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2-06-29 11:57: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才培养方案

篇1

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规模扩张,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由于大学数量的急速增加,我国众多高校,包括部分传统名校在内,不得不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大学生基本上按照统一节奏、统一模式、统一内容来进行培养[1],这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学习和思维的固化模式,习惯于在学校、老师、家长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缺乏独立性、主动性、自立性,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同时,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力较差,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2]。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市场对人才的独特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1]75-77,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实施完全学分制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3]。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结合教育部文件和湖北省发展需要,湖北省厅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和“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产业计划”),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及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试点计划,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深度挖掘,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卓越计划”遵循“解放思想、创新模式,立足行业、注重实践,校企共赢、持续推进”的原则,深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英才计划”旨在从省内高校中全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专业和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学科专业中,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区。此计划要求不拘一格,改革试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培养造就未来在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应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产业计划”则鼓励支持高等学校与相关行业携手,与有关企业联合,建设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省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内重点产业定向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探索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是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2012年,根据学校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对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意见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的“武汉科技大学关于制订学分制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2版原则意见有以下变化。

1.构建了“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

“两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对同一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细分,根据行业对人才需求多样性,设置具有行业特色的多个专业方向。

2.实行了弹性学制。

我校设定本科基本学制为4年(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为5年),实行3~6年(5年制专业为4~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此学制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安排学习。

3.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

在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中均要求设置选修课程,并对学分要求做了统一规定。素质拓展模块类课程性质为必修,但是学分均是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若干个项目获得,学生可以自由选修。统计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在14%~28%之间。

4.规定了各平台和模块的学分、课程设置。

将全校所有专业划分为理工类、文法经管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四个大类,按照这四个大类设置各平台和模块的建议设置总学分,并对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作了统一规定,便于统筹安排。

5.调整了部分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新增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1学分,为全校性的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总学分作了调整,由16学分调整为12学分;计算机类课程中,只设置一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必修课,根据学科专业,划分为A和B两种;“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调整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调整为“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和“网络技术及应用”,各专业可自行设置为选修课或者不设置;学科基础平台中对学分学时要求不同的公共课程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试点计划

根据教育部、省厅文件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我校获批了“卓越计划”专业6个,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个“英才计划”,即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7个“产业计划”,包括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和药学专业。依据“卓越计划”、“英才计划”和“产业计划”的特殊要求,针对培养方案中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过多,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结合体现不够等问题,对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

1.改革基础平台课程。

对部分基础平台课程学分设置进行调整,调整情况见表1。如下表所示,对文法与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课部等三个院部开设的思政类、外语类、体育类的课程学分学时设置做了调整,这几类课程的总学分由30学分调整为23学分,减少了7学分。

基础平台课程调整情况一览表

2.增设特设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

(1)“卓越计划”专业开设提高个人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课程,如增设“企业管理概论”、“项目管理概论”、“技术经济概论”、“耐火材料新技术”、“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校内课程;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授增加相关企业课程,如“环境健康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市场策划、运行与技术支持”等;开设企业相关的实践环节,如“企业案例分析”、“工程实训”、“工程实践与创新”、“企业认知实习”、“自动控制技能实习”、“自动化设备应用实训”、“冶金主体设备应用实训”等课程。

(2)“英才计划”班级一年级即接触“冶金高端论坛”专业启蒙课程;同时聘请企业成功人士作“批判性思维”和励志成才讲座;对原有冶金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拓展,增加有色冶金方面的知识;开设创新方法课程“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经历。同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冶金工程学科与材料、热能与动力、机械、计算机、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

(3)“产业计划”增补了与当前科技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相关的内容,对关联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导论”、“电子产品策划与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专题研究”、“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实践”、“电子产品的测试与检验”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等课程;车辆工程专业增设“电动汽车电机拖动基础”、“微机原理与单片机”、“动力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代用燃料技术”、“电气电子工艺实习”和“新能源汽车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等课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增设“光电技术”、“特种机器人”、“微观流体力学”、“创新设计与专利申报”和“工程应用软件”等课程。

四、结语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必须做到科学设计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合理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制订科学、合理、可行的培养方案。各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环境下,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有效地实施,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75-77.

篇2

地方学院大多数是近几年由专科合并升格为本科的高等学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育人如同植树。树只有根深,才能杆粗叶茂,人只有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文化艺术修养等通识知识(如同树的根系),才能高素质,造其无限发展之势:树只有干粗,才能木秀,人只有具备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如同粗壮的树干),才能强能力,撑起高耸凌云之志;树只有冠茂,才能荫多,人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像茂盛的树枝),才能有特长,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为此,仿照树型结构提出树型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培养具有广博通识知识、宽厚学科基础知识、精深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综合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本着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个性健康发展的宗旨,按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机械动力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既要按照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来优化,又要体现学校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优势,以增强学生的竞争优势。二是从整体优化的全局出发,从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入手,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确保课程结构的科学理性与合理性,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适用性。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使德育与智育教育,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期与假期、校内与校外学习有机融合,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四是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设专业方向,增加选修课,因材施教,创造富有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1 筑建广博的“科学+人文+艺术”通识课程平台

