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济范文

时间:2022-11-19 02:32: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行业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行业经济

篇1

二、2014年橡胶行业面临的形势及发展预测

2014年,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在发生调整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态势趋于稳定。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增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但需要高度关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和对新兴经济体的冲击。同时,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更加频繁出现,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会不断增多。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但是,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将给橡胶行业创造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2013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2000万辆,分别增长14.76%和13.87%,再创全球产销最高纪录。在中国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只要保持连续稳定增长,刚性需求的推动作用则将保证我国车市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增长率可期10%左右,加上全国汽车保有量,这都将给橡胶行业发展提供机遇。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以及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所涉及的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为橡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行业龙头企业在调整和改革中不断进步,也将带动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从中长期看,中国橡胶工业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因此,预计2014年中国橡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将稳中有升,经济运行保持平稳。1.主要产品产量将保持增长高附加值、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新产品增长较快,轮胎子午化率将达到90%以上。但市场竞争激烈也将进一步加剧,因此结构调整,创新运营模式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2.出口小幅增长2014年,经济总体向好,美国经济正在稳健复苏,欧元区经济继续改善的可能性也较大,全球贸易形势有望进一步好转,一批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将为我国橡胶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但是,汇率波动,出口转型难度大,欧美经济增长对进口的依赖度可能降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导致其他新兴经济体需求下滑等,这都会影响行业出口。因此,2014年橡胶行业出口回升幅度有限。预计全国轮胎出口增长10%左右,增幅低于上年;出口金额增幅将高于上年。为稳定和拓展出口,一是继续调整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我国企业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近年来,中策、三角、玲珑、双钱、赛轮等一批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工厂,以稳定橡胶原材料供应和拓展国际市场份额。行业走出去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大。3.橡胶消耗增幅或低于上年2014年,天然橡胶市场供过于求现象可能仍将存在。截至2014年1月中旬,青岛保税区橡胶库存再次突破30万吨,较2013年底增长4.7%。加上主产区和橡胶加工企业库存,社会总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胶价弱势仍将存在。但橡胶价格已连续3年回落,降幅超过50%,目前市场价格已接近生产成本,继续下行的空间有限,预计2014年跌幅将有所收窄,橡胶消耗的增幅不会超过上年。预计2014年全国生胶消耗增长10%左右,达到900万吨以上。其中,天然橡胶增长14%左右,约480万吨;合成橡胶增长5%左右,约430万吨。

篇2

从年度走势看,上半年,受市场需求拉动,农药生产保持在较高水平,除1月份外各月产量均在30万吨以上;三季度,市场转入销售淡季,产量环比下降,由6月份的32万吨逐步下滑至9月份的26万吨;四季度,受东南亚及南美市场需求拉动、国内农药冬储等因素影响,生产逐步恢复到较高水平。二、产值稳步增长,效益大幅增长 2012年,农药行业实现产值2440亿元,同比增长24.4%,高于石化产业本文由收集整理平均增速11.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农药2113亿元,同比增长22.1%;生物源农药327亿元,同比增长42.1%。全年实现销售产值2363亿元,产销率96.9%。

篇3

一、纺织业运行情况

从2008年以来,纺织行业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加强管理等多种措施,努力克服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上涨、需求减缓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但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集中作用,行业发展速度大幅下降,盈利能力明显下滑,亏损企业不断增多,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8562.24亿元,同比增长14.7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7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纺织业资产总计为14809.95 亿元,同比增长9.7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68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922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770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614.6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3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11月末,我国纺织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30.2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6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24.1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0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6352.14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29.47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5068.08 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4.87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9383.77亿元,同比增长15.1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50 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18963.10亿元,同比增长15.4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76 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8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23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311.48 亿元,同比增长9.5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72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17823.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331.65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16591.87亿元,同比增长14.5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14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3.09%,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91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453.50亿元,同比增长17.8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13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54%,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98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511.14亿元,同比增长11.7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47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2.87%,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1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266.65亿元,同比增长19.4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42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50%,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05个百分点。

(五)盈利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利润总额为674.9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7.30亿元;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06.93 亿元,同比增长61.15%,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40.19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纺织业亏损面为18.82%,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14个百分点;亏损深度为15.84%,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48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一)布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布527.70亿米,同比增长5.3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80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2008年10月,我国生产布48.21亿米,同比增长0.6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47 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布46.30亿米,同比增长-3.9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4.86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布45.70亿米,同比增长-0.7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90个百分点。

(二)纱

累计生产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纱2148.90万吨,同比增长8.1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60个百分点。

月度生产情况。2008年10月,我国生产纱186.11万吨,同比增长6.2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72个百分点。去年11月,我国生产纱188.39万吨,同比增长4.1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9.7个百分点。12月,我国生产纱186.00万吨,同比增长2.6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80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情况

(一)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出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累计出口额为1792.39亿美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0个百分点。

进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累计进口额为249.35亿美元,同比下降1.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个百分点。

贸易平衡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实现贸易顺差1543.0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1404.44亿美元,增加了138.60亿美元。

(二)棉纱线

出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累计出口量为54.72万吨,同比增长-6.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4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额为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个百分点;出口单价为3605.53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3.52美元/吨。

进口情况。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累计进口量为78.68万吨,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0个百分点;累计进口额为18.65亿美元,同比增长-7.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4个百分点;进口单价为2370.59 美元/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69.55美元/吨。

贸易平衡。2008年1~12月,我国棉纱线实现贸易顺差10783.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的贸易逆差8589.41万美元,顺差增加了19372.6万美元。

四、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纺织服装业利好政策回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对外依存度高的纺织行业首当其冲。虽然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消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确保纺织行业保持了一定的增长,但国际金融危机对纺织行业的冲击远远超过行业的承受能力,纺织行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出现了象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等龙头企业停产、倒闭的情况,许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但是对于这个重要民生产业,国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转型升级中的纺织服装产业由此增添了前行的动力。

出口退税率连续上调。2008年7月31日,国家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从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这也是我国自2006年推出下调企业出口税率外贸政策以来首次回调。时隔两个月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了从2008年11月1日起,国家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的出口退税回调也再次惠及了纺织服装行业。具体来看,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由13% 提高到14%,上调了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的提高,表明政府对产业形势进行了周密调研。通过财税和贸易政策的局部性调整,目的在于实现全局性的平衡。虽然只是两个百分点的幅度,但这已实属不易,它体现的是国家对产业进行积极扶持的姿态。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决定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到15%。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三次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虽然,国家会一如既往地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广大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出口退税率上调确实不是治本的方法,一味依赖退税率上调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在这个命运抉择的十字路口,抓住退税率上调的利好政策,通过科技创新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对自主品牌的培育,或许才能让企业固本培元,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出台。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十项举措涉及到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将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具体来讲,会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表面来看,纺织服装行业直接受惠于十项扩大内需措施的幅度可能并不大。但是在十项措施中,明确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从长远来看,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却极有可能对纺织服装的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产生影响,从而改变现有的服装产业分布格局。对于竞争激烈的纺织行业而言,以上任何一个环节滞后,都会让企业遭到致命打击,其中关键在于这些环节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同时,十项措施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将使农民直接受益。现在中国还有9亿人在农村,他们是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主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市场的开发还不是很充分,农村消费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供挖掘。因此,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农村市场的开拓,这将使这块“真空”市场变得极具潜力。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算得上是十项措施中的亮点,也算得上是十项措施对行业最大的帮助。长久以来,银行就认为纺织服装行业盈利空间小,对行业中小企业的贷款兴趣不大,甚至持“排斥”态度。这就直接导致中小企业陷入正常经营难以为继的困境,哪还谈得上发展壮大?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目前我国有很多服装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处在关门或倒闭的境地,这对整个服装产业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资金信贷问题关乎着企业生存,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十项措施中的相关措施“对中小型密集型的服装行业来说,实属阳光灿烂。”

