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案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04 12:05: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教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教案论文

篇1

在教改实践中,可采用文字式教材教案,根据单元教材和教学进度表,编写教材时,把每节课的开始部分、结束部分及器材场地等去掉,留下基本部分,使人们看就知是上什么教材、什么任务和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群众体育活动、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相反,写教案很细,课的每一环节都写得很具体,在课上教师如果把自己注意力的大部分放在教案的回忆上,完全沉浸在教案中的回忆,那么,他的讲解肯定是不生动的,毫无感情的,这种讲解是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在课前,教师要花费许多时间来写些每课相同的部分。加上课前器材准备工作,教师把许多时间放在编写教案和器材场地上,就不能更好地把许多时间放在钻研教材教法和业务学习上,时间长了,枯燥无味,最后连教案也不想写了,因为有许多的课课相同的。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式教案,可为教师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学方法,体育锻炼和实标,保证教师为完成繁重任务必须具备的时间、能力和精力。

改革中小学校现行的体育备课方式,把体育教师从繁锁的模式教案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寻求简明实用的教案形式,让教师有较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技能,钻研教材教法,加强实际备课和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是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心愿。下面试举一次课简明教案示例,仅供参考。

一、耐久跑

(一)动作名称:途中跑(15分钟)

(二)教学任务;改进途中跑技术,发展速度耐力。

(三)教学重点:途中跑。

(四)教学难点:保持速度、保持姿势。

(五)教学要求:途中跑步伐均匀、轻松、动作协调。

(六)教学六法:1、原地摆臂和呼吸配合练习。

2、高抬腿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x3一5次。

3、后澄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x3一5次。

4、小步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3一5次。

5、重复跑:中等速度,速度均匀。男100米x3次,女100米x2次。

篇2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体育课的设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虽然我国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事实上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在很大程度来说,还是体育为健康的课。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课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生体质的下降是多因素的合力,仅仅是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并重新设定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也并不能扭转这个局势。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很多相交相融的领域,根据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安全教育的内容,在“健康”指导思想下设计的体育课成为进行安全教育的一种最佳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关于这一点,应清楚地认识到,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是体育的责任和义务,但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因此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不是体育与安全教育,不能偏离体育课的主旨,应是体育为安全的教育、安全为健康的教育。

2.体育课程自身的安全问题

在体育课中实施安全教育,首先关注的应是体育课过程中自身的安全问题。学校体育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论述较多,绝大部分论述是从法学角度切入的,主要关注了伤害事故发生后各方的权责问题。少部分研究关注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的建议。从法理角度分析体育课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不是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体育课自身带给学生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才是我们剖析的重点。体育课中带给学生的伤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难以预见的伤害,一类是可预见的伤害。难以预见类的伤害与体育运动的基本性质有关,即对身体的要求以及它的对抗性、竞争性,由此产生的伤害事故多属于偶发性事件,难以预防。可预见类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学校和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够、教师工作的程序不够规范、责任心不强等导致的,因此其事故责任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而这种事故通常是可以避免的。

3.以体育课为载体的安全教育

除了体育课自身所蕴含的安全教育,体育课能否提供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答案是肯定的。其原因有: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课内容与安全教育内容有很多交融的地方,可以就此方面深入挖掘,合理设计。②体育课学科特征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与安全教育在规避危险时对人的要求有很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基本体能要求、技能要求、应急救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力(对恐惧的抑制,理性的分析危机)。

二、体育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

1.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正如上文所述,体育课程不能承受之重——体育课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首要的就是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自身的学科特征。体育实践类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从事身体练习。从事身体练习,它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一是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其二是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前者反映的是课程的‘技艺性’,后者反映的是课程的‘自然性’”。根据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特征,要求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的时候,不能将安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开设,不能将体育课完全替换为安全知识讲座,而只能是也必须是将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体育课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理解经过设计的安全教育知识。

2.教材内容的选择

既要不违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又要将安全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给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设计、开发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一精神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理念,即要求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开发创造出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课。教材内容合理开发的首要步骤,是应当找出与体育课有相当密切关系的安全教育内容。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分类,“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联系体育课教材,进行初步的研究发现适合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内容集中在社会安全、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应急救护四个方面。内容只是与体育课联系较为紧密,但要真正在体育实践课中教学,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将上述内容教材化。结合各项体育运动的特点,将上述内容通过设计、改造、整合等办法,在教学中采用,这就是素材的教材化,是从教材内容选择到教材内容实施的阶段。

