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02:3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典型案例剖析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以案促改”活动开展以来,集团、省公司和公司等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下发了很多案例,也重申了很多关于加强廉洁自律工作的文件和通知。一方面反映了各级领导对廉洁自律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各级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为我们划的“红线”,立的规矩,是“高压线”,绝不能触碰,更不能逾越。我对这些文件和通知始终如一的态度就是:认真学习,细心体会,了然于胸,严格遵守。把这些规矩作为自己履职的基本规矩和准绳,做到坚守“红线”,严守规矩。
2、慎独慎微,敬畏规矩
一、征集对象
市属各高校、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局属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及教育支持机构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能代表本单位特色与水平的典型材料。
二、征集主题
(一)以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二)以教育信息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教育信息化变革教育管理模式,提升教育管理效能;
(四)以教育信息化开展“数字教育”,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促进农村教育的新发展;
(六)以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教育提供服务;
(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色、创新点或建议。
三、材料形式
(一)典型案例
案例的编写要求:一是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既体现成效,又有理论剖析。二是案例编写应以事实为基础,适当加工整合。每个案例字数3000—5000字为宜,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做什么和为什么做);主要做法(如何做);成效分析(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教育效益等方面的成效);经验总结(应具备的政策、方法、条件等);示范作用(在哪些领域、范围可作示范及其意义与作用)。
(二)应用研究成果
成果包括:已经公开发表(或拟录用)或获奖的论文;正式出版的专著;已经取得著作版权的软件;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教育软件等。
(三)总结材料
四、报送要求
(一)请市属各高校,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局属各单位报送一份关于本单位或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总结材料(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
组织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提示单
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要把查摆问题作为主要内容,逐一对照检查、剖析深层原因、明确整改举措。中层干部由分管领导审阅签字,普通党员对照检查材料需由支部书记审阅签字。严格按照“五个对照”要求,对材料进行审核把关,主要做到“四看”,即看查摆问题是否深刻,看干部群众意见是否有回应,看剖析根源是否触及灵魂,看整改措施是否切实可行。主要做到四个紧密联系:紧密联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衢州落地见效,紧密联系市委“1433”战略体系重重落地,紧密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紧密联系自身思想、工作、生活情况,把问题讲清楚、把根源剖明白、把整改措施讲具体,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
以下内容为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中的必备项。
五个对照:每名党员重点做到“五个对照”,即:①对照“十条军规”“十条宣言”“三个绝不能”,认真梳理工作作风上存在的短板不足;②对照全市建设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动员大会上提出的“拖拉机”“推土机”“压缩机”“洗衣机”“搅拌机”“复读机”等“六机”现象,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③对照市委七届四次全会部署的 15 项攻坚任务,深入检视在贯彻全会精神、落实攻坚任务方面的“庸、散、慢”问题;④对照公开通报的四起损害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深入反思工作中是否存在耍花招、打太极、摆乌龙等问题;⑤对照退休“老王”“跑腿书记”卓彦庆等正面典型,深刻反省自身在思想境界、宗旨意识、工作作风上存在的差距。(重点!逐项展开、逐条对应)
7月28日至8月18日。
二、目标要求
通过整改,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实际行动;制定和完善本单位、本院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规划、目标和措施;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
三、方法内容
1、制定整改措施。教育局和市直各院校领导班子,教育局机关各处室、高等院校分校、二级学院、系、部,各院校处室,都要紧密围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个主题,在学习提高、对照检查和案例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解决问题的整改措施,此项工作于8月10日前报上一级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系统学教办将编发简报报道各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
2、制定和完善体制机制和相关措施。教育局和市直各院校要不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围绕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制定科学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措施,制定和完善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相关措施,制定和完善本单位、本院校评价科学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政绩考核办法;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思想和工作作风建设的体制机制。
3、整改落实阶段小结。全系统各参学单位要认真做好阶段小结,于8月10日前,形成文字材料报上一级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学教活动领导小组要按照《方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对各单位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对达到要求的,同意其结束学教活动;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在限定时间内继续整改直至达到要求。
四、督导检查
市直教育系统学教活动督导组要继续深入各单位开展巡回督导,重点督导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查看会议记录及其它相关材料,评估整改措施的真实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可延续性。在整改落实阶段后期,市直教育系统学教活动领导小组将对所各院校、局机关各处室的学教活动进行检查验收。主要检查验收学习提高阶段中集中学习的时间是否达到了40小时,对照检查阶段中领导班子成员是否撰写了对照检查材料、征求了群众意见、召开了民主生活会,案例剖析阶段中是否按照要求撰写了案例剖析专题报告,整改落实阶段中是否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是否制定和完善了体制机制,是否办了一批实事、破解一批难题、取得实际效果,对未能达到要求的要及时补充完成。检查验收的重点对象是各单位的领导班子及成员、中层干部;检查验收的方式以文字汇报、查看档案资料、走访调查为主。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背景
天津市从1953年至今,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余稿。直到1996年版规划,明确提出“重视历史名城保护,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在承载城市记忆的租界区中进行新建建筑的设计。如何在拥有“万国博物馆”之称的五大道地区新建居住建筑,与历史环境风貌的相协调性是不可忽略的问题之一。
2.既有居住建筑的风貌
研究英租界区的新建居住建筑设计,首先不得不考虑其既有居住建筑的风貌。“英国外墙推广界”的五大道又是居住建筑所在的核心区域。下面对五大道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风貌特征,从建筑肌理、尺度、色彩、外立面材料及屋顶等方面概括总结如下:
2.1既有居住建筑肌理
英租界五大道地区现存街区30余个,每个街区中的住宅空间布局方式也不完全相同。把英租界居住建筑的空间肌理进行提炼概括,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带状、枝状、环状、串联环状。
2.2既有居住建筑尺度
英租界五大道地区所占数量较大的别墅式住宅,多为砖木、砖混结构的二、三层建筑,如:胡仲文旧居、曹锟旧居、张作相旧居等。其次为公寓式住宅,层数相对较高,多为四、五层建筑,如:茂根大楼、香港大楼以及剑桥大楼等。
