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02-14 16:19: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问题

篇1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二、农村教育资源短缺

(一)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重要资源之一,它包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教育知识、经验、资产、费用、制度、理念、设施等。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河南农村人口众多,就人均来看,教育资源不均衡更加明显。2008年,根据对河南省57个县127个乡镇所做的调查显示:只有22.8%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办义务教育小学校舍建设很好、15.11%的人认为课桌椅配备情况很好,而体、音、美素质教育情况认为很好的不足10%。对于师资力量,有72.8%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差,不胜任做教师[1]。

(二)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户口和人事政策的限制,教师们大都一辈子在自己的岗位上任职,但是,从九十年代以来,市场化的经济背景让人才流动成为了可能。针对相对落后的乡村,教师们大都“人往高处走”。另外,私立小学的兴起,凭着较高的待遇和福利,也大量地“挖”公立学校的老师,使得乡村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大量短缺,家长对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极其担忧。农村的优秀教师流失特别严重,其基本的流动趋势是:“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这种流动态势造成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短缺。由于缺乏师资,许多地方又不得不被迫使用代课教师,而代课教师的素养、业务水平又很难保证,致使教师队伍长期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目前,全省9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农村小学教师具有专科学历的占49.35%,比城市低35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占22.19%,比城市低41个百分点[1]。2010年10月,中国新闻网刊登出河南紧缺人才前五专业出榜:农村中小学教师最缺.师资流失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2〕。

(三)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督促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目前河南省留守儿童已达到500.22万人,与5年前相比几乎翻了一番,约占全国留守儿童的1/10。脱离父母监管的他们,产生大量问题,如营养不良、沉迷游戏、打架逃课等。日常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等,都是由父母言传身教给孩子的。父母和孩子分离,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和信仰,甚至人格成长造成严重影响。现实情况是农村的孩子由祖父母带大,儿童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会缺乏安全感,亲情感,学习上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必要的教育。因此,一些孩子叛逆、自私、不懂得感恩,学校对这些问题也是无奈。对于未成年儿童来讲,学校,家长和老师是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而现在家庭环境的不教育导致的督促力量明显薄弱,势必会影响教育成长的起步阶段。

二、问题产生原因

(一)经费投入不足在农村,由于河南整体经济实力较弱,所以经费的调拨分配也很难平衡,政府的经费主要用于城镇的重点中小学,尤其是一些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在河南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小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则高达700元左右,而农村一些规模小的学校教育经费则寥寥无几[3]。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政府的资金来源还是惟一的途径,社会化的集资途径,企业的赞助还很少。资金来源途径太单一。

(二)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教育的周期长,“收效”不明显,因此,不容易显示出地方领导的政绩,因此,大部分地方领导都把精力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收效更为明显的“形象”工程。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等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农村学校的资源短缺,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有国家等各项政策,但是由于执行者的不力,地方配套措施跟不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正遭到挑战与质疑大学生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消费越来越高。为培养一个大学生,普通的农民家庭要背负上一定的债务,由于教育支出过大,凡是有两个以上的大学生的家庭很多因教育支出过大而返贫。虽然人们认为除了上学和当兵,没有太好的出路,但是,由于“农二代”的家庭背景又让他们对就业前程信心不足,看到很多大学生呆在家里或者大学毕业后又去车间站流水线,很多村民都有了上学无用论的思想。除了考上真正的一流大学,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名目很多的措施加分内容,又使他们很难进入名校。

三、解决当前河南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建议

篇3

2007年3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公办高校)与四川育达专修学院(民办学校)联合举办的成人教育办学点,上演了同样荒唐的一幕。这所办学不规范的民办学校,竟然悬挂“四川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校”招牌。

将近两年时间的“大学”生活,对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育达教学点学生陈峙屹来说,就像一场梦魇:招生时吹得天花乱坠的所谓“正规大学”,竟然像“打游击战”似的,一年之内三次搬迁,当初承诺的“一流办学条件”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纯属虚构,事情愈演愈烈,最终发展到2007年上半年开学半个月以来竟然“无教室、无教师、睡觉打地铺”。