促进轻纺业发展六项措施。2008年11月1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简称“国六条”。 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各级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支持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明显、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轻纺项目,加大对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缓解成本压力;继续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和部分轻工产品出口退税率,清理和取消涉及轻纺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解决轻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轻纺工业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等。在继国家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出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务院又研究部署了促进轻纺业发展的六项措施。如此高密度扶持举措的,实为少见。这不仅反映了国家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出手”快和准,也充分体现其大力扶持纺织服装等重要民生行业态度坚决。纺织服装行业中许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长期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此次“国六条”指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切实解决轻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融资保证。同时,这也将极大增强中小企业参与自救的信心。 2009年2月4日,由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纺织振兴规划得以出台。此次会议再一次提及“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

(二)展望行业情况

2009年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多,形势依然严峻。但国家采取“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出台,将积极带动国内需求的稳步增长,恢复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利于纺织行业保持基本稳定。

篇4

2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近10年来,虽然我国涂料总产量由2004年的298万t增至2013年的1303.35万t(见表2),但增速由23.45%下降到3.58%;涂料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5399110万元增至2013年的34167766万元,但增速由26.13%下降到9.51%,预计2014年产量增速将很难回到两位数的时代,可能相对于2013年的3.58%稳中有升。2013年2.62万元/t的涂料平均价格是涂料行业历史价位的第二个高点,仅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2.86万元/t的不正常价位。虽然现在的中国涂料行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例不高,附加值一直徘徊在5%~10%的低利润率水平,但未来涂料平均价格会保持逐年升高的趋势,即使产量增幅会到一个极限值,但产值中高增幅还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多数涂料企业的生存不是大问题,这就决定未来涂料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还需相当长一段时间。2.12013年各月份我国涂料产量、产值2012年我国涂料产量及产值增幅呈逐月增长的态势,与2012年同月比较,2013年我国涂料产量增幅呈逐月下降的趋势(见表3)。2012年1月涂料行业增速下滑至低谷,产量及产值出现了负增长;而2013年1-2月涂料产量增幅全年最高,达到了11.93%;2012年12月和2013年1-2月的涂料产量在这两个年度的产量曲线上形成了一个波峰。由此得出一个初步结论:2012年底至2013年初,是否是我国当代涂料工业发展的一个盛衰分水岭呢?从表3可以看出,行业产量增幅上半年好于下半年,但产量的绝对值仍是下半年高于上半年。旺季仍然集中在9-11月,其中9月128.78万t的产量排位全年第一;但旺季和淡季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全年除了1-2月没有达到100万t/月外,其他月份都在100万t/月以上。2013年涂料行业只有9-12月的经济指标累计数据,没有单月数据。1-9月,主营业务累计24607362万元,同比增长11.5%;利润总额累计1575413万元,同比增长14.5%。1-10月,主营业务累计27672786万元,同比增长10.8%;利润总额累计1800371万元,同比增长12.8%。1-11月,主营业务累计30872870.4万元,同比增长10.4%;利润总额累计2110098万元,同比增长13.9%。所列每个月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指标都超过两位数的增长。2013年的平均价格总体是围绕在全年平均价格2.60万元/t上下波动,比较切合年初预测全年平均价格的增长幅度。2.2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各地区产量、主营业务收入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产量增速、产值增速的纷纷下降,凸显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整转型对涂料产业产生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从2011年开始就呈现下降趋势,作为国民经济的配套产业,涂料也受到了冲击,消费需求明显下降。换句话说,产量增速、产值增速的纷纷下降,体现出我国涂料工业当前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落后于新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肯定2013年涂料行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各项经济指标虽然整体放缓,但大宗的建筑涂料、防护涂料发展潜力和基本面没变。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2013年1106家规模以上企业涂料总产量1303.35万t,同比增长3.58%(见表4),比2012年1034家规模以上企业的1271.87万t增长了2.48%(非同比)。2013年全国涂料产量负增长的地区较多,内蒙古4家主要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乌海、包头、呼和浩特的中小涂料企业面临倒闭。北京、天津、山西、安徽、福建、山东、四川均为涂料生产主要地区,这些地区的负增长对全国涂料产量增速放缓带动明显。上海、江苏、河南、广东由于产量基数较大,这些省份的增长拉动了全国3.58%的增速。特别是广东产量增长了13.21%,净增35.19万t,这个数据要高于2013年比2012年全国涂料产量的净增数据31.48万t(1303.35-1271.87=31.48万t)。江西、河南、重庆、陕西继续保持强劲增长,产量基数越来越大,这些省市逐渐进入涂料产量贡献率的第二梯队。2013年,我国1920家规模以上涂料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416.78亿元,同比增长9.51%(见表5);比2012年1858家规模以上涂料的2934.60亿元增长了16.43%(非同比)。全行业资产总值2149.09亿元,同比增长10.63%;利润总额244.11亿元,同比增长11.05%。虽然江苏122.04万t的涂料产量低于上海的151.83万t,低于广东的301.67万t;但江苏的资产总值494.72亿元要高于上海的319.41亿元,高于广东的430.18亿元;江苏的主营业务收入831.57亿元要远远高于上海的336.28亿元,高于广东的650.09亿元。