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0 16:11: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素质拓展总结

篇1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深入改革,大学教学活动发生不同变化。大学体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在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锻炼、塑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旨在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笔者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认为应高度重视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教学,实施开放性大学体育教学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

1.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大学生自我升华和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拓展训练能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以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开展,让大学生入情入境,彼此感知对方意图,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团队协作感悟,感受团队之间的帮助和信任,共同分享和分担;第二,拓展训练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大学生需要在设定的训练情境下,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积极调整心态,挑战拓展训练项目,沉着冷静面对训练,迎面困难并解决问题;第三,拓展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整合现有体育教学条件,设计丰富拓展训练项目,借助情境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训练适应力,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2.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实践分析

2.1制定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大纲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项目,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大学体育拓展训练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大学体育拓展训练项目介绍、拓展训练项目性质、拓展训练目的、拓展训练内容、拓展训练考核评价等内容。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介绍、目的和内容,笔者认为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特定情境,让大学生体验后,获得感知和感悟,得出拓展训练项目理念,不断反思和共享后,获得体育知识,进而改变大学生行为,实现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拓展训练目的主要是为了:第一,贯彻现代教育方针,实施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第二,帮助大学生了解体育原理和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健康锻炼身体,实现锻炼身体目的;第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拓展训练,让大学生自我锻炼、自我体验、自我享受、自我感悟,获得体育知识;第四,培养大学生沉着冷静优秀品质,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系统,提高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2体育教师拓展训练指导方式

大学体育教师拓展训练指导方式主要采取体验、感受、分享和总结。其中,体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拓展训练,通过自我完成项目实现拓展训练,获得拓展训练体验,激发大学生潜能;感受是指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拓展训练,获得直接、真实感受,结合大学生内心感悟,自我加工和分析感受,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体育自我认识;分享是指大学生在拓展训练参与中,自我体验和自我感受,体育教师指导引导下,大学生实现相互交流,分享体验经验和教训,获得大学生个人收获和集体收获;总结是指在大学体育教师指导下,大学生对拓展训练结果进行整合和总结,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实现体育认识理性升华,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

2.3拓展训练计划实施的资源

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在实施时需要具备必需的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和财力资源支撑。其中,人力资源是有效实施拓展训练的保障条件,大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满足体育拓展训练和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成为拓展训练主力军;场地资源是拓展训练实施的物力保障,包括大学体育场地、设施、器械等,结合不同的拓展训练项目,选择不同的设施设备,建设多样化丰富场地资源;财力资源,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应在有效资金范围内,最大化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拓展训练功效,促进拓展训练顺利开展。

2.4拓展训练体育教学注意事项

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需要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拓展训练宣传工作,强化拓展训练安全意识。其中,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集体荣誉观、团队精神,锻炼大学生坚强意志,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助推大学生素质提高,对素质教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加强拓展训练宣传工作,大学给予体育拓展训练人力资源、场地资源、财力资源支持和保障,为大学生设立拓展训练交流平台,增强大学生对拓展训练的了解,丰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整合大学体育教学资源;强化拓展训练安全意识,体育拓展训练受项目内容和场地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定科学措施有效防范拓展训练风险,明确拓展训练安全操作程序,有效监督拓展训练过程,确保拓展训练安全实施。

参考文献:

篇2

素质拓展训练通过实践式、体验式的方式运用丰富多彩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组合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是个体或者团队,都将在训练中得到知识,提高认识。素质拓展培训现如今已成为提高公司职员、培训新员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培训能使参与的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技能,从而萌发新的生活态度,并能帮助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多角度解析当今高职大学生素质现状[1]

1、社会需求的角度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各类高职教育的繁荣,但同时快速的经济发展也使用人单位对具有高知识层次和高技能水平人员的需求变的更加迫切。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加速开设新的专业和课程,强化了对学生专业课知识的灌输,为了能够学到新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变得次要,学生也很少或者不愿意再投入精力去学习,导致基础素质缺失的现状。例如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团结协作能力等等。

2、学校教育角度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当前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课程的成绩,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要求有所降低,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当学生进入大学后,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变的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大军中区,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学校更应该建立科学的分析或者评价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学校、二级学院、教务部门、学工部门等部门提供的学生各项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由各部门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组成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各个层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根据学生评价体系,选择不同培训项目,科学的设计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学生自我发展角度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家庭条件提供了他们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导致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他们渴望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所弥补和改进。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受家庭影响比较懦弱,不善与人交往,害怕与陌生人共事。掌握了学生的素质需要,课程设计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可以创造一个完全又陌生人组成的陌生的环境,充分利用针对性强的训练项目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式的训练,通过培训师的引导、团队成员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对原有事物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打造高效的培训师团队

1、培训师自身业务能力强

素质拓展培训项目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业务要求,例如“成功墙”项目,仅安全要点就有20项之多,这对培训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一项挑战。素质拓展本身具有很高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安全,在实操过程中,安全要点和操作规则绝对不能有任何遗漏,必须向培训对象讲清楚防止意外发生,并且在项目实操过程中,针对培训对象的身份、现场环境等都要去改变我们的保护侧重点,这都需要我们的培师有强的专业能力和实操经验。

2、注重团队凝聚力培养

素质拓展培训是一个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课程,每次培训需要至少2名以上的培训师协同配合完成培训课程,所以要求每一位培训师都应当具备强烈的团队归属感,愿意为团队的利益和目标尽心尽力,充分认识到团队的精神实质不是要牺牲自我,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体优势,成员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协作,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

3、提高新项目的研发能力

不同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在实操过程中,带给培训对象的感受和印象是不一样的,针对相同的培训对象使用相同的项目将会失去拓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所以,为了满足培训对象的需要,为了体现拓展的意义,培训师需要再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科学创新,设计出更多易被高职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

三、科学设计训练课程

1、根据课程需求,整合教学资源

素质拓展训练资源的结构化整合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与素质拓展训练密切联系的设备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实践式、体验式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中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器械器材和安全装备,有什么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哪些,例如自然环境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贴近主题的项目背景设计[2]

