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22:4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工商管理描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企业工商管理基本含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具体含义指的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提高宏观调控方法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MBA、飞E0T2篇及EMBA等均为常见的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的工商管理可以稂据其内容和特点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点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对象来分类,其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的各项经营环境等.
第二点内容是按照企业的发展流程来进行分类,主要内容包括开始的的调研到接下来的设计再到对具体项目的建设以及对项目的投产运营管理,在逐渐发展完善后还要具体的更新以及项目的再运营和进一步的更新等一直循环下去从而有利于项目生产的执行环节.第三点内容是根据职能或者业务功能来进行分类,主要内容有计划、生产、采购、销售以及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工作.第四点内容是根据起亚的层次来进行分类以及第五点是根据企业的资源要素进行分类.其主要内容在这里就不一一赞述.
1.2企业工商管理的特征
作为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了解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特征以便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并有利于后面的讨论.通过对企业更深管理的基本特征的总结,其具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就聋企业的更深管理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所以,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活动中主要以长远的战略管理为主.第二点就是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中非常重视营销管理,而营销管理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第三个特征是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中管非常强调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第四个特征是要实现现代企业的各个工商管理目标就是要通过全员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强调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目标.第五个特点就是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也是跟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的,所以,在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中需要不断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来使得各项管理活动更加高效地进行.第六点特点就是要把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当做一门独特的艺术来进行精细地经营和管理.第七点特点就是企业工商管理的最终管理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工商管理目前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跟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的管理方式.我们可以将这种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式的管理模式.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化古国,在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关于治国等的文字当中都有关于如何做好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的描述.最 重要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某些管理模式已经深人到了企业家的骨髓.中国式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企业人员的管理.虽然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方法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运用,但是也没有忽视现代企业作为世界经济主体的一个部分需要采取的国际化的视野.因为在每个国家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如今这个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每个国家针对自己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多少都会带有自己国家的特色,但同时也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即这个世界上的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没有国界的区分,只有具有某个国家的特色的管理模式.
但是,针对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中还是主要采取的具有鲜明的国内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文化的传承下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具有其特有的优点,但是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国际化的视野来看的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目前的21世纪,整个时代背景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因此各个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发展和革新.从世界上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中,各种管理的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后的利润目的.所以,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是时展的产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各种不同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其利弊.最后想到怎么将这些发展模式结合起来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虽然我国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涉及具体的工商管理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的.本文在此部分将会着重讨论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希望可以从更加精细的方面来了解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企业在将来更好的发展.根据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来看,我过的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3.1企业的管理水平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还属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只有小部分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如果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会有能力在自己的工商管理水平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国的发部分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受到了企业本身发展水平的影响.国外的大部分企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受到了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支持,在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他们有能力发展其先进的管理方法,这样的话企业的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能够得以发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却是另外一种情景.由于企业本身的发展的水平不高,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难以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的低下并使得企业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由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发展的问题导致企业的利润率的低下.
3.2我国的工商管理活动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所有人都明白一点:企业无论是在哪方面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企业的工商管理中也是这样.而我国正好缺少创新精神.大多数的时候,我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都是采取的国外的著名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忽视了本企业的真正需求还漠视了本企业的自身发展模式的需要.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难实现企业的完整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经常对企业的管理做调整.
3.3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对于企业的工商模式需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个工商管理体系,这一地那在我国是相对比较缺乏的.企业的管理活动中由于受到资源以及人员等的缺乏也就自然导致了企业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由于管理体系的缺乏,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发展中以及管理活动的实施以及管理中的监督和检査等过程都将会受到阻碍.由于整个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对于全面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4.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上文提到的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将讨论在企业的未来的工商管理模式中需要做到的哪些方面的改善.具体的我们认为需要做到的改进的方面来自以下的内容.根据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现状的分析来看,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想要高效开展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话就要重视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建立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不健全的缺陷在上文的描述中也有所体现,所以,逐步加强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对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企业本身,而且国家的相关部门也需要付出相关的努力才能一步步地实现.如果企业在工商管理体制的建立中缺少国家的支持,那么关于体制建立的很多过程是无法实施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在管理体制的建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因此,在企业和国家建立比较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之前还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进人企业或者是国家的相应管理部门开展具体的工作.
