼儿的生活特点

幼儿舞蹈教师作为一名成年人,在面对幼儿群体时,必须学会用心观察他们生活的环境特点,用他们的眼光去洞察周围的事物,从而理解幼儿的思考方式,以便于创作出幼儿感兴趣且乐于接受的舞蹈课程。

(2)以幼儿生活中的题材为主

创作者要怀着一颗童心去寻找幼儿实际生活中的题材,要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想适应,这样才能使题材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乐趣,情节生动、简单明了,一定深得孩子们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只有孩子们的充分配合,才能构成一堂成功的舞蹈课。

(二)根据幼儿舞蹈特点选择音乐

(1)充分了解幼儿音乐的特点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孩子们熟悉并喜爱的儿童歌曲,通过多种方式,将它们录制成完整的儿童舞蹈音乐。所选择的音乐最好有以下特点:旋律性强,易记好学;形象性强,有情有物;节奏性强,快慢适度,强弱分明;童趣性强,活泼轻快。

(2)音乐要体现童趣

幼儿音乐以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为主,歌词往往能够提示幼儿寻找音乐形象。音乐形象生动具体,便于幼儿理解;歌词通俗易懂,能激发幼儿的爱好。

(三)编排适合幼儿的舞蹈动作

幼儿正是生理发展时期,大脑发育迅速,平衡能力、控制能力、节奏感都比较差,相比之下幼儿的弹跳发展比较好。因此,儿童舞蹈的动作应形象、直观,低难度。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自然的形体动作。

结论

幼儿舞蹈教学的创编是幼师舞蹈教学的一个重点,好的舞蹈课程编排,能充分体现童趣,通过简单的肢体律动让学生体会舞蹈的魅力,接受艺术的熏陶。幼儿舞蹈本身应具有简单明快、生动活泼的特点,这也是创作幼儿舞蹈教学课程中的重点。时代不停变化,舞蹈教学更要注意跟随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舞蹈课程创作方面,要不断创新,多编排创作幼儿们喜闻乐见的课程。

篇6

从现阶段来谈,舞台舞蹈武功技巧在教学中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发展和改革,教学思路上体现了明显的时代要求,更多的围绕舞蹈艺术表演而进行实施性教学。

舞蹈是以纯肢体作为创作表演的一门舞台艺术,武功技巧作为基础课程,是训练身体协调素质能力和渲染舞蹈表演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段。随着舞蹈艺术不断的发展,表演中武功技巧出现了新走向,即以新和变为发展点,这样在教学中除要遵循舞蹈所要求的开、绷、直外,还需要借鉴体操的科学训练方法,优美的起始姿态,运动中技巧姿态,运动规律的体现。同时,又必须立足于舞台表演,综合戏曲艺术的训练方法,吸取其各类小技巧、双人技巧、大技巧,予以合理组合改编。根据舞蹈的特性,揉合到武功技巧教学中,更好实现舞台武功技巧训练新要求的"高、飘、美、新"几字的训练要求,紧密围绕舞蹈来进行训练。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慢慢地认识了舞蹈武功技巧。尤其是通过观摩学习和参加全国舞蹈武功技巧教师的培训,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例:双腿前软翻(双腿前桥)预备式以前平举手五指张开,翘手腕前,点左脚尖,直立身体,行走时下压上身双臂、曲膝、双手撑地时撑臂顶肩,蹬摆右脚前踢,空中左脚迅速跟上并拢,成钩状(塌腰顶)绷脚尖、直膝、抬头挺胸重心前移,以脚前掌落地曲膝蹬腿顶髋、推手挑腰(大腰)夹双臂回原预备式,这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姿态上来讲,它不符合舞蹈所要求的开、绷、直,运动中姿态要求不严,易出现勾脚曲膝,手臂伸展开扩不够,没有体现出肢体美的标准,只注重了技巧的完成,没注重美的体现,技巧和姿态没有揉合到舞蹈中,形成单一性,而现行教学结合舞蹈开、绷、直肢体美感和体操中肢体美感要求,从手姿开始、以兰花手为准,手势,以直举手、平举手为准,行走技巧预备式以兰花手姿直举手式、或横平举手,前偏点脚尖、收胯、立腰、梗头,以直线向上延伸站立,技巧行至空中右脚往上引立,左脚跟并,撑地顶肩立直腰背,以脚尖为延伸点成一条延伸感直线(直立顶),回落时从脚尖、膝关节、髋关节、大腰、中腰、胸腰循环起力,推手夹臂立直成预备式。

又例:“趋步连接挺身前空翻”(前挺)。预备式,前点左脚,直立站,跑三至五步起低趋步、压上身,曲蹬腿提双手,迅速向前蹬摆右脚左脚向前翻转,空中抬头挺胸、立腰、提胯、绷脚尖、直膝、开叉,双手直手或曲手,右前脚掌落地踩后跟,蹬腿顶胯、立腰、摆压左腿挺身站立。原有的教学中没注重连接时行进中动作的姿态,手姿手式要求,空中姿态、脚尖、膝关节、手臂要求不严,同样没为绕舞蹈“开、绷、直”进行规范教学,技巧完成后也没要求一个“稳”字,而现行教学中规定要求:前点左脚收胯直立横行举手站立,以舞蹈小垫步连接,跑三至五步,拉双臂起高趋步,接挺身前空翻,空中开叉、直膝、绷脚尖、以脚尖为线向外延伸,重心迅速移动,蹬、提、立、甩、送、双手提臂、横平举、兰花手姿、右脚尖落地踩脚后跟,膝、髋、大腰、中腰、胸腰依次循环发力,摆压左脚站立,前点左脚、提臂立胸腰站稳。整体动作的完成流畅、优美、轻巧、肢体开扩、有韵律感,揉合了运动力学、体操、舞蹈姿态、舞台的要求,使学生领会到舞蹈中所表现的技巧,与舞蹈相和谐的,它不是单一性体现,而是综合素质和舞蹈表演渲染情节的一种艺术欣赏力、表现力,是为舞者烘托剧情的一种手段,帮助舞者更好地创造角色。

