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思想范文

时间:2022-09-16 11:3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化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化思想

篇1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工业革命的独特历史意义,是它对人类生活形态产生的划时代影响,为人类社会从“前现代”转移到“现代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冷战”是西方文明内部不同文化之间碰撞的结果,人们从更多的层次和视角体验到了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博弈对人类发展可能造成的伤害。“冷战”至今依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乌克兰、叙利亚等国爆发的冲突和内战,很大程度上都是“冷战”时期造成的后遗症。历史是人类各种经历的叠加,文明是人类不同生活体验的升华,工业革命和冷战都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要节点。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崛起同样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要节点,它将主导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成就世界文明的一种全新形态和范式。

中国现代化的“现代性”批判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曾经是伟大的解放力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现代性”自身又有着历史和地域的局限性,它是包裹着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在现代主义推销“现代性”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意识到它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从而引发了种种理论矛盾和现实冲突。“现代性”所承诺的美好生活只可能是海市蜃楼,因为它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现代生活的物质意义,却无法将丰富的物质转换为丰富的人生。后现代主义学者很早就提出了这方面的质疑,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潮流,承载着人类为提升物质生活而获得的非凡成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对这个时代的文化要求的具体呈现。历史文化传统、国情、制度重构的历史轨迹不同,文明的追求和思想价值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或民族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差异。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的矛盾无疑是这种差异的具体化。

中国现代化具有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政治命运和时代境遇。如何避免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陷阱”与“困境”,走出一条立足中国思想传统和现代独特际遇的现代化之路,开启中华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是中国现展的关键性和纲领性问题。这一问题凭借中国思想的源发性和创生性,凸显了思想与哲学的批判力量。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现代化,就应该超越当代意义上对待中国传统思想盲目和偏激的价值判断、对待西方自由主义中国化的无批判立场、对待中国化的批判悬空。

中国议题的思想基石

“中国议题”不是关于“现代”的,因为“现代”只是现实的时间进程。“现代性”是建立在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之上的具体规划,是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尺度。它以启蒙作为主题,反对愚昧、迷信、权威、专制,追求理性、科学、自由、民主,曾是这个时代的思想路标。西方的现代化追求就是展开和现实化了的、西方所习惯和认识的“现代性”,也是现代主义的实践指引和具体说明。

“中国议题”聚焦但不限于“现代性”,它的思想根基在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哲学反思和思想自觉。这是因为:第一,西方的“现代性”研究大都是以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视角展开,在哲学层面的认识不够充分。哲学作为研究“现代性”应有的学术主轴, 是“现代性”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讨论人类生活形态无法脱离价值观的主体意义,更无法离开现实世界,否则就只是在抽象世界中的呓语。第二,思想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现代化的文化底蕴最终只能在哲学思想中寻找。它是对“现代性”核心和实质的认识。只有哲学的反思才可能解开“现代化困境”的思想牢笼,而不是在技术层面对数学方程的左右移项,在笼子里研究小鸟的飞翔。第三,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后现代哲学已经对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批判和解构。这些成果为中国现代思想的重构提供了理论基础,或者说为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第四,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发展为中国成为世界现展的主要动力提供了前期准备。关于“现代性”的讨论已经无法不涵盖中国的经验,它是当今世界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已经被凸显出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推动着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结合时代的状况对中国思想进行崭新的研究和诠释,才能透彻地掌握时代的属性和它在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化思想自觉的世界意义

“思想自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基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展要求,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信念、意志和信心。它体现在对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中,是对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根本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对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得以实现的期许和实践追求。“思想自觉”,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批判与方法论反思,让人们认识到中国民族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它必将开启中国的道路自信与挖掘中国问题的世界思想意义。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经验,它们所产生的思想自觉也不尽相同。中国的思想自觉有着比其他民族更深厚的传统与历史,它所追求的复兴和所代表的思想价值也反映出更浑厚的文明底蕴。

中西现代化进程的时间错位,延后了中国对“现代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但终究无法阻挡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对“现代性”问题的意识觉醒和对“西方中心论”迷思的破解。西方的思想理论已经无法满足这项任务的现实要求。中国需要构建自己的“现代性”理论,它将深刻阐释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和中国现代文明的世界走向。

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现代主义有着更为审慎的认知,这与中国的哲学传统息息相关。如何通过对西方哲学的批判、通过马克思对“现代性”理论的考察、通过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的认识重构来掌握和总结历史经验,为建构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现代化理论提供说明,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

(作者为北京大学学院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教育管理 思想 现代化

Key word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ought; Modernized

作者简介:王光辉,男,商丘市人,1973年出生,管理学讲师,主要研究行政管理学

一、关于继承与创新

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既割不断历史,又不能拒绝未来,“割不断历史”意味着一种继承,“不能拒绝未来”意味着一种创新和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的思维形式体现着的辩证否定观,它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统一于一体,把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统一于一身。教育管理思想是在“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运动中不断地向现代化逼近的。

二、关于立足本土和面向世界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一,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差异,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各异,教育的发展道路和教育管理实践的方式不同,因而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形式,也就有自己的特质。这就决定了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必然是“本土化”的东西。因而,我们努力探索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

“面向世界”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管理思想在向现代化的发展和演变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或多或少的受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民族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这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其次,“面向世界”是指要密切关注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成果,总结别国在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概括出一般的普遍性的规律,以给本国的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提供借鉴和指导,加速本国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的进程。

