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范文

时间:2022-02-10 20:45: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闻娱乐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闻娱乐化

篇1

1.娱乐新闻的定义

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不同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甚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它多指来自于娱乐生活或文化娱乐圈内的新闻报道,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了解和刺激。它不像社会新闻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和事态炎凉,让人们了解社会、感悟社会,而是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娱乐、感受娱乐,以达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2.新闻的娱乐化定义

新闻的娱乐化是将新闻以娱乐的形式进行表现。一方面,它力避严肃性主题,偏重于软新闻的报道,多把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社会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从严肃的主题报道中尽力挖掘其娱乐价值。另一方面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和娱乐性,在新闻创作或表现中加入趣味性、娱乐性因素,贴近生活,更适合于大众口味,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道路。

在前两点的论述中,我们分别就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成因作了一点探讨,可以说,娱乐新闻和新闻娱乐化从服务受众的目的上是接近的——满足了人们精神娱乐生活的需求,形式上也多以文学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展示。但娱乐新闻注重的是内容,新闻娱乐化讲究的是形式。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现象存在。而娱乐新闻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新闻类别,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是大潮中的最佳代表。

二、中国新闻娱乐化倾向

我国传媒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的倾向渐趋明显。这种倾向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体育新闻、大案要案、突发事件、奇闻怪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报刊和电视媒体上,成为报刊和电视媒体的卖点。市场化较高的媒体,如都市报、晚报等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近几年来,都市报与晚报的红火,导致了新闻娱乐化的特征更加明显。此类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市民业余读物,满足人们茶余饭后的生活调剂,报道重心就是受众感兴趣的软新闻。有的为此推出“新闻连续剧”,有的开设特稿专栏、专版,一天一条“大特写”炒作卖点,吸引受众。

第二,不管是严肃性的大报,还是市场化的诸多平面媒体,在市场的压力下,纷纷扩版,于是消费专刊、时尚专刊、旅游专刊、休闲专刊等纷纷登场,吸引众多受众的注意力。就连我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也创办了《假日生活》,专门报道旅游、消费、购物等方面的内容,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第三,关注电影、电视、戏剧、歌舞等娱乐界动态的娱乐新闻节目也浮出水面。其中最著名的是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有线广播电视台等几十家电视合出品的《中国娱乐报道》,它的范围涵盖电影、电视、音乐、歌曲、戏剧等文化界多数领域,并且集娱乐与新闻一身,同步传递娱乐界动态以及娱乐圈人物、事件的介绍和评论等,深度挖掘了娱乐领域中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篇2

然而,用“极致化的东西”争夺“眼球”也不完全是我们的发明。就新闻播报而言,如何在这个“接触环节”上“凝聚受众注意力”――这里有几条“旧闻”不妨重提:俄罗斯某电视台曾声称要向受众提供所谓“裸的新闻”,于是观众看到一位漂亮女主播在该台《夜间新闻》里一边播报国际、国内新闻,一边宽衣解带,一件件脱去,然后由一个男人将衣物全部拿走――“裸播”新闻果然奏效:“收视率狂升10个百分点”。后来台湾有电视台受到了启发,推出“新闻女主播‘内衣秀’竞选活动”,你瞧瞧,选女主播、选美、内衣展销三者“联姻”,确实是很“时尚”,也热闹了一阵。当然“内衣播报”也让收视率直线攀升。

世纪交替,“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这股潜流来势汹汹,蔓延甚广,我们有些电视人“委身”于低位文化的层面“玩”得找不着“北”了。但是,当西方世界从“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开始醒悟并重新审视“新闻娱乐化”的观念、开始摒弃违背新闻规律的纯功利性操作手段、开始重视电视新闻的基本专业规则时,咱们拿起那块新闻娱乐化的“鸡肋”怎么就如此的甘之如饴呢?

