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11:15: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保健服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二)市场准入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本国的条件、门槛和制度。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一国为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消除或降低对本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养生保健开始越来越关注,再加上国际上“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中医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正备受瞩目。现阶段,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商业存在模式下有以下特点:1.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是传播中医保健服务的有生力量,但是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有限,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更少。规模相对较大,如瑞士莲福中医药集团,在瑞士和美国开设了21家连锁医疗中心,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并创建“联中药厂”为其所属诊所提供重要保健品和养生药茶。这样的机构并不多见。2.从业人员输出规模小:近年来,世界中医学联合会和瑞士中医集团、洛桑中医诊所、欧洲中医基金会以及阿曼苏丹国开展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等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医人才派出渠道。总体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输出规模较小。
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问题
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决定了其壁垒表现形式只能是非关税壁垒,一方面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从业人员资质及其跨国执业方面的法律规制。
(一)市场准入壁垒
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澳大利亚有5000多家诊所,其中中医诊所比较少。中医保健、针灸等是西医从业人员的辅助治疗方式,目前有3000个西医诊所内设立针灸治疗项目。澳洲政府近年来通过语言、专业对中医、针灸师开始启动注册,限制了相关保健医师从业资格,影响了一些中医诊所的正常营业。
(二)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壁垒
1.澳大利亚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市场准入限制:作为“补充医学”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受到了一定限制。据统计,澳大利亚约有4500名针灸、中医师,虽然中医针灸服务在澳洲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澳洲通过对境内的中医、针灸师颁发许可证来限制医师的行医范围和对象,这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澳洲医学会对上千名会员统计,目前通过注册者仅为13%,有条件注册者为87%,其中限制注册者为25%。对中医、针灸师的法律限制将阻碍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在当地医院、诊所的执业。2.美国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限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美国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以下简称CAM)。近年来,美国接受CAM治疗人数正逐年增加。据调查1997-2002年5年间,CAM疗法呈稳步增长趋势,最长用的有肌肉松解疗法(14.2%)和按摩疗法(7.4%)。随着中医保健在美国市场的不断升温,美国各州开始针对中医保健医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一定考核。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4个州对针灸师通过按期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的方式颁发针灸执照。美国成立的东方医学资格认定委员会,对相关中医保健从业人员资格进行认定管理。这些管理活动对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构成了间接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在GATS框架下的分析
在GATS框架下,服务贸易的两道关卡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者联系紧密,市场准入是适用国民待遇的前提,国民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主要是“开业权”和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
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限制服务机构设置和限制服务提供者资格及流动等。前者主要表现为设置较高的门槛或限制开业权等。这种壁垒涉及到养生保健服务提供商在本国的存在及允许参与的程度;中医养生保健外籍雇员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主要为对从业人员入境手续和就业许可方面的限制等。为了减少贸易壁垒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限制成员方在服务贸易中设置市场准入方面设立壁垒。市场准入在GATS并非一般性义务,而是根据承诺表承担特定的义务。具体到健康保健服务领域,一成员方在市场准入方面所做的承诺,涉及到该成员方是否允许其他成员的健康保健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服务市场及进入程度问题。合法管理与市场准入壁垒有时候难以区分,构成市场准入的主要障碍。非关税壁垒通常规定在各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性法规之中,并且经常以合法管理的名义出现。以澳大利亚为例,对中医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管理,影响到了从业人员的正常执业。看似合法的管理措施,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如此大比例中医保健从业人员的失业,也很难说不是澳洲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设置的贸易壁垒。
(二)国民待遇
与市场准入相同,国民待遇也不属于GATS成员国的普遍义务,而是特定义务。各成员国须在自己承诺开放的健康保健服务部门中给予外国保健服务和保健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方面的壁垒主要体现为服务主体进入一国市场后采取的限制措施。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领域,表现为对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歧视性措施。例如,征收更高的税费,以及对外籍保健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级别的专业证书等。
四、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谈判减少壁垒
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GATS框架下,扩大各国具体承诺义务来限制健康保健领域壁垒,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国际法方面的保护,通过国际条约保护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1.通过谈判扩大成员方具体承诺:按照GATS的规定,一个成员对市场进入的具体承诺,均需经过谈判,逐项列入“具体承诺表”中。具体承诺是成员方按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做的承诺。例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认定方面,鉴于实践操作中承认服务提供者资格的复杂性,如涉及保健机构从业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问题,GATS规定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解决或成员自行单方面宣布完成。因此,在GATS框架下,加强成员各方之间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有助于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统一标准,扩大各成员方在中医养生保健主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义务。2.通过谈判加强国际立法:中医养生健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国际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和保护,可以通过签署多边国际条约、诸边国际条约或双边国际条约实现。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签订了大量的双边、诸边贸易和投资条约。我国各主要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国际重要谈判和条约中,有意识地通过条件互换或其他形式,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其他国家开辟合法通道。