2.3既有居住建筑的色彩特征
英租界五大道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主体色主要是中明度、低彩度的暖色相;辅助色主要是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相;点缀色主要是高明度、高彩度的冷色相,窗户主要以暗红色和白色为主。
2.4既有居住建筑外立面材料
英租界五大道地区既有居住建筑的外立面材料以砖为主,包括:普通清水砖、烧结砖、疙瘩砖及硫缸砖等;其次还有拉毛抹灰墙面、卵石墙面等。其中硫缸砖、疙瘩砖均属于天津地区相对传统的建筑材料。
2.5既有居住建筑屋顶
英租界五大道地区屋顶形式以坡屋顶为主。坡屋顶主要有筒瓦、板瓦两种形式。筒瓦凹凸感强,板瓦则纤细轻巧。
3.英租界区新建居住建筑风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天津英租界区营建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1996年开始,天津颁布了一系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环境整治规划及保护规划等。
本文将通过1996年后建设的、分别位于英租界五大道历史街区的核心保护区的香港路国际村、建设控制区的五大道公馆及历史街区外的诚基中心国际公寓三个案例,来剖析英租界区新建居住建筑的设计。
3.1核心保护区新建居住建筑风貌剖析
据调研统计,1996年后英租界中位于五大道核心保护区的新建的居住建筑有香港路国际村、更生里、三盛里、永定里等不到10组,其中于1999年建成的位于香港路与重庆道的交口附近香港路国际村最为典型。
香港路国际村从肌理与尺度上完全延续了既有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采用的是里弄式住宅空间――支状空间肌理。该建筑群主体三层、局部四层的砖混结构。主体建筑色彩为砖红色,窗户的窗框、阳台的色彩为白色。阳台栏杆为具有金属质感的深灰色。外立面材料采用的是普通清水砖。屋顶的处理上,采用了周围建筑常用的红瓦坡顶上加老虎窗,并且适当设置露台,延续欧式风格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感。
综上,作为五大道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的新建居住建筑香港路国际村,在肌理、尺度及屋顶形式上对既有建筑完全沿用的同时,在色彩与外立面材料的采用友和既有建筑保持了高度的相似性。
3.2建设控制区内新建居住建筑
在建设控制区内的1996年后新建居住建筑群组有唯有建成于2002年的五大道公馆一个。五大道公馆位于和平区成都道与桂林路的交口,其北临岳阳道,东临广西路。其南侧为低层建筑为主的五大道历史风貌保护区,北侧则为新建商业项目。
此建筑组团平面成L形沿街布置,三层砖混结构,平屋顶。立面材质以青色墙面为主,白色石材线脚适当穿插点缀。立面外檐设计中以横竖交错的线条完美组合而成,尤以竖线条为主与周边建筑呼应。充分体现了五大道地区时代建筑风貌,像周围的历史建筑一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综上,作为五大道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区的新建居住五大道公馆,在肌理、尺度及屋顶形式上与既有建筑相比有适当的突破,在色彩与外立面材料的采用和既有建筑保持了高度的相似性。
3.3历史街区外的新建居住建筑
据统计,1996年后英租界中位于五大道历史街区外的新建的居住建筑有诚基中心国际公寓、昆明公寓、惠嘉公寓、正和公寓等约20余组,其中2008年建成的诚基中心国际公寓比较典型。该建筑位于和平区南京路129号。
诚基中心国际公寓是点式超高层建筑,英租界区五大道历史街区外大体量建筑的典型。占地约5000平方米,东西长70.8米,南北长65.8米,主总体高度162米。此建筑组团在体量上,与历史街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立面材质采用了褐色花岗岩和玻璃幕墙,虚实对比,古典中显示出现代。屋顶是仿欧式的坡屋顶设计,但与五大道的既有建筑相比尺度过大。
综上,作为五大道历史街区外的新建居住建筑诚基中心国际公寓,在肌理、尺度、外立面材料上与既有建筑相比均完全突破,仅屋顶形式和既有建筑保持了高度的相似性。
4.分析和结论
以上案例均为天津英租界区1996年后新建居住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品。通过对其剖析可以看到:新建居住建筑位于英租界五大道历史街区不同位置,风貌协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建筑肌理、尺度、色彩特征、外立面材料、屋顶形式这几方面来看,位于五大道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历史街区外着五方面的吻合度成递减状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009-05
引言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启动“开放式课件”项目(Open Course Ware Project,简称OCW),宣布将学校全部课程教学材料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由此拉开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几年来,在MIT OCW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下,作为提高教育公平和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程度、赋予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权利、实现全民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共享知识为宗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目前,开放教育资源的种类由最初的开放课件发展到包含开放教育内容、开放协议、开放平台、软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的参与者和影响面也已经由原来的高等院校推广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等诸多领域。
目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一方面它可能对新工具的开发、应用与创新以及软件的开发模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对大学的管理理念、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因为高等院校作为教育资源拥有的主体,在这场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3年,我国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在资源建设与遴选模式、版权保护机制、资金支持方面等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这七年中,我国已形成了“学校――省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和评审机制:建成3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但是,也由此引发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效率,探究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成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系列文章在遴选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的典型案例的基础上,从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共享和再生的视角,深入分析和研究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与运作机制,以期对我国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大学的知识创造使命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 开放教育资源(OER)的本质与分类
1 OER的概念与本质
2002年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举行的“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上,首次提出“开放教育资源(OER)”概念,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那些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来向有关对象提供的可被自由查阅、改编或应用的各种开放性教育类资源”。这些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用于教育机构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并在以后几年中,不断对OER概念和内涵进行讨论和修正。2006年,UNESCO在OER论坛的总结报告上将OER定义为:OER是指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素材,人们在教育、学习和研究中可以自由、开放地使用和重用这些素材。休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认为“OER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下,在公共领域存在的、可以允许他人免费应用和修改的教学、学习和研究资源,包括全部的课程、课程教材、流媒体视频,测试、软件以及支持学习的其他资料和技术。OECD的“教育创新研究中心(CEPd)”研究者将OER界定为“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中。”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m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
