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8 12:2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族音乐欣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民族音乐是我国艺术上的瑰宝,对其的了解就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是对我国民族精神和情感的体悟。我国民族音乐在审美上追求意境、韵味、领悟的融合,这与传统的西方直接而持续激烈的音乐情感表达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只有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民族音乐中隐藏的细腻的清高。此外,了解各个时期的民族的不同的音乐能够了解到各民族的风情、人文以及习惯风俗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培养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心态的培养。
2.民族音乐有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一个民族的音乐会涵盖住这个民族的思想和灵魂,是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故而,传承民族音乐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将民族音乐传递给学生,学生从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中发现和了解这个歌民族,从而喜爱上民族音乐,推动学生进一步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髓。因而,民族音乐的欣赏教学时进行学生爱国主义教学的重要桥梁,在传播音乐知识的同时有利于传递爱国主义思想。
二、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的学校都不够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和欣赏,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学存在一些的问题。
1.音乐欣赏教学有“非音乐化”倾向
音乐通过音响进行传播和发展,故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重音乐的欣赏教学,尤其是民族音乐,更应该通过聆听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的美妙,体会音乐带来的陶冶和意境。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习惯性的用语言来向学生解释音乐,反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聆听和欣赏,最后留给学生的只是大篇幅的语言记忆,而没有对音乐本身的记忆。
2.教学模式方单一机械
在具体的教学时候,教师通过民族音乐的音响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整堂课的进行单纯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一而机械的,会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中,逐渐学生会音乐课失去兴趣,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和对抗性心理。因而,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层面,在学生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理解的空间,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带领学生走近民族音乐,体验的同时进行自我的创造和理解。
3.教师个人素养问题
民族音乐的欣赏以及教学不同于其他的通俗音乐或者是西洋音乐,教师除了要对专业的音乐技巧和技能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外,还需要对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灯需要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真正读懂民族音乐的内涵,能够欣赏出民族音乐的美妙。但是,现在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师往往没有扎实的综合基础,可能音乐专业水平方面可以,但是对于历史、文学等领域缺乏足够的知识水平,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多数只能通过多媒体设备等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单调机械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提高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措施
在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孩子往往表现出参与的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民族音乐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如果要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音乐活动中,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教师通过转换各种角色,用夸张的动作和生动有趣的教具来走进孩子,用教师的“童心”来激发孩子的“童趣”,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理解、表现民族音乐。
案例:
“走,一起跟我扛着锄头去锄草!”《锄草》民族音乐随之响起,孩子们十分激动,十分投入,学着我的样子跟着音乐锄起草来。有时又会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大声喊着:“这音乐太搞笑了!”我想是我这夸张的动作和妆扮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真实的”想象空间,此时我们不再是师生,我们都是“锄草”的“农民”。当我提问:“这个音乐跟我们平时听的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有的说“调儿有点绕。”;有的说“很搞笑。”有的说“像在舞台上表演的那种。”…… “嗯,这是一首具有河南特色的曲子,有个名字叫豫剧。”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我用“农民”的的角色完整范唱了一遍曲子,滑稽的动作让孩子们都很兴奋,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跟着我有模有样地学着各种动作、唱着歌,音乐表现力大大提高了。
二、以画面唤意境
民歌是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民歌相对幼儿平时学习的儿童歌曲来说,更难以理解,音调也比较难,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常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彩。有时,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一段时间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展现了音乐的画面感,营造了音乐活动的意境,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
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听,这个小朋友挑着扁担准备干什么去呢?”随着音乐,我演示了生动有趣的课件,孩子们都学着样儿边唱边跳起来。“你听到了些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出示了相应的文字和图示结合的图谱,孩子们听着有趣的故事,看着生动的图谱,跟着动听的音乐,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歌曲,很快便掌握了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用生动的课件、有趣的故事情节创设了一个让幼儿身临其境的环境,孩子们演唱起歌曲来就更加富有感情和生命力了。
