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1 20:13: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青年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就是一个农民。邱国远还是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到顺义区北务镇北务村,和哥哥一起将养猪进行到底。
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将邱国远归类为农业青年。他们的年龄在16~35 岁之间,生活、居住、工作在北京乡村超过半年,直接从事第一产业。在北京,农业青年共有9.11万人,占北京市农业人口总数的16.17%。
收入不再靠种粮
白天,邱国远在村子里几乎见不到同龄人。太阳下山之后,各家各户的小车才陆陆续续开进村子,载着从城市里放学、下班归来的年轻人。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近郊农村变为城镇,大量农民上楼,大量农村户籍青年不再从事农业生产,选择在外就业或上学。农村青年外流趋势明显,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并呈现多重经济身份集于一身的特点,收入来源也越发多样化。
有些农业青年通过将土地的经营权进行流转,获得租金,成为土地出租者,有些青年参加村集体产业并获得股份分红,成为股东,有些青年将自有住房出租,成为房东,还有些青年开展农家乐等个体经营,成为私营企业主。
河北保定姑娘赵红敏是北京农业青年中少见的外地农业户籍。因为到北上广的年轻人都在城市里,没有人来农村。在北京市农业青年中,北京农村户籍占54.0%,北京非农户籍占38.4%,外地农业户籍占3.3%,外地非农户籍占4.3%。
大学毕业后,赵红敏被一纸工作在北京,管吃又管住的offer吸引到了延庆县北京四海种植专业合作社。当时,这片距县城46公里的纯山区让赵红敏很失望。6年过去,四海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成立了北京四季花海农副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赵红敏担任经理。农村还是有发展空间的,关键要看个人努力。她说。
李佳雪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到房山区经营一家以生态教育、农工文化教育等为主旨的亲子生态农场。她介绍,房山区拥有十渡景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青年人大多选择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工作,很少有人选择传统种植、养殖行业。
在农业青年致富途径中,农家乐排在首位(15.9%),传统粮食种植收入最低。
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
每个月没有了房租开销,回到村子里的邱国远生活压力骤降。自己院子里种点菜随便吃。他说,除了吃饭和孩子读书的开销,基本花不了什么钱。
不过,由于生活和劳动都在村里,农业青年的社会交往相对局限,他们最常交往的对象是本村村民(77.3%)。
农业青年在业余生活上也较为传统,每天上网时间为一小时及以下的占47.5%,从不上网的占6.8%,闲暇时间首选上网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各类青年。而他们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是电话(38.7%)和面对面交流(26%),通过QQ、飞信、微信等网络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
邱国远也用微信,但只是打发无聊,从不用来谈正事。更多时候,他会选择打电话,或者更直接地把朋友叫到一起当面聊。
农业青年业余生活比较单调,闲暇时间的安排中,47.9%的被访青年选择上网,45.3%选择看电视,8%选择打牌打麻将等娱乐。
在乡愁中创业
大学毕业后,张庆回到房山区大石窝镇南河村,成为一名农业种植技术指导员。经过两年的摸索努力,张庆管理的大棚蔬菜实现年25%增产。现在青年人不管有没有学历,留在农村的都很少,即使没有学历也会出去打工。张庆说,但有些人的思想意识也开始转变,我身边也有一些人回到农村来创业。
地点:石家庄、长沙、汕头。
现将此次调查的有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背景与意图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与光荣。同时,孝道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说“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论道德的基石,它所蕴含的伦理观念,也体现了现代和谐社会深刻内涵。然而,在我们谈及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义故事,歌颂着我们孝道文化的灿烂源远时,却忽略了现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现状。
在近代以来,由于反封建,误将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别是后来的社会受经济大潮的冲击,道德观念急剧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现了危机。为此,我们成立调查小组,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城乡青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力图通过调查问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能够初步获得现代城乡青年孝道文化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改善提高该现状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以书面问卷及网络(包括qq,e-mail等各种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问卷44份,有效回收率达88%。调查对象分散在石家庄、长沙、汕头三地城乡,分布范围广泛,符合调查要求。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年龄段16-2021-2526-3030-35人数11182510调查对象家庭所在地分布
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镇城郊农村人数172944三、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选取了问卷中较有代表性的14道问题进行分析,原始数据统计如下:
1、你对孝道的了解主要通过:
“孝道”一词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已经传承了五千多年。从古至今不乏这类的典范,家里有父母的身体力行,学校有老师的教育,社会活动中也不免收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们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更为加深。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群,由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程度的差异,使得对孝道的了解有着不同的途径。
2、假如你的父母让你继承他们的事业,你会:
父母对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他们。不少父母觉得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对他们最大的爱,通常会让子女继承他们的事业。可大多数孩子都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喜欢的工作,对父母铺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顾,当然这些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来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3、你对于祭祖的态度: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调查时间正值中元节期间,通过采访和所见所闻,即使在现代社会,祭祖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家族传统,有64%的被调查者对祭祖活动持不同程度的赞同态度,并且有超过75%的被调查者家庭举行过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动。可见,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
4、如果认为父母说得不对,你采取什么态度?
