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6 10:11: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考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高校教师考核与评价过于功利造成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也不断增多,高校迫于政府与社会的压力,在教师的考核评估中追逐利益,形成功利化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模式,这不仅影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与教师的评价,更长远的说,将会影响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二)过于追求结果的考核指标体系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中所设立的考核指标体系过于追求考核结果。不管是对教学还是科研,或者是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来说,一个教师的最终考核评价,往往是通过一个量化的数值直接反映的,并且这将是以后升迁、评职的依据,从而使教师对评价结果过度依赖。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考评制度过分注重教师教学的工作的结果,却忽视教师教学工作的过程。(三)学校整体与教师个体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各高校将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制定教师评价机制的依据,注重教师考核评价的简便性和合法性,最终目标是使教师评价机制符合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为高校的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种“以事为本”的操作方式,忽略了教师个人的发展。高校与教师之间属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这种忽略部分只追求整体效益的做法,使得教师之间竞争加剧,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荷加重,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 新建地方院校 法学教育 目标定位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梧州学院地处广西梧州,于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的法律系同年成立并于9月开始招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该系发展迅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同时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梧州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在众多的新建地方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梧州学院为例来分析,希望能探寻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教育目标应合理定位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法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法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法学教育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
关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定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等等。这些不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从而导致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多元的。各级各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法律专业院校以及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能简单照搬政法院校和重点大学法学院系的现成方案,而应该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院校自身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学生状况、师资力量、本校的其他学科资源等等),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对法律服务人才需求量递增的同时,也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作为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人才,需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既要熟知国内的法律法规,又要熟练掌握东盟一国甚至多国的法律知识;既要有良好的沟通、谈判能力,又要有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还应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梧州学院法管系可以利用本校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联合办学的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开设国内法律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东盟法律课程、东盟国家语言课程。在实践中探索法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发挥与东盟国家相毗邻的地区优势,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法学专业办学特色,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课程设置应该科学与合理
法学学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次序的设置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实现新建地方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教育部规定了16门法学核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并不是法学教学课程的全部,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还可以结合本校优势、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特色来设置其他的课程。
首先,强调的是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设置,这是开办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的最低要求。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能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及了解国家的几大部门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应该注意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法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技巧、庭审艺术学、公司企业法律实务、非讼处理、谈判技巧、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应当适当的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结合。当前,在我国要从事法律职业工作,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一些与司法考试良性对接的方式方法,尽其所能帮助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司法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的科目,适当增加授课课时,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于第四卷所考核的主观题部分,采用案例题、材料分析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文书撰写能力。
最后,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这样,能使学生掌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学基础。
(二)课程次序的设置
课程次序的设置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循序性,即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等循序渐进的方式。
具体而言,第一学年的课程全部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等等。第二、三学年开设法学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并按照先实体后程序、先国内后国际、先综合后具体、先主干后支脉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法学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法学理念的形成和法律思维的培养。第四学年则主要开设培养职业技能的课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地方特色经济的法律服务需求。
