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

时间:2022-05-16 21:51: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生法制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420

现今,众多学校都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学生法制教育,有学校开始编写教材,有学校聘请专门的法律教师,有学校专设小学生法律课堂,有学校开展了众多关于法制教育的宣传。当然,这些措施对于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法制教育依然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小学生,形式化、成人化的特点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总之,这样的法制教育是没有真正触及小学生的灵魂的,没有唤起他们知法用法的热情,没有形成一种法律的信仰。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进行,如果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止于原地,不能顺应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潮流,不能深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能赢得学生内心深处对法律的敬畏,不能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萌芽播种于他们的生活之中,那么法制教育终归只会流于形式,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幻想一个民主与法治的公民社会。从此角度来看,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 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俗易懂的法律常识,通过进行法制理念的启蒙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那涉及到小学生相关的法律究竟有哪些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主要包括《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教育,此外,《民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款也与小学生有关。

什么是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所谓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是和脱离生活的法制教育相对而言的,法制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法制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本源来考虑法制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这一理念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其一,法制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法制教育要围绕生活而展开,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其二,法制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目的是引领生活。生活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的过程。法制教育就是为了生活,更好地生活,而不是隔离生活,在知识的"真空"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更旨在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它旨在塑造合格的公民。

二、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教育本身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对教育界的影响深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教育即生活"的内涵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可见,教育只有与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化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生活化亦是教育本质的要求。

第二,法制教育的目标诉求。法制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法制教育理应为人的生活服务,其根本目标是促使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在此点上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增强小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守法、用法的能力,树立权利义务意识,学会正确地行使权利,积极地履行义务,更重要的是要为培养学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做准备。可见,"生活"与"法制教育"的关联何其紧密。

第三,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注意力不够集中,易受外在事物的干扰,对生动活泼的事物感兴趣,法律知识如果以一种机械的条款呈现,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法律知识中一些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法律规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样有理解难度还有些枯燥的法律知识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显然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将法制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将法律条条框框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联系,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又进一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造。这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三、怎样实现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

第一,小学生法制教育理念生活化:回归生活,培养小公民。

在小学生法制教育理念上,要坚持把法律启蒙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树立教育生活化,实践公民教育的理念。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引导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了解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自己的权利、义务,从而面对困境学会选择,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应牢记我们培养的是公民而不是臣民。

第二,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生活化: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事件比比皆是,与其照本宣科,不如将生活中的违法问题、侵权现象以及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素材来进行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小学生从违规到违法到犯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我们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应与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对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违反《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合理教育。许多实施的犯罪行为就是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法制教育不仅要重视预防犯罪,更重要的是应当提高对生活中一般违法违规行为教育的重视程度。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所以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多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多关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不当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伴交流,多进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教育,从生活细节上指导他们,总之,小学生法制教育是建立在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之上的,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正是源于生活点滴,因此,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第三,小学生法制教育方法生活化:立足生活,走向实践。

曾看到一则关于学校生命教育的案例,或许对学校法制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案例中,一名学生在学校跳楼自杀,此类事件一般是学校的"封杀"事件,然而该学校的校长却不顾政府、媒体的压力,毅然带领全校师生为这名学生举办追悼会。大多数学校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总是对学生高呼珍爱生命,生命何其珍贵,另一边却对周遭生命的陨落置之不理,这样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同样的,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大肆宣扬法律知识,号召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可是当学校公共生活中学生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学校漠然处之,这样的法制教育又怎么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因此,在学校公共生活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法律知识,还要将保障权利与履行义务落到实处。比如,教育法中明文规定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如果在学校中出现此类事件,学生能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学校能保障学生维权的顺利进行,那么,这样的法制教育才是鲜活的,才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将法制教育置于生活情景之中,利用生活事件进行法制教育,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真正在实践中、在学校公共生活中进行法制教育,才能达成法制教育的目标。

在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我们面对着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成人法律意识的淡薄,违法现象的泛滥,维权意识的缺失。连成人的法制教育都存在问题,我们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也不能急于一时,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法制教育,在年幼的时候将"法"的意识植于他们心灵之壤,将权利与义务的概念种于他们幼小的生命之中,他们心中不会燃起民主法制的希望之光。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将法律的条款细化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面对问题学会选择,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的合法权益,最终,学会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过振兰: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载《科研经纬》。.

[2]李翠君:对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方法与手段的探讨,载《学科教学探索》。

篇2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1法律是无情的,只要你触犯了法律,你便回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有一些人却以身试法,但是最后还是伏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违法呢?那还不是自己的好奇心太强和自己的控制里不够,而让自己吃亏,走是了绝路。才后悔莫及。

今天我们学校请了一位朱警官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节法制课。使我们进一步走进了法律,增强了法律的知识,并进一步让我们体会了法律的无情。正是像那位警官所说的有些人因为上网吧玩,最终使自己走向了犯罪道路,最后却害得自己进了监狱毁了自己大好的前途,这都是好奇心惹得祸。

这使我想起了电视上艘播放的吸毒和贩毒的犯罪分子,为什么他们会这样?那还不是他们一时的好奇和贪婪心,使自己慢慢地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而且越陷越深,到了不能自以。难道不是这样吗?犯法把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弄得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要每时每刻都警备,不要误入禁区,那只会让你走向黑暗,最终落入法网进了冷冰冰的监狱,到是你哭天喊地也没有人会来救你,所谓“法律无情,人却有情”。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小心,小心,再小心,否则便会自废前程。

法律是严肃的,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犯法之人,所以我还要劝告大家,小心使得万年船。自己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强大的控制力,要分清是非遵守法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有许许多多我们向往和自己想拥有的东西,随着这种欲望的萌生,人们贪婪的心理也开始出现了。

