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2 23:49: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信息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个人信息调查
教师个人信息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和教师个人所在学校层次几个方面,具体情况(见表1)。
首先是对教师是否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进行调查,有66.1%的青年教师接受过教育技术的培训,32.4%的教师未参加过培训。接着对学习渠道进行调查发现,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占总样本数的63%,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教师占样本总数的37%;上学期间(入职前)自学和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53%,入职后才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的占样本总数的47%。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结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范围不够普及。教师接受免费培训的机会较少,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在接受培训的形式上,自学和参加自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高,而入职前接受过系统培训和入职后接受过免费培训的教师比例偏低。
(三)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需求的调查
1.对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教师“接受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最有效的内容”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率和有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如表2所示。2.在本系列教师专业发展调查中,关于“最需要接受的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的调查共设置9个选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设计、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第四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率只有40.7%,而39%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有效的,大学青年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需要程度排在调查选项的第四位,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且需要加强培训力度。
(四)对教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的调查
1.对教师是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调查发现,96.1%的教师选择了“是”,只有3.8%的教师选择了“否”。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2.如表4所示,问题选项设置1,2,3,4分别代表了态度倾向性,1为水平最优状态,以此类推,4为水平最差状态。均值代表了倾向性所处的平均位置,教师在备课、科研、课下师生交流时信息技术运用情况的均值<2.5,说明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以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优。另外,对教师科研时搜集专业资料的水平与教师学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有显著相关性,卡方检验p=0.00,并得出结论:教师科研时搜集资料的水平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而提高。3.对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资源开况,调查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用选项1-4代表掌握熟练程度,1为最好,4为最差,按照掌握熟练程度的平均值排序发现,掌握较为熟练的前五位分别为: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PPT课件制作、专业文献检索、Excel表格制作,而其他技术操作使用熟练程度的均值都超过了2,代表了掌握程度相对较差。标准差显示,掌握熟练程度排名前五位的教师差异性比较小,而排名较靠后的几个能力因素差异较大。特别指出的是,对于SPSS软件的使用,标准差为0.829,差异性最强,调查显示,经济学最好,管理学、农学、医学次之,而历史学、文学、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对SPSS软件掌握程度较差。4.以掌握熟练程度前五位因素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男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以职称和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均值差异比较来看,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在逐步加强(越来越接近数值1,1代表非常熟练)(见表6、7)。5.对于教师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的调查,问卷问题是“遇到网站上的电子资源(这里指的是非公开发行的纸质期刊、报纸、论文集、文件、杂志等资源)可以作为论文或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时,您的处理是”,结果表明有24.9%的教师会选择只使用权威网站的电子资源并标注来源,有65%的教师选择标注来源,有7.8%的教师选择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有2.3%的教师选择放弃引用网络资源。对教师引用参考资料的态度和教师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二者有一定相关性,卡方检验p值为0.035(p<0.05),并得出以下结论:男性直接使用不标注来源人数的多于女性,女性只使用权威网站资源并标注的多于男性,女性教师的学术道德和责任意识略优于男性。6.对教师是否与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态度调查,共设置4个维度的选项,均值分析为1.63,均值结果表明教师是倾向于乐意和同行共享教学资源的。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情况较好。大学青年教师能够正确对待课件辅助教学,目的主要为增加信息量、代替板书提高教学速度、解决重难点;大学青年教师在备课、科研及师生交流方面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情况较好。第二,不同的性别、学历、教龄、学科层次的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素质显示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主要表现在:随着学历的提高,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的频度也在增加;男性教师上网查阅专业资料频度高于女性。第三,不同的教师对于不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软件使用情况,显示出了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基本的操作系统软件、office系列软件和专业检索掌握情况均较好;对于一些专业的多媒体软件,如“图像、声音的采集与处理”,“Flash、Authorware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学网页设计”,“SPSS软件使用”等的运用能力与基本的办公软件相比,均显示掌握程度较差;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随着职称的升高而提升;男性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略优于女性。第四,大学青年教师学术道德责任意识有待提升。表现在:仅有24.9%的教师选择引用权威网站的参考资料,7.8%的大学青年教师引用教学资源却不选择明确标注来源;男性教师的学术道德责任意识略微低于女性。如今很多非权威网站的资料来源不明,数据和文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不负责任地引用可能会误导学生,而使用权威官方网站的数据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学生的误导。
三、提高大学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素质的建议