虽然不同组织或学者对OER的理解有一些差异,但是我们能够从以上定义中看到OER的一些本质:第一,OER是面向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的资源,其目的是支持人们学习、教学或研究,促进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第二,OER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数字化资源,互联网为OER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运营环境;第三,OER包含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开放的课程资料、学习内容,还包括支持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软件和技术;第四,OER是免费的、开放的资源,是遵循开放许可协议的资源。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OER中的“开放(Open)”并不意味着放弃著作权或免费获取享用,而是指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简称CC协议)的开放,即在特定的条件下将部分权利授予公共领域内的使用者的开放。借鉴软件界的行规,按开放的程度,可以将自由开放分为三个版本:Freedom-1仅是简单的、免费获取信息,即通过网络可看、听、读这些信息;Freedom O是指可以复印和再分发所获取的信息:Freedom 1是指可以对所获取的内容进行修正、组合或编制,即可以派生出新的信息。OER中的“开放”是指向世界免费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只要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获取这些资源,并可以对其进行改变或扩展:但在应用或修改这些资源时必须要注明出处、作者,且仅用于教育目的;而且经过扩展和修改的派生资源也要按原始资源开放条款约定向其他人免费开放。
2 OER的分类
尽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缘起于2001年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理解的深入,人们对OER内涵的理解已经扩展。除却开放课件外,开放教育资源还包括开放的教科书、流媒体、测试工具、软件,以及其他的一些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材料和技术。
当然,关于OER的具体内涵和分类,不同的组织和学者有不同的视角和分类方法。UNESCO认为开放教育资源包含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资源和质量保证的资源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完整课程、课件、内容模块、学习对象、学习支持和评价工具、在线学习社区;支持教师的资源包括为教师提供能够制作、改编和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的工具及辅助资料、师资培训资料和其他教学工具;质量保证的资源是指确保教育和教育实践质量的资源。OECD的2007年报告中,引用了Margulies OER内容的分类,将OER分为开放内容、工具和执行资源三部分,具体内容分类见图1。
赵国栋等人认为“OER包括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工具、开放课件与相关内容、用于教师提高其E-learning能力的开放资
源、课件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OER的组织和实施框架可以被划分为“开放的标准与协议”(Open Standard&License)、“开源的工具与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开放的课程管理平台”(Open Course Management System)、“开放获取的内容”(Open Access Content)、“开放的共享联盟”(Open sharing Consortium)5个基本组成部分。
本研究的研究者认为,从OER内容和类型来分,开放教育资源分为“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标准和协议”、以及“开放的工具和平台”三部分内容。其中:
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是指向使用者提供可用于查阅、参考、使用和修改的免费数字化内容,包括全部课程资料、课程模块、课件,课程目标、资源库、教材、视频、资料集和杂志等;这是OER的主体和核心。
开放的标准与协议是指促进资料、设计原则和内容本地化的知识版权保护协议、软件的使用协议、资源的开发与存贮标准等,是OER运动中实现内容性资源共享与互用的技术和法律基础。
开放的工具和平台是指支持开发、传输、存储、应用、共享开放存取教育内容的工具,包括内容检索和组织工具、内容开发工具、内容和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
二 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发展
MIT“开放课件”项目的目的在于将其研究生、本科生的全部课程资料放到互联网上,供全世界的人免费使用。此举得到世界各国大学、国际组织赞同并纷纷效仿,日本、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大学建立开放课程联盟开发自己的开放课件或者翻译、本土化已有的开放课件。这场发自传统大学的开放课件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如上文所述,不同组织和机构对OER的概念和内涵不断进行修正和调整。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此问题的理解的深入,开放共享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公众认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已蔚为潮流。开放教育资源对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得到世人的关注,在相关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
近年来,OER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首先,资源内容已由原来单纯的开放课件、开放课程内容,发展为包括“开放教学与学习过程、开放教材与课程模块、开放技术标准与版权协议、开放学习社区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其次,由传统大学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现在已扩展至基础教育、开放教育乃至企业培训领域,其知识共享、创新理念与终身教育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教育创新的开展;第三,在OER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既有传统高校、开放大学以及BBC等机构、团体提供内容资料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也有通过组织制度、个体等提供内容的建设资源的模式;第四,OER项目的关注焦点也由关注开放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了开放教育资源应用和共享的实践模式的探索,乃至对开放世界中教育方式、学习文化的探索。诸如休特基金会资助的、由英国开放大学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共同实施的开放教育资源研究项目OLnet(Open Leaming Network)就是旨在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和方法以研究和理解愈加开放的世界中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与OER相关的学习方式,并探究OER的其它影响。
三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设计
1 研究的目标
近十年的发展中,许多国家参与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涌现出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OER项目。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其理念的落实与实施涉及到教育体制、经济、法律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国际教育资源运动的焦点已经由早期的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转向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由开放理念的推广转向资源质量、资源有效应用方式方法的探究等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这个视角看,中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发展与世界同步。
“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专栏的开辟,主要是在研究国外开放教育系统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向国内读者介绍在资源建设机制、法律机制、再生与应用共享机制等方面均比较典型的国际开放教育资源案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剖析这些案例的特征,从中挖掘其建设运营机制,剖析这些机制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借鉴意义,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案例的遴选
本研究团队长期关注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开放教育资源中资源的应用共享及资源的自组织和再生问题,并聚焦了一些案例。为了保证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方法遴选了案例:
第一,基于开放教育资源定义、本质,确定了案例的选择框架。即开放教育资源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开放的工具和平台、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几部分。
第二,基于UNESCO的OER wiki、OCW Consortium、TheWilliam andFloraHewlertFoundation、Wlkipedia等资源导向网站,遵循OER内容分类框架,分别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项目作为候选资源。
最后,将这些项目资源分别咨询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领域的专家,让他们从候选项目中选择自己认为影响范围较广或有特色的项目,根据推荐次数的多少,确定了最终的十个OER项目作为研究案例。这十个项目中主要包含开放存取的教育内容,此外还包含了开放的标准与协议、开放工具和平台。在开放存取内容选择方面,主要是从资源组织机制、资源应用和资源再生视角,对案例进行分类后,选择经典或者公众知晓率比较高的项目。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在确定研究案例后,从哪些角度剖析开放教育资源项目,是本系列文章研究的关键问题。尤其在我们选取的案例中,如MIT OCW、英国开放大学(Ou)的OpenLeam等项目,国内已有众多介绍和报道。如何做到不是简单的重复介绍,而是挖掘出项目新内涵,一直是该研究团队成员讨论和思考的问题。Stacey和Rominger认为一个OER项目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到政策、法律、商务运营、技术、开放的社会文化等属性问题。在借鉴Stacey和Rominger对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属性解读的基础上,研究团队确定了本系列典型项目的研究和分析框架。每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主要分析研究以下内容:
(1)案例简介
对所选择的案例进行系统介绍,主要包括项目的目标、面向对象、项目类型、项目的负责机构、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运营方式等基本内容。
(2)项目系统的组织架构、应用与共享机制透视
根据该项目的主要特征,深入剖析其资源的系统组织架构方式,包括资源的类型、资源的创建方式、资源的组织方式、资源的评价方式,资源的应用与共享机制,诸如项目资源开发和运行所遵循的技术标准和版权协议等。在此基础上,
总结该案例的特征和成功经验。
(3)分析探讨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价值
结合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到中国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讨这些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对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
由于本研究专栏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共享和再生机制。研究人员对资源的组织机制、资源应用方式以及资源评价和遴选机制等问题会重点剖析,提炼案例资源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价值。当然,由于本系列文章所遴选的十个开放教育资源项目分别属于不同的资源类别,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所以,在研究系列文章的撰写中,项目的特征和优势是重点内容,每个案例会依据其特殊性将会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
4 研究专栏文章的设计安排
此系列文章共分12篇,首篇为综述性文章,主要介绍此系列研究的目标、意义与价值、研究案例的遴选方式以及文章的写作体例:末篇为总结性文章,是对该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和反思;剩余十篇文章的组织主要基于开放教育资源所划分的种类,分为开放存取协议,开放学习工具和平台,开放教育内容等几部分。其中开放教育内容为研究案例的主要部分,包括MIT的OCW、OU的OpenLearn、Rice大学的Connexions、OER Commons、MERLOT等。具体研究案例及其相关简述如表1:
四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阻挡的趋势。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教育世界中,开放共享的理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开放教育资源与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联系在一起,发展非常迅速。众所周知,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和技术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社会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知识的共享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与日渐开放的文化氛围也会促进开放共享理念的传播与实现。
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发现在最近十年间,国际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比较成功或者观念新颖的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为本专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团队认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如下:
1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意义
(1)研究专栏的理论意义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推动人类教育发展史起到变革性的作用,从而使当代教育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并使知识共享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基于此,开设“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研究专栏,一方面在于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被人创造、知识为人所用、知识随时随处可用”的知识“大同”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外开放教育资源这些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脉络,揭示开放教育资源在设计、开发、实施、应用、评价等诸多环节的经验与不足,从而把握开放教育中知识生产和分享传播的内在规律。
(2)研究专栏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专栏系统梳理并分析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典型案例的机制、技术与方法等对于促进我国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结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的相关经验和不足,有助于我们系统了解网络教育资源的系统架构。
探索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模式和共享机制,可以提升国内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维护效益,充分发挥各种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示范作用。
2 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研究的价值
一、案例背景分析
1.对本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分析
“就业维权之道”是围绕着劳动者有哪些权利义务、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展开的。本框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中选取了与劳动者权益关系最为密切、现实生活中发生争议较多的几种,即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享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权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劳动者不仅享有劳动权益,而且应承担义务。并以流程图的形式归纳了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即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重点让学生了解劳动仲裁,引导他们在遇到劳动争议时积极地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本框内容既是对上一框“通往就业之路”内容的深化和延展,又是对下一框题“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即学生作为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如何参与市场经济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终身受益的作用。