三、关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教育管理实践本质的认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规律。首先,如何加强这方面思想理论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具备几个意识:第一,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管理实践中的核心问题是思想理论得以发展的突破口,看不到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就没有希望。比如,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40多年,与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高校也相应建立了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改革开放20余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扎下了根,它给原有的高校管理体制带来了冲击和困惑,诸如封闭办学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之间竞争的不平等与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高校没有相应的办学自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之间的不协调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需研究探索乃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不竭的创造意识。教育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需要我们具备置疑的意识和精神,敢于突破旧有的管理框架,超越旧有的管理思想,善于把的管理哲学同我国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成果,开创我国教育管理思想变革的新时代。

第三,审慎的科学意识。科学的思才能产生科学的思想。教育管理思想如果要真正成为科学,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出经验主义的泥潭和摆脱直觉思维的束缚,把理性科学的思维建立在唯实、唯真、充分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尤其是教育管理实践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系统地抽象概括和超前的研究探索。

一.如果我们只顾教育管理思想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而不使之下嫁教育管理实践,则不可能验证教育管理思想的正确与否,也不可能找到教育管理思想得以修正、补充、完善、革新的根据。二.教育管理实践发展所遇到和产生的新问题,不仅提出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而且还同时提供了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的条件。教育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方法,为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材料和经验。教育管理实践还为教育管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确定了方向和新的内容。三.教育管理实践是检验教育管理理论正确性的标准。教育管理理论是在教育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现实教育管理实践的反映,但是,教育管理又是包含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指导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不足,甚至错误之处,于是推动人们去不断修正和发展教育管理理论。

综上所述,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层次上的探索和研究,而更重要的是要把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某一管理思想再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当中去指导这个实践,验证其正确与否,并使之得到发展。只有某一种教育管理思想成为指导某一教育管理实践的普遍性的原则,才能说这种教育管理思想是科学的,是得到发展了的。正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一样,教育管理思想必须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地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篇3

首先,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是教育启蒙的价值诉求。启蒙是指向人的,人是目的,捍卫人的价值尊贵性是教育的实践使命与价值追求。忽视或漠视人的尊严的教育是一种野蛮的教育。当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的发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灌注了启蒙先驱者的大量心血。在某一种意义上说,启蒙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与祛魅的过程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立人”展开的。尊重人的独立自主之人格,教育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而不能走向一种非人化与非我化。《启蒙与教育》中说:“启蒙了的教育是一种理性而自由的教育,它教给人们一种自主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治理的能力与特质。”捍卫人的尊严在现实的教育中表现为一种主体性教育。在启蒙的精神指导下,主体性教育逐渐被人们认同且付诸实施,并在今天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原则。

其次,教育启蒙经历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价值转换。《启蒙与教育》认为,不管是启蒙还是救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才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对于培养何种人才,教育现代化早期着眼于技艺器物层面,培养救亡所需之“材”,以应救亡之需;后期则着眼于思想层面,唤醒民众,以期启蒙立“人”,而后自强。在救亡主题下,人们更加关注人与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而在启蒙的主题下,人们则更加关注人与教育的本体性价值。救亡与启蒙的关系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工具性价值与本体性价值的纠缠,教育也正是在这种价值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而关注“人”的教育。

再次,自由理念与理性精神相互缠绕在教育启蒙之中。在启蒙精神的影响下,近代中国教育发生了许多“革命性”变化,其中就出现了一种“杂糅式”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在价值目标上表现为关注人的价值、彰显人的主体性以健全国民;在教育方式上则强调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人,反对奴化与物化教育。教育的这种“革命性”变革并未在近代中国大地普遍生根发芽,理性主体与理性精神的缺席是自由主义教育理念失败的基本原因。近代中国缺乏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与民众普遍存在着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是教育启蒙历程不顺的一个重要原因。时至今日,面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冲击,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理性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告别理性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命题。培养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公民仍然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最后,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着双重转型与双重启蒙的任务。当代中国教育现代化表现出一种双重转型的局面,一方面坚持不懈地促进现代化,另一方面又要警惕现代化可能带来的问题。教育转型这种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的境遇催生了启蒙话语的双重性,启蒙话语与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启蒙与教育》认为,若离开了这一双重转型语境,要么忽视中国发展的本土性而进行生拉硬拽式的话语移植,要么无视世界发展的国际性而进行自鸣得意式的闭门造车。只有秉持双重转型理论,中国教育研究才能摆脱非此即彼、不东不西的理论困境,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教育学理论。

篇4

关键词 课堂情景创设;引导学习;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再仅局限于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开发性学习。初中生群体年少好动,思想单纯,创设现代化课堂情景性学习,能够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一、浅议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决定了我国教育所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忽略其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上的应用,造成高分低能的局面。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遵循三步走,前15分钟讲解,中间15分钟提出问题思考,最后15分钟布置任务。教师纯主观性的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性的接受知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仍然遵循上述模式:提出观点,实际案例学习,意义性总结归纳。例如,曾经听过一堂初中思想品德讲座,课后,对坐在一旁的学生聊到有什么收获时,初中生一脸稚嫩的回答:“就当听故事了!”。

(二)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局限于长时间的口头讲解,达到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目标,课堂缺乏趣味性、互动性及实际操作应用。思想品德课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其学科号召性强,对尚不懂事、容易犯错的初中生来看,课堂上文字性的内容过多且不易理解,教师没做好趣味性与多种方式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使课堂鸦雀无声,气氛沉闷。

