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12:20: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时间安排
调查开始时间:2006-9-12;汇报时间:每年的暑假开学的第一周;结题时间:九年级中考后的“三加一”培训期间。
三、具体措施
1.利用生物校本课程讲解花生种植的相关知识,从选种、到种子萌发的条件到出苗后的水肥管理等,都作了详尽的讲解。
2.发动全体同学对自家花生地块黄叶病因调查,与不发生黄叶病的花生地块的花生品种、土壤土质、花生轮作、播种时间作比较,通过走访、咨询家长、农技人员、网络查询等措施寻找答案。定期交流汇报,形成共识,第二年指导到家长进行花生种植,然后再观察再汇报交流,第三年在指导家长进行种植,中考“三加一”培训期间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第一年汇报中典例调查如下:王磊同学叔叔是市种子公司农技人员,他在叔叔的指导下调查如下:每年的7-8月份正是我区高温少雨多阴天的季节,空气湿度小,土壤盐分随土壤水分的蒸发而上升,因为盐碱地土质较粘对土壤盐分的吸附力较强,而不宜于随水散失到空气中,而滞留在土壤表层土壤中,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使花生吸水困难,对铁离子的吸收也困难,从而发生叶片黄化的现象,严重时干枯死亡。汪金凤同学调查的结果是:自家的花生品种是鲁花12品种黄化病较重,而与之相邻的同学家的3323品种发生黄花病不明显,她认为花生黄花病与花生品种有关。王思羽同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地膜花生很少发生黄花病,而不覆膜地花生地块黄花病较轻。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13-0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运用的的课程形态,它即适合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它融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为一体,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的。它集中体现了本次新课改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因此如何评价综合实践课程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自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我们的评价只注重评价形式,忽视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致使评价没能调动师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评价过程中的盲目性、形式化、任务化等很多弊端,致使评价对象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为此,全面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其活动特点、目标、过程、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尤为重要。
二、课题的界定
发展性评价是是针对以往评价存在的弊端和为了解决这些弊端而提出来的。所谓发展性评价就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诊断事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进自己、完善自己,求得发展。教育者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自己工作,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潜能中的强项与弱项,扬长避短,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三、实验目标及内容
1、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验研究,了解和掌握当前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发展状况,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评价的实验研究,了解我校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置情况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具有地域特色,操作方案是否符合更多的学生发展,以便调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3、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验,了解和掌握我校目前师资配备的现状,以便于今后制定和采取更加有效的办法,改变师资配备,加强校本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操作水平和能力。
4、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大领域”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切入点,使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更加灵活,效果更加明显,成效更加显著,确实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平台,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实验方法及过程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方案设计和活动过程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从实践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强整理,形成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法。
(一)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使之真正为学生活动服务。
1、在活动的方案设计上,要考虑到各年级学生的基础状况,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更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及生存空间等多方面问题,要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所以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上要注意目标的准确性、方法的多样性、手段的灵活性,计划的可行性等,便于大范围操作,利于宏观调控,微观掌握,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尽量将活动过程设计的科学合理,项目清晰。比如将过程分解为活动准备、活动导入、活动展开和活动总结四个阶段进行操作,既方便操作,又使活动目标清晰,便于师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上,力求教师先做预设,然后在与实验年级辅导教师共同探讨实施计划,最后形成方案,做详细部署后才能运行。
(二)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重点,每个步骤都不可忽视。
1、首先活动准备就要充分,如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作社会调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步进入活动导入阶段,开始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2、展开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不容易调控的就是这个阶段,它是整个活动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教师要在预设基础上,作好宏观调控,但不干预学生的组合、学生的思维、学生动手情况,但教师一定要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活动状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活动内容。
3、强化活动总结。活动中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教师对引导学生活动情况作出自我评价(或是反思);教师对学生全程活动的综合评价,要公平公正,客观、包容。
学生自我评价,包括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学生互评,主要针对作品、或是活动过程中同伴的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同学今后活动的好的意见或是建议。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一年的实验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中确实得到了很大的启事: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自评。在实验中,注意运用自评,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提高,我们将学习目标列成表格,将评价标准列入表格中,制成自我评价表,老师和学生在每次活动中,给自己准确定位,完善行动。
