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2-08-11 16:06: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防护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防护措施

篇1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工作中回收各种被污染的带致病菌的医疗器材的集中场所。在工作中怕麻烦经常不使用防护用品,缺乏自我防护知识,易导致医护人员感染到各种疾病。

1造成人员的危害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工作人员的自身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工作人员对操作常规、工作态度观念不强;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负责全院各科室使用并可回收的物品,工作量大,手套经常破损。夏季手套不透气,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时图方便不愿戴,直接用手接触污物,这些物品上面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每天接触这些物品,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机会很大,从而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1.2锐利器械的损伤针刺伤或锐器物的损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供应中心护士在处理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或传递剪刀、针、钳等过程中易损伤自己和他人造成意外伤害,是最常见。

1.3高温、寒冷、潮湿的工作环境脉动真空灭菌器运行时所散发出的热量,在夏季可使灭菌室的温度达到40℃以上,极易发生中暑,使用煮沸槽时易造成烫伤。清洗是供应中心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冷水。寒冷、潮湿易使人患上风湿性关节炎。

1.4噪音危害噪音来源于干燥柜、超声机、脉动真空灭菌器、清洗器械的流水声、新风的吵杂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等。随着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间的延长,易引起听力下降、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1.5紫外线在通过空气时,使空气的氧电离产生臭氧,因其具有强大的氧化作用,从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因工作需要难免时常拿取物品,紫外线对皮肤、黏膜可引起炎性反应,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紫外线消毒后供应室高浓度臭氧也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6化学因素含氯消毒剂清洁桌面、地面等消毒,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吸入后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损害,另外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

1.7生物性因素供应中心在回收、交换物品过程中要清点各种器械,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液、体液和其他污物,使用单位往往未做初处理,其中还经常带有一些针头、刀片等锐利器械,有被刺伤的可能,刺伤后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感染。

1.8心理因素针刺伤造成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心理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尤其是发生了HⅣ阳性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多数遭受HIV污染的针刺伤者都会产生重度或中度的悲观情绪,而对病人的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剧卫生人员的心理压力。

2安全防护措施

2.1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对回收污染物品一律以传染性物品对待,防患于未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避免血液传播性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也避免了经工作人员造成院内感染。收集有关安全防护信息,每月组织供应室人员学习,并做安全总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2预防器械伤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回收及处理前要穿戴好防护用品,工作中要谨慎、小心,动作要轻、慢,坚持戴手套,克服怕麻烦和侥幸心理,手套破了及时更换。取锐利器械时用血管钳、镊子进行操作。如果在清洗、包装时被锐利器械刺伤时要马上进行伤口处理,轻轻挤出伤口血液,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及时清理,溅到脸上、眼睛时,用洗眼器冲洗10分钟。供应室全体人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2.3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保证在任何时间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及正确的操作规范。

2.4使用脉动真空灭菌器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防止意外,灭菌完毕取放物品时应戴手套和袖套防止烫伤,在各工作间要安装空气消毒设备和通风降温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正确积极应用防护用品,如帽子、手套、口罩等。

2.5科室机器应定人管理、定期维护和保养,必要时要更新设备,工作时不要大声喧哗等,操作时轻拿轻放,尽量减少噪音的产生。

2.6清洗时正确戴帽子、口罩、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穿防水衣、防水鞋。清洗时在水下操作,防止产生气溶胶。脱手套后正确洗手,坚持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但也是平时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2.7化学因素的防护超声清洗时随时盖上盖子。紫外线消毒必须是封闭空间,人不在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后至少30分钟后才能进入,应尽量安排在中午或下班人少时。消毒过程中如必须进室取物,应关上紫外线灯。

