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

时间:2022-11-09 11:3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

篇1

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往往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以简练的笔法、凝炼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形象的呢?通过分析可知全诗通过外貌描写――蓬头,动作描写――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通过动作描写――遥招手,心理描写――怕等把小孩的聪明(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2.抓住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侧面描写

例如: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阅读后,我们发现作者通过靠近外城、野径入桑麻、种等环境描写刻画了一个高雅的隐士形象;通过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的邻人回答从侧面塑造了一个不以尘事为念的世外高人形象。所以,陆鸿渐其实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在鉴赏古诗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发生变化。其中以李煜、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如果我们在古诗鉴赏中没有注意这些,容易使理解片面化、肤浅化。例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必须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遭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由此,我们可知本诗塑造了一位孤独、怀才不遇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在古诗鉴赏中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握人物形象。但是这只是一种解题的思路,在实际解题中,仅仅知道鉴赏的思路还不够,还需要学会如何用语言进行概括。

二、概括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的总体特征

人物形象的概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象的类别定位,二是形象的特点描述。即诗歌写出或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古诗中常见的人物类型有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难舍难分、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等。我们该如何概括呢?请看以下示例: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通过后两句我们可知:形象的类别是一个游子形象,形象的特点是孤独无依、望月思归。

2.结合表达技巧等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或蕴含的情感

例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篇2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篇3

关键词:鉴赏 诗歌 人物形象 能力

一、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具体的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又称意象。

2、诗歌形象(意象)的分类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鉴赏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4、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形象及主题的信息。

二方法指导答题步骤

(1)刻画了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用诗歌的具体词语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盖帽”论点来写。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夜深坐”“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得出答案: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盖帽),游子在寒冷的冬至夜,旅居在外,双手抱膝坐在灯前,孤独寂寞,联想到家人也在思念自己,构思新颖。表达了羁旅之苦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盖帽)。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三、例题分析规范答题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意义)。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独来独往、潇洒自适的隐士形象(什么形象)。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打扫,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形象特征),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形象意义)。

四、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答题步骤(三步可视情况省略第二或者第三步)

(1)什么形象;(两个双音节词语+身份鉴定,即××的+身份)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紧扣手法和内容)

(3)形象的意义。(紧扣作者主旨和情感)

【知识积累・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如: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村晚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又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略显唐突与羞涩的少女形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通过描写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的情景来刻画人物,表达了少女情窦初开,对爱情的憧憬向往之情。

五、学生练习触类旁通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②银胡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短衣。②:整理。③银胡: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④金仆姑:箭。

2、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

贫女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练习参考答案

篇4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篇5

依 笔者之见,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生平际遇是息息相关的,作品也大都会烙上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基础的印记。因此,古诗阅读鉴赏要尽可能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诸如身世、经历等,从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以其人观其诗,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例1. 江苏盐城中学2004年高考模拟试题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读ruó,“揉搓”之意。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我们学过李清照的词,对李清照的生平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悠闲生活,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情调感伤,风格顿变。明乎此,就可以明白,本词是其晚年之作,词人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常插梅花醉),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赢得满衣清泪),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故应难看梅花)。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把握诗人的思想倾向

诗是生命的宣泄,是诗者生命体验的高度概括。要鉴赏诗歌,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人生追求。譬如,杜甫的一生虽多穷厄,却一直以天下为念,大济苍生的理想不断从其笔端喷薄而出,其诗浸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类的博大。但是在王维的作品里,我们却看不到这些,有的是“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种心态、这种处世之道是由王维的佛家思想决定的。

例2. 2006年高考试题 (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此题虽说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但是同样涉及诗人的思想倾向。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联系苏轼豁达的秉性和价值观的追求,我们不难发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再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不能用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和艺术风格机械地分析作品,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三、知晓诗人的创作风格

