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2-10-02 04:4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年龄较小,接触的东西也少,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什么对他们来说也是从零做起的,喜欢接受新知识,但对某些难度教大的知识接受较慢,特别是对某些协调性要求较强的东西,力量也比较差,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女生和男生一样活泼,应多以游戏为主,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教材较为简单,本册教材内容有:体育基础知识(看图学习体育知识天天进行身体锻炼)、韵律体操及舞蹈(在欢乐的日子里)、田径类的跳跃(单脚跳双脚跳跳绳跳高)和投掷(轻物掷远抛接球)、体操(团身前后滚动分腿跪撑后仰蹲撑往低处滚翻团身前滚翻蹲撑前滚翻抱腿起)、队列练习、走跑练习(30米跑高抬腿跑300-500跑走交替)、步法练习(跑跳步踏跳步踏点步后踢步小碎步小跑步)。内容简单,但全是基础的东西,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体操难度较大,教师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多加以引导,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掌握基本的体育基础知识,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在锻炼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并不断巩固和提高。

2、进一步增强体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3、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重点是田径的各种跳动和投掷动作。

教学难点:

篇2

一年级教学目标:

〈一〉 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二〉 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三〉 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一年级体育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一 引导课 体育常识:做早操的好处

1、队列队形;2、游戏;块块集合

1、基本体操;2、游戏:块块集合;

1、复习基本体操;2、游戏:挑战应战

1、技巧;前后滚动;2、游戏:障碍赛跑;

1、技巧:复习前后滚动;2、游戏:绕木棒接力;

1、用各种正确姿势的走;2、游戏:迎面接力;

1、韵律活动;2、队列:报数;

1、技巧:前滚翻;2、游戏:换物接力;

1、劳动模仿操;2、游戏:换物接力;

1、技巧:立卧撑;2、游戏:换物接力;

1、徒手操;2、游戏:改换目标;

1、走跑交替;2、复习跳小绳;

1、韵律活动;2、找自己的家;

1、跳双绳;2、游戏:迎面接力

1、30秒跳小绳;

1、技巧:前滚翻;2、游戏:换物接力;

1、技巧:复习前后滚动;2、游戏:绕木棒接力;

篇3

让学生活动起来,学会一些简单的动作和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态,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种体育活动的技术和技能打下一定基础。同时重视趣味游戏教学,并在其中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

二、基本情况:

﹙一﹚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新生刚开始上学,还不知道上学的大体含义,也不知道上学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一下就解释清楚的,小学生会在慢慢的成长中知道这其中具体的含义的。今年秋季体育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况且学生也都是喜欢体育活动的,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学好体育。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喜欢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男女生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观念不强,但表现欲强;,同时他们的模仿能力强,但对体育基本活动的动作概念和方法了解很少。

﹙二﹚、教材分析:

小学体育(与健康)包括理论和实践2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体育和保健常识;实践部分包括:①走和跑;②跳跃;③投掷;④攀爬、悬垂、支撑、滚翻、平衡;⑤小球类;⑥队列队形、徒手操;⑦民族民间乡土体育七大类。游戏和发展身体素质教学内容不单独分类,纳入各类教学内容之中;韵律活动和舞蹈不单独分类,包括在队列队形、徒手操之中。

﹙三﹚个人教研分析

1、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2、能够进行一些基本的体育训练。

三、教学教研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2、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遵守纪律,与同学团结合作。

4、体验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和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展示自我的愿望和行为。

5、观察并能够说出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绪表现和培养在一定困难条件下进行活动的能力。

﹙二﹚个人教研目标:

1、进一步了解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身体健康的简单常识和方法。

2、进一步学会一些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养成正确的身体坐、立、行、走姿势。

2、队列和队形动作。

3、各种跑、跳动作。。

难点:

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措施:

1、调动全体学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按时上课。

2、遵守体育课常规,认真听讲,积极学习。

3、认真备课,做到深入了解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籍及材料。做好示范和讲解,使学生能有从客观和主观上学习。

