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30 12:07: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体育德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体育德育论文

篇1

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相应教材内容中,很多体育课程教材中都有田径项目,这是一项相对无聊、枯燥且又累又脏的训练项目,许多学生都不想练习这个项目。体育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例如,可以在下雨安排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多数学生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运动训练的话,学生就会学习老师,被老师打动。许多球类运动以团结协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球类运动时,可以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升华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1.2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组织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把德育内容与教学组织结合起来,利用有组织的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思想教育成果,组织得越严密,方法用得越得当,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越深刻。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检查器材和服装,做好热身运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的严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摆放健身器材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之后,求学生整理收拾器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1.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纪律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是保证体育课程能正常进行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课堂中要多多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学生的衣着、考勤、病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养成守纪律、不松散的好习惯。如在跑步教学中,有些学生会找借口逃避,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查明原因,防止学生偷懒,表扬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学生,对偷懒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发地加入跑步行列。

1.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言行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可以把其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中,教师本身最能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这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同学中才能产生信服力,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那么自己要保证在上课前到达运动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运动服上课,那么自己也要穿着运动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自己就要文明懂礼,不打骂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老师身上感悟到道德理念。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以言行身教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5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评价中

初中体育课是不断变化的场景,学生一直处在变化中,体育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时机,针对学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用批评和表扬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如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反应很快,动作学习得很快,他会帮助一些学得慢的同学学习这个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学生都学习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学得慢的同学,老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勇气,提高学习信心。此外,表扬和批评都应慎重,做到公平,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4

初中英语作为引导学生步入英语世界的重要阶段,对于奠定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未来英语发展能力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特别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应该将情感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初中英语教育当中,通过良好的情感教育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创新性

所谓英语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师生情感运用于教学当中,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能够很好的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改变过去传统的以“灌输式”和“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创新,创造更多、更好、更有利于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教学模式。

(二)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学感染力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主导变为引导、教导、开导,特别是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将更多的快乐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来,特别是教师通过对英语教材的深入挖掘,将很多情感内容准确的传递给学生,能够产生强大的“正能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使英语教学具备更多的感染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

情感教育具有强大的动力功能。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情感教育能够通过教师的真心实感来感化学生,让学生信任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师具有更强的归属感,使学生通过“学乐”精神的提升来激发其“乐学”态度,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影响因素

(一)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尽管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将情感教育融入其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的问题。一些教师还存在着以长者身份自居甚至高高在上的现象,让学生感觉不好接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师具有反感情绪。还有一些教师不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不够了解,导致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二)教学模式过于枯燥

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但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融入了情感因素,但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情感教育的内在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情感表达,缺少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仍然以“主导”的方式开展教学。

(三)课堂氛围不够浓厚

课堂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的最有效平台。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但目前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尽管高度重视情感教育,但如何更好的将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只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就已经是情感教育了,因而还没有真正将通过情感教育来营课堂氛围,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三、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奥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贝尔曾在《品格教育》中指出“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流活动,也是知识交流,更是情感交流,因而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过程,必须牢固树立平等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学情”调查和分析,既要了解学生,又要理解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力开展“常识”教育,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第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大力加强言行举止和师德建设,以良好的知识储备、职业素质和道德情操记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创新情感教育模式

创新初中英语情感教育模式,要求老师必须善于将情感因素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教学目标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因而首先必须把握情感教学目标,通过良好的教学目标设计,把教材目标与情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情感教学目标。创新情感教学模式,还必须大力开展互动教学,积极探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演讲互动、对话互动等多种互动模式,让学生在互动过程学生知识。创新情感教学模式,教师还应大力实施“交流教学”,不仅在教学中多使用英语,在日常交流中也应多使用英语交流,逐步提升学生口语交流兴趣。

(三)创造课堂教学情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远近、多少、深浅,对课堂老师效果影响极大。因而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拉近感情、有利于提升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课堂教学情境,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主导课堂教学,让学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课堂教学情境,还应当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技术,将多媒体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进而调动其积极性。

四、结束语

将情感教育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当中,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英语老师必须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情感教学模式、创造课堂教学情境三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提升情感教育层次。

参考文献:

[1]秦勤.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8)

篇3

老师经常只提一些要求学生简单作答的yes/no的问题。这种yes或no的问题经常出现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提问。这种提问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大大降低。简单的回答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新课标下的要求