部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开展,必须人为的设计和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故事情节、音乐、道具的使用,通过培训师的引导,把培训对象带入情境当中,通过培训对象自身的实践去体会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受到启发。例如:“孤岛求生”项目,我们虚拟的情境是“所有的培训对象在海中遇险,大家被海水冲到了几座岛上,每座岛上有不同的物品,如何整合几座岛上的逃生物品让团队求得生存。有这样的背景衬托,再增加一定的音乐背景,使培训课程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容易启发学生,被学生接受。

3、科学组合项目,突出重点

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如何将诸多的拓展项目科学安排,培训师如何把握恰当的时机,运用何种方式突出训练的主题和重点非常重要,许多培训师在训练中只是简单的将项目一一进行了实操,忽视了项目间的配合和作用的递进效果,使培训平淡缺乏部分,缺乏重点,导致训练课程缺乏亮点,更抓不住学生的兴趣,激发不了学生的兴奋点,无法产生共鸣,也就无法达到训练效果和目的。

4、课程设计的呈现

设计好的课程是否被同学喜欢,能否起到提高学生素质,最终达到改善校风、学风的作用,课程实际的呈现的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呈现效果的好坏。为了拓展训练课程更容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喜欢,课程设计在实践之前需要培训师团队进行讨论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第一,课程设计是否可以满足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的需要,能够起到提高素质的目的;第二,课程设计是否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有限的资源条件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的;第三,课程设计的主题和重点与当前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素质的需求是否贴近。

四、总结分享,完善提高

总结分享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包括单个训练项目的总结、课程结束的总结和一个训练周期的总结三个方面。总结分享一方面可以让培训对象在实践后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培训的意义和目的,提高自身认识和素质,并且通过个人分享来达到共鸣,影响到更多的培训对象。第二方面总结分享可以使培训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和需求现状,从而更好的进行课程设计,发扬优势,改进劣势,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训水平。

参考文献:

[1] 尚玉峰,刘超,赵彦军.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影响因素[省略/wenzhang.asp?id=6380.2010.05].2009.

[2]刘永中,金才兵.培训师:TTT全案[M].南京日报出版社.5005.79-110.

作者简介:

篇3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Ⅲ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独特性素质的人才更受亲睐,但独特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陈之外,高校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本质属性就充分突显出它的实践性特点。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提升。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如文学社、艺术协会、心理协会等,并跨系跨专业定期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素质拓展计划,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强承受挫折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篇4

但是这里班级团支部参与第一层级把关值得讨论,支持者认为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院系团总支书记可能不是很熟悉学生情况,如果认证时间是以一个月为一个阶段,要对全院系四个年级几百甚至上千学生进行认证,工作量非常大。反对者对班级团支部参与第一层级把关的权威性、效果、公正性、学生干部的工作时间如何保证提出质疑。

认证时间安排要科学化。班级认证、院系认证、校级认证的具体日期和时段要合理安排,不同层级的认证时间段和具体日期肯定不同,既要照顾到教学正常秩序的保证,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干部和团总支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还要照顾到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规律以及就业应聘的日期安排。

公示制度是一次性安排还是多级安排?一次性安排可能会存在着学生的自我保护或班级保护,因为这种认证是一个激励性认证,但又不一定是排它性的,可能最后导致平均主义的产生。因此,在构建多级公示和公示惩罚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申诉制度,允许学生对认证中心的认证活动进行监督和申诉鉴定。

二、认证机构的设置

目前,某些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组织机构为二级体系设置,即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校级组织)和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院级组织)。这两级组织之间呈领导与被领导、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然而,二级机构的设置忽略了最基层的强大力量——团支部,因而无法深入到基层中去,无法让广大同学都真正了解素质拓展的意义,认识素质拓展的重要性,未能有效地开展素质拓展的认证工作。笔者曾在某高校新生入学后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60份,实收436份,回收率94.78%。结果显示,知道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同学有12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7.5%,不知道的同学有316人,占总人数的72.5%。此数据说明该校大学生对于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知晓程度还是相当低的。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势必影响到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实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结构应该按照三级组织体系设置,即学校素质拓展中心、院系素质拓展中心和团支部素质拓展小组。上级组织逐级考核下一级组织的工作绩效;下一级组织可以对上级组织的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并可参与具体的决策与实施工作。

其中,学校素质拓展中心(校级组织)负责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办法,并指导各级素质拓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确定素质拓展项目的运行机制并提供组织实施的政策保障。院系素质拓展中心(分院或系级组织)负责素质拓展填写,核实并保证素质拓展证书的内容。团支部素质拓展小组(班级组织)负责对大学生各类素质拓展项目的参与和总结评定。

三、认证形式的统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的最终结果,将以书面认证和网络认证两种形式来体现。认证中心在申报简便、公示有效、认证科学、证书统一的原则下,要确保网络和书面版证书的统一。

1.书面认证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由

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统一格式、统一印刷要求。为便于管理,每本证书设定一个全国唯一的编码。编码格式为“**一*****——********”。其中,第—组数字为省区代码,第二组数字为大学代码,第三组数字为学生学号。(省代码和学校代码采用教育部统一招生代码),证书记录的内容要求简洁。以陈述性语言说明在何时、何地以何种身份参加什么素质训练项目,取得怎么样的结果。

2.网络认证

网络认证必须要建立素质拓展的专题网站,而网站内容的主体是一个数据库,它与学校的学籍管理数据库相联系,按照班级、专业、学号和姓名等要素详细记录各个同学的基本情况。该系统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了一个《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证书》,主要是供大学生查找和检测自己网络证书内容使用。

学生可以随时自主登陆网站,点击素质拓展栏目,输入自己的学号,确认后就可以看到自己所参与的各种活动和相关资料。如发现有错误或遗漏的项目就可及时与相关的认证部门联系更正。