(一)高校要拓宽对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范围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通过自学和自费的方式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比例较高,而高校进行系统培训的比例偏低,这正说明了高校在培养高素质教师人才方面是存在一定缺位的。因此,在培训广度上,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应常规和常态化,每个高校为保障教师教育效果,都应在教师正式上岗前和入职后的特定阶段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系统培训;在培训的实际效果上,应注重对教师接受到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不断地反馈来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模式。
(二)高校要确保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实效性
现代科技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先进的丰富的教学媒体,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1]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一些细节问题,确保培训的实际效果。首先,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应严格选拔,尽量选取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背景的教授和专家作为培训人员。第二,在培训内容上,应注意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即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训练。第三,在培训中要注意与教学系统设计的联系,注意培养信息技术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的能力,能结合多媒体实现教学的逻辑性,层次性;要把握重点,突出重点,清晰简洁,杜绝对教材的照搬,杜绝将内容的展示停留在花哨的表面上。第四,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学习和实践。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科的性质,应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高校要根据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薄弱点进行重点培训
高校要根据不同教师面临的不同的信息技术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第一,根据调查,学历越高,搜集专业资料的能力越强,因此可邀请博士学历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对在此方面较弱的教师进行指导;第二,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程度的差异,可根据教师最缺乏的技能开展培训,如加强对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像的采集与处理、SPSS软件运用、Flash与Authorware课件制作、教学网页设计与、网络课程设计等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局限于简单的office软件,而采用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方式组织课堂,展开多种互动交流;第三,针对性别差异,可对于女性青年教师开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专题培训;第四,针对职称高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运用情况较好,可邀请职称高的教师对于年轻的新教师开展经验交流指导活动。
(四)高校要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
在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的同时,应结合国家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目标,注重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素质的考核。在考核频度上,为避免重复培训和考核,不加重教师负担,对于已参加过教育信息技术各项培训的教师,经核实可以免修相应的培训内容,避免资源浪费和培训重复。在考核效果上,将技能考核成效与绩效奖励挂钩,将有利于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在考核内容上,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的要求对考核项目有所侧重。在考核形式上,应注意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进行上机考试,多媒体课件展示比赛,讲课大赛,优质公开课展示比赛等。
(五)教师自身要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素质
首先,在具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选择运用多种多媒体平台与学生展开教学活动与师生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开发整合素质。[2]例如,通过培训掌握了网页制作与技能后,可将专业中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电子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与学生共享;掌握了Flas制作技能后,可将一些程序性、操作性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掌握了网络平台交流技能后,可在课后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另外,在学术道德上,应重点加强对于男性教师学术道德的培训指导,在引用教学资源时,应注重多引用权威的资源和数据,并准确标注资源来源。
1引言
生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所以生理学实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生理学实验教学,怎样能使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化,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实验教学效果,是目前生理学实验教学需要重要改进和探索的课题之一。通过实践证明,把多媒体课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中有何优点谈的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2多媒体组合教学能较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老师利用板书进行讲解,学生对于实验的原理和操作的理解和观察是静态的,而生理学动物实验内容较为抽象、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讲,传统的讲授方式很难将其中涵盖的内容完全用语言讲清楚;对学生来讲,从未接触过手术器材及手术操作,听起课来很吃力,很难完全清楚掌握手术步骤。例如家兔的颈总动脉插管技术,以前是在黑板上画一个颈部手术示意图。示意图很难体现颈部解剖层次、结构和毗邻组织。这样,学生在分离颈总动脉时很容易出错,甚至导致实验失败。据统计,传统教学方法在动物实验中,成功率为70%左右。而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在讲授实验操作时,先配合图片进行讲解,使学生大致了解各个部位的解剖结构。再让学生观看一遍动物手术录像,通过完整的录像演示对动物进行麻醉、固定、切开皮肤和肌肉、分离血管和神经、颈动脉插管等全过程,使学生对手术操作有个初步概念,手术部位的解剖层次、结构和毗邻组织一目了然;然后,带教老师结合实际进行讲解。最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这样,学生对手术器械及操作步骤了解清楚,操作动作较规范,操作速度较快,实验成功率高。我们统计,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后,生理学实验的成功率达到95%以上。如果个别组实验失败,该组同学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和学习成功组实验结果,达到实验目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克服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弊端,使学生感受直观,记忆深刻,学生可以通过推理及形象思维而记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达到了实验课要求的效果。
3充实了课堂信息,扩大了教学容量