2、成果展示法。即将学生、教师的方案、作品、撰写的报告、论文、参加竞赛获得的证书、奖品等展示出来,让成果本身来说明活动课程的价值。
3、师生民主评议法。包括教师、学生的自评、师生协商评议。
4、他评法。这种评价可以调动家长、社区以及社会上的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更加客观和真实,更有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述四种评价方法,即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勇于自我批评、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养成团结、务实、民主的作风,同时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泛的口头表达的机会。
(二)实验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发生变化。
在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中,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教师对整个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案设计更加成熟,能做到得心应手,方案设计中能体现科学的育人目标,旨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在活动方法的指导上,教师能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和团结的力量,在活动中学会发展自我;教师的社会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如联系活动场地,主动协调关系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主动协调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来,为学生活动作好家庭参谋等等;教师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知识体系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学生学习更多的书本之外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基础。
2、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学生克服了以往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盲目应付,依赖的心理,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3、改变了过去社会及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看法,使他们主动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工作,推动了学校、家长、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和谐发展。
学校是个小天地,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只有从小天地中走出来,才能适应社会大舞台的需要。在过去的教学中,无论什么课程,教师都是黑板上耕田,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晓得“数理化是成长的出路,成绩是成材的硬道理”,国事、家事,谁的事都与我无关;社会只承认你的文凭,家长只要学生的高分,什么活不活动,影响学习,少参与等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大门终于向学校敞开,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孩子成长,学生的综合发展之路,在社会和家庭中一路畅通。
结果分析:
经过实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性评价研究,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评价的全面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
六、结论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10-03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总之,“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课程的实施时间尚短,因此,无论是在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设计、内容规划、实施组织、引导策略、评估取向上,还是在成果展现上,都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行更深度的研发,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中国教育报.2001-6-15(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3]郑振.海口市中山路近代店铺的整体风韵[J].南方建筑,1995,(5).
(一)成果研究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实施中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缺少活动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驾驭,仅仅停留在浅表化阶段,活动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深入的理解把握,很难全面反映课程设计的要求。为此,我们初步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基本活动模式:创境质疑――自由分组――引导分析――探究验证――师生评议――拓展分享,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也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是,随着我们对小课题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的不断深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一是学生有效参与度不高,兴趣不浓。表现为学生还是跟着教师和教案跑。通过对近24所学校调查发现,对于活动课堂,学生参与态度为:主动参与40%,旁观、偶尔参与20%,旁观20%―30%,与自己无关20%―10%。可见即使教学形式有了许多的新花样,但实质上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
二是师生互动性不强,体验不深。有不少课堂表面看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而实际上还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操作的探究学习的空间几乎没有。学生还是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阻碍了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缺乏合作探究能力,探究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习惯,缺乏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没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有的学生融入不到小组中。例如在课堂上,当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并制作时,学生还是习惯依赖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妨碍了能力素养的提高。
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们积极调整活动模式思路以“激发兴趣――尝试发现――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指导应用――活动展评”为主要活动流程,并在南岗区域小学尝试应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其中三个核心点是活动重要条件,我们又将其模式提炼为: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展评导学――创造应用)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活动载体。
(二)关于“小课题”概念界定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的概念:是教师以两课时就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为载体。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
“小课题”研究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践的一种新课程模式。我们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中小问题为切入点,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系列化应用研究。便于教师操作与把握,更易于普遍实施,小课题从内容到形式灵活多样,让教师易导、学生更爱学,教学效果实在明显,有利于普遍实施和推广。
