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绘画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08 03:58: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绘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绘画论文

篇1

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特有的艺术语言还要依附于欣赏习惯、民族特色、审美情趣、美学思想。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艺术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自唐以来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与表现形式就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有不少的文人士大夫也参与到绘画之中。中国传统绘画的泼墨、泼彩和水彩画的用水、用色颇为相似,两个画种都是以水为媒介,在水的作用下通过色彩和笔触展现出物象的神韵和意境。中国的传统绘画与水彩画的媒介“水”的掌握和运用,恰好体现出它们的异曲同工之效与“写意性”的本质内涵。

水彩画与中国画写意性审美观念研究

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传播、发展、完善的不同时期与阶段。是表现浪漫情调和体现民族浪漫情调的审美观念的最佳载体。丰富的民族审美观,拓展了水彩画的美学空间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本体语言特色的发挥。中国画和水彩画具备一个鲜明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以水为媒介。中国艺术史上对水的认识与掌握历史悠久,如孔子的“智者乐水”、老子的“上善若水”、再到中国绘画中以水墨作画,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出了中国人用水的丰富经验。这种以水为介质的绘画种类,具有中国传统绘画中水的韵味,更加清新与秀润。

在构思、创造形象、审美、表达思想内容等方面,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之中的“意”贯穿于绘画创作始终,重在于“意”;中国传统绘画是以“意”造“意”。就艺术语言形式而论,“意”既可以传之画内,也可以传之画外,“意”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意”除指画家的情思、画的意旨、意蕴、主观意志、情意,还指意趣、生意、神似、神韵;在某种程度上则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画中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为对作品画意的表现。

在绘画领域的美学观念中,对于“写意性”的要求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见解,“意、趣、妙、有、无、虚、实、味”等相关因素至关重要,而“意”和“趣”、“有”和“无”、“虚”和“实”又是很难分开的。例如,“趣”虽不等于“意”,但一幅完整的绘画作品,缺少“趣”,就会影响“意”的表现和创造。因为“意”多是富有“趣”的。明代文学家屠隆曾说:“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意”是构成神似、神韵的基础条件,“趣”又是表“意”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意必有趣,趣必有神。无趣无神则无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趣”只是构成“意”的条件,并非意的本身。《画梅题跋》中论道:“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更高境界为:“不似而似”则似在“神”,“不到而到”则到在“意”。讲求“意似”、“笔”(线)是构成“意似”的先决条件。

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相比较而言,水彩画的写意性是建立在西方水彩画本体艺术语言上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浪漫情调的审美观念,是区别于西方的另一个美学体系,写意要渗透民族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精神,才有灵魂。水彩画写意的审美观与技法语言是水彩画在中国繁衍与发展最好的选择,它将西方水彩画的审美观、艺术手法融合到了东方的诗意意境中,形成了“西方缤纷、东方情调”,“西方手法、东方精神”艺术手法,不仅体现了文化的融合还将水彩画注入了勃勃的生机,形成了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水彩画民族风格的写意性,是水彩画语言本体的发挥、民族精神的张扬。

笔墨韵味、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标准。水彩画的用水技巧借鉴中国画泼墨的酣畅淋漓之感,有其奔放不羁的气势;要有虚实相生的视觉享受,浑然天成之感;从美学角度上讲,水彩画的水韵中要有中国画的干笔、枯笔用笔,做到刚柔并济、干中有湿、干湿融合。挥洒写意是写意性主题绘画的技法表现形式,源于南朝,成熟于唐朝。中国画“疏体”是其早期的绘画样式。水彩画的挥洒写意是建立在水彩画“本体艺术语言”上的一种民族表现形式,脱离水彩画“体”的写意,将是无源之水。水彩画中隐含着民族绘画“笔墨”的精神和“线”的文化,在其美学观价值中体现为:枯湿浓淡、轻重缓慢、抑扬顿挫等富有生命节奏的技法用笔,其丰富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意味”,绘画语言美不仅在于描绘形体,还在于语言自身的本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而水彩画在表达具体物象的同时注重的是视觉感受,因此,艺术形象的表现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都能代表一定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艺术面貌。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不仅讲究笔墨情趣、形神兼备,更讲究墨有墨用、笔有笔用、笔墨融合,互相依附,正所谓形与神、墨与色的完美结合,恰似水彩画对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的借鉴。