(三)思想品德理论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应用

在我国大范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上,学生所学的知识,唯一用途就是可以用来考试。例如,有些学生考试可以拿到接近满分的高分,在思想品德课中学到的道理和品质,没有用到到实际生活中所犯错误上。

(四)课堂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思想品德课在初中教学中并没有纳入重要学科的范围,且在考试中所占比例相当少。初中生处在家长和学校严厉管教的阶段,在父母和老师眼中,语、数、外、化、物等学科比较重要,忽视思想品德课程,因此大多学生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兴致不高、无所谓。

二、适合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情景创设类型

在课堂进行情景创设下的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所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代化教学课堂情景创设是引入情景、模拟教学、互动学习的高参与度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

在课堂学习时,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易被学生接受,贴近生活的元素,也很好的消除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陌生感。例如,在思想品德教学时,加入“忆一忆”出现昨日重现,建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具体生活实例情景,由此导入话题,进行课程的讲解。

(二)创设故事化情景

简单的知识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故事化的教学情景是将知识讲解结构变得像故事一样耐人寻味,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或自己的创意,把一堂课的有关教学内容以小故事的方式展开,具有故事的人或物或事,都是比较能够吸引起初中生。从故事中总结道理,由此植入初中生的品格中。

(三)创设互动型情景

加入学生和老师的实时互动环节,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例如,老师可以向学生请教,具备什么品格的人容易受欢迎,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喜好,因材施教,又关心了学生的择友观,有效的推动了高质量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创设模拟演示情景

创建模拟演示情景即是将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角色扮演,形象和生动化“课本中所发生的事”用有趣方式加以呈现。

(五)创设实际应用情景

创设动手实践情景,主要针对在生活中所发生的实例而进行“你会怎么做”的讨论。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情景创设的意义

创设课堂情景教学,对于学生、教师和教育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赋予了课堂的人文性和情趣性

现代教学论有观点说,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神圣而充满趣味性的社会活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适合学习内容的课堂情景,让课堂变得充满人文性和情趣。西方国家的课堂采用情景式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拥有浓厚的兴趣。

(二)使课堂变得开放、富有探索和挑战性

课程资源的来源范围广阔,可植入不同的学习情景,使得课堂变得开放、富有探索和挑战性。例如,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来自不同的地方,在进行讨论时,带来课堂的开放和富有挑战力的探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师教学水平

创新下的情景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学课堂情景创设,是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才能加快教育事业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周驰明.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情景的创设和构建[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4):95.第一页

篇5

当前,现代化的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该如何进行现代化改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历史的需要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制度和文化转型的过程。①目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表现为:经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现代转型,但是社会价值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理念、人格特质的形成和文化的转型依然没有完成,或者说是正在进行中。近期,中央政府相继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都明确提出: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只有启蒙思想深入人心并成为社会共识后,加之以有效的集体行动和制度保障,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②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输入,以及我国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诸如道德失范、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等,使得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环境。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公众对一切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人本主义思想尚没有达成共识。现在,很多制度设计都无视教育对象的差异和客观条件的变化,未能紧跟形势的发展。虽然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未实现广泛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还存在学校关注度不够,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化手段不足等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时,高校还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的使命感,积极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积极作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围绕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在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上进行现代化的改革。科学发展观,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和受教育的实践活动,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更加突出。③思想政治教育要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则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进行现代化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包括施教者和受教者),客体是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载体等,因此,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就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入手,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进行现代化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教育者的意识、观念要实现现代化。教育者要结合实际和社会需求培养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具有了科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方针、目标、主题、任务,并得以顺利实施;其次,受教育者的意识、观念要实现现代化。社会的急剧发展,促使人的知识结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观念等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日益增强,这就同时需要意识、观念的现代化。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他们需要具有科学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自我意识以及人文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学精神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的内容。而竞争意识也是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首要表现。但这还不够,要想走向世界,就应该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要具备开放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同时,还应具有法律意识。只有具备这些意识,才能打开社会的大门,才能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空间。有了现代的意识,还应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世界观,其关键就是要学会做人,同时要陶冶情操,增加发展动力。

第二,能力的现代化。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纪,教育也必将是高度信息化的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以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作为其主要载体,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来源。我们应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他们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他们主动适应社会,具有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开创美好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现代化建设。主体现代化为客体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客体的现代化必将进一步推动主体的现代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代化,其客体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网络信息化对当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巨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实现现代化。我们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时刻把握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第二,教育方式的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不仅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同时也使许多工作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改变。在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信息现代化的实际,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努力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探索网络教学新模式。同时,要开发网络课程教学系统,搭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课程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辅导答疑、作业提交批阅、考试考核等全部教学内容的网络化,探索边讲边练、网上讨论、在线答疑、网上考试等的教学新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主渠道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拓展其他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如建立现代化的党员引领性机制;现代化的学风建设机制;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改善民生;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健康成长;强队伍建设,建立保障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有效途径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把单一转变成复合,避免空口说教和形式主义,把简单转变为复杂,运用多学科知识,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同时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网站建设、门户网站建设、博客、手机报等专题网站建设。及时了解、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交流障碍,使一味地说教为互动交流所代替,由此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上、内容上、模式上等方面,不断推进现代化的改革和探索,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注释

篇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包括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内的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另一方面其动态效果可化抽象为形象,以其丰富的内容与新颖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这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学习《竞争与合作》时,首先播放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邰丽华领着20多位聋哑演员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虽然演员们听不到音乐节奏,但是他们在手语老师引领下的表演,绝对称得上美轮美奂、整齐如一。深深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加深了学生对“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合作”的理解。借此揭示竞争与合作,可谓水到渠成。

