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

时间:2022-11-09 11:31: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描写冬至的古诗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描写冬至的古诗句

篇1

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往往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以简练的笔法、凝炼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形象的呢?通过分析可知全诗通过外貌描写――蓬头,动作描写――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通过动作描写――遥招手,心理描写――怕等把小孩的聪明(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2.抓住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侧面描写

例如: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阅读后,我们发现作者通过靠近外城、野径入桑麻、种等环境描写刻画了一个高雅的隐士形象;通过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的邻人回答从侧面塑造了一个不以尘事为念的世外高人形象。所以,陆鸿渐其实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在鉴赏古诗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发生变化。其中以李煜、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如果我们在古诗鉴赏中没有注意这些,容易使理解片面化、肤浅化。例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必须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遭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由此,我们可知本诗塑造了一位孤独、怀才不遇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在古诗鉴赏中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握人物形象。但是这只是一种解题的思路,在实际解题中,仅仅知道鉴赏的思路还不够,还需要学会如何用语言进行概括。

二、概括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的总体特征

人物形象的概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象的类别定位,二是形象的特点描述。即诗歌写出或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古诗中常见的人物类型有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难舍难分、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等。我们该如何概括呢?请看以下示例: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通过后两句我们可知:形象的类别是一个游子形象,形象的特点是孤独无依、望月思归。

2.结合表达技巧等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或蕴含的情感

例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篇2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篇3

关键词:鉴赏 诗歌 人物形象 能力

一、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动具体的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又称意象。

2、诗歌形象(意象)的分类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鉴赏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4、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形象及主题的信息。

二方法指导答题步骤

(1)刻画了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用诗歌的具体词语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盖帽”论点来写。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结合诗中的“逢”“抱膝”“伴”“夜深坐”“说”等动词,再联想当时作者客居在外的情景,可以得出答案:刻画了除夕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盖帽),游子在寒冷的冬至夜,旅居在外,双手抱膝坐在灯前,孤独寂寞,联想到家人也在思念自己,构思新颖。表达了羁旅之苦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又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盖帽)。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三、例题分析规范答题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

(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意义)。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独来独往、潇洒自适的隐士形象(什么形象)。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打扫,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形象特征),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形象意义)。

四、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答题步骤(三步可视情况省略第二或者第三步)

(1)什么形象;(两个双音节词语+身份鉴定,即××的+身份)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紧扣手法和内容)

(3)形象的意义。(紧扣作者主旨和情感)

【知识积累・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如: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村晚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又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略显唐突与羞涩的少女形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通过描写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的情景来刻画人物,表达了少女情窦初开,对爱情的憧憬向往之情。

五、学生练习触类旁通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①突骑渡江初。燕兵夜②银胡③,汉箭朝飞金仆姑④。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①:短衣。②:整理。③银胡: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④金仆姑:箭。

2、分析下诗的人物形象。

贫女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②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练习参考答案

篇4

与清明节有着密切关联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的一二日。是日要禁烟火,吃冷食。这一节日源自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曾辅佐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至今已延续2640余年。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一诗阐明了这一节气的来历:“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之后寒食、清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端午节在中国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曾先后入选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节日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气,后因楚国诗人屈原端午这一天投江殉国,从此端午又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诗人文秀有《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因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所以这个传统节日颇具浪漫色彩,由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关七夕的古诗不胜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属五代后唐时期杨璞的诗作《七夕》:“未来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亦堪称为此类诗文中的上乘之作:“云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得形静而神动,表现了对爱情的向往。全诗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哀怨与期待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云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也是描写七夕的名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描写的是天上景象,实际是词人七夕仰观星空的所思所想。特别是词的最后两句,不落俗套,立意很高。时至今日,依然为人们所引用。

中秋当属一年之中又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是一个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的节日,因而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的咏月诗大都与思乡怀古有关。苏轼《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是作者大醉之后的高声纵情。中秋之夜,为怀念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轼以童稚的真率和赤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亲人的思恋。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推出一轮人世间同享共照的朗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满暖意的诗句让本是清冷的月光显得浪漫而又温馨。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望月》也是唐诗中众多咏中秋篇什中的佳作。诗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渲染了中秋特定的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采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内心感情:“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