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14:47: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通俗音乐鉴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音乐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高中音乐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及时总结,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教学心得,并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现阐述如下,与各位同行共斟酌。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放大自己的主导作用,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主角”,而且是唱“独角戏”的“主角”,为了将教材所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只是要求学生进行强行记忆与重复训练,而在音乐鉴赏课堂上,教师并不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鉴赏音乐上,而是滔滔不绝地讲解乐理知识,介绍曲作者,甚至照本宣科地讲解音乐的表现内容等,使得学生还没听到音乐之声,其思维与想象力已被限制于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架之内,从而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在音乐鉴赏课堂中所学到的只是死记硬背的基本知识,长此以往,便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尊重每个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精神焕发,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鉴赏过程。比如,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例如在准备进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播放抒情而优美的音乐,或充满动感的欢快音乐,从而在一开课就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功营造欢快而和谐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在音乐鉴赏课堂上,还可以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让学生能够不拘一格地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亲身体验与感受,然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使得学生能够自由愉快地鉴赏与体验音乐之美。教师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积极营造自由民主、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音乐鉴赏中不仅体会到音乐之美,更体验到发现之美,从而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
二、创新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那么,学生会觉得音乐鉴赏课程味同嚼蜡,从而失去积极参与的动力。鉴于此,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上,应从教材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力求创新,以优化课堂,提高效率。比如,教师在音乐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教案的精心设计,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安排,为学生的音乐鉴赏留出更大空间,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说出新思考,敢于提出新问题。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鉴赏《春江花月夜》时,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虽然高中学生的鉴赏水平尚有不足,并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学生在教师的巧妙提醒下,仍然能够品味出《春江花月夜》中那皓月东升、夕阳西下、洞萧轻吹、鱼歌唱晚、水云深处、点点远帆的音乐之美。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参与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健康的音乐鉴赏情趣
当今社会,不同的音乐“流派”,鱼龙混杂,其中,怪异而缺少真实美与内涵的音乐,往往会受到好奇心强烈的中学生的追捧,而许多音乐精品,却被一些学生认为不美,究其原因,就是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健康的音乐鉴赏情趣。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对人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鉴于此,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在不断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音乐鉴赏水平,从而对于学生的音乐鉴赏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思想,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比如,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首先对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通过对学生的“考察”,了解到学生的审美产生“偏差”的原因一般来说有这样两点:一是高中学生心智尚不成熟,他们对于音乐的“追求”并不是因为音乐之美,而是由于在娱乐媒体的“狂轰滥炸”下所产生的盲目“追星”和盲目跟风,二是缘于教师的音乐鉴赏教学内容比较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不能引发学生共鸣,因此,学生更容易被不良的审美情趣影响,置音乐中的精品于不顾,却狂热于缺乏内涵的通俗音乐。鉴于上述原因,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巧妙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感官的“刺激”,引导学生欣赏与鉴赏《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经典之作,以及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让学生受到高尚音乐的熏陶,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鉴赏情趣。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欣赏等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作品,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音乐鉴赏情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创新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策略,养成健康的音乐鉴赏情趣,从而为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坚实基础。
2新时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产生与发展。古典美歌词是伴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较早的有20世纪80年代邓丽君的个人专辑《淡淡幽情》(1983),收录的12首歌曲的歌词全部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里的名作。此外,还有香港的词作家黄霑的作品《沧海一声笑》和《梁祝》等。20世纪90年代有陈小奇的《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和黄安作的词作《新鸳鸯蝴蝶梦》等。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21世纪的词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乐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词,如《千里之外》《东风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现了霍尊的《卷珠帘》,被刘欢誉为“具备大家闺秀风范的中国风”。(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特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长处,语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体化、人文精神大众化,给人带来独特的美感享受。与很多流行音乐的歌词毫无意义,创作低俗、浮躁、无病、没有逻辑、无聊烦琐,意义表达模糊、感情表达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鲜明对比。(3)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乐歌词的创作中,不少词作者尝试着将古典文学、古典文化运用于歌词的创作中,不仅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欣赏价值,也从侧面间接地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种形式:1)直接运用古典文学诗词。这类形式以邓丽君为代表,如《但愿人长久》的歌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独上西楼》的歌词出自《相见欢》等。在这之后,又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歌曲,如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诗词谱写的歌曲。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散发着浓厚的古典文学的清雅意境,最终成为经典歌曲而广为流传。2)化用古典文学诗句。作词家在创作中,将古典文学中的美词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优美,更符合时代特点。例如,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借用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3)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或意境。词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学的形式意境进行创作,把中国文学含蓄、委婉的特点,巧妙地用于现代的白话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黄霑作词的《沧海一声笑》《上海滩》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学的形式与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发如雪》《千里之外》《台》《青花瓷》《东风破》等。这类歌词通过词中的意境或情境,体现了流行音乐歌词与古典文学的关联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研究现状
根据掌握的文献,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邓丽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曲上。由于研究点处于文学和音乐的交叉领域,研究者们有从音乐学角度出发,有从文学角度出发,还有从文化学或社会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的。而对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研究者们大多从文学角度来加以研究。对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章分类后,可以得到关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曲的研究现状。对于邓丽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音乐方面的研究,如杨艳丽《从城市民族音乐学视角看“邓丽君现象”——关于邓丽君歌曲在大陆、台湾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黄金蝉、揭冰《邓丽君音乐形象的建构与塑造探析——以古典专辑<淡淡幽情>为例》、陈奕虹《邓丽君音乐中的美学研究》、彭英姿的硕士论文《邓丽君音乐对中国内地流行乐坛的影响研究》等。二是文学方面的研究,如陈湘辉《淡淡幽情声律兼美——邓丽君与张晓农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庄宏道《一缕芬芳,几丝情愁——聆听<邓丽君歌曲精选80首>的随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国风”歌曲的研究性论文,有以下几类:(1)音乐学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国风”——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坛中国风”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学研究。例如,宋秋敏《试论周杰伦专辑中歌词意象的古典化倾向》、赵澜涛《日月潭洗青瓷——浅析周杰伦歌词对古典诗歌的传承》、罗涵的《从文学与语言的角度分析周杰伦成功的原因》、段丽的《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质感》等文章从古典诗词出发,阐释中国古典诗词对以“中国风”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影响,以及“中国风”歌词如何继承古典诗词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3)文化学研究。例如,黄彩萍《返回古典与文化乡愁——方文山歌词的文化阐释》、曹军英《论方文山歌词中的文化意蕴》等论文认为方文山创作“中国风”歌曲是一种文化上的“寻根”。(4)社会学研究。例如,马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赵[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 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朴的《从“西北风”到“中国风”——社会文化环境对流行音乐影响刍议》等论文,主要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文化环境、传媒、明星影响力、听众的审美趣味、创作者的观念以及音乐方面分析“中国风”产生和流行的原因。
综合以上,从文学角度对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的研究文献还很缺乏,尚存在较多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会的词汇山.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356.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蔡音颖.略论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古典文学元素.艺术评论,2007(7).
