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18:18: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消费动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奢侈品的内涵
相对于处在消费类产品金字塔塔尖、用来炫耀的传统奢侈品来说,新奢侈品是一类质优、价高、能够批量生产、工艺上乘的商品。这类产品强调内涵与技术,工业设计及工艺细节处理上都彰显品牌的高品质与高品位;产品诉求基于情感需求之上,并对时尚和潮流具有高度的敏感;价格不菲,介于普通消费品与传统奢侈品之间,给消费者一种超值和溢价的感觉。
《奢华,正在流行:新奢侈品时代的制胜理念》一书指出,新奢侈品相对于普通消费品的优势,体现在工艺、功能、情感上,且这三种优势是层层递进的。首先,产品必须在工艺层次取得成功,在材料、做工或者工艺上有所不同,使其真正具有竞争能力。在这个与众不同的工艺层面上,体现着产品的内在质量,即该产品在质量上没有任何瑕疵。其次,在工艺上有与众不同之处,使其有助于产品达到更卓越的运转性能。如果这个产品实际上没有任何改进,只是看上去有所不同,或者只是进行了使其显得有所变化的“改良”,是远远不够的。最后,产品在工艺和功能上的优势必须结合符号性象征因素,如品牌标准、公司精神等,使其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新奢侈品的三大优势迎合了中产阶层高层次的符号性消费需求(即中产阶级追求社会身份认同及心理满足的需求),成为塑造中产阶级文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中产阶级的界定及其群体性特征
中国目前中产阶层的群体构成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单纯的“白领”阶层,包含老式中产阶级和新兴中产阶级。我国的老式中产阶级,如私营企业家、乡镇企业家及小业主等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后市场转型的结果。而新兴中产阶级是随着我国体制转轨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职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向下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是一个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阶层,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经理阶层等,具有现代性、知识性、专门性。
中产阶级非常看重社会声望,常常是时尚性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同其他阶层的群体相比,中产阶层在消费上的前卫性是非常明显的。另外,中产阶层多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在消费方面还表现出明显的追求生活品位和格调的趋势。
综合来说,中产阶级成员有着某些一致性的特征:首先,他们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次,他们是非体力劳动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领”;再次,中产阶级成员在经济收入上应该保持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并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第四,他们独特的价值品位、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中产阶级的文化,这也是中产阶级最为标志性的特征;第五,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中产阶级成员主观上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属于中层或中上层。
中产阶级新奢侈品消费动机分析
中产阶级对新奢侈品的消费动机表现出多元性特征。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的理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中产阶级在自我意识的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在消费新奢侈品的过程中体现出主我与客我影响因素的二重性:社会导向下的新奢侈品消费动机为:炫耀动机、领先动机、从众动机、社交动机;个人导向下的新奢侈品消费动机为:表现内在自我动机、自我享乐动机。(一)炫耀动机
美国社会学家Veblen提出“夸耀性消费”,并认为“社会有闲阶级”用其生活方式为自己博取名望,这些成员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誉的”。新奢侈品以其高昂的价格及精致的工艺细节处理,处处彰显着品牌的高品质与高品位。中产阶级进行新奢侈品消费过程中,通过展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权力,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以满足其炫耀目的而进行的冲动性消费。
(二)领先动机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新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符号操作行为。奇美尔的“追赶和追逐”模式提出,大众有一种热衷于模仿的倾向,而精英阶层则有一种热衷于区分的特别倾向与爱好。精英阶层为了维持他们的优越地位,必须不断的接受新奇的时尚和消费新奇的商品。而新奢侈品对时尚和潮流具备的高度敏感,使中产阶级在进行新奢侈品的消费过程中获得优越感,并采用消费新奢侈品的方式来维持与社会模仿者之间的距离。
(三)从众动机
每个个体都不断地在他们自己和“他们喜欢将自身归入的那类人”之间做嫉妒性的比较,这就要求个体通过夸示性的和浪费性的消费,以金钱力量的形式展现财富。从众动机使中产阶级产生跟进的压力,渴望像富豪阶层一样拥有奢侈品。然而,又因传统型奢侈品价格高昂,从而产生对新奢侈品的购买需求。
(四)社交动机
以赠予他人以加强社会交往纽带为目的的消费动机,是奢侈品消费动机中的社交动机。大规模的商品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日常消费,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新奢侈品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积极参与社会秩序的塑造,是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奢侈品作为礼物赠送来建立和维持社交纽带的消费动机,是新奢侈品消费的社交动机。