(二)创设情境

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而生动、具体。原本静止的文字,化成活动的画面,有声有色。帮助学生缩短了理论与现实、课本与生活的时空距离。

如学习《法不可违》时,播放了中央电视台一期《今日说法》节目,说的是一位年轻人因冲动而杀人。观看以后,同学们都为这位年轻人判刑惋惜。然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个案例,通过讨论,大家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意识到法不可违。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一)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十分有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常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惑。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图片动化处理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二)实现自主学习

篇7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递教育内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价值同样会带来不同的影响。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经济建设不断深化和加入WTO之后新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入WTO后,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环境的多元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使我们更快地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使我们面对被渗入和掩盖,在经济、外交、文化、社会、政治交往之中的西方意识形态,并与其斗争。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入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意识,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及创造精神,并为之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要求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科技革命要求大学生树立现代科技意识,养成注重实践和创新的科学素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环境变得丰富多彩,信息交流的广泛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变性,促使大学生必须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和角色转换。面对这样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向发展。例如: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珍视自己同时,大学生亦容易走向以自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反面。

2、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内部建设和发展的新情况在客观上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招生并轨等招生制度的实施,全面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的就业制度,这一切使得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容易使之产生功利主义和急躁情绪,以及思想上的浮躁和虚无主义,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学生人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上升;同时,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教育对象更为复杂和多样,我们的工作更要注重层次性、个体化,这必然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些不适应,增加了难度和压力,而现有的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多数在个人素质、理念上还不能完全跟上形势,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及特点,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种种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和压力,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一些不利倾向

(1)人生价值判断的双重性,重利轻义思想较严重。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随着知识领域的逐步扩展,政治理论学习的逐渐加强,思想认识日益提高,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表现更加成熟,更加求真务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相当部分大学生价值评判双重性,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常遇到困惑与阻碍,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向于自我价值,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又由于市场经济猛烈冲击大学校园,使当今开放的高校校园商业气氛浓郁,随处可见的商业广告如浊浪般吞噬着本已力单势微的人文气息,让学子们追求人生价值时倍受诱惑。

(2)在人生价值追求上重现实、轻理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这些都有力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使大学生对国家的前途增强了信心。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代大学生轻理想、重现实的倾向日益严重,对政治立场、政治信念缺乏理性自觉,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

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1、吸收应用多学科的教育研究成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应用,转变人的思想观念的科学。它的方法论必然要用多学科整合的方法加以实施。伦理学在对道德教育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行感人,以境育人的教育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提出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现代心理学揭示了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以及人的能力性格形成的途径和方法,为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现提供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行为科学关于人的共同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研究,关于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剖造性等方面的研究.也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吸收和认真借鉴的。

2、拓展教学手段

一是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拓展。在教学中应采取师生双向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求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彼此合作。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从而使大学生体验到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二是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封闭的圈子里走出来,适时实现教育方法的转变,用开放型的教育方法取代传统的自我封闭的教育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在开放型的教育中经风雨、见世面。而不是将其囿于温室之中保其不受风吹雨淋,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自我判断力的形成,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三是由“冷漠说教”向“情感沟通”转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渴望理解,渴望沟通,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身份,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交流沟通,做到平等诚心听真话,情理交融讲真理,师生双方架起互相信任的桥梁。

3、丰富实践教育

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一是广泛开展社会调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形势为大学生拟定一些调研课题。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教育基地瞻仰、老少边穷地区寻访、国情民情乡情调查、优秀校友跟踪调查、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考察等。二是组织社区服务。大学生们通过服务.能够加深对这种责任关系或道德关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服务的实际效果,能够丰富思想情感;通过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能够强化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组织学生为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进行行为示范性教育

行为示范性教育适应大学生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特性。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工作作风、人格、品行、仪表气质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常说严师出高徒,“教师的个人榜样,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它能使学生产生人格自居作用,而形成与教师一样良好的品德。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八字校训,深刻地召示着每一位学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要用自己的心灵去铸造学生的心灵,以培养出他们优秀的道德品格。

5、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德育教育.有许多优秀成果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继承.如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行结合的原则方法;因材施教、启发思维、循循善诱的原则方法;长善救失、防微杜渐的原则方法;重身教、重家庭教育及环境教育的原则方法等等。同时,我们也不能排斥吸收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文明成果。如注重、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个性;鼓励教育对象自由选择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对话等。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外来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党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都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深人的研究和实践,就一定能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困扰中走出一条崭新的希望之路。

6、积极探索网络教育法

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一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的关键就是要丰富网站、网页内容、栏目,努力增强其吸引力。二是利用电子邮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传达党的主流声音。同时,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开展调研、心理咨询和各种竞赛活动。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沉闷抑郁,心理压力大且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三是研制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门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特别是针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软件。高校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元素以及丰富的网络信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机制,将课程内容结构由线性设计转变为网状设计,清晰地呈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有机联系,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是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开发一批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包括游戏软件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行传播,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特点。

7、努力优化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按其所涉及的社会范围和社会途径来划分,则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结合起来,齐抓共管,使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宏大系统工程,密切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总之,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现代化,就必须善于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但一定要立足现实,结合中国的国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体系,开展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加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鲁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3(6):75—77.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3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课程多通过中药基本理论结合中药物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进行编排,课本则来源于古代中药学理论知识的系统整理。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验积累的成果,中药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然而,在工业现代化和标准国际化的冲击下,中药学已经逐渐走向与世界接轨、与现代科技接轨的发展道路。因此,随着中药研究领域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新成果的出现,中药学课程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承古纳今,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把现代科技成果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具备现代研究思路,通过中药学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重点培养其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等基本能力,从而顺应当代中药学应用和研发相关工作的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模式:

1 根据传统概念寻找现代科学术语进行关联,形成连贯的思维习惯

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系统与古代中医学相辅相成,在中国本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于病理状态、病症分型及相应的药物运用都有自己的称谓和体系。大家所熟知的传统概念有“五脏六腑”等,可以通过生活常识较易理解其表意,而如“缓急”、“御瘴”等中医药术语词汇则与当代医药称谓相去甚远,甚至有些词汇或理论很难找到现代医学支持。因此,需要教师尽量使用现代医药术语进行变通解释。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中药学知识点,又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现代医药学习思路。

2 根据理解需要寻找学科交叉整合知识网络,形成理解性记忆习惯

随着中药研究手段的丰富和完善,中药现代化使中药学科与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分支形成了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他们为中药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科学解释与技术支持。如: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为中药学阐明了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药理学、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则阐明了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为中药学提供进一步研发的筛选手段,分析化学则为中药学的鉴定与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其理论依据并提供实验手段。因此,借助这些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性学习中药学,同时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网络,使传统认识与现代认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比如,讲到药用草乌的作用,其既具有镇痛活性又具有抗心律失常活性,我们可以通过阐明其不同药效成分的药理学作用进行解释:草乌所含的高乌甲素草乌甲素成分有无成瘾性镇痛作用,而其抗心律失常和抗纤颤功效则来源于关附甲素成分[1]。由此,可以通过天然药物化学了解某味中药的化合物构成,再运用药物化学的构效关系理解性记忆各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甚至可以进一步结合药理学模型和活性筛选体系对有效成分进一步探讨,最终对此类中药形成系统的认识,久而久之养成现代化的中药研究思路。通过这种方法,既能够深化理解记忆,又能够增加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养成整体思维的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引入新成果拓宽学术视野增加兴趣,提高实验效率诠释科学内涵

除了教授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在研究生教学当中显得更加重要。中药学发展至今,其科学研究一方面以通过现代科学阐述其古意成果为目标,另一方面则拟通过新兴科技手段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推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常规教学中加入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对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同时,引入新的实验方法和学科技术则将为提高实验效率奠定基础。例如,利用能够与靶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化学小分子来筛选中药有效成分、发现靶蛋白质的化学蛋白质组学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2],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深刻揭示中药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新药研发;而提高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效率的实验手段有: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中药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离分析与质量控制,解决了中药研究中的许多实际问题[3]。

中药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知识体系上凝聚了千百年来医药科学知识的实践成果。学习这个复杂体系不仅需要教师对中药传统理论深入掌握,又需要融会贯通、借助现代化的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传授知识。通过多种技术辅助、多角度切入、多学科交叉渗透,才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中药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王锋鹏.从草乌化学研究开发的新药思考中药现代化的方法[J].化学进展,2009.

[2]岳荣彩,单磊,严诗楷等.化学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2010.

篇9

【摘 要 题】教育史研究

【英文摘要】Mr.Tao Xingzhi's thought on Pedagotical education was formed in his practice over a long period,and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in China.The author points out what one can draw on Mr.Tao's thought in our creative work in modern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pedagogic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 键 词】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借鉴

Tao Xingzhi/pedagotical education/thought/draw on

师范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我国教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师范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师范教育现代化是适应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迅速达到先进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大工程。师范教育现代化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又是师范教育高度发展的一种状态。

实现师范教育现代化,需要借鉴前人,继承优良。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吸取中外有益的经验,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师范教育理论,从办学方向到培养目标,从教育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材教法到培养途径,从普通师范到幼儿师范、职业师范,都作了全面论述。它所涉及的很多问题,也是今天师范教育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学习和研究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师范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审视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

陶行知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1](P.374),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1](P.88)陶行知从教育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这一根本思想出发,明确指出作为普及教育之本的师范教育办得好与不好是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共和国要有适当的国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1](P.374)而要教员就要有师范,所以“师范学校负培养改造国民的大责任,国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国家所托命之师范教育”“可以兴邦,也可以促国之亡”。[2](P.139)陶行知是一位把师范教育提到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密切关联的高度来阐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教育家。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使全社会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关键在师范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只有师范兴,教师兴,才能教育兴,国家兴。师范教育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技开发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还具有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殊功能。师范院校要为基础教育发挥全面的服务功能。一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和服务指导,包括中小学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成职前职后师范教育一体化的办学体制;三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决策咨询。全面发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是师范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师范教育重要功能的体现。这为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师专业化是适应新形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师范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要建立统一的教师专业标准和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组织相应的教师资格考试和颁发教师资格证书。依法保障教师素质,从教师队伍的入口把住质量关。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师资的来源要由以培养为主转变为以选拔培训为主。

实现教师职业专业化,将会使我国独立存在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所逐步代替,这意味着师范教育从“师源”到“生源”的开放,即鼓励有能力的教育机构积极参与教师教育工作;鼓励非师范院校的学校毕业生经过规定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从事教育职业。今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将代替“师范教育”一词,对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进行全程设计。

