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2-07-05 19:3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少年闰土课堂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

篇1

一、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步互动式"。

(一)、预习发放指导

教师给学生们课前指引学习研究的路径,要认真指导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内容既有基础知识的掌握,资料的搜集整理,还应有文本的阅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结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含义深刻句子的品味),文本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动脑思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主动接受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主要布置以下预习任务:1、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了解鲁迅。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在文中勾画出7个生字和5个词语,并把注音和词义积累在预习本上。3、二读课文,找出闰土讲述的几件趣事,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4、再读课文,划出并体会含义深刻或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可以让小组讨论制定预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小组轮流对全班同学布置预习任务,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进入自主预习环节,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和与之相关资料,探究、感悟、吸收、积累新知识,并记录整理学习笔记,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疑点问题进行圈点勾画加以梳理,准备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质疑。自主学习关键是预习时间的调配。精读课文或预习量大的课文,专门安排一节预习课;略读课文或预习量少的课文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教师要辅导学生养成如何整理笔记,如何梳理问题或疑点的习惯。这一环节的难点是预习结果的督促检查,教师可用随机抽查批改、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流检查等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三)、课中交流展示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进入课堂后,教师或学生先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接着进入展示环节。此环节首先按预习指导分组在课堂上通过黑板展示、多媒体展示或小组交流展示等方法把预习结果呈现给大家。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分六个组进行展示:1、生字注音和多音字;2、词语解释和近反义词;3、鲁迅介绍;4、闰土讲述的四件趣事和闰土形象;5、含义深刻的句子;6、朗读课文。其次让展示同学或本组其他同学充当小老师角色,小教师设计问题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问题设计突出应考训练和分层训练,尤其利用简单题目关注学困生的展示,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少年闰土》中学生设计的题目:给生字注音组词,给多音字注音;词语造句,写近反义词;四件趣事中"雪地捕鸟"文中哪几自然段讲述?闰土"见多识广"的特点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等等。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对知识内容进行评价、点拨和总结,来体现教师主导地位。最终达到同学间、师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对疑点问题通过相互讨论辩解得到解决。交流结束后指导学生完善、修改自己读书笔记。

(四)、课后拓展提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练习册等复习资料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针对教材内容的感悟认识,还可以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或研究型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或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系统的梳理和写作练习(日记)等。如:学习《少年闰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故乡》后,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性格的巨大反差,理解造成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或学习课文外貌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仿写老师或同学外貌,写的时候不出人名,只写特征,让全班同学猜猜是谁等。

"四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我的语文课堂比以前变得活泼而生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能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多年的教学探索深深领会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我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升语文素养整体的关键。

(一)、调控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已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解除束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篇2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会大大的增强。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如何培养兴趣?

1、开展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习语文,最好的办法是读文,逐步引导学生从朗读到默读,从慢读到速读,由博返约,百读不倦。朗读比赛的形式也可多样的,如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等。引导学生朗读古代诗和现代诗,应该注意讲清它们的区别,注意知道学生把握节奏、轻重、长短、语气等。比赛结束后给予一定的奖励或鼓励。这样,既扩大了阅读面,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励,不仅要引导学生朗读课内的,还要朗读课外的;不仅要读,还要学会欣赏,学会感受美。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不断地提高起来。

2、拓展"说话"小舞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节课利用5——8分钟开展"每课一讲"、"每日一语"等活动。"每日一讲"即让学生上台亮相,讲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则故事、一次经历、一个谜语或一个成语。"每课一讲"让学生在寻找中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感受生活的体验,将学生的眼光引向书本,引向每天的报纸和新出版的刊物,教师也适当推荐提供一些读物,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每日一语"则是要学生为班组长或为同学送一句格言或名句。这种"说话"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摘录名言警句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了写作的词汇,丰富了写作的语言。

二、授之方法,培养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养成了自学能力的第一步,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学能力,还得授以适当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

1、沉入文本,学会预习。

学生要逐字逐句,逐层逐段地认真读书,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自查工具书,让学生学会在文中圈点、批注、笔记,课堂上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课堂形式的改变能引发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同学间的交流是自身能力的再现,及时的鼓励则是进步的催化剂。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预习文章。如让学生做读书卡片,摘录作者相关介绍、好词好句好段等,逐步学会积累。