生理学实验的内容多,但是授课时间偏少,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全面的、基本的操作知识是很困难的。然而多媒体课件能把教师从大量的讲解、板书和示教中解脱出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1]。使得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讲述更多的信息,从而扩大了教学容量,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4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产物,这个也是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国家的教育部分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围绕这个新的课题进行全面专业的调查研究,这样需要专业的人士对教学的内容、过程、目标和模式如何与信息技术进行更好的结合,对于结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且对方案进行多种验证。及时的发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出合情合理的方针策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专业的调研结果也可以为政府部分做出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更好的引导教育行业的发展,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1.2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范围。信息技术也走进了课题,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传统模式有着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以计算机教学方法为主,突出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计算机当成新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态度,自觉地获取新的知识和有选择地接触新事物,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1.3重视信息技术中所用到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和管理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不仅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改变,学校提供给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使用资源也要有所变化,专业的网络资源和办公用品是学校应该给教师配备的基本教学用品,网络化办公可以帮助教师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可以通过网络把一些有经验教师的讲课方法和讲课过程直接呈现在教师的面前,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学习先进的讲课经验和讲课方法,帮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让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使用比重的加大,国家应该研究制定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政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推广,不管技术支持方面,还是软件建设方面,都需要各级政府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促进和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良性发展。
2加强政府行为,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2.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能否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者的重视以及正确的决策可以使得政府做出一系列的有效行为。由于领导的认识、设备配置的经费以及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中小学的实际教学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十分有限的。政府应该采用适合当前状况的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为中小学教育提供服务。
2.2经费投入的问题
学校进行有序的信息技术教学,稳定的经济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资金的持续稳定。对此,政府主管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资金项目,专款专用,进行信息技术建设,可以采用奖金或者校园建设等多种方式发放到各个小学。同时,政府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建设中,社会企业在学校或者教育专管部分在采购信息技术设备时应给予低价或者折扣,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信息技术设备建设和规划时,要做好全面的考虑,在硬件个软件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分配中要有机结合,使得资金和人力能发挥最好的整体效果。教育主管部分再进行经济投入和整体规划的时候,也要尽量照顾到经济条件比较差和基础设施不好的中小学,尽量地缩小教育上的地区差异。
2.3硬件问题
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状况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这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所以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需要的基础教育设备,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也使得新的建设和原有的教学设备更好地融合。除此之外,还要对硬件维修和维护工作上做出有效合理的安排,以便保证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转,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对策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校对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代科学发展迅猛,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学校领导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放远视野,不要将目光局限在升学率的狭小范围,而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重视对学生有用的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安排计算机课程,同时,不能吝惜购买设备的资金,这是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付出的投入,没有什么好吝啬的。只有提高了重视度,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良好的教师资源
学校想要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学校应该为学生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师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积极性。常开公开课,检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性教学,鼓励教师的新型教育方法,不断尝试和改进。一定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际,也不能重实际而轻理论,应该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学校不应该把设备管理和维修之类的工作塞给计算机老师,而应该有专门的技术维修人员,老师的工作是教授学生知识,许多学校将这类维修杂活交给老师,不仅仅是对计算机老师的不公平待遇,更给他们许多压力,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教育的初衷旨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身体、心灵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除了学习以外,她们更多的是参与各种游戏和有益的活动,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融合在一起,就相当于把学习、游戏、活动等等形式融合在一起,一定会使学前教育卓有成效。对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形成,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很有限,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这样才会使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在一起后取得预期的效果。
1.2信息教育与幼儿教育整合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在一起,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首要的一点,我们一定要从幼儿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因为他们才是教育的主体。其次,信息技术本身是有一定优势和特点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优势,使其以一种简洁易懂、容易为幼儿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校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
2.1信息技术提高儿童的能力
对于新鲜事物,孩子会表现出比大人更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据此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具体做法是将信息以声音、图片等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更加便于孩子接受。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让孩子叠纸青蛙,将折叠步骤通过多媒体放大,展示给孩子们,教师在一旁讲解,之后再做具体演示,手把手地教授孩子。这样孩子学习起来会容易很多,也会乐于学习。通过这种小活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开发。