晨枫.中国当代歌词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赵鑫(1979- ),女,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教学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音乐教育寄予了厚望,培养大学生创造力、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修养等使命落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肩上。音乐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开拓型人才、发展学生个性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展开相关调查,为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一)调查对象
河南工业大学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000名学生。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856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
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音乐鉴赏课开设情况、教师的教学手段、艺术实践活动等。
2.高校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现状
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上大学之前接受音乐教育状况、大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水平、大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认识等。
3.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途径,对电脑的熟知程度,对古典、民族等高雅音乐的了解程度以及喜欢听的音乐类型等。
4.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内容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的建议和想法
现阶段,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主要采取选修课形式,这种授课模式课时短、内容有限、教学方法单一,存在局限性。希望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目前单一的授课模式的意见。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85.5%的大学生喜欢音乐,而在流行音乐、通俗民歌、高雅音乐等类型的音乐中,有82.0%的大学生表示喜欢通俗歌曲,10.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传统民歌,只有7.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高雅音乐。相对于脍炙人口的通俗音乐,高雅音乐显然受到了大学生的忽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75.0%的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课程接受音乐知识,只有不到5.0%的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音乐,同时调查报告还显示,现在82.5%的大学生都经常使用电脑上网,其中13.5%的学生上网时关注通俗音乐,只有5.5%的学生上网时经常学习音乐知识或是欣赏高雅音乐。可见,通俗音乐在互联网上十分流行,而高雅音乐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这必然为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阻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的调查结果。只有21.6%的学生识简谱,4.9%的学生会演奏一种以上乐器,仅有2.9%的学生学习过基本乐理知识。大学生作为高等学府的学生,应是我国青年中综合知识最丰富的群体,但据调查显示,竟有16.1%的学生没有听过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18.0%没有听过《广陵散》;而像《洪湖赤卫队》《组歌》等中国著名作品,也分别有61.5%和81.0%的学生没有听过。另外,在选修过音乐课的学生中,有52.1%的学生表示,课程虽是多媒体授课方式,但仍很枯燥,课时短,学习缺乏持续性,不能学到有用的音乐知识;有45%的学生是通过他人推荐的方式欣赏音乐,至于音乐的内容是否符合素质教育,则没有考虑。如果需要音乐知识,多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而不是选择专业的网站。调查说明,目前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重视音乐素质教育,并把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尤其是网络环境下,完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十分必要。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调查发现,近99.3%的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接触音乐,说明网络音乐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多便利,这对提高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音乐文化素养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素质教育可在共享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使原来单一的课本信息转变为人人可以分享的教育资源。这种资源共享的特性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2.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学资源集合了图文声像的特点,教学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网络音乐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让学生不再拘泥于枯燥无味的课本,他们可以通过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激发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平等地交往。交互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教育实践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挖掘学生创新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
4.有利于网络环境下音乐教学的开展
网络使音乐教育有了“因材施教”“按需学习”的特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而不必依赖传统的课程安排。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音乐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开展多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效率。
(二)网络环境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在给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挑战。
1.网络音乐资源的体系结构存在不足
网络音乐资源固然丰富,但海量音乐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流行音乐和泛滥的网络音乐。据统计,目前我国仅供下载音乐的网站就有七八千家,但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流行音乐多,高雅音乐少;西洋音乐多,中国音乐少。许多音乐网站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地追随流行趋势,导致网络音乐资源严重失衡。这给高雅的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对大学生关于音乐的情趣和取向产生了影响。
2.一些网络音乐资源内容低俗、庸俗、媚俗
近年,网络歌曲发展速度之快不容忽视。许多网络歌曲内容低俗、庸俗、媚俗,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危害。由于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学缺乏有力的监管机制,一旦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类音乐,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3.用网络技术进行远程音乐教学模式尚有不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但由于音乐学科具有特殊性,网络环境下的音乐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合作学习模式,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网站等新颖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
4.媒体导向影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
“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选秀节目的火热,说明媒体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号召力和公信力。而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需求,媒体更多地将财力和物力放在了通俗音乐的传播上,这与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开展的宗旨不相符。网络环境对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凡事过犹不及,利用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要针对网络环境的特点,探讨如何避免和规范网络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技术,通过网络的最优化利用实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构建。
(一)音乐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的能力
音乐欣赏具有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人的真、善、美等品质的作用。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大学音乐教学不能单纯理解为教学生唱歌,而是应当向学生们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让学生学会用音乐的语言去学习和欣赏音乐,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具有益智的功能
法国大文豪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力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前者已经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实施。但音乐仍处在人们的逐步认识过程当中。作为选修课程的音乐鉴赏课其教学目标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背景、思想情感和精神,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鉴别美丑的能力,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欣赏的过程实质上是再创造的过程,它要求欣赏者通过大脑想象再创造,去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而这种再创造的过程由欣赏者主观控制。因此,在音乐的世界里,作曲家属于创造,演唱(奏)者演绎,欣赏者则是“再现”。欣赏者综合已有的知识对音乐进行重组并加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音乐形象。这一过程能明显促进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科学的发明创造,特别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开启创新精神的钥匙。因此,科学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增强学生的乐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大脑的功能全面发展。
(三)音乐鉴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最擅长展示人的心灵世界,表现人们内在的最丰富和细腻的情感。它通过人们的听觉直接述说人的情感和心灵,影响人的精神。当我们向学生展示这些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是通过音乐这个载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传承文化的过程,使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接受文化的洗礼,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们完善人格、完善自我,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四)音乐鉴赏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汗牛充栋,灿若群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仅仅依靠演奏和演唱音乐作品,不可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需求。音乐欣赏教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有选择地欣赏人类音乐艺术瑰宝。全面了解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其次,音乐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音乐艺术诞生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与地理、历史、文学、戏剧、舞蹈、社会生活各方面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多元的文化背景与多维的视角,能通过音乐所表达的内涵识别不同文化的音乐之美,欣赏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态下的音乐特色,神游于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世界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的现状和课堂教学实践
(一)高职院校音乐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
音乐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喜欢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年龄层次的人们。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13级的学生进校开始就实行学分制。虽然面向大一、大二的全部学生开设了音乐鉴赏选修课,但由于师资的短缺,使得很多学生想选择这门课程但却选不上。
2.大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没有明确的认识
大多数学生对于音乐鉴赏没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他们注重的是音乐的娱乐功能。所以在选择音乐鉴赏上只对合乎自己口味的音乐有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古典、民族音乐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加之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较差,所以没有得到学生们思想上的广泛重视。
3.师资和教材欠缺
高职院校现任教师队伍本身就严重不足,而音乐课教师更多的是兼职教师担任,超负荷的工作使得教师难以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去,更不用说师资素质的提升了。而教材情况更不容乐观,一般都没有专门固定的教材,授课内容也是教师根据自身的擅长点或经验或者是个人喜好来自主安排,这使得音乐鉴赏的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在申报学院“音乐鉴赏”这门选修课时,曾经担心学生对音乐鉴赏课不感兴趣, 有可能达不到学院规定的选修人数最低30人才能开班的规定。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共有120多名来自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 远远超出了笔者心中期盼的人数。更让人惊喜的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一些因为人数限制未能选上的学生主动到教室旁听。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需求,对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技能提高的渴望。极大提高了我上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促使我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有序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方面下功夫,主要做了以下的尝试。
1.了解学生需求,突出重点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开课前,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出了100份问卷,回收问卷95份,有效问卷90份。通过分析问卷,发现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需求大体集中在乐理知识、音乐品鉴,学习舞蹈和文艺活动组织等几个方面。这对于我了解学生需求,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由浅人深、突出重点、有的放矢而不面面俱到, 起到了重要作用,着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优化教学方法
