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30 13:41: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和谐社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和谐社区论文

篇1

二、社区街区化

现在有很多的小区还是延用早期的超大规模、封闭式的大盘,这是不适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的住宅开发建设模式。往往开发商拿到一块地,围合起来加以精心打造、包装,来以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成了开发者的最高追求,也就成为住区被从城市中划出并加以封闭的最大动因。其二则来自转型期所出现的社会现象。从人们的居住心理来分析,人们买房不单买的是住所,还希冀由此买到一个身份,要尊贵、要独特,当然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此外,转型期社会的动荡、贫富差距所造成的不安定感,也促成了住区都加以封闭,而且是用物化了的高科技手段实实在在地加以封闭,以此使居住其中的人感到安全。

达到和谐社区,就需要社区形成大开放小封闭的规划模式,即整体是开放的,小范围是封闭的。原来部分纯属内部小区的道路,职能提升变成赋予城市功能,增强了街道活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建筑设计保证街道网格的密度,一定的人车混行,此外,增加开放性的公共绿地分布和数量,而不盲目追求集中绿地的规模和气势。

具体可以分两步走,首先保证街区化的规划形态、通过物业管理手段,实行街区开放、组团封闭的管理方式,尽量缩小封闭范围。第二步就是到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心理成熟和对安全的固有思维定势改变以后,实行彻底的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小区的消失,社区直接由建筑群组成,成为庭院空间直接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联系的结构体系。

三、不同社区之间的融合

改变社区在城市中各自为政的孤立的状态。旧有的小区建设思想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小区自身出发,但从城市的角度讲,一旦小区建成后,属于整个社会。小区与小区缺乏系统的联系,一方面,不同的住宅区不能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小区的体育、娱乐设施不能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时候,针对各小区个性化设计的同时,保证不同小区之间在空间上、功能上的更多联系。四、地域特征在社区中的重要性

地域特征塑造对于建设人文社区是最有效的,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都不一样,小区文化应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依托地域文化产生的社区最有凝聚力和认同感,是有根文化。一些小区作为舶来品,原版照搬,不考虑本地自身情况,也能形成一定的社区文化,但是这种社区文化不植根于本土,也不能取代地域文化,如果任由这种模式无限漫延,甚至会造成地域文化的丧失。

成功地体现地域特征的社区范例,国内著名的有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的“菊儿胡同”,天津的“意大利城区”,上海的“新天地”等。这些案例从不同的社区类型(商业的、城市的、住宅的)和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从出发,营造自身独特社区人文气质的范例。如福州“三坊七巷”是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亦是福州作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五、文化设施社区化

在社区开发设计中,住宅固然是主体,但文化设施在新型社区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文化设施的社区化,改变文化设施完全由国家统建统管的模式,让老百姓日常经常接触,为文化设施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率。如前些年的“体育设施社区化”一样。自“奥园”项目兴起体育主题以后,全国很多小区都以体育为小区的主题,甚至在很多普通小区引入“全民健身器材”,这些做法都可以借鉴。如成都“上河村”,就在社区建设了上河村美术馆,引入了文化设施,在规划、建筑上统一考虑执行了这一理念。

六、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正如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物种的多样性一样,对于社区来讲,居住人口、年龄结构的多样性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原因是什么?现在有的小区定位于年轻时尚一族,定位白领一族,定位老年社区,从现实来说,有独特定位小区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这种小区从全社会来看,肯定不能占主流。从全社会的主体来讲,更多的社区应该是混和型,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例如,一个定位于年轻一族的小区,在演变中,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居住人口整体老龄化,社区内涵变化,原来的定位致使居民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鸿沟,建筑设施无法满足变化中的居住人口使用要求。

篇2

社区是一定地域内的家庭间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基本社会网络。这个网络是附着在我们的生活之上的,没有人能摆脱社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城市的飞速发展,也形成了庞大的社区体系,社区逐渐形成了中国市民联系最紧密的团体。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文化要素更能帮助人们建立起基本的信任。社区文化往往被赋予了基本的象征意义和大家庭的内涵,表达了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对自我愿望的诉求,是现代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区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内在的支撑。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内部成员无形中产生强大的文化维系力和心理归属感。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社区文化的每一点滴都在为实现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而这一实现又来自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来自每一个家庭的奋斗,到了社区层面就形成了基本的力量。源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社区文化天然地包涵着和谐社会全局性的内核,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来说,社区文化夯实了社会整体文化的基础,换个角度说,社区文化就是奠定和谐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2 社区文化的表面性和深层性

社区文化给予人们的感官直觉是人们所处的社区环境。所谓社区环境就是社区居民主体赖以生存及进行社区活动所必需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也可被理解为承载社区居民生存及社会活动各种条件的空间场所的总和,它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社区环境如同社会有机体的肌肤时时刻刻都承受着人们的目光。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建筑物的表面常常变成社区文化宣传的有效阵地。各类布告栏、招贴画、宣传口号不同程度地起着引导、约束、凝聚和激励的作用。这些宣传的文化内容几乎都直接关联着和谐社会的内容。因而,社区环境是通过人们的感官呈现为社区文化的表面的。

然而,社区成员共同营造、呵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实是社区精神物质化、对象化的具体体现。虽然这些具体体现是通过社区容貌、休闲娱乐环境、文化设施、生活环境等直接可感的事物来呈现的,但是通过社区环境的感知,社区成员的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深层的文化属性可以清晰地被勾勒出来。例如,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施就可以充分体现社区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社区理念。

社区文化不仅通过环境来显现,也通过社区居民的行为来展示。社区居民的交往、娱乐、生活、学习、经营的过程就是社区文化的展示过程。这一展示过程既可以使社区成员鲜活地领略到社区文化的多种形式,也可以在过程中动态地感受社区风尚、精神面貌、人际关系范式等社区深层文化特征。许多社区都积极组织开展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涉及教育、娱乐、健身等各个方面,如广场音乐会、元旦舞会、重阳节文艺表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冬季长跑、评选文明户、学雷锋演讲等等。嘉兴市新港花苑社区为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均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新年之际,文联、书画社、街道文化站在新港花苑举办“送春联下乡”活动,为居民带来了新春祝福;入夏,社区又联合人民医院举办“送医下乡”义诊活动,社区居民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活动,体会到了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这些文化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使社区成员透过社区文化的表象来感受社区文化的深层内容,同时也可以使社区成员通过社区文化活动来丰富充实自身。

3 社区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

篇3

一、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档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高度浓缩,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2.档案具有文化存贮作用。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真实记录,记录和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人类的重要文化财富。

3.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作用。档案的起因就是为了延伸人类的记忆。因为人类大脑的记忆是有限的。一是记忆的容量有限;二是记忆的载体――脑细胞寿命有限;三是记忆的内容易消失、失真;四是记忆是无形的,其内容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传播。而档案作为记忆的结果,突破了以上因素的局限,是一种重要的延伸记忆工具。人类延伸记忆的载体方式很多,但其最终形成的往往是档案。