现行的教学要求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这给老师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除具备自身专业知识外,还需加强文化素养,学习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法规等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体现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学,教学中既要按规定的课程教学,又必须注重学生个人素质条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能完成训练时可以从补充辅助训练入手,帮助他们提高信心及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训练中讲解要领清晰、准确,严格规范要求,指出不足,言语中多以表扬肯定为主,不应用偏激或不当的语言刺激学生,打击他们自信心,使之产生逆反、厌学情绪,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爱好和兴趣,做到教和学的良好循环。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同时在教学中根据舞蹈特性、时代要求、发展趋势等情况,在原有的技巧中求变,求更新和组合,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能力,集众人之长,齐心努力,才能更好的抓住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为舞台艺术服务。

篇7

    舞蹈方法是舞蹈教学工作进步的动力,也是舞蹈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大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使教学工作相对的稳定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上。反之,则会导致教学的无序、混乱,结果不堪设想。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首先是关于舞蹈的外开性。外开性是芭蕾舞的特殊运动形式。“外开”是指舞者不论男女均需要从肩、胸、髋、膝、踝五大部位向左右对称的打开,尤其是两脚向外打开90度。这种外开不仅仅具有延长肢体的线条,使人体成为一种完全人为的纯粹审美对象的艺术,又有炫耀贵族气质的功能。但最重要的是具有使人体最大限度占领舞台空间的能力,运动的灵活能力、身体的平衡能力,为舞者的身体重心提供了一个更为有利的支撑面。这需要科学并有效地进行训练。比如,肩的外开。在教学时,老师应让学生感觉两肩肌肉向两旁打开、延伸,肩胛骨和锁骨向下放。而往往一些老师只片面强调肩向后打开,导致学生背肩、挺胸塌腰。或者根本不强调舞蹈动作中肩外开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动作过程中出现抠肩或耸肩的现象。又如,两腿的外开,两腿应从髋关节转开,腿部肌肉、韧带同时向外旋转着用力,带动整条腿向外开,脚向外打开90度,膝盖、脚踝呈向旁方向。有些老师只是一直强调两腿打开,而不解释方法,有些学生就会一直在掰脚,而胯根、膝盖、脚踝仍是抠的。出现貌似两腿打开的假象,这样不但不会达到训练效果,还损伤自己的身体。

    另外,关于肌肉的伸展。芭蕾舞的四大美学原则是“开、绷、立、直”。围绕着芭蕾舞的审美标准,它的运动规律也是遵循这个审美标准,肌肉的用力应是伸展的。拉长了的肌肉自然是细的、长的、紧的线条。有些老师,往往强调“肌肉收紧”,导致学生对肌肉训练进入误区。因为,他们只注重“收紧”,导致臀部、大腿根部和大腿部的肌肉成短纤维状,使肌肉僵硬,没有弹性,并且越练越发达、粗壮起来,从而破坏了形体的正确发展。肌肉的伸展还需要运用“合力”,实际上就是骨骼肌和肌肉的一种“并拢”方式。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两者之间都是相互矛盾的,舞蹈也是如此。舞蹈就是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条件下,以最大限度体现出它的美丽。所以,即使在多么简单的动作都需要肌肉同时使不同的力,又将这些力合在一起,使之规范、标准,否则,学生就会出现“趔”的现象。

    再者,比如一个具体动作的例子——普利埃。蹲时,双腿的运动路线是向双脚尖方向打开着地下蹲,髋、踝关节的应用方向是向旁弯曲。起时,一方面,用脚和腿的力量推起;另一方面,躯干应从骨盆位置用力向上带动提起,双腿外开的使髋、膝、踝关节伸展到直立状态。“蹲”主要训练的是髋、膝、踝部关节的柔韧性,以使这三个关节的弯曲度更强。因此,在做蹲动作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这三个关节的柔韧性和弯曲度。在教授蹲时,常常容易把注意力置放在膝关节部分,从而忽略了髋和踝关节,尤其是髋关节。髋关节一定是向旁边弯曲,也可以通俗地说是“向旁折断”。否则,学生就会出现抠跨的身体形态。

    以上就说明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正确的、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会使舞蹈艺术向正确的、进步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会使舞蹈艺术向错误的、退步的方向发展。舞蹈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和对教材的设计以及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方法不只是一种“直感思维”或“灵感思维”,它的科学性是要受实践检验的。我们在总结舞蹈的教学方法是不应发主观臆想、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应当经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客观的得出正确的教学方法,并在其基础上适当的创新。

    总之,舞蹈艺术是与时代进步,不断创新的。舞蹈教学方法就要通过深入思考、仔细研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为取得好的教学成绩不断找出取胜的突破口,继而进行立体扩展,理出一条条理性化、系统化、通向未来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篇8

