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欣赏范文

时间:2022-10-18 12:2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民族音乐欣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族音乐欣赏

篇1

民族音乐是我国艺术上的瑰宝,对其的了解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是对我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体悟。我国民族音乐在审美上追求意境、韵味、领悟的融合,这与传统的西方直接而持续激烈的音乐情感表达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只有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民族音乐中隐藏的细腻的清高。此外,了解各个时期的民族的不同的音乐能够了解到各民族的风情、人文以及习惯风俗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心态的培养。

2.民族音乐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一个民族的音乐会涵盖住这个民族的思想和灵魂,是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故而,传承民族音乐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将民族音乐传递给学生,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中发现和了解这个歌民族,从而喜爱上民族音乐,推动学生进一步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髓。因而,民族音乐的欣赏教学时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学的重要桥梁,在传播音乐知识的同时有利于传递爱国主义思想。

二、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都不够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和欣赏,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学存在一些的问题。

1.音乐欣赏教学有“非音乐化”倾向

音乐通过音响进行传播和发展,故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音乐的欣赏教学,尤其是民族音乐,更应该通过聆听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的美妙,体会音乐带来的陶冶和意境。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习惯性的用语言来向学生解释音乐,反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和欣赏,最后留给学生的只是大篇幅的语言记忆,而没有对音乐本身的记忆。

2.教学模式方单一机械

在具体的教学时候,教师通过民族音乐的音响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整堂课的进行单纯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一而机械的,会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中,逐渐学生会音乐课失去兴趣,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和对抗性心理。因而,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层面,在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解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带领学生走近民族音乐,体验的同时进行自我的创造和理解。

3.教师个人素养问题

民族音乐的欣赏以及教学不同于其他的通俗音乐或者是西洋音乐,教师除了要对专业的音乐技巧和技能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外,还需要对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灯需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民族音乐的内涵,能够欣赏出民族音乐的美妙。但是,现在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师往往没有扎实的综合基础,可能音乐专业水平方面可以,但是对于历史、文学等领域缺乏足够的知识水平,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多数只能通过多媒体设备等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单调机械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措施

篇2

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孩子往往表现出参与的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民族音乐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如果要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音乐活动中,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教师通过转换各种角色,用夸张的动作和生动有趣的教具来走进孩子,用教师的“童心”来激发孩子的“童趣”,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理解、表现民族音乐。

案例:

“走,一起跟我扛着锄头去锄草!”《锄草》民族音乐随之响起,孩子们十分激动,十分投入,学着我的样子跟着音乐锄起草来。有时又会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大声喊着:“这音乐太搞笑了!”我想是我这夸张的动作和妆扮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真实的”想象空间,此时我们不再是师生,我们都是“锄草”的“农民”。当我提问:“这个音乐跟我们平时听的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有的说“调儿有点绕。”;有的说“很搞笑。”有的说“像在舞台上表演的那种。”…… “嗯,这是一首具有河南特色的曲子,有个名字叫豫剧。”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我用“农民”的的角色完整范唱了一遍曲子,滑稽的动作让孩子们都很兴奋,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跟着我有模有样地学着各种动作、唱着歌,音乐表现力大大提高了。

二、以画面唤意境

民歌是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民歌相对幼儿平时学习的儿童歌曲来说,更难以理解,音调也比较难,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常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彩。有时,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一段时间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展现了音乐的画面感,营造了音乐活动的意境,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

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听,这个小朋友挑着扁担准备干什么去呢?”随着音乐,我演示了生动有趣的课件,孩子们都学着样儿边唱边跳起来。“你听到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出示了相应的文字和图示结合的图谱,孩子们听着有趣的故事,看着生动的图谱,跟着动听的音乐,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歌曲,很快便掌握了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用生动的课件、有趣的故事情节创设了一个让幼儿身临其境的环境,孩子们演唱起歌曲来就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了。

三、以情感唤共鸣

音乐欣赏是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音乐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曾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情感世界。因此也可以说,音乐欣赏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欣赏音乐的动力和中介。但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幼儿的情感火花,会更有效地打开幼儿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进而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

篇3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将逐渐淡化,让人深感忧虑。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出现当前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民族音乐欣赏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

第二,对民族音乐的弘扬意识较为淡漠。民族音乐欣赏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民族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没有得到非艺术类高校的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意识淡漠。

第三,大学校园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宣传阵地来加大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而且对于民族音乐中较好的作品宣传过于“迟缓”。

第四,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知识来源于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基本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优秀的民乐作品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

第五,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少,无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艺术团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团体活动的开展设置相关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同时成立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学生文艺活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在选修课中扩大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与考核,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园民族器乐团的设备配置,增设排练场地,请专家讲课辅导。

