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描述范文

时间:2022-11-25 22:46: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商管理描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商管理描述

篇1

1.1企业工商管理基本含义

企业工商管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具体含义指的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提高宏观调控方法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MBA、飞E0T2篇及EMBA等均为常见的企业管理教育.企业的工商管理可以稂据其内容和特点分为几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点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对象来分类,其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的各项经营环境等.

第二点内容是按照企业的发展流程来进行分类,主要内容包括开始的的调研到接下来的设计再到对具体项目的建设以及对项目的投产运营管理,在逐渐发展完善后还要具体的更新以及项目的再运营和进一步的更新等一直循环下去从而有利于项目生产的执行环节.第三点内容是根据职能或者业务功能来进行分类,主要内容有计划、生产、采购、销售以及质量管理等等的管理工作.第四点内容是根据起亚的层次来进行分类以及第五点是根据企业的资源要素进行分类.其主要内容在这里就不一一赞述.

1.2企业工商管理的特征

作为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了解企业工商管理的基本特征以便对其有更深的理解并有利于后面的讨论.通过对企业更深管理的基本特征的总结,其具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就聋企业的更深管理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所以,对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活动中主要以长远的战略管理为主.第二点就是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中非常重视营销管理,而营销管理需要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第三个特征是现代企业的工商管理中管非常强调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第四个特征是要实现现代企业的各个工商管理目标就是要通过全员的努力才能实现,所以强调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目标.第五个特点就是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也是跟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的,所以,在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中需要不断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来使得各项管理活动更加高效地进行.第六点特点就是要把企业的工商管理活动当做一门独特的艺术来进行精细地经营和管理.第七点特点就是企业工商管理的最终管理目标是要实现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工商管理目前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跟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的管理方式.我们可以将这种管理方式成为中国式的管理模式.我们都知道,我国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化古国,在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关于治国等的文字当中都有关于如何做好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的描述.最 重要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某些管理模式已经深人到了企业家的骨髓.中国式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及企业人员的管理.虽然这种中国式的管理方法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运用,但是也没有忽视现代企业作为世界经济主体的一个部分需要采取的国际化的视野.因为在每个国家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如今这个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每个国家针对自己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多少都会带有自己国家的特色,但同时也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即这个世界上的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没有国界的区分,只有具有某个国家的特色的管理模式.

但是,针对我国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在工商管理的发展模式中还是主要采取的具有鲜明的国内文化特色的管理模式.虽然这种文化的传承下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具有其特有的优点,但是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企业国际化的视野来看的话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目前的21世纪,整个时代背景在发展,经济在发展,因此各个企业也需要不断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也需要发展和革新.从世界上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中,各种管理的模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最后的利润目的.所以,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是时展的产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各种不同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其利弊.最后想到怎么将这些发展模式结合起来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虽然我国的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涉及具体的工商管理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的.本文在此部分将会着重讨论目前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发展模式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希望可以从更加精细的方面来了解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企业在将来更好的发展.根据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来看,我过的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3.1企业的管理水平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还属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只有小部分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水平可以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如果企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才会有能力在自己的工商管理水平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国的发部分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受到了企业本身发展水平的影响.国外的大部分企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受到了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支持,在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他们有能力发展其先进的管理方法,这样的话企业的工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能够得以发挥.根据上文的描述,我国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工商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却是另外一种情景.由于企业本身的发展的水平不高,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工作难以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的低下并使得企业的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由于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发展的问题导致企业的利润率的低下.

3.2我国的工商管理活动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所有人都明白一点:企业无论是在哪方面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企业的工商管理中也是这样.而我国正好缺少创新精神.大多数的时候,我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都是采取的国外的著名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仅忽视了本企业的真正需求还漠视了本企业的自身发展模式的需要.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难实现企业的完整的管理模式,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经常对企业的管理做调整.