(二)练习重心的稳定性。重心的稳定性是指把身体的某一部位的关节为轴心进行运动而不走形不变样。我们在看舞蹈剧目时,为什么演员能做出优美的旋转动作,原因在于表演者能很好地控制重心的稳定和身体的平衡。初学舞蹈,练习重心的稳定性能使身体保持平衡,让力量均匀地分布于支撑点,减少身体承重部位的压迫和损伤,将训练中的动作紧张和疲劳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养成正确的练习方法,形成规范的舞姿。要做到身体重心的稳定平衡,则要通过掌握“外开”获得有利的支撑面积,通过“肌肉”合理分配力量,通过“协调”找到动作感觉,而这些都要经过多加练习来掌握。特别是在舞蹈学习的初级阶段,练习好重心的稳定性是日后达到完美舞姿、轻盈跳跃、流畅旋转的重要前提。

二、第二阶段教学目标:以“身韵”练习为要点,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

我们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学生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须同时具备良好的舞蹈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韵”。“身韵”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前者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后者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的要有机结合,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身韵”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学习舞蹈必须围绕这一核心内容,通过练习来达到培养“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良好舞蹈感觉。

(一)形。“形”是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外在的、直观的体态,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我们通常赞誉舞蹈演员的表演动作“行云流水”、“龙飞凤舞”,“曲迥婉转”、“闪转腾挪”,是因为演员把舞蹈动作中的“形”准确充分地表现出来。“形”可以说是舞蹈外观的形式美,是一种最直观的动作表达方式,所以它是中学舞蹈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前一阶段基本功练习之后,舞蹈教学首先从‘拧’、‘倾’、‘圆’、‘曲’、‘平圆’、‘立圆’、‘八字圆’为主要的基本训练元素,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练习,掌握舞蹈在静止时的体态气质、在动作运动过程中的路线和轨迹,以及“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

(二)神。“神”是舞蹈者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神”是舞蹈的内在韵味,是艺术的灵魂。我们批评舞蹈动作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说得是在做动作的“形”时,缺少了内在的“神韵”,没有很好领会舞蹈“形神合一”的境界。在舞蹈训练中,“形”与“神”是一个柔合体,动作由人的意识来支配,而人的思想内涵则要通过外在的动作来表达,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中学生学习舞蹈,除了掌握动作要领外,还要细心揣磨每一动作的内在“神韵”,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冶神韵的过程,不可一味的只追求动作的难度而忽视对“神韵”的培养,把握了“神”,“形”才会有生命力。

(三)劲。“劲”是我们对舞蹈动作的内在节奏和层次进行力度处理。

“劲”是舞蹈中的节奏美,动作中的“动中之静”或“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的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某一演员“姿态动作挺好,劲头不对”,说得就是劲头运用不适当。舞蹈中的“劲”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是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中学生练习“身韵”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舞蹈动作时,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的对比和区别,从而掌握舞蹈的动作的力度美和节奏美。

(四)律。“律”是舞蹈动作中所包涵的自身律动性和它所依循的规律。

“律”能让舞蹈产生合乎规律的流畅美,我们要求一般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要能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说得正是舞蹈中的“律”。舞蹈动作的编排往往都很注意动作间的自身律性,用规律性的动作来适应剧目的情节和音乐的节奏,它不是几个动作的简单拼凑所能达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也要掌握动作的规律性作为舞蹈培养的目标之一,让学生们在练习时熟悉动作的衔接规律,动作的运动走势,动作的变化效果,体会到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理解中国“舞律”的精奥所在,让学生的舞蹈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第三阶段教学目标:以技巧训练为突破,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

技巧是所有的舞蹈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中技巧能力的体现,就好比是音乐作品中的滑彩段,是展示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段落,由此,观众能分辩出演奏水平的高与低,在舞蹈中也是如此。大多数的舞蹈作品总是采用高难度或是连续性较多的技巧动作来抒发作品较为精彩的段落,使整个作品更加完善。无论在众多的中外着名舞剧和获奖舞蹈作品中,都不难看到技术技巧存在的重要性,我们教学第三阶段之所以把技巧能力作为提高舞蹈能力的突破点,正是基于这意义所在。

(一)跳。“跳”是将舞蹈地面动作脱离地心引力向空中做平衡性发展,

是舞蹈的重要技巧之一。学生经过前两阶段基本功和身韵练习后,对舞蹈的基本要求、基本身法、基本韵律都有了一定的实践,但那些都只是地面练习。“跳”能把地面上的一些动作应用到空中,形成高低对比和鲜明的对照,给人一种立体美感,达到丰富剧目表演形式多样化。舞蹈能力要想有新的提高,就必须把动作练习进一步深入,在技艺难度上升级,而“跳”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练习好“跳”这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能多方面掌握展示艺术内涵的手法,增强舞蹈表现力提供了能力上的保障。

(二)转。“转”是围绕某一肢体为主力重心将舞蹈形态呈圆周形拧倾作

为动力重心,它可以是芭蕾舞中直体的转,也可以是中国舞中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舞姿造型上的转。“转”的方法有很多种,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技巧。“转”的身法性很强,可以由上往下或由下由上的转,还可在转的过程中把各种舞姿复合和流动,可以说是舞蹈“身法”的延续和创新,甚至可以说“转”是舞蹈“身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学生的“身法”练习提高一层次就是要重点加强对“转”的练习,在把握好“转”的基本要领后,再把“身法”的其它动作融入到“转”当中,这在实践教学中是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翻。“翻”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是舞蹈