梧州学院法律系的课程设置,原来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与不科学的地方。如盲目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了一些在实践中用得很少的部门法课程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目标。另外,也出现有将实体法置于程序法之后,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后等等课程次序安排混乱的问题。近年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教训的吸取,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逐渐科学合理。笔者建议多开设一些能形成的专业特色的课程,以及利用学院与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办学的条件,开设越南语、泰国语、东盟国家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三、引入互动教学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如何教为关注重点,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则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再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较好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并使学生本人的经验得到肯定和充实。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文导航 1、首页2、理论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不能忽视,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也不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教师可以推荐、引导学生阅读法学经典名着,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分析。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必须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
第一,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去发现和理解案例中的法律观点和法律规范。
第二,设立模拟法庭等教学场所,进行案件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法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学生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各种诉讼角色,可以模拟参与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庭辩论能力。
第三、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接触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体会和掌握办案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法律适用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组建相关实验室等等,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地方院校要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要把好教师引进关
首先,引进教师的数量要适中。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16门核心课程及一些选修课程,一般来说需要2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以一名教师担任一至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宜。其次,提高引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要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提高法学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另一方面,学历学位不应成为师资选择的唯一标准,要更多引进理论和实践水平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甚至要敢于引进法律实务娴熟而理论功底不很突出的人才,如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可以允许兼职形式。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职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法学知识的视野,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和立法趋势,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到着名高校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或者是一段时间的进修、访学或者是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等等。
在试题情景中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可以考查考生的真实水平。而根据题型考查功能的不同,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各有侧重。客观题全部是单项选择题,不仅考查考生基础知识,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概括、分析、评价的能力。在客观题命制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日常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情景来设计,考查考生能否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主观题的情景多采用真实的教学案例,以教学实录、教学反思记录、教育教学焦点问题等材料作为背景,提出问题,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论和说明。在试题情景的设计上,注重从情景的广度和深度来突出教育教学实践的考查。试题采取多重设问的方式,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层层递进。同时,试题要求考生结合情景,通过综合的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不同考查目标的主观题试题情景中,考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可以直接考查考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可以间接考查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本题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考查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试题情景中的张老师用“孔融让梨”这个典故来教育小学生是正确的,符合小学生道德认知特点,但是张老师没有用身边的事例来进一步说明,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尤其是面对小学生经常出现的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张老师应该反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试题素材的选取
试题素材的选取是关系试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的素材是试题编制的基础。笔试试题的素材来源广泛,通过对素材的选取、提炼和加工,在考试中进一步凸显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设计题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突出体现。鉴于有限的考试时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教学设计题只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和要求,完成部分教学设计或简单的教学设计方案,并简要说明。教学设计题主要考查综合性教学设计和表达能力,而且这类试题没有统一答案,设计方案因人而异。因此,在教学设计题的素材上需要精心挑选和设计,必须科学规范、阅读量适中且各方面兼顾。
2面试试讲题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查分析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亦是考查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小学教师的面试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作为教师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实践能力,主要内容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与笔试相比,面试更具有鲜明的特色,面试与笔试相辅相成,是教学实践能力考查的重要补充。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真实模拟了教学设计、备课、讲课的过程,可以进一步考查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面试过程中,从小学教师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出发,让考生置身于模拟的环境中,试题的情景和问题都比较接近实际以利于考生发挥真实水平。考官在面试现场,对考生的板书能力、对课程的把握程度、沟通能力、教学现场应变能力、心理素质进行观察、记录并评价。
据最新调查,在《财富》排出的全球1000家大公司中,超过90%的公司在职业开发和绩效考核过程中应用了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之所以如此盛行,就在于它有以下几项优点:
1.综合性强,因为它集中了多个角度的反馈信息。
2.信息质量可靠。
3.通过强调团队和内部/外部顾客,推动了全面质量管理。
4.从多个人而非单个人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可以减少偏见对考核结果的影响。
5.从员工周围的人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可以增强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
但是,该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员工可能会相互串通起来集体作弊;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可能会发生冲突;在综合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时比较棘手。
因此,当Intel公司在建立全视角绩效考核系统时,他们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以确保考核的质量。
匿名考核
确保员工不知道任何一位考核小组成员是如何进行考核的(但主管人员的考核除外)。
加强考核者的责任意识
主管人员必须检查每一个考核小组成员的考核工作,让他们明白自己运用考核尺度是否恰当,结果是否可靠,以及其他人员又是如何进行考核的。
防止舞弊行为
有些考核人员出于帮助或伤害某一位员工的私人目的,会做出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团队成员可能会串通起来彼此给对方做出较高的评价。主管人员就必须检查那些明显不恰当的评价。
采用统计程序