3.3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对于企业的工商模式需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个工商管理体系,这一地那在我国是相对比较缺乏的.企业的管理活动中由于受到资源以及人员等的缺乏也就自然导致了企业的管理体系的不健全.由于管理体系的缺乏,企业在管理模式的发展中以及管理活动的实施以及管理中的监督和检査等过程都将会受到阻碍.由于整个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对于全面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4.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上文提到的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我们将讨论在企业的未来的工商管理模式中需要做到的哪些方面的改善.具体的我们认为需要做到的改进的方面来自以下的内容.根据我国的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的现状的分析来看,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对企业的战略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想要高效开展企业的工商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话就要重视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建立和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关于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不健全的缺陷在上文的描述中也有所体现,所以,逐步加强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的体制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对于体制的建立,不仅是企业本身,而且国家的相关部门也需要付出相关的努力才能一步步地实现.如果企业在工商管理体制的建立中缺少国家的支持,那么关于体制建立的很多过程是无法实施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内容是在管理体制的建立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参与,因此,在企业和国家建立比较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之前还需要吸引一批优秀的人才进人企业或者是国家的相应管理部门开展具体的工作.

篇2

1.1 问卷设计

为尽可能全面科学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现状,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共设计了 20 个有关工商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问题项。对每一个问题项,笔者根据其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 5 个等级,分别为 1 =“没有考虑”,2 =“计划考虑”,3 =“已经考虑”,4 =“有所实施”,5 =“成功实施”。

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由于所使用的问卷项目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过,因此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第二、通过咨询长期担任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在科学评估了问卷设计的恰当性之后,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第三、通过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统计数据结果符合要求。

1.2 研究样本

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向河南省 2 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00 份,收回问卷 295 份,有效问卷 285 份。其中男生占比为 55.43%,女生占比为 44.57%;一年级学生占比为 16.73%,二年级学生占比为 31.52%,三年级学生占比为 36.73%,四年级学生占比为 15.02%;经管类专业占比为 87.82%,工科类专业占比为 12.18%;从户籍构成来看,城市户籍占比为 42.26%,非城市户籍占比为 57.74%。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应用 SPSS 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20 个调查题项的均值大部分都介于 3-4 之间(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在文中列示),表明这些学生已经考虑了主体性实践的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实施。

2.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对各调查题项的原始数据使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与此同时,Bartlett 球度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 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 0.05,即拒绝统计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所以适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③通过对 20 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 3 个新因子作为 20 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3 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 72.931%,即它们可以反映原始20 个变量 72.931%的信息量。提取 3 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对 2 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 13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3 个主因子的克朗巴哈 系数值均大于 0.7,因此有效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3.024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 Practic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Courses Learning

LI Wuw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wo Henan Ordinary Universities of 285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sample, application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actor analysis on the subject of practice course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empirical analysis to identify business management science courses Students study the weak link in the body of the practice, so a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urses, further course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the subject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subject practice; statistical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科学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往往需要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学校和任课教师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培育。但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网络交往等方面的主体性培育问题,①②并均为定性分析,而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现状、以及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影响因素等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以河南省两所普通本科院校的285名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培育提供理论参考和智力支持。

1 研究设计

1.1 问卷设计

为尽可能全面科学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现状,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根据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长期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共设计了20个有关工商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大学生主体性实践的问题项(见表1)。对每一个问题项,笔者根据其实施情况与效果设计了5个等级,分别为1 =“没有考虑”,2 =“计划考虑”,3 =“已经考虑”,4 =“有所实施”,5 =“成功实施”。

本文主要通过下面几种方式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第一、由于所使用的问卷项目中的一部分被其他研究人员使用过,因此认为这些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第二、通过咨询长期担任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专家学者、老教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的预调查,在科学评估了问卷设计的恰当性之后,再根据预试者提供的意见对相关题项进行了修改。第三、通过克朗巴哈 信度系数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发现统计数据结果符合要求。

