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18:25: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选定科学的物理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规律的复习,归纳各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熟识基本物理模型,并通过练习完成对基本概念的辨析理解、对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
2.注重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外推法、等效法、对称法、理想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要认真领会并掌握运用。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重点、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4.用记图方式快速做好笔记,整理易错点,并经常性地针对笔记进行“看题”训练,掌握重要物理规律的应用。如:动能定理的应用、用图像法求解物理问题、极值临界问题的分析研判等。
二、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高中物理复习
1.让学生经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过程。
高考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也就无法形成能力,方法是构成能力的要素,没有对方法的掌握根本谈不上能力。要通过高考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知识、建立知识结构、牢固地记住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用科学方法迅速抓住问题实质,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要达到上述目标,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手段。因为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因此思维导图可以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从全局到细节都很好地把握,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思维导图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明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用图表的形式把思维的过程可视化表象出来,从而促进思维过程更全面、更系统、更高效。
那么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呢?首先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连接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枝,然后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分枝,再连二级分枝和三级分枝,依此类推;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绘图时尽可能地使用多种颜色,使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创造性思维增添能量。
复习中可采用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每个章节学生自己画出物理概念、规律及其之间区别、联系的思维导图。对于每一章或一个单元后,学生可以共同总结、完善思维导图。也可以把讨论过程制作成思维导图,这样第二轮复习时,学生不仅对本章、本单元的内容了然于胸,而且当时的复习过程也会历历在目。教师要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讨论,善于改进、扩展自己的思维导图。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着许多物理问题,教师要注重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描述,形成原始物理问题。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较好地提高自己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因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应该与什么物理知识发生联系,应该用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采用什么物理模型解决问题,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学生对问题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虑,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进行抽象和概括、推理和联想,并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迁移,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1.加强对基本仪器使用的规范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一、 幼师数学教学现状
幼师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在学习上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上课时听就懂,跟着教师来做就会,但一到自己做就错。这一现象反映出,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与命题框架,只是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命题与规律,甚至只是机械性地模仿,对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的理解,这样,学生学到的数学基本知识比较零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没能形成知识网络,在知识提取与应用时表现出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数学思维能力低下和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幼师数学与普高数学的内容设置是一样的,也是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各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它们纵横交叉、联系紧密,呈现出点连成线、线构成面、面结成网的立体交叉的知识体系,并且还体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就必须和整个知识体系结合起来理解,在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再来理解这个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就比较容易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采用层次化、网络化的综合表征,可以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更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及应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存储呈现层次化、网络化。
二、 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
通过研读托尼・博赞先生 (Tony Buzan)的《思维导图》一书,了解到思维导图又叫思维地图,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述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的一种图形技术,是人脑放射性思维的表达,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是开发大脑潜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运用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快速增加知识的累积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知识间的彼此联系,使知识不再孤立,而且知识分层储存,条理分明、清晰、可视,知识的提取将更加方便。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存储和提取的问题可得到解决。另外,思维导图技术充分发挥了左右脑的功能,通过文字、色彩、图像、符号、编码、多维度等来加以修饰,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习之中,就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思维导图和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引入教学领域以来,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灵活交互的特征,在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项目中发展迅速。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普及应用思维导图作为他们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将思维导图作为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中小学教师要求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学校使用的教案,也大部分应用了思维导图。
尽管有许多教师和学者对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数学学科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究仅局限于复习课中,而关于幼师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尚无人论及。
三、思维导图与数学教学
(一) 思维导图及其特点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 在1970年代初期所创。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又被译为心智图、脑图、心灵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于Tony Buzan 1970 年提出。它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性思维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是人脑放射性思维的表达,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它具有强大功能,它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
思维导图有以下五个特点: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可以用分支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充分利用图形等形象化技巧。
(5)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东尼・巴赞创造思维导图初衷是为了改变传统的记笔记方式,但思维导图的作用和威力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断被显现出来。思维导图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人们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激发联想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笔者把思维导图在各领域中的用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如图所示,其中对本研究有利的用途做了标记。
由思维导图的特点可知其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如果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幼师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智力潜能,能改变过去单线思维的状态,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建构生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使学生能把新的知识增长点方便快捷地完善在已有的知识网络中 。
(二)思维导图与认知理论
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使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联系, 新旧知识发生相互渗透,新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新意义。认知心理学认为, 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是由反映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复杂的概念结构系统构成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超越了有关知识的分类, 有利于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学生自主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终点。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将新的数学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的图式和形成意义建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促进高效、优质、有意义学习的有效策略就是在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己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连接。教师需要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供一种认知图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融会贯通,形成能力。
研究表明,把知识和思维过程图形化表征的思维导图就是建构主义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工具之一。它作为认知结构的一种可视化表征,通过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思维过程显性化,以图的直观对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加以定向与引导,使学生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从知识之间实质性联系中找到同化、吸收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促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的整合,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提高学生将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内部表达的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它形象表达知识内容。
四、“四次构图”教学模式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根据思维导图工具与幼师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特点,把思维导图与教学活动整合起来,设计了在幼师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的新教学模式,称为“四次构图”教学模式。
(一)“四次构图”教学模式的步骤
本模式的教学活动安排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其中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探究加工评价”四个环节。对“四次构图”的具体详述如下:
1.课前预习――第一次构图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三维目标、教材和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写教案,使重点难点知识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很容易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与结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也更加得心应手。
在教师确定该课主题后,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要绘制引导学生预习的思维导图,例如,在讲授《函数的概念》时给学生的预习引导思维导图如下: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阅读教材并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把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标记下来,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第一次构图,该图可以探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初步建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重点讲解学生的第一次构图时遇到的问题或疑惑。
2.问题探究――第二次构图
由前文的理论基础分析可知,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教师利用绘制好的思维导图或课堂上重新绘制相关思维导图对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回顾,进行重点讨论,并适当延伸与扩展,目的是启动旧认知结构,既巩固旧图式结构,又有利于吸收新信息。接着,利用思维导图设置问题情景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而思维导图中大量的可视化元素有利于情境创设,可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导入新课时使用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思维导图方式,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学生经过问题探究,对本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第二次构图,本次构图主要是在第一次构图的基础上进行首次完善与修正,从而解决在第一构图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
3.知识迁移――第三次构图