陷阱二:招生“猫腻多”。

为了抢夺生源,一些民办学校采取高额回扣“提成招生”,将招生权给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人往往对学校进行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宣传,诱使考生上当。西安市东郊一家民办学校在招收过程中,每招收一名学生学校给人1000元。

陷阱三:内部招生“诱惑”大。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一些中介机构和个人打出“内部招生”的招牌,拿着各大院校“内部招生表”,声称与某高校有关系,只要肯花钱,分数低一点也可以上正规重点大学。而这些“内部人士”往往拿到介绍费后一溜了之。内部招生对那些高考分数不高的考生诱惑力最大。

陷阱四:一味强调文凭等值,

忽视通报最新考试信息。

旧招生简章中对于北京市考试院自学考试办公室的,关于最新本科专业申请学位的要求没有做补充说明。与之相反,他们拿出国家的相关文件证明高自考文凭与全日制高校“等值”,以及高自考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证据。

陷阱五:不谈考试通过率。

众所周知,高自考是一个宽进严出的特殊考试。对于民办高校而言,通过率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数字。但是,令许多家长遗憾的是许多院校并没有提供准确的数字,这令现场咨询的家长和考生有一些不踏实。只有少数院校在招生简章上很不起眼的地方含糊地标注一个十几年的综合统计数字,三两句话一带而过。据可靠消息,某些信誉好的老牌院校成立10余年以来,只是有不到2000人拿到高自考大专以上文凭。而一些新院校由于老师指导的方向不利和学生实力不足等诸多原因,第一学期一个班通过2门以上的不足三分之一。

陷阱六:在文凭性质上含糊其辞。

一些只有考试培训或者专科教育资格的学校谎称自己能招大学本科甚至硕士。除此之外,一些民办高校还常常将自考助学、证书培训和学历教育混为一谈。一些民办高校常常标称,某专业发证院校是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其实这些名牌大学只是为这些民办高校参加高自考的考生颁发某一门单科的结业考试合格证书,并非大学毕业证。

陷阱七:对就业作不切实际的承诺。

例如“保证100%高薪就业”、“保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安排工作”。业内人士说:“为了吸引学生,什么都敢承诺,什么责任书都敢签,只要学生能来上学。几年以后,谁还管当初的承诺!”

广东梅州人小陈是广州天河一所民办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班学生。马上就要毕业了,但他还没有找到工作。据他介绍,在自己所在的班级里,像他这样“毕业即失业”的同学占了大约50%。

小陈说:“3年前之所以报读这所学校,是因为学校招生办老师吹嘘这里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9%以上。”他在报名前,曾经同父母一起实地参观过这所学校。

在亲眼看到漂亮的校园环境,再加上招生老师吹嘘学校的师资力量如何雄厚、毕业生就业率如何好之后,小陈和父母当即决定报读这所民办高校。等到现在自己临近毕业,小陈才发现,“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的招生宣传是骗人的鬼话”。

陷阱八:编造虚假信息。

个别民办学校为推出更具诱惑力的招生条件,甚至不惜编造虚假信息。如山东一所职业学校自称教学设备精良,能使毕业学生成为“会微机、懂外语、能驾驶具有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人才”,但实际上学校既无图书馆,也无语音教室,更无教练场,课程安排与当初的承诺大相径庭,甚至有的专业因为实际招生人数过少,不得不合班、学生不得不换专业。

陷阱九:故意隐瞒获得文凭的条件。

有的民办学校对学生取得文凭和就业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有的答应“无须参加入学考试就可获得国家承认学历”,而实际上成人高校或自修高校都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考试,取得学籍或单科合格证书才能毕业。那些故意隐瞒获得文凭条件的做法,很可能使学生上了学后却拿不到文凭。

篇4

有关专家认为,把以往进行的个别心理咨询辅导转为心理教育,使之成为一门必修课,将更有利于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在这值得庆幸的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希望学生父母(尤其是那些面临升学的学生父母)和老师们吸取已发生的教训,首先审视和平衡自己的心态,再以学生之心度学生之腹,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以减少和杜绝上述悲剧的发生。

