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2-07-29 10:57: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力实训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力实训报告

篇1

笔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农场工人,母亲是随父亲从河南押送犯人而远嫁青海的家属。家中兄妹五人,笔者是唯一的女孩。对笔者成长影响最深远的非母亲莫属了。 

那时全家的吃穿用度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而母亲像是有个百宝箱,总是能变出全家最需要的稀罕物。她在自家的小院里开了一块十米见方的菜地,应季种上辣椒、番茄、四季豆……菜地旁边因陋就简但也像模像样地搭了鸡窝。不但院子里郁郁葱葱,笔者家的餐桌上也丰富多彩。 

母亲虽是家属,却酷爱看书,那时晚上没电,家里的五个孩子就围坐在母亲旁边,听她讲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母亲讲故事在农场是出了名的,有时家里挤满了孩子,俨然成了家庭故事会。 

讲故事的母亲手里永远也不会闲着,不是在给哥哥缝那已经补了又补的书包,就是在给笔者的新衣上面绣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那时的笔者从记事起就知道在整个农场的孩子堆里自己虽不是最漂亮的,但一定是衣服最干净,最整齐的女孩子。 

正是母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造就了笔者自信、自尊,积极向上、开朗乐观的性格品质。一路陪伴笔者从不谙世事的黄毛丫头,成长为当时农场里凤毛麟角的大学生。而笔者也永远是父母眼中的骄傲。 

1.2走向成熟的青年时代 

步入大学校园的笔者一度有着鱼儿入海、飞鸟入林的感觉。高中课程基础的扎实,让笔者在学业上轻松自如。年年获奖学金的同时并不妨碍笔者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笔者喜欢的乒乓球、旱冰、健身操的活动中。由于笔者的活泼、热情被辅导员选入学生会,担任文艺部部长。大三时“西部彩虹”西北五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中,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参赛的舞蹈“敦煌飞天”获二等奖。而笔者也是当时的六演员之一。次年笔者顺利地成为一名大学生党员。 

到了工作岗位初为人师的笔者工作充满激情:经常为了批改作业熬到深夜;为了教学问题辗转反侧;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享知识、共获成功;业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共同成长。每逢节假日,看到学生们送来的贺卡,听到孩子们的祝福,笔者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回想起来,应该说笔者能够成功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很大程度上与笔者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关。 

美好的乐章里也有不和谐的音符,在笔者刚开始担任班主任期间,班上总有一两个令笔者头疼的学生,对他们开始是批评教育后来也学着老教师的样子“武力镇压”,虽然让学生遵守了纪律,但笔者明显感觉到他们被压抑的对抗情绪。这让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手足无措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因此自己找来与青少年心理相关的很多书籍,希望能够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2职业行为分析 

世界就这么奇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居然这么自然、和谐而又出人意料地联系在一起。 

笔者原专业是机械设备加工,曾是这方面的老师,每天都浸润在厂房、机器、金属这些冷冰冰的氛围中。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心理咨询师。说起与心理学的结缘,要回顾到201.1年,借“国家示范性院校”的东风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拟建立心理咨询室。也许是当时笔者刚好负责学生社团工作,和学生相处融洽,亲和力较好,经单位选拔、专家推荐笔者去参加二级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从此笔者便深深地迷恋上这一高尚的职业。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与个体连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转变的专业人员。” 

“咨询师能走多远,就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仅仅是考上资格证这么简单,还要有深厚的心理学基础和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成为一名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笔者一直以来的美好愿望,这一愿望的形成,深受着笔者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教育和工作环境的影响。 

2.1成为心理咨询师是笔者自我人生理想和职业要求 

通过对笔者人生历程的分析,让笔者切身地感受到,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笔者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 

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笔者内心里的一种渴望。 

在十多年班主任工作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心灵是那样的脆弱,他们多么需要老师悉心的呵护,多么需要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更增强了笔者从事心理咨询事业原本强烈的动机。 

2.2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优势和不足 

2.2.1优势 

(1)对于搞学生心理咨询来说,笔者的成长经历是笔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一笔财富,通过对笔者学生时代成与败的分析,可以从中提炼出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2)笔者稳定的人格特征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 

(3)将近五年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丰富了笔者的专业理论基础。 

2.2.2不足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笔者本人心理咨询实践,使笔者越发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1)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尚有一定的缺陷,有一些心理问题还不能给求助者以成功的解决。 

(2)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一些硬件条件尚需改善,尤其缺乏比较完备的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及相关软件。 

2.3努力方向 

(1)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咨询技能,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一些弱点,以职业性的理智态度去严格要求笔者,使自己在工作中始终能够保持中立性态度,无条件地接纳求助者,并能够合理看待咨询过程中的挫折。在出现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积极争取上级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和同事的支持,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对待求助者。 

(2)由于笔者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笔者较为擅长青少年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是笔者多年来所从事的研究,在今后的职业历程中,笔者要在这个领域深层次地发掘下去,让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能够有独到之处,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 

2.4踏步前进 

尽管如此,深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深懂人无完人的道理深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价值,于是总要鞭策自己学习、完善、提高笔者觉得自己需要加强的方面还有以下两点: 

篇2

一、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提高和技能培训问题

建议:明确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准入条件,逐步提高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基础素质;严格岗前职业道德和技能培训。

二、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行业监管问题

建议: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管理机构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日常事务管理。医院或者患者通过医院聘用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由医院设立;劳动中介公司派遣的,劳动中介公司由负责设立。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业务管理统一由医院护理部负责,各护理单元护士长具体负责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和质量监督管理。

三、关于非医疗专业护理人员服务收费问题

篇3

作者简介彭加平(1954—),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育。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编号:JXJG-12-13-10)的阶段性成果。

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应用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都是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往往成为校内实训基地的补充但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经验要求说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是校内实训基地无法代替的。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职)实践教学计划课时占专业总时的42%,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实践教学计划课时占实践教学总课时54%以上。本人正主持一个省级教改课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编号:JXJG-12-13-10)和一个“校级示范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课题,本文拟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应用作相关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综合能力素质