二、重新整合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使教师素质综合化

培养合格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他在生活教育运动的各个阶段,对教师先后提出过若干不同要求。在提倡新教育时期,他对新教员提出以下希望: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与学生共甘苦”;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在试验乡村教育时期,陶行知希望教师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环境的阻力化作为助力,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献身教育事业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国难教育时期,陶行知提出做大众教师的人应当解决国难而不致加重国难,必须追求真理,讲真话,跟学生学,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民主革命时期,陶行知认为民主教师必须虚心好学、宽容,理解学生,能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和时间、空间,跟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个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基本精神。[3](P.637)

陶行知关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它体现了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有生活力教师的教育目的和办学宗旨。对于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培养合格师资仍具有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思想,重新设定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于一身。确立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特别要注意:第一,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相结合,使教师的培养建立在较宽的学术视野的基础上。第二,突出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具有为人师表的职业特质。第三,强调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教书育人、确立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从教的知识,又有从教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科学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优良的人格特征,好学习、善创造、讲奉献、为人师表,能够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的需要。

三、建立全方位师范教育培养体系,使师范教育结构多元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根据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总结我国师范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广义的师范教育”思想。广义师范教育对于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教育功能、结构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机制、管理体制等都赋予广泛的含义:一是确立面向大教育的师范教育办学方向。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面向全部学制的要求。全部学制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逐步从小教育裂变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陶行知所讲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师范教育必须为大教育培养和训练各种各样的教育人才。二是全方位的师范教育功能。广义师范教育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员,而且要培养训练教育行政人员、各种指导员、各种学校校长和职员;不仅要培养未来师资,而且要训练在职教师;不仅要培养训练教师具有一般的学识才能,而且要分别因学校等级、市乡情况、学科性质而培养训练教师具有特定的学识才能;不仅要培养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养教育科研人才;不仅要有学历教育,而且要有岗位培训,等等。总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该培养什么人才”[1](P.448)。三是多元化的师范教育结构。陶行知设计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是立体交叉、纵横沟通、灵活多样、正规化和机动性相结合的。不仅有以培养未来教育人才

为主要任务的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大学、高级师范、中级师范、初级师范、幼儿师范、女子师范以及大学教育科、中学师范班、中心小学师范班、大中学校的职业教员养成所等;而且有以训练在职教育人员为主要任务的长期或短期的各种师范补习学校或培训班、养成所,甚至还有即知即传的“艺友制”、“小先生制”、“传递先生”等。上述三大块都强调师范专业的“系统研究”、“充分的修养”、“继续的机会”。正规化不能追求形式,机动性不是降格以求。所以,广义师范教育的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基本国情之上能够主动适应整个教育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能主动满足各种各样教育人才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

陶行知的广义师范教育思想为我国目前调整师范教育结构提供了新的教育和视野。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主要分成以培养新师资为主的各类师范院校教育和以训练在职教师为主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广播电视教育等师范继续教育。这样的师范教育结构模式,总的来看存在着不够完善、不够灵活的地方。一是重视新师资的培训而忽视在职师资的继续教育;二是重视教学人员的培养而忽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三是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四是重视学校教育人员的培训而忽视社会教育人员培训;五是重视正规化而忽视机动性。目前教育的发展又向师范教育提出了不少新功能需求,首先是来自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水平提高的趋势;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干部的培养要求的提出;三是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在学历和实践经验都达到一定水平后,要求科研型的进修,为培养创新型的教育专家服务。为了克服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确立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理念,变“终结性师范教育”为“终身性师范教育”,变“知识传播型的师范教育”为“知识催生型师范教育”,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层次、一体化的师范教育结构,纵向沟通,横向联系,协调发展,形成整体优势,以实现符合全部学制的需求的目标。

四、全面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过程现代化

陶行知在教育的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原则,为变革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开创的师范学校教育教学论和方法论与其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是一致的。陶行知主张师范教育必须适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人需要,其培养的方法必须与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的实践结合,实行“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这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展开多元的生活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主张学校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育人的需要,在学校组织健康的生活教育、劳动的生活教育、科学的生活教育、艺术的生活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在现代生活中还要进行现代教育。“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4](P.248)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以中心学校生活为训练之中心”,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培养一个乡村教师所需要的改革教育、改造农村所需要的全部能力。

第二,以集体生活为教育基础。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可通过集体生活进行,陶行知认为全部教育基础建筑在集体生活上。集体生活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有三个意义:一是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是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三是集体生活用众人力量集体地创造出合理的生活。陶行知认为这种集体生活采取的方式有三种:一是集体自治,目的让学生在集体自治中学会自治;二是集体探讨,目的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努力,追求真理;三是集体创造,目的让学生运用有思考的行动来产生新价值。这种集体生活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注意个性发展。[3]

第三,坚持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陶行知的办学原则。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5]坚持教学做合一最主要的要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使之整合。

陶行知主张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即在劳力上劳心。这就是要把实际生活中的事拿来研究,一面动手干,一面动脑想,手脑结合,“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教与学以做为中心,就是说教与学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进行。这种做有三个特征,即行为、思想、新价值的产生,[5]也就是通过学习、思考,进而创造。

教与学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问题。陶行知认为,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而是教学生学。教师不能“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去教好学生。

第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生活教育,必然需要依赖并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陶行知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智育注重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学生除跟教师学,还要跟伙伴学,跟民众学,到图书馆去学,到社会和自然界中去学。体育注重自强,就是动员学生自觉积极地“建立健康堡垒”,因为,“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身体是为了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所有”。德育注重自治,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化之进步”、“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1](P.29)

