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范文

时间:2022-08-11 01:43: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

篇1

首先由于受到校内实习指导老师人数的限制,导致一名实习指导老师要带很多实习学生,而这些实习学生则因为分布于不同实习企业或者分布于不同的城市,而导致实习指导老师不能对其进行全程的监督,以我校的学生实习实训为例,我校学生所参加的实习实训企业比较多,因此实习指导老师不可能对每名学生在具体的实习实训中的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校内指导老师监管的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比如有些学生因为缺乏教师的监督,他们会在实习实训期间出现各种违反实习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其次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带有片面性。高职院校对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更多体现在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现总结上,而忽视了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因素。

1.2把关不严,实习流于形式

基于当前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考虑,高职院校常常将实习实训锻炼的岗位与学生的就业相混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不会考虑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岗位的专业性,只要学生参加了实习实训锻炼,高职院校就会认可其实习实训的质量。二是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的监管,导致一些实习实训锻炼更多赋予形式化。根据多年的实训经验发现很多学生不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学生在参加实习实训时更多的是在家休息或者从事其他活动,而随意的找家企业签订一下实习报告鉴定表的方式应付高职院校。

2建立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实习标准积极探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的规律,科学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以及指标权重的分配等要反映实际情况,要做到合理配置。以求对学生实习实训质量尽可能进行客观、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习效果。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对学生实习实训全过程进行全面筹划、实施管理与考核评价,采取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与共同评价的办法。各自考核评价不同的侧重点,把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从总体上把握学生实习的成效及其职业技能的提升情况,使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三是实效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体现实效性原则。选取的指标数量不宜过大,设计的指标要便于操作,所有评价指标需要的信息要易于采集,真实可靠。

3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完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的内容

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评价指标要建立统一的标准,以便准确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应该包括:一是实习岗位契合度。岗位契合度是指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程度,为确保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对口,学以致用,实习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中需要设置岗位契合度。二是职业素养。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不仅要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还要考核他们的职业素养情况。职业素养可从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等方面去考察。三是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是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核心目的。不同专业的岗位之间差异较大,而不同岗位又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要求,因此,职业技能主要可以从胜任岗位工作、工作质量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四是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填写的实习日志和撰写的实结。实习日志与实结在高职学生实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收获和教训都会体现在实习日志与实结中。对学校而言,实习日志与实结所反馈的信息也为学校提高学生实习管理水平提供材料,为实习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3.2拓宽高职实习实训评价的主体

基于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即由学生、教师以及实习实训企业共同参与质量评价。一是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评价主体应该将实训企业单位的人员纳入其中。将实训企业单位人员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出与岗位要求相符的人才,从而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其学生就业率。其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尊重实训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准确的评价学生在实训期间的表现。二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参与实训的学生在实训期满后要对自己的实训表现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让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查找自己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根据自己的不足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三是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认真的填写评价意见,并且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3创新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手段

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专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一是要建立以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定量评价就是根据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评价的相关资料来判定与检测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定性评价就是根据评价者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现实状态等对其作出定性结论的判断。二是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参加实训实习是一个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的过程,因此只有加强对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的监管,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三是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主要包括指导教师、校内辅导员以及学生自我评价,而校外评价主要是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生实训质量的评价,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4构建学生实训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后的效果

4.1规范实习实训学生管理工作,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实习实训学生管理工作,是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做好实习实训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实习的目的和要求,不怕吃苦,在实习实训中不断提高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加强过程考核,要求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如实作记录,并进行量化考核。

4.2构建实习实训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构建实习实训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不同企业的不同指导老师都能按照同一考核评价指标,对学生实习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的客观评价,真实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同时,校内指导老师通过企业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以学生实习质量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学生实习质量做出考核评价后反馈的学生实习企业评价鉴定,掌握学生在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情况。通过结合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结等作为参考给出相对客观的实习成绩。

篇2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高等师资的必由之路,是训练高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师范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把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硬本领。这种本领只有通过教育实习过程的实践锻炼才能获得。

教育实习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沟通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也沟通了大学课堂与中学讲台。因此,学术界重视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就教育实习的理念、模式、内容、评价体系等问题做了广泛的探讨,以推进教育实习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纵观近二十年来关于高师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研究,其侧重点在于对评价指标维度及权重的探讨,意在促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这些研究对于指导我们开展实习定量评价无疑大有裨益。但由于大多数研究没有跳出以评定当前“技能”等级为取向的窠臼,使得教育实习评价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教育实习评价的一体化,将实习前期准备、实习中和实习后反思这三个阶段均纳入评价的范围,明确评价的价值取向,引导专业发展。

2 目前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评价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简介

目前各个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评价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通常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和评语相结合的评定记载方式。首先根据各项实习内容评分指标体系或标准评定等级和分值,再按各个部分占的比例折算总分。90分以上算优秀,80~89算良好,70~79算中等,60~69算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成绩评定的基本流程是:实习生填写教育实习成绩鉴定表与实习成绩评定表的基本信息;实习小组对实习生的实习态度以及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并填写考核意见;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教育科研实习工作进行考核,并填写综合考核的成绩;实习学校综合评定实习小组各实习生的成绩表现,鉴定优秀实习生;学院实习领导实习小组综合审定校级优秀实习生。以上是两种目前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常见的评价方式。

2.2 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专业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数学教育实习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2.1 评价方法和手段落后

基本采用纸笔评价的方式,大部分高校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统一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院校指导教师分别评定各项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鉴定表由学生自己带回学校,容易造成评价中的人情分和随意性,让学生们感觉到评价不正规。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新的技术和手段,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2.2.2 评价内容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对数学专业师范实习生评价考核只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研究,缺少对师范生的个性品质、创新能力、师德修养等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因素的考查,不能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2.3 评价主体单一

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体现为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实习成绩较少参考其他信息,不能多角度全面地反映实习生的真实表现。

2.2.4 评价过于注重结果

多数院校只是对实习生做出一般终结性评价,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成长过程,使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不利于师范生的实习质量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2.2.5 评价标准差异性大

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工作态度等存在着差异,评价标准的模糊、可操作性差,使指导教师把握不好评价的尺度,造成评价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出现能力相当的实习生因指导教师不同而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成绩不合理。

3 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策略

多元评价的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评价的民主性、过程化、个别化、人文化和教育性。评价的民主性要求评价的基础应该是师生平等合作的关系,承认并且尊重评价对象即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进行反思性的自我评价,使得评价主体从一定程度上变的多元化;评价过程化要求将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实践过程均纳入评价的范围,构建评价的一体化,评价的个别化要求从专业上或学业上、更重要的从个性和心理上去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进而采用相应的评价方式。

3.1 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的理念与目标定位

教育评价是从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出发,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的诸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和工作改进的过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职前教师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所以教育标准决定着价值标准,也就决定着价值判断的过程和结果,并指导和制约着评价对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的改进方向。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创新教育的价值观决定着多元评价的内涵。多元评价是以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础,以开发学生和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以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的教育评价。

多元评价理论着力于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结合数学专业教育实习的目标,我们将评价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实习生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上实现专业发展;具体而言,通过评价促使实习生的教学、教育和科研能力获得提高。