首先要转换教师的角色。提倡以学生为主,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转变教学思想。教师不管教什么内容,都应该先对教学进行一番认真的构想和设计,然后通过加工整理,形成教案;也就是说,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toteachourstudentsEnglish”,而且应是“toteachourstudentshowtolearnEnglish”。对于课堂中英语的提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水品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在提出问题的时候,避免回答过简洁,还要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提问的方式上要提升问题的兴趣性,明确提问的目的,然后再转变方式,做到明确、简便、贴切;提问的时候,掌握问题的易难度等。

3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作为英语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口语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确保学生的参与,给学生互相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突出教学重点,使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及时掌握和调整教学进度;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

4问题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习成功的巨大推动力。人贵有疑,从产生疑问到消除疑问是学生学有长进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力求巧而精。教师首先要尽量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精心设计问题质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的巨大动力。由于提问内容涉及学生自己,他们都显得兴致勃勃,积极回答,课堂气氛很活跃,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又渗透了新知识点,使课堂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5提问方式的转变

5.1提问要具有扩展性,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新颖别致的设问或者会是由教学情境引出的机智提问,是完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紧紧的跟着老师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的步伐。课堂提问既要注意这一点,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的系统性。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灵活运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这样的课堂活动既紧张又活泼,形散而神不散,从而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的目标。

5.2问题难度要适当,提问注意针对性

篇4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这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终于对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有了较完整而科学的认识,发现迁移过程是由审题、联想、分析类化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知成分构成的,即首先必须形成对有关问题的最初映象,让映象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然后统一分析新问题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具体问题归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概括化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构成一次完整的迁移。

这一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概括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进而达到独立写作的迁移,不断用原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迁移,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已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水平决定了问题的最初映象,也就是说,概括的知识结构为新的问题的嵌入提供了一个框架,所以,对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其迁移程度也不同;概括水平高者,其迁移过程较压缩,迁移速度就快;相反,概括水平低者,其迁移较迂回,迁移速度也就较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两个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被纷繁复杂的外表所掩盖。文艺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那么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要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的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杂文,通过表层语言的分析,揭示其深层含义等等。

二、归纳概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具有共性的,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则对某种事物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的知识结构。这种概括能力应当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比如,课本中的散文,纵贯古今、各具情态,分布在各册书之中,把它们集中起来仔细分析比较,则能找出很多共有的特征。仅就文章的结构技巧而言,无论作者如何与众不同、匠心独运,都要归于“形散而神聚”的原理。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总结概括 在对课本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也不容忽视。绚烂多姿、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而现实生活中闪动的哲理的火花又恰恰是我们开启作品内涵的最好的钥匙,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这个能力的提高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观察。让学生注意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首歌,时时加以总结。比如手发抖这个动作很常见,这是人在感情上有波动时的外在表现,但仔细观察,有的是由于高兴激动,有的却是紧张恐惧,还有的是恼怒气愤,情况各不相同,那么在分析别人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这类动作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透视人物的心理。

第二步是体会。观察生活并亲身体会才能丰富自己的经验。例如,风和日丽的时候,自己会感到心情很开朗;风雨交加的日子,自己会感到心情抑郁。春天里的一个绿芽,会使自己的心怦然一跳;秋日里的一片黄叶,竟让自己的情绪怅惘失落。这些景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把丰富的人生体会积累起来,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作品。

第三步是挖掘。挖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刨根问底,这是一种极为值得提倡的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可以带来伟大的发明,同样也能探究出深刻的哲理,给人生以重要的启示。举个例子来说,暑假里到一位住在偏僻农村的同学家去玩,一到那儿,就被他家人和邻里的热情与真诚所感动,你在觉得无拘无束其乐融融的同时开始思索:他们的热诚与质朴是因为你从城里来所以仰慕你吗?也许是较城市这里贫穷而落后所以相互依赖保持着原始的品格吧?这些想法较狭隘;但当你和同学一起离开那里回去上学时,看着一张张亲切平和的笑脸,透过相拥送别的人群,你再深深地思索,你会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庞大的力量,它就是中国人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民族的精魂。

所以说观察生活、仔细体会、深入挖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别人的作品、了解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培养联想力是进行迁移的关键 对所学知识和以往经验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但在解决新问题时却不能让映象激活旧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准确的联想,也同样无法进行迁移。