江苏、上海、广东的部分经济指标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的资产总值、产品单价、产品结构要明显优于上海和广东(国家统计局数据,江苏涂料平均价格仅供参考),江苏昆山、苏州、常州等都以生产工业涂料为主,上海金山、青浦和广东顺德、韶关等都以生产民用涂料为主,产品结构决定了各地区经济指标。2.3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主要经济指标2013年,我国涂料市场整体产销顺畅,全国涂料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与2012年相比,亏损企业数有所下降(见表6),亏损企业数由原来的147家下降到135家,同比下降8.16%;亏损企业亏损额4.90亿元,同比下降17.20%。从表6中看出,天津、河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南、广东等省市亏损额下降明显,效益提升较快,安徽全行业实现了零亏损,广东亏损企业亏损额也下降了37.65%,在行业具有代表性。但北京、上海、江苏由于加大安全生产和环保核查的力度,搬迁、改扩建的企业较多,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幅度较大。2013年,应收账款476.84亿元,同比增长15.48%,行业赊销和账期拖延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较为突出的是工程机械行业和轻工家电行业,这种现象影响了涂料企业现金流,增加了各种费用和成本;产品的销售成本2799.52亿元,同比增长9.56%;产品销售费用157.09亿元,同比均增长了9.96%;管理费用172.34亿元,同比增长16.3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交增值税均呈增长的态势,但增幅要小于2012年;从业人员数量22.85万人,同比增加1.50%,行业人均产值149.53万元,相对于2012年的130.33万元增加明显,表明整个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工艺路线改进、生产效率提高、人员素质培训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成效。2013年,产成品98.82亿元,同比增加6.81%;存货249.07亿元,同比增加7.88%;负债合计1019.95亿元,同比增加4.56%;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18.82亿元,同比增加17.55%。总体来说,2013年行业各种税费的增幅要高于2012年,整个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逐年增加,原材料价格下降、产品单价的提升增加了行业的利润总额,但涂料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增强。如果环保部、税务总局和财政部倡议的“要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类的溶剂型涂料增收消费税”得以实施的话,整个行业5%~10%的平均利润率就难以得到保证,行业的持续发展将遇到很大的障碍。由此也可以看出,涂料产品的环境友好化和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2.42013年我国涂料及无机颜料进出口贸易中国是一个涂料生产和消费大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涂料行业的发展拉动效应不是很明显。中国的出口对象主要是一些中亚、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国,进口的主要是美国、日本和西欧的涂料。而日本和欧美国家是涂料发展强国,日本涂料企业在日本本土的产量约150万t/a,而日本涂料企业在非日本区域内的产量约190万t/a;欧美国家的加工贸易和进出口业务也做得很好,德国人均涂料消费20kg,也带动了周边国家的人均消费。中国的涂料企业应该“走出去、引进来”,人才、成品、技术、资金都应该具备“走出去、引进来”的思维和能力。2013年,全国涂料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16.42亿美元,与2012年的15.42亿美元(见2012年分析报告)相比增加了6.49%;贸易逆差4.28亿美元(见表7),与2010年的4.49亿美元相比下降了4.68%;数据表明贸易总额有所上升,但仍没有达到2010年和2011年的水平。2013年,涂料进口数量18.07万t,同比下降0.07%;进口金额10.3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3.97%,进口总体平均价格5700美元/t,高于2012年的平均价格5500美元/t。涂料出口数量17.74万t,同比增加4.26%;出口金额6.07亿美元,同比增加11.16%,出口总体平均价格3400美元/t,高于2012年的平均价格3200美元/t;出口总体平均价格只有进口的59.65%;出口数量、出口金额占总产量、总产值的比例还是很小,出口数量约占1.39%,出口金额约占1.07%(按1美元兑换6.0元人民币计算)。2013年,进口量最大的产品主要是“32081000溶于非水介质的聚酯油漆及清漆等”和“32089090溶于非水介质其他油漆清漆溶液”,进口量分别为2.80万t和3.85万t;出口量最大的也是以上两种产品,出口量分别为3.83万t和5.53万t;但32081000的进口量同比减少了16.35%,该产品也成为2013年进口量降幅最大的产品。涂料进口价格大多增加,而“32099020以氟树脂为基本成分的油漆及清漆”的进口价格却降低,由1.67万美元/t降低到1.50万美元/t,降低幅度达到11.33%;32099020的出口价格也降低明显,由1.81万美元/t降低到1.60万美元/t,降低幅度达到13.13%;表明氟树脂国内技术得到发展,自我供应能力加强。出口量增幅最大的是“32082010溶于非水介质的丙烯酸聚合物油漆及清漆”,增幅达40.02%;出口平均价格增幅较明显的是“32091000溶于水介质的聚丙烯酸油漆及清漆”和“32099010以环氧树脂为基本成分的油漆及清漆”,32091000由1700美元/t增加到2300美元/t,增加了35.29%;32099010由3900美元/t增加到5300美元/t,增加了35.90%;出口型企业应重视这两大类涂料产品。2012年,不管是进出口量、进出口额,或是它们的增幅,表现突出的都是溶于非水介质的涂料,即溶剂型涂料,而溶于水介质的产品表现并不突出,同比还出现大幅下滑。值得欣喜的是,2013年,32091000进出口量、进出口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出口额增加了50.42%,出口平均价格增加了35.29%。表明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环境友好的水性涂料,由于在生产中环保、在运输中安全、在使用中健康,水性涂料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大。2013年,氧化铁颜料即“28211000铁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产量64万t,同比增长5.23%,销售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5.40%;进口数量22.28万t,同比增长0.37%,进口金额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0.33%;出口数量30.58万t,同比增长5.08%,出口金额3.21亿美元,同比增长0.17%,基本与2012年持平。铅铬颜料即“32062000以铬化合物为基本成分的颜料及制品”进口1746t,同比增长53.74%;出口数量7000t,同比下降43.95%;出口金额2292万美元,同比下降50.70%;连续两年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大幅下降,表明铅铬颜料国外需求在下滑,这与联合国“化管大会”明确禁止含铅涂料的使用有直接关系“。32061110钛白粉”进口数量19.37万t,同比增长18.53%,进口金额5.28亿美元,同比下降3.34%,进口平均价格由2012年的3300美元/t下降到2700美元/t,降幅达18.18%;出口数量40.30万t,同比增长4.70%,出口金额9.46亿美元,同比下降16.62%,出口平均价格由2012年的2900美元/t下降到2300美元/t,降幅达20.69%。2013年是钛白粉行业艰难的一年,产量增至213.73万t,价格继续回落,企业普遍亏损,钛白粉自身市场的不完善,至今还维持在成本或成本以下的超低价位运行(约13000~14000元/t)。