3.2 采取多元评价内容和方式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职前数学教师要有教育信念与责任,要具备教育知识与能力,还要有教育实践与体验。那么,教育实践与体验就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教育实习这个单一的内容了。教育实践与体验包含了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即见习与模拟教学),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即教育实习),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即反思与研究)。那么,我们对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评价也就不仅是对教育实习这个部分的评价了。多元评价教育实践与体验考虑的因素是综合性的,一体化的,我们将对实习前期准备、实习中以及实习后反思三个部分进行教育评价构建与改革,使对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评价形成一体化。

3.2.1 实习前期准备

教育实习前,实习生应观摩中学课堂教学,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深入班级了解中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经验。对于教学技能训练和模拟教学,除了传统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外,还要加强师生一对一教与练,自主与互助,反思与改进的教学技能模拟训练模式——教学讲习。让每个学生进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概念课、定理(公式)课、复习课、解题课“四课型”的教学讲习,而且指导教师每一次讲习都要做好纪录(优点、不足、建议、成绩),认真填写讲习评价表(一人一表)。

3.2.2 加强实习过程质量的评价

在教育实习时,除了传统的教育实习评价方式以外,指导教师要完成对每个实习生4~6节课的听课评价,加强实习过程质量的评价,开展“双循环”数学教学实习模式,对于听课的过程要完成课前备课(教学设计)——听课——对比反思——教师指导——再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五个环节。对于讲课的过程完成课前备课(教学设计)——试讲——指导、反思改进——上课——指导、反思再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五个环节。促使高师学生以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心态、态度、眼光来构建自己的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解,深化对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经历和体验,不断提升其实践性认识和能力。

3.2.3 实习后反思

教育实习之后,开展教育实践研究,结合自己教学实习的典型2~3节课,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认真完成一份课堂教学分析报告。每一个实习生都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以及教学工作能力考核,部分实习生还有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复赛和决赛并予以评价。

总之,教育实习评价对教育实践与体验的全过程都应被关注到,每个环节都应予以评价,做到教育评价的一体化。

3.3 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评价的具体措施

结合多元评价理论和教育实习的实践,参考相关师生的意见,我们针对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3.3.1 建立完整的实习档案

针对评价方法和手段落后,我们提出建立教育实践评价管理网络平台,为每个实习生建立专门的教育实践的档案袋。将其实习前见习经历与体验的总结和评价,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成绩与评价,“四课型”的教学讲习成绩与评价等纳入该档案袋。将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班主任、学校和学院指导评价意见以及实习生实习工作手册、每阶段反思总结等生成优质资源纳入该档案袋。待实习全程结束后实习生的课堂教学分析报告与总结,课堂教学比赛以及教学工作能力考核情况,教育实践研究成果等也纳入该档案袋。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形成了每个实习生较完整的教育实践档案,更有利于对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的一体化评价操作,该评价手段更便于管理和查看。

3.3.2 关注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针对评价内容不完善,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仅对教育实习这部分内容进行评价,也关注到了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评价和研究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的评价,注重评价的一体化。教育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将对实习生师德修养和日常事务处理能力进行考察并评分,这将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3.3.3 融入小组互评和学生评教

针对评价主体单一,可适当融入小组互评和学生的评教,真实的反应实习生的综合表现。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及其他成员对该小组的成员也是较为了解的,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一个实习生的工作能力才更全面客观,可开展小组互评;师范生在实习中有着双重身份,既学生,又是教师,所从教和管理班级里的学生是最直接的评价者,他们对于实习的师范生的工作最有发言权。同时也要注重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倡导通过反思促进专业发展。职前的实习阶段就给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提供了机会,使得实习成为师范生成长的新起点,通过评价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就是创造条件鼓励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在自我评价中分析自我的工作表现,适时的发现不足之处,继而改进、提高,使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提升。

3.3.4 加强监督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个实习生

针对评价标准差异性,采取教育实习实施一体化评价方式,注重实习全过程评价和利用评价网络管理平台,增加透明度和监督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个实习生,调动广大实习生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4 小结

以上的教育实习评价策略对于职前教师的顶岗实习、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都适用,可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育实习评价没有可资借鉴的客观标准答案,而且,教育实习本质上也不是一种考试。因此,与其不厌其烦地构建在实践中很难客观量化的定量指标。不如换一种思路,以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辅相成,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方式,强化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过程,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促进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他学科教育实习评价提供借鉴和参照。

参考文献:

[1]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5.

篇3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实际操作或亲身体验,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而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保证和最为直接的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高校教学中设置的实践环节主要有课程实践、校内仿真实训、旅游企业见习参观、顶岗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不同实践环节的设置是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其地位、时间分配以及实践顺序都制订在实践教学计划中。但是,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首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和内容的复杂性,再加上??践教学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特殊性,这都增加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本身的难度;其次,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管理和质量评价上,仅作为理论教学质量监控的附属部分,而未引起足够重视;最后,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与旅游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与市场的互动和融合。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是以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在理论和实践教学关系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淡化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基础理论教育,更多关注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因此,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非常必要也很紧迫。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研究进展

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及监控方面的研究,张艳总结了实践能力变化的要素,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方面,学校一方面建立实践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考核制度,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同行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构建全方位评价机制[1];苏?d等提出建立包括实践教学方案优化体系、实践教学过程保证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实践教学后勤保障体系四个体系在内的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2]高维全明确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层次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机制和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3]张丽梅认为立足于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竞争力”将成为我国实践教学质量研究的新思路。[4]总体而言,学术界对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这大大推进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发展。但现有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主要是提出方向性引导,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构建实践教学监控机制的研究成果尚不多;二是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单方面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较少涉及校外实践基地的联动和配合。

3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31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应与科研型高校、高职类学院有所区别,立足点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监控必须依托当地旅游企业,着力培养对接当地旅游市场的专业人才。该机制应是包括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和实践教学激励约束体系在内的系统工程。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只有接受当地旅游企业的指导,与其相互配合和彼此联动,才能使实践教学目标真正符合市场需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实践教学效果深度契合企业产业升级的需求(见下页图)。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监控机制结构

32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结构分析

321建立“五维一体”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由教务处、督导组、旅游院系、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以及旅游企业共同组成“五维一体”的实践教学监控组织机构。

教务处负责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和评价工作,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督导组负责督导和反馈工作,检查实践教学具体落实情况。督导组不定期到校内外实践教学课堂听课,及时进行评价,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指导;同时,及时将督查过程中看到的管理层面问题及老师的意见反馈给教务处,督促完善管理制度。

旅游院系负责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管理,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具体责任。

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直接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安排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任务,并与旅游企业接洽安排校外实践教学任务。

旅游企业主要是具体安排学生见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岗位,并对校外实践环节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反馈和监督。

“五维一体”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各自派代表建立一个共享互动平台,如建立微信群、QQ群,及时上传和反馈实践教学的相关信息和问题,提高组织机构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外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和效率。

322明确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实习前准备阶段、实习进行阶段和实习后反馈阶段,三个阶段应环环相扣,信息畅通。

实习前准备阶段,需制度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指导老师工作标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标准等,参照旅游行业标准,形成符合专业特色的系列教学文件,为实践教学奠定制度基础。

实习进行阶段,制定日常检查与不定期抽查、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制度。督导组负责日常检查,院系领导负责不定期抽查,阶段性考核由教务处组织,可以通过发放实践教学阶段评价表和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考核。全程监管才能真正做到对实践教学情况的全过程了解。

实习后反馈阶段,建立各类相关信息收集制度,如督导组考核数据汇总、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信息收集、实习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信息总结等,进行分类整理。