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尽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创作风格,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体味和把握这些风格,是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又一个突破口。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词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比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王维的诗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平易通俗等等。2005年高考试题(二)更是直接以白居易的诗风来设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我们知道,白居易的诗风平白清新,雅俗共赏。本诗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或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如陶渊明、孟浩然、高适、杜牧、李商隐、陆游等重要诗人,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作研究性的总结概括。我们对诗歌风格作出比较准确的归属,才能对其进行较为正确的鉴赏。

例3.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边塞诗派是我国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其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众多作家。他们的诗歌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常用的物象有羌管、琵琶、胡马、长城、明月、杨柳、雄关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我们再来关照此诗,不难发现本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例如,苏轼这位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悼亡词《江城子》,整篇体现了凄凉婉约的基调。反过来,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渔家傲》又展现出雄奇豪放。

四、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鉴赏时,首先要联系相关的写作背景,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少了一份豪迈之气、雄伟之魄,多了一份悲凉之气、家国之愁。通过背景去读诗解义,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例4. 2005年高考试卷(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此题虽说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但是解答必须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另辟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五、重视诗歌提示性的信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有时拟题者为降低理解的难度,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或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或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以2005年高考题为例,福建卷:“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天津卷:“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广东卷:“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上述三例均是对诗作创作背景作出的简略注解,结合这些注解自然有助于读懂作品,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例5.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 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不少于80字)

篇6

首先是“评”。“评”就是教师进行简短的评价,评试卷、评学生、评共性问题。分析试卷出题的意图、题型以及各知识点的分布情况;通报各小题的平均分、各大项以及总分的平均分,展示各分数段上人数的分布情况;通报本班与邻班的差值及失分高的题目;指出典型问题和共性问题。让学生自觉明白自己处于班上什么位置,以便有效地提醒学生重视自己的失误。其间也可以穿插师生生生交流,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借助学生现有的知识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时老师适时渗透“友情提醒”。如在评“李煜《清平乐》试题⑵‘无理而妙’是诗评家鉴赏诗词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看似无理,实则精妙。请从这个角度赏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3分)”这道题时,先让学生分析这是考的哪一个知识点,大多数学生说考手法,这时老师适时点拨,“诗评家提出了什么观点?”“需要结合的材料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题目实则是根据前人评价赏析诗歌。老师顺势对学生的看法总结一下,呈现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并对《考纲》的这一能力点稍作阐释,所谓“评价”就是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生活理念、人生感悟、政治倾向等等,在鉴赏中,评价能力层次是非常高的,就是对人物、景物、事件所体现的态度的评价,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但在高考中要求降低了,仅仅要求考生就事论事,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旁征博引,引申阐发。这样从考点的角度进行点评,学生容易有一个宏观的理解,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其次是“诊”。“诊”就是自我诊断、组内会诊、班级复诊相结合。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心里一般是不服的,怀疑是不是老师把试卷批改错了,或者是做题时不该失分的而“阴差阳错”地失分了。总之,当事人心里总有一些想法。老师可以借助学生这种“欲罢不能”的心理,让他们表达出来。如果说得对,则予以表扬,如果不妥,也能调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不过,一味的让学生自我诊断容易失去整合知识的机会,这时换个方法,可让学生进行组内会诊。组内会诊更能激活全体同学的学习氛围和提升小组组员的理解知识的能力。有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有的问题自己发现不了,有的个人的想法无法验证正确与否时,可通过小组的积极讨论,换一个角度或许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达到解决一个问题增长一片知识的效果。

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个难点,即使组内讨论也无法答全,答准。这时就需要进行班内复诊。将小组内无法解决的典型错误呈现出来,让出现这种错误的同学说一说当时的思考过程,并请其他同学分析错误的问题所在,如此,教师了解了同学出现错误的原因,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共鸣或引以为戒,有利于纠正自己思维上的误差,以避免走入同类题型的思考误区;有利于增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针对性。通过分析,可以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解题路径上来。如在评讲“李煜《清平乐》试题⑵‘无理而妙’是诗评家鉴赏诗词时常用的一个术语,意思是看似无理,实则精妙。请从这个角度赏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3分)”这道题时,组长将组内拿0分的答案呈现出来,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把脉。学生答案为:“雁来音信无凭”运用了苏武牧羊被汉使者相救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愁、忧伤之情,从“雁来音信无凭”想“路遥归梦难成”更加表达了词人对其弟的思念和担忧之情。