2、品读课文,掌握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头脑灵活这一特点,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强心理的体验。如品读《故乡》中闰土的少年形象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加以分析。教学过程是"扶"的过程,教学"中年闰土"时,就要求学生仿效分析"少年闰土"的方法进行思考,这是"放"的过程,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久的训练,学生的自学得到了实践的锻炼,自学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生的敢问、善问才能让学生的自学成为自发、自觉的行为。品读文章目的是更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学生对一些好词好句进行分析鉴赏,讲清理由;也可以对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做探讨,逐步学会感悟。写阅读笔记是自学的好助手,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应鼓励并提倡学生应用。

3、读写结合,大胆运用。

由博返约,精读是为了理解、交流、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大胆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激读,这对巩固阅读成果颇有帮助。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可让学生学习其中多视角写人的方法写自己身边的一位很有特点的亲人或者朋友,使学生在仿写中品味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搭建舞台,巩固成果。

教师要善于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把平时的习得加以展示,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如通过一个专题性阅读,让学生把学习收获充分交流,并且评奖。这样,一批优秀学生就会脱颖而出,然后通过学优生来带动学差生。实际教学中,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优劣互补),充分体现协同合作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单个学习,其进步是不明显的,然而一旦融进了群体,他们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会得以充分发挥,并形成一个你逐我赶的局面。这样一来,落后的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便会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自学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家校合作,培养毅力。

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战胜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学生读书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家校合作是个有效的方法。家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要尽可能的提供相应的物质保证。如父母多给子女购买一些课外读物,父母自身的垂范,加强督促,使那些不太自觉的学生有一定的鞭策等。这样,学生的自学习惯会得以巩固和形成,且终生受益。培养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应在学习生活中坚持不懈,学生也要有信心和自觉性,以及顽强的自学意志力,这样才不会半途而废。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该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文章只有多读,学习只有更勤奋,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课内外紧密结合,家校多多合作,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才能指日可待。

五、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篇3

学生在进行学校之前的阅读活动大都是被动与依赖性的,其不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而在进入学校之后就开始了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与掌握,对拼音、字句、段落以及篇章等都有了完整系统的学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格外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兴趣的养成。采取有效的兴趣培养策略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的提高,积累语言素材并且真正的感受到阅读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形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课堂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活泼的阅读情境,能够使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进而将教师的教学要求合理的转化为自身对知识的需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转变被动的地位,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探索与课堂的阅读,培养自身对课堂阅读的极大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合理的创设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课堂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阅读与学习,促进脑与手的共同发展。其次,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对阅读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与感受,在教学开始之前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且在进行朗读的同时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大胆的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大有裨益,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具有教学意义,能够使其充分的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主题与表现的方式。合理的创设问题型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水平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题目尽情地提出问题,例如“田忌与谁赛马?”、“赛马的过程如何并得到了怎样的结果”等等。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起自身的阅读热情与积极性。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可以布置分角色朗读的课堂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中人物的特点并得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课堂学习中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过程中,培养对课堂阅读的学习兴趣。

二、拓展阅读空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要注重为学生拓展课内外阅读空间,以培养其对阅读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内的书本与课外的资料甚至是自然中培养阅读的情趣,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能够大大的拓宽,阅读范围得到扩大,阅读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应当组织与号召学生在班级内建立图书漂流角,将平日阅读过的旧书自发送到图书角,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充实课余时间。并且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举行定期的图书阅读汇报会,交流各自的感想,促进共同阅读。学生的阅读与学习的空间不仅仅限于课堂之内,教师还应当促使学生投身于生活周边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中,在大自然与社会集体实践中丰富自身的见闻,在广袤的空间中进行思考与创造,突破传统教材教学形式的禁锢,使语文的学习与阅读充满乐趣。

例如,在进行西师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匆匆》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朗读与展示作者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春》等作为课外的拓展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能够对朱自清其人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日后的学习中有丰富的阅读素材积累。并且在学习其它朱自清散文时由于有一定的了解而有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与热爱,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开展交流活动,巩固学生阅读兴趣

在课堂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交流活动的展开,交流活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学生与书本三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与书本进行沟通交流后,教师的参与使得交流的对象转变为教师与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保持耐心的态度与认真倾听的习惯,了解学生对作品文章的了解与感受,通过对学生观点的把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与疑惑的内容,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教师要运用诚恳与真实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与自主,进而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巩固其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自由与适时的指导,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的热爱阅读,巩固与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进行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少年闰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前问题,如“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是什么?”、“闰土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有什么?”等等。与学生共同进行寻找和探讨,并要求学生表述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理解,教师通过耐心的聆听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课堂阅读的兴趣培养时,要注重具体阅读方法的传授与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教导。给小学生创设融洽的课堂阅读氛围并且充分的给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同时还要注重阅读后的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湘.让热爱阅读的种子在阅读教学中发芽―浅谈对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改聚焦.2013(04):176.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心的灵动,是精神迸发的火花。如何采取有效的作文训练手段,让我们的学生处在热情奔放的写作状态下,写出清新可人,充满灵性的文字,是我们语文教学者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尝试的热点。笔者也在这方面作过一些努力。现将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总结如下:

1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丰富的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适合其年龄,适合其文化层次的各种书籍,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遇到好词句,好作品,能背诵就背诵,能笔记就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进行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曾经进行过成语接龙竞赛,“我的笔记”展览赛,诗词的背诵赛,口头即兴作文竞赛等。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最原始的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和世态人情。

2巧用兴趣“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学生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转移到观察写作上来。

2.1围绕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材

写作时,学生常感无话可写,无事可说,他们总认为写有意义的事,就要写轰轰烈烈、影响很大的事,面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内容可写。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把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作文无事可写而发愁了。

2.2将作文题生动化,亲切化

作文题对学生作文而言很重要,有些作文题生硬、宽泛,常常令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笔,针对这种现象,将作文题通俗化、形象化。如提取《误会》、《今天真好》、《这件事不该发生》、《妈妈,您累了吗?》等一类题目进行训练,引导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提取素材,从小事挖掘其深远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3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过渡到会写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文段,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在浓厚的学习和模仿兴趣中。这样以读带写,再以同桌为描写对象,通过准确而生动描写,一个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跃然纸上。在此基础上,再将零散的片段的写作知识系统化,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抓住激励机制,促成学生写作的飞跃

篇5

“学生中心,从做中学”是任务教学法的核心。它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主的程式,而转以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一中心和新课改的目标不谋而合。目前,在许多学校,任务教学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也推动了新课改的进程,为此,研究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便具有了现实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任务教学法的认识不足,使得其作用未得到完全发挥,故对于任务教学法从实践向理论过渡,然后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的研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具有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一、任务教学法概论

(一)任务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教学法实质上是交际法的发展和应用,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作为学习过程、以成果展示来激励学生兴趣,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任务教学法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任务教学法在高职语文中的应用体现了语文的“人文”和“工具”统一的功能,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二)任务教学的特点

任务的目的是什么?要做什么?怎么做?应用什么来做?在什么样的情景下来做?这是任务教学法所关注的几大内容。换句话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来通过什么样的材料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那么,目标、做什么、怎么做就是重点。

1、达成学习目标是任务实施的目的

课堂教学必然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一目的一方面是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二则是学生的预期学习目标。任务的实施,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逐步达到学习目标。如在《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为(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2)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的历史,培养学习汉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汉字;(3)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或分析报告;(4)认识21个汉字。那么,此后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带领学生读书、看报还是做字谜游戏等活动都应紧紧围绕上述目标而进行。

2、做什么是任务教学法实施的核心

有了目标,那接下来便是做什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实施过程即是学习获得展开过程,而这一过程中,任务的内容将直接影响着任务实施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对任务的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正如《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中,教师为培养学习汉字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汉字而进行了“收集汉字活动”,但这一活动的内容还较为模糊,于是,教师进行细化为(1)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迷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2)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3)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如此一来,任务明确了,内容清晰了,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目的也明确了,任务实施会更加有效。

3、怎么做是任务实施的过程

如何去完成任务这是任务教学法在实施中需要按照步骤而进行的过程。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1)制定计划;(2)讨论可行性;(3)实施;(4)交流结果的步骤来完成。

以上文中的“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迷活动”来说,首先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制定如何去收集和编写字谜的计划,然后是小组内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接着按讨论方案完成任务,最后再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交流、总结汇报。

不难看出,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目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向能力的过渡,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任务中心原则

在任务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都应紧紧围绕任务来进行,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任务的完成能力,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任务是整个过程的中心,缺少了任务,教学活动无法得以实施。

如《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任务(1)通过阅读课文来正确拼读“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2)课前通过课本或互联网认识鲁迅;(3)画闰土像并讨论闰土形象。教学过程紧扣这三个任务来完成,第一个任务的目的是督促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掌握基本的生字词;而任务二则是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为主题理解打下基础;任务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分析闰土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而设计。三个任务的完成共同构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语言、情境真实性原则

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来完成任务。语言、情境真实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来形成抽象的认识。如《少年闰土》的“画闰土像并讨论闰土形象”这一任务,学生在对闰土的认识过程中,首先是从文本中形成一定的泛化认识,但这一认识较为粗糙(即形象还不完整),通过画画(学生虽然不一定画得像),学生能将闰土这一形象还原到生活中来,再通过组内成员之间的讨论,形象开始丰满。