4.档案具有社会教育作用。档案具有历史性、地方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原始性的特点,成为社会教育的生动素材。陈列馆、历史资料室、名人纪念馆、革命纪念馆就是挖掘照片档案、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档案资料建起来的,真实、可信,使人大受教育。

5.档案具有资政决策作用。它是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熟悉机关工作情况,熟悉本地历史面貌的重要渠道,也是机关行政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为机关处理日常工作提供历史经验和方法。

6.档案具有知识产权作用。利用好档案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器。如技术改造和开发、工程改扩建、城市建设无不要利用到档案。

7.档案具有文化传播作用。历史上各种文化除生命力强的一直留传外,有的文化是通过各种资料的记载,存在于各种档案资料中。论文参考网。我们对历史各种文化的认识,就是要靠当时历史资料的记载,进行挖掘、分析、整理、加工,然后懂得各个时期的各种文化、世代留传。

8.档案具有社会调解作用。有社会就有矛盾,当时没有矛盾,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产生矛盾。往往当事人、经手人都不在的情况下,依靠原始档案解决矛盾非常重要。办案、审判重事实重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原始档案资料。如山林纠纷、土地纠纷、房产纠纷,因找到历史档案资料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二、夯实基础,让档案管理工作为建设和谐社区服务

社区是城市的基层自治组织。和谐城市的建构,应该从创建和谐社区做起。和谐社会的很多举措最终将会落实到社区这个层面上来。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最真实的写照。档案部门要充分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进一步创新载体,以建立社区档案为切入点,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发挥引导服务作用。

1.积极发挥档案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为维护社区安定保驾护航。居委会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使档案真正做到为老百姓服务,为居民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居住环境。居委会与社区保卫处联手,为居住人员建立了住户档案,同时对所有出入小区的人员进行详细登记,对来访可疑人员进行认真询问。从2015年以来的治安问题“三多”社区,即入室盗窃多、街店面失窃多、路面抢劫多的治安案件高发区,经过近年的整治,变成全县创“平安社区”示范社区。

2.为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服务

①建立就业信息档案。社区居委会对所辖小区的所有待业人

员进行登记,然后,对社会上招聘信息进行了广泛地搜集、整理,并及时提供给有关人员,供他们择业时参考,方便他们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②建立扶贫济困档案。社区居委会对所辖小区内的扶贫济困对象进行登记,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这些人员进行帮助。例如,我们街道的“爱心超市”,开创了全县扶贫济困的新模式;还有街道的“幸福工程”,为贫困母亲提供无息资金贷款,资助他们自主创业。

③建立健康档案。对育龄妇女、老人分别建立健康档案,组织定期体检。同时对高血压病人和残疾人等建立专项保健档案,为医务人员授课培训、上门服务和居民治病保健提供了方便。

3.为上级机关决策提供服务。论文参考网。居委会发挥档案的凭据作用

篇4

二、方案拟定与分析法

本论文准备结合课堂所学理论和实习过程中的实例,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论题:

社区概述

(一) 社区调解概述

(二) 社区调解与社会关系的概述

1、社区调解的工作总体介绍

2、社区调解的弊端

(一)硬件上

1、场地

2、资金

(二)软件上

1、缺乏制度上的保障。

2、缺乏系统的工作流程

3、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

4、调解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三、如何进行改进

(一)加快组织体系建设。一是加快调解中心建设,优化整合调解资源。

(二)创新社区调解工作管理机制。

(三)提高调解工作人员素质。

(四)切实发挥“合力作用”。

四、实施计划

XX年.12.01——XX年.12.10 论文选题

XX年. 12.11——XX年.12.20 开题报告

XX年.12.21——2010.01.20 撰写初稿

2010.01.21——2010.04.25 论文修改

2010.04.26——2010.05.10 论文定稿

2010.05.11——2010.05.25 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张璇. 现代调解制度的价值考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 XX,(05) .

2、唐茂林. 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 , XX

3、黄翘云. 和谐社区长效机制的探讨[j]. 武汉学刊 , XX,(01)

4、张芝霞. 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j]. 社区 , XX年,(05)

5、姜振华. 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XX年,(03)

6、郝增福. 社区调解引入“民主听证”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司法 , XX,(04)

7、罗淳. 社区问题探讨[j]. 理论与改革 , 1999,(02)

8、陈新江. 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之我见[j]. 中国司法 , XX,(07)

9、姜良栋. 建立治安调解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 公安研究 , XX,(07)

篇5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和谐社区的建设。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发展,使社区建设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提升社区服务能力转变。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欠缺和历史条件限制,我国专业社区工作者数量较少,且专业素质十分低下,严重影响了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和谐社区的建构,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构。因此,培养社会工作学生服务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社会工作者显得十分必要。

1城市化过程中和谐社区建设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1.I城市化过程的发展

城市化即是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城市和农村相比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楼大厦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楼大厦等物质基础外,还需要大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社区。城市化是物质和精神共同建构的系统工程。高楼大厦构建了城市社区的物质基础,但和谐社区的建设还要从精神角度加以建构。

1:2城市化要求建构和谐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从结构层次来看,城市一般都是市下设区,区下设街道,街道下设社区。从组织角度来看,城市社区不是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社区自治组织。但从实际执行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的功能是在街道及其上级行政部门领导下实现的。一定的结构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需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和社会参与功能,只有城市社区得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些功能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1.3和谐社区的建构需要提升城市社区的服务能力

和谐社区,就是指社区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社区环境优良,人口结构合理,社区服务能力较高,社区凝聚力、认同感及归属感很强,本社区与他社区及社会环境能够进行良好互动。

社区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社区服务指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及精神服务,或者说服务于社区的一切O从狭义来看,社区服务指对社区内的残疾人、老人、儿童、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提供的服务,旨在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总体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充分调动社区资源,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的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实现与他社区的良好互动。使社区成为和谐社区。

2我国社区工作重心转移要求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2.1社区工作重心由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转移

我国社区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社区建设到社区服务的转变过程。我国早期社区工作主要是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的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居委会是建立在单位制基础上的,而社区则是建立在社会化服务基础上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要逐渐实现“单位办社会”向“社区办社会”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组织、人员的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居委会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性建设,而社区组织、人员建设随着单位制的解体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探索生建设。随着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组织人员结构的逐渐完善,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发展有一个从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过程。就社区工作来看,社区建设是结构性建设,而社区服务则是功能性发挥。也就是说,社区工作逐渐经历由社区建设这种结构性变化到社区服务这种功能性发挥的转变,是社会结构建立到功能发挥的发展性过程。