2.2信息技术使课堂更生动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应用。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若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一定要灵活、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使教授的内容妙趣横生。这样一来,孩子在课堂上会更加活跃,乐于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使教授过程更加富于魅力,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使孩子成了教学的主体。
2.3信息技术提升课堂质量
提到幼儿教育课程,不外乎以下几种:健康课、社会课、语言课以及科学课和艺术课。这几门课程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内容上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选取合适的教授方式和教学媒体。如果是语言课,教师可以选择电视媒体,电视媒体的呈现方式更生动形象,也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此外,在熟悉所学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4善于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比如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站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使幼儿活动充满乐趣,更加丰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平时,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一些轻音乐,使幼儿的身心放松下来,或者播放一些儿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利用好这些校园内的资源,可以增长幼儿的知识,开拓幼儿的视野。2.5实现联动教育教师和学校可以对校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使校园广播可以实时在线收听,并建设校园电视台节目的视频点击。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联动的实践平台便会发挥出其自身的巨大优势。此外,如果学校需要推广眼保健操等活动,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进行宣传,再辅以一系列的小活动,比如分组竞赛等,这种方式会更加有利于儿童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2.借助生活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不容易被理解的地方,尤其是在信息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抽象名词,小学生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到位。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比喻来阐述,以便学生容易理解。比如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建立文件夹”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建立文件夹,而且一个个黄色的小图标都很相似,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电脑的硬盘容量特别大,就像我们的校园,功能不一的文件夹就像各个“年级”一样,而零零碎碎的文件就像校园里年龄不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年级和班级。文件夹就类。如果你要在找文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找到,你就要给每个文件夹起相应的名字,这个名字可以由你来起,根据文件夹内的文件类别可以随便命名,然后点击,所要的文件就找到了。经过这一番比喻,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所以,教师要随时收集信息,只要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类似的事例就可以拿来类比,便于小学生的理解。
3.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教师要教给学生简单基本的应用技术。像上文提到的百度搜索,可以帮助我们查找资料,积累知识,还可以编辑文档、绘制图画、播放视频音乐等。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带有驱动性的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教师所教的信息技术,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的强大功能。
二、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改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拓展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培养探索能力,训练思维灵活性。学习信息技术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摄取、分析、整合、处理、应用等综合能力。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用基本的信息技能进行读、写、算、制作,还应该保持对信息技术博大精深的好奇与探索,主动思考质疑,并可以运用已学的信息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要与其已经具备的知识相匹配,不能好高骛远,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七课“复制、剪切、粘贴”的时候,按照步骤教给学生,先选定文字,然后到“编辑”里去找相应的选项,在粘贴的位置上点左键即可;或者是在选定的文字上右键单击一次即可出现带有相应功能的对话框,左键单击即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一会有同学举手发言:我发现复制、剪切、粘贴的时候,可以不用鼠标操作,直接用键盘上的两个键就可以完成,复制用Ctrl+C、剪切用Ctrl+X、粘贴用Ctrl+V。我对他的这一发现给予高度赞扬,表扬他善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其他学生的探索兴趣。学生很快发现Ctrl+F是“查找”,Ctrl+H是“替换”,思维的灵活性可见一斑。
2.综合技能运用,训练思维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体现的是思维过程中的速度表现。信息技术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决新问题,实现自我突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是比较高的,尤其是现在网络技术的渗透,更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有趣。像四年级上册的“画规则图形”“画不规则图形”“图形的复制、旋转”,对于喜欢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意思的小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学习完这几课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相结合的图片,训练对画图软件的应用。通过学生图画的创作,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的敏捷程度。
3.先学后教模式,训练思维创新性。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带有触类旁通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创新性提供了机会。学生在“先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根据教材讲解,自己动手操作,如果能够成功完成任务,就算是达到思维创新的第一步。学生在“先学”的时候,会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有目的地质疑,这样便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先学”的过程正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海龟作图”以后,下面的几课都是用“海龟作图”工具进行画图。像“海龟画旗帜”“海龟画粮仓”“海龟画多边形”“海龟画‘田’字图”“海龟画车轮”“海龟画彩色图形”等,学生都可以根据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下一课的“先学”,很多同学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创新。