4、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知识起到指导,纠正学生错误为主,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5、及时进行考评,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6、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训练,同时进行考核改革,认真做好考核工作。

六、教学工作安排:

(一)教学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制定计划

4课时

第1周

队列队形:成纵队站立、原地踏步——立定、齐步走——立定

4课时

第2周

队列队形:左(右)转、向后转、走成圆形

4课时

第3周

走:自然走、前脚掌走

游戏:踩点走

4课时

第4周

十一国庆

走:直线走;不同路线的走

4课时

第6周

走:直线走;不同路线的走

4课时

第7周

走:自然走步练习

游戏:各种姿势的摆臂走

4课时

第8周

跑:自然快跑

游戏:看谁跑得直

4课时

第9周

走:模仿蟹、熊、象、鸭子走

游戏:联想不同动物的走

4课时

第10周

跑:沿直线跑;对准目标跑

游戏:接力跑

4课时

第11周

跑:30米快速跑

游戏:30米跑比快

4课时

第12周

跳跃:模仿小兔跳、双脚连续向前跳

游戏:十字跳

4课时

第13周

跳跃:模仿各种动物跳跃

游戏:青蛙过河跳游戏

4课时

第14周

跳跃:立定跳远

游戏:猜拳跳

4课时

第15周

投掷:单手向上抛轻物

游戏:比谁抛得高

4课时

第16周

投掷:单、双手抛物,双手接物

游戏:看谁抛接次数多

4课时

第17周

期末复习

4课时

第18-19周

(二)个人教研安排:

月份

学习内容

九月份

了解一年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

十月份

研讨各项活动技能

十一月份

队列队形

十二月份

篇4

一、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学生将能够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用技能:学生将能够: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运球等;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空情绪学生能够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观察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习领域的各个具体的目标,以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快乐的发展。

5、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沙包掷远;50米*8或400米跑

教学难点:体操技巧;蹲距式跳远

三、教材分析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五年级的各项内容,主要以快速跑、耐久跑,1分钟跳绳,掷实心球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及身体姿势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是耐力和力量的发展及提高,并且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措施及注意事项

1、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篇5

这个中华民族古老的传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有集体主义精神,要互相团结。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已经有过许多这方面的体验:许多许多的石头堆积起来可以变成一座巨大的高山;蚂蚁虽小,但许多蚂蚁团结在一起,能拖动一根很大的骨头;一个人的力量虽小,但许多微弱的力量汇合在一起,就能排山倒海,战胜一切!如在我们每周文明和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中,一个做得好是有限的,只有全班同学做好了,才能走在前列。这就是集体的力量。雷锋叔叔也曾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是啊!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如果离开了集体这个大海,就将一事无成。

篇6

课例是课堂教学的实录,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修是指以课例作为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修活动。目前课例研究正成为小学教师一种重要的校本教研方式,但要真正发挥好这一形式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必须确立正确理念,采用立体方式来加以推进。

【误区扫描】

误区一:课例研修=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课例研修中重要的环节,但传统教研中的听课评课与课例研修中的课堂观察并不等同。传统教研中的听课评课以教师为重点,以评价为目的,往往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技能是否精湛等方面进行评价。而课例研修中课堂观察的关注重点是学生,有针对学生的不同观察视角和观察工具,基于课堂观察来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共同研讨如何改进当前的教学。因此,以研究为灵魂,以改进为目的是课例研修的本质追求,这也应当成为听评课活动的发展方向。

误区二:课例研修=磨课活动

课例研修往往要对教学设计不断进行打磨,有人就认为课例研修就是“磨课”。但现实中教师必然会面临这样的诘问:“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估计无人能回答,因为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例研修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磨一堂“好课”,而是通过反思与改进,让教学更“优化”。课例研修是一种基于观察与反思,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性实践”,而非复制完美课堂的“技术性实践”。