在学生已经完成本节主题的基本知识框架的建构基础上,教师接着分析讲解例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迁移,把新学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当然,在知识运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学生从知识运用中,对本课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讨论,进行第三次构图,本次构图是在前两次构图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完善与修改。在小组合作构造思维导图时可以帮助小组成员理清知识脉络,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提出解决方案。合作学习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请每个小组汇总各组员的意见和老师的建议形成相应的小组思维导图作品,让各小组汇报和展示本组的思维导图,并对其展开评价与自我评价。
4.课后反思――第四次构图
正如杜威所说,反思使我们对经验进行批判性、多种的、公开的考查,使我们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联系起来,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都联系的网络,而且这种经验具有回归性,即这种经验一旦形成,可以用于指导实践。因此,课后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进行总结与反思。教师应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并对教学过程中有遗漏部分或未能达成目标的地方进行反思与改善,进一步改进教学。学生也应该总结自己的课堂收获,并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应该改善的地方,然后进行第四次构图,把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知识体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增长知识网络,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
(二) 本模式的优越性
“四次构图”教学模式在信息传递、信息组织、师生角色、学习方式、智能开发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分析可知,基于思维导图的“四次构图”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越性: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模式的整个过程一直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在四次构图中,从目标的确定,主体要素的选取、图形的构造,层次的布局等等都是由学生主动完成的,而不是传统的对教师灌输内容的被动接受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促进了学生的“学”。
(2)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图形化、多色彩以及具灵活性的思维导图能使信息形象具体化,可视化,而且思维导图的绘制具有一定的游戏与娱乐性质,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3)有利于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模式中信息组织的形式是结构性的,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四次构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方位地理解这些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思维导图以其图示化、网络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将琐碎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有利于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试验在幼师班中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对实验班实施“四次构图”教学模式授课,非实验班按原有教学方式授课。
经过试验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对记忆性为主的题目解答有一定的优势,对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题目的优势则更加明显。特别从主观题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作出的答案思路明显的清晰,能够很好地抓住问题的要点来回答。尤其对于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实验班学生的回答就更具优势了。
(作者单位: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东尼 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李小鹏.像天才一样决胜高考――思维导图学习法精华版[J].求学,2007(12).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最为困难的是对课堂知识点中的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将这些知识点,尤其是将教学重点内容有机地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到具有实践意义的事例中,让学生可以从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中,通过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了解数学的实践意义,从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应用性目标的。
比如,结合苏教版八年级数学轴对称的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张纸,让邻桌的两位学生先任意绘制或者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彼此对对方的图提出关于对称点、对称轴、角、线段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互相印证加深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寻找轴对称的物体和图像,并绘制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从课堂出发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概念的特性、规律,可以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使课堂学习打破老师教、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注意对知识点实践性地观察和思考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习了解教学重点,更要加强对教学实践的深入观察和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将教材中的实例、习题、阅读材料反复学习也仅仅只是熟读书本而已,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一群书呆子和考试状元,而是要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观察思考之后举一反三。这种拓展性的思维训练会对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也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理念。
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时有这样的例子: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植树点在距离学校为15km的山坡上,一部分老师骑自行车出发40min后,另一部分师生再乘坐汽车出发,然后全体师生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速度的3倍,求自行车速度。如果设自行车的速度是x km/h,那么学生不光要了解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的过程,还要通过更深入的学习求出原分式方程的增根,并对其进行检验。这样从一个知识点出发了解更多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去思考、观察、求证题目中蕴含的其他知识点,而这些方法能成为学生解决其它类似的数学问题的基础,使学生能从观察和思考中找到实践的方法,从而使数学知识更具应用性。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符合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中职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学习能力有限,耐心不足定力不够。
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德育仍然沿袭传统的封闭课堂教学模式,这必然导致学生上课热情不足,睡觉率高,老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拥有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再加上学生的性格、智力和认知方式的差异。这就要求德育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多彩性。任务驱动型德育模式是教师提供一个精心设计的情境,在学生参与情境并不断推进情境过程,使原有的许多纵向的孤立的知识系统发生横向联系。使学生在该教学情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各种层次上的发现问题、实践问题和培养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德育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任务、攻克任务、任务反馈、课堂评价。
(一)任务
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巧妙地整合教材资源,以此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和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德育第二版第一册》中第一课职业伴随人生时可选择《大国工匠》人物视频资料,从而抛出工作任务,让同学们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查看书本,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一工作任务的实施了解自己未来从事的岗位和即将学习的职业技能,通过视频超强震撼力和感染力建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扎下职业道德的种子,坚定学习信心。又如学习第二册《经济与政治常识――聚焦货币和商品价格的奥妙》中商品货币内容时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等地调研商品及价格,多渠道收集展示各种形式的货币,在班内举行商品特卖会,让学生体会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同学们体会到家长赚钱的不宜。
(二)攻克任务
教师任务后,各小组领取任务,合作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希望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能力,拓展中职德育课程的宽度和深度。同时教师在的任务中还应引导学生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各种问题例如:思维导图的应用、数字逻辑推理、电脑技术、总结概括、阅读演讲能力、与人交流合作、体验分享等。
(三)任务反馈
学生攻克任务后,需要进行成果的展示,即任务反馈。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可让学生说明他们攻克任务的思路和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可为其他小组成员提供更广阔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自行总结、提取出在任务攻克的过程中,是否有尚未解决的问题或困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政治课上老师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略对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政治课枯燥、乏味、沉闷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由此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那么如何让政治课高效起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方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才能产生探究和学习的动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源于教师的启动。像“今天我们开始讲……,请同学们翻开书”“昨天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来学习……”等这样的课堂开场白是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样势必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课亦始,趣亦生”。例如在学习《神奇的货币》时,我借助多媒体展示黄金、白银、中国古代铸币、当今世界各国纸币的图片同时,背景音乐中响起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中对黄金的描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热情高涨,这就为课堂的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以“学”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说到:“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下自学、讨论、争辩、展示,让学生进入主动、积极学习的场域中,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互动中构建知识,培养能力。
因此,教师必须事先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关键是给学生预设思维与表达的空间。例如在学习《财政的作用》时,我精心设置了三个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导思――讨论――总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财政的作用。整个过程中除了适时给一些学生提供引领和指导外,我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讨论交流及其表现。
总之,我们要建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领悟,绝大部分学习的事情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适时点拨追问、肯定激励。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学生的“学”为归宿,是构建高效政治课堂的关键。
三、尊重学生,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工作中,经常会听到身边的同事抱怨:学生难教、难管,成绩差的学生上课不是讲话就是睡觉。遇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可能会讽刺、挖苦学生,有的还可能体罚或暴力对待学生,这些做法是对学生人身权利的一种侵犯,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受到如此“待遇”的学生,或厌学、或讨厌老师,甚至有的会与教师发生语言、肢体上的冲突。但无论哪种情形,都是不利于课堂教学的,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教师对“不安分”的学生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把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安稳的坏典型。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讲究点方法。记得有一次在学习《文化对人的影响》时,班上有位叫王超的同学不认真学习、做小动作,我在看着他的同时,顺势说到:“优秀文化影响人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如果你不积极主动接受,哪怕你有超强的能力,其影响力是微乎其微,是这样吗?王超同学!”他红着脸点点头便认真参与课堂学习。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因为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吐露心声。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政治课堂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富有激情,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教师对教学的激情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当教师站在课堂上的时候,应该是满怀激情的,用激情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欲望。比如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理解,引发兴趣,从感官角度上看,还会由于变化的刺激提高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再比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都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只有教师兴致勃勃,学生才能兴致勃勃。
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乐观、自制、宽容和诚意等良好的情感特征;要具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和技巧;要设法保持对上课的新鲜感,不能墨守成规,老调重弹;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处在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永不满足于现状;要做到更好,每天都是新的尝试、新的开始、新的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富有激情。教师富有激情是构建高效政治课堂所必须具备的。
鲁教版的高中地理知识,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水文、地质地貌)、人文地理(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口、文化、旅游、区域、区域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体现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人文地理占有的内容呈上升趋势,其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且人文地理在回答时,答案要点不易把握,不容易得到分,这就导致人文地理常常关系到地理考试的成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习人文地理的效率,从而帮助考生拿到更多的分数,下面就我个人的经验,进行总结,谈一下个人的策略。
一、基本内容——少讲多练。