技巧中的独特形式。“翻”的种类样式很多,变化也很精彩,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旁提”的形态,它和“转”一样都是舞蹈“身法”的特殊形式,它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是舞蹈艺术的一种形象性表现手法。学生练习“翻”就是要把其流动性、复合性、对比性应用到舞蹈表演中,它和“跳”、“转”一样都是增强舞蹈表现力的要求,是提高技巧能力的必经阶段。

四、第四阶段教学目标:以剧目排练为重点,综合学生的舞蹈素质

我们评估一位学生舞蹈水平的高低不是单看其某一动作的难度大小如何,而是要看她在舞蹈的综合素质,一位优秀的舞蹈家拥有的不仅仅是突出的表现能力,还具备了良好的理解能力,二者的综合才是我们舞蹈追求的目标,中学舞蹈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素质型人才。第四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将舞蹈动作元素综合,将舞蹈文化知识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人才素质的这一最终目的。

(一)舞蹈元素的综合。舞蹈元素指的是前三阶段教学中的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形态、点线等诸方面的核心因素,将舞蹈元素分化各个阶段来重点培养,是出于教学效果上的考虑。我们知道,舞蹈这门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形体语言。它受历史、政治、地域、民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形成了多种类的舞蹈形式,每一种舞蹈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中学舞蹈教学并不能像专业舞蹈学校那样,把舞蹈分成芭蕾舞、古典舞、民间舞、当代舞、现当舞等舞蹈种来分别教学,而是要把诸多舞蹈种类的元素进行提炼,形成一套适合中学教学的内容,有重点、有目标地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最多内容的舞蹈教育,这对她们今后在舞蹈方面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舞蹈能力并不是经过某一阶段的培养就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某一阶段的内容只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但舞蹈的练习经常是多方面结合进行的。如基本功训练就结合一些基本的身法进行,“跳”、“转”、“翻”技巧也相互组合进行练习的,而技巧练习又常常结合“身韵”内容进行。总之,各阶段的舞蹈练习是既有侧重点,又相互紧密联系,最终都要进行综合,只有把舞蹈元素进行全面综合,才能达到舞蹈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整合。舞蹈元素的综合有两个主要内容:

1、基本元素综合为发展元素。即把舞蹈的基本功、基本身法、基本技法进行综合,发展为多种身法综合练习,多种动作综合应用,多种技巧组合练习,以达到动作应用自如和“二度创新”。

篇9

(一)教学面较窄

我国56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与舞蹈艺术,为民族舞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国内高校民族舞蹈实际教学受校内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就业限制等方面影响,并未实现全面化的民族舞蹈教学,多数高校仅仅实现了单种或少数种类的民族舞蹈教学,致使学生民族舞蹈全面学习与艺术素养综合培养受限。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多有交融,同种民族舞蹈往往发展为多种形式。例如,彝族、白族与傈僳族都有“打歌”类舞蹈,但由于三个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各自的民族文化与舞蹈艺术也不尽相同。傈僳族和彝族的“打歌”表演更加注重脚步动作,而白族“打歌”表演则呈现歌、舞、曲融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这就要求舞蹈教学中将此类舞蹈细化,但国内高校并未达到这样的教学要求。另外,国内民族舞蹈教学还有过分偏重舞蹈技能教学,弱化舞蹈艺术欣赏的缺陷。

(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校作为民族舞蹈教学主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资源直接挂钩。我国民族舞蹈教育起步较晚,教学工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高校存在民族舞蹈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软硬件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难以实现舞蹈教学信息化与个性化。另外,国内民族舞蹈教学还呈现出教学资源配置盲目性的特点,这种现象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还大大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三)受现代舞冲击严重

近年来,国内民族舞蹈表演与教学均受到西方现代舞蹈的影响,一些师资力量薄弱、民族舞蹈教学基础不足的高校盲目借鉴现代舞风格,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和作品创作方面淡化了民族艺术特有的韵味。如何在融合现代舞技术技巧的前提下,更好地突出民族舞蹈的特点,彰显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人文关怀与多样性不足

过分重视单纯的技能教学是国内民族舞蹈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缺陷。很多高校并未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社会与地理特点、历史文化、饮食与服饰特色、传统习俗以及等,仅仅引导学生学习各种民族舞蹈基本表情、肢体动作、技艺结合表演方式,致使民族舞蹈教学面临“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

(五)难以体现民族新生活

在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学中,如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经显得陈旧,固定的组合一教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并未将民族舞蹈的动作教学、文化环境教学等与各民族人民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削弱了民族舞蹈的实际意义。如藏族舞蹈的教学,一直强调的是三道弯,要屈膝、塌腰、提臀,以展示农奴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生活状态。如今的藏族人民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农奴了,体态和动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地方也已经城市化,新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各方面的变化,在当今的教学中很难体现。另外,大多数院校的舞蹈艺术教育中都缺乏采风课程,缺乏第一手的调查材料,使得民族舞蹈的教学一直停滞不前。

二、民族舞蹈教学对策

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应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加强课程设置专业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特色民族舞蹈教学,拓宽教学面。