误区三:课堂观察=量化观察

有的教师在进行课例研修时,认为量化的课堂更精确,更能把握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然而课堂中有些东西是不可测量的,比如课堂氛围、教师风格等。量化的课堂观察与质性的课堂描述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质性描述就是运用语言对观察到的事件加以记录和描述。描述让课堂教学的真实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启发我们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意义。看似被动、费时,实则有助于保持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有助于我们从广泛的联系中探究教学情境的意义。

误区四:观察学生=关注学生

传统教研活动仅仅关注“教师的教”,而课例研修中则重点关注“学生的学”,那么,只要把课堂观察的视角转向学生,就是所谓的“关注学生”了?没那么简单。课例研修不仅只是观察视角的转变,还期待教师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发生转变,观念的变化才是课例研修实现重心转移的基础。如果教学仅是把真理传递给学生,那么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递的方式――教学的方法。但如果教学是以精神成长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那么学生就是教学的核心。因此, “以学论教”的理念就成为课例研修能否关注学生学习的前提。

【理念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还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以学论教”要求我们应着重关注课堂上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是否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是否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怎样。

在“以学论教”理念的引领下,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开展,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并且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以学论教”理念的课例研修活动,必然要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学前学情把握与教学设计策略是否科学?学中学情把握与教学评价策略是否得当?学后学情把握与教学改进策略是否到位?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为寻求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尝试、实践、反思与改进,初步形成了“三W”教学设计策略和“三性”教学评价策略。

一、“三W”教学设计策略

“以学论教”要求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内容的取舍、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这一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们提出的“三W”教学设计策略,就是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教学设计中转变过来,从“Why为什么学”“ What学什么”“How怎么学”三个维度进行“目标式、结构化板块设计”。

(一)Why――为什么学

教材分析就是要把握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学生认知基础及后续为哪些学习内容服务,哪些知识点可有效迁移到本知识点的学习中,即把本课时学习内容的前、后、左、右的关系梳理清楚。学情分析就是要对学生学习本知识点的学情加以分析,“学情”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更是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石。基于学情,能大大缩短教师主观预设和学生客观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进行“有的放矢”,做到按需教学、以学定教。

(二)What――学什么

教学设计时,要设定好教学目标及相关重难点。具体做法就是要根据课标要求及学情分析提出本课时的一维甚至三维目标。要注重教学目标的“质”与“量”的分析,从质上讲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是否符合教材设定的意图;从量上分析是否适中。要注重教学目标是否简明、细化,倡导目标设置问题化、可操作和可检测性。不同的目标定位,预示着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考。

(三)How――怎么学

教学设计时,要进行教学板块的预设。重点关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怎么做?教师该怎么做?以及这样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要求教师用问题串的形式贯穿整个新知的展开过程,既提问又试着自我回答。教学预设要简明扼要宜实施,既要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又要有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安排的思考,尤其是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范式要规范。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延伸性和拓展性。要不断地思考板块设计是否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板块在教学时间上是否得到保障,教学形式是否饱满。

“三W”教学设计策略的重点就是教学设计前要细化课时目标,粗化教学板块,教学设计时要环节设计目标式、结构化,目标与环节要时刻相对应。在这个意义上,教案并不是越详细越好,而是心中要有学生。

二、“三性”教学评价策略

如何评价基于“以学论教”理念下的课堂,通过不断实践,我们提炼出了“三性”教学评价策略。所谓“三性”,即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反馈性三个维度的内容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落实。

(一)“主体性”维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评价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了落实,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师生活动时间比”。合理分配师生时间,保证学生活动时间,是体现“主体性”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参与性”维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探索体验实现的,学生的参与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评价学生的参与性,可以观察学生面部表情、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举手情况、发言情况、讨论情况等方面。

