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02 16:46: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术教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术教学教学论文

篇1

美术创作的过程是有一定步骤的。首先, 要从欣赏入手, 再按照静物速写、风景速写、人像速写、动态速写、主题性速写这一顺序进行由浅入深的创作。初中生对于速写并不感到陌生, 虽然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 但是并不细致, 同时也欠缺主观情感表达能力。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他们的笔法往往比较简洁, 绘画生动活泼,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有趣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是初中生难能可贵之处。作为初中美术教师, 我们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 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 引入多样化教学手段, 给学生讲清楚绘画的具体步骤,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实际上, 速写的题材与内容都非常丰富, 可以画静止物体, 如:文具、书包、花盆等, 也可以画人物, 如:家人、朋友等, 还可以画大自然景物, 如:大树、鲜花、小桥、房屋等。速写的基本步骤如下:一是从整体上看实物;二是观察实物, 找出基本特征;三是找到最佳的入手之处;四是依次绘画;五是对整幅画进行补充和修改, 最终完成一幅画。由此可见, 贯穿速写画始终的就是两个字观察, 每一步都离不开观察, 观察力强的学生必定能画出优秀的作品。又如, 在画人物画时, 学生应先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体和动态, 这几根线就是主线, 然后再画出其余次线。在人物画像中, 只要是贴近人体结构的线条就是实线, 一定要画得准确;只要是不贴近人体结构的线条称之为虚线, 要画得生动与流畅, 加强画面的节奏感。还有一种速写方法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绘画, 先从大的形块入手, 可以画得比较有情趣、比较生动。此外,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结构, 以免在形体结构上发生错误。教师只有让学生熟悉速写技法, 并掌握整个绘画过程, 才可以化难为易, 激发学生浓厚的绘画兴趣。

二、贴近生活实施教学, 拉近与艺术的距离

艺术来源于生活, 任何成功的艺术都离不开生活的熏陶,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贴近生活实施教学, 不能脱离实际。教师通过生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切入点。通过实践教学,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愿动脑思考, 总喜欢模仿别人的作品, 所以出现很多雷同画作。面对这一现状, 教师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凸显自我、大胆创新, 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当中, 让自己的作品富有灵感。例如, 在教学静物素描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身边的事物作为素描对象。首先, 教师将自己的一幅作品导入新课中, 让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评价, 并相互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素描的构图技巧和关键点。由于素描知识相对枯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物体形状和阴影变化有更深的了解, 教师应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实施教学, 让学生联系生活主动学习, 充分了解物体形状与光影的变化。贴近生活引入实例, 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够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 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 让美术与生活更加贴合, 使学生在艺术殿堂中感受生活的温暖。

三、利用电子白板技术, 凸显教学的人文性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由人创造的, 那么其中就蕴含了各种各样的人文思想, 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尤其是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 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情感、意志等思想特征, 需要学生深层挖掘。但是传统美术教学中, 教师大都采用书本或挂图呈现艺术作品, 这样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 而且不能将作品的空间存在形式展示出来, 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当然, 这种展现形式也缺乏美感, 不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 更无法从中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软件, 从网络中精心选取教学素材, 结合学生实际, 创建每个章节所需要的资源文件夹,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从中选择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学生。为了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教师可以利用三维或四维空间功能, 将作品全方位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观察每一个细节,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并充分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 深刻体会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 在教学古代书画内容时,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呈现工笔画的花鸟图和写意画的花鸟图, 让学生对比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 再给学生呈现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 并讲解画的发展史,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究、欣赏, 并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多媒体呈现, 学生能够在仔细观察中对比分析, 发现美术艺术的丰富多样, 并采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展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 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人文思想。

总之, 作为初中美术教师, 我们一定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深入挖掘美术教学的艺术价值, 让美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戴高桃.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艳茹.关于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前沿 (理论版) , 2008 (8) .