(二)积极推进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各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需要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明确、统一、确定、可验证”的服务标准,成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国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企业应团结一致,推动有关国际标准的出台。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建立国际标准,消除分歧。“一带一路”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国际谈判和标准制定带来了契机。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双边谈判中,签订了新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各国谈判协商,国际标准化组织《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国际标准。中医养生保健国家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各国及区域间的双边及诸边谈判中去,为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努力。
综上所述,在商业存在模式下,解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法律问题,需要中医药界和法律界、政府和民间、外交和经济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杨逢柱 王 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目前的教学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及其他教学方式处于辅助地位。理论讲解占用了太多时间,实践操作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对实践操作训练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势必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不能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2.考评方式不合理。
一是考试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而且几乎取自于教材。二是考核方式大都以理论考核为主,即使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仍然可以应付过关,导致学生对实践重视不够,缺少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及相关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CDIO模式的含义。
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和Operate(运行)的缩写,是国际工程教育近年最新的改革成果,是一种强调实践、注重构建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全新教学模式。其名字来源于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过程[3]。作为一种先进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CDIO强调“做中学”,它将理论、实践、创新有机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4]。CDIO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创新实践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职业素养[5]。显然,CDIO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与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意和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等相吻合。
2.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基于CDIO模式的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1-2-3-4模式,即贯穿1条培养主线、搭建2个实践平台、构建3个课程模块、形成4种核心能力。1条培养主线是指:CDIO模式倡导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这条主线,将人才培养过程分解到具体教学环节。2个实践平台:即校外企业实训平台,校内综合实验平台。3个课程模块:分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ava核心技术、JavaEE软件开发技术等专业教育型课程;实习实训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各类课程实训、专业实训、社会实践等内容。4项核心能力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构思、设计能力;交流能力与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种培养模式,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既掌握快速适应企业需求的基本技术,又具有项目开发的大局观;既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目标。
基于CDIO的教学改革目标,是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构思设计能力、交流能力与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面向服务外包企业实际需求,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6]。
2.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内容改革。
①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依托“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训平台”,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增加课内实验和课外实践的内容。例如:《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课程,其他专业开课方式为51+26,服务外包专业开课方式为39+26+12,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理论学时,增加12实训学时。对于这12学时的企业实训,采用模拟企业项目,在项目经理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训练。②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一套成熟教材的产生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教学内容的更新必然跟不上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重点和难点,向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参考资料,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而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同时通过和企业的课程置换,以弥补现行课程体系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学生毕业时无须经过企业就业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实现就业“零距离”[7]。
3.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真实服务外包企业案例引入教学,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案例会随着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情况适时更新,它可以是企业正在开发项目,也可以是过去已开发完成的项目。案例教学彻底改变过去以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互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主动式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
