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3 12:09: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学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优秀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优秀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优秀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2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它是心灵交汇和情感共鸣撞击出的美妙音符。爱好音乐的教师应将音乐带进语文课堂,用音乐装点文学殿堂。讲到《海底世界》一课,可以配着理查德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伴着优美的旋律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他们绮丽的海底世界充满了神往和好奇;讲到《升国旗》,教师可以先用《国歌》导入课程,营造出庄严的气氛,使学生爱国之情情油然而生。
3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95-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在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众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在不断地摸索,总结新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目前,很多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丰富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创设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一种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兴趣,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英美文学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其功能和应用价值的体现不仅仅适用于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大学外语教学,而文学语言也可以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范本,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情操及文学鉴赏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语言感悟力。
一、文学语言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人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语言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容量。作家可以直接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及情绪、情感渗透在作品中,从而以情达理,以理融情,情、理相生。真正的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性。因此语言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对文学语言美的敏感与驾驭能力,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文学阅读的魅力与意义也就在于此。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单纯课文教学,语言点讲解等层面上,课本内容相对陈旧,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并无创新之处。其弊端是忽视英语的基本功能即表达功能,也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还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将生硬的课本内容强行“灌输”至学生脑海中,使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缺乏生气,长此以往,大学英语教学将陷入僵局。
基于这一现状,以英美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课文文本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尝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最美的语言主要存在于文学语篇之中,所以文学文本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供真实可信的阅读文本,对他们语言技能的发展益处良多;文学语言的使用颇讲究遣词造句,词汇的微妙涵义与繁复的句式可以在语言层面拓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过程,因此,我们同样需要研究造成语言学习者或群体在对第二语言输入解码方面意愿与能力不同的诸变量,如情感、态度和经历等”。(Gaies,S.1979:48)对多数学习者来说,文学文本也是激励他们去阅读的情感和因素,因为优秀的文学文本本身妙趣横生、令人爱不释手。文学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对实现他们自己学业目标或者职业目标大有裨益。Widdowson也认为文学阅读“不是对文本的反映活动,而是通过文本这一中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活动。”(Widdowson H.G,1979:74)通过这一阅读活动,达到与作者的对话,提高自身语言的水平和素养。
然而,就目前来讲,英美文学语言的渗透和引入还并未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受欢迎程度也并不是很高。原因一方面在于英汉语言习惯的差异,以及一些英美诗歌中古英语的使用给学生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语言障碍;另外就是文化断裂问题,学生没有学好系统的英美文化,断章阅读时有很大的理解难度;再加上,现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校学习氛围浮躁,各种英语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英语文学阅读投入多,见效稍慢,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这种现象让人担忧,是我们这些专长于英美文学,并试图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二、文学语言与大学生的素质拓展
英美文学为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无法取代的。文学语言是生活语言,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的特点,易于学生吸收。它不仅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意义和有韵味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在增加学习乐趣的同时,不仅能提高语言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克服在阅读原文英语文学作品时遇到语言、文化背景困难,既在语言掌握方面有所长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逐渐了解异域文化风情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充分接触文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课后布置学生自己赏析文学作品,这能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境,使他们了解语言使用的“特殊性”,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在感受优美语言的同时深刻领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以下以培根的《论美》为例,介绍笔者的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案。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很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慧启迪。关于“美”这个话题,不同层面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授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试着让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接下来再去让学生体会培根在他的佳作《论美》当中对美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文章开头就点出:“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 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than beauty of aspect.”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在仔细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领悟到培根对美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他认为的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之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In beauty,that of favor is more than that of color,and that of decent and gracious motion,more than that of favor.This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which a picture can not express;no,nor the first sight of life.”形体、颜色、行为,这三者中,行为美才是最高境界,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自己的内在美。正如培根在文章结尾处所表达,“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and can not last:and for the most part,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but yet certainly again,if it light well,it makes virtues shines,and vices blush.”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无疑,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学习名家散文的创作手法,在与学生共同欣赏完这篇美文时,记录经典语句,并点出四级词汇,如,virtue,decent,gracious,principal,
corrupt,countenance,at the first sight of, accomplish,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感到文学佳作的高深莫测,又能够真正体会到阅读这类文章对于应试技巧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结语
关于渗透英美文学语言教学的话题,以上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见解。如何使中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它变为智力开发,智慧启迪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使其不仅成为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值得我们这些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Gaies,S.Linguistic input in formal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ESOL Quarterly,1979.13/1:48.