(三)“反馈性”维度

“反馈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课堂反馈是评价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准确认识自己学习成效的先决条件。可以说没有课堂反馈,就没有成功的教学。评价“反馈性”的落实,可以观察课堂中是否有反馈、反馈是否及时、反馈是否面向全体、反馈方式是否合理、反馈后是否有适时的调整等方面。

【实践跟进】

课例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研究形式,它的价值并不是让我们去探寻普遍规律的教育认识,而是在此过程中生成的教育智慧,让我们的常态教学更加优化。一年来,学校基于“以学论教”理念,大胆变革集体备课模式,以实践“三性课堂”为载体,以优化“常态课堂”为目标,积极探索“网上网下结合”的“立体化”课例研修活动,努力探索“三环节十步骤”的课例研修模式。

所谓“三环节”,即“课前准备、课中研讨、课后反思”,历经三个星期:第一星期为课前准备,主要以网络研讨为主;第二星期为课中研讨,主要是在教研日活动开展;第三星期为课后反思,主要仍以网络研讨为主。“十步骤”即在各个环节中的主要实施方法。具体操作细则见下表。

以往的集体备课活动,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①主体性不强。集体备课没有从教师切实存在的困惑、需求开展;②针对性不强。集体备课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围绕专题开展;③参与性不高。接受任务的教师“单枪匹马”,其他教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归根结底是没有解决教师个体发展的“内需”和“外力”的矛盾问题。“内需”指每个教师都具有的想发展、求发展的需求,“外力”指推动“内需”转化为现实的外部环境和驱动力。实施这种“立体化”的课例研修模式,大大提升了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集体备课的四大变革。

(一)变“指定人员”为“当场抽签上课”

以往的集体备课,都是组长在学期初就定好开课人员,没有开课任务的教师一学期便“高枕无忧”。实施“抽签上课制度”,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被抽到,促使每个教师都要做好上课的准备,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第一次时很多教师对这种方式有抵触情绪,但通过两次三次的磨合,渐渐被教师们认可。每位组员都认真参与,群策群力,为了展示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大家勇于承担各种工作,如做课件、做学具、记课堂实录、负责课堂观察,充分显示了团队的合作。现在,教师们已经从原来的“怕上课”,到现在的“主动报名上课”。

(二)变“课堂展示”为“常态课堂达标”

有人可能会说“当场抽签上课”怎么保证开课的质量?确实,初次尝试时,有个别年级的课的质量确实不行,尤其是如果抽到一位新教师或没有试教过的教师,那很有可能会搞砸。集体备课本就是为提升常态课堂教学服务,它是教学研究活动中的最小单位。以往的公开课虽然质量高,但多次的磨课已然失去了最真实的一面。抽签上课却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位教师的常态化教学,这也是学校“常态课堂达标”这一做法最恰当的定位。

(三)变“听课评课”为“三性课堂观察”

如果说课堂研究是重要任务,那么听评课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课堂观察是针对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诊断,展开同事间的民主平等的合作与对话,帮助教师成长,形成一种双赢共生的实践共同体的组织文化,引导我们共同思考并改进传统的听评课制度的不足,去建立一种新的专业的听评课制度,为教师的行动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4.变“纸质资料”为“网络资源建设”

学校以校园网“驼峰论坛”为平台,建立了教师研修论坛。论坛分学科分年级,教研备课组长均为版主。每次活动上传的内容,既保留了一次课例研修全过程的足迹,也是一次很好的网络资源建设,从初案、实录到修改后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观察报告等内容,均上传到论坛,逐渐充实丰富可共享的教学资料。

总之,基于“以学论教”理念的立体化的课例研修模式,既有对教师理念上的冲击,也有对教学行为上的革命,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向“我该如何去参与”的转变,充分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共享,是一种高效优质的校本教研模式。

参考文献:

[1] 安桂清,赵萌萌.“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六 课例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J].人民教育,2011(Z1).