篇2

二、激感因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相关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掌握知识的主线外,还掺杂着一条情感主线。情感因素是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促使美术教学充满情致和趣味,能端正学生学习美术的态度,进而达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的境界。在桂美版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情感策略。第一,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将微笑带入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用循循善诱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将激感因素与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绘画技巧,在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功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情感。例如,《角色游戏———面具》拥有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彩笔对该作品进行面具制作,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鲜艳饱和的色彩对比,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三、引导合作,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初中美术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获取平台。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美术教学课堂任务,教师则进行以下引导。第一,组织学生欣赏卡片,并让学生讨论课堂上的卡片与商场里卡片的区别;第二,让学生动手实践画直线、折曲线、切割、粘和等立体制作方法;第三,让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立体卡片,学生在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不同材料的质地美;第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立体构成制作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材料特质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既能够将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主动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美术问题,并以此感受到美术教学中的乐趣。

篇3

二、美术创造力的激发

弱视生的美术创作通常都会经历创作构思与发想的阶段,并提供后续创作实践的能量。他们的创作直截了当,想什么就表现什么。编织、泥塑、粘贴等美术作品,天真、新奇、直率,令人赏心悦目。在美术活动中,弱视生不但能随心所欲的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还可以从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教师指导

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我不同意那种说弱视生基本没有视力,只靠听力和手来学习美术创作,可以让他们随意创作、放任自流的观点。虽然弱视生也有他们创造的本能,但是创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活动。科学、合理、符合弱视生发展阶段的美术课程的设计,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体会如下:①培养弱视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信心。若将弱视生的编织、剪贴、泥塑等作品展示出来,既直观,又有教育意义,弱视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②培养弱视生的多种思维方式。③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只培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手工活动培养

手工活动也就是操作,是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手段。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手工课的制作。①操作使弱视生的生理发生变化,为创造力的激发打下基础。美术课上的操作要求十指的灵敏度很高,经常性的操作锻炼了小肌肉群,促进掌骨、腕骨的发育,锻炼了小脑等中央前区、后区及之外的部位,提高弱视生对形状、大小、色彩、空间的辩思能力,还锻炼了中枢神经的分析能力,是对大脑机能进行综合训练的有效方法。而抽象思维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逐步升华,也为促进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②操作促进弱视生的心理发展,为创造力的激发提供更大空间。人的大脑思维机能几乎是后天养成的,神经组织和感觉器官是同步发育成长的。

3、美术活动与口语表达能力结合

弱视生的美术课堂设计的精髓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心画”、“口画”和“手画”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①“口画”突出基本形状。通过视觉辅助工具,指导弱视生更好的观察,不仅要看结构,而且要“口画”出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的基本形。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弱视生认识物象特征的能力,更好训练弱视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方法,促使创造力的提升。②“口画”突出特征。基本形是特征之一,但还有其他可以感受到的相比之下的特征,如高、矮、胖、瘦等。弱视生通过近观和手摸,经过夸张的“口画”,使高的更高、胖的更胖、圆的更圆、直的更直。这样通过漫画式夸张手法,能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艺术性更强。美术教学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弱视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有序进行。这是一种心理的、情操的、思考的,是陶冶完美人格的全面教育。给予他们自由思考的机会,通过“心画、口画、手画”适当的发泄情感,让弱视生在生活中除了物的需要外,更产生美的需求,而使生活更有内涵,从而透过自己的感觉来完成创造性的活动。

三、创作作品的讲评

教师对弱视生在作业上的讲评是对教学效果的有力评价,是对他们学习及创作的认可。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美术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讲评角度的问题

美术作品是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反映,即便是排在末位的作品,也有其闪光的一面。弱视生由于视觉障碍,对于外界的评论更是敏感。作为老师在讲评作业时,不能凭主观认识,对作业进行“公式化”、“一刀切”的处理,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握其优点,有所偏重地进行讲评,从而唤起弱视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