1.2 研究样本

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主要向河南省2所普通本科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5份,有效问卷285份。其中男生占比为55.43%,女生占比为44.57%;一年级学生占比为16.73%,二年级学生占比为31.52%,三年级学生占比为36.73%,四年级学生占比为15.02%;经管类专业占比为87.82%,工科类专业占比为12.18%;从户籍构成来看,城市户籍占比为42.26%,非城市户籍占比为57.74%。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20个调查题项(各题项见表1)的均值大部分都介于3-4之间(限于篇幅,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不在文中列示),表明这些学生已经考虑了主体性实践的内容,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实施。

2.2 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本文对各调查题项的原始数据使用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22。与此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即拒绝统计量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所以适合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③通过对20个初始变量作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以及方差极大旋转方法提取因子,可提取3个新因子作为20个初始变量的主因子(见表2),3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72.931%,即它们可以反映原始20个变量72.931%的信息量。提取3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对2个主因子进行方差极大旋转(旋转次数为13次),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表2 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为了验证因子分析得出的同一因子各个问题是否测量同一问题,本文进一步进行了内部信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3个主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数值均大于0.7,因此有效保证了因子构造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由表2可知,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大学生主体性实践更关注努力扩展知识面,其累计贡献率为50.936%,这也意味着大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不再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已经开始通过互联网、杂志等不同渠道开始关注现实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实践;其次关注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其累计贡献率为16.147%,这也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努力解决专业疑难问题对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影响;完成学习计划的贡献率为5.848%,表明大学生在学习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时,在完成学习计划方面已经有所事实施,只是这一系数相对较小,这也反映了其实施的力度还不够。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扩展知识面。学校和教师要不断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便利资源,进一步指导学生积极获取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第二、帮助学生积极解决专业疑难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对专业疑难问题的探讨;学校可以举办工商管理类专业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解决专业疑难问题的积极性;在授课时,学校或管理学院、商学院等可以邀请毕业的校友进入课堂,和学生一起交流专业知识,深入探讨一些专业问题,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第三、学习计划对于学习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制定学习计划,并认真实施,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执行力,努力做到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知识点和理论的系统掌握。

此外,在因子分析的过程中,本文所提取的主因子并不能解释全部的信息,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完全性。进一步扩大调查样本的范围,进一步补充和优化调查题项,系统探索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及其影响因素,值得继续深入挖掘。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项目(2014SJ GLX283);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zhjy14-17)

注释

篇4

1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现在的高校教学将理论实践比失衡, 导致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环节脱节。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主要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够。对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调整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的步伐,结合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需要构建一套与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力相适应的一套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各方面能力的进行评分,根据评价的结论来调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本文根据工商管理类学科的类型,结合重庆邮电大学的信息学科特色,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机构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将设计一套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以此不断改进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方法,适应目前企业特别是IT业的岗位需求。

2工商管理专业能力评价体系指标选取原则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为目标,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提高能力, 以评价体系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点,指标选取遵循如下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评价体系是评价学生素质能力的基本体现,坚持科学及客观性原则是必要的。在考虑科学性原则时。以下三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①学生能力的实际。与实际切合的评价体系才是真实的。②设计含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指标体系。③根据社会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2.2可操作性原则。

能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选择与能力评价指标能够量化,即是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①指标应具有具体性。能够具体描述和检测的指标才具有实际意义。②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评价指标是具体的,但是获取指标数据却十分困难,这样指标的有效性就无法体现。只有具体,较易获取的评价指标, 才能对学生能力正确的进行评价。

2.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更贴近于客观实际的评价体系中,必须是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定量指标能够从数据中反映出学生能力的状况, 但也存在着一些仅靠定量指标是不能充分体现的。如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这一类的情况就需要定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能够充分体现指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3工商管理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具有“学生”以及“未来企业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所以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以这两个方面为依归,紧密围绕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结合的两个重点方面为基础来设计评价体系,并着力体指标评价体系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色。根据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指标体系的建立:

篇5

1 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信息技术科学、应用组织技术等学士学位。其中工商管理包括会计、电子商务、家族企业创业、金融、金融理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市场学、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组织领导与管理、销售等专业。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 1 所示。其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共修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职业发展、专业沟通等课程。各专业还有各自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市场学专业为例,市场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顾客行为和关系营销、市场研究与数据库管理、营销分析与决策等共计 12 学分的课程,然后从模块一中选择 6学分的课程,再从模块一和模块二中选择 6 学分的课程。其中模块一包括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营销沟通原理、企业营销、实习、销售。模块二包括供应链管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广告战略、直接营销、销售渠道管理、国际采购物流与运输、高级营销分析、产品价格管理、专题、购买与企业关系管理、销售领导力[3]。在表 1 中,多数专业方向都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家族企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2 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美国托利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通识教育基础雄厚,专业教育目标明确,课程关联相互支撑三个显著特征。

2.1 共修课程教育基础雄厚

如前所述,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通过共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坚实而雄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基础,形成了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的框架。在四年制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第一年和第二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相同。在这些课程中,大学写作、报告写作为学生提供了写作能力学习的平台;微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商务应用数学、商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统计数据工具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原理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财务分析基础工具;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商务概论、市场营销、生产与服务、宏观经济学、经营环境、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等课程将工商管理的各类要素和相互关系整体呈现给学生,从工商企业外部环境的关键要素到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过程,从企业产品的生产到企业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给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科内容。同时,托利多大学在通识与专业基础教育中贯穿了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具备学习知识同时思考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

2.2 专业方向教育目标明确

托利多大学为进入商学院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了明确而清晰的职业定向,并用与工商管理实践紧密相联系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教育目标。例如,销售专业是托利多大学获得 AACSB 认证的第一个重要专业,获得了美国国家级的荣誉和大学销售专业的领导地位。所有销售专业的班级被设计成真实的企业,学生未来可以成为企业销售领域的领导者。销售专业要求学生必修商务营销、购买与商务关系管理、销售、会计与区域管理、销售领导力、高级销售、销售实习共计 21 学分课程,同时需要的人文科学课程分必修和校级核心课程,包括心理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或者社会学初步(校级核心课程)任选一门,个体沟通(校级核心必修课)、批判思考(人文社科领域)和逻辑学初步(自然科学领域)任选一门。在沟通原理与实践、公共演讲、群体沟通、劝说理论、非语言沟通等课程中选择两门课程。这些课程为培养学生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聪慧的关系管理和科学推理能力、审慎的决策和领导能力提供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实现托利多销售专业的教育目标。再如电子商务专业是 AACSB 的特色项目。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两种职业轨迹,一种是让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同时辅修市场营销、信息系统、金融、国际商务或者创业等其他专业方向,成为在这些专业领域中有电子商务专长的人;另一种是学生成为专业电子商务技术人员。这两种职业轨迹可以使他们将来成为管理者、企业家、经理人才和网络开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商学院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网站设计和商务传播、商务智能管理、电子商务模型和计划管理课程,同时选修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网络营销、财务营销和制度、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等课程,并积极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

2.3 课程关联相互支撑

托利多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促进了学生对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较快融合。所设课程之间由浅入深、由工具到实践,形成相互支撑的多层次课程体系。以工商公共必修课程(第一层次)为例,图 1 显示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图 1 所示,微机在商务领域的应用课程是信息技术管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和决策会计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课程的先修课程,工商管理学生的发展方向课程是职业发展Ⅰ和职业发展Ⅱ课程的先修课程,职业发展Ⅰ是职业发展Ⅱ的先修课程,商务初步是各管理类课程的先修课程,统计在决策中的应用是生产与服务系统原理的先修课程,商务数据分析是财务管理的先修课程[4],在以上课程先修的基础上,才能进入高级商务政策论坛的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形成的先后关联,使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均学有所用,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反复应用所学理论并不断深化。同时,如图 1 中虚线框所示,在公共类必修课中,分为信息技术类、财会工具类、数据分析类、职业方向类和管理核心类五大类课程。其中信息技术类课程为数据分析类、财会工具类和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最先进的手段,数据分析类课程为管理核心类课程提供缜密的分析工具,财会工具类课程为管理核心课程提供理解工商企业信息的专业技术。而职业发展类课程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管理核心课程中不断调整职业心理预期,在职业选择调整中不断增强学习信念和能力。在专业选修课和必修课(第二层次)中,需要在以上课程作为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切入特定专业方向深入学习和实践。