音乐是塑造美好心灵的艺术,音乐教学的效果应当以心灵的感悟效果为主,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方式,教学标准的确立上适当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掌握音乐作品的标准上有所差异,既要区别于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要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比如,乐理课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重点,应当安排36学时的教学。但针对教学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选修课高职学生的现状,笔者大胆压缩了乐理课教学课时,只用4学时让学生了解概况,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而在歌曲演唱教学环节,则针对这些学生喜爱唱歌的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选择合唱作品和独唱作品, 二是在讲解和欣赏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唱好这些作品,使他们在不断增强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点。又比如,针对学生们提出要欣赏时下流行的“街舞”并要求学习交谊舞的情况。笔者也采用了区别对待的策略,把街舞的重点放在介绍上,让学生观看播放舞蹈录像, 从旁讲解介绍,而把交谊舞的重点放在学习和实践上,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三、改进高职音乐鉴赏课的意见及措施
(一)教学理念上―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近年来,开设音乐课程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理念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形势,应当改变传统教学的灌输式、一言堂的强制或僵化的教育,建立“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综合其他学科,传承多元化”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发挥出来。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提倡内容的多元化
音乐是多元文化的,它本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音乐鉴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世界各国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为主体,这对于学生们欣赏到多种风格的音乐,丰富自己的音乐感受力,扩大自己的音乐视野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学校采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普遍存在着时代感不强、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为此,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和更新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高职院校的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首要的是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懂得从文化理解的角度来进行音乐欣赏,共享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此外,也要适度注重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结合本土民歌以及一些优秀的采用本土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同时,还应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加大对于民族音乐的欣赏力度,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指导学生们去欣赏和学习,真正将这些宝贵资源变为我们所特有的精神财富。
(三)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2000年3月颁布的高中语文新大纲(试验修订版)强调,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2000年3月版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说明”指出“全套书编排的文学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60%”。近十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考查出现频繁,分值渐增。可见文学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文学鉴赏一直是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的最大难点(甚至是盲点)之一”(刘真福)。那么,如何高效优质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呢?本文试结合接受美学来进行探讨。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们反对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而强调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地反应,而是主动地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一门全新的“读者学”。其中姚斯承袭海德格尔的“前结构”,伽达默尔的“理解视野”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提出的“期待视野”概念,对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有很大借鉴价值。
“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有一个“预成图式”,即阅读文学作品前先行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也即既定的先在视野。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阅读文学作品“读者也应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须大抵达到相当的水平线。否则和文艺即不能发生联系。”(《文艺的大众化》)可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生活知识,才能初步读解文学作品。如读《诗经·伐檀》第一章。首先,穑(sè)、廛(chán)、县(xuán)、huán@①(huán)等字音要会读。坎坎(砍树声)、干(河岸)、稼(种植)、穑(收获)、廛(一亩半地)、尔(你)、县(通“悬”)、彼(那)、素餐(白吃)等词义能解。“置之河之干兮“即置之于河之干兮”这个省略句式能懂。其它如知道伐檀、@②猎是怎么回事。这就告诉我们必须扎实地学习古今汉语知识,广泛深入地体验生活,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加强语文实践”(新大纲),来完善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
但是,文学作品是用描述性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发三千丈”“雪花大如席”,依现实生活逻辑看这是荒唐怪诞的,但这种文学语言却极富审美功用。因为“文学是运用语言媒介加以表现的审美意识形态。”如果仅凭语言文字知识、文化生活知识,我们读出的只是《伐檀》的表层意思,而读不出深层意味。读解文学作品必须能对其内在的人、事、物、景及思想、感情、哲理等内容美与语言、结构等形式美进行感知、理解、评析,也即审美。所以,必须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就是由此而发的。他认为“期待视野”由几方面因素构成:“类型的先在理解”“已经熟知的作品形式与主题”“诗歌语言与实践语言的对立”。这就告诉我们:(一)要熟知并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文体的主要特征。这样阅读时就会有选择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作品。如不能用读戏剧的方法去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读诗歌的方法去读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也就是说平时教学应让学生掌握一些文学体裁知识。如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第四册主要是文学作品。我们可在作品教学前让学生阅读《中国文学鉴赏》(袁行霈)、《谈读诗与趣味培养》(朱光潜)、《散文的艺术魅力》(佘树森)、《现当代小说鉴赏》(杨义)、《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及《现当代戏剧鉴赏》、《古代戏剧鉴赏》等知识短文,也可选修《文学鉴赏常识》、《戏剧影视欣赏与评论》、《美学常识》等课程。(二)充分了解某一类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的内涵、形式包括题材、情节、主题等,即需要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新大纲中也强调要“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新教材第四册也附录了《中国古代文学概述》(方智范)和《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殷国明)。另外,还可选修《文史常识》等课程。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仍有16篇外国文学作品,所以也应介绍相关的外国文学简史。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具备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即建立了一个参照系。(三)积累一些文学创作经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虽然新大纲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但近年高考作文规定文体不限,即可写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所以平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实用文体。尝试文学创作,更能把握作者的匠心,有利于文学鉴赏。只有具备以上三点才能真正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这三方面形成“一种既定的先已构成的期待视野……它可以引导读者的(大众的)的理解,造成全面接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流行音乐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艺术现象,现如今流行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是无处不在,它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一个5、6岁的儿童张嘴就能唱出一首他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流行歌曲。并且,学习演奏流行音乐乐器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一些专业的乐队,还有众多的业余乐队。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道德伦理上的“好”或“坏”来评判它对我们的整体文化和对青少年一代成长的影响所具有的价值。正如内特尔所言:“各种音乐是不可攀比的,就卓越方面而言,我们不能说一种音乐比其他音乐要好,这正像说一种语言比其他语言好。”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流行音乐既然存在并受到一定群体的喜爱,那么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
一、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Popular 一词的意思是“通俗”“大众”,所以Popular Music一般译为通俗音乐、大众音乐、流行音乐。《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流行音乐的解释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还有其他一些词典,例如《牛津简明音乐词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等对“流行音乐”都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从这些词典的见解中,我们可以看出流行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种类繁多、传播广泛的特征,它和其他音乐形式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它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通俗音乐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流行音乐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在流行音乐开始兴起之时,就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青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流行歌曲从歌词、旋律、音响到表现形式都让听惯了政治意味浓厚革命歌曲的人们无法容忍,被认为是“颓废的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也被学校音乐教育拒之门外。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住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不让他们听,他们背着大人偷着听、偷着学。
在九十年代,随着流行音乐铺天盖地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对流行音乐普遍热爱,并且已不再是偷偷摸摸的听和学,即使老师和家长再怎么干涉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热情,但走出校园他们还是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流行音乐。他们对流行音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认同感,他们渴望在学校音乐课上得到老师的指导,但是学者、专家、学校教师对流行音乐进课堂持怀疑态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流行音乐作为工业的文化商品之一,存在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现象
三、对流行音乐受欢迎原因的分析
流行音乐之所以受欢迎,首先是由流行音乐自身的通俗性、流行性等特点所决定;其次,流行音乐符合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他们能从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中得到自我情感的实现;再次,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形形的商业媒体对流行音乐新、奇、特的包装制作以及各种形式的明星包装制造活动,也为流行音乐的普及开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一)通俗音乐的本体特征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在青少年中广泛流行,就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
1.歌词比较贴近生活,并且通俗易懂
通俗歌曲大多取材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反映男女之间情爱的歌曲居多,也有反映时下青少年的理想、抱负,多数是抒发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听者易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旋律简洁、音域较窄、结构简练、易学易唱
就流行歌曲的音乐来说,它的旋律在音域上没有特别大的起伏,曲式结构比较简单,音域比较窄,比较容易学唱,因此,即使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也可以演唱。
3.个性的表现形式
从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上看,它追求标新立异的衣着、奇异怪诞的发式、放任自由边唱边舞的态度;炫目的灯光、夸张的歇斯底里的个性张扬,震耳欲聋的印象特征等。
(二)中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生理、心理分析
首先,作为接受群体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知识增长时期,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和内容,他们往往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家庭观念的守旧。同时,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体态、心理上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他们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不可避免地产生对异性朦胧的好奇心,渴望了解异性,不自觉地产生对异性的爱慕之情。
其次,当下的中小学生身兼重担,除了每天完成正常的学校学习外,周六、周日家长为他们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他们很少有自己的可控时间,他们渴望宣泄自己内心的压力。
再次,从流行音乐的存在特征来看,它更多的是从个体出发,具有很强的宣泄性,能或多或少的缓解青少年的压力,青少年在流行音乐中能找到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情感需求的满足。流行音乐体现的是非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带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这种亚文化特征的音乐被青少年群体关注并积极接收。
(三)时下形形的商业媒介,为中小学生接触、学习流行音乐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新闻媒体对社会需求的迎合程度越高,引导社会需要的成分就越少。流行音乐是城市化工业大生产的产物,它的生产是按照商业运作的,它的目的是获取商业上的最大利润。因此商家们绞尽脑汁,使流行音乐屈从于人们的心理需求。流行音乐的设计包装也要迎合消费者的需要,追求新奇、独特。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歌舞厅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不断更新的数码电子产品,使流行音乐成为人们最便捷的娱乐方式,再加上越来越多媒体举办的“明星制造”活动,使得青少年对流行音乐如数家珍,对其他经典音乐则一无所知。
四、堵不如疏,正确地引导中小学生欣赏、学习流行音乐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将世界的各种音乐都作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要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从理性回到人性,让我们的学生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国家不同的音乐文化,认识和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形式。针对流行音乐这一被青少年广泛接受喜爱的音乐形式,很多教师和家长所持的态度是制止学生听流行音乐,禁止流行音乐进课堂。然而对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其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善,辨别能力较差,对流行音乐则基本上是不假思索的来者不拒,针对这样一种对峙的状态,我们应该如何调解?
