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师师德范文

时间:2022-09-30 06:00: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音乐教师师德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音乐教师师德

篇1

二、音乐教学的着力点——教师的自尊心

教师的尊严就是要求教师要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要为人师表,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以此去影响学生,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自尊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实力和人格魅力来支撑,为人师表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师是阳光下最美的职业,音乐教师又是美的使者,因此音乐教师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教书的同时还要教学生怎样做人。“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位优秀教师,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他(她)的学生也一定不会差。教师的身教更为重要,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教师维护自己的尊严,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处处礼貌待人,自尊自信。因此,我平时一直坚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完善个人魅力。我认为个人魅力的提高首先需要渊博的知识作为其承载者,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其次,教师需要“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师,不仅需要守得住自己一个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情怀;还应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给学生传授优秀的音乐,促使学生在音乐的天地中培养优秀的品德。

三、音乐教学的契合点——教师的爱心

篇2

在最近几年的初等教育中,瑞士教育部长理事会至少已经基本统一了教育体系。小学阶段主要是6年(少部分州是4年或5年)。中学阶段通常分为普通中学和综合学校两条线。高中通常从第9学年开始。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瑞士的第1至第9学年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音乐在瑞士学校中仍处于附属科目的地位。但在初等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欣喜的现象(即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其教学的整体性得到了强调,而且逻辑分析、情感和艺术能力方面的发展也同样受到关注。但实际上,传统的主科――数学、语文和自然学科仍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因为在考试、选拔中,只看这些科目的成绩。

我们可以把音乐课的教学时间作为衡量该学科重要性的指标。在许多州,全学年仍是1周两节音乐课,而少数州某些学年,甚至整个学年中音乐课的数量被减为1周1节,还有在高年级完全取消音乐课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对各州音乐课的设置这样分类:有进步的和发展不足的。

然而,最重要的却是教师的资质。在此,我们必须区分幼儿园教师和初中教师:前者教授所有的课程,而后者是某一科目的专业教师。前者通常持有综合教学证书,而各州和教育中心所颁发的这类证书对音乐课教学的要求则大为不同。因此,相比较而言,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能完全胜任音乐学科的教学,也不能真正上好音乐课。而另一些则资质很高,工作富有热情。

瑞士的教师培训现在已经标准化,有几个州在义务教育阶段后(即在第10年时)仍设有师范学院。在师范学院的5年中,这些学院开设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普通课程和培养小学教师所需要的专业课程。这些学院总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并对音乐特别关注,所以其培养的年轻教师中很多人都能够教授音乐课。

但教育部长理事会现在已经要求各州在今后的9年中要取消这类师范学院,而代之以教育学院(Padagogische Hochschule)。要成为被认可的教育学院,学校需要具备授予毕业证书的资格。学前和小学水平(从幼儿园到6年级)的教师应被培养为全能教师,因为毕业后他们将成为主科教师并能够教授所有课程。他们不仅要能够轻松地讲授如数学和语文等主要科目,还要胜任如绘画、手工和音乐这样的艺术课程。而音乐课不仅意味着要有一双好耳朵、一副好嗓音,还要精通基本乐理,知道许多歌曲、音乐片段和舞蹈,并能较高水平地演奏一种乐器。无论如何,在早期和初中阶段必须为学生打好艺术基础。因为在以后的专业培训期间是不可能建立这样的基础的――教育学院的经验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前面所述,做好准备――也就是在师范学院的学习将是至关重要的。师范学院应承担起目前还由教师培训学院承担的培训教师的责任,即从艺术角度为专业教师做好准备,并随时提醒他们所肩负的职责。任何教师认证课程都不应把音乐排除在艺术创作之外,反过来也是一样。对于那些喜爱教师职业并了解教育学院的入学标准或中级考试的高中学生,应积极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学院或各类音乐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瑞士音乐教育协调委员会也把这些意见转达给教育部长们。

除一些特例外,在瑞士的公立学校中教授器乐还做不到,但是有一批成熟的、具有器乐培训资格的音乐学校。遗憾的是,政府的津贴在一些地区被削减了,因此只有极少的家长能够支付起他们孩子学习器乐的费用。

音乐教育的实验

瑞士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趋势源于学校深化音乐教育的实验。1988至1991年,在50所学校的1―9年级中,都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同时,还有相同数目的参照班参加了研究。实验组每周上5次音乐课代替现有的1周2课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给那些班级的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增加的课时是通过减少数学、语文和另外一门主科的课时来得到的。

该实验的结论总结如下:

尽管减少了20%―25%的主科课时,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下降。与参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在一些方面的表达能力还有所进步:在语言方面取得了积极的发展;在社交方面的成果非常明显,虽然社交氛围在各个班级都有所提高,但实验班比参照班的进步更明显,实验班的学生更加团结;在学习动机方面,实验班比参照班也有明显的收获。这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学校体现得更加积极,尤其是在音乐教育上;第二,普遍来讲,学校对于音乐课的态度更加积极。

学校实验的结果表明:学习音乐(通过唱歌、演奏音乐、跳舞以及读乐谱和倾听音乐的教育)将会有助于发展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和整体表达能力,并给生命注入活力。所有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都会有一个正常甚至更好的表现。

扩展音乐教育的实验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和讨论。但是,已经被验证了的音乐教育在音乐课之外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加强公立学校音乐教育的惟一根据,而是音乐本身,以及音乐对人类和文明价值的重要性。1994年以来,在“瑞士教师培训课程”的大纲中增加了每学期1周的深化音乐教育课程。在标题为“音乐作为一种教学原理”的思想指导下,教学效果已充分地显示:和普通课程相比,音乐课的局限性越来越小。音乐在学校里已转化为一种教学语言,成为许多不同特色的工具中的一种。

1997年1月,音乐教学法研讨会在卢塞恩召开,主题为“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个性”。人们从瑞士学校的实验中受到鼓舞,很多国家的代表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在这次大会上,上面提到过的在瑞士发展起来的思想、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高中附属于各州教育部,因此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结构。为了使瑞士的综合大学承认各州自己的毕业证书,一些必要的条件需要得到统一。1995年,有关毕业证书的新认证法开始实施,各州有10年的时间来调整各自的规定。经过这些变化后,高中持续4年,提供7个基本科目,其中一门必须为音乐或艺术,占到了课程总数的5%―10%。

一个州的课程设置

以瑞士中心州在1993年1―9学年的音乐课程为例。它的组成框架是:指导思想、一系列总体目标和教学法。

A部分:指导思想

一、 课程的意义

音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它具有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价值。

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是在一个几乎连续的听觉环境的影响下认识自己的。他们感受音乐的社会化力量,这种力量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操纵性或破坏性的影响。

音乐作为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一致的。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在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唤醒、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天赋、能力和技巧。

音乐教育已经扩大了其领域,从歌唱到其他活动。所有的音乐活动皆可帮助培养人的整体发展,它提供了把通常是分开的智力、心灵和身体等不同领域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在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气质、获得的经验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共同演奏音乐培养了孩子们和年轻人的社会化发展和人格发展。

音乐教学训练了听觉的感官能力和智力方面的创造力,培养了想像力、记忆力、学习注意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二、 目标

1. 感受音乐感知觉存在于人的态度和思维状态的综合体中,它是外部对主观感受造成的印象。内心的开放、思想的宽容和所有感受的整合是形成不同感知觉的条件。

2. 了解音乐的世界虽然音乐的形象是不断改变的,但其基本结构几乎保持不变。为了了解这些基本结构,音乐经验要通过审视、对比、命名、分析、分类、合并和评估来获得。

3. 表达音乐音乐的经验和观点需要相应形式的表达,如唱歌、说话、运动、舞蹈、演奏音乐。

三、 教学实践

1. 总体教学音乐课应考虑到孩子的总体个性(思想状态、身体状态、感受状态和理解状态)。因此,在教学中各个方面都要得到不断的、均衡的培养。

2. 从经验和操作中学习音乐教育必须要以操作和体验为方向。实践活动应排在第一位。文字和书面是链条的最后一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但操作和经验必须在第一位。

3. 让学生自己变得积极学生应该(自己或在小组中)独立地唱歌、演奏、试听、用乐器伴奏、演奏简单的片段、再现或找到节奏和动作形式。

4. 从听力开始有意识地听是理解的基础,也是进行任何音乐教育活动的基础。它通过感知、体验、认知和语言,形成对音乐经验更深刻的理解。

5. 思考音乐音乐在社会环境中影响个人,应反映出各种不同的交流形式。

6. 把音乐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原则音乐不仅仅被视为独立的科目,而且还可作用于其他各个科目。它的社会化作用、培养注意力以及发展德智体的力量尤其使它能够影响人的性格。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

B部分总目标

训练内容

对音乐教育而言,5个训练内容是重要的:歌唱、听力、音乐演奏、动作和音乐基础。

歌唱:歌唱包括各种声音的训练,如唱歌、模仿、发音。虽然歌唱只代表了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但它可能还是处于中心地位。歌唱是一个完整、全面的过程。因此,歌唱就要包括一些其他的方面:

听呼吸语言注意力

旋律姿态节奏精神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对耳朵和嗓音的训练是最重要的。正确运用声音是有意识地听的能力和对声音清晰认识的能力,对嗓音的特别训练可以培养一个人在歌唱和表演时的自信。班级群体的歌唱能力应该通过独唱或在小群体里演唱得到提高。歌曲选择的标准要遵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音乐风格、形式的多样性。