篇2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57-01

消毒供应室担负全院的消毒用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保管、发放。它既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也是发生医院交叉感染等职业危害较多的科室之一。随着灭菌方法的改进和化学消毒剂的广泛使用,危害供应室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随之增多,其中包括生物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个人防护,可对工作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职业损伤。为保护医院供应室人员自身的职业健康,必需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因素:(1)高温、潮湿:压力蒸汽灭菌器在运作中散发大量的热气,温度高,湿度大,散热慢,尤其在夏季,经常是汗流浃背,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在高温下作业易出现疲惫、引起中暑、感冒。在灭菌操作过程中和灭菌后取物品时,会被蒸汽管道和灭菌器烫伤皮肤,特别是国产压力蒸汽灭菌器,其散热远超过进口设备。(2)噪音:供应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超声清洗机、排风扇、烘干机、洗衣机、预真空灭菌器等,预真空灭菌器在抽真空时的噪音强度在90-98dB,而我国对工作区噪音标准极限值55-60Db.长期生活在85dB以上的环境中,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耳聋者可达50以上,超过115dB的噪音就会造成永久性耳聋。长期受到噪声刺激了引起头痛、头晕、听力下降、疲劳、烦躁等症状,对女性可造成生理机能紊乱,危害她们的身心健康。(3)紫外线的损伤:过量紫外线引起光化学反应,对人体的皮肤、眼睛造成损害,大量紫外线的照射可造成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表现为暴露部分出现单个和多个平顶型角化层增厚,医学上分析,这是一种癌前病变。此外,三氯消毒机产生的臭氧是眼和肺危险的刺激剂,高浓度的臭氧使人产生头痛、头晕、胸闷等不适感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1)目前供应室使用最多的化学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挥发性,吸入人体可引起支气管炎,损伤呼吸道黏膜,造成胸闷气喘等不良反应,还可引起眼胀痛、过敏、结膜炎。人体长时间接触对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2)EO气体的危害,EO气体灭菌后有一个缓慢的排出过程,室内空气中EO超过标准,可刺激人的眼睛、呼吸道,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将对供应室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1)锐利器械的损伤是医院供应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约占供应室职业性危害的50%,在清点回收物品时极有可能被针头、刀片等锐利物品刺伤的危害。(2)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存在供应室回收的大量污物上,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乙型肝炎的危害性为2-40%,感染丙型肝炎的为3-10%,感染艾滋病的为0.2-0.5%,当健康者吸收了7-10ml含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能造成乙肝传播。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1)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工作,要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合理的安排人员换轮转,减少工作人员的体力透支,尤其在夏季,备用防暑降温药物,防止夏季中暑。灭菌见要做到空气流通,合理安排消毒物品,集中、分类灭菌,取放消毒物品时穿长袖衣服戴棉布手套,注意防止烫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洗刷物品时戴防护手套,穿长筒防水靴及防水围裙。(2)建造供应室的工作间时要采取隔音装备,机器设备安装消音设备,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和调试,减少噪音的产生。进出工作间时,及时将操作间的门关闭,阻断噪声的传递。在不可避免的噪声环境下工作时,可加戴专用耳塞。(3)使用紫外线和三氯消毒机时,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避免人员暴露,而被其照射受伤,尤其是避免双眼直视紫外线,引起角膜受损,如出现受损症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2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1)盛放化学消毒液的器皿需加盖,取放物品时应及时将容器盖盖严,减少气体挥发,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危害。配制化学消毒液时,对工作人员要求带好口罩、帽子等防护面具,掌握配制方法、配制浓度和注意事项,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溅入眼内或皮肤上,立即用流动水反复冲洗,减少化学消毒液对皮肤粘膜的损伤。(2)安装EO消毒柜应选择好合适位置,有利于EO消毒柜的尾气的排放。使用EO消毒时,要求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定期进行维修保养。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1)处理锐利器械时,用钳子夹取污染的物品。督促科室对使用过的器械进行初步消毒处理,供应室应备有意外伤害的应急预案,工作人员要熟知操作过程。如在工作中不小心被锐利器械刺伤,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在伤口处挤出血液,用碘伏或酒精擦拭受伤部位,包扎伤口,如遇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特殊感染时,要及时上报医院,才去补救措施。(2)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必要的先进设备,如全自动清洗机,尽量减少手工清洗,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加强防护意识,注意自我保护,降低因职业暴露而感染。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97-01

1 职业危害

1.1 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

化疗药物的准备过程中,玻璃瓶破裂,安瓶打开时药液向外飞溅,稀释瓶内压力太大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导致药液外溢而使之造成危害;操作过程中针头脱落,药液溢出;护士在注射过程中意外损伤自己;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当、污染工作环境、手、食物等造成职业危害。

1.2 职业危害途径

操作者在接触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消化道摄入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

1.3 职业危害主要表现

1.3.1 白细胞下降: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3.2 机体免疫力下降:化疗药物一般多是免疫抑制药,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抑制。

1.3.3 月经异常,脱发:有文献报道,随着护士在肿瘤科工作时间的延长,月经异常和脱发发生率明显增加。

1.3.4 致畸:护士在怀孕期间接触化疗药物,可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胎儿发育异常,导致畸形。

1.3.5 皮肤黏膜过敏反应

1.3.6 器官的损伤:心、肺、肝、肾都有不同程度损伤。

2 防护现状

2.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化疗药物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是我院化疗药物防护措施落实现状:

我院设有肿瘤专科,负责大部分肿瘤化疗,其它内、外、妇、儿也有少量的化疗。我院肿瘤专科护士能严格执行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穿隔水防护衣98% ,戴口罩帽子100% ,双层手套100% ,防护眼镜31% 。设备配置到位,治疗室装有通风设备,配有生物安全柜,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到位。但是非肿瘤专科护士防护意识较差,防护措施落实不完善:穿隔水防护衣21% ,戴口罩帽子100% ,戴防护眼镜0% ,戴手套100% ,但不符合要求:(单层)设备配置不完善,无生物安全柜,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到位。

2.2 对比肿瘤专科和非肿瘤专科发现:肿瘤专科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较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设备配置完善,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到位。而非肿瘤科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设备配置不完善,对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到位。

3 管理措施

3.1 加强化疗防护知识学习,组织培训化疗专科护士。可通过办学习班,选派护士到大型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不定期进行化疗防护知识考核、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

3.2 严格执行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接触化疗药物时必需穿防护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并使用聚氯乙烯手套外加乳胶手套。

3.3 设备配置、环境的要求:治疗室要通风并安装排风扇;肿瘤专科要配备生物安全柜,化疗专用治疗用品要准备齐全。

3.4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包括合理排班,避免一名护士长期接触化疗药品,孕期及哺乳期应避免接触化疗药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篇4