(一)树立新的、开放的教学观念,正视流行音乐
“任何对一些人来说是有意义的音乐都应该受到尊重”。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需要有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视野,所有音乐都是人类的音乐,只有去理解不同的音乐,才能实现多种音乐形式与现实生活的多维度结合。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之所以存在并受到很大程度的欢迎,证明它有其存在的价值。艺术教育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
并且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在电视、互联网、MP3、MP4等数码电子产品等音乐传播媒介广泛普及的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化时代,为中小学生接受流行音乐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开放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对待流行音乐,不能采用拦堵或回避的方式。
(二)运用科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教育的理想不是最大限度地教,而是去学习如何学习,去学习如何去发展,去学习如何继续发展”。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热爱,我们不能阻止,那样只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但是针对流行音乐中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针对时下流行音乐狂飙发展的势头,我们无法回避,并且也制止不了,但也不能全盘接受,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过程及特点来看,教师应该主动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变化,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时尚,主动求新求变,以其能够与时下的青少年心理产生共鸣,在为其选择适合青少年的流行歌曲。
(三)对音乐教师的新期待
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曾提出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理解多元文化”,教师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更需要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以发挥其最为广泛的指导作用。
流行音乐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群所关注和喜爱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师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能不能大胆去更新自己的观念,主动去了解他的学生从那里遇到这些他所不了解的文化形式,能不能对这些处在“亚文化”中的群体给予一定的关注。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以及流行音乐自身的特征,我们在引导青少年欣赏、学习流行音乐时还应把握好适度性、选择性、指导性、创造性等原则。总之,流行歌曲已深得青少年的热爱,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社会各方面、教师、家长应该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平等的态度与青少年学生共同探讨优劣,辨别美丑,让学生全面认识、理解流行音乐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音乐辨别能力、鉴赏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赵少英.通俗音乐育种学音乐教学的碰撞与交流[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10).
[2]王红艳.流行音乐与中学生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11).
一、从音乐美学内容中的同构连觉来分析
音乐的基本要素及其组织形式与其表现对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在《音乐美学》一书中提及到了四个方面,主要从空间、方向——高低,程度、幅度——强弱,节奏、速度——快慢频率,紧张度——张弛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的。在高低来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解释道:“音响越低沉,体验到的颜色越深,较高的音响会引起浅亮的色觉”.在周海宏2008年7月29日发表在腾讯娱乐网的《有关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中,周海宏认为“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从听觉上看,总体来说,听知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喜欢简单、鲜明、柔和、协和的音响;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相对喜欢复杂、细腻、刺激、紧张的音响。”
从“忐忑”这首曲目的音区来看,由于高涨,低沉等情绪,出现的同构联觉是不明显的。在强弱方面,也富有了中国传统戏剧里的鼓点因素,变化无穷,把欣赏该曲目的人们,带到了无限的遐想之中,在心里运动振幅体验上,产生了同构联觉。速度是该曲最值得一提的,在此不得不提及到该曲用的唱词,没有用具体的歌词,让演唱速度极快。“速度与节奏是物理的引动现象,物理运动的每一个过程都对人的心里产生刺激,与其相对应的心里反映频率级构成了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中的速度与节奏。”
“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变化无穷。但是龚丽娜的这首神曲,除了要在音乐上选用高音,一般也用较快的速度,虽然是非常快的速度,但是该曲打破了常态,速度的快,没有对应到轻快的同构联觉。讲到紧张度——张弛,其实也是该曲最值得讨论的问题之一。我们不管是听西方的奏鸣曲,交响乐等,都是张弛有度,再听中国的“白毛女”,“梁祝”,也是张弛有度的,但是我们听到的这首“忐忑”似乎已经只有张,没有弛,全曲没有给听众半点的松弛体验,而是始终让听众产生高度的紧张性的心理活动。
二、从音乐美学与大众审美的关系来分析
音乐美学是在音乐存在的基础上,对人类音乐审美实践活动的完整认识及剖析。音乐美学是从音乐的本质及形式来研究音乐审美的。大众音乐审美是音乐审美活动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形式、内容和创作主体等等因素就决定了大众中的每个个体不可能拥有完全一致的审美情趣。时展到今天,人们因为不同的经济水平、年龄结构和教育、职业背景,想要用一杆大旗来指引人们对音乐的诉求显然是不现实的。
用音乐美学的理论基础,积极指导大众音乐审美活动。大众音乐审美,既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却也是最不精确的衡量标准。虽然每个人对音乐的审美判断不尽相同。在判断哪首曲目好听,或是感觉差不多,大多数人作出的这些判断往往是相近的,有些和音乐专业人士的认识还很相近的。当音乐作品中有和声进行,有不同演唱形式等技术问题时,大众音乐审美需要用音乐美学理论做指导。
“忐忑”通过龚琳娜演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早在2009年荣获欧洲举办的“聆听音乐作家作品演唱大奖”,但是中国极少人知道有这部作品。然而,在2010年5月,网络爆红。正因为龚琳娜夸张的表情,不同于常态的民族唱法来演绎这首作品。可惜的是,在这首曲目的大众审美来看,对该曲审美出现了偏颇,大部分欣赏者只是认为好玩,甚至还在恶搞的层面,没有看到该曲的真正艺术涵义。
三、关于“忐忑”是否为“严肃音乐”的思考
就“忐忑”是否是“严肃音乐”,我们选择了28名音乐专业研究生,对该曲目多次鉴赏后,20名同学认为“忐忑”创作手法新颖,演唱形式独特。也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听懂该曲目的真正涵义。但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接受不了这首曲目,认为该曲目缺乏美感,没有主动欣赏的意愿。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决定“严肃”的关键是一个音乐心理学的问题——人的审美听知觉能力发展的问题。“通俗音乐”之所以“通俗”——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而“严肃音乐”之所以“不通俗”——需要具有较高的修养的人才能欣赏的根本原因。
“忐忑”在网络上的爆红,点击率的超高,能说明什么呢?是大众能轻易接受这首“严肃音乐”,都具备欣赏该曲目的能力,还是很大一部分专业音乐学习者,甚至工作者欣赏不了这首曲目。普通的大众音乐欣赏者中,真的都能听懂,都觉得好听吗?我们看到的是在众多评论的观点中,把“忐忑”这首爆红的“通俗音乐”与“爱情买卖”、“江南style”等曲目在网络窜红放到一个层面上来评价是一样的。“忐忑”这首极具中国传统特色,把声乐与戏曲结合在一起的创新形式,有专业的作曲技法,由良好的演唱者及演奏者,是名副其实的“严肃音乐”。
出现这首需要有一定鉴赏功底的人才能读懂的“严肃音乐”被大众热捧的怪现象。作为专业音乐学习者,未来的音乐工作者,不管自身对该曲接受多少,但应该把审美的高度提升到专业的要求,用音乐美学的审美原理去指导创作、欣赏等。不仅让学习提高自身,更重要的是,大众的审美需要专业工作者的努力。
四、努力提高大众音乐审美能力