学生诊断结果是:该答案没有吃透题旨——围绕“无理而妙”来回答,横溢斜出谈表现手法了。

老师趁机指出答题的注意点:作答要紧扣题旨——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样答。

其他小组也不甘示弱,纷纷将得1分、2分的答案呈现在同学面前。得1分的答案为:这句话讲大雁归来却没有带来任何音信,因为路途遥远所以想要归来的梦想难以实现,看上去似乎无理但实际上隐含了作者对其弟久不归来的担心和忧虑,还有作者对弟弟的一股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实则精妙。

针对得1分的答案,学生把脉的结果是:没有读懂诗词句意,简单化地解说了诗句且解说未能扣住“无理”展开。答案牵强。

得2分的答案为:(1)雁归来却无音信,虽不合常理,但正写出了词人渴求弟信以至焦躁难耐,每一见雁就希望有回音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写出其离愁之深、之苦(2)从对方着手写没有归期,只埋怨路途遥远,实则想归不得,这种矛盾更从侧面表现了词人的离愁与无奈。

针对得2分的答案,学生诊断结果是:要点一,没有读懂诗句意旨,因而没有能析出其中的“无理”之处;要点二,读懂了诗句意旨,却未能将“无理”表述清晰、准确。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都动起来了,个个充当起“名医”的角色,为这个“病例”各抒己见,并诊断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最后是“悟”。“悟”就是悟知识、悟方法、悟教训。“评”和“诊”是为“悟”服务的,所达到的效果正如让学生从自设的“围城”中,自我发现,从而为自己开一扇门,然后悠然地从围城中走出,回头望,应该明了城中的景致(基础知识)、城中的路径走法(方法)和曾经的误入“歧途”(教训)。如:还是评讲李煜《清平乐》试题⑵,在呈现答案以后,应引导他们以后碰到诗歌鉴赏题应注意哪些,通过讨论,从而悟出诗歌鉴赏题答题要领:(1)审题要严,不粗枝大叶;吃透题旨,据问作答。(2)格式要正,不拖泥带水;法,作分析,联意旨、说效果。(3)分析要准,不游离文本,由表及里,透视文本;结合文本,精当阐释。老师这时可以进行知识链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术语。“无理”是指作家有悖情理、事理、物理一般规律的意象描写;而“妙”则是欣赏主体在受到无理描写的欣赏客体的艺术感染后所引发出来的审美。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让学生根据答题要领,修改自己的答案并归纳解这一类题的方法。这样的悟会让学生对“根据前人评价赏析诗歌”这一类型的题目要先解读引文,然后抓住关键,其次对应文本,最后依序解析的解题步骤了如指掌。

为了强化“无理而妙”这一知识点,还可以出类似的题目来检测,如《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问题:试从“无理而妙”的角度赏析后两句。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无理而妙”,让学生在自悟中更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另外老师还可就这一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就“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这句诗说说还能怎样命题?在热烈的讨论后,筛选出这样一道题“‘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大多数学生绞尽脑汁也未想到。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对面着笔”这种古诗中常用而学生想不到的手法,“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老师以杜甫《月夜》为例子阐释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即诗人在这里就没有写困守长安的自己是如何思念妻子的,而是从对方着笔,写在鄜州的妻子“独看”明月,思念“长安”,这样诗人自己“独看”长安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更显情深意重。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三四句为例,说说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对这首诗读懂读透了,而且还积累了“无理而妙”“对面着笔”等诗家鉴赏术语,甚至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是一箭三雕。

篇7

这里有两种题型: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上海卷要求对李白“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加以赏析,天津卷要求对南宋汪元量的“北望烟云不尽头”中的“望”字加以赏析;二是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如福建卷。