围绕服务外包企业的真实项目或虚拟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开发,开发过程遵循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个完整的项目细化,形成一个个子项目,并对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所有子项目合成便是完整的服务外包企业项目,实现了项目驱动的一体化学习。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经济商圈的核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对外贸易口岸,凭借较为完善的通讯与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学科齐全的服务外包人才储备库等优势,软件外包业发展迅速。据上海市外经贸委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上海软件出口9.9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2001年到2006年软件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64.59%。上海软件外包业已经成为中国承接软件外包业务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一、上海市软件外包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1.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上海服务外包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鼓励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营造服务外包发展良好环境。
2.跨国公司资总部经济带动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发展
上海市2007年9月已累计批准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78家,外资研发中心215家,全球六大专业服务外包公司中,IBM、惠普、EDS、埃森哲都已落户上海,总部经济发展策略已见效。
3.长三角区域的协同发展提高了上海软件外包业的整体实力
2005年上海软件对外贸易联盟在全国率先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地区软件行业合作联盟。联盟在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发挥区域优势,互通信息,共同发展软件外包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4.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了服务外包业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
上海市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和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等领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软件产品出口、来料加工、系统集成、整体方案和软件服务并举”的软件外包产业链。
二、上海软件外包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障碍
1.软件企业自身承接能力仍较薄弱
目前国内外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软件企业的自身承接能力仍较弱:一是外包总体规模小,品牌知名度低;二是巨型外包企业缺乏,国际化程度不高;三是出口软件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偏低;四是核心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弱;五是整个产业链不完善,公共信息提供渠道少,尤其以欧美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接包渠道不畅。
2.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软件出口的价格优势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至2008年6月19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超过了20%并继续升值势头,对软件外包企业构成了巨大压力。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外包企业从事的仍然是利润低、技术含量低的低端外包业务,人民币升值使外包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被抵销。
3.软件外包市场竞争加剧,本土企业发展更为困难
全国各地政府扶持、优惠政策不断推出,加之内地较低的运营成本优势,国内软件企业不计成本、竞相压价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同时中国外包企业还要面临本土化的跨国外包公司的冲击。2005年上海市软件外包出口业务中,外资企业占了90%,可见本土外包企业居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三、上海市软件外包发展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海“十一五”期间软件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上海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要达到1200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经营收入的近八分之一;软件出口达到20亿美元,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在这种状况下,对上海市软件外包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继续加大政府扶持作用
(1)健全法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机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软件发包企业对接包企业所在地知识产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2)政府服务外包,提升外包企业形象。目前政府服务外包还停留在IT等设备维护外包的低层次阶段,距离公共服务等核心内容外包有较大差距。因此可以试行将咨询、投诉等内容进行外包,这样既为外包企业开辟了新市场,也提高了外包企业的形象。
(3)以组织会展、驻外机构扶持等多种手段支持服务外包。上海有很多驻外机构,可以通过这些驻外机构经常联系、服务外包的信息,加大政府的公关力度;上海的会展、论坛在全国会展经济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上海国际商业性展会每年已达300多个,借助这些会展和论坛,积极推动软件外包企业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大力宣传本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优势和能力,提供品牌效应。
2.外包企业应尽快提高外包业务层次、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日韩外包业务的核心业务承接。上海是国家首批认定的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软件外包以软件出口为特色,其中日本是上海软件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国,对日出口占上海软件出口总额的60%。目前相对成熟的对日韩的业务外包,因长期的合作关系,现在已经有条件对其核心业务进行规模开发。积聚能量做大做好韩日软件外包业务,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能力和过程管理能力,促使所承接的软件业务沿着价值链向软件设计与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等产业链的高端发展,不断提高中国软件外包的品牌认知度,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美国和欧洲外包市场,形成中国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2)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拓展欧美国际市场。一些有规模、有品牌的企业应该开始在国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分支机构,尤其是在欧美设立地区,拓展与欧美关键性用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商业习惯,以此更加贴近发包市场,为客户量身定做需求解决方案,使客户满意度达到最大化,起到双赢的作用。
(3)加大CMM、ISO等各类认证力度。通过各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管理能力,尤其是大型软件开发项目的质量控制和交付保证。