三、以情感唤共鸣
音乐欣赏是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音乐家弗德雷里克・柏辽兹曾说: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情感世界。因此也可以说,音乐欣赏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欣赏音乐的动力和中介。但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幼儿的情感火花,会更有效地打开幼儿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进而感受和理解民族音乐。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将逐渐淡化,让人深感忧虑。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出现当前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民族音乐欣赏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
第二,对民族音乐的弘扬意识较为淡漠。民族音乐欣赏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民族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没有得到非艺术类高校的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意识淡漠。
第三,大学校园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宣传阵地来加大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而且对于民族音乐中较好的作品宣传过于“迟缓”。
第四,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知识来源于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基本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优秀的民乐作品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
第五,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少,无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艺术团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团体活动的开展设置相关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同时成立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学生文艺活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在选修课中扩大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与考核,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园民族器乐团的设备配置,增设排练场地,请专家讲课辅导。
第五,加强与社会媒体、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联抗译注.荀子 孔子 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
虽然钢琴属于舶来品,但是在我国,音乐的创作、发展都是以本民族的生产生活为根基,具有鲜明的民族灵魂。从赵元任先生1914年创作的我国第一首钢琴音乐《和平进行曲》到如今,已经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钢琴家、作曲家结合音乐的民族特色,创作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
比如,1950 年,丁善德先生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是选用舞蹈家戴爱莲的歌舞《马车夫之歌》旋律的首段描述部分主题创作而成。陈培勋先生创作的《广东小调“思春”》,是将广东民歌材料“移植”创作而成。此曲通过加花变奏、对答、装饰和展开的方法对原民歌进行改编,在保持传统广东民歌基础上,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曲式融合。
1972 年,王建中先生的《翻身道情》,以同名陕北民歌为材料,加上钢琴音乐成分写成。还有其著名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将陕北民歌《当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改编创作而成。作曲家利用加花变奏的技巧,将原歌节奏和西式节奏加以融合变化,深刻地展现了民族音乐的艺术风采。1976年周广仁先生创作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借用陕北绥德的民歌《三十里铺》。此曲通过将民歌元素在曲中不同位置变奏,增强了音乐的结构和表现力。此乐曲也使用加花变奏技法拉宽节奏,采用同向、反向和斜向的旋律线条,旋律若隐若现,音乐曲调的氛围增加,层次分明。节奏上密下疏或上疏下密。句式长短不一,句逗起伏有致,乐曲的欢快风格尽显。全曲主要构成是主题和八个变奏,钢琴音乐作品的故事性更强。
此外,还有崔世光先生的《山东风俗组曲》,以东北民歌为基调;黎英海先生的《嘎达梅林》《兰花花》等优秀钢琴作品。此类民族音乐作品举不胜举,向人们展示了其深刻的民族风格烙印。
二、从钢琴音乐的表现看民族音乐的审美艺术
《阳关三叠》和《平湖秋月》突出表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中和之美”。《阳关三叠》展现的是一种平和、深沉、适度、层次感强的意境,将古人惜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进行了深入刻画。《平湖秋月》表现的是静、虚、淡、远,将宁静、飘逸、淡雅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利用古琴、唢呐的意境开拓了钢琴音乐表现的新领域。还有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美景,让人得到淡雅、宁静的艺术感染,尽显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艺术。
三、从钢琴音乐的元素看民族音乐的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各种钢琴的演奏技巧,展现音乐的不同情境
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归纳的钢琴演奏技巧有:耳、心、指、化、身、气、神、腕、臂9种。钢琴音乐的和弦、八度、连奏、断奏、装饰音等是必备演奏技能。“技术”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的基础手段。“闻其声,解其意”是演奏技术成熟的最高标准,能够深刻表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钢琴作品的演奏还必须把握其取材的广泛性,演奏者必须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依赖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扎实的演奏技术,才能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
(二)民族特点的和声创作,展现民族音乐的个性风格
和声的主要创作手法是五声调式,相比三度叠置的和弦,个性化的民族音乐风格尽显。
一方面,和声的四、五度叠置。相比西方的和声的功能性特点,我国的和声却带有韵味和旋律。如《夕阳箫鼓》主要采用和声的二度、四度叠置,使人感觉寂静、萧瑟。瞿维的《花鼓》,运用了三度、五度撞击声,展现敲锣打鼓的热烈氛围。另一方面,和声的二度不协和音的叠置。如《百鸟朝凤》中音颤音和小二度叠置变化,展现了群鸟争鸣的热闹情境;《庆翻身》这首儿童钢琴曲的引子部分,表现了锣鼓齐鸣的欢乐氛围。以上作品音乐的和声色彩突出,区别于西方的和声特色,应该深刻领悟我国民族音乐的个性。