2.2社区服务中心地位的确立要求量与质的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向社区服务的转移,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量与服务的质都应该得到提升。量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数量规模的扩大,质的提升表现为社区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从广义社区服务来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性过程。就社区服务而言,就是要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不断提高便民利民服务的质量,使社区居民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从狭义社区服务来看,社区服务要为社区里的弱势人群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福利服务,以便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由于社会转型的深人,以下岗为标志的结构性失业还在不断出现,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社区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群体不断增多。要改善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有更多的专业社区工作者参与进来,提供更充分的社区福利服务,改变他们的弱势地位,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2.3社区服务需要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随着社区服务在社区建设中中心地位的凸显,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来开展社区服务。有人认为,开展社区服务,只不过是上级政府拨些钱,放点权,盖几个社区服务中心,没有什么难办的,现有社区工作员就足够了,不需要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其实不然,社区服务固然需要政府的管理与领导,但由于政府对社区建设是宏观的领导,很多具体方面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提供专业服务。由于居委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工作员专业素质相对低下,不能够提供满足较高层次的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利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开展社区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培养的过程。社会工作学生正是接受这种专业培养的群体,他们是建设宏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最理想的接班人。

3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

3.1服务人员数量不够

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首先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社会是在单位制的基础上运营的,单位给职工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这减轻了居委会的压力,因此,居委会的人员往往比较少。实行社区改革以后,新设置的社区工作员基本都是直接由居委会人员转变过来。由于单位制的解体,以前由单位给职工提供的便利和保障需要由社区单独来完成,社区工作员显得十分不够。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他们社区服务的人员充足,主要包括社区工作者和志愿服务的义工。由于社区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稳定的义工团体,这些团体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义务服务会登记下来,形成时间储蓄,即他们提供义务服务的时间以后就是享受服务的时间,这刺激了更多义工的参与。与之相比,我国参加城市社区服务的义工比较少,几乎都只是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并且参与社区服务的频率也比较低。可见,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数量还很不够。

3.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欠缺其次表现为社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建设起步较晚,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是以前的居委会工作人员,而居委会主要由妇女和一些残疾人担任,由于从业门槛低,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这首要表现为社区理论素养的缺乏。他们中很少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社区工作者。从业资格证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专业素养。从职业认证角度来看,社区工作的专业认证很晚才在少数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试点,全国性的从业资格认证考试2008年才开始。社区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上社会工作毕业生不愿到社区就业,造成我国大多数城市社区没有专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使得城市社区人员的素质极为低下。

要解决城市社区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必须完善社区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制度,对长期不能通过的工作人员实行淘汰制度。

4社会工作学生是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后备力量

4.1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的欠缺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逐渐蓬勃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和毕业生不断增多,逐渐成为城市社区服务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他们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量与质的欠缺。首先,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数量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大为提高,全国性社会工作资格认证考试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就业层次逐渐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毕业生开始到社区就业,壮大了社区服务的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到社区实习的实践课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生也可以在实习督导和社区工作员的指导下进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这弥补了社区服务队伍数量上的欠缺。

4,2社会工作学生可以弥补社区服务队伍质的欠缺

社会工作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将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理论,掌握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对社区服务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社区服务队伍由于甚少接受专业理论的训练往往理论知识极为贫乏,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去推行社区服务。随着社区的发展和社区居民需求的提升,这种简单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必须通过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来加以改变。对于经典理论模型的借鉴,社会工作学生在经过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已经十分熟悉。他们能够提供比现有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社区服务,这种高层次的社区服务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5社会工作学生社区服务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

5.1社会工作学生对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社会工作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基本掌握了社区工作和社区服务的理论知识。由于社区工作是从西方传人的,其经典理论模型基本是建立在西方国家社区工作基础上的,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学生到社区进行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少,它们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如果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社区理论来指导我国社区服务的实践,必然会因为实践环境的差距而导致理论适用性不够,从而犯经验主义错误,不利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因此,社区工作学生应该经常深人社区,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了解。超级秘书网

5.2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很不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设置还很不合理。实践课的安排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进行实践课的学习,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课安排往往很少,一个学期就几节实践课,往往还流于形式,这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阻碍了他们社区服务能力的提升。

篇6

一、社区音乐文化的教化作用

社区音乐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载体,对社区居民有着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规范的作用。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们就已意识到音乐具有“净化”的功能。音乐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社区音乐文化对居民的教化功能可分别从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社区音乐文化的德育功能

在社区里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摆脱了常规的、空洞的说教,以音响为表现手段,将教育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音符形式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教育作用。在社区内进行音乐文化教育能够一改社区内的不良风气,培养居民的道德修养,对形成健康积极的社区氛围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音乐文化中贮存着可贵的知识信息,健康美好的情感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等。比如地方戏曲音乐多以历史故事、人伦道德作为剧情内容,对自然、历史、社会等的正确认识,对和谐美好社会的热爱与追求,对丑恶、犯罪的讽刺与惩罚等等,运用各种感彩的乐调向人们传达的思想观念直接被人们吸收和接受,使人们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社会伦理道德的熏陶。在一些发达国家将音乐的这种德育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试图实施“音乐预防犯罪法”,希望借助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来净化人的心灵,换来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些足以说明音乐文化起到的德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社区音乐文化的智育功能

研究表明,音乐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音乐以丰富的色彩和无穷变化的美妙音响丰富听众的想象,启发创造才能;以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严密有序的主题发展及多声部的有机结合,培养听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以真挚而丰富的感情唤起听众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激发听众的热情及创造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提升文化学习成绩。社区借助音乐的力量,以音乐文化的形式对居民进行无形的智育教育,能够提高居民的整体智力水平,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公民的需要,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要求。

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方式等都会体现在其作品中。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曲子中充分体现出他与命运抗争的坎坷一生,启示给人们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人们通过音乐可以感悟到另一种人生,体会各种情感的表达,让人们思考的更加理智和全面。从音乐中听出生活,听出人生,这正是音乐对人们最好的智育结果。

第三,社区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会变成高尚优美。”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就在于此。

开展社区音乐文化,让居民在音乐文化中感悟人生的美、生活的美,让音乐给人们带来和谐和安宁,让人们体会音乐带来的美的意境,从心灵上对周围事物产生美的感受,从而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以美的眼睛去看待去发现。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将音乐的魅力传输给人们,让人们充分享受音乐文化带来的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二、社区音乐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

在社区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一种高品位、可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音乐本身的起源就带有人类自娱的要素。在当今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下,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也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社区成了人们忙碌之余直接可以休闲放松的场所。音乐作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特点,也自然成为社区居民比较喜欢的一种高品位的娱乐休闲方式。

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让人迅速地体会到心情的愉悦感。音乐通过自身音响运动引起机体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活动,调动机体积极能动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体验在社区中更为明显。社区内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多,而且人们之间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能够比较完全地释放出自己的情绪,彻底地从精神上获得娱乐的享受。人们通过轻松快乐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力和活力,这也是音乐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形式的标志性特点。日常社区内举办的音乐文化节、专场音乐会、组织音乐社团(合唱队、戏迷社与艺术团等组织形式) 的日常性演练、音乐舞会、音乐比赛等不胜枚举的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在美的享受中充分体验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放松,提高居民生活、工作的积极性,为营造和谐安详的社区氛围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音乐文化的经济功能