训练内容――听:

在我们的5个感官中,听觉是首先发展的,也是最重要、最准确的。由于听觉的多样化,学生可以发展其基本功能,如对空间和时间的感觉。有意识的听觉教育和发展,是各种音乐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通过对环境的有意识的感知,孩子们和青年人通过积极地分析他们听到的东西去体验音乐的多种作用。

有意识地体验沉默和安静的能力对聆听音乐来说是很重要的先决条件。听是指吸纳(积极的)和被吸纳(被动的);听应包括思想状态、理解和行动。理解之前先有积极体验。对耳朵的持续训练可通过定期的音乐实践而达到。在这里,音乐形式的选择起着次要作用,但是对于唤醒和保留孩子们的好奇心则非常重要。

引导学生在他们的内心思想中想像音乐是很重要的。在听到声音之前呈现的图像、文字、音乐效果促使对声音的判断越来越准确,这是通过多次试听达到的。在音乐学校,只要孩子决定学习乐器演奏,那么在各个年级都应该提供乐器学习的机会。

训练内容――音乐演奏:

积极的音乐教育一方面需要自发的和即兴的创作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演奏已有的音乐(为歌曲伴唱、合奏)。为了满足这些活动和创造力的条件,有可能要利用旋律、和声和节奏乐器(身体乐器和自制的乐器等)。

乐器合奏表演也为听觉能力、社会行为、良好动机和加深音乐基础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训练内容――动作:

每一种文化的起源都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音乐和动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动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作为一种基本体验,对动作的体验先于耳和眼的体验。

在音乐教育中,动作总是与唱歌、音乐演奏、音乐听力或音乐基础相联系。它不仅仅有利于儿童和年轻人动作的协调并刺激其动机,而且还与其他学科建立了必要的平衡和联系。

在我们所说的动作中,不同时期、形式的游戏和舞蹈,即兴动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体是个人表达音乐的载体。

训练内容――音乐基础:

音乐基础的训练包括学习音乐,了解音乐世界的所有活动。这种基础将帮助学生在接触音乐时建立一定的独立性。学生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来开始训练。

篇3

一、音乐游戏的作用

1.音乐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从实践来看,无论是曼妙的音乐还是一首歌曲,都是对情景和情愫的描绘。当学生真正地进入到游戏情境之中,实际上就与音乐融为一体了。为此,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材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并且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适当应用音乐游戏,使他们能养成在音乐伴奏下做游戏的习惯,并在此过程中能够表达个人的体验和情感。比如,《龟兔赛跑》曲子聆听过程中,我们可以设定某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比如在该音乐情境下进行角色扮演,如何扮演乌龟、怎样扮演兔子等。聆听音乐过程中,可在游戏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展开情节,并且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和感受音乐乐段、情绪等层面的差异,同时了解和感受乐曲结构及其在速度、力度以及音程和节奏变化上的表情作用等。这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了解乐曲,而且对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很好的作用。

2.音乐游戏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挖掘其音乐潜能

小学生们在游戏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个人的探究来独立解决问题,有利于孩子们在自发状态下进一步挖掘个人的潜能;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个人的音乐编创意识和能力。比如,《牧童》一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且提出一些质疑。“牧童为什么在放羊时,哼起歌来,小羊就安静了呢?”当提到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沉默了,其中很多学生产生了疑问,此时引导学生想一下刚才所表演的角色与情境。基于此,学生能够或多或少地编创一些新歌词,然后进行分组歌唱,其中有学小羊叫声,有的则是牧童的吆喝声。事实上,音乐游戏仅为音乐教育教学的环节和手段,实践中应当注意:对于音乐游戏而言,其灵魂在于音乐,由于音乐游戏仅仅是音乐教与学的途径和方法,因此在音乐游戏过程中一定要伴随着音乐。

二、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游戏应用实践

1.音乐游戏的律动性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这里所说的律动,实际上就是音乐旋律节拍,根据规律展示其优美动作。其中,律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以及音乐美感。在课前,小学生们感受着轻快的节奏以及优美的律动走向教室,有利于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小学生对音乐律动并不会感到陌生,比如日常活动中的拍手、跑跳步以及踏步和点步等,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律动。小学生会随着老师一起做一些动作,也可以自编动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采用音乐问答的模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在选择发声练习曲时,可让学生模仿常见的动物叫声,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配合对应的律动。比如,公鸡打鸣、鸵鸟走路以及青蛙跳跃等,这些均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听讲。采用该种律动模式,小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和理解发声气息以及游戏运用呼吸,这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2.基于音乐游戏应用的音乐知识教学

