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2 16:4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美术教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术创作的过程是有一定步骤的。首先, 要从欣赏入手, 再按照静物速写、风景速写、人像速写、动态速写、主题性速写这一顺序进行由浅入深的创作。初中生对于速写并不感到陌生, 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 但是并不细致, 同时也欠缺主观情感表达能力。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的笔法往往比较简洁, 绘画生动活泼,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有趣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是初中生难能可贵之处。作为初中美术教师, 我们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 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 引入多样化教学手段, 给学生讲清楚绘画的具体步骤,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实际上, 速写的题材与内容都非常丰富, 可以画静止物体, 如:文具、书包、花盆等, 也可以画人物, 如:家人、朋友等, 还可以画大自然景物, 如:大树、鲜花、小桥、房屋等。速写的基本步骤如下:一是从整体上看实物;二是观察实物, 找出基本特征;三是找到最佳的入手之处;四是依次绘画;五是对整幅画进行补充和修改, 最终完成一幅画。由此可见, 贯穿速写画始终的就是两个字观察, 每一步都离不开观察, 观察力强的学生必定能画出优秀的作品。又如, 在画人物画时, 学生应先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体和动态, 这几根线就是主线, 然后再画出其余次线。在人物画像中, 只要是贴近人体结构的线条就是实线, 一定要画得准确;只要是不贴近人体结构的线条称之为虚线, 要画得生动与流畅, 加强画面的节奏感。还有一种速写方法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绘画, 先从大的形块入手, 可以画得比较有情趣、比较生动。此外,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结构, 以免在形体结构上发生错误。教师只有让学生熟悉速写技法, 并掌握整个绘画过程, 才可以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浓厚的绘画兴趣。
二、贴近生活实施教学, 拉近与艺术的距离
艺术来源于生活, 任何成功的艺术都离不开生活的熏陶,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贴近生活实施教学, 不能脱离实际。教师通过生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切入点。通过实践教学,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愿动脑思考, 总喜欢模仿别人的作品, 所以出现很多雷同画作。面对这一现状, 教师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凸显自我、大胆创新, 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当中, 让自己的作品富有灵感。例如, 在教学静物素描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身边的事物作为素描对象。首先, 教师将自己的一幅作品导入新课中, 让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评价, 并相互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素描的构图技巧和关键点。由于素描知识相对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物体形状和阴影变化有更深的了解, 教师应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实施教学, 让学生联系生活主动学习, 充分了解物体形状与光影的变化。贴近生活引入实例, 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够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 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 让美术与生活更加贴合, 使学生在艺术殿堂中感受生活的温暖。
三、利用电子白板技术, 凸显教学的人文性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人创造的, 那么其中就蕴含了各种各样的人文思想, 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尤其是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 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情感、意志等思想特征, 需要学生深层挖掘。但是传统美术教学中, 教师大都采用书本或挂图呈现艺术作品, 这样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 而且不能将作品的空间存在形式展示出来, 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当然, 这种展现形式也缺乏美感, 不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 更无法从中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软件, 从网络中精心选取教学素材, 结合学生实际, 创建每个章节所需要的资源文件夹,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从中选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学生。为了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教师可以利用三维或四维空间功能, 将作品全方位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观察每一个细节,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并充分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 深刻体会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 在教学古代书画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工笔画的花鸟图和写意画的花鸟图, 让学生对比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 再给学生呈现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 并讲解画的发展史,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欣赏, 并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多媒体呈现, 学生能够在仔细观察中对比分析, 发现美术艺术的丰富多样, 并采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 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文思想。
总之, 作为初中美术教师, 我们一定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深入挖掘美术教学的艺术价值, 让美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戴高桃.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艳茹.关于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8 (8) .