如果换个角度对此作有理性解释,我们这几年新闻娱乐化“化”得这么快、“化”得这么“出格”又这么“出彩”,可能是出于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考虑;或者正如有些人所言,是电视人“勇敢”进行的边缘性、变异性探索或尝试;也或许是在寻求当代电视文化产业的某种出路,是在媒介市场的竞争中出于某种无奈而使出的下策……当然,毋庸讳言,这也可能是电视人利用市民阶层评判性文化思维的薄弱、利用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容忍与好奇的“共谋”尝试。

但是,我们希望,面对当今电视文化形态受裸功利意识驱使出现的五光十色的流变,咱们的电视人能够多一分“深思慎取”的冷静。须知,为争夺眼球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极致化操作”是危险的,而且也是有害的。尤其是,当我们开掘电视新闻的娱乐因素、改变电视新闻的话语模式或新闻播报方式时,应该给自己设置一条专业的底线。

比如――

第一,新闻主播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新闻信息可信性的体现。起用影视演员尤其是滑稽演员担任新闻主播,观众的角色构念极可能混淆新闻现实与剧情虚构的界限,这就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不可设想,如果电视台请赵本山播报股市行情、请陈佩斯报道“9・11事件”,也许再真实的新闻都会沦为“逗乐”。

第二,电视新闻不能变成电视娱乐业的延伸。西方商业台是靠新闻娱乐赚钱的。他们以“信息娱乐”代替新闻、将新闻的本质看作是“娱乐”――他们甚至“看出”灾难性新闻的娱乐性?穴幸灾乐祸?雪。如今他们开始反思这些观念了,我们又何必步其后尘?起用滑稽演员当新闻主播,是将电视新闻与电视娱乐融为一体的危险尝试。如果中国的电视新闻果真走进“影视演员、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的“时代”,那咱们中国的电视新闻可能就完全变味了。

第三,电视新闻播报应当坚持健康的文化品位。我们完全可以也应当尝试、创造各种新闻播报方式和语言风格,以增强传播的效果、满足受众审美多样性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娱乐味儿就舍弃播音基本要求,或耍贫嘴式的“侃”,或扮着鬼脸“戏说”,或者来点儿港腔港调、来点儿“嗲”……甚至背离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的“符号共享”以确保信息畅达的原则、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有关媒介语言应用的规定,让方言土语在新闻节目中大行其道,这就不仅仅是文化观念的问题,也是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问题。

第四,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理念,注意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严谨性和新闻工作的社会文化责任。在我国,不应以单一商业的尺度?穴如收视率、广告额?雪评判新闻节目的质量。要满足观众的信息期待,就应提供货真价实的信息,不应用娱乐化的“超度包装”稀释新闻资源,更不应用商业广告肢解新闻节目的完整性。

我想,电视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相对性电视理念和电视操作手段,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但是能“玩”到什么程度、究竟能走多远,不能靠行政管制,需要的是自我设限。这个“限”来自电视人的新闻良知、新闻人格,也来自电视人自觉的职业操守。这样,他们就可能会将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的力气用在新闻内容的选择采集与制作上,放在播报者语言、态势的合理创新和适度的变异上。

篇3

(二)媒体的生存需要首先,市场经济的大潮同样影响到媒体。中国传媒发展历程短,在计划经济时期又由政府“包办”,在资金、人才、理论研究上都缺乏积累,而媒体的迅速扩张造成这类资源更加紧缺。媒介从原来绝对意义上的“引导”受众转到“引导”与“迎合”并存,市场理念开始与新闻理念并重甚至超出。在商业化操作的过程中一些矛盾“服务”的对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现象。其次,娱乐新闻制作难度低、花费小,受众兼容性强的软性内容要求低,见效快。我们应当注意到,我国媒介如此热衷于娱乐化的新闻报道,除了有市场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媒体普遍底气不足。严肃新闻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的倾斜,尤其需要人才、技术和资金上的高投入,这令许多媒体望而生畏。因此,市场化竞争之下的媒体不得不“急功近利”,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市场的“良策”。