2.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专题第一框“通往就业之路”的学习,不仅对求职、应聘的方式和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明确了劳动者成功就业的第一步是要签订劳动合同,因为它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这为本框题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也存在着不足,一方面学生对求职应聘中存在的违法现象不能清晰地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对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性的信心不足。
二、教学设计及意图
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教学活动为学生自主合作,师生、学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双边教学过程。基于本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教师点拨来完成的。教师提供平台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案例、剖析案例,逐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分析事物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第一目“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并作具体要求:每一名小组成员课前都要认真预习书本57-61页的知识;要找一找生活中劳动者权利被侵犯的典型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建议;每一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各抒己见(师适时点拨)。
(2)学生在学习第二目“劳动者的维权路”时,师抛出“卧底维权”案例,让学生剖析案例,寻找解决的最佳方式,并从中一步步归纳出劳动者维权之路。
2.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1)自主合作学习。这种设计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2)组织学生课堂交流课前研讨成果,师生共同探究疑难问题。这种学习方式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答案,实现学生的客观需要与学生自身的主观需要之间的有机结合,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充分调研也能推动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精心预设课程,灵活地应对生成的问题。
(3)组织学生对案例深入剖析。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比较准确地理解劳动者的维权途径,正确地分析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运用法律相关知识论证和探讨劳动者有什么权利,应如何维护权利,政府应如何作为,在观点的碰撞中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4)教师总结并延伸。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最新信息,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反馈情况
由于课前就布置了自由分组学习的任务并对小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每个小组最后在课堂上要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这无疑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性,促使学生课后通过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等方式来形成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特别高,对问题的探究有一定的深度。
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学生直接从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所以更多地体现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科的育人价值。第一小组从生活中选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正反两则材料(“天理何在”和“总理为我讨工钱”),真实、生动地说明了“劳动者有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并深刻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侵犯劳动者报酬的现象。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对疑难问题的讨论探究、教师的点拨逐步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使学生从细微处体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第二、三小组从现实生活的热点“被加班”、“童工现象”着手选取案例并与自己的亲友联系起来进行剖析,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维权意识。学生在明确“劳动者有休息休假权利”时,提出“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是不是意味着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加班加点?”这种思辨式的疑难问题,说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形成也将促使他们去查阅《劳动法》法律条文,进一步加深对劳动者权利的认识。第四、第五小组“反材正用”,增强了课堂的轻松气氛,使学生明确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损害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
在分析劳动者维权途径时,学生通过对“卧底维权”案例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并经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点拨,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行得出正确结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案例分析优势
这节课对“自主、合作、点拨”学习作了初步探讨,从本节课的反馈来看,案例分析有以下优势: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节课始终是围绕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进行的,没有把教师“抛开”,教师发挥了适时的点拨作用。
2.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和显现的独立学习能力,本节课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展示、讨论,课后总结的设计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性,并创造了多种学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实现了主体之间的合作性
1、坚守“红线”,严守规矩
“以案促改”活动开展以来,集团、省公司和公司等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下发了很多案例,也重申了很多关于加强廉洁自律工作的文件和通知。一方面反映了各级领导对廉洁自律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各级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为我们划的“红线”,立的规矩,是“高压线”,绝不能触碰,更不能逾越。我对这些文件和通知始终如一的态度就是:认真学习,细心体会,了然于胸,严格遵守。把这些规矩作为自己履职的基本规矩和准绳,做到坚守“红线”,严守规矩。
2、慎独慎微,敬畏规矩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121―0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趣味案例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一、趣味案例教学的含义
趣味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启发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教学过程。在具体实施中,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模拟训练。趣味案例教学提倡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角色,通过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尝试用案例解决政治课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作出自己的决策和选择,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
二、趣味案例的收集、选择和应用
(一)趣味案例的收集。教学实践中,收集案例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 通过生活实践收集。生活实践是收集案例的最佳渠道。教师通过生活实践收集案例,能够充分了解案例的细节,体会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细微之处。
2. 通过网络搜索收集。网络信息非常大,更新非常快,是教师高效备课的理想渠道。通过专门的网站搜索相关案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使案例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3. 通过查阅资料收集。阅读材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这也是收集案例最方便的方法。
