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核心素养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8 13:59: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学核心素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学核心素养论文

篇1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知识背后隐藏的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解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感受方法背后的数学思想。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数学思考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教研教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二、研究内容

1.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其蕴含的数学思想。

2.探索新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3. 梳理与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内容的对应关系。

4. 开展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

5.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内容领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9年3月-----2019年4月)

(1)为顺利进行课题研究,认真阅读了有关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2)集体讨论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课题的名称;

(3)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4)组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及相关理论文献;

(5)整合课题组教师观点,确定研究方向;

(6)制定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7)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9年4月-----2021年2月)

(1)根据计划开展各项活动;

(2)进行课堂实效性调查,本组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听评课,并进行反思、交流心得;

(3)举行数学计算、数学故事比赛,用数学元素进行创作等活动;

(4)集体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成功之处,修改欠缺,讨论并安排下一次活动内容;

(5)撰写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21年3月-----2021年4月)

(1)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

(2)撰写相关论文,结题报告;

(3)向市教研室申报课题评审。

四、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法

组织课题成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丰富理论知识,用以指导研究工作。

2、典型案例探究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数学思想,并找出最优教学策略。

3、交流互动法

篇2

二、教研目标:

1、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实践课改的新理念、新思路,围绕三个“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教学研究的热情。在全组发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3、立足课堂,在有效教学策略上深入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快快乐乐学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

4、深化数学课题研究,提升数学教师科研素养,积极撰写教改论文并参加各级的评比。

5、在学习、实践、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总结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三、教研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我组数学教师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学习活动:(1)《数学课程标准》;教材;(2)有关“实效教学”的理论文章。(3)数学专业报刊、杂志

具体做法:

(1)教研组活动时组织针对学校的集体业务学习材料谈心得体会,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传到学校网站。

(2)教师个人自学“实效教学”的理论并做好笔记,集体研讨。

(3)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收阅教育教学改革信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加强常规管理。

加强常规管理的核心主要是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的有效性。具体做法:

(1)学期初每位教师要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平时要做到:认真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2)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备课、上课。认真落实“教学五认真”,规范教师的业务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充分发挥数学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注重活动过程的实效性。

(3)配合教导处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4)继续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本学期数学组业务学习的重点是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实施实效教学”,继续深化我组教研之风。

(5)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积极撰写教改论文。鼓励教师在理论学习、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撰写有关“实效教学”的论文。

3、开展多样化教研活动,以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采用集中学习、教师自学、网络学习的方法,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扩展教师知识视野,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水平。

篇3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课题名称:《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B150411011.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随着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出炉,中国众多的教育专家、学者聚焦“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中国教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1]

2015年9月,我们申报的小学数学课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研究》,被列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2015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JCJYB150411011).一年多来,课题组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以此为抓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从基础教育的特质出发,小学生最核心的两大素养就是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2]学生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如何呈现实践结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这一过程的实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学生成长的基石――学习素养

笔者认为,学习素养包括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陈省身先生能提出“数学好玩”的观点,源于他对数学有一种浓厚的兴趣.现实是并非每个人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有的人甚至觉得数学是无趣的,我们不需要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槭学大师,但数学素养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它的作用不言而喻.

数学“综合与实践”尤为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安排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营养午餐中的热量与脂肪两样指标有正确的认识,形成一定的合理搭配营养午餐的生活技能.为了吃得营养又健康,要对营养午餐的基本指标有所了解,要用数据说话,需要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数学相关知识.在了解营养成分和10岁左右儿童获取营养物质的指标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解决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这一开放问题,学生要自己判断每一份套餐营养是否均衡,怎样搭配符合营养标准,统计全班同学喜爱的6种搭配方案等活动.活动内容紧密结合了学生生活实际,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需求并从中感受吃饭中的学问,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方法并从中体会探索的乐趣.