运用加权平均或其他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处理所有评价。
大学教育进行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是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是提高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但是在现在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单纯的为了考试而教学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畸形的发展现象。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将学生的考试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挂钩,导致了很多的大学教师重视科学知识轻视学生素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学习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还会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为学生划定考试的范围降低考试的难度。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学习考前临阵抱佛脚的习惯,只要在考前通宵达旦地背重点背资料,就能够获取很好的成绩。
(二)考试命题欠缺研究
在如今的考试教学中,有的学校规定教师的考试试题,回避自己任教的学生,同时避免对学生的命题监考和阅卷的工作。教育者普遍认为,这种考教分离的教学模式,能够减少教师的随意性增加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可比性和真实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结果,教师一般都会在书本的引导之下进行命题,知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延伸。在考试过程中,客观题和死记硬背的题目较多,考察学生的个人潜力和个人知识的题目特别少。教师选择的题型主要是综合论述题、简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所以这种考教分离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单一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也不能得到提升,个性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三)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学生进行考试。开卷考试非常少、闭卷考试比较多,口试答辩考试比较少、笔试方式比较多,因材施教的考试比较少、理论知识考得比较多。这样单调的考试既不能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不能培养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还会导致大量的考试作弊现象。单一的考试形式,挫伤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四)考试过程监管不力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一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才能够评优获得奖学金,二是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够达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三是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享有优先推荐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会在考试过程中作弊以提高考试分数。由于大学本身的考试制度并不健全,监考老师的责任心不够强,对于考试违规作弊的行为处理不够严重,导致了非常多的学生铤而走险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考试过程监管不力,会让学校的教学风气发生变化,不能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
(五)考试结果缺乏分析
在对学生进行考试之后,对试卷进行分析,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简单的分析,缺乏对试卷效度分析和难度分析。不透彻的分析会让考试失去反馈的价值,不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质量。最为常见的是,教师很少将教学考试分析结果告诉学生,缺少和学生的分析讨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会发生改变,就不会发挥考试应有的反馈作用。
二、加强大学教育考试过程管理的策略
(一)大学要建立正确的考试观
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考试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在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树立实践能力、知识结构、思想品德、培养人才的思想。为了帮助学生和教师树立正确的考试观,进行考试之前相关的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召开动员大会,加大考试宣传力度,让学生集中统一学习考试相关的注意事项,通过张贴考试警示标语,悬挂横幅等,让学生意识到考试的目的性,树立尊重知识的证据观念,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货真价实的分数。对参与考试管理的教师,要进行培训工作,让教师有明确的分工,承担相应的责任,增强服务意识和敬业意识。
(二)完善大学考试管理制度
相关负责人要依据教学考试管理的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考试管理制度,保证考试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考试工作的严肃性、规范化、制度化,能够加强考试过程管理,提高考试的效果。学校要建立考务管理手册,主要包括考试管理机构、考前管理、考场管理、制度措施、试卷管理、考后管理六个方面,建立健全考试管理责任制度,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以提高考试管理的有效性。在考试过程中要进行交叉巡考等多种考试形式,加强在考前的人员教育和考试之后的总结力度,开展诚信考试评选活动。在考试过程中违法乱纪的学生,要进行违纪处理。考试制度也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在考试工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教师,以及表现良好的优秀学生团体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
(三)争取大学考试的形式多样化
大学的考试管理,要进行考教合一和考教分离相互协调的模式。在考试之前教师要依据教学层次,完善学校的题库建设。这样学生能够知道本次考试的重点,在认真学习之后从容面对考试。学校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依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理的考试形式。例如可以采取口头辩论、即兴演讲、现场模拟等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还可以让考试有灵活性、有效性。大学中有一些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就可以采取技能操作加理论考试的考试模式,不仅能够测量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能够了解到学生的实践水平。
(四)探究开放的教育考试管理模式
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合理的考试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之下,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学习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依据考试的内容,进行网络考试。开放的考试管理模式下要细化考试的内容,夯实基础的管理。进行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进行检查、监督、评价的主要方法。将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完成作业的情况,批改情况以及成绩评定等录入相关的系统,作为考试给分的主要依据。在笔试考试过程中,要加强考试的管理工作,完善考试监考制度,促进考风考纪建设。监考教师要发挥自身的职责,严格的组织好相关的考试,要求学生遵守相关考场的规则,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和考试意识。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之中,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试结果点评。例如在口头即兴演讲过程中,教师就要避免个人的倾向性,而是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演讲,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的成绩。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计算机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得到的思考的要更多些。老师的确很忙,他们很难找到成片时间来较系统的;有一部分老师,他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未进入角色,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下一阶段提出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形式就是在网上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培训网站,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以往,老师的培训要找专门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这对于老师繁忙的工作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大多都只能选择双休日或其他假期进行,了老师们的休息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培训进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设一个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让信息技术为信息培训服务。,厦门教委信息中心建设的厦门教育宽带网已经覆盖岛内外几十所中小学,并开始建设了教育数据中心。厦门中小学的校园网络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这为建设培训网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市教委人事处和教育学院电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规划和建设"厦门市中小学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同时,开展了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该项目已列入"全国教育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在网站规划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网站浏览,教师可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该学那些内容?包含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对教师的具体要求等。