(三)媒介的社会属性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然要承担社会责任,而提及新闻娱乐化的社会责任,多数都是负面的,由于新闻娱乐化强调新闻的软化,重点选择花边、灾害、暴力等内容的新闻事件,严肃新闻的比重极少,更不用说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等内容。而《说天下》作为一档杂志型新闻栏目,由“国内头条资讯脱口秀”“社会新闻“”新闻速读120秒“”蝈蝈看电影”等多个版块组成,结构清晰,同时不拘一格,对于严肃新闻也不刻意回避,而是有其技巧地进行选材、编排和解读,它尽量不做宏观报道,而是从微观入手,选取独特的角度对新闻进行解读,力求发掘出新闻背后的娱乐元素。比如对于“两会”的报道,专门开辟“关注两会”版块,从细节入手,打温情牌,让观众感觉到温暖,发挥媒体沟通的传播优势,清晰简明地为观众进行政策、方针的解读。这样的节目对社会的发展有利,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自然得到多方认可。

二、新闻娱乐化的强势竞争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娱乐化为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很好策划和运营的角度。《说天下》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而娱乐,内容娱乐但不媚俗,叙述形式新颖活泼不做作,节目整体充满新闻娱乐化的元素,这使得它具有多方优势。

(一)取材广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栏目在多媒体、多频道时代,品牌对媒介的生存至关重要。只有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中树立节目品牌、规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作为午间时段的一档新闻节目,观众们都是在茶余饭后作为消遣收看,不会紧盯着一档节目从头盯到尾。新闻选题放眼全球,贴近民生,大家关心的,就是节目关注的,不仅新闻内容取材广泛,资源源源不断,而且把目标受众锁定在全国,甚至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力。《说天下》是一档新闻杂志型节目,头条都会关注当日热点,而当日热点也往往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新媒体的发展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许多的便利,不用记者亲临现场,就能保证节目在求快、求新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独特的切入点,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保证不失语,且有别于政令新闻,方便树立栏目的风格和特点。

(二)信息量大,形式新颖多样以往我国媒介内容一味重宣传轻信息、重教育轻娱乐,而娱乐化的新闻栏目,更考虑大众的需求和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同时,新闻的选择上由于避开政治因素,因而可以上天入地,国内国外,无所不用其极,信息量极其丰富,只要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就可以纳入其中,而且为了便于群众接受,表现形式灵活、独特、新颖、多变,这种通俗娱乐的风格比较容易被受众接受,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辽宁卫视的午间新闻节目《说天下》,就是给新闻一个全新的诠释。他们的口号就是:新闻脱口秀,妙语说天下!这种“脱口秀”就是娱乐化的一个标志。《说天下》的新闻内容都采用的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奇闻趣事。这种新闻内容的取材有别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这些硬新闻。从内容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形式上也跟传统的新闻有很大的区别。多采用时尚配音,轻松音乐,俏皮的音响效果。主持人语言也是幽默诙谐,引人入胜,就连广告间隔的栏目宣传片也采用由主持人扮演的搞笑的小品。这种娱乐化新闻业轻轻松松地走进百姓生活,被百姓所接受!

(三)“说新闻”的全新方式明快生动,富有感染力《说天下》主持人老杨、蝈蝈无论从形象还是穿着均以另类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本身就区别于其他俊男靓女和一本正经的主持形象,就是一个娱乐信号,这种与众不同正符合了受众的猎奇心理。再结合“说新闻”“聊新闻”的形式,对新闻内容进行描述,容易让大家觉得主持人也是普通人,也会忘词也会打结巴!也会因为一个新闻事件而大为惊叹、愤怒至极……这种真实感的调侃揭开了娱乐化新闻新篇!主持人边叙事边说理,你一言我一语,依托于稿件,而又不仅仅局限于稿件,夹叙夹议中引导受众的思维。他们音量音域的变换幅度要大大高于新闻播报,表情的丰富度要高于新闻播报,对于新闻事件往往有自己的观点,因此,传递的信息量也要多于普通的新闻,冲击力自然也要强。

