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00:24: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级财务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级财务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先导课程,对企业活动中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是一门理论性、业务性、方法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方法,结合实际业务,培养其在实践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学生只有熟悉具体经济业务,模拟情景,才能更好地把理论方法用于实践,提升自己的实务处理技能。另外,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本身的内容较为抽象和枯燥,教学方法不当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会计学专业旨在为社会培养应用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技能,给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课,学生学习知识、作业练习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使得学生缺乏自己的思考,导致学用分离。另外,由于中级财务会计专业性比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若能使学生模拟情景参与探索,则能一定程度上提升该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简称PBGS),就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协作为方式来进行教学安排与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不同的是,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中PBGS教学模式的实现
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引入PBGS教学模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案例先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实践环境中,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本次项目的学习中。通过合理分组,进行组内合作探究、组间竞争解决问题,熟悉相关的会计科目和处理程序、方法,最后通过小组总结、教师评价总结完成该项目的最终学习。
(一)提出项目。
在PBGS中,项目的分解和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项目时,要注意符合教学目标,不能与知识体系脱节,又要做到灵活取舍和归类,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和连贯性。项目的大小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学习时间的限制等。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习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业务及知识的前后联系,合理选择项目。中级财务会计以《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为主线,讲授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中各项目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我们在设置教学项目的时候,可以按《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各条设置,也可以按照会计核算的时间顺序如“初始确认———后续计量———期末计量”来设置,还可以按照计量的不同属性如“历史成本计量、重置成本计量、可变现净值计量、现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来分解项目。由于按计量属性分解项目需要比较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可以在复习整个知识体系的时候用。建议在初次学习的时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为主线,以会计核算时间为辅线,设置学习项目。如存货项目,按照其初始取得的计量、后续发出计量、期末盘点及减值测试的处理组织学习和教学。
(二)学生分组学习。
教师在组建学习团队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人格品德和交往能力,要保证组内各成员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要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充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学生进行团队分组,分组人员不宜过多,因为过多会导致有些学生“浑水摸鱼”,不能有效参与进来,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宜过少,过少会造成个人任务重,影响学习进度,也不利于课堂气氛活跃度的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指导和控制全局的作用,所以从会计专业班级的大小考虑,每组5~8人较为合理。分组学习中,大家就会计核算的时间节点先提出来,然后讨论实务中出现的经常性业务,再考虑涉及的会计科目,然后就计量金额等通过查阅《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进行掌握。如“存货”项目,会计核算时间节点为取得存货、存货发出、盘点清查及期末计量(减值测试),从增减变化上来说,涉及到存货增加(取得、盘盈)、存货减少(正常发出、盘亏)及存货减值。引导学生思考用到的会计科目,如“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登记其增加和减少,“待处理财产损溢”核算盘点过程中发生的盘盈盘亏额,“资产减值损失”和“存货跌价准备”核算减值;通过对会计账户的结构掌握,辨明记入什么方向;难点还有引导学生思考计量的金额,如不同方式下取得的成本是多少,因为取得的批次不同导致单位成本不同,那么发出的时候实际成本怎么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为什么会取消“后进先出法”?若是按计划成本核算,需要设置哪些会计科目,“材料成本差异”怎么设置,较实际成本核算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形等等。还有,盘亏存货的增值税怎么处理,怎么判断发生了减值,如何确认减值,当期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如何计算等等。这些问题随着该项目的团队学习,会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他们根据以往学习到的会计学知识和税法知识,结合《中级财务会计》里出现的新知识,完成自学、讨论、总结等,适当的时候找老师答疑。通过给学生一定课时的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再一一抛出这些问题,要求每组学生派出代表解答,来判断学生们学习的效果,正确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有问题的统一讲解分析。这样一轮下来,由于学生有自己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方法这一过程,这些会计核算问题便不再是教材上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成为铭刻在学生记忆深处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三)指导方法和考核方式。
在PBGS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消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松弛有度”,既不能放任不理,也不能全盘指挥,这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还是应该作为课堂的轴心,对整个项目团队学习进行监管。教师要对团队学习进行全程巡视,鼓励学生坚持完成学习项目。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主动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给予指导,并且注意指导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答疑,有的时候是一种提示、启发、点拨和引导。对于不参与或者不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关注,通过有效沟通消除他们学习的障碍,以保障教学有序地进行。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每次PBGS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可以计入平时成绩,也可以作为会计技能比赛选手选拔的参考标准。
三、PBGS教学模式评价
通过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实践PBGS教学模式,我们发现较之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PBGS教学模式存在多方面的优势。
(一)活跃了课堂气氛。
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聆听者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较为沉闷。而在PBGS教学模式下,需要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学习,一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过程有情景模拟,有问题讨论,有查阅资料,有汇报成果,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积极性,通过团队学习的形式还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增强了学习效果。
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PBGS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品质。学生通过全程参与项目的学习,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能发挥自己的思考,加深了印象,不再出现“听得懂,不会做”的局面。而基于项目的学习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去应对会计实务工作及各种会计考证。
(三)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PBGS在项目提出后,通过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组长负责团队活动的组织和各成员任务的分配,类似于实际工作中的会计主管,组内成员各负其责,通力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取得好的成绩,就需要学生发挥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有很好地沟通能力。
(四)培养了教师的创造力和应变力。
PBGS教学模式将老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主导者,由表演者变为导演,这就要求老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不仅对整个课程要有清晰、系统的思路,还要有创新的思维,随时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发展个性和全面平衡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方案。另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引发课本上没有出现的深层次的问题思考,或是在组织PBGS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现一些暂时的困难如冷场,这也需要教师有极强的应变力。
1.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不完整
河南省中小企业财务报告需求者不断增加,从而使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无法满足大量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于是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存在信息不够完整的问题。传统工业经济下报告使用者注重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报告使用者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同时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以及更多的更加相关的定性信息。
2.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不及时
河南省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大多数侧重统计历史数据。信息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实效性,及时的财务会计信息可以为很多商家提供商机,延后的财务会计信息便会使商家失去机会。这种不及时的、周期过长、时限过长的披露对于企业及相关部门而言,快速决策、投资评估等层面的需要已经无法满足,同样不能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时间条件。
3.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不准确
河南省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质量在很多时候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但目前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监督不严便会影响财务报告的质量,造成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有粉饰的情况出现,进一步降低了报告的可靠性。
4.财务会计信息前瞻性不够
总结历史数据依旧是河南省中小财务会计报告的侧重点,其通过报表形式对各种信息进行罗列统计,计算成本、销售总额以及利润。这种财务会计报告无法分析未来企业的决策状况,无法预测经营风险的出现几率,特别是对一些价格波动十分大的金融工具,并不能及时预警和补救,致使严重后果。
二、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制约原因
1.外部原因社会监督制度不完善,使企业财务会计造假有缝可钻。有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打击财务会计报告造假行为,职业道德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愿意铤而走险。政策来源广泛使国家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管形成多头管理,但未不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监管体系。从而使中小企业根据不同部门的监管要求完成不同口径的财务报表。2.内部原因企业法人结构不完善、相关的管理人员缺乏法制观念等都成为了监督系统的阻碍,使财务会计报告造假有空可钻。企业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从而使企业财务会计报表质量参差不齐。
三、河南省中小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改进意见