(三)从钢琴音乐创作的来源赏析钢琴音乐艺术的多样化
演奏钢琴作品的基础工作是了解作品的创作来源,我国钢琴音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改编器乐曲。如:陈培勋先生以广东名曲改编的粤调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平湖秋月》等;刘庄的《三六》,以江南丝竹名曲改编;《百鸟朝凤》《阳关三叠》《十面埋伏》等,是将唢呐、古琴、琵琶等器乐曲改编而成。
改编声乐曲。借用歌词优美的语言,旋律的唱腔明显。此类作品的特点是歌词内容的地方风格鲜明,形式上常加入语气词。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蓝花花》等,分别选用内蒙古、陕北信天游的民歌曲调。还有《青年钢琴协奏曲》中,将陕北民歌《打南沟岔》融入第一主题,将具有山西民歌风格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融入第二部分主题。
毕业从事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已经几年了,有着许多新的体会,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不喜欢民族音乐,排斥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他们认为这些音乐已经过时了,觉得民歌不好听,常常要求听唱一些流行音乐。虽然流行音乐也有很多好的作品我们不能否认,但也绝不能因此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高中音乐新课改也已实施将近两年,那么,如何使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融入并达到新课改的要求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融的氛围中去,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眼前。
例如:《高亢的西北腔》一课,在介绍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青海高原的风光并启发学生思考: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音乐会形成怎样的音乐风格?学生很容易被直观的画面吸引住,在这种情境下,很自然地感受到到辽阔、舒展、自由,然后再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方式欣赏歌曲,学生马上就能感受到这首歌曲的风格特征: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宽广,同时又能理解地理环境会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在《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中,由于《广陵散》篇幅较长,我在播放古琴曲的同时,介绍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一下子将学生吸引住。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古琴的相关文字,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仿佛身临其境,兴致盎然。
二、主动参与,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施展才华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的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有效程度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尤其是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与民族音乐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使民族音乐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有部分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于是我选择一些短小易学的民歌让学生模唱,而且要求尽量用方言学唱,哪怕是唱几句,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民歌手的演唱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时候再让他们对比欣赏专业歌手的演唱,学生反而更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歌,因为他们发现民歌手的演唱更富有生命力。在欣赏民歌的过程中,我发现不仅要让学生去听,更要让他们去唱,去体验。比如《鼓乐铿锵》一课,为了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我先让学生唱部分节奏谱,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最后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合奏,这让学生比光坐着欣赏更能理解音乐内容和音乐情绪。
三、拓展探究,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
关键词:民族音乐;大学生;审美能力;素质;爱国热忱
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品,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今的世界日趋全球化,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环境都处于一个同步的系统中。在这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新时代,大学生更要成为跨世纪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普通高校开设民族音乐欣赏课程,就是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欣赏习惯的连续性。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认识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一、普通高校开设民族音乐欣赏课的目的
1、 通过对民族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用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民族音乐欣赏课程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艺术知识外,还能引导学生参加艺术欣赏活动培养,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评价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有了对音乐作品欣赏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来,审美能力就在这样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培养和陶冶出来。学生的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情绪情感也日趋丰富起来。
2、通过民族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艺术,它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可以用文字对人物和场景进行具体描写,更不可能描绘复杂的现象或抽象的概念。但是音乐作品却更能感动学生,这是因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属于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其中音乐欣赏又是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一些经典器乐作品,在对这些音乐进行欣赏时,它不光是让学生对民族器乐的了解,更是对经典器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认知过程。因为在他们聆听音乐的同时会触动自己内心的某些感受,唤起某种情感。通过各种思维的结合,确立个人头脑中的音乐形象。所以,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达到培养想象力的目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音乐教育是艺术实践活动,也是艺术创造活动。它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3、通过民族音乐欣赏启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情商