3.科学的设计

除了体育课自身的安全工作通过引导、规范等措施努力解决外,其余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应通过科学的设计,以体育课为载体来完成。根据安全教育内容,结合体育课的特点,进行内容选择后,再经过教材化处理,方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但事实上,不同学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教材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小学阶段以情境教学设计为主。将大量有关的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情境化处理,培养学生防范危险的意识,懂得遵守公共安全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以课题单元为主设计的体育课“小小消防员”“森林动物过马路”等。中学阶段在巩固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逃避灾害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和求助逃生知识。初中的体育教学项目应经过适应性改造,提升太过简化的内容,使竞技项目降低难度而具有亚竞技性质。如同样是消防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体育课,课题名称“消防英雄大比拼”、组合短距离跑、攀爬楼梯、运水(运沙)灭火、救护等科目,计算个人和小组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在学生体能、技能和心理要求更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对危及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更为主动地规避危险,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高中阶段较多采用模块式教学,一个模块是相关内容的若干个单元。如野外生存模块,可以设置攀爬单元、泅渡单元、紧急救护单元、定向运动单元等。

篇3

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体育游戏种类的选择,不同的体育游戏能够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特点进行游戏的设计。例如,本文作者在教学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在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以及这门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下的体育游戏设计:选择了《我是神炮手》和《抢运炮弹》两个游戏分别训练学生把球抛出的能力和捡球的能力,通过两个游戏的紧密结合,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体育技能。具体的游戏过程如下:让学生站在事先准备好的圆圈上进行炮弹的抛射,根据比赛的口令进行有顺序的抛射。在抢运炮弹游戏过程中,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比赛开始后每个小组的一个队员去抢炮弹,只有在前面的队员回到原来的位置以后下一个队员才能开始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抢的炮弹多的小组为胜利者。具体的游戏规则如下:在炮弹的抛射时,根据学生所抛的距离分成几个不同的档次,分别有不同的得分,设置四个档次,分别为10分、9分、8分和6分,在最后的结果出来以后对于得分最少的人做20个仰卧起坐,对于倒数第二名的同学做10个仰卧起坐。在抢运炮弹的时候根据每个小组所抢炮弹的差距让输的一方做俯卧撑。在根据上面的游戏过程和规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及提升了学生动作的熟练性还能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1.2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选择体育游戏

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具体的身体状况选择相应的游戏。例如本文作者在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异性追逐跑的游戏,具体的游戏方法如下:首先在游戏开始之前根据不同的水平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包含一个女生和男生,可以采用男生追逐女生和女生追逐男生两种不同的游戏方式。在具体的游戏过程中要设置追逐者之间的合理距离,在女生追逐男生时可以设置一米的间距,在男生追逐女生时,可以设置10-15米或者更长的间距,这样就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游戏方式。只有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游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生理上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游戏,例如可以根据男生和女生不同的生理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游戏。

1.3根据教学的发展规律设计和选择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受到很多教学规律的影响,因此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候应当根据相应的教学规律,首先应当遵循教学的服务性规律,选择的体育游戏应当能够为教学内容服务,有些教师单纯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没有考虑到教学的实际要求,随意的设计体育游戏,这就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要遵循全局性的规律,应当根据教学的全局性进行体育游戏的选择,特别是在游戏时间的选择上。例如在分组练习中不能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游戏。最后要遵循实效性的规律,运用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能忽视这个教学的根本目标。

1.4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段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所选择的体育游戏应当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起来,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应当设置大约六分钟的游戏时间,这些游戏完成的质量会影响后续课程的成功,在进行这一部分体育游戏的设计时应当考虑到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一些常用的游戏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因此需要创新,例如可以进行《听数抱团》的游戏,具体的游戏过程如下,让学生在《桃花朵朵开》的音乐背景下排成纵队围着老师进行慢跑,同时学生要问老师开几朵桃花,学生根据老师回答的数字组成相应的团。在课程开始时设置的游戏不要具有太大的活动量,不要有过于激烈的游戏,例如不应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安排折返跑游戏。在课程中间部分的游戏选择时既要考虑到培养学生新的技能,又要对学生以前的内容进行练习,因为这段时间的课程占据了课程的大部分时间,应当安排提升体育技能方面的体育游戏还要安排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游戏。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游戏,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合理的选择体育游戏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弥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体育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在课程结束时选择的游戏应当能够使学生逐渐从一节课的劳累中恢复过来。例如在实心球课的放松过程中,游戏的选择是为了放松学生的手臂,因此本文作者采用了一个《微波阵阵》的游戏,将教师作为中心,四周围上学生,当老师随机的指到一个学生时,该学生需要做单侧的抖手臂的动作,用手臂模拟波浪的形态,在同学不断抖动手臂的过程中就连成了波浪,让学生游戏的同时播放一些轻快的音乐来放松学生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结束体育课程,学生就会非常期待下一次的体育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