社区音乐文化是以非盈利为目的建立起来的,但并不能说社区音乐文化是非经济性的,它也有一定的经济成分在里面,社区音乐文化的建立也有其经济的功能。

社区音乐文化生产具有非商品性的特征,但在事实上它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社区音乐文化的生存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是政府财政拨款的一部分,这是其一。另外社区内的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对外开放会为社区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一些文艺团体、电台等社会文化单位被邀请进社区内进行演出等活动,消耗了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社区要给与一定的回报,以保证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税收。在社区内比较活跃的音乐文化团体会经常进行一些宣传表演活动,委托单位会据情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这也是自身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很多是中老年人。老年人参加日常的音乐活动,一方面他们能够放声高歌,换来好的心情;另一方面,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舞动,锻炼了身体。据调查显示,经常参加音乐文化活动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好,减少了医疗费用,也就减轻了国家对老人医疗补贴的负担,减轻了子女对老人抚养的负担。中年人正值事业兴旺之际,空闲时间经常参加音乐文化活动能够带来身心的愉悦感,放松工作后的疲惫身心,为接下来的工作带来积极奋进的良好心态,在工作中创造优异的工作绩效。

结论

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和谐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教育性上来说,它是一种群众性教育;从娱乐上来说,它是群众身心娱乐休闲的一种形式;从经济性上说,它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方式也在不断地跟进,其作为社会的缩影,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需。要做好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工作,构建和谐社区,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天.人•音乐•社会--音乐教育本体与社会功能之断想[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3(1)24:104~112.

[2]李凌.论音乐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2)14:70~72.

[3]宋艳.论音乐的功能[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27:108~109.

[4]张丹宁,涂致洁.社区音乐教育的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9:183~185.

篇7

社区是城市组织中的重要细胞!如今,城市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越来越深刻,对于社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在搞好社区建设的尝试和探索中,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大标志之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潜在财富,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因而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 、社区文化及其在推进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社区文化及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社区的成立需要许多的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社区文化的存在。首先,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的文化认同;其次,社区文化是社区特殊的文化传承;最后,社区文化是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就是社区范围里的文化体育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与许多文化机构和设施有关,因而,文化设施的存量和使用情况,直接决定着社区文化生活的质量。

(二)社区文化建设对推进社区全面建设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发挥社区的文化功能,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陶冶、塑造来发挥其对社区发展中各要素的支配力和影响力,以便影响、塑造、教育和完善社区人,不断增强社区文化力,为社区形象的塑造提供内在的支撑。首先,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引导塑造的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和营造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社区文化建设能较好地把社区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引导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上来,达到宣传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之目的。其次,社区文化建设具有整合协调功能。在社区建设中,社区文化是推动社会沟通、增强心理凝聚力,从而实现社区和谐的有力杠杆。

二、当前社区文化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

(一) 社区文化刚兴起时,不少街道由政府投资建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等。但随着市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不仅到科技文化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次数在减少,科技文化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设施也在损耗,维修费日增。

(二) 广场文化为标志的城市社区文化的广泛开展,为城市社区构筑了一道又一道风景线,营造了大城市良好的人文环境。广场文化以群众文化艺术表演为主,也有各类专业艺术团队的表演。但问题在于,专业艺术团队的义演不可能是经常的,它也需要有一定的报酬,而且是水涨船高,要使广场文化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如何解决广场文化发展的资金是当务之急。

(三) 难以真正实现社区资源的共享。在社区文化兴起之初,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基本是无偿的,许多社区单位和个人完全不计较得失及报酬,为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日渐成熟,一些社区单位已经不可能长期无条件地提供资源(如体育场、操场、文化中心、文化馆等)。因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有成本及消耗,仅仅强调义务与无偿,影响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这又是一大困境。

三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社区发展,壮大社区经济实力

要解决社区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根本上就要求我们切实解决社区目前经济空壳问题,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干事。一是要加强与驻社区单位、厂矿的联系与协作,强化动员社区各单位为社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二是社区与单位共建,办好学校、幼儿院、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企业发展经济解除后顾之忧,增强社区社会化发展功能,为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就业奠定基础。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走社区与厂矿、社区与机关联防联动,同时解决了社区治安联防人员不足,经费不足等问题,确保社会治安稳定,使企业居民都能放心搞生产;四是加强与社区内个体户的联系,促使他们为社区经济发展出力,让个体户发财,求社区发展。

(二)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区文化建设机制

通过逐步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从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区文化机制,既为人们群众参与社区活动提供了基础,也为社区工作人员更好的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相应保障。第一,我们要确立和明确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第二,要实现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动员多方面的人力,整合多方面的力量。第三,尽快建立和完善有效地的社区文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第四,健全社区文化建设的法律和制度,使社区文化建设有法可依,保障社区文化建设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社区文化建设向合理化、有序化发展。

(三)力求服务多样化,增强社区活动吸引力

要提高群众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改变参与人员老龄化现状,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切实解决社区成员最关注的问题;针对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形成社区文化特色,激励社区成员的参与热情。

(四)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

“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人才。”社区干部是社区工作的主力军,要搞好社区工作,必须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区工作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型社区干部队伍。目前社区中优秀人才缺乏,关键在于社区工作目前缺乏大的吸引力。使社区工作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谋职的热点、职业的亮点,社区的工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四 、小结

良好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篇章。只有深入学习社区文化的内涵,深刻理解社区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同时正视我们目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去完善它,改造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理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FT13.35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再次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可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无围墙的教育,在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建设和谐社区、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教育部已先后批准多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社区教育资源稀缺。二是社区教育个体办学能力较弱。三是社区居民参与度、认识度、认同度不高。四是管理手段单一封闭。五是各地区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改变社区教育机构单打独斗的局面,是社区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应运而生,为社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找到了新思路。本文试图探讨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路径机制来为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作用分析

社区教育的主体是全体社区居民,他面向民众,尤其是草根民众,是一种弱势群体优先的教育。社区教育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平民的教育问题。它的重大责任就是要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做出贡献。社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依旧存在普遍认知程度不够,参与缺乏主动性,教育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培养“社区教育共同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作用体现在:

1.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

“社区教育共同体”是一种围绕共同的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合理调配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的社区教育联盟。它是草根阶层接受全民教育的有效方式,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开放与共享是其开展的核心理念,要想培育社区教育联盟,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力度、大范围的普及措施,使所有城乡与社区内的居民、单位、机构、教育组织等都能够参与到“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中来。若社区中普遍存在着“社区教育共同体”,才能使一些对参与社区教育没有主动性,没有教育基础的群众不自觉的加入到受教育的行列,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并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不仅能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更能够提高居民素质和知识水平。