3 教学手段及其资源特色

在科学合理配置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选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3.1 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商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新教学楼中的每个阶梯教室里,所有课桌都安装电源和网络插口,这为学生提供了同时上网、与教师同步进行对网络信息资源操作的机会。教室中多媒体设备齐备,面积较大的阶梯教室中甚至设有三个屏幕装置,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或幻灯片切换都非常方便。另外,商学院学生有利用学院机房资源免费打印课程资料的权利,学生自由打印课程学习资料。

3.2 教师发挥各自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托利多大学的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角色和引导角色交替进行。学生随时在课堂提问,教师立即解释和引导学生讨论。每名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尽相同,选择的商务模拟系统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教师通过固定答疑时间、电邮、网站等交流方式与学生在课外积极沟通。同时,商学院教师大多数具有企业背景和经历,结合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到企业调研或在公共企业数据库查阅资料完成各种调查或研究报告。

3.3 网络模拟和视听教学资源的选用

在商学院的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教室里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实践对接。例如,商务初步是一年级新生在第一个春季学期就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笔者在旁听该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充分利用 Capsim公司开发的企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公司管理实践。不仅要求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公司,当课程进行到管理各项职能的介绍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公司进行新产品市场预测、进行生产决策等。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并及时了解学生课下对自己公司的运作情况。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司发展中创业者的性格所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了 Film 计划,加入苹果电脑公司成立的影片,并组织讨论。

3.4 以应用为第一要素选择教材

在托利多大学商学院中,教师选择教材考虑的重要环节是是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能否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和应用价值。以统计学为例,我国国内的统计学教材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内容,虽然很多教材中也注重各章节后面加入案例内容和 Excel、Spss 等软件应用内容,但大学本科教材基本涵盖描述统计、概率、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体系等内容,并以理论阐述、例题的数学推导类课程模式阐述统计学的内容。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将统计技能课程分为商务数据分析和统计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两门课。前者教材主要以贯穿案例的形式阐述描述统计学的内容,后者教材以企业决策案例的形式阐述推断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用的教材为蓝本要求学生使用统计软件根据模拟或实际的企业数据完成作业或报告。

3.5 人性化的课程辅助网络资源

篇6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每科4个学分,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程度由易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也就是必选科目,特别是项目管理,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首先,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40~50人一个班,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外国的课堂,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因为管理的原因,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手续复杂繁琐不说,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乍一看,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关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查找相应的资料,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到毕业论文的时候,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每周反馈、交流信息,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当然,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就国内的学生而言,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篇7

    2.开展案例教学模式牛顿曾说过:“我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案例对于工商管理教学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案例的建立要适应教学的需要,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思考;其次,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而言,要提供不同的案例,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学到自己的知识,太过简单或太过困难的案例都是不合理的,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有些知识较易理解,在这一些问题上,案例可以相对少些;对于那些理解起来相对困难的知识应该多一些案例,以便学生可以从中吸取实践经验。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需要国家加大对案例的搜集工作,将合理的案例收入库中,也需要教师对案例有所研究,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

    3.实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工商管理这门学科需要培养相关的创新型人才,以便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而研究型教学模式正是致力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开阔,实践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教师从权威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要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吸收;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与社会有良好的交际,以便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案例依据,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

篇8

    一、确定多维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2]。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师则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篇9