二、社会人立足之本――关系素养

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2]21世纪尤其关注关系素养的高低,它对人才的要求除具有渊博的学识之外还需具有多样化的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等.小学教育是“根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努力为学生将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奠定坚实基础.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关系素养的培养.“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问题性、实践性及综合性决定了对它的实施评价不仅在于活动的成果,还在于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的认定.学生生活的世界由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形成网络,学生在活动中需要处理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他人共同工作的能力,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以及与他人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教育价值.

在“综合与实践”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经历“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交流研究成果”这一过程,这些实质上为小学生“做数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合作学习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问题的探究需要学生们协作完成.要达成活动的目标,首先,做好人员的分工.依据团队成员的特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让每一成员在活动中为共同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其次,加强自我反思.活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即便制订了较为完善的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未知的变数,这就需要在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及早调整,使后续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反思实质上也是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过程.最后,提供交流平台.人际关系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缺少不了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切磋,这一过程也就培养了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习惯.活动后的总结交流是对活动的反馈,目的是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成果共享提供平台.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调查报告、数学小论文、数学小日记、心得体会、制作的作品等等.在交流中拓宽思路,欣赏别人,展示自我.作为数学学科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在交流中还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思考.由此可见,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学习素养的提升,还在于其关系素养得以培养,其根本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可借助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得以培养.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也就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水到渠成.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7

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作为着力推进课程改革的首要措施。《意见》还提出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步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过去的重视学科内容、教学过程,转向重视教育结果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塑造上。

一、核心素养的确定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构建相应的核心素养模型。所谓的素养是基于社会变迁及未来生活需要所做的评估,带有理想色彩,但基本能力比以往教育目标较为具体。亦须在各学习领域中转化为具体能力指标。具体而言,“素养”是个体基于生活环境的需求,激发其内部情境的社会心智运作(包括认知、技能、情意等行动)的先决条件,以获得知识、能力与态度。由此可见,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它既重视知识、也强调能力以及态度甚至更高层面的价值观。根据《意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提出了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十二个关键词 :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寻美求真、学术能力、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

二、实施方案

为了对物理课程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落实,我们以课程为载体,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审美素养、品德素养等。

1.常规教学课程

(1)概念教学课

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目的性,明确概念的意义,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会运用概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还应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观察实验、理想化、数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应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体验探索规律的艰辛和喜悦,磨练意志,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形成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责任意识。概念教学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认识与理解”、“观察与探索”、“数理应用”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规律教学课

在规律教学中,应注重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每一个物理规律的发现都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应尊重史实,渗透人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理学的美是理性美,将物理规律教学与美感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获得怡情益智的效果。规律教学课上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索”、“数理应用”、“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3)实验教学课

在实验教学中,对于学生,它显示了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能力的特点。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的活动场所。实验教学课主要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索”、“实验操作”、“分析与综合”等方面

的核心素养。

(4)习题教学课

学生做物理习题是学好物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要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好奇心,要与现代科学技术同步,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习题教学课主要培养学生“数理应用”、“质疑与

批判”、“创新与拓展”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2.校本拓展课程

(1)竞赛拓展课

竞赛拓展课程主要针对逻辑分析能力强,数学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感兴趣,有志向以后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学。竞赛拓展课程将主要对常规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加深,对热、光学、振动与波等内容进行补充。竞赛拓展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数理应用”落到实处。

(2)课题研究课

课题研究课程主要从物理学史研究和科普研究两个方面开始。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许多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科普知识包含着物理学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对科普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不仅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在课题研究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将研究的成果形成论文进行展示。课题研究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学术能力”落到实处。

(3)实验拓展课

物理教材和参考资料上有大量的拓展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室对这些实验进行设计、操作和实施,也可以将常规课堂中的物理实验进行重新设计、改进,并形成论文,进行展示。实验拓展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实验操作”、“创新与拓展”等落到实处。

(4)制作发明课

将物理概念规律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物理学科的喜爱,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制作发明课注重将核心素养中的“创新与拓展”、“自主发展”等落到实处。