人文地理需要记忆的内容特别多,很多老师都对此感到头痛,一碰到教研活动,老师大多是讨论人文地理的传授方法。课堂是整篇去讲,下课让学生记,还是上课讲一会,让学生背一会,到底哪一种效果好,不得而知。我认为,人文地理的内容多而琐碎,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好记。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有方法的,同样人文地理也是有很多办法的,关键是要求我们教师认真思考,认真总结,不断进行交流,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好的办法。
对于人文地理的基本内容,我个人采用的是少讲多练。一节课45分钟,我基本是这样分的,5分钟学生自学,用15分钟讲解,10分钟记忆,15分钟当堂训练。根据不同的内容,自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学习可持续发展的3节内容,因为内容较少,5分钟可以让学生看书。学习工业、农业等内容较多的,学生可以结合学案自学,完成基础知识填空。15分钟讲解重难点、易混点、考试考点,把知识条理化,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点,以便处理综合问题。剩下的时间就是记忆、练习、检测,当堂课学习的内容,争取当堂课掌握。检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1.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几个填空题,几个选择题,几个小问答题;2.同位互相提问,互相检测;3.一题或两题综合能力较强的综合题,即检测当堂的知识,还能复习以前的知识,更能把知识给串联起来,提高综合能力。
少讲多练是真正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地学进去,只要学生学进去了,效率是不容置疑的。少讲多练才能把老师从课堂解放出来,但是,备课要花一定的功夫,这能很好地反映一位老师的综合素质。
二、重、难点内容——引导分析。
人文地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上课把知识点画出来,让学生背会,考试就没有问题了。这只是片面的看法,多背书,对人文地理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不理解的死记硬背,只能应付一下简单的考试,要面对综合能力超强的高考,肯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把重难点内容给讲解清楚,分析透彻。
我对重难点的内容是采用——引导分析,一步一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渐渐地把学生的思维给调动起来,活跃起来,最后能彻底透彻地独立理解分析重难点。比如,在讲解《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先设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接着投影有关鲁尔区的材料和图片,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对应分析,得出结论;第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先投影五大工业模式图,在给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每年的从业人数、产值,再给出一些污染图片,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出现什么问题。第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我以徐州的传统工业区为例,给出解决徐州工业区的一些措施,适当地进行分析,然后再让学生套到鲁尔区,这样进行问题的转移,学生易于接受。最后在把思路给顺一下,兴起的原因——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对于传统工业区分析的思路是一样的,一句话,学生就会分析中国东北工业区,美国五大湖沿岸工业区等等。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灵活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也会从中收到很多益处。
1.案例教学法。有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尤其是身边的生活实例,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对问题的理解就更加快速、彻底。比如讲解《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学生知道概念,但是不理解概念,怎样运用。我就设计许多案例,如中国人口多,如何解决?中国资源是地大物博,如何让资源持续利用下去?在利用一些资源时,产生了一些污染,针对水污染,我们怎样做?针对大气污染,我们怎样做?学生对这样的案例很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进来了,效果可想而知。当然,学案的选择,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不能老用一些旧的案例,而且的案例要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好的案例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2.学案导读法。针对一些简单易学的内容,可以用这个方法,也符合人文地理多背多记的特点。比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我就是设计导学案,里面包括基础知识填空,知识提纲,知识链接,考点讲解,例题精析,检测巩固,这样几个环节,一堂课,学生自学,可以讨论,可以咨询,学生完成得很好。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真是好样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怎样使学生充满学习的激情,获得最大收获,导入课题是很重要的一环。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精彩导课不仅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能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信息,使原有知识在新知识中得到延续、发展和提高。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其鲜明的特点,规律、原理性强,涉及面广,与生活联系紧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等。正因为此,所以物理的课堂导入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方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搜集、总结出一些实用有效的物理课堂导入方法,供同仁们评析、参考。
1 开门见山
这种导入方式简洁明快,直奔主题。节省时间,学生直接获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内容,直接目标明确,心中有数。如学习《密度》一节,可以这样导入:生活中我们常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有道理吗?铁一定比木头重吗?(学生疑惑,相互讨论)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密度。了解了密度知识之后,同学们就会云开雾散了,也就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好多问题了。
2 生活实例导入
这种方式贴近学生,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而又易于理解,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离自己很近,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涵。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时,老师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学时,停止用力踏脚踏板后,自行车会立刻停止前进吗?(学生回答:不是)会怎么样呢?(有学生回答:自行车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慢慢停下来)运动员百米赛跑到终点时,会立刻停下来吗?(学生回答:不会)为什么?(学生疑惑)几百年前英国科学家牛顿就给出了答案。让我们沿着科学家探索的轨迹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3 问题导入
提出一些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疑问,使学生因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杠杆》一节中,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入: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撑起地球。可以吗?给学生展示“现代版曹冲称象”,为什么小小弹簧秤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他们都用到了杠杆的原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4 情境导入
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一改教材的呈现方式,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感受,从而受到激励、鼓舞,启发联想,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更容易进入状态。如《磁生电》一节中,不妨设置这样的情景:老师扮演奥斯特,让时光重回到19世纪20年代……1820年7月21日,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老师)走进新闻会主席台,下面坐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物理学家(学生)。奥斯特学术报告──电流周围的空间存在磁场。老师采访各位学术界精英,有何想法?几个同学分别表达心情。其中一个同学说:“电能生磁,磁能否生电呢?”老师肯定:“你们具备了科学家的头脑。”有些同学提出想通过实验亲自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老师投其所好,顺水推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看班里有多少个法拉第。
5 实验导入
用小实验引入课题,为学生创设熟悉而又新奇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进入新课的教学内容中。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整节课的效益。如《大气压强》一节,老师可以先做一个水杯倒置实验。给水杯中倒满水,用一硬纸片盖在上面,用手轻压在上面,然后倒过来,口朝下。问学生如果手离开会怎么样?有学生说水会流下来,然后给学生示范,并朝各个不同方向。学生惊讶。还可以再做一个试管倒吸的实验,进一步吸引学生。其中的奥秘与我们生存的大气有关……
6 故事导入
选取一些轻松幽默或惊心动魄的故事,通过讲故事,铺陈渲染,绘声绘色,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急于寻求其中疑惑答案,使学生在释疑中学习。如《运动的描述》一节,老师可以先讲这样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正在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边有一个什么小玩艺儿正游动着。飞行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顺手把它抓了下来。飞行员一看惊呆了,原来是一颗德国发射的子弹!(学生惊讶)同学们要想拥有这样超强的本领也不难,学过运动的知识之后,一切皆有可能!
以上这些导入新课的方式只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的一部分。总之,一节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在导课这一环节,一定注意不能冗长,一般2~3分钟为宜。在导入新课时,要针对不同的课型、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入,要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出课题,展示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题学习中,由被动的学习转而成为“主动、探究、发现式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成为“乐学”者、“善学”者、“博学”者。
“学生学知识中,养习惯提能力”――学生时代重在培养习惯;
“无时无刻都在想如何帮到更多人,是很‘自思’的爱,这种爱让团队快速成功、长久成功!”――把“爱”做成习惯,想不成功都难! ――以上是智新超越教育首席架构师耿军的名言!
他24岁就成为国企中层干部,27岁下海创业,第一次创业赔得身无分文,没钱给孩子看病;第二次创业千万身家,风光无限;第三次创业赔光了所有的钱,负债百万;这一次他创立“智新超越”找到了真正要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
从老板降级成普通员工
耿军最初在河阳集团工作,不甘平庸的他24岁便成为最年轻的中层干部。此时,工厂进行改革试验,准备把其中一个车间承包出去,耿军毫不犹豫抓住这次机会,果断承包下来。由于他年少气盛,加之对当时产品的误判,第一次创业性质的工作宣告失败。
之后,耿军降为普通员工。心理的落差,驱使他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在耿军的意识里,经历失败必须重新站起来,这种执着的性格,也是他今后创立智新超越的内生力量。
第一阶段――成功因素:勤奋,尽心尽力;失败因素:心高气盛;爱的层级:自己。
无钱给女儿看病,曾想轻生
1997年,耿军在电视上看到王小丫的《供求热线》节目,介绍“动态画”觉得是个商机,决定停薪留职下海创业,筹借了3万元钱,做起了“动态画”的生意。但是没有市场,根本卖不掉。当时他去外地推销产品都是住三块钱的旅馆,火车票钱都是媳妇借的。“创业时连女儿满月酒的钱都花了”。
一个冬天的雪夜,女儿高烧肺炎,兜里连300元看病钱都没有。那天晚上,他走到了河边,突然萌生了轻生的念头,但是依稀听到内心有个声音说:你的努力会有回报的。想起家人,放弃轻生的念头,跌跌撞撞回到家中,几乎是用头撞开了门,倒在床上默默流泪。
第二阶段――失败因素:盲目跟风,创业,仅有热情是不够的;爱的层级:家庭。
自己发明了项目,两年赚2000多万
2000年,耿军接到亲戚的电话,要他去长沙帮忙做生意,他带着两幅动态画,踏上了去长沙的火车,结果一下车,就发现手机丢了。走投无路的耿军突发奇想,何不发明一个“防盗手机套”,小偷打开就可以报警。他找到做无线电通讯的亲戚,用了一个月时间研发,成功做出了“防盗手机套”,并申请了专利。
产品研发成功后,为了打开销量,耿军在杂志上发表了《手机丢失后的商机》获得36元稿费,引起很大反响,订单源源不断涌来,当时团队的两部电话,每天100多个订购的电话,一个手机套卖200多元,生意火的不得了。
公司员工父母有病、孩子上学、家里盖房,公司都有补助,当时的十几个员工都给盖了房子。耿军出差给母亲买东西,员工的母亲都有。当时刚流行保暖内衣,员工每人发一套。为了安排员工家属就业,还曾开过饭店。因为业绩好,企业经营迅速,移动公司还去考察企业制度和文化。
团队不离不弃的真正原因:把爱做成习惯时就成功了,这是团队十人跟随十年以上的秘密。
第三次创业,赔掉了这两千多万
2005年,正是耿军最辉煌的时候,几千万的身家,儿女双全,盖了别墅,他想过提前退休,过了5天的退休生活后,他决定树立一个新的目标。扩大业务,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去了广州“白云皮具城”寻找新的项目。
当时广东地区“飞车党”抢包现象很严重,耿军来到深圳的第一天就看见一个漂亮女孩被骑着摩托车的抢了包,女孩去追,却被后边驶过来的车撞飞了。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耿军决定研发一款防抢防盗包。在深圳保安,研发时间用了一年,申请了专利,产品准备上市捞金,却低估了中国山寨的能力。这款防盗包被各种山寨,各种打官司,因为同行业间的恶意竞争,甚至每个包卖出了3.98元的价格。2006年-2007年,耿军一直坚持这个项目,他花光了之前创业积累的所有财富,只能去借贷,开始了负债。
这次事件之后,他总结出一个字“撤”,在冲不出去的时候,要停下来想一想。他去借钱,准备给员工发遣散费,根据工作年限,从6000-2万元不等。但是员工却没有离开的,要跟老板共患难。
第三阶段――成功因素:小聪明―― 借势借力 ;失败因素:盲目扩张 不聚焦;爱的层级:团队
负债200万,考察半年,决定做“教育培训”
结束了“防抢防盗包”的生意,负债200多万的耿军停留了半年时间,他考察了很多项目,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厦门接到一个传单,是一个关于“记忆力”的讲座,身为人父的他好奇地去咨询。一番了解之后,他发现“记忆力”这个词未免被神话了,单靠它并不能够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但中小学生培训市场让他发现了“新大陆(13.71,-0.02,-0.15%)”,因学习压力大而造成26.2%的学生有自杀倾向,这个数据深深刺痛了他。抗挫折性差、学习没兴趣、学习没方法、习惯难养成、网瘾、不懂得感恩等问题“折磨”着广大学生和家长。耿军拜访了国内多位知名教育专家,并组织十余名专业老师到各机构学习,期间得到清华大学新生导引师蒋新官、清华外文系教授蒋隆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养成式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等二十余名业内专家的鼎力支持。特别是在研发和实践智新超越的教育体系过程中,原团队十个人的孩子和家庭因这个“好习惯养成体系”而越来越优秀,最后这个凝聚力超强的团队决定把“好习惯教育”作为终身事业。
智新超越课的独特魅力
智新超越教育机构,被称为快乐的好习惯播种营。以中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为主,通过兴趣激发、脑力开发、习惯养成三大体系课程,在不做一道题的情况下,帮助孩子成绩提升、快乐成长。
智新超越研发出以“欲渔”理论为核心的好习惯养成体系,“授之以渔更要授之以欲”的思想打开了好习惯教育的新局面,让全国万名学子受益;
“欲渔”理论支撑下的好习惯养成体系,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兴趣激发【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脑力开发【给予科学的学习方法】、习惯养成【数据量化跟进】。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为进入社会后的良好处事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预习”是培养“做事有计划”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是培养“专注更易成功”的习惯;“错题本”是培养“有错就改、进步更快”的习惯。
特别是“天籁之音”课程,通过找到亮点,激发兴趣,迅速让孩子建立自信,解决好习惯养成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在智新超越“天籁之音”课堂上,老师让孩子们大谈兴趣。想当科学家的,数理必须出类拔萃;想做环球旅行家的,学好外语才会畅通无阻;爱看电视剧的,语文棒才能写出引人入胜的剧本……接下来就是因材施教了,创新型思维的三大方法、大脑储存英语单词的十二种方法,思维导图等先进方法纷纷上阵,全方位塑造优秀的孩子。
2012年,智新超越走进校园,主办了118场教育主题的公益讲座,在河南孟州育新小学、安徽阜阳成效中学、云南昆明重点小学等学校,开展了好习惯养成系列公益课,培养和影响数十万余名学生和家长。
到2013年,智新超越教育成功开营39期,培训学员2万余名,其中获得国家智优培训师资格认证师资达300多余名,全国开设130家分校,形成由5名清华大学教授、20余名资深教育专家、50余名高级培训师组成的凝聚力超强、敢于创新的师资队伍。
耿军回忆,智新超越从筹备到运营,从成长到壮大,已经五年了。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稳定的产品研发体系、先进的市场运作体系和科学的运营管理模式,智新超越已经从中小学生好习惯研究与实践领域,扩展到大学生就业创业好习惯研究与实践领域。耿军坚信,从事好习惯养成教育将会给中国的孩子们带来终生的财富,实现“我的梦――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第四阶段――成功因素:智慧,积福积德;爱的层级:社会
情系习惯养成,梦源中国教育。对未来的智新超越,耿军充满自信:将牢记“让好习惯成为家庭快乐的源泉”这一神圣使命,不断探索,不断飞越!