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是保证医院的临床安全及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供应室护士承担着全院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灭菌、消毒及发放,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着他们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注意自我防护,很容易造成职业性危害,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为了保证供应室护士的健康安全,现将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分析如下。

职业危害因素

生物性因素:随着医院供应室的管理逐步规范,所有手术器械、医疗护理用品都需要回收到供应室进行集中洗濯、消毒、包装、灭菌。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与含多种微生物的物品频繁接触,若自我防护不到位,极易出现职业暴露,从而感染多种传染病。

物理性因素:供应室护士每天要与消毒锅接触,容易发生烫伤;针刺伤与锐器伤发生率也较高;各种器械产生的噪音会导致工作人员听力受损。长此以往,护士会出现种种不适,导致抵抗力下降,身体健康受到直接影响。

化学性因素:目前常用的消毒剂都有很强的腐蚀性、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接触,会导致皮肤黏膜、眼部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致脏器损伤或癌变。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由于缺乏专业培训,部分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安全隐患认识不足,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不能有效地利用防护用具来很好的保护自己;没有形成很好的防护意识与行为习惯,导致暴露引发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生物性危害防护措施:①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理人员在接触污染物品时,必须佩戴防护用品;回收的物品,必须严格遵守先消毒后清洗的原则,操作前后都应先洗手,如手部有伤口应小心包扎并佩戴双重防护手套,手套潮湿或破损应立即更换。②加强环境管理,对“三区”进行严格划分,并采用实际屏障隔开,各区域定岗定位,人员不得随意走动,不得交叉作业,各区物品按由“污”到“洁”的操作流程,不得逆行。

物理性危害防护措施:①加强职业暴露防护培训,要求人人掌握被利器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减少污染利器刺伤后的疾病感染机会。护理人员一旦发生被锐器刺伤,应立即挤出受伤部位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复合碘消毒伤口,必要时进行包扎,一般的锐器刺伤报告护士长,若确定是被感染患者使用过的锐器刺伤,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进行相关预防性治疗,随访观察1~6个月。②噪声防护,对供应室的噪声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扩建供应室,使空间更宽敞,噪声控制在安全卫生标准以内,对破旧设备进行淘汰,仪器和设备做定期保养和检修,减少噪音的产生。

篇5

急诊科接治的多是突发性、急、危、重症患者,一切医疗护理过程均以"急"为中心,由于急诊科工作和环境的特殊性,在急诊工作中的护士职业带来的危害,引起护士与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暴露与防护作探讨,以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改善职业环境,把职业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1危害因素

1.1损伤性因素 急诊科护士由于工作节奏紧张,工作量大,被锐利器械损伤的机率比其他科室的护士高得多。另外,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如:针头使用后双手重新套上针帽、徒手掰安瓿等,都可能造成锐器及针刺伤,而锐器及针刺伤是传播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急诊护士抢救患者时争分夺秒,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患者。因此,针刺伤对急诊护士来说,危害性更大[1]。

1.2物理性因素 急诊科护士经常搬运、转运患者,搬运患者频繁,腰部受力较多,易导致腰背痛、关节伤,加上护理工作量大,抢救时需长时间站立,频繁的走动,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比较高,其次,急诊科工作环境:人流量大,以及各种抢救设备的声音,加上患者的声,护士长期处于强噪声的环境中,易造成情绪不稳定,易激怒,并导致头痛、头晕、耳鸣、血压升高等[2]。噪音可引起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改变[3]。

1.3生物性因素 急诊科接收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外伤及危重患者,在诊治前未做任何检验即实施对症处理及抢救,容易接触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泻物等,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主要是HIV、HBV、HCV等,其中HIV血液传播的效率高,一次即可感染[4]。

1.4化学性因素 急诊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如: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这些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影响[5]。戊二醛可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等。目前临床常用的含氯消毒剂作为一种高效、广谱消毒剂,在高浓度含氯消毒剂环境中,工作人员出现流泪、异物感、恶心、咳嗽等,应考虑氯气中毒。

1.5社会心理因素 急诊工作突发事件多、工作量大、不确定因素多,患者家属对医疗期望值与实际的落差往往迁怒于护士,护士长期面对患者及家属的抱怨,甚至伤害,长期在高压状态下,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对所处工作环境产生恐惧心理;护士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劳动强度大,节奏紧张,易产生疲劳感、腰腿痛、胃痛等的发生率比病房护士高,这与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较长时间站立,为抢救危重患者不能按时就餐有关。另外,急诊科护士常因工作需要不断的轮班、换班、经常加班、长期超负荷工作,使护士受到与工作有关的伤害增多,增加了出现意外、疲倦和精神紧张的机会,患者及家属对抢救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也会造成护士精神紧张。谨慎紧张可以引起多个系统的身心疾病,如神经性厌食、溃疡病、心率不齐、月经不调,神经性头痛等。