今天我们观看了法制教育电影片《与法同行》,我们懂得了很多的人生道理,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影片里讲述了几个典型的真实事件,讲述了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由于幼稚无知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的悲剧,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基本上来源于家庭教育不当和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因为缺乏法制观念,自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因为一念之差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也会见到因为家庭矛盾或一些琐事而引起打斗等事件而酿成人命关天的大祸的实例,今天法制教育片里的那个原本爱学习,懂事的青少年,却因为处理他妈妈的感情出轨问题缺乏法制观念而酿成大错。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自己温馨甜蜜的家庭,但是他因为做事太冲动了,结果造成两败俱伤;在自己以后的人生中留下了一个永远也抹不掉的阴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宽容,遇事要冷静;要理智地处理问题、妥善地化解矛盾,不要冲动。要培养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否则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了解与掌握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自觉遵纪守法,生活不存在假设,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我们只能选择一次。

同学们,让我们在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能把握好自己的脚步,把握好前进的方向,等待我们的将是美好的希望和远大的前程!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3学校为了我们,可算是用心良苦啊!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因此开展了: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制讲座。讲座时间也就是今天:3月25日开展的。

讲座以照片配事例向我们诉说了生活中青少年发生的真是案例。10岁左右的青少年犯罪你听说过吗?相信你听都没听过吧!可是这有,还是团伙作案,最小的比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小,仅仅10岁啊,其余均为12岁。他们的作案手法十分的'老套:溜门、撬锁。他们盗窃共有8次。主要盗窃的就是钱财及零食,盗窃钱财都用来充值Q币、点卡和买零食,直到盗取一家大型的服装店后,引起了警方的注意、重视,据说偷盗完后,一名罪犯还在一家店中玩起了生死狙击。案发原因有三点:

1、好奇心强、好模范,求知欲望强,但不表现在学习上。

2、顶撞家长、老师,遇事不冷静。

3、上网成瘾,不听家长、老师劝告,用早餐钱来上网,挥霍完后就去偷、去抢。

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尊敬师长,家长是我们的监护人,老师是我们的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好好学习,听师长的话,成长道路才不会弯。

2、上课好好听讲,放学后完成每天老师布置的注意,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3、课外时间多多看书,多阅读,不要迷恋网络游戏,多参加一些兴趣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和爱好。

在生活中,有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甚至还有些人会问:“法律是大人的事,关我什么事。”其实不是的。老师曾经说过:“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他在我们班上看见别人有什么新玩意,他就会绞尽脑汁的想把那个玩意“顺手牵羊”,也许他改了,也许他没改,但坏习风是不提倡的。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人人都应该学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样世界就会更加美好的。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4在法律安全方面,我们常常忽视,认为我们都懂法,不需要注意,但高智商犯罪却又屡见不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所以,法律安全知识的普及也不容忽视。

公民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人格尊严,坚决同侵权行为作斗争,不惜诉诸于法律。所赔偿不仅仅是物质金钱,更有公开道歉的行为,这就是说公民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地增强,握着法律武器,向违法犯罪现象进攻,人们已树立了社会主义法律观念。为了给社会减少一个危险分子,高校就要将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人送到社会为此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人生如同一张白纸,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在给这张白纸着色的过程,我们走的每一步都会留在这张人生的纸上。 有的人留下的是一张色彩斑斓的纸,上面满是绚丽的图案;有的人留下的则是灰暗一片;更有的是还没来得及在这张纸上添满色彩,这张纸就早早飘零!

法律仿佛是一张无形的网,看似虚若无物,无声无影,但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一个邪恶的念头刚刚闪过,法律无形的双手便悄悄地靠近,当法律有大网在你身后展开,这就说明你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法律是冷酷无情的,它决不会因为你后悔了,或者是你不知道这样做是犯法的而不惩罚你,谁触犯了法律谁就必须要接受处罚。所以说要使人生走得辉煌灿烂就必须知法守法,而且要持之而行!不要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犯法的事情令自己悔恨终生!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学好法律知识,做一名知法、守法的中学生吧!

法制教育片观后心得5这天,我和全校师生一齐观看了《法制教育》片,里面介绍了一些青少年儿童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良好的教育和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我看了以后深有感触,也颇受教育。

首先是缺少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由于一些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或父母离婚了,不能关心照顾孩子的成长,让孩子自由地学习生活。他们就会在放学后不回家或者不做作业、贪玩。这样渐渐地远离了学校和家庭的管教,过早地走上社会。作文

其次,就是染上了不良的行为民习惯。这些孩子在学校里面不遵守纪律,上课调皮捣蛋,课后打骂其他同学,甚至欺负小同学。他们不爱学习,沉溺于网络游戏。就像片中讲到的为了筹齐上网的费用,他们敢于拿出锋利的刀子去抢劫他人,给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他们用自我犯的过错来警示我们——这些正处于完美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这些正享受着生活完美与自由的我们。要从小树立法律意识。遵纪守法,要学法、懂法、守法,学校里,做一个好学生,家庭里,做一个好子女,社会上,做一个的好公民。同时还告诉我们要慎重交友,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忘父母对我们的恩情。这是一个处于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发自内心的悔恨和领悟。他想把这些道理传达给拥有自由的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甚至能够产生心灵的震撼。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显得愈来愈重要,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们,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是实现新世纪宏伟蓝图、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维护人类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需要。

