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写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2-11-19 15:1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启蒙写作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启蒙写作论文

篇1

版权所有人: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欣赏、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学生、音乐爱好者。适用范围:中学音乐备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查询与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全一册)开发与建设的。从横向分类来看,网站内容包括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从纵向结构来看,网站内容包括单元、州别、中国分类、外国流派、人物、作品。可以说该网站是一本全面的网上高中音乐教科书。该网站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是高中音乐教师、学生及其他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习者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网站。

四、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一)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

版权所有人: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关于奥尔夫、奥尔夫动态、会刊、招生讯息、李妲娜文集、刘沛文集、论文集萃、译文天地、教材教具、奥尔夫中国认证、奥尔夫之家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资料查询和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创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专门网站。该网站为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体系概念、最新动态、委员会会刊、教学案例、培训信息、专家文集、论文集萃、译文荟萃、教材教具等资料,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国认证和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员注册等服务。该网站是一个由音乐教育专业机构创办、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为主题、以学术资源和服务为内容、以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二)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网络实名:郭声健艺术教育网,网址:http://sj—

版权所有人:郭声健。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艺教动态、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位论文、论文集萃、教学点评、教案精选、艺术启蒙、新书推荐、投稿专线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音乐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学习,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及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和参考,音乐教育论文浏览,音乐教案交流与研究,音乐启蒙教育研究资料浏览,音乐教育新书查询等。网站特色:该网站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声健主办,是一个以音乐教育研究者为主要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该网站的资源主要有:音乐教育课题申报与研制指导、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导与范例、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指导、音乐教学个案点评与教案精选、音乐启蒙教育研究成果资料、音乐教育新书推荐等。该网站为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从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系列相关资源,其音乐教育专家主办的背景也为其资源的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哈睿.论音乐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篇2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有的学生爱看好文章,爱学好文章,偏偏怕写文章,尤其是谈到议论文的时候,粉嘟嘟的小脸立即色变,老是觉得“无话可议”或“有话不会议”。

其实,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初三是学写议论文的启蒙阶段,只有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才能为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生怕写议论文的探究

初中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最多、练习最多的是记叙文。对于写简单的记叙文,他们早已轻车熟路。但是,议论文和记叙文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却各有千秋。对于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朋友、生涩的朋友,甚至是枯燥的朋友。那么,议论文与记叙文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文章的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或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巧妙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恰当的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

其次,记叙文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独立的、具体的、生动的,这种个别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往往体现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议论文虽然也必须用翔实的、个别的材料作为基础,但它在论证客观事物的真理时,却总是作概括性、抽象性、真理性的论述,从大量的具体的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

最后,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而且诱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憎之情;而议论文主要是以理服人,虽然有不少议论文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以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观众。

二、初中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策略

初学议论文写作,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可以采用“拆骨剥皮”分开教学、“先说后写”逐个击破的方法,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掌握的过程。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深入浅出,掌握常识

议论文的教学,首先要讲述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不但要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议论文和立论、驳论这两种最常用的形式,还要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论述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典型事例论证法、科学道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

我在教学理论知识时的做法如下: 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

老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从春节开学到现在,我们班的垃圾桶里,天天都会有同学们吃了一半丢掉的小面包、火腿肠等,今天,我们就来关注学校里存在的浪费现象,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1:我认为这种现象很不应该,我们现在还是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浪费食物就是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这是不孝的表现,是对辛苦培养我们的父母的不尊重!

学生2: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反对浪费之风,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决抵制校园里浪费现象飞发生。

我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浪费现象”学生既熟悉又有话可说,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实际上学生的这些发言就可以看作是议论文的引论部分,包含了论点。接着,我继续将话题引向深入。

师:刚才同学们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反对浪费、提倡节约。那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呢?

学生思维敏捷,举了很多例子,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也有雷锋、焦裕禄等时代楷模的生活榜样;还有的举了商纣王酒林肉池而亡国、秦朝大兴土木而衰亡等反面事例:有一位学生还引用了的一句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们的精彩发言,为后面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进入正题――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实际上,学生刚才的发言已经包括了议论文的各个元素:论点、论据、论证,事例论据、道理论据皆有,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等。在此基础上,我只稍作点拨,加以补充,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起单纯的理论化教学快得多、容易得多,也更激起他们学习议论文的兴趣。为以后议论文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鲜明扼要,提炼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在文章中回答“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最忌讳的是在文中找不到鲜明的论点。所谓“鲜明”,一为作者态度鲜明,褒什么,贬什么,泾渭分明。二为语言表现形式鲜明,一般都用简洁明了的短语或者句子来表述。

3.提供论据,分析论据

所谓论据,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而选取的证据!在文章中是解决的“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则是作者使用论据,对自己所认同的观点用各种方法进行阐述证明的过程。在文章中是用来分析、解决“论点为什么正确”的问题。

4.取题课文,模仿名作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稍加整理思路,就可以进行整篇写作。但是训练之初,不必急于让学生去写,而要让他们先从模仿开始。

学生学写议论文,需要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章法以至语言都能真正成竹在胸,让外来的东西,通过巧妙的加工,变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而言之,议论文起步阶段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按序训练,讲求实效。作为学生作文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

篇3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4

我所在意的,是那位女生说这话时的目光。大概她很同情我:高考都不能拿高分,你还写个鬼啦;又或是抱有怀疑:看你的文章不能拿高分,那我是不是不要再继续喜欢你了?

吃饭也不能帮你拿高分呀,干脆不要吃饭算了。她又说,吃好饭,营养丰富,学习状态保持良好,也可以拿高分的。

献给你我的膝盖好吗?