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文是对物理课程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课堂中进行了初探。下一步我们准备以具体课例的形式,来展示如何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5

按照百度解释,“民科”即民间科学家,区别于广义的科学爱好者和非官方科学家,他们爱好研究科学问题,但没有受过科学的训练,不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仅凭空想和臆断得出所谓的“结论”,他们的观点往往惊世骇俗,但不被主流社会关注和承认。

事实上,只要受过简单的科学教育,“民科”的荒谬之处就非常容易甄别。但从上述关于“民科”电视节目引发的闹剧,不能不令人对民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产生深深的忧虑。

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三个方面。同时具备三方面能力的人,则称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中国科协2010年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近97%中国公民不具基本科学素养,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科学素养低下的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有些科学素养方面的事件是社会上某些人的刻意所为,有其特定的目的企图。比如“大师”王琳之类的人物被社会“名流”广为追捧,“大气功师”及其“功法”一度大行其道,电视节目上公然出现“我们恨化学”的广告词,如此等等。这些现象,就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缺乏科学素养的人,以实现自己的龌龊勾当。其次,大部分科学素养方面事件的原因是低素质群体控制了社会舆论,造成思想混乱。比如微信群中广为散发的各种谣言,转基因食品问题导致的恐慌,社会各种流言的散播等等,都是由于科学素养低下而导致的轻信和思想混乱。

记得几十年前的那个年代,学习风气似乎不如现在这么浓厚,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如现在高,但那时孩子们反而有很多的机会阅读课外书籍:十几卷本的系列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是不少孩子的最爱,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撰写的课外读物很受学生欢迎,高士其等科普作家的著作更是广为流传。如今,日益繁重的考试压力使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学校几乎成了考试训练营,凡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凡与考试无关的行为,都被一概摒弃。据调查,中国社会人年均阅读量少得可怜,即使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除教科书之外,所阅读的书籍也仅仅是教辅。严格意义上这根本就算不上阅读。这种背景下像高士其那样杰出的科普作家和华罗庚那样知名科学家所撰写的科普读物,已经几乎找不到了。虽说各级考试的内容也涵盖了现代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主要内容,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有限的科学知识被教条化、狭隘化,变成冷冰冰死板的东西。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被忽视和排斥,科学素养教育从源头上被封堵。久而久之,各种各样违反科学素养的事件就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了。

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统筹各方面力量,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科学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和全社会的科学素养,需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篇6

如果按照恩格斯对于数学的定义,可以把数学看成是有“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两条主轴构成的一个平面.其中交织着几条主线:比如函数、解析法、运算、空间观念、随机思想、对应思想等.每条线上知识的先后顺序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和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比如必修2立体几何部分把“空间几何体”放在“位置关系的判断与证明”的前面,这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整体把握图形能力、空间想象与几何直觉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几何内容,突出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探索研究几何的过程[1].作为教师要明确中学数学中的几条主线,每一条线都有哪些内容,前后的关系?以函数为例,函数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贯穿于数学的方方面面,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到函数概念在中学数学的序列结构.

明确函数的序列结构,在学习“函数”序列的子目录时你就明确教学的着力点在哪,同时找到各部分间的生成关系.比如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到高中必修1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个内容?初高中研究函数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①以这两个基本函数模型来系统研究函数;②研究方法从初中的“直观观察”到高中的“严格推证”(比如求二次函数的值域,对称性的证明);③体会函数性质可以由观察图形得到,也可以分析解析式特点得到.即从“形 性质”上升到从“数性质”.这就明确了教材编写的目的.

2 理解好教材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记忆、理解并能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能应用的陈述性知识.核心概念的特征:它是某个知识领域的中心,是不同知识间的“联结点”;其中的思想方法一般能够迁移,有广泛的应用,能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比如函数、向量、单调性、解析法等.

2.1 怎样找核心概念?