二、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由于教师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三基”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后效应。

三、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篇5

1.2教师客观安全教育意识淡漠首先,教师的安全意识薄弱,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到位,认为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多数教师忽视教学安全,课上从不强调教学中的安全要求,体育教材中的安全知识不必专门进行教育,还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完成体育教学中的保护与自我保护,但是这种错误的认识致使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不断发生,事故发生后才能证明安全教育的缺失最终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教师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可以说体育教师是学校的工作人员,是担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主体,是预防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心,要求体育教师严格履行职责,不断加强安全意识学习,这是预防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最有效措施。最后,教师组织教学不力而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在高校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混乱、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就很有很可能造成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1.3学校不重视安全教育宣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由于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没有从根本上加强对教学安全的有效引导,导致对场地器材、安全制度、课堂教学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这种错误的做法造成了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良好的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健全是正常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比赛所必需的物质保障,由于目前的体育设置时间较长,并且破旧、损坏的比率非常高,经常会出现不能运用的现象。加之,一些高校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疏于管理,学生组织纪律性差,为教学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高校体育教学安全教育解决路径

2.1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主题,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能否保障学生的健康。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器械的意识,传授应急避险技能,提高学生生存能力意义重大。并且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有区别,在非身体对抗的项目中,如田径、体操、游泳等,要引导学生互相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从意识上培养安全意识,以提高项目的安全性;此外,在有身体对抗的体育项目中,如格斗、拳击、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是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最多的项目,在开展这些项目的教学时,首先从项目的规则上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遵守运动规则,其次要教育学生尊重对手,遵守比赛的体育精神,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风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2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教师是预防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怎么样去提高了教师的安全意识,怎么样去引导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力是减少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发生的根本。教师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就能把一些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要有预见性,并有一定的防范措施。首先,必须认真备课,提高预见能力,认真备课包含了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包含了课时计划的制定。其次,提高课堂安全系数。教师要严格课堂纪律,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要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必须根据课时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意观察学生的生理反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要注重保护与帮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保护帮助,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2.3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安全机构并制定相关安全制度,要从制度上保证安全,学校领导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把教学安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强制度引导,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建立体育教学安全监督、检查、评价机制。一些大学的附属机构,如学校医院、保卫部门和体育系部应该实行多部门联合,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对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切实保障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并建立相应的处理体育意外伤害的应急预案,以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做到有条不紊,临危不乱。

2.4学校要不断改善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必要物质条件。学校要加大场地器材的投资力度,改善体育教学环境,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还要对体育场地设施作定期检查、定期保养与维护。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又无法维修的场地设施要及时更换,严防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把体育教师做好学生体育安全工作,作为体育教师的重要职责纳入到职业道德建设内容中。

篇6

一、在体育课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上课调皮,站队是互相腿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掌握不好力度和分寸,另有的学生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就差,很容易因碰伤而摔倒,造成意外损伤等安全事故。对次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极其可能发生的不良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再次的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 、在体育课上,要求学生必须穿运动鞋,身着宽松运动服。

坚决禁止穿皮鞋、布鞋和穿紧身上体育课以免学生出现一些不不要的伤害.