联想,是由此及彼的思考,这是一种使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刘勰说:“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就是强调联想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的提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学生自读,准确审题在阅读教学中,读课文是学生理解与接受作品内容的第一步,所以不论是课上课下、默读朗读,都要求准确地展现作品的内容。准确的阅读,能引导学生审准方向,正确地展开联想。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久而久之就进入高层次的阅读,即凭语感自动地、直接地了解课文,快速准确地产生联想。 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所以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极为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从新问题中寻找契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迅速准确地产生对旧有知识结构的联想。

篇5

2.阳光体育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的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的需求,还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更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推动了学校体育环境、体育安全、体育营养等知识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风貌,有利于校风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阳光体育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阳光体育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促进作用,体育活动大多在同伴的相互交往、合作中完成,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频繁接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虽然现在提倡给学生减负,减作业,但由于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这种提倡就成了口号,学习压力、教师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对立的心理。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正确地对待失败,以此树立良好的信心。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积极地参加运动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消除紧张和烦躁,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4.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篇6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篇7

“学贵有疑”。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形式。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就提问教学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提问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他们不明白的事情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从提问入手,激发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但平淡无味、重复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厌烦,所以教师要设计新颖、有趣的提问。

二、提问要抓住矛盾,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是非常有难度的。巧妙的提问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即抓住文章的突破口,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使他们在心理上形成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从而带着疑问自主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进一步加深。要注意的是,“障碍”的设置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应付学生。

三、采取迂回式提问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就算是再好看、再好听的戏,让你天天看、天天听也有腻烦之日,何况是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呢?”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讲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情节发展、写作方法等,久而久之,学生必会产生厌倦心理。此时,教师采取迂回式的提问方法,则可以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种曲线式的提问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如中感到生动有趣,从而激发自身的探究兴趣。

当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尝试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提问技巧,真正发挥出提问的艺术性,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俊玲,王君朋.课堂提问的技巧[J].河北教育,2005(15).

篇8

受农村经济落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也表现在教育方面。在一些中大城市里,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甚至连幼儿园也增设了英语课,到处都是各种英语辅导班,许多孩子五六岁就能流利地使用一些日常基础用语。而农村小学对英语教学重视不够,课时少,随意性强,教师教学水平低,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差。加上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学好与否没有关系,反正上初中以后仍要从头开始学。还有许多农村小学根本没有开设英语课,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时甚至连二十六个字母都不会。而且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的科目增多,各科压力大,时间也不够分配,学习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二、新教材容量大,内容偏

新课标英语的目的之一是想让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动力。而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些内容,对于一个甚至连自己的县城也没去过的农村孩子来说相当遥远,例如pizza、online等等,学生对这些词汇毫不熟悉,无从理解。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成了主要的表演者,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反过来更加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

另外,新课标英语的词汇量超出了以往教材的好几倍, 因而对学生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难以记忆,面对这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单词,即使孩子的求知欲再强,也不会对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东西牢固记忆吧,毕竟他们还只是孩子。如果教师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英语教学的所有压力就都留给了初中英语教师。

三、师资力量匮乏

硬件的改善是有形的、快速的和显而易见的,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却是缓慢的、隐形的、循序渐进的,同时也是致关重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外语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的示范者,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向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必然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5个因素和1个公式”。5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质量;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条件;5.教师的素质。1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师素质的分值越大,乘积则越大,教学质量则越高。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教师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的农村学校都存在着缺少英语教师或者英语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是一人上几门学科。

在资源设备方面,农村小学教学方法、资源、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乡村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除了学校发给的课本外,很难再获得其他的学习资源。然而中学所学的知识难度与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没有一定的参考资料予以辅助学习,成绩将难以提高,特别是有着大量的语法、词组与搭配的英语科目。另外,目前只有极少学校建有语音室和电教平台,部分学校有录音机、VCD机、电视机等电教设备,但与教材相关的配套材料缺乏。英语教师上课基本上还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即一本书、一支粉笔,最多加一台录音机。而这种“满堂灌、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 本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四、缺乏口语环境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交流。农村中学在英语学习和使用中,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英语学习特需要一定的母语环境,由于缺乏英语氛围,平时无法接触到广播、电视、电影中的英语场景和片段,更加无法接触到外国人,农村学生对于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相当陌生的。学生每学期一般只能接触英语口语练习两到三次就相当的幸运 ,每次交流的时间也很短,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除了课堂,学生基本上听不到英语,学了英语没处交流。语言学习脱离了实践,学生的语用能力得不到锻炼,进步迟缓。更不用说组织英语角及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晚会、英语短剧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了。由于缺乏英语氛围,平时无法接触到广播、电视、电影中的英语场景和片段,更加无法接触到外国人,农村学生对于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是相当陌生的。