篇7

0引言

医学教育国际化是未来发展之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的临床医生要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患者,因此,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我校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此次改革的研究对象,借助新型的学习技术和教学方法,与不同国家的大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调整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进对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探讨,积极推动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旨在培养出具有视野广阔、具备跨文化诊治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医学生。

1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现状

纵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培养出国际通用的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桂林医学院从2000年起开始试行培养一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这些五年制的临床医学课程已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也改革为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整合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重组与融合,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不同,这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还有一定差距,仍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临床医学高端人才。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限;课程设置的目标及内容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将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引入教学的高端课程。这就需要我们改革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并且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2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意义

五年制医学本科国际化教育是国家针对现阶段社会医学专业人才储备不够充裕的状况,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学制接轨,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与教育利益群体渴望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心理预期相一致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医学教育学制改革。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将有如下意义:(1)建立与完善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水平接轨、与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内涵一致的课程体系,使五年制医学生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并具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潜能,真正成为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2)培养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3)临床医学的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国际化共享与学术交流国际化。(4)提高五年制医学生医学专业英语的实际理解、沟通及运用能力。(5)将我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真正打造为“高起点、优产出”一流医学教育品牌。

3建立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改革措施

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如今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应当从学生、教师和课程设置三大方面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索和改革,而且这种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研究生学习阶段和职业生涯阶段。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3.1设立培养国际化医学生的目标。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际化教育的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达到世界医学教育的标准与基本要求(GMER),通过接触临床学科世界级知识的创新点,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临床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全英文病历书写及英文教学查房,提高五年制医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使我校培养出的五年制医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积极的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来,真正成为能够与国际医学接轨的临床医学人才。

3.2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通过国内外互派教师访学或讲学、项目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围绕学院教学改革目标,对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培养出一批教学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平的优秀师资队伍,使临床医学的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国际化。

3.3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3.3.1组织各学科专家讨论:遴选部分国外原版优秀临床医学教材,指定国外出版的参考专著等,整理编写英文的讲义及大纲,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作为已有课程内容的补充或作为选修科目。3.3.2关注临床课程的国际趋势及动向:介绍最新医学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开设部分高端课程。3.3.3加强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及校际之间的网络式交流:如邀请发达国家医学院教师来院讲学或开设主题性的系列学术活动,作为国际化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3.3.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与国外医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进行教师双向交流互访等,共享国际化的教育资源。这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既往临床课程的封闭性,顺应世界高校改革潮流,推进了五年制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自从我院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实施以来,五年制医学生与往届学生相比,在医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临床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能力评价,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也为我们继续推动实施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注入的强大的动力。总之,在全球化这一的背景下,对医学教育的进行国际化改革已经成为必然,我们只有培养出具备核心能力、具有全球职业视野的临床医生,并通过日后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为本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人类的健康与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二、教材分析

原地快乐运球练习使适龄一年级学生掌握正确的触球部位,以及养成良好的运球身体姿势,为熟练掌握运球突破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动作做法和要点:

要点一:手掌的边缘触球,手掌心不能触球。要点二: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体会手按拍球和迎引球的动作。要点三:拍球部位为正上方,力量适当。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常见错误现象及原因纠正方法手打球运球时用手去打球,而不是用手腕、手指按拍球。学生仔细观察并体会正确的原地运球的手型,并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动作。

运球时低头看球运球时低头看球,不注意观察场上情况。加一些辅助的熟悉球的练习,增加球感;增加眼不看球的原地运球。手指并拢运球时,五个手指不分开,减少控球面积。组织学生观察运球时手指接触球的正确方法和手型,强调运球时五指自然分开,以增大控球面积。可采用从原地慢速地运球,体会手的动作,逐渐加快练习速度。

三、单元教学建议

单元第1课时:

(一)学习内容

1.熟悉球性;2.复习原地拍球。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手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指分开,自然弯曲,难点:球反弹时的手腕的缓冲动作。