三、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如意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伤;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开展这些活动就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的太挤;器件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安全范围内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道过小对学生没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道过大对学生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设计教学要求。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即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线,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前提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外部因素。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在进行组织教学。

四、深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好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学制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事故。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五、注意发现并处理好学生体育课中的异常现象

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体育课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应也不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但决不要为了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而降底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更不要去掉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或者不开体育课,那样的话,不但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相反会阻碍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上好中学体育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篇7

2.使学生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都知道,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学习,从而使一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案例跟亲临现场差不多,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裁判教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参与和课堂有关的活动。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让篮球裁判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因为篮球裁判教学从专业上看,其专业性相对来说强一些,所以对任课老师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篮球裁判教学不是随便一个体育老师就能上好的。通过了解我们知道,要想使篮球裁判课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对于任课老师来说,就需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教学案例进行设计,案例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感兴趣,而且还要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设计的案例要与实际出现的问题有效结合,通过对案例进行不同的分析让学生去领会、获取有效的知识。这还要求任课老师熟练掌握篮球的裁判规则和现场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是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案例设计的相关原则

1.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于篮球裁判学习来说,一般分为对裁判法的学习、篮球规则的学习和临场实践学习三部分。相对来说裁判法和篮球规则方面的学习内容很复杂,所以对这两个方面的学习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以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案例的设计都要以裁判法和篮球规则为依据,来实施教学。在就是要与真实的比赛资料相结合,对案例进行设计,案例的每个细节都要结合比赛资料进行仔细的整理,这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案例设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此外最终要的事要保证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达到每个案例都来源于实践当中,但是又比具体的实践要高,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要遵循典型性和针对性原则。目前来看,在实际的篮球比赛过程中,攻守对抗的形式日益激烈。这些变化对于篮球比赛的裁判员来说,在实际的执裁过程中,会遇到复杂多样的状况,所以在进行案例设计的时候就要根据实际考虑多方面的构成因素。首先要掌握相关的理论内容,从而去考虑积极思维意识得到有效加强的方法。在就是通过对真实比赛资料的搜集,把有代表性的片段摘出来播放,让学生通过观看来理解。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有效理解,促使学生对案例的时间对象进行详细的掌握,此外还可以认知裁判在实际的比赛中的职责分工,从而让学生对篮球裁判相关的知识有一个多方面的了解。此外,案例教学法会促使任课老师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去设计生动形象的案例,从而让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措施

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当中,要保证理论知识的有效利用。对于裁判法和篮球规则的相关美容来说,对其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乏味且漫长的过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需要老师在设计案例的时候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到情境当中。同时还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在实际的篮球裁判教学过程中,有问题出现,老师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篇8

在新的课程体系下,体育课的设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虽然我国中学阶段的体育课已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事实上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健康教育的内容。体育与健康课,在很大程度来说,还是体育为健康的课。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学校体育课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学生体质的下降是多因素的合力,仅仅是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并重新设定一系列的教学内容,也并不能扭转这个局势。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有很多相交相融的领域,根据安全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安全教育的内容,在“健康”指导思想下设计的体育课成为进行安全教育的一种最佳选择,这是无可厚非的。关于这一点,应清楚地认识到,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是体育的责任和义务,但体育课并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因此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不是体育与安全教育,不能偏离体育课的主旨,应是体育为安全的教育、安全为健康的教育。

2.体育课程自身的安全问题

在体育课中实施安全教育,首先关注的应是体育课过程中自身的安全问题。学校体育安全是学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论述较多,绝大部分论述是从法学角度切入的,主要关注了伤害事故发生后各方的权责问题。少部分研究关注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的建议。从法理角度分析体育课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不是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体育课自身带给学生伤害的原因及预防,才是我们剖析的重点。体育课中带给学生的伤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难以预见的伤害,一类是可预见的伤害。难以预见类的伤害与体育运动的基本性质有关,即对身体的要求以及它的对抗性、竞争性,由此产生的伤害事故多属于偶发性事件,难以预防。可预见类伤害事故的发生是学校和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够、教师工作的程序不够规范、责任心不强等导致的,因此其事故责任应由学校和教师负责,而这种事故通常是可以避免的(表2、表3)。

3.以体育课为载体的安全教育

除了体育课自身所蕴含的安全教育,体育课能否提供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答案是肯定的。其原因有:①“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课内容与安全教育内容有很多交融的地方,可以就此方面深入挖掘,合理设计。②体育课学科特征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与安全教育在规避危险时对人的要求有很多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基本体能要求、技能要求、应急救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力(对恐惧的抑制,理性的分析危机)(表4)。

二、体育课程中实施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

1.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

正如上文所述,体育课程不能承受之重——体育课不能承担所有的安全教育内容,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安全教育。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首要的就是不能破坏体育实践类课程自身的学科特征。体育实践类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从事身体练习。从事身体练习,它是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其一是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其二是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前者反映的是课程的‘技艺性’,后者反映的是课程的‘自然性’”[2]。根据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特征,要求在体育课中渗透安全教育的时候,不能将安全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开设,不能将体育课完全替换为安全知识讲座,而只能是也必须是将安全教育知识融入到体育课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理解经过设计的安全教育知识。