从我们常规教学的表现看,课题的内容范围应该比较小,从教学时间来说,每个课题大概只用1~3课时。从活动内容看,我们以编写8本教材为蓝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作为主要的活动线索。
二、成果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确定研究主要目标
教师: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尝试发现(创境激趣――体验发现),合作探究(合作体验――探究验证),展评指导(创造应用――展评导学)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老师的预设能力和指导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是以教学为载体,突出体验性、过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并应用于综合实践四种类型活动课中。以此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小课题”教学模式策略,构建综合实践“五学”课堂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地在尝试体验中学会质疑问难,学会在合作中分析问题,在尝试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在活动性的课堂中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真正锻炼,能力素养得到提高,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二)成果研究具体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法。
从课程的特点出发,深入学科的教学领域,把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等不同层面内容探究其应用的规律,并将其规律运用于具体实践中。我们在全市确立20所不同层面实验学校,着重于三方面实验研究。一是探究模式设计过程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过程,确保课程的实践意义。二是关注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三是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寻着这样的研究思路,深入挖掘活动内在功能,杜绝浅层次活动化内容。
2.选择重点内容攻关。
选择重点活动内容,以市级名优骨干教师刘颖、谷丽、樊金娜、刘佰玲、郭丽娜、计勇鹤设计活动内容作为突破点,集中全市学科骨干精英,组建建立学科团队观察体,对小课题确立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采取一课一议,分小组对小课题模式环节的合理性,进行数据统计研究。比如以刘颖老师的《七巧板探秘》一节课,集中全市骨干组建学科团队,对其活动环节设计,进行共同的听评议活动。以数据作为测量的尺度,以活动内容来体现模式思路。团队通过提炼环节――确定观察重点――开发活动量表――记录问题,分析其模式是否设计得科学合理。并以此在市、省、国家学科活动中展示其研究过程。得到国家专家的认可。
3.以课题带动课程。
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就是以课题带动课程发展建设,探索小课题教学一般规律,推动小课题研究的进程。为研究深入,我们树立“开放研究”指导思想,突出学段特点,突出活动空间,突出学生选择性,突出学生兴趣点。我们尝试:理念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动、逐步发展的独特研究思路。提出“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具体策略:课题小、感兴趣、体验深、效果好的四个策略。准确把握小课题内容特点,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以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关注活动过程体验为侧重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使教师亲历研究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形成一种技能。
三、研究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调查。为了全面把握当前课程教学进展的现状,要实际调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理顺关系。对 “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的课堂现状进行广泛深入调查,此次调查研究情况由《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刊发。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多媒体杂志,论述了哈市综合实践实施状况,分析了原因提出对策,促使模式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是 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预案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探索预案设计策略最重要的节点,就是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新资源。我们用1年时间提炼整理了8本综合实践主题设计,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系列内容不仅拓宽教师研究的视野,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活动兴趣提升,这在我国课程体系建构中具有结构性的突破。
三是关注“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有效应对策略。“小课题”模式结构是否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交流,是否有利于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良性发展,就须要通过对“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科学合理性。在大量的典型案例实践中,对模式的框架体系结构进行理解,体系创新进行不断调整,并将这一思路在基地学校和区域实验学校试验运行。哈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出新气象,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是重点论证“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教学中呈现的策略研究,模式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构建。通过一个阶段反复实践的研究,验证了“小课题”的科学合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突破与成果
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研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我们所选活动主题设计以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为载体,须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没有单一的答案,但是容易激发学生的新设想和新思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各种活动方式,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课程的生长点。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课堂活动。
开展“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益,使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我们根据小课题教学的活动类型,总结了三步骤六环节教学模式来确保每项活动学生都喜欢,都有收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点强调,学生体验在先,教师跟进指导在后的活动思路。在这种情境中,创造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在交流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新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寻求引导应用。更好地全面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活动展评中,不拘一格展示汇报,然后进行个人、小组、教师指导评价,既是过程小结同时也是过程反思,再现学生活动过程,达到资源的优势互补。这种活动模式应用,无论哪种课型,都能灵活应用,使“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设计《纸花飞转的秘密》《巧手做纸球》《神奇多米诺》《七巧板探秘》《中国结》《爱心义卖》等活动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驾驭课程实施水平和能力,从而验证了“小课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的特点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