(一)课程设置专业化

将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与艺术创作能力的提升作为我国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根据民族舞蹈技能多种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多彩的特点,规范民族舞蹈课程设置。例如,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可根据学校既有的教学经验和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案例,广泛设置各民族代表舞蹈课程,如以蒙古族的《奔腾》等代表性舞蹈、新疆地区《赛乃姆舞》为代表的西域风格舞蹈等,根据学生实际舞蹈基础及学习能力安排好主干课程之后,根据各阶段主干课程配备相应的教材、指导教师及服装道具,教材的选择既要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还应具备足够的时代感。另外,改变以往“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将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与训练、创作课程穿插安排,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创作课程都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同时将舞蹈案例穿日常教学中,提倡理论、实践、创新、案例融合教学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开发与利用师资资源是改进国内民族舞蹈教学工作的一项首要任务,学校应根据既有的教学计划科学拟定师资资源改造计划,积极从各艺术团体、高校引入有足够的资质与实践教学经验的舞蹈教师,聘请专业的舞蹈专家、学者入校开展讲座或实践创新交流活动,为校内师资注入新的力量;根据既有的课程设置、教师资质、年龄和特长进行师资力量合理配比,为骨干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研讨、体验机会,多方面促进师资资源优化。引入和强化师资资源的同时,注重教材资源与道具资源的开发利用,注意选取典型的、适当高于学生现有舞蹈基础的教材;服装的选取以传统民族服装为主,如为蒙古族的《奔腾》等代表性舞蹈配备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马鞭,为《珠穆朗玛》等藏族舞蹈教学提供具有藏族风情的长袖,切实优化学习与实践条件。

(三)民族文化与情感的融入

民族舞蹈不是单纯的肢体、表情表演上的技能体现,而是民族文化与情感的高度浓缩,建立在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基础上的舞蹈教学才能真正实现由“填鸭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以藏族歌舞《母亲》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首先了解此类

民族舞蹈的创作背景、藏族人民生活状态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时刻穿插民族情感与文化,才能帮助学生跳出单纯模仿学习的误区,在充分了解藏族风情与舞蹈背景的前提下,带着强烈的情感共鸣进入到舞蹈学习之中。可见,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文化与艺术情感的传递应在理论、实践课程开始之前就充分展开,还应穿插于实际教学过程之中,才能起到活跃教学气氛的效果。 (四)强化特色舞蹈教学

以目前国内高校民族舞蹈的教学实力来看,受师资队伍、教学时数和硬件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大而全的方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新时期的民族舞蹈教学工作应把握民族舞蹈的重点和特色,在学生掌握常用民族舞蹈特点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主要动律、步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应通过课件让学生学习其敏捷的动作与步伐,重点学习翻腕及抖肩、挥手动作,在此基础上将抖肩的主要动作部分划分为碎抖肩、甩肩等动作。还应根据舞蹈中与情绪变化相关的动作进行重点教学,抖肩、扬鞭和飞舞等舞蹈动作都是情绪高昂之时的代表性动作。

(五)拓宽教学面

篇10

少儿舞蹈通过调动少儿肢体动作和感官使少儿参与到舞蹈学习中,并表达思想感情。少儿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少儿形成健康的人格,激发其潜能。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通过身体完成一些动作,结合音乐伴奏进行艺术表现。少儿舞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少儿的韵律感,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对于少儿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必须突出教学趣味性、娱乐性,在激发少儿兴趣的基础上,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充分发挥少儿舞蹈教学的价值。文章探究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当前教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针对少儿舞蹈教学策略进行优化,为少儿舞蹈教学提供参考。

1.教学的重要性

舞蹈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成人舞蹈教学相比较,少儿舞蹈大多数是以身体动作为基础表达感情,但是在少儿舞蹈教学中需要保证活跃的课堂氛围,并以具有童趣的动作来引发少儿的兴趣,激发少儿的舞蹈表现力。因此少儿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少儿的智力、身体素质及道德意志的发展。

1.1实现儿童的智力发展

少儿舞蹈学习可以促进儿童充分地发挥肢体动作,并由此抒感。在舞蹈学习中,少儿可以充分展现自身的肢体能力,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获得新的感知并培养想象力。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少儿可以通过自身的模仿加强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对于实现其智力发展、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实现少儿的身体素质提升

少儿舞蹈教学要求少儿进行系统的基础训练,从腰、背、四肢等多个身体部位进行长期训练,可以矫正不良的身姿,并形成舒展的身材。少儿在不断学习舞蹈表演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的协调性及身体素质。在各动作中能够展现优美的气质,使得少儿在欣赏舞蹈、音乐的同时还能够提升身体素质。

1.3培养道德意志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众多少儿备受宠爱,难免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少儿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舞蹈的特征培养儿童活泼的性格及坚强的毅力,尤其是在舞蹈排练中,通常情况下会要求少儿保持整齐的队形,由此提升少儿的团队协作意识,这对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舞蹈选材单一

在少儿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教学的便利性,在教材的选择上十分单一,缺乏创意,甚至直接选择舞蹈比赛的作品进行教学。但是这些舞蹈作品并不完全适合少儿舞蹈教学,不利于提升儿童的兴趣。在少儿舞蹈教材选择方面存在单一性、缺乏规范性,一些教学内容出现成人化特征。当前的少儿舞蹈教材类型多,但是在满足当代少儿舞蹈教学的需求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一些舞蹈教学市场鼓吹各种不同的舞蹈,包括拉丁舞、街舞等,但并不完全适合少儿这一特殊年龄段的学习。因此针对当前少儿舞蹈教材选择的问题,需要正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并针对少儿舞蹈教材进行规范。