3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的运行特点

2013年,我国涂料行业继续延续着2011年、2012年经济运行特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使用涂料的各个行业运行活跃度普遍不高,特别是工业涂料使用行业;人工成本、税费成本、管理成本普遍上涨,原材料成本的降低提升了行业的整体利润率,大多企业收获了实惠,缓解了资金压力;结构调整在环保、安全、健康、产品质量、功能需求等多重压力下提速,低端产品、非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市场在萎缩,行业平均价格有所升高;含铅涂料在国际国内越来越受到限制,VOC项目、VOC法规受到国家各个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治理VOC、治理雾霾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在研发中心的建设、研发设备的购置、技术人才的引进上加大了投入;兼并重组在行业暗流涌动,企业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等等。3.1“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涂料行业技术研发、盈利能力、国际化经营、品牌影响力并不强大,人力、运输仓储、资金、财务、税费等各要素的投入越来越大,安全、环境、健康等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涂料工业传统发展方式对这些成本和要求没有承载能力,没有应对措施,没有技术、管理、资本及心理准备和储存,传统的产业增长动力正逐步衰减。因此,对中国涂料工业而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显得格外紧迫“,技术创新、行业整合,提高质量效率”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转型升级狭义上讲,就是通过转变涂料工业的发展方式,加快涂料行业的结构和技术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的开放式工艺,溶剂型、低档型、一般功能性产品,向密闭式一体化工艺,向环境友好型、高端型、高功能性产品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工艺和产品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布局结构,促进涂料行业整体优化提升,逐步改进涂料行业“大而散、劣而廉”的局面。转型升级广义上讲,涂料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在管理上加强企业各要素整合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行业各要素的整合,实施兼并重组,开启资本运作“,上下游、关联产业、国内国外”横纵联合;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一个企业的创新,带动一个细分行业的创新,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企业不仅经营产品,还应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对股东、对员工要实施责任关怀,污染环境、忽视员工健康、存在安全问题的企业,即使产品再优、效益再好也是不会可持续发展的。2013年,我国涂料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逐步调整生产低、中、高档涂料新产品及涂料制品的合适比例,通过产品比例的调整来加快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均衡,比如大部分企业提高了水性涂料的研发和生产比例等,有些企业还增加工业涂料的比例。一是加快了环境友好型涂料的发展速度,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水性木器涂料、水性集装箱涂料、水性汽车涂料、防霉抗菌涂料、隔热保温涂料的发展速度尤为突出。二是功能性涂料新产品发展势头强劲,这些产品提升了整个涂料行业的价格和技术含量水平。如环保部DDT项目筛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先进的防污涂料技术;如天津灯塔、北方涂料院等研发的涂料化工新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的“嫦娥三号”;如常州柏鹤研发了通电变色的玻璃涂料可用于汽车玻璃,有效地调节车内的光线明暗度。这些产品不但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也推动了涂料行业整体向高端发展。3.2环保压力持续增大全国持续雾霾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环保部对如何控制PM2.5高度重视,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国十条”,2013年出台多项措施贯彻落实。为此,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为保障目标如期实现,国务院将颁布考核办法,每年对各省(区、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任务措施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未通过考核的地区,实行问责制,环保部将会同组织部门、监察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约谈有关负责人,提出限期整改意见。2013年,一些大品牌在内的家具生产企业、钛白粉生产企业等都因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问题而登上“黑名单”,家具企业登上“黑名单”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因涂料和胶黏剂释放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友好型涂料的使用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地正越来越成为政府治理雾霾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家具生产、家居装饰、汽车制造、汽车修补、家电制造等行业,政府都严格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涂料,如北京的曲美、天坛家具如果不使用水性涂料就必须搬出北京市。在环保政策不断出台、各地方政府实行问责制、地方政绩考核不再只看GDP且加重环保绩效的比例之后,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问题进行更加严厉的管控,几乎已经成为能够预见得到的结果,涂料行业只重视产品而忽视环保的传统的粗放经营管理模式必将成为过去时。在严苛的政策之下,涂料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都面临着重新定义发展战略,面临着厘清“环保与生存”的关系。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针对涂料行业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问题的排查整顿力度加大,我们的涂料企业准备好了吗?是否有足够的环保处理承载能力来应对变化?国务院在2012年8月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主要任务,因此对于“双高”产品名录中的涂料产品征收消费税,通过淘汰非环境友好型涂料产品来实现行业的结构优化会是“十二五”“、十三五”的主旋律。除了涂料产品环境友好化外,行业普遍忽视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问题,目前政策的执行更偏向于涂料成品及下游使用行业,而涂料生产过程的监控相比要少一些。因此,在过去一年“,节能减排”所带来的洗牌效应并未在行业引起太多的重视,但这并不代表在未来的发展中,涂料行业依然可以成为节能减排运动中的旁观者。例如,企业生产时产生的废气大多是无组织排放,环保部在制订“涂料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采集不到废气排放的有效数据,标准制订工作延期,为了完成工作计划,只好暂时将标准题目改为“涂料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放弃了废气参数的各项指标;但2014年对于涂料制造产生的废气将重新单独立项制订标准。在未来的发展中,涂料企业除了像其所宣传的那样,在环保涂料特别是水性涂料上发力的同时,也应该协调发展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也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外界对涂料行业“高污染高排放”的不良印象,增强企业自身在环保政策压力下的抗压能力。3.3行业产量、产值增幅明显放缓从前面的数据看出,不只是产量增速在下降,产值增速也在下降,但产值增幅下降速度小于产量。目前,我国的生活物价水平的提高,各种商品价格上涨,涂料的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资金成本上涨,涂料成品的单位售价逐年升高,等等,均会对产量、产值增幅产生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各地安全环保核查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取证、换证工作越来越难,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禁止类和限制类涂料产品很难通过取证的核查。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环保核查不达标,有“双高”产品名录中的产品,生产许可证的核查也很难通过。地方保护主义正在为“问责制”让路,正在为安全环保核查的规范化让路,一些不规范的小微企业将逐渐从涂料行业消失,小微涂料企业大量的低端产品市场将被压缩。由此释放出大量的市场空间让位于中高端的涂料产品,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市场价格、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2)质检总局对涂料行业打假力度加强。涂料是某些地方政府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如顺德、常州、廊坊有大量涂料企业聚集,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涂料产业集群。上海金山区、成都邛崃区、四川大邑县、广东韶关市、河北唐山市等地方正在兴起新的涂料产业集群,涂料带动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但有些地方以制贩假冒伪劣涂料成为了行业的典型。2012-2013年度,国家质检总局加大了对涂料行业的打假力度,联合工商部门、公安部门和中央电视台对河北博野地区无证生产企业、假冒涂料品牌企业进行了集中清理和打击,这次清理和打击通过央视报道,对涂料行业、对地方政府制贩假冒伪劣涂料起到了积极的震慑和警示作用,规范了涂料市场,推动了行约行规的执行。(3)新增产能审批加严。由于十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不以GDP增长考核地方政府和进行干部提拔,新建、新开工、产能过剩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遏制。涂料行业品种多、企业多,产能过剩严重。“优化存量、控制增量”的产业政策决定了新增产能审批必须加严,这是涂料行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最有效的政策基础。例如,位于园区的企业生产水性建筑涂料的项目审批易于通过,而同一个企业在同一个地区生产使用溶剂的树脂项目审批则很难通过。(4)整体经济形式的影响决定了涂料行业和关联行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全国整体经济已经进入了由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的渐进演变。安全环保核查力度加强、打假力度加强、新增产能审批加严均会减少低端涂料产品的生产数量,从而减缓行业产量、产值增幅。3.4行业的综合特点简述(1)涂料用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涂料企业利润普遍有所增加。钛白粉、溶剂、丙烯酸树脂单体价格下降明显,有的原料价格降幅达50%。(2)民用涂料增速高于工业涂料。巴德士、立邦、亚士等生产民用涂料的企业产量和销售额的增幅均超过20%,有的民用涂料生产企业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指标。传统的工业涂料企业产量有所下降,醇酸醇调下降幅度明显,由于市场萎缩,大多数企业均在寻求转型升级,寻求替代品技术。(3)行业自律和市场监测在行业开始兴起。中消协和央视联合抽查净醛涂料并曝光,规范了净醛涂料市场;中涂协抽查建筑涂料和木器涂料,有利于市场消费导向和企业研发导向。多个企业申报了“责任关怀”,签订了责任关怀承诺书,并自觉开展责任关怀规定的各种活动,有力地完善了企业的HSE管理。(4)资本市场兴起,规模较大的涂料企业和相关企业竞相寻求IPO上市,很多PE、VC公司热衷于涂料行业,只要企业有好的项目,经营管理不是很差,未来的涂料行业“不差钱”。(5)联合国启动含铅涂料项目在中国实施,含铅颜料、含铅助剂、杂质铅会逐步退出涂料行业。配套含铅涂料项目,涂料行业会制订含铅涂料的相关产品和环保标准,会开展含铅涂料技改资金的申报活动,会开展含铅涂料的认证及包装标识活动。