北京智新超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液晶教学楼4200厅
邮编:10008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06-03
目前,各高校每年度都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讲课大赛”、“听课评教”、“观摩教学”等诸多示范性教学活动。在教学质量筛分、对比与评析的过程中,诞生了大量的优秀示范课例。笔者对这些课例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从中提炼出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五大优秀元素”,以期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逻辑流畅,思路清晰
教学的有效性在于逻辑性,而教学的逻辑性是教学的内在美,也是教学的核心生命力。对于优秀课而言,最明显、最深切的一个体会就是“清楚”,即目标清楚、主题清楚、过渡清楚、表达清楚。而这种“清楚”的本质就是教学具有良好的“内在组织性”,即教学内容的顺序、层次、系统符合逻辑规律。因此“逻辑流畅、思路清晰”是高校优秀课堂最鲜明、最重要的典型特征,也是高校优秀教师所具备的一种独特品质。通过反复对比分析,发现高校优秀课教学逻辑的“流畅练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每节课都会涉及到若干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优秀课在做教学点安排时,并不因循教材上简单机械的自然顺序,而更注重教学点之间的内在逻辑顺序。(2)教学点“相对独立”而不是“孤立”。每个教学点都是相对完整的整体,按照“引出课题――展开分析――归纳小结”的基本思路进行,中间穿插提问或讨论均为每一环节服务,步步为营,缜密清晰;而且各教学点之间按照一条主线一拉到底,没有“东一锤子,西一榔头”的拼凑感。(3)承上启下,过渡衔接。教学中两个紧密相连的知识点之间都设计一个很好的“链接点”,通过这个链接点的桥梁作用,自然地将两个知识点串接起来,过渡轻松流畅,没有突然“冒出来”的生硬感与突兀感。(4)完整性与对应性。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有头有尾、有始有终、首尾呼应。(5)语言表达具有良好的形式逻辑。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广泛存在着“因为,所以”、“如果,那么”、“首先,其次……最后”等鲜明的逻辑外在形式。
二、情真意切,激情飞扬
一堂课精不精彩、能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仅仅依靠逻辑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具有热情与引导力,是否具有激情与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氛围与教学的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激情“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体验是听物理系关于“霍尔效应及其应用”的一节课。由于是大学专业课程,需要学习者具备深厚的物理学基础理论背景,对于非物理专业背景的听众,理解和接受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在听课之前,已经做好了“打瞌睡”的准备。然而,在听课过程中,听者自始至终却丝毫没有睡意,一直精神百倍,感觉被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牵引着、鼓舞着,“心甘情愿”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卓有兴趣地捕捉教师的一举一动。笔者在课后回忆、反思与斟酌发现,在此堂课中,最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摄魄力的不是教学内容的吸引度,而是教师教学时激扬的热情、澎湃的激情、震撼的豪情,感染着听者、牵动着学生,这也恰恰是教学激情的魅力所在。黑格尔曾说过:“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教学热情是最具说服力的雄辩家,因此,“激情飞扬”是高校课堂教学又一闪光的“优秀元素”。对于高校中不同的优秀教师,情绪感染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共性特征。第一,语言起伏,抑扬顿挫。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述方式上往往表现出若干特点:语速适中,不紧不慢,缓中有急,急中有缓,依情绪而变化;声音果断,气势如虹;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另外,往往设有大量的短句排比和叠加词,讲起来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第二,手势引导形象到位。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知道巧妙地利用肢体语言,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手势,形象到位、准确传神,明显增强了教学的感召力与引导力。第三,目光传递精妙传神。教师讲到关键时,讲到“投入”处,眼睛会巧妙地传递信息,“眉飞色舞,眉目传情”,而这种眼神的交流,无形中将课堂氛围又一次推入。
三、巧用设问,提问互动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引导的过程。持续讲解式的分析或连续缺乏互动的叙述,即便非常精彩,也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填鸭感和疲劳感,思维卷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快速下降,课堂参与热情也逐渐冷却下来,课堂往往会陷入一种被动、疲沓、无生机、无活力的消极状态。优秀教师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设问”和“提问”两种策略,巧妙地解决学生连续听讲的心理被动问题。例如,在导人教学环节中引出课题时,有意识设计一连串与待讲内容密切相关的设问,不仅轻轻松松地切人课题,而且让学生不由自主追随教师的思维,使整个课堂节奏积极而活跃。另外,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许多优秀课的一大鲜明特色。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对于许多高校优秀教师,无论是有意识地设计或无意识地经验惯性,课堂中无一例外都包括大量的设问与提问,因为设问与提问“是增强师生沟通,加强学生思维卷入的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总结众多的优秀课例,教学中的设问一般设计在课堂导入、教学点之间的过渡衔接、新课题的引出以及课堂结尾时悬念的设置等处。而提问一般都设计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尤其是对于重点内容的分析、巩固与强化,有时也用于新课题的引入。对于良好问题的设计,典型的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具体情境分析型。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事实性情境或案例逐步分析,得出或验证巩固某一结论。第二种为逻辑上相互嵌套的连续提问。通过由浅入深、层层设问、步步追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优秀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时多以“为什么”型的问题进行引导,很少有单纯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启发性。
四、生活转化,朴素真切
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就是突破“专”的问题。而高校专业课教学,学生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师讲得很流利、很顺畅,
也很津津有味,学生却“听不大懂”,所以“清楚而不明白”往往就成了专业课的一大“特色”。而许多高校优秀教师,尤其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就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个问题。他们在讲抽象深奥的专业内容时,没有艰难晦涩,没有博大精深,而是通俗简约,朴素浅显,形象易懂。通俗点讲,就是“将复杂的事情搞简单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主要在于这些教师摒弃了用“术语解释术语”的习惯模式,善于将教学内容做“生活化”处理。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知识不是生活的纯粹剥离,也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独立体”,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割裂。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高校优秀课堂“回归生活世界”的策略一般有:第一,生活化的语言。自然平实,交流互动性强。第二,生活化的实例。教学中使用大量与生活、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实例,具体形象、朴素真切,丰富充盈,非常好理解。第三,生活化的类比。例如,有教师在讲三大产能营养素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就巧妙地利用“电磁炉烧水时,自身也需要额外消耗热能,而且不同品牌的电磁炉自身消耗热能的多少不一样”进行类比讲解,形象到位。独到巧妙的类比,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由于“听得懂,有意思”,学生听课情绪盎然,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但是由于这种“生活化处理”依赖于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无形中就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丰富生活阅历,不断挖掘生活中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教育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91.72;TH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147-03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为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英文缩写,其是充分利用计算机“计算数值与处理图形”的能力,扶助工程技术工作者展开产品分析以及工程设计,进而实现理想中的目的。当下,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然日趋成为“工程设计业”的新技术背景下进行产品竞争时的必备工具,并且,其发展及应用水平亦日益成为衡量工业现代化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关键性标志要素。
目前,已由初期的只有数值计算及图形处理功能的CAD系统发展成为智能CAD系统(ICAD)(Intelligent CAD),其为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系统。由二十一世纪起,ICAD技术具超强的功能及发展方向,且凭此来提升制造业面对市场变化时迅速响应能力。
由设计专家们所系统完成的、以智能CAD(ICAD)为代表的智能活动。此系统能够对某领域里专家所设计的系统全程进行模拟,利用某知识领域符号的推理技术,对某特定问题进行处理。此系统将“计算机绘图与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有机结合,让计算机可以对“分析性能、方案决策”等常规设计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设计效率因为取得计算机支持,进而有了极大的提升。
1、CAD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计算机性能持续增进,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智能化、普及化”的信息处理环境,推进了CAD三维技术向“智能化、规范化、集成化”趋势发展。
1.1 规范化
规范化也就是标准化的的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于:规范化的“数据交换格式、数据模型与CAD资源”等。数据模型常规下采取STEP的规范化系统。伴随日趋完善的STEP规范体系,促进其成为CAD新一代系统的研发指南。对于CAD数据交换上,凭借昔日的规范性接口不能满足其要求。当下,传输参数化特征模型依旧为世界性的难题,而有了STEP标准则将令其有所突破。
1.2 智能化
智能化进步的标志性特征即为特征造型和参数化设计的采取。所供软件不只是绘制工具让大众去应用,也不是不在意其内在关联单把“占线面数据”存储于一处。由于引入的参数与特征让软件好似转为人类更加得力助手。CAD软件需把工程数据概念尽可能地完全集成对数据模型内,比如,处理零件几何造型的问题关键是凭借CAD软件的特征模型。
1.3 集成化