对民族音乐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声音来反映生活,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音响辨别能力,这些往往决定着学生感知能力和欣赏的范围。音乐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促进时间知觉的发展。一些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多方面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力的良好途径。同时,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效。它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宽容精神和开朗性格,学会怎样与周围的人相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相互配合水融的关系正是我们协调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实践证明,喜欢音乐并表现突出的人性格大都开朗,与人相处也大都具有亲和力、讨人喜欢。
二、开设民族音乐欣赏课的价值
1、民族音乐欣赏可以凝聚学生的爱国热忱
在民族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如古琴曲《广陵散》、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扬琴独奏曲《黄河》、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等。所以,音乐欣赏教材不仅具有“声情并茂, 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功能,而且具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大学时期大学生们正逐渐地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爱国热情也随之高涨。所以,这时也正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通过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凝聚学生的爱国热忱,深化学生的爱国之情。
2、 民族音乐欣赏可以丰富校园文化
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因此开设民族音乐欣赏课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校应不断开展各类有益于师生身心健康、可以陶冶情操的文化活动,适当增设声乐、器乐、舞蹈等专项选修课,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大学社团的活动形式可以为音乐课所借鉴。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而且还能够适应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需要,通过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到每个校园文化主体之中,实现对人的心灵、精神、性格的塑造。同时,丰富多彩的艺术团队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且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多种多样的音乐选修课、艺术社团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在高校中不断涌现,所有这些不但促进了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3、民族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艺术教育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实质恰恰是通过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达到影响人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它在决定人的心理内容上、弥补人的素质缺陷上、促进人的健康心理成熟上有其他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它是心灵的体操,是灵魂的净化剂。它最能穿透人的感情,使受教育者在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校教育在培养和引导学生向高尚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更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利用音乐欣赏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使之成为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有着高尚情操、积极人生观、正确价值观的人。
4、民族音乐欣赏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境界
二、从特色性欣赏中国民族音乐
老师可以播放三段不同风格和类型的民歌让学生欣赏,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民歌的兴趣,接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根据音调特点、歌词内容、节奏特点、音乐乐作用、演唱形式等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伙伴,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学习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再通过民歌听辩练习进行及时反馈,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中国民歌(苏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创编节目。此外,在教程中,我们会接触到《浏阳河》与《沂蒙山小调》等具有民族曲风的旋律,这种民族风格的乐曲,能够提升我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我们朴实的民族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除了教师将历史背景介绍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学生去进行自我的体会,在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当中,教师的音乐培养着重点应该由技术向艺术转变,这是一个思想转变和有效认知的过程,避免单一的理论知识背诵和记忆,避免枯燥的乐曲学习和训练.再例如我们在学习歌曲《长城放歌》与民歌《长城谣》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背景,特别是长城建成历史等,这都是能够帮助理解音乐主旨的,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读谱,根据既有的歌曲音高与旋律编配,去进行视唱,这样的目的就是将乐谱和乐理与节奏的知识,与读谱的技能融合到一起,从而达到一种认知与感悟的双重目的,教师这个时候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让他们自己上台来讲解这首歌曲的学习,包括乐理知识与节奏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与巩固,提升自己的理解水平。