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与水彩画表现形式研究

在我国比较文学中,意象的解释是: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的本质特征。《辞源》将意象解释为:“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和象的辨证关系是研究中国画写意性本质特征的依据,在其发展中经历了“造理入神”、“重形入神”、“以形写神”、“得意忘形”、“遗形写神”的反复与曲折的过程。同时,意象造型也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本质与中国画不会走上西方写实主义的道路,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借物抒情,这是中国传统思想儒道文化的影响的结果,具有独特的形式美与内容美。当然,这与中国特有的民族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在用笔上倾向于写意和表现,用线无拘无束,淋漓痛快的笔墨传达出“有”与“无”、“虚”与“实”、“意”与“境”,在造型上遵循“师造化之象,师造化之理”。即从自然中来,不求真实地复制自然,表现出艺术的本体意识和主观意识。水彩画受中国画的影响,水彩画的笔法语言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语言,丰富与发展了水彩画技法语言的表现能力,引导更多的水彩画家潜心于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研究,并将中国水墨画的用笔融入到水彩画语言表现中,用笔上提出了对有意味的用笔更深层的追求,最终展现出独到的意境美。

篇2

二、现代平面设计对中国画构图布局的借鉴

构图布局在绘画作品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早在一千多年前,南齐谢赫在著作《画品》中提出“六法”的绘画理论体系,其中“经营位置”对构图布局进行了详细论述。宋代著名画家马远与夏圭在构图布局上独树一帜,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清代绘画理论著作《画筌》提出:“无画处皆成妙境”,呈现出一种淡然、飘逸而又圣洁的艺术境界。这决定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构图布局上的差异性,西方绘画采用焦点透视,相对较为理性,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而中国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画家打破了空间的局限,从多个角度对客观景物进行描绘,在构图布局上追求与营造画面的形式美感,表现一种以神逸、气韵、意境为美学原则的意象世界。因此,中国画的构图灵活,可以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追求画面上点、线、面所形成的节奏与韵律感。现代平面设计对中国画构图布局的借鉴表现出了极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趋势,二者本质都是充分调动画面中各种元素对画面进行整体美的构造,进而产生自然美、形式美、精神美与功能美融为一体的审美形态。这种对构图布局的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疏密关系

在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中,疏密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画面一定“密”不透风,“疏”能跑马,注意“凝聚”与“疏旷”的对立与统一关系。现代平面设计必须要在构图布局时处理好元素之间的关系,在物象的表现方面要有很大的空间自由和组合范围,事物之间要疏密相宜,做到既有视觉上的审美感受,又能使画面生动形象,富有节奏和韵律。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先生的《设计与生活》,作品画面只有一双筷子和一只手,主题突出,构图简单,体现了构图中“疏”的一面,但画面中筷子的元素是由密密麻麻的排列在一起的一本本书堆积而成的,寓意着设计工作是一个不断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使画面得到了“密”的布局效果。作品密中有疏,疏中有密,两者地结合十分完美。

2.虚实关系

中国画注重“意象外之意”的意境营造,首先强调的是画面的虚实关系。中国画的虚实关系以“留白”、“计白当墨”、“以实观虚”的理念来表现画面,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正如清代画论家笪重光所言“虚实相生,无画之处皆成妙境”。因此,中国画是一种“意象”艺术,“意”起支配作用,“象”从属于“意”。如中国道家太极图,一阴一阳、一实一虚,正向我们揭示着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思想中的精髓。现代平面设计与中国画一样注重画面的虚实关系,实物虚化,虚物实化,通过空间上的合理安排,起到似实而虚、活跃画面与烘托气氛的作用。中国当代著名设计大师靳棣强先生的《勇破成规》,虽然作品中有大量的留白,但却丝毫不觉空洞。画面虚中有实,静中有动,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处理画面留白的布局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独特视觉效果,逐渐受到现代平面设计师的青睐与重视。