篇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跨世纪中国的伟大社会实践,学校能否培养出在政治方向、价值观念、道德人格、思维创新及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人,关系到这一历史性实践的成败。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日趋明显,给法制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未成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日趋突出,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抓好学校法制教育,是贯彻小平同志“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要求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社会,面对多种不良因素的诱惑,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对小学生法制教育进行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1.充分认识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陈至立部长在《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一文中指出:“要把学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小学生法制教育,并着力加强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

1.1 成立学生法制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小组,书记、校长曾珊同志任组长,分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杨海虹同志任副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大队辅导员刘敏同志具体负责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在完善和落实德育管理的同时,根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与中南派出所实行警校挂钩,并聘请同志为法制副校长,负责协助、指导学校开展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和法制教育工作,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协助解决整治学校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问题,使我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1.2 建设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

学校成立了一支以党员干部、班主任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为骨干的,素质较好的普法宣传教育教师队伍。

1.3 确定法制教育宣传月通过行政会议决定,确定每年11月为学生法制教育宣传月。

2.注意法制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

学校的法制教育工作,重点是对在校青少年进行法律法规、自我保防和犯罪预防知识教育,确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引导小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不参加非法组织,不参与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活动,坚决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们将法制教育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有效地探索。

2.1 法制教育与大队、中队主题队会相结合

2.1.1 坚持“一事一议”的主题班会制度

发挥班会课阵地作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是我校多年坚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主要是针对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师生讨论、辩论、知识回答、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看法,再由班主任从中归纳、引导,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精神,辨明是非。如一些喜欢上“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的学生,都通过主题班会的学习讨论,很快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改正了错误,增强了法制观念。

2.1.2 开展“红领巾维权岗”活动

通过开展“红领巾维权岗”活动,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2.1.3 通过少先队活动阵地,进行法制宣传

通过黑板报、主题班队会、法制讲座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确实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特别是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违法行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2.2 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我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学校的统一要求下,各科老师都能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老师首先发挥了“龙头”作用,系统讲授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其他学科老师也结合各学科教学,渗透普法教育,如科学课进行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教育等,都让学生获得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2.3 法制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法制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丰富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3.1 每学期根据学校法制教育计划经常请司法、公安、交警等部门的同志到校给学生作法制教育讲座,上学期就请法制副校长同志为全校学生作了《小学生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学生的切身利益,传授实用法律知识,教育学生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3.2 与交警中队联合成立了交通安全管理小组。定期组织给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教育图片展》,每个学期共同对各班的交通安全专题墙报进行评分,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测试,假期向学生征集交通安全方面的美术作品等,使学生时刻不忘安全教育。

2.3.3 组织学生阅读《法制报》,观看法制教育图片,举行“珍惜生命、远离”签名活动。

2.3.4 举行“校园拒绝”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学校法制副校长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做了重要讲话,并号召全校学生“珍爱生命,反对”。

2.3.5 请市第四监狱的警官到校进行现场法制教育活动。《珍爱生命、拒绝、崇尚科学、拒绝》的主题活动,深受全校学生的喜爱。他们听取劳教人员现身说法,亲身感受违法犯罪人员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痛苦经历,从中吸取教训,让学生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事实中接爱教育。

2.4 法制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充分利用《家校联系手册》,通过电话联系、家访、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等,向家长通报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做好跟踪教育。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校外表现,让法制副校长和老师配合家长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篇4

二是实现了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化。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作为小学生的必修课,以课堂为阵地,在小学生能感受、观察、体验的日常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采取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引导小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思考和分析一些简单的社会生活现象,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规范自身行为,从小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以此提高小学生的法律素质。

三是找准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突破口。镇中心小学把每学期开学第二周确定为“小学生学法活动周”。镇中心小学、村小学及各教学点一起行动,大规模地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小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为全面实施小学生法制教育奠定了基础。

篇5

一、指导思想: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抓好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知法、守法、用法,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努力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普法教育要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要求,坚持持之以恒,坚持校内外结合,坚持课内外结合,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二、主要内容和做法:

1、教育内容:

《宪法》、《国旗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环境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卫生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本校自编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常规教育管理要求》。

2、师资力量:

学校所有教师为普法工作基本师资。学校主任、班主任都要成为学校“法律明白人”。×××老师为我校兼职安全教育员,负责全校的法制安全教育,再聘请荫子派出所的×××同志为治安副校长,负责对全校的法制教育进行指导;选送骨干教师参与法律培训;举办班主任法律学习班,使他们具有初级法律知识,逐步养成依法管理班级习惯,能解答一些简单法理。从而形成校级——班级——外聘三级师资力量。

3、教育时段:

⑴每学期,邀请治安副校长作一次社会及学校周边治安情况报告,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应对策略。

⑵每年的四月份和十一月份,邀请综治副校长分别与教师、学生进行一次有关法律法规的互动式对话。

⑶周一升旗仪式,结合上级要求或学校实际,安排有关校领导讲话。每学期不少于五次。

⑷每学期教导处要安排两个课时,由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⑸晚点和少先队活动课,班主任结合学校相关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简单的法规教育。

⑹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班队活动课,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法律法规教育。

4、教育阵地:

(1)互联网。根据法制教育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上网学习。

(2)红领巾广播站。每星期二、四下午1:30~2:00由各班选派的小播音员轮流播出,内容由各班小记者采编,并经由学校德育负责人审核。

(3)学校 宣传栏。由校宣传组负责,定期张贴法律法规资料,学校相关活动照片等。

(4)班级板(墙)报。由班级宣传委员和学习委员负责,配合上级、学校要求,在“法制”专栏上登载相关的活动要求、案例、警言等。

5、教育形式:

⑴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普法教育尤为重要,要通过学习、培训、测试,使教师学法守法,并能依法施教,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