1.6医院暴力的危害 医院暴力的侵犯是一个全球性的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2002年国际护士会发表了《工作场所暴力应对指导原则》日,急诊科患者情况比较复杂,文化层次、经济状况不同,如打架、醉酒、吸毒、自杀等,这些患者及其家属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一进急诊科,就要求立即为其诊治,尤其在节假日、夜间患者多、护士少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没有过多的时间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易发生争执,这样一来 ,护士的人生安全受到威胁,工作积极性大大受挫。

2防护措施

2.1损伤的防护 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忙而不乱,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安全处理使用过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要求护士治疗时携带锐器收集容器,以便及时处理针头,减少污染针头时间,避免引发针刺伤。

2.2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对于物理因素的防护,急诊科护士学习和掌握正确而有效的搬运姿势,避免肌肉脊柱骨损伤及腰背肌肉扭伤的发生。护士在搬运患者时,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降低人体重心,扩大支持面,保持身体平稳,站立、行走时克服强制,平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休息时抬高下肢,以利静脉回流,上班时穿弹力袜等,以减少静脉曲张的发生。

2.3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严格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做每项护理操作前后均应严格洗手,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防护衣并戴防护眼罩,若不慎被污染,应及时妥善处理。

2.4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护士应熟练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在配制消毒液的过程中配戴口罩及橡胶手套,必要时配戴眼罩,减少消毒剂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密闭存储,防止溅溢、外溢,并注意通风,降低空气中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2.5社会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合理排班,适当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心情舒畅,摆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作用和价值,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技术,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把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护士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干扰,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管理者要关心体贴护士,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尊重他们付出的努力,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支持,以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患者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服务[6]。护士也必须规范护理行为,才能既保证患者的安全,又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避免护患纠纷发生[7]。

2.6医院暴力危害的防护 急诊科护士常会遇到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处理,让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遇到不理智的家属或患者,不要和他们争执,要沉着、冷静,反应敏捷,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必要时回避,及时通知保卫科。

3结论

急诊科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相对集中的场所,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具有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而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医院管理层也加大了在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我院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定,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大大降低了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认识及针刺伤的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5.

[2]林瑞琼,林小红.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哈尔滨医药,2005,25(6):98-100.

[3]魏代艳,王玉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6,4(1):62-63.

[4]周益秋.手术室护士的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6(18):34.

篇6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1],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2]。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3]。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4]。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5]。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6]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7]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外围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8]。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9]。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10]。

1.4 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2.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11]。

2.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12]。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13]。

2.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因工作对象、环境、社会地位、护患关系等造成心理紧张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继续教育等途径拓宽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前不久发生在深圳山厦医院的“钢盔事件”虽然只是个例,但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在这个极端个案中给我们敲响警钟[14]。

总之,护理人员维护好自身健康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医院及各科室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有充分的了解和重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努力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陈纪刚,陈健,王文静,等.浅论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和工作场所健康的实践一致性.环境的职业医学,2002,19(3):172-173.

[2] 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4,9(6):666-668.

[3] 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设施.现代护理,2001,2(6):67.

[4] Sorsa M,Hemminkik,VainioH,Occupational exposuree to anticancer drwgs-potcntinl and realhazards.Mutal Res,1995,154:135-149.

[5] Sessink PJ,Bos RP Evaltion of methods for monitoring occup etional exposure to cytosta tic drus.Drug saf,1999;20141:347-359.

[6] 谢金辉,王建瓴,节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以护士生死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2):87-90.

[7] 金力奋,何继亮,张美辨.抗肿瘤药接触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1):21-22.

[8]林虹,马淑清,黄敏霞.澳门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52.

[9]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10]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5.

[11] 哈智华.护士职业防护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4,18(6):957.

篇7

1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在未经诊断和病因不明的情况下,患者无意识地把病原体带入了医院,导致在医院流动人群之间的传播。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尿便、胸腔积液等分泌物,手术切下的标本,被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若不注意防护,不仅可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染媒介[1]。病情危重患者病情常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常忽视了自身的防护,使护士极易被感染疾病。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 一次即可感染。

1.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可导致头痛、职业性皮炎、鼻炎、哮喘,甚至可导致妊娠期护士胎儿畸形、流产。吸入性是医务人员特别是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人员的危害之一。长期吸入挥发性麻醉剂, 会影响肝、肾功能及维生素B12正常代谢, 并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以及导致女性自然流产发生率增加[2]。

1.3 物理性因素

1.3.1 锐器伤 锐器伤害是护士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注射器针刺伤, 其次为手术缝针、刀片、玻璃类器械刺伤等。其损害不仅在于刺伤本身,而是更可传播疾病。

1.3.2 负重伤 由于搬运重物或患者,不正确的弯腰、超时站立均可造成护士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柱、关节损伤。

1.3.3 辐射、噪音危害 辐射多来源于X机和心电监护仪。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 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甚至致癌、致畸。噪音主要来源于各种报警声、仪器的机械声、部分医疗操作声、工作人员的说话声、患者的声等。长时间在高噪音环境内, 可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1.4 心理性因素 护士经常会面对患者的痛苦、焦虑、死亡, 护士遇有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时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重;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期盼过高,频繁的夜班也使护士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加上还承担着抚养后代和管理家务的重担, 容易造成护士身心疲劳。 其疲溃感较其它职业严重。