当下CAD技术发展的热门趋势即为集成化,其结束了CAD技术孤立局面。第一,其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图形图像学、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等每个应用领域技术进行集成。第二,其持续与计算机辅助工艺流程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管理(MR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相集成。伴随Internet飞速发展,令这些设想变成现实。如何将CAD/CAM集成化体系构设于Internet体系内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是大众所关注的焦点。
2、CAD在机械设计中的优点
2.1 符合大众的思维方式
设计产品时机械设计师要先进行构思,并且依脑中的构思进行表达,而因构思中产品为三维形状的,故此创设能够呈现三维实体产品的模型为最理想的设计模式。如此能够使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投入更多精力,而并非费神于表示产品图形上,其益于产品创设的展开,亦与机械设计师其创新意识相吻合。因三维CAD所设计出的立体图拥有“易理解、更直观”等特征,在推动了机械设计师思维的同时,还益于与他人展开沟通以及机械设计的拓展。
2.2 缩短了机械设计的周期
一些复杂的几何造型三维CAD机械设计能够顺利地解决。其经布尔运算的功能等可由几个简单的几何实体而组合成各种各样的更加复杂几何实体,截交线与相贯线可以自动生成,工作量极大降低,令机械设计的周期一下子压缩近1/3,设计与生产效率皆获得提升。采取三维CAD系统展开机械的研发与设计时,仅仅对部分零件展开设计即可,昔日零部件的信息基本可以全部继承,机械设计效率一下提升了3-5倍。并且,CAD三维系统能够以快速重构手段,从而获得全新机械产品,体现其极高的变型设计水平。
2.3 非常方便的进行零件设计和修改
CAD三维系统软件的使用,新零件即能于装配环境下进行设计,又能利用相邻零件的形状与位置进行新零件的设计,方便的同时而且迅捷,又可确保互邻零件彼此精密配合,规避了因单独设计零件常出现的错误而导致最终零件装配时的失败。例如能于装配环境里依箱体形状与别的配合需求,即准确又快速地设计出所需要的箱盖。
2.4 方便直观地进行零件的装配
将每个机械零件采取不同的装配关系装配。于装配叶,零件彼此的装配关系需由资源查找器内的装配路径查找器进行记录,如果装配出现干涉及出错,查找器将会显示,还能采取静干涉手段对零件装配展开检查,能对零件里的干涉等展开及时的修正,以保障设计的准确性。还能够将零件隐藏,若外部零件被隐藏后,零件内部装配结构能够清晰地看到。还能对装配模型进行运动演示,若对运动行程有一定的要求,可对行程进行检验看其否达到要求,还能够将静态下不发生干涉而于运动里发生碰撞的零件检验出来,故此确保设计准确性,对设计展开及时的修正,如此规避了在机械产品生产之后方检出需要修改的问题。并且还可展开运动仿真,可对机器运动全程展开清晰观查。设计出的零件能够于计算机上直接展开“虚拟加工与装配试验”,对加工工艺性与装配质量进行检查,如此能够极大降低产品试验模型所产生的费用。
2.5 使机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
由于相融合的信息技术与机械产品,使用了CIMS的组织生产的同时又采用了CAD设计手段,推进了机械产品设计的发展。CAD三维技术采取先进设计手段,比如,有限元受力剖析与优化等,令产品设计质量有了保障。一般的大型企业中的数控加工方法比较健全,若再利用CAD/CAPP/CAM展开零件加工,其具有的一致性好的特点,确保了企业的产品质量。
3、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1 实体生成的零件与装配图
零件的实体建模。CAD三维建模包括“线框、表面与实体”模型三种。于诸多具实体建模功能的三维CAD软件内,皆涵盖某些基本体系。比如于AutoCAD的三维实体的造型模块里,便提供有“圆柱体、立方体、球体、环状体、楔形体、圆锥体”六种体系。针对比较简单零件,可先对其展开结构剖析,把它分解成为几个基本体,接下来再对几个基本体展开三维实体造型,最后对它展开“交、并与差”等布尔运算,如此三维模型零件的实体即可获得。
如果面对极难将其分解为若干基本体的较复杂的零件,导致组合及分解以后所形成过多的基本体,令成型受阻。故此,仅凭基本体系来满足机器零件的三维实体造型的要求还无法实现。故此,可对零件截面轮廓于二维几何元素的构造里先行定义,接下来经旋转与拉伸获取新的基本体,再经“交、并与差”等布尔运算获取到三维实体造型的零件。
3.2 生成实体装配图
完成了零件实体构造以后,依据机器运动剖析资料,于运动某处,依每个零件的坐标展开装配,凭借CAD三维编辑功能即可达成。
3.3 集成制造模具CAD/CAM
伴随科学技术速猛发展,促进了制造行业其生产技术的持续提升,由普通机床至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由人工制图至CADCAMCAE,制造业以飞快的速度向着计算机化与数字化发展。并且模具激光快速成型技术(RPM)、模具CAD/CAM的技术等,整个制造技术几乎完全被覆盖。
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CAD/CAM软件系统。比如“数控加工、图形编辑、动态显示、三维绘图、仿真模拟、曲面造型、有限元分析”等。这些模块皆需以工程数据库作基础,展开统一的管理,工程数据的重点来源即为“实体造型”。
3.4 机械CAE软件的应用
“结构优化设计、强度设计评价和寿命预估、工程数值剖析、运动学/动力学仿真”等为机械CAE系统的关键功能。只有在解决造型问题以后,CAD技术方可由CAE处理设计的“干涉、强度、合理性、刚度、动态特性及碰撞问题”等。
4、CAD在国内外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诞生第一台计算机绘图系统,开始出现具有简单绘图输出功能的被动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60年代初期出现了cad的曲面片技术,中期推出商品化的计算机绘图设备。
70年代,完整的cad系统开始形成,后期出现了能产生逼真图形的光栅扫描显示器,推出了手动游标、图形输入板等多种形式的图形输入设备,促进了cad技术的发展。
80年代,随着强有力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微处理器和存储器件的出现,工程工作站问世,CAD技术在中小型企业逐步普及。
80年代中期以来,CAD 技术向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标准的图形接口软件和图形功能相继推出,为CAD技术的推广、软件的移植和数据共享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系统构造由过去的单一功能变成综合功能,出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联成一体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固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处理机和并行处理技术在CAD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CAD系统的性能;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技术引入CAD,出现了智能CAD技术,使CAD系统的问题求解能力大为增强,设计过程更趋自动化。现在,CAD已在电子和电气、科学研究、机械设计、软件开发、机器人、服装业、出版业、工厂自动化、土木建筑、地质、计算机艺术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际上,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CAD/CAM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早在80年代初,福特公司就着手CAD/CAM系统的规划,建成了以工作站为主体的环形网络系统;1985年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产品设计工作使用图形终端实现;1986年新开发的TAURUS和SABLE轿车,大约70%的外板件采用CAD/CAM;90年代初全面实行产品开发的CAD/CAM,应用率可达100%。福特公司1990年工作站已达2000台,以FGS工作站(约占70%)和CV工作台(约占18%)为主,其应用软件主要为自行开发的PDGS和CAD/CAM。1993年以后,福特汽车公司提出了C3P(CAD/CAE/CAM/PDM)概念,并决定今后将采用I-DEAS软件作为其主流核心软件。
日本三菱汽车公司1960年从冲模的NC数控加工着手,以CAD/CAE/CAM为动力,对从设计到制作的各项工程踏踏实实地进行了改革,至今,已形成了从车型款式设计到车身组装的新车型开发的完整的CAD/CAE/CAM系统。
我国的CAD工作始于70年代,发展迅速,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少数大型企业,如一汽、二汽等,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CAD系统,其应用水平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许多中小企业应用CAD/CAM技术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率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总的说来,国内在CAD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需要对传统的产品结构、生产设备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以提高企业的活力和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而采用CAD技术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我国开展CAD技术应用工作并不算晚;通过引进,不少企业的软、硬件条件与国外相比也相差不大。但是,国内的CAD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5、归纳与总结
通过对CAD进行增强功能的开发性尝试,能够提高绘图速度和设计效率,使图表现准确、美观,提高设计质量。由于资料的多变化性,决定了在功能开发和应用上有无限的开发潜力,如果我们努力发掘,CAD软件会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这对提高图纸设计的效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我国开展CAD/CAM技术应用工作并不算晚;通过引进,不少企业的软、硬件条件与国外相比也相差不大。但是,国内的CAD/CAM应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原因是:
第一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采用CAD/CAM技术投资大,有较大风险,效益回报有一定的滞后期,导2.2产品数据交换标准建立统一的产品数据交换标准是实现CAD/CAM技术集成化的必要条件。复杂机械产品的生产需要不同企业、部门的分工协作完成。由于产品信息是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计算机和不同的CAD/CAM系统中产生,造成同一转机械启停机及正常运行时的特性,可分为转速上升、转速下降、转速不变、转速变化等。负荷状态可分为满载、空载、部分载荷、载荷骤增和骤减等。
第二管理上的缺陷。由于条块分割,重复引进,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协作,影响了CAD/CAM技术效益的发挥。
第三人才培养的不足。福特等企业之所以CAD/CAM技术应用得好,是因为得益于几十年来一直大力开展CAD/CAM应用而积淀下来的宝贵经验以及培养出了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现在国内既懂计算机软、硬件,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才奇缺,而这恰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
在图案设计过程中,建筑CAD软件的应用和使用较为普及。各种图纸CAD软件无论是微机版还是局域网的,给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从目前的使用角度而言,各种CAD软件仍有一些不够理想的地方,有待于在功能方面的进一步开发和扩充。我们在配合设计人员使用多种建筑CAD软件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了解到这种需要,并针对设计的实际需要对所用软件进行一定的功能扩充开发。通过这些对现行CAD 软件的功能增强开发总结出一般性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赵志.《AutoCAD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同煤科技,2007.
[2]荣涵锐.《新编机械设计CAD技术基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6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2年12年,笔者参加在太仓一中举行的沿江七县市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执教沪教版(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的内容,荣获一等奖。回顾自己为这节课的付出,深有感触。
一、“趟”出路子――初步理清教学思路
“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人可借鉴的经验,只能自己静下心来,在认真解读文本。反复研读教参之后,我抓住了几条教学建议:
1. 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加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 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感知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 通过及时反馈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紧接着,进行了初次试教:
片断一:导入课堂
展示三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作为情景导入,让学生找出共同之处,既对之前溶液知识的复习,也可以为溶质、溶剂的概念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同时还为本节课始终围绕硫酸铜溶液展开提供了一条主线。
片断二:强化认识
1. 学生举例已学过的溶液或生活中的溶液,相互判断溶质、溶剂,并相互评价,教师完善板书。如:
溶质:硫酸铜蔗糖 氯化钠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乙醇……
溶剂:水水水水水酒精汽油……
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氯化钠溶液酒精溶液 盐酸 碘酒乙醇的汽油溶液……
2.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观察分析,逐一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所有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一观点对吗?若不同意,请举出例证进行反驳?
【问题2】溶液质量等于什么?
【问题3】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物质?还有哪些物质可作溶剂?
【问题4】请分别说出上述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状态。
【问题5】怎样给溶液命名?
【问题6】谁能够说出你是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有何规律可循?
3.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
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小结归纳出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
片断三:看出问题
再次观察三瓶浓稀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要求看出不同之处来,同时思考:展示两瓶未知浓度的食盐溶液,仅凭观察能不能知道溶液的浓稀?
(通过再次观察三瓶硫酸铜溶液,让学生找出了三瓶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不同,说明了溶液的浓稀不同,这是通过“看”的方法,感知出溶液的浓稀。再通过展示两瓶食盐溶液,启发学生:仅凭观察无法感知溶液的浓稀,从而引出要想精确表示出溶液的浓度的一种方法――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片断四:尝试练习
1. 称取1g硫酸铜放入盛有99g水的烧杯中,完全溶解配成第一瓶溶液,求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 已知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请问,是将10g硫酸铜放在多少mL的水中才能配得?
3. 要想将第三瓶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降低到10%,应加水多少克?
4. 要想将第二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硫酸铜溶液100g,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20%,应加硫酸铜多少克?或蒸发掉多少克水?
(通过学生练习,学生评价,提醒注意解题格式,从而达到及时巩固的教学目的。)
片断五:小结反思
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
(对本节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完善板书,解决困惑。)
二、“磨”出真知――给课堂一面镜子
上完课后,我心里感觉疙疙瘩瘩的,总觉得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我邀请听课的同事们一起探讨,激烈的讨论后,我把问题锁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景?
挑选三瓶颜色深浅不同的硫酸铜溶液进行展示作为引课情境,同事们一致觉得较为平淡,建议创设出更为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考,还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甚至还能起到首尾呼应的教学效果。
2. 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试教的情况反馈,我感觉一个字――“累”,感觉未放开手脚,自己讲的较多,学生较为被动,而且时间较紧,拖了近十分钟的课,如何真正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去探究、去表达、去评价,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不能围绕“如何教”,而应围绕“如何学”进行设计,以期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3. 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如果光停留在解决知识这一单一的教学目标,而不去追求知识的后续发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真正体现育人的教学价值,那么学生就会被当成纯粹接受知识的机器,就会摧残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如何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这恐怕是本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4. 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
尽管课堂是一个特定的场域,受时间、空间、师生的素质、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但如何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这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智慧性,还取决于教师课堂组织的超强调控能力。同组老师认为,仅围绕三瓶不同颜色的硫酸铜溶液展开,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课堂就显得较为封闭,要想让课堂更开放,学生思维更发散,则需要重新设计。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课堂更开放,教学更出彩?对,必须重新设计,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限制。此后,我又与同行专家反复请教,他们一点点帮我拨开了头顶的乌云:
1. 重新对本节课进行目标定位,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
根据以上的教学分析,重新对本节内容进行如下的目标定位,以升华本节课的教学价值。第一,从学生所学习过的、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溶液的事例,抽象出溶质、溶剂的概念,引导学生判断常见溶液及化学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并让学生归纳出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第二,通过让学生“看”――溶液颜色深浅的不同,再通过“尝”――糖水、盐水的“甜度”、“咸度”的不同,逐步建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第三,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溶液浓度在实验、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影响,升华学习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的教学价值――“过浓”或“过稀”都会对实验、生活、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让学生领悟到要学会辩证地看事物这一重要的思想。第三,通过深度剖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浓度的表示,让学生逐步树立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地研究化学的一般思想。第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要让学生知道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溶质质量分数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体积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等,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铺垫。
2. 创设生动有效的引课情境,做到激趣、诱思、首尾呼应
前前后后我一共进行了六个引课环节的设计,但都被我一一否定,不是较为平淡、就是脱离学生的实际、再者就是单纯地为了引课而引课,无法与教学融为一体。后来我从同学们以前熟悉的化学反应中溶液的浓度的知识进行引课,将目光锁定在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是否适合在实验室直接制取氧气的思考上,因为学生学过了实验室可以用10%的过氧化氢稀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这一知识,这样引入可充分说明溶液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还可以围绕溶液浓度在实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这样就可以与本节课的结尾相呼应。于是我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在小烧杯中,远离实验者,向其中迅速投入一药匙二氧化锰,一团白雾迅速从烧杯中升腾至半空中,效果非常明显,既起到激趣的作用,又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还与本节课的知识相匹配,学生看完我演示实验后,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
3. 重新对部分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试教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凸显的问题,我对试教过程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当师生共同得出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学生举例常见的溶液并相互判断溶质、溶剂,教师板书,我将这一环节改为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写出所举的溶液及该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名称,并鼓励下面的学生相互上台补充完善修改评价,这样一改,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而且举出了许多令老师都意想不到的溶液的事例来。
又如,当学生在黑板上列举了许多的溶液之后,原来我是列举了六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重新设计后,我只提了一个问题,“请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溶液中的溶质、溶剂、溶液名称等,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老师,我发现了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溶剂”,“老师,我还发现了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还可以是气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剂一般为液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溶液名称为溶质的溶剂溶液,水可省略”,“老师老师,我还发现了判断溶质溶剂可根据溶液的名称来判断”……就这一个问题设计的改进,就可以将学生的参与意识化被动为主动,就可彰显不同的教学理念。
由此可见,教师的精心设计是何等的重要啊!教师智慧地设计,学生智慧地学习,用教师的智慧去催生学生的智慧,这是不是当今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我真的不敢说。但我会一直探索下去,永无止境……
三、“洗”净铅华――还课堂智慧、真情、和谐
经过多轮反复的修改设计、试上教案,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郁了,课堂环节更加简明了,教学流程更加流畅了,师生互动更加主动了,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了。这是教学展示现场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实验导入课堂
师:请看实验:(实验原理:向小烧杯中倒入半烧杯30%的过氧化氢溶液,向溶液中加入加入半药匙二氧化锰,剧烈反应,看到一团白雾从烧杯中腾空而起,非常壮观。)想不想知道老师加的是什么药品?