[5]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P74.
2以生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需要
(1)复杂性与实践性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开启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活动,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技术教育,有其复杂性;需要吸取现有教育理论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学生实际,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把中学生艺术教育发展推上新台阶。实践性也是中学生艺术教育的特点之一,受中学生理论性逻辑思维发展的限制,其艺术教育开展更多地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2)情感性与体验性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沐浴艺术的光辉,体验艺术的丰富情感内涵。由于学生有切实的情感与体验,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加有渗透性和穿透力,影响更为细致。中学生艺术教育通过激发学生情感达到影响理智的目的,真正实现学生感性与理性成长的统一。
(3)形象性与生动性
形象性与生动性也是中学生艺术教育的突出特点;由于艺术教育活动更为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得中学生艺术教学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艺术意识,使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学生。学生在观赏、聆听、创作艺术作品过程中,原有观念、思想会在无意识中被激起、改造和升华,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学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中学生艺术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通过在中学开设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为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艺术教育,除利用正常学校课程教学外,教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可以结合各自实际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提升机会。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中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培养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又要注意选拔有艺术天赋、特长的学生进入特长生班进行重点培养。这样一方面能发挥艺术特长生在学校学生群体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能更大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考取高校艺术特长生做准备。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中学生艺术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一般传统艺术、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创作,让学生在体验艺术时代性、创新性过程中提高自己。如:组织开展校内艺术作品展,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参加评选和展览,对于获奖的学生要予以奖励,并尽可能的提供条件鼓励他们继续钻研、创造,通过更多的努力、锻炼提高艺术素养。
(4)审美与育人相结合
中学生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艺术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要注重艺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人格的提升和道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崇尚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让学生通过体验艺术之美体验生活之美,从而树立生活的信心,努力拼搏、进取;将审美教育与育人教育融为一体。
一、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具备很高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就是能够为学校、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驱赶走心灵中的阴霾,帮助学生走出心灵困境、与之带来无量的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馨;一个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心理上扶困济贫,嘘寒问暖,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要无微不至,让不幸的学生化悲伤为力量,走出困境,自强不息,从事正常学习并获得发展;让顺利的再接再厉,学习得更快更好,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为学校奉献更多的光和热;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教学的价值理想,尽自己之所能,学习和掌握好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与方法,联合学校的力量,开展教学服务,完善教学功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校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创新是是进步的前提,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和不朽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我们应以激发创造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以形成创造能力为发展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创新。当前,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情境,诱发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语文教师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经过在学校的理论学习,我们回到学校进行教学,在这里,个人的才能得以发挥,工作的价值、教学的理想得以实现。
首先,一个语文教师要具备非常艺术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一语可以杀人,一语也可以救世。古往今来语言的大师,文字的巧匠层出不穷,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商鞅舌战群臣,得以顺利变法;诸葛亮舌战群儒,得以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这些故事时至今日仍然激动人心。
人类需要交际,人和人之间需要沟通,即便是自己和自己也需要内部沟通,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充分体现出了语言的巨大价值,更不用说在讲坛上,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一个语文教师要充分相信语言的力量,要充分使用犀利的语言这一利器。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面对糟糕的环境,如果自己不能和自己沟通,如果说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境,那么就会消磨掉他的意志,就会耗费他的大量精力,他就会感觉到疲惫不堪,他的神经系统和潜意识就接受了失败、灰心、沮丧等不良信号。这时候最需要有人对他进行心理帮助,引领他走出心理误区,作为一个高中的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那必然是对学生爱莫能助。反之,如果语文教师语言具备高超的艺术性,那么学生就非常喜欢学习语文,学生就会老师的语言艺术魅力所折服,在上课的时候就能够专心听讲。尤其是高中的学生,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很多人很多事情很不服气,如果老师不能技高一筹,是很难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的,这一点非常需要高中语文教师注意。