五、以应试为目的,交际功能淡化

大多数生活在农村里的孩子都有着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无心学习。有许多学生都只为拿一个初中毕业证,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也无所谓学得如何。加之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每个学校都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他们只重视学生的考分如何,教师也因重视英语知识的灌输,常常忽略文化意识的培养,更也无暇顾及学生在学习英语后的实际使用。这使得许多学生成为了中式英语的传播者、做题的机器,只会纸上谈兵,而根本无法把所学英语用于交际之中。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注重源语文化的学习。

篇9

学生有什么样的优点,我们就为他们搭建什么样的平台,从而让各层次的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都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茁壮成长。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是一个新名词,来自于英语“school-base”,是指“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的”。郑教授对“校本”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学校,二是在学校里,三是基于学校。基于的出发点是自己学校的存在,最终的结果是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学校到学校的工作人员参与的过程为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问题探索法是样本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有正确的认识,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的学科,他对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感情就是积极的,否则就是消极的。而教师的问题探索法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

1.问题探索法的特点

1.1客观地说,在初中开展教学科研,既有科研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直接在实践中操作,科研效果较好,又有着客观的限制——教师非科研专业人员,科研技术性含量难以达到一定程度。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科研的价值。现代中初中教育科研在发展中总结出了“校本”理念,这一新鲜的、效率较高、适应性较强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认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实。

1.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共同的目标,也是问题探索法的价值所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解决和评价,创造学生主动、平等、民主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握好?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在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训。“愤悱”,即心有所疑,谋求解惑的心理状态。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就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是学的起点,问是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问是智者的表现,问是发明的起点。疑是思维的前提,多问好奇是初中学生的天性。初中生自己能发现问题,反映出对课题有一定的理解,也反映出其逻辑思维有所萌芽,对问题的解答更能达到一种自主学习的效果。问题探索法是一个值得我们提倡的好的教学方法。

2.问题探索法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通过提出问题实现学习目的的方法,很适合初中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而且应用面也是很广的。比如,通过提问题进行阅读,通过提问题思索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提问题加深对单词的记忆。问题探索法有利于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问题的学习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问题的思索比那些被强加在身的道德要求更能让初中生深入地思考和付出更多的努力。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迫使初中生自己主动查阅大量的资料,这个过程可以使初中生发展更高级的认知能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2.2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建立以学校为基础的哲学教学。初中英语课程适应,以学校为基础的系统是教育部加强教师的工作,促进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战略,已被广泛认可。按校本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是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初中英语教学,深入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问题探索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问题探索法交流初中英语运动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现代初中教育科研在发展中总结出了“校本”理念,这些新鲜的、效率较高、适应性较强的理念,值得每一位科研管理者都认真推敲,并在管理中深入落实[3]。

3.2人本思想下运用语言艺术人本思想教育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学习的过程。应关注教师与学生的理解,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决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以反映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的学生参与多元化概念评价中。在人本思想下教师要懂得语言艺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使用幽默语言,注意问题探索法式语言的使用,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这样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

3.3示范的方式使这一方式更好地发展,了解人的发展规律。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树立合作和团队精神,搭建一个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传授经验和交流的平台,积累丰富的问题探索法教学因素,有助于提高专业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建设的必要性。

4.结语

问题探索模式改革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其独特的功效。它对广大初中英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搜集现有的初中英语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研究成果,对问题探索法中的自主学习进行了现状分析,重点阐述了问题探索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指导运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篇10

一、 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与功能分析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遵从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受教育者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即必须将受教育者视为能动主体而非被动客体,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种交互式的双边乃至多边活动;第二,一切方式、方法的着眼点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第三,教育的落脚点在于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要实现一系列的角色转换: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老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老师;由命令主导型老师到指导帮助型老师;由被动阐释、执行型老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性老师。