一般而言,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游戏,音乐游戏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天性,而且音乐游戏可以规范游戏者的行为,这样可以在游戏中实现美的享受。以音乐游戏来娱乐学生,可使其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展示音乐课件。比如,“小动物们在开会,天空突然下雨了,雨水滴在小草、小花上……”;此时,我们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大家从多媒体上能看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将幻灯片上所看到的画面给大家讲述一下。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举手或者表现积极的学生做模范,让他们到讲台上来做一个“演讲者”。同时,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讲述的情况归纳总结,并且以歌词的形式,配上节奏朗诵。值得一提的是,须注意进行反复的朗读,让小学生能够理解生字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复杂词语。领读后,让小学生自由朗读;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序走动,去读给朋友听。第二,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比如《小雨沙沙》等,让学生在听歌时,思考春天的景象。同时,我们可将小学生们共同创作的“春雨图”编号,引导他们将画中的内容用歌词来表达;然后,老师按编号让学生按照歌词学习《小雨沙沙》,并注意控制好他们的声音。总之,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将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可在一种愉快的游戏中,快速记忆歌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歌词的认知程度。

3.创新教学方式,强化道德教育

在音乐游戏应用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比如,在《国旗国旗真美丽》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程。“同学们,每周一早晨咱们学校都会举行什么活动?什么仪式?”学生的回答几乎异口同声;此时,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升旗仪式上大家必须保持什么样的姿态,谁能给大家说一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国旗相关资料,并以此来让学生领会国旗的意义。在教会学生《国旗国旗真美丽》一首歌以后,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多种形式表达歌曲中的内涵与感情。结语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应当尽可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体验,创造出适合学生特征的音乐游戏,以此来促进教学。音乐游戏在当前小学阶段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效率。

作者:唐玲颖 单位:杭州市留下小学

篇4

    思想是行动的引领,思想的进步是带动行为进步的核心。音乐教师只有适应时展形势,顺应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用现代音乐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音乐,将自己的身心与音乐融为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悟与深刻理解。音乐教师有了先进的音乐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音乐教学技能,将音乐的激情、动人、鲜活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二、切实加强音乐教学语言的人文艺术提升

    课堂教学语言是传达教学内容的有声媒介,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对学生学习感受、感觉与感悟作用效果关系紧密。而音乐课堂教学的语言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具有显着不同的作用,因为其表达形式不只是普通的语言,还包括音乐本身。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更加准确、标准、生动、感人、动情且有韵味的音乐语言,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更多积极元素。例如,标准语音的发音、字正腔圆的咬字、行云流水般生动流利的讲解与示范演唱,可以更好地增添音乐的美育效果。

    三、切实均衡发展好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篇5

一、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教育,主要注重的是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度依赖于练习发声、歌谱以及节奏训练等。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逐渐失去了自行发展的空间,长此以往就使得教学过程缺乏自主性。因此现在的音乐教育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设计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新型的音乐教育中要多次聆听,让学生根据歌曲的音调和旋律来掌握乐曲的特点。

二、合理使用音乐范唱

发声教育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范唱这一教学手段,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传统的范唱形式主要包括:录音范唱与教师范唱。教师范唱是指在唱歌时,教师将乐曲的风格、音准、节奏进行全面展现,在表演时,学生对老师表演的方式、风格进行观察,在学习范唱中产生共鸣。通过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识形态进行新歌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有一个较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学生在正式学习歌曲之前就能够体验音乐的风格,这就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了解听觉艺术的过程,学生在通过录音范唱学习音乐时,在范唱中体会歌曲的各方面特点,从而对歌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

在进行音乐课堂的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受到表扬后会对学习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加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内容,善于发现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同时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要在音乐的集体教育方式上加强对这种学生的锻炼,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自信心。

在新课程教育中,学生逐渐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关注学生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本文以学生为基本出发点,探讨了小学音乐的有效教学方式,相信会对未来的音乐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启示。

篇6

【关键词】音乐游戏音乐教学设计

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体验音乐艺术的内涵。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能力,游戏是缓解心理紧张和使儿童掌握大量经验的反映。”游戏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能满足其需要。他们在游戏中能身心放松,能充分表现自己,实现个人的愿望。通过操纵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信心,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游戏不是在外在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活动。当我们把音乐融入到游戏中,发展适宜的、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游戏,把音乐和游戏整合,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教师提供音乐让学生游戏,用语言随时提示,这样学生就把教学的任务当作“玩”一样,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感受音乐、体会音乐。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寓音乐与游戏,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呢?