三、语文教学要提倡探究式教学
问题探究式教学则是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它分为5个步骤:确定选题,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处理信息,撰写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和加工处理信息,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成果展示,交流分享。在展示交流中,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辩论,学会交流。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成为教师说教的对象,对于教材的知识只要接受就行,所以课堂就显得特别的沉闷。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非常死板的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学习的奴隶,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要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即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能力的提高。
四、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真正了悟生命的意义
宇宙的奥秘与人生的真谛,无数哲人巨匠千百次地追寻,都不能穷其究竟。一个人,只有了解生命,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学习,丰富了知识,他才能够掌握命运、给别人带来帮助,给社会带来奉献。在追求的漫漫人生路中,成功的快船不等待迟来之客,这就需要每个人在知识的寻求中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在人生的旅途上,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了而没有被击垮更是难能可贵。要知道,眼泪和欢笑加在一起方使生活更精彩;任何时候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乐观能够扩展生命的意义,悲观只能让生活黯淡无光。
真正的人生意义需要用一生的行动来回答和夯实。价值和功利的区别有的时候混淆不清,好坏善恶有的时候是转身之变。这需要每一个年轻人认真对待,仔细甄别。
价值想的是能为别人做什么,功利想的是能为自己挣多少。作为一个信息化时代年轻人,要心存高远,志向须如宇宙恢弘,心灵要似莲花高洁。人生短暂,时刻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回光返照。匆匆地来,偶然生在人世;碌碌地去,必定愧对此生。
现实中,中学德育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无视主体的认知需求。例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够、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等。近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版本虽不断更新,但内容差异不大,它往往只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现状有一定距离。课堂教师也只是唯书本论,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德育严重脱离现实,实效性不佳。
2. 德育过程主体弱化
在中学德育中,方法简单,手段单一,灌输式、规训化现象严重,忽视其内适性,习惯依据社会本位去模塑社会需要的人。德育自身由于缺乏艺术、审美的内在视角,根本无法充分彰显德育本身应有的审美意蕴。本真的道德教育游离主体本身,失去了其应有的感召魅力而略显苍白,致使德育的人文关怀不足;德育过程忽视主体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体验,急功近利,对德育赋予过高的期望值,即德育目标的标准被过度提升,甚至超越了个体生活需要和生活体验的发展限度,用规范、宣讲、外铄手段来替代心性修养与心灵感悟,用无条件服从取代自由选择;单一的方法,僵化的说教方式,无视学生的困惑,对学生面临的思想、心理等问题仅采用说教的方式去处理,而且语言苍白,缺乏美感,使知情分离、意行割裂,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造成德育自身的困境。
3. 忽视主体审美人格的缺失
主体审美人格,体现了自我的审美价值取向与鲜明的道德导向,是促使每个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与趋向理想、完美生命的人格状态。而事实上,社会性道德危机与个体信仰的失落只是问题的外在表象,其潜隐的内在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学生缺乏一种艺术、审美化的道德内心体验的心灵涤荡,而对自己行为美丑的辨别能力不高,导致在当代中学生中普遍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出现了躲避崇高、精神空虚、没有理想、意志消沉等现象。
二、德艺融合是摆脱德育困境的必然要求
1.“德艺融合”由来已久
早在先秦,儒家学派就提出“尽善尽美”法则,使德、艺两种文化意念水融、难以分割地相互依存。 《论语•八佾》说:“子谓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对美的要求,是着重评价其能否给人以感官的、情感的愉悦;对善的要求,则着重评价评判其能否给人以道德精神的熏染。
2. 艺术与德育殊途同归
自古以来,艺术作品所崇尚的真、善、美,恰恰就是现代德育追求的目标。因此,德育与艺术的目标是一致的。艺术是人类情感创造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能够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的功能。如欣赏 《二泉映月》时,那种包含人间心酸与痛苦的思想情绪,至始至终都使人深刻地感受和领略,音乐的鉴赏是在获得超脱自身的情感体验享受中,提升生命的质量。它往往最能触动心灵之弦,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灵魂。正是通过激发主体的情感体验而使主体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人受到教育感化,对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产生影响,实现其教化功能,从而使艺术教育与德育殊途同归,统一起来。
3. 把德育作为一种追求美的艺术性教育活动
道德是人的道德,德育是对人的教育。德育对象是道德生活中鲜活的主体,在道德生活之中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理解、掌握、运用道德规范,由此决定了德育过程实质上不是由外而内的转化,而是一个由内而外建构或生成的过程。中学德育应以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为核心,以对学生的真切关怀为基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4. 使中学德育工作更具审美价值
要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为德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德育的成功决不仅仅取决于德育主任、年级长、班主任、政治教师等少数几个人,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它应当包涵个体的一切生活现场。当学生步入社会,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是这个使命的承担者;当学生走入家庭,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这种道德教育的承担者。生活是人生命动态展开的过程,是德育得以生长的土壤。为此,应树立“全员育人,生活育人”的“大德育”意识,使德育以生活为基点,并在动态的生活过程中展开,形成以德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社会育人的良好全员育人氛围。面对现代物质生活的冲击和挑战与精神家园的迷失,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则更有利于良好育人氛围的形成,对中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艺术的审美的指引和熏陶,以此唤醒他们的真诚与热情,使其朝着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与提升,塑造起充满活力的个性生命与和谐的主体审美人格。