(五)表现内在自我动机
消费者购买某种奢侈品,是因为他认为其品牌形象与内在自我(即自己的个性)相一致,这样的消费动机称为表现内在自我。如前文所述,一个人有两个方面的自我,一个是外在自我,一个是内在自我。外在自我指他人眼中的个人,内在自我指个人眼中的自己,两个自我组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消费者会更可能购买品牌形象与自己内在自我相一致的奢侈品。
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在他们心中更希望能够宣泄内在自我,在公众意识中使本身就社会立场、社会阶层定位而言获得关注,成为拥有一种个性化色彩、具有某一特色的中产阶级群体成员。因此,通过购买某一特定品牌形象的新奢侈品表达自己的个性、表现内在自我,成为中产阶级在进行新奢侈品消费时不可忽视的消费动机。
(六)自我享乐动机
自我享乐动机是以要让自己感受到产品所带来的乐趣为目的的消费需求,更多地强调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使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Csikszentmihaly和Snell提出了自我导向享乐的动机,即个人有形成自己享乐经验的动机,这种动机自然而强烈,且由自己决定。研究表明,高附加价值商品——新奢侈品,具有超过本身实用功能的情感价值。因此,新奢侈品的消费具有让消费主体情感受益的无形功能。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新奢侈品优势及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中产阶级是新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并将其新奢侈消费动机归纳为社会导向和个人导向两个维度下的六种消费动机,以期为新奢侈品品牌营销计划的制订提供借鉴。
二、广告设计中影响消费者心理的因素
(一)注意与吸引力
在广告设计中通常以某一特定的刺激物吸引消费者,该刺激物可以考虑到消费者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家庭、角色等),也可以考虑到消费者的个人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嗜好、受教育程度、个性、收入等),并将其刺激物突出在显著的位置上,增大刺激物的强度和之间的对比,突出刺激目标,利用刺激物的变化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从而起到吸引注意的效果。
(二)知觉与理解
消费者的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规律,在广告设计中把握、运用好这些规律,能让广告收到独特的效果。让消费者体会出广告要突出的特点,从而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如美的公司做过的广告:世界一定是美的。让人看完之后,感受到广告设计构思的巧妙,将“世界是美的”和美的公司完美地联系起来,利用“的”字的多音效果,达到了宣传的目的。但也要注意,要保证消费者对广告设计中的知觉理解能够和商家要表达的隐形喻意相一致,要不然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如当年立邦漆在中国做的一则广告,广告中刷上立邦漆的宫殿柱子上,龙都滑落下来。立邦漆公司广告中暗指:立邦漆特别光滑。而中国消费者看完后理解这是对中国“龙”文化的亵渎,向立邦漆公司提出严重抗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三)记忆
记忆是人们头脑中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印象,它是通过大脑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在广告设计中,消费者把印象深刻的广告分类记在自己的大脑中。消费者对广告内容有不同程度的遗忘是正常现象,但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兴奋点和消费心理规律,在广告设计上采取一定的策略,如:广告内容应简洁、易懂;适当重复广告信息;广告形式新颖独特;减少信息变异;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记忆;增加感染力以引起消费者的情绪记忆等,将遗忘程度降低到最小值,增强加深消费者对广告的记忆。如恒源祥公司曾经做的一款广告:恒源祥、羊羊羊;恒源祥、龙龙龙;恒源祥、鼠鼠鼠;……。广告一播出,引起渲染大波,褒贬不一,但消费者记住了这个品牌。
三、广告设计中消费者的诉求心理
(一)形象诉求
形象诉求是人们对事物外表追求的一种表现方式。形象诉求具有可选择性、诱导性和抽象性等特征,在广告设计中被广泛运用。请具有影响力的明星为企业产品做形象代言或宣传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做法。利用明星在“粉丝”心中的英俊、帅气、漂亮的形象或极富个性的处事风格,使“粉丝”们追捧和崇拜,进而让“粉丝”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其所代言的产品。如今,有很多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都在广告中展露头脚,以各种方式为商家代言。一部来自韩国的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剧中的男主角金秀贤“都”教授,以其俊朗的外表、沉稳的个性迅速走红,尽管电视剧已经完结半年之久,但金秀贤的人气依然没有衰退的意思,各种广告邀请纷纷踏至而来,据韩国广告界人士透露:今年,金秀贤仅为韩国国内品牌就拍摄了15部广告,此外还为国外品牌拍了20部广告,创下了明星代言的记录。
(二)理性诉求
理性诉求是指广告设计中诉求的定位与消费者的理性思维,通过真实准确的信息反馈给商家的客观情况,是消费者经过分析、判断、总结等理智地作出决定的思维过程。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做为正面表现,即在广告中告诉受众如果购买某种产品或接受某种服务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也可以做另一方面的表现,即在广告中告诉消费者不购买产品或不接受服务会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诉求通常会表现在消费者需要经过慎重考虑才能决定是否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如汽车、房屋等高档耐用品。
(三)情感诉求