事实上,我的考试作文分数一向很低。虽然我亲爱的高中语文老师―再强调“我是高考阅卷老师,很清楚议论文更容易拿分”,但我依旧固执,总写些不着边际的叙事散文。 我没个正形,浪荡不羁,写作,大概是我唯―愿意较真的事。 初中的语文老师是个年近40岁的女人,她很优雅,发脾气时特别无力,年纪也不小了,居然连骂人都没学会。但我感激她。她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夏川山,你的文章很有林海音的味道。而在那之前,我害怕写作怕了6年。

启蒙真的很重要。噢,我真正想说的是,那句夸赞,对于狮子座的我非常受用,以至于升入高中后我依旧任性作死,最爱把老师发下来的作文格子纸填满,但从来不写老师喜欢的那种文章。

大学,我念了―个风花雪月的专业,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于是,从都市妇女闺房私话,到三岁小儿启蒙教育,我对什么杂志感兴趣就去写什么,却从来没有“好好经营自己”的想法,也根本没奢求什么红不红。但那种心所欲的滋味,是幸福的。

于是有人问我,学长,我以后想做―个幸福的全职作家,可以吗?

你最好不要这样。全职作家要被迫写出大量的文字,这得有极高的聪明才智,可海明威说过的, “聪明人的幸福感,是我所知道的最罕见的东西”。

又有人难过地说,学长,我写了好多年,始终没什么长进,是不是不适合走这条路?

为什么你做―件事的时候,一定要精打细算地试图达成某种目的呢?

也许我们都是因为原始的热爱开始写作,只是到了后来,渐渐希望让更多人认可自己的文字,于是给杂志投稿,于是出书,于是计较自己的书为什么不受宠,于是去研究流行的、更能卖钱的写法,以此来证明自己文字的价值。

这不是我想做的事。

世界上有目的的事已经太多了,对于你我都已经非常过剩,为什么还要把写作、阅读拉下水呢?

篇5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篇6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013-01

一、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想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之不如乐知者”。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首先要了解学生思想,出题使之愿为表达心声。如我了解到最近一段时期,学生对学校发生的事件都有自己的看法,此时我抓住时机,针对这一现实,我就出一个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这样学生的思想大门被打开,聚集了多日的感情岩流便喷薄而出,言为心声,各个写得掷地有声,表情达意痛快淋漓。其次设置情景,使之跃跃欲试。一次,我班刘铭同学在回家路上看到有牛在吃农民伯伯的庄稼,他果断的去把牛赶离了庄稼地,挽救了庄稼的损失。后来牛的主人找到了他,对其十分感激,并写了一封感谢信。我以此为契机就在班里读了这封感谢信,并让刘铭同学谈了对这件事的体会和感想。当时,我注意到二十多双凝目而视的眼睛,肃穆的表情,以及给刘铭同学那经久不息的掌声。我随即出一个作文题目《闪光的不仅仅是——》。题目一出,立时,学生伏案挥笔,班里只有写字的唰唰声。由此可见,”“学生并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如果学生能主动地,饶有兴趣地去写作,那么作文的效果一定是可喜的。

二、要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写

信心是作文的动力。要让学生增强自己写作信心,就要打破作文的神秘感,营造轻松、自然的作文环境。告诉学生:谁会说话,谁就会写作文。其实作文就是说话——在纸上说话,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天天都在作文,只是你没用纸和笔,没有意识到而已。比如,我们向父母讲述哪天哪节课上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在写记叙文!父母给你买了一件新衣服,你向同学介绍它的颜色、款式、质料、价钱、卖家以及穿在身上的感觉,这就是说明文!你对周围人和事的评头论足,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议论文!经我这么一说,学生异常的兴奋,明白了作文就是“以我手写我心”,对作文信心大增。

三、要让学生“随意写”

让学生随意写不是漫无目的的写,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合理的书写文章。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的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因受兴趣、爱好、阅历……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就会千差万别。作为老师,出了题后,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写,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思维翅膀自由的飞翔,写出有自己特点,有个性的文章。例如,一次我出一个题目《竹》后,没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写,结果令人鼓舞。就竹这个题目,单就体裁而言,就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小说、寓言、童话故事等。就每一种体裁而言,写法又各不相同,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正写出了各自对竹的理解和感触,使学生思维在自由的天空任意飞翔,激活了思维,发挥了创造性。

篇7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八股文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是宋元明清诸朝科举考试专用的“较为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刘海峰,八股文为什么沿用了五百余年,文史知识198902)。申论是我国目前录用国家公职人员考试科目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八股文的写作与申论的写作有着极高的相似性,甚至可以说,申论是八股文在现代的一种变体。本文就从二者各自的特点入手,对其相似性进行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八股文对申论写作的指导意义。

一、八股文的具体特点

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体源于宋元时期的经义,在明清时期成为以国家法令形式来规定的科举考试内容。

八股文的题目皆出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即“以经言命题”。题目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大题和小题。所谓大题,是指一句题至连章题,这种题目类型多见于乡试、会试等大考;所谓小题,是指一字题至各类截搭题,大约有四十多种,这种题目类型多见于学堂内部日常考核、县考等小型考试。

“科举考试时代,古人为了试卷的整齐划一和试卷评判的可比性,从前人的文章中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文章结构作为时文的程式,”(科举问题研究 汪小洋 孔庆茂 天津古籍出版社)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这几个部分,讲究为圣贤避讳,“代圣贤立言”,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表达内容。通常来说,八股是为文的最高要求,平时的考试、练习中一般为六股,省略束股。