1.扩增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范围和内容
财务报告应改善其披露的范围过于局限这一问题。在拓宽信息披露的范围中,不仅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应包括非财务等信息。同时,“表外项目”也应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其进行披露,以充分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
2.控制财务报告的时间周期
目前过渡性报告可以作为河南省中小企业的增加项目,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季报或简化年度报告都是常用的方式之一,尽可能地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
3.加大会计监督力度提高我国社会审计工作质量
国家应对企业会计信息问题、为规范会计行为,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在企业中普及上述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加大监督和执行力度。同时,使我国企业报表审计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一、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从已接触到的中外财务看,西方财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操作性”财务领域,尤其是股份公司在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汤谷良,1997)。比较而言,国内财务理论研究要丰富得多,诸如财务的基本概念、公司内部的财务运作机制和财务控制等,改革开放以来,这些一直是国内财务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过,财务理论的体系结构以及未来财务理论研究得方向,至今仍不甚明朗。诸如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结构及其对财务运作的具体、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结构、财务治理权的有效配置、财务治理模式及其选择、股权结构和文化等环境因素对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等问题,还很少研究。甚至于财务理论的重心究竟在哪里,我以为也需要重新把握。尽管财务学研究十分关注论问题,如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财务评价的方法等,但从现实看,影响公司财务资源培育与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似乎并不是财务方法而是财务机制和财务战略,尤其是财务治理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与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还需要对财务学的理论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我的看法是,完整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体系应当由财务环境理论、财务基础理论、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运作理论四个层次组成,其中财务运作理论又分为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和财务管理方法理论两大部分。
1、财务环境理论。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财务学家否认过环境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在中外财务文献中,财务环境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问题是,财务环境在财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财务环境的具体构成及其对财务理论与实务的具体影响等问题,在研究上还不能说已经到位。时至今日,人们还是把环境视为财务理论界域以外的东西,还没有把环境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这样做,将不能体现财务环境应有的理论地位,实践中也带来一些问题。从和现实看,财务环境对财务目标及根据逻辑导出的财务战略、财务策略、财务机制和方法都有着全面的和直接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把财务环境理论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内生性要素,甚至应作为财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来理解。
其次,尽管人们已经对财务环境的构成内容进行过多种归纳,但“重硬环境轻软环境、重环境轻文化环境、重股份制环境轻非股份制企业环境、重一般环境轻特殊环境、重一般描述轻具体”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于财务环境要素,我的看法应当用多维度的立体论方法归纳,概括为、经济、文化、、、、技术、人口、历史和地理十个维度,并按对财务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影响方式和发生频率等多种方法进行归类分析。
最后,对财务环境的研究还应克服和消除存在的“环境与财务板块结合”的状态,从纵横结合的“时空差异”上深入分析和把握各个维度的环境因素对财务理论、财务战略、财务机制和财务方法的具体影响。国际间的财务行为总是存在差别的,而差别的形成基础是环境差异。财务学的研究,必须能够有效地把握国际财务差异及其形成机理,并侧重从特殊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适合这个特殊环境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只有按照这个思路和方法,才能构建对中国企业具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的财务理论体系。
2、财务基础理论。这是财务本体理论最基础的部分,讨论财务的具有“实质性”的问题。近年来这部分的研究较为活跃,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成果。但是,财务基础理论究竟由哪些内容或要素构成,学术界的观点仍不尽一致。我的看法是,如果把财务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则财务理论的基础部分就应当从特定的财务环境出发,研究这种行为的主体与范围、本质与职能、动机与目的、前提与条件、原则与规则、方式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等行为要素。也就是说,财务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应当包括财务主体(包括法人主体与人主体)、财务活动范围、财务基础性和基本假设、财务本质与职能、财务基本目标、财务一般过程或环节、财务基本原则、财务一般规则(包括制度性规则、技术性规则和道德性规则)、财务基本方法、财务效果评价十个部分。即使是“一般”或“基本”概念,也必须密切结合特定的财务环境,全盘照搬西方财务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3、财务战略理论和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这两个都是全新的财务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财务治理权配置理论。关于财务战略,国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有代表性的是陆正飞教授的《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和刘志远教授的《企业财务战略》,他们在这一全新的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极富创新与成效的探索。至于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目前还难以发现专门的、较为具体的研究文献。对于公司财务治理权,我的看法它是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核心,人们常说的法人财产权,其主要内容就是法人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公司法》的规定就是较好的体现。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部分,财务治理权配置又是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的核心内容,从目前情况看,配置的合理与否还是影响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性因素。如此重要的问题,至今却未能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不能不说是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围绕财务治理权的配置,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财务治理权的内容与结构、财务治理机构的设置与运作、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范围与层次、配置模式与结构、运作机制与方式、企业集团财务治理权配置的特殊性、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的国际比较、文化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的选择、政治制度对公司财务治理模式的影响、股权结构等经济因素差异与财务治理模式选择等,这些问题甚至可以作为财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专门研究。我期望这个最具现实意义、也最能体现国别特色的研究,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财务基础理论的若干基本要素
1、关于财务本质。财务本质理论的讨论由来已久,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分配关系论、价值运动论、资金活动论、现金流转论、本金投入和收益论、财权论、资本要素配置论等几种观点,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也推进了财务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不过,这些观点是难以将财务学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区别的。比如货币关系或分配关系,原本就属于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的范畴。而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会计学上则一直把它作为会计的对象来看待。在把握财务的本质与职能(本质的具体化)问题时,传统的静态分析法和就财务论财务的狭隘主义观点必须调整,而郭道扬教授(1998)在分析会计本质与职能时所采用的动态分析法和环境联系法值得借鉴。实际上,财务的本质与会计的本质一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尚可理解,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将财务的本质与职能仅仅理解为某种关系或某种资金或现金的活动,就显得有点过于狭隘了。现代财务作为公司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最本质的职能就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处理分配关系、或组织现金流转、或安排资金或资本、或财权合理配置等,不过是“有效培育与配置财务资源”系统的一个侧面或一个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财务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中,应当既包括“硬财务资源”如资金和自然资源等,也包括“软财务资源”如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源等。所谓财务,其实质就是通过合理的财务制度安排、财务战略的设计和财务策略的运作,有效地培育和配置财务硬资源和财务软资源,以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和协调化,维持理财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2、关于财务假设。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一些,诸如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几乎一致被作为财务基本假设来看待。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假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假设体系。然而问题是,财务学假设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有无必要将财务学假设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并进行层次划分?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等假设是否就是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我的看法:(1)任何假设的客观基础都是环境不确定性。比如会计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源于会计主体的生存寿命的不确定性。(2)不确定的财务环境因素是一个体系,有些财务环境因素如财务资源是否稀缺、理财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等,对财务行为和财务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和重大性影响;而有些财务环境如产品寿命周期、物价变动、税率调整等,只对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的影响。据此,可以把财务学的假设体系分为基础性假设、基本假设和技术性假定三个层次。(3)财务学的基础性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全局性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础性理论,主要包括财务资源稀缺性假设、理性理财人假设、理财者为经济人假设、理财信息完备性和对称性假设、财务利益最大化假设等。(4)财务学的基本假设对财务行为具有重大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财务主体、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转、风险与报酬对等假设等。(5)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对具体的财务行为具有局部性和直接性的影响,构成财务学的操作方法论部分。如在投资决策中,不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不变假设,或考虑通货膨胀或紧缩时的币值有规则变动假设等。财务学的技术性假定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每一种财务方法都有一个或几个假定前提。
3、关于财务目标。这是财务学领域中研究较为热烈的一个问题,王化成教授(1998)曾归纳有14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的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我的看法将其作为现代财务的目标是不合适的(李心合,2000)。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假设具有不合理性。英国学者帕克(RPike)等人对英国公司的目标定位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管理人员对企业盈利能力比对创造财富更有兴趣,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仅排在第4位,而且只有不到18%的被调查者认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许多美国企业的调查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刘志远,1999)。