情境性真实能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而语言的真实性则能让学生从日常用语转向书面用语,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如在刚才的讨论中,学生讨论可以根据自我观点进行,而当小组内形成定论后,就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语言描述就需要更加准确。

(三)任务的阶梯型原则

教师给学生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而应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按照由简而难、逐层推进的原则进行。也就是说,在对整体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任务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步骤来逐步完成,最终实现对整体目标的达成。

如在《人造发光植物》教学中,为了达到对“发光植物”的培植过程了解、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认识科学小品。教学过程中,任务按照“质疑导入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词、再读课文体会文意、写话联系”的步骤逐次展开。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抓住“人造”这一独特之处来进行导入,然后过渡到“初读课文”,任务是小组内成员要做到读通、读顺、读流利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以事先准备好的检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以“发光烟草是如何培植出来的?”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读文;再以“奇”为导线,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对文章进行体会;在总结基础上进行写话练习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应用。

逐步推进的任务让学生逐层进入到文本中,通过一个个小任务的完成来共同构成了整体目标的达成,学生完成小任务轻松,总体目标也随之达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四)以做促学原则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对任务的完成过程来充当学习过程,通过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以做促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符合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天真而活泼,课堂上不可能“呆呆”地坐着听教师讲,教师就需要以一定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达到对学习目标的完成。

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以学动物的叫声来学习拼音、通过认识并书写同桌、同班同学的名字来认识生字等都是以做促学的实践。在中高年级的生字教学中,以比赛方式进行;在作文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后来进行作文;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书笔记、讨论各自心得体会等,都贯穿了以做促学的原则。

任务教学法以做促学的原则是要在课堂教学中以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做一做”、“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等方式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任务而选择使用。

三、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上文就任务教学法的相关概念、特点、原则进行了论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任务教学法的实施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来辅助任务的完成,注重过程的引导;同时还需要以一定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任务完成结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分析教学内容

任务教学法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在实践教学中,也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于用任务教学法来进行,因此,教师在实施任务教学法之初,就应对教材进行研究,在充分考虑教材知识性的同时兼顾其应用性来确定实施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情况而设计出与之相适宜的任务来促进学生完成。

如在《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中,如果当地有恐龙博物馆,那么通过让学生去观看恐龙化石这一任务则得以实现;而如果当地没有恐龙博物馆,则安排学生在了解恐龙化石的基础来学习课文的任务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了。

但教师也可以换做另一种方式来进行,通过让学生查阅恐龙演化的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来对恐龙进行了解。目前很多学生家中都有电脑,这一任务则能实施。同时也应考虑到那么不具备完成任务条件的学生的解决办法,小组合作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是否能以任务的形式来进行。只有考虑到这两者,任务实施方能顺利进行。

(二)提供实施条件

任务需要得到完成,就需要一定的实施条件来保障,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在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施条件。

如以“秋天的落叶”为题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准备有关秋天的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同时也需要学生对秋天的落叶进行了解;如果以课文实践的形式来完成,则要在时间安排、小组分配等进行规划;同时,如果以收集落叶的形式来进行任务时,则要准备相关的收集设备,小组内也应做好分工。

只有条件具备,任务才能达成。完成任务的条件会因教学内容、任务的不同而变化,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全面而合理。

(三)注重过程引导

任务的实施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思考完成。

通常任务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提出方案、实施、讨论总结的步骤来进行。提出任务多由教师来完成,分析任务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进行的,方案的提出、实施和讨论总结等也需要教师的参与,贯穿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下面我们以例子进行说明:

如进行《寓言二则》中“矛与盾”的教学,对整篇文言文有了大致的理解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1)、小组讨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何在?(2)、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学到了什么道理?(3)、如果你是文中的楚人,你将如何推销自己的矛和盾?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性的交流,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并作小结:因为楚人言过其实,导致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故而“其人弗能应也”;这也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四)注重结果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任务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而教师就是“总设计师”。结果评价也就是对这一任务完成情况的一个综合考察。在任务教学中,结果评价主要针对考察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师生共同研究、师生和学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等几个方面。以完成任务为主、鼓励参与为主、共同研究为主、默契配合为主。这样的结果评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针对其中的这个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的崇敬之情。当学生们进行朗读(可进行分组分段的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评价:从大家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同学们对敬爱的的崇敬之情,请这个小组的同学再为我们朗读一遍。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也就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而且对其他小组也会起到榜样作用,促进任务教学的顺利完成。