八股文的题目皆出自四书五经,集中了诸子百家的精华,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主题。八股文虽然被人们认为死板僵硬,但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诸多优秀的八股文章,如明代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另外,科举考试中也包含了经史、时务策的考核,更加注重应考者对国家事务的态度以及处理方法。这些都是所选拔的人才必须具有的素质。

二、申论的具体特点

在21世纪的今天,公务员考试成为国家选拔录用人才、培养公职人员的考试制度,申论就是公务员考试的两个科目之一,它是根据国家机关工作的需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考察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的意思是表明、申述,应考者根据试卷给定材料的内容,引申出个人的观点。“论”的含义较多。一是议、议论。《说文》:“论,议也。”“段注:‘凡语言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二是深思、谋虑。《周礼考工记序官》:“或坐而论道。”“注:‘论道,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三是含有评论、辨析的意思。《吕氏春秋・应言》:“不可不熟论也。”“注:‘论,辩也’。”四是告诉、陈述。《文选・张衡・西京赋》:“众形殊声,不可胜论。”“姜注:‘综曰:论,说也’。”因此,申论就是一种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文体。

申论写作大体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结构展开写作;应考者要站在政府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不说大话空话,具有可行性,讲究为公立言,实际上考察的就是应考者是否能够胜任政府工作,因此应考者要特别注意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竞争逐年激烈,为了获得较高分数,各个类型的文章写作都有专门的固定格式,尤其是各大辅导机构甚至专门总结出了固定模式帮助考生写作。考生之间还流传着诸如“申论考试万能八条”这样的写作模板,文章结构一般采用“七段轮”,使得申论文章的写作更加类型化、程式化。

三、八股文与申论的相似点

从考试目的上来看,二者实质上考察的都是应考者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写作过程中都采用议论文文体,论证为手段,决策为关键。这也是考察应考者今后是否能够胜任官职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题目的角度来说,八股文与申论都是命题作文,与国家、社会、民生、个人修养有关,侧重考察应考者的文字处理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考生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明确判断和处理,讲求应对之策。

从行文角度上来看,二者都采用代言体,代表的是圣贤君子、国家社会的角度,从大局出发,文章严谨周密。

从文章结构来看,二者都采用了固定程式的议论文结构,逻辑关系清楚。

四、八股文对申论写作的启示

第一,八股文讲究“代圣贤立言”,要求应考者模仿圣贤的口气阐释观点,读圣贤书,讲圣贤话;申论写作继承了这一特点,讲究“为公立言”,要求应考者站在政府的角度,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考察的是应考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进行申论写作时,要时刻注意自己代表的角度,既要维护政府形象,又要顾忌百姓民生。

第二,八股文的写作一般是以四书五经、《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运用经学观点以及圣贤之言进行论述;现代的申论写作代表国家的角度。因此要注意引经据典。古代,八股文在一定程度上禁锢着考生思想;现代的申论考试,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同样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由。

第三,八股文的写作讲究排比对偶,因此,古代有专门的书籍总结各类音韵对仗,例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其中的内容对八股文的具体写作提供了诸多借鉴,甚至形成了固定模式,“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因此,我们在进行申论写作训练时也要注意对经典模板的总结,参考著名理论家的文章,经常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报刊,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使自己的语言运用更加客观。

第四,八股文的语言精简凝练,字字珠玑,用词缜密,逻辑性强,观点表述清晰明了。在申论考试中时间有限,要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精彩的文章,言辞的运用就要特别注意,做到不说大话空话,观点明确,表述清晰,起承转合,直截了当。

篇8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如秦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时代亦有一时代之文学观念,秦经之纬,汉赋之丽,唐诗之境,宋词之骨,元曲,明清小说之浅白易懂、率性真挚。但是,几千年来中国现存之根本之社会制度之未变,诗文之核心观念亦不变,即天理伦常,说教载道之思想文化观念是没有变的。直到新的社会主体—市民阶层的出现而使社会形态有所变迁,社会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审美态度亦有所变迁,促使新的社会思潮,文学观念渐趋生成。可以说,市民阶层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发展,文学观念的遭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新的文化消费主体的出现和文化市场的形成

数千年来,文学是属于官贵将相们的专利,文学的创作者、消费者都是有头有脸的上层人物(或曾经是)。文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用以谈道说教,抒情言志,聊以自娱自乐的工具。作诗作文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

但自宋代以来,钱币的大量流通和商品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利益群体的不断壮大,坊市瓦肆的出现,市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使得文学创作,文学消费的主体开始向市民群转移。文学也开始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文学也因经济社会的影响开始商品化进人到特殊的“文化市场”,而这种“文化市场”早在宋代就已经有所萌芽,由于于“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都市居民生活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的缘故,导致了新的都市风情、文化娱乐的产生,也导致了市民意识的形成”。而这种新的市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形成,必然要求新的与他们的需求相适应的文学作品“商品”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并且会使旧有的古典的道本体的文学观念渐趋瓦解,新的以趣味和娱乐为主旨的文学观念形成和遭变。

2传统文学观念的裂变和市民文化场的独立

虽然现在仍有许多学者质疑中国是否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作为其主体的市民阶层在中国大量地存在过,存在着,甚至在当今中国社会,可以说市民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市民阶层对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有很大的影响。文学观念从其历史发展形态而言可分为传统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观念。文学观念的遭变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由传统文学观念向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变。可以说现代文学观念是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状况在文学艺术领域内的反映。不同形态的社会及社会主体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文学观念与之相适应,以保证这些利益主体的各种利益的实现,而其中金钱观念是促使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