一、开发和建构具有民间音乐特色的区域特色活动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同时,在幼儿园开展民俗音乐课题的研究实践中发现,仅靠一两次的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园为了能增强其实践的教育效果,将民间音乐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民间艺术教育融于区域活动中,展开了扎实的研究和实践。
“充分利用班级特色,全面开展区域活动”是我们幼儿园的一大特色,我园每个年级组根据不同的民俗内容创设了班级特色,每个班级门口上都突显了本班级的特色,氛围很浓厚。在幼儿园里,随处可见为孩子精心创设、量身定做的民间区域环境。
二、激发幼儿兴趣,丰富幼儿对民族音乐的认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在学习、借鉴外来音乐的同时,应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培养幼儿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对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那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1.寻找适合幼儿学习的民间音乐素材
现在并没有专门的针对幼儿书写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教材,但并不代表说不好找,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网络来搜寻很多的教材,当然也不一定非要搜寻文字类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找视频等一些资料。
2.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的掌握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是需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那么幼儿的培养是需要有老师来教导,因此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需要做好备课。
3.增加热爱家乡的情感
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有这样的观点:要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愿望。我们一定要使传统民族音乐活在人民的生活之中,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而这一切又必须从小培养。儿童从幼年起,通过大量民间儿童歌曲,培养了兴趣,也熟悉、积累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并逐步感受到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幼儿欣赏着、想象着、感染着、参与着、发现着,能生发出对不同音乐的浓厚兴趣,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为家乡拥有这样美好的民族音乐而自豪!
三、点燃幼儿“激情火把”,在民俗音乐中渗透传统文化
音乐是无国界,同时也是最易于为幼儿所接受的语言。正如我们不了解苏格兰,却可以在美妙的风笛声中向往苏格兰,少数民族音乐同样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1.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
通过开展音乐活动课,让幼儿深刻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美好与神秘。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走近少数民族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喜欢少数民族音乐,从而消除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歧视,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
2.选择适合幼儿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歌舞内容
幼儿教育有其特殊性,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从书本上、网上、磁带和碟片上大量地收集、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一定挑战性、艺术性较强的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歌舞内容。
3.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一门较形象的艺术活动,而民族文化中有不少抽象的东西。我通过形象的语言、动作来让幼儿了解抽象的民族文化,同时注重教育的细水长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它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我国民族音乐现状
自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中国民族音乐渐为国人所冷落。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充斥着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各种音乐,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在各类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是保护与继承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是认识历史和文化创新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音乐欣赏课,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完成美育教育的任务上,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体验、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高校只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忽视了传统民族音乐等艺术素质的培养。音乐仅被当成一种娱乐或者一种活动,更多的高校音乐欣赏课成为流行音乐欣赏课,没有将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完全忽视了传统民族音乐的真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偏重西方音乐,民族音乐欣赏比例明显过小,根本发挥不出本国的民族优势。
2、由于教师长期接触西方音乐,形成了以西方的逻辑思维来对待传统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形成对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其特征的错误理解,音乐教育没有突出民族艺术的特点,出现了各种各样有悖于民族音乐教学规律的现象。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专业化倾向,重知识技术的训练,轻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
4、浪费了大量可以充分让学生欣赏、领略传统民族音乐的资源,使学生长期处于西方音乐及现代流行音乐的氛围中,从而离我们的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越来越远。
二、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加强音乐文化传承