至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假说,理论上还不能说是比较成熟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企业价值的含义模糊,与利润和股东财富的关系尚未理清。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认为企业的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作为出资人的股东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利润及产生利润的载体———企业的资产和净资产。然而,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像微软公司这类的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利润或净资产严重背离。于是,人们便思考用股票市值来解释企业价值,并将企业价值等同于股东财富。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和杰克默林三位学者在《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一书中,还将企业价值解释为“产生现金流量和基于现金流量的投资回报能力”,并认为这就是全新的价值观念。二是企业价值难于计量。在所接触到的文献资料中,人们已经提出的企业价值的计量方法有每股收益法、股票市价法、净资产收益率法、经济利润法(公司价值现值=投资资本+相当于每年创造价值的溢价即预计经济利润)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多种,尤以股票市价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法最为流行。股票市价法只能在上市公司使用,并且最好是该公司的股票市价与其价值高度相关,而这样的公司,不说在中国,就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为数也是不多的。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用这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数值来计量公司的价值,其可靠性是很难保证的。
关于现代企业的财务目标,我的看法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和利益分配协调化。增加值是对企业创造的新财富的价值衡量,增加值的多少体现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新财富的实际水平;同时它也是企业股东、债权人、经营者、政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源泉,用增加值作为财务的目标,能够兼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对单个企业而言,增值有有效增值与无效增值之分,区分的标志就是增值能否给企业实际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为增值的实质就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无效增值的形成原因是信用风险和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有效的增值需要按照经济的和社会的规则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配,基于利益相关者各自对自身财务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管理当局还必须把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作为其理财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于财务基本原则。学术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可以罗列出至少十几种观点,有三原则、四原则、五原则、六原则的归纳,更有上的千差万别。从知识和可持续财务的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的财务基本原则是:资本保全原则;硬财务资源适度耗费与有效利用原则;积极培育软资源原则;利益相关者配置与共同治理原则;公平分配与利益协调原则;人本财务与物本财务相结合原则;权责利效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强调了对稀缺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软资源的有效培育,突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和财务利益的分配以及利益分配中的公平性,体现了与人们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的基本特征与要求,所以称为基本原则。
三、财务治理权配置的几个
1、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层次。1994年,汤谷良教授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财权配置观点,即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控权外,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共同分享企业全部财权。1997年,汤教授又明确提出财务三层次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并认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个观点的创新意义及对国内财务学的积极是有目共睹的,问题是,还有无必要与可能进一步发展。我的看法是,至少有两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是处在第一层次上的是否只有出资人或所有者。财权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安排决定财务治理权的配置。从上看,以小规模为主要业态的古典企业是体现“财务资本至上”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产权制”或“业主产权制”,相应的财务治理结构为“一元主体(业主)治理结构”,即业主拥有绝对的财务治理权。公司制的出现以及“经理革命”使公司财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相应的财务治理权配置模式也演化为“二元主体(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治理结构”,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分割公司的主要财务治理权。公司的产权归谁的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们还一直维护“(财务)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维护“业主产权论”的观点。但是80年代以后,业主产权论的逻辑开始受到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怀疑,体现“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并重”逻辑的“财务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产权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益相关者共同产权论”,该理论把企业视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合约,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剩余”作出贡献并享有剩余索取权。因此,经理们要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不仅是股东的利益服务。从现实来看,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乃至公众,这些利益相关者均对企业有财务利益要求,也均对企业有财务权利。这就是说,处在财务治理权配置第一层次的,应当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股东,还有企业外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外部利益相关者是公司理财的第一层次。
二是员工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内部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他们都是企业财务治理权的分享主体,也是企业财务利益的分享主体,那么员工呢?从理论上说,员工是企业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在“从业员主权理论”下还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当然应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我们一贯提倡的民主理财,也是把员工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的理财层次来看待。这样说来,企业财务治理的层次,实际上就是四个层次,即外部利益相关者、经营者、财务经理和员工。不同的人参与财务治理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这正是我们结合国情需要认真研究的。
2、财务治理权的配置模式。面向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可归纳为4个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人力资本最大者拥有最重要的财务治理权;财务相机治理;知识和信息专家参与财务治理(李心合,2000)。这4个方面是现代财务治理模式的一般特征,其具体结构和表现形态因时因地而异。研究我国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必须广泛、深入地联系我国特殊的经济、和文化基础。
3、财务治理权的配置结构。财务治理权的配置,应以权利性质、公司类型、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素质、环境影响和配置效果等因素为基础。在“一长(董事长)四会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会)”的公司,财务决策权配置的一般情形是:财务战略决策权归属股东会和董事会,财务日常决策权被授予经理会。不过,财务决策权的安排也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环境适应性。其次,财务决策权的配置还具有动态调整性,财务相机治理机制所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一般的理解,相机治理是指:内部人或经营者主导财务治理权的条件是公司财务生存能力,当公司偿债出现困难时,银行就会出面干预公司财务与经营。财务决策权在公司内部人与银行之间的变换与转移,是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财务决策权,财务监控权的配置要分散得多。主要有四大分享主体体系:一是财务监控权的市场分享体系,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二是财务监控权的政府分享体系,包括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审计机关和证券监管部门等;三是财务监控权的出资人分享体系,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两大类;四是财务监控权的内部人分享体系,这个体系又可以分为纵向财务监控体系和横向财务监控体系两个分支体系。纵向监控体系是在公司内部的各层级之间,享有监控权的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监控;横向监控体系是在地位平行的组织或个人之间展开的。公司内部的财务牵制制度应按纵横结合的立体方式设计方能奏效。
主要:
[1]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1997,(5)
[2]谢志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微观性[J]会计研究,1993,(6)
[3]辜位清“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和管理”评介[J]管理世界,2000,(3)
[4]王化成再论财务管理目标[J]财务与会计,1999,(3)
[5]李心合知识经济与财务创新[J]会计研究,2000,(10)
[6]李心合利益相关者产权与利益相关者财务[J]财会通讯,1999,(10)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目标分别为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保证企业依法纳税和、低企业纳税负担。财务会计是指为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信息使用主体提供经济信息,财务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活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真实的企业资产信息,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信息,为信息使用者的管理或投资提供参考。税务会计的定义为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从税务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到,税务会计是在遵循有关税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税务经济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在确保企业依法纳税的基础上减轻企业的负担。
3.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差异。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差异主要表现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以及核算依据三个方面的差异。在核算对象上,财务会计核算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及事项涉及的货币计量,而税务会计只核算与企业税务有关的经济活动,如税收变动核算,财务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远远大于税务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在核算原则上,财务会计核算更加重视核算工作的稳定性,注重与税务会计核算的结合。而税务会计涉及企业纳税问题,属于法律范畴问题,因此税务会计核算原则为遵循有关税务法律法规、公平、便于管理等。在核算依据上,财务会计核算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记录,它只需依据有关会计制度和准则即可,财务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更高,而且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也存在很大差异。而税务会计的核算的原则为相关税务法律法规,因而税务会计核算工作的依据为我国税法,根据税法规定记录企业纳税金额,并及时申报。税务会计核算的强直性、统一性和客观性都高于财务会计核算,而且任何行业企业税务会计核算都具有此特点,都以税法为核算依据。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对策