生:(个个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想!
师:其实,老师刚才是将同学们熟悉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反应,只不过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30%。请问:上述反应是否在实验室中适合制取氧气?
生:不适合。
师:为什么?
生:反应速率太快,会发生危险。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所需双氧水的浓度?
生:约10%左右。
师:这充分说明溶液中的各成分含量的多少对化学反应会产生重要影响。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
镜头二:强化概念认知
师:展示刚才用过的那瓶过氧化氢溶液,该溶液一般是由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过氧化氢
水
过氧化氢溶液
师:展示一瓶生理盐水,该溶液是有什么物质加到什么物质中形成的?
生:(边回答,边板书)氯化钠
水
氯化钠溶液
师:化学上像水这样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像氯化钠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完善板书)
溶质:过氧化氢 氯化钠
溶剂: 水 水
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
师:请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请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提醒学生回顾以前化学实验中用到过的溶液,写出这些溶液分别是什么物质溶解在什么物质中形成的。(鼓励学生上黑板上书写,然后相互判断、纠错、补充、评价。)
生:完善板书:
溶质: 过氧化氢 食盐 硫酸铜 酒精
氯化氢气体 碘 乙醇……
溶剂: 水 水 水 水 水 酒精 汽油……
过氧化氢溶液 食盐溶液 硫酸铜溶液 酒精溶液 稀盐酸 碘的酒精溶液 乙醇的汽油溶液……
师:仔细观察上述溶液、溶质、溶剂,你能发现什么?(先让学生讨论再表达)
生:发现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发现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一般为液体。
发现3:同一溶剂可溶解多种溶质。
发现4:溶液命名的一般方法。
发现5:判断溶液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
……
【归纳小结】(ppt展示)物质相互混合形成溶液。
(1)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一般把固体、气体作溶质,液体作溶剂。
(2)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
师:其实上述的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常用方法,是有条件限制的,即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均未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实验展示】镁条与稀硫酸反应。请判断上述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生:回答并说出理由,并产生争论。
师:由此可见:溶液中的溶质有时还会发生改变,具有相对的意义。
镜头三:体验伴随思考
【实验展示】展示:两瓶硫酸铜溶液(5%、20%)、两瓶高锰酸钾溶液(1%、20%)、两瓶氯化铁溶液(1%、20%)
师:这些溶液的颜色为何不同?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等。
【实验展示】两瓶糖水5%、30%,两瓶食盐水5%、20%,食品级
师:生活中还有没有感知溶液浓稀的其它方法呢?老师为本次上课特制了食品级的饮料,想不想尝尝?
生:想。(学生上台尝试)
师:是何种感觉?
生:更甜,更咸。(尝甜的那位同学非常开心,尝咸的那位同学表情很搞怪)
师:说明了什么?
生:溶液的浓稀不同。
师:再展示两瓶(两滴瓶)无色溶液,能用“看”、“尝”的方法感知溶液的浓稀吗?
生:不能。
师:为何?
生:因为实验室药品不能随便尝试,只有厨房中的物品才能尝。
师:以上两种方法都是仅凭“感知”得出溶液的浓稀,都比较粗略,而且还不太科学,不太精确,想不想找出一种可以较为精确地表示溶液浓稀的方法?怎么找呢?喔,还是从刚才喝的饮料中找找看!好不好?
师:(ppt展示)同学们刚才喝的蔗糖水和盐水的配制秘方。
师:你会表示吗?我们请一下刚才喝过的同学来回答一下,好吗?
生:回答略。
师:刚才的同学是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的浓度,这种方法化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师:如何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
生:回答并板书(ppt展示)。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100%
=×100%
(注意:公式得出过程若出现体积怎么办?引发思考)
……
镜头四:反思总结升华
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困惑?(相互讨论)
生1:我学到了溶液是由溶质溶剂这两部分组成的,并学会了判断溶质、溶剂的一般方法,还学到了常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浓度。我的困惑是:溶剂一般是液态的,那么溶剂还会有固态、气态吗?
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是的,今后你们到高中、甚至大学会学到更多的分散体系,溶剂还可以是固态的和气态的。
生2:我的困惑是:老师您刚才给我们总结时有这样一段话:“当液体溶于液体时,若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一般把另一种液体作溶质,水作溶剂”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如何判断溶质、溶剂呢?
师:(再次肯定学生的发言)化学上若溶液中含有水分,不论水的量多少,一般把水作溶剂,另一种作溶质。若两种液体均不是水,通常把量少的一种作溶质,量多的作溶剂。(以乙醇加到汽油中为例说明)
……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说明都在进行思考,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相信一定还会有许多的困惑,等下课后问老师或同学,还可以上网继续解决。老师还带来了几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好不好?
追问1:在实验、生产、生活中使用溶液时是否要考虑溶液的浓度影响?请举例说明。
生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能过浓,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师:过氧化氢溶液过稀行吗?
生:不行。
生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盐酸的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会对实验产生影响。
生3:生活中的白酒浓度不能太浓或太稀,否则不好喝。
生4:家庭洗涤油锅或洗衣服时,洗洁精或洗衣粉的浓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生5:喝的各种饮料,里面营养含量不能或高或过低。
生6:生病时挂盐水时,医生配制药水不能过浓或过稀。
生7:农民配制农药时,浓度不能过浓或过稀。
……
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回答)请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一些图片。
(ppt展示图片)1. 施肥时,因肥量过多造成庄稼被“灼死”。2. 高锰酸钾作为消毒剂的浓度要求。3. 双氧水作为杀菌剂的浓度要求。4.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浓度要求。
追问2:你能从微粒的角度定性、定量认识溶液吗?(以蔗糖溶液为例,先讨论)
生1:蔗糖溶液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蔗糖分子和水分子构成,这些微粒总在不停地运动。
生2:这些分子有时还会不小心“碰在一起”,有时蔗糖分子自由自在地在水分子中“穿行”,非常地“幸福”。
……
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就说。如何用微粒的观点来定量表示糖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呢?这个问题较难,我们一起看下面老师的分析,好么?