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企业占据着一大主导地位,而在快速发展地过程,若想保持地位不变,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管理水平,稳步发展。因此,在内部管理上,工商管理培训课程的开展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事项,而课程开展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管理人员能力培养的效果大小,同时进一步决定了企业是否满足于经济发展需要,所以后续的工商管理培训显得由为关键。

 

1工商管理培训的现状分析

 

当前工商管理培训在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有的企业工商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不愿在员工工商管理培训方面加大投入,也不愿让员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接受工商管理培训。有的企业在工商管理培训方面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没有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工商管理培训队伍。此外也有的企业为了进一步压缩费用支出,常常不愿高薪聘请能力较强的培训师,而去聘用能力相对较差的培训师,导致工商管理培训效果难以提升。也有的企业在工商管理培训的考核形式较单一、考核不严,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考试走过场,开卷考试,也可能存在学员相互抄袭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工商管理培训课程被重视程度偏低

 

在目前经济发展中,企业一方面不仅要应对来自外界不同领域的竞争与压力,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往往只重视短期效应,将重心放在对生产及销售人员培训上,忽视了真正需要培训的管理人员。如此长期发展,企业内部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得不到保证,面对紧急突况时,可能由于技术能力不到位而出现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比较稳定的企业中,虽然开展了工商管理课程培训,然而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课程培训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使得在验收成果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2管理培训,内容粗略,形式单一

 

从最初培训的课程设置到最后对管理人员培训结束,一个看似完整的流程体系,其最终产生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几乎不会得到任何结果。造成原因来源于企业管理人员从开始就没有确立明确的培训目的,而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使得培训效果并不好,同时,在另一方面,培训教育方也没有对课程加以重视,使得培训内容简单枯燥,脱离实际,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3师资水平达不到要求

 

目前企业工商管理培训还没有充足的实践经历,体系仍不完整,没有过多的实例进行参考学习,培训师能力未能得到完全保证。因此,对于培训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培训就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要求。

 

1.4培训考核方式缺乏严谨性

 

在学员培训最终考查时,培训师为了让学员都能通过考核,设计的问题都相对简单,考核方式也都有固定模式。这样的一种形式,达不到培训真正考察的目的,检验不出学员真实的掌握情况。

 

2加强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策略

 

2.1加强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内容的重视

 

成功的企业管理离不开领导的前期宣传工作,让管理人员认识到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端正培训学习态度,从而在培训过程中达到一个高效的学习效率。企业管理部门根据自身企业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安排培训课程,让学员能够学有所用,真正地融入学习中。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上,培训投资会收到最大效益,企业整体效益不断上升,员工水平也有了根本提升。

 

2.2企业不能忽视师资力量的建设

 

师资力量的建设,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所以如果想要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质量有所提升,首先要把教师队伍建设好。第一应该从管理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和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等几个方面,对教师队伍的技术水平进行综合严格地考察,建立严格的师资验证系统不仅如此,还不能忽视对培训师的培训,随时更新培训师的理论知识,并让培训师参与到管理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去,进而创造新的培训方法。不仅如此,企业还必须多参加国际性质的交流。

 

2.3改变传统模式,提出创新理念

 

由于时代不同,培训对象所处在的位置也不同,企业工商管理培训应当有其特定的针对性。在不同领域上,利用科学的手段制定多类别的培训模式,将以往传统的培训制度同现代的发展模式进行联系,不仅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贯穿实际生活的案例,有理可循,有证可查,保证管理人员都能有深刻的认识;在培训课程安排上,针对不同人员的特征,提出针对性建议,找到适合个人需求的管理形式。

 

2.4培训参与人员的考核强度的增强

 

管理企业的人员要深入探究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心理,改变他参加培训的心态。说详细点就是,企业要尽其所能地营造好的培训氛围和环境。不管理论学习还是课外操作,再到最后的考察,都必须在一个好环境下进行,这样可以让参加培训的人更加积极主动。此外还要对参加培训的人的心理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分析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培训自己为什么参加培训,对自己和企业有何意义。在平日的培训中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使被培训者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能更灵活运用,被培训者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他们会更积极主动,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的培训也就有了意义。