5、你对于“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态度:
6、你周围不赡养父母甚至抛弃父母的现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57%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沟通方式比较可取,一味的服从或是顶撞对双方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阻碍事情的解决。21%的人赞同延续香火这一传统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对这种说法,但绝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思想选择中立,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73%的被调查人群周围不存在父母被遗弃的现象,而且几乎没有人经常见到父母被遗弃的情况,这说明孝道这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深入人心的。
7、你觉得你现在对待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是父母爱的结晶,父母的哎是最无私最伟大的,做儿女的理应尽心尽力的照顾他们,可现实并非如此,只有14%的人认为他们对父母已经很好了,同样也有14%的觉得愧对自己的父母,大多数是处于中立状态,不好也不坏。28%的人觉得自己也付出过,但比起父母曾经对自己的照顾还差很多。将心比心,回忆当初,即便是儿时那些模糊的记忆也可以涌出满满的爱。也许只有自已为人父为人母时才能体会那种舍己的心境。
8、你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解程度:
出门在外的游子就像风筝,而线的另一头就是父母。由于学习、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他们的关心也仅限于一通电话、一条短信,因此只有32%的人对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儿女在外,父母何尝不是时时刻刻牵挂着,他们多么希望能看到儿女承膝下之欢,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松开手中的线。年龄不饶人,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们不说是不想给儿女们造成负担,外面的孩子们,记得常回家看看,多关心一下亲爱的爸爸妈妈。
9、假如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你又恰好出门在外办事,你会:
在外的儿女们最牵挂的莫过于父母的身体健康,可现实又有很多时间和地点上的冲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无人照顾时无论如何会赶回去,这是很孝顺的,可也有34%的会选择通知邻居朋友帮忙,甚至还有等事情办完再回去的,当然这是极少数的,大概是7%。对于照顾父母这方面,绝大多数的子女的做法还是可取的。
10、你平时跟父母沟通主要是为了:
小时候事事都顺从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与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龄的差距,代沟对两代人的沟通有着太大的影响。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18%的人会主动与父母谈心。一半的人是通过日常的聊天来与父母沟通,不过还有9%只是为了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这种做儿女的就太不应该了。
11、假如你长期在外,你会怎样联系父母:
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少之又少,不免会觉得日渐疏远。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产品可使得异地沟通方便快捷,打电话、视频聊天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成为当代大多数人交流的的途径。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体状况,我们需要经常的联系他们,可是只有47%的子女经常打电话或是写信,39%偶尔打电话或是写信,有事情才联系的居然占到了14%,可见我们的主动性还是不够。父母有事为了不打扰我们,不想经常打电话,可是做儿女的要体谅他们的心境,不能经常回去看他们了,起码也要经常打电话去问候一下,一句贴心的话就是他们最大的安慰。
12、对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后风光大葬”的现象,你的态度是:
风光大葬的背后,到底是对死去的人的孝道,还是活着的人的风光,这个基本属于不用讨论的问题。如果背后还要收受礼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没有了什么关系。生死事大,活着时未必多孝顺,死了之后进行风光大葬也算是尽孝的途径之一,这是一些人表现自己孝道的手法,风光大葬的标准各个时代不同,但总不脱场面宏大、参与人员众多这几个硬件,其中参与吊唁的人越多,仿佛办丧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视这种做法,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有些人确实是对父母有愧,觉得生前没能力让他们过好,葬礼一定要让他们风风光光的,27%的人对这类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赞同。当然世事无绝对,是好是坏都要看办丧事的人家是什么心态,保持中立的占18%。
13、你所在地区开展与“孝”有关活动的情况:
1.在校大学生最活跃
《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10家公益组织机构的相关专家,根据对国内144名公益创业青年的调查问卷撰写而成。这也是中国首部公益创业报告。
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是我国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最活跃的群体。65%的公益创业青年想挑战自我,59%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回报社会,33%的公益创业青年想学以致用,30%的公益创业青年为了解决就业。公益创业组织普遍规模较小,启动资金规模大部分都在10万元以下,受访的144家组织中有113个人员规模都在30人以下。
公益创业组织小微化、创业主体弱势化、创业行业层次低、市场化运作效率低、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邓汉慧教授认为,这是现阶段青年公益创业存在的问题。
邓汉慧表示,公益创业区别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的激情来源于社会责任,她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创业中。邓汉慧指出,社会企业面临几大困境:一是资金的延续性;二是因为收入低,面临优秀人才的流失;三是有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者失灵问题,公益创业的模式还需创新。
2.期盼政策关注+资金支持
调查中,48.7%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婚姻比较幸福,很不同意只占8%。同时,56.6%的受访者把父母之间的感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父母的教育水平作为考察对方家庭的重点因素。
调查显示,女性最愿意嫁的人依次为有潜在发展空间的人(占57.9%)、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占26.9%),想嫁富二代的还不到一成(占8.6%)。调查还显示,67.2%的人不同意可以和一个自己不喜欢但非常有钱的人恋爱结婚的说法。此外,近七成人不认同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婚恋观。
青年文化宫相关负责人认为,这说明了其实大多数人在婚恋问题上更期待两情相悦,宁愿接受有情饮水饱,也不愿将钱视为择偶的主要标准。
可接受婚前性行为的人不到四成
在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广州地区的青年又有何想法?调查显示,对于婚前性行为,36.3%的受访者认为可接受,20.1%认为不能接受,43.6%表示会视情况而定。
若配偶出轨,近半数人会冷静沟通
广州青年在面对配偶出轨时会如何处理?调查发现,对于配偶出轨的处理方式,选择冷静沟通,找出原因再说的受访者最多,达49.9%,其中女性要比男性高5个百分点;选择立即分手的也不少,占37.6%,只有6%的人选择跟踪,找出证据再说。
近两成人接受裸婚
面对现有居高不下的房价,广州青年是否要先有房再结婚呢?调查显示,近两成人愿意选择无车、无房、无存款的裸婚,不接受的占32.1%,视情况而定的占45.5%。
调查还显示,在认为男性具备哪些经济条件后才能结婚的选项中,近九成女性认为男性首先要有稳定的收入(占87.73%),而一定积蓄和房子也成为不少女性考虑的重点,认同前者的占69.25%,认同后者的占59.24%。
有意思的是,近六成广州青年愿接受婚前财产公证,其中男性比女性高13个百分点。
男性更能接受姐弟恋