2.教材内容的选择

既要不违背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又要将安全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给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设计、开发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一精神完全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理念,即要求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开发创造出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课。教材内容合理开发的首要步骤,是应当找出与体育课有相当密切关系的安全教育内容。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分类,“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六个模块。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联系体育课教材,进行初步的研究发现适合在体育课中实施的安全教育内容集中在社会安全、意外伤害、自然灾害、应急救护四个方面(表5)。表5中的内容只是与体育课联系较为紧密,但要真正在体育实践课中教学,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将上述内容教材化。结合各项体育运动的特点,将上述内容通过设计、改造、整合等办法,在教学中采用,这就是素材的教材化,是从教材内容选择到教材内容实施的阶段。

3.科学的设计

除了体育课自身的安全工作通过引导、规范等措施努力解决外,其余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应通过科学的设计,以体育课为载体来完成。根据安全教育内容,结合体育课的特点,进行内容选择后,再经过教材化处理,方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但事实上,不同学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教材内容必须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小学阶段以情境教学设计为主。将大量有关的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情境化处理,培养学生防范危险的意识,懂得遵守公共安全的一些基本要求。如以课题单元为主设计的体育课“小小消防员”“森林动物过马路”等。中学阶段在巩固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逃避灾害的体能、技能和心理素质,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和求助逃生知识。初中的体育教学项目应经过适应性改造,提升太过简化的内容,使竞技项目降低难度而具有亚竞技性质。如同样是消防知识和技能掌握的体育课,课题名称“消防英雄大比拼”、组合短距离跑、攀爬楼梯、运水(运沙)灭火、救护等科目,计算个人和小组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在学生体能、技能和心理要求更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对危及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能力,从而更为主动地规避危险,提高生存生活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高中阶段较多采用模块式教学,一个模块是相关内容的若干个单元。如野外生存模块,可以设置攀爬单元、泅渡单元、紧急救护单元、定向运动单元等。

篇9

二、课前考虑要细致周到。

1、对易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得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铅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教学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教学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3、教学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既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

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上课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教学。

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防止因体育教学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事故。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篇10

英语语法既是英语学习的难点又是突破口。语法是英语的实际用法,是通过不断研究、分析、综合总结出来的。任何人使用英语,都必须依照语法。当然,学英语不是为了学语法,而借助语法来学习英语可以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痛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很多中国人在英语语法的学习上感到棘手,甚至“谈语法而色变”。教师在讲授语法时枯燥无味,学生消化得慢不能很好的运用。调查发现,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语法尤其薄弱,对基本的英语词性、句型、时态等的掌握仍存在较严重问题。这将导致他们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困难重重。

现今的课堂上,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老师讲授而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主要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做题技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这些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做着不懈努力。以助学案为载体,问题导向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助学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导学为方法,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助学案不同于“导学案”、“讲学稿”等以教为主的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和基础知识,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实现师生合作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课程模式。在教学中,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提出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在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讨甚至多次实验尝试,最终得出可靠的结论。它旨在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并运用知识,从而不断构建他们新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鉴于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为促使农村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将以“助学案”为载体,“问题导向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初中学生的英语教学中是当务之急。

作为教师,我们要首先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法,而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最终融入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语法学习是学习一门语言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从机械的语法讲解和让学生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将语法教学更好地渗透于听、说、读、写每一个环节中,勇于创新,使语法教学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

一、以助学案为载体,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

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进行语法教学要利用助学案设置模拟情境,并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演练。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运用外语的实际语言环境,设计形象化、真实化的情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将学生置身于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可以进行图片、实物、动画的展示并通过讲解、手势、图解等方式教学生体验,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

例如,在现在完成时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如开关门窗、实物模拟、黑板上写字等动作来创造简单的情景。然后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归纳出规则:have(has)+P.P。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例如学习现在进行时可以把主语及主语的动作写在纸条上,如Jack,playfootball.然后把这张纸条给一个学生,并要求这个学生到讲台上向全班提问WhatisJackdoing?Guess!其他学生举手提问:IsheWatchingTV/…?如果学生答错,说:No,heisn’t.答对则说:Yes,heis.接下来教师可以给猜对的学生另一张纸条继续游戏。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多做一些类似的游戏,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观察和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研究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