三、德艺融合能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时代呼唤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中学生高雅的兴趣爱好、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等都十分有利。
1. 艺以求真,追求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多元化的。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审美能力在渐渐提高,会慢慢懂得悦纳艺术的美感,懂得欣赏艺术作品所焕发的魅力。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对美的认识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中学生在制作陶瓷工艺时,会就作品的形成过程展开探索:人和物的形态结构、几何构图、整体美感、色彩配衬。形成陶具后又如何烧制,需要分析其过程的科学原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在得到精神愉悦的同时,还可以在对美的欣赏中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不断完善身心健美的素质。
'2. 艺以向善,塑造健全人格
在合唱比赛中,学生们唱 《校歌》、唱 《茉莉花》、唱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是丰富的德育内容、歌曲旋律是审美教育、排练的过程是集体主义教育、登台表演则通过再现艺术情感而起教育熏陶作用。因此,艺术能够提升道德感、完善人格。
3. 艺以启智,激发创新能力
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有很多对艺术情有独钟,如地质学家李四光酷爱小提琴,曾创作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行路难》;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就他与艺术的不解之缘,写就了《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 一书,他和夫人蒋英恰恰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小提琴更是妇孺皆知。这些杰出人物缘何这般青睐艺术呢?因为艺术教育能给人的思维以活跃与完善,艺术审美开启了人类大脑皮层中两个区域的思维能力,发挥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教育活动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主观追求,因而教育活动又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因而,教育活动的展开,不仅要受制于客观现实,更是预设了人们观念性的“需要”或者是价值趋向。这种观念性的“需要”或是价值趋向充分表征为教育理想,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动力。
一、什么是教育理想
(一)教育理想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现,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观念系统,包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等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首先,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及教育组织管理的取向,它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次,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的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它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依据。第,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自己所赞同的教育价值而选择教育的结果,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着教育的价值,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教百理想的特征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作为对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反映,理想当然是一种认识,但理想这种反映具有超前性,从而构成主体在实践努力的方向。教育理想亦是如此。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作为人们的超前性认识,教育理想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既有的教育现实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立足于发展着的社会需要而对于教育现实的一种积极性的批判和扬弃。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预测和预见的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于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理想作为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规律的观念系统,体现了每一时代人们对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它可以引导教育实践向合目的合规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使教育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
二、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
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是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其主要基础的。在教育史上,从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到实验教育学创始人拉伊和梅伊曼等等,都把心理学看成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研究界风行教育实验和心理测验,教育学日渐成为心理学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而学前教育学则成为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
“科学主义”取向的研究者强调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量研究,极力把人的主观价值观排除在研究之外,也不太考虑历史因素。在人的主观性、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也开始了对科学规律和标准的追寻,他们相信:全世界儿童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找这种科学的儿童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制定成可以操作的标准,推广到全世界,让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按照这种科学的标准去实施学前教育。于是,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被公式化的教育教学原理、通则和规律控制,教学过程似乎可以由这些固定的信条和不变的法则来决定,而真正的学前教育实践本身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标准去实行。