2职业防护现状

2.1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护理界长期强调不怕脏、不怕累的敬业精神,导致护理人员对个人防护的重视不够;临床实际中理论清楚,但实际操作简化;信赖多年穿戴习惯,感觉戴手套操作不方便;不少护士因工作繁忙,认为六步洗手太麻烦,且擦手工具不规范,容易造成再次污染。

2.2 合理应用安全防护技能较差,对血源性传染疾病认知度不高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血源性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护理人员中98%在工作中被利器刺伤过。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播性致病因子有10多种,最为重要的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

2.3 发生职业暴露后上报意识差 在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并用碘酊或肥皂及清水冲洗伤口,及时上报,上报后按要求接受检查和暴露后预防。部分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后,恐慌感染上疾病不愿意上报;或者怕麻烦,错过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3 防护措施

3.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3.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3.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患者和帮助翻身。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3]。

3.4 重视洗手与戴手套 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要洗手。因此,一定要重视洗手并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3.5 提高认识,减少精神及心理压力 要积极应对各种压力,调节心态。通过沟通技巧的学习,正确处理护患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精湛的技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

4结论

综上所述,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和心理社会性危害。对于这些危害,相关医疗机构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这些危害因素的伤害。但是由于医院内各个科室收治的患者和科室设置的不同,各个科室护士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就有所区别;护士年龄、性格类型、职业情感、学历及工作年限的差别,与所遭受的危害及其程度也有所差别;再加上相关经费的不足等,制定全面科学规范的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处置预案,更有效地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值得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内镜在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内窥镜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经常暴露于各种危害因素之中,常常会受到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物和气溶胶的危害,使得内窥镜室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内窥镜室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 

        1.1感染性因素:在内镜操作中,患者的唾液、痰液、胃液、血液等,稍有不慎可喷至操作者头面及眼内,护理人员取活检时还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当中可能有传染性病毒和细菌,如幽门螺旋杆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分枝杆菌、大肠肝菌等。同时由于内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使用后的内镜表面及内腔均被患者粘液污染,护理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很容易被溅起的水花、管道注液时射出的水线污染面部、衣物或操作过程中手套破损直接接触污物。有资料显示,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AIDS)的几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AIDS的几率为0.1%,暴露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1]。

        1.2环境性因素

        1.2.1来自消毒液的危害:内镜室常用的消毒液是2%戊二醛、含氯消毒剂、75%乙醇、固定标本用的甲醛等易挥发液体,长期接触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存在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可引起荨麻疹、职业性哮喘,产生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等。

        1.2.2来自乳胶手套的危害:内镜室的护理人员使用的是一般性能的一次性乳胶手套,乳胶本身会引起各种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极少数情况下还可以造成休克。手套内的滑石粉还可使皮肤失水干燥或皲裂,引起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有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乳胶过敏已成为医护职业性气喘最重要的过敏原。

        1.2.3来自噪音的危害:内镜室是运用仪器进行工作的科室,仪器设备、电动吸引器等噪声污染及电离辐射等,使工作人员健康受到极大危胁,严重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对心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1.3生理和心理因素:内镜室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病人流动量大、工作琐碎、经常加班加点,工作时需长时间站立和接触大量的清洗液、消毒液和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活检组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使护士身心疲惫,易患下肢静脉曲张、焦虑、颈椎病及各种感染、过敏性疾病。

   2防范措施

篇9

【关键词】 医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其职业危害广泛地存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如放射线、紫外线、化学消毒荆、电磁波、铅污染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损害着医务人员的健康。了解职业危害,正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能提高对自身职业的防护意识。从而采取积极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遭受疾病的侵袭。因此,加强防护意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来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危害的类型

1.1 化学消毒剂的危害 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碘、含氯消毒剂等的广泛应用可造成空气污染,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都有损害,可导致过敏性皮炎、结膜炎、鼻炎、气管炎、变态反应甚至损害肝、肾及造血系统。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 物理性危害 高科技的医疗仪器如CT,核磁共振、激光、放射性核素等广泛应用虽提高了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但医务人员长期接触如防护不当引起蓄积可抑制骨髓造血、使白细胞减少、甚至致畸或致癌;臭氧的强氧化性对眼睛私膜和肺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能破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引起肺水肿和哮喘;医院的空调、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及报警声、病人的、电话铃声、物品及仪器的搬动声、人们的谈话声等噪声对人体的听觉系统有明显损害可导致听力下降;乳胶、橡胶制品及其滑石粉等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人、日积月累反复长期刺激可引起皮疹、麻疹、痰痒、哮喘等;洗衣房、供应科的高温、湿热环境导致人们体力消耗;医院使用的过氧乙酸、环氧乙烷、酒精等属于易燃易爆的液体或气体使用不当可导致烧伤、灼伤等;锐器损伤是物理性危害的一种常见损伤。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都是创伤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的感染率高达3%。

1.3 生物因素性危害 肝炎、结核、出血热等传染病科的医务人员不小心感染后,细菌、病毒、真菌检验室医务人员不知不觉中感染等。有报道,在2003年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数百人染病,竞高达总人数的17.66%,在各行业中居首位,现医务人员的生物因素职业危害也不容忽视。