三、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波动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种类和层次变化很大,很多高职院校忙于追逐热点,总是急于发展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对于市场需求较小的专业往往采取简单保持的状态,固然这是由于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但是基于长久的发展目标,我们不应该只抓热门专业,而应当把每一个专业做细做精。做好一个专业不是搞几门精品课程,而是顺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不断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变革和改进。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因为每一个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参与,每一个专业都存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本专业进行改造,应当从寻求这些结合点入手。
(二)重计算机教育,轻信息素养的培养
当前,各职业院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比较普遍的对策是简单对待,统一处理。很多时候,在一个职业技术学院的好几个专业里面,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是一样的,一般在初中、高中就应该掌握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重新被开设,随之就是Internet的应用。这种简单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没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没有让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的本能,而恰恰是这种本能,会使他们主动地在Internet的信息海洋中不断吸取信息,不断交流经验。这应该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应该掌握的一种信息社会下的必备技能,也应该是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技能。
(三)重简单教育,轻深入引导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大都极为喜欢,但是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普遍消极。于是,往往形成教师在上面讲授课程,学生在下面聊QQ、看视频的局面。很多学生对专业和自己的未来充满期望但都很迷惘,不知从什么地方入手而缺乏行动。归咎原因,我们不能仅仅责怪学生,很多时候他们缺乏的是一种引导,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缺乏对学生的这种引导。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成为现代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后还会被智能移动设备大量替代,这是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移动着办公,移动着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这种较为先进的应用方式已经在高知识层群体逐渐普及,而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新兴信息媒体工具方面比较迟缓。相反,学生使用这些工具的热情从来不变,移动智能设备伴随着漫天的广告快速普及,微信、QQ等信息传递和交流工具很大程度上被他们用于娱乐和游戏。但是,在娱乐和游戏之外,这些设备还可以用于搜集学习资料、交流学习心得等。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早先一步认识,早先一步进行引导教育。
(四)重传统式教育,轻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除了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学之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能被忽视。很多著名的网络应用,如QQ、Facebook等,最初都是由于一个简单的设想,但最终形成的却几乎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高职院校,学生并不缺乏创新能力,学校教育除了要教会他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进行创造发明。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课程设计要符合高职课改的新理念,要面向应用,有所创新,在应用设计实现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其次,学生的课程作业设计和成绩评价也要体现这一思路。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和开发,进而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活力。
二、新形势下高职信息技术教育的应对策略
面对社会和技术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不是单一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本身指的是有关信息的搜集、加工、存储、检索、传递、利用的理论和方法的总称,计算机和网络只是现代信息搜集、加工、存储、检索和传递的强有力的工具而已。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只是简单地对这一工具的使用进行教育,而没有先从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观念培养教育入手。信息技术教育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信息意识和观念的培养教育,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搜集和处理工具使用的教育。对于前者,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就已经提出了“InformationLiteracy”这一概念,翻译成中文即为“信息素养”。此后,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给出了它的简单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现在,信息素养已经被认为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显然,我们的教育大多时候注重了后者,却没有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理解和观念,从而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动力。
(二)在旧专业与信息技术结合点上下功夫改造旧专业
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对学习者至关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首先是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专业态度,告诉他们只有学好了专业知识,才能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那就要努力学习这个专业的相关知识。这不是单一信息技术课程解决的问题,是应该在每一个专业设置之初就要解决的问题。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保持对专业的积极态度,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基础。信息技术课还应该向学生传达宏观的信息技术观念,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计算机和网络,它还包括电视和广播以及新兴的智能移动通讯设备。只有这样,才解决了学生“为什么我们需要信息,我们需要哪些信息,我们怎样获取信息”的问题。因而,信息技术教育不单纯是信息媒体的简单操作和应用技能,更是结合每一个专业的系统的方法教育。最后,在对本专业的业务应用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那些宜于使用信息技术去改造的环节便会很快被发现,进而专业本身的信息化改造才能得以开展。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寻求专业发展新模式
信息技术不仅仅可以与某一个专业进行融合,有时往往会随着这种融合的深入,而改变某一行业的运行模式。这在电子零售业表现比较突出,由最初的简单财务进销存软件局部应用,进一步形成了火热的网络宏观零售业,彻底改变了传统零售业的经营模式。这是信息技术从两个不同角度介入传统零售业所致,一个角度是针对固定实体店面、企业日常财物账单业务流程进行了信息化改造,而另一个角度则是直接在新兴网络平台从事商业零售和交易,不仅仅针对日常财务账单,而是一个更进一步的宏观改造。与之相近,对于传统的医疗卫生行业和旅游行业,利用这一思路去思考,信息技术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随着信息技术介入的角度和深度不断变化,新的就医形式和旅游服务形式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四)关注新技术、新应用,提早引导教育学生