举例说明:统计这个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必修3都学.学习这部分内容你要思索: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是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所得数据资料,再往上一点是,学会用数据说话,再高一点:在今后生活、工作中学会尊重事实,科学决策.因此我确定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科学决策.并在这一单元的每一节课里都渗透这个核心,用它指导每一节课的学习.可用下图体现这个过程.

2.2 落实核心概念的途径

落实核心概念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从“从内到外”,即先揭示“核心概念”,再让学生一步步学习支撑核心概念的材料,比如对于“空间几何体”的学习,先给出空间几何体的整体结构,然后学习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另一种是“从外到内”,即现从边缘知识学起,逐步渗入到核心概念,比如对于“曲线与方程”这个核心概念的学习.先由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逐步让学生体会“方程与曲线的对应关系”.有时两种方式会交叉应用.具体到课时设计,可以通过“生成性话题”或“基本问题”来实现.比如在讲授《统计》一章时,第一节课可设计这样一个生成性话题:“毒奶事件”给很多无辜的人带来灾难,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奶产品的质量关系千家万户,假若现在你是某市质监局专门负责奶产品质量检测的公务员,你会做哪些工作?以下是师生对话简录:(S代表学生,T代表老师)

S:(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统计初步就会想到)我先抽样调查,再对数据分析,再做出判断?

T: 怎样抽样调查?从那里抽样?

S:从商店,从工厂,从城里,从乡村……,

(同学们会想出很多抽样的方法,基本把随机抽样的几种方法说出来,同时逐步认识到如何抽样更合理.)

T: 那分析什么数据?

S: 奶的重量,奶的细菌含量,钙的含量…(学生比较集中在奶的质量,含三聚氢胺的含量,但不知道检查是要检查很多指标,)

T: 怎样分析数据?

S: 科学分析.(具体怎样算是科学,不清楚.)

T: 怎样算是科学?得出结论后怎么办?

(――要对社会公布信息,要帮助企业、国家做出科学决策.)

这一个生成话题和教师的追问促使学生一步步思考,一方面认识了统计的过程、方法,更体会到学好统计内容能够形成科学决策,事关自己的生活、人民的利益. 这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知识的欲望.在朴素的讨论中统计的步骤、思想会在他的脑子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并指导他在今后学习具体的知识, 而不是仅仅是面对枯燥的数字和抽象的符号.

3 理解好教材育人价值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总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做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而一个人的数学素养是从学习具体的数学知识,训练具体的技能开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能力、发展意识、进一步发展为个人的思想、精神、观念.这就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因此我们教授每一部分知识,都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的一次积淀.忽视这一点就是“只教书不育人”.数学的育人价值是十分丰富的,集中体现以下三点: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观念;提高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滋养一个人的文化.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数学的使命》一文里曾强烈呼吁:人们如果不求真,就没办法立德;不求美,就没办法做到温柔敦厚.数学能够讲真和美,我觉得数学是中华民族需要的基本科学[3].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92.

[2]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第五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

[3] 叶宝生主编,科学之美[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03.

篇7

不同层次课程的变革

1.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改革

学校将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作为改革国家课程的课程观,并开展课程改革的探索。以人文综合课程为例,学校将政治和历史课程的部分内容按照主题进行综合,最终,人文综合课程确定了民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经济制度、世界轨迹、家族企业等5个主题。整合相应的内容、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假设、求证、陈述、评论、讨论等方法运用于学习过程,将检索参考材料、整理陈述和论文写作等作为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作业和评价。

2.校本课程的系统构建

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开设七大类共70多门的校本课程,形成了科学素养类、文化素养类、学科拓展类、综合实践类、身心健康类、国际视野类、艺术素养类课程菜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课程。以生涯课程为例,其目标在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较为科学的规划。课程内容包括生涯适应、生涯探索、生涯管理、生涯规划在内的4个主题,通过“属于我的成语、职业条件拍卖会”等20余项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树立个人愿景。