(二)学前教育的民营化改革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学前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民间资本,推进学前教育的“民营化”,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一些公立幼儿园也在一夜之间转制为私立幼儿园、贵族幼儿园。有些地方也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要求当地的民办学前教育到2010年占90%以上。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营利,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必然侵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所以,广泛推行民营化之后,学前教育领域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格局:资本实力雄厚、教学条件好的幼儿园不用担心生源,各项收费会进一步水涨船高,而那些缺乏强劲资本做后盾的小型幼儿园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必定要进一步降低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以期通过低收费吸引到生源。这样一来,当前已经一定程度存在的富人家的孩子上好幼儿园、穷人家的孩子上差幼儿园的分化现象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三)不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评价
评价是对课程成效的宣判,但是幼儿同课程评价对幼儿园老师来讲很难操作和实施。例如,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强调幼儿发展,将幼儿发展水平作为评价幼儿同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通过幼儿园教育达成幼儿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指标。而幼儿的发展并不全然归因于教育,更不全然归因于幼儿园教育。又如,将幼儿园有没有编制园本课程作为评定幼儿园是否达标或能否上等级的指标,要求所有幼儿闶都必须编制自己的课程。殊不知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同然可以对专家编制的课程作出调整和取舍,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是他们无需人人去编制课程。幼儿园也无需园园去创造与别的幼儿园不一样的课程。因此不难发现,这种幼儿园课程评价制度实际上是以客观“证明”幼儿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合乎所谓的标准为价值取向的。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证明”结果,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最为关注的也是证明结果。在这种“证明”过程中,教师是完全被动的,不管评价者的评价是否合理,他们只能迎合和接受,这实际上给园长和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三、教育理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现
首先,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用以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合适的。学前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并非科学主义的研究能够解决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的是从学前教育现场问题出发的生态研究。学前教育的变革者也不应始终坚持以“理想化”的状态为标准,强行规范和改造“不理想”的状态的幼儿园及课程。
2全英教学目前存在的难点
2.1语言障碍造成的信息量不够
目前中国关于英语的教育,更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重视听、说等实用性。长久以来我们为了应试教育,过度学习语法、句法。忽略了英语的工具性。长期以往英语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所学专业脱节。由于匮乏的英语语言环境,造成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欠佳,与人进行交流能力有待提高。这种语言障碍,阻挡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传授的知识表达,降低了课程内容在语言方面的生动、丰富程度,信息量就会相对减少,对学生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语言障碍是全英语课程的难点。为了保障和提高全英教学质量,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及国际化教学背景。从国外引进有着医学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师和医生作为主讲人,他们不仅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思维习惯而且还带来一些国外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全英教学师资培养制度,借鉴国外医学院校模式规范化教师培养标准。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美国、英国等知名高校参加语言和教学培训;定期聘请外籍专家对教研室的教师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保证教师长期稳定的接受再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
2.2可选择英文教材有限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英文医学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师们的教学大多自行查阅资料,编写相应的PPT,甚至直接使用英文讲解中文教材。个别院校会选择英文原版教材,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让学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大量的英文原版中选取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与具体的专业学科做整合。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流,加入我国临床特色,取长补短的编写教案,使得我们的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既贴近我国临床现状又能直接进入地道的英文学习氛围,紧跟世界领先的潮流信息。
2.3教学方式的单一
在医学教育模式上,中西方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我们的教育模式通常将思维习惯及教学内容限制在专业领域中,对专业方面的知识讲解面面俱到,学科间的知识欠缺融合。这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较好的启发。传统的教学方式倾向于知识传授型教学,单一的是由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汲取缺乏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而西方医学教育在教学内容设置及授课方式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针对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启发式教学;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采用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堂课程讲述采取临床案例+理论知识解析、病例讨论和实验实践等方法。临床病例选取强调基础与临床知识、医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以及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等的融合,在专业领域减少信息过载,停止学习不必要的细节。这样易于学生发散思维,减轻负担,在处理案例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一名医生而不是医学生。理论知识解析采用适当的图像、录像、图片由浅入深的知识讲解,使授课内容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在全英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对学生分组讨论的病例应当给予启发和指导。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逻辑,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实践教学更是全英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实验、实践中是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改进目前难点需采取的措施