1.完善税务会计理论构建。税务会计理论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税务会计理论体系缺失严重,税务会计理论仍未脱离财务会计理论的指导,税务会计理论无法指导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因而,研究人员还需要完善税务会计理论研究,形成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税法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将税收学的相关概念转化为税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借助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企业应缴纳的税款通过会计系统予以体现,实现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在管理层面的合作与配合,协调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关系,让二者在协调中得到良性发展。
2.完善税务会计核算内容。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内容上看,两者的核算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要减少两者之间核算内容的差别。具体操作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处理所得税上,要加强统一,尽量减少核算内容上的不一致事项。在遵循所得税税收制度的基础上,税收人要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放宽应税费用的列支标准,加大税收扣除,涵养税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3.统一核算基础。我国企业税收采用收付实现操作制度,虽然这种操作方式简单,有利于保全税收。但是财务会计利润核算以及应缴纳所得税额之间容易产生差异,导致会计可比性的信息质量要求匹配收入与费用的会计原则,无法体现我国税收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税务会计也应该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从中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体现我国税收公平公正。最后,统一企业所得税,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减轻内资企业负税压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符合我国企业所得税未来改革发展方向。
决算编制是保障工程竣工决算准确性与全面性的重要依据,必须全面、可靠,但是在机场建设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不按照国家编制规定严格工作。比如编报滞后问题,国家规定,决算编制一般在工程竣工后一个月编出财务核算,如果一个月期限不够,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延长时间,但最迟不得超过3个月。如果编制推迟过久,会扩大建设支出,使正常的核算和评估不能顺利的开展。另外编制还存在一种问题是编制资料不齐全,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一些必须进行决算的项目没有进行统计评估,有些虽然有决算,但是使用的决算科目比较混乱,知识决算的保存价值无法发挥,影响决算的正常、按时进行,降低项目的投资效益。
1.2竣工财务决算不准确
在工程竣工决算编制中,可能会由于法律问题、利益问题以及一些主观的原因等,建设单位会冒着违法的风险,编制不合规的编制决算。比如预算超支,这种现象在决算编制中非常常见,原因可能是施工图等前期材料编制比较低劣,或者是施工技术不高;也可能是编制方法落后或者是人为故意夸大费用等,在工程决算时降低工程标准、重复计算等等,虚增工程量,加大工程开支。还有一种现象时虚假利益,一些建设单位发生的工程借贷款,在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是利用借贷款利息,从中牟利,形成虚假效益。
1.3竣工财务决算监督控制不合理
机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监管主体比较多,但是监管机构比较分散,导致监管效率不高。有时一个机场投资项目要接受多个监督部门接受重复检查,这样既浪费监管资源,又影响监督效率。而且这种多部门的分散监督模式缺乏相互就爱你的协调性,导致责任落实不到位,降低了投资监管的作用。另外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比较滞后,工程的各个方面不能及时、准确的执行及管理,也没有一个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无法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
2提高机场建设竣工决算有效措施
2.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编制竣工核算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由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配合。成立专门的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机构,明确划分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权限,使工程决算工作能够顺利、按时完成。提高基建会计的业务水平,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按时审核工程进度,使工程程序更加连贯,保障工程各项会计处理有序、正确的进行,合理做好结算工作,及时清理往来账项,理清债务关系等。
2.2创新管理体制
工程项目核算的顺利开展要依赖建设单位的管理体制,只有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健全,才能更好的进行工程竣工核算。所以项目管理单位应该积极创新和改革战略规划,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精简管理机构,有效的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另外要理顺部门间的职权问题,使单位内部责权清晰,分工合作,强化工程的责任和程序制度,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提高资金效益意识,为工程竣工核算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2.3完善监督控制体系
机场建设工程与其他的基建工程有一定的区别,他的监督管理体系除了健全监督模式,明确监管流程以外,还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构建这个服投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加大财务检查的力度,完善以资金结算为中心的管理。在项目伊始就推行全面预算,以预算项目为中心做决算,实施合理、有效的财务控制。同时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远程报表、保障、审计等远程监督模式。检查各类竣工验收工程教育预算内容的相符性,注重决算的技术与方法,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003年12月4日,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韩国概念框架);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①。与英美相比,中韩两国的会计环境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因而,在会计准则基本理论问题的定位上,似乎应该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将对此进行考核,并试图研究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差异及成因。
一、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韩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韩国概念框架由七章157个条款构成。主要包括引言、财务报告的目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从总体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在名称、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等方面与IASB概念框架比较相似。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概念框架相比,韩国概念框架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充实了财务报表要素的内容
在IASB概念框架的“财务报表要素”一节,只界定了反映主体财务状况的三大要素——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反映主体业绩的两大要素——收益和费用。但在韩国的概念框架第五章“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中,不仅界定了以上两类会计要素,而且还界定了权益变动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其中权益变动表要素包括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两项内容;现金流量表要素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要素、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要素和融资活动现金流量要素三项内容。另外,韩国概念框架还将“综合收益”界定为损益表的要素之一。我们知道,在IASB概念框架中没有直接界定综合收益的概念,综合收益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框架中的一个损益表要素。在FASB概念框架中,也界定了权益变动的两大要素: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可见,在财务报表要素这部分,韩国不仅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做法,而且借鉴了FASB概念框架的做法,同时还有新的补充。
2.增加了“财务报表”一章
在IASB概念框架中,没有直接关于“财务报表”的专门章节,但在韩国概念框架的第四章专门界定了财务报表,内容涉及了财务报表的一般意义、财务报表的基础假设、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所提供信息的特征和局限性。对于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性,韩国概念框架指出: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可以对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更有意义的解释。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特征和局限性,韩国概念框架指出:财务报表大部分反映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财务报表包括推定的估计值;财务报表提供特定会计主体的信息,并不提供关于整个产业或全面的经济信息。
3.重新归纳了会计计量属性
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指出,企业可以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账面净值、可变现净值和履行价值。这种表述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显然有所不同②,韩国概念框架对当前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其特点表现在:(1)将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安排为会计计量基础,并以此取代了现行成本和现值计量属性。(2)将账面净值安排为一个独立的会计计量基础。在韩国概念框架里,企业持有价值被分别表述为资产的企业持有价值和负债的企业持有价值。资产的企业持有价值又称使用价值,是指随着资产的使用,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现值。负债的企业持有价值是指因企业履行义务将来会流出企业的资源的现值。因此,企业持有价值在本质上就是现值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早已流行,因此说,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
(二)中国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中国的基本准则共包括十一章50个条款。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从本质上看,我国的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基本趋于一致。但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中国的基本准则仍表现出以下特征:1.在名称上,我国以基本准则取代了概念框架的称呼。众所周知,从基本准则的内容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实际上就是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流行的概念框架,但我国没有将其称为概念框架,而将其称为基本准则。2.在体例结构和表述上,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3.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4.增加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5.重新理顺了损益表要素。IASB概念框架的损益表要素包括收益和费用。其中收益包括在主体正常活动中的收入以及利得;费用包括在主体正常活动中的费用以及损失。我国基本准则的损益表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利润包括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我国基本准则关于会计要素安排的另一个重大特征是,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而IASB概念框架中的利得和损失只属于损益表要素。
二、中韩概念框架的重大差异剖析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借鉴IASB概念框架制定出来的,因而,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应该大同小异。但仔细研究发现,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差异。
(一)在体例结构及表述方面的差异
不论在体例结构安排还是在表述方式上,韩国概念框架都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风格,因而,各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详尽,逻辑关系比较清晰。比如,韩国概念框架第一章指出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第二章明确指出,其定位的会计目标是根据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出来的;在第三章又指出,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计及企业对它们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标的方向进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2006年新的基本准则在称呼、体例安排和内容表述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1993年首次的基本准则的风格。由于中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中国具体准则的制定,因而,从其表述的形式上看,更多地体现了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二)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二章“财务报告目标”第19条指出:“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使用财务信息最多的代表,他们的决策对经济资源的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概念框架将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作为财务报告的最终目的。③”在第20条,该框架