篇5

(一)产销规模继续扩大,居于低速增长区间

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产销整体居于低速增长区间,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明显放缓,但9月份之后,行业产销增速有小幅回暖表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7809.98亿元,同比增长12.29%,生产增速较前几个月有所提升;工业销售产值累计达到56701.77亿元,同比增长10.63%。

(二)内销发挥行业运行重要支撑作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1―12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8.0%,较2012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4.4和1.1个百分点。2012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内销产值47803.73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7.23个百分点。2012年1―12月规模以上企业内销产值占销售总产值的比重为84.31%,占比较上年继续提升1.26个百分点。

(三)出口近期呈现小幅增长态势,但压力仍然较大

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9月份之后才基本有所回升,呈现了小幅增长的态势。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我国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26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增速较前几个月继续提升,其中纺织品出口同比提高1.49%,服装出口同比提升4.53%。但行业实际出口数量仍在减少,1―12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同比提高3.91%,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后出口数量同比下降0.57%,表明行业出口压力仍然较大。

(四)投资增速回落,但区域结构调整仍在加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我国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7793.02亿元,同比增长14.62%,增速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21.71个百分点。且行业新开工项目仍维持负增长,同比下降了5.51%,显示了行业投资信心不足。从分地区结构来看,2012年1―12月,中部地区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65%,增速高于东部地区,且中部地区占全行业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也有所提升,显示出我国纺织行业投资的区域结构调整步伐仍在持续加快。

(五)行业利润增速继续小幅提升

2012年,我国纺织企业效益下滑明显,自2012年年初之后,累计利润基本持续负增长,直到9月份之后才转负为正。根据联合会推算数据,2012年1―11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57.54亿元,同比增长4.43%,增速较前几个月有小幅提升。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下降0.29个百分点。各分行业来中,产业链前道行业利润下滑更为突出,1―11月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7.34%,销售利润率仅为2.8%,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二、纺织行业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2年,我国纺织行业经济运行与上年相比呈现出明显的下行走势,主要是由于外需低迷、内外棉价差拉大等外部压力突出,尽管纺织企业积极采取开展技术改造、加强产品开发、强化内部管理以及调整新增投资区域布局等措施加以应对,但仍难以化解多种不利因素的集中影响。

(一)国际市场需求不足

2012年以来,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造成我国纺织企业外销订单减少,出口下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需求均较上年同期增长减速,甚至有所萎缩。2012年1―11月,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总额同比下降0.88%,欧盟进口额同比下降4.95%,日本进口额同比增长1.73%。

另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十一期企业经营者跟踪调查结果,在507家样本企业中,36.4%的企业反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是影响当前企业经营的首要问题。

(二)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拉大

国内外棉价差持续拉大是影响2012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受需求不足影响,2012年之后国际市场棉价总体呈现下行走势,而国内棉价则在临时收储价格的支撑下始终保持高位,造成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扩大。到2013年1月28日,国内328级棉已比国际棉价(1%关税价)高出4925元/吨。价差拉大使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竞争力严重下降,企业生产成本加大。

据联合会第十一期企业家调研问卷显示,在企业受国内外棉价倒挂的影响方面,74.1%的企业表示棉价倒挂在不同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影响很大的企业占12.9%,而且对棉纺企业有负面影响的企业占比高达96.3%。

(三)用工成本持续提升

2012年以来,纺织行业用工成本仍在继续增加,根据联合会服装出口企业专项调查结果,样本企业中有88.2%的企业劳动力成本较2011年有所提升,8.8%的企业劳动力成本较2011年持平,仅有2.9%的企业劳动力成本较上年有所下降。这表明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继续提升。

用工成本上涨对于广大中小企业影响突出,由于需求不足造成产品价格提升困难,用工成本高企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企业调查中,关于影响本企业效益的原因,第一位选择“人工成本上涨”的企业占比达到了67.1%,与上期调查相当。超过七成的中型企业将劳动力成本上涨选为影响企业效益的首要因素。

(四)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由于国内外棉花差价持续拉大、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产品竞争力影响突出,2012年,部分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份额由我国向其它国家转移的问题日益显现。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我国在欧盟和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40.10%和73.17%,虽然仍保持了较高水平,但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06和1.77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孟加拉等国所占份额均有所上升。

三、2013年纺织行业运行走势预测

总体上看,2012年纺织行业的企稳动力以库存调整、补库需求及基数效应为主,基础仍不牢固,国内外经济、政策环境稍有变动,都可能使行业发生新的波动。

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较为复杂,纺织行业发展既面临一定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总体上看,纺织行业具备企稳向好的内需市场动力,但同时外需、原料等外部压力与现阶段相比较难以显著减轻;各项经济指标具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回升的可能,但回升空间比较有限,行业要继续保持平稳回升的态势,尚需克服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

2013年可能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内需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2013年,内需稳定增长仍将是纺织行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情况保持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各种惠民生、扩内需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并显现效果,纺织服装产品内需消费仍有望继续保持稳定较快增长,预计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名义增速可达到18%以上。但是,由于纺织原料价格持续高位,2012年以来我国衣着类商品价格涨幅偏高,已对消费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受国内棉花管理政策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预计2013年衣着类商品价格难以快速回落,可能造成内需实际增速低于预期水平。

(二)国际市场难有明显好转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仍然复杂,欧债危机等不稳定因素尚未消除,国际市场前景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需求显著好转的可能性不大。根据联合会企业调查情况,企业对国际市场预期相对谨慎,预期未来外销订单会较当前有所好转的企业仅占全部样本企业的27.1%,因此预计2013年纺织行业的出口压力仍难以彻底缓解,出口总额仅能保持低速增长。

篇6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社会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提高其运输能力。而运输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其设施、设备的完善。由于公路建设的滞后,政府加大了对公路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并引入了公路经营企业,使市场机制渗入公路行业,于是就形成了一系列公路经济问题。公路行业经济性质是分析公路交通领域中经济问题的基础。因此,在研究公路经济问题时,有必要先对公路行业经济性质进行分析。

二、公路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特性

萨缪尔森把公共产品定义为:“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减少。”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其中,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