不同课程形式的变革

1.整合活动课程

学校从“发现”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种学生活动,设计了“发现之旅”四大主题。

科技主题――用技术和工具表达周围世界。以科技节、体育节为依托,由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师,以及体育科的教师提供任务、设计活动,体现用符号表示、用工具实现和用技术表达的自然科学思想,以及用科技改革体育、研究体育。

社会主题――用研究聚焦对社会的思考。以心理健康节、读书节为依托,由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学科教师设置合适的社会研究问题,以学生论坛的形式开展活动,帮助学生用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认识周围的社会、认识自己、学会表达。

艺术主题――用知识深化对情感的理解。以艺术节、戏剧节、体育节为依托,由语文、英语、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师,提供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题目,帮助学生体验艺术蕴涵的情感意义和价值思考。

哲学主题――我与这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以心理健康节、读书节、戏剧节为依托,由政治、历史、语文、心理等学科的教师提供题目,帮助学生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及当今的时代精神,尝试回答“我是谁”“我要什么”等问题。

2.开发研究型课程

篇8

学术规范是一个以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的大致认同和确认为前提的,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动态性的系统,是在长期的科研学术活动中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的道德公约和行为准则,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指示系统,要求学术界和学术共同体必须严格遵守。其内涵丰富,绝非仅仅指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论文的格式规范。

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卡姆(EmileDurkheim)将“失范”一词引入社会学,描述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出现不协调时的一种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他将失范注释为:“一种准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失范只是暂时的规则匮乏状态,社会习俗仍旧可以规定和协调的社会器官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分工论,1893)“能够限制个体欲望的特殊规范类型的缺席状态”(自杀论,1897)。可见,失范是一种制度性,文化价值和道德伦理性的规则缺席或弱化的状态。借用社会学“失范”理论“学术失范”表现为特定时期发生在学术领域的、学术规范的弱化甚至丧失的一种无序状态。学术失范的表现各式各样,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之一的学位论文失范也属于其范畴。

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的学术失范的主要表现为四类:

(一)学术道德层面的失范

学术道德规范是指学界或学术共同体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该具备的学术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遵守的学术伦理准则,强调的是一种严于律己的境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术道德失范突出表现为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截取拼凑和大篇幅抄袭剽窃的现象;或采取改头换面篡改、编造、杜撰科研数据或参考文献的现象。如此往复,大量低水平重复和学术垃圾导致了学术泡沬的产生,其危害不言而喻。

(二)学术研究程序层面失范

学术研究程序规范包括选题要求、文献调研、形成假说或观点的要求、术语界定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的要求、收集和筛选资料的要求、拟定大纲的要求、格式行文的要求。程序性的失范其实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操作技术性的失范。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多数是对已学理论的梳理或重组,缺乏实证性、创新性;对文献的检索搜集不够,积累不够充分,对相关领域、相关研究的前沿和动态了解不足,选题缺乏新意和深度;学科的强应用性决定了部分选题开展须建立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而多数学生懒于调查实践、闭门造车,甚至编造数据,主观臆造论文结论;参考文献数量较少和质量不高,外文资料的搜集不足,对文献缺乏批判性和整体性的把握,所选文献的信度没有基本的判断,文献综述不到位等。

(三)学术研究方法层面失范

“科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学科特性,行政管理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分别为解释性研究、诠释性研究和批判性研究。研究方法上以概念演绎和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方式,缺乏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训练。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研究方论的运用,有部分同学文章中提到研究方法的应用,但是显然不懂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四)学术制度层面失范

制度规范是学术规范制度化的产物,是保证学术研究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明文规定,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主要包括程序规范,管理规范、评审规范和处罚规范等。目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位论文存在的制度性失范,主要是日常论文管理工作的统筹不够科学,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实习、有指导论文进展、另外兼顾学生就业;评审规范设置相对科学合理,但是评审制度落实有待改进,使得评审不够严格,有效的监控流于形式,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防范的作用。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失范原因探究