3.1英语网站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英语网站的建设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方便、灵活、个性的学习环境。在这一信息教育平台上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英语网站的建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网站上设立的答疑组、讨论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以及网上提交或批改课后作业,督促了学生课后对学习的总结和问题的反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其次,对于部分理解较慢的同学,课下仍可以查询课程笔记、回顾课程知识,更充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消化。最后,留学生可以密切关注网站上的科研信息,鼓励留学生以科研小助手的形式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开拓学生眼界,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英语网站上的资源共享使得学习资源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可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站上学习时间更加不受约束,学生可随时随地的学习,增强其学习兴趣。因此加强课程英语网站的建设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非常重要。
3.2全英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全英教学考核方式应该不同与传统教学的终结性评价。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完善管理制度。本课程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留学生的出勤、小组讨论、平时作业、实验课、科研助手、临床实践等也算作成绩的一部分。对出勤情况评估,可以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加强留学生的纪律观念;对课堂讨论、发言评估,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增加师生互动,从而易于同学们的学习和理解。对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有效的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的反馈信息,较好的解决学习中的盲点、疑点。对业余科研活动评估,既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又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有所帮助。改革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后,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表面水平的死记硬背为深层次水平的知识建构,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全英文授课的目的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专业英语在听说读写各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准,因此评价全英授课的效果不仅以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判定,同时也要对专业外语水平的进行评估,标准化全英教学质量评价。
对于英语的学习,传统看法是只要学会语音、语法和词汇,就算掌握了这门语言。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WTO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交际。有的英语学习者虽然能够讲出一口语音标准、语法结构正确的英语,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正确理解对方的语用意义,听不懂对方话语中所表达的思想或看不懂文字层面背后的东西,以致在语言交流中产生误解。究其原因,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化素养的作用或对文化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创新和社会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意味着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对他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能力都有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素质,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向学生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中英文化差异,使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与习俗有一定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及运用能力。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英汉词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很不相同,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词语,它的产生、发展、丰富和词义的演变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对词汇的理解就涉及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理解时就会出现文化错误。
比如说,“dog”和“狗”这两个词,在语言意义上两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种动物。由于文化差异,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含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厌恶、鄙视狗这种动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在汉语中用狗指人就是骂人,如狗腿子、走狗、狗头军师、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他们非常喜欢狗,并且认为狗是人类忠诚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却没有丝毫的贬义。英语中dog一词很受欢迎,并且往往含有褒义。例如:lucky dog表示“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表示“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2.英汉结构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汉表达的结构差异体现在排列信息内容的顺序、表达中各环节间的关系、话语发展的趋势等方面。比如,英语中的时间、方位、地点表达的排列顺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汉语则相反。例:
英:at two o’clock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28th of May in 1998
汉:1998年5月28日下午2点钟
另外,英语的修饰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开头,即“中心词”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围绕“中心词”逐步发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现象。而汉语的表达习惯则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节,最后点明主题。英语的定语和状语往往放在所修饰的词语后面,汉语则反之。
英:This is the book that she gave me.