实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筑建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国际交流知识、体育军事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优化通识课程平台。改变以往教育内容偏窄、偏专的倾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品德与法律、形式与政策、大学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技术经济学、国际事务知识等。旨在提供学生适应社会与今后发展需要的通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规范学生的行为道德,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较强的经济意识与国际意识:使学生掌握具有共同规律的知识和工具,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构建宽厚的“工程+管理”学科基础课体系

随着现代工程创造性、复杂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征的日益突出,未来工程师面临的挑战主要是“非工程”方面的。工科大学生应加强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与业务素质的融合,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学科基础教育,即构建宽厚的涵盖固体、气体、液体知识、能量转换技术、现代设计方法、现代制造技术、检测控制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优化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能源与环境、微机接口与应用、机制制造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热工理论、液压与气动、通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现代设计方法、控制工程基础、汽车学、产品技术创新、企业管理等。旨在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学科基础,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与自我发展能力。

3 设置精深的“技术+特色+创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按需求分流,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基于精深的专业性与广阔的视野并重的原则,突出专业课程内容精、学时少、水平高、应用广、效果好的特点,来优化机械动力大类专业中:机电一体化、现代制造技术、模具设计制造、热能工程、制冷与空调、汽车与内燃机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确保每个专业方向设有科研基础好的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开有一定数量的选学课,以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

4 整合课程减少学时

从社会、科技、行业发展需要和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壁垒,重新进行整合,实现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相互协调和整体优化。如各种热工设备工作时,其工质的热力过程变化中均有流动与传热现象存在,而以往的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工质热力过程变化中的能量转换效率,流体力学只研究工质的流动,传热学又只研究热量的传递,学生学了这3门课程后,很难综合应用三者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将这3门课程整合成热工理论课程,使那些被人为割裂的各部分内容之间形成有机的、符合知识本质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再现知识整体的本来面目。不仅形成了科学、先进、实用的课程体系,而且增强了课程教学活力,也强化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优化后的机械动力大类专业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时为2500小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为2270小时,实验教学课时为230小时,集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42周。

5 配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

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单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得到培养和锻炼的,是不能内化成素质的。还要配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把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训练和实践环节,使学生知识来源与能力培养多渠道、多元化。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我们的做法是: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完善“多系列、多层次+模块”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实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训练、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程化。

不断提升由动力机械产品结构分析、产品性能提高、先进制造技术、单项试验研究、测试控制技术和产品技术创新6个分室组成的动力机械工程模式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水平,突出试验研究能力培养,不仅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产品结构、性能研究、仪器标定、制造工艺、控制技术、单项研究实验和实验设计的全面实验技能训练,而且师生在实验室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创新课体系,深入生产实际和学科前缘找课题,使创新课程体系与课堂创新教学相结合,课堂创新教学与创新实验、创新设计相结合,创新实验、创新设计与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实践效果

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模块课程与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共同形成四面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了地方本科院校以往存在的专业教育过窄、课程负担偏重,学生人文社会知识贫乏、工程意识不强、经济观念淡薄、个性不明显、创新能力过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篇3

2软件工程特点及发展趋势软件工程特点

1)软件工程着眼于大规模、高复杂性的软件。传统的程序设计技术是仅仅指小型程序设计。

2)软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大规模软件设计的复杂性。复杂性一方面是软件构件大量增加,因素繁多,另一方面是软件需求、软件体系结构等具有不确定性。

3)软件需求等经常变化。在软件设计初期,由于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使用人员存在交流的鸿沟,或者是软件使用人员本身对软件需求不明确,导致软件需求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变更,而软件需求的变更使软件开发周期大大延迟。

4)软件开发的效率非常重要。软件的市场需求很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有线无线网络的发展,IT业务与日俱增,软件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是软件的供应比较滞后。软件工程发展趋势

1)开放计算。开放计算包括开源软件、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三个方面。

2)模块化。一方面企业面临的软件行业环境复杂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更多创新模式和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为了缩短开发周期,软件需要在体系结构和软件代码级别实现复用,模块化思想能够帮助软件公司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软件工程人才需求

国内市场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高达80万,这个数据随着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快速增长。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相对不足,高水平的软件工程人才需求量很大。用人单位对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软件人才是用人单位最为需要的,而且越是上规模的公司,对于软件人才的需要越大。我国的软件产业总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建设阶段,所以国内软件产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软件工程相关产业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据统计,目前全世界软件外包市场需求高达1000亿美元,国内软件服务外包产业收入三年后将增加至260亿美元。