2.改善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要求

社区教育肩负着普及大众教育的使命,却面临着软、硬件教育资源缺乏的现实短板,同时社区教育机构个体办学能力较弱,群众参与度、认识度、认同度不高。而“社区教育共同体”开放与共享的特征能很好的改善社区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出现,使共同体的各个成员要素联系在一起,树立共同的愿景发展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质量。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成员单位可以为共同体提供不同的教育合作资源,丰富共同体的实践,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地区内各部门协调合作,使社区教育发展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造和谐社区的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和过程,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就是为了促进全体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推动社区教育大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队伍不断壮大,告别了曾经的大院,人们普遍感觉孤独,失去学习的兴趣。居民没有归属感,和谐社区的建设就面临着困难。“社区教育共同体”将居民以教育为中心进行合作、交流,促进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加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因此,创造和谐社区,就要从人本出发,将人与人用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某种活动,“社区教育共同体”正是以个人的学习需要出发,运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将居民联系在一起,促进社区和谐化发展。

二、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结构模型

1.组织框架

这种以成人学校为主体,联合乡镇成人学校及其他各类学校、街道社区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等不同个体,围绕共同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合理调配和共同享有教育资源的社区合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要想充分发挥地区各个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社区共同体,必须从共建教育基地、搭建网络平台、教育项目结对等方面入手,构建起混合型、综合性的合作、互动、分享的新型社区教育联盟,搭建起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框架,形成了以政府推动为主,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教育的“四位一体”的力量,形成“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教育社会化管理工作格局,使社区教育覆盖面更广、参与性更强、课程更丰富、教育效果更显现。

2.理论及内涵

根据合作教学理论和资源共享理论,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合作教学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组织合作学习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关于它的概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温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内涵主要有。其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形式;是一种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以共同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活动。把合作教学理论用于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中,把社区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共同愿景。为了发展社区教育,提升社区教育质量,社区共同体中的各个成员必须联合在一起为了这个共同愿景加强合作。

“资源共享”是现代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早期的研究认为:劳动力可以共享,可以形成共同的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的集中可以吸引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在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喜欢和擅长的工作。套用“劳动力共享”理论,将区域范围内的大部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的集中必然存在资源的优胜劣汰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被保留、重复的教育资源被整合,这样使用者能更高效地找到高质量的资源。;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将大大提升。“资源共享”,其本质都是最大利益的共享,区域教育资源共享追求的是从各部门教育资源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教育资源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为了发展社区教育,社区共同体内的成员单位本着资源共享以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时都积极提供本身有效的教育资源,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合作对方提供的教育资源,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也提高了社区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基本模型

根据上述理论本文试图建立整合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实现区域资源共享的实施路径,共分五步实行,从而形成社区教育共同体(如下图所示)。

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模型图

三、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设路径分析

为了实现社区教育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通过整合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教育资源,围绕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育者,人人是受教育者,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最终努力实现教育的本职价值,即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促进全体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建立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

为统一管理、提高决策效率与办事权限,设立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应该由几个方面的人员组成,一是政府官员,加强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的领导权;二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可以代表社区居民的意愿;三是社区企事业单位及各种教育组织的代表,既可以代表社会组织部门的意愿,也可以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的积极性,有利于资金的筹措;四是社区教育机构的代表,可以有效发挥学校在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另外要明确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成员的权责关系,社区教育应该形成“政府宏观引导,教育机构主管,社会组织机构积极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局面,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掌舵者,要凭借其行政权力在动员整合社区资源上特有的优势,包括健全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即提供政策法规资源;用民主、法制、引导的方式方法来指导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区组织;为社区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协调社区组织与社区单位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

2.通过项目结对,构建各种类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

通过项目结对开展合作,是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教育共同体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把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单位、社区居民以及地方政府紧密联系起来,共同参与到项目合作中来。社区教育共同委员会通过对所在地区社区街道所有潜在教育资源的调查,建立社区教育资源数据资料库,对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等。委员会成员应该积极向当地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宣传、面对面交流,获得各方对社区教育的合作意愿和需求,通过确定一个项目来达成双方的合作。例如,南京市华侨社区委员会牵头与社区内医院达成协议为社区居民服务,通过整合南京医科大学、省人民医院、省口腔医院、友谊医院、眼科医院等健康教育资源,建立起健康教育基地,给社区内的居民免费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供免费体检。与体育中心达成合作,整合体育中心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全民健身教育基地等。

3.创建社区学院与网络交流平台

由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政府联合创建社区学院和网络交流平台,加强社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以及把社区资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社区学院是为社区居民或社会弱势人群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是以传播先进文化、打造和谐社区、推进区域发展为目标,由街道办事处统筹监管,社区居委会协办,居民、社区、学院、街道四方共建共享,具有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普及性的一体多元化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实体。学院以对社区成员实施教育服务为主要内容,具有综合教育培训、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咨询服务、社区教育服务等多项功能。社区学院的创办是实现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一种实践形式,且这种实践方法是被无数成功案例证明行之有效的。创办的社区学院应以“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功能多样、服务社区”为办学原则,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旨在提高市民素质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另外,是搭建网络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开通网络远程学习平台和在线学习,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开放交流的继续学习的平台。通过平台既可以让成员享受互联网学习带来的快捷和丰富,也达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驻区单位为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提供一定的师资力量,主要是社区内的高校、教育机构等。要想构建社区教育共同体,首先要有充足的各方面知识具备的师资队伍。如法制学习共同体、健身学习共同体、健康教育共同体需要各方面素质的老师,面对师资力量的不足,社区教育委员会可以通过招募一大批志愿者来从事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其即可地解决社区人才缺乏兼职教师难找的问题,也可以节约了一部分的资金。

5.建立社区教育共同体投融资体制

由地方政府和驻区单位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社区教育的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资金经费作为支撑,社区内的组织机构在开展项目结对时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合作的正常进行,才能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学习共同体。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政府要加大投入资金的力度,充实社区教育的资金。对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的教育资源服务,政府要对其进行评估,适当给予补贴,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保证社区教育共同体的顺利构建,必须采取一定的保障措施,本文从政府和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社区教育共同体。政府能有效、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区域内各活动单元的互动,确保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对社区居民的教育合力,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实现该教育共同体的高效率。要想做到让社区、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服务中心、个人等教育资源提供者达成共建教育共同体的共识,地区政府必须从上从下做好协调工作,加大教育资源共享的宣传力度,从而带动个人、单位和社区资源的全面共享。

2.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机制

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担负起政策制定、统筹协调、经费支持、行政监督、法规规范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根据社区教育共同体共建实效,适时地制定长效政策,完善资源共享反馈机制。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中要承担沟通协调、经费赞助、参与评估、资源服务等工作,推动社区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

3.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的利益平衡机制

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在开展合作及资源共享过程中,必须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参与互动的,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此时,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多方互动合作对社区教育的积极影响,应积极承担起架设多方互动的桥梁。政府部门应联合成员单位共同协商运行决策,创新机制,建立利益平衡机制。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多方的共赢。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以均衡处理,必要时由政府作为第三方提供帮助,做到互动合作时真正实现利益平衡、融合协调与发展。