情感诉求是指在广告设计中通过富有情绪化和人情味的诉求方式、方法感染消费者的情绪,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发其购买动机。广告设计的目的之一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和诱发其产生购买商品的行为,而欲望和行为的产生是和消费者的情感紧密相连的。消费心理学通过研究把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一般心理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引起注意、唤起兴趣、刺激欲望、加强记忆、促成购买行动。在这里,消费者的欲望和情感可转变为购买行为的动力,因此,注重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是我们进行广告设计中着重考虑的方面。
1.引言
2011年李娜的法网夺冠,中国网球运动员终于结束了“大满贯”零时代。国内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片的网球热。作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网球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可直至上世界末本世纪初才开始引起国人的注意。近几年,国内的网球运动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广的时期,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的成功举办和大牌网球明星的中国之旅都引发了一股网球热潮。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球运动依旧是一种小众的运动,它不像足球、篮球、乒乓球那样得到大众的关注。现今网球运动在中国的推广存在着很多困难,虽然越来越多重要的赛事举办地设在了中国,但是网球毕竟还是一项高消费的运动,从运动装备的购置到运动场地的租用,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同时,在国内还尚未形成浓厚的网球文化等一系列问题都将成为网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绊脚石。
2.消费文化理论
消费文化理论(Consumer Culture Theory),简称CCT,主要关注消费周期的社会文化动态性,并围绕消费者认同工程、市场文化、消费的社会历史类型以及大众传媒市场认知论和消费者的解析战略四个领域进行研究。本文将基于消费文化理论对网球运动进行分析,提升国内消费者的网球文化意识的同时深入挖掘网球运动背后蕴藏极大商业价值。
2.1网球运动的消费者认同
CCT认为市场为消费者制造了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特定位置,而消费者通过市场创造的物质而共同生产出商品的意义,消费者可以被看成是认同的追求者和制造者。网球市场给消费者可供选择的特定位置主要有网球运动员、业余爱好者、球迷三大类。网球竞技赛场是网球运动员的终生追求,他们热爱网球,在赛场上尽情地享受竞技网球给他们带来的荣誉,赞美和掌声,有着对网球运动最大的认同。然而,他们不仅是这种认同的追求者同时也是制造者,正是因为他们,有了业余爱好者和球迷的产生。我们都知道市场是杰出的神话和符号资源,当消费者开始为这种认同开始产生追求并付诸于消费行动时,这就显示出了消费者个人的消费文化标签。
2.2网球运动的市场文化
CCT将消费者视为文化的创造者,身为一个网球运动的认同者,他们会通过共同的追求和兴趣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自我选择的甚至是自我陶醉的网球文化世界,进而形成一个文化群体。这个群体里面的人可能是受到网球竞技所产生的魅力而感染,抑或是倾慕于某个网球运动员,或者仅仅只是附庸风雅。总之,这样的文化群体是通过展示自己的网球文化资源,再造并且创新并由群体成员共享这些资源才得以建立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得以发展。
2.3网球运动的消费社会历史类型
在社会历史类型方面,CCT研究消费者与潜藏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随着越来越多网球运动员的“单飞”,在中国,网球运动员相继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显然“职业化”对球员乃至整个中国的网球发展都是有着巨大影响的。它不仅使球员的参赛次数增加,同时还提升运动员的个人成绩,引起国人对网球的关注。另一方面,我国近几十年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物质丰富的生活里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而竞技体育给观众带来的是力量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神上的振奋,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2.4网球运动的大众传媒市场认知论和消费者的解析战略
这个层面研究的问题包括商业媒介传送了什么样关于消费的规范信息以及消费者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来形成正式的回应。在网球运动的推广上,需要通过媒介向消费者去传达这项运动的魅力,使得消费者在接收到这样的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有所回应。在这里,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成为主动者去接收并且传播。总之,目的就是要传递市场认知的生活方式并且找出理想消费者的类型。在进行媒介传播的过程当中,同时也会借力于消费者,将消费者“为己所用”。
3.结论
CCT的核心是将消费看成一种由历史塑造的社会文化实践,它存在于动态市场的结构及认知需求中。因此,为了能让消费者更好的接受网球这项运动,首先要进行网球运动市场的细分,确定网球运动目标市场,做好网球运动产品的定位;其次,营造网球文化氛围,建立网球亚文化群体;再次,在制度上给予网球运动的支持,鼓励其发展;最后,在进行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消费者类型,有的放矢。由于许多消费者的生活都是围绕着幻想和现实的混合来构建的,因此要让他们通过消费来体验这种真实,体验属于网球运动真正的魅力。
参考文献:
Abstract:Historical district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urban culture space, the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which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urban cultural quality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rban cultur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renewal and urban cultural strategies.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reform practice is canonized because of the promotion of local vitality, but also disputed because of development damage on histori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and problems of the commercialized rehabilit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return of cultural values. In this paper, the turn of consumption cultur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of commercial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districts, and it also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It needs to re-establish cultural values, choose the direction of renovation, promote the renov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methods to find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consumption culture ; historical districts ; commercial renovation ; mechanism analysis ; cop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TU-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2-94(3)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指承载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的旧城地带,其不仅包括由官方认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包括其他能反映历史文化特色的规模化区域。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不仅成为城市政府的一项保护责任,更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活力的一种战略资源,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性利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大量的历史街区改造实践中,历史街区的商业价值被不断挖掘,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触媒。当前学术界,对于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模式存在较大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其创新了历史文化资源利用与再生的新模式,缓解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中资金投入的压力,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另一部分观点则认为,历史街区的改造存在商业化破坏的倾向,是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造成了历史街区不可逆的文化破坏。与激烈争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理论探讨和机制分析相对缺乏,且尚未能形成有效的应对策略。
1960 年代后伴随这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西方世界相继呈现出“消费社会”的特征。文化、艺术成为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承载文化、艺术基因的空间亦成为重要的消费对象。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浪潮中,近年来中国社会也呈现出新的消费文化的蔓延现象。消费文化的特征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行为模式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消费文化的理论探索,起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却同样对于以空间营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建筑、城乡规划学科提供了崭新而系统的理论视野,形成了一套透过空间现象观察社会本质的方法论。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引入消费文化的理论视角,解析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和问题,并从消费文化与历史文化共存互荣的角度探索相关改造规划应有的策略应对。
2 机制理论:消费文化与文化空间的生产
2.1 城市消费文化的转向:以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