[典型例题](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解题思路]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形成对仗,互相映衬,从而使形象更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更能表达作者的心境。

[备考指导]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性、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另外,古人评诗有“诗眼”一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抓住了诗眼来分析,我们就能看清这首诗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断诗眼之所在呢?一般来说,诗眼即为全诗的后两句,因为诗人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最后两句往往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另外,诗眼以表现力强的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角度二:概括语言特点

[典型例题](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题思路]白居易的诗的语言风格,同学们平时应已有所了解。据传白居易每次诗写成后都要读给邻居家的老奶奶听。另外,高中《语文》(人教社版)第五册《唐诗简介》中有“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诗要写得通俗易懂”的话。

答案:朴实无华。

[备考指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有:王维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朴实无华,苏轼的豪迈旷达,陆游的悲壮忧愤,李清照的柔婉隽永,辛弃疾的雄浑悲慨。此外,下面五个适应范围较广的词语也是概括诗歌语言特点时常用的。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诗句。

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语言的华美,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句,杜甫的《三吏》《三别》皆是此类语言的典范。

绮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像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如雍陶的《题君山》一诗“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用笔就是浓墨重彩。

隽永:这类语言的风格是意在言外,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就是此类。

简练: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炼字、炼句。如贾岛诗最明显的风格就是简练。

角度三:理解、赏析一句诗

从这个角度命题,一般也分为两类:一是对整句诗内容的理解,如山东卷;二是要求从整首诗中找出能够体现题目要求的一句诗,如江苏卷要求从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找出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的一句诗。

[典型例题](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对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的描写,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备考指导]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描述诗句,再现诗歌的意境是诗歌鉴赏中的常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将原诗句描述得形象生动,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呢?这就需要“身临其境”,要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环境,置身于历史大背景中。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达到与诗人思想相互融通的境界,最后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所表现的情景。

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

这方面的考查同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或情感的理解,如广东卷;二是要求考生在前人对诗歌的评价基础上再作出自己的评价,如上海卷涉及到苏轼,江西卷涉及到钱钟书。

[典型例题](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1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2,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时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悠闲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备考指导]对整首诗的分析,一要重视注释与标题,因为这里大都含有很重要的信息,以上几个例子就能证明这点。第二,评价思想内容,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三要看清题目要求,灵活作答。如果考题直接提出了鉴赏角度的要求,那么考生在答题时就应直奔主题,明确回答。而如果考题没有明确地指出鉴赏的方向,考生在自选鉴赏角度时则应注意两种情况。1.先读懂诗的大概意思,并对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可选择此诗的思想情感作为鉴赏的对象。因为思想情感是属于“大而化之”的东西,难有精确的答案,靠上一点就能得分。2.若万一不能理解诗的大概意思,就选择一两个精练生动的字词鉴赏,抓住一点,详加阐发。

角度五: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典型例题](全国卷Ⅰ)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表现出了山中的宁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的凄凉之情。

[备考指导]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尽量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有:欲扬先抑、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卒章显志等。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等。当然鉴赏表达技巧绝不是仅仅列出一两个名词,最关键的还是考生要能够结合诗歌的情感将创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分析出来。

[总体指导]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鉴赏、语言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大量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根据近五年高考所选唐宋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考生在平时训练时应有针对性地精选试题,然后模拟答题。应特别关注李白、杜甫、王维等名家的“写景叙事”诗以及表达技巧上与高考题类似的唐宋诗词。另外,平常做题组织答案时要注意积累专业术语,多参照高考答案的文字表述模式,即“这首诗用(某某)字写出了(某某)意象的(某某)特点,抒发了诗人的(某某)情感,营造了(某某)意境”。每鉴赏完一首诗后,务必要将该题的参考答案在纸上再写一遍,然后再次核对。此举对提高考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很有好处。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几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燕子来舟中作

杜 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 田园乐(其六)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心亲近大自然的乐趣。问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3.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参考答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