1.1 问卷设计
为尽可能全面科学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现状,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共设计了 20 个有关工商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问题项。对每一个问题项,笔者根据其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 5 个等级,分别为 1 =“没有考虑”,2 =“计划考虑”,3 =“已经考虑”,4 =“有所实施”,5 =“成功实施”。
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由于所使用的问卷项目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过,因此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第二、通过咨询长期担任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在科学评估了问卷设计的恰当性之后,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第三、通过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统计数据结果符合要求。
1.2 研究样本
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向河南省 2 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00 份,收回问卷 295 份,有效问卷 285 份。其中男生占比为 55.43%,女生占比为 44.57%;一年级学生占比为 16.73%,二年级学生占比为 31.52%,三年级学生占比为 36.73%,四年级学生占比为 15.02%;经管类专业占比为 87.82%,工科类专业占比为 12.18%;从户籍构成来看,城市户籍占比为 42.26%,非城市户籍占比为 57.74%。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应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20 个调查题项的均值大部分都介于 3-4 之间(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在文中列示),表明这些学生已经考虑了主体性实践的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实施。
2.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对各调查题项的原始数据使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与此同时,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即拒绝统计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所以适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③通过对 20 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 3 个新因子作为 20 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3 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 72.931%,即它们可以反映原始20 个变量 72.931%的信息量。提取 3 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对 2 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 13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3 个主因子的克朗巴哈 系数值均大于 0.7,因此有效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24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 Practic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Courses Learning
LI Wuw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wo Henan Ordinary Universities of 28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sample, applica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on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course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empirical analysis to identify business management science courses Students study the weak link in the body of the practice, so a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further course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the subjec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subject practice; statistical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科学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学校和任课教师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培育。但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网络交往等方面的主体性培育问题,①②并均为定性分析,而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现状、以及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以河南省两所普通本科院校的285名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培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
1 研究设计
1.1 问卷设计
为尽可能全面科学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现状,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共设计了20个有关工商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问题项(见表1)。对每一个问题项,笔者根据其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5个等级,分别为1 =“没有考虑”,2 =“计划考虑”,3 =“已经考虑”,4 =“有所实施”,5 =“成功实施”。
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由于所使用的问卷项目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过,因此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第二、通过咨询长期担任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在科学评估了问卷设计的恰当性之后,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第三、通过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统计数据结果符合要求。
1.2 研究样本
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向河南省2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5份,有效问卷285份。其中男生占比为55.43%,女生占比为44.57%;一年级学生占比为16.73%,二年级学生占比为31.52%,三年级学生占比为36.73%,四年级学生占比为15.02%;经管类专业占比为87.82%,工科类专业占比为12.18%;从户籍构成来看,城市户籍占比为42.26%,非城市户籍占比为57.74%。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20个调查题项(各题项见表1)的均值大部分都介于3-4之间(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在文中列示),表明这些学生已经考虑了主体性实践的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实施。
2.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对各调查题项的原始数据使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与此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即拒绝统计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所以适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③通过对20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3个新因子作为20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见表2),3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2.931%,即它们可以反映原始20个变量72.931%的信息量。提取3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对2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13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表2 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3个主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数值均大于0.7,因此有效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由表2可知,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大学生主体性实践更关注努力扩展知识面,其累计贡献率为50.936%,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不再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杂志等不同渠道开始关注现实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实践;其次关注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其累计贡献率为16.147%,这也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努力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对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影响;完成学习计划的贡献率为5.848%,表明大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在完成学习计划方面已经有所事实施,只是这一系数相对较小,这也反映了其实施的力度还不够。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扩展知识面。学校和教师要不断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便利资源,进一步指导学生积极获取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第二、帮助学生积极解决专业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对专业疑难问题的探讨;学校可以举办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专业疑难问题的积极性;在授课时,学校或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可以邀请毕业的校友进入课堂,和学生一起交流专业知识,深入探讨一些专业问题,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第三、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并认真实施,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执行力,努力做到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知识点和理论的系统掌握。
此外,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本文所提取的主因子并不能解释全部的信息,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完全性。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的范围,进一步补充和优化调查题项,系统探索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及其影响因素,值得继续深入挖掘。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项目(2014SJ GLX283);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zhjy14-17)
注释
1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现在的高校教学将理论实践比失衡, 导致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环节脱节。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主要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够。对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调整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的步伐,结合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需要构建一套与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力相适应的一套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进行评分,根据评价的结论来调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本文根据工商管理类学科的类型,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的信息学科特色,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机构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将设计一套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以此不断改进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方法,适应目前企业特别是IT业的岗位需求。
2工商管理专业能力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原则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为目标,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提高能力, 以评价体系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点,指标选取遵循如下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评价体系是评价学生素质能力的基本体现,坚持科学及客观性原则是必要的。在考虑科学性原则时。以下三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①学生能力的实际。与实际切合的评价体系才是真实的。②设计含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指标体系。③根据社会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2.2可操作性原则。
能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能力评价指标能够量化,即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①指标应具有具体性。能够具体描述和检测的指标才具有实际意义。②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评价指标是具体的,但是获取指标数据却十分困难,这样指标的有效性就无法体现。只有具体,较易获取的评价指标, 才能对学生能力正确的进行评价。
2.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更贴近于客观实际的评价体系中,必须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定量指标能够从数据中反映出学生能力的状况, 但也存在着一些仅靠定量指标是不能充分体现的。如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这一类的情况就需要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能够充分体现指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3工商管理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学生”以及“未来企业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以这两个方面为依归,紧密围绕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结合的两个重点方面为基础来设计评价体系,并着力体指标评价体系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色。根据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指标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