又指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投资和信用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对投资和决策有用的信息,是指为了投资而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对韩国概念框架对以上表述的具体解释,我们看到,韩国概念框架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供“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上。虽然韩国概念框架也要求企业提供受托责任的信息④,但这种安排是基于满足投资人需要的“投资和信用决策信息”,而展开的。
中国基本准则第一章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因为两国都认为财务报告应该同时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但仔细研究会发现,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定位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通过前面的阐述可以看出,韩国概念框架更强调提供对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我国基本准则更强调提供以可靠性为特征的受托责任信息。比如,在对会计目标的表
述上,基本准则将提供受托责任信息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中,仅本准则将可靠性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计量的表述中,基本准则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该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而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韩国概念框架第150条指出:“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会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描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的基本准则相比,这些特征的安排具有以下特征:1.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与财务报告目标是相符的。2.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位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将可比性定位为次要特征。其中相关性排在首位,被分解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特征;可靠性排在第二位,被分解为如实反映(又被分解为实质重于形式和完整性两个特征)、可验证性和中立性。3.强调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因素。4.没有明确提出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说,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在总体上,应该是借鉴了美国FASB概念框架的做法,它强调了美国会计信息质量所强调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并指出当这两个首要特征出现矛盾时,应该以满足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需要为主。从理论上讲,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与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中国基本准则的第二章描述了八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我国的基本准则中,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层次,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形式上,我国的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尽管中韩两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主要特征的涵盖面上看,中韩两国还是具有较大共性的。
(四)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异
根据前面的阐述,关于会计要素的分类,中韩两国与IASB概念框架之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之下,中国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要素的分类更相似。可以说,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别,基本上也表现为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比如韩国设置了现金流量表要素和权益变动表要素,而中国没有设置;韩国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而中国也没有设置。但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界定,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的安排基本一致,即只将它们安排为损益表要素,而中国则将其区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
(五)在会计确认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六章描述了会计确认的标准。关于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韩国概念框架提出了三个条件:(1)该项目应满足基本要素的定义;(2)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3)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属性。除此之外,韩国概念框架还指出,进行会计确认的项目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特征。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确认提出的这种要求与美国概念框架的表述是一致的,从本质上看,它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我国基本准则没有明确阐述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基本准则明确指出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从表述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确认一般标准的界定完全相同。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没有强调进行会计确认的事项必须具备相关性的特征。
(六)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前面已经阐述,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重新归纳后的韩国计量属性比中国基本准则多了企业持有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从本质上看,企业持有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现值;而账面净值就是一种摊余价值。这样来看,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规范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实,在绝大多数已经建立了概念框架的主要发达国家,其在概念框架中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与中国基本准则中的表述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差别就在于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另外,韩国概念框架中详尽描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在第七章第150条关于计量基础的选择原则中指出:“计量资产和负债时,选择哪种计量基础,应从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服务的信息有用性,即从相关性和可靠性观点出发进行判断。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可见,在会计计量的选择问题上,韩国比中国更强调现值或公允价值计账。
三、评价与借鉴
(一)对中韩概念框架恰当性的评价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片呼声中、借鉴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构建起来的。然而,两者的基本构架以及会计目标理论的导向并不完全相同。从总体上看,韩国的概念框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了IASB和FASB概念框架的特点,会计目标以维护职业投资人利益为导向⑤,会计信息比较强调相关性。而中国的基本准则更具有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会计目标没有明显偏向职业投资人,会计信息更强调可靠性。
应该说,每一个会计准则模式的背后都有着强有力的会计环境作支撑,概念框架模式也不例外。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目标,因而,影响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对概念框架的导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因素对会计目标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其中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而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梁爽,2005)。根据财政部《会计目标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决定了“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应总体定位在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经管责任会计信息上,并同时要考虑未来潜在的职业投资人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目标课题组,2005)。应该说,中国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理论导向的定位是由中国的会计环境决定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韩国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与这几年来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也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被归结为韩国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经营不够透明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低下等。为了克服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公共、劳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实施的世界经济的重组模式即活跃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在会计准则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负责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全方位改革。1998年12月11日,根据金融监督委员会与国际通货基金的协议,韩国大幅度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试图将韩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变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在财务报表上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等信息,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获得国内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引导下,韩国概念框架全面借鉴国际流行概念框架的做法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尽管在世界上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呼声比较大,但中韩两国在建立本国概念框架时,还是比较理性的。可以说,新近的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的概念框架,两者的总体定位都是恰当的。
(二)对韩国概念框架的借鉴
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曾经表示,韩国的概念框架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概念框架,这说明韩国的概念框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韩国
概念框架能否真正成为“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或修订会计准则时所依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还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检验。对于韩国具有超前特征的概念框架可能与未来具体准则之间发生的抵触,韩国概念框架已经有所预料,并第一章第2条阐述到:“在本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发生抵触的情况下,会计准则优先于概念框架。”但不论如何,从理论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是一份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概念框架理论。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思考:
1.关于整体框架的安排