1.音乐游戏的设计

1.1角色游戏

在小学音乐教材之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角色的音乐游戏。如在学习《下蛋》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母鸡下蛋时高兴的情绪,进一步感受音乐,使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了角色,就设计了《母鸡占窝》的“舞蹈”游戏。在玩这个游戏时,提醒学生倾听音乐,并注意遵守游戏规则:在前奏部分学生两两结伴围着“窝”边走边拍手打节奏,头有节奏地摆动,开始唱歌曲的第一个字时,一个学生做立、跳的舞蹈动作,迅速跳进圈里蹲下占窝扮演母鸡,另一幼儿扮演公鸡,合作表演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对这首歌曲产生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唱这首歌曲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很快就掌握了这首歌曲。

1.2竞赛游戏

设立竞赛游戏,通过学生的竞争意思,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大家来劳动》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玩了一个游戏――“劳动接龙”。让学生比赛,做劳动动作,把这个劳动表现完整,做完之后回头看下个同学,接下来的同学做其它的劳动动作,动作不能重复,看看最后停在谁那里,谁就输了。在玩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大家来劳动》。在游戏结束时,学生都已经会唱这首歌曲,而且还能自己编出新的歌词了。

1.3听觉游戏

康拉德・朗格是德国艺术理论家,他认为“从个体发生德角度看,听觉游戏是音乐的先导。”我们在解释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一些知识时,单纯的理论解释,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如果我们通过听觉游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去感受、理解,就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声音的强弱》一课,让学生接触、感受自然界、生活中的声音的强弱,搜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各种材料所发出的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设计音乐游戏《一个雨天》,让学生去表现。通过不同音响引发学生不同版本的“雨天”,让学生在静中有动,动中有乐的听听、想想、打打、敲敲、玩玩、创创中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趣浓厚,在他们玩的过程中知道了音的强弱。

2.音乐游戏的实践作用

创设音乐游戏情景,让学生感受音乐。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景。当学生进入游戏,进入游戏中的情节时,他们也就进入了音乐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设置不同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绪及情景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做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聆听《龟兔赛跑》这首曲子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定情节活动的内容,给学生营造某种环境,并用语言说明需表达的内容情节。让学生想象如何在乌龟音乐的情境下扮演乌龟,如何在兔子音乐的情境下扮演兔子,怎样才能体现出音乐中描绘的乌龟和兔子。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不同乐段、不同情绪,了解并感受乐曲的结构以及在力度、速度、节奏及音程变化上所表现的表情作用。让学生在音乐变化与情节变化的过程中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动作和表情,愉快而有趣地聆听了这首曲子,理解了这首曲子。

篇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22-01

我们在人类长期的活动之中,可以观察到:音乐往往是人类最喜欢而爱好的。就连大自然中的动物至小精灵也是非常喜欢音乐的。鸟儿音歌燕舞,小溪流水潺潺,森林在巨风中吼叫,大海在狂荡中呼啸,这一切简直构成了大自然一曲又一曲美妙动听之交响乐。可以这样说,音乐正是通过人的听、视,一种高超、美妙、自我陶醉的艺术活动。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教授这样说过:“音乐与舞蹈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中有舞蹈,舞蹈中有音乐。正是音乐具有一种吸引人,让人快乐的价值才能久久衰。”今天我们在小学教育中开设音乐课,正是通过音乐的快乐性、审美性、舞蹈性来陶冶学生,培养当代小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操,培养当代小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情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美好生活的崇高情感。

一、小学阶段,素质教育形势下,音乐教育第一个重要教育任务就是陶冶当代小学生的思想情感

音乐教育之中,主要是通过一首又一首的美妙无比的音乐之声,陶冶学生,感染学生,激发起小学生心灵之情感,让音乐融入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广阔的大自然,热爱自己可爱的家乡的情感。大哲学家,培根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可以这样说,离开了美妙的音乐,那就不是完整的教育了。”在小学阶段,我们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教育,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形,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审美品质,审美意思,审美情趣。

二、小学阶段,素质教育形势下的小学音乐教育要为小学生学习音乐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就好像洋溢着芳香的肥沃土地那样,在暖和阳光的倾洒之下,才能生长出茁壮的禾苗来。良好的氛围与环境,有益于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欣赏。感动小学生的音乐作品,学生往往久久不忘,牢牢记忆,甚至伴陪自己终生。在小学音乐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录音、录像,挂出一些动人的挂图,为小学音乐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把小学生带入身临其情中去感受并体验。在音乐教育之中,让那些形象而生动的语言,那些动听而优美的歌声,那些婉转悠扬的伴奏去打动学生的心扉,让音乐成为新时期小学生的一种美的享受,善良高尚的陶冶,让小学生在音乐教育之中,提高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美的鉴赏,美的理解。学生以美的感受与理解是培养学生审美意思的核心,而音乐教育因其特殊艺术功能是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之中,不仅仅是唱几首歌,跳几只舞的问题,而应当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篇8