在社会热议的姐弟恋问题上,能够接受这一婚恋模式的男性要比女性高出10个百分点。在老少配问题上,近四成人认为爱情与年龄没有关系,而且年龄越小的受访者对此的接受度越高。同时,90后比70后80后更赞成真爱与年龄无关。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19-02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作为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师德情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并且,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中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眼界开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其中一些人近年来已陆续走上领导岗位,逐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队伍的主体。他们的思想状况如何,值得关注。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出现的新特点。近年,某课题组开展了全国40岁以下(1971年以后出生)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和思想动态调查,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五个城市的135所高校发放问卷54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38份,回收率95.1%。此外,课题组还采取个别访谈、集体座谈和研讨交流等社会群体研究方法,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60余场,学生座谈会30余场,深度访谈500多人,最终形成了调查报告,写下了当代青年教师的现实状况。青年教师队伍保持稳定和繁荣是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当今社会思潮、经济形势、利益分配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思想学习、价值取向、自身需求呈现了新的特点,下面从个人发展、学生工作与教学自评、政治观念和社会态度加以介绍。
一、个人发展
1.青年教师的归宿感,幸福感较强。青年教师的归宿感和幸福感影响着高校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所以关注青年教师的诉求,走进青年教师的内心世界是加强高校青工工作的必由之路。在某高校中,有23.6%的青年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非常满意,66.0%的青年教师认为基本满意,选择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仅占总数的7.8%、2.2%,在进一步对幸福感和归宿感不强的青年教师调查时,与自我兴趣、专业不符,待遇方面是其对现在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然后依次是人际关系处理、工作压力、住房分配等方面。总体来说,高校青年教师的归宿感和幸福感较强,但高校一定要重视青年教师的主流诉求,只有在优化工作环境、满足实际需求上下功夫,才能争取青年、赢得青年、影响青年。
2.青年教师的学习成才观念强烈。在某高校,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青年教师的求知欲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发现青年教师把继续学习和完善自身能力作为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他们觉得自己欠缺的能力依次有: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写作能力、口才、创新能力等,除了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有明确计划在未来一年内进行锻炼和提高的能力与欠缺能力呈现相似的比例高低状,口才、创新能力等均受到较多青睐。对于青年教职工更愿意走职务路线还是职称路线的调查中,35.6%希望通过职称路线,18.9%更偏重职务路线,另有44.9%两方面都要走。同时,有56.4%教职工对职位晋升所报态度是主动积极的,希望尽快展现自己的才能,19.3%时刻准备着,等待领导提拔,24.1%认为无所谓,领导让我就干或对职务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在面对自身发展,大多数青年教师持积极态度,因此,高校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完善自我、成长成才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和热忱关心青年教师,任用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扎实的青年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
3.青年教职工存在一定压力。在某高校调查青年教师如何分配工作之外的时间时发现,自我学习占36.9%,家庭事务占35.9%,娱乐占20%,其他占7%,但从整体看,因工作占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教职工达到总数的72.0%,随后是家庭事务及自我学习,分别占到总数的11.4%,10.0%,多数青年教职工已开始背负家庭负担,放在娱乐上的精力明显少于其他方面。面对这方面问题,高校要不断提高工作针对性,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压力。
二、学生工作与教学自评
青年教师是教学队伍的新生力量,他们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却有独特的育人理念,对于如何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三成的青年教职工认为“严格管理学生”最重要,较为次之的是“积极指导学生社团、科研活动”、“关注学生思想状况”,而看重“扶助贫困学生”方面的教职工较少。我们还对教职工的工作现状做了全方位的调查。被调查者针对自己的情况,在“很好”、“较好”、“一般”、“很差”四个等级之间作选择,直观地反映工作状况。从政治入手,以工作为主,细化到工作环境、个人涵养、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结果反映,认为自己做得“很好”与“较好”所占比重大,其中选择“很好”一项的人数比例在41.62%~67.96%之间波动,选择“良好”一项的人数比例在27.09%~43.82%之间波动,数据显示高校青年教师对自身工作状况满意程度较高。报告体现了青年教师群体现阶段工作状态积极,态度认真,作风严谨,团结互助,风气良好。
三、政治观念和社会态度
在某高校调查时,当问及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大事的频率时,55.1%的人每天至少会了解一次,25.5%每周至少三次,仅有4.0%的人频率为每周至多一次,剩余的人则每周至少一次。在众多的热点问题中,青年教师普遍关心就业问题、医疗改革、教育问题,就政府工作的开展,我们也进行了调查。对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全局”方面,49.7%的青年教职工认为成效显著,觉得较有成效的也达到了43.8%。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控制高房价”和“控制物价上涨”问题上,高达47.5%和47.1%的人都认为“没成效”。总体来看,高校青年教师在自主了解时事,接触社会和进行政治学习方面,大多数人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充分体现出当代青年关心时事的社会态度和热心政治的精神。高校要把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政治培养统一起来,探索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新机制,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能够将关心政治、学习政治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明确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通过本次调查,初步了解了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现状,绝大多数教职工的思想观念积极,工作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人际交往和谐。但同时反映出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勇于面对和正视,并积极而认真地去改善。高校要不断创造青年教师发挥才干的环境,认真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关注影响青年教师思想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要坚持政治思想对青年的引领作用,以此激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关心时事,勇担使命。总之,我们要不断关心、关怀、关注青年的思想动态,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镇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且可开发利用率高。全镇现共有各类企业400余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属、服装、建筑、机械、化工、轻纺、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以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为主要结构的都市农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近年来,我镇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和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一)就业观念陈旧。