2.2少儿舞蹈教学的功利化

众多家长让孩子学习舞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考级、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一学习目的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是满足个人的功利心。一些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在教学过程当中十分重视舞蹈技术的训练,让少儿重复舞蹈动作,并从专业的角度对舞蹈动作进行修正。在这一过程中,使少儿学习舞蹈时缺乏积极性以及热情,在体会舞蹈情感方面的能力欠缺。功利化舞蹈教学使得教师过于重视测试成绩,导致少儿在理解舞蹈艺术内涵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在艺术涵养的培养方面十分欠缺,对于少儿的感知力、创造力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2.3舞蹈教学方式落后

在少儿舞蹈教学中,一些教师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少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没有重视少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示范教学中,少儿舞蹈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单一模仿,让学生重视舞蹈动作的记忆以及再现,使得舞蹈学习演变为体操学习,偏离了舞蹈学习的艺术轨迹,导致舞蹈学习的探究性、趣味性降低,少儿的学习兴趣下降,在重复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下,少儿十分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少儿舞蹈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展示舞蹈、示范练习、分组练习、巩固练习、表演舞蹈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让学生进行机械的动作表达,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2.4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一些舞蹈工作室教师自身的水平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甚至一些舞蹈教师并非是专业人士出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导致在教学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少儿舞蹈教师无法借助专业术语进行舞蹈动作的阐释,使少儿对于舞蹈动作的理解也十分浅显,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此外,在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有限的情况下,儿童自身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也受到了限制。

3.少儿舞蹈教学优化策略

少儿舞蹈教学应该将艺术、美育、思想、教育集为一体,在充分尊重少儿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科学选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此,新时期的少儿舞蹈教学必须优化。

3.1合理选择舞蹈教材

少儿舞蹈教学必须结合少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众多舞蹈教材中提炼以及挖掘,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需要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舞蹈激发少儿的学习积极性,并将动作的教学与身边的故事融合,通过改编创作以后通过流畅的舞蹈进行展现。少儿舞蹈也能够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或者在少儿舞蹈中融入民族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通过童话叙事的方式进行舞蹈动作的展现。少儿学习舞蹈进行考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少儿进行舞蹈学习并不单纯为了考级,因此在少儿舞蹈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从考级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改变,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时,可以将舞蹈与音乐有效结合,让幼儿伴随着动听的音符来手舞足蹈,尤其是选择一些优美、欢快、活泼的歌曲,使学生能够主动跟随音乐的变化来进行表演。例如在学习民族舞蹈时,学生可以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通过鲜明的情绪表达激发少儿情感的爆发。

3.2改变教学理念

在这一时期,少儿并不适合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同时在这一阶段,少儿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舞蹈的选择编排应该符合少儿的发展规律,选择一些愉悦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少儿们会感到乏味,教师则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性较强的音乐来转移少儿的注意力,并且让少儿能够跟随节奏进行基本功练习。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体会舞蹈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具体动作的要求。例如,教师在针对少儿舞蹈进行具体动作讲解时,可以进行动作的示范,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和动作展开生动的描述,使得少儿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趣味。少儿舞蹈是由基本动作组合而成,少儿对于基本动作掌握的熟练情况直接影响着其舞蹈展现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少儿熟练掌握基本动作。以民族舞为例,在新疆舞学习中,需要掌握手腕转动以及踏垫布的表现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其进行反复的基本动作训练,并结合新疆歌曲让学生跟随节奏进行基本功的反复训练。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体会舞蹈的优美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也是非常必要的,不同少儿的特征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不同舞蹈动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体质、力度以及舞蹈动作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些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认知能力差,甚至具有多动症,那么教师需要对其自身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思维特征以及动作表现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下,可以参与到舞蹈学习中,培养舞蹈的信心及对舞蹈的热爱。

3.3丰富教学手段

少儿舞蹈教学需要注意少儿发展的特点。少儿在接受知识时,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因此在少儿感受舞蹈作品时,需要以感性为主,教师可以为其传递更为直观的形象。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舞蹈作品,并直接进入舞蹈情境,在舞蹈展现时,需要明确地体会不同风格的特点,并通过生动的形象使少儿能够准确掌握舞蹈的内涵,同时在训练时也需要保证教学充满童趣。例如,对一些基础技巧进行教授时,一些跳跃动作相对较难,包括双起单落、双起双落等不同的动作,但是少儿在学习时,十分容易混淆这些舞蹈动作的要领。因此,教师针对舞蹈动作讲解时,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例如,让少儿想象在面前有一个水坑,小心翼翼地跳过去,一条腿跳过去站稳,另外一条腿则不能沾湿鞋袜,通过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使学生能够体会舞蹈动作的技巧。对少儿而言基本功的练习是非常辛苦的,需要少儿具有较强的耐力,尽管一些少儿喜欢跳舞,但是在基本功练习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无法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从少儿舞蹈教学的多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游戏与教学结合,通过更加生动的游戏设计使少儿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同时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实践来进行教学,学校可以成立相关的舞蹈艺术团,在各种演出和比赛中让少儿锻炼以及展现,由此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潜力和表现力。

3.4提升学生的主动性

在少儿舞蹈教学中,也需要构建以少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建立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少儿准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在舞蹈教学时,需要注意舞蹈的实践性。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少儿对舞蹈的理解。在少儿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理解力的基础上来进行自我展现、自我创作。教师可以针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善,给予少儿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以及空间,培养少儿的创新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教学契机,通过音乐以及舞蹈为少儿展现一段故事,让少儿进行想象以及自由发挥。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少儿通过舞蹈动作来展现故事内容,通过这种指导方式,可以让少儿充分感知到音乐以及舞蹈的结合并在自身想象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自主创编来展现更多新奇的舞蹈动作,有利于培养少儿的舞蹈综合素质。