323确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标准

评价考核标准主要从实践教学软件、硬件建设、实践教学组织情况、教师指导评价、学生收获评价、实践单位满意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目的是为了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及时做出调整。

实践教学软件评价,即考评实践教学文件的完善程度。包括实践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指导手册、学生学习手册四个方面,检查实践教学文件是否全面完整,是否符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硬件评价,即考核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情况。主要考察基地设施设备是否齐全,类别是否多样化,运行模式是否符合旅游市场需求。

实践教学组织情况考核。主要考评实践教学管理情况、实践过程记录和实践成果三个方面。检查实践教学是否有严格的课堂要求和纪律,学生实践记录是否详细,是否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实践成果。

教师指导评价。考评分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着重考察教师是否具备较高指导水平,是否具备较强课堂组织能力;学生是否能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学生收获评价。考评分为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指导老师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与指导老师的融洽程度。

实习单位满意度评价,即考评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程度。主要检查实习?挝欢匝?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满意度。

324完善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完善信息反馈系统是实践教学不断优化的重要手段,应畅通四个信息反馈渠道:一是学生信息反馈渠道。教务处定期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可以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信息收集员,及时收集学生建议和意见;二是教师信息反馈渠道。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室建立定期听课评课制度及实践教学研讨会活动等,及时了解教师的实践教学状况;三是督导信息反馈渠道。督导组对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检查和指导,向教务处提供专业检查评估报告,同时向旅游院系提出整改措施;四是实习单位信息反馈渠道。旅游院校定期向校外实习基地收集学生专业实践的相关信息,为实践教学与旅游企业的无缝对接创造条件。

篇4

1学生的心理心态问题

学生的心理心态问题一直是酒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心理心态波动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时期:

1)岗位分配、上岗伊始期

在岗位分配上,酒店为了取得最大效益,通常根据学生的外貌特征将他们分配在餐饮、客房等具有一定区别的岗位上,这种分岗使某些学生产生失落感,觉得酒店不公平,不满情绪油然而生,从而影响正常工作;上岗初期,大部分同学面临诸多角色转换,如由学生身份转换为酒店员工,由轻松安逸的学习环境转为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当他们面对大量的体力劳动、素质偏低的酒店员工、刁难挑剔的客人、苛刻的主管以及等级严格的管理制度,尤其遭到同事、上司的指责或批评时,会觉得身心疲惫,很委屈,因而在思想上对工作产生一些不满和抵触。

2)工作流程熟悉、技能熟练期

当学生适应了酒店的生活和工作节奏,操作技能熟练,可以独挡一面后,会觉得酒店基层服务工作是一种简单机械、枯燥乏味、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工作积极性便随之减弱并产生一定的厌倦感;认为如果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就是在浪费时间。因而极力要求酒店安排轮岗和从事一些管理岗位。

3)实习即将结束、总结实习生涯期

这一时期,同学们开始总结自己的实习生涯,大部分学生思想上进一步成熟,对酒店产生留恋情绪。但有的学生会产生“周末情绪”,精神松懈,对工作马虎懈怠,业余时间经常外出购物游玩,无视实习纪律。

2实习酒店问题

1)对学生提供的实习部门、岗位单一

酒店通常只从自身各部门的用人需求考虑,哪个部门缺人,就将实习生分配到哪里去,因而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餐饮、客房等人员流动性大的部门。同时酒店为了正常运营,在实习期间,一般不会安排学生轮岗,只是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调整,这种一人一岗到底的举措会挫伤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其他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技能的熟悉。

2)提供给学生的福利待遇低

在实习期间,学生和老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一样,而得到的报酬却与老员工有较大的差别,使得学生出现心理失衡,学习和工作热情大打折扣,工作责任心减弱。

3)对学生的培训力度小、不系统

酒店为了节约支出,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力度较小且不系统。酒店培训时间长则10-15天,短则3-5天,培训内容主要是酒店文化、酒店的基本情况、规章制度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操作等,然后将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跟岗培训。这种培训让学生感觉不到服务技巧的重要性,难以迅速进入工作角色,也培养不了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

解决酒店实习问题的相关对策

1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工作

实习前,实习辅导老师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生的权利和义务,解答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实习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理性的面对专业教学实习。

2慎重选择实习基地

1)选择管理正规严格、档次高的酒店

管理规范、档次高、客源充足稳定、信誉好的酒店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学习一些实践技能,掌握更优质的服务和更高水平的管理,从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选择管理人性化、具有人情味的酒店

由于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因此他们与酒店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实习酒店应以人为本,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当学生工作不顺利或出差错时,能提供较多的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批评、责难和罚款。

3)选择愿意支付合理费用的酒店

学生在实习期间与酒店员工承担着相同的工作,如果报酬太低或与老员工相差甚远,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既不利于学生实习工作的发挥和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酒店服务质量的提高。

3完善实习管理制度

1)修订教学实纲、健全考核评定体系

对于教学实习而言,要从全局观点出发,综合考虑学校、酒店及学生三方面的不同特征,以学校教学目标为总方针,以学生为核心,兼顾实习单位的特点,明确规定实习的相关事宜。根据实习目标制定考核项目,内容包括:实习生所在部门对实习生的评价,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实习小组长对组员的评价,同一部门实习生之间的互评。另外,实习酒店应该设立实习院校档案记录、实习生手册、实习生实习档案等,实习结束后,酒店应表扬优秀实习生并把每位实习生的工作表现记入实习档案和学校的实习生手册,学校则依靠酒店检验实习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给出公平恰当的实习成绩。只有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保障,才能达到学生专业实习目标规定的要求。

2)酒店加强实习指导、培训工作

篇5

2.指导不力。在实习指导方面,指导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将实习生分组,高师院系派指导教师到实习学校,会同实习学校原任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生。然而,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只有职责和内容的要求,缺乏关于指导教师资格、聘用、考核、奖惩的明确规定,从而导致指导教师的水平没有保障、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使得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缺乏必要的帮助。高师院校扩招后,生师比上升,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学校派不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指导教师,有的院系只有通过扩大教育实习队的规模来达到少派指导教师的目的,教育实习队由原来的8~12人扩大到16~24人。[1]由于实习小组太大,大大地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也就很难到位。另外,教育实习指导工作要求高任务重,但劳动报酬低;实习学校原任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缺乏必要的监督,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随意性大。一些师范院校更是采取“分散(或定向)实习”的方式,实习生较为分散,受时空及人力限制,实习指导教师实质上只能充当“联络员”。“指导教师”演变为“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往往顾此失彼,乃至放任自流,实习往往处于没有或少有指导的状态。

3.内容、组织形式单一。从内容上看,实践性课程应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育科研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而在当前,除了教育实习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一定的要求而外,其他实践性课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明确的要求,基本上流于形式。

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一些学校要么采取统一组织的教育实习,要么采取自由分散式教育实习。前者统一编队,在同一时间,所有学生聚集到几个相对集中的实习点,这是最常见的教育实习组织形式,其优点是计划性、组织性强,便于集中管理和指导。但在高师院校扩招后其弊端已日渐突出,一是指导教师的问题,二是中小学无力承受。而由师范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往往是放任自流,师范生趁机“走形式”,末了开个证明敷衍了事。