在实际教学当中,作为高职教师,必须注意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早一步认识,早一步介绍。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能够很明显地感到早几年前介绍的新应用现在已经变成现实。在缩小改进版的Linux操作系统支持下,智能手机在普通大众的大多数应用领域几乎代替了电脑,同样的多核处理器,同样的高分辨率触控屏幕和几乎同样的应用软件。这使得微软的Windows也深受影响,也使得AMD和Intel两大处理器厂商的发展前景变得扑朔迷离。其实除了一些办公室应用和家庭娱乐用之外,这种智能移动设备在实际生活当中已经迅速地替代了桌面电脑和有线网络。对于高职学生,很难分辨这种发展趋势,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去用好这些科技发展的产物。举例说明,在没有教师提前引导的情况下,用智能手机聊QQ、开微信和在线听音乐的学生居多,而使用安卓下WPSoffice编辑文档表格的则很少,虽然主要是由于其屏幕较小,操作还不是太方便造成的,但关键的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应用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高职教师的授课内容应该灵活变化,加强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导向性。
众多高校在引进信息技术后过多的依赖,对海量的信息也不加以甄别,其本质在于对信息化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够,以为信息化可以大量取代传统真人授课,这是极端化的。我们应认识到新的技术应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共同促进教育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另外,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合理高效的评价体系、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相结合是极为必要的。高校的信息技术是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工具,每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和设施都有差别,因此引入的信息技术应当适合自身学校的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教育系统。再者,合理高效的评价系统同样十分重要,每学期可让学生对本校的信息系统进行评价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不断地改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
1.2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首先是主体性原则。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题,我们实施教育的对象,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当首先考虑学生的感受。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二是目的性原则。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学习信息化技术,熟练利用信息化技术为自己的课堂增姿增彩,提升教学质量,增加课堂知识量。三是效益型原则。高校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投入的成本一般较高,并且是长期性应用,高校在购置时需着重考虑此项投资在未来带来的收益。
2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1信息技术有利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知识来源的唯一途径,学生只能从教师那里得到相关学习的解惑和吸收。但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这种传统教育显然已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各个方面信息与知识的渴求。如今在线免费教育有很多,国外的网易公开课、国内的MOOC教育,还有多种学习外语及专业技能的免费教育渠道,这些实用而全面的新信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课下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兴趣的广泛发展。如今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大学扩招之后每年也涌入社会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企业面对如此多的人才更注重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这也要求高校教育能够切实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知识、教学理念、将社会需求和教育教学相连接,为企业输出可用之才。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大学生可以接触除课本知识以外来自网络各方的观点、言论、新理论、新理念。从信息中获取真实有用的咨询,及时掌握社会动向和企业需求,有目标、有重点的进行学习和提高。
2.2信息技术有助于完善高校的教育资源管理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整合网络信息、图书馆资料、档案素材等教育资源,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降低资源管理的人力成本,同时满足高校复杂、繁琐、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管理信息技术将大量的信息收入其中,能够实现管理的合理化和系统化,使教育资源需求更及时、高效地得以传播,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整理形成完整系统给高校教育资源管理带来极大便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2.3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改革
先前的教育主要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课上听课、课下看书。接触到的知识网范围过窄,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将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有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得到大量的解答,这种新模式下既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知识、开阔眼界,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成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再者也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从而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团队讨论和学习。学生通过的信息技术扩大了知识面,学会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极大的减轻教育教学负担,提升学生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将新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在一起,适应时代需求,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的。
2.4信息技术可以造就应用型人才
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子完成了大学梦,但是基于大学所学课程大多偏向于理论缺乏应用实践,造成每年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才能与社会对岗位和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中国正遭遇西方国家发展的90年代时的情况,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上有很大缺口。2014年来我国已经改革部分学校名称,将职业教育与学习型教育区分开来,同时取缔了大量不切实际的各类专业、级别的证书认证机构。由此可见,国家也十分关注填补应用型人才缺口,加强对高校学生技能教育。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及时实现和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塑造。目前多媒体技术已经从大学到中学并走入小学教室,生活中随处可见信息技术的身影,它正以不可忽视和阻挡之势走入千家万户,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工作和学习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改革,将课堂上教师难以形容、模仿和三维空间想象的知识通过信息化全面、真实、详细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对高校教育产生长久深渊和超乎想象的作用。
3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3.1信息技术将会进一步应用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未来的教育中也会继续被应用到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将会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随着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高校信息技术也应紧随时代潮流、拓宽教育范围、增加教师的在线教育比例、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同时鼓励在校大学生自学、组队研究,更好的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这就需要高校在信息技术方面提升精准信息获取和筛选的能力,从而有效保障信息技术可以对大学生学习起到真正的辅助作用,为最终培养出可用之才打好坚实基础。