美国密歇根大学戴维教授认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成为组织战略管理的战略伙伴,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素质:(1)HR管理实务能力占34%。(2)经营能力占25%,即“懂得如何做生意”,了解公司经营和财务能力。(3)变革管理能力占41%,即能帮助企业实施组织变革,引导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何验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这些综合能力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签约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位顶岗学习,找到自身就业素质能力的不适应性,从而做出规划提升自身专业就业综合能力素质。针对省级教改课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任务书的要求,我们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10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44名学生做了该专业实践教学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88.6%的同学首选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说话技巧,各层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等;其次,81.8%的同学选办公自动化的操作能力,OFFICE的熟练度,表格、文档、PPT的制作;第三,75%的同学选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第四,70.5%的同学选HR管理实务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据中国最大的职位搜索引擎——职友集(),出具的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管理学类共47个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排名第5。最新(2013.7.3)人力资源招聘职位数据为20多万,其中:应届毕业生4784、有0-2年工作经验53535、有3-5年工作经验40993。

以上数据表明人力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特别注重工作经验。我们通过问卷、访谈、网络等形式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江西有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不理想,其原因我们认为存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从宏观因素来看,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就业队伍不断扩大;(2)高校毕业生就业素质能力的不适应性依然存在。

从微观因素来看,企业、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都存在一些不足。(1)虽然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部分企业尤其是中西部老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依然不够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需求前十大城市大都在东部。(2)学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到目前没有根本上的改观,未给在校大学生提供较多的与社会接触的实践机会。(3)学生在校期间对个人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不够重视。

显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率是一个系统工程,该专业重工作经验的就业特点,启示学校层面应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该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特别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最受学生欢迎的就是利用该基地进行的专业见习认知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实训。

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运作

(一)基地建设总体思路及具备的条件

1.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充分的调研、论证,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致。

2.建设思路明晰,以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为中心。

3.基地是法人企业,具有区域优势或行业代表性。

4.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条件和相应的业务指导。

根据基地建设总体思路和必备条件,结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培养方向,已建立了在本地区具有区域优势或行业代表性的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个加工装配型制造类上市企业,3个商业零售连锁类上市企业,2个政府的人力资源市场2个政府社保机构、医保机构),其中某加工装配型制造类上市企业为校级示范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基地基本功能

1.完成所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

2.实践教学基地能一次性接纳至少15名学生参加实习。

建立的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率较高,每年除了满足一个班50人左右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岗位实训、认知见习和毕业实习外,还承担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认知见习和毕业实习任务。

(三)基地实践教师指导队伍

1.实践教学基地主任具有相应中级以上技术职务。

2.实践教学指导人员不少于5人,且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

3.有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或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和措施。

4.实习基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并将实习指导工作作为员工的考核依据,引导优秀师资参与实习教学工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校级示范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主任由学校该专业的系主任和基地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担任。校企实践教学指导人员多数是“双师型”教师。学校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列入质量工程项目,校院两级都有激励机制,拨专款建设,教师考“双师型”证书的相关费用报销,对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基地单位顶岗实习培训给予津贴。

(四)基地实践教学的实施

1.教学文件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保机构专业认知见习(高职大一下、大二上各一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实训(高职大二下共三周)、毕业实习共16周。每项实践教学都有实践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和要求、实训时间安排、地点及经费预算、学生分组及指导老师、注意事项、上交成果和成绩评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实训,由学校老师制定的实训大纲及实习名单交予实习单位,实习单位进行人员岗位分配并做出实训期间的每天实训带教计划和考核要求。经院校主管实践教学职能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2.教学实施与管理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校企双方带教老师职责明确,分工详细。学生实训小组长将每天的实训情况与学校带队老师沟通,带队老师对偏离实训计划的问题及时与实训单位解决,保证实训计划圆满完成。要求学生实习实训期间每天做日志,实训结束要填写实习实训报告,提交基地单位带教老师评语和实习成绩鉴定表并加盖单位公章。同时要求各小组将整个实习实训过程、实训内容及感想做成PPT,在总结会上展示交流,使同学们在顶岗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本岗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的同时,又可了解其他岗位的职业技能和要求,互通有无,共享实训成果。学校带队老师根据各小组学生实习实训表现及实训满意度,评出优秀实训小组和优秀实习个人,由学院颁发优秀证书。实习实训单位的实习成绩鉴定表和学校的优秀实习生证书是证明学生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毕业找工作有一定经验的最好凭证。

(五)基地实践教学效果评估

这些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生在基地实习实训成绩优良率都在95%以上。学生对该专业开设的全部实践教学课程满意度调查中,排在前两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岗位实训(44人有39人选,占88.7%)和人力资源市场及社保机构见习(44人有33选,占75.0%)。每届毕业生有70%—— 94%的同学考取了《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岗位证书》。学生在实习基地或同类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分别在人事中介、人事专员、文化专员、薪酬核算员、招聘专员等岗位工作,2009年首届毕业生有几个已升为实习基地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部长。2012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与基地企业合作获批一个省级和一个校级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改课题。

篇4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指导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的指导思路是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岗位要求为依据,针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等进行实训演练。因此,在课程实训体系的构建上,应以职业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创设仿真的人际环境为宗旨,综合考虑各模块的内在联系,精心选择实训模块。模块一:组建实训小组;模块二:新建小组培训。由任课教师模拟培训师进行新员工培训;模块三:制定小组绩效管理方案;模块四:组织结构设计;模块五:工作流程分析实训;模块六:工作分析实训,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作评价与薪酬设计;模块七:模拟招聘面试;模块八:职业生涯设计;模块九:小组绩效考核。实训课程将专业知识、课堂控制和成绩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设计

1.前期准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调查分析,系统地制定实训教学大纲,编写实训操作指导书并制定合理的实训考核方案等。

2.实训分组

指导教师按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公司,以5~7人为宜,在磨合期内,教师可对每组成员进行微调。每组实力相对均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员的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又要考虑他们的职务、性别、性格、兴趣等因素。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角色分工