4.缺乏中小学的支持和配合。实习学校不欢迎实习生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中学教育功能异化,在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学绩效的评价指标情况下,许多学校走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轨道,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怕实习生到校“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便放不开手脚让实习生去上课和管理班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科类课程就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师范生教育教学观念、行为都滞后于中小学的发展需要;对学生、教育、教法的认识仍停留在旧的模式里,又缺乏教育科研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不能适应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学期望实习生能带去一些新东西的愿望经常落空,结果实习生反而成为中小学的负担,也就难以得到实习学校的支持和配合。

5.评价流于形式。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是时间届满时自然结束,笼统地给实习生打个成绩,基本上参加实习的都合格,不过是有优、良、中、及格等不同等级的区分。成绩的评定主要是凭指导教师的主观印象而定。高师院校缺乏考核教育实习成绩的具体细则。这样便导致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使本来就难以保证的短期“教育实习”雪上加霜。

二、加强高师实践性课程的思路

1.重新认识实践性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师范教育将教育实习作为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应用理论”和“检验理论”的环节,把教育实习从整个高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这种一次性、短时间的“理论-应用型”实习观与终结性的师范教育观是一致的。事实上,实习是手段,不是目的,实习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持续的发展。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教育中的一个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整个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必要环节,它在时间与空间上与高师教育的全过程水融、密不可分。师范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实践和体验。教师的教育知识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形成。教师教育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教师教育课程应给师范生提供充足的实践体验机会。教育实践课程应该是内容多样的系列设计,应交叉、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应加强对教育见习、实习的指导、管理与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

2.改善实践性课程的时间安排。实习要成为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专业能力的过程,必然要求有相当数量的实习时间。有了这个前提,师范生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学校教育和儿童学习的过程,获得多样化的经验,并基于教育问题情境进行反思研究。同时,实践体验要分散、多次进行,才能与理论教学建立功能性的联系。

在实践性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英国的做法是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对职前教师培养中的实习时间下限作了明确的要求: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学士课程至少32周;获得学科专业学位以后再进行的本科后教育证书课程,在一学年(36周)的时间里,培养小学和中学教师的实习时间分别为18和24周。且至少要在两所学校分时间段进行,必须对每一阶段的教育实习进行评价。最后一学年安排一次集中实习,根据“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做出最终的实习成绩评定。教师教育机构对实践性课程的时间安排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连续性和阶段性,多次进行而又相对集中,贯穿在师范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充足的时间为师范生全面、深入了解学校及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二,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与大学中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注重提升师范生在教学实践情景中获得的经验,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联系,并通过研究教育现实中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注重教育经验多样化。一方面,实践性课程要求实习生要深入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实践,另一方面,不仅注重课堂教学,也重视其他环节的实习,如教育调查、组织课外活动、协助进行学校管理等,实习内容全面、丰富。[2]

3.加强实习过程中的指导。英国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是与规范、周密的指导同步进行的。对实习生的指导包括书面的指导手册和导师指导两种。教师教育机构对实习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备有非常详尽的指导手册,对实习生的穿着、注意事项、每周、每天甚至一天中的每个时段要做的工作都有具体而规范的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实践性课程指导手册的内容涵盖了学校体验过程中的所有方面,明确而详细地告诉师范生应当达到哪些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要求。

此外,教师教育机构一般与中小学合作成立实习指导小组,成员为负责制定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大学教师、伙伴关系学校校长、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大学教育学院导师。由实习学校导师担负指导实习生的主要职责,同时,大学导师亲临实习学校,观察并指导、评估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和学习,组织师范生开展专题讨论,并由专人负责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互通信息以及实习生在学校中的安排事宜,共同指导师范生实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教育机构要对实习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各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合同中对各自的职责以及各类参与人员的角色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样,规范的制度保证加上具体指导,使师范生在见习前就能熟悉教学内容、编制教案、设计教法,甚至试教,在此基础上见习听课,师范生就能对照检查,加上见习后的评课和请任课教师座谈,实习生就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有经验的教师相比存在的差距,这对师范生的进步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很值得借鉴。

4.建立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伙伴关系。要改变实习学校不欢迎实习生的态度,就要建立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良好的伙伴关系,首先,要改革课程教学,使师范生树立最新的师生观、教学观,掌握新方法、新策略。其次,要做好实习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中小学的实际,一方面提高教育实习的教学质量,又尽量把可能带给实习学校的影响、负担降至最低限度。此外,师范生还要尽可能了解中小学的教学、管理常规,熟悉教学内容。最后,要制定和完善实习政策,改革与调整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地为实习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当前英国主要是通过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大学与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由高等教育机构负责理论方面的培训,中小学校则提供教育实践的场所,双方合作,共同实现师资培养目标。政府将教师教育的部分经费下拨给中小学,培养教师是中小学的责任之一;同时,教师教育机构要与中小学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5.把紧评价关。评价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改革和完善实习评价、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实习的质量。英国的实习评价包括实习学校导师、大学导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也包括实习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标准由大学依据“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制定。每次导师的评价都要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反馈给实习生。英国的教师教育机构还对师范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也有明确的要求,要求师范生不断判断自己的进步情况,培养自己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性实践能力。缺乏指导的实践性课程易流于形式;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则会使某些环节失去具体的目标。改善评价方式,把紧评价关,无疑是改进我国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迫切要求。

篇6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预示中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对于高职院校中真实场景实训课程和项目开发设计研究较少。 

研究高职院校真实场景实训课程与项目的开发成为紧迫问题。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实训课程和项目的开发应包括:开发、具体实施、评价反馈体系三个阶段。 

一、以“企业和行业需求”为主导,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实训课程体系和实训项目 

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必须要结合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不断适应新变化。首先统计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建立含毕业生数据库,定期与毕业生进行沟通;在学生实习阶段,建立学生实习报告库,报告中含在实习期间的收获尤其是专业方面的总结;第二,深入与行业对接,组成专家组对课程体系的开发给出评价和建议;第三,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任务书,规划课程课时,编写项目授课计划;第四,根据企业调查结果,将整个实训课程体系分成几个“企业需要”模块,作为实训项目;第五,根据企业和毕业生调查结果、企业专家反馈、建立实训课程体系以及项目。 

二、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核心,模拟企业场景,组织开展实训项目 

实训课程开展过程中,实训课程的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技术操作技能。 

第一,打造终身学习型的双师队伍。一是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任务书,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教师在本领域的专业技能。要提高实训老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建立实训老师的定期培训制度,可利用寒暑假将专业实训老师派送到相关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专业老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专业实训老师的指导能力[1]。二是吸纳企业资深的技术人员。吸收部分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参与到实训课程与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过程更加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三是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2]。 

第二,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根据现有设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开发和完善实训基地,满足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模拟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如张贴必要的安全须知等;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项目授课计划,编写项目手册。实训手册的编写要结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吸收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给予的建议。不仅要对所修实训课程进行详细阐述,对于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知识等方面也要有所涉及,为学生实训操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第三,实训课程与项目的实施。就一个专业来说,专业技能必须划分若干能力模块,每个能力模块可细划分若干训练单元,然后再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实训,这样才能保证专业技能实训的效果[1]。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行为引导型、案例、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法,来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与他人沟通、合作[2]等等。探索实训课程的企业化模式培养技能。 

第四,让学生模拟在企业生产的场景,缩短到企业工作的适应期。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学生的团队协作等。 

三、课程评价与反馈 

第一,实训课程评价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角度。首先是宏观角度,毕业生在企业的认可度调研。通过实训课程学习的学生,被企业所接受,是否“好用”需要企业给出评价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微观角度,是指学生在上完实训课程后,在能力和知识水平上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研究方面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学生上完实训课程后,不仅要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实践技能和能力。 