当前我国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新,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其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及其趋势对学校教学客观要求的反映。目前师范教育也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轨压力,我们有必要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构建现代化的师范教育模式。一是师范教育要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意识。我国现代化建设既为师范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师范教育内容提出了丰富的教育素材,“运用它来增加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力量,增加我们的信仰”。二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环境。知识、才能、创造性已成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三个支点。现代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人的这种主体性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产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教育环境,其中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必须把师生关系放在一个民主、平等、友善和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三是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课内与课外结合,实行多渠道施教;知识与能力结合,倡导实践出真知;实行主导与主体结合,坚持学生本位观念。

陶行知师范教育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并且自成体系的。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有借鉴的价值,我们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创造性加以应用。陶行知说过,先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同样,我们对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也要力求有所发展和创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创我者生,仿我者死。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 陶行知全集.第八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篇10

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性强,最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教师也感到力不从心,虽有明确的道理、令人信服的结论,但很难打动学生,当然也不易理解和运用。要做到使思想政治课教学让学生“明理导行”,培养兴趣是前提。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做出鼓励性评价。如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课时,学生竞相在展台上展示搜集的开国大典的盛况图片,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片断,“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的图片等,主题鲜明,生动感人;在讲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过程中,学生以准备的音乐光盘《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作为背景音乐,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一堂课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留给学生的记忆却是深刻的,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想上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2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引用的事例,往往只用语言叙述,或在黑板上简单抄写,既影响学生的听讲,又耽误课堂时间,特别是具有对比性的漫画、图表更难以显示,而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上述问题迎刃而解。在展台上通过大屏幕将图表、图片全景展示,再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学生在视听中感知材料、理解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生动事例,来说明某一问题,是常用的方法。而将选取的事例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学生拓展知识,信息技术又起到独特的作用。思想政治教材中每课有若干框题,每节课一般涉及一个框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去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包括有条件的学生下载一些网上信息。教师利用校园网的信息平台和相应课件,进行生动直观教学。选取的事例力求鲜活典型,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

感受成功、感受鼓励,是学生欢迎的成功做法,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主动创造的情境。信息技术在鼓励学生探索与追求知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如讲授“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基本国情内容,既有材料分析,又有结论验证,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情景判断,采用当场评分或评价正误的方法验证知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集体讨论或个人观点去回答相关问题,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开心辞典》节目。学生答案正确,则会听到悦耳的音乐。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到闯关的喜悦,从而增强进一步参与求知的欲望,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快乐。

3 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能最

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可理解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模式的弊病是: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忽略,甚至被压抑,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传统思想品德课缺乏信息反馈与交流,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意识薄弱,只能是培养了一批“知识”型人才。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培养有丰富知识和较高创新思维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

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活现榜样形象――强

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

例如,笔者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笔者就号召学生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同时,笔者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他们被一些人物的事迹深深震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学生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应。

5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实现智育和德育、美

育的统一

篇11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兴趣是维持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能善于促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积极的带有倾向性的态度和情绪,它能引发个体探讨对象的激情和热情,推动个体主动去揭示关于对象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因而,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的内因和原动力,它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兴趣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它能引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激情和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客体转变为能动的主体。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在热情的驱使下,学生会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地、机械地、单向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地、能动地获取知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次、学习态度的转变,可以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其学习、生活以及以后漫长的人生中的地位和价值,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自觉地将思想政治道德的知识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所以,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1.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主要因素。影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师缺乏个人魅力、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存在缺陷。由于经费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强调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忽视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和追求个性发展的内在需求;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不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不注重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缺乏吸引力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影响了教学效果。尽管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逐步应用,但总的说来,应用率仍比较低,多数教师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也主要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容易使学生进入为应付考试而学的误区,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2)教师缺乏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具有教强的责任心和进取精神,他们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地进行科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也有部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太少,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水平不高,讲授缺乏针对性、说理性,不能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给学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有的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不能平等地和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这样就必然导致空洞说教,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逆反心理,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自身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受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被学生运用到了学习之中。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用处,产生了重视专业课,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迟到、旷课、上课时看专业书籍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西方腐朽、落后思想的不良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了逆反和排斥心理,无任何积极性和兴趣可言。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中学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重复,削弱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缺乏兴趣和耐力。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动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2.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是新的时代教育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改革互动发展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实行现代化教育教学,从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中汲取新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观念,从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中汲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面向现代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信息非常迅速。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依赖教师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及时了解世界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面对学生的这种实际,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那么,就无法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反映现代化。就是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使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提高学习热情。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学科的交叉发展和融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及时反映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情况和最新成果,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学生对大量新信息的渴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术,要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要研究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只有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才能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起到解惑释疑的作用。如果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不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能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2

一、三种文化并存的社会

传统价值思想、现代价值思想和后现代价值取向在当代社会思想中的并存,体现了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当今,老年人更多崇尚传统;青年人更多崇尚现代文化;而“新新人类”明显更多崇尚后现代主义。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更多在城市流行;而传统文化更多深植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同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尤其是前者与后两者)从内在价值取向上的尖锐对立,更为文化转型带来了很大难度。传统文化客观上的保守性、以正统自居的思维、重义轻利、不尚竞争以及对新事物的天然排斥性,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思想格格不入,并时常视之为敌。现代思想重视工具理性,要求创新,崇尚竞争。传统文化的深层的痼疾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宣扬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等方面则乏善可陈,并成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绊脚石。同时,后现代思想反对中心和主流,也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背道而驰。三种文化存在着内在的尖锐对立、互难兼容之处。