⑵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坚持开展争戴雏鹰奖章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争戴环保章、小回收章、清洁章、消防章、法律知识章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中受到法律熏陶。

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小雏鹰活动”;配合消防部门,开展“11·9”少年消防警校活动;配合工商管理部门,开展“3·15”消费者维权行动日活动等。

⑷家长会。利用每学期各年级分别召开家长会之机,邀请法制教育工作者做专题报告,向家长发送宣传教育材料,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以动态管理形式监控学生的校外活动。

三、态度与决心: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将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做好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合理安排,长年坚持,定期研究和落实,不断探索新思路,拿出新措施,使法制教育工作连年上台阶。

××完小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20__.3

附:

××完小

校园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荫子派出所副所长)

××(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成员:×××(政教处主任)

篇6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找准“渗透点”,让思想教育直透心田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语文《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当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到:“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的容易破碎,作为小学生,我们该怎样保护地球妈妈呢”时,教师适时抓住渗透点――“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了我们的家园,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与大自然的制裁。”学生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能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把握“渗透时机”,让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从教材出发,找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

三、掌握“渗透度”,使教育到位而不越位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爱一方,又能抑扬有节,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篇7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3、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4、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好少年!

5、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

6、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7、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远离犯罪!

8、学法用法,争做遵纪守法的青少年。

9、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10、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

11、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12、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13、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14、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15、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16、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17、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18、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19、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抓紧抓好!

20、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1、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22、珍爱生命,远离。

23、坚持不懈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24、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家庭责无旁贷。

25、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26、全社会关注青少年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27、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8、有事想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9、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30、社会、学校、家庭联动,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31、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2、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33、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34、学习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篇8

1、计划经济体制实际给中国学校带来了发生老化机制

(1)学校发生老化机制是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特点要求的学校办学无自所造成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完全属于隶属关系。通过这种隶属关系,使学校获得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全部资源,例如,经费的拨给、师资的配备、生源的招进、基建的设施、设备的添置,以及其他各种资源。正是由于这种统一体制下的隶属关系,学校只能作为一种有责无权的主体。其功能与职责只能是如何处置已定的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即便有主动配置教育资源的愿望和可能,也缺乏实际占有资源和以适当途径参与社会关于物质交换方面的机会,以致造成学校属于静态的封闭系统。当然,我们所说的学校属于静态封闭系统,并非指学校中一切都是静止和封闭的,而是指学校内部的状态是不变的,学校不能与环境发生物质等方面的交流。学校系统中各子系统间虽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但这种交换处于平衡状态。

(2)学校发生老化机制是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所造成的。

我国由解放后至七十年代末,教育资源虽然由国家统一负责配置,但是国家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我国以占世界教育总投入的0.43%的经费,却承担着世界教育规模的20%的任务,基础教育生均投入只有世界水平的1/25。由此可见,学校只依赖国家的教育资源投入根本不能适应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学校实际上完全陷入了困境。所以说,计划经济体制实际给学校带来了发生老化机制,主要表现在:学校系统功效的明显减退;学校发展速度缓慢、停止、甚至萎缩。

必须指出,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学校带来了发生老化机制,除了国家教育资源投入严重不足这一重要原因外,主要还是学校没有办学自这一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只要学校没有办学自,对解决教育资源亏缺又束手无策,就一定会发生老化机制,这不是阶段性的局部问题,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正因如此,我们应增强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办学模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办学自的扩大为中国学校发展建立了内生动力机制

(1)办学自的扩大使学校由无权的责任主体逐渐转变为有一定权力的办学主体。

随着改革的深入,教育资源完全由国家控制的局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方面表现在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办学自的逐渐扩大。办学自内容目前主要包括:学校有权在国家有关法规规定下聘用或拒用教职工,有权自主使用各种渠道获得的教育资源,确定内部工资水平、标准和工资分配方案,有权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和各种互助合作关系等等。普通中小学在《义务教育法》规定范围内有权根据本校师资条件及各种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本校教学计划,选择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有权向有关学校推荐,保送优秀毕业生等等。职业技术学校将有权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专业设置、修业年限、教学内容、自编教材等等,并有权在国家有关规定范围内自行决定招生数量、收费标准等等。高等学校有权自行决定为社会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有权在国家法规规定范围内调整本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有权选编教科书,有权独立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等,当然,我们所说的办学自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学校自主地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需求作出如何办学的决策。自主办学与宏观调控是政府与学校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新关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正是两者共存机制才使政府控制与学校自主办学处于一个合适的状态,推动整个教育管理机制正常运行。

(2)有一定权力的办学主体使学校由他组织逐渐转变为自组织。

所谓自组织“表示系统的运动是自发地、不受特定外来干预地进行的,其自发运动是以系统内部的矛盾为根据,以系统的环境为条件的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的交叉作用的结果。”①这种主要依靠学校内部及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发展,就是学校组织的目的或目标,在既定的环境中,学校系统在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目的点或目的环,系统就不稳定,系统自己总是要拖到目的点或目的环上才罢休,这就是说自组织具有很强的指向优化的内生性。因此,无论在任何环境或条件下,它都能根据组织的目的点或目的环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使组织具有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功能。必须强调,自乃是校长等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人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使校长等能够确认自己的主体地位,觉得自己比较自由,把活动看作是自己的活动而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增强成就意识,精心考虑自己的情境,计算和权衡活动的后果。自强化了校长等办学的自信、自主和自强。