据调查,一些青年就业期望过高,认为工作分三六九等,特别是读书人就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否则宁愿失业在家。
调查中了解到一位**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从2004年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备战公务员考试,据他所言考上公务员是他唯一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对待就业择业的问题上,很多人依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观念,总想着能端上铁饭碗,一劳永逸。因此在择业上首选行政事业单位,不惜一切代价报考行政或事业单位的青年人大有人在。对于一些社会比较急需的就业岗位,例如一些临时性、季节性、脏苦累等工作,则较少被青年人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毕业青年所选择。
(二)职业技能短缺。
近两年**镇工业园不少工业企业,虽然前阶段受到金融风暴到冲击,但是总体上影响不大,企业正常恢复生产的面积还是比较广。一些企业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企业用工上,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青年却不多,出现了高要求,低素质,高学历、低水平的尴尬。在企业用工调查问卷中,当问及青年工人欠缺什么时,企业主回答技能短缺占被调查人数的60%。还有××橡塑公司企业,除了普通工人聘用本地人以外,其它高级技术人才90%以上是外地人员。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过去大多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校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只为一纸文凭。另一方面是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够。共同导致了企业技工岗位空缺,青年劳动力大量闲置,无法就业。
(三)就业信息不畅。
就目前情况来看,本镇仅有的一家劳动力市场每天进出的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从调查结果看就业成功率仅为12%,相对较低的就业成功率也时促使本镇青年不愿光顾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大型企业或单位的用工则多数在市一级的劳动力市场或在互联网上用工信息,致使许多外地劳动力进入我镇就业市场,导致外地劳动力抢占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就业机会。
(四)就业市场狭窄。
部分青年有志于选择自主创业,但这种择业方式受到多种条件制约,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极其有限的。而要想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就职门槛较高,同时部门单位招录考试条件奇高,使得一些有业务专长的人才被拒之门外。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引导青年转变择业观。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我镇青年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所以政府应加强对青年正确的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克服依赖心理,转变就业观念。引导青年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就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劳动者本人有一定收入,就算就业。比如大中专毕业生不是以去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只要学有所用,能充分发挥特长就能成就事业。引导青年树立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也是就业的新观念。这样,就业的路子就能够越走越宽广。
(二)建设就业信息平台。首先应该完善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使大量用工信息得以,同时也为青年提供了大量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其次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对劳动力和就业情况进行登记,一是便于就业安置,二是可以大量获取外埠用工信息。再次要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及时获取流动的用工信息,使劳动力流动不出现断档。
(三)加大青年职业技能培训。
__镇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且可开发利用率高。全镇现共有各类企业400余家,已形成了有色金属、服装、建筑、机械、化工、轻纺、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以种植业、林特业、畜牧业为主要结构的都市农业已成为__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__镇企业数量的不断攀升,就业岗位也在不断增加,无形之中给__镇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然而,从近几年的务工调查数据显示近8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全镇约4110余在家待业,其中青年占95%,成为__镇就业难题,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约50人,占失业青年总人数的29%。
二、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近年来,我镇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和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一)就业观念陈旧。
据调查,一些青年就业期望过高,认为工作分三六九等,特别是读书人就该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否则/!/宁愿失业在家。
调查中了解到一位__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从20__年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备战公务员考试,据他所言考上公务员是他唯一的目标。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对待就业择业的问题上,很多人依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陈旧观念,总想着能端上铁饭碗,一劳永逸。因此在择业上首选行政事业单位,不惜一切代价报考行政或事业单位的青年人大有人在。对于一些社会比较急需的就业岗位,例如一些临时性、季节性、脏苦累等工作,则较少被青年人尤其是大中专院校毕业青年所选择。
(二)职业技能短缺。
近两年__镇工业园不少工业企业,虽然前阶段受到金融风暴到冲击,但是总体上影响不大,企业正常恢复生产的面积还是比较广。一些企业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企业用工上,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青年却不多,出现了高要求,低素质,高学历、低水平的尴尬。在企业用工调查问卷中,当问及青年工人欠缺什么时,企业主回答技能短缺占被调查人数的60%。还有××橡塑公司企业,除了普通工人聘用本地人以外,其它高级技术人才90%以上是外地人员。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过去大多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在校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只为一纸文凭。另一方面是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够。共同导致了企业技工岗位空缺,青年劳动力大量闲置,无法就业。
(三)就业信息不畅。
对就业的50名青年询问“你认为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是什么”时,回答依靠父母朋友帮助就业的占60%,自己到用人单位应聘的占15%,通过上网等其它方式的占22%,回答通过人才市场的只有3%!