3.2信息技术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和社会的互动
如果说网络让我们变成了地球村,信息技术则切实的连接了高校和社会。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工作处和信息管理中心都与其他高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使得资源得到共享、信息得以及时传播,从而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和互动。除此之外,更多的高校开始寻求与企业间的合作,为应届毕业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也为各个企业寻找到了职业新人的来源渠道,并且这种联系没有地域的限制,信息技术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双赢的效果和局面会进一步完善化、系统化、高效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在使用和探索中不断改进、提升和创新。通过信息技术,高校和社会双方都能及时了解掌握彼此的动向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合作、协调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分析
不断强化高中信息教师的教学意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全面涉猎知识,信息技术科目即可有效地将技能学习与知识学习相统一。为了提升教学成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而学校领导也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这对于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因素,学校与教师必须要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打破应试教育观念的禁锢,将信息技术教学纳入常规教学模式中。而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把握好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次关系,加强创新性。此外,还要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让学生与家长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取得三方的配合,即可为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好坚实的基础。“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除了要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还要与其他的教师开展合作性探究,而学校也要定期举行备课活动,对教学成果及时地总结与评价,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观念。继续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之路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有着操作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这就决定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并突出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想有效提升教学的成效,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这一问题,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工作。比如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竞赛法引入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分配同样的任务,看哪个小组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举行信息技术科技展览,让学生观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注重信息教学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种种教学实践证实,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是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工作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一定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基于此,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地位,加强教学互动,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需求举行不同的趣味性教学活动。举例来说,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走上课堂进行讲解与演示。该种方式不仅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日后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意识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极富实践性的教学课程,因此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收集资料,创新性地开展学习,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开展创造与发明。采用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取得一举两得的效用。
二、融入课程教学体系
新加坡高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有机融合。通过校园信息网络和教室多媒体环境,结合电脑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网络设施,实现了在线教学、视频教学、模拟教学等,营造了一个跨越时空、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知识。以虚拟教室教学系统为例,教师和学生通过虚拟教室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活动,包括内容演示、答疑解惑、布置作业、考试评分等,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平板电脑随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电脑与学生开展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课程内容,参加课程测试,提出有关问题,参与课程讨论。学生的作业情况和任何疑问,可以随时被转发到其他学生的电脑上,课堂互动十分方便,与在教室面对面交流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实验室,教师也不用亲临现场指导,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启动视频会议系统,教师就出现在屏幕上,解答学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在新加坡高校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师资力量强大
新加坡政府和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的培养,这也是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教育信息化规划实施的同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同步落实,所有在岗教师都要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政府对高校教师信息技能有严格要求,教师每年都要接受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合格才能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高校也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免费的信息技术培训,教职工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信息技能,掌握最新的软件操作方法。同时,信息技术企业、研究机构和信息专业技术人员也为高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相关培训。在新加坡,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具有很高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软件功能,并将它们熟练地运用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推动了高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