2、讲评时机的问题

美术作品的讲评要注意把握时机,要“趁热打铁”,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品的创作一般在课堂内完成,教师要认真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有时采取优秀作品“快传”的方法,有时允许同学进行“口画”的交流,还有时让同学下位“取经”。抓住讲评时机,从立意、构图等不同方面对创作作品进行讲评,让学生意识到每件作品的独特性。能通过自我反省,尊重同学的创作,并坚信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在排除弱视带来的困惑后,愿意更多的自我表现。

篇4

二、素描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教师要坚持严格的治学态度。素描是一种艺术,然而素描却包含着艺用人体解剖学、艺用透视学等不可缺少的内容,既要应用形象思维又要应用逻辑思维。这就决定了素描教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艰巨性和严肃性,因而教师必须坚持严格的治学态度。同时,素描是基础课,也是学生进校的第一门功课,学生中形形的错误认识和不当习惯,自然会在素描课中首先暴露出来。它们不仅给基础训练带来巨大的障碍,也会影响今后的自身发展,因此,在训练中的严格把关十分必要。教师只有端正教学心态,严谨教学,对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另外,素描基础训练中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问题,它要求学生在训练中除激情外,还需要理智、冷静的分析与综合,必须养成严格的学风。

(二)在教学中强化整体上的联系。所谓整体上的联系,就是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都注意艺术直觉与基本技法的统一。一般而言,艺术直觉统率着对艺术规律与造型手段的认识。出于这个目的,素描作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和速写训练同步进行,这样穿插安排,较易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养成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加强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的能力。

(三)在教学中加强结构训练。结构是一切造型形式因素的基础,是点、线、面、体、空间、色调等因素的组合变化的依据。作为以线为主要手段的结构素描是以研究结构为中心的;以色调为主要手段的明暗素描也同样强调对结构的正确表达。由此一来,树立牢固的结构概念,训练捕捉结构的能力,是素描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强结构的训练。为了加强对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在基础训练中应该多以中短期作业方式作画,多画结构素描,多作临摹、默写及创作性练习,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四)将不同的素描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素描基础训练与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素描形式的结合,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他们的素描表现力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注意发挥不同形式素描的特点来逐个完成不同类型的课题,也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将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结合在一起。素描是一种平面造型的绘画艺术。将形态变幻的具有三维空间的自然对象固定于静态的二维空间的画面上,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是艰难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学生固定一视点进行作画,又往往最易忽视对对象的空间结构的认识,出现只记录表面的现象。美术创作为了增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概念,帮助他们加深对形象的结构、空间、体积、块面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运用雕塑、立体模型来做示范,并安排适当的泥塑练习。通过捏制泥塑训练学生,促使他们熟悉、概括、简化对象,从而更直观、更具体、更明确地理解和掌握造型规律,画出令人满意的素描。

篇5

所谓比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一些相关联的知识要点放在一块,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从而建立一个新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比较教学模式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与突破,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我国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授课,学生听课,虽然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顺应了教材设置的基本规律,但是其忽视了各个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变得孤立,也无法使学生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各个美术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比较教学模式则可以把整个美术课程当作一个整体,经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实现立体教学,使学生从整体上对美术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学习。