二、以助学案为载体,优化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学生模拟备课

目前中国大部分学生学英语依赖于教师,教师通常会在课前归纳好教学内容,学生在课上边听边记。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课前不进行预习导致课堂上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影响课堂效率。组织学生模拟备课便是针对学生这一弊病提出的解决方法。

所谓模拟备课,是指在教学开始阶段让学生自己去熟悉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并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乃至每一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教师应首先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明白学案要以“学”为中心进行预设,让学生明白自己要解决学什么以及怎样学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学生的思维反应有别于以往学生,认识能力也有所变化发展。教师应事先深入学生,接触教材内容。组织学生模拟备课,能使学生整体把握单元内容,在讲课时才能思路清晰,印象深刻。

首先是参考资料的准备。教师在计划本部分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感知教材,用初中学生的思维研究教材,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问题。除了必备的英语教材,学生还必须参阅一些课外资料和工具书。学生手头的参考书在数量和质量上参差不齐,所以组织学生模拟备课之前,教师应事先为学生挑选出可供参考的书籍。只有配以一定量的资料,学生才能互相借阅,并像老师一样在备课中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互相商讨高效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优化分组,便于学生分散讨论。在我国,英语教学是在非外语环境中进行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班为单位,每班学生人数至少在四十人以上。基于这种情况,可以把学生分成三到四人一组,由其中一人负责本组活动,要求各小组同步活动,互相合作。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自行拟设相关的语法情境。在课堂开始时,由每一小组先发表一下本组同学对该语法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并举出相关的实例等。

模拟备课方式中,教师可以事先提出预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己在课程学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课堂反馈中生成的问题给出指导,对学生的错误予以改正并进行总结。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自觉搜索出语法规律,加深其对该语法点的理解和掌握。

篇11

1.统一电子文档格式远程教育学校档案上网前,要按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文件格式的转换,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还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统一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档案部门接收的电子文件一律应存入光盘,最好不用磁盘存贮。

2.分工负责,确保远程教育学校电子档案的质量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档形成部门熟悉各项管理业务,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应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3.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二)档案信息收集工作不断加以完善随着远程教育内容以及途径的不断拓展,很多档案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增加,从而满足更多方面的实际需求。远程教育学校的人事、文书、会计及教师业务等档案资料的完整收集、系统成卷、归档收藏以及信息数字化,仅是一种信息资源的存储。开放教育档案的生命在于它的实用性,只有积极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真正实现开放教育档案资源的自身价值。远程开放教育档案工作者要深入开发加工档案管理信息,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提升远程开放教育档案信息科研成果的传播效果,使封闭的档案管理走向“开放”,紧密配合中央电大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全方位的查询、利用。为远程教育学校各种主题活动提供相关数据等档案信息,拓宽档案信息使用层面,使开放教育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远程教育学校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并承担起为远程教育学校发展提供相关准确数据的重要职责。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通过档案的自动化来实现的,包括档案自动索引、多媒体技术、条形码技术等。档案管理除了使用信息技术外,还应该利用各类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使用空调、除湿器等装置来保持档案室的温度及湿度,实现档案保管条件的现代化;运用复印、彩印扫描、装订手段的机械化实现载体材料的现代化;运用微机编码实现检索手段的自动化;运用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档案归类,实现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三)提高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远程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想顺利推行,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执行人员加以高效推进。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多是涉及的纸质档案,所以管理者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对电子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中老年职工,其更是难以接受更多的新鲜方式。因此,在远程教育学校的实际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档案人员必须从杂业型转向专业型,保证档案系统现代化管理工作有序、正常、持续的发展。人的因素是主要的,档案管理领域缺乏懂软件开发又精通档案专业知识的复合性人才,因此要提高整支队伍素质,就要创造条件,对不同工作岗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对外指导工作和内部基础管理工作;建立竞争机制,克服人的惰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和施展才能的场所;建立激励机制,合理设置岗位,工作科学量化,体现一个单位内工作量大与小不一样、专与不专不一样,有利于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信息技术素养。

