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2-07-05 19:38: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少年闰土课堂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

篇1

一、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四步互动式"。

(一)、预习发放指导

教师给学生们课前指引学习研究的路径,要认真指导学生预习,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内容既有基础知识的掌握,资料的搜集整理,还应有文本的阅读理解(课文整体感知、结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含义深刻句子的品味),文本阅读理解一定要注意精心设计问题,便于学生动脑思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主动接受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激发学生们学习的趣味性、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主要布置以下预习任务:1、搜集鲁迅先生的相关资料,了解鲁迅。2、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在文中勾画出7个生字和5个词语,并把注音和词义积累在预习本上。3、二读课文,找出闰土讲述的几件趣事,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4、再读课文,划出并体会含义深刻或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可以让小组讨论制定预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小组轮流对全班同学布置预习任务,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课前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进入自主预习环节,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和与之相关资料,探究、感悟、吸收、积累新知识,并记录整理学习笔记,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疑点问题进行圈点勾画加以梳理,准备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质疑。自主学习关键是预习时间的调配。精读课文或预习量大的课文,专门安排一节预习课;略读课文或预习量少的课文让学生课余时间完成。这一环节的重点是教师要辅导学生养成如何整理笔记,如何梳理问题或疑点的习惯。这一环节的难点是预习结果的督促检查,教师可用随机抽查批改、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流检查等多种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三)、课中交流展示

教师通过情景创设进入课堂后,教师或学生先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接着进入展示环节。此环节首先按预习指导分组在课堂上通过黑板展示、多媒体展示或小组交流展示等方法把预习结果呈现给大家。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分六个组进行展示:1、生字注音和多音字;2、词语解释和近反义词;3、鲁迅介绍;4、闰土讲述的四件趣事和闰土形象;5、含义深刻的句子;6、朗读课文。其次让展示同学或本组其他同学充当小老师角色,小教师设计问题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问题设计突出应考训练和分层训练,尤其利用简单题目关注学困生的展示,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少年闰土》中学生设计的题目:给生字注音组词,给多音字注音;词语造句,写近反义词;四件趣事中"雪地捕鸟"文中哪几自然段讲述?闰土"见多识广"的特点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等等。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对知识内容进行评价、点拨和总结,来体现教师主导地位。最终达到同学间、师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对疑点问题通过相互讨论辩解得到解决。交流结束后指导学生完善、修改自己读书笔记。

(四)、课后拓展提升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练习册等复习资料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针对教材内容的感悟认识,还可以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或研究型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或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系统的梳理和写作练习(日记)等。如:学习《少年闰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故乡》后,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性格的巨大反差,理解造成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或学习课文外貌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仿写老师或同学外貌,写的时候不出人名,只写特征,让全班同学猜猜是谁等。

"四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使我的语文课堂比以前变得活泼而生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能够在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成绩。多年的教学探索深深领会到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深入,我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升语文素养整体的关键。

(一)、调控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总以一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尊容"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把自已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的思想松绑,放飞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发挥学生积极创造力。这将改变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形成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解除束缚,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知品位,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一个个昏昏沉沉。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对课文内容进行积极的探究。我倡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学生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

篇2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大教育家孔子的这句话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学的积极性会大大的增强。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如何培养兴趣?

1、开展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学习语文,最好的办法是读文,逐步引导学生从朗读到默读,从慢读到速读,由博返约,百读不倦。朗读比赛的形式也可多样的,如分角色朗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等。引导学生朗读古代诗和现代诗,应该注意讲清它们的区别,注意知道学生把握节奏、轻重、长短、语气等。比赛结束后给予一定的奖励或鼓励。这样,既扩大了阅读面,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励,不仅要引导学生朗读课内的,还要朗读课外的;不仅要读,还要学会欣赏,学会感受美。这样,学生的朗读兴趣就会不断地提高起来。