(二)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原则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即为了什么教学目的而选择此案例。如,为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就要选择与所讲授的理论完全吻合的典型案例,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尽可能选择包含多个理论问题的案例。
2. 科学性。案例与所说明的理论问题之间要有密切关系,对于那些可能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的案例,可以进行剪辑,使其更符合教学要求。
3. 针对性。针对某个知识点,尤其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某节课要使用的案例。不可本末倒置,为案例而案例,案例要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三)案例的使用
1. 呈现案例。在课前或课中,导入“主题”之后,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案例:(1)给每个学生发放文字材料;(2)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屏幕上;(3)播放案例录音;(4)教师或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案例;(5)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6)将趣味案例变为剧本,让部分学生表演出来;(7)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案例。
2. 分析讨论案例。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让学生剖析解惑。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宜全盘抛出,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设疑后,教师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把握主题等。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探索。
3. 总结评价,提高认识。总结主要包括:(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予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趣味案例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价值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72-03
一、前言
产品丧失规定的功能的现象称为失效。失效分析是判断失效模式、查找失效原因和机理,提出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1]。通过失效分析可以减少和预防机械产品同类失效现象重复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和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失效分析可为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提供信息、方向、途径和方法。失效过程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全过程的思维路线[2]。
失效分析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实用技术,往往需要失效分析人员具有丰富的失效分析经验。对于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遇到失效分析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归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失效分析思路和思维方式。以往的失效分析实验教学往往过度重视某一失效分析方法和手段的培养,如断口清洗方法或断口观察方法,而忽略了对失效分析思路的灌输和普及,造成了部分学生只重视一部分试验结果,过度纠结于微观观察结果,而宏观全局的综合分析不够深入,从而导致错误的分析结果。
失效分析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手段和方法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本文力图通过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改善教学效果,以使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失效分析的精髓,在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实际的失效分析工作时能够更快的上手,少走弯路。
二、教改实施方案
通过文献调研,结合失效分析实验课的教学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教师互动的形式自主确定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检验思路的正确性,最终达到锻炼学生失效分析思维的目的。将思路分析和动手实验的有机结合,避免实验课成为失效分析教学课程的翻版,应使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实验时间。
(一)失效分析基础知识讲解
本实验课针对大学高年级本科学生开设,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从未学习过失效分析知识,因此在进行动手实验之前,有必要对失效分析的基本概念、作用、程序和思路进行简要的介绍。重点把握以下知识点。
1.失效分析的基本概念。按照国家标准GB/T3187-1994中对失效的定义:产品终止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样的事件。按照这一定义,失效分析则为判断失效模式、查找失效的原因和机理,提出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
2.失效分析的作用。失效分析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减少同类事故的发生、提升产品质量和裁决事故责任。此外,失效分析还可为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提供信息、方向、途径和方法。
3.几种典型的失效分析思路。在失效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思路包括“撒大网”逐个因素排除的思路、“故障树”思路和逻辑推理的思路。三种思路互为补充,有时会同时使用多种思路来进行分析。
(二)典型案例剖析
为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失效分析思路的运用方法,在课堂上列举一个典型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过程,梳理出失效分析思路,从而巩固教学效果。
案例:某汽车转向器壳体开裂原因分析[3]
基本情况:某皮卡汽车转向器壳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断裂故障,汽车累计行驶里程2000多公里。该壳体所使用的材料为ZL107,铸造工艺为重力铸造,热处理工艺为T6,如图1所示,红色方框的位置为其断裂位置。
分析过程:
(1)“撒大网式”列举可能原因。在进行原因分析的初期,应尽可能多的想到各种可能引起失效的原因,现列举如下。
(2)利用宏观线索设计分析路线。在列举了所有可能的失效原因之后,需要制定简洁、高效的分析路线。利用已经看到的宏观特征,迅速排除不可能的原因,针对剩余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验证。对于本案例,由于零件及其连接处的外观完好,零件及断口表面无明显腐蚀性痕迹,因此可以判断,该壳体不存在装配和环境问题,因此需要对剩余的几种原因:设计问题、材质问题和使用问题进行分析。而对于使用问题,据4S店工作人员反映,在拆解和更换转向器的过程中,未发现车体其他部位有损伤。此外,据厂方反映,该型号转向器壳体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故障,考虑到该车仅行驶了2000多公里,由于使用问题造成失效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分析工作应重点聚焦在设计问题和材质问题上。具体分析路线如图4所示。
(3)理化检验。对断口宏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对材料的金相组织进行分析,并根据理化检验结果对图4中所示失效分析流程进行判定。由于授课对象面对的是材料专业的学生,因此对于力学分析不作要求。
(三)动手实验
由于本课程为实验课程,因此应该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操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失效分析本领。由于材料专业学生有专门的金相分析课程,因此本课程只针对断口进行分析。
1.断口起裂位置的判断。起裂位置的判断在失效分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失效分析成功与否的基础。本课程指导学生借助于数码相机和体视显微镜,通过断口表面颜色及“人字纹”分析,初步判断出裂纹源的位置。断口表面颜色可以反映出裂纹形成时间的长短以及环境腐蚀性。一般来讲,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金属表面氧化就越严重,从颜色上来看就更加灰暗。从图2中红色箭头所示位置可以看出,该位置处的断口明显较其他位置颜色发黄、发暗,因此该位置应为裂纹最先形成处。此外,对于薄板零件来说,在快速断裂的过程中会产生“人字纹”特征,“人字纹”尖端的指向即为裂纹源的方向。图2中的黑色箭头位置可以看到明显的“人字纹”特征,尖端向下。通过让学生操作数码相机和体视显微镜,观察和记录断口宏观特征,并依据特征判断裂纹源位置,既可以巩固失效分析知识,又可以锻炼动手能力。