对于纯粹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界定,首先,看这种物品是否在消费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其次,看该产品是否存在私人介入,并且这种私人介入是否得到政府的特许;再者,可以从对该产品的提供上来进行区分,对于纯粹公共产品的供给,政府财政应全额负担,不能依靠市场机制的解决,而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则应该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根据上述对于纯粹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区分,来分析公路属于哪种产品。由于按照是否收取车辆通行费,可以将公路分为收费公路和非收费公路。而非收费公路完全由政府来支配,没有私人的介入,并且公路的维护、修理费用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属于公共产品;收费公路是在政府特许的情况下,由公路经营企业作为公路的主体,对经过车辆进行适当收费,以此来获取利润,用以公路的维护及修理,并获得一定的收益。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可以将公路划分为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非收费公路和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收费公路。

三、公路的商品性

在分析公路的商品性之前,首先应该分清商品属性与商品的概念。商品属性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其中,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共同属性,是商品所特有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有用性,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具有多种自然属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有用性。

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说空气是人们所必需的,但这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不是商品。 其次,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的,如果不是用来交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比如说自己家蒸的馒头,虽然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食用,并不用来与他人交换,因而它不是商品。最后,作为商品,必须对他人或社会有用,没有用就不会发生交换,有用才能发生交换。

对于公路来说,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即公路具有商品的属性。首先,公路是由人类通过劳动而形成的,公路的修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它是具有价值的。其次,公路的建成,便满足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交通需求,实现了货物的畅通运输和旅客的方便出行,同时,公路的开通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就是公路的使用价值。

那么,是否公路同时具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这还要看公路这种具有商品属性的东西其使用价值是否通过了成功的交换。公路可以分为非收费公路和收费公路。对于收费公路而言,政府引入了公路经营企业,于是使投入不仅考虑回收,还要求其增值。当公路的使用者享受到收费公路带来的便利时,同时要付出相应的费用,这就完成了一次交换。因此,收费公路是商品。对于非收费公路而言,是由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补偿国家投资公路设施修建和维护所需的费用的。虽然公路的使用者要交纳各种税费,也是有偿使用非收费公路的,但是这种交换是由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对社会整体来实现的,并不是商品的交换。因此,非收费公路虽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它不是商品。

通过分析公路的商品属性,不仅在于明确其商品性,更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实践考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当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征费形式下筹集的资金不能够满足公路建设和维护时,如何引入民间资本投入公路建设并进行企业化经营管理。企业化经营管理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对公路建设财政投入的压力,而且由公路经营企业来经营管理公路可以节约资源,提高维护公路的效率。例如,以前由政府管理的公路,需要维护公路的人员较多且效率不高,当这条公路经政府特许转而由公路经营企业经营管理时,企业会考虑其经济利益,因此会雇佣更少的人更高效地维护公路。这不仅节约了人力资源,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势,也使其工作效率提高了。

四、公路的基础性

公路属于基础设施,公路行业是其他各行业发展的基础。公路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推动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公路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公路行业对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拉动。公路的修建促进了地区间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公路行业。

五、公路的公益性

所谓公益性是指产品或服务使公共集体获得效益,而自身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公路行业的公益性表现在公路的建设具有促进资源开发、节约成本、扩大市场等作用。公路行业的公益性还表现在公路行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仅仅为司机或旅客所享有,而且使整个社会都从中受益。例如,通过高速公路运输水果,不仅使水果商可以受益,同时也使水果可以在更广的地区销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六、结束语

对公路行业经济性质进行分析是有必要的,并且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中我们可以找出公路这种带有自身独特性的商品跟其他一般商品相比较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对于其共性的部分,可以运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来指导;对于其个性的部分,有必要继续加以分析和研究,从而发现公路这种特殊商品在公路的市场经济改革环境下所具有的经济规律,并运用这种经济规律来指导公路行业在建设、使用、维护及运营管理中的经济活动,达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凌岚.公共经济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徐海成.公路经济[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袁剑波.公路经济学教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篇7

随着中盐总公司多年来都秉持着以销定产的理念,使产大于销的状况有所好转,但是供过于求的矛盾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所以这个就必须得严格要求生产盐的企业要坚持以销定产的方针,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利益而破坏了盐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保障市场需求和生产相平衡。

(二)减少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企业

目前我国有很多盐企业,其中以小企业居多,这些企业都是在八十年展起来的,那时候盐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当时的盐企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所以盐生产力也得到了盲目的增长。有很多小型的盐企业,基本上就是一个小作坊,生产环境和质量都令人堪忧,而且很多企业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的政策,盲目的生产。随着我国越来越加强对盐行业经济的调整,很多省份对一些小型的盐企业进行了整治,大大减少了盐的生产能力,这些减压盐生产对盐行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慢慢的去显现出来的。所以,采取产销平衡,合理的去安排,淘汰不符合规定的盐企业,才能更好的去推动盐行业的结构上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

(三)控制新的制盐项目

针对以后新的制盐项目,政府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和流程去办理,而不能“走后门”,从而导致了对市场没有好处的新盐项目的产生。

二、提高技术水平

(一)加快机械性生产和自动化水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中国盐行业相较于科技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劳动力,生产效率和人工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西方国家都是采用的自动化生产,机器代替人力,生产率很高,而我国的机械性生产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国外的井矿盐装置一般都趋向于自动化化和机械化,生产规模也很大,而且矿山开采都使用的是“井下卤水进化”等先进技术,而国内的矿的开采和生产技术较落后,所以在生产成本上投入都远远高于国外。要想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就要不断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加强自动化生产水平。

(二)调整盐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

盐行业应该根据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去生产朝着多元化,专业化和系列化去发展,开发出更多不同用途的专用盐。我们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或引进大型的高效洗涤原盐装备,去提高盐的质量,争取盐的质量与国际接轨。另外,要加大对盐的品种的开发,在国外,盐企业都是针对消费群体的不同都有不同的盐,去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在补充人的生理能量和微量元素方面更是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在盐的开发上面起步比较晚,所以在盐的种类上面还是比较缺乏,所以目前要加大对盐种类的开发,可以在医药,美容美发,保健等方面全面进行开发和发展。3,提高盐的包装水平目前盐行业已经由原始的手工包装变为自动或半自动包装,而且包装技术也不断的加强了。

三、多种经营模式,优化行业的结构

(一)依靠盐业的规模化

盐行业和副产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生产盐会有很多副产品的产生,像溴,钾等等,但是很多都跟随废水流进了江河,造成了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所以要利用高科技去调整盐的附属产品结构,去提高盐的副产品价值,并建立起来与盐产品制备相关的环保体系,使其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二)要因地制宜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去发展更多的经营方式,像位于山区的盐企业可以去发展水果,蔬菜的加工业,在闹市的有空闲厂区就可以去发展贸易等,项目无所谓大小,能产生效益就好,而且还能安置富余员工,还能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经商才能。