4.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的资源共享机制

社区共同体成员单位要想实现各方教育资源完全共享首先要树立开放互助的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开放共享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开放不仅是资源的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将社会优势资源引入校园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社区单位也要参与到资源开放共享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社区教育添一己之力。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资源共享机制明确成员单位所享有的资源和要积极配合提供的资源,共同努力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的提高的最终目的。

[参 考 文 献]

[1]汪国新.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与运行[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2]姜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9(9)

[3]杜瑛.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9)

[4]厉以贤.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社区教育[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1):56

[5]金红磊.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社区教育:内涵界定与建设路径[J].湖湘论坛,2010(03)

篇9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50-03

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全民健身的城镇可持续发展行动,是新世纪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特色。各国专家和学者对休闲体育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推出大众体育发展计划,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如美国的《健康公司2000年》、英国的《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新加坡的《2000年体育振兴计划》、日本的《迈向21世纪的体育振兴计划》、德国的《健身130全民健身计划》、澳大利亚的《生命在于运动》等等,都反映了各国政府对大众体育和国民健康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国全面健康观和全面发展观正逐渐的深入人心,人们对休闲的质与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休闲活动更利于促进健康和促进社会发展,正在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北京体育大学的朱寒笑、西南师范大学的杨英对休闲体育的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上海体育学院的莫再美对城市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进行了研究。郭惠平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供求失衡。肖林鹏等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结构探讨》分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本文通过对苏州社区休闲体育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苏州社区休闲体育服务体系的现状,并对改善苏州社区休闲服务体系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完善体育服务体系的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苏州市10个不同的小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古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城郊结合部、其他市辖区及新农村小区。涉及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就业环境以及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相关论文和专著,在中国优秀学位论文数据库收集博硕学位论文,并在全外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问卷调查法对于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有效性咨询过苏州大学等高校及社会体育学方面多位专家,得到普遍认可。对于问卷的发放,在2011年10月和12月先后2次对不同行政区的居民区随机发放相同的问卷,向居民发放问卷共1000份,其中回收958份,回收率为95.8%,有效问卷943份,有效率为94.3%。通过发放问卷及实地调研,准确详细地得到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第一手资料。

1.2.3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体育局和苏州市体育局群体处以及苏州市各区县文体局主管群体的领导进行了专访,对目前江苏省群体工作尤其是苏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有了较为宏观的把握。

1.2.4数理统计法将所得数据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存储,运算和常规处理分析,找出制约苏州市社区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因素,,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年龄分析

根据联合国人口分布原则,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此次渊查对象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偏向于青年型、成年型结构,样本分布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见表1)。21~30岁占32.66%,3l~40岁占28.10%,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表1苏州市调查居民年龄分布情况年龄(岁)20岁以下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

2.2社区居民休闲项目比较

表2为苏州社区居民闲暇时间休闲项目选择。从表中可以看出苏州市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主要用于看电视、上网。选择体育运动的只有31.5%,数据表明苏州市城市居民大部分利用闲暇时间看电视、上网,通过电视和网络来获取各种信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表2

苏州社区居民闲暇时间休闲项目选择

2.3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目的分析

表3为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目的比例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强身健体目的占71.5%,娱乐放松目的的占56.3%。在城市居民的心目中运动休闲的强身健体和娱乐放松作用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认可。休闲体育既不受限于体育竞赛的种种严格规定,也不追求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用来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和娱乐放松的目的。社区居民喜欢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表3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目的比例分布

2.4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场所

活动场所是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重要空间,是展开休闲体育必要的空间因素。表4为社区居民参与休闲体育场所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具有公益性、公共性特点的“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单位的体育设施”、“公共体育场馆”选择表现了一定的集中趋势。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场所要离居住处进,无额外消费的公益性的场地设施锻炼是公众的首选。通过表4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偏好于在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一起锻炼,追求一种大众化、团体化的锻炼氛围。发展公共体育设施是增加改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今后的休闲体育场所建设与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2.5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行为特征

体育消费指对体育活动的经济支出,包括实物型产品支出和观赏型产品支出,适当的体育消费是体育活动得以维持和进行的基本前提,体育消费水平也是反映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表5为居民每月的运动休闲消费情况。

如表5所示,体育消费每月不足50元的占总数的50.3%,50-100元的占总人数的28%,300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4.6%。社区居民休闲体育消费基本基于免费的形式,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男女每月的体育消费支出上存在差异,男性的体育消费支出大于女性体育消费的支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为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苏州市经济条件好,体育生态环境也不错,根据本市实际情况,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且以落实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理念、切实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与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并重的多元化、全方位的苏州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3.2建议

(1)改善社区公共活动场地。

(2)提高全民休闲健身意识。

(3)多渠道筹备资金投入。

(4)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

(5)培养休闲体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寒笑,中国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杨英,构建社区体育多元化服务体系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莫再美,广西城市老年人休闲体育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郭惠平,等,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6,

[5]肖林鹏,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6]王建平,我国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5):85-87,

[7]李静,等,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2):23-25,

篇10

关键词: 文化馆;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Key words: culture centre;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socialist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319-02

0 引言

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单纯的兴趣爱好,发展到多元化的需求。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机构,必须担负起引领和指导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导作用,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文化馆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是党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和基本阵地。社区文化建设对人民的安居乐业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社区需要文化,它不但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增强社区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社区文化还能以多种形式直接物化到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中去。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安居乐业。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反映,是用先进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便捷的途径。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工作是搞不好的。因此,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少城市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晚会活动以及节庆活动等之所以长久不衰,是与群众的广泛参与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涌现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越办越有生机和活力。社区文化建设要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社区的好人好事倡导良好风尚形成。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群众在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增强群众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性,提高全民素质,搞好社区精神文明。文化馆作为一个指导社区文化建设、普及文艺教育、改善社区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化素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在发展社区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 目前社区文化的状况

随着公共文化资源向社区农村的倾斜,目前的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有很大的改观。各街道、乡镇有文化站,各社区(村)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器材、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每年上级单位还配备相应的乐器、戏剧舞蹈服装、锣鼓等,相当的丰富。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不到位。不少领导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而注重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占次要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休闲、健身、娱乐,居民有个去处就可以了。把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点缀而已。没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社区文化建设,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也就处于很有限的水平状态。②制度的不健全。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不足和人员编制都是临时性的,有的甚至是40、50人员代替文化专干的工作。没有专业技能,最多是组织大家一起扭扭秧歌,活动单一乏味,不能起到一个专职的文化专干的作用。③专业人员少。社区的文化专干基本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而且社区的居委会工作繁杂,文化专干还在兼职科技、卫生、教育等多种工作集一身,有的甚至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现有的文化设施形同摆设。④群众参与的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参加社区活动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在职的青年居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活动,很多的特别是以女性居多,活动的内容都是以打打麻将为活动的项目。⑤活动的内容单一。活动的内容不丰富,没有吸引力,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经费的不足,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不能满足文化活动的需求。