要提高大众的音乐审美情趣,一定是一个引导的过程。所谓的“高雅艺术”的标准,也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在推进文化、发展艺术的主体,既非某一种集团和利益团体,又非抽象的民族国家,而是富有创造力的个人和团体.“忐忑”虽然是一种小团队或者个体现象,但是,正是无数这些有独立个性,富有天赋的个人和团体才真正去推进了音乐及一切艺术水准的进步,只有营造一个允许他们生长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宽松的制度性构架,让他们尽情表达情感,才能使其向真正的百花齐放、争相辉映的局面。而各种音乐形式的繁荣是促进音乐艺术整体繁荣的保证,也是促进位于音乐艺术欣赏金字塔尖的“高雅音乐”能获得更多受众的保证。伟大的美国女性美学家苏珊.朗格在她的《音乐与情感》一书中提到的这样的观点:“音乐是情感生活的临摹描写”。作曲者老锣与演唱者龚琳娜的个人艺术经历,也是造就“忐忑”的根源。而在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者中钱仁康认为:“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和声和音响的色彩变化,在运用中表现情感的变化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但是音乐如果只是技术和知识的体现而不能是欣赏者和作品所要的情感达成共鸣,那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了。
作为音乐工作者,在当遇到《忐忑》这种大众欣赏和理解的盲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帮助人们认识、理解、正确的欣赏到《忐忑》的“神”的部分,让大众知道它神在哪里,而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甚至被大众牵着鼻子走,当大众封之为神曲时,作为音乐工作者,才紧张起来讨论该现象。我们更加感受到了身具重任,如果我们所有的音乐工作者,能更有预见性,能为大众审美多做一些贡献,我们的大众也会更准确的、理性的欣赏每一首曲子,《忐忑》只是一个个列,但反映出来了大众审美存在的问题和音乐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提倡和培养人们对通常所说的欣赏能力也是提高全民族的艺术修养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修罗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1、情感表现方面
此曲采用白话新歌词体,是在古诗词的格律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相较古诗词而言,它具有新颖、流畅、通俗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词作者瞿琮独具匠心地将“塔里木参军”前在家乡“种下了一棵葡萄”比喻成他们彼此深植内心的爱情种子,而阿娜尔罕用辛勤的劳动,为“葡萄”引水、搭架,“精心培育着绿色的小苗”直到苗儿长得又高又壮并结下丰满的果实,象征着他们之间的爱情从开始、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虽然歌词含蓄的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来讲述故事,但为了能够准确到位地表现好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演唱者应该把自己当作是女主人公阿娜尔罕在诉说着自己甜蜜美好的爱情。在演唱歌曲的前四句时,声音位置不要太高,低声倾诉着他们爱情的发展。随着歌曲的发展,到了衬词“啊”的部分,歌曲慢慢进入,演唱者应随之激动起来;最后“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时,要含蓄的唱出阿娜尔罕在得知克里木立功的消息后心中的甜蜜。运用合理而严谨的歌唱语感把握歌唱的文学性及情感的投入。
2、技巧处理方面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自由丰富的抒情性特点,要求歌唱者具有扎实有力的呼吸和灵活自如的控气能力。不仅在关注吸气深、丹田处的上下对抗上,还应注意气息的流动性和身体的相对放松。保持音乐的流动性,灵活地表现乐句的强弱对比和思想情感。歌唱中腔体的共鸣和声音位置的把握对歌唱的音色和艺术表现力至关重要。因此,在歌唱中要多运用胸腔共鸣和口腔共鸣,抬高的软鄂的同时将声音位置放在胸前,感受这两处在歌唱中形成一条平衡的线,使腔体充分打开,声音通畅、饱满、流动,从而体现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情感。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腰腹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借助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胸腔和头腔,形成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即所谓“头声”)。
民族唱法,简单的说,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复杂的说,是在继承了各民族的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变化,形成了一种接近完美的唱法。它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声音甜美,吐字清楚。
流行唱法如今红透大江南北,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各类流行音乐充斥于大街小巷、电台、电视网络的时代里,大家也对流行唱法这个词不陌生了,我们也可以这样肤浅的认为,流行歌手演唱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就是流行唱法。
国内专家为美声创出了“竖开唱法”,为民族创出了“横开唱法”;更有人为流行新创出了“斜开唱法”。这三种唱法虽说是独立的名称,但演唱技巧方法是不分家的,技巧的相互融合更能演绎另外一种美。
一、民美唱法
民美唱法是民族和美声演唱技巧的结合体,通俗点说,就是把美声唱得有些民族,把民族唱得有些美声,两者相互影响。
韩丽娜老师在《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一文中提出了“民美唱法”,同样指出民美唱法是民族演唱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代表作有:常思思演唱的《春天的芭蕾》、刘媛媛演唱的《五星红旗》等作品,她们在演唱中都各自借鉴了美声演唱的歌唱要领,使得共鸣更为丰富自然,胸腔色彩更加浓厚,气息也比较深沉。这种唱法在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提高,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覃生平、张伟在《浅谈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演唱中的运用》一文中,通过分析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演唱的表现形式,结合鉴赏各种演唱版本的《小河淌水》,探讨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小河淌水》中的灵活展现。
民族和美声的融合已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夜莺》的演唱版本很多,其伴奏所用乐器也呈现了多样化,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外国作品《夜莺》中,开头以琵琶和扬琴引入,这无疑加重了曲目的民族特色,在的花腔演唱处理上,用提琴的拨弦技术突出了吴碧霞的演唱技巧,长笛的回声效果让曲目达到。她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气息、头腔共鸣等)与自身声音条件的特点相结合,演绎出了中国版的《夜莺》。
了解了民美唱法,流美唱法又何谓?先从音乐剧《歌剧魅影》的音乐说起。
二、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歌曲的美声支持
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的舞台表演艺术,它20世纪初崛起于西方,从其诞生之日起,音乐剧就与美声有着天然的血缘上的联系,因此,在音乐剧的表演和演唱中,势必可以找到一些美声的演唱技巧。
其实音乐剧的唱法都是每个歌者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加上相关声乐技巧来进行演唱,没有一定的演唱规则,从我们平时看到或听到的录像、录音和舞台演出来看,大多数剧目都采用了有一定美声演唱技巧和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为主的唱法。笔者前段时间去南京保利大剧院观看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并有幸去后台与相关演员进行交流,亲耳听到歌者在平时的练声训练中采用了美声的训练方法。有关声乐专家称这种唱法的呼吸和共鸣都与美声相通。
笔者通过对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歌曲进行剖析,试图找到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元素,也同样揭示了美声元素与音乐剧的关系。
音乐剧《歌剧魅影》是一部描述19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爱情故事的音乐剧,为“流美唱法”拉开了序幕。该剧首演的男女主角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和迈克尔・克劳福德(Michael Crawford)的歌唱演绎更为“流美唱法”谱写了新的篇章。
综观《歌剧魅影》的音乐艺术特点,其在音乐风格和乐器方面实现了多样化,表现方式也从单独的重唱和独唱变成了既有重唱,又有独唱,并且在舞台的表演能力上带有更多深情的表现成分,有着不同的情感体现;歌曲技巧表现上也更好的与歌者自己本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给人们以一种艺术化的感觉。
本剧的歌曲共有25首,其中“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Think of Me(想找我)”这两首歌是全剧尤为著名的曲目之一,也是笔者最为喜欢的。