各小组选出负责人,拟定公司名称,设计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在每个模块的实训演练中,每人都要按各自扮演的角色分别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如小组的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员等。其中组长要求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意识;汇报员要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4.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再现企业的真实环境:要有仿真的办公环境,如办公桌椅布局、企业标志的张贴、企业文化宣传栏等;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企业的员工,无论是在讨论、发言,还是书面报告时都要使用职业性的语言。

5.制度建设

教师事先设定好任务,小组成员依据实训指导书要求,了解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并进入实际操作。教师要给各组制定统一的奖惩制度,规定各组做好过程记录,指导各组做好最终考核。教师可选2~3名学生作为助理,由教师和助理对实训各个环节实施考评。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如此亦会大大减轻教师维护教学秩序的压力,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专业的指导上来。

6.软件支持

教学中尽量选购企业广泛使用的管理软件,充分、合理地利用模拟软件或沙盘技术来提高实训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教学的考评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学生在实训过程或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老师应及时评价并加以肯定,因此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考评可采取过程性考评和总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法。

1.过程性考评

通过反映实训中表现效果的过程表或反映实训成果的质量表来评定,表格制定内容包括组织水平、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创新、时间控制等,并赋予不同权重,过程性考评强调实训过程、强调实践技能的养成。

2.总结性考评

实训项目结束后,各小组要撰写实训报告并进行汇报,最后成绩以小组计,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当然,教师还将根据每组成员的分工和参与程度,如组织者、设计者、内容执笔者、上台讲解者、补充讲解者、资料收集者等,在各组综合得分的基础上进行分数调整,以区别不同成员的的贡献度。

3.教师要做好点评工作

一方面,学生希望自己的付出和表现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不足之处能得到教师悉心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解也有助于学生的交流与思考。适当的点评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61-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有这样的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这是体现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

本文依据高职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人力资源课程改革,就如何体现高职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特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了阐述。

一、课程的性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考核、薪酬和员工关系处理的方法和操作规程,明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专业架构和职业方向。它以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的一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并与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政策法规、员工关系管理等课程密切相关。

二、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及培养目标

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在改革中提出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即“以知识应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手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培养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乐学、好学、善学、学出成效。”同时,通过广泛的调研,确定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模块工作,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框架,为人力资源资格考证和各模块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具体能力包括:

1.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职务分析计划的制定、分析职务的选择、职务分析方法的确定、职务分析的步骤和时间的安排、职务分析调查的实施、职务说明书的撰写,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

2.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招聘广告的编写、招聘渠道的选择、招聘流程的制定、面试活动的组织和时间安排、工作申请表的设计和筛选、面试问题的设计、面试过程的实施、面试结果的评估、劳动合同的签订、入职手续的办理。

3.绩效考核,包括:绩效考核内容的确定、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绩效考核表格的设计、绩效考评制度的制定。

4.培训与开发,包括: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的日常管理、进行培训工作的准备工作、培训预算和核算。

5.薪酬管理,包括:薪酬管理信息的采集、员工工资核算、处理常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

6.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思路

为达到培养目标,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打破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项目进展引导知识扩展,按人力资源原理基础知识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训练―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制定能力训练层层展开。教、学、做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实训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工学结合、体验式学习。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模拟招聘、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模拟的企业背景下,通过教师边讲、学生边看边学边练边改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校内实训结合课堂内容,在掌握模块基础知识后,实训项目任务书,学生课后制定项目工作任务安排计划。一般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事先安排好各自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在这过程中,针对相应的具体任务,指导老师会在课上或课外进行一次专题辅导,并要求学生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在工作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随时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找出解决的途径,并把问题解决的方式与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大家共同学习知识库。这个问题知识库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庞大的问题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然后,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在课堂进行汇报分析。

随着课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不仅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方法,而且能动手进行人力资源日常管理,能初步地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不同模块的管理方案和实施措施,并建立起一个完整、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概念。由于是以项目展开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从而达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课程改革中设计了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训。在实训环节中,学生分组在不同企业现场顶岗实训,其目的是通过对招聘面试、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的实地实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管理原则、操作流程,尤其要掌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各项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训练职业技能,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把模块的基础要求和实际岗位的职责要求进行结合,把知识转变成技能,把实务提升为实操。

四、教学模式改革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涉及的日常人事管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工作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包括现场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体验式教学。

1.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能有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工学交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能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入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任务,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互动协助,从学习中完成任务的实践性学习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实习小组进行分工协作,进行方案的设计、过程的组织、资料的查阅,最后共同完成工作报告。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培养了实际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工作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查找资料,进一步制定更加可行的方案,找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学生约5人一组分组协作进行。

3.现场教学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在一些教学环节采取了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结合。

4.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课堂上教师给出的扩充性学习资料及学院图书馆资源进行资料查阅,使学生通过自己获取信息,在探究性问题的过程实践中,掌握活动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有:通过课程教学网站“在线测试”系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使用“管理视野”系统提供管理资料,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使用“在线答疑”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

四、考核方案改革设计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考核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从考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到考核学生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以考不考来确定教学内容,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定学生的思维。“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传统考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

笔者对专业课程教学结业考试进行了改革,重视课程过程性考核,重点强化技能,考核加大技能考核的比重,让考试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考核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

1.学习态度考核(15%),包括:上课出勤情况、学习活动参与情况、交作业情况、课堂违纪情况等。

2.学习方式考核(20%),包括:自主性学习和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学习和集体学习意识、网络学习和转移学习能力等。

篇6

【摘要】

区别于国外职业教育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视角,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是基于课程开发的有序、整体及生成,从职业需求和教育需要两个维度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地开发出能够同时遵循职业成长和理论认知学习两个规律的教育逻辑路线。在课程设计上在考虑课程内容选择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排序,将工作过程作为知识应用的参照系,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人力资管理

党的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指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等明确要求,也把职业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通过建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产教对话活动,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凸显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色,提升了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辨识度。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递增,201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规模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增长了22万人,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虽然高职院校就业率明显高于本科院校,但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若想让中国职业教育不再“低人一等”,除了政府部门需要努力为职业学院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消除就业和学历歧视之外。还需要在高职院校在教育教改方面下苦功夫。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重的是学生实践工作过程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非讲授深奥的理论知识。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市场需求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熟练实践操作,履行好岗位职责。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机理