在此过程中,任务圆满完成,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师生间及学生间的配合也极为默契。从而,结果评价对任务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学好小学语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有时不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而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必操之过急。应切实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从而使语文教学效率得以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日记,要求学生写真话,抒发真情实感,诉说自己心中的情感秘密,求得心灵上的安宁。比如,一个男生写他留长头发被爸爸教训,心中很是不平,认为:不就是几根头发吗?值得那么大动肝火?觉得自己没有一点点的自由,发誓一定加倍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早一点离开家,早一点儿自由。不过,他也认为爸爸是为他好的,听从爸爸吩咐去剪头发。在描写爸爸发怒时写得非常形象:“爸爸涨红着脸,圆睁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我,双剑似的目光刺得我不由自主地缩小了身子,心里很是不平和委屈,却不敢吐露半字。”由于是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得非常自然细腻、形象感人。我手写我心,说真话,抒真情,就避免了虚无缥缈的天马行空,也根除了不切实际的捏造杜撰,展现了学生的生活情形,流露的是鲜活的千姿百态、灿烂的童心。

生活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只有观察记录才能获得写作材料。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得让学生有写作的素材,要指导学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细心观察这些事物,把自己在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写到日记里。日积月累,便有了充实的写作材料和内容,写作时就胸有成竹,兴趣盎然。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学生才会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有着自己敏锐独特的感悟;才能分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久而久之,写作才能文思泉涌,源源不断。

为了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更生动形象,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现场指导。如,写花的观察日记,就可以引学生到室外,让学生细心观察花的颜色、形状、大小、枝叶,用心闻花的香味;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么美丽的花从何而来。学生明白一粒种子从发芽、长叶、开花,凝聚着育花人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如果学生是花,教师就是园丁,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报答教师辛勤地付出呢?这样点拨学生写作,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有时也可在课堂上欣赏音乐、玩游戏,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写内心的感受、领悟。这些写作素材源于现实生活,自然真实,成为学生的灵感之本、写作之源。

二、阅读吸取,仿形写真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运用。只有指导要求学生多阅读内容健康的书籍、报刊,做读书笔记,多读、多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同学相互交流阅读心得,积累写作素材,才能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在阅读指导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探究写作方法,理解、消化、吸收别人文章的精华。对写作素材,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写自己的内心感悟,抒发真情实感,而不是照搬照套,要做到阅读和写作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写作水平才能提高。

课文是很好的写作范文,学习课文是学生获得写作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教鲁迅文章《故乡》,为了教学生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教师提问学生:“少年闰土的外貌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和银项圈。”教师又问:“那中年闰土呢?”学生回答:“灰黄的脸,脸上有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且开裂。”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明白了写人物外貌是为了写人,为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就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外貌进行对比,知道了外貌的巨大反差是生活的贫困、麻木造成的,是社会制度造成的,需要找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才能让人们生活得幸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对比写作方法,掌握相互衬托、反衬在写作中的运用。有了材料有了例子,这样写作就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以求写真

篇7

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重视。每接手一届新生,我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首先,让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或许是课文增长了,内容增多了,学生不愿读书,大多数默看或者声音很小,还有一些学生读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朗读这一关就过不去。为此,我从语气、语调、停顿这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先自己亲自范读,再让学生把自己置于作者当时的环境去品读文章、领悟文章、大声地朗读,并适时不断地鼓励他们,肯定他们朗读的进步,力求让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

其次,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一定量知识的积累,怎么谈得上去创新、去开拓呢?当然,不可否认现在许多孩子没有机会读书(有些孩子是不主动读书),确实也比较忙。作为教师应多渠道地帮助他们做好积累工作。另外,在双休日,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读书,做笔记;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

最后,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试卷分析课的习惯。很多学生不认真对待试卷。试卷是教师精心编制的特殊的练习,它具有单一性和综合性,看似独立,其实每一份试卷的综合性都较强,而学生发回试卷只看分数,不作分析,教师分析也不做好笔记,当时知道该怎样做,过后拿到卷子又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对每一节试卷分析课,我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作好记录。

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我认为说得太好了。

篇8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要上好一堂课,一开始就要巧妙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如教《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先用录音机播放了一段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个片断,内容是小女孩在寒冷和饥饿中渴望得到热热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和一家人的温馨的美好想象……在缥缈的配乐声中,那动听而富有感情的语句,将学生领到了想象世界的广阔空间。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入课文,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什么是想象,也理解了诗人郭沫若为什么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旧中国里,在思想苦闷和迷惘中,能通过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自由、幸福、美满的天上生活的做法,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欲望。