2.裂纹扩展模式的判断。断口表面忠实记录了断裂过程中的信息,因此断裂模式的判断是失效原因分析的重要依据[4]。本课程指导学生借助扫描电镜对断口进行观察分析,根据断口形貌判断失效件的裂纹扩展模式,通过与典型断裂模式照片进行对比,可以加深印象。
三、教改实施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失效分析技术和方法有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介绍几个典型案例,使学生们对失效分析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觉得失效分析工作不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试验活动,而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学生们认识到,失效分析工作者应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失效分析工作是对机械、材料和管理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仅具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正确的分析思路是关键。通过案例剖析和动手实验,学生们对失效分析的过程和手段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下,每名学生都针对案例提交了自己的分析方案,分析方案基本上都是切实可行的,这说明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失效分析的思路,这也正是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失效分析是一项思路与动手能力并重的工作,本课程在介绍失效分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失效分析思路的培养,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让学生掌握常见失效分析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教学成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群鹏,田永江.失效分析基础知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1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是为了一定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
一般说来,案例具有几下几大特点:
(1)真实性。案例取材于实际,不是凭借个人想象而杜撰。
(2)完整性。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始到终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典型性。案例是由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编成,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代表着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4)启发性。教学中所选的案例是为一定教学目地服务的。因此,每个案例都应能够引入深思,启发思路,进而深化理解教学内容。
2案例教学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学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特定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的方法
案例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把握并讲清教材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在理论的指导下从现实实际中选编案例加以分析。要搞好案例教学,应在选编案例、组织教学两个基本环节上多下功夫。
3.1精选案例
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其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就,教师要重视案例选编,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关注新闻媒体,精心选编。
3.1.1案例要精
首先要有针对性,选编案例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选编,通过案例教学,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其次要有典型性,选择那些带有全局性、能体现同类事物共同特性的案例,用一般原理分析特殊案例,再由特殊案例去认识一般事物。
3.1.2案例要实
一方面要符合客观实际,从学员的实际出发,使学员觉得事件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表述要准确,选编的案例尤其是自编的案例,在体现教学目的、要求的基础上反复推敲,使案例表述事实清楚,数据确切,不能带有主观臆造的痕迹,否则学员将不以为然,或以假对假,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1.3案例要新
教学案例要不断更新,舍弃情节过时的案例,对已采用过有价值的案例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要针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当选编案例,课堂上通过探讨,使学员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培养学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1.4案例要深
选编的案例要有一定深度。如案例内容肤浅,套用课本基本原理就可得出结论的案例,学员会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反之,选编能揭示事物本质规律、涉及深层次问题的案例,则能形成见解纷成、观点不一的课堂氛围,促使学员深入探讨、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在较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3.2灵活组织教学
根据教材的知识体系、基本原理有选择地、灵活地组织案例教学,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3.2.1有选择地进行案例教学
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的体系结构,教师要站得高,把握学科体系和学科所涵盖的知识点,对于学员易于理解的知识通过学员自学或通过课题一般讲授进行,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原理或热点问题,用选编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案例的分析、研讨,使学员真正理解掌握学科知识。
3.2.2教学方式多样化
组织案例教学,可采用两种方式:(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在讲述教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剖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2)以学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一是分组讨论式,即在学过教材基本知识后,学员分组进行研讨,教师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引导,防止流于形式或脱离主题。二是学员自学式,即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案例的分析让学员课后独立完成,课堂上由学员做典型发言,鼓励学员发表不同的看法,开展辩论,通过辩论明晰事理,以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2.3精典点评
对案例研讨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讲解评析,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教师对此要十分重视。既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根据课堂上学员的不同观点,灵
活反应,归纳不同情况,剖析点评。正确的加以肯定,错误的进行纠正,不准确之处肯定价值并点拨见解,让学员在教师的点评中有所收益。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它的连贯性不强,不适用于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某些学科或课程的教学。在一些重要概念讲授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是发展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B4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35-02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包装工程专业内容涉及力学、材料、生物、机械、艺术、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是一门含有多分支、全方位、立体式的典型综合学科。