三、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走向

尽管新闻娱乐化开辟了媒体经营的一个新的方向,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新闻娱乐化在短期内可以让媒体收益颇丰,从长远来看,过度的娱乐化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若媒体过分强调“软新闻”的号召力,过分追求娱乐效应、过分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很可能导致新闻的庸俗化、媚俗化,使新闻报道丧失原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为此,有必要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走向。

(一)建立健全媒体把关人机制,从源头把握选题,杜绝庸俗、低俗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社会性是电视新闻的共性传播规律,新闻的娱乐化需要严格遵循,掌控好尺度。新闻娱乐化是新闻传播的一种特型方式,其传播的基本规律是相同的,它在娱乐的同时,也在承担着传播社会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做成娱乐化的风格无可厚非,而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内容,严肃性以及严谨性的度还是要把握住的。这就需要节目的主创对于新闻的选择和加工下大功夫,以免出现问题。据笔者了解,《说天下》的主管频道总监及制片人对于栏目的新闻选择把关极其严格,制片人几乎天天在岗,既要顾及到新闻的可看性、娱乐性,又要对新闻的影响力,尤其是负面的影响进行预见,做到统筹兼顾、严格把关。作为媒体,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应正确引导受众,从而限制新闻娱乐化的异型扩张,使新闻回到原有的状态。这才是新闻娱乐化的正确发展道路。

篇4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化的特点。一些新闻虽在内容上趣味盎然、在形式上灵活多变、在视觉上目眩神迷,使受众沉浸在轻松消闲的娱乐氛围中;但另一方面,带着强烈的娱乐气息的新闻,不仅大大降低了新闻自身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削弱了新闻报道的文化品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着不良影响。毕竟,新闻过度娱乐化绝不是新闻娱乐功能的最大化。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1.新闻内容娱乐化

现在无论是民生新闻、体育新闻还是政治新闻,其内容无不被娱乐化渗透。特别是一向以严肃著称的政治新闻,除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外,更多隐秘信息也不断被挖掘,政治人物的私密生活也频频曝光于公众视线中。如,因欧债危机下台的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在其任期内总是会因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花边新闻博得媒体的大幅版面。还有对体育新闻的报道,记者除了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描述体育赛事本身外,其实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淋漓尽致地调侃运动员的发型、着装、表情以及赛场之外的娱乐生活。伦敦奥运会开赛不久,每天都会有、等劲爆字眼充斥眼球,这些“背后的故事”甚至能在第一时间抢占网络新闻的头条。

2.新闻报道形式娱乐化

新闻媒体为了获取更高的关注度,在新闻传播方式上极力追求通俗化,以达亲民之目的,从而又可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一味过度制造娱乐效果则会降低新闻的价值。比如,现在很多新闻媒体为达到轰动效应,非常“与时俱进”,喜欢用网络上最新最炫的流行时尚用语来对新闻内容二次加工,或采用游戏中最潮最酷的名词来“润色”新闻标题。殊不知,现在流行的很多看似很娱乐、很通俗很亲切的网络用语其实充满了挑衅的色彩。最近发生在重庆的持枪抢劫案,很多有娱乐精神的媒体将作案嫌疑人称为“爆头哥”,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非议,因为“爆头”被游戏玩家视为高技术和眼界准的表现,用于此显然不合适。新闻娱乐化成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

市场竞争越是激烈,利益就越是诱人,一些媒介很难抵挡商业化的诱惑。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中国特色的新闻媒体,其产品生产和销售同样遵循着经济学中的“大数法则”,意即什么样的商品最好销售,消费群最大,获得的利益最多,就生产什么样的商品。即使新闻还谈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商品,但商品性俨然已成为其挥之不去的特征。尤其是在大多数人都追求娱乐休闲的消费社会,生产更多的“娱乐”从商业的角度说就是生产更过多的效益。当然,在新闻传播的语境下,过多的娱乐会让低俗、煽情,诽谤等新闻泛滥。