大学生作为科学与文化的重要传播与传承者。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把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改进欣赏教学中的训练方法,是学生能够从心里接受、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是当代音乐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调整西方音乐和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强化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及民族音乐欣赏。
目前,我们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环境中,西方音乐文化给我们民族音乐以很大冲击,作为音乐教育者,在接受正规训练时,便大量地、持续不断地接触西方音乐。一方面,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使人们认为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人们在谈论中国音乐时常常割断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联系而难以了解其真谛。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它的产生和发展受产生地语言、哲学、宗教等因素影响,呈现出多元化。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无先进落后之分。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积累的中华民族, 自古以来到处都流传着优美动听的民间音乐, 这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与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学生认识民族乐器,了解民族乐器的分类、性能、演奏形式等,并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欣赏。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河南舞阳贾湖村考古发现的骨笛算起,有乐器的音乐历史就有八千多年。优秀的民族器乐曲题材广泛,内容形式丰富,乐曲中各种独特技法的运用,显示出我国音乐文化的发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华夏的高度文明。在教学中,教师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向广大的学生介绍我国的民族器乐作品。通过欣赏,可以挖掘民族音乐思想教育因素,有机地渗透着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以听觉感受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使情感得到升华,以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作用。
2、加强教师的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首先要加强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由于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工作中接触的西方音乐要远远多于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文化中所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陈述方式、审美意识等慢慢积淀在我们的头脑中,以这种西方化了的音乐理解方式去理解中国民族性较浓的作品,势必会导入误区,产生音乐的表现与理解之间的矛盾,从而不能领略我们民族所特有的音乐风格所具有的魅力。传统民族音乐追求“清、高、淡、远”的意境,讲究“气脉、神韵”等非客观的心理感觉。“气”是音乐风格的外部表现,即通过音乐诸要素( 乐音、时值、节奏、力度等)的组合,进行艺术处理,以体现作品的内涵。“韵”是音乐风格内涵的外化,是确定音乐特征(风貌、气质、品格、民族性)的决定性因素。“气韵”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本,是挖掘民族音乐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中国音乐,尤其是传统的音乐,就仿如中国的茶,它的味道、意境是那样的幽玄,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前者平淡中而具有真挚,后者则充满感情的澎湃流露。它们是感性和理性不同的空间。”
由此可见,中国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仅提高自己的专业,也需要加强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民族音乐感,提高把握民族风格作品内涵的能力,把握音乐情感变化的细微之处,把蕴含在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民族韵味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还可以采用各种乐器或歌声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体验民族音乐的美,从而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继而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完成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3、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欣赏民族音乐的新途径。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他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主动地探索。长期以来,许多音乐欣赏教学形成一套标准的教学程序: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主题――作品结构――完整欣赏全曲。欣赏时采用的手段单调,枯燥乏味。于是,在教师的讲解之中,学生重复体验别人的体验, 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创造,音乐欣赏成了导听文本的复读机,学生的欣赏、理解过程成了被教师操纵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对音乐产生了与教师的不相同的理解,教师则往往要求“统一”认识,使学生“发散”的个体感知被“收敛”在群体的感知中。这种做法,往往容易使学生欣赏乐曲时,情感受到束缚,精神负担加重,影响了对作品的直接感受,也剥夺了学生进行思维锻炼的机会,甚至导致学生因被动的接受音乐而远离了音乐。
在认识与了解民族音乐上: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工艺、民族传统等,以帮助学生了解异俗风情,积累相应的认知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感经验,为欣赏活动做好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欣赏民乐的过程中,应还注意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彼此渗透,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情感去想象、理解,把欣赏的内容与具体的认知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通过生活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情境,促使学生由“感受美而入境”, 由“ 热爱美而动情”, 进而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活动创设情知开端和背景。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能帮助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与性质,强化民乐的审美感受,提高音乐的记忆效果。
