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3 12:09: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2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它是心灵交汇和情感共鸣撞击出的美妙音符。爱好音乐的教师应将音乐带进语文课堂,用音乐装点文学殿堂。讲到《海底世界》一课,可以配着理查德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伴着优美的旋律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他们绮丽的海底世界充满了神往和好奇;讲到《升国旗》,教师可以先用《国歌》导入课程,营造出庄严的气氛,使学生爱国之情情油然而生。
3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9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大学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情操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力。
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情绪、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学生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
基于这一现状,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美的语言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文学文本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对他们语言技能的发展益处良多;文学语言的使用颇讲究遣词造句,词汇的微妙涵义与繁复的句式可以在语言层面拓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过程,因此,我们同样需要研究造成语言学习者或群体在对第二语言输入解码方面意愿与能力不同的诸变量,如情感、态度和经历等”。(Gaies,S.1979:48)对多数学习者来说,文学文本也是激励他们去阅读的情感和因素,因为优秀的文学文本本身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文学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对实现他们自己学业目标或者职业目标大有裨益。Widdowson也认为文学阅读“不是对文本的反映活动,而是通过文本这一中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活动。”(Widdowson H.G,1979:74)通过这一阅读活动,达到与作者的对话,提高自身语言的水平和素养。
然而,就目前来讲,英美文学语言的渗透和引入还并未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受欢迎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原因一方面在于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以及一些英美诗歌中古英语的使用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另外就是文化断裂问题,学生没有学好系统的英美文化,断章阅读时有很大的理解难度;再加上,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学习氛围浮躁,各种英语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英语文学阅读投入多,见效稍慢,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让人担忧,是我们这些专长于英美文学,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文学语言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
英美文学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它不仅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在增加学习乐趣的同时,不仅能提高语言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克服在阅读原文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语言、文化背景困难,既在语言掌握方面有所长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逐渐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以下以培根的《论美》为例,介绍笔者的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慧启迪。关于“美”这个话题,不同层面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授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试着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接下来再去让学生体会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 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 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名家散文的创作手法,在与学生共同欣赏完这篇美文时,记录经典语句,并点出四级词汇,如,virtue,decent,gracious,principal,
corrupt,countenance,at the first sight of, accomplish,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感到文学佳作的高深莫测,又能够真正体会到阅读这类文章对于应试技巧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结语
关于渗透英美文学语言教学的话题,以上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见解。如何使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它变为智力开发,智慧启迪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使其不仅成为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这些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Gaies,S.Linguistic input in form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79.13/1:48.
[5]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74.
2以生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