(2)组织教学节目源,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利用课堂上课(以下将重点讨论)。
(3)在网站上交流各校培训所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音像资料。
(4)在网站上开设老师的研讨空间,分门别类的组织各种论题。
(5)展示老师的各种应用事例,如教学幻灯片或其他小课件等。
(6)让老师发表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应用的小论文。
(7)应用小常识等。
培训网站应该是尽力为教师服务的,无论是想系统的学习或是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得到解决。让网站加入继续教育的服务行列,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老师通过网站参加培训,有以下益处:
(1)不受时间(不含直播)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不言而喻。
(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可以反复学习,不懂的章节可以重来。
(4)可以参加讨论(汉字录入必须过关),实现交互学习。
(5)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学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6)实用性强,直接针对老师的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和讨论。
在网站培训和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交互性问题。当然,在网站是可以交互的,但交互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真实和有感情。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在宽带网上使培训更具亲临感和更强的交互功能
先了解一下宽带网络。网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对于在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就称该通道越宽。宽带网络就是可以在瞬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的装备。如果我们只是传递文字,就不必要宽带网。但如果传递的同时有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那么宽带网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正在建设的厦门教育城域网络为千兆宽带网络,是一个传输速度极快的网络,它可以容纳上百人直接上网来传递多媒体材料。
由于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的培训网站在主讲培训内容中将大量采用视频数据流的形式。这是因为视频流制作上较容易,其表现形式也容易让学习者接受。有关视频流的产生,将在下面介绍。我们先来讨论在宽带网的培训的三种模式,当然,它们还需应用软件的支持:
(1)现场直接播放教学节目。先在网上公布教学节目单,定时播放。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都可以收看(参加)。这种形式一般用在典型的示范课程或即时的现场教学等。它的特点是:由于网上采用广播的形式,在整个局域网中它只需一个数据流,因而不会占用太大的带宽即可播放质量较好的画面,参加人数也没有限制。依靠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字的交互。即听课着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提问,讲课的老师可随时获得,并在老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可能是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交互的形式对听者仍有亲临的感觉,效果较好。这种培训的缺点就是必须定时,除非你录制,否则不能重播。
(2)预制好的教学节目,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让学习者点播收看。这样的节目不宜过长,每个节目只须解决一个知识点,一般在3-5分钟,学习者点播收看可随时随地(当然需要有联网的电脑,下同)。并且不需要成片的时间,这对于忙碌者特别适宜。如果一个节目没看清楚,那么可以重新再来一遍。已经懂得的节目不必点播或者只是预览一下。这种形式能不能交互呢?由于是随时随地进行,老师不可能随时等候,两种(可并存)可以解决:一是在网页上提供教师答疑交互版块,老师每天在网上查询一次,并作答。但如果学生数巨大,这种方法可能是杯水车薪。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学员讨论组,利用学习者这一群体进行交互,让学习者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参加点评。
(3)智能型的教学节目,这种形式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节目源并不是一条顺序的数据流,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交互时提交的情况提供不同路径的节目选段。整个节目源是由计算机编程将许多节目片段按知识的层次结构组合而成。这种节目源的难度在于事先已预置了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都作好了节目片段。当然,假设这样的节目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无须老师在网上守侯,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的目的。
比较以上三种模式,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第二种模式是初建网时最适宜采用的模式。由于制作较为容易,大量制作节目片段,可迅速丰富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为制作智能型教学节目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制作适合宽带网上的培训节目源
培训网站的主要是培训节目源的制作。由于所有的培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数字化,因此,培训网站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如何收集(采集)和组织这些数字化的培训资料,并在网页上展示出来。,存储空间的成本已经十分低廉,在网站上大量存储多媒体信息已成为可能。这里,侧重讨论由视频构成数据流的信息源的制作。视频数据流作为培训的信息源的特点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容易吸引者。在设备和软件完备的前提下,制作相对容易。以下讨论几种视频数据流的制作形式:
(1)直接对老师的上课现场进行录制。此法较为传统,市面上各种教学VCD光盘几乎都采用次录制的,因而容易收集。在培训网站上不宜直接采用,这只是课堂的搬家。
(2)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它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机的屏幕中表现的。选用一种抓屏软件,录制来自屏幕演示的培训内容,它仍是一种视频数据流的形式。目前,常用的抓像软件有HyperCam、Screenrecorder等。笔者采用的是:CamtasiaRecorder(先入为主)。该软件已经为制作这类的教学资料的设计了许多十分实用的功能。如:抓屏的范围可以是整屏、窗口、自定或可变化的;录制时可将你对着麦克风的话音同步录制,也可后期加入;屏幕演播过程鼠标的表现可以用各种动画色块突出表现或更换鼠标指针的图案;提供了编辑功能等等。如果演讲老师能学会这种录制形式,只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台电脑和一只麦克风,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通常,把它们转换成视频流的形式(如realplay、),特别适合在网上点播。在网上如何组织视频节目源是一个值得的。我们的做法是,把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分为许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个视频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的长度控制在3至5分钟。每一个小片段被组织到网页上,可以用带超链接的小标题表示,甚至可以带上一小段文字说明,让学习者决定是否点击它。
四、如何让培训网站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其目的是培训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于教学中。那么,如何来实现将自己的学习溶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想,利用培训网站的上载功能,给老师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的作品或个人网页等;对于那些还不能上手的学习者,我们可以设计在网上置放某一作品的半成品,并告诉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一些提示或帮助。这样可以降低其制作的难度而达到学习者直接参与的目的。网上可以提针对学习内容配套练习和测试题目,可以直接在网上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是智能的,如果你的学习过程在网上都有记录(根据IP或登入帐号),通过网上编程,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评估,并能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示范。我们建成的宽带也必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如何设计网上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新的环境和空间下进行交互和沟通?本培训网站的本身将成为一个事例。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老师为该网站的学生(学员),体会在网上如何学习(接受)知识。同时,网站提供老师的实践空间(主页空间和上载机制)。这时,老师是网站上自主网页的主人,通过该主页和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学到了在网上从事教学的本领。这就是该网站最主要的目的!