明末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以来,整个的社会因经济利益的驱使,都在发生着史前所未有的巨变。经济社会的活动主体市民阶层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得到强化,金钱财务私有化,个人利益极端化以及由此而带来思想观念自由化,欲望合理化,生活理想现世化(世俗化),文学消费多样化等新现象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事实。又由于大多数市民是没落的官贵,多能识文断字,他们的生活常常是自由的,经商时经商,休息时休息,相对于农工而言有更为充裕的闲暇时间和经济上的便利条件可以谈文说书他们也常常对现有的文学艺术和文学家直接或间接地提出这样那样需要。因为他们操纵着文化市场(出版社,报社及其销售人经营者多为市民),于是,随着“城市工商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市井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巨增,市民阶层向社群转变的完成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族群的市民群体(阶层)最终形成。而这个文化族群一经形成,随着社会活动的加强与突出,共同的物质文化心态逐步趋同,代表这个族群物质文化心态的市井文化就由之产生了。

3审美需求与文学观念的双向互动

市民阶层作为新的消费群,必然要求相应的可以满足其消费欲望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文化(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也必须成为“特殊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一定要进人市场,这就是“文化市场”。“文化进人了市场,促使不少文人转向市场机制,而小说创作最能满足知识阶层、广大识文断字的人其别是市民阶层。需求的,遂使各种小说风行起来,文学观念也酝酿着变化。化市场可以分为三大领域:(1)文化(文学)创造者即写作者;(2)文化(文学)传播的媒介(各类报刊杂志出版物等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3)文化消费群。(童庆炳先生把文化市场分为狭义上的物质市场(具体的)和广义上的文化商品交换的活动(抽象的)的总和。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而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要。文学消费活动是在特殊的条件下,“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这种文学消费的重要形式就是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文学文本为消费者所购买或借阅,使文学文本这一本体形态(或观念形态)的东西成为一种商品进人到读者的阅读视野,成为其审美对象。至此,一部文学作品才成其为作品。因为无论是何种商品,只有使用价值得以实现,价值得以证明,此商品才是真正的商品,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擅变才有了可能。同样,作为懂得欣赏文学商品的消费主体的市民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擅变才有了可能,而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擅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与多种因素有关的过程。

篇9

(一)论文题目(黑体小二号居中)空两行

(二)作者姓名(楷体四号居中)空一行

(三)作者所在单位(楷体小四号居中)空一行

(四)作者有关信息:联系电话邮箱邮编

(五)中文摘要(摘要内容楷体五号,字数在200字以内,“摘要”两字黑体五号并用方括号括起,其前空两格)

(六)中文关键词(关键词楷体五号,数量为3—5个,“关键词”三字黑体五号并用方括号括起,其前空两格,关键词之间空一格)

(七)正文(具体格式要求请参见“三、论文正文格式”)空两行

(八)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要求请参见“参考文献格式”)空一行

二、页面及段落要求

1.全文页面设置:

纸型:A4,方向:纵向

页边距:上:2.5厘米,下:2.5厘米,左:2.5厘米,右:2.5厘米

2.全文段落:

缩进:左:0字符,右:0字符,特殊格式:(无)

间距:段前:0行,段后:0行,行距:1.5倍行距

三、论文正文格式

正文宋体小四号

正文中标题的要求为:(表示空二格)

一、××××××黑体三号

(一)××××××黑体小三号,标题号用圆括号

1.××××××宋体四号

(1)××××××宋体小四号标题号用圆括号

①××××××宋体小四号

正文宋体小四号

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黑体小四号,“参考文献”四字前空两格,其后加冒号)

[1]作者姓名,出版年份:《书刊名称》,出版社。宋体五号(书刊类)

[2]作者姓名,《论文题目》,《杂志名称》,出版年份,第×期。(杂志类)

[3]作者姓名,日期:《论文题目》,网址。(网络类)

小学教师论文范文欣赏:

摘要: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小学教师应从“斜事做起,牢记学校无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诲。小学教师的师德应有以下几方面的师德意识和修养。

关键词:刍议;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一、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二、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yulu.cc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三、尊重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四、言谈举止的榜样示范是师德的具体表现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师的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美术教师的画画写写,体育教师的蹦蹦跳跳,音乐教师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楷模。一是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朴素干净、整洁大方的形象。二是语言示范,脸上表情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要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三是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篇10

修辞之于文章,犹如化妆之于女人,精典的修饰会令其光彩照人。结合具体情节运用多种修辞,让新奇的、精妙的、华美流畅的语言源源不断地涌出笔端,使议论形象化、具体化、透彻化,整篇文章的说理变得多姿多彩,让读者在语言的品读回味中愉悦地接受你的观点,何乐而不为呢?下面是我的学生习作中运用修辞的几个范例,在此展现出来与大家共同赏评。

“刘邦虽无雄韬武略,但他却有识别千里马的能力。‘运筹帏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有军士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他有后盾萧何;‘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他有大将韩信。”《莫放错位置》

“悠然南山下,陶翁把酒饮盏,种豆赏菊,‘不为五斗米折腰’,成田园诗派鼻祖;悠悠西湖边,林逋梅妻鹤子,看‘疏影横斜’,品‘暗香浮动’,怡然自得,传为佳话。”《莫放错位置》

这两段文字都使用了引用修辞格,第一段的引文皆出自课本《史记·高祖本纪》一文,这个同学对课本知识加以灵活运用,使其组成一组整齐的排比句,一气呵成,增加了文章语言的气势,同时又用刘邦的成功经验之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第二段巧妙地部分引用诗句,不仅写出了陶渊明与林逋的特点,更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和内涵,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古语等汇成了一条长河,在写作中不妨撷取几片浪花来装点文章,使其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中说理,增加文章的吸引力。