(四)教法提示

1.通过语言提示和评价激励,让学生的拍球动作准确;2.在比赛中,教师要不断渗透诚信的品质。

(五)练习方法提示

1.自主拍球:每人一球,散点自主练习拍球;2.拍球比多:1分钟计时,看谁拍球次数多;3.拍球比快:规定次数,比一比谁先完成;4.听信号拍球: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各种信号,如哨声、掌声等,有节奏地拍球;5.拍球接力:四人一组,每人运球10次,看哪一组最快完成。

单元第2课时:

(一)学习内容

原地快乐运球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球正上方;五指自然分开、弯曲。

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教师注意练习中的信息反馈,及时纠正错误,重点提示学生体会触球部位;2.听信号练习时,教师要不断变化信号,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五)练习方法提示

1.学生每人一球,集体和分组练习原地运球,重点体会手触球的部位;2.集体听教师口令,模仿教师运球动作,体会手触球的部位和手型;3.原地半蹲高运球和低运球:让学生半蹲,左右手交替运球;4.听信号运球: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高运球―低运球―高运球―低运球的口号,有节奏地运球;5.教师讲解并示范游戏“蚂蚁运粮”的动作要领及游戏规则,同学们仔细听讲并模仿“蚂蚁运粮”的游戏动作,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快乐游戏。

单元第3课时:

(一)学习内容

1. 原地抛接球;2. 原地运球游戏。

(二)动作要领

手腕柔和发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

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1.运球练习时,提示学生注意手腕柔和发力;2.“石头、剪刀、布”游戏时,提示学生加强对球的控制能力。

(五)练习方法提示

1.球性练习:抛接球:每人一球,将球向空中抛起,看谁抛得高接得牢。熟练后增加难度,可以增加击掌后接球的练习;2.运球比低:每人一球,两人一组,要求拍得低又不能失误;3.边运球边“石头、剪刀、布”游戏:两人一组,每人一球,一手原地运球,另一手进行“石头、剪刀、布”游戏,要求既不运球失误,又要争取游戏胜利。

单元第4课时:

(一)学习内容

原地运球考核

(二)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上体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上下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进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球速度快。难点:上下按压。

(四)教法提示

篇9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彝族地区初入学的儿童,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汉语表达能力受到了严重阻碍,甚至汉语能力几乎为零。不具备任何利用汉语语言的感受和表达的基础。入学后,他们首先接触、使用的汉语起步,便是从汉语拼音开始。如果老师每天只是一味地、大量灌输学习字母发音,书写记忆字母字形,拼读音节,繁琐单调而枯燥,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教材中每一课都配有的意境优美的情景图,就建议:在拼音教学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图,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并且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彝语引导,允许学生用母语――彝语回答问题。仿照一位有经验的的老师,如教学声母“t”与单韵母“i” 组成的音节时,根据四声练习说话:tī――梯 楼梯我们每天都要爬楼梯;tí――提 提醒 爸爸每天提醒我做作业;tǐ――体 体育 我最爱上体育课;tì――剃 剃头 星期天早上我陪爸爸去剃头。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拼音,拓宽了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汉字夹拼音加母语――彝语“扶”着写话说话

在孩子们学完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时,为了巩固所学汉字,并同时巩固汉语拼音,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当堂学的生字,老师用彝语翻译、讲解,让他们搞懂意思。然后先口头组词,再用组的词口头造句,然后将造的句子写出来。写句时,会写的、学过的字一定要使用汉字,不会写的字则用拼音代替。这种拼音夹汉字加母语翻译教学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说话,写句的劲头很大,不但巩固了所学拼音和汉字,提高了造句能力,而且养成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作文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是利用说话课,多给孩子们提供说汉语的机会

比如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介绍时要求态度要大方,声音要响亮,要有条理。然后启发、调动不会说、不敢讲的学生,动员他们说。声音小的鼓励他放大声音说。这样,胆小的也敢说了,一个带动一个,课堂的发言逐渐踊跃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抓紧“看图说话”等机会让学生练说,平时交流时也要要求说汉语,这样坚持,学生的说话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