(3)办学自确立和巩固了校长在学校中的领导地位。

我们还有必要对办学自力结构进行分析。办学自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决策权。在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下,学校领导根本没有决策权,但决策是直接关系着学校工作和事业的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前提和基矗拥有在国家政策法规范围内的学校工作的决策权至关重要。学校领导者在履行其各项职能时都离不开决策,都必须在决策的基础上进行。二是组织权。组织权就是学校领导根据学校事业或工作的需要,对机构设置、权力分配、岗位分工和人员使用等等作出安排的权力。只要组织编制合理有效,学校内部合理分工,就能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服从于学校统一的目标和指挥。人们期望学校是干部、教职工利益共同体就有可能实现。三是指挥权。所谓学校领导的指挥权是指学校领导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等,为实现决策、规划中规定的目标和任务而进行各项活动的权力。学校领导的指挥权是实施领导决策或规划、计划等的必要保障,如果没有这个保障,学校领导者便无法完成自己应有的职责和使命。四是人事权。人事权是对其下属人员具有选拔、录用、培养、教育、升降、调整、任免等权力。有了人事权,才能把下属人员的岗位、前途和待遇等和学校领导者的认识与态度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学校领导者强化自己的一种威严,这往往是保证和提高学校领导效能的重要基矗。五是奖惩权。奖惩权就是学校领导者根据其下属的功过表现,进行奖励与惩罚的权力。这是学校领导对其下属进行统辖的重要手段。六是控制权。学校领导不仅要指挥,而且要控制全局,通过及时地调整或协调,使校内各个部门、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步调一致地配合起来,以便顺利地完成任务,达到既定的目标。七是监督权。学校领导者不仅要进行决策、指挥、控制等,而且还必须进行检查监督。监督就是对已有的决策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等对下属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及时查明和纠正各种可能产生的偏差甚至错误,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4)办学自力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新的学校发展机制。

政府将办学管理权一部分下放给学校领导以后,由于校长等是学校全部管理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是整个管理活动的自觉控制者,校长作为学校的“发动机”的功能有了空前的有利条件而可以大大发挥。有可能使学校逐步由静态的封闭系统转变成动态的开放系统。当学校不适应外界环境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时,为了维护学校自身的生存能力,学校可以改变其结构及行为方式而加以适应,学校可以按照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自动地调整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以保持和扩大学校适应性和自身发展的空间。就是说,这样一种变化极大地强化了学校自我发展的期望,增强了学校自求发展的推动力。过去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学校管理的主导思想忽视了学校群体的“内因”及其作用,这是一大缺憾。现在则不同,具有一定办学自的学校领导为学校发展所思考的侧重点已不再是在“等、靠、要”的外部下功夫,而侧重于如何从群体内部下功夫,如何促使群体行为的合理化、积极化以及绩效的提高。诚然,不会也不应放弃对外部因素的努力,但这主要是通过内部条件的作用来争取外部条件被吸纳,争取闯入教育资源配置的队伍,争取在社会范围内以及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有自己学校的一席之地。力争自己学校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这样实际上也是不行的。因为,在一个比较完善的体制中,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必然是对等的、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给予校长更多的自,同时也就要求校长等人对学校本身的自我存在和自我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学校有了更大的自由,也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5)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的界定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所谓内生机制,就是学校领导在国家政策法规宏观调控的范围内和在国家承担义务进行必要投入的前提下,办学自主、责任自负、条件自创、发展自求的机制。必须指出的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时的调控,已由直接的、预定的、事无巨细的干预变为间接的、方向性的、宏观式的干预。只有国家承认了发展规律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学校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内生空间。

内生动力机制是指学校自求发展赖以进行的基本原理以及反映这些原理的各种发展政策、制度、措施等构成的体系及其所体现的发展控制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实行的校长负责制(包括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学校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领导班子校长组阁制、校长职级制、校长工作民主评议考核制、教职员聘任制、发展校办经济厂长责任制等都是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机制的载体的组成部分。随着办学自的逐渐扩大,这些载体的活力将进一步强化和激发起来,以至逐渐形成上述学校发展的一种新的机制。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应由三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物质动力机制、精神动力机制和信息动力机制。

学校发展的内生物质动力机制已不再是单一的国家投入型,而是国家投入、社会教育资源可入和学校自筹补入相结合的复合型,是有形投入与无形投入的结合型,是开源节流的挖潜型,是着重提高投入效益的效益型,是显形投入与潜形投入并举的可持续发展型,是目标均衡但过程非均衡的相对非均衡型。学校发展的内生精神动力机制是政治导向力、文化导向力、道德风气导向力、个体间相互影响力与利益驱动力的聚合以形成特定的学校文化力或精神价值观。衡量内生精神动力机制的标准应是全员自觉忠于职责、致力于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自觉管理、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遇事的自我调节等。

此外,强调利益驱动前精神动力的领先性、一贯性和连续性,强调奉献精神。学校发展内生信息动力有其相对独立性,是其他动力所不能代替的。如今,学校自求发展,没有信息的传递是不可设想的,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将成为主宰现代社会的力量。信息社会实质上是信息价值越来越高的社会,信息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其增值价值。未来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信息的竞争。提高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提高掌握、传播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从外部来的信息多了,知道了自己的落后,从而发愤图强,急起直追。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也是如此,信息愈能主动占有就愈有办学动力。目前,尽管我国学校发展的内生物质动力机制的形成和完善的任务十分突出和急迫,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或淡化学校发展的内生精神动力机制和信息动力机制。否则,既失去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特色,又将导致学校教育不能按“三个面向”去发展。实际上我们要想强化学校发展内生物质动力机制,就必须同时重视强化学校发展内生精神动力机制和信息动力机制。因为没有坚强的精神动力机制,人的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任何关系学校发展的物质需要问题都将不能很好解决;没有信息动力机制,即使学校干部和教职工有巨大的积极性和振兴发展学校的热情,但因信息不灵而大量失去发展机会。所以,学校发展内生机制的三个部分的完整性、同步性绝不能人为地破坏。