一、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充分地感受音乐之美

教师可以把音乐教室美化一下,让音乐教室有一种音乐气息。如张贴音乐家头像、生平介绍,挂一些音乐挂图在墙上,让学生感觉来音乐教室上课真的是走入了音乐的殿堂,和普通教室明显不一样;座位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在教学中可常用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学习音乐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之美。

二、让学生通过视唱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在音乐课中,不管是演唱歌曲,还是聆听歌曲或乐曲,学生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视唱基础,否则就不能深入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所以,视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所谓的视唱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地把乐谱转化成有声的歌唱的能力,让那些空洞平凡的音符变成一曲美丽的旋律。视唱教学一定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节奏、节拍、音准、识谱四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一)要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所有的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节奏或节奏混乱,只能是噪音,而不是音乐。要让学生有节奏感,首先得激发他们感知节奏的兴趣,从简单的游戏开始。

记得教一年级音乐时,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慢,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听两段音乐,来分辨他们的快慢、时值的长短,而是在课件上做成了游戏,哪个同学答对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笑起来,如果答错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还有在教学一年级第一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单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有些学生兴趣就不浓厚了,但是让他们拍着手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跟前唱时,他们唱得就特别起劲。

所以说,把感知节奏融入到游戏当中,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地感知节奏、掌握节奏。

(二)音准训练是提高音乐视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没有音高概念的学生来说,音乐再美,也是对牛弹琴,因为他感知不到,体会不到,更创造不出音乐的美。所以,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加强音准训练。

1.首先要进行音阶练习,把握音准。在课堂上,每次唱歌前要稍微练一练声,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型、换气方法来唱上行的音阶r、m、f、s、l、t、d′,唱完再反过来唱下行的音阶,让学生学会用科尔文手势来找音高。

2.其次对学生要进行识谱训练。只有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所以,让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意义,准确辨认出乐谱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音的强弱等,就很重要了。

例如,教唱《两只老虎》这首歌,在反复聆听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音高感,教师再让他们看歌谱,说说歌谱中的数字要唱成哪些音名,学生再把记住的这些音名随着伴奏套到歌曲里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自己视唱歌谱了。识谱训练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多听多练,熟能生巧。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自我示范,榜样的作用最大,学生模仿力来源于教师,教师足够优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示范要贯穿整个音乐课堂。课堂导入后,教师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和指导;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总结。

四、让学生通过朗读歌词来感受音乐中渗透的文学之美

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讲求声律和格律,富有深远的意境、诗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达到了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吟诵,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

例如,教学一年级歌曲《跳绳》时,我发现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读起来很带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拍着手,按照节奏来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场朗读比赛,结果,学生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的,两段那么长的歌词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再反复听几遍歌曲伴奏,学生就能轻松地唱出此歌。我曾在同年级的一个班试了试不读歌词直接用听唱法让学生学唱歌会怎样,结果效果不好,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唱,歌词总也记不住。这就说明学生只有体会到了音乐的文学之美,学习音乐才能变得容易。

五、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肢体语言演唱,抒发音乐美

教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尽情抒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熏陶下,不断深入。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尽量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是小组、个人、男女生演唱或加入伴舞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体会音乐的创造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

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编歌曲或乐曲(主要是打击乐),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三度创作的尝试,或尝试利用电脑等设备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提高创编能力,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

篇9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7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拥有一个相对属于自己又能自由健康发展的平台,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低年级音乐教学的几点粗浅看法。

1 创置形象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知识和听辩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注意力较易转移,但他们特别爱跳、爱说、好动、模仿力强,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要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先给孩子们创置一种便于记忆的直观形象,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将形象化教学寓于音乐教学之中。

首先我根据学生模仿力强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现象的教学活动,使他们对各种声音能够回想起来。利用打击乐器、电子琴、非常规音源等来模仿鸟鸣声、风声、雨声、马的奔跑声、汽车喇叭声、敲门声等各种声音来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联想,并引导学生用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形象化的直观教学。在教学法中,我做了各种各样的头饰,小鸟、小猫、小狗、汽车、飞机、火车、军号等,在教学中按照不同的练习,创设不同的场景,选择有针对性的头饰,让学生分别戴上。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幻灯片设置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其次,音乐教育内容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音乐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教师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敢于突破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儿童音乐活动的形象化教学内容,以自身的创造精神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如:在教节奏“××.|××.我就用汽车的喇叭声音“笛笛.|笛笛.等来教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形象化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又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从而体会到了各种节奏的长短。