2、拓展"说话"小舞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每节课利用5——8分钟开展"每课一讲"、"每日一语"等活动。"每日一讲"即让学生上台亮相,讲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则故事、一次经历、一个谜语或一个成语。"每课一讲"让学生在寻找中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感受生活的体验,将学生的眼光引向书本,引向每天的报纸和新出版的刊物,教师也适当推荐提供一些读物,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每日一语"则是要学生为班组长或为同学送一句格言或名句。这种"说话"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还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摘录名言警句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了写作的词汇,丰富了写作的语言。

二、授之方法,培养技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养成了自学能力的第一步,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学能力,还得授以适当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

1、沉入文本,学会预习。

学生要逐字逐句,逐层逐段地认真读书,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自查工具书,让学生学会在文中圈点、批注、笔记,课堂上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课堂形式的改变能引发学生自学的自觉性,同学间的交流是自身能力的再现,及时的鼓励则是进步的催化剂。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预习文章。如让学生做读书卡片,摘录作者相关介绍、好词好句好段等,逐步学会积累。

2、品读课文,掌握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头脑灵活这一特点,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强心理的体验。如品读《故乡》中闰土的少年形象时,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段加以分析。教学过程是"扶"的过程,教学"中年闰土"时,就要求学生仿效分析"少年闰土"的方法进行思考,这是"放"的过程,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持久的训练,学生的自学得到了实践的锻炼,自学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生的敢问、善问才能让学生的自学成为自发、自觉的行为。品读文章目的是更深层次的阅读,要求学生对一些好词好句进行分析鉴赏,讲清理由;也可以对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做探讨,逐步学会感悟。写阅读笔记是自学的好助手,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应鼓励并提倡学生应用。

3、读写结合,大胆运用。

由博返约,精读是为了理解、交流、应用,在阅读教学中大胆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激读,这对巩固阅读成果颇有帮助。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可让学生学习其中多视角写人的方法写自己身边的一位很有特点的亲人或者朋友,使学生在仿写中品味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搭建舞台,巩固成果。

教师要善于搭建学生展示的舞台,把平时的习得加以展示,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如通过一个专题性阅读,让学生把学习收获充分交流,并且评奖。这样,一批优秀学生就会脱颖而出,然后通过学优生来带动学差生。实际教学中,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优劣互补),充分体现协同合作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单个学习,其进步是不明显的,然而一旦融进了群体,他们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会得以充分发挥,并形成一个你逐我赶的局面。这样一来,落后的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便会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其自学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家校合作,培养毅力。

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战胜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学生读书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家校合作是个有效的方法。家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要尽可能的提供相应的物质保证。如父母多给子女购买一些课外读物,父母自身的垂范,加强督促,使那些不太自觉的学生有一定的鞭策等。这样,学生的自学习惯会得以巩固和形成,且终生受益。培养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应在学习生活中坚持不懈,学生也要有信心和自觉性,以及顽强的自学意志力,这样才不会半途而废。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该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文章只有多读,学习只有更勤奋,才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课内外紧密结合,家校多多合作,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才能指日可待。

五、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篇3

学生在进行学校之前的阅读活动大都是被动与依赖性的,其不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而在进入学校之后就开始了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与掌握,对拼音、字句、段落以及篇章等都有了完整系统的学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格外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兴趣的养成。采取有效的兴趣培养策略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的提高,积累语言素材并且真正的感受到阅读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形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课堂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活泼的阅读情境,能够使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进而将教师的教学要求合理的转化为自身对知识的需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转变被动的地位,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探索与课堂的阅读,培养自身对课堂阅读的极大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合理的创设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课堂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阅读与学习,促进脑与手的共同发展。其次,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对阅读材料中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想象与感受,在教学开始之前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产生。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并且在进行朗读的同时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且大胆的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大有裨益,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具有教学意义,能够使其充分的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主题与表现的方式。合理的创设问题型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在阅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水平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题目尽情地提出问题,例如“田忌与谁赛马?”、“赛马的过程如何并得到了怎样的结果”等等。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起自身的阅读热情与积极性。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可以布置分角色朗读的课堂阅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中人物的特点并得出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课堂学习中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过程中,培养对课堂阅读的学习兴趣。