师:(板书分析)
342g蔗糖(C12H22O11) 6.02×1023个蔗糖分子
180g水 10×6.02×1023个水分子
1个蔗糖分子
10个水分子
×100%
=×100%
发现了1个蔗糖分子与10个水分子形成的组分与342g蔗糖溶于180g水形成的组分溶质质量分数相同,这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师:小结并完善板书(ppt展示):
师:ppt展示图片:三瓶稀盐酸,简要说明标签上数字(10%、1∶4、1moL/L)的含义。
……
四、“悟”中成长――给自己成长的养分
(1)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实验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燃烧起了学生求知的热情。
(2)摸准学情,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学生,学生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46―04
一 高校精品课程发展现状与构建教学资源的问题
1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1],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同时,开发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成为高校教学资源构建的基础,先后搭建的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性教学资源库,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管理及支持服务的提高。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信息的“呈现”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课件表现形式单一,学习兴趣缺少引导和调动,多媒体技术缺乏集成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如有的课程不能顺畅浏览,有的一旦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就很少更新,易忽视资源的采编质量,课程建设不能反映或机械反映相关教学理论。多媒体资料制作粗糙,缺少与最新信息的沟通。其次,课程只是在报评之前接受校外专家、校内督导组及部分学生参与评价,入选精品课之后容易失去与教学的再次交互,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
2 根据很多高校一校多区的现状,这对网络教学环境有着更高要求,但目前大部分精品课程、名师课堂,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所以投入较多的师资和设备,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更谈不上教与学的互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对“学”的关注进一步扩展到教学过程,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正确反映[2]。
目前教育资源建设标准难以有效规范和推广,教育信息系统的资源种类功能各异、许多资源成为离散独立的闲置,并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评价机制,忽略了网络课程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之间的联系,知识教育资源形成无序化管理状态。如教学平台不支持在线课程及开发,FTP权限也有局限,使课程目录结构、数据备份、修改记录难以同步更新。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模式难以实现分布式协作开发和资源共享,高成本、低质量、重复建设的现象随处可见,教学资源的开发除了课程专业科学外,还应有教育学、心理学、设计艺术学、网络信息技术等多方向的支持。
二 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模式比较
1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模式分析
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问题已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具体表现,涉及到电子课件、实验案例、教学名师、文献资料、多媒体素材、测试评价等方面。
2 网络教学资源构建模式分类
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具有超强交互性、含量高信息性、共享虚拟性等特征[3],由网络教学环境、课程教学主体内容、课程评价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其模式是多样化、分层次的。国外大学较重视“课外教学整合模式”,即信息技术与教师课前准备、学生课后研究过程的整合教学策略。由于课堂教学涉及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教学技术支持环境,所以可划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平台、仿真实验等多种或交叉实用的模式类型。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教学标准,其他辅助教学方法结合的模式,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过渡阶段。
教师队伍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掌握必要的教学策略,具备相当的文化和理论素养,将教师的资源属性构成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如图1。
教师的素质结构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范围、利用程度及效益水平。在以上模式分类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课程目标的分析、学生基础的判定、教学环节的设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进行教学实施,预想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3 网络教学资源模式的设计方法
信息化的教学过程拓展了教学时空观,逐步实现 “教师为主导”和 “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设计通过存储资源的特点、课件的使用方式、必要的传达信息,形成“公共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查询系统-应用接口”的构建体系,基于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性,选择有效的运作方式。其次,合理进行资源建设,根据网络资源的应用需求出发,加强反馈系统的建立。通过对各种类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在这种教学模式设计中,要注重对教学资源环境的整合,解决好资源共享、交互参与和协作、环境营造和更新,以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4 在实践应用中的模式比较
各高校都在以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作为教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方式。但针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际情况,各种资源模式也有不同的需求,如在像英语、数学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实用的习题库;像设计、美术、音乐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丰富的素材库;像医学、军事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中,需要建立经典的案例库等。本着因校制宜、因课制宜的原则,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网络教学在教师作用、教材组织、教学环节、质量评估等应用方面都必须有所区别和创新,最终形成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效果的因素比较
影响网络教学资源效果的因素众多,从教学互动的角度分析,在教学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关键的制约因素。
1 多媒体素材呈现
好的课件界面转换设计有助于理解知识结构层次,在课件内容较多的页面上,尽量提供框架形式,用来分离导航成分,如采用切换或滑变效果,表明独立内容间的转换,确保效果的一致性和精简性。分段落或用尽量少的文字体现信息含义,字体色应与背景色形成鲜明对比,图片精度要高,图解目的明确、易懂。音效音量可调,用来引起注意、情景提示的短音效更容易达到持续记忆与反馈的效果。运用简短的视频动画效果,其存储格式便于传输,某些课件需要特殊的驱动程序,其兼容性需做特殊处理。考虑色彩搭配带来的情景效应,如空间划分、层次变化及几何形状等配合颜色使用,以增加视觉效果,提高人机界面的效能。窗口、菜单、图标、按钮、对话框等设计元素的调用功能尽量使用简洁图形符号,增加用户对多媒体材料的控制,增强模拟实践经历。
2 交互界面设计
交互界面主要解决与教学相关的课程分析、交互方式以及相应的课件开发过程等。如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等课件制作工具,以及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达到用户控制性、反馈性、美观性、形象性目标,并对交互需求进行功能分解,预测不同的设计效果,以增强交互活动的易用性,根据建立交互界面的结构层次和动态行为过程,确定适合的系统学习方式。
首先,封面导言应简明、架构清晰,按用户要求设定系统运行的有关参数,演示课件要便于理解。其次,课程解说应紧密结合画面,言词准确、生动。另外,正确选择色彩基调,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注意画面间的切换,窗口数量适中,使教学信息的呈现清楚。由于使用者在生理特征、知识水平、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各有差异,适当选择和有机组合各种媒体信息,自动演示也能随时中断,具备充分的指示引导。
3 网络平台搭建的稳定性
搭建功能强大、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提供“研究型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实时交互平台,学生在线学习时可以查询、选课、答疑、讨论、提交作业等。应用多种导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设立指导专栏,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或心理咨询等。给学生创造人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网络教学资源,打破师资、教材、受教的局限,达到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以及教学的及时反馈。同时,教学管理部门也能有效地检查和管理整个教学过程,从而教学信息的传播变为双向交互作用,利用信息共享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挖掘。
4 授教角色的确立
基于网络环境,师生角色的变换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和归纳,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人文精神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1) 教师作学生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应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关的网络课程信息资源库,运用相关链接、邮件、课程论坛、远程答疑等,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结合实践,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
(2)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熟练运用网络基础技术,并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交往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同时自我测试、自我检查、判断或检测其学习行为是否有效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5课程体系的调整、划分
在公共基础课模块中,着力建设大学英语、计算机等面广量大的基础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中,按照理工科、文科、艺术类的不同特点和需要,每一个学科遴选多门学科群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作为课程群进行重点建设,以精品课程为榜样,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所谓“精”,就是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特色、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绩效;所谓“品”,就是要有示范效应,也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相对于一般课程来说,“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源于创新,且有特色的课程”。
四 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的优化措施
1 构建模式提取(如图2)
(1) 技术呈现:HTML多媒体(WEB超文本形式课件,文本、图片、声音、动画);音视频(适合网络传输的课堂、讲座的移植);多分屏课件(视频窗口、PPT、内容导航等形式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FLASH动画(视听表现形式多样);3D仿真模拟(讲解、展示复杂操作结构知识点)。
(2) 教学形式:受教式(被动接收讲解课件);获取式(互动形式主动操作)。
(3) 课程内容:管理技能、IT操作使用、语言学习、财务金融等。
(4) 专业标准:理工类、艺术类、外语类、军事类、医药类、特种技术类等。
2 资源利用的策略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教学的开展有赖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必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教材制作的优势,根据模式划分提取分析。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在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过程中采取了多种资源并用策略,集成电子教案、数字学术报告、远程答疑系统、网络教学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流媒体课程、科研创新平台、专业教学示范基地、虚拟图书馆等资源于一体的构建模式。收集大量多媒体课件,重组归纳网上,较好实现了在线浏览和远程学习,并在多媒体教学服务器上集成网页素材,如图片图形、视频动画、音效等建成多媒体素材数据库,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近年来,依托名师建设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96门,先后取得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大学物理、机械设计等一大批电子教材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优质系列课程群。
3 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创新
为了配合两区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和网络运行的正常稳定,校园网建设需要完善、先进的资源配置,对全新的教学资源利用的需求,经历着认知、适应、实用的教学模式。西北工业大学校园网集成了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网上办公系统、邮件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网络学习资源(并融合了支持100用户并发的远程答疑和无线移动学习支持等应用系统)等,形成了丰富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分布式的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并用、构建网络学习支持中心、增加应用的交互功能、集成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如图3。
(1) 对收集到的现有多媒体、网络课件分析,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我校实际情况选择开发多媒体课件、优化陈旧课件,逐步形成课题开发协作形式,实现网上教案共享,以精品课程的方式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同时,积累的教学软件经过反复应用后持续修改、更新。
(2) 教学各环节被记录在教学过程数据库中,为课程教学评估提供完整依据,建立教学评价模型,利用教学过程数据库完成定量化的教学质量评估,并建立教学过程激励机制,要有跨平台、开放性、可扩展性和重组性等特点,形成信息的检索、分析和分运用。
(3) 充分发挥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媒体在教育上的应用,提供基础教学领域的知识本体和教学资源管理功能,为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开发的综合平台,采用研发与应用并行原则,为优质资源共享等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规划,使之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跟踪学科前沿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科研能力。
(4) 利用多媒体信息和网络通信的优势,完善用户界面的动态展示及高效的交互性能,将校园应用系统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整合,使之综合化、本土化、实用化。
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由仅仅关注学习资源的数据内容管理转向同时关注学习资源应用环境的支持与管理,是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一个新趋势[4]。学科群资源库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目的是使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能更加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五 结语
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基于网络教学有限的资源为越来越多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形成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对于促进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发展,学生在多种学科教学研究中学习,以及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对教师的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指导教书育人,才能真正实现 “精品”课程和学生心目中的“名”师。
参考文献
[1] 周明圣,蒋平.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76-78.
[2]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公共课精品课程的共建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7,(8):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