尽管如此,中国人很清楚:传统是民族之根,先天存在;现代思想是发展的必需;而太多现实问题又必须依靠后现代思想来解决,三者中任何一者都是不能也不可能被社会抛弃的。因此,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价值冲突时,就难免遭受取舍两难,左右摇摆之痛。整个社会文化过度“散而不一”、取向“茫然”的状况存在。

经历了百年屈辱的中国人,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很清楚的。它必须既面向现代和未来,崇尚创新,又应该渗透于民族传统文化。为了找到一条解决文化冲突,以大力促进社会发展道路,中国人奋斗了一个多世纪。十九世纪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尽管肯定了现代科技和思想的积极成分,促进了思想解放,但却没有从文化内在层面找到融合中西文化观念的方法,而只是简单嫁接,注定不能成活;的倡导者们大力宣传民主科学,主张大力学习西方,但是对传统思想的不可摆脱和现代思想的不可抗拒的矛盾束手无策;进入当代,有的学者针对现代性带来的全球性问题和社会问题,提出复兴国学并取代现代思想,也有学者深入挖掘国学中的现代意义,但都没有显著的突破。尽管知道文化应然,文化如何融合的问题至今在中国都是一大课题。知道应该成为什么样是一回事,怎样去做到是另一回事。

二、文化产业化对文化整合的独特功效

在面对社会事物时,人们为必须从互难兼容的三者(尤其是前者与后两者)中选择一种价值取向,或者将它们融合于一体而感到痛苦,那么产业化的文化则常常帮助人们更容易地完成这件艰难的事情。这是文化产业对于文化发展和文化融合的独特作用。本文对这种作用进行分类考察。

(一)自动取舍

如果不是当下如此繁多的相亲娱乐节目盛行,人们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征婚选偶的态度至少不会像今天这样包容。二十年前,尽管不必拘泥于封建“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但是人们至少更倾向于“搞对象”应该更隐私化一些。显而易见,相亲娱乐节目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正是市场的力量,潜移默化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当人们回想时,原来心中对于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取舍难题已经被媒体帮助完成了。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产业对于文化转型的推动力。而这种自动取舍在社会中每天都在发生着。电视剧、音乐、网络游戏中多元的价值事例,通过媒体的宣化功能帮助人们改变思想,取舍价值。同时,文化产业借助新科技的传播,也常常帮助人们选择后现代性价值取向并使之日益被接受。譬如互联网的虚拟性、娱乐性消解了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规则和严肃部分。在这些过程中,有些原来不接受的现在接受了,有些原来接受的现在抛弃了。

(二)自动融合

“中体西用”和没有找到文化整合的好办法。而今天,借助市场驱动力,文化产业却能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中原本难以兼容的价值和思想进行改造,使之可以互相融合。文化商品以现代眼光解读传统,使之与现代性相通。流行音乐歌手周杰伦唱了一首《青花瓷》诠释爱情,联想集团推出了一款热销手机,采用青花瓷元素作为外壳设计。明星的作用和产业的力量,使传统与现代交融。如果没有产业化运作,恐怕很难把爱情、电子设备和青花瓷兼容起来。于丹讲《论语》,曾仕强讲《易经》,有人把老子的思想嵌入现代企业管理,还有人执着于在古代思想家的文字中找到现代民主和竞争思想并夸大之。他们都重视古籍对于现代社会生活的启示,也因此蜚声。在当下的国学热潮中,人们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与其说是学术需要,不如说更是市场需要。甚至可以为此人为地扭曲传统文化的原貌,使之迎合现代社会。但是这种扭曲披着高科技手段和媒体、权威的正统性的外衣,常常不被发觉。而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中,传统与现代、后现代开始了未曾有过的融合。这也是文化转型的过程。

总体上评述,产业化后的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商品生产者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消费者的需求上。当人们面临文化冲突、价值取舍的苦恼时,消除这一苦恼,让思想更加明朗就成为切实需求——市场需求。通过对市场千方百计的迎合和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将文化变形、加工(包装)来出售。同时迁动了人们的思想。这是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功能,没有什么驱动力比文化商品生产商孜孜不倦地钻研商机的执着更浩大,更有效推动思想文化内在的变化。

同时,如同洗衣粉、电子产品一样,在文化生产者那里,文化作为商品也需要不断升级,不断研发创新,才能顺应时代,满足消费者变化着的需求和更高层次的要求。新的思想渴求,也是新的市场,成为带动文化转型的引擎,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将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进行着整合。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最终塑成一个属于中国、面向未来的文化之型。

三、文化产业化的局限

文化产业化并非仙丹,对文化发展也有“副作用”。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可能单纯依靠文化产业完成。以净化心灵为任的文化被统摄于资本逻辑之下后,难免沾染与它水火不容的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庸俗之气。而这正是传统所痛斥的、现代所承受的以及后现代所无奈的。产业是市场经济,它本身就是现代性的。文化产业化就是要求文化站在现代性一边。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化没有能力将文化带到真正的理想之境,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矛盾不会根除,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人们的价值取舍之痛不能痊愈。可忧的是,由于资本逻辑泛滥和新技术的应用,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可能会始料不及地把文化引向人们原本没想要去的地方。这是一种未知的危险。譬如网络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带来了“艳照门”、虐猫事件等恶俗的东西,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文化也不可能全部以产业形式存在,资本逻辑不是全部。引导文化健康发展的文化事业至关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