二、比较教学模式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其一,导入阶段。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美术教学中,导入阶段也是关键环节之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就可以大幅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要想将比较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到美术教学中,首先便需要在课程导入阶段就出现比较,将比较作为课堂的开端。高中生的审美素质和思维能力正处于不断发展的形成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比较的方式,对将要学习的美术内容与其他学习内容之间的差异进行讲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外国绘画欣赏时,可以先将这一内容同已经讲过的中国绘画进行比较。我国不管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大多是自成体系的,在审美方面与西方绘画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差异,将其作为课堂的切入点,然后进行深入讲解。教师应该把握好美术知识的不同之处,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美术教学的基础。其二,对比阶段。对比分为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首先,横向对比指的是对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归属种类、分属流派和思想等内容的比较。一是对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比较。不同时期产生的美术作品的风格与美术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宗教题材在文艺复兴时期与在巴洛克时期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并直接体现在建筑、绘画等艺术领域。二是对于相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美术作品种类的比较,如,部分古希腊、古罗马雕塑与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基本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是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两者具有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比较鉴赏可以实施更有效的教学。三是对于美术作品分属流派和思想的比较。美术分为很多的流派,对于这些流派和思想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于美术的深层次了解。四是对于艺术家本身的比较。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经历的艺术家,其绘画作品的风格也是不同的。其次,纵向对比。纵向对比主要包括:对于相同题材或者相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在不同时期发展状况的比较,如,肖像画在各个时期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对于同一艺术家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作品风格的比较,如,伦勃朗的前期绘画以宗教画为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但在后期由于遭遇生活的不幸和折磨,所以在画风上表现得深入和含蓄。总之,通过这些比较教学具体分析美术的发展变化实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三,讨论阶段。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环节,是将比较的结果进行深化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将对知识要点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这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在讨论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教师应该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并仔细分析,然后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让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学习美术课程得到发展和进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篇6

第二,训练学生手、眼、脑相结合,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为了成功地掌握素描造型基础知识和表现技能,在训练中,要十分注重学生手、眼、脑的结合。手、眼和脑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画画不仅要用手、眼,更要动脑。手的训练是偏重于技能技巧的实践训练;眼的训练是对物体造型的直观表现;脑的训练是偏重于对物体认识和理解的思维训练。因此,素描中造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手、脑和眼之间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学习中把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表现结合起来,更好地领悟和掌握素描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巧,把观察的形象进行归纳、分析,对形体结构关系进行概括处理,这些都需要手、眼、脑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每一课的学习伊始,我都让学生先进行观察、思考,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再动手操作,每一次的动笔都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注重速写、默写、临摹和想象相结合的教学。在素描学习中,除了进行写生训练外,适当地进行一些作品临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未接受过素描训练的初学者来说,临摹学习尤其重要。通过临摹,可以使初学者增加对素描绘画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绘画方法;对于素描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地、有针对性地临摹一些优秀素描作品,也能吸取到他人的经验和表现技巧,解决自己绘画中遇到的问题。速写也是素描训练中一大特点,带领学生长时期画大量的速写,并且尝试学习吸取不同速写风格的特点,在速写中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绘画语言,积累丰富的形象素材。默写和速写有密切的联系,凭记忆作画,可以提高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因此,在素描教学中采用速写、默写、临摹和想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教学素描造型的根本。把这几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信学生的进步一定会非常迅速。

篇7

二、采取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格活跃,思维敏捷,同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处于逐步完善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知。美术学科博大精深,内容比较广泛,对于宗教、建筑、环境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中西方的美术史缺乏了解,是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的。因此,教师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如,在初中《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境代入的方式,事先准备一些标志供学生辨认,并且鼓励学生在黑板上描绘出自己熟悉的标志,如汽车标志、服装标志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标志设计充满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标志,加深学生对于标志设计的理解。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标志设计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适宜美术教学的氛围,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

三、以探究式教学为切入点

促进初中美术教学方式改革探究式教学是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避免唯书至上的现象。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8

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创新意识,促进他们素描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篇9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篇10

1.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例如在美术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个人创作能力的培养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创作一幅作品,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最大限度上激发出了儿童对于美术的合作能动性,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

2.开展活动,提供素材例如《放风筝》一课,我就组织了放风筝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尽情地跑、跳、追,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幅画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让学生用美术语言把放风筝的情景表现出来,大胆进行审美想像,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创造艺术环境氛围,促使学生认识美术的社会作用

美术教育“以美育美”的教学理念,为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优势。设计艺术环境既要有情趣性,又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美,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社会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艺术环境中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