在经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大量积累之后,西方社会普遍进入了以消费支撑经济增长、以消费激发城市活力的阶段,带来了产业体系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全面变化,进入了所谓的“消费社会”。法国学者鲍德里亚(J.Baudrillard)从符号学角度对消费社会和商品的符号价值进行了分析,指出现代社会消费开始由物的使用性消费过渡到物的“符号消费”,并断言符号价值将取代使用价值,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对象。符号消费的出现,代表了整个社会消费层次的分异与消费结构的调整――以证明个人购买能力的炫耀性消费和以表现个人品位的风格性消费,将代替纯粹物品使用的实用性消费,成为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资本与消费文化的持续影响,以及国内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加快催生了中国的消费社会。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完全契合了中国正在涌现的“符号消费”的需求,因而具有巨大的市场动力。历史街区是承载历史文化的空间符号,人们在历史街区中进行餐饮、购物的同时,也消费着由空间符号传递的文化体验。这种模糊的“穿越感”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形心态,也将会激化人们的消费热情,诱发炫耀性消费和风格性消费的行为。
2.2 空间生产逻辑的转向:以迎合空间的消费需求
在消费社会之中,消费的需求将会主动控制生产的逻辑,进而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的改造过程。波兰学者鲍曼(Z. Bauman)提出消费场所将逐渐替代传统的公共场所,纯粹的公共空间将被赋予文化的符号,进入商业运作的领域;借由商业运作空间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再生,却不仅局限于真实的文化价值。
当前,中国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正是迎合消费需求的空间生产过程,植入了消费社会的资本运作逻辑。对历史建筑加以改造、装饰,形成迎合现代需求的公共消费空间,将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量化为租金、税收等资金收入,较快平衡改造成本,因此成为政府、开发商甚至是原住民都愿意积极参与的模式。而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改造往往以刺激消费需求为导向,通过提炼历史建筑的元素,将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和反复强调,寻找并建立现实空间形象与历史文化的多重联系。同时,在空间的改造中植入符合商业潮流的形象、符号、故事等素材,构建出时尚的空间意向,形成更为多元的消费动机。例如,采用将传统建筑符号与新建筑进行拼贴、基于传统形式演绎出新的文化小品等。因此,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本质上并不是为了形成以传统商品为消费对象的零售业态,而是要打造出一种以“超现实”的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的休闲业态。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虽然可以实现资本高效回报与社会消费需求的耦合,但却容易会诱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更大冲突。
3 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批判性反思
3.1 符号消费导致的文化异化
符号消费的特点以及炫耀性消费和风格性消费的潜在客群,催生了对商业化改造的社会诉求,也导致了历史街区改造过程对于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忽视和“肤浅”加工,大量以刺激消费为重点的改造方案出现,历史文化的保护被商业利益所裹胁。而在国民文化素质滞后于财富积累的整体社会环境中,看似滑稽、猎奇的设计方式反而容易受到追捧,鲜有人去拷问其对历史文化的真正贡献。现代材料和工艺的历史建筑复制品开始肆无忌惮地出现,历史文化符号滥用于各种场景和建设之中。大到街区的整体环境、小到建筑的细节,都呈现出再创造的痕迹。改造后的历史街区不但没有获得文化活力的再生,甚至丧失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以符号消费为导向的改造过程,往往是一种新文化的植入过程,其混淆了商品与文化、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并将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形成较强烈的冲突。这一切印证了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R.Hamilton)的观点,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更倾向于后现代的波普艺术(Pop Art),是一种流行、低成本、年轻且有商业效益的艺术。此类再创造手法虽新鲜且易于复制,但也将进一步抹杀文化的特异性,使得本应该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却呈现似曾相似的感觉。
3.2 经济利益推动的空间绅士化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原来是居住功能的历史街区,其改造过程往往倾向于引入商业资本,并对于原居民采取整体搬迁异地安置。这样的推动方式,忽视了历史街区现阶段生活氛围的真实性,将彻底破坏原有的社区文化,割裂改造前后历史街区的文化联系。改造后的历史街区纯粹地成为中产阶级、小资群体的消费空间,是一种仅针对特定群体的“绅士化”的空间。这样简单粗暴的改造方式,是基于更容易操作和整体营销的经济理性,却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社会的不平等和文化层的断裂。相对贫困的原住民被强迫迁出旧城地区,重新制造的文化空间横空出世,“马赛克”式地镶嵌在城市原有的社会空间中,形成一套为城市精英服务的新的社会关系。而这一过程,也将导致历史街区文化的根治性进一步丧失,并可能带来非消费时段城区的空心化现象。
4 改造策略:文化价值的系统回归
4.1 改造方向:凸显商业化改造的文化意义
首先,应该慎重筛选改造对象,尽可能针对具有历史商业事实的地区进行改造,且充分尊重历史地段原真的商业特性。其次,应该体现局部商业化改造对于城市整体文化资源整合的触媒效应,以最小的商业化改造盘整最大的文化活力。再次,可以创造性地整合城市的文化要素,集中形成民俗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展示空间,通过商业吸引人气,通过公益传递城市文化精神。以南京的老门东为例,改造之前的老门东以居住功能为主,但其历史上是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集散地,直至清末才逐渐为居住功能所替代,因此该地区的商业化改造,其实是一种对于历史商业场景的回应。整合周边明城墙、秦淮河等历史文化资源,改造后的老门东开设了金陵刻经、南京白局,以及手制风筝、布画、竹刻、剪纸、提线木偶等民俗工艺博物馆,体现了对南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彰显;其商业街区以中低端的餐饮小吃、休闲娱乐、商品零售为主,整体上并没有脱离城南地区市井生活的文化根基。