4专业能力要求

软件专业人才应具备基本专业能力、软件系统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软件建模设计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测试、维护和管理能力等。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求如下。基本专业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的发展动态,具有学习新理论及新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与结构,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当前中国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项目管理人才培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项目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思考、应用、分析和发现问题、交流沟通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提高的途径在于加强学习,要树立创新观念,要有良好的执行力,要培养勤思考的习惯,要有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软件建模分析和设计能力软件工程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操作不方便、知识更新快、受课堂教学模式制约等特点,需要更加灵活的教学形式如互动式教学模式等培养学生系统化建模能力和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除此之外,需要相应设计以及教学辅助平台和工程实验环境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既定的开发进度和软件质量要求,应用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完成软件工程任务的能力。目前,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偏重理论能力的培养,而在系统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因而,理论教学课时数较多,实践教学课时数偏少。

篇4

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有关精神。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培养制药企业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资料调研、走访生物制药企业了解企业产品结构、人员需求、岗位设置及发展规划等,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对高职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及时调整我院生化制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通过尝试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明晰办学思路,确立培养目标

我院是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武汉市教育局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地处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南生物医药园,毗邻武汉庙山医药产业园,紧邻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对实施职业教育来说医药行业的区位优势明显。

2005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拥有140家生物医药工业企业,产值41亿元,利润2.76亿元,近期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开始筹划在开发区佛祖岭建设一个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共有生物医药项目26个,工业产值9.2亿元。2005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46.01亿元,同比增长10.65%,全年完成销售收入123.87亿元,同比增长21.73%;实现利税总额13.47亿元,同比增长18.31%;完成利润总额7.54亿元,同比增长23.66%。2006年前三季度武汉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幅为15.4%。2004年湖北省经济普查中发现全省医药制造业共有496家企业,只有从业人员5.66万。生物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岗位技能人才需求旺盛。

在未来五年制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会不断增加。《湖北省医药行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湖北省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实现我省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医药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60亿元,利税达到30亿元,医药工业在全国地位争取进入前十名。

二、开展市场调研,找准市场需求

通过采取实地调研、座谈调研与信息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走访了关南生物医药园、庙山医药产业园、湖北葛店-中国药谷及省内部分生物医药企业,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真实情况,改进教学内容,使职业教育更具针对性,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先后深入武汉马应龙药业公司、湖北科益药业公司、湖北制药有限公司、武汉远大药业公司、宜昌人福药业公司、天惠生物等一大批生物制药企业,通过交谈走访了解生物医药企业的年度工业产值、产品种类、岗位设置、生产设备、员工状况、年度产品销售等实际情况后,我们发现目前生物医药企业呈现如下特点:

1.中药、原料药及制剂企业产值所占比例较大,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大。

2.生物医药发展形势好,产业规模小。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在研和待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成果超过200项,但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共26个,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5个,

三、四类新药20个。据武汉市人大调研结果显示:在85家受访企业中只有4家生物医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只占调研企业的3.88%;实现利税占4.94%,规模比较小。2006年1~11月全国生物生化药物完成销售产值361.2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生物医药多数企业处于发展阶段,产业还没有形成较大的工业规模,但发展速度快。目前岗位人员需求量少。多数生物技术类科研项目离产业化市场化还有一个过程,少数已投产的生产流水线对岗位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多数都要本科以上学历要求,关键岗位甚至需要硕士。而在传统医药生产工艺中发酵技术和分离纯化制药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大多数制药企业。

3.缺少核心龙头企业,企业内部产业链基本没有形成。全国按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排序的前10名企业中,湖北省没有企业入选。国内大型医药集团的年销售额均高达上百亿元,国外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单个品种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美元。

4.生产设备先进,日常维护困难。2004年以后,全国所有的医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其生产流水线均为新建或改扩建的,生产设备较先进,科技含量高,其设备原理涉及光、声、电、磁、机械、计算机等领域,生产设备若出故障往往求援于设备生产厂家,这样既费时又费钱。制药企业急需大批既懂药品生产工艺又会设备养护维修的岗位人员。

三、针对岗位特点,调整教学计划

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提出制订教学计划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下转第33页)(上接第28页)原则意见,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生化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修订。

1.突出专业特征,增减相应课程门数。我院生化制药专业是在原来化工类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师资及实验设备条件的限制,原教学计划中化学化工类课程较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带有较多的历史痕迹。

2.针对岗位特点,调整课程学时比例。原来生化制药专业教学计划中化学化工类课程学时数所占比例较大,但生物类课程的学时数较少。根据制药行业的特点,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学时减少,增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事管理法规等课程的学时数。为了能与生物药学类课程内容更好地衔接,调整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新增光学异构体、杂环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糖,氨基酸相关的内容调至生物化学中予以讲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叠。在调整课程理论学时比例的同时,着重调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间的比例,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生产车间实习、校内综合实验等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切实让学生动手操作,训练专业技能,并且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结合起来。

3.根据企业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4.改进课程考核方式,与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接轨。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资格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模式。在相关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使教学内容与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相一致,改进原来的出题方式,课程考试的考题采用标准化试题,题型与题目分值等均与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相似,让学生在学习药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我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制度有了深入的了解。

根据企业需求,针对岗位特点,通过教学改革,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删除繁杂的理论讲述,实现与全国执业药师考试内容相对接,经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我院生化制药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