在评价内容上采取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内容相关联的考评体系,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实现学生的自我评价、项目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训的综合得分由实训设计、过程、成果、报告等几个部分的得分组成[3]。 

第二,将对两个方面的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学实践,形成闭环,不断修正专业目标岗位群、实训任务、实训课程体系,使整个实训课程与社会和企业发展相适应。首先,建立定期与企业沟通的体系,不断利用企业给的信息,不断修正和完善实训课程和模块的教学。将实训考核,运用到下一届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论 

高职教育更加强调技能性和职业性,本文从实训课程的开发、实施和反馈三个方面探讨和建立了实训课程和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过程。高职教育中的实训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总结的过程,要和具体实施、企业需求相结合不断循环开发。以“企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才能开发出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的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以“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核心,组织开展项目模拟企业场景;调查评价实训课程教学后的授课情况,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学,形成闭环。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和以及教育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篇7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把“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对实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康复评定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实训教学状况直接关系学生职业能力。本研究通过编写《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学生问卷、《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临床康复治疗师问卷及通过与专家、专职教师座谈等方式,对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评定学》的实训教学现状及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进行深入了解,根据调研结果,对我院《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

1.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我院13级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55名学生及洛阳地区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定点医院的康复临床治疗师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问卷调查,同时与我院康复专业专职教师及新乡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院校相关专家以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2.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

2.1存在问题

2.1.1实训教学占总教学课时比例偏低,实训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有出入。

对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洛阳市中心医院等洛阳市及周边地区各综合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等32名康复科一线康复治疗师发放的《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情况康复治疗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目前理论与实践课时44:16的比例安排,68%的认为实践教学课时有待提高,建议调整为1:1;各实训内容所占比例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的感觉、疼痛及肌肉、骨骼系统功能评价,我院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足,学生相应操作能力较差。

2.1.2学生对实训教学目标明确度低,实训教学效果较差。

我院实训教学主要根据早期编写的实训大纲进行,实训内容欠合理;缺乏针对学生的实训手册,实践目标性差,对实践课堂的目的要求缺乏认知。课题组成员与学生座谈时多数学生反映实训课上往往只知道进行了什么操作,对相关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因素缺乏认识,整体把握性差,遇到临床实际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2.1.3教学形式及方法较单一。

目前此课程在校内的实训教学主要以实训操作课、多媒体演示两种形式为主,缺乏临床实际观摩、操作,与临床实际情景相差较远;教学方法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与学生互动少,学生学习中容易疲乏,学习兴趣不高,积极能动性缺乏。

2.1.4实践考核不足。

与专职教师座谈结果显示:我院《康复评定学》考核主要以期末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考核占分值少(20%),且重视度不够,考核往往流于形式;随堂考核缺乏,对实际实训效果缺乏及时反馈,师生都缺乏对实训效果的客观及时认识。

2.2改进方法探索与分析

2.2.1重新修订实训大纲,编制学生实训手册。

实训大纲是实训教学的依据,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康复评定的方法和临床侧重点也在不断修订。依据国家对康复治疗师的基本要求,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和我院特色重新修订康复评定学实训大纲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迫切需求,使实践教学与临床应用挂钩,实训教学更有针对性、应用性;学生实训手册为学生明确了实训重难点及实训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能提前明确实训内容和目的,做好充分准备,实训课堂更有针对性。

2.2.2注重工学结合,延长实训室开放时间。

我院地理位置优越,与河科大一附院新区医院、中和医院等大型康复治疗中心临近,学生临床实践便利,可加强交流合作,增加学生临床观摩及实践机会。我院实训室仪器设备较完善,但仅实训课时间开放,可适当增加开放时间及师资投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2.2.3丰富教学形式及方法。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必然向“模拟教学”迈进[2],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灵活性应用有利于实训教学效果的强化。与一线康复治疗师合作录制临床操作实例视频影像,结合我院实际建立合适的模拟教学模型,启发式教学、角色模拟教学、情境仿真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丰富、活跃实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实训效果。

2.2.4制定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对师生的双督促。

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3]。多数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目标性及自我评价能力缺乏,教师的督促作用举足轻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需要的是每一节课和每一次练习的点滴收获,实训教学效果的强化需要把随堂考核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使每次实训教学效果直观化,有利于师生双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增加对师生的双督促。制定期末理论与操作考核并重的考核办法,规范操作考核流程,使学生增加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度。

我院《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类似职业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提出的具体的解决措施对其他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在康复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康复评定学》的实训教学也应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改革发展,为康复事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技工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要坚持“德技双馨,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围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技工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成人成才诚信”育人模式,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意识培养为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多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技工院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职业素质培养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技工院校,其任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过去,我们往往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然而,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技工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只有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会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才会赢得社会对技工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技工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2.职业素质培养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取得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更加强调的是高素质;长三角地区100家企业对外招聘员工的职位要求描述中,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生涯规划、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职业意识,以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重点的社会能力成为各个企业的普遍要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里的“德”实质上就是指职业素质。因此,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衡量用人标准的主要内容。

3.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多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屡屡受到打击和歧视,他们最缺少的是爱护和尊重,因而自卑感较强,既想展示自我又缺乏自信,既想参与又缺乏勇气。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亟需从道德、心理、意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改造提升。

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务诚信”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致力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学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职业素质教育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并在实践中构建了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组成的,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核心能力建设为内容、以成人成才诚信为宗旨、以职业素质达标证书为标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开发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院成立了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研发课题组,研究国内外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总结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实习和毕业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预期的调研分析,探索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形成素质教育方案。建设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中心,以教学系为单位建设教学场所,配备必须的硬件设施,制定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学活动记录,明确管理职责,信息及时传输到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认证。

(2)编写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本教材。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法律基础》、《礼仪训练》、《心理健康》、《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团队协作》、《演讲与口才》、《理财指导》等)。以职业素质训练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优良品质,具备交流表达、信息处理、团队合作、革新创新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精神。

(3)建设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创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式平台,收集、制作典型企业文化(企业招聘员工现场实录、企业分工协作生产、科研场景等)教育光盘;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技能大赛选手成功之路专题连续集、企业专家访谈连续集并在学院校报和校园电视台进行系列报道,有针对性地形成系列专题片。

2.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

(1)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文化环境。建设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制作学校在世界、国家及省市技能大赛冠军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宣传画、宣传手册;建立获奖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校园灯箱文化走廊。

(2)搭建和完善学生自主活动的社团组织平台。大力发展学生社团,规范社团管理,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发展校、系两级各种学生社团,社团文化活动覆盖或影响50%以上的学生;每个系、每个专业群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

(3)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立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学院中心教研组、各系文化课教研组建立专兼结合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内引外培等措施,打造一支集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于一体的能够胜任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工作的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辅导员队伍。以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度管理、系部各相关职能科室现场管理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为主线,以学生管理干部和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干部和团干部为重要补充,建立稳定的、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深化校企合作,聘请深度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参与教学过程、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创业培训、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模拟员工训练等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4)“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测试中心,并根据需求,开发有效解决学生生涯规划、人才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市场择业能力,使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调控素质。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组建由学校和就业职能部门专家具体参与、学生自发加入的社团组织,全面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建设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成为汇集创业政策、资源信息的枢纽,评估学生创业潜力并给予全面创业指导的智囊,开展各类学生创业活动的载体。还要在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中介服务、咨询辅导、学习交流、创业导师、创业典型等众多内容上提供服务。

3.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1)制定职业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职业素质达标证书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学分制度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等;修改完善学生手册。

(2)编制职业素质评价方案。探索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式;研究以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职业素质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工学结合或定岗实习等职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结构;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开发评价工具。确定职业素质评价流程,有序进行职业素质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应用软件。利用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电子系统,力争校内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信息准确及时。采集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评价信息,采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信息,力争使评价达到全方位、全覆盖。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三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价数据信息化的途径、方式、方法,为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数据库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质的标准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应始终坚持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成人在先,积极探索“现代技工”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健全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0,(2).