篇12

一、社会转型与教育公平的凸显

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政治哲学范畴,意为平等与公正。胡森(Husen T.)把教育平等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马维娜认为,教育公平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或实践问题,而是一个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特殊问题。不同的历史语境赋予教育公平不同的历史使命,包括资源配置的权力运作、阶层分化的新元素介入、公共政策的权威性配置等等。战飚认为,“教育公平是动态的相对的教育平等。其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这种利益分配体现为三个阶段: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分配阶段、发展条件的分配阶段、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阶段。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围绕着现行教育资源分配制度而对有限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形成了教育有失公平的局面。周金燕依照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使用不平等的测算工具——基尼系数作为教育公平的基本测算工具,首次建立了适合于我国整体评价和省区比较的教育公平综合指标体系。张估算了1978~2004年间我国历年教育公平程度。结果表明,我国总体教育公平程度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显著提高,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较低。而且由于存在着显著的区域教育不平等与城乡教育不平等,教育水平提高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显著影响。

9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产业化,主要是以效率的标准来看待发展,发展同时忽视公平,可以说发展大于改革。与发展教育产业化的正路——更大程度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培育和扩大教育市场,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引导全社会的资源共同参与举办教育不同,目前我们采取的是一种“宏观垄断、微观放开”的“产业化”思路。“效率优先”、不择手段“做大蛋糕”成为“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基本价值。然而,这种单纯“市场—效率”导向的公共政策的最大问题,是淡化、模糊了政府提供教育服务的特定职责,混淆了政府和市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不同功能,架空了弱势阶层和人群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和权利。杨东平认为,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两种不同的教育发展模式、转型期新的利益格局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路径等,造成教育机会均等的深刻影响。

当前,教育领域的不公平表现在城乡、区域、学校和不同群体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政策偏差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城市取向”加剧城乡鸿沟、精英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市场机制的介入挑战教育公平、扭曲的价值观成为追求教育公平的桎梏。对于教育不公平问题,大多数学者从加大教育投入、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也有学者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汪柱旺认为,作为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教育券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对弱势学校的扶持,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等等,具有它独到的优点,根据我国的国情,推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券政策,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受教育者的公平和教育主体-学校的公平,具有良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教育公平问题的制度基础

教育公平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的体制转型有着内在、密切的联系。按柯武刚、史漫飞在《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中的说法,转型是从一种国家或政体被转变为另一种国家和政体。当前,该词指这样一种制度变革,即从以生产资源集体所有制和党政机关控制生产资源的运用为主转变为以私人所有制以及按个人和私人团体的分散决策运用生产资源为主。这种说法可以说代表了国外新制度经济学家和大部分主流学者对转型的认识和看法。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变迁过程中,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实现国家主义的发展目标与追求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旧有的制度性障碍在市场环境中的演化,产生转型社会特殊的教育问题。我国的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近式的道路,旧的制度被打破,但新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和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努力把“馅饼”做大的同时,不能很好地兼顾公平。在不均衡的发展道路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相继出现,但让人担忧的是,制度转型不一定会向着有利于全体老百姓的最大利益或者说总体福利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有权改革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增强对经济主体的激励,同时,政府应该更好地承担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相对于成熟的自由化市场经济而言,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对市场、对企业的干预都存在,而且其方式和范围都不同。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政府干预的方式和范围在变化,干预的总体水平也在弱化。但转型过程并不能等同对政府干预强度的降低过程,如斯蒂格利茨所说的“向市场经济过渡并不是弱化而是要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但是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人”,其在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同时,利益取向也很明显。政府干预可能会偏离制度优化的方向,政府可能会通过加强对经济社会的管制获取利益,相应的社会上就会出现很多利益集团和寻租活动。利益集团能够通过政治的或其他渠道左右改革,他们可能通过非法的和私下交易对政府政策形成施加影响,这种既得利益集团对政府的控制被称为“政府被控”(state capture)。政府被控的国家经济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严重阻碍了制度的发展。更为糟糕的是,这样一种寻租的社会会不断地得到加强和促进,从而进入一种锁定状态,要打破这种锁定状态,就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通过立法和赋予各种行为主体维护自身的权力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三、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的解决:公共治理与制度安排

要有效地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建立相关的治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确立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公证性等基本价值,确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职责,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政府选择的教育政策活动的范式,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的社会参与制度。为了使各类教育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弱势人群充分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除了重大教育决策实施听证制度和咨询制度以外,应在各级教育决策系统特别是学校管理的决策活动中建立教育行政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监督制度,保证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员等所有的教育利益相关者能够有机会参与教育的公共治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