1.转换训练法,提高学生的空间创想能力例如教学《画小鸡》一课时,笔者可以先出示范图,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转换练习:有利于学生增加接受和掌握知识的主动性,把向左的小鸡改为向右的,向右的小鸡改画为向左的,画面左边的背景改画在右边,右边的背景改画在左边,很快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促进学生知识、智力的发展,使美术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趣味十足,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2.开展竞技比赛,活跃堂教学氛围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气氛,这一点是成功美术教育的基本条件。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胜心,组织开展各种竞赛,使美术有适当的竞赛因素,能够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与自主性,进而让学生在竞赛中增长知识,同时又让学生注入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审美情感和价值取向,给他们的美术学习带来一派生机和活力。

三、进行创造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只能教出画匠;而创作性的教学,却能激发孩子无穷的想像力。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1

一、环节设计用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结合学习实际,敢于创造性地设计环节。把学生学习放在教学的中心,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结合“设计应用”课型特点,敢于创造性的设计课堂环节,注重师生互动,敢于放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居室色彩的搭配一课》中,采用“尝试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实践)——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作业)——评价反馈”的课堂模式。导入部分设计为师生互动活动,让同学为特定人群设计居室色彩,教师采用Photo-shop软件直接操作,根据学生的想法为设计图填色,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很快便发现了问题,居室色彩的搭配不能毫无规律、随意搭配,同学们探索新知的欲望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在自主探究环节同学们小组合作,通过图片对比分析,经过教师适时、有效地引导,总结探索成果:居室色彩设计考虑的因素、色彩之间的搭配规律等新知,这样学生探索出来而非教师讲授的知识,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2.丰富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说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理解接受的同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教学中用到的资源(设计图片、视频资料、现代产品)尽可能是新颖、时代感强且富有创意的图例,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更易激发学生的灵感。3.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在设计应用课型中的应用体现在电子白板的交互利用方面,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带来丰富的共享资源,同时,强大的设计软件的普及使用,更是为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展示现代设计工艺的最好途径,同时,新颖、现代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产品设计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设计软件,直接为同学们演示现代产品的着色,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内容按学习活动方式分为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在对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说明中,“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应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不妨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各取所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实践性教学,使“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成为同学们“做中学”天地,这样不仅能够让同学们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的认识,同时也对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认识也会更深刻。

三、注重有效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篇12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发挥主导作用师资力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很多小学在美术方面的教师资源力量还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也不高,有的美术老师还是语数英老师兼任的。此外,教师的自身素质也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倡导自主学习的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美术老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其次要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完全理解教材插图的造型与艺术表现背后的含义,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艺术风格等也没有掌握,达不到审美的要求。因此,美术老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不仅仅要具备美术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将自己对美术的见解与经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用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主动参与的形式,提高自身美术教学水平。

(二)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小学生比较好动,容易被别的东西吸引注意力。要想保证课堂教学规范,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发挥教学热情,采取多样的形式,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丰富课堂教学。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就是很好的教学手段。从网上获取教学资源,结合美术课程的特点,拓展、丰富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创造自由互动的课堂也是非常有效地手段之一。综合使用讲授、游戏、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采取合作互助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会自己判断美丑、感悟绘画作品的内涵,并进行自己的绘画构思。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丰富课堂,加强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培养审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小学生的思维跳跃非常快,总是乐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一些思考和研究。因此,美术教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吸引学生主动去认识美,发现美,集中注意力在美术课堂上,学习效率必将有所提高,从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证。探究性、综合性美术写生活动的开展就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种手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从具有不同形态、结构、比例和色彩等的世间万物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有特别感悟的绘画素材,不但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开拓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亲身体验,从教材、从周边的人事物中发现美、领悟美,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四)实现多样化教学评价,启发审美创造不同的人对事物的欣赏角度不同,发现的美也不同,因此,对小学生美术课的评价不应该限定在分值上,教师必须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实际从发,针对小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感悟能力,制定出层次分明的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在尊重学生的艺术欣赏的同时给予客观指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构图或调色能力,从临摹相似度或创新性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