二、利用情境、情感教育,启发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才会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神饱满,热情洋溢,体态活泼,语言风趣,而且要方法灵活,多式多样,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用教师真心实意的友爱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要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神情、生动的语言创造愉快而又民主的气氛,特别是对差生,千万不能在言行和精神上歧视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处处在关心爱护和理解他们。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不止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体现出来,还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维表现出来。亚里士多德曾精辟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虽然教无定法,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三、通过比较学习,调动兴趣

学生之所以对语文提不起兴趣,主要原因还在于不能将每篇课文联系起来,找出他们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卢梭认为,教学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夸美纽斯认为教学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由此可见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感染学生,创造出教学的生动和氛围,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该怎样创造课堂教学的生动局面呢?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以满腔激情倾注于课堂教学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情感,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始终以充沛的激情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教学中去,并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四、通过阅读,激发兴趣

中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不知道该怎么读书,如果不随时进行阅读指导,有些学生会浪费许多时间如默读时出现心读、指读和回读。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迅速掌握阅读的方法、要领,针对不同文体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怎样速读,怎样浏览;议论文怎么读,记叙文怎么读,小说怎么读……同时指导学生作阅读笔记或摘抄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片段,或写阅读提纲,或写心得体会。总之,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自然就爱读、乐读、善读,这样就能在读的过程中勤动笔,更有利于写作。

五、利用教学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很有帮助。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教师在教《故乡》一课时,把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生活的场景绘制在投影片上,让学生仔细观察银幕上的画面,口述画面内容,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他们变化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农民的双重压榨,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他们的理解、分析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六、利用成功体验,调动兴趣

教育实践证明,那些缺乏成功体验,经常受师长呵斥、责骂的学生往往会丧失自信,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应有意地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教学目标,注意他们的不同需要,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降低难度,上课提些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设置浅显的习题让他们练习,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还应与其他学生一道对他们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我还行”、“我能行”,从而改变他们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心理状态,从成功的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激发起兴趣,甚至达到“欲罢不能”或“不亦乐乎”的境界。

篇9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阅读能力才会提高,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经过这一学期的摸索和实践,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培养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习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内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潜移默化中逐步教会读书方法)

在学习教材中的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按三个层次来读:(1)读得正确;(2)读得流利;(3)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为了避免学生唱读、拖读、抢读、用嚷来代替朗读等现象,关键时候教师一句一句地为学生做示范,理解一句朗读一句,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读,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这样慢慢地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课外书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知识面,我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能利用好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近一年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要求学生利用早晨和中午早到时间和课间在教室内阅读教师推荐的或自己喜欢的好书。还可让每位学生将自己家里拥有的图书带到教室来,学生间相互借阅。

2.每天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每天我们都布置适量的读书作业,并要求“吃不饱”的学生可继续增加“营养”,阅读更多的好书,习惯成自然。还要教会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读物。(1)经典名著。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字经》《安徒生童话》等。(2)教材拓展性阅读。如,学习了《少年闰土》就读《故乡》,学习了《草船借箭》就读《三国演义》等。(3)其他方面的阅读,如,《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情操。

3.开展多种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篇10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涵养。它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仅依靠课堂系统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帮助学生密结兴趣、习惯、能力、桥梁之网,从而捕语文素养之鱼。

一、多种途径,结兴趣之网,培养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求知、探索与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兴趣在课内外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1.声情并茂,内容吸引。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被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认识事物。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盎然;有的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引人入胜……教师可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讲述吸引学生,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认识到――书是甜的,阅读是甜的。让学生从中领略到读书的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借机推荐一些好书、好文章,引领学生自觉地把阅读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2.形式多样,活动引领。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好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把校外、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和学习扩展到生活中,注重学生课后拓展与延续,从大语文观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例如: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美文诵读比赛、办手抄小报、演课本剧等,把学生从封闭单一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语文,不断汲取“活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体会活用语文的成功之乐,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二、点滴做起,结习惯之网,增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我们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同时,必须关注孩子各种读书习惯的养成。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果能主动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就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们要把握住小学学习查字、词典的黄金阶段,把查字典与阅读、写作、比赛等结合起来,督促孩子运用,让孩子会查字、词典的同时,熟练成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让学生对工具书有亲近感,并在阅读中自觉运用。学习新课或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求孩子把字典置于身边,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等障碍时,能通过自查字典予以解决。以小小字词典,让学生大大受益。

2.批注的习惯。

批注,即阅读时把读书的感悟、心中的疑惑,圈圈点点,写写记记,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读书时养成做批注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潜心阅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时写批注的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其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进行阅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促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符号进行批注。常用符号主要有: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画波浪线“”或直线“――”;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标圈点“。。。”;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加问号“?”;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加感叹号“!”,等等。