网络认证的过程通常包括填写、认证、公示和监督四个阶段。

填写阶段。每个学期进行认证时,由学校发出通知。在填写证书期间,每个同学可以登陆素质拓展网站,输入自己的学号,查看自己的网络素质拓展证书。接着,在素质训练数据库的每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曾经参加、并认为最为重要的素质拓展项目(4—5项)并确认。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身份和其它作用进行补充和完善,系统将对输入的信息随时储存。

认证阶段。通常采取“谁组织、谁认证”的方式与班团支部认证相结合。组织单位将对每位同学提交的项目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认证,同时被认证的同学也可以提供相关的证明人、原始凭证进行证明。确认后,同学的提交项目将在网上公示栏进行公开认证。认证后的内容,个人不能够改动,只有上一级别的认证中心才有权进行修改。

公示阶段。每个同学的素质拓展证书中提交的项目经过上述组织单位和团支部认证后,将在网上公式栏中进行公示。在公示期间,所有的素质拓展证书中有关项目将对所有的同学开放,可以进入浏览(不可以修改),所有的素质项目详细记录也都可视。同时,同学们可以在意见窗口中提出个人公示意见。这些意见由班级认证中心进行查证、修改。公式期间结束,班级认证也就结束,信息上传上级认证中心。

监督阶段。院系对上传的信息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按照对应的素质训练项目进行查找和验证,并通过电话等方式查询素质训练项目负责人。以上所有认证环节结束后,本学期的网络证书也就完成,一方面可以网络版储存在数据库;同时也可以打印出来。

通过素质拓展书面及网络认证,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一份类似《毕业证》一样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前者证明了学生大学期间课程学习是否合格;后者则记录了学生在大学里素质拓展的基本情况。随着素质拓展社会认同的不断提高,这本证书的重要意义也将日渐突显。

四、结束语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依托,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也日益成为广大毕业生求职的必备证明。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素质拓展认证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并驾齐驱,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002)14号文件[Z].

[2]郗杰英,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3]甘霖.论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夏种家.“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复旦[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5]杨咏梅.以素质拓展统揽高校共青团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2003,(4).

篇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2007603

① 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

② 参见、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文件。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多学生都会遇到初入大学时的迷茫、人际交往的困惑、恋爱的苦恼以及学习就业的压力等等,其心理负担非常之重。其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显得更为突出,他们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一切。近年来,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不少,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其中,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模式向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换成为大家的共识。这种转换就必须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才能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中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了两种课程开设方式:“1. 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2. 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①综合考虑高职院校的实际,第二种方式更适合高职院校。第一学期在全院新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再根据高职学生成长的特点,在三年内开设系列心理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本文旨在探讨心理选修课程——《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问题。

一、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作用

大学生一向被称为天之骄子,但当时光进入21世纪的时候,天之骄子头上的光环消失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理负荷很大。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无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仍然是我们国家素质最高的群体;大学生的素质在很多时候无法表现出来。归根结底,这都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团中央给出了答案: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②。通过拓展训练,让大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找到自我定位、实现自我超越”,最终完成从一个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充分展现自我。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变化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也在借鉴和运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团体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与辅导是在团体的氛围中通过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与情感,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这里没有说服教育,没有深奥艰涩的心理学理论,也没有老师的侃侃而谈和指手画脚,通过形式活泼的体验式参与,大学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这里都会找到答案,每一个真实的身心体验,都会令参与者思路豁然开朗,精神得到升华。这种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

实践证明,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成才需求,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培养德技双馨高技能人才的保证。有利于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素质教育的整体合力;有利于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由相对被动向积极主动转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周 荣,杨 华: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 第25卷第2期

二、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是一门系统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课程。其前导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课,后续课程可开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专业知识等有关的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以心理学、教育学、大脑行为学及其他人文科学原理为基础,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借鉴“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依照团体辅导的原理,围绕有关心理素质主题,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和感悟,并且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促进人的心理成长的一门“体验式、互动式”的心理健康类课程。

课程主旨是使学生将获取的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人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力,增强其幸福感。依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基本要求建构教学内容;依据高职院校性质和学生特点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依据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团体心理辅导理论设计教学过程。通过“一做、二想、三读、四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团体合作、个体成长”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层面的成熟与发展。一做是依照团体辅导,围绕主题,设计活动;二想是通过有关故事和事例,启发学生思考;三读是提供相应心理学背景知识,适合学生自学;四练是提供适合课后练习和反思的作业\[1\]。 其最终目的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结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们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探索开发实践了入学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心灵成长、团队合作、情绪管理、自我超越、人际交往、职场发展、相约成功。

将这些主题单元以公选课的方式,供相应年级的同学选修。运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练一练,通过运用活动互动、体验感悟、同理同情、行为练习、艺术陶冶、案例分析、交流探讨、点评总结等多种方法,使课堂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丰富理念、陶冶情操、发展情商、训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和谐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中心”,注重个体学习基础上的集体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并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研究讨论课和实践性课程等层面,而是一种以团队为单位的学生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并创造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模式,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的竞争力,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养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高技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现代化人才。

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学安排与组织

每个单元可根据需要安排2至4个课时。由于是公选课程,一般来说,人数较多,要根据年级或专业分成若干个小班,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为宜。教室选择空间较大、桌椅可以移动为好。为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进行。

其训练组织模式可表述为:活动体验—个人静思感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导师的讲评总结。学生通过做、思、悟、说、练、行等环节,在活动体验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学、在团体互动中学习、在愉悦身心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的训练模式会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强化动手实践、表达交流、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实现“零见习”式的毕业上岗,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师资的配备与职责

每个单元最好安排一名老师负责,另一老师配合,可以是专职老师,也可以安排兼职老师或辅导员参与。教师最好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并拥有良好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上课前,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内容、详细做好教学实施计划,还要准备足相关活动所需要的工具,比如纸、彩笔等等。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当“助手”和“导师”双重角色,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学生中心”观念,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交流分享、总结讲评等环节,老师又必须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3.学生兴趣的调动与维系