(一)生态因素:先天的规范缺失和后天能量释放不足

从行政管理学学科建设和学科教育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术规范建设的历程来看,该学科学术规范先天不足,后天功能萎缩。我国行政管理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术规范建设历程二者在时间上错位,学术规范建设晚于学科教育和学科建设,以致起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行政管理学术活动在十多年的进行中无章可循、无范可模;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中,忽视了行政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的学术规范建设,而且长时间的讨论和争鸣,没有明确权威的规范加以规制行政管理学的学术研究。行政管理学学术规范的功能发挥不够充分,基本规范的实操内容没有很好的得到普及,本来具有的正能量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功能趋于萎缩。

(二)价值因素:价值观偏离和规范内化的失败

在社会转型期,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和学术规范价值内化失败,导致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作祟,使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价值和实际利益,价值观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导致学生科研基础能力的知识欠缺;教学方式传统,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宽松的学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缺乏有力的外在监督,使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难以就业,求职时“万金油”专业显得毫无竞争力、加上外在就业环境的严峻冲击,学生浮躁的心变得躁动,部分学生疏于学业参加没有任何挑战的社会锻炼,部分学生致力于死记硬背备战考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敲门砖,各届学生如此往复地为现实利益奋斗着,现实利益的实现成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由学术规范内化的学术求真意识、学术创新精神从未和他们有过任何交集。

(三)能力因素:学生自身科研积累和科研能力不足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但本科生的关注重点则是通过顺利毕业,迅速找到心仪的工作,普遍对如何提高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不感兴趣。本科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习惯人云亦云;资料检索和文献鉴别、文献批判、文献整合综述能力不足,通过分析、鉴别社会现象与其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研究假设、模型能力欠缺,选择适宜测量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方案的能力有待提高;力、和学术话语表达能力需加强;极为重要的是论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方法论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极度欠缺。

四、行政管理专业学位论文失范的矫正对策

(一)注重过程监督和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般的等同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须长期规划的动态师生互动和学生成长过程。要树立大论文观念,即把本科生毕业论文作为凝聚其基本科研能力的体现,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全过程,时间长、方面多、环节多,做好过程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在总体培养思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上述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任务,实施路径和应达到标准,真正形成前呼后应的递进关系。要根据培养要求,细化具体内容,制定相应措施,做到培养过程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评价、有激励,不断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

治理行政管理学术学位论文失范要从大学入学开始抓起。针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学术界和高校要结合我国转型时期新的时代特点不断促进学科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引领行政管理学界逐渐形成“求真、创新”的良好学术风气,建设专门的行政管理学学科特点学术研究规范,通过多种手段,切实落实在新一届行政管理本科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使这种规范通过长时间的约束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科学基本素养。另外,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在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开展专业化的研究方向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导师的研究取向,最好能参与学术课题的相关活动,体验和模拟科研的操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热情。

(三)建立相应课程及考评体系,奠定论文写作基础

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和统筹本科生教育的培养阶段和教学管理计划。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等,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学课程评估体系,合理评估现有的课程设置,根据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公共基础及通识类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等模块的权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重点要协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的比例。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考核方式,将学年论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在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凸显本科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实际考察学生的基础科研积累和科研训练状况。

(四)遵循科研训练渐进原则,提升科研素养

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就应该科学规划,将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的基本素养融入到整个学科教育和培养过程中,以必修学分的形式要求学生积累基本的科研素养,有了这种平时的积累并将平时的学术积累渗透到毕业论文中,就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论文撰写环节的孤立和滞后,而且也可减轻指导教师的工作强度,以提高论文的指导质量,进而提升论文水平。具体来讲,就是要树立大论文观念,科学规划,建立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一般范式,将整个本科教育阶段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把本科一、二年级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储备阶段,奠定论文开展的知识性功底;在三年级开始以毕业论文写作的流程为模拟,完成课程论文的考核,进而将基本学术规范内化到学生的科研行动中。

篇9

一、我们的思考

知识是载体而不是核心,数学的终极目标是去掉了知识还剩什么?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能力。在新课标中第一次提出:在数学课程中,以“四基”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十个核心数学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在以前的旧课标中没有这样的要求,现在新课标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学生的能力直接影响他学习数学的效果及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在今年提出了在九年一贯制下,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引领小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呢?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又该怎样来确立和开展我们的课题和教学活动?