本文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国际化。概念框架的国际化不仅指会计要素概念、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内容上的国际化,而且还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称呼、体例结构以及内容表述等多方面的国际化。目前中国的基本准则尚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法规式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比如对相关会计概念及标准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明确表述各部分会计概念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我们认为,中国基本准则在国际化的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一部法规式概念框架是否适合全面借鉴或者采用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还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2.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表述
关于会计报表要素的表述,多年来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会计报表要素,按照I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而将它们在财务报表中所分的大类;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构建财务报表的材料,是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在中国,财务报表要素通常被称为会计要素,“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中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娄尔行,1993)。在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权益变动表的情况下,在概念框架中的“会计报表要素”一章,全面描述诸如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现金流量表要素以及权益变动表要素也是比较恰当的。
3.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
在现行会计惯例中,会计计量属性通常被分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但韩国将其重分类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可变现净值和账面净值,这种重分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关系的安排。在韩国的概念框架中,现值和公允价值没有同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出现。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独立的主体之间当前交易中的交换价值,是被限定在特定市场价值及其推定值之中加以定义的。而企业持有价值被表述为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资产的使用价值或负债的结算价值。从计量技术的角度看,企业持有价值和公允价值可能都表现为现值,但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各的适用空间。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规范了现值计量的技术方法,但它只是作为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计量的技术手段,不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出现的。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分类,值得会计界思考和借鉴。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相互关系的表述
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层次清晰,内容充分,对于主次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在出现矛盾时企业的选择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在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第52条描述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间可能相互抵触。例如,如果对有形资产以历史价值计价,则由于可证实性提高,从而可靠性提高,但相关性会下降;对于没有市场的有价证券用历史价值计价,则其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提高,但因为无法表示其实际价值,故其相关性会有所下降。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往往在了解某一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就可能必须做出报告,虽然这样做会提高相关性并损害可靠性。”在第53条又描述到:“在相抵触的质量特征之间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的的方向进行,而质量特征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应根据情况加以判断。例如,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态产生影响的、进行中的损害赔偿诉讼是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但在无法预测诉讼结果的情况下,将损害赔偿金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会损害可靠性。”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它能够传递给企业这样的有用信息,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会计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保证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
注释:
①为论述上方便,有时本文也将中国的基本准则称为概念框架。
②IASB概念框架第100条指出,财务报表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
③根据韩国概念框架“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段的解释,这里的债权人应该指证券市场上的债券持有者。
④韩国概念框架第33~35段指出,财务报告也应提供有利于评价受托责任的信息(崔顺姬,2006)。
⑤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债券等的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投机套利。
主要参考文献
崔顺姬。2006.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翻译稿
中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国际会计准则2004(第1版)。北京:中国国的会计环境决定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韩国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与这几年来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也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被归结为韩国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经营不够透明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低下等。为了克服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公共、劳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实施的世界经济的重组模式即活跃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在会计准则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负责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全方位改革。1998年12月11日,根据金融监督委员会与国际通货基金的协议,韩国大幅度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试图将韩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变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在财务报表上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等信息,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获得国内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引导下,韩国概念框架全面借鉴国际流行概念框架的做法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尽管在世界上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呼声比较大,但中韩两国在建立本国概念框架时,还是比较理性的。可以说,新近的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的概念框架,两者的总体定位都是恰当的。
(二)对韩国概念框架的借鉴
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曾经表示,韩国的概念框架是一部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的概念框架,这说明韩国的概念框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韩国
概念框架能否真正成为“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或修订会计准则时所依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还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检验。对于韩国具有超前特征的概念框架可能与未来具体准则之间发生的抵触,韩国概念框架已经有所预料,并第一章第2条阐述到:“在本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发生抵触的情况下,会计准则优先于概念框架。”但不论如何,从理论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是一份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概念框架理论。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思考:
1.关于整体框架的安排
本文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国际化。概念框架的国际化不仅指会计要素概念、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内容上的国际化,而且还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称呼、体例结构以及内容表述等多方面的国际化。目前中国的基本准则尚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法规式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比如对相关会计概念及标准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明确表述各部分会计概念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我们认为,中国基本准则在国际化的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一部法规式概念框架是否适合全面借鉴或者采用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还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2.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表述
关于会计报表要素的表述,多年来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会计报表要素,按照I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而将它们在财务报表中所分的大类;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构建财务报表的材料,是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在中国,财务报表要素通常被称为会计要素,“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中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娄尔行,1993)。在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权益变动表的情况下,在概念框架中的“会计报表要素”一章,全面描述诸如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现金流量表要素以及权益变动表要素也是比较恰当的。
3.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
在现行会计惯例中,会计计量属性通常被分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但韩国将其重分类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可变现净值和账面净值,这种重分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关系的安排。在韩国的概念框架中,现值和公允价值没有同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出现。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独立的主体之间当前交易中的交换价值,是被限定在特定市场价值及其推定值之中加以定义的。而企业持有价值被表述为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资产的使用价值或负债的结算价值。从计量技术的角度看,企业持有价值和公允价值可能都表现为现值,但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各的适用空间。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规范了现值计量的技术方法,但它只是作为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计量的技术手段,不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出现的。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分类,值得会计界思考和借鉴。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相互关系的表述