20世纪90年代,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观盛行于德国,其出发点是为了摆脱“德国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及培养企业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达到“参与构建或工作世界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观”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2008年,国内专家学者姜大源教授在《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一书中将理论延伸到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专家学者姜大源认为,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选择标准和排序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讲授模块的选择。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却跟不上时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多数职业院校授课方式与所用教材,未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还在学科体系的框架内打转。通常一门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概念、特征、原理等方面的“描述性知识”,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是涉及经验策略及操作步骤的“操作性知识”,即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普通高教注重学科逻辑结构,主要以传授“描述性知识”为主,培养学生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即培养的是“科学型”人才。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操作性知识,由经验上升到策略讲究知识的快速回报,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即培养“职业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结构分为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学科体系课程的编排体现的是一种“横向延伸”,易于使各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知识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体系。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关学科领域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生涯规划、绩效考核、人力资源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薪酬管理、人力资源心理学、劳动关系管理等。但平行课程的展开,导致了描述性知识与操作性知识的分裂,大部分学生即使学习了学科领域的所有专业课程知识,依然不能应用于实践。显然这与我们高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相悖的。行动体系课程的编排则表现为一种“纵向拓展”。基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情景,对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整合后形成的职业工作顺序。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亲身经历”来实现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基于串连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同时强化了操作步骤,理实融合,效果事半功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并未改变教授知识的总量,而是打破原有框架,将知识按照工作情景进行排序,这便是其改革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化”模式,将所要学习课程内容融入与实践当中,通过实践与总结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开发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对管理类课程改革与开发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不论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还是现下许多高职一线教师提出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方面成效并不显著,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填写就业调查问卷时表示,在校学习的许多理论并不能解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理论与实践很难结合起来。其实,管理类课程是研究一般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方法的学科,高职院校开设此类课程主要用于提升学生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为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因此,教师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还要有较为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才能自如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应用性、针对性较强的情景模式。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及操作情况来看,管理类课程的改革与开发主要聚焦在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施路径及体系设计等几个方面。目前来看,专家与一线教学人员对其必要性都已达成共识。在其实施路径方面,还尚未有突破性进展。虽然北京社会保障学院在实训教学方面有着傲人的成绩,但其成功的条件对于其他职业院校而言不具有可复制性。在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多数老师强调“多元化”实践教学,从案例、软件运用及实践实习环节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多元化本身亦存在隐性冲突的问题。其一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时间分配问题;其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之间也会有冲突,如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如何有效融合,以及理论点讲解和实践操作之间的紧密性程度也会影响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混合使用的功能和效用;其三是实践教学过程中,多数老师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学生对所有课程都愿意扮演主体角色。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管理类课改与开发是每个高职院校的教改工作重点工作之一,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改革方法和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还没有成型,还没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课程教学之路,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中,因此改革过程也会伴随着出现一些问题。问题一:高职课程改革与开发是否意味着淡化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序列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二重属性。前者重在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后者强调通识性与学术性,便于以后的研究能力发展。高职教改实施以来,学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更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工具”作用,甚至一些学校提出去理论化的观点。笔者认为,高职不同于中职或技能培训机构,若是过渡弱化其通识教育的功能,一味地倾向“职业”功能最终将背离高职教育本来的意义。问题二:如何解决管理类课程开发中针对性与普适性之间的矛盾?高职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针对性强,其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某一行业或职业范围的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上岗必须的相关技能,以便能在入职后缩短适应期,快速上手。根据这一目标要求,高职课程体系就必须保持动态开放的形式,紧跟行业领域技术发展动态要求,及时了解企业职位变动及岗位素质要求,然后将其体现在课程设计之中,使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紧跟时展,迅速适应工作。但是,这并不是将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培养旧式学徒,高职课程开发既要体现专业性,又不能过于细致,这是从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虑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灵活适应社会职位变化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不要求高职生成为“通才”,但需要培养学生有职业发展与规划的能力。问题三:如何避免高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陷入中自编自导自演的误区?高职教师在管理类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方案表明高职院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各类中小型企业或社会其他机构的基层管理及服务人员”,明确了培养的是对行政事务、财务会计及市场营销等学科有所了解的操作性人才,但实际上大多高职院校的管理类课程教学定位与本科区别不大。从教学大纲到实训手册,并没有体现技能和操作的特色,或者没有条件去体现其技能和操作的性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又要受到实训环境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教师在管理类课程上无法做出突破性创新。学生在教学课堂上难以用抽象的理论指导实践,又无法经历模拟工作情景,导致“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多少带着“纸上谈兵”的意味,效果大打折扣。最终教师难以避免陷入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训环节设计之中。问题四:如何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管理类实训课程的工作情景设计与构建?管理类课程实训环节的开发,意味着接下来要主动创造实施条件。但与理工科的实训环境不同,管理类课程的实训设施及实训基地建设较为滞后,人才培养方案上,管理类课程通常设计为理实一体,但实际上老师在课堂要保证理论教学,就难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社会有针对性地参与实际管理或进行社会调研,课堂实训难免有隔靴捎痒之嫌。在实训机电建设方面,由于管理类课程实训室的经济效益难以估量,导致部分院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投入较少,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案例分析或是模拟管理者进行“角色扮演”来进行。没有高仿真的工作情景设计,学生难以进入角色,也缺少对具体工作情景的直接感知和体验,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凡此种种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到高职课程改革的程度和进程。

三、工作导向系统化视角下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发的反思

高职课程开发是高职教改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管理类课程中,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例,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创造财富的行动者”?如何摆脱教师教学与工作实践相脱离的状况?现代高职教育要求我们立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关键核心能力,探索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进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经验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进入国内发展已有20年左右的历史,相较而言,国外整个人力资源学科发展较早,有相对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构建适合我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来说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的意义。从国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程设计来看,除了案例教学模式之外,还包括模拟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模拟教学”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内容来结合相关软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模拟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将角色模拟与上机演练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学习,该模式在课程设计中将学生定向培养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类专门人才,其教学效果也较为突出。“社会实践教学”,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学生到企业中检验课程理论并在实践中“工学结合”。当然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在充足的实习基地和参与社会实习多种渠道建设的基础之上,这些都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否则将寸步难行。