许多父母和教师深感不解:如今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孩子为什么不知足?还有这样那样的“心病”?笔者从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十几年,接触过上万例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来门诊或热线电话进行心理咨询的中小学生及其父母占70%~80%。近年的调查证实,20%以上12岁以下的小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其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

高调教子显弊端

调查证实,80%以上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过高,认为孩子若学习成绩不好就是自己家教无方。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父母不是将身心健康放在育儿的首要位置。

一位10岁的女孩告诉我,她参加过20多个培训班,钢琴已经考过了8级。在学校里,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班长,还是学校电视台的小主持人。这不是很出色了吗?可她的母亲却说:“孩子现在脾气越来越大,学习成绩也不稳定。最近,还经常与老师发生冲突。钢琴也不愿意练了,英语、书法的培训班她也逃课,这可怎么办?”女儿给父母列出的三大“罪状”是:第一,父母不让、自己也没时间和同学一起玩儿,所以自己没有好朋友。第二,课外学习都是父母强制自己学的,而自己的爱好是唱歌、体育和学习电脑知识,父母却不让参加这些课外辅导班。第三,父母总是要求得高分,而自己只想当个普通学生。看着眼前这个身体单薄、已经戴上近视镜的女孩,真是令人同情……

近年来,为了满足父母“上重点、考名校、洋留学”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孩子很少体验童年应该享有的天伦之乐,几乎被训练成一架学习机器,小小年纪就透支了健康。有些听话的孩子几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和生活。许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的天性、个性得不到保护。长此以往,孩子出现情绪障碍和亲子关系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然而,终身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社会需要的是思维敏捷、身手矫健、勇于创新的人才,应试教育的“流水线产品”———“5分加绵羊”式的书呆子已难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作为父母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就可能最终断送自己孩子的前程。

不守诚信难成才

与文化知识教育相比,当今社会对儿童的诚信教育十分薄弱。近日,一位父母向笔者讲了他儿子——一名五年级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听老师说,我儿子偷了班里同学200元钱,已经被他花掉了。我们只好还给人家。没过多久,他又拿了家里400元钱。问他时,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压岁钱放在你们那里,我拿的钱是借给好朋友急用的。’后来,我们找他的好朋友对质,才知道根本没有向他借钱那回事。另外,他还买过一些小玩具和不干胶画片,然后再私下高价卖给同学。他还多次请同学替他抄写作业,并给人家付劳务费。表面上他老老实实,实际上常说谎话,要是不改正,长大还不成个贪污犯?”

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规则意识教育和行为训练,而非年纪小所致。心理咨询中,我发现不少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和老师的要求,经常做出一些假象。一些父母不了解孩子这种双重人格,不与孩子讨论“行为规则”,不注意教育孩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诚信观念、社会公德、高尚道德等等,都是孩子们必修的“童子功”,应从小进行实实在在的行为习惯训练。如果让小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教他学会制定消费计划和记账,并与孩子讨论消费原则,同时使孩子懂得金钱与道德的关系等等,就会避免这些方面的问题发生。

好孩子不拘一格

有位小学二年级男生,非常在意老师评的“小红花”,能得到时就兴高采烈,得不到时就情绪一落千丈,学习成绩也是忽高忽低。与他同班的一位女生则从不在意是否得小红花,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水平。她活泼开朗,喜欢读课外书,还动手写了不少有趣的儿歌,而她的父母却认为女儿不求上进,竞争意识不强。

人们虽然知道同年龄的孩子之间存在差异,却仍习惯于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孩子。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它引导老师和父母把每个学生变成穿着同号水晶鞋的“公主”。一个让老师和父母都喜欢的“公主”至少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学习成绩拔尖,二是听老师的话,三是在班上表现好,主动做好事等。但是如果让孩子从小就“活给别人看”,其个性也会随之消失或发生扭曲。

当今信息时代最有生命力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台湾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心理健康在贫困时代是奢侈品,在发展中国家是点缀品,在发达国家是必需品。”如果一个小学生从没想过“我是谁”、“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我的兴趣在哪里”、“我长大想做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的学习动力从何而来?他如何才能乐观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的状况不仅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更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对于广大儿童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无论学校和父母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