[3] 贾茹.探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商情,2010,(4).

[4] 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高职工商管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工学结合的模式,即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理论知识,在用人单位以实习生身份进行顶岗实习[1];二是订单式培养,用人单位与院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参与人才培养与管理,最后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2]。然而,两种模式下高职工商管理学生都存在管理能力不落实、职业精神不饱满和职业素养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职业能力培养缺乏整合性,二是缺乏重复性,三是缺乏标准。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PDCA管理环理论,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以上四个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有人称其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法则,PDCA循环作为管理方法,不仅适用于项目管理,也适应于团队管理个人管理。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PDCA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表现为个人在职场的综合状态,如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专注度、领导力或者合作的能力等。利用PDCA管理环理论,将以上四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通过对不同年级、课程,实施不同项目,反复训练考评,将管理的思维以及管理的能力融入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真正实现工商管理学生职业能力整体提升。

(二)PDCA职业能力培养工作流程

PDCA培养模式要求将职业能力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重新进行设计,对除专业知识岗位技能之外的其他三项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素质、管理能力等同于岗位技能来看待,引导学生均衡全面发展[3]。按照PDCA管理环原理,教师需要完成以下四个步骤的工作。1)设计环节(PLAN):教师在这一环节须将职业能力各要素设计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明确职业能力标准和考核指标,为方便管理,应同时制订教师和学生的标准化工作手册。2)实施环节(DO):在这个环节重点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按照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布置实训任务,赋予小组内学生不同的身份与角色,按照任务目标和工作职责,依照标准化工作手册具体施行。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3)验收环节(CHEACK):这个环节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结果。判断学生的综合表现是否符合当初设定的职业能力目标和质量标准。4)处理环节(ACTION):对前面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搜集整理实施验收环节呈现的新问题,从验收的结果是否符合设定目标倒推实施环节的问题,如果实施环节没有问题,倒推计划设计环节的问题,针对性地修订以上步骤的相关内容,并将修订带入下一个阶段的任务中。

(三)实证研究

为进一步检验本模式下的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经过为期2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采用问卷统计法,结合深度访谈法,对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2个年级7个班的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状况对比研究,其中2013级4个班作为实验组在课程教学中实施PDCA培养模式,2014级3个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实施培养,通过网上问卷结合访谈的方式检验培养效果,共采集到电子问卷278份,调查覆盖率90%以上。1.指标的评测数据统计与分析此次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利用SPSS18.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两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即两组数据资料的T检验,对采用PDCA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和传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两种不同教学模式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职业能力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其是否有显著差异。最后,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核验学生职业能力变化的深层原因。(1)职业精神从“职业精神”的指标看,第一项的均值1.78﹤1.97,第二项均值1.55﹤1.73,第三项均值1.52﹤1.81,总体看,实验组数据﹤对照组数据,排除少量对指标的理解误差,实验组﹤对照组,显示PDCA培养模型下的学生职业精神普遍好于传统模式下的学生职业精神。(2)职业素养从“职业素养”的指标看,第4项的均值1.68﹤1.69,第5项均值1.47﹤1.66,第6项均值1.50﹤1.74,排除少量对指标的理解和拥有程度误差,仍然是实验组﹤对照组,显示PDCA培养模型下的学生职业素养高于传统模式下的学生职业素养。(3)岗位技能(岗位认知、基本操作、任务执行、改进与创新)从“岗位技能”的指标看,第7项的均值1.63﹤1.80,第8项均值1.77﹤1.84,第9项均值1.40﹤1.41,排除少量对指标的理解和拥有程度误差,仍然是实验组﹤对照组,显示PDCA培养模型下的学生岗位技能普遍高于传统模式下的学生岗位技能。(4)管理能力(自我管理、团队管理)从“自我管理”的指标看,第10项的均值1.62﹤1.69,第11项均值1.46﹤1.50,第12项均值1.81﹤1.83,排除对指标的理解和拥有程度误差,仍然是实验组﹤对照组,显示PDCA培养模型下的学生管理能力高于传统模式下的学生管理能力。2.调查结果分析(1)PDCA模式下学生的职业能力各项指标测评数值高于传统模式数据结果显示,对应的指标均值基本上实验组﹤对照组,说明2013级实验组学生职业能力高于对照组2014级的学生,尤其在专注度、工作责任,卓越、沟通合作、岗位认知和基本操作方面差异明显,证明在这些指标上,实施PDCA的培养模式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在礼仪、任务执行和团队管理方面,数据递增的表现没有力度,表明这些指标在教学培养方面有待深入。(2)学生访谈结果分析为了更好地掌握实验组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状况,了解他们对PDCA教学模式的看法,课题组在实验后期与部分实验班学生深度访谈,了解其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探讨其职业能力提升的原因,被访学生一致认为PDCA让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管理的内涵,并能实时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课程学习中,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以及能力都得到加强;另外PDCA强调团队合作和团队管理,增加了团队沟通的强度与深度,使得相互间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增强。

四、研究结论

(一)以实训任务为驱动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在学校的教学环境中模拟出未来职场的一般情形,假定一些职场的职位,让学生以角色参与到类似的工作场景中,进行自我探索学习。设计仿真的工作目标、责任分配、人员岗位和技能标准是实施职业能力培养的出发点,而将这一系列职场工作流程融入到课程的实训任务中进行指导训练,并加入成为考核内容是引导学生均衡发展职业能力的源动力。

(二)以PDCA操作手册为核心

职业能力培养需要以实训任务为驱动,而实训任务的施行不能简单照搬原来不区分角色,不明确责任目标,学生“单打独斗”的实训方式。需要按照PDCA原则,从实训的设计开始,直至评价都制订详细的任务目标、标准化操作手册、分步细化的评分标准,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照PDCA的流程开展各自工作,通过不同实训任务的重复与总结,在反复训练中逐级提高职业能力。(三)以管理能力的训练为基础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管理能力是专业核心能力,也是职业核心能力。为了不让管理能力的培养落入知识点考试的片面记忆中,应将管理能力的训练作为培养模式的关键,实训活动以小组团队为单位,将管理要素中的计划、组织、监控和反馈作为工作内容,在实训操作手册进行详细记录,反复强化与训练,让管理的理念与操作训练融为一体,既强化学生的管理思维,又提高运用能力。五、结果讨论职业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估应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式进行,但是定性难以标准化,定量研究也面临取样困难。本研究样本量小,没有学生入职后的职场表现作为参照,在定量评估PDCA培养模式方面稍显不足,因此,模型的有效性评价还需要从更长时间的观测、多维度数据采集以及评价方法上的改进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庆武,匡水发.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09,(6):132-134.