(二)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

实训基地建设始终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无法回避的硬件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在管理类课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应用型课程,配套实训设施建设及方案设计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保障,一般来说,管理类专业都会开设这门课程,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建设多个功能类似,作用相同的实训室。若想使得实训室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学院为单位,整合课程资源,根据工作情景模块分别建立不同的模块实训室,满足课程实训的要求。另外,对于人力资源专业而言,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非常重要。实训基地建设可分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校内实训基地即模块实训室及模拟人力资源工作室,用于满足课程实践教学以及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以校企结合模式,利用校外资源,将教师与企业及其它社会机构;学生与岗位建立密切联系,从而推动优势就业。

(三)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考核方案也是课程设计与开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课堂方面做出较多改革和新的尝试,但回归到期末考核,依然采用传统的考核模式,例如笔试或是课程报告。笔试,作为传统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为考试而学习”,考完之后知识都还给老师了,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与创新性。课程报告能够结合平时实训环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开拓专业思路,但是,伴随着网络及科技的发展,信息获取的简单化和大量化使得课程报告演变成学生偷懒躲巧的温床。在各类搜索引擎中输入课程名称,数以百计的格式课程报告便可随意复制黏贴。最终使得考核沦为形式,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多元化课程考核方案,并不是摒弃传统考核手段,而是去粗取精,组建课程考核研究小组,在确保考试科学规范的前提下,注重考核形式的全面性,照顾管理类课程的实操环节考核,将模块方案设计、模拟实训参与融入考核中来,注重学生平时成绩和表现,避免课程考核流于形式。

(四)基于工作导向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分析

根据研究,笔者选取所在学院2012级文秘专业人力方向66位同学,其中男生5人,女生61人。实验分组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形式,全部学生即使实验组又是对照组。课程的全部内容均由具有同一教师授课。教材采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李琦主编的《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笔者将授课模块分为前后两个部分,按两个教学时段进行教学。第一时段“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其中将“人力资源规划、薪酬及劳动关系”三个模块以理论讲述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第二教学时段将剩余三个模块:“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采用,即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工作导向系统化”课程观,教师为“导演”,学生做“演员”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专业学习热情。随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参与程度”、“学习积极性”、“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及能力”、“发现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管理实践能力”等7各方面进行调研,比较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发放66份问卷,回收66份问卷,回收率100%。问卷结果显示,基于工作导向系统化模拟“工作情景”组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提升95.45%;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提升的达到90.91%,有84.85%的学生认为,工作情景模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见,基于工作导向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具有较好的实践优势,是值得管理类课程在开发和改革中深入研究的教学模式。

作者:周焓 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J].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2]康灵姝.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

[3]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9.

[4]马树超,范唯,郭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职业教育词典[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

[5]王长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际职教论坛上的讲话[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6]吴婉怡,罗杰.基于工作过程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课程建设研究——以H学校课程建设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5.

[7]张成涛.职业教育与教育体系融合的策略研究——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5.4.

篇7

2全球化背景下东软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2006年,作为中国领先的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东软集团,员工规模突破1万人;与此同时,2006年东软软件外包业务达到1.01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个软件外包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软件企业,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软件外包企业;2007年1月,东软第三次入围“全球IT服务100强”榜单,并荣登“亚洲新兴外包10强”榜首。软件外包业务的规模化高速成长表明软件企业的产值与规模与其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能力成正比。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规模和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新形势下,软件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表现出了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第二,快速学习和应变能力;第三,从单纯面向技术到面向技术与业务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从东软产业实践来看,在业务全球化背景下,东软对软件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员工知识结构的转变和能力结构的提升。东软对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集中在技术、业务、外语等方面。表现在,第一,伴随软件产业的服务化,东软对人才的要求由技术导向型转变为对技术、业务的双重要求;第二,基于离岸外包的迅速发展,外语成为东软员工的必备技能。

东软对软件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集中体现在实践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东软IT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从事跨国服务的语言和技术能力,应对离岸外包业务的交付和管理能力,对国际客户业务的理解与学习能力,与客户沟通及文化融合的能力,对通用国际商业法律、规则的适应能力,建立可信赖和安全的商业关系的能力,持续改进过程和提升效率的能力,符合国际化项目要求的职业素养。

3实训教育,探索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

随着东软业务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对东软业务影响最大的将是人才的质量、数量及团队效率指标。我们在招聘的过程中发现,当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面对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为了东软集团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通过导师制、关键位置的接替计划、专业人力资源的培训计划、离岸专业技能培训、外语技能培训,E-Learning终身学习等各种途径持续地提高在职员工的竞争能力。

但是,培训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人力资源培训费用逐步攀升,人才流失导致人力成本浪费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为了加快具有行业IT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高东软在IT服务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将企业所要进行的员工培训阶段提前到大学阶段进行,东软与东北大学以及东软信息学院先后实施了“软件加强班”、IBT培养(企业定制培养)、“3+1”实训教学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2年开始,东软集团与东软信息学院进行了包括定制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实训中心、共同进行“3+1”实训教学等多方面的产学合作。在实训教学方面,东软集团参与了实训的全过程,并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参与实训课程体系的制定,保证学院实训教学内容符合产业需求。

第二,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全程提供东软集团项目开发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掌握实用技能。

第三,选派资深的企业研发人员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并对学生实训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第四,仿真企业开发环境,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施与案例项目,均按照真实东软集团真实业务单元建设。

第五,严格的过程管理,对工作质量、职业素质、毕业标准、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运营流程等各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完全遵循软件行业的管理规范,包括实施ISO9000管理标准、CMM质量体系和BS7799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实训学生按照企业“准员工”进行实训。