包装工程专业近几年已在我国广泛开设,国外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相应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包装产品的要求日益增长,促进了包装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包装人才的需求,而包装工程专业在国内开办时间只有二十多年,发展时间短,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发展方向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面对新的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包装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是包装工程专业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输包装》对包装与物流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现代包装材料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包装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运输包装》为包装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是以《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和《工程力学》等课程为基础的。运输包装作为包装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在流通过程中引起包装件损坏的各种危害以及造成这些危害的多种因素和将损坏减少到最低程度所应采取的技术或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包装动力学理论基础和运输包装系统设计两方面的内容。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运输包装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独立设计产品运输包装系统的综合能力。面向的授课对象是大三学生,课程设置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中对于包装动力学、包装结构设计等内容都有比较深入的介绍,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因此如何在教学环节尽可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的实践性[2]。它是能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
一、案例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1.通过案例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早在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就开始在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通过将医院的病例和法院的判例给学生进行研讨教学[3],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一个工厂里纸箱集合运输的实例。在最初的运输包装设计中,由于缓冲的设计考虑不够,导致运输途中货物冲底,纸箱破裂。该厂设计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讲完问题后,暂时不做进一步说明,而是发挥学生所学的包装动力学知识,让其自己思考。学生从缓冲材料、缓冲系数、振动频率等多方面着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和工厂里的实际解决方案进行对比,并从成本、时效、便捷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把包装动力学、包装材料学等课程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人才的一个核心能力。包装是一门集艺术与工程于一体的学科。既有艺术设计,包装装潢上的创作,又有包装材料,包装工艺上的创新。在运输过程中,产品的外包装需要经历不同的环境和条件。有学生将自己在外面兼职做的一个大米的设计在课堂上展示,从小包装的真空包装,到15公斤装、25公斤装的普通大米。从物流与运输的角度来讲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强度设计等包装设计过程,用自身经历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在另一个案例教学中,通过一个杜邦公司年度设计大奖项目――一个以纸板角条加上用塑料做的连接角做成的可拆卸笼状箱体,从节能降耗到设计创业,与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发现,其实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小到鸡蛋的运输包装,大到四个立方的容积的可折叠保温包装,还有近年我校包装工程专业所获各种大学生创新奖项,许多已经在课堂上,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讲解和点评,进一步激发下一届同学的创新欲望,提升创新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质四个方面。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大学教育除了传授必要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自学,如何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同时,大学本科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需要通过系统的基础、专业课程培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建立学生的研讨小组,分工合作,对于包装从设计到运输进行整体的讨论。如某小组自己拟定了一个题目,葡萄酒的运输包装。小组成员在讲解时首先说明了葡萄酒的定义、葡萄酒的种类、包装工艺设计路线、葡萄酒包装设计的文化特性。在核心介绍中讲到葡萄酒的包装基于下面几个理念:①安全理念;②促销理念;③生产理念;④人性化理念;⑤艺术理念;⑥环保理念;⑦视觉传达理念。着重讲到安全理念:确保商品和消费者的安全是包装设计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商品包装设计时,应当根据商品的属性来考虑储藏、运输、展销、携带及使用等方面的安全保护措施,不同商品可能需要不同的包装材料。目前,可供选用的材料包括金属、玻璃、陶瓷、塑料、卡纸等。在选择包装材料时,既要保证材料的抗震、抗压、抗拉、抗挤、抗磨性能,还要注意商品的防晒、防潮、防腐、防漏、防燃问题,确保商品在任何情况下都完好无损。在运输环节中,重点讲到葡萄酒运输过程中要保证以下条件:①酒瓶必须斜放、横躺或倒立,以便酒液与软木塞接触,以保持软木塞的湿润;②理想的贮酒温度在10~16℃,温度愈低,成熟愈缓,湿度约在60%~80%,但湿度超过75%时酒便容易发霉。③避免强光、噪音及震动的伤害。并举例,某年一宗海上运输的葡萄酒由于运输过程中温度过高而导致变质,通过IFRD电子标签进行了原因分析和溯源,是运输过程中温度太高而导致产品品质变化,从而厘清了责任。这个案例的选择,学生花费了相当多的心思,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整理,实现了一个产品运输包装的全过程了解,对于将来类似的需要整体考虑的包装设计,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案例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1.案例教学时应精选出典型案例[4]。经典案例的选取,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广泛阅读、同工厂实际接触和调查研究,获取生产一线的案例。另一方面,学生建立讨论小组,自己去挖掘筛选有代表性、有意思的案例,并展开剖析。经典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实际应用性强;②具有普遍性;③有一定的理论内涵。
2.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教学,举例教学只是来自于教师一个人的解说,而案例教学,更多需要来自于双方的沟通,从而获得更为真切的感受。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积极性成为教学效果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本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表扬、研讨成绩计入平时成绩以外,还告诉同学,好的案例将会作为经典案例写入老师的讲义中,为师弟师妹所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的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实践。有些案例具有理论或是创新的典型意义,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灵感。因此,遇到好的案例,必须及时总结,并规范化。通过不断积累案例,精选案例,深入剖析案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案例教学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案例点评的技巧[5]。在案例教学课堂结束之前,教师需要对案例本身做一个精练的总结,并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到位的评价,引导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自主学习。②要注意积累案例源。要及时收集、总结案例,需要发挥老师和同学的主关能动性,去寻求新的、有意义的案例,并通过归纳整理,成为可以固定下来的案例,不断充实、更新案例库,与时俱进。③处理好基础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时数的合理安排。不能厚此薄彼,要均衡理论教学和研讨教学的比重。总之,通过有效的案例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应用要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值得深入研究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邹丽敏.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流程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4(2):39-42.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