篇10

作者简介:邵联合(1974-),男,黑龙江虎林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动力工程系,副教授;黄桂梅(1967-),女,江西南康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动力工程系,教授。(河北 保定 071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度职业教育课题(课题编号:ZJJX11ZY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84-02

一、“过程控制装置”课程的定位

“过程控制装置”课程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过程控制技术、控制仪表及装置等相关知识,与“仪表调修实习”课程相配合。2010年,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本课程进行了颠覆性改革,将“过程控制装置”课程和“仪表调修实习”课程进行整合,课程改名为“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热工控制装置的安装、校验、调试、运行维护与异常处理等操作技术,使学生达到热工仪表安装检修中级操作工技术水平。教学组织形式由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调整为理实一体的情境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操作实践,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经验并学习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自我设计和管理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及教学实施情况

1.企业参与,基于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工作过程重构课程

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与企业共同分析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课程组教师通过以下形式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走访河北电力研究院、保定热电厂、保定石油化工厂、定州发电厂等多个企业,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控制仪表及装置安装与检修人员交流,共商课程标准,共同建立更能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情境教学体系;与企业一线从事仪表安装检修的毕业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对本课程建设的意见,帮助分析以往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建议。

上述几种形式的深入交流,确立了面向热工控制仪表及装置安装与检修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入手,遵循“以职业行为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全面进行课程体系解构和重构,见图1。

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本课程设计了6个学习情境。情境1:控制系统的认知,情境2:变送器的安装与检修,情境3:调节器的安装与检修,情境4:执行器的安装与检修,情境5:调节机构的安装于检修,情境6:控制系统综合调试。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工在岗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学习领域。教学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情境、任务、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2.遵循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序化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从认识控制系统与检定一简单仪表是否合格开始,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之后着手不同控制仪表及装置的安装、调试、投运、检修,每个情境中由单一的任务逐步递进到复杂的任务,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最终在自我开发的过程检测与控制情境教学实训装置上完成大部分仪表设备的综合调试与检修任务。

3.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中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过程控制装置”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课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六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六步教学法”要求每个工作任务的教学均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4.以评促学,建立了“过程考核与综合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评学模式

(1)考核依据。目标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考核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考核方式。为了实现课程的目标,也为了客观、全面、公平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水平和程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改变过去教师一人评价的一言堂制度,而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教学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呈现、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过程性考核成绩多元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本课程采用工作过程考核、综合考核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分别占本课程总成绩的60%和40%,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过程考核包括课前资料的收集、任务工单的填写,实施过程的规范及团队协作,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等。采用多种方法形式,如提问、观察、抽查、教师对学习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个人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进行评价。综合考试是在完成全部学习情境后,依据所覆盖岗位对本课程的知识、能力要求,设计考核任务,编制试卷,采用技能操作、笔试、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做到考核内容岗位化,与职业技能鉴定对接;操作过程规范化,与现场安装检修规程对接。

5.积极开展技能竞赛,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学习

以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通过竞赛,检验了各参赛学生的团队协作、计划组织、工程实施等能力,促进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6.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以及6S管理,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最终目标

通过各种展板、宣传栏等方式引入企业文化元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6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规范、认同意识。

三、课程资源建设

1.实训条件建设

由专业教师开发的“过程检测与控制情境教学实训装置”投入使用后,为学生提供了更接近生产现场的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条件。学生可以通过本实训装置,独立完成各种检测仪表、自动控制装置、过程控制系统的现场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等学习性工作任务,能够能较快掌握操作技艺,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竞争力,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本实训装置在满足教学需要的的同时,也可进行热工仪表检修工、热工仪表安装工、自动控制装置安装工、自动控制装置试验工和自动控制装置检修工等多个工种的专业技能鉴定和职工培训,对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课程资源建设

目前已建成的课程资源见表1。

表1 课程资源

序号 资源名称 资源内容

1 学习资源 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多媒体课件、教师手册、学生任务工单、自测题库、理论试题库、技能鉴定题库、仪器仪表使用手册、职业技能大赛题库

2 拓展学习 参考书目、技术期刊、课外阅读资料、岗位职责、相关网站

(1)构建了适用的校本特色教材。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以及控制装置安装与检修工考证的需要,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合作开发了适合高职学生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该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以介绍原理性知识为主的学科式体系,完全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引进了企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学习内容与真实的校内实训环境相结合,便于开展情境化教学。教材中每个情境分别由9大版块构成,见表2。

表2 教材中学习情境的版块组成

教材组成 主要功能

职业能力特征 通过本情境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学生所要达到的专业能力目标

情境描述 描述本情境通过学习之后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

子情境描述 描述本子情境学习的主要内容

相关知识 叙述了完成任务必须知道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学习性任务 给出基本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作为学生行动领域工作的指导性操作规程

请你做一做 下达操作任务,学生采用“六步教学法”完成任务,提交报告和成果

知识、技能归纳 对本情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便于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点

工程素养培养 知识技能的拓展

课后思考题 帮助学生自我检查本情境内容的学习情况

(2)基于工作过程,适合六步教学法的教师手册和学生任务单。教师手册:任务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解决了教师怎么教和教什么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是教师标准化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参考资料。教师以教师手册为指导,可以按着“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安排教学。根据教师手册上的评价标准考核学生的操作正确与否。

学生任务工单:解决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工作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引导文法,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在学生任务单的指导下。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四、课程进一步改革设想

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建设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跟踪新技术发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

五、结束语

“过程控制装置”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该课程颠覆传统教学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本,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考,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学生专业、方法和社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17-1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

2006,(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

2006,(4).

篇11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顶岗实习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而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漏洞较多,将过程管理方法引入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旳管理将有助于改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对于提升高职毕业生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企事业单位对接受高职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态度冷淡,另外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和效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表现在顶岗实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工作不充分。

1.高职院校未能充分承担顶岗实习的管理职责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实行二级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要求各系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现有资源落实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进行全面管理。在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各系需要根据自身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其内容需要包括:顶岗实习细则、顶岗实习安全及注意事项、顶岗实习考核表等;开展顶岗实习前的职业指导;顶岗实习动员;顶岗实习方案的制定。但是大多数系部未能在学生顶岗实习前的指导过程中使学生了解、熟悉顶岗实习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了解顶岗实习计划,明白自己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并不高。有些学生完全不清楚顶岗实习的方案,他们更多的是无目的顶岗实习,在这种状况下学生无法高质量的完成顶岗实习任务,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2.实习单位对顶岗实习旳管理敷衍了事

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企事业单位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在此之余,才会关心其它方面的工作。据调查,愿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在这48%之中,真正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配合职业院校教学为目的的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3.顶岗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建立健全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制度,并且严格执行,是规范学生顶岗实习最有效的方法。职业院校在向企事业单位介绍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之后,将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的权力完全下放给了企事业单位,而企事业单位并不能按照职业院校制定的考核要求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企业对实习生的考核缺乏过程评价,基本是做终结性评语,忽视学生顶岗实习技能发展状况。实习单位对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的简单化以及职业院校对于学生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参与,从而使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流于形式。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的观点是进行全员、全面和全程的质量管理。按照过程管理的观点,需要不断优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策略,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提高认识,端正顶岗实习观

作为学生,他要按照学校的实习计划,服从岗位安排,完成学习任务,并做好相关的记录;作为准员工,他要按照企业的实习规划,服从工作的安排,完成工作任务,并培养相关的职业能力。