四、采用多样化方法,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

现在,很多学生在家里面都能看电视,爱看电视,那么就要求他们要看动画片“成语故事”“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看了以后要在班上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用汉语讲出来,讲的好的,奖励小红花;再如: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啊,做的梦啊等等有顺序、有条理的讲出来。你讲我讲大家讲,他们的说话热情也高了,说话也逐步逐步有条有理了。

篇10

一、从“小朋友”到“小学生”,对于作息时间、身处环境、学习方式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

1.在幼儿园,小朋友们上午上上课,做做游戏。下午睡上一觉,在户外活动一会儿就有爸妈来接了。到了小学,规律的上课难免坐不住总想动,甚至上课还拿着零食吃;忍不住离开座位走动;一到下午就想睡……

2.进入小学,身份由幼儿园的“哥哥”“姐姐”变为小学里的“小米渣”。身处的校园环境不再是以游戏设施为主的乐园,而是由专业的教学楼、运动场、阅览室等陌生建筑组成。这些环境的变化需要小学生们逐步从认知到适应。

3.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上课主要是以做游戏为学习载体。在孩子刚上一年级时,不少家长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大多数刚当上“小学生”的孩子会感到上课的压力。随着小学学习量的加大和学习时间的相对紧凑,小学生们一时难以适应。

二、应对策略(通过主题绘画活动协助小学生角色转变)

活动设计理念:通过绘画的表达,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主题一:认识自己――“我背上了新书包”。

活动准备:一面镜子、学生的新书包、玩具一个、儿童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1.讲讲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比一比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2.拿出书包里的用品,比一比和幼儿园的用品有什么不同?

3.照镜子,观察对比自己抱着玩具与背上书包的样子。

4.画下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

主题二:认识环境――我的新学校。

活动准备:学校大门、教学楼、课外活动场所、阅览室等照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1.讲讲到了新学校,最先看到的是什么?

2.比一比幼儿园与新学校的场所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说说“上课、下课”的活动场所、男女厕所的注意事项等)?

3.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把新学校画下来。

主题三:认识环境――新老师新伙伴。

活动准备:《找朋友》歌曲播放设备。

活动过程:

1.自我介绍。

2.讲讲自己在幼儿园的好朋友和新学校刚认识的老师和同学。

3.把自己认识的新老师新伙伴画下来。

主题四:我长大了――我的快乐生活。

活动准备:学生在幼儿园的毕业照片、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生活照片。

活动过程:

1.说说最喜欢和谁在一起,为什么?

2.说说怎样才能让人喜欢(引导说出比如不欺负同学、不自私、要有礼貌、要尊重别人、要团结互助、要热爱劳动等)?

3.讲讲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事。

4.把自己的愿望画下来。

三、策略活动分析

从“小朋友”变“小学生”,角色转换从“心”开始。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孩子身心发展和心理适应的转折期。

儿童都愿意画画,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个儿童的天性,更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表现了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建构,以及他们内、外情绪的波动。也许这种表现在成人眼里是那么不合逻辑,但它却是儿童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代表了儿童对周遭世界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1.在应对策略中主题一即认识自己――“我背上了新书包”这个绘画活动中,儿童通过对比自己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在互相分享感受的同时促使自己接受现实,积极面对成长,从而实现心理第二次“断奶”,勇敢对幼儿园生活说再见。

2.在应对策略中主题二即认识环境――“我的新学校”这个绘画活动中,儿童对于整个环境照片的准备过程重点参与:学校大门、教学楼、课外活动场所、阅览室等照片的拍摄都要儿童以自己的视觉去捕捉,这样在活动过程中引导“上课”、“下课”和使用男女厕所的对比时,儿童才能真正从心里参与进来,形成自己对于新学校的理解。