二、我们的研究目标

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的课题围绕着什么来生成,来展开?以什么能力来确立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学什么最重要?学习思考,还是学习做事情?老师应样引领学生学习什么样的数学?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多次讨论研究,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课题开题大讨论,大家围绕着这些问题,针对本学年的课程目标 讨论,学习,总结。提练出各不同阶段应培养的教学目标。一、二年级组:以运算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运算的能力。三、四年级组:以培养构建以学生空间观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五、六年级组:以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确立研究的目标与内容,措施与策略。以运算能力为核心的一、二年级可以每天以不同的形式随时让孩子们感知数的运算无处不在。课前可以以有奖竞答的方式计算几道简单的口算;课中可以放手大胆让孩子们根据一题改编其他类似题型;课下可以让孩子在家扮演小老师,考考父母生活中遇到的运算。三、四年级多让孩子自己去感知、观察,空间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是先通过手亲自触摸的过程就会更立体的感觉到。从而从具体到抽象。当然这不仅仅要在课堂培养引导,课下更应多观察、发现、感知、触摸。而五、六年级则应要求孩子们多去体会生活中存在的数学。能够自己举出相应实例哪个知识点被应用到了哪个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并能根据实例改编一道有关的应用题。学生只有亲自体验的过程才会学习知识不觉得乏味。也会轻松掌握。

三、我们的阶段成果

1.备课将研究方案中的目标和任务细化,定出每阶段的分步目标,落实到位。根据本年级的研究中心,制定研究课的计划,落实到课堂上。组织教师适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掌握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能力方法指导的本质特征。每个年级组均制定自己的子课题计划。

各个年级针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现状调查。制定问卷调查表,与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紧密配合,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调查环境,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度与可信度、客观性与真实性。

2.“开展了以能力为核心的课堂”赛课比赛。教师以课堂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将前期学习的成果运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走入数学世界,走进数学空间。综合这几节课有如下的特点:(1)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注重单一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能力转变;(2)教学目标的转变:从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向既体现知识技能目标,又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的目标转变;(3)教学策略的转变:教学策略丰富,有讲授,有设问,有操作、有讨论等等。通过这些策略,帮助学生运用数学且帮助思考,学习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习运用数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能力;(4)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前期的研究和实践,感到学生在提问,探究,动手,合作,反思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篇10

先来看阅读领域,PISA所看重的信息技术能力体现在:学生要能够为了自己明确的目标,在电子文本中寻找或重新发现自己所需的信息,在对信息全面、深入的理解下,将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相结合、重组并加以应用。比如试题“涂鸦”,给出两封来自互联网的邮件,它们对于涂鸦的态度大相径庭。试题要求学生通过信息判断来说明信件中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并说出自己的倾向。再如试题“手机安全性”,给出某网站上关于手机安全性的众多信息,要求学生对网页不同栏目、表格的要点进行归纳,并判断信息中呈现的观点的因果和逻辑关联。从信息技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两道题目都对学生网络信息获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甄别、评价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PISA发起者意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常态。因此,在PISA2012后新增了“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测试。就以测试中的一道单元试题为例:试题给出的背景是一台MP3播放器的操作界面。试题并未告知学生该播放器的使用原理和操作规则,只让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去完成一系列功能设定。这道题目的考查目标可谓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在得不到完整信息和明确帮助的前提下,面对不熟悉的电子设备,个体不断尝试、反思、纠错,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最终答对此题目的学生不足四成,也说明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篇11