3.5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对于舞蹈教学的认知、舞蹈教学的能力以及舞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师资力量,教师可以定期进行有计划的进修学习,学习少儿舞蹈教学的先进理念以及少儿舞蹈动作。此外,学校也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的舞蹈教师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从而通过定期学习的方式,让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技巧。教师也需要了解舞蹈动作的基本分类,为儿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不断积累舞蹈素材,提升舞蹈鉴赏能力。另外,教师的自我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上有十分丰富的舞蹈教学素材,教师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对于少儿的科学指导以及合理的教学内容分析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及传统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少儿舞蹈的教学效果。

4.结语

少儿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少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只有教师在具有健康教学理念以及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少儿舞蹈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少儿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进行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少儿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打造快乐的舞蹈学习模式,从而提升少儿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慜靓.少儿舞蹈教学中的“童心童趣”激发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216-218.

[2]王慜靓.非物质文化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112-114.

篇11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就舞蹈教学而言,除了要求教师具有基本的舞蹈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基础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然而当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表明,大部分幼儿教师虽然具备了基础的舞蹈表演和教学能力,但在幼儿舞蹈创编方面能力却甚差。如何通过幼儿师范的舞蹈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创编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幼儿舞蹈创编的授课对象一般为幼师三年级学生,她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舞蹈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和幼儿舞蹈的基础知识;而且在教学见习、实习中也认识到了幼儿舞蹈创编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对学习幼儿舞蹈创编有着强烈的愿望。因此,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方法,对学生今后创编幼儿舞蹈作品及开展幼儿园舞蹈教学活动有着指导性的作用。舞蹈创编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方法上进行正确的指导,对学生在将来实践操作中能举一反三将起到重要作用。在教育科学信息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要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突破以往舞蹈教学中“光练不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幼儿师范舞蹈教学大纲、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况,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幼儿舞蹈创编的方法和原则,提高创编能力,并从中体验舞蹈创编的快乐和成就感,在多年的舞蹈创编教学中,我尝试以幼儿民族民间舞蹈的创编为切入点,动作创编方法和原则为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学习。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改变传统教学先讲幼儿舞蹈的创编原则,再教幼儿舞蹈创编方法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掌握创编的基本方法,积极大胆的实践操作,有效地将理论的知识转换为实际的创编能力,学会独立创编。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激发学生舞蹈创编的热情

在进行创编教学初期,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幼儿民族舞蹈录像,引起学生兴趣,烘托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学生观摩欣赏舞蹈过程中,提出问题:这些舞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各有什么风格?学生在通过直观感知后明确:这些舞蹈是由幼儿表演的,它们是具有幼儿特点和情趣的民族民间舞蹈。学生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学习幼儿民族舞蹈动作创编的方法,做了很好的铺垫,自然而然的引发了学生尝试创编的兴趣和激情。

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创编幼儿民族舞蹈动作初期,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往往会不知从何入手,通常会将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基本动作元素进行简单堆砌,并生搬硬套地用到幼儿舞蹈中,使舞蹈缺乏创新和幼儿情趣,出现了幼儿舞蹈成人化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应该解决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幼儿舞蹈的特点,运用变化舞蹈语汇的方法来进行幼儿民族舞蹈动作的创编,从而体现幼儿舞蹈情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主题鲜明、风格突出,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维族舞蹈《摘葡萄》作为切入点。首先,学生亲身体验,表演舞蹈《摘葡萄》,在舞蹈中体会重温维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随后,教师也示范,表演主题相同的幼儿维族舞蹈《摘葡萄》。为了便于对两个舞蹈的动作进行对比,由学生分别将舞蹈动作归纳出来并用图表的形式列举。这样,学生通过表演和欣赏对比,很直观地感受到,同样是舞蹈《摘葡萄》,但神同形异,原有舞蹈中某些动作元素发生了变化,构成了幼儿舞蹈《摘葡萄》新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别对两个维族舞蹈《摘葡萄》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进行重点对比分析。在直观的对比分析中,总结归纳出普遍实用的,将舞蹈中成人化舞蹈动作发展、变化为幼儿舞蹈动作的创编方法:一是简化法。例如:在表现看葡萄的喜悦心情时,成人舞蹈选用了非常具有维族风格的“叉指绕脸移颈”动作,将双手十指交叉,从左到右,围绕脸波浪环动;“移颈”动作为横向移动,这个动作的运动路线,曲折复杂,幼儿难以掌握,在幼儿舞蹈中将该动作变为单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绕脸环动,并将较为简单的碎摇头替代移颈动作,让学生体会,这样的直观对比,她们立刻感悟到幼儿舞蹈《摘葡萄》中教师创编的动作更加欢快、简洁。二是夸张法。“点颤摇身”是维族舞蹈中的基本动律,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已经了解,“点颤”的动律要求平稳中带有内含的起伏特点;“摇身”的动律,则是由膝盖部的连续颤动,带动肩部有符点节奏的前后摇动,动作幅度小,含蓄内敛;这样的动作特点,显然对幼儿太过含蓄,在幼儿舞蹈创编中如果将动作幅度加大,把点颤动律变为膝部大幅度屈伸,前后交替点地,摇身的动律变为身体前倾后仰的摆动。三是变形法。维族舞蹈中的常用舞步“垫步”,动作要求稳而不窜,重心平稳横向的移动,然而幼儿在完成动作时很难控制住身体,保持平稳。在这里教师提出问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将动作变化的易于幼儿表演?”。组织学生积极尝试,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将平稳横向的移动变化为上下起伏,纵向的移动,这样改变动作的运动规律将动作变形,使动作变得更加幼儿化。将成人舞蹈动作通过简化、夸张、变形转变成具有幼儿舞蹈特点的动作其依据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进一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幼儿协调性,控制能力较差,而天性却又活泼好动、性格外露,当我们在保留原有民族舞蹈风格的前提下,运用简化、夸张、变形的方法将动作从动态、动速、动律、动力等方面进行发展、变化、重组之后,可以使原有的舞蹈动作更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的规律,也更能体现幼儿情趣。这正是在创编幼儿民族舞蹈动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保留原有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充分体现幼儿舞蹈的童趣。