2006年,东软三所学院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名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大批IT人才,其中由20%左右进入了东软集团。实训学生进入企业后,东软明显感到了这批学生的变化,在知识结构、外语水平提高的同时,技术的运用更加熟练、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能够顺利地上岗进行实际项目工作;同时,由于按不同业务方向进行实训,学生的业务水平比较聚焦,在实际业务方面能力提高。能力结构方面,通过仿真东软各事业部的实训环境,毕业生很快融入到工作中去,对东软的文化理解深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跨文化沟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4实训教育,提升东软人力资源竞争力

产学合作实现了企业联合大学共同培养符合产业需求标准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东软的业务拓展培育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东软集团作为实训基地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深刻体验到实训为企业和大学带来的双重益处,可以说,实训使校企合作打开了共赢的局面,其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对于东软信息学院来说,通过实训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第一,实训使得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推进,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顺利对接,保证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有的放矢;第二,实训使企业资源为学院所共享,企业案例库的共享为实训教学的内容建设提供了保障,企业工程实践基地资源给实训提供了实践平台;第三,东软集团遴选的研发人员参与实训教学过程的实施,将自身具备的行业知识和实战技能带到课堂,带动了学院实训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持续改善;第四,拓宽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在提高学院就业率的同时提高了就业质量。

对于东软集团来说,通过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构造了新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使企业持续获取优秀的人力资源成为可能:

第一,实训使东软集团从人才的需求者转变成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这对于企业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改善企业文化有重要的意义。东软集团在参与东软信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始终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这种对待人才培养态度的转变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人力资源建设的创新,这需要企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促进企业去构建不断创新、追求人才与企业共同成长的企业文化。

第二,东软集团参与实训教学,有利于东软将自身的需求和人才观融入学院实际教学中,使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东软的岗位需求,这对于东软来说很好地解决了人力资源适配性的问题。同时,实训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宣传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机会,吸引更多IT毕业生对东软的关注和向往,这批潜在的“准员工”使得东软在人才竞争中占得了先机。

第三,实训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的成本。实训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贯穿和升华,使学生拥有了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与岗位匹配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东软集团在短期内就低成本的获得了高质量的人才。而东软集团的参与使东软的企业文化在大学日常的教学中得以渗透,使学生在校就能获得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缩短了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和培训期,大大减少了培训成本。

第四,企业研发人员从事教学,使企业员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自身积累的理论和技术知识系统化;同时,参与大学教学过程是企业研发人员修炼“内功”的绝佳机会。从参与过东软信息学院教学工作的员工成长情况来看,参加过实训教学的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系统、扎实;员工利用学院的外语学习环境,提高了自己的外语应用能力;在回归企业工作岗位后,员工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大大增强,员工的性格和心态在大学工作期间得到了更好的修炼,这正是从“员工-老师-员工”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大收获,从而为东软的人力资源建设和企业文化构建带来了有益的启发。

面对IT产业发展,尤其是服务外包在中国的高速迁移和发展,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人力资源体系对于IT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今,在人力资源构建的探索中,校企互动共同培养人才已经成为解决人才内需和供求矛盾的有效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恰恰为企业和大学互动提供了一个沟通互助、实现双赢的平台,为整个行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科学理性的解决方案。这种产学合作的方式为IT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刘积仁.2005:“超越技术的思考”,《计算机世界》,第45期.

篇8

首先,基于“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学校超市中真实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教学,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内容置于超市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如超市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超市工作分析、超市人员招聘、超市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内容设计、超市绩效管理方案设计、超市薪酬管理方案设计和超市劳动合同管理等理论教学内容在真实的超市企业背景下,通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做边学来完成。课程内容突出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切实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选取。

2.校企共育、深度合作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超市,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同时,从企业聘请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工作任务的教学和辅导,并与兼职教师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

3.实施小班化分组教学

首先,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以班为单位拆分为单独的教学班。在学习过程中,再结合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给出的工作项目。在各模块的教学中,首先由指导教师下发实训项目任务书,之后针对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任务,指导教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相关模块的专题辅导,然后小组成员安排小组内各自的分工,按要求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完成各模块的具体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和指导老师要注意随时收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之后通过共同学习、研究的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记录下来,形成共同学习的知识库。最后,各小组提交小组作业,上交阶段性分析报告,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示。

篇9

2012年建设1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带徒传技作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二、申报条件

1.技能大师的条件

技能大师应当是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承担技能大师工作室日常工作。同时,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

(2)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积极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发明创造,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并在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作出较大贡献。

2.依托企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

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技能人才比较密集;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政策制度;2011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工作条件。

3.依托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城市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应当具备的条件

有符合条件的技能大师;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包括场所、设备在内的必要的工作条件。

三、申报要求及评审程序

1.申报名额

每省申报名额不得超过4个(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候选人不占4个申报名额)。凡超出申报名额的,一律不予评审。

2.地方预审推荐

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审核把关,按照名额、条件要求择优确定项目候选单位,并于4月16日前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提交申报材料(一式两份)。申报材料包括:

(1)本地区推荐申报2012年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项目报告,包含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及项目候选单位名单(按优先次序排序)。

(2)项目候选单位呈报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表。

(3)项目候选单位呈报的申报报告。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职业(工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的必要性和现有优势、技能大师简介、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目标等。

(4)项目候选单位呈报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所依托的企业或公共实训基地有关情况说明。包括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2011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费用不低于50%的证明材料,能够为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场所、设备等工作条件的情况说明。

(5)项目候选单位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以及组织机构代码证的复印件。

(6)技能大师的身份证、中华技能大奖或全国技术能手获奖证书及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3.组织评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组织专家评审,择优确定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单位。申报材料弄虚作假或存在不实情况的,一经核实,将取消单位评审资格。

四、项目产出

技能大师工作室具备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定期开展活动;建立完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办法,规范运作;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年均为企业或社会培养8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将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推广;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经费保障

篇10

近年来,教育部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中,明确提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方针。

运用以上思想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打破常规、突破局限、准确定位,选择“酒店房务管理”这门课程作为全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田,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选择“酒店房务管理”这门课程作为课改突破点,是因为在酒店中客房服务与管理是任务型的工作,与客人接触几率小,与餐饮服务质量注重过程不同,客房服务质量比较注重结果,相对来说工作性质更为单一,教改实施难度相对较小。