汉:这就是她送给我的书。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当然,词序与汉语大体一致的句子在英语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好理解,无需比较。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如下。
1.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观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如英美人交谈忌谈年龄、收入、信仰等有关的话题,他们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不容侵犯。而中国人见面则问对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
2.不同文化的人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如英语国家对家庭及亲属关系的概念较笼统,但汉语中非常明确具体。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分别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则涵盖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种亲属关系。
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们在平时应多向学生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如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和体态文化,这样才能对中西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运用英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中西文化差异的掌握及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历史久远,上溯到《诗经》“,风、雅、颂、赋、比、兴”成为古代文化的典范。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诗歌浩如烟海,特别是唐代名家辈出,涌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佳作云涌,出现了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乐府诗派等众多的诗歌流派,群星璀璨、气象万千。这些诗歌都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加倍珍惜。我国古代的教育非常重视诗教,孔子就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诗教的作用,两千年来这一传统延绵不断,我国历史上的文人学者们无不在成长过程中受此熏陶。
可惜的是我国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诗教这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了提高下一代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小学中提倡诗教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一、实施诗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价值道德分崩离析,新的规范、伦理尚未来得及重建,身处这样的时代,各种问题纷涌而至,人的精神危机感、灵魂空虚感比任何时代都要来得强烈,人们到处寻找寄托、安慰。学校德育多为空洞说教,没有调动学生产生一种自由的善良的内驱力,导致老师家长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对学生诗教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着博大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在杜甫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对劳动人民博大的仁爱之心;在白居易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他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的悲剧遭遇的深厚同情;在文天祥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在于谦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尚人格;在顾炎武的诗歌中间我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对国家兴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这些诗歌都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有许多中小学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跟他们讲大道理,他们听不进去,其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于教师的德育方式不得法,如果他们能改变德育模式,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他们应该抛弃抽象大道理的德育模式,多采用感情陶冶法,要知道情感陶冶法就像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灵魂得到进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1]。
2.提高审美能力,塑造魅力人格。
现在应试教育过于功利化,过于追求升学率,容易导致学生缺少情感、理想、创造力。诗教可以美化人的心灵,把美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感受诗歌中体现的爱、真等人类的情感,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2]。比如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大丈夫豪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永恒的孤独感。当代社会是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电视,特别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浅俗娱乐文化,人们越来越疏离高雅深刻的文化,网络对当代的学生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重拾民族文化中优秀传统的经典诗词,通过诗教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注意塑造学生充满魅力的人格,让他们的个性得以自由舒展,更多地保住他们的童心,让他们对生命本质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在纷繁的世界中坚守独立、自由但又尊重他人和社会的人格精神。
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说听老师讲课、学习书本知识、参加社会生活、走进大自然等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诗教也同样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就像孔子说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中国古代的诗歌数量繁多,浩如烟海。新年伊始我们就会想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外游子思念母亲就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三岁的小孩见到白鹅也不禁脱口而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诗歌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多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大量与古人衣食住行有关的知识,了解古代人交友、爱情、婚姻、旅行、科举考试等方面的常识,了解气候节令花鸟虫鱼。走入中国诗歌的世界就像走入了一座无所不包的大观园,在其中你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认识许许多多的事物,真是美不胜收,令你流连忘返。好好利用这个知识的宝库,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中小学生语文素质的下降已经成了严峻的问题,要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而朗读和背诵古诗文就是提高中小学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朗读和背诵,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3]。而让中小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诗歌往往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积极性,而学生一旦背诵了大量的诗歌,就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诗教的具体方法。