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每节主题单元开始前,可设计相应的热身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融合。要鼓励学生敢于参与、勇于发言。通过采用旋转木马法、魔盒法、关键词卡片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尤其要注意维系学生继续参与其他单元学习的兴趣,不能因为强调“互动”,而忽略了相关知识的讲授。要尽量让学生不仅能在活动中收获体验,更能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4.相应配套设施与保障

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应保障设施,例如沙盘室、团体辅导室、咨询室、阅览室、多媒体室等等。最好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便于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相应学习和训练。

如有条件,建设户外体验场所,通过户外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参加者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

篇6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对参训人员的体能、心理、团队精神等进行锻炼,从而提高参训人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德国的海上模拟逃生训练,后来的研究发现素质拓展适用于各种教育情景,对参训人员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于是素质拓展运动在全球迅速传播开来,尤其是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了教育领域,更是让素质拓展训练运动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最具活力和创造力,身心整合最关键的阶段,通过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多样、富有一定挑战性的素质拓展运动,可以有效提升其身心素质,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促使他们更快融入到全新的大W生活中。

一、素质拓展项目的分类

以项目培训目的为依据,可将拓展训练项目分为破冰项目、创造力和领导力项目、沟通项目、挑战项目、团队信任项目。破冰项目是为了让团队成员打破隔膜,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而设置的项目,以互动游戏、热身游戏为主。创造力和领导力项目主要是给拓展团队成员设置若干问题情景,团体成员必须在领导者指挥下发挥团体创造力才能完成的项目。沟通项目是团队成员必须反复沟通、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完成的项目。挑战项目具有较高难度、需要拓展团队发挥勇气、克服困难才能完成。而团队信任项目则是通过这些项目能让团队成员之间更加信任或者必须充分信任团队成员才能完成的项目。

二、素质拓展的特点

(一)体验性

素质拓展训练以自然或模拟自然环境为背景设计的各个挑战环节,需要参训人员全身心地投入体验。素质拓展的理念就是要在“做中学”,即通过参与、体验、合作来获得感悟,促进受训人员心理上产生改变的需求。

(二)反思性

素质拓展训练在完成一定的项目后,能引导参训人员去反思整个拓展训练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所获,并进行组内分享。而通过参训人员的分享,能引起其他成员的共鸣,因而对整个团队凝聚力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个人及团队获得成长。

(三)游戏性

素质拓展的性质注定了它是一种轻松、活泼、快乐与紧张并存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相对于严肃的课堂教学而言,素质拓展训练更具趣味性,它往往以游戏、竞赛的形式开展,因而能激发起参训人员强烈的兴趣及参与热情,并从中受益。

(四)领悟性

素质拓展训练在组织参训人员进行积极的体验之后,重点在于领会体悟到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体会到团队成员的力量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验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必要性,从而产生领悟,并将这种领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中。

三、素质拓展的基本环节

从拓展的过程考虑,拓展包括破冰、建队展示、体验、分享、总结等五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许多注意事项。

第一, 破冰是素质拓展培训的第一步骤,也是素质拓展培训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破冰的目的是消除参训人员的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让其得以展现他们的热情,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参加素拓培训。破冰活动应灵活多样,根据团体成员的身份、性质、男女比例、熟悉程度、年龄等选择不同的破冰活动。且破冰活动时间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太短,以达成彼此放松、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的目的。带训人员可适度点评,也可适时关注参训人员感受。

第二, 建队展示是拓展培训的第二环节,也是拓展培训顺利进行的前提。建队展示的目的是激发参训人员参与的热情、积极性和为团队荣誉而努力的动力,同时也更好地管理参训人员,消除安全隐患。建队时间一般以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会导致成员疲倦。建队应有队长、队名、口号和队形展示、队歌等,目的是增进参训人员的凝聚力。团队展示是展示队员风采和队长领导能力的平台,同时也是激发竞争意识的平台,通过团队展示可以更好激发队员参与的热情和增强团队的自豪感。

第三, 体验是参训人员与带训人员直接互动及达成参训目标的最重要环节。带训人员根据参训人员本身或其组织要求达成的目的,选择特定的体验项目,让参训团体在体验中学会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展示个人自信和风采。体验中应注意,必须保持成员高度集中于所参与的项目,避免成员受其他项目的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可以通过暗示、鼓励其为他人加油,加强队长对成员的管理等方法来实现,体验中带训人员应高度关注参训人员的状态,尤其是安全方面。一些有安全隐患或有较高挑战性的项目,应有两名以上带训人员作安全保护,以防出安全事故,导致参训人员受伤。

第四, 分享是拓展培训达成目标的最后一道重要环节。在这个分享过程中,带训人员应对各队表现,及参与项目中失败和胜利的原因作出简要点评,然后让参训人员积极主动地分享自身感受,也可结合一至两个项目分享。带训人员应及时鼓励参训人员充分分享自身感受和心得,如给予掌声等。

第五,总结是带训人员对整个拓展过程、学员心得分享后的一个概括。总结的目的是让成员意识到团体凝聚力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同时应强调将这种精神迁移到现实生活、工作中。

四、素质拓展的意义

(一)增强团队凝聚力

素质拓展是一个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任务而组合在一起所开展的活动。素质拓展设置的活动情景及任务能迅速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让团队成员把心凝聚到一块,即使有少部分成员刚开始不太愿意投入到团队中,但在团队其他成员的鼓励和帮助下,会由被动转为主动,甚至不由自主参与到素质拓展训练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二)增强纪律观念

素质拓展中的项目或任务,大部分都有时间限制,以增加项目的挑战性。团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完成任务,就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各员必须服从领导者的安排,而不能各行其是。对于一些缺乏纪律观念的队员而言,在这种情境下,必然会意识到服从安排、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素质拓展能够有效增强受训人员的组织纪律性。

(三)挑战自我,激发自我潜能

素质拓展有部分项目是专业设计用来让参训人员挑战自我、激发自身潜能的,例如高空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参训人员在带训人员的指导下,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和不自信,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使参训人员的自我潜能得到了实现,能大大提升参训人员的自信心,使其意识到许多看似不可能、做不到的事情,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也能达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