4.2 改造方式:创造商业态和生活态的和谐
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时期的特定场景中,也体现在历史变迁的脉络中。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街区的原住民同样也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不应该采取彻底搬迁原住民的方式,粗暴地隔离与此空间紧密相关的社区文化。居民生活形态的消失,容易导致历史街区整体氛围的消沉。因此,理想的历史街区改造模式不仅仅是一项建筑设计工程,更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原住民的意愿,调动原住民力量,合理引导原住民的职业转型,适度保留居住空间,在商业化改造的同时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在日本,以尊重原住民社区为前提,采用社区营造的方式进行遗产更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岐阜古川盯、北海道小樽等地区都有令人欣慰的成功案例。除了政府的制度和立法支持以外,真正推动社区营造的是社会团体和普通市民,这与日本市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密不可分。当前中国,居民自治的力量相对薄弱,保护生活态的文化价值、协调资本的商业化冲动和原住民利益则成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在巨大的市场利益面前,保持对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坚守,选择一条相对复杂的改造路径,是对政府地方治理水平的巨大考验。上海的田子坊改造,在没有开发商资本注入、没有大规模动迁的情况下,维系了原有的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可算是协调商业态和生活态的一种积极尝试。
4.3 改造方法: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
首先,在空间的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该确定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明确刚性的保护要求,保留弹性的创造空间。其次,历史街区改造应该保留甚至恢复街区总体的街巷肌理、建设强度与高度、建筑颜色基调,保护历史空间总体的文化意向。最后,根据不同建筑的文化价值、区位价值,区分不同的利用和改造方式。
对历史文化价值相对突出的典型建筑,应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无论是在材质还是工艺上都应该力求保持历史文化的特质;对一般性建筑可以适当加入设计师的个人创造,合理演绎历史符号的现代样式,但应该尽量避免与总体环境的冲突。同时要注意控制创造性元素、创造性建筑的比例,不宜一味地迎合消费需求,避免将具有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时尚文化作为历史街区改造的主要基调。
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已经逐渐成为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行动的基本共识,但是边界设计的合理性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以成都的宽窄巷子为例,在改造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进行了三级分类,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设计,但这一商业化改造项目,仍因存在较大规模的新建和改建工程而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
5 结语
虽然历史街区的商业化改造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学界对于实践的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对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误区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本文基于消费文化的视角对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认为以空间符号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文化,诱发了迎合消费需求的改造模式,并将导致文化异化和空间绅士化的过程。为了应对商业化改造需求对街区历史风貌及文化的重大冲击,需要探索回归文化价值的改造策略:在改造方向上,应凸显商业化改造的文化意义;在改造方式上,应创造商业态和生活态的和谐;在改造方法上,应界定保护与创造的设计边界。在推进商业化改造的全过程,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之心;在疯狂的消费时代,时刻保持对历史文化的脉脉温情。
因本文主要是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试图解析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与应对方法,而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具有广泛而复杂的现象特征与分析层次,尤其对于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的研究讨论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朱直君. 成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广义原真性得失[J]. 城市规划,2010(7):70-75.
[2]王又佳. 谈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的价值取向[J]. 华中建筑,2014(11):19-23.
[3]吴晓庆,张京祥. 从新天地到老门东――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与回归[J]. 现代城市研究,2015(3):86-92.
[4]李和平,薛威. 历史街区商业化动力机制分析及规划引导[J]. 城市规划学刊,2012(4):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