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层次清晰,内容充分,对于主次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在出现矛盾时企业的选择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在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第52条描述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间可能相互抵触。例如,如果对有形资产以历史价值计价,则由于可证实性提高,从而可靠性提高,但相关性会下降;对于没有市场的有价证券用历史价值计价,则其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提高,但因为无法表示其实际价值,故其相关性会有所下降。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往往在了解某一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就可能必须做出报告,虽然这样做会提高相关性并损害可靠性。”在第53条又描述到:“在相抵触的质量特征之间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的的方向进行,而质量特征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应根据情况加以判断。例如,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态产生影响的、进行中的损害赔偿诉讼是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但在无法预测诉讼结果的情况下,将损害赔偿金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会损害可靠性。”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它能够传递给企业这样的有用信息,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会计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保证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
注释:
①为论述上方便,有时本文也将中国的基本准则称为概念框架。
②IASB概念框架第100条指出,财务报表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
③根据韩国概念框架“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段的解释,这里的债权人应该指证券市场上的债券持有者。
④韩国概念框架第33~35段指出,财务报告也应提供有利于评价受托责任的信息(崔顺姬,2006)。
⑤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债券等的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投机套利。
主要参考文献
崔顺姬。2006.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翻译稿
中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1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国际会计准则2004(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3-54
二、学校收费管理方面
普通高中学校客观存在着各项收费收入,例如教辅材料费、择校费、校服费等,对此,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批准的收费文件中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为基础,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收费票据,逐号填写,明确填写收费项目、标准,不得混淆项目、标准和变相收费。在会计核算上,要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将各项收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管理,据实结算,对教材管理部门提供教材及教辅材料收费标准不得违规加成和收取回扣,更不得隐瞒或转移收入,设置“帐外帐”;同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各项预算外收入及时上缴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发生截留、挪用、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等问题,认真履行会计人员职责,防范财务风险。
三、资产管理方面
按流动资产管理的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是否安全完整,应收账项是否及时足额收回并清理结算,对因责任原因形成呆死账造成损失要分清责任进行责任追究;为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耗用、储存的各类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等各种存货建立管理和控制制度,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产核资,保证账、卡、物相符。在建工程已完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交付使用和资产入账管理手续;无形资产的使用、管理要严格遵守规定,固定资产处置要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出租、出借资产按照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处置、出租和出借资产实现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避免因管理疏漏造成资产流失等问题。另外,在设备、资产的购置中,应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未经授权不得自行支付和规避政府采购、自行购置设备、资产。
四、专项资金支出方面
专项资金支出和项目支出是学校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实现事业发展目标和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各种专项资金项目技术标准高、实施周期长、相关手续多,学校财务部门要对重要项目进行全程关注,从可研、论证、立项、拨款、实施到项目终结,对照项目设计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立项批复、项目承担合同、招投标手续(转包、分包环节)和验收报告等要素,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单独核算并按指定项目和用途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虚列支出、转移资金,更不得将专项资金用于楼堂馆所建设;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定期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报告,项目完结时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并进行绩效评价,对进度缓慢、绩效低下和未实现项目目标的情况,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对专项资金管理中涉及的应提不提、应发不发、挪用、克扣扶困助学资金的问题,一经发现要立即上报校领导进行严肃处理。
五、下属单位收支和对外投资方面
学校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强化对下属单位经营情况,收入支出情况等的日常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各项资产领用手续是否健全,是否由专人负责管理和定期清查盘点,审查货币资金的使用、发票的报销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往来帐是否进行及时清理等。不得将学校收费和费用支出项目在下属单位列支,对无偿占用学校资产、场地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学校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对外投资,要严格履行有关审批程序,不得违规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资金进行对外投资和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问题;经批准对外投资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
2.案例分析实例。
笔者选取了课堂上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试着引入案例来进行讲解。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上学期刚刚结束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这学期又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很多学生上学期基础会计学的还是很差,部分学生其实基础会计根本没有入门,基础是相当的薄弱,因此,在现有学生基础上还要讲解财务会计,对部分学生来说上课听讲其实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情,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兼顾学生的基础,我需要在上课的同时随时都要引入上学期基础会计的内容,反复强调基础会计的重点难点、再加上我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去深化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上我选择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切入点,试图达到既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学到新的内容,并能为将来学习“综合模拟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选取章节、设置案例。笔者选取了应收及预付款项一章,笔者自己设置如下的案例:
案例1:我们公司销售货物一批给乙公司,价款是10万,增值税税率17%,款项尚未收到,如果你是我们公司的会计,请你针对公司业务如何处理?
案列2:我们公司销售货物一批,价款是10万,增值税税率17%,公司收到乙公司开来的一张商业承兑汇票,如果你是我们公司的会计,请你针对公司业务如何处理?
案例3:公司请你外出采购,需要先付8万元给供货方,货物在付款后3日送货并开具发票给你,发票列明,货款10万,增值税1.7万,支付余款给供货方?
(2)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并进行账务处理。请学生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你在基础会计学习时,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哪些会计科目呢?
第二,这些科目都是什么性质的科目?
第三,上次课学到哪些知识,与本节知识有什么联系吗?
第四,请大家在草稿纸上结合你的思考将以上账务处理写出来?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最后总结。教师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更正,结果如下:
第一,在基础会计里面大家学习过“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这些科目。
第二,以上科目都属于资产类的,账户的左边表示资产的增加,右边表示资产的减少。
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的投资、规划、预测、决策、控制、监督提供支持,其工作结果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因素逐渐增多,会计管理工作可以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从而使企业规避风险,获得预期收益。
(二)会计管理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十分庞杂,而会计管理可为其设立管理基准与方式,进而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制定管理方案。科学、有效的会计管理,可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而管理效率的提高,也将提高资本投资、经营管理等各种决策效率,从而使企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强化会计管理质量的策略
(一)完善会计管理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化财务管理体系
对于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严格、完善制度是取得良好管理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会计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规范的规章制度。企业要根据我国会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制度体系。应注意,要对会计管理涉及的各项工作进行制度补充和完善。同时,企业还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并使其与会计管理制度相呼应,体现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会计管理制度中,要明确内部会计管理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人员要求、岗位规范等内容;此外,还要明确会计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规范,使会计工作形成一个研究的流程,每个工作步骤都要有章可循。为充分保证会计管理的规范性,在制度体系构建中,要对各类违规违纪行为的进行标注,并明确其处罚手段。同时,也要完善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以鼓励和督促会计人员认真对待工作。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后,并非一劳永逸,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制度中的不足和漏洞,及时进行完善,以保证会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企业内部也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会计管理制度,要使会计管理规范充分渗透至日常工作中,并与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衔接,进而提升内部管理的效率。
(二)加强会计信息管理,提升会计信息准确度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面临多元化的市场信息,如何处理和使用这些信息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样在会计管理中也要做好多元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在会计工作中,要将所得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发展规划等进行选择性利用。当前,很多企业都发现会计信息存在准确性差的问题,这与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规范性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要在完善会计管理相关制度,重点强化会计信息问题,及时对会计管理体系进行梳理,发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在日常会计工作中,也要保证资本收益、销售利润、报酬率等计算工作的客观性,避免因会计信息不准确影响的投资、调控等决策制定。
(三)强化会计核算功能,优化会计核算形式