(四)增强个人归属感和价值感

素质拓展是以团队的形式对拓展项目和任务进行挑战,在团队建立初的取名、设计口号、队形展示等过程中,就让每个团队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属于这个团队,必须为这个团队贡献力量,以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而在体验拓展项目、完成拓展任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渐渐加深,团队成员便能对团队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愿意为团队目标尽最大努力甚至作出牺牲,也使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因此,素质拓展能增强个人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五)提升交流及沟通能力

素质拓展团队为了完成拓展项目和任务,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及团队成员之间必须经常交流信息,征求团队成员的意见,并对团队成员的意见进行反馈。团队成员间要互帮互助、培养友谊,加强互相了解,这些都必须要在充分的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对于一些缺乏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团队成员而言,团队成员的鼓励和友谊,可以促使他们渐渐克服胆怯、不自信的心理,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可以不断尝试与其他成员交流和沟通,从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五、素质拓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素质拓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素质拓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赵世杰、周莹的研究认为,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拓展训练对学生增强自我认知、建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对学生自闭、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均有较显著的改善作用。韦宇通过对某军事大学334名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表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作用,特别是对心理困扰因子中的社交退缩、社交攻击,焦虑、抑郁、冲动和心理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和总体适应等因子有显著影响。杨文明的研究认为,开展拓展训练可使学生的心理获得松弛和消遣。调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增强自信心,甚至改变自身形象,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惰性,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研究者的研究表明,拓展训练能提高受训学生的集体自尊。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素质拓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耿聪、张伟的研究表明:实验后除男生50米以外,其他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表现为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躯体化各项心理指标均表现为非常显著性差异,强迫、抑郁、焦虑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还有研究者认为拓展训练比常规体育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素质及心理健康。

(二)素质拓展对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大多数研究认为素质拓展能加强受训人员的团队精神,改善受训成员的人际关系。黄艺农、刘雯通过对湖南师范大学2003级旅游管理系接受拓展的25名学生调查后发现:68%的学生认为自己“加强了团队精神”,56%的学生觉得自己“提高了心理素质”,认为“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占到了36%,还有24%的学生认为通过素质拓展“战胜了自己”。杨奇靖的研究认为素质拓展对于调节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成效显著。刘宇认为素质拓展有利于培养班级文化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班级成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班级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班级学生工作有正相关作用,能帮助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六、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方向

(一)应进一步明确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

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是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其团结协作、加强人际沟通,增强学生之间凝聚力,而不仅仅是为拓展而拓展,或者是因为娱乐、好玩而拓展,因此拓展训练的研究必须明确训练的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项目,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应加强对素质拓展效果评价工具的开发研究

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必须有科学的评价工具才能进行,仅仅依靠一些简单的问卷、访谈等,无法得到全面而科学的数据,难以准确地评价素质拓展的训练效果。因此,必须开发出一些信、效度都能达到统计学标准的问卷。

(三)应将素质拓展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

素质拓展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这已是公认的事实。这些研究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研究中,而应该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来指导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让更多的大学生从素质拓展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赵世杰,周莹.拓展训练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71-172.

[2]韦宇.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杨文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究,2014,(03):150-153.

[4]屈东利.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5]耿聪,张伟.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114-115.

[6]赵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05):92-94.

篇7

大学生素质拓展主要是指各种在室内或者室外,通过个人或团队完成各种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体能、发挥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通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很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在大学期间要更多地了解最前沿的就业信息,分析自身条件以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如果大学生不了解就业形势、不了解自身特长,在就业过程中就会迷茫、困惑。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的“双创”活动,这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素质拓展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设立专门的“职业设计指导”课程,在分析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给予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定位,引导学生有选择的参与到素质拓展活动中去,积极地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创业意识。这样的素质拓展过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高校要十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让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必须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提高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竞争需求。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良好就业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工作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人才市场中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式多种多样,高校进行相关方面的课程设置时要注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校大学生大多时间是用来学习理论知识的,缺乏把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实践,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并制定详尽、合理的职业规划,逐步落实规划,按照规划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例如,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并足运球、瞎子背瘸子、椅子渡河等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去争取团体以及个人的荣誉,这样的活动不仅有趣味性而且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不仅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而且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增强实践能力。出色的实践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今后找工作时敢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当步入工作岗位后,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不断成长和进步,实现个体的价值。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就业竞争力

团队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非常的重要,大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如果大学生不注重团队合作,不仅会影响工作,而且也不利于个人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素质拓展过程中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完成,这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例如,有这样一项活动,每组学生5人以上,每组学生最初派两名学生背靠背坐在地上,双臂互相交叉并合力站起来,每次每组增加一人,直至小组成员顺利完成任务。这样的活动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如果小组成员不懂得团队合作、没有团队意识,挑战是很难完成的,所以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在完成某个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全体员工的齐心合力、互相帮助,若有人不懂得合作势必会拉集体的后腿。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学校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重点培养。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高校应该加强素质拓展活动的投入力度,通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校内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以此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作者:石咏梅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传芳.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创业教育初探[J].科技信息,2011(29):164-370.