三、深入实践、充分体验舞蹈创编的乐趣

篇12

一、情感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情感和舞蹈的含义应该在了解情感和舞蹈的关系之前就有着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探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情感主要表现在人在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或者目的条件下,而对客观事物的内心反应;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对美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舞者的肢体表演把人类各式各样的情感展现出来。总之,舞蹈的本质则是情感,舞蹈是人类情感流露方式。

从人的内心出发往外在表现的艺术形象来说,舞蹈进行的灵魂就是情感,这是舞蹈中的核心部分,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控制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完成舞蹈技术技巧和掌握舞蹈表现力,应该把情感培养当做舞蹈训练当中的一种内在动力。

情感是舞蹈教学中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获得良好的舞蹈教学效果,就必需努力把学生的情感引导到积极的状态,然后从大量反复的练习中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表现经验。这个不断重复练习的过程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要想较有成效的提高和完善舞蹈教学内容,就应该在课堂中重视情感培养。

二、如何在舞蹈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

1、师生关系要融洽

学生往往对于单纯的舞蹈技能训练感到单调和乏味,而舞蹈课程教师在训练过程中需严格要求,才能让舞蹈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在这样的高强度训练下,对于舞蹈训练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学生的训练成效,营造融洽的氛围的课堂教学能使得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得以加强。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学生情感技能的培养。

在学生情感状态的积极培养中,学生们无限的创造潜力和创造激情也会比较容易被激发,在舞蹈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都应该积极创造相关的良好师生互动,让学生有认同感,勇于表现自我。大量创造艺术美的潜在的不可预知的因素也会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发掘,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得以改善,学生能够更为容易和有兴趣的获得更多的体会,这样有利于丰富而生动的艺术表象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从而创造出新的心理形象等。

2、营造好音乐氛围

音乐在舞蹈训练中必不可少,要想保证舞蹈训练的效果,音乐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该注重舞蹈和音乐的配合,好的舞蹈训练的背景音乐能够有助于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舞蹈鉴赏和理解水平能有效提高。

教师应该在舞蹈音乐选择上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因为需要在课后进行对比选择不同类型的音乐,而后在课堂上播放。应该让学生先认真倾听这些音乐,感受其中所具有的情绪,然后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听完音乐以后的感受,教师最后加入讨论,分析音乐本身的情绪,以及相关的音乐风格和适合舞蹈的风格动作。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对于音乐的情绪进行把握,使得舞蹈动作更加正确。

3、帮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

舞蹈也是一门先模仿后创作的艺术,学生只有先模仿,受到舞蹈艺术形象的熏陶以后,才能够对于舞蹈想象力有更多的启发。舞蹈训练的模仿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贯穿于学习舞蹈的整个时段。

舞蹈的初步了解往往就是通过在舞蹈训练中模仿教师的肢体来实现的,所以,学生进行情感表现的训练时也需要通过对教师示范的模仿习得。不同的舞蹈具有不同的情感,舞蹈能够对于人们的不同的性格、情绪和身份进行展现。学生应该在领会舞蹈所具有的情感的基础上,模仿示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精神,为日后的二度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工作。舞蹈创作阶段的进步就是依托在这种模仿的能力之上的。

4、积累情感表现的动作

人们的生活经历以及相关的学识素养都对于艺术活动的表现中所做出的大量情感想象具有重要影响,因为这是人对事物的审美提供生活中事物的支持的表现。从实际生活中的情感想象来说,更强烈的审美愉悦是在丰富的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学识修养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应该从生活中进行心里或者情绪的捕捉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对于不同的情感状态进行更好的体验,为了增强舞蹈情感表现,应该同时注重学习和了解其他审美活动。

为了积累足够多的情感表现体验,应该一直保持进行情感表现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为了使得塑造舞蹈形象时才会使动作变得灵活和多样,更加富有情感地来展现自己的舞姿,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更多动作语言积累。

结束语

为了提升舞蹈教学的层次,应该把情感表现融入到日常的舞蹈教学课堂中。教与学双方之间的互动是教师在舞蹈教学当中要格外重视的问题,另外,为了把握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还要进行营造好音乐氛围的活动,为日后的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奠定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获得完美的情感表现能力,应该引导学生积累情感表现的动作,提高舞蹈教学的各个方面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婧,美之于情——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情感体验培养的探微[J],今日南国,2010(12)

[2]张大鸣,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J],大舞台,201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