一、本课程全真实践教学实施的大致模式

1.实施的前提条件

酒店管理专业成立“酒店房务管理”的教学改革课程组,以有教学和行业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承担本课程的教学和教改任务,修订本专业和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授课计划,报请教务处给予配合,把该课程实施班级的授课时间集中安排,一般为2周,共计3学分,以任务驱动形式完成实践性项目教学。

2.课程教学实施

(1)主要工作任务的全真实践教学

课程组专业教师配合酒店房务部门各主要岗位督导人员,安排学生通过以卫生班为主、服务班、PA部、客房服务中心以及礼宾部等各个岗位穿插的跟班实践到顶岗实践,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房务部主要服务工作的标准、规范和流程。

(2)学习小结

每天在跟班或顶岗实践学习后由课程组专业教师组织学习小结,纠正岗上不规范和不妥当的行为,进行该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并完成实训报告。

(3)课程考核

学生在结束该课程学习后,以课程组教师为主,酒店协作的形式完成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考核的原则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平时成绩为参考。平时成绩由顶岗工作表现和实训报告两部分构成,占总评成绩的30%;专业理论知识考核以笔试形式完成,占总评成绩的20%;操作考试以客房清扫和检查为主的项目工作完成情况评分,项目工作考核以量化的考核表为评分标准,占总评成绩的50%。

二、全真实践教学改革中学校与酒店哪些优势可以互补

1.从酒店角度

(1)可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保障人力资源

近年来,各地的“用工荒”越发严重,当然,龙庭大酒店也不例外。自此课改实施后,酒店房务部只需保留领班和数量不多的熟练工即可,不断批次的顶岗学生使房务部的人力资源源源不断,显著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酒店房务部就像一直运转的生产线,不断培养出熟悉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酒店并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此举可缓解企业及行业实用人才紧张的局面。

(2)可提高和保持酒店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

虽然酒店非常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但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的酒店员工,很难自觉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凡事勉强合格即可,久而久之,标准与规范不断弱化。而顶岗学生则不同,由于顶岗学习时间很短,有新鲜感,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会按照标准和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保持,潜移默化中对酒店员工是一种督促,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提高显著且能持之以恒。

(3)可帮助合作酒店提高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院校与酒店合作,成为该院校的挂牌实验实训基地,以及学术成果的宣传作用,都可提高该酒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可帮助酒店改良管理方法和提高管理水平

产、学、研的结合就是要把旅游院校专家和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理念在结合酒店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付诸实施并进行总结推广;学校要根据酒店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培训项目,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这有助于改良酒店现有管理中的弊端进而提高管理水平。

2.从学校角度

(1)可为学生提供全真性的生产性实训平台

与酒店合作,建立稳定的实验实训基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酒店必然比实训室设施设备更加齐全,经营管理和对客服务场景完全真实,为实现从消耗性实训到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方式转变搭建了全真性的平台。

(2)可为学校提供便利的科研平台

酒店实际的经营环境,真实的营业数据,为学校的科研提供的便利是不言而喻的。

(3)可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

学校通过与酒店合作,可以了解酒店的岗位需求情况,了解酒店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了解相关行业产业最新的发展趋势。这样学校才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为酒店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培训服务,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4)可使学生知行结合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重点解决学生能干、会干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环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习惯,具备较强的工作技能,使学生知行结合,显著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5)可提高师资水平

课程组教师与酒店紧密协作,使专业教师有更多地机会接触工作一线,在校与店的协调工作中有机会涉足酒店的具体管理事宜,此举可增强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校师资力量。

事实证明,无论从酒店角度还是从学校角度,“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能够取得双赢的。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共建产品设计、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使专业和课程资本化,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兑现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设想,并使其逐步制度化。

当然,在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校的利益目标重点在于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而企业的利益目标重点在于经营指标的完成,两者核心利益存在分歧与博弈。但是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的办学指导思想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在合作中出现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分歧是可以调和的,只要就合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准核心关切,尽量均衡是可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篇11

高职院校内的专业能否良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又直接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目前,高职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课时太少,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并且时间安排不当

实践课时少是目前高校各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包括军训和劳动等时间在内,仅占总课时的10%~20%。长期以来,高等学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各专业特别是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普遍较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使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实践环节少,学时数少。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办学历史不长的年轻专业,其基本理论框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就更加困难了。提到实践就想到建立实习基地、专业调查等传统项目,而如何用创新的理念整合政府、企业资源,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是一个从长计议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模拟实验教学、实务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十分薄弱,比较成熟的实践教学教材也十分缺乏,致使其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也缺乏创新。

1.2 校内外实习基地匮乏

校内外企事业单位一般对接纳实习学生不大愿意,怕麻烦,加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其单位的涉密部门,有些商业机密不愿往外泄漏,所以更难接纳学生实习。再者,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日益增多,造成企业接纳困难,即使企业接受了,对学生的指导也是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2 加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2.1 课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要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技能,首先应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现列举两种教学方法。

2.1.1 课堂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综合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情景模拟,能让学生体会到公司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应该如何操作,并在操作中提升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从而能不断提高其专业能力。

2.1.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管理专业运用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它贴近生活和实际,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并调动自身知识、潜能来解决问题,这就拉近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实际的距离。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要有代表性,具有分析价值,应该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实情景。它既可是成功经验,也可是失败教训,这些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将来面对复杂的具体事件时有可借鉴的处理方法。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可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进行思考,查阅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再由教师精心安排,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2.2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培养做到细处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我校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

2.2.1 重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实践环节大致包括课程实训、集中实训、岗位认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几部分,我们要重视这一系列实训实习环节,并且要落到实处。每门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了相当的实训学时,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经典案例,调动学生参与,训练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的基本能力。如我校在综合实训环节中,让学生们参与当地人才市场招聘的过程,或作为应聘者,或作为服务人员,通过亲身体验招聘甄选的场面,了解详细过程,对招聘的程序和技能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参与过后,学生们自己搞一个模拟招聘会,从岗位说明、招聘表设计、简历投放、甄选到面试提问等,都是同学们自己设计进行的,全校许多专业学生热情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有一个体会玩味的过程,对招聘相关的能力有了更好的掌握。