从近几年高考评卷分析反馈的信息来看,实验试题失分相当严重,如今年我省对实验题作答成绩抽样显示,平均得分7.03(满分20分),得分率仅0.35,是整份考试卷中作答最差题目之一。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确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更要对实验进行系统地复习。现就如何进行考前实验复习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做好实验基本仪器的复习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所涉及的基本仪器包括刻度尺、游标卡尺、打点计时器、天平等13种,历年来高考将基本仪器的考查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复习期间,必须对《考试说明》所要求的13件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读数规则、注意事项等逐件过“关”,逐项弄通弄懂,精心选编例题习题,精讲精练,举一反三,促进迁移。在复习期间,可借且于多媒体,利用其容量大、交互性强、再现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对常见的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使用方法及实物连线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彻底掌握仪器的结构、原理、用法和读数。
二、课堂讲解与课后动手相结合,做好演示实验的复习
从93年起,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出现了一个新特点,加强了中学物理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考查。连续几年对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考查,绝不是偶然,这表明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按纲扣本,以本为本,以强化素质教育。但考纲上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多达100个左右,在复习期间对每一个实验重做一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本人认为,在复习期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将演示实验的复习安排在第一轮复习中,相应的实验穿插在每个单元知识中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在高考前夕,即5月下旬到6月初,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再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附上相应的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针对性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一来可以熟悉比较重要的演示实验,二来能使实验操作与学生的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实验得到活化和深化。
三、顾及全面,突出重点,做好分组实验的复习。
分组实验是实验考查的重点,高考涉及的分组实验共有17个,力学实验8个,电学实验5个,光学实验3个,外加一个热学实验。历年来,实验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对实验并没有真正理解,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给定了器材,规定了操作方法,确定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只能得到一些学过的结论,学生的思维被课本束缚住,思维不够开阔。在复习期间,我们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要求,还要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出既能解决问题又较合理的实验方案来。在复习分组实验时,应注意:1、实验原理的复习是关键;2、结合实验原理,指导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正确选择和运用;3、指导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4、指导学生掌握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方法。
下面再着重谈谈在具体复习中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以立足独立操作渗透基本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过程,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去明确实验的目的、设计意图、实验原理,在明确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和掌握操作观测、数据读取、数据处理、归纳结论、写出报告等实验技能。同时启发学生在独立操作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思维能力。并通过实验注重向学生渗透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基本方法,培养发展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如通过游标卡尺和布朗实验等让学生领会“放大法”(叠加法)思想;通过测定匀变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和云室等实验让学生领会“转换法”(代替法、间接法)思想;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气态定律的验证让学生领会“控制条件”法思想;通过自感现象、光谱分析等实验让学生领会“比较法”思想。通过实验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有限数字的运算、误差分析等让学生领会掌握物理数据的处理基本方法,如列表法、解析法和作图法等。
二、以同一实验有限仪器多种方案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鼓励学生独立操作领会实验思想和方法外。还应选用一些典型的实验,在同一实验和有限仪器的条件下,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在测金属导线的电阻率实验教学中,可设置测电阻值的设计型实验让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如给学生3V的直流电源、电阻箱、安培表或伏特表、开关各一个和导线若干,让学生设计方案粗略地测出金属导线电阻值,要求画出方案电路图,并说明原理。学生通过设计、讨论、辨析和筛选,可得设出与教材不同的几种正确方案:
方案一:如图一所示,电阻箱与待测电阻串联,从安培表读出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从电阻箱中读出分压电阻值,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箱两端的电压V=IR。因为题意要求粗略,可以认为电源电压保持3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比的关系可求出等测电阻值。改变电阻箱的阻值,可得到另几组数据,最后求出它们的平均值。
方案二:如图二所示电路,用伏特表直接测出电阻箱的两端电压,以下步骤同方案一。
方案三:如图三所示电路,通过测出总电流和电阻箱支路的电流,间接算出待测电阻中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与各支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即可求出待测电阻值。
三、以设置新情景实验迁移实验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设置新情景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现有提供的仪器设备,发挥思维迁移功能,将已学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迁移到新情景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行设计多种方案进行实验,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LC振荡电路中,如已知电容C,并测得电路的固有周期T,即可求得L。为了提高测量度,需多次改变C值并测得相应的T值。现将这六组数据标示在以C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的坐标纸上,即图中用“×”表示的点。⑴T、L、C的关系为____。⑵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作出T2与C的关系图线。⑶求得的L值是_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计算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一种是图象法。用图线来表示物理规律或用图线来研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常用方法之一。考试说明书中明确地指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常考查这方面的能力,因此考前要对学生进行图象专题训练,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了这方面的能力,既使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理情景,学生也会把学过的知识、方法迁移过来,顺利完成任务。
四、以同一实验自选仪器多种设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与众不同的系列实验设计,激发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运用已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确定原理、设计独特的实验方案、自选仪器按方案步骤进行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用单摆测定实验后,应恰时诱发学生独立思考,想出其它与众不同的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因为在做本实验前学生已做过“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和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和方法。于此,启发学生设计利用重物自由下落过程中打出的纸带上的点,用“逐差法”算得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步骤自选仪器进行实验。也可启发学生根据自由落移公式h=gt2/2设计实验方法。将一个低偏金属盘放在地板上,再将一条酸式滴定管安装好,使得从阀门流出的水滴从1cm以上的高度处落到盘中,发出清晰的滴水声响。细心地调整阀门,使得一个水滴碰到盘子的瞬间,下一个水滴正好从阀门处开始下滴,用秒表记录水滴下落时间(计下半分钟内落下水滴数取平均值t),用米尺量出管口距盘子的距离h,代入公式h=gt2/2。即可求得g。还可设计其它独特的实验方案,在此不最一一举例。