二、细腻描述更精彩

细腻的描述并不是记叙性文章的专利,议论文中合理地使用一些细腻描述性的词汇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朝野上下为权争斗,陶翁种菊南山下,怡然自乐。片片是他人生的快乐,淡淡书香是他精神的寄托。当皇室灯光映照庸俗的画作,米勒固执的在田野里描绘丰收的农民,他的笔让我们看到了收割灿烂金黄的农民,听到了乡村教堂悠远的钟声。弘一法师远离喧嚣的尘世,古卷青灯,芭蕉夜雨;……”《回归本色生活》

“坚守本色有时意味着遭受磨难。明清之际思想界顽固不化,在重重黑暗中李贽要求思想启蒙的号声惊醒了一代人,也为他招致了无法可想的折磨。然而李贽就是这样迎着风,沐着雨,忽而浅唱低吟,忽而长啸疾呼,所有的颠簸都在脚底起皱,所有的风云都在胸中郁积,终成就了性格一派的伟岸。”《坚守本色》

这两则文字前者清雅工丽,后者沉郁清奇,然而同样细腻的描画,带来同样的文采斐然,读来犹如睿智老人的优雅谈吐,令人禁不住拍案惊呼:原来议论文亦可如此美丽!

三、善假外物情更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几千年前孟子如是说。议论文的语言要有文采,也可借助于外物来表意。

生命本色是什么样的?这本是一个极抽象的东西,但小作者却借用“绿、蓝、黄、红”这些表颜色的词以及鹅卵石这个常见事物来展现,加之“鲜花、掌声、三千东流水”的对举,在新奇华丽的预言中使生命本色面目清晰起来。

“五千年的风华绝茂陶冶了中国人的情操,华夏民族中演绎了黄河水边恒久的一幕;商周的青铜器上记载着源源孝河的印迹;春秋儒风的一抹吹拂更掀起了久久不息的文河潮涌;秦王一统六合剑毕高唱了民族的凯歌;汉医精经亦流铸出了医学宝典……怎能忘却魏晋书法柳骨颜体的坚贞,唐诗弥漫纵情山水的古韵,宋词铺就文化青石板的绚烂;元曲婉转洗涤茶馆的幽香,还有明清小说印刊中吟唱的傲骨风气……虽有潮起潮落的无奈与沧桑,但海盐再老也是一种结晶,并且存有海的记忆,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襟怀去品位中国人的记忆,中国人的性格正如一朵傲放的梅花——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中国人是一朵梅花》

篇11

1990年代以来,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启蒙从新时期之初知识界的“共识”沦为反思的对象。在其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理性均备受质疑的今天,坚持启蒙立场不仅需要一种勇气,还需要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的论证。文学批评领域启蒙话语的论证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寻求启蒙的思想资源。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呈现了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存在形态。

一、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

无论是告别启蒙,还是解构启蒙,都是认为五四和1980年代的启蒙文学思潮存在诸多问题。有批评从后殖民立场来质疑1980年代的“国民性批判”理论,认为其受到了西方权力话语的影响;有批评从底层立场和视角出发,认为1980年代的一些启蒙者持的是一种与主流意识形态同构的精英主义霸权话语;还有批评者将1990年代以来的某些“私人化”、“欲望化”写作的原由简单归结为启蒙文学对人性的张扬。在新的理论视野和时代语境下,1990年代以来对启蒙话语的反思呈现出诸多前人不曾意识到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偏颇。

为此,对1980年代启蒙话语合理性进行重申,就成为坚持启蒙立场的批评者正本清源的第一步。一些批评者重新论述了1980年代启蒙话语产生的现实意义,学者徐友渔驳斥了“后学”对启蒙的否定态度,认为五四时期和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并不是如一些后现代批评者认为的是对西方话语的臣属,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李新宇的系列文章中也以知识分子话语为主题,有力地批判了所谓的1980年代知识分子“启蒙话语霸权”说,论述了启蒙话语之所以成为1980年代文学和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是有着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同样是“重返80年代”,在一些后现代批评视野中,是“为了告别的反思”,目的在于解构1980年代一些理论话语不言自明的合法性;而在一些启蒙话语的捍卫者这里,却是为了重申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合法性。在这里,“如何反思80年代”,不仅是一种学术问题,还是一种立场和态度问题。

面对1980年代,启蒙话语解构者的立足点多为其倚重的理论资源,他们的反思主要是在一种新的理论视野中展开的,较少关注具体的时代语境。如“后殖民”批评认为启蒙话语是一种“西方化”甚至“殖民化”产物,而一些“新国学”批评则认为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对传统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带有激进色彩。这些批评对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认识是基于新的理论生发的新的批评视角所致,但这些“后见之明”如果不充分顾及1980年代启蒙话语产生的具体时代语境,就难免会在“后见”中渗入一些“偏见”。

与此对应,启蒙话语的捍卫者注重的是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现实意义,面对那些解构启蒙的话语,这些现实意义固然能够解释启蒙在当时的必要性,但还缺乏足够的理论力量来对抗解构者在理论层面的一些质问和质疑。理论资源的相对薄弱使得他们在咄咄逼人的“反启蒙”理论话语面前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我看来,反思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应该同时兼顾现实意义和理论反思两个方面。1980年的“新启蒙”之所以遭到如此多的责难,主要是人们将它置入“后现代”、“后殖民”和“新国学”语境中的缘故。实际上,它最应该置入的是1970年代中前期的“反现代”思潮和“蒙昧主义”语境中。谈论1980年代是无法离开“”后这个大的时代背景的,任何把1980年代从具体的历史规定中抽离出来然后加以奚落的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同时,肯定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现实意义并不是说明后来者的反思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必要。面对1990年代以来的时代语境,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一些命题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是应该做出一些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因为“意义”从来就是相对于某种特定的话语系统而言的,当一种命题本身所附着的话语系统消逝或者转变之后,它的某些意义也就相应地失去了存在依据。不同的语境也在置换不同的时代命题,一些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题和选择,时过境迁它所针对的问题已经取消,这种话题本身也就无足轻重了。所以对于启蒙的捍卫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强调1980年代启蒙话语的现实意义,而是如何面对1990年代以来时代语境,来寻找和发展启蒙话语的时代命题。