二、拓展阅读空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要注重为学生拓展课内外阅读空间,以培养其对阅读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内的书本与课外的资料甚至是自然中培养阅读的情趣,使学生的阅读视野能够大大的拓宽,阅读范围得到扩大,阅读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应当组织与号召学生在班级内建立图书漂流角,将平日阅读过的旧书自发送到图书角,使全班同学都能够充实课余时间。并且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举行定期的图书阅读汇报会,交流各自的感想,促进共同阅读。学生的阅读与学习的空间不仅仅限于课堂之内,教师还应当促使学生投身于生活周边丰富的社会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中,在大自然与社会集体实践中丰富自身的见闻,在广袤的空间中进行思考与创造,突破传统教材教学形式的禁锢,使语文的学习与阅读充满乐趣。

例如,在进行西师版第十一册第六单元《匆匆》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朗读与展示作者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名篇如《荷塘月色》、《春》等作为课外的拓展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能够对朱自清其人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日后的学习中有丰富的阅读素材积累。并且在学习其它朱自清散文时由于有一定的了解而有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与热爱,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开展交流活动,巩固学生阅读兴趣

在课堂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阅读交流活动的展开,交流活动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学生与书本三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与书本进行沟通交流后,教师的参与使得交流的对象转变为教师与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保持耐心的态度与认真倾听的习惯,了解学生对作品文章的了解与感受,通过对学生观点的把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与疑惑的内容,并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教师要运用诚恳与真实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自由与自主,进而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巩固其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自由与适时的指导,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自内心的热爱阅读,巩固与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进行西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少年闰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前问题,如“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是什么?”、“闰土对作者产生的影响有什么?”等等。与学生共同进行寻找和探讨,并要求学生表述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理解,教师通过耐心的聆听对学生提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课堂阅读的兴趣培养时,要注重具体阅读方法的传授与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教导。给小学生创设融洽的课堂阅读氛围并且充分的给学生拓展阅读空间,同时还要注重阅读后的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素养,并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湘.让热爱阅读的种子在阅读教学中发芽―浅谈对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教改聚焦.2013(04):176.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心的灵动,是精神迸发的火花。如何采取有效的作文训练手段,让我们的学生处在热情奔放的写作状态下,写出清新可人,充满灵性的文字,是我们语文教学者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尝试的热点。笔者也在这方面作过一些努力。现将作文教学的几点感受总结如下:

1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丰富的材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适合其年龄,适合其文化层次的各种书籍,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遇到好词句,好作品,能背诵就背诵,能笔记就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进行各类竞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我曾经进行过成语接龙竞赛,“我的笔记”展览赛,诗词的背诵赛,口头即兴作文竞赛等。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最原始的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和世态人情。

2巧用兴趣“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对学生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转移到观察写作上来。

2.1围绕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材

写作时,学生常感无话可写,无事可说,他们总认为写有意义的事,就要写轰轰烈烈、影响很大的事,面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内容可写。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把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作文无事可写而发愁了。

2.2将作文题生动化,亲切化

作文题对学生作文而言很重要,有些作文题生硬、宽泛,常常令学生望而生畏、无从下笔,针对这种现象,将作文题通俗化、形象化。如提取《误会》、《今天真好》、《这件事不该发生》、《妈妈,您累了吗?》等一类题目进行训练,引导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提取素材,从小事挖掘其深远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2.3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过渡到会写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课时,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文段,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在浓厚的学习和模仿兴趣中。这样以读带写,再以同桌为描写对象,通过准确而生动描写,一个个极具个性的人物跃然纸上。在此基础上,再将零散的片段的写作知识系统化,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抓住激励机制,促成学生写作的飞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