教师发展学校之所以为大家所接受,正是由于首师大教科院,中小学以各自的优势,以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教师的发展场所,面对改革的客观形势,重新审视教育,重新理解教育,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再实践中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从2001年5月至今,我们与首师大教科院的指导教师在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道路上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0个月,在这段日子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条思路。三点共识即教师发展学校的工作,要溶于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实践与交流的机会,这种研究是和谐的、同步的;要善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提供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激发教师对以往工作进行冷思考,从思考中感悟升华。一条思路即“根植实践,勤于思考;点面结合,逐步推进”。
一、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失,首师大的指导教师们首先在校内做了多个层面的调查。他们向校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情况;他们在与中层干部的交谈中明了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具体特点;他们更是广泛地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在反复进行的平等的对话中,理解了中学教师工作具体特点。丰富的声像资料使他们有机会看到东铁营一中这所老校所走过的办学历程…..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把握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脉络,对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现状有初步了解,为发展学校的启动奠定基础,而交流、对话,是相通相溶的过程,就教师发展达成共识,把发展学校起步阶段的着力点放在行动研究上,对过去时进行冷思考,在思考中渗透新的理念,重新认识教育,认识自我。
多年来,教师以职业的责任感,付出辛勤的劳动,有许多改革的尝试,教师有着渴求成功的迫切愿望,面对现状也有困惑,焦虑和烦恼。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有意识的回顾自己的实践,以典型的个案剖析自我。老师们首批完成了40余篇个案分析,这些个案虽篇幅不长,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都是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认真思考提炼出来的,但在老师们平实的语言中,却能分明地感觉到他们认识上的变化。
一位班主任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例:那是初三临近毕业的时候,所有老师和班主任工作要集中到升学考试的复习和填报志愿的紧张而繁杂的工作中,那一天,我抱着一摞学生做的很不理想的练习题,走进教室,拿起粉笔,想急于开始试题的讲评,入映眼帘的是黑板上一道长长的裂纹,“这是怎么回事?上午还好好的!”立刻有几名同学的目光投向了我们的捣蛋鬼“律XX,我们似乎明白了,把他叫起来,一痛训斥,什么不珍惜集体荣誉,不爱护公物,永远改不了!等等话语象开了闸门的水从我的胸中奔涌出来,仿佛教学的压力、学生学习进步的缓慢,班内间或出现的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痛斥这名学生的时刻得到了渲泻。这名捣蛋鬼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目不转睛。毕业前的日子是短暂的,孩子们都毕业了升学了,然而这个班内很不起眼的一个女生在毕业后的第一个新年,给我寄了份贺卡,贺卡上写到道:老师感谢您三年中和我们共同走过了那些美好的日子……我想告诉您,那次黑板上的裂纹是我和同学扔传铅笔盒时打出来的。看到这,我真的很难过,律XX的充满怨恨的目光重现在我的面前,黑板上的裂纹成为了学生和他的老师之间永远的裂痕。
大量的个案,展示教育的片断,生动、真实、形象或成功或失败,它不是自然状态的展示,而是理性的再认识,从中分析得失利弊。使大家意识到,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以固有的评价标准判别,不合时宜,会抑制学生的发展;面对着发展中动态的学生,用原有的教育方式,已远不适应,必须更新观念。这种认识,不是驾空的,而是植根于对鲜活个案的剖析上,萌生改革的愿望,逐步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在个案反思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尝试。上学期,我们破例做了一次全校统一要求的期中练习,它的意义不是一次考试,老师关注的焦点也不是分数,而是以这次练习为线索,顺藤摸瓜,去分析自己前一段的教学过程。这也可以说是反思,但已不是停留在某一事件上,而是对一个持续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劳动,它对于老师们已显得那么平常,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活动中,他们往往疏于思考,而我们恰恰要打破这种近乎沉寂的平静,让“思维”这潭水活起来。
我们明白教师发展学校不是在原有的学校上再单独建立一所新的学校,而是功能性建设。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发展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促使教师发展的地方,在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下,赋予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功能。我们的教师发展学校工作是在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下.在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去促进教师们的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决不是一时一事的临时行为,它应该是持久的,符合时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并不去追求它短暂的辉煌,而是让他真正的植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这块沃土,精心呵护,促它成长,使它具有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1、营造氛围,引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教师进行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育对象是多样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所以教育是复杂科学,具有高度创造性,教师不能用一种方法教育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模式传授所有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教育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和模式。因此教师工作本身的确具有研究性。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未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其研究特点,才能形成教师发展的内驱动、原动力,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效果。
努力引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也是突出教师主体意识的需要,通过研究,有利于改变几十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由校外专家提出意见制定方案,控制实验过程。单纯享受改革成果,而学校教师只是方案的实施者,实验的执行者的状况,使教师真正由单纯改革方案的“消费者”“执行者”转变成鲜活的教育理论的“生产者”“创造者”。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根本意义上,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站立起来,才能真正自强、自立、自尊、自为,同时也为学校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为了营造研究的氛围,我们一方面通过各种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全体教师增强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树立教师应不断通过研究自己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另一方面,通过讨论交流对话等途径设法营造“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气氛。以此激发教师的冷思考,在反思经验与教训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科研工作,一直是我校较为薄弱的工作环节,为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科学性,借助首师大教科院的智力和科研资源加强了科研工作。组织教师申报一系列课题,其中“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铁营一中校本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索”作为丰台区重点课题被立项。初一实验班成为“运用Z+Z智能平台,实现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这一教育部国家级课题成员,目前我校每个教研组每位班级主任都确定了自己的校内研究课题。
2001年7月,我们组织召开了“东铁营一中首届教育研讨会”以往的研讨会都是分别以“德育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的形式出现,而现在我们打破了这一模式,统一到“教育”这样一个命题上,去探索教育的真正含义和成功之路。我们深深感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传授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真正的成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通过充分准备,学校领导和首师大指导教师一起从100余篇的论文中精选了8篇优秀论文,这8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提炼、升华的过程。