1.4 运动功能性危害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移动或搬动病人或其他医疗用品时,如搬动姿势不正确,常使他们的脊柱损伤,另外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也易造成脊柱损伤。

1.5 心理及工作压力 医务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职业活动中受到职业紧张的影响。医院护理人员以女性为主,其生理特点如经期、孕期、哺乳期、以及家庭重担、工作繁重、身体疲劳,加上每天面对各种疾病、意外伤害(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及暴力事件等)以及死亡,这些特殊情况和紧张情绪影响她们的精神状态,如得不到释放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疾患。倒班不仅对医务人员正常生物节律有所影响,而且可导致睡眠和饮食习惯改变,影响其工作情绪与工作效率。

2. 各种危害的防护对策

2.1 实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适用于与所有病人接触时的措施,其内容包括:① 接触感染物品后立即洗手;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洗手时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处。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赫膜和污染物品时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体液等体内物质飞散污染到医务人员的眼、鼻、口中时应使用防护口罩、眼罩等。

③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或锐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以免刺伤他人。④使用后的围裙、隔离衣应立即脱去并进行洗手;一旦被血液污染就不能长时间穿着,被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被服应先选择化学消毒剂浸泡或高压灭菌后用洗衣机洗,否则被服应煮沸处理。

2.2 化疗药物防护原则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与化疗药物接触,有条件的医院对化疗药物应实行集中化管理、配备生物安全柜并严格按照配药操作规程执行,即配药前洗手穿防护衣,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聚氯乙烯手套,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操作时尽可能避免药液溢出防止污染、安瓶划伤皮肤;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排除瓶内压力以防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护士必须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后方可处理污染区;处理时严格按照化疗药物污染处理程序进行。

2.3 物理性伤害的防护 定期监测空气中的臭氧浓度。重视麻醉气体的排放,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防止泄露。使用电刀时要及时吸尽烟雾,定期开窗换气,加强手术室空气流通。对于噪声的防护,各科室应加强管理、保持工作环境安静,不许在工作场所嬉戏打闹,严格限制闲杂人员进人工作环境;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检修。保证医务人员的合理配置,避免在过度疲劳操作下发生事故及意外。

2.4 正确掌握消毒剂的使用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其使用范围。根据消毒剂作用水平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消毒剂,防止滥用消毒剂造成环境污染。如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仔细,不要将药液外溢,戴眼罩和乳胶手套,以免引起接触性皮炎;刺激性强、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加盖保存,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的浓度,减少对呼吸道刺激。

2.5 加强医学职业安全教育 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上岗培训和在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改变其不安全行为,教育如何避免针刺伤?针刺伤后如何处理?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教育医务人员持正确的移动或搬动病人及重物的姿势,避免脊柱损伤;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使医务人员有倾诉的地方,以缓解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职业危害的剖析,所有医疗从业人员均应充分认识到职业危害的严重性,高度重视职业防护,从预防抓起,通过防护知识的学习,安全规范的操作,保护自身健康,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74-02

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包括血液传播疾病、机械损伤、化学物质损伤等。尤其在遇到危、急重症患者时,护士常常都是在没有进行自我防护的情况下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这就会导致一些职业危害的发生。因此,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做好日常防护工作,可有效地降低护士发生职业危害。现将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来源及危害

1.1 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 ①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乙肝、丙肝、丁肝、梅毒和艾滋病等;②经体液传播,如脑脊液、胸腔积液、胸水、阴道分泌物等[1]。针刺伤是感染血液传播的主要途径。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环境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2],而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1.2 机械损伤 缝针刺伤占机械损伤中的首位,其次刀片割伤、一次性穿刺针头刺伤、注射器针头刺伤、安珀或安珀器损伤及损伤性医疗垃圾的损伤也很常见。机械性损伤引起的主要后果是增加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机会。

1.3 化学和物理危害 常用化学物质包括含氯消毒剂、碘酊、碘酒、戊二醛、乙醇、甲醛等;物理性的危害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时形成的有机氯化物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形等作用;紫外线灯消毒与皮肤接触,可使皮肤产生红斑;同时产生的臭氧可使人出现呼吸加快、变浅、胸闷、恶心、呕吐症状,还可出现肺水肿甚至死亡。水银也是医院常见的且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它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输液器、输血器等含有戴奥辛,有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4]。

1.4 药物污染 最常见的是化疗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当打开安珀、抽取瓶内药物后及拔针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到的药物溢出,这些药物可通过在外面的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体内,若是孕妇可导致胎儿畸形、致癌、致突变、引起骨髓抑制等。

1.5 X线照射 由于病情的需要,很多X线摄片须在病床边进行,X射线可通过皮肤及粘膜接触、呼吸道吸入等进入人体。长期过量照射X线可引起头昏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甚至致癌。有报道说:长期接触放射性,女性可致月经失调、在妊娠时可引起自然流产、死胎、死产、先天性畸形和胎儿发育障碍[5]。

2 针对危险因素防护措施

2.1 针对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

2.1.1 洗手和手的消毒 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是否带手套,都必须洗手。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①摘除手套后;②接触两个患者之间;③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一般常采用六步洗手法、刷手法等,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双手。