2.2.2 建立校内专业核心实训室,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2.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架起就业桥梁

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外商大酒店、侨鑫集团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为学生的就业架起一座桥梁。

3 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3.1 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3.2 在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其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实际操作时,尽管实行了“弹性教学制”,兼职教师在时间上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稳定。

3.3 由于实习单位自身工作的特点,在安排实习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与实习要求的环节、时间、内容等完全吻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系统性、规范性,“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需要抓好实践教学,但由于专业不同,实践教学体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搞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的大力探索,也需要校方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傅志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Ⅱ.煤炭高等教育,2001(2).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45-03

职业能力是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所指出的:高职高专“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以来,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以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拟就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索作简要阐述。

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学生的职业能力由核心职业能力、通用职业能力及优良的思想品德构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主要由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和知识构成;通用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及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优良的思想品德是从事任何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能力是否有发挥发展的空间,是形成良好职业能力的基础。

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活动中心,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强调理论教学为职业技能训练服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几年来,我们按照教育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的要求,不断深入企业开展岗位调研,了解培养目标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分析岗位必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专项能力及其他素质和能力要求,经过反复论证,重构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该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教育课、通用技能课、核心职业技能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六大模块构成。在完成大学基本素质教育(公共教育课)的前提下,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通用技能课和核心职业技能课模块。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又设置了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注重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如表1所示。

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重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了“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尝试。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我们积极推行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根本”,“做中学”、“学中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先做后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模式真正从课堂教学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同时,利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向学生呈现各种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文案,敦促学生反复学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快速成长。

重构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我们要求教师到企业调研,通过对企业的广泛调研,与企业一线的专家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层岗位的人员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探讨,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重构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致,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衔接。

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构建能力评价体系 改变了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实行过程考评与期末考评相结合;改变了单一笔试考核方法,增加口试、项目考核、操作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改变了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习成绩评定增加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这样既能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能检验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先导,重构职业能力实训平台

技能需要一点一滴训练而成,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学校就必须将技能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创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式实训室、礼仪实训室等,为实践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实训室灵活开放机制,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引导学生苦练巧练,并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实训室成为全天候的“练兵场”。练习机会的增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中干、干中学”是我院实践教学的创新理念,也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探索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加强常规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按照“实践、创新、领先”的理念,于2007年底在校内建立了融教、学、做于一体,有真实职业氛围的经营性实训基地――大学生实验超市。其经营主体全部是学生,从超市总经理到一般员工都由各专业选的学生担任。在管理上,从市场调研、供货商选择、商务谈判、订货、入库、商品信息的录入与管理、销售、财务记账等环节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全部由学生完成。我们充分依托实验超市的实践平台,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准就业”。一年级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超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岗位实习,同时,委派超市员工作为师傅对其进行工作指导,结合课程需要,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超市这个“实体”,完成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说明书编制、管理制度与流程制定、员工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管理、档案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训项目。通过两个月的岗位实习,学生加深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熟悉了超市的整体运作流程及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培养了职业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体验了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提前进入了职业角色。此外,我们还充分挖掘校内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搭设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大力推行课余时间到学院各部门兼职制度,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组织学生参与新生接待、毕业生“双选会”服务、校庆校友接待及院系承办的技能大赛等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会议组织流程、服务工作礼仪,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协助教师利用校内素质拓展实训基地,为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素质拓展培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优良的校内实训条件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学生的工作能力较强,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2008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个女生到桂林某公司顶岗实习,较好地将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她领衔设计、建立了公司员工信息化管理系统,使非常繁杂的人事资料变得清晰明了,并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调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写了《如何在民营企业中当好班组长》,被公司列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必用教材。这位学生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评价:思维敏捷,聪明好学,热情大方,爱岗敬业,实践力强。她自己则认为较强的工作能力得益于在实验超市得到的锻炼。

扩展校外实训基地,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教育部要求“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先后与广西电网公司所辖供电局、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国联通南宁分公司、广西南城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注重与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企业的用人要求,分阶段落实好到企业的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认识实习可帮助学生对企业各部门的功能、服务方式、工作内容建立直观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感;顶岗实习则能规范学生的岗位行为,培养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提升职业技能。我们努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校外实习的效果。首先,抓好实习动员教育工作,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和任务,明确实习目标;其次,借助企业的力量落实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学会与人相处,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全面提升职业素质,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再次,要求学生完成实习后撰写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全面总结顶岗实习成果以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最后,建立实习跟踪反馈制度和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机制,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使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与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在“零距离”接触企业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巩固专业知识,学会与人沟通,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追随或模仿企业员工工作,增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遵守职业纪律等职业意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搭建专业技能竞赛平台,促使学生“练”就专业技能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平台,“赛练结合”、“以赛促练”的实践教学制度。通过定期举办如办公自动化技能比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广西商务秘书大赛、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等各种比赛,引导学生体会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和职业性,拓宽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学生展示风采、切磋技艺、学习本领创造条件。目前,以专业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以赛促练”活动已经成为我系的“常规动作”。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技能竞赛意识,精心辅导、组织学生参加区内外各类大学生技能大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赛促练”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练就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完善社会实践考评机制,引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 如今许多用人单位希望招聘的新人有相关工作经验,无须专门培训就能够直接上岗。对高职生而言,参加社会实践是积累工作经验最好的方式,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升自己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合作共事、专业知识运用、开拓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同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基于此,我院建立和完善了学生假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制,并将假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每个寒暑假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寒假不少于一周,暑假不少于一个月。专业教师从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指导学生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主动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社会实践岗位,寻找各种机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见习岗位长本领”的愿景,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同时,积极为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岗位。经过几年的尝试,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提升,经过2009、201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6%,融入岗位角色快。学生也普遍反映社会实践活动对他们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特别是可以考量出自身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职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2):17-20.

[2]陆风,韦建.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监控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110-111.

[3]伍勇.学校要更重视技能训练[OL].(2007-03-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