二、校长领导方式的调适与中国学校发展的内生运行机制

1、校长领导方式对实现自求发展的办学目标的重要作用

校长办学目标是把构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观念、目标、组织、人员、士气、信息、财物、时间、环境等基本要素集合起来,进行合理优化组合,使之变成有组织、有系统的状态充分发挥各要素之间的积极相关作用,以最小的代价,去争取最大的办学效益,更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管理目标。

为要实现上述各种目标,校长就必须要采取一种领导方式,而这种领导方式是出于校长对于手中自力认识并要为这种权力目标服务而产生的,不是校长任何行为或任何领导方式所能起作用的。这就是说,校长必须要采取基于对办学自的认识理解并适合办学自特点需要的运用权力的新的行为方式,即适应性的领导方式。由此可知,校长实现办学自的目标必须通过校长领导方式这个中介,没有这个中介或不适宜的中介都将影响办学自的运行与目标实现。必须承认这是建立学校发展的内生运行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内生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自求发展过程中校长等领导成员与教职工之间相互联系的满意联结关系及其运转方式。校长领导方式是实现校长领导职能的保证,是提高校长工作效能的重要条件,是实现校长领导目标的桥梁。

2、校长领导方式调适的背景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领导体制有四个特点:一是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培养规格、招生考试等方面,都是全国统一规定,各校统一执行;二是集权,教学怎么搞、学校怎么办,决定权都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手里,而作为办学实体的学校却无法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三是封闭,学校内部自成一体,缺少与社会的沟通和调节的机制;四是呆板,与此相适应的校长领导方式只能具有执行型的特点,形成十分严重的一切唯上的思维方式。校长的领导方式缺乏变革性、灵活性、自主性,这种严重的唯上压下外软内硬的领导方式若不变革,若不调适怎么适应改革开放走向民主化的今天?所以,办学自的扩大,校长首先思想开放,领导方式首先要变革。我们知道,变革性总是优于僵化性,多样性总是优于单一性。如果我们继续试图以一种领导方式干到底,哪怕是最好的领导方式,结果也只能使校长的办学自,使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受到遏制,使其失去生命力。我们必须看到调适校长领导方式的问题,已不是校长个人选择不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改革问题,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一个关系学校能否改革深入的大问题。

3、校长领导方式调适的主要依据

教育管理哲学认为:“教育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活动。因为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要素是不断变化的,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人员状况等环境也是发展变化的。教育管理者要实现对客观对象的真正现实的管理,其管理目标和计划就要反映对象的变化,协调活动就要使教育系统内外因素的配合在变动中趋向合理,要不断通过信息反馈实现其动态控制,要根据教育系统变化了的情况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②。这是强调应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不同的领导方式。当然,在运用权变理论领导方法时,校长要把握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要使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既要强调特殊性,但又不能强调得过份,自主不等于,不是否认普遍性,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于上级指示,既不要离经叛道,又不要机械地执行,要结合校情区别不同情况加以变通处理,大胆创新,学习先进经验。

办学自扩大以后,校长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办学目标与个人目标如何整合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办学自的扩大,办学目标的制定与实现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强调;另一方面随着校长办学自的扩大,学校成员的自主心理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强调。不整合这两个自主性及目标问题,将会在学校改革的新形势下出现混乱无序的老问题。这个问题靠权力是解决不了的。实践证明,校长只有高度重视心理投入才使这个问题能够获得解决。所谓心理投入就是干群每一个成员都以主人翁态势对待学校的事业。这种心理投入越高,办学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整合就越快越好,增强团结,增强内聚力,增强义务感和责任感。那么,怎样解决心理投入这个问题呢?这主要从校长调适其领导方式入手,只要校长领导方式具有变革性和适应性,心理投入的问题就一定有解决好的可能。

4、校长领导方式调适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校长领导方式调适是服从于并服务于学校发展整体目标的,所以,校长必须纵观更大的全局,以更高的视角来考察摆正自己学校在社会或大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弄准本校的实力实情,确定学校可持续发展方向。要正确处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全过程和各个阶段的关系,使其把各个相互联系阶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实行学校发展的全过程领导,把实现校长自主办学的中长目标与当前目标正确地统一起来,正确地揭示整体特性规律和变化趋向,树立整体观念,力求达到学校全员心理投入与整体的优化。

(2)目标导向原则。学校发展的方向是由其正确的目标决定的,所以,校长应根据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及其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使整个学校活动向统一方向发展。正确地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和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对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进行各种调节控制,以消除管理诸因素之间的不和谐现象,消除管理过程各阶段各环节之间的不和谐现象,以及加强它们之间的配合能力,从而在向目标的挺进中达到和谐发展、健康发展之目的。

(3)动力导向原则。形成办学动力,这是校长办学责任的核心内容。因为没有强有力的动力制约因素,很难使学校发展的内生机制持续而有效地运行下去。值得注意的是,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三个动力要综合协调运用,特别要注意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及心理要求的变化,三种动力的比重也要随之变化。校长要及时洞察和掌握这种变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辩证关系。

(4)灵活原则。校长领导艺术水平主要由其灵活性来决定。灵活,但要确实可靠,就是要有把握。灵活能够增大领导工作成果的可能性。灵活,就是要抓住时机,看准时机,当机立断。灵活,要注意准确性,否则下不了决心或不该下决心。灵活,要有坚定性,作为校长,指令发出,只要方向没错,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持下去。