(三)资产形式的多样化

盐行业的发展要多样化,多种经营要去面向市场,要在稳定中去寻求突破,盐企业可以采取合并,控股,合作等方式,去开拓一些新的发展领域,可以向一些科技含量高或者对盐行业发展有利的行业去发展,用低的成本去创造更高的价值。资产方面,除了传统的实有资产,还可以投资股票,基金,国债,证券等,这些都可以去适当的进行投资。

篇8

一、家具材料的定位

现在家具不断地体现着人性化、实用化、现代化,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因素相结合,使家具对空间环境的塑造有了本质的提升。目前的材料主要类型有:木制家具、竹藤家具、金属玻璃家具、塑料家具。在整个世界科学技术利用的攀升,让家具的材料有着显著的改变,一方面更加适合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倾向人的各方面要求的完善。从而出现家具的新型材料面世,为家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与特色呈现。

(1)环保型家具。在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一些人开始注重家居生活的质量,特别是家居产品对于健康的影响,因此那些立足于生态产业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材料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使用者特定需求,有益于使用者健康,并且具有极高文化底蕴和科技含量的环保家具渐渐被人们所重视,绿色消费风潮也推动了环保家具的发展。

(2)机械型家具。现在工艺技术的蓬勃兴盛,让家具的生产形成较为模式的构建,机械型家具更加侧重对于机械的利用,主要是在制造家具的起始阶段,对材料处理方式以机械生产代替人工操作,可目前的技术还未达到对于家具制造全过程的机械化。

(3)特殊型家具。利用作微孔泡沫塑料生产的发泡剂,作为家具材料元素,是现在家具材料特殊发展的体现。家具利用原料的提炼手法来改善材料的不足,缩减生产中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考虑到家具在各种环境下的使用,从而扩展了家具行业所涉及的方面,带来了新的经济创新和效益。

二、家具行业的发展对家具制造的影响

家具是人们的必须消费品,家具的材料、制作水平等方面,反映了一个国家与地区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物质文明的水平,它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基本需要,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家具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价格低廉,并且木料资源丰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家具生产基地。未来巨大的市场容量、诸多的生产优势以及世界家具业的转移为中国的家具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近年来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家具进口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负增长,对我国的家具出口造成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在出口额连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开始逐步改变长期以来鼓励出口的宏观政策。政策的调整对于出口额占生产总值约1/3的家具行业而言,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室内装饰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家具产品款式、档次、质量的要求,对居住环境、生活和工作空间条件的重视都将不断提高和加强,中高档产品的需求量将呈上升的势头。利用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的要求,来促使多种品牌产品的综合,形成良好的互动环节。

三、家具的材料变化对家具行业发展的作用

家具材料是构成家具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企业生成成本的关键所在,同时由于材料的变化对行业的经营销售也有一定的作用,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篇9

1.1统计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管理工作把提供有效信息作为目标,涵盖公司生产、财务、消耗等综合数据,为企业领导决策分析和管理提供切实可靠的数字依据。

1.2统计工作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均衡生产,对生产进行控制,提高协调能力,这些都是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想实现高速、高效生产的目标,就必须重视生产的连续性、均衡性、协调性、经济性和平衡性等控制问题,同时,也必须依靠及时、准确、安全、可靠地信息。依靠这些信息分析生产情况,研究生产条件、生产任务和生产时间三方面的综合因素及动态平衡,从而为企业提供进行生产控制的有效依据和建议。

1.3统计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中的指导作用

供水企业要实现高产、低耗、优质、增效的目的,就要重视挖掘内部在节能降耗、生产能力、技术改进、组织管理和人才开发等方面的潜力,并且在充分发挥统计指导作用的前提下,才能不断挖掘这些潜力。因为,发现潜力依赖统计调差,认识潜力依赖统计分析,挖掘潜力依赖统计督促。企业可以以挖潜为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广泛搜集同类企业的技术改进和各种指标水平等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横向和纵向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指导企业的挖掘活动,提高挖潜水平。

2.供水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2.1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形势,统计工作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在一些方面还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统计数字不准确;统计计算方法和口径不明确;基层单位报表不及时,影响汇总时间;统计分析研究工作的开展不平衡;具有份量的分析研究不多。具体来说,供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1统计队伍不够稳定

基层单位对经济统计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部分统计员经常更新,流动性大,容易导致新任统计员对统计口径缺乏统一,进而影响统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严重影响报表质量。

2.1.2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基层统计人员大部分是兼职,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只会搞数,但是不懂数,更不会用数,往往不能写出较高水平的分析,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经济统计工作和供水企业的正常运营。

2.2解决方法

2.2.1责任人制

在每个单位选出统计报表责任人,其负责本单位具体的统计报表任务,如日后出现迟报现象,便可与其取得联系。此外,以文件形式将统计人员的岗位职责、报表要求、统计工作制度和指标解释下发到各个单位,由负责人统一管理和掌握,以利于在更换统计员后,迅速掌握统计口径,保证上报数据的质量。

2.2.2重视培训

定期采取多种形式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规定时期内对统计人员进行轮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令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类报表的编制技巧,了解新知识尤其是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技能、现代统计调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令他们在懂数字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新问题及新情况。此外,还要经常组织统计人员召开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可以到同类或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充分发挥供水企业统计职能作用的建议

3.1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

统计职业道德是从事统计工作人员应该履行的行为准则,它关系到统计人员的思想状况、凝聚力、工作态度、业务素质,关系到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统计事业的兴衰。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实事求是,这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也是真个统计工作职业道德的核心;服务社会,统计信息服务于社会,如果不注意经济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垄断,令统计失去原本意义;保守秘密,这是统计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统计人员必须遵守的重要一项。

3.2强化统计分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统计分析需要利用各种统计数据,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对供水企业全部或局部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统计活动是一个重要阶段,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所谓整体功能,是指信息、咨询及监督,其中每一项都不能离开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会体现其价值。统计咨询与监督的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建议策略,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统计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等综合加工及分析研究。

篇10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

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1

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运行情况

(一)行业规模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行业规模增速趋缓。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4.43亿元,同比增长24.21%,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18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资产总计为26070.52亿元,同比增长18.4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86个百分点;企业数为2437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54个;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为392.88 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18万人。

(二)资本/劳动密集度

2008年11月末,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人均产品销售收入为75.40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98万元/人;人均资产总额为66.36万元/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39万元/人;单位产品销售收入为12155.11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01.55万元/单位;单位资产总额为10696.91万元/单位,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45.78 万元/单位。

(三)产销情况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30573.59亿元,同比增长26.0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10个百分点;累计工业销售产值为29719.49亿元,同比增长25.59%,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92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7.2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45个百分点。去年11月末,产成品资金占用为1777.61亿元,同比增长35.71%,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8.18个百分点。

(四)成本费用结构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成本费用总额为27997.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896.13亿元。其中,累计产品销售成本为25401.46亿元,同比增长26.24%,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86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90.73%,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02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为1143.17亿元,同比增长18.73%,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39个百分点,累计产品销售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4.08%,占比较上年同期增加了0.27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为1116.51亿元,同比增长18.70%,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4个百分点,累计管理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3.99%,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25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为335.89亿元,同比增长20.6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07个百分点,累计财务费用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重为1.20%,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了0.04个百分点。