就目前情况来看,本镇仅有的一家劳动力市场每天进出的大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从调查结果看就业成功率仅为12%,相对较低的就业成功率也时促使本镇青年不愿光顾的主要原因。另外一些大型企业或单位的用工则多数在市一级的劳动力市场或在互联网上用工信息,致使许多外地劳动力进入我镇就业市场,导致外地劳动力抢占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就业机会。
(四)就业市场狭窄。
部分青年有志于选择自主创业,但这种择业方式受到多种条件制约,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极其有限的。而要想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就职门槛较高,同时部门单位招录考试条件奇高,使得一些有业务专长的人才被拒之门外。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引导青年转变择业观。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我镇青年就业选择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所以政府应加强对青年正确的职业观念的教育,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克服依赖心理,转变就业观念。引导青年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就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劳动者本人有一定收入,就算就业。比如大中专毕业生不是以去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只要学有所用,能充分发挥特长就能成就事业。引导青年树立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也是就业的新观念。这样,就业的路子就能够越走越宽广。
(二)建设就业信息平台。首先应该完善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使大量用工信息得以,同时也为青年提供了大量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其次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对劳动力和就业情况进行登记,一是便于就业安置,二是可以大量获取外埠用工信息。再次要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及时获取流动的用工信息,使劳动力流动不出现断档。
1、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2、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
外来务工青年就业难度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下岗职工人数在不断上升,城市就业面临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和沉重的压力。另外,外来务工青年的就业渠道不畅,也是择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多数外来务工青年有数量不等的经济收入,但是却很不稳定。在回答您今年以来是否有经济收入时,选择有时有,有时没有,很不稳定的外来务工青年达25.1%回答没有收入的达7.9%,两者之和为33%。占外来务工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一。
大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收入除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外,还要寄钱回家。这就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从座谈和个案访谈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和城市职工同不同酬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劳资纠纷案中,涉及外来务工青年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拖欠、克扣或拒发工资的案件。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外来务工青年劳动保护条件极差,超时疲劳工作现象十分严重,因而造成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外来务工青年因工伤致残后,大多数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上的赔偿。在问及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得到过单位或社会有关方面帮助时。有22%的人回答从未得到过,23.7%的人表示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两项相加达到45.7%。
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有章,组织管理有机构、有制度。
2、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体系,将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务工青年,应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并动员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要制定相关政策性规定,将培训与就业挂构,建立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维权工作首先应使外来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成为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外来各工青年不受歧视、不受排斥、不受虐待,与当地人同工同酬、平等对待。
本次调研活动由公司工会统一组织,参与对象为公司35岁以下的在岗青年职工,主要调查方式是问卷调查,以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5份,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我们对回收的105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其中女性44人,男性61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42%和58%。年龄20~28岁的7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9.5%;29~35岁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0.5%。政治面貌为党员(含预备党员)的31人,群众74人。其中未婚65人,已婚40人(20人有子女)。高中或中专7人,大专学历58人,大学及以上40人。工龄3年以内的49人,3~5年的20人,5~10年34人,10年以上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26人,初级及以下79人。
(二)目前公司青年职工的思想现状
第一,关注公司发展,对公司的认同感较强。大部分青年职工对自己在公司的发展有着比较明确的规划,并且对目前的工作岗位表示认同。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不在乎工地生活条件的艰苦,他们不是不打算付出,只是较关注自己付出后的成效;他们并非单单追求自我,在表现自己的同时始终把自己看做公司的一份子。对于建筑业在一线的艰苦条件,许多未婚的青年认为环境苦些、工作累些都没有关系,只要个人在工作中的成绩能被充分肯定,他们还是很愿意扎根在生产一线艰苦奋斗的。调查显示,青年职工均愿意关注公司的发展理念、决策部署、管理精神等,了解途径为网站占28.57%,二建报占13.33%,项目经理传达占29.54%,还有部分是通过党支部书记和基层工会主席传达、阅读文件了解的。问卷中“对集团发展前景的看法”,有19.04%的青年职工选择信心十足,会越来越好;74.28%的青年职工选择有困难和挫折,但会不断发展。
在本次调查中,青年职工对公司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13.5%的青年职工认为,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越来越不好做,公司可以考虑多种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涉足其他相关行业,如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等业务。16.9%的青年职工认为公司的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有些管理程序太烦琐,应减少程序,提高效率。11.3%的青年职工认为公司机关各职能部门应该给予项目部更多的帮助和支持。58.9%的青年职工认为收入分配制度应进行调整,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的建立,保证大家的收入不断增加。超过85%的青年职工希望公司多开展职工集体活动,活动形式包括业余文体活动、拓展训练、集体户外运动、各种技能培训、参观行业内有代表性的施工现场等。
第二,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查显示,青年职工都希望得到公司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很多青年职工都表示会 “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对于“目前你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的问题,36.2%的选择了“充分发挥才能,事业上做出成绩”。对于“您对待本职工作的态度是什么”,54.3%的选择了“努力提升自己,出色完成工作”。
第三,青年职工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公司的青年职工有很大一批是“80后”
“90后”,整体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3.3%。青年职工参与意识较强,思想活跃,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他们对新生事物具有高度敏感,利益需求趋于多元化,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也多样化。在调查中,42.9%的青年职工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表示“基本满意”,“非常满意”及“非常珍惜”的占53.3%。在青年职工最应从哪些方面关心企业的选择中,90.5%的青年员工选择了“做好本职工作”。