篇8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8-03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开始于2001年,现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2007年,“六求”被正式写入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六求”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认定为学校重大办学特色;2011年,“六求”正式写入《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和《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式明确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在学校本(专)科教学中基础性地位。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由“求真”学术科技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教育六个部分组成,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现已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学分化的活动育人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自主、持续、和谐、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六求”素质拓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服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召开座谈会5场,进行深入访谈30人,发放问卷1660份,回收问卷1607份,问卷回收率96.81%,其中有效问卷1525份,有效率为94.90%。调查的对象主要为2008级、2009级和2010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包括各学院普通学生、学院学生干部,各校级组织学生干部代表等。

2 数据结果及分析

2.1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知度

2.1.1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了解程度。通过对15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90%的学生了解“六求”,仅有1.05%的表示不了解,而且全是2010级低年级学生;在对“六求”活动教育的具体认知上,76.52%的学生知道“六求”包括的内涵,22.49%的表示基本知道或只知道一部分,表示不知道的为0.98%。此外,学生知道“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但少部分学生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中所包含的内涵了解还不够清楚。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虽覆盖面广,但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1.2 学生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了解“六求”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过参加活动(81.25%)、宣传栏和展板(71.41%)、学生手册(49,25%)、广播,报纸(49.05%)、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24.00%)、其他(15.21%)。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传统手段进行宣传发动,对于运用新媒体、新途径、新手段方面还有待改进。

2.2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施效果

2.2.1 “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1.27%。学生参加“求真”学术科技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1.70%)、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34%)、科创之星大比拼(64.59%)、其他竞赛活动(54.03%)、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7.4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竞赛(86.36%)、科创之星大比拼(74.82%)、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61.57%)、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8.07%)、其他竞赛活动(41.31%);学生最满意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2.36%)、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61%)、科创之星大比拼(60.85%)、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6.75%)其他竞赛活动(34.48%)。

学生认为在“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培养(89.64%)、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精神培养(84.79%)、解决问题能力提升(65.77%)、其他素质(13.84%)。

2.2.2 “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27%。学生参加“求善”文明道德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4.85%)、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215%)、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8.52%)、爱国主义活动(61.05%);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7.61%)、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48%)、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6.49%)、爱国/社会主义教育(53.25%)、榜样/警示教育(51.41%);学生最满意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6.52%)、创建文明校园活动(73.87%)、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61.05%)、创建文明班级(56.98%)、爱国主义教育(53.70%)。

学生认为在“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身仁爱精神(81.51%),丰富了道德知识,规范了自身的道德行为(74.85%)、提高了自身认识和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67.48%)、其他方面素质(55.80%)。

2.2.3 “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6.45%。学生参加“求美”文化艺术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人文讲坛(84.98%)、团支部展板秀(75.08%)、各种文化艺术节(67.61%)、支部才艺展(63.01%)、各院的讲座或论坛(6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美”文化艺术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文化艺术节等(85.84%)、人文讲坛(81.38%)、团支部展板秀(78.5%)、支部才艺展(58.03%)、普通话推广月(50.03%);学生最满意的“求美”文化艺术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人文讲坛(83.34%)、团支部展板秀(80.98%)、支部才艺秀(73.77%)、普通话推广月(67.74%)、各种文化艺术活动(63.67%)。

学生认为在“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88.46%)、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71.47%)、丰富了文化艺术知识(79.28%)、其他素质(55.67%)。

2.2.4 “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5.33%。学生参加“求实”社会实践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社会调查(87.20%)、支教、三下乡(79.45%)、志愿者、公益活动(74.09%)、学习参观(65.80%)、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54.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支教、三下乡(86.01%)、学习参观(84.22%)、志愿者、公益活动(76.15%)、勤工俭学(70.23%)、社会调查(64.27%);学生最满意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学习参观(85.63%)、支教、三下乡(80.22%)、志愿者、公益活动(77.47%)、社会调查(76.09%)、其他活动(64.45%)。

学生认为在“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务实精神(88.55%)、实践能力得到提升(84.19%)、增加了阅历(76.77%)、开拓了视野(73.49%)、其他素质(67.10%)。

2.2.5 “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30%。学生参加“求特”个性发展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学习活动(92.33%)、社团活动(89.70%)、心理健康活动(77.59%)、素质拓展培训(74.18%)、其他活动(64.03%);学生最乐意参加的社团类型依次是:社会公益类(86.40%)、文化艺术类(84.71%)、学术科技类(79.33%)、体育竞技类(73.02%)、其他活动(51.60%);学生最满意的“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为戏剧文化周(88.30%)、校园原创歌曲大赛(80.34%)、曲艺专场晚会(77.48%)、户外活动(70.44%);。

学生认为在“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重精神(87.66%)、学习能力得到增强(84.20%)、才智得到了发挥(77.58%)、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73.60)、其他素质(53.48%)。

2.2.6 “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2.34%。学生参加“求强”就业创业活动频率较高的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85%)、其他各院创业就业论坛或讲座(81.15%)、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9.97%)、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71.3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企业校园行或高校名企行(89.51%)、创业论坛(82.87%)、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4.39%)、就业创业培训(65.72%)、其他竞赛活动(53.11%);学生最满意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77%)、企业高校行或高校名企行(80.21%)、大学生职业规划(76.39%)、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60.66%)、各院就业创业论坛或讲座(53.57%)。

学生认为在“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强精神(89.64%)、就业创业意识得到了培养(84.79%)、就业创业知识得到了丰富(79.03%)、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63.74%)。

2.3 “六求”活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2.3.1 学生参与“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倾向度。结果显示,学生参加“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拓展自身素质、锻炼能力(84.52%),兴趣爱好(71.02%),丰富课余生活(62.30%),获取学分(28.5%),学院和班级的安排(13.31%)、其他(1.1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都是好的,但小部分同学是由于班级和学院的安排或为了获取学分才参与,这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可能怀着应付的心态,对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教育,端正其参加活动的

动机。

2.3.2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化支持度。学校将学分与素质活动挂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调查显示48.39%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40.13%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10.59%的人认为所起作用一般,而也有0.53%的人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没有促进作用或是起相反作用,而对学分制实施各项措施表示满意的学生为90%,说明学校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还有一些地方亟需完善。

2.3.3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知晓度。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是学校“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定每个在校生必须修满4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毕业。调查显示约95%的学生表示知晓这一政策,而对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的认证流程,选择“不熟悉”有5.18%,所以在学分制认证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学生手册以及其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指导。

2.3.4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满意度。据调查,90.03%的学生认为参加素质拓展项目学分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认为学校对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非常有必要。认为学分认证体系项目体系设置合理性为90.83%,认为认证流程设置科学性为92.41%,认为认证系统操作简捷性为83.09%,认证结果输出可得性为80.68%。