会计核算直接影响会计管理的结果,因而要提升会计管理质量,必须强化会计核算功能,优化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核算形式,要建立在强化会计核算功能基础之上,会计人员要根据业务规模进行必要的凭证整合。在会计工作中,应要求会计人员注意时效性,严格记录各项数据,并保证数据真实性。同时,强调岗位责任制,将工作做细致划分,将责任落到个人,与个人绩效工资挂钩,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会计核算。作为会计人员不仅要保证核算任务的完成量,还要保证工作质量。作为企业,要通过提高会计核算效率,降低会计成本,提高会计利润,从而提高会计管理的效率。此外,应实行严格的会计监督制度,务必保证会计凭证的准确性,以反应公司运营的真实状况。会计凭证中准确描述企业资金情况(物资情况),从而便于管理者制定相应的管理决策,保证企业稳定发展。
二、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财务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比较完整,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性较强,涵盖面较广。后来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单独形成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模拟操作等课程,使得整个财务会计课程脉络稍显复杂,而部分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划分界限的不明晰也可能导致各教师教学时的重复或漏缺,从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整体认识和学习。
(二)教学模式单一
财务会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充当着“聆听者”的角色。课堂上教师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景象屡见不鲜。教师习惯了“一言堂”,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接受信息。一些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工具: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老师写,学生抄”的情况仍不少见,有的教师虽然采用了PPT课件讲课,但也多是“照本宣科”。(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财务会计课程是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学科,学生不仅仅需要巩固理论知识,也需要在企业实践中真正体验业务流程。而在课堂上,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仅通过教师的描述难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因为实践的缺乏使得学生头脑里的想象可能跟实际工作相差甚远,所以高职教育应该采取工学结合方式,但是又由于实际操作困难和资金问题等,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工学结合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考核形式不科学
我国的高职院校很少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一般只对期末考试和毕业论文或设计作出了简单要求。考核方式也以卷面考试为主,分数多按照平时表现分和卷面分数的比例计算,且卷面分占的比重较大。学生平时不努力,临考“抱佛脚”,求60分过关即可;教师为了控制“挂科率”,出题偏基础。由此仅凭考试分数很难准确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三、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多元教学模式选择
(一)设计教学法
1、设计教学法的基本介绍
教学设计法萌芽于16世纪欧洲的建筑学领域,后来美国教育学家克伯屈在“问题教学法”基础上创立了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活动中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给的信息,而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才能。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注重学生所表达的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
2、设计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启发设计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提出真实的、具体的热点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活跃学生的记忆和思维,让学生自主设计。对于设计方案的选题,教师可以给出多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来确定,并按题目分组,按要求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给出设计方案的整体构思。
(1)深入分析,指导设计
教师的指导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共同指导,而要覆盖到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指导可以是即兴的、个性化的,但是要到位。整个设计方案设计的环节包括选题、收集资料、发现问题、研究讨论、给出解决方案和结论等。
(3)落实建议,实施设计
在教师重视指导设计的同时,学生也要将教师的建议落实到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实地调查或采访一些专业人士,收集更为真实有效的新信息。在条件有限时,还可以参考企业官网的相关信息,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作深入分析,撰写成设计报告。
(4)得出结论,予以评价
对于整个设计情况要作出总结。教师可以给予适当评价,但是更客观的评价方法是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教师对大家的点评作最后的总结发言。老师可以给出一个评价标准,如设计内容是否切合选题,设计方法是否得当,数据信息是否真实有效等。
3、设计教学法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作用
设计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的理论讲解中插入相关有趣问题,引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在课堂上的热情和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和探究,互相提供信息和讨论,同享学习的快乐。
(二)项目教学法在
1、项目教学法的基本介绍
项目教学法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是一种通过“项目”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这里的“项目”包括多门课程的知识。老师将任务以“项目”形式让学生自己计划和完成。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2、项目教学法在财务会计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任务的确定
教师提出项目任务,让学生讨论和最终确定。项目任务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目的要明确。项目不能和教学目标相脱离。第二,项目要完整。项目从设计、实施到最后完成应该是个连贯完整的过程,不能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第三,项目容量要适度。学生相关经验不多,项目容量过大会造成学生的畏惧心理。
(2)项目计划的制定
项目任务确定后,教师应对学生分组并指定主要负责人,具体分配任务,分发任务指导书。小组成员要适当搭配,以利于项目工作的进行。学生内部讨论项目行动计划,明确分工。
(3)项目任务的实施
学生按照实现制定好的工作步骤开始行动,各成员分工合作。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作出相应的指导。实施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学校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会计业务流程的实际操作完成项目任务。
(4)项目成果的展示
项目任务完成后,班级可以开展成果交流会。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估与检测。对于成果情况作出书面汇报,内容可以包括帐薄登记的准确性;凭证、票据填制的规范性等等。最后,教师可在课堂上回顾全体学生的项目工作情况,突出相关知识要点。3、项目教学法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作用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项目之中,通过实践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把握所学专业知识,既体验了创新的乐趣,又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项目教学法,不仅为学生积累了会计工作经验,还培养了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基本介绍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教育行业的重视。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老师以案例为基础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在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材料准备
在正式开始前,教师把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熟悉案例材料并借助各种手段找到相关的材料、搜集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积极思考。
(2)小组讨论
把学生分为3-5个小组,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内容的深入了解。比如在讲授财务这一知识点时,小组讨论案例:上海某企业采取“转账“方式,由银行直接转工资到员工账户。该企业工资核算员利用工资发放中款项的支付无需收款人签字的漏洞,2年里将企业225万公款收入自己腰包。通过此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该企业采取的转账方式有何利弊?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克服其弊端?”根据这些疑问,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热烈讨论。
(3)总结
针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由教师来总结和点评。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又可以将知识点在案例的提出、讨论和总结过程中讲授给学生。
3、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通过案例,学生学到的是浓缩了的知识,通过整合课本上的资源,对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吸收和消化;其次,通过案例教学,将教学情境与现实情境相融合,课堂演练更为真实,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要求
由于案例教学法本身就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很可能会大量使用案例以求解决课堂中的难点,但是在使用案例过程中,应控制其数量,如果案例过多,还会对学生的正常思路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边际效益递减”等问题,适得其反。在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迎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教学。适当引导、提高难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应用要求。(四)其他教学法除了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可以应用于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如体验式教学法、导向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法、一体模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模式都不同于传统教学,多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公允价值用于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某些属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某些属性就有相似性,因此可以用公允价值反应投资性房地产。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房地产行业的法制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对房地产计量时多采用成本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领域的运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务会计领域和资产的多样性及市场的变换莫测导致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领域的运用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缺乏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缺乏可操作性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企业的资产种类较多,有固定资产和非固定资产,有有形资产和无行资产,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带来很大的麻烦。不同的市场也会影响资产价值,市场的变动性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也带来麻烦,在实务操作中多采用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同时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使得在具体的技术操作存在很大难度。公允价值计量的缺乏可验证性。
所谓可验证性是指,对于同一资产拥有相同来历的财务从业者,利用相似的计量方法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得出的结果应该具有相似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和市场行为的变换导致,市场的交易信息随时发生变换,这也导致同一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要想具有可靠的验证性,必须进一步规范操作细则,使结果具有可信性。
公允价值计量增加企业成本。公允价值计算比历史计算有很大的进步性就在于其考虑到市场的行为,因此在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时,要求企业去搜集整理全面的信息,得出的结果才更符合市场的价值,这样就会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分析中增大企业的成本。
在一般会计准则体系下的利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