(一)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首歌翻译成中文为“歌剧魅影”或“剧院魅影”,也就是跟音乐剧名一样,也顾名思义的成为贯穿全剧的重要曲目。剧中克莉丝汀唱给幽灵的歌,表达了对幽灵像对父亲一样的敬爱之情。莎拉・布莱曼把这首歌发挥得淋漓尽致。
曲目前奏使用管风琴,更能烘托出剧中的幽灵背景,让观众有一种激进的感觉,完全融入其中,象征幽灵的“歌剧魅影”其动机以强而有力的气势呈现在观众面前,紧接着又加上电吉他,表明幽灵的突然降临,给台下观众留下悬念。这个动机是整部音乐剧的前奏,融合了强烈的摇滚音乐元素,让人充满活力,具有粗犷、危险的性质,其出现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紧张感和危机感。
女主角的演唱从d和声小调开始,起音较低,所以前几句都是在小字组的g和小字一组的d之间游走,演唱时用真声。(从下面的谱可以看出)
“Sing once again with me,Our strange duet,My power over you,Grows stronger yet,And though you turn from me,To glance behind,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Inside your mind(再和我一起唱我们美妙的二重唱,我的力量控制着你,变得越来越大。虽然你掉头回望,但歌剧院的幽灵正在你的灵魂深处)”。乐队反复时,整段旋律往上跨了一个纯四度到g和声小调上,幽灵的演唱强劲有力;第二次反复,乐段下行三度到e和声小调上,似乎看得出克里斯汀心甘情愿地跟随着幽灵;乐段的第三次反复,渐进到f和声小调上,音调在逐一的增高,慢慢走向。随后,在幽灵的引导下,一段花腔旋律从克里斯汀的嘴里唱出(Sing, my angel,A……,Sing for me,A……,Sing for me,A……,Sing, my angel,A……,Sing for me,A……),歌声婉转、轻柔,犹如百灵鸟一般,在小字二组的b上反复两次,又到小字三组的高音c上,最后直达小字三组的高音e,这样的高度只有在接受过专业美声训练的歌者才能做到,莎拉・布莱曼就是很好的代表,在花腔演唱的表达上游刃有余,声音浑厚、饱满。
(二)歌曲“Think of me”
“Think of Me”这首歌是《歌剧魅影》中的一首咏叹调,演唱者为剧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首演中由Sarah Brightman演唱,主要抒发对离开恋人的四年与不舍。
何为咏叹调,如何演绎咏叹调,咏叹调应该出现在美声、民族还是流行当中,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音乐剧《歌剧魅影》中迎刃而解。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只有歌剧中才会出现咏叹调,而音乐剧只是流行歌曲的天下,其实不然,音乐剧中融入了咏叹调,也足以证明美声唱法进入流行音乐状态。
Sarah Brightman在演绎这首歌时很自然的融入了美声的演唱方法,声音浑厚、自然、气息顺畅。全曲从轻柔引入,紧接着乐队和男声部的加入更加激进了全曲,曲尾的花腔可以说是全曲的亮点,如没有一些美声功底,演唱起来会比较困难,甚至会损害嗓子。笔者在2011年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中也曾演唱此歌,在练习中同样融入了美声的演唱技巧,在结尾的高音中才能演唱丰满,气息顺畅。
《歌剧魅影》中的音乐创作很经典,演唱者用优美的歌喉、精湛的技巧唱出了传奇篇章,观众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了内心的情感,提高了艺术修养。
三、流美唱法(音乐剧中的美声唱法)
流美唱法,又被称为美通唱法。在美声作品的演唱和声音的训练当中,歌者要形成一个似管道一样的共鸣通道,从而产生出的共鸣才能发出浑厚、圆润的声音。扩音器的加入使得音乐剧降低了对共鸣发声方式上的训练,演唱时,歌者可以通过麦克风的扩音效果,使高音区的演唱达到整体共鸣,这也是流行演唱与美声演唱的最大不同。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Show Boat)、《波吉与贝斯》(Porgy and Bess又译:乞丐与),到八九十年代的《猫》(Cats)、《歌剧魅影》、《西贡小姐》(Miss Saigon)、《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如今,“流行音乐的风靡也在极其深刻的影响着音乐剧音乐的创作风格,使得音乐剧歌曲能够随着观众音乐趣味的变迁变得更加贴紧大众生活,紧跟社会潮流,为自己的都市文化河床注入源头活水使其永无干涸之虞。”伴随着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的唱法也有着不断的变化,从最初以单一的,类似轻歌剧的美声唱法为主到如今在音乐剧中加入了爵士、流行、摇滚等各种唱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美声唱法为根基,融合了其他音乐风格的各种唱法特点的主流唱法,姑且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剧唱法”。
欧海鸥在论文《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为例》中提到:“音乐剧声乐演唱是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有机结合,音乐剧在汲取了美声唱法圆润、丰满演唱特质的同时,糅合了通俗唱法的基本特色,构建了音乐剧颇具特色的演唱特征”。
刘猛在论文《论音乐剧唱法的美声支持》一文中,论述了“古典美声唱法给予了音乐剧唱法强有力的支持”,并指出“美声唱法的发声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而音乐剧唱法则是美通(笔者写为流美)的融合”。
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威廉姆・舒曼说过:“这种音乐剧唱法的发声基础是与美声唱法相同的,例如在呼吸、支持、共鸣等基本概念和方法方面。但百老汇演员基本上是从胸声开始,是一种较薄的混合胸声,到了高音区不得不依赖于话筒的帮助,以达到作品所要求的音量和情感强度”。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音乐剧与美声的不可分割,无论是怎样的音乐艺术结合,都离不开美声演唱技巧的支持。
美声唱法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流行乐坛的明星、歌手,甚至是一些摇滚歌星早期都接受过美声唱法的教育,他们在演唱那些难度大,音域宽的歌曲时,能够那么熟练、自如,笔者相信,这一定也是靠美声唱法中气息的支持。央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以一曲《蓝色爱情海》夺得美声唱法金奖的演唱者王莉,如今也已渐渐步入“流美”的行列,她所演唱的《国韵流芳》无疑是流行音乐歌曲中的美声代表,同样她也参加了音乐剧《二泉吟》中阿莉的首演者。
玛丽・马汀是20世纪中叶最为活跃的音乐剧明星之一,12岁就开始接受专业的美声训练,20岁后出演的《南太平洋》中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奖项。伯娜黛特・皮特丝是20世纪后半叶百老汇音乐剧舞台上最成功的女演员,在她将近40年的音乐剧演艺生涯中,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一帆风顺的,她多次获得托尼最佳女主角提名,并两次获此殊荣。1971年以伯恩斯坦的音乐剧《锦城春色》(On the Town)获得音乐剧最高奖――托尼最佳表演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莎拉・布莱曼和刘欢合唱的一曲《You and Me》(我和你),使得中国人和全世界人对她更加熟悉,她是当代少有的传奇人物,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剧名伶。由她所演的韦伯代表作《歌剧魅影》,早已成为音乐剧历史上的里程碑。纵观她们的演艺道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早期都学过古典音乐和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也就是美声演唱技巧,系统的帮助他们成就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音乐剧中的美声唱法已不再陌生,而我国国内的音乐剧却没有很好的做出这一点,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美声基础训练的纯流行音乐歌手,在很多演唱的技巧上面没有处理到位。由此导致了我国音乐剧发展的不完善。
四、结语
音乐剧从西方传到中国并登上中国舞台至今,不知不觉已经过去20多年,此间也陆续出现了不少作品,如:《雪狼湖》、《金沙》等等。其中的音乐唱段也为大家熟知。
对于一部音乐剧来说,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作曲家为音乐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音乐剧唱段的表现与诠释,是展现整个音乐剧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展现剧中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声唱法是在歌剧中孕育成长,通过四百多年的磨练,已经相当规范。声音要求圆润饱满,追求强烈的“声音集中度”。歌剧是欧洲古典艺术的精粹,对音乐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音乐剧对演员的声音条件,演唱技巧、舞台表现力要求严格,音乐剧演员大多受过严格的美声唱法训练,在演绎人物时可以轻松驾驭高难度的歌曲,剧中人物的表现才会随着音乐的张力显得更加生动。所以在音乐剧的演唱中,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相融合,使其产生了歌唱领域中对新唱法的瞩目,这种演唱形式对声乐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元勇.论“竖开唱法”和“斜开唱法”歌唱理论体系的中国人文内涵[A].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12年.