四、新加坡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高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入融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典范。新加坡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对于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走适合我国实际的高等教育信息化道路,具有积极意义。各级政府统筹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深刻领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别是高校信息化的重大意义,以规划为导向,结合地方实际,加强统筹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落实。高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将信息化建设纳入高校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健全完善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整合信息化资源,建立由学校统一领导、各级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信息化工作机制。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教学环境信息化,全面提升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化水平。要加强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紧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中广泛应用。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高校信息技术建设,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
五、提升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依托信息能力建设项目,提高课堂整合能力
近年来,教师参加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培训项目、2014年吉林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各个层面对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信息素养,而且学会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学生在网络或移动学习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合作的指导策略与方法,提高了技术解决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常见问题的能力,全面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等资源,这些都为以后的学科整合打下坚实理论与技术基础。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个表面特征,在更深层面上,它涉及现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或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从而使信息化教学表现出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都应以服务于课程、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
三、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齐市区域经济建设的促进
东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东北文化在华夏文明中不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核心,与孔孟时代所产生的精英文化不同,东北文化在农耕文明时代相对比较落后,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结合华夏文化的产物,同时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建国初,是全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东北经济增长逐步衰退,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势必要发展文化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好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才会更加迅速。外语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产业是搭建文化和经济的桥梁,通过与国际接轨,利用东北特色文化吸引海外资本投入,同时将东北文化传输到海外,以文化建设为基础,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国外优秀文化引进东北区域,外语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充分了解国外文化的风俗习惯,才能吸取其文化中的优点为己所用。加大外语教育的普及也是将东北文化向外传输的重要途径,对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实现外语继续教育服务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增长。为促进经济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齐齐哈尔市重视文化服务产业人员的素质提高,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齐齐哈尔市商务局的数据统计:2014年,在消费市场萎缩的不利形势下,我市商务系统上下齐力,完成了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4亿元,同比增长13.5%。万力皮革城、国际五金建材城、居然之家等项目建成运营,北方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出台电子商务发展意见,成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协会。启动绿色食品推广服务中心建设。限上企业增至110户,推动消费品市场取得长足发展。务实招商,实际利用内资、外资位居全省前列。对外贸易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值9.9个百分点。
三、齐市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的环境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以齐齐哈尔为代表的东北区域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很多环境优势,首先东北地广物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文化消费上的投入大大增加,为推动文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其次,东北具有先天的区域优势,与俄罗斯比邻,贸易出口量大,交通便利发达,有着良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来源,为文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再次,东北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多元的关东文化,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积淀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者前来参观,大大促进文化服务产业发展。此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东北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东方小巴黎哈尔滨、滨城大连、鹤城齐齐哈尔等都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文化在推动东北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齐市服务产业发展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由于齐市经济水平较低,对文化服务产业建设比较落后,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文化服务产业发展得不到有效提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与国外文化对接上缺乏外语专业人才,外语人才匮乏现象严重〔3〕。另外,在外语服务上,齐市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外语教育普及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外语服务文化市场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外语教育的不完善导致无法有效的将文化服务产业转换为经济效益,外语人才的缺乏使东北文化无法走出国门,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无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诸多问题的存在也说明外语教育在服务文化服务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改善和转变外语教育情况,将有利于将东北文化在国外的推广,促进齐市乃至东北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