2 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想象空间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现代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方法,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应该是引导的教,学生的学应该是发现的学。为此,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置于一种崭新的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把学生置于主人翁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不断培养。例如:在学习《共产儿童团》时,这首歌的主要节奏型是:“××.×××|×.××××-”。在做练习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办法,说:“老师我想在鼓掌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节奏型”。又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趣的问题:“老师,可不可以用舌头打节奏”。当采用这两种办法的时候,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种节奏型,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大胆创新的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还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要相信学生的表演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探索新知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童心是小鸟》这一课时,学会这首歌后,学生根本不满足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创编歌曲的肢体动作,让学生来表演。在活动中,教师注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教师以隐蔽性的间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表演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歌曲的意境和理解歌曲的内容,通过体验,学生都能勇敢地争着表演,而且创编出吻合意境的动作和一些小树、小鸟、小鸽子、小蜻蜓这些环境氛围,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共同交流,最后综合加工,选出一组代表表演,教给其他学生。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体验了创新实践的乐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以及动作表演的协调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我通过有趣的游戏对学生进行听辨音的高低、速度、力度、音色变化的训练。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给学生一个逗真、贴切、生动的音乐环境和直观音乐形象,让孩子们置身于所设置的音乐环境和形象之中,不仅耳听有声,而且眼看有形,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让学生以自身的动态形象配加音乐与歌曲所表现出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达到形声有机结合,来唤醒孩子们幼小心灵所蕴藏着的巨大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我利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如:学生在模仿布谷鸟的叫声时

5 3|1 3 | 5

师问:布谷鸟在叫?

5 3 0|5 3 0 |3 1 | 1

生答:布谷布谷布谷

在弹奏的时候教师必须把布谷鸟由近到远的力度变化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布谷鸟渐渐飞远了。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自身的感受,自身的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让孩子们先听后做,边听边做,以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去感知音乐的意境、速度、力度的变化。

篇10

新课改提倡“兴趣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引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以及学习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为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在该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进而最终实现掌握学科基本技能、发展学科综合素养的良好目的。那么,小学音乐教师如何才能将“兴趣教学法”更加恰当、灵活地运用在自身的音乐教学实践之中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引入舞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爱玩爱闹,不倾向、也不愿意始终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聆听教师教授所谓的音乐知识点。鉴于此,笔者在教学时,多会从小学生的上述性格特征出发,将伶俐、节奏性较强的舞蹈动作适时融入具体音乐曲目的教学之中。

例如,《动物说话》这一儿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青蛙唱歌咕呱呱。由于歌词中所涉及的小动物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动物,学生对其惯有的举止动作也较为熟悉。因此,在展开对这一儿歌的教学时,我特意为学生编制了如下的舞蹈动作:小鸡行走时头一伸一缩,双脚飞快前进;小鸭走路时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小青蛙则是一蹦一跳地向前行进。要求学生在歌唱时,还要对动物走路时的动作、形态进行模仿。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小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很好地解脱了出来,使得他们的音乐学习更增添了无数的趣味与娱乐性。如此,便极大地激发与调动了他们关于《动物说话》这一音乐曲目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引入游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游戏中他们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放松身心。考虑到这一点,笔者在小学音乐教学时会适当将特定的游戏形式融入具体音乐知识点的教学之中。这一做法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充分契合了小学生对游戏的心理主观需求,能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游戏背后所蕴含音乐知识点的浓厚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便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在教学“× × ×× ×”这一节奏时,我带领班上的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课堂游戏:首先,认真回忆自己学过的五言古诗,随后将该古诗代入到“× × ×× ×”这一节奏之中,并以该节奏为基础,对自己所熟悉的五言古诗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如,春眠 不觉 晓,处处 闻啼 鸟,夜来 风雨 声,花落 知多 少。这般一来,使得学生意识到原来音乐节奏还可以这样进行学习,如此便通过上述古诗代入的课堂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 × ×× ×”这一节奏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持续地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为学习效果的优化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引入流行音乐,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流行音乐,即指那些在特定时期内在社会上获得广泛关注,并得到大范围普及与推广的音乐曲目。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歌词简单、节奏性较强,便于各阶层各阶段人们的理解与记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逐渐具备得到社会大众广泛喜爱与传唱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已成为每个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鉴于此,笔者认为,既然将小学生单纯固定在音乐教材所提供的曲目学习之中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毕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其他的音乐。因此,适当将包含积极、正面影响的流行音乐引用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也不失为顺应小学生追求时尚潮流、调动其音乐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如,在学习《只要妈妈露笑脸》这一音乐曲目时,我就特意为学生选取了时下以“母爱”为话题的流行音乐曲目,像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并向其认真讲解了该音乐曲目所表达的感人内涵。在学生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巧妙点明:其实,我们教材上也有一首以“妈妈”为主要歌唱对象的歌曲,这就是《只要妈妈露笑脸》。如此一来,就将学生原本只针对于流行音乐《听妈妈的话》的学习兴趣引申、转移到《只要妈妈露笑脸》该音乐曲目的学习上来。极大地保证了接下来《只要妈妈露笑脸》这一歌曲的正常、有序教学。