(5)民主原则。办学自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加强民主。校长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全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参与管理过程。群众参与是校长依靠说服疏导使其理解去影响学校成员,而不是仅仅依靠职权。在讨论中沟通认识,以求统一行动,在双边沟通,平等讨论协商中,校长的主张影响着教职工;教职工的认识、质疑和见解,又影响着校长,以修正错误,增强正确性和科学性。教职工由于自己的见解得到校长的尊重和采纳,又觉得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产生更大的积极性。(6)创新原则。没有创新,校长工作就失去适应性。创新,就是破旧立新,淘汰校长领导方式中的任何失效性成份,创造更加适应的领导方式。校长的任何领导方式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适应与不适应的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新的方面由小变大,旧的方面由大变小,而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一种新的领导方式或完善的领导方式就出现了。

三、校长权力制衡体系与中国学校发展的内生制衡机制

1、校长用权的内制衡体系

(1)预先制约。预先制约是对校长产生和用权之前的制约。要确保校长及其用权能体现学校成员对其进行选择的期望。(2)过程制约。过程制约的形式主要是监督和形成性评价。①有效监督。②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办法有五种,一是定性评价法:即对校长的述职报告中的工作情况做出概括化的评价。二是分段评价法:如对校长用权能力评价、用权态度评价、用权绩效评价等。三是分层评价法:即分为上级评价、同级评价、下级评价、群众评价和专家评价等。四是比较评价法:即与同类校长比较、与同一地区校长比较、过去和现在比较。五是重点评价法:即从校长的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工作成效四项指标中对某项进行评价。(3)反馈强化制约。反馈制约也叫过后行动制约。就是在校长用权行为之后,用实际结果与用权制度要求或标准进行比较。

2、校长用权的自制衡体系

(1)用权行为要自律。校长要对自己用权的全部行为进行自觉的自我约束。要以党性原则自律,一切用权要代表学校的根本利益;要以公仆自律,处处以公仆身份来维护和创造学校整体的利益。(2)用权过程要章律。校长用权尤其是重大决策要坚持程序化、制度化、责任化,特别要带头执行领导班子制定的一系列制约性条例。(3)用权活动要明律。校长用权活动要公开化、扩大透明度,以利于更多的人加以监督。

3、强化制衡手段

(1)行政手段。上级领导部门对校长等人的用权以不同程度的否决权、决定权、审议权、裁决权、奖惩权等来制约其用权的不当。行政手段的单一性在于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指令只含有一个硬性方案,别无选择的余地,因而,行政手段的这一特点加强了它的制约力量。(2)聘任手段。上级主管部门有权根据有关规定解聘的校长。它是以聘任协议书为依据,同样具有制约力。(3)经济手段。这是用经济利益的增减来调整校长等人不正当用权或取得用权显效的一种制约奖惩手段。它具有非强制性,是一种间接制约手段。(4)精神手段。它不是以强制服从为前提,而是通过思想教育、批评讨论、民意测验、公众舆论、榜样感召等方式,通过理论、道德、情感、民意、传统作风等作用,来影响校长用权行为。它是软制约,慢效果。但一旦生效,则特别持久。(5)法律手段。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和颁布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用权行为规范来制约校长等人用权的一种手段。它具有预防性。总之,由行政手段、聘任手段、经济手段、精神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构成的校长用权制约的手段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只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其效果才更为理想。

篇9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就要深入的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意识。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青少年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这一群体的法制宣传工作又显得愈发的重要。

第一,这是由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在国家发展法制社会长远目标中的战略地位决定的。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来看,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既是建设完善的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需要。

第二,从目前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特别是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成为历史的趋势时代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物质条件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中小学的法制安全教育存在着缺陷。

因此,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在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青少年法律素质的养成上下功夫。

二、本次调研的方法

1、理论探索与实证调研同步

青少年是特殊的群体,也是个复杂的群体,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对包括在校学生,闲散在家的适龄群体进行了调研。同时还对这一群体相关的家长,老师等进行了适当的调研。在从事“实地调研”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我们还适时地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适当的“理论探索”:一是在总结现有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资源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这一教育的内在规律性及其有效方法论。二是从自身评价,他人评价,社会规范评价等诸多方面对当地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尽可能真实的界定和评价总结。此次调研以这两项探索性的理论建设为线,使得全面系统地而又实际的把握当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状况,提升对这一社会问题的理性认识水平,进行最终的总结分析。

2、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

依据本次调研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对收集的材料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当地中小学生的法律能力现状

1、传统势力的思想对学生的法制思想形成阻碍极大。很多学生面对社会常见的纠纷的解决上受传统势力影响很大所以他们的解纷方式与整个社会显得极为协调,很少涉及法律途径的运用。这一方面虽然可以起到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某些传统和习惯的延续和继承,但是在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点值得每个的人关心和注意,因为如果这一代学生缺乏现代法制意识,那么整个中国公民的法律素质就会大大下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也会放慢整整一代。

2、价值取向的局限降低了学生对法制教育的认同度。学生把升学当作第一要务无可厚非,但是升学率肯定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不可能太高,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必须把“成人”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升学率低就会有很多学生会直接进入社会,所以合格公民的树造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四、改善当地法制教育现状和提升当地中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建议

首先,丰富学校法制教育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作用。

1、寓法于教。发挥学校课堂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寓法制教育于课堂之中。这种课堂既包括平常的德育和智育课又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班团活动。长此以往,对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打造具有丰富法制内涵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法制教育,将学校法制教育与上级有关组织的“法律进校园”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法制讲座;观看法制宣传片;欣赏法制图片;建立“问题生”成长档案、“法制知识竞赛”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