3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1 下派专业人员。笔者所在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专业学校毕业的。有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曲艺等专业,有的专业人员虽不是专业学校毕业的,但是经过了好多年的实践,也在本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专业的人员,下派到社区,以社区为服务中心向周围辐射,定期举办各种专业的培训,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不断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学习、文化娱乐、文化信息交流等活动的蓬勃开展,真正实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有听、有看、有写、有画、有学、有歌、有舞、有演、有说”,使活动丰富多彩,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向往与喜爱的场所,真正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作用。

3.2 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的大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加的渴望,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社区文化联系着千家万户,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要根据社区的特点,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有专长的居民成立舞蹈队、秧歌队、乐队、美术、书法、声乐等,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与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

3.3 发挥专业文化辅导人员的专长。面临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派的文化专业人员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如我馆的舞蹈专业人员,组织早上和晚上广场上跳舞的人员,使用流行和受大家欢迎的舞曲,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舞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通过举办多种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相互交流,为构建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发挥余热。

3.4 培养后备力量。在社区文化辅导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一定特长并且文艺基础比较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这就需要我们专业的辅导员,多加关注和指导,使这些优秀的人才和队伍能快速提高,以点带面引领更多的居民共同发展繁荣社区的文化建设。

4 文化馆专业辅导员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优势

4.1 辅导培训优势。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且各门类艺术人才较全。文化馆专业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提供专业化的辅导与培训。社区居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在声乐、书画、器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专业的基础,也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文化馆就应该对他们进行一定形式的辅导和培训,一方面提高其艺术素质,另一方面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社区文化作贡献。使文化馆的业务人员与社区文化骨干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而且,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熟悉体验生活,同时为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两者相得益彰通过培训辅导,可以增强社区文化自身的“造血功能”,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使每个社区都有固定的文艺骨干队伍。

4.2 组织引领优势。文化馆不仅拥有各类专业文艺骨干、文艺团队,还拥有一批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和信息,在开展社区群众文化中文化馆不仅能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努力挖掘、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更多的文化建设信息,同时文化馆能够为社区文化发展提供宽广的演出平台,如广场文化的演出,为社区居民的演出,通过演出来锻炼社区文艺队伍,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社区文化建设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

4.3 组织活动优势。文化馆开展工作要以社区民间社团为基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馆不仅要辅导各社区开展经常性的小型分散的文化活动,让社区群众从被动欣赏转变为自觉参与,文化馆还要策划大型的节庆晚会,结合本地主题活动、品牌活动等重大活动,引领、带动社区的优秀文艺团队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参与本市、本省及全国的文艺比赛,来增加社区居民文艺展示机会,形成“以点带面、点面互动”的生动局面。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文化馆在承办本区“社区文化艺术节”、本市“老年人健身大会”、“广场舞比赛”等社区文艺展演等活动中,就是多次从社区中选拔优秀社团(队)节目参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此外,通过坚持不懈开展“送戏进社区”、“书画进社区”、“三下乡”、“送戏进校园”、“送戏进军营”等活动,都为建设和谐社区繁荣社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 文化馆在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牢固树立服务理念。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文化离开了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将成为无土之木,无源之水。社区文化活动要满足不同职业层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品味居民的精神需求,就需要文化馆的专业辅导人员更新观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时时提醒自己,摆正位置,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和活动质量,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5.2 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社区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的首要任务。社会在发展,各种文化活动形式纷纷出现,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如何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因此,文化馆必须加强自身特别是队伍建设,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来选拔和培养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增加知名度和凝聚力,这是确保社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加强自身修养,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加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5.3 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社区文化具有平民化的特点,发展社区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它同样要求在工作方式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创新。首先应着眼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在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机制,培育先进的社区文化,不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促进群众文化工作走向新的繁荣。总之,社区文化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文化馆发挥着宣传作用、桥梁作用、传承作用、娱乐作用、引领作用及稳定作用。当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馆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在此前提下,文化馆应顺应形势的发展,切实担负起职责与使命,创新机制与方法,大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增强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在构建和谐社区、稳定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文化馆的正能量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一、加强居民管理,为提高居民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综观社区现状,有些居民素质不高,自我约束意识缺乏,不注意邻里团结,不懂得爱护公物等,更严重的是有些居民语言粗俗,举止不雅,待人接物不当等等影响了社区对外的整体形象,也导致了我们所居住的小区内出现了侵占绿化带乱摆乱放、乱停乱放等等不文明行为的频频发生。为此,我们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将“网格化”管理与提高居民整体素质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网格长在居民管理中的引导、监督作用。实行网格长积极主动地开展网格管理各项工作:宣传企业、矿党政文件精神, 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为新住户和流动人口发放社区居住管理规定并监督落实情况;充分掌握本网格内所有住户的家庭信息、安装设施,及时了解居民家庭矛盾,提前帮助解决,让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促进家庭和谐;同时网格长对网格内职工进行登记,做好入户帮教工作,经常性组织职工家属学习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吹好安全“枕边风”。对网格内不文明行为及时劝阻,即时解决,做好不和谐因素前期调处稳控工作, 确保矛盾纠纷不升级, 问题隐患不扩大, 力争将一般性的不和谐因素化解在网格内。以硬性管理、分区负责的形式做好规范居民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居民素质。

二、加强社区建设,提高对居民教育在社区的认识

居民教育的服务对象很广,从幼儿到老年人,从低学历者到高学历者,社区居民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社区居民教育的组织者可以是社区组织机构,也可以是各种社会团体和社会机构。居民教育就是运用社区现有资源:文化阵地、场所、形式等,对社区居民进行板报宣传和集中培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加强居民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发展,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对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矿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企业发展,而社区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重在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是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三、加强社区教育,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就目前而言,居民素质从总体上看还是好的,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社区教育。一是社区教育定位:居民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缔造者,品牌社区的创造,都是由社区员工、居民们来完成的。社区如何发展,能否打造成品牌与员工、居民的素质息息相关。提升社区整体实力素质先行,素质的可塑性要求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必须认识到居民后天素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二是教育内容: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电视等多媒体进行阅读、学习等,甚至小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百度一下”已成为流行趋势,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为引导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社区内设立“图书银行”,以居民自发存书、共享书籍形成居民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居民树立社区“主人翁”的观念,自觉参与到社区治安、文化等建设中来。借“图书银行”这一阅读平台,以安全帮教、青少年图书、生活时尚、“夕阳红”图书等多种书籍为主要组成部分。既可以有效引导社区青少年、待业青年等人群自主阅读、远离不良嗜好,还可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三是教育对象:社区内中小学生、青少年(沉迷网络)、待业青年(赌博酗酒)、老年人(时间多)和流动人口(急于融入小区)为重点,注重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提高阅读趣味性的同时,加大对居民的吸引力,从而达到整体提高居民素质的目的。四是教育方式。1、针对青少年,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社区抓好学生家庭教育,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安全、向上的学习、成长环境;2、针对待业青年,除引导、介绍就业工作以外,社区重点抓好待业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学习、技能培训,以便更好的就业。3、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针对他们时间多、缺少儿女陪伴这一特点,以“图书银行”、台球室、象棋室、舞蹈排练室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健身、娱乐的场所,使他们“老有所乐”。4、针对流动人口急于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中的心理需求,社区以抓好居民学校为重点,以文化宣传队成员带动的形式,引导他们进入排练室、“图书银行”等活动场所,为他们提供娱乐的同时,也拉近了他们和社区、邻里的距离,更好的适应社区生活。