心理专家说过:21天养成一个习惯。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持续一定时间的训练,并以一定时间为间隔进行强化。所以我们必须一方面强调批注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批注的公布表扬,检查、监督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觉、自动、自主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热情。

3.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记读书笔记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可以提高写作、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一般有四种:一是卡片式笔记,将摘记的内容分类记在备好的卡片上。二是摘要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将重要内容或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三是批注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随时将自己的感悟、联想、疑问等以眉批的形式写在书上,也可以对有关语句画记号、标重点。四是读后感式笔记,也就是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体会。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优美词句等进行摘抄,也可以要求学生写感悟,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阅读效率不断提高,阅读热情不断高涨,学以致用,找到窍门,提高阅读能力,课外自觉阅读。

4.讨论交流的习惯。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宽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加深对读物理解的最佳方式。交流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也可采用主题报告会、主题辩论会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加快阅读速度,提高演讲水平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授之以渔,结能力之网,提高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深入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需不断渗透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东西,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他们的课内外语文学习积极性。

1.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方法。

阅读有朗读、默读、背诵等法。朗读,即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可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增强理解能力,培养写作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敏锐的感悟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务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朗读的遍数多了、熟了,文章中的话语、词汇就变成自己的了。默读更能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中,用心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被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深深感动。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教师可根据文章长短灵活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等方法,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掌握“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由初读到细读再到深读进而熟读,循序渐进,逐渐养成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不仅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中心,学习写作方法、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由速读到回读再到精读进而背诵,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如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作业或心中的疑惑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对于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一定要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熟读成诵。

四、广开源头,结桥梁之网,拓宽课内外学习的途径。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教师要把好由课内到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领略更广阔的天地。

1.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推荐阅读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有120篇(段),推荐学生阅读的材料涵盖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等,还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读物,这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采用朗读、欣赏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强烈愿望。我们还要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如向喜欢探险的学生推荐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向喜欢旅游的学生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向喜欢幻想的学生推荐科普科幻读物,等等。

2.以教材为依托,拓宽阅读渠道。

语文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深层渗透,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物,让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中、自然生活中学习语文,通过网络、媒体、课外阅读丰富学习生活。如在教学《匆匆》后,可与学生共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学《少年闰土》后,可建议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乡》。教师还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平行迁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单元时,可布置学生调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风民俗,既可写一个调查报告,又可做一份手抄报。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筛选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帮助学生结牢耐用之网,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以课内的经典阅读带动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并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学习中,使语文课堂训练和课堂以外的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95

语文是学生在小学时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主要是学习我们的母语,所以,学习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进行解决。本文主要讲述关于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情景教学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当前课堂现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景式教学和进行情景教学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好情景教学做了一定程度的剖析,下面就来详细的讲述一下。

一、小学语文当前课堂现状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还是维持着原来的传统模式,主要是小学语文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语文老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需要把相关的课程讲好,让学生能够更加好、更加快的学好语文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生作为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则需要针对与语文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就好。这样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接受知识过于被动,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需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堂的这一局面,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加的高。

例如,学习古诗时,主要就是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古诗作者、古诗的写作背景、古诗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介绍,学生在上课时主要就是对于,语文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理解并做一下笔记,然后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对于古诗进行背诵,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的考试项目,主要就是对于古诗词的背诵。但是,这样的针对于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模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学生对于相关的诗句是能够通过机械的记忆解决,但是,学生对于相关古诗词的理解却是不够深刻的,等到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需要对于古诗词有进一步的理解时,不少的学生就会感到头疼,这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导致的。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需要改变这一方面的问题,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景式教学

(一)要进行逐步转换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地进行适应

关于在小学语文中实行情景教学这一新颖的模式,需要小学语文老师进行一个过渡的过程,让学生对于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有一个初步的适应阶段,让情景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因此,针对于这个方面,就需要语文老师进行详细的思考和研究,找到最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这一新形势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举例来说,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现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像是语文老师在讲《静夜思》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于古诗有一个理解,在上课时,语文老师就可以找学生起来说一下他对《静夜思》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具体描述一下他看完古诗,在脑海中所想象的画面,在语文老师讲之前,通过学生的描述就可以将其他学生代入一个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就是这样首先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进行情景教学,学生逐步的适应,进而再在整个语文课堂中全面的推广开来。