2.受众的心理需求

如今在心理上,人们追求工作后的全身心放松,很多人视娱乐为经济富足的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因此,具有娱乐化色彩的新闻,由于它的趣味性、刺激性,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从众心理又很容易导致更多的人有意识地去大众媒介处寻找类似的新闻阅读,以求找到与别人的共同话题,增加社交机会。反过来,受众的这种行为又进一步放纵了媒介对新闻娱乐化的追逐。

3.官方的默许

大众媒体能乐此不疲地提供着娱乐化的新闻产品,光靠市场利益的驱使是远远不够的,这当然还需要相关话事人或管理者的承认。换句话说,是政府的许可才让这些娱乐化的产品能在媒介市场大行其道。如今,我国的媒体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政府的财力显然不可能支撑所有媒体的生计,但如果新闻传媒可以靠生产、销售娱乐化的新闻实现自力更生,对于传媒自身来说何乐而不为呢,于政府而言自然亦是省心不少。

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危害

1.文化品位降低

新闻过度娱乐化夸大了娱乐在新闻中的分量,强调了新闻中的煽情部分,它是从娱乐的角度出发来迎合普罗大众,而不是从客观的陈述新闻事实出发来引发舆论,所以,仅仅为了娱乐和迎合,新闻难免不陷入“三俗”之中。对受众来说,虽然满足了感官上一时的刺激和,却丢弃了新闻内容的内在价值。正如许多学者认为,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不但会降低新闻作为文化表达形式的品位,也会导致社会整体文化品味的降低,甚至阻碍大众独立思考的能力。

2.信息传播功能弱化

新闻传播的首要功能是信息的传播,但当大众文化成为了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化主流,大众化、娱乐化也就成为了现代新闻媒介的主要特点:商业广告铺天盖地,消闲娱乐五花八门,各种俗套层出不穷……在市场经济制约下的大众娱乐文化中,新闻节目自然戴上了娱乐化的“画皮”。新闻从业者把精力放在了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上,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炒作上。新闻不再是供人阐释判断的信息,而成了被精心打造的娱乐消费品,使得受众在应接不暇中头晕目眩。

3.媒介责任流失,公信力下降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的宣传工具,除了赚取能保障其持续发展的经济收益外,向社会传递信息、传播文化、提供教育等更应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一些媒体在轰轰烈烈的市场角逐中逐渐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不轰动不罢休,走向了极端娱乐化,更有甚者不惜丧失职业道德而虚张声势,欺骗受众,严重影响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各种新闻纠纷也随之而来,媒体最终会得不偿失。避免新闻娱乐化的对策

媒介走向市场化,更加促使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扩大。即使市场对媒体有一定的“矫正”功能,但在金钱的诱惑下,媒介自身难以达到自律,所以很难将新闻娱乐化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此时,需要相关部门行使管理职权,制定相应管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新闻娱乐化的负影响。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新闻传播自由,在我国,政府与媒体属于上下级关系,适当的监管反而更能促进新闻传播的有序发展。

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和受传者,这就要求大众必须具有一定的媒介知识、道德意识,法律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无论是作为传播者的大众还是受传者的大众都可以对新闻有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进而可避免新闻被人为地娱乐化而误导大众。因而,加强民众媒介素养教育是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手段之一。只有当大众的整体觉悟提高,才会真正具备监督媒体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曾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把我们的国家比作一艘航船的话,那么记者就是船头的哨兵。他监视着水下的暗礁及复杂的气候情况。”可见,媒体在社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事实上,面对新闻娱乐化泛滥的形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会经受空前的诱惑和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新闻把关人的道德自律显得异常重要,这就要求他们提高自身素质,自觉远离庸俗、低俗和媚俗。

结语

美国学者尼尔?波斯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曾忧虑地提到过:“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毋庸置疑,新闻走上过度娱乐化之路,势必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伤害。鉴于此,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避免新闻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发生。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