(五)行业运营绩效

成长能力。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4.21%,比上年同期减少了6.1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率为0.16%,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1.30个百分点;资产总额增长率为18.4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8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9.58%,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23个百分点。

盈利能力。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毛利率为14.26%,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43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为5.10%,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40%,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39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5.80%,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10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13.27%,比上年同期减少了2.56个百分点。

偿债能力。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资产负债率为56.34%,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13个百分点;利息保障倍数为5.50倍,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96倍;产权比为1.29,比上年同期减少了0.01。

经营能力。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总资产周转率为113.63%,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3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51次,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02次;产成品周转率为14.29次,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26次。

二、企业规模结构

(一)产品销售收入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624.43亿元,同比增长24.2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18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44.90亿元,同比增长12.7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7.97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1.5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20.41%,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78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042.77亿元,同比增长18.40%,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2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8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30.52%,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5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536.77亿元,同比增长33.9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4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9.7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9.07%,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4个百分点。

(二)利润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510.81亿元,同比增长0.1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1.30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189.24亿元,同比增长-45.8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8.9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46.03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12.53%,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5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543.06亿元,同比增长-4.87%,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3.26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04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35.95%,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1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778.50亿元,同比增长32.4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25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2.25个百分点。累计利润总额占全国的51.53%,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0.71个百分点。

(三)亏损企业亏损额

2008年1~11月,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3795794.30万元,同比增长71.3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9.01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1913083.70万元,同比增长342.63%,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79.7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71.3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50.40%,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2.55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904409.80万元,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7.2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8.8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23.83%,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55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为978300.80万元,同比增长-6.4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9.51个百分点,增幅比行业平均水平低77.8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占全国的25.77%,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99个百分点。

三、行业热点

(一)我国首个精化原料丁二醇项目投产

新疆美克化工工业园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维美化工乙炔工程岛暨美克化工1.4-丁二醇项目投产庆典仪式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美克化工工业园举行。美克化工工业园位于库尔勒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紧临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最大、被称为“油气聚宝盆”的新疆塔里木盆地,面积约4300亩。目前已建成的一期工程为年产6万吨1.4-丁二醇项目,二、三期工程为发展丁二醇及其下游产品以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

(二)我国最大二氧化硅生产项目在天津奠基

我国最大的二氧化硅生产项目,卡博特蓝星气相法二氧化硅项目在天津滨海新区的临港工业区内奠基。该项目投资4000万美元,年生产能力6400吨,将于2010年投产。此次在天津奠基的新工厂,是卡博特公司在中国建设的第二家气相法二氧化硅工厂。这家工厂由美国卡博特公司和中国蓝星集团共同组建,美方占股75%,中方占股25%。

(三)神华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可研工作正式启动

据去年11月3日消息,神华集团所属宁夏煤业公司与沙索国际合成燃料公司等合作伙伴,正式签署了“宁夏――沙索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可研第二阶段工程服务合同,标志着神华间接煤制油项目又向前迈进一步。宁夏煤业公司规划建设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是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最为重要、规模最大的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将是项目业主投资的主要决策依据,也是向国家申请项目核准的主要支持性文件的集合。

(四)柴达木百万吨级重质碱项目开工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大柴旦工业园年产110万吨纯碱项目开工,预计2011年可生产出重质纯碱产品。该项目总投资22.5亿元,占地7.5万平方米,以柴达木盆地丰富的原盐、煤炭和石灰石资源为依托,采用氯碱法工艺制造纯碱。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6.06亿元,年净利润3.03亿元。此外,项目每年将利用盐湖开发中产生的副产品氯化钠180万吨,并带动石灰石、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同时为碳酸镁、碳酸锂、碳酸锶和硼砂的生产提供原料,推动试验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五)山西省提高煤化工准入门槛

从山西省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我国煤炭资源大省山西正在加紧制定高耗能行业新的准入标准及相应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该省将通过采取停止审批、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使煤化工等产业发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提出的新产业政策包括,提高11个煤化工装置项目准入门槛、停止审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7类装置项目、淘汰4种落后产能。

(六)巴斯夫临时关闭全球80 家工厂

全球最大化工企业--德国巴斯夫公司去年11月19日表示,由于来自汽车、建筑及纺织等行业的需求大幅减少,公司将临时关闭全球80 家工厂,另外约100家工厂将减产。巴斯夫公司将关闭或者减产的工厂主要位于德国、比利时、美国和部分亚洲地区,估计这项举措将影响到两万名员工,数量占该公司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去年,巴斯夫公司税前利润达到76.1亿欧元,营业收入达579亿欧元。巴斯夫公司表示,今年其业绩将难以达到去年的水平,2009年的前景难以预期。受到这一不利消息影响,巴斯夫公司股价当天重挫13.65%,收盘报于每股21.96欧元。

(七)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将裁员5000人

为了保留现金以对抗全球性经济放缓,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团之一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将裁员5000人,占其员工总数的11%,并在美国和欧洲关闭20家工厂,同时让180家工厂暂时停工。陶氏化学公司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里佛里斯表示,关闭和暂停的工厂将影响到公司30%的产能,而采取如此激进的削减成本措施的部分原因是,公司需要支付153亿美元用于全现金收购特殊化工制造商Rohm & Haas的交易。他提出,由于自去年7月签约以来汇率的变化,陶氏本来是可以改变收购条款的,但陶氏仍承诺完成交易。

(八)北海炼油20万吨聚丙烯项目开工

去年12月16日,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油化工(2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在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开工。这一总投资达41.5亿元的石化项目,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我国西南地区又一大型石化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北海炼油异地改造石油化工(20万吨/年聚丙烯)项目于2008年11月21日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核准。项目建设主要包括2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300万吨/ 年催化原料预处理装置、2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5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和2000 吨/年硫黄回收装置等,配套建设1台65吨/时锅炉和一套12 兆瓦抽凝发电机组等相应的辅助设施和公用工程系统。将与该项目同时建设的还有涠洲岛原油码头及配套工程、300万吨原油商业储备工程等。项目投产后,每年可生产聚丙烯18万吨、液化气32.4万吨、93号国Ⅲ汽油66万吨、车用柴油80万吨、溶剂油6万吨、船用燃料油43.5万吨等。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10.8亿元。

(九)世界最大硫酸钾肥生产基地在罗布泊建成

篇12

2投资完成额仍保持较高的增幅

1~8月,砖瓦行业投资完成额为874.91亿元,同比增长19.32%。增长比例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分别为26.80%、17.69%和14.10%。其中,增长幅度较大的省份有贵州、宁夏、广西、山西、福建、吉林、广西、云南和江西,分别增长679.38%、348.85%、127.69%、75.52%、58.06%、51.59%、47.84%、47.65%和45.53%;降幅较大的省份有上海、天津、海南和河北,分别降低66.95%、44.45%、21.58%和15.3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