2.3.5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可度与育人成效评价。学校实行“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四年素质教育”教育模式,结果表明,89.31%的学生认为这一教育模式非常符合或是基本符合大学生的发展要求;超过九成(90.75%)的学生表示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非常认可或是比较认可;31.67%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成效非常显著,57.64%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效果比较显著,仅有0.46%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没有育人成效。

3 结语与建议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其活动体系科学、制度体系完善、项目体系全面、认证体系简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活动项目知晓度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强、学分认证满意度好、项目实施育人成效满意,实现了多种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形式的相互融通、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仁爱精神、人文精神、务实精神、自重精神和自强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和热情支持,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六求”活动教育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第一,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大学生“六求”活动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板块纳入《湖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大学期间必须获得4个学分才能毕业,规定“六求”活动教育学分可抵充公共选修课学分,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活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修订和完善“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以“运作成熟、操作规范、效果显著”为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层层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扩充“六求”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的活动项目,确保实现“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对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效整合和系统管理。

第三,进一步丰富“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成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挖掘“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一步理清活动教育中“六求”目标之间的深层关系,探讨从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认证体系的实现机理,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加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不断总结“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模式特征;加强对“六求”活动教育效果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收集和提炼“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加大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焱良,罗薇.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构

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7-10.

[2] 谭焱良.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研究[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133.

[3] 李毅,周妮笛,何伟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

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

(9):75-78.

[4] 刘海涛,徐磊.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研究与实

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2):73-77.

[5] 王祚桥,张加明.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构建

篇9

0 前言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提升,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如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高职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八项核心能力,形成“个性与共性、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三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性个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是单独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个别辅导(咨询)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指导今后咨询的关键点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特别是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时,以个别咨询开始将使来访者较快地获得稳定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达到了15000人。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潜能,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于1999年就组建了“聆灵心声”心理健康咨询组织,采取信函式的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名,实行心理咨询师联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网络制度。新生入学期间,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得分高的学生专门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给予重点关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

1.2 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使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顾虑并望而却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又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形让心理咨询师们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询中心等学生来访,还是走出去,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心灵相通呢?面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更能发挥其教育优势。

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潜能开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开发其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较少提及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广大学生更易接受。此外,团体辅导中更多地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基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优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课题为依托、以校园为实验场所、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2.1 时附锥

团队成员自课题申报开始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小组、整理课题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分期分批进行拓展师资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模式理论学习和探讨、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团队成员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6月份开始设计拓展项目及实施方案。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协会完成招募实验组成员。

2.2 心理拓展训练阶段

2009年7月召开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和计划、调整成员分工、细化教育内容;9月在医学院新生中招募实验组成员,从268名志愿者中随机分层抽样选择55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学生,并确定了对照组学生。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课题组对09级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培养。按照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分别围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核心能力模块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全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作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实验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务和项目驱动活动阶段

在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在“边研究、边试验、边修改”基础上进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馈资料;为了达到“先行后知、知行结合”的目标,特制定出“任务驱动计划”和“项目驱动计划”让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核心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与参与得以真正的提高与升华。

“任务驱动计划”是指给实验组学生设定特定的任务,不给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期限内,让学生们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冲突,最终完成任务。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筹经费拍摄校园情景DV剧并举行全校首映礼、组织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一系列的“任务驱动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前期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成果。最终,校园情景DV剧《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都好评如潮。

“项目驱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学期时由实验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接受不同的挑战,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分别组建:助教组、创业组和科研组。助教组负责协会新成员的纳新及承担新成员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设“学生大讲堂”,定期面向学校全体师生作专题讲座;创业组学生自由组合,又细分为若干小组,书写创业项目立项书,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调查,建立严格财务及分配制度,组建团队真金白银、自负盈亏进行创业项目活动,各创业小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科研组也遵循自由组合和兴趣相投原则,细分若干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新,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确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此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式――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榈难生分别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推广

3.1 学生积极参与高度认同

心理拓展训练虽然都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却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时到达场地等候,分享单中有许多同学写到“期盼一周的活动终于来到了”,“望眼欲穿的团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轻松、活泼、自在的气氛中,学生们充分地感受着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在“小游戏大道理”中分享着各自的心路成长历程,坚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这些都让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任务、项目驱动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对学生践行学习内容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对活动参与度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3.2 学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篇10

什么是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一种兴起于西方,1995年传入我国,开始主要是服务于工商企业单位,后逐步渗透和延伸到教育领域。由于拓展训练“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模式,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模式,自2004年在高校教育中刮起了一阵强烈的“流行”风,普遍为大学生所接受。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训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有力武器。那么,我们应该想一想拓展训练为什么短短几年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拓展训练又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什么作用和启示呢?

一、拓展训练的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拓展训练提供适应性。

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削弱。要谈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大学生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正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载体。拓展训练融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及管理学的精华于一体,充分适应了现代社会及大学生的共同需求,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拓展训练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综合活动性。拓展训练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贯穿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过程。使大学生充分体会,情感与意识专注于一件事情是多么的愉快的事,增加身体锻炼的同时又有认知上的收获。

二是挑战极限。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表现在体能上,更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最大限度地去完成任务。有些时候往往最令人头痛的是战胜自己,不自信和过于自信对于大学生成长都是不利的,拓展训练中就可以充分的了解自己,培养敢于面对困难的精神,提高创新意识。

三是集体中的个性。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团队协作,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团队中汲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使得团队协作和学生个性同时得到展现。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教育大学生个人利于服从集体利于,敢于为集体荣誉奋斗,敢于承担责任,充分体会理解他人。

四是自我教育。拓展教师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事项向学生讲清楚,活动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即使在课后的总结中,教师只是点到为止,主要让学生自己来讲,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为宗旨,产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教育功效,特别是在对参训人员的健康心理、合作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上,效果非常突出。