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发挥好社区文化引领作用,抓好社区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好社区文化活动是彰显社区文化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文体设施是文体工作的基础,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新型社区组建后,职能部门、社区及小区共建单位形成合力,集中财力和物力,新建一批活动室、健身场地和文艺演出场所。群众文体活动设施日益齐全,居民的满意度不断增强。二是加强社区文艺团队建设。团队是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富有活力的主体,它能吸引和辅导居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活跃社区的文化生活。根据社区居民的不同特点和业余爱好,自由组建棋艺、书画、曲艺等艺术团队,组建乒乓球、太极拳等体育运动队伍,由文艺骨干统一管理。同时,社区还主动加强了与矿各单位、学校等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他们文体人才众多的优势,联手为社区文化建设出力。经常组织各支队伍和矿各单位的文体骨干开展比赛、表演和娱乐活动。充分地发挥社区文艺团队在群众性文体活动中的作用。三是精心设计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社区文化、社区体育、楼群文化和家庭文化活动,吸引居民群众参与,使居民群众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并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四是重点抓文化阵地建设,确保社区文化建设有载体。

(一)是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社区设置了宣传栏、LED显示屏、阅报厅、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等,定期更换宣传专栏内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还经常举办法律、健康、科普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受到居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丰富文艺表演内容。每逢元旦春节和“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都举办不同专题的文艺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通过以活动为载体,健身为目的,达到提高居民素质构建和谐社区的美好愿景。

总之,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发挥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是当前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一个企业的发展与兴旺发达,离不开社区建设,要搞好社区建设就要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制度的日益完善,人类对于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失的意识日益增强,对于企业而言,利益相关者们要求企业保证其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单边治理模式受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公司多边治理模式的挑战。

一、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

利益相关者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后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诸多学者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我国学者江若尘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即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经销商、战略伙伴、政府、媒体、公众、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团组织和团体、行业专家、顾客、市场研究和策划公司、广告公司、储运公司等[1]。

美国学者米切尔详细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和发展,归纳了多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分类方法,提出了通过合法性(某一群体是否被赋有法律和道义上的或者特定的对于企业的索取权)、权力性(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紧急性(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三个属性对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2]。同时拥有企业问题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的划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保持较密切联系而拥有上述三项属性中的两项的划分为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只拥有三项中一项的群体划分为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本文依据江若尘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将不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纳入米切尔分类法中, 认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顾客、雇员等;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经销商、政府、战略伙伴等;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广告媒体、行业协会、大学及科研机构、相关社会组织团体、行业专家、行业协会等怎么写论文。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分析

1、确定型利益相关者

对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而言,股东希望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发展、投资的资本获得增值;债权人要求企业按照预定的时期偿还资金并取得收益;经理层追求的是高薪、社会地位及企业的发展;普通员工注重较高的工资、福利、企业的认同等;顾客追求的是获得满意的服务、优质的产品等。因而在一般情况下,股东的投资、债权人出借的资本、雇员投入的人力资本以及顾客共同形成了企业最基本的利益圈,该利益圈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分析,必须首先满足该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才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

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在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中,供应商和经销商都是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纽带,这部分利益相关者追求的是能够与企业保持稳定的关系,按时收到货款、得到企业供货等;政府关心是企业的税收、稳定的提供就业以及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等。因此,企业的供应商、分销商、政府将企业的利益圈涵盖到企业原材料购入、产品生产到销售及时市场环境等各个方面,使企业的利益圈能够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3、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

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如媒体、广告、社区、高校科研队伍等一般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因而他们的利益需求比较特殊,既要求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要求企业发挥社会性群体应有的责任与功能。虽然他们不是企业重要的利益影响者,但是如果忽视他们分析,有可能引发企业经营中的潜在危机,使企业的利益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例如媒体、广告的有效宣传能够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但是一些负面的报道和宣传也可以无形中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将此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纳入企业利益圈内十分必要。

三、企业利益相关者纳入方法及管理

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拥有的利益需求不同,在把不同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1、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管理

确定型利益相关构成企业最基本的利益圈,对该类利益相关者的管理重在激励。在对其进行激励时,最主要的激励对象是经理层。经理层是企业决策的制定者,也是企业战略执行的领导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获取和公司的长远发展怎么写论文。对经理层的激励主要可以通过股票期权制度把经理层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此外,对员工和顾客的激励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员工董事计划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能够更加有效的与企业相融合;通过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与顾客保持稳定的关系等吸引顾客、获得顾客认可,从而多方面地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纳入及管理

预期型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效的完善企业的利益圈,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原材料、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稳定性要求日益提高分析,企业为了有效应对市场的竞争压力,就必须妥善解决该类环节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问题。对该类利益相关者的纳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体化进程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要想在市场上获取一定的资源需要付出的极大的成本。企业为了降低这种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一体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进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包括企业的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一体化是企业纳入利益相关者应用的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体化将企业的上游供应和下游销售环节链接在一起,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稳定的市场合作关系

契约论认为,企业是契约关系的缔结体,每一种契约关系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分析,必须充分考虑政府,战略伙伴这类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对预期性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重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即与政府保持稳定的伙伴关系,最大程度上取得政府的支持;与战略伙伴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从而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经营的风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3、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纳入及管理

潜在利益相关者虽不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但该类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却能够使企业遭受极大的潜在损失怎么写论文。对该类利益相关者的纳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共建和谐社区

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不能将自身独立于社会之外。企业的发展带动着社区的发展,但企业发展中的生产污染等问题也会直接影响社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企业必须通过改善一些生产行为而降低企业对社区造成的影响,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共建和谐社区。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及对外影响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

(2)建立战略同盟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分析,与广告公司、市场研究与策划公司、媒体等潜在利益相关者建立战略同盟,能够积极地将潜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纳入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促使企业被更多的相关群体有效认知、企业产品被更多消费者接纳,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3)产学研一体化

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产品设计和研发的能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因而企业在对潜在型利益相关者进行纳入及管理时,可以充分利用内外部条件,与高等院校中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将科研成果市场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对潜在利益相关者的有效管理实现了企业科研绩效的提高,帮助企业获得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1]江若尘.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工程经济,2006,10: 67-74

[2]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 13-18

[3]楚永生.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新发展理论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2004,2: 33-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