4、加大宣传力度与推广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还要加强课后的引导,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多听一些民族音乐的曲子,交流自己的欣赏体会;组织民族乐器兴趣小组;组织民族音乐欣赏专题讲座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热爱我们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三、结语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它是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开阔幼儿音乐眼界,接触更多音乐作品,愉悦感官,丰富音乐经验,发展想象、记忆、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这种音乐欣赏活动中,由于幼儿不能像成人那样抽象地理解音乐作品,因此,如何让幼儿能够主动积极地感知、欣赏音乐,并且乐于参与,是我们一线教师所探讨和深思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我们在正确把握目标的基础上,以目标为指导,在设计和指导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时,注意以幼儿为活动主体,采用幼儿喜欢的活动方式,帮助幼儿打开多种感知渠道,在不知不觉的快乐活动交往中进行欣赏和获得美的感受,从而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绪,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在给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前,我们教师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一、合适教材的准备,为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民族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
1.民族音乐欣赏作品要富有情趣和形象性
在选择幼儿音乐欣赏作品时,教师要注意作品要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无论是欣赏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教师应选择能为幼儿所接受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来欣赏,这样能够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学习需要,并使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感受作品。
例如,音乐欣赏作品《狮王进行曲》中变化的旋律、乐音构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快速活跃的声音表现了小动物们活泼伶俐的音乐形象,缓慢、沉重的旋律使幼儿联想到狮王威风、豪迈的音乐形象……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少,所以,针对以幼儿为欣赏者的音乐作品更应体现出形象性这一特点,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接受水平出发,以生动、具体、直观的音乐形象展现给幼儿,调动幼儿的兴趣
2.民族音乐欣赏作品要有可欣赏性和欣赏价值
对于民族音乐作品在形式上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方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等都显得至关重要。许多音乐作品很优美,但却因为过长而很难进入幼儿音乐欣赏作品的行列。这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节选,选择作品中比较长见的乐段或节奏变化明显的乐段进行提炼,并与幼儿实际情况相结合。
例如,民族音乐欣赏《梁祝》,它的几个乐段分别讲述了不同的故事情节,我们将“化蝶”一段提出来,便可以让幼儿通过观摩教具“蝴蝶”的翩翩起舞结合乐曲优美、舒缓的旋律展开想象和模仿,既满足了幼儿欣赏的需求,又符合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从动静交替中达到教学目标。另外,也有一些音乐被幼儿所感知,但他们却只能够感受音乐的表层,无法触及音乐的深处,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地抓住幼儿兴趣,进行良好的引导,把复杂的、不利于幼儿的因素进行过滤,通过一定的方式发现作品中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进行引导。
3.民族音乐欣赏作品要有趣味性和创造性
幼儿时代是游戏的时代,幼儿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生活愉快、有趣味、有意义,是他们最喜欢的,幼儿音乐欣赏作品只有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才能吸引幼儿,让他们愿意参加欣赏活动。
例如,在民族欣赏音乐作品《东郭先生和狼》时,教师配上有趣的情节、丰富的材料,把东郭先生和狼生动地描绘出来,十分有趣、可爱,幼儿的兴趣非常足,感知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加强了。同时,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需要幼儿进行一定的想象、联想、创造,才能产生共鸣,教师选择的给幼儿欣赏的音乐作品,应能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二、生活经验的准备,为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添砖加瓦
作品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幼儿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幼儿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使幼儿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1.预知幼儿的知识经验
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之前,必须充分地分析、了解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预知幼儿的知识水平,并要求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解决问题,获取经验,发展能力。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水族馆》时,就充分预知了幼儿在这几方面已有的知识经验:(1)幼儿能区分欢快的音乐是小鱼在水中游,轻柔、宁静的音乐是水草在摇来摇去。(2)幼儿已经可以跟着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了。(3)幼儿已有一定的创编舞蹈的能力。教学时,我用自制的课件――海洋里的小鱼和水草的真实画面来导入课题,然后播放音乐让幼儿欣赏,当音乐进行到欢快的节奏时,孩子们模仿着小鱼各种各样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样子;当音乐进行到舒缓的节奏时,孩子们模仿着水草,有的是一根水草,有的是围在一起的许多水草,造型不同、表演动作形象、逼真,各有千秋,由于教师充分预知到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中无须教师过多讲解,幼儿能很快进入情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活动气氛积极活跃。
2.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有的音乐欣赏活动所触及的生活内容,有可能幼儿没有接触过,因此,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力和联想的基础。教师在准备给幼儿欣赏某首歌曲或乐曲前,应了解幼儿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是否欠缺,如有不足要设法组织一些活动,如,让他们观看图片、给他们介绍有关知识、讲讲故事甚至外出参观等,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例如,在欣赏歌曲《造房子》前,我们课前让幼儿观看了建筑工地的场景,了解吊车是怎样工作、建筑工人是怎样运材料、怎样砌砖等有关知识,然后进行欣赏教学,幼儿的内心情感得到了升华,想象力也充分发挥,生活经验的准备为欣赏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三、环境氛围的准备,为民族音乐欣赏活动增添情趣