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仅顺应了我国目前提倡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将会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参与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必然会随着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良好的课堂互动,将会使学生加深记忆、深刻理会课文内容以及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其次,将会提升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许多研究和调查也表明,加强兴趣培养是提高学生成绩最为快速的方法。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并可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语文课更是如此,培养起学生对阅读和抒发感情的兴趣,更会持之以恒的学习下去。正如陶行之所说:“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二、目前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

在目前的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现象极为严重。无论在教师教学理念上还是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上都存在很大欠缺:

一方面,教学价值观的主体性缺失。

在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上,认为教学价值主要存在两个维度:一是在归属上表现为关注社会价值还是关注个人价值;二是在内涵方面表现为关注知识价值、智力价值、情感价值还是关注整体素质价值。因此,教学价值观的主体性缺失,是指由于学校教育缺乏相对独立性,片面强调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从而忽视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教育价值主体性缺失集中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上。教案是教师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据调查,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中,85%的教案都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仅有很少的老师教案涵盖传授技巧能力、思维方法训练。而教育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统帅、制约、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决定教案教具和教学计划的根据。教学目标的主体性缺失,必然会在基础上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确立。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片面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也是必然。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的内容与方式上。

社会学家通过对课堂语言的分析,总结出了教室言语的会话构造特征,即教室言语由提问―回答―反馈(缩写“I-R-F”)三要素构成。而提问由谁来主导,反馈由谁来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活动情况。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这三个环节都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提问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有人对我国中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行为次数占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的93.8%,而学生提问、异议比重分别为1.7%和2.7% 。而学生积极提问既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而且在发问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有关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可惜的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帮助学生形成提问的学习习惯。

三、提升语文教师能力,塑造学生主体性地位

导致这一现状的出现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原因;既有教育思想的问题,也有制度政策问题。我国目前的教育和测评模式在整体上是传统型的,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最近不断的在试点、改革,期望以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但实践证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还有一段长期而艰难的路,是一个不断创造条件、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要解决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问题,必须先从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能力着手:

第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改进教育观念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根本和前提,要想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首先要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更要关注教育的个人价值与意义;在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的同时,更要关注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第二、采用差异化对待、兴趣点寻找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篇11

教育离不开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所喜闻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为感情最能教育人、打动人,也最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美育的特点不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心理学原理认为:情感不仅是兴趣、动机、信心、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更是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情商的健康培养是一个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关键。

在音乐课上注重把音乐作品’情感’与学生的自我的情感结合恰来,例如:在欣赏《怒吼吧,黄河》时,把曲作者冼星海的人生经历和当时我国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冼星海的爱国热情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结合起来,并且建议学生以一位爱国者的心态去聆听音乐旋律。结果学生各个情趣高涨,在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听后感时,学生都发言深刻,有的甚至联系到自己说’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一定会投身到抗日战斗的队伍中去……’。还有许多同学表示,这一段音乐确实反映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情感。

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创设情境,培育情感。这是新课改下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的又一重要手段。形象、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近乎真实的体验、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及表现,注重了’人的发展’;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感受音乐的机会,营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塑造了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了空间、搭建了舞台。

在《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DAORENMI》中,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下课后问几位同学这节课有什么感受,都说:’很快乐,很轻松’,有的还说:’没有压力,这是我们上的最快乐的一堂音乐课’。情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很重要,也很难得,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了净化。

三、以声传情,让声音感染学生,培育情感,享受音乐的美。

音乐需要渲染力,听者更能体会这句话。在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渲染力,无非是声音。老师甜美的语言,高亢、嘹亮的歌喉无非是与学生传递情感的最有力武器。同时巧设小情景、以声传情也是情感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 首先,语言优美,声声入耳。柔美、富有磁性的语言有丰富的感染力,是激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音乐老师的发音、语调、语速、语言的力度等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吐字准确,发声方法正确,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把握准确,以恰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表现出来,把歌词朗诵的生动、清晰、悦耳,进而表现出天然的节奏感与音乐美。舒展优美的语言,情感真切的语感,会让学生身临其境、浮想联翩,让学生在诗一般的语言中感受美、体验情从而融入歌曲的意境中,达到以声传情。

其次,规范范唱,以声动情。范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的范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歌传情的作用。教师用熟练、规范、流畅、含情、传情的歌声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聆听,被老师美妙的歌声中蕴含的情所打动,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唱愿望,就会带着感情自然的演唱和表现音乐。