(二)带领学生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在进行过渡阶段之后,小学语文老师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全方位的实行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更加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参与到一个更加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学习语文更加具有积极性。关于这一方面,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做进一步的努力,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课文《少年闰土》时,语文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文章阅读熟练,对于文章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在上课时,语文老师在讲完文章的大体内容之后,就可以找学生上台来说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语文老师也可以单独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先给参与演出的学生分好角色,让学生在课下把相关的语句读熟。然后再在课上进行表演,其他没有参与演出的学生,则作为观众,在下面观看表演。语文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三)及时听取学生对于情景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相关的调整

语文老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学习语文,所以,学生对于情景教学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对于情景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根据学生的适应程度进行相关的调节。并让学生对于情景教学不妥的地方提出相关的意见,这样语文老师才能进行及时的改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活跃度。

三、进行情景教学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让学生从一个学习语文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学习语文主动参与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提高,并且学生一改之前的被动学习情况,主动进行相关的学习,这就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二)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老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运用更加新颖,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情景教学模式,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这也是对于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提高。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篇12

初中生语文作文的整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应用向量定向的方法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所谓定量,指的是素材积累的数量要确定,学生需要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外时间来完成相应素材的积累。在一周的时间内,每天依次完成生活日记、佳句天成、读书笔记、诗海泛舟、成语演义、名言撷珠等定向专题的素材积累。语文作文教师还可以在作文课前带领学生进行“课前十分钟”等活动,每天对学生的积累工作进行抽查,让抽到的学生让给全班师生分享自己所积累的素材。所谓定向,指的是素材积累的方向要确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名言、小诗、成语、名著经典片断、生活细节、佳词妙句等素材进行定向积累。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掌握、背诵、简评、品味自己所积累的素材, 并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形成良好的习惯。实践证明,初中生通过定量定向法的实施,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一、读写结合,从课文阅读中积累素材

当今时代信息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阅读,但是我们必须肯定的是,课本永远是学生最好的学习途径之一,而且课本中收录了多篇优秀的文章就是学生的作文资源。比如初中课本中的《少年闰土》《故乡》一文中,鲁迅描写闰土的句子是这样的:“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而句子中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小毡帽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可以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如同学们能用什么样的句子来描述你周围的人?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用仿写、想象写话以外,还应该在课后安排学生写读后感、改写课文、续写课文等等。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持让学生们做到读写结合,细心的阅读课文,准确的找到读写结合的点,学生就能够在阅读课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优秀的写作素材。

二、大量阅读、背诵,丰富素材积累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有读书背书的文化传统。要想让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有内容,就必须让他们背诵佳句、朗读好词、多读多背、勤读勤背,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是有益无害的,因为只有他们脑袋里有东西,才能在写作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主题不断涌出大脑记忆的词句或片段。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收录了大量的小段篇章来让学生们作为课外阅读,而这些文章都是琅琅上口的,而且有一定篇章的课文都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默写或背诵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或抽查,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首先要合理的利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资源,来让学生从开始就养成爱积累、爱背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写作的时候做到“笔下有话”。

其次,对于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资源,包括语段、诗文、文选,都是作家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琢磨,推敲出来的,不管是文章的整体布局还是措辞都值得借鉴。我们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多记、多背、多看、多读。

三、注重运用,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学生在积累作文材料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素材常常都是不连贯的、零星的词句或者片段。而作文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范围非常广,这个范围不仅包括课堂上的阅读部分,还包括校内及校外丰富的课外实践、日常生活实践等。身边的事和人,不管是昨天的,还是今天的,与学生的美好梦想相关的,只要是关系学生的思想活动以及生活的,都可以成为作文的源泉,与作文息息相关。作文的素材主要的来源是生活,生活越丰富,感触越深,写作的功底越好。我们教师应该有意的去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他们的身边就地取材,让他们学会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不管是观察什么事物,应该努力做好“四多”:多问、多记、多看、多听。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仔细,反复推敲,比较分析的优秀习惯,做一个用心观察和生活的人。比如我们教师在课上讲授的是一种动物或者植物的课文后,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学过的写作方法,进入大自然,了解社会,走出教室去观察一种动物或者一种植物以及周围的事物,自己体会怎么想,怎么看,怎么描述,并同作者的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把生活实践中丰富多彩的印象和描述装进脑子,收录多种多样的素材,牢固他们的记忆,作文的时候就可以有米下锅啦。

四、小结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上面的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积累也是语文作文的活水和源头。作文的灵魂是主体,作文的血肉是素材。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有计划和有步骤的多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技巧,努力坚持并养成良好积累素材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将这些素材很好的运用进来,带有丰富生活气息的好作文就手到擒来了。

参考文献:

[1]张秀珍.浅谈作文素材积累教学[J].科技文汇,2008.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