3.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印度软件外包发展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协会(NASSCOM),这是服务外包走向国际市场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上海服务外包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虽已建立,但在沟通联系、解决困难、扩大宣传、组织研讨会、组织展览、关注国际市场动态、保护企业利益、向有关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呼声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同时,专委会相应的权力和义务也需政府在体制改革中予以进一步明确和释放。
4.重点拓展离岸外包,全面发展境内外包市场,实施承接与转包并举的外包策略
外包业务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离岸外包和境内外包。离岸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而境内外包指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方来自同一个国家,因而外包工作在境内完成。
上海市城市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企业研发能力较强,同时商务成本也比较高,适合发展技术含量较高、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研发环节和软件市场开拓环节,因此要加强软件外包的承接与转包作用,对外积极承接离岸外包,对内向国内二、三线城市发展转移境内外包,与内陆地区同步起跑,和谐发展,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链。外包企业这样既可以从离岸外包中获得较大的利润,又可以借助服务外包转移的经验来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之,上海软件外包业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还要考虑软件外包业的质量和综合发展。要以提升上海软件外包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为核心内容,提升上海软件外包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地位,并最终形成承接外包到转移外包,并以发包作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绍坚:中国承接国际软件外包的现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07,(6)
[2]中国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
[3]李岳云:国际服务外包趋势与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J].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7,(3)
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已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信息作为促进当代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在世界各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剪报服务业是以收集与传递信息为己任的新兴产业,对各企事业单位的决策、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环境的日渐成熟,报纸信息在数量上飞速增长,同时,由于互联网存在巨大的开放性,存贮和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度,刺激着大量冗余、粗制滥造乃至伪劣的信息在无管制的网络空间上迅速蔓延。正是基于此,剪报服务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存在有其现实作用。
1网络环境下剪报服务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1网上剪报特点
1.1.1剪报信息载体的多样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剪报信息由原来单纯的印刷型报纸文字资料的剪辑,演变成以文本型、数据型、图象型、音频型、图表型、视频型为代表的文本或电子剪报信息等,其载体形态也丰富多样,有联机通信型、网络版CD-Rom磁盘、光礁等。
1.1.2剪报产品的电子化
网络条件下,剪报服务业信息的采集主要为各种网上报纸、电台、电视节目等制成的电子数据信息,我们称之为“电子剪报”。它是集用户需求、网络信息采集、文献传递为一体的网络剪报服务模式,也是未来剪报业的发展趋势。
1.1.3剪报信息产品的高质量化
现代剪报信息产品的辅助决策功能逐渐加强,经过二次文献加工、高技术含量的剪报信息,如:调研报告、市场预测可行性分析报告等,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2剪报服务业存在问题
1.2.1剪报信息的不共享性
我国剪报服务业起步于90年代至今,出现了许多咨询公司,它们所编辑的剪报专题各有特色,为我国社会建设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各剪报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造成开发出来的信息产品多有重复的情况,影响了剪报信息的交流,导致服务功能的下降,也造成了时间、人力、资金的浪费。
1.2.2用户信息意识薄弱
虽然现在已步人信息社会,但社会整体信息意识淡薄,开发出来的信息产品利用率相当低,人们对剪报服务业缺乏实质的了解,没有认识剪报作为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致使剪报信息产品利用率不高。
1.2.3剪报产品市场的不健全性
目前所开发出来的剪报产品杂乱无章,由于提供剪报服务的机构受到人力、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从事剪报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各异,导致剪报产品的良芳不齐,剪报市场尚未形成高质量的品牌产品。
2网络环境下的剪报服务重视加工整理.促进信息的重组创新
传统的剪报服务往往流于“面糊加剪刀”的工作方法,同时由于资料来源受到一定的地域、资金方面的限制,且剪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知识面的局限性,存在着选题较盲目或漏选重要信息资料的情况。网络环境下信息的收集摆脱了过去“面糊加剪刀”的工作方法,信息人员只要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所收集到的信息采用剪切、复制、粘贴的方法,可轻易地按照要求重组信息,并进行文献资源的二次检索与加工,生成二次、三次文献,这种去伪存真,去劣留优的工作方法所创造出来的信息,将使信息的宏观性、针对性、新颖性、预测性都有所创新,因此网络剪报服务要重视和加强信息的深加工,促进信息的重组与创新,为信息社会服务。
3剪报信息服务完善与发展的新思路
3.1深入调查研究
及时调整工作内容、为读者提供多元化剪报信息服务是现代图书馆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一项信息服务方式,它不仅提高了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地位,更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面。
由于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剪报的方式与内容的多元化。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剪报工作人员必须深人到读者群中,广泛收集读者的信息需求及变化,了解剪报资料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对企业所起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及时获得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剪报服务工作,从多方面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3.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题是未来出路
市场需求是我们图书馆剪报服务赖以生存的基础,剪报服务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商品的产销过程,因而市场调研和用户需要,就是我们剪报服务的努力目标和未来出路,即以销定产,通过市场调研确定产品属性、现时用户和目标用户,抓住市场的规律、特点和预见、即将行成的热点,进行适时的信息跟踪,调整并开发出具有一定预测性和针对性的综合或分类的专题剪报。总之,剪报服务今后必须走向商品化和市场化,这是图书馆剪报服务工作方式上的未来发展出路。
3.3增强品牌意识,诚信服务是今后目标
什么是品牌?品牌就是企业产品质量加服务信誉,俗话所谓“砸牌子了”,就是产品质量名不副实,营销不讲诚信,产品失去了买方信任,丧失了销售市场。所以说,品牌也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价值的象征,是一种效能的体现。它告诉人们该产品的质量是让人放心的,值得信赖的。上海、广州、深圳等图书馆剪报服务的经济效益之所以一路飘升,经久不衰,就是他们时刻以“诚信就是生命,质量就是品牌”为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可见,剪报服务今后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向品牌化的方向努力,这是图书馆剪报服务工作理念上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