2.严格把关,建立审核制度

实习岗位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顶岗实习效果,故高职院校需严把企业选择关,建立审核制度。

首先,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应注意:(1)一致性,它是指实习岗位应与专业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就业岗位保持一致。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立足于具体的职业岗位,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缩小“学生”与“职员”的差距,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先进性,它是指实习岗位蕴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具有发展性。在技术日益创新的社会背景下,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只有在实习岗位中,掌握关键的先进技术才能提高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其次,建立审核制度。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和学生。其中企业是顶岗实习的载体,对整个顶岗实习的效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重视企业的选择。从内容上看,可从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的工资待遇、企业的发展前景等方面作出全方位考核评估。从审核的流程来看,针对审核的内容制定一套考核评价量表,由学校与企业代表相互实地考察,双方达成一致,并签订协议。通过学生到该企业顶岗实习,期满后双方再次考察,动态地修改,并确定是否再长期合作。

3.严格指导,培养关键能力

(1)加强学生的心理指导

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由于周围环境、人际圈子、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易出现心理隐患,轻则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效果,重则影响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给实习单位的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实习前,可通过企业成功人士的讲座、高年级顶岗实习积极分子的现身说法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及处理顶岗实习过程所遇到的困难和心理变化。

(2)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指导

专业能力是指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素养,能够独立运用知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既定目标,并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估的能力。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职业活动的工作平台,亲身体验企业师傅以经验实操加以指导,有利于其掌握职业活动的专业能力。

4.综合评价,落实考核机制

健全学生顶岗实习评价考核,是规范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评价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两种:以关注过程为基点,起反馈作用的形成性评价;以关注结果为基点,起总结性作用的结果性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来看,顶岗实习的考核分为企业师傅评价、指导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因企业师傅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第一负责人,最具发言权,故其权重最重,评分占50%;指导老师是对学生日常行为最了解的人,故其评分权重占30%;学生是最了解自身进步与否的人,故其评分权重占20%。从以上两种评价维度,结合顶岗实习的目标,建构顶岗实习评价量表。顶岗实习评价是基于学习和工作经历的综合评价,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不同阶段、不同主体的考核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顶岗实习,避免了评价的片面性,通过评价结果为后续的改进提供有效的事实依据,促进顶岗实习不断的完善,进而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在顶岗实习屮学有所获。

三、结束语

顶岗实习既是“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身处职业化工作环境,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际工作岗位,亲身经历工作任务,提高综合职业素质水平,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极为重要,成为保证顶岗实习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包虹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管理及考核[J].中国成人教育,2008(8):12-13.

篇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78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和系统形成护理专业理念的重要过程。更是确立人生信念、强化职业道德、适应护士角色、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1]。如何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校重视、学生认同、企业欢迎的教学活动,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顶岗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综述。

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学生层面问题分析

1.1.1 实习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大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老师安排学习什么内容就学什么,科室轮转的安排及带教实习的模式要求学生比在学校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差,不能和带教老师很好沟通,也不能主动与病患接触和沟通,大大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1.1.2 护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职业防护意识差

大部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对工作内涵、就业前景并不了解,且护生多为独生子女,有的甚至怕脏、怕累,缺乏主动、勤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由受照顾者转变为照顾者之后,缺乏应对能力,难以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不能很快地进入实习状态,直接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护理人员有较多机会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有可能发生职业损伤和暴露性感染。实习护生刚刚走出学校,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不足,发生职业伤害的可能性就更大[2]。因此,必须强化护生的职业防护意识,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1.2 学校层面问题分析

1.2.1 高职院校教育与顶岗实习实际差距较大

某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与顶岗实习的实际需要脱节,造成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相较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已经严重滞后,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由于学校学习中具体技能操作经验缺乏,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学科理论知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的效果。

1.2.2 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受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每年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大,学生寻找实习单位越来越难,如今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没有建立实习基地,即使有实习基地,但也难以保证每一个毕业生的实习机会。实践证明,缺乏成熟、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开展及效果,根本无法切实保证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目标,更达不到提高实习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1.2.3 实习指导

实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究其原因,和指导老师的指导水平及工作态度、责任心有关。遇到不合格的或者不负责的指导老师,实习生在遇到困难时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另外,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拔缺乏相应的原则,对于指导老师的工作质量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了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生的指导质量。高等职业院校中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而“双师型”教师资源是推进学生顶岗实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1.2.4 实习成绩考核

实习评价是实习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对实习生顶岗实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对于实习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3 医院层面问题分析

1.3.1 医院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低

多数医院对接受高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态度被动,其原因很多:如医院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缺乏能承担大批量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生活条件,部分医院不愿意用自身的资源来培养人才,并且医院出于安全生产、保证服务质量的考虑,不愿意接收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医院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很少能主动地从培养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岗位及实践内容。这造成学生真正参加临床技能操作等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大大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1.3.2 医院接收学生重劳动轻培养

目前,部分医院将实习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安排到空缺的岗位,长时间从事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甚至是安排与专业不相关的其他工作项目。没有按照实习学生培养计划内容执行,达不到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

2 解决方法和对策

2.1 深化教学改革,为顶岗实习做好教学工作准备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根本任务的教学体系课程设计与顶岗实习相配套,校企业合作开发现实需要面向真实工作情景的仿真项目化课程,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为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3]。

2.2 加强岗前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树立服务意识,增强防护意识

针对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岗前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强调职业道德和实习纪律。开设职业防护培训,实习期前进行职业防护讲座,请临床一线专家对临床各科室如手术室、监护病房、口腔科、血液科等高职业危险科室,及针对各病区护理操作特点做专科职业防护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综合防护能力。

2.3 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实现顶岗实习的全程跟踪指导

2.3.1 大力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育英才

积极开发稳定的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保障我们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基础。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项目研究和开发、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企业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根本保证是校企双赢。在合作形式上可以多样化。

2.3.2 加强对校外学生的实习指导机制,建立顶岗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人员由校内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校外指导教师组成;在指导形式上,校内指导老师、校内辅导员主要通过现场教学指导,网络、电话指导等形式进行辅导。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对实习同学进行指导,通过三导师从思想、业务、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同时,制定专职指导教师的选拔规范,建立顶岗实习专职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绩效考核,考核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保障指导效果。

2.3.3 加强沟通,规范实习单位对于实习生的培养工作

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与承担护理临床实习的教学医院共同建立临床实习规范化管理规定,以提高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建立健全临床实习层级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临床实习的组织管理,注重对带教老师的选拔和培训,实施临床带教的规范化管理,开展对护理临床实习效果评价,强调出科考试环节。完善临床实习奖惩机制,严把临床实习质量关。

2.4 对顶岗实习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的多元考核机制

加强过程考核,要求校外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纪律、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如实作记录,并进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校内指导教师在实习报告基础上,综合学生自我评价、校外指导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评定,得出顶岗实成绩。

2.5 建立信息反馈和总结交流制度,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

邀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和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代表进行座谈,将实习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顶岗实习结束后,学院要组织顶岗实习工作小组赴实习单位,通过实习生跟踪调查表的形式调查实习基地对实习生的满意程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结和经验交流,为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打下基础。

总之,要提高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校企合作是基础,制度健全是保障;既要保障学生的合法利益,又要考虑实习单位的利益。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星际.对临床实习与护生社会化过程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233.

[2]许燕.提高护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的探讨[J].国外医学护理学手册,2005,24(2):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