篇12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学科中往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制约着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近年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近些年来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反映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环节的薄弱,这跟教学中重考试分数,轻人格培养,学科教学中忽视德育问题的融合教育分不开。为此,不失时机地利用小学学科教材内容,在小学学科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使德育教学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形成水乳相融的境界,达到春雨润物无声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有利于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基于种种现况,我校于2011年8月开始《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课题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全体课题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本课题立足于小学学科教学,主要从小学学科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摸索渗透的切入点、方法、原则、明确德育教育内容,力争使小学学科教师在从事小学教学时,恰到好处地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使小学生受到知识、思想、技能的启迪和训练,而且受到深刻的德育熏陶和教育,真正使小学学科的教学符合学科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小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探索出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和谐渗透的新机制。通过两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总的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字上:“浅”(缺理论支撑)、“散”(组织不够紧密)“懒”(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激发)“空”(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德育融合有点牵强,不能达到“水融”)“窄”(指没有彰显课题的辐射功能)

一、 “浅”。特指研究缺少理论支撑,课题教师对课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学习,无论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途径、手段,借鉴的理论等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没有理论做指导,任何一种的研究都是盲目的,甚至是无从着手的。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中,我们缺乏专业引领,理论学习是靠派教师到贵阳市教科所学习,然后回来由培训后的教师开展二次培训,由于负责培训的教师初次接触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的领会不够深入,导致二次培训的力度不够,教师没有成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造成理论依据比较单薄,无法支撑课题研究。课题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热情是有的,认识它的重要性也无容置疑,但毕竟研究不是教师的专长,因此研究的层次比较肤浅。具体表现在对德育的概念理解的不够深入,课题研究中的德育指的是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人格教育。而课题组成员却简单的理解为法律法规的渗透教育。

二、 “散”组织不够紧密、各阶段的研究落实力度不够。

由于学校工作多而杂,零而散,课题组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研究”中,重视了课题的申报及开题,开题后,课题领导小组没有引导课题教师深入的学习,对研究需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过于单一,对研究的理论学习不够,在拟定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案、研究计划上审查不严,没有进一步研究学生,没有进一步研究学校现状,教师只是依托网上学习、借鉴一些优秀的经验,各自为政,将自己的理解理论独自运用到研究中。为此,虽然有满腔的热情,但研究的方向和范围却有所偏离。相关制度建立不够健全,执行不够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师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热情,阻碍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三、 “懒”,指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激发。

这里的“懒”并不是指老师工作不积极,而是由于课题研究是一个新事物,课题组教师要一边完成教学工作,同时一边还要开展课题研究,而课题研究工作又必须学习借鉴,动脑设计,组织实施,回头评价等繁琐的环节,工作量急剧增大,造成课题教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研究的积极性不大,同时,教师大多重视做而轻视写,开展了工作而忽视了成果积累,因此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目前教师虽然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及时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以致总结不够及时,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不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课题组部分参研老师在研究教学中,虽然应用了德育融合的教学摸式,但放得不开,担心教学质量,课堂上不敢大胆的进行德育渗透。

四、 “空”(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德育融合有点牵强,不能达到“水融”

教学和课题研究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即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学生的跟进反应;有效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帮助的,并符合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教学。

课题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研究”课题研究中,为了寻求德育切入点,费尽心思的去挖掘教材,创新性的使用教材,将一些法律法规生硬的插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显得不协调,有为传授德育知识而破坏了有效地教学。

五、 “窄”指没有彰显课题的辐射功能

我校“学科教学中德育融合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只有14人,涉及小学语文、数学、综合实践、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美术、音乐学科,研究中虽然也积极鼓励其余教师参与,但由于课题研究工作比较繁重,非课题组教师参与度不高,再者,由于培训力度没有普及到全校,教师们的参与也仅限于校内公开课时的互评。对于教学中的德育融合问题的设计,也仅限于法律法规的穿插。

以上五个方面是我校课题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解决的措施是:

1、加强培训,促进教师的发展。

鼓励教师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将多邀请教育行家来校讲座、听课、教研,使全体老师都能受益,使课题研究更有利地开展。

2、 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中难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发现、探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计划,使课题研究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3、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评估方案的研究。

虽然我们这两年来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希望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把我们的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