 

3结语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25-02

一、引言

作为一门注重应用实践的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庞大。但随着就业市场对毕业生需求的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企业迫切找到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学校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需求变化的速度,究其根本,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缺失或者不足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

学科竞赛是在某专业领域内,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选定相关主题,以竞赛的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进行联系,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相应的学科竞赛兼具社会性和理论性的特点,竞赛往往将社会工商类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竞赛主题,基于此,学科竞赛将趣味性和竞技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反思理论的深层含义。通过竞赛,可以为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做前期铺垫。

二、工商管理类学生参与比赛现状分析

以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工商管理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基础类竞赛和专业类竞赛,基础类竞赛主要为与基础课程有关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专业类竞赛主要侧重于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展,如创业计划类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管理决策类有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企业资源计划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类有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基础分析类有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调研大赛等。在这些竞赛中,防灾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有多人获得奖项。

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情况为:“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营销策划项目》河北省总决赛一等奖(2014年);“社科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品牌创意项目》河北省总决赛三等奖(2014年);第八―十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省总决赛二等奖(2012―2014年);第四届“东华杯”全国管理决策仿真大赛一等奖(2012年);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大赛二等奖(2012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晋冀总决赛二等奖(2011年)。

除以上获奖情况,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参与了许多省级以下的以及校级的学科竞赛,如市场调研大赛、管理学案例大赛等。通过不断推进学生对各类竞赛的参与,稳步扩大学科竞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三、学科竞赛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作用

1.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从实用角度考虑,竞赛主题一般都是与企业实际密切相关的,旨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如第五届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以“哇哈哈”为冠名企业,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生通过对“娃哈哈”企业真实产品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销售实施,参赛人员加入到真实的企业市场营销中,将课程中学习的营销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切实为企业培养具备营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科竞赛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在竞争态势下存在和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学科竞赛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激励,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创新,从理论课堂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采取各种方式获得相关知识的“主动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碰撞有了创新,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碰撞出新点子。但创新能力不仅是碰撞出点子,而是将点子通过团队整体的分析、策划,实施、评估,将点子最终落地,这一系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将其灵活思维落到实处,从点子到实施结果,有始有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参赛学生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参加了学科竞赛,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3.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要走入工作岗位的,但是很多学生并不清楚未来的职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特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的输出方向可以有很多,如:人力资源类、财务管理类、物流管理类、运营管理类、市场营销类、企业信息化类等。学生只是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就业方向和岗位的内容和要求的感觉比较抽象,而通过参赛,预先体验未来就业中的职位,可以更好地了解岗位需求。如管理决策仿真大赛中,学生在做决策过程中,模拟扮演了企业中专业管理人员的角色,可以更真实、更直观地体验企业决策,并在竞赛中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毕业之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更注重实践结果,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模拟经营类和实践经营类,都会考察企业的赢利能力,企业赢利能力决定着比赛是否继续进行,而企业以赢利为主要目标,整个比赛经营过程都充满着异常激烈的竞争。在符合竞争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学科竞赛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工商管理类学科竞赛,大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运营,团队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对应着比赛企业中的不同岗位,企业运营的特点是,统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惊醒决策,以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在整个运营过程中,都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工商管理学科竞赛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以人才培养为其中心,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保证教学教育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说明,高校培养的本科生,是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范围是工商类企业,其中,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类企业的需求比较大,而这些企业需求的岗位大多集中于行政岗、人力资源岗、营销岗、运营岗,策划岗、物流岗、销售岗以及公关岗位等。

篇11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2]。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师则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与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关,最为主要的即是支撑案例教学的硬件与软件环境以及完善的适合案例教学的评价体系。

篇12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2]。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3]。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师则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