2、在开掘中不断发现教师发展的生长点
学校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实践,创造条件让老师去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校内以教改研究课的形式,以教研组研讨的形式,以阶段性总结的形式不断开掘,及时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以此带动其他教师。
我们从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开始,改进课堂教学。传统的师生关系是知识上的授受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索取者,这样就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样一个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应该是严格与关爱相结合,应该是朋友式的帮助关系。
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齐砚平老师,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找到了改进自己教学的生长点,得以发展,效果十分显著,齐砚平在她的体会中谈到:以前,我对学生的能力多持怀疑态度,对于许多知识是掰开揉碎地讲,嚼了又嚼,再给学生。知识点一一讲清,注意的问题一一说清,复习的内容一一列清,学生等着吃现成饭。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老师讲的头头是道,而学生未经大脑的思考,测验时不知所云的情况。如果把学生学知识比做过河,老师总是习惯背着,抱着学生走。认为让学生试着下水自己淌一淌,还不如老师背过去省事。但是,久而久之,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学习能力得不到训练,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认识中,齐老师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尝试让学生自己下来,亲自淌河前行。由“抱”到“放”,需要老师在各方面的转变,她深钻教材,并根据学生情况,认真设计教案,首先搞清河中那些地方水浅,平坦,可让学生大胆自己过;哪些地方水流湍急,老师要扶一把或学生互帮一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努力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间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努力营建宽松和谐、自由公平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而是按照知识形成过程在探索中总结出来。在教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采用,学习指导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展示才能的空间,努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校在适当的时候举办了以“做学习的主人”为题的高二生物课学习的展览,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也纷纷尝试,引导学生思维动起来,主体性地参与进来。现在高二年级的学习园地,学生自制的定期更换的涉及到生物、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各学科的知识网络图,学习资料集锦,是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思考、调整、探索、提高的最好明证。
再比如初二班主任陈文娟,在认真思考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如何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这一问题之后,终于树立起信心和勇气,向“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形成“抓两头,促中间”的框框,极易导致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多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的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特征。
我们感到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开始认真研究它的教育对象了,并力争去科学地做出分析。她的观点也许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要首先具备这样的精神和能力,陈文娟老师敢于向传统挑战,在自己的教育园地中,把那些易被忽视的为数不少的学生群体,发现出来,突出出来,为她们克服意志、能力、性格方面的消极的心理特征,去搭设舞台,提供机会。在“找优点”的活动中帮助他们寻找自信,正确认识自我,进而以各种类型的竞赛帮助他们创造出各自的成功记录,利用周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陈文娟老师颇有感慨,她说:“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老师要做有心人,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就会树立起信心,积极健康的发展。”
我们分明看到陈文娟老师一系列的理性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掌握并运用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将这一点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不断拓宽,用这一典型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老师,老师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研究”的必要性,要想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必须能动地发展自身。
3、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初一计算机实验班是从初一年级选取的一个自然班,同时又是教师发展的一个“点”这个班学生人手一机,师生以计算机为学具,增加课堂学习内容的容量,调整课堂学习的节奏,尤其注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我们制定专项的研究方案,对学科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明确阶段性目标。我们的研究根植于学校实践,同时又决不将自己封闭于校门之内。我们组织教师与首师大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的林培英教授一起切磋,向北京181中学等部分在计算机教学与研究方面做出实质性尝试的学校请教,共同研讨如何在这一领域加快实践的步伐。把学生家长请进课堂,听师生互动研究课和家长、学生共同去分析这种新的教学尝试的成功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与改进。借助首师大信息中心的技术力量,利用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运用的培训,与育才中学、阜成路中学等其他区县的教师定期交流。
在实验班教师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加快了教育技术的掌握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聘请首师大教师多次亲临学校现场,进行了系列的计算机应用及课件制作的讲座,有效地指导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此基础上搞了教学课件展示会,近30件课件入选,在全体教师会上演示,学校总结了阶段性工作成果。借助“校校通”网络工程,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40余万,为教师办公室、高中教室配备计算机及投影机、实物展台等现代备课,授课设备,为教师进一步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同时也对教师的备课,改进教学活动提出更高要求,值得欣慰的是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教师们欣然地接受了这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青年教师们兴奋地进入如何有效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怎样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研究之中。
历史小论文写作题是对传统材料解析题的创新与发展。两者在考查学科能力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提高考生作答小论文写作题的应试能力。一方面,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学科思维,掌握应试技巧;另一方面,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有利于增强考生作答小论文写作题的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因此,除了日常教学中进行相关能力渗透外,还需要强化材料解析题的有效训练。另外,小论文写作难度大,综合要求高,要想取得满意的复习训练效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还要在行动上制订详实周密的复习训练计划。在高三学年开学之初,备课组应该就小论文题型的复习模式、仿真试题的选取、训练时间的分配等方面进行合理谋划,整体布局,做到训练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是日常教学的指]棒,也是最有效的复习资料。在教学实践中,将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小论文真题及其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进行整理、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摸索和总结小论文试题的解题策略,增强课堂评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直面真题,领悟答题要领,增强对此类题型的应变能力。为了取得训练效果最大化,需要将真题、评分标准及往年考生答题范文进行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三、细化解读答题要求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
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短‘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2.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层次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3.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