3、自加压力,示范引领。作为市小学数学名师,本人意识到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的重要性,自觉订阅《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等业务杂志,阅读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著作,养成了写业务学习笔记的习惯。同时本人还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参加湖南省“教师主题研修网络课程资源”研发项目工作。本人善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让数学社团开启学生发现肯探究之窗》获省一等奖、市一等奖,论文《浅谈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获市一等奖。

4、深钻业务,主动研究。本人主持省级数学课题《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带领全校数学教师深入研讨,走在了课改的前沿阵地;策划、主编的两期课题组内部刊物《课题研究》成为学校课题组资料样板;指导的课题研究录像课获省一等奖;执笔构建的“四疑四导”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积极参与另一个省级课题《基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现学校正在全国率先进行低年级语数质量评价方法的改革,本人承担数学总方案的设计及二年级数学质量评价方法改革的制定,为将方案制定好,本人多方请教专家,苦心钻研教学大纲,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多次加班加点思考方案、修改方案,为学校课改贡献力量。

篇12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了解、掌握更多方面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逐步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因此发展知识经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随着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将多媒体主动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下面,我就谈一谈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一、多媒体教学响应改革潮流发展

对于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完全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是难以胜任的,中学教学需要新技术的参与和支持。因此计算机、手持图形计算器、多媒体展示手段及专用的外接设备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中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等理科课程的教学。传统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讲解分析数学知识,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数学,但是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还得看个人的潜质和能力。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不断改变其中的变量,观察结果中的变与不变,从而抓住数学问题本质。这样从直观表象到深入理解,从特殊具体到一般抽象,从归纳猜想到推理证明,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更加注重知识产生过程的实验与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改进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显然多媒体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是很有必要的。高中数学很大的特点是有很强的抽象性、严密性、系统性,内容多、难度大,如新课标中直观立体几何内容很多,可是只有18课时,只有利用多媒体来呈现简单的、程序性的、学生较为熟悉的内容,将精力集中在新知识的探究发现学习上,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效率,才能完成教学的任务。

二、多媒体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增加课堂的容量。教师在传统的备课中需要查阅大量相关的文字资料,要一本一本的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网络中寻找,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找资料的时间。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所有教师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不断的创新资源将别人教学的精华和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示文稿在呈现文字和描绘图形上快捷又准确,能为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难点解读和学法指导上。借助演示文稿还可以进行数学知识优化处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对一些难点问题,可以把画面“定格”在某一位置,进行分析归纳,既省时又省力。比如,高三数学总复习时,教师能快速的利用演示文稿来展示知识要点、例题、解题思路等内容,为高效课堂增加足够多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使其与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在高中数学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2)选择适于数学多媒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周密地设计课件;(3)在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要与教学紧密配合制作多种类型多种功能的智能型教学课件。

四、数学教学离不开多媒体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思辨学科,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数学具有鲜明的特点,数学概念高度抽象、数学语言科学简洁、数学逻辑体系严谨、数学思想方法深刻。当我们在抽象思维遇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展示数学对象,而且还可以展示数学对象的构造与变换过程,反映出数学本质、展示出数学思维。同时在探索未知时,可以通过参数赋值等方法来构造数学对象的特例,然后连续变化参数来变换数学对象,经过观察、思考、尝试、猜想等具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来寻找数学规律,并且试着求证发现的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可以作为方便的教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景,也可以使用现成的课件、积件、资源库,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能够揭示所需问题的数学本质的资源组织教学,形象直观地演示数学对象,动态地展现数学关系,揭示数学本质,表达数学思维,创设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去感知、理解、建构数学的意义,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改进教学方式。

总之,多媒体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媒体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也是必然,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学习和掌握多媒体,并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多媒体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教学,通过呈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开展数学实验、创设合作与探究学习情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去体验、感受、建构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并且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学位论文.《数学课堂微型探究教学的设计与实践》.2007.

[2]期刊论文.《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应用》.中国信息技术教.201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