第四,价值追求取向更加务实。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年职工对物质利益的实现意愿比较强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生活,尤其是面对普遍存在的压力(特别是结婚、购房等物质需求的压力)时,大部分青年职工已经把收入的多少作为自我价值是否实现的主要标准。福利方面,大部分青年职工对福利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医保和住房公积金上,对其余的缺乏足够的了解。还有部分青年职工表示每月工资仅够房租、水电费、交通费、生活费等,根本没有结余,是现实的“月光族”,更不敢耍朋友。问卷显示,74.28%的青年职工认为企业最应关心青年职工的“收入增长”。
第五,部分职工参加公司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公司工会每次组织活动时,都会出现一些青年职工不积极参加的现象。有的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来参加,有的是因为直接领导不愿意他们来参加活动,认为这些活动会使青年职工耽误生产工作。问卷调查显示,18.09%的认为工会对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很好的工作环境;64.76%的认为是青年职工本职工作太忙,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
三、现状分析
(一)适应能力较差
目前公司20多岁的青年职工中,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对于父母过分依赖,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也相对不足,以自我为中心,自觉性还不够,并且缺乏生活自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这导致他们参加工作后,心理落差非常大,突然到施工一线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很难适应。
(二)责任意识不强
在学校和家庭中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的新职工,参加工作后,由于对业务不熟悉,经常会在工作上犯一些低级错误,而且难免在同一个问题上再犯。出于关切,领导难免会批评,青年职工心理一时难以承受。
(三)工资待遇偏低
由于物价上涨比工资增长的速度要快出许多,青年职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调查显示,68.57%的人认为自己当前生活中最苦恼的问题是“经济状况拮据”;40%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无节假日”。在最希望得到奖励机会中,选择加薪的为57.14%,选择奖金的为16.19%。
(四)工作大环境差,造成青年职工流失
一是施工单位一线的工作环境大多比较艰苦,工作时间又长,青年职工找对象难,结婚购房、装修等费用开销巨大,结婚之后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入托上学等困难确实比较突出。
二是项目一线职工的工资待遇横向对比普遍增长较慢,总体水平偏低,而且对经常加班却没有加班费或者加班费很少、机关与基层以及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工资差距拉不开、多劳多得体现不明显等现象持有异议。
四、对策及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激烈的人才竞争、快捷的信息传递、深刻的社会变革成为主旋律,青年职工无疑将是整个社会最活跃的因素。了解掌握了青年职工的思想状况,分析青年职工的所思、所盼,笔者对改进企业工会工作和促进青年职工成长成才提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青年职工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青年职工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是企业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掌握青年职工在多元价值和社会发展领域多变化背景下的思想脉搏,深入施工一线,经常与一线青年职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多角度、深层次掌握青年思想状况。其次,青年思想状况表现不一,思想教育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锅烩”,必要时得采取“点对点”的方式。发现青年职工有思想疙瘩、心理困惑,要主动找其谈心,力求解决好青年职工的思想问题,使青年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鼓舞和激励,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努力营造具有企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健康向上的青年文化和企业文化氛围。例如,根据青年职工不同的兴趣爱好分类,在自愿的情况下,组织成立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棋类等各种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活动,丰富青年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不断增强青年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二)逐步提高职工的薪酬待遇
市场物价水平越来越高,青年职工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就像问卷中有青年提到建筑行业的收入水平偏低,这就导致企业留不住人。目前,我们公司职工的工资待遇相对于一些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讲确实有差距,因此企业竞争力有所衰减。
调查结果显示,项目青年职工有61.90%
未婚,43.81%的人员月收入是2000~2999元。对此,从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角度考虑,一方面,要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上多借鉴、多探索,既要充分保证广大青年的切身利益,也要考虑公司负担较重的实际情况;既要维护稳定大局,又要在合理缩短差距的“合理”上狠下功夫。其次,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青年职工的收入与贡献紧密结合。对于在科技攻关、技术革新、经营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职工,要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举的措施,使他们有信心、有动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青年职工的共同特点是对新鲜事物饱含热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针对这种情况,应适时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青年职工人才库,并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选拔优秀人才到适合岗位锻炼,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大胆提拔,严格管理,引导他们积极作为。要不断完善表彰激励机制,不断增强青年职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使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及时脱颖而出。
(四)切实服务职工群众,改善青年成长环境
工会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职工群众,广泛开展适合青年职工的各项活动,以活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发挥工会组织作用,探索新形势下做好青年工作的方式方法。
我们还应该认真思考“青年在想些什么?在干些什么?愿意干什么?不愿意干什么?”,多去关心青年的冷暖,多掌握一些青年的真实想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改善青年的成长环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尽力帮助青年解决实际困难,多为青年办实事、办好事。同时,有必要将学历、资格证、技能等级等与激励机制、薪酬制度挂钩,激发青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业余生活方面,要充分满足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青年业余文化生活,促进青年身心健康;建设和完善文体活动设施,保证文体活动的开展和锻炼身体的需要;给青年牵线搭桥,帮助他们解决婚恋问题;营造相对舒适的生存环境。
1、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数量呈上升趋势
据广州、深圳等地的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以来经过铁路南下的民工总量已超过14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左。在这些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农村青年。
在进城务工青年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他们在城里打工的时间也相对延长。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进城打工四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占29.8%,三年以上的占17.0%,二年以上的占19.0%。当问及“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乡”时,选择“目前还没想回乡”的达45.6%,“永远不回乡的”占2.1%,表示“说不清”的占23.2%。三项之和为70.9%。