[2]韩丽娜.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J].艺术研究,2011,(03).
[3]覃生平,张伟.浅谈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小河淌水》演唱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09,(09).
[4]欧海鸥.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歌剧魅影》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5]贺杏鸟.从《歌剧魅影》看韦伯的音乐剧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12,(16)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238-01
一、情感体验在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普通高中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
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容的内容万千,是其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2]。换言之,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二、如何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获得情感的体验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在最初可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曲,如贝多芬、莫扎特等作品,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打破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在反复欣赏时,还会听出不同的乐器,作品的段落──曲式结构,作品的风格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通过音乐自身的内容(音乐的要素)来进行情感的体验。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音乐的变化。
3.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学生们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情感的表现可体现在古典音乐之中,它也可在通俗,流行音乐之中。学生平日所接触的是大量的通俗音乐。如在课堂上禁止,那就事倍功半了,课上找一点时间,机会给学生们自己,5-10分钟,听一些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建立师生的沟通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课前教师要进行筛选。
三、课内外相结合
要学好音乐欣赏,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从课内,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可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可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接下来,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史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再下一步,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新兴媒介的发展,“速食文化”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全方位地占领人们的生活空间,并严重冲击了传统经典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经典文学、绘画、音乐作为传承经典的文化,在穿越奇幻小说、明星自传、时尚杂志、卡通漫画、QQ表情、流行歌曲当道的快餐文化时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那些五彩缤纷却昙花一现的文化“速食”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文化市场。网络通俗文学替代了严肃文学,流行音乐替代了古典音乐,芭蕾舞为广场舞所取代,速食文化渗透到大众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人们的审美趣味及其变化发展,如何纠偏存正,使经典文化与速食文化更好地满足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对于当代艺术健康持久的发展和大众审美品位的整体提升,具有着重大意义。
一、 经典文化内涵及审美趣味的界定
所谓“经典文化”,指的是人类优秀经典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流传下来的在某一时期优秀的思想文化理念与相关作品,囊括了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西方优秀经典文化,经典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所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文化,它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其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审美趣味,即审美主体对各类审美对象主观上的情趣、喜好及鉴赏力。审美趣味具有非功利性,只对单纯形式的喜爱,不掺杂感官享受,由无利害的规定着的,因此,人们常常将纯粹的审美鉴赏视为审美趣味。[1]经典文化经历了时间上的考验、历史的选择而被作为文化中的精华,具备一定的审美、鉴别、启蒙和教育功能。如,司马迁的《史记》对于中国审美文化发展而言,它最令人瞩目的是那种宏大的、广阔的、深邃的、历史视野和纵横古今、雄视百代的壮伟气魄。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讲,它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汉代偏于外向认知的美学观念发展,对后代小说、戏剧等艺术的影响至为深远。[2]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绘画技法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其构图和表达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顾恺之的绘画《女史箴图》不仅具有劝诫教化意义,更重要的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充分反映了魏晋时期人物画发展的方向,由于老庄学说的流行,形成了一种精神上极自由、富于热情的时代,绘画审美中开始注重对人的神气、风度仪表的把握,更多的注重绘画艺术本身审美需求。[3]《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接近现实生活“回到自然去”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各时期的经典作品都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审美趣味固然不同,但我们不可置否的是,一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艺术作品都有着一定现实性启发意义。经典文化所体现的较为深刻的社会内容、闪耀的思想光芒、出色的表现方式以及绝美的艺术手段,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和发展。[4]
二、速食文化
“速食”,这个名词,是一个外来语,英语叫“fastfood”,又译作快餐、即食等,只突显“快”,但是缺乏营养的速食品。起初是在快餐领域,逐渐蔓延到文化领域。快餐式文化仅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文化的快餐式包装,本质来说是表现在文化的通俗化、速度化,最大化满足大众消费需求,不关注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和内在文化的展现。当今的人类社会充分认识到,时间就是金钱,速度就是效益,因此速食文化迅速兴起,大众很少去接触纸质的经典文学作品,更多地倾向于平面化的视觉性、动态性的网络精简版作品,审美趣味更多倾向于网络武侠、穿越小说这些文本能够给人们提供短暂的消遣娱乐,却阐释不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它让人感到华丽丰富,其实又一无所有。很少听众去听具有高雅的艺术性的大型音乐会,更多的喜欢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如《江南Style》、《小苹果》,喜欢看《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在绘画审美趣味方面,人们不再到画展中欣赏名画,他们的视界中充斥着视觉化、平面化的漫天的广告、漫画,更多地注重感官需求,而不再有过多地思考。速食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是人们只求名利不求其实的表现,速食文化在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
三、审美趣味的转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前,审美,是一个高雅的名词,它主要集中在精英文化层面上,随着大众文化的普遍流行,审美意境转向为面对大众,大众作为审美的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再去关注具有历史性、思想性,高雅的艺术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平面化、感官化、娱乐化的审美对象。现如今,人们的审美精神逐渐的由高雅、纯美到低俗、泛美转变。
那促使人们审美趣味异化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呢?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科技的发展,传播媒介的助推和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传播,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具有功利性的特征,并呈现出多元化和感性化等发展趋向,导致基于以前经典美学的理念发生了动摇。在这种大众参与审美过程的条件下,一些艺术家,不得不根据大众审美标准的需求,去创造出符合现代人们所需要的艺术品。传统的被认为美的集中体现的经典艺术门类,如小说、诗歌、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已不再作为大众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蓬勃兴起的泛审美艺术[5]。其次,大众文化审美的美学变革加速了美学世俗化、艺术通俗化的进程,人们的审美趣味,不再永远给派定在被教育、被启蒙的位置上,而是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倾向,人们日常生活的美学核心逐渐转变为视觉的满足和满足欲望相关的“视像”的生产与消费,从饮食、服饰、到音乐、绘画、文学等的鉴赏趣味。第三,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也成为大众审美趣味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去进行辩证地分析,速食文化的存在、发展和定性速食文化的诞生与流行并不是偶然,它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节奏和现实是对应的! “繁忙的工作”、“ 巨大的心理压力”、“ 激烈的竞争”使得以年轻一代为代表的人群在物质生活丰富多彩,信息娱乐形式多样的同时精神贫乏、没有太大的兴致去追求博大高雅和深远古典的东西,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凸显了休闲娱乐性和刺激趣味性,由此演变为一类消遣式文化,侧重于包装后的效果而形象化,丧失了原本的深度,仅仅凸显出平面视觉文化,速食文化的出现刚好满足了社会心理的各类需求,最大化地让人们内心情感压抑情绪宣泄,从而感受到快乐!