(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
(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
(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4.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
操作——掌握——领悟
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
(1)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教师较好地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操作”是指表层知识教学,即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操作”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基础;
应该说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病得不轻,但更严重的是身在其中的语文教师们却毫不知情,还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寡人无疾”,因为这场论争是由语文教育界的发起的。至于问题的症结,笔者以为并不在语文教学技术层面的落后,因为其他学科诸如数理化政史地等,它们同样是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但并没有遭受发难,何况我们语文教师已经在尝试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的突破。如果把教学行为理解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机组合的话,我们并没在教学形式上出大问题(所谓“训诲型”“传授型”“对话型”,笔者以为这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而非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因为内容决定形式),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教学内容上了。
一、关于语文知识的几个重要概念
皮连生把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学习及其组织。被储存于个人内,即为个人知识。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储存于个人外,即为人类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狭义的)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了”。在前人的基础上,王荣生在其论文中,把语文知识的主体界定为“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并且结合阿普尔的说法,将纳入语文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称为学校语文知识,或者“(狭义)语文知识”,即所谓的“语文基础知识”。韩雪屏在《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中,曾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又称为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办事的实际操作,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是指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这种从性质角度来划分知识的方法,将为本文论述时所采用。
二、语文知识的现状
我们现在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基本都是陈述性知识,即陈述一些客观事实,然后让学生去记忆、背诵,这样的语文课堂难免就会变成“一言堂”之下的“满堂灌”了。通过对语文知识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现在的学校语文知识呈现以下特征。
1.知识内容的无序与泛化
(1)语文知识如语音、词汇、修辞等,从小学讲到初中,从初中讲到高中,翻来覆去地折腾,美其名日“螺旋式上升”。其实,就是无意义、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而字词句篇的知识积累一直是处于杂乱无序状态,小学、初中、高中没有明确的梯级分工,尤其缺乏量的积累和质的规定性。
(2)没有将语法和修辞等课程知识教学化,只是直接照搬现代汉语知识。
(3)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将知识点细化和具体化,这意味着经验、体验、方法、态度、过程、能力等都可以是知识,这其实是对学校语文知识概念的模糊不清所致,都是知识其实就是没知识。
2.知识类型的有限与虚化
(1)将语文知识等同于语文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上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知识的堆砌,而这些知识主要是静态的封闭的陈述性知识。
(2)课程大纲中的语文知识是为课程教材服务的,如“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课本是否能涉及所有应该掌握和识记的经典名家名作?
(3)语文知识如“语修逻常”等都只是统领在文法之下,为读文和作文服务,而能够帮助欣赏文章的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如何作文、如何修改的策略性知识一直没有很好地进入语文课程。
(4)听说读写的策略性知识缺乏。
三、语文知识的建构
问题的症结已经找到,那么如何突破重围?我的回答是在课程论基础上加快对语文知识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建构。
1.课程内容的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课程目标作为指引,“课程目标不应模糊和笼统,而应具有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特性。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这需要教育部门能够在多元视野下,在对别国母语知识教学的规律总结下,制订出适合汉语语言规律与特点的课程目标。
2.语文知识的附着载体可以尝试打破当前单一的选文模式,让选文统属于语文知识,选文无非只是个例子,只要发挥其对语文知识的体现功能即可,让教师从海量的选文中真正得以解放出来。
3.将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课程化。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故而所设计的语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者不可偏废。
目前,我国已从过去“闭关自守”的地域性封闭中走出,迈向了面向全球化开放的崭新轨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教育界。中学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对象也有了新的变化———不是从前的“墨守成规、逆来顺受”的书呆子式的学生,而是“有棱有角,有点霸气”的时尚儿。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用大喊三声,就镇住了”的简单粗暴的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了解尊重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采取“顺藤摸瓜”有理有节的愉悦式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学生在适意舒坦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益、启迪。简言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学习、行为等的规律去做工作,促其产生自觉、自律的潜在学习心理,方能事半功倍,持久生效。
二、应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洋溢着开拓进取的气息,最厌恶老生常谈、干巴巴的说教及消磨时间的繁重课业负担。此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的承受能力问题。教学时,应该熟悉教材,尽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锤炼语言、说话艺术,尽量做到说文讲课解义释意之精当、事例切题生动可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严格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原则。教师的“原始职责”就是充分地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上述学习“要素”,使他们乐意学习,情愿接受教育,如此,效果就会有显著的不同了。
三、应针对学生伙伴归属心理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代的学生“伙伴归属意识”或朋友聚集意念很强,在一起时常常喜欢有较统一的举动,戴同样的服式鞋帽,做同样的游戏等,甚至出现类似于“小团伙、哥儿们义气”等现象,这都是他们伙伴归属心理的自然流露。若花点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就不会认为他们在一起就是搞“小团伙”与教师对抗或斥责为“哥儿们义气”作祟,要加强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交流,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障碍。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请法制干部进行法制讲座,还可邀请与他们同龄的在押“少年犯”来“现身说法”。
四、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中常出现这样的“热”、那样的“族”,诸如迷恋网吧、玩游戏、看武打言情小说、集邮票、追星等行为。教师若一律简单地不加分析引导就斥责为不务正业,妨碍学习,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期间的学生有喜欢收集纪念物品和崇尚偶像的热切愿望,是好奇、兴趣、欲望所涌动之时,不能一味责怪他们。只要不是“丧志”,便可放心。当然,为了朝“德智体美劳”兴趣方面引导,可举办名人伟人、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等讲座,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组织春游、秋游,领略祖国风光,收集动植物标本等,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这一系列的课外、户外活动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朝“素质教育”的要求方面发展,将减少低级趣味的萌发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