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4.2亿农村劳动力中,至少有2.5亿剩余劳动力,这是造成农村青年跨区域流动最直接的原因。二是农村乡镇企业正在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时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减弱。三是农村实际收入相对下降。一方面农业收入占全国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1985年为42.6%。到1995年已降至不足30%。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从1985年年的1:1.72扩大为1995年的1:2.33。四是农村青年普遍希望到城市开阔眼界,增长才干,求得发展。在本次调查中,有31.1%的外来务工青年进城打工是“想换个环境,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施展才干”,居9个选项的第一位。而想“到城里学点本事。回家乡好干点事业”和“到城里见见世面,开开眼界”的分别为14.7%和11.6%,三项相加为57.4%;因为生活困难,想进城挣钱养家的青年仅占16.9%。可见,半数以上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主要原因不是衣食无着、生活困难。而是因为普遍感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想到城市这一崭新的环境中见世面、学本领、谋发展。
2、外来和成镇就业的难度增大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找工作比过去难了。一是外来务工青年进城后找不到工作的滞贸群体人数增多了。以广州为例,1998年外来务工青年约100多万,已经就业的有70多万,还有20多万人暂时不能就业。比1997年上升了16.6%。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工作极不稳定,职业变换频率较高。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3月至1999年3月的一年中,有26.1%的外来务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2次以上的达12.8%。工青年变换过工作。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处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39.5%。其中,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务工青年以广州市为最高,达39.5%,其他依次为深圳(31%)、北京(28.5%)、上海(26%)、烟台(14%)。从年龄分组数据看,变换过工作的外来各工青年以14-18岁最多,达到39.4%;其次为25-28岁(28.2%)、19-24岁(27%)、29.35岁(24.6%)。这表明,外来务工青年进城以后,经常处在一种职业流动的状态中。
从调查数据看,外来各工青年有相当一部分在三资企业(19.2%)或私营企业(11.4%)中就业。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占6.1%。从事个体经营的占5.9%,四项合计为42.6%。他们大都是合同工、临时工,工作缺乏稳定性,随时都有可能被老板“炒鱿鱼”,失去工作后又会重新进入滞留群体。
外来务工青年就业难度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下岗职工人数在不断上升,城市就业面临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和沉重的压力。另外,外来务工青年的就业渠道不畅,也是择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在接受本次调查的1000名外来务工青年中,无任何经济收入的占5.9%,去年个人月平均收入在399下的占20.8%,400元至799元的占43.9%,800元至999元的占14.5%,1000元至1999元的占12.4%,2000元以上的占2.3%。
虽然多数外来务工青年有数量不等的经济收入,但是却很不稳定。在回答“您今年以来是否有经济收入”时,选择“有时有,有时没有,很不稳定”的外来务工青年达25.1%回答没有收入的达7.9%,两者之和为33%。占外来务工青年总数的三分之一。
大多数外来务工青年的收入除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外,还要寄钱回家。这就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调查结果显示,在外来务工青年中,有较多业余时间的约占41.9%。业余生活的单调和枯燥,是引发包来务工青年心理和情绪变化的重要原因。当问及“您在城里打工是否会感到寂寞、孤独和无聊”时,有11.8%的外来务工青年回答“经常感到”,“偶尔感到”和“遇到不顺心事才感到”的分别为29.2%和44.4%,三项之和为84.4%;而回答“从未感到”的仅占8.6%。
4、外来务工青年的权益保障亟待加强
当问及“进城打工以后。您是否受到过歧视或不公正的待遇”时。回答“经常受到”的占3.8%。“偶尔受到”的占51.7%,而回答“从未感到”的仅占28.5%。
调查数据显示。列在前四位的侵权事件是:与城市职工同工不同酬(22.1%);加班后很少或从来不给报酬(19.1%);受到城里人歧视,经常遭白眼(18.7%);用工单位不能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18.7%)。其余的依次为:用工单位提供的吃住条件太差(17.6%);用工单位拖欠工资或变相克扣工资,甚至拒不发放工资(9.8%);业余时间不准外出(8.1%);因公受伤而用工单位不出钱医治(4.6%);用工单位不准外来工参加培训学习(2%)。
从座谈和个案访谈的情况看,外来务工青年和城市职工同不同酬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在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劳资纠纷案中,涉及外来务工青年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拖欠、克扣或拒发工资的案件。调查中发现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外来务工青年劳动保护条件极差,超时疲劳工作现象十分严重,因而造成了大量的工伤事故。外来务工青年因工伤致残后,大多数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上的赔偿。在问及“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得到过单位或社会有关方面帮助”时。有22%的人回答“从未得到过”,23.7%的人表示“要经过努力才能得到”,两项相加达到45.7%。
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青年工作的领导。统筹规划,强化管理。突出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入地及就业后的教育、组织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相关制度和服务体系。完善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有序。就业有章,组织管理有机构、有制度。
2、要建立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社会有关方面参与的外来务工青年培训体系,将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纳入社会教育序列。对外来务工青年的培训应纳入政府行为。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的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务工青年,应由政府牵头。劳动部门主办,并动员工青妇等社会力量,建立外来务工青年培训机构和社会网络,对他们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要制定相关政策性规定,将培训与就业挂构,建立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权工作。保障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维权工作首先应使外来务工青年学法、懂法,使其成为知法守法并能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劳动者。同时,各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通过司法监督和法律援助。保障外来各工青年不受歧视、不受排斥、不受虐待,与当地人同工同酬、平等对待。
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广大青年是创业就业的主体力量,推动青年创业就业是青年最具体、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青年创业提供融资、培训、项目等,更重要的还是为青年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目前,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了全面发展,它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搭建创建平台,引导自主就业。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最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引导青年树立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二是有利于创业人才和项目库的建设,为创业工作搭建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基地能把具有创意的项目和掌握一定创业技能的人纳入到这两个资源库中,争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产业模式的新项目。
2、争取财政支持,解决融资难题。创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现阶段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能为创业青年提供有效支持,这其中包括政府拨款、税收减免、SIYB创业培训。特别是青年融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关注,建立基地有利于金融机构全面系统的了解辖内青年创业情况和资信等级,针对性地做好创业贷款的发放工作。