2.1.2 戴手套 所有患者均可成为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载体。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以及接触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患者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带手套时可减少50%以上[7]。

2.1.3 戴口罩 呼吸道传播疾病主要是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除了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外,更重要的医务人员要戴口罩。

2.2 对机械损伤的防护 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并有明显的标识;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容器中;禁止使用后重新戴回针帽;尖锐物品(缝针、针头等)装入专用利器盒;特殊感染(破伤风、炭疽等)患者所有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应立即密封送焚化炉焚烧。

2.3 对化学和物理危害的防护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佩戴防护镜。紫外线消毒时,必须关闭门窗,离开消毒场所,必须进入时应戴防护眼镜和口罩以保护眼睛和皮肤,消毒后通风15min后再进入,以免吸入残留在空气中的臭氧。

2.4 对X线的防护 ①屏蔽防护:如果必须进入照射范围,条件允许下可穿铅衣、佩戴铅眼镜和铅颈领。②距离防护:增加距离是减少射线最有效的方法,1m以外的放射安全性是可靠的。③时间防护:尽量减少X线照射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0s内。

2.5 对化疗药物的防护 严格遵守抗癌药物的操作规程,配制化疗药物时应戴手套,如药物不慎触及皮肤时立即用流动水进行冲洗;用后的安珀用塑料袋紧密包裹后及时处理,以免余药挥发污染空气。

2.6 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在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慎被针头刺伤时,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用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再用0.5%的碘伏进行消毒,并作常规检查,尽早进行抗体检测。如接触的是乙肝患者,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06mg/kg(24h),同时进行血液标志物乙肝检查,阴性者注射全套乙肝疫苗,丙肝患者应注射干扰素300u/d,共3天,观察6-9个月[5],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短期内口服大剂量AZT,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然后进行周期性复查(6周、12周、6个月等)[8]。

3 小 结

综上所述,临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强化安全观念,了解危害自身的各类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防护措施,尽量避免职业危害,才能更好的保护自身,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淑玲.经血液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5.

[2]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40.

[3] 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

[4] 刘华,张静雅.支被架在病房紫外线空气消毒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杂志,2005,2:151.

[5] 罗洪.医院的环境污染与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50.

篇11

【关键词】外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医院护理人员在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职业安全,随着现阶段患者的护理要求不断增加,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也相应增加,相关的潜在职业危害也越来越大。由于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顾忌心理,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对整个医疗过程都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如何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和方法,降低职业危害带来的损伤已经成为护理人员和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常见危害因素

1.1 生物危害因素

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常常与患者接触紧密,很可能接触到患者携带病毒的血液和体液,又由于外科患者经常病情危急,在送到医院时需要护理人员立刻进行护理工作才能争取遏制病人突发的病情。这样一来,护理工作者必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忽视了自身的防护工作,患者很可能作为传染源将自身的病毒传染给护理人员。尤其是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很可能在较短的护理时间内就潜伏进入护理人员体内,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的患病几率。

1.2 机械损伤因素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使用注射针头和刀剪等等利器,在使用这些器具进行注射、穿刺、抽血等等工作时稍不留神就会被划伤,造成增加感染病毒几率的可能。另外,受伤的护理人员可能会因此降低工作效率。

1.3 化学和物理危害因素

外科护理中常常使用含有化学物质的药剂进行消毒等工作,例如乙醇和碘伏经常应用于注射器具的消毒工作。物理方面的消毒用具则主要是紫外线灯。众所周知的是,接触化学物质对于人体的危害较大,例如戊二醛对于人体轻则会引起护理人员过敏和皮炎,重则会引发护理人员鼻窦炎和结膜炎。消毒剂中的含氯度较高则会引起护理人员哮喘和皮炎,其中含氯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有机氯化物,导致癌变和畸形发生。长期接触紫外线则会引起皮肤红斑和眼部发炎,紫外线作用下产生的臭氧则会引起呼吸紊乱导致胸闷、恶心,严重的情况下可引起水肿和死亡。

1.4 药物危害因素

在癌症和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常常接触到化疗药物,化疗药物对于人体副作用非常大,常常造成护理人员皮炎和脱发,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和癌变的产生。

二、危害的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操作保护性隔离,在进行护理工作前必须戴上帽子和口罩,以免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传染源。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还有不同的操作要求。例如护理HIV阳性患者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必要时穿戴隔离衣进行护理工作。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基本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以消灭手上90%以上的微生物。在护理每个患者前后都要严格按照规定洗手,必要时将手放入一定浓度的消毒液浸泡。

2.2 对机械损伤防护

在护理工作中进行针刺和刀割等利器工作时要注意放慢工作速度,保证自身安全。在使用锐利器具的整个操作期间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一次性器具使用完毕后要安全销毁。医疗垃圾要从普通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安置,并在垃圾袋或垃圾箱上贴上医疗垃圾标签。护理人员一旦在操作过程中划伤自己,应立即停止工作,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伤口,之后消毒时使用碘伏,完成消毒后包扎好伤口,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相关病毒的医疗检查化验。