三、中国画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除了线条造型和构图布局外,中国画的主观表现特征也反映在色彩上。中国画色彩主要是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意味为人格物象特征的表现。由于中国道家主张无为逍遥的思想,提出“无色而五色成焉”的“素色”色彩观,并且在传统绘画中被赋予更多的人文性,这种观念也是对道家老庄“纯素之道,惟神是守”思想的顺应。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下,中国画强调主观的色彩描摹,讲究理性化和情感化,常常根据画面与描绘对象的内容需要,自由灵活地发挥色彩的作用,概括提炼对象的固有色。中国画色彩既有鲜艳矿物质颜料,又有透明质细的植物色,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强烈鲜明的色彩艺术风格,在世界绘画艺术宝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中国画的色彩表现手法,不仅是融合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与表现特点,同时也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使观者产生深刻的视觉印象。例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韩秉华先生将传统墨色与现代时尚色彩相结合,创作出城市文化系列的《苏州印象》。整个系列作品沉默幽静、清新儒雅,前两幅作品通过对中国传统墨色元素的使用让人感受到中国水墨画与苏州这座城市完美结合的意境,宛如一个温柔秀丽的江南女子在水墨的黑白浓淡之间款款而来,让人迷醉。系列作品的第三幅则是采用一种绚丽混沌的色彩组合元素,把江南水乡的温润与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在靳埭强先生的《九九归一•》中可以看到,画面语言对中国画形式的借鉴较多,包括对笔墨的灵活掌握以及颜色搭配等。这幅海报设计作品没有使用中国传统的喜庆之色去渲染整个画面,而是使用澳门市花的一片莲瓣,落在“99”二字组成的涟漪,并将中国画的墨色与粉色的莲瓣相结合,既能体现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精神,又表达了澳门与祖国百年分离之后,即将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激动心情。

篇3

2中国传统文化花鸟画体系中花卉题材的演变

自古,花卉就是中国绘画上“最有力之中心题材,亦即于世界绘画之画材上,占一特殊地位”(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中国花卉绘画从起初发展的六朝时期到最繁盛的五代十国、南宋期间,许多专长于花卉绘画的人物,形成了“徐黄体系”,代表人物是徐熙、黄筌。徐熙和黄筌的绘画艺术风格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黄筌的作品线条细且流畅,画面干净真实。徐熙的作品更偏向于追求落笔成型追求意韵。由此形成了花鸟体系中的两种绘画画法,工笔和写意。在中国人的意识中花卉作为物质形态展现带来的美好感受让人流连忘返。在中国人的毛笔下,不仅仅描绘了花卉的形态,同时花卉的气质秉性,独特魅力在浓墨淡彩下更加传神。画出了花,画出了花魂。花卉绘画发展最繁盛的时期是宋代,宋代文人的花卉题材作品是其精神意蕴的表现。例如,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提到国画映入人印象的首先就是四君子(梅、兰、竹、菊)。为何中国人如此爱花中四君子,这跟中国人所认同的精神气节息息相关。高洁坚毅如梅花、品质脱俗如兰花、气节不凡如竹、淡泊纷争如,这些都是千古至今中国人传唱的高贵品质,也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在千千万万中国名画中,以四君子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尤为众多,耐人寻味。四君子的出现为中国传统文化花鸟体系添加了新的内容。明清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山人、扬州八怪。山人在自己的画中注入了思想,表达忧国之情、爱国之情。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创新应用结合了徐熙和黄筌的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使花鸟体系得到新的发展。到现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都在中国传统文化花卉画中进行创新。潘天寿擅长于写意花鸟画。画面构图精妙,墨的浓淡到位,精致却也不显紧张,用笔潇洒肯定。使得笔下的平凡普通的题材却显得与众不同。现代的中国花卉画在传承古人的技法和绘画韵味的同时也不断地创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花卉绘画持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花卉绘画的发展强调神韵和意蕴的制造,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绘画的大写意,形成了鲜明独到的特点并发展至今。如现在存放在的沈振麟《十二月花神册》。

篇4

1.2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1.3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各项财经法纪,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

1.4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都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1.5都要保存会计档案。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

1.6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2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区别

2.1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权限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初始余额的输入,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2.2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会计电算化中,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数设置到6级以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还设置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

2.3账务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而在会计电算化中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2.4账簿格式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账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而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账簿,因此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规定,所有的账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