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爱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以兴趣为前提,如果没有兴趣去做某件事情就很难有持久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对于学习来说尤其如此,所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爱好,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等,通过美轮美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调动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来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
2.有针对性地开设诗教课程。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选择了一些诗歌,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但是总体来说,数量还太少,不容易达到诗教所要求的数量。因此,作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可以在课本之外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识字程度,适当地补充一些诗歌进语文课堂。小学阶段,开发他们的记忆,让他们大量诵读中国古代经典,多积累名篇佳作;初中阶段,慢慢加入一些新诗,让学生学会面对处理现实的问题,老师引导他们去理解品味诗歌;高中阶段,随着他们身心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活情感有了一定的感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入其境,得其趣”,品味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味。教师特别要做到身体力行,话语中要多引用诗词,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模仿这一行为。教师应通过种种方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诗歌,丰富他们的诗歌知识,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
真正要激发学生爱好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仅有课堂教学的重视还不够,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橱窗,教室的黑板报等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专栏;利用校园广播站,设置诵读专栏,播放一些朗诵名家的配乐诗朗诵;开展校园诗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或开展诗歌背诵比赛,对比赛的优秀者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一本精美的《唐诗三百首》。可以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有自由交流的场所,鼓励他们亲自创作,提供发表平台,把他们的诗作结集出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诗人的故居或纪念馆,如四川的学生组织他们参观杜甫草堂,湖北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观屈原祠,江西的学生可以组织他们参观陶渊明纪念馆。甚至带领学生参观诗人创作某一诗歌的现场,比如,九江附近的学生就可以去参观庐山,从而体会李白诗歌《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气势。最后还可以邀请一些当代著名学者和诗人到校园开展诗歌欣赏和创作方面的讲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内外环境,让他们浸润在诗歌的环境中。
总之,在中小学生中开设诗教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发现人性的光芒,丰富他们心灵的空间,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充实,生命也得到拓展[4]。另外还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诗教的作用,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充分开展诗教活动。
参考文献:
[1]马银琴.论孔子的诗教主张及其思想渊源[J].文学评论,2004,(5).
(一)重视自学目标的设计
在设计预习案时,必须要注重自学目标的设计,让学生们明白应该将自学的精力放在什么地方,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要通过预习案告诉他们本课的重点、难点 ,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自学的主要方法,即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指导。例如,九年级《登楼》一文,预习案可以这样设计:自学目标:(1)了解杜甫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2)搜集杜甫简介以及其它重要作品;(3)了解杜甫写《登楼》时的心情;(4)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典诗歌之美。学习内容:(1)杜甫登楼看到的景象;(2)体会杜甫当时的心情,弄懂诗人想表达的感情。通过对以上学习内容的分析和阐述,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预习案设计应该具备的特点
设计预习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所设计的问题要巧妙,要难易适度,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到”,即设计的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获取答案,避免毫无思维含量的提问。例如,《致女儿的信》一文,倘若在预习案上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作者是谁? 学生一看到这个问题,就会立刻想到课本上现成的答案,而且他们会认为只需要找到答案就完成任务了,这样的预习设计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不利于对他们的自学习惯的培养,根本就达不到导学的目的。
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尝试的关键。
(一)引导、点拨解惑
教师的点拨解惑不是课堂上的“独角戏”,以学定教重在引导、点拨,不是把现成的答案随便的呈现给学生。而是需要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尽量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再分析、再讨论、再归纳,使学生逐步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得出正确的结论,最终自我解决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奇妙的克隆》一文时,有位学生突然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既然拥有克隆技术,为什么不把那些珍惜的动植物进行克隆呢,这样不就不会出现动物灭绝的现象了?面对学生这样的提问,教师并没有从正面进行回答,而是机智地抓住了课堂生成的这个新问题,从侧面对其进行重新提问:同学们,要是你们身边是一些克隆的人群,同样的人、同样的思想,你们的生活秩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你能谈谈克隆技术带来的利与弊吗?并就这些问题分小组进行探讨,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激发了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的极大热情。
(二)利用测验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