二、激感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相关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掌握知识的主线外,还掺杂着一条情感主线。情感因素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促使美术教学充满情致和趣味,能端正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进而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境界。在桂美版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情感策略。第一,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微笑带入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将激感因素与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功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情感。例如,《角色游戏———面具》拥有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彩笔对该作品进行面具制作,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鲜艳饱和的色彩对比,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三、引导合作,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获取平台。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美术教学课堂任务,教师则进行以下引导。第一,组织学生欣赏卡片,并让学生讨论课堂上的卡片与商场里卡片的区别;第二,让学生动手实践画直线、折曲线、切割、粘和等立体制作方法;第三,让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立体卡片,学生在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材料的质地美;第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立体构成制作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材料特质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够将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主动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美术问题,并以此感受到美术教学中的乐趣。
二、美术创造力的激发
弱视生的美术创作通常都会经历创作构思与发想的阶段,并提供后续创作实践的能量。他们的创作直截了当,想什么就表现什么。编织、泥塑、粘贴等美术作品,天真、新奇、直率,令人赏心悦目。在美术活动中,弱视生不但能随心所欲的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还可以从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教师指导
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我不同意那种说弱视生基本没有视力,只靠听力和手来学习美术创作,可以让他们随意创作、放任自流的观点。虽然弱视生也有他们创造的本能,但是创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活动。科学、合理、符合弱视生发展阶段的美术课程的设计,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体会如下:①培养弱视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信心。若将弱视生的编织、剪贴、泥塑等作品展示出来,既直观,又有教育意义,弱视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②培养弱视生的多种思维方式。③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只培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手工活动培养
手工活动也就是操作,是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手段。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手工课的制作。①操作使弱视生的生理发生变化,为创造力的激发打下基础。美术课上的操作要求十指的灵敏度很高,经常性的操作锻炼了小肌肉群,促进掌骨、腕骨的发育,锻炼了小脑等中央前区、后区及之外的部位,提高弱视生对形状、大小、色彩、空间的辩思能力,还锻炼了中枢神经的分析能力,是对大脑机能进行综合训练的有效方法。而抽象思维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逐步升华,也为促进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②操作促进弱视生的心理发展,为创造力的激发提供更大空间。人的大脑思维机能几乎是后天养成的,神经组织和感觉器官是同步发育成长的。
3、美术活动与口语表达能力结合
弱视生的美术课堂设计的精髓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心画”、“口画”和“手画”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①“口画”突出基本形状。通过视觉辅助工具,指导弱视生更好的观察,不仅要看结构,而且要“口画”出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的基本形。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弱视生认识物象特征的能力,更好训练弱视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方法,促使创造力的提升。②“口画”突出特征。基本形是特征之一,但还有其他可以感受到的相比之下的特征,如高、矮、胖、瘦等。弱视生通过近观和手摸,经过夸张的“口画”,使高的更高、胖的更胖、圆的更圆、直的更直。这样通过漫画式夸张手法,能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艺术性更强。美术教学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弱视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有序进行。这是一种心理的、情操的、思考的,是陶冶完美人格的全面教育。给予他们自由思考的机会,通过“心画、口画、手画”适当的发泄情感,让弱视生在生活中除了物的需要外,更产生美的需求,而使生活更有内涵,从而透过自己的感觉来完成创造性的活动。
三、创作作品的讲评
教师对弱视生在作业上的讲评是对教学效果的有力评价,是对他们学习及创作的认可。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美术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讲评角度的问题
美术作品是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反映,即便是排在末位的作品,也有其闪光的一面。弱视生由于视觉障碍,对于外界的评论更是敏感。作为老师在讲评作业时,不能凭主观认识,对作业进行“公式化”、“一刀切”的处理,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握其优点,有所偏重地进行讲评,从而唤起弱视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
2、讲评时机的问题
美术作品的讲评要注意把握时机,要“趁热打铁”,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品的创作一般在课堂内完成,教师要认真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有时采取优秀作品“快传”的方法,有时允许同学进行“口画”的交流,还有时让同学下位“取经”。抓住讲评时机,从立意、构图等不同方面对创作作品进行讲评,让学生意识到每件作品的独特性。能通过自我反省,尊重同学的创作,并坚信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在排除弱视带来的困惑后,愿意更多的自我表现。
二、学会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
欣赏课程是中职幼师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欣赏是其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天真和童趣,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呈现出大胆、粗放、生动形象等特点,这是成人所缺乏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有两个关键要素:第一,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一致,主要体现作品的童真。一幅优秀的幼儿作品能够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呈现出幼儿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不同的思维特点,这也是幼儿作品评价的主要方面。第二,对艺术性的评价,如线条的力度和连贯性、图形的清晰完整度、画面的合理配置、色彩的搭配以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等。因此,在中职幼师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以上两方面引导学生评价幼儿作品,逐渐提升学生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