四、速食文化与经典文化孰轻孰重
文化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传统经典文化和所有文化一样,有优也有劣,传统文化的崇高天伦、不屈不挠的精神、高尚道德等都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但是,它在许多方面同样也存在着不合时宜的滞后之处,需要跟随社会提升和发展,以此来跟上生活的快节奏。“速食文化”的出现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方便,它快捷而充满了新鲜感,“速度之快”是这个文化最大的特点。在这信息化的时代,科技产品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我们足不出户,再也不必埋头于书堆中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不用缠着老师问个不停,只要敲几下键盘,不出几秒,答案便已跃入眼帘,“文化速食”不仅快速,还简单易懂,如此便捷的方式怎不让人们欣喜若狂?然而,当今诸如《品三国》、《玄奘西游记》之类的速食文化,方便简捷,读起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儿,可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之中却错过了经典原著的精髓。同样,一些改编经典名著的电视剧作品暴露出创作中内容层面的空洞和审美层面的缺失,过度地娱乐化,忽略了对观众的审美力的提高以及大众精神架构的改观等等[5]。但也有些人认为,有些名著过于深奥,读来难免感觉乏味费力,曹雪芹的《红楼梦》,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满纸荒唐言”读来或许还有些生硬困难,又怎能理解“一把辛酸泪”呢?但如果你能去看看王国维对此的赏析,或观看一下电视版《红楼梦》,对作者的身世有了些许理解,清楚了他笔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去阅读原著时,是否茅塞顿开,有豁然开朗之意呢?
我们应该看到速食文化的社会负向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存在就有需求,就有其合理的成分,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仰缺失,价值文化涣散的倾向,快节奏的社会确实需要快速的思维方式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来转移我们的压力,我们当前要做的是节制“速食”而守住真实,速食文化的活跃已是时代的潮流,我们无法阻挡潮流,但我们可以借助速食文化引导人们在繁忙之余静下心来读经典,深深体味原著的精华,这才是“速食文化”的真正意义。而经典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面对来自速食文化的挑战应化为机遇,理性思辨生存环境,以温厚的心态传播经典,探索经典与时代的结合,努力培养年轻观众,开创经典文化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杨慧.消费文化视域中的审美趣味及其发展趋向[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5-129.
[2]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3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和推广试行已近十年了,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则是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和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并参照教育部对普通高中开设音乐课的要求而提出来的。音乐欣赏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有关新课标的论文与研究非常之多,课程培训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也是经常进行,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欣赏课的研究却不多,投入也显然不足。在此我想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比起来还是有一定自身特点的:不少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对美的追求不高。当然,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也不强,但他们的情感随年龄增长将更加丰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并逐渐形成自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音乐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价值功能的体现,以至提升他们整体素质发展尤为重要。
1.音乐欣赏对学生情感发展的意义
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明确指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可见,音乐作品的情感性是属于音乐作品自身的一种特性,它表现人类丰富的情绪和情感。如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投入欣赏音乐,所欣赏的作品和他的内心体验产生共鸣,那他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对他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甚至是受用终生的。好的音乐作品的宣泄、释放,升华了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体验到的真实、平凡而又高贵的情感,同时,优秀的作品也教会了他们怎样更优雅、细腻、准确、深刻和诗意或激情地去品味、感受生活。
2.音乐欣赏对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音乐用引人入胜的旋律,奇妙的和声色彩描绘了作曲家心灵深处的丰富情感。欣赏者可以根据主题,将思维向无穷无尽处散播,徜徉在自己编织的故事中,积极地对美进行追逐,而随着丰富的想象,人的创造力也会得到激发,心灵也在音乐的沐浴下得到净化和升华,使精神更加充实,人格更加完善。孔子就推崇用礼与乐的结合,使人的行为规范化、和谐化,得到和谐的美、统一的美。他之所以重视音乐,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的向善手段,主要是因为音乐充满和谐的要素。一个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和体验美的学生,他去处理和对待周围同学的关系,参加班级或学校的集体活动,甚至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每一个人的素质的提升,必然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文明发展。
二、关于创造性地使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欣赏》教材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丛书《音乐欣赏》是按照声乐知识与作品欣赏、中国民族器乐简介与乐曲欣赏、西洋管弦乐简介与作品欣赏脉络编写的。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特点,如何能够使学生有兴趣、有意识、有主动地去欣赏音乐作品存在一定的问题。
1.调整或取舍部分教材内容
教材中的有些曲目,学生可能不太感兴趣或暂时欣赏起来有一定困难,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我们可依学生实际情况,在通过调整、取舍的方法重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删减一些认为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内容,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的音乐素材。 如在给学生上京剧这课内容前,我先给学生欣赏了视频《说唱脸谱》,"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Peking opera,没见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简直ok顶呱呱"。动感的节奏、大场面的视觉冲击、一张张生动脸谱的画面,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带有京剧唱腔,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热情,继而激起了他们对京剧的好奇和探索,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教材中的声乐部分是按照民歌、创作歌曲、通俗歌曲及大型声乐作品顺序教学的,先给学生欣赏和现代生活相距甚远的民歌,显然学生们是不大愿意接受的。我首先从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或流行歌手开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先让他们想听、愿意听,再用步步深入的方法往下进行,逐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继而提高他们感受经典、高雅音乐作品的能力,并喜欢上它们。
2.合理运用视频音乐素材或适当补充一些素材
当今的影视、音乐会、演唱会等素材容易引人入胜,对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增加音乐作品的亲和力、渲染气氛、衔接过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直观的、外显的东西往往一开始比较容易接受。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实一些更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素材,然后再过渡到更高审美价值的音乐教材,不失为一种更佳的教学方法。在教材《序曲》这一章节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画面,熟悉的背景音乐《春节序曲》洋溢着新年的喜庆,点燃了学生的热情,继而提出序曲这一体裁形式,导入该课课题。在上《钢琴作品欣赏》这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准备了三个视频片断欣赏,一个是周杰伦与李云迪的四手联弹《土耳其进行曲》,一个是韩国影片中在海边弹奏白色三角钢琴的浪漫场景,一个是马克西姆演奏《野蜂飞舞》的视频,学生的欣赏热情一下被提了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去欣赏肖邦、李斯特的作品他们就愿意接受了。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课外音乐素材,创作性地灵活使用教材,可以很好地提高课堂音乐欣赏效果,只要音乐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深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谨慎而专注地备好、上好每一节音乐课,相信音乐欣赏课会越来越受到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