3、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学生分组为单位分别到法院、公安局、派出所和看守所等单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帮助学生认清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体会到法与自己的关系,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增加实地教学的效果。

其次,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和社会有关教育资源的辅助作用。

篇10

一、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始于法律知识的系统宣传和教育

1.按照学科特点,把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在各个学科中予以渗透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规定语言文字法、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设置法律发展史、法制思想史、国体政体等宪法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法、海洋权益等国际法内容;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宪法、民法、经济法等内容;在自然科学中渗透环境资源法,知识产权法的相关知识。总之,生活处处有法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把法律知识的普及宣传与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并把各科中的法律知识作为学生考试内容是我们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2.明确并严格落实学校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专题职能,充分整合各项资源,有效发挥学校教育的德育功能

首先要定编定岗,通过招考或培训等形式,培养并充实法律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各学校聘请的兼职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因各种因素制约,法制教育作用极其有限,系统的长期的法制教育任务必须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来担当。其次要编写符合学校教育和学生成长实际需要的法制教育教材。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断攀升的现实,教育界应编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法制教育教材。第三,科学安排法制教育课的教育形式和课时。法制辅导员、法制副校长要按照法制教育教材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要上好专题式的集中辅导课、对班主任的培训课;班主任要上好法制教育班会课;各科教师要上好学科内的法律知识普法课。第四,针对教育经费紧张的现实,教育部门必须投入和落实法制教育的专项经费,并监督专款专用。

二、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应严格依法治校,发挥教育功能的示范作用

身正人之范。依法治校不但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和体现,而且是学校实施法制教育,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帮助学生培育法律信仰的示范和榜样。试想:像学校这样的承载教育职责的机构,如果有法不依,违法办学,我们怎样去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像教师这样的肩负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如果本身违法乱纪,肆意践踏学生合法权利,又怎能唤醒学生的法律信仰,让他们去崇法尚法呢?学校要担负起法制教育职责,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就应严格依法治校,发挥教育功能的示范作用。为此,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肆意逾越法律的底线;学校建章立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师生各种合法权益,避免“一个将军一个令”的人治嫌疑,做到合法合理,持续稳定,使师生对其产生法律一样的敬畏感而自觉遵从;教师应该自觉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施教,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成为学生自觉学法、守法的模范。

三、培育学生法律信仰,应关注学生的权利,唤醒未来社会主体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责任

篇11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并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早在100多前年,梁启超先生在深刻总结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国必先新民”,“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强调要建成民主法治的“少年中国”,必须先着手改造国民性,培养造就一代“新民”。现在,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又要切实完善推进法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既要进一步加大对全民的普法力度,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更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国家始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就是要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公民意识基础。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学法、知法、尊法、守法、护法,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又要学会依法规范自已的行为、依法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因此,是否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态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缺少对法制尊严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著名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曾指出:“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希望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应该下大气力抓好,也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现代公民意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和熟知所有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成为法律专家。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都要突出宪法教育,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要适当加大对《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对多元文化、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权利的尊重与平等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重点开展法治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初步形成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社会生活必要的法律常识,建立守法观念。

高级中学、中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教育,使学生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比较系统地开展法治常识和一般性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辨别是非、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知识与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护以及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扎实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能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且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如果能在其心灵中从小就种下现代法治文明的种子,就能为中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按照将德育融入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之中的科学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

全国“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也明确提出:“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途径。”2007年颁布的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更是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中小学学科内容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乃至体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类优良思想品德等内容或因素,而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学科课程中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本身就应当挖掘和拓展这些内容的教育。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落实“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通过加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深入系统挖掘中小学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法制内容或法制因素,形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指南,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具体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相关学科乃至全部学科中启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是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法制教育形式,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学到法制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又能使教师通过备课和教学提升法治素养,还能有效解决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能实现学校教师“全员育人”的目标。

二是加强中小学思品课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中小学思品课,并强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的法制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中小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增设法制教育或公民意识教育课程。

三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法制教育。专题教育具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题材鲜活、教育面广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认知能力和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积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党课、团课、主题班会、主体团(队)会、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和宣传栏、板报、漫画、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是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结合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可以会同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等部门,组建法制宣讲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宣讲。

五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局格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综治、司法、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电信、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联手净化社会环境,共同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六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法制教育监督评估考核制度。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加强监督评估考核,不建立健全监督评估考核制度,都是难以落到实处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情况,纳入“六五”普法的重点内容,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的检查内容,纳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内容,切实建立健全年度评估考核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评估考核。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学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情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在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抓好对大学生、中职生的普法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法治文化是重要的育人环境,是无声的普法教师,对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质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篇12

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乡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任务

对小学生要着重进行法律启蒙教育,运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对中学生要着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守法用法意识,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二、基本要求

一是要确保课时到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设法律教育专门课程。二是要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三是要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各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照“四五”普法的要求,积极组织征订法制教育精品教材,进一步规范青少年法制教育内容。

三、方法与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法制课质量,注重法制内容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教育,增强学习效果。

2、积极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组织各中小学校开展中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

3、深入开展依法治校工作,通过制定各种制度,落实责任,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学、育人秩序,把学校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的各项措施,确保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中小学要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5、要推进青少年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要结合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的开展,依托学校电教职工室以及校外管理规范的网络阵地,广泛开展在校学生网络知识培训,最大限度地清除网络不良内容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四、保障措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强化组织协调,建立责任机制,营造领导有力,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建立部门与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形成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网络,逐步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要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外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切实搞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中小学要建立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学校法制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确保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

三要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把学生学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纳入学生、招生、招工、参军等考核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