第五,加强与社会媒体、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联抗译注.荀子 孔子 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

篇4

虽然钢琴属于舶来品,但是在我国,音乐的创作、发展都是以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为根基,具有鲜明的民族灵魂。从赵元任先生1914年创作的我国第一首钢琴音乐《和平进行曲》到如今,已经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钢琴家、作曲家结合音乐的民族特色,创作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

比如,1950 年,丁善德先生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是选用舞蹈家戴爱莲的歌舞《马车夫之歌》旋律的首段描述部分主题创作而成。陈培勋先生创作的《广东小调“思春”》,是将广东民歌材料“移植”创作而成。此曲通过加花变奏、对答、装饰和展开的方法对原民歌进行改编,在保持传统广东民歌基础上,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曲式融合。

1972 年,王建中先生的《翻身道情》,以同名陕北民歌为材料,加上钢琴音乐成分写成。还有其著名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将陕北民歌《当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改编创作而成。作曲家利用加花变奏的技巧,将原歌节奏和西式节奏加以融合变化,深刻地展现了民族音乐的艺术风采。1976年周广仁先生创作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借用陕北绥德的民歌《三十里铺》。此曲通过将民歌元素在曲中不同位置变奏,增强了音乐的结构和表现力。此乐曲也使用加花变奏技法拉宽节奏,采用同向、反向和斜向的旋律线条,旋律若隐若现,音乐曲调的氛围增加,层次分明。节奏上密下疏或上疏下密。句式长短不一,句逗起伏有致,乐曲的欢快风格尽显。全曲主要构成是主题和八个变奏,钢琴音乐作品的故事性更强。

此外,还有崔世光先生的《山东风俗组曲》,以东北民歌为基调;黎英海先生的《嘎达梅林》《兰花花》等优秀钢琴作品。此类民族音乐作品举不胜举,向人们展示了其深刻的民族风格烙印。

二、从钢琴音乐的表现看民族音乐的审美艺术

《阳关三叠》和《平湖秋月》突出表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中和之美”。《阳关三叠》展现的是一种平和、深沉、适度、层次感强的意境,将古人惜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进行了深入刻画。《平湖秋月》表现的是静、虚、淡、远,将宁静、飘逸、淡雅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利用古琴、唢呐的意境开拓了钢琴音乐表现的新领域。还有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美景,让人得到淡雅、宁静的艺术感染,尽显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艺术。

三、从钢琴音乐的元素看民族音乐的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各种钢琴的演奏技巧,展现音乐的不同情境

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归纳的钢琴演奏技巧有:耳、心、指、化、身、气、神、腕、臂9种。钢琴音乐的和弦、八度、连奏、断奏、装饰音等是必备演奏技能。“技术”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的基础手段。“闻其声,解其意”是演奏技术成熟的最高标准,能够深刻表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钢琴作品的演奏还必须把握其取材的广泛性,演奏者必须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依赖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扎实的演奏技术,才能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

(二)民族特点的和声创作,展现民族音乐的个性风格

和声的主要创作手法是五声调式,相比三度叠置的和弦,个性化的民族音乐风格尽显。

一方面,和声的四、五度叠置。相比西方的和声的功能性特点,我国的和声却带有韵味和旋律。如《夕阳箫鼓》主要采用和声的二度、四度叠置,使人感觉寂静、萧瑟。瞿维的《花鼓》,运用了三度、五度撞击声,展现敲锣打鼓的热烈氛围。另一方面,和声的二度不协和音的叠置。如《百鸟朝凤》中音颤音和小二度叠置变化,展现了群鸟争鸣的热闹情境;《庆翻身》这首儿童钢琴曲的引子部分,表现了锣鼓齐鸣的欢乐氛围。以上作品音乐的和声色彩突出,区别于西方的和声特色,应该深刻领悟我国民族音乐的个性。

(三)从钢琴音乐创作的来源赏析钢琴音乐艺术的多样化

演奏钢琴作品的基础工作是了解作品的创作来源,我国钢琴音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改编器乐曲。如:陈培勋先生以广东名曲改编的粤调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平湖秋月》等;刘庄的《三六》,以江南丝竹名曲改编;《百鸟朝凤》《阳关三叠》《十面埋伏》等,是将唢呐、古琴、琵琶等器乐曲改编而成。

改编声乐曲。借用歌词优美的语言,旋律的唱腔明显。此类作品的特点是歌词内容的地方风格鲜明,形式上常加入语气词。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蓝花花》等,分别选用内蒙古、陕北信天游的民歌曲调。还有《青年钢琴协奏曲》中,将陕北民歌《打南沟岔》融入第一主题,将具有山西民歌风格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融入第二部分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