3、实现优势互补,获得资源共享。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以乡镇为单位筹建,实现辖内不同行业集中管理,使青年创业者共同拥有一个创业致富平台。该种模式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创业青年分享经验、汲取教训,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业青年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实现辖内青年自主创业、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引领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成果,在其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须遭遇各种条件的制约。
1、管理成本较高,经营存在风险。尽管有不少部门表示,他们会响应团组织号召,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筹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但是企业在重视社会效应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成本支出。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有创业需求的青年较为分散,要将他们实现集中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这期间涉及水费、电费、场地租赁、办公经费等各项费用支出,这些费用由谁来承担,以及今后维系基地正常运转的资金由谁提供,这都是事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融资渠道单一,授信额度偏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发放贷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农村青年虽有创业热情,但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财富积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实力有限,又难以提供有效担保。虽然在信贷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这一专项金融产品,但是授信额度相对偏低,5万元信贷资金虽能解决简单种养业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创新型项目,则也只能杯水车薪。
3、存在惧贷心理,影响基地建设。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信贷资金投放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但是一些基层信贷人员指出,在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实践能力,一旦产生风险,吃亏的肯定是银行。另外,大多数信贷人员又实行的是模拟利润考核,对小额农业贷款实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绩效薪酬直接与资产质量挂钩,这也使得他们存在惧贷心理,从而影响基地建设。
本次调查通过互联网进行定量抽样,选择了分别居住在北京、上海、东京、大阪的1200名年龄在20-29岁的青年作为调查对象。
由于中日两国的网络环境、IT发展水平、用户使用习惯等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次调查采用了网络调查的方式,被调查者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了倾向于使用电脑和网络的人群。因此,在分析两国的调查结果时适当地进行了偏差值换算,以确保调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二、调查主要发现
1.媒体使用时间:中国青年每天平均上网近5小时,是日本青年的两倍
在媒体使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中日两国青年每天平均使用时间最多的都是“电脑上网”,但在使用时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青年为4小时43分钟,而日本青年只有2小时18分钟(参见图1)。
同时,调查还发现,中国青年在各个时间段以及不同地点对“电脑上网”的使用也比日本青年更频繁。例如,“在自己家中使用电脑上网”的时间,中国青年平均一周为8.01小时,而日本青年则是7.05小时。“一周使用电脑上网超过5小时以上”的中国青年男女各占被调查者的5成,而日本青年男女只各占4成。
2.媒体接触偏好:中国青年更喜欢互联网和手机,日本青年偏爱互联网和电视
在每天经常接触的媒体(多选)调查中,95.3%的中国青年使用电脑上网,83.8%的人利用手机进行通话,83.5%的人利用手机上网,77.7%的人收看电视(参见表1)。
而对日本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天经常使用电脑上网的日本青年占92.3%,收看电视的占75.7%,利用手机上网的占72.8%。
另外,调查还发现,日本青年平均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为1小时58分钟,比中国青年的1小时27分钟要略长一些,而中国青年对“手机”的使用频率则高于日本青年。
3.新闻获知渠道:互联网位居第一,电视、报纸仍占据重要地位
在“每天通过何种媒体获知新闻”(多选)的调查中,中国青年利用率最高的是“互联网”,比例为66.4%,排在第二位是报纸,占59.6%,而口头传播占57.2%,居第三位。日本青年中,利用“互联网”(占67.8%)和“电视”(占66.4%)获知新闻的比例几乎相同(参见图2)。
调查还显示,中国青年每天接触报纸的比例为59.6%,略高于日本青年的56.5%。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中,日本青年平均每天接触报纸的时间是14分钟,而中国青年是29分钟,在周末,日本青年仍是14分钟,中国青年则是22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青年更多的是在“起床后”阅读报纸,而中国青年则更多是在“洗手间”、“等候的空闲时间”里阅读报纸。同时,日本青年阅读报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新闻和商务信息,而中国青年阅读报纸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新闻和体育信息。
4.对信息收费的接受程度:中国青年高于日本青年
调查发现,中国青年对于信息收费的接受程度要高于日本青年,同时,中日两国青年对于网络收费信息和收费电视节目的接受程度都普遍高于其他媒体(参见图3)。
5.对媒体的信赖度:中国青年更相信门户网站,日本青年更相信报纸
在对各个媒体的信赖度调查中发现,中国青年对于各种媒体的信赖度要普遍高于日本青年。其中,中日两国青年对于“企业网站”、“新闻机构的网站”、“电视”都有较高的信赖度,而差别显著的是中国青年对于门户网站的信赖度最高,而日本青年对于报纸的信赖度最高(参见图4)。
6.对媒体的印象:中日青年对各种媒体的印象不同
在“对于报纸的印象”调查中,中日两国差别较大,日本青年普遍认为报纸“公正信息较多”,但“收藏比较麻烦”;而中国青年普遍认为报纸“容易阅读”、“谁都可以用”。
在“对于电视的印象”调查中,中国青年普遍认为电视“能够获得知识和常识”、“查找信息困难”;而日本青年则普遍认为电视“易看易懂”、“谁都可以用”。
在“对于网络的印象”调查中,中日两国青年都认为网络“能够获得新发现和新知识”、“可以获得独享的信息”;而中国青年对网络更加情有独钟,还认为网络“能够提供共同话题”、“能够获得知识和常识”、“公正信息较多”。在“对于手机的印象”调查中,中日两国青年的看法比较一致,都认为手机“在哪儿都能使用”、但“使用费太高”。
三、结论与分析
1.20-29岁的中国青年对互联网和手机的依赖度过高,应注意防范
调查显示,与日本青年相比,中国青年每天使用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的时间更长,其中原因主要体现为两方面。
首先,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电话数量增长迅猛,远远超过了日本(参见表2和表3)。2000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仅为2250万,尚不到日本的一半(日本为4708万);而2006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激增为13700万,高出日本1.56倍(日本为8754万)。同样,2000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数量是4502万部,日本是5818.7万部;而到了2006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数量已经达到了39880万部,增长了近8倍,而日本为9493.6万部,仅增长了60%。
20-29岁这一年龄组的中国青年,特别是都市青年,正是生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从中小学时期便开始接触互联网和手机,不仅将其取代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而且使之在他们的人际沟通中也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眼下网络聊天和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中国青年最喜欢的交流方式。在IT技术发展后发优势的促进下,中国青年对互联网和手机的依赖程度反超日本青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日本对于在工作单位及公共场所使用互联网和手机一般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相关的规范很完善。而目前在中国尚未出台任何相关规范,人们在工作时间可以自由上网,公共场所可以自由接打手机,这成为中国青年平均使用互联网和手机的时间超过日本青年的原因之一。
同时,这也提醒了我国的相关机构,是否应该考虑借鉴日本经验来防范中国青年由于过度沉迷网络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2.中国青年对于互联网信息过分信赖,容易出现盲从倾向
本次调查显示,中国青年目前获知新闻、收集工作/学习信息时采用最多的途径就是互联网。与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在信息收集方面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这同时也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上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