3.在应对策略中主题三即认识环境――“我的新老师新伙伴”这个绘画活动中,大家在互相自我介绍这个环节肯定自己的成长现实,对新环境新老师新伙伴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歌曲《找朋友》的适时播放在这个时候让儿童们产生共鸣,为今后的人际关系打下友爱的基础。

4.在应对策略中主题四即我长大了――“我的快乐生活”这个绘画活动中,儿童手持照片,与大家分享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和与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幸福,并与新伙伴们一起分享快乐。

篇11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客观知识与自身主体交互内化,重新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它涉及学习者有意识的获得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转化和评价这一认知过程,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倡的教学“应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较吻合,即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后续阶段课程,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加强学生的实用性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为目的。

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学习者需具有相应的语言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分为两部分: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语言知识主要指语法、语音、构词等;而交际技能则指实现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包括听、说、写、读。我国多数大专院校学生基本上具备了第一种语言能力,而缺少的则是交际技能的培养。实现这一交际技能目标需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手段加以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例如,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

但在实际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不一定采用某种单一的方法,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以某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灵活加以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引入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通过协作学习,在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建立在有影响力或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通过老师事先精心的教学设计或引导,学生在协作学习中通过表达、询问、交流、协商等多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习得语言,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个性化”,更适应于高年级学生,是解决教学低效问题的途径之一,更适应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基础教育(大学一、二年级)过后的提高阶段(即三、四年级)的教学要求。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高年级学生更加重视英语学习的实践和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高年级英语学习者自我素质提高、为将来就业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一手段加以实现。

因此在以建构主义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高年级英语课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改革,是对院校高年级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教学形式、可行性进行的一次全方位教学改革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年级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的需求,能够为高校大学英语后续教学的其他英语课程提供设想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杨翠萍.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J].外语界.2004.(3):49-54.

[2]程鑫.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观.综合观与真实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S1):220.

篇12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主要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单元教学工作计划和课时工作计划(教案)四种。现依据课程标准各领域“水平一”的目标及其规定的活动和内容,对上述四种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方法及低年级教学计划试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一、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

学年教学工作计划也称年度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对全年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规划,是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和其他教学计划的依据。

(一)制订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

小学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是依据课程标准“水平一”各领域规定的活动和内容,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把这些教学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年中去。然后,再根据学年授课周数、每周授课时数,以及每年级的各项教材及其设定的课时比例,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去。并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确定测试体能和动作技能的项目。

(二)方法和步骤

1.分析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计划的针对性

在制订低年级学年教学计划时,教师应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有尽可能多的了解。一般说来,一年级小学生多数来自幼儿园,他们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队列队形如站队、立正、稍息、看齐、报数、原地转等动作方法,以及踏步、走、跑、跳、投、攀爬等自然动作和活动性游戏等,但对体育的知识概念还不理解。因此在安排一年级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作基础即接受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访问幼儿园教师和检测学生的体能情况以及与学生聊天、询问等了解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情况。到了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课体验,对课的活动过程、学习与练习方式等逐步了解和熟悉,初步建立起课堂常规意识和习惯,体能、心理适应能力及同伴关系、群体观念等都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某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等。这些情况都是制订学年教学计划的有效资源和依据。因此,从了解和研究学生人手,制订学年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根据教材的性质、特点和难易程度,将本学段教材内容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年级中去,对于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克服盲目性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学期除节假日外,一般按18周计算;国家教学计划规定每周上4节体育课,全年实际上课总时数为:

18(周)×2(学期)×4(每周课时)=144(课时)

144×2(每课时按上两项教材计算)=288(课次)

2.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教学需要,确定各项教材的授课时数。

(三)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示例

1.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各级目标的涵义和要求,选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的各级目标,是统领和选编各学段教学活动或内容的依据,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悉心研究领会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指导思想、理念涵义及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依据本学段各级目标要求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