二、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坚持启蒙立场

当下已经“无蒙可启”,这是“启蒙终结论”者宣布“终结启蒙”的重要理由之一。尤其是一些倚重后现论资源的批评者,他们极力将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现象纳入后现代主义理论框架来阐释,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由大众传媒支配的,以实用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多元文化构成的”“后新时期”,启蒙话语的权威性已经结束。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文学的“世俗化”走向所蕴涵的犬儒化色彩不仅毫无批判意识,反而积极地为之寻找理论支持。

后现代批评之所以宣布“启蒙已无必要”,是认为当下中国已经具备了“后现代性”因素,这种因素潜在地解构了启蒙的文化语境。所以捍卫启蒙的一个重要策略即是对当下的文化现实进行阐释,重新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不少批评家对1990年代的文化语境进行了重新阐释,丁帆就将当前的文学形态概括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同步渗透的文学”,更多学者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启蒙的任务不可逾越,只要这一目标还没有实现,历史就必须进行补课。持这种“补课观”的批评者不在少数。

1990年代中期,“新国学”和“后现代”在“重估现代性”的旗帜下对启蒙主义进行清算时,高远东就以长文《未完成的现代性——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做出回应,十余年过去了,这篇文章的意义仍然不减当年。该文回应了“新国学”和“后现代”思潮对于启蒙主义的质疑,指出了它们内在理路上的同构性,特别对后现代批评做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后现代反思启蒙主义有着具体语境,即便是在它产生的西方,也不具有一种普遍意义,这些理论旅行到中国之后,又被加以误读。其实在西方被质疑的一些启蒙命题在中国并非都失去了意义。

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的植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启蒙的文化语境,而且增加了启蒙的难度。当下启蒙所处身的文化语境使它面临的任务更为复杂:首先,它必须延续1980年代未完成的对蒙昧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批判;其次,它还要面临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与挤压,对西方启蒙历史上业已出现的问题给予充分警惕;最终它要面临的问题还是当下中国由于“文化滞差”的畸形现实而出现的新的蒙昧,这才是启蒙的真正难题。它既不能依靠启蒙主义的固有思路来解决,也不能在西方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框架下来解读,而这些关涉到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经验并处于西方学者视域之外的问题,才是我们必须自己面对和解决的。

三、寻求启蒙的思想资源

寻求批评的价值尺度和思想资源,是启蒙批评的最终落脚点。思想资源的找寻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返回历史,在历史中寻觅适合当下的理论资源;二是针对现实的新问题,进行新的体系构造。这两种理路在当下的启蒙批评中都有着自己的实践形态。在这个消解启蒙的语境中,启蒙批评的意义无须多说,这里我要重点分析的是它们在返回历史和体系构造中存在的问题。

先看返回历史的一路。将启蒙话语的思想资源追溯到“五四”,是目前坚持启蒙立场的批评者的一种思路。新时期之初的文学批评曾策略性借用“五四”思想资源将启蒙话语合法化。新世纪来临,文学批评又一次重返了“五四”。2004年,丁帆曾明确宣称“重回‘五四’起跑线”已经成为他近年来为文的“潜在宗旨”,并重申自己的批评立场和价值尺度:“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任何一个历史环链中都有一个恒定的、超越一切时空的价值标准,这就是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底线的人文价值标准。”而“文学批评和研究只有紧扣着五四现代人文精神的母题,才有根本出路”。

重祭“五四”的旗帜,是为了给文学和文学批评重新找到一个价值基点,这就是“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启蒙立场在2005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中体现得更为集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它看做是198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对“五四”启蒙精神的又一次重申。

该书的《绪论》阐述了全书编写的指导原则、方法和目的。在开头处,编者就阐明了编写这本教材的初衷是“想实实在在地去思考一些被许多历史阴影遮蔽了的问题”,“做一项正本清源的基础工作”。编者在批评了当前批评界存在的“历史补缺主义”、“历史混合主义”、“庸俗技术主义”等“反现代化立场”后,表明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为了使历史‘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合乎逻辑地衔接起来,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的标准,这就是人、社会和文学的现代化。……所有这些,都是五四启蒙主义与五四的基本精神。’’

在反现代性和消解启蒙成为时髦的今天,作为一部文学史对现代性尺度的坚持、对五四精神的捍卫、对“人的文学” 标准的高扬,这一切都因为难能而可贵,但其中的一些方法和立场还是让人有些疑问。

以五四为准绳,以人性为底线,《新稿》一方面将“当代文学”理解为“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另一方面以启蒙立场对种种反现代、反人性的症候进行审视。这样,历史的“链条”~如编者所期望的那样完整、合乎逻辑。但是当代文学史是否就是一部现代化与反现代化对立统一的历史呢?在这样的框架中重新解释文学史,显然是将复杂文学现象置于启蒙立场的准绳上衡量,很可能会遮蔽或误读一些作品的意义,对文学史写作来说,也容易将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从而将复杂的文学史景观本质化。