(一)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当前大学生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主要归纳为五个方面:闭锁与交往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求职与识别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需要足够的求生能力和坚强的心理素质,否则将无法胜任将来的社会角色。对此,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成为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实践表现。

(二)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拓展训练所设置的项目和障碍,对人的心理、智能和体力形成了一定的甚至是严峻的考验。受训者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自身的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创造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也使得受训者在经历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某方面的才能,从而增强了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人们在工作学习中面临的环境和情况也极其复杂。很多时候单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或者说是非常低效,这就需要组成团体,并要求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有句俗话这样说:“一只蚂蚁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走;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从中也不难理解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积极默契的相互配合。拓展训练中有很多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项目,例如野外生存、过电网、攀岩、信任背捧、万里长城、胜利墙等项目。这些游戏能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不知不觉受到了团队精神的洗礼。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当融入团队后,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整个团队就能发挥1+1≥2的力量,完成个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

一是拓展训练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善于把握时代脉搏,紧贴实际,因势利导,以不断满足和适应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因此,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大学生的这一心理变化,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迅速占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阵地。否则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就会乘虚而入,与我们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争夺地盘。

二是拓展训练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启发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基本原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反映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上,就是他们的平等观念、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了。他们思想解放不盲从,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欢迎那种我说你听的教育方式,对那些喜欢训人、批人的教师尤为反感。把被教育者置于对立面的作法,不仅不会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损害师生关系,最终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做好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民主精神贯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使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合格的人才。

综上所述,拓展训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可行和必要的方法,注重让学生主动去体会解决问题,注重大学生身心发展以适应社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更好的完善素质教育,其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剑峰.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J].体育科研

篇11

1.1 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素质拓展训练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更改变了过去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中去,并通过分享知识、自我总结和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学习的目的。

1.2 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素质拓展训练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讲台延伸到了各类教育中,德育教育更是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还主要是通过学校专设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教育和学习,其专业性虽然强,但其涉及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影响极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我们需要清除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形成针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想要真正的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必须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台上转变到生活中。而这一转变的一个优秀载体就是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本身涉及内容广泛,项目种类丰富,极大的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得到了实现。所以素质拓展训练把无形的教育渗透到了实践中,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渠道,也给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极大的补充。

1.3 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想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需要实践活动,大学生需要在活动中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学习。素质拓展训练就是运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每项项目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和不断的锻炼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提升在对实践活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牢固的知识,形成针对的价值观念,学生通过对自身认知的深入能够帮助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团队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当然在各类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也得到了强化,最终形成了特有的道德信念,为学生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素质拓展训练

2.1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要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相对于其他门类的课程来讲,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本身需要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需要具备完整、丰富的培训主题外,更需要明确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并在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内容,制定出与思想政治内容相符合和适应的训练项目。当然还需要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师能够对不同项目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做出合理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始终坚持和努力,进一步达到最终目标。

2.2 素质拓展训练需要始终将团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载体

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工作想要顺利有序的进行,需要依托学校内容团学活动以及第二课堂,并将其做到拓展训练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素质拓展训练的设计和实施本身就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也需要将那些涉及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实践的团学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载体,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相关活动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当然, 针对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内容,也需要做好团学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调整,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制定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制定

为了提升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以及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高校可以采用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制度的方式,通过学分认证制定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参与素质训练的活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参加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认证制度的实施,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2.4 做好素质拓展训练的师资投入

篇12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59-1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拓展就是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之一。进行拓展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我们就对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属于户外活动,主要是帮助训练参与者进行训练,进而从中得到一些感悟,通过自身的认知,对自身的行为、理念等进行改变,在大学中进行拓展训练教学,是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活动。在拓展训练中可以将拓展训练的项目分成三个类别:第一个类别是热身项目。这类训练项目是为了将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消除,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提高活动的参与性。通过拓展训练增加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就是增加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第二个类别是低风险、低地要素的户外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没有过多要求和条件限制,这类训练项目通常是在2米以下高度中进行,所以不需要进行专业的保护措施。这些项目是培养学生自身的灵活性、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类别的训练项目是高危险、高要素的户外训练项目。这类的拓展训练一般是在2米以上的高度上进行,有很高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不仅锻炼学生的灵活性,还锻炼学生的心理能力,同时对学生面对危险、困难时的情绪、心理等进行培养,这些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一些保护措施。

二、拓展心理特点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的作用

(一)心理拓展心理的特点。心理拓展训练是在拓展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拓展训练的先进性进行继承,同时将其内容、特点进行丰富,更加符合大学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特点。1.心理拓展训练的环境真实。在大学中设置的心理拓展训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项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则,通过模拟特殊环境,并保证设置环境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又不熟悉的角色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适应新的环境,找到自己的团队中的新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深刻的体验生活;2.心理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在大学中进行的心理拓展训练采用的项目训练和体验,是3:2的时间关系。学生的身体素质、生活经历等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训练体验,在进行完心理拓展训练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彼此了解、学习。在开始心理拓展训练之前,老师将相关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在活动中不进行讲述,而且不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在训练项目体验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学生团队合作以及个性发展同时进行。在心理拓展训练中没有个人训练项目,全部是集体项目,这些训练项目本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团队合作、相互鼓励,才可以顺利的完成。在这些项目训练中学生的个性也可以得到发展,在一个团队中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担当和作用,在团队中可以进行个性展示。也可以对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反思,正确的认识自己。

(二)校内心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大学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心理挑战为重点,对学生的品格、意志等进行拓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意志。1.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挖掘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的每一个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这是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考验,在训练中学生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在顺利完成任务时,学生会有满足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将学生的创造性、协作性等进行发挥,让学生重新的认识自己,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提高;2.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讲到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人或者团队通过调整行为适应所处环境的过程,这个适应的过程,个体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让学生参与到体验训练中,学会沟通、协调,同时让学生将学习压力释放,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自己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挑战能力,同时将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升,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三、小结

在学校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学生的挑战能力进行提升。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拓展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海都,李鸥.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J].文教资料,2010,(03):77-7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