民族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平等、愉快的情境与氛围,才有可能激发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音乐,充分感受民族音乐。因此,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培养幼儿的听觉能力。在幼儿欣赏的作品中,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幼儿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具体的感性事物,把音乐欣赏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给孩子,他们才会愿意倾听音乐、喜欢音乐,提高音乐的欣赏质量。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创设轻松的欣赏环境,让幼儿围成圆圈坐下来,甚至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席地而坐不能不说是一种最让幼儿感到最亲近与最放松的活动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结合活动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例如,民族音乐欣赏《摇篮曲》,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音乐氛围:一座房子外月亮高高挂,星星闪烁,柳枝轻摆,教师扮妈妈,在活动室中间放上摇篮和娃娃,边哼曲子边哄娃娃睡觉,幼儿围坐在旁边,感受着浓浓的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被这优美、温存、安宁的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音乐欣赏的质量。
四、游戏情节的准备,为民族音乐欣赏活动锦上添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学所遵循的是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原则,民族音乐欣赏也可以大量地应用游戏形式进行。在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为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与活动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把布置游戏场地与制作道具的机会提供给幼儿,让幼儿参与到设计者的行列中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例如,在欣赏乐曲《大森林的故事》时,可以创设包括土堆、猎人的房子、草地等在内的游戏情境。幼儿在边听音乐边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音乐。由于游戏情节的准备,幼儿不但使用起来较为熟练,而且十分感兴趣。又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以让幼儿戴着帽子、手枪、红旗等道具进行游戏。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他们的想法被同伴采纳,将有助于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总之,任何一部民族音乐作品都要经过听众的欣赏才能真正成为一部现实的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音乐欣赏是整个审美实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只要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前准确、把握音乐作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的音乐欣赏活动就一定能牢牢抓住幼儿的心,让他们快乐地走进民族音乐欣赏活动,在民族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徜徉!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01-01.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民族音乐来源于各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大量的民族音乐是一种爱国情感的流露。通过欣赏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大学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历史、文学、民俗等等知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素养。音乐欣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精神品位和艺术鉴赏能力。与流行音乐大多描写爱情不同,民族音乐的内涵更丰为富,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例如,中国十大古曲中有是抒写友情的《高山流水》,有借物咏怀《梅花三弄》,有表现历史的《十面埋伏》,有写景的《春江花月夜》。大部分民族音乐都富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俗性,在风格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性。例如,江南的音乐温婉含蓄,极富有人情味,而北方音乐则粗放奔腾豪迈,富有气势雄浑之感。第三,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民族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给人们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主动探索音乐,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培养总体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力。同时,欣赏音乐时,大学生理解歌词的语音、语调、节奏等,可提高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牛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人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二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三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四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但是,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戏曲与乐器的介绍、赏析和传播时,应当更加注重音乐教学教材的时代性,注重融人当代的流行和时尚,更加密切结合现实的生活经历。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教材编写的时间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它只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加以延伸的课程资源,不应按部就班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超越教材,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改、添加,才能够收到卓越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