同时需要商榷的还有“五四”这个精神旗帜,上述批评之所以能够水到渠成、左右逢源,是它将五四启蒙精神作为文化旗帜的缘故,但是五四精神究竟是什么?目前的文学批评在什么意义上接续了五四精神?这一切都被一个“现代化”笼而统之地覆盖了。实际上,“五四”本身也蕴涵着不同文化精神,由它开始的启蒙运动没有能够继续下去,除了外在的社会变动之外,与“五四”本身身分复杂和充满矛盾是有关系的,这一点在后来的批评者的反思中都可以看到。“五四”作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固然有着深远影响和意义,但如果将它化约为“启蒙”并成为衡量后来所有时代文学的价值标准,一概用永恒不变的启蒙立场对不同文学时段加以梳理或评判,显然有些不太合适,尤其是对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现象。启蒙固然是文学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但决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文学的全部。在当下的文学语境中,担心这种启蒙批评成为一种新的话语霸权可能有些多余,我想诸位主编如此高调地提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启蒙立场,针对的显然是当前批评界的一种消解启蒙、反对现代化的倾向,以此来重申启蒙立场对于文学批评的必要性。如此看来,这种矫枉过正的姿态不难理解。

回归“五四”,既是一种话语策略,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高调的姿态掩饰不住的仍然是启蒙批评思想资源的匮乏。如何探求新的启蒙思想资源,并重新激活它在当下语境中的潜在能量,建构当下新启蒙主义的理论体系,就成为一些致力于启蒙思想研究的批评者关注的重心。

新世纪开始不久,一场关于“新启蒙主义”的争论将启蒙这个似乎被冷落已久的话题重新置于学术前沿,这场争论是由张光芒的长文《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引起的。在对中国启蒙思想的特点和缺陷进行分析之后,张光芒试图对中国启蒙资源进行根本上的重构,这就是他提出的以“道德形而上”为核心的“新启蒙主义”思想体系。

“人”的问题是张光芒构筑新启蒙体系的立足点。他认为中国的启蒙本意在于“立人”而不是“救亡”,由此,他将启蒙的问题锁定在“立人”方面。围绕着“人性启蒙”问题,张光芒从历史、理论、现实层面上论述了对“新启蒙主义”的深层需求。历史地看,近现代和1980年代的启蒙运动都是“未完成时”;理论上说,1990年代以来,“现代性”反思的诸种学说将启蒙问题驱逐出理论视域的同时也驱逐了启蒙的内在价值与永恒意义,导致了启蒙问题的狭隘化和边缘化;最后,“新启蒙主义”是对现实深层需求的回应。他认为当下文化表象背后的真实面目是——愚昧与偏见,启蒙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当务之急。“道德形而上主义”即是张光芒为当下“人性启蒙”所开出的一剂药方,也是他给中国屡屡挫败的启蒙历史做出的诊断。在批判了中国启蒙历史过于实用化的特点后,他构建了以道德为核心的“形而上启蒙”,并设计出“人性解放——人性上升——人格完成”的启蒙“三部曲”。

显然,“道德形而上主义”是借助文学启蒙来达到人性启蒙的最终目的。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的那样,这种观点虽存在着一定偏激,“但却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砭意义”。在这个启蒙备受嘲讽、反启蒙的力量甚嚣尘上,但是人们却被一种“傲慢与偏见”裹挟着的当下社会,在这个蔑视道德、“人性最底线”一降再降的时代,在这个崇尚实用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语境中,道德的启蒙有着它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道德形而上主义”将通向人的自由和超越的“人性启蒙”分为三个层面,将启蒙的最终完成归结到“自我启蒙”和“自我拯救”方面,这种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启蒙设想,是有意识将启蒙与现实中国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的一种努力。在他看来,当前中国启蒙面临的问题并不是西方的“启蒙的辩证法”,而是“欲望的辩证法”。在这个泛滥、金钱角逐、精神分裂的时代,我们不仅要面对历史遗留的由封建土义,至专制主义造就的蒙昧,还要面对欲望化时代一种新的“愚昧与偏见”,道德形而上主义是批评者面对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启蒙任务而提出的一种路径。

仅就当下启蒙的实践层面,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的“新启蒙”体系不失为一种“人性启蒙”的可行性道路,但是这种新启蒙体系是通过文学途径来阐释的,它实际上是在启蒙问题意识的背景下生发的文学启蒙问题,这就给它的阐释和实施带来了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我无意于评判中国启蒙历史的功过是非,也无意于探究道德形而上主义究竟能否最终改变启蒙的困境,在此仅仅在文学范畴内探讨张光芒的这种新体系构建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启蒙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但是我并不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无论哪一种思想和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在现时代的实践意义上看来,都具有‘启蒙’的意义”口。启蒙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固然在中国的本土实践中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但同时它还是一个有着特定范畴的概念,如果过分夸大了启蒙的内涵和外延,也就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它的意义特征。以挖掘中国本土启蒙思想的心态来关照百年新文学,张光芒“从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历史客体深层中发现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的原创思想与内在逻辑,许多为传统性研究轻视甚至遮蔽排拒的历史现象被纳人‘启蒙文学思潮’范畴,给出新的界定、新的阐释”,这样在使得中国启蒙文学的内在脉络得以延续、启蒙文学思潮不断壮大的同时,却出现了另一种吊诡一——“丰富复杂的新文学”在他的笔下只剩下两个字:“启蒙”。对于本土启蒙文学思潮的挖掘产生了这样的阅读效果,这恐怕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就以他对20世纪“50一70年代文学”“启蒙”意义的阐述为例。首先,张光芒认为这一阶段的文学之所以起到了重大的启蒙作用,是因为它具备了震撼人心的“道德形而上”力量。这个观点是大可质疑的。作者认为它“启蒙”影响大的原因是:存在时间长、受众大、对人生价值观影响深远。这的确是一种实情,但这并非它产生所谓“启蒙”作用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50~70年代的特殊语境,这样的文学是决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的。那些作品之所以在当时会产生批评者描述的那种“启蒙”效果,既是当时单调贫乏的文化土壤造就的,也是政治意识形态无孔不人教化的结果,如果无视这样的现实,大谈道德对人的净化和影响,可谓一叶障目。