2.3 物理化学危害防护

护理人员必须学习每种医用化学药品对于人体的危害,熟练操作使用各种医用化学药品。在使用化学药剂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和手套,必要时戴上护目镜,尽可能减少与化学药剂的直接接触,如果不慎接触到化学药剂,应马上用流动水清洗药剂接触的部位。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护理人员严禁进入消毒房间,在消毒工作完成后,应将房间空置一段时间待紫外线辐射减弱消散后才能进入。

2.4 药物危害防护

在护理肿瘤和癌症患者时,经常需要配置抗癌和抗肿瘤药物,护理人员除了戴口罩和帽子后,还需要穿戴好防护衣、护目镜和乳胶手套。若药液在配置过程中散落在地面上,应该使用大量的肥皂水将地面彻底洗净。配药使用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在使用完毕后应放入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清洁地面和操作平台的抹布和拖把也要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操作。

结语:

职业危害虽然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会一直存在,但随着护理人员对于职业危害的了解和认识的加深,我们有理由相信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金颖.精神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J].天津护理.2007(03)

[2] 冀金桂.县级医院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现状调查[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6)

篇12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44-02

本文主要根据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参加供应室护理者14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本院参加供应室护理的14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全是女性,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48岁;工作年限≥10年有13人,5年≤工作年限≤10年有1人,文化程度为大专有4人,中专9人,本科1人。分别对其进行供应室职业护理暴露等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其原因。

1.2调查方法

分两步对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问题进行调查,第一步,结合本院供应室护理常见问题,就护理职业暴露因素进行分析,依据相关参考文献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内容。第二步,对参与护理职业的14名护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14份,要求护理职业者按照实际情况填写,并将问卷全部收回。对14份问卷进行选项统计,以此明确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从而制定相关防护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供应室护理职业中物理因素的利器损伤、紫外线损害、噪音以及烫伤等进行分析记录;对化学因素中的化学消毒剂,生物因素中注射器感染、分泌物传染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分析,一般的资料应用标准差为(x±s),计量资料应用t完成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完成检验,当P

2 结果

2.1职业暴露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比较

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主要表现为化学、物理及生物三大因素,其中,物理因素高于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物理因素、化学及生物因素比较(n)

2.2职业暴露具体危害因素比较

在职业护理暴露具体危害因素中,紫外线损害与利器损伤因素明显比化学消毒、噪音以及烫伤等危害因素高,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供应室中护理职业暴露因素比较(n)

3 讨论

目前,我国医院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因素呈现不断增涨趋势,主要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以及化学因素三大方面[1]。在物理因素方面通常表现为利器损伤、粉尘、高温以及噪音等。由于供应室护理在护理中对护理包处理不当,导致使用过的刀片、注射器、缝针等造成了护理人员刺伤,而护理人员自身存在伤口或利器被污染,则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巨大损伤和威胁。在供应室护理中高压灭菌以及烘干的普遍使用,致使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发生烫伤的概率较大,也给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身体伤害[2]。因此,在对锐利器械进行护理期间,可通过戴手套的方式避免划伤,例如刀片注射器等医用器材则不用手直接接触,护理人员对器械护理前需对自身是否存在伤口进行详细的检查,避免被感染而造成的不良影响[3]。另外,护理人员在面对噪音时,可佩戴防辐射隔音效果强的头套,缓解噪音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和情绪。

生物因素方面通常表现为供应室护理人员在对使用过医用器械进行回收护理或处理时受到的损伤,例如,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以及注射剩余药水等,这些医用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通常沾有患者的分泌物、体液以及血液等,且大多具有传染性能。护理人员在对医用器械进行清洗处理或清点护理过程中,极易导致微生物病菌通过人体年末或者是皮肤进入人的体内,从而对身体造成感染,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生命健康[4]。因此,对使用过的针头注射器等,护理人员可通过钳子和镊子的使用,护理人员应禁止将患者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等具有传染性物件进行直接分离操作,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具有传染性的生物病菌。另外,高压水枪在对管道或医疗场地进行冲刷处理时,产生的微生物极易被人体吸入,从而引发呼吸道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此项操作时,需戴防毒口罩,以此加强防范。

化学因素通常指的是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在对医用器械设备进行消毒时,大多消毒剂因具有强烈的挥发性、腐蚀性以及刺激性,容易对护理人员身体带来不良反应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对眼睛、皮肤等脆弱部位。另外,供应室的仪器设备在使用时携带的化学成分对护理人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护理人员需穿戴防毒口罩或面具,避免挥发性刺激性的化学物品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5],在回收使用过的剩余药品中,极易发挥的药品会造成支气管炎甚至呼吸系统的损伤,同时,药水极易溅到皮肤和眼睛上,引发皮炎或结膜炎,护理人员需穿戴防水防腐蚀围裙、口罩、长袖隔离衣以及防水靴等,减少化学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伤害。

本研究表明,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因素种类复杂多样,主要以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为主,其中物理因素高于化学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供应室护理职业中危害因素以物理因素为主,同时以利器损伤为主要体现,因此,医院有必要针对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制定相应措施,使供应室护理者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林芬.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及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03(32):453-454.

[2]华春燕.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办法[J].当代医学,2012,18(02):161-162.

[3]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J].健康大视野,2012,21(09):550-5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