篇12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引论(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

引论(引言):简要说明本项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本项研究的前人研究基础,及其深入研究方向、技术手段。

正文要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毕业论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论文应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论证完整、严密,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

论文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涉及到他人的观点、统计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有出处(引注),涉及到计算内容的数据要求准确。

数字标题从大到小的顺序写法应为:一、(一)1、(1)①……。(可根据具体学科要求而定)

2、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着作名录。参考文献要写明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版次(初版不注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中译本前要加国别。

示例:[序码]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迄页。[1]张晓风。中国经济状况,北京:经济出版社,1983:3、论文的结构与行文(1)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为论文的基本构成原则。

(2)论点:是作者对题纲研究后产生的见解、主张和思想。论点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思想性,必须符合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一般要有一定的新意和针对性。

(3)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真实性的根据,为此,要求所用论据要真实充分、典型。用社会实践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语言类论文原则上要以原文的语料为论据。

(4)论证:是作者用证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求论证准确、适当,论文过程应有符合逻辑,科学、严密、有力、表述严谨,准确。

(5)毕业论文说明方法:应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可采用分类、举例、描写、比喻、对比数字数据等方法。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依据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质量慢慢开始关注,也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过渡工作尤其的重要,作为幼儿教育的终结阶段和小学教育的启蒙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教育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形势下,教师需要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点,掌握好幼小过渡工作的火候,不仅要为幼儿进入小学做好铺垫工作,还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去享受幼儿时期的快乐时光。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过渡;策略

幼小过渡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和家庭三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儿童走出幼儿园、跨入小学校门,是其成长中的一次重要的“生态转变”,不仅意味着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而且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与环境,要适应新的同伴和教师及新的交往方式。

一、掌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依据

要想做好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找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解决幼小教育过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提前让孩子接触英语、诗词、汉字、算数方面的知识能够缓解孩子进入小学的压力,在接受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有关的调查研究指出,孩子进入小学的主要难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而不是对知识面的掌握。儿童在刚进入小学时,在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习环境等方面会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与自己之前所接触的事物存在明显的断层。幼小教育过渡工作需要从这几个着重点入手有针对性解决主要矛盾。教师需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启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养成专心听讲、做事认真、不懂就问的行为习惯,让幼儿慢慢接触小学的教学方式以及周围的环境,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幼儿团结合作、自我保护和独立自主的意识。

二、把握好幼小教育有效过渡的尺度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有效过渡就是在为幼儿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充分准备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拥有此年龄段本该有的幸福和快乐,使幼儿有足够的空间释放自己天真的本性。不少幼儿园没有掌握好幼小过渡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片面性的教学行为,如,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昀后一个学期,从作息时间、教学内容方面强制性执行小学的要求;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成长;将小学的教学方式照搬到幼儿园中。幼儿园应该采取适合此年龄段幼儿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一些比较基本的知识,为幼儿创造一个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快乐童年。幼小过渡不是生硬地照搬小学教学模式,而是适度地进行过渡,令幼儿从幼儿园教育轻松地过渡到小学教学环境中,让幼儿在思想认识、交际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新的环境。

三、长期的养成教育应与关键期的入学教育相结合

幼小过渡工作,大班是关键,长期养成教育是铺垫。幼小过渡要从幼儿入园的那一刻开始,而到了大班要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要将此项工作有机地、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育工作之中,而不能盲目地向小学靠拢。应将有关认识小学、体验小学生活、调整作息时间、知识准备等方面的内容放到大班来进行。例如,幼儿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幼儿逐步养成了独立整理和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小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尝试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值日生、小组长等,并通过游戏、设置情景让儿童掌握完成任务的方法,逐渐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班阶段,可以尝试让孩子回家把学过的儿歌朗诵给家长听。中班阶段,可以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老师交给的任务转达给家长。大班阶段,可以让幼儿回家自己创编故事由家长记录后带到幼儿园,或请孩子和家长一起做一件小制作等,让孩子养成每日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大班是幼小过渡的关键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幼儿入小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帮助幼儿做好习惯、能力、知识与经验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如增加大班幼儿“入学预备期”评价项目,以入学愿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等要素为评价内容,让幼儿在评价中体验成长、成功的快乐;可以实施“走班制”教学,逐步扩大师往的范围,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另外,应注重科学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帮助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减缓幼小过渡坡度,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四、幼儿园与小学配合,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目前,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尚不够充分,存在重复教育或教育脱节的现象。幼儿园与小学的配合是幼小有效过渡的重要方法。幼儿园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熟悉小学的环境,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使幼儿萌发入小学的愿望。幼儿园应该与小学建立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的制度,促进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幼儿园的单向过渡变为幼儿园与小学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双向准备。在幼小过渡的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过渡观念,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幼儿园可以针对幼小过渡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大班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请专家给家长介绍如何做好幼小过渡工作。教师要围绕幼儿园实施幼小过渡活动的内容,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还可以组织家长沙龙,邀请大班中做教师的家长现身说法,为家长答疑解惑。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认识,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让家长能够意识到幼儿的入学准备不仅是知识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通过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实现幼儿的平稳过渡奠定基础。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过渡的有效性关系到社会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以及幼儿园今后的发展,影响着今后的教学质量。因此,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一定要做好交流工作,关注幼小过渡工作的每个环节。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