篇11

新课改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小学音乐教育的理念、方式也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也应运而生,互动式教学法也是其中一种。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法,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进行学习的热情,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概念

互动式教学法也即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其一,强调教师的能动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对自己的责任必须有清晰的认知。其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要激励学生自发地进行探索与学习。第三,强调合作性,在互动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不仅要能够和教师进行互动,同时还要和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才能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互动式教学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对学生意愿给予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因此而不断增强。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合理地运用互动式教学法,不仅可以带给学生更为丰富的体验,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进而集中精力学习新知识,并通过学习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二、互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当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传统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是教师先示范演唱,然后学生跟唱,由于方式过于单一,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音乐学习的快乐,很多学生甚至认为音乐教学可有可无,学习时漫不经心,使得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互动式教学法则是始终将学生作为一切活动的中心,所有环节都是针对学生需求而设计,引入互动式教学法之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也因此彻底改变,从教师讲授、灌输,转变为学生参与,教师的影响力被弱化,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得到显著的增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交流,而教师则应当时刻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给予学生真正想要的,不仅师生间的交流更为频繁,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获得显著的提升。

2.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不同的学生,成长环境不同,个性喜好也不同,对于音乐的感受也不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比较安静,喜欢舒缓的音乐;而有的学生比较外向,更喜爱演唱轻松活泼的歌曲。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理念并不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运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对学生的个性造成严重的束缚,导致很多学生觉得音乐课索然无味[1]。而互动式教学则注重激发学生自己的潜在动力,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发地学习,自主地与他人交流,不仅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包容性也更强,明显更有利于学生成长,还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

3.有助于协调师生间的关系传统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通常没有关注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按照已经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导致师生间的关系极其紧张。而互动式教学法的引入,则能够很好地协调和改善师生间的关系。不管是具体的课程安排,还是教学时运用的方式,教师都可以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意愿,可以多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个性活泼,更喜欢游戏类的教学方式,教师就可以打破教条的约束,通过游戏的环节来吸引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反应,及时满足他们的愿望,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自然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教师教学的难度也会因此而下降,能够以最少的精力投入,获得最为理想的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当中,师生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亲密,许多教学上的问题也会因此迎刃而解。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1.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性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在充分考虑教学需求的基础之上,创设相应的情景,从而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有效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获得广泛运用,教师也可以选择运用多媒体来构建情境,借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2]。以“我的祖家是歌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富有特色的高山族歌舞,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引导学生大致了解高山族歌舞的特征。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歌曲,通过上述方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使音乐课堂的气氛显然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情景当中,学生可以放声高歌,也可以和其他的同学一起演唱歌曲,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即兴表演,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再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歌曲,再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歌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联想。然后再进行提问:“同学们,你想成为一名勇敢的小骑兵吗?你想保护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吗?”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音乐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音乐有着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在教学时不仅需要传授相关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通过音乐促使学生与课程进行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互动的方式和技巧,进而熟练地加以运用。在上述过程当中,学生不仅需要和教师进行互动,自身的合作意识水平也会因此而提升。比如在教学“木瓜恰恰恰”时,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舞蹈比赛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这首歌曲的旋律十分地轻快,将其作为舞曲不仅能调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进行合作的能力。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地氛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手拉手,围成圆圈,而教师则站在圆圈当中,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互动的快乐。

3.通过设计新颖的互动任务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教学法不仅适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同时也适用于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在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尽量为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为学生安排各种互动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歌曲“两只懒乌鸦”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教学法,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学习不同的乐段。歌曲总共可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个乐段讲述两只乌鸦轻松快乐的生活;第二个乐段讲述两只乌鸦无论做什么事,都总是喜欢拖延,丝毫不重视时间的价值;第三个乐段讲述两只乌鸦因为懒惰而尝到恶果。在分组学习之后,每个小组的学生需要与其他两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将三个乐段连接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学习歌曲,进而充分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以及不同思维之间的碰撞,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歌曲,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加深对作品的感知,自身音乐素养也得以提升。

4.通过增设游戏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小学生天性活跃,喜欢新颖的事物。在运用互动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特征,可以考虑加入游戏的环节,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使整个教学的过程更加轻松。构建游戏同样也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巧,顺利地完成教学的目标。[3]教师可以适当安排部分学生喜爱的小游戏,比如小组唱歌接力赛等,由教师负责安排游戏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对获胜小组给予奖励的同时,还需要鼓励失败的学生。以歌曲《邮递马车》的教学为例,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级变化,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边模仿骑马的动作,一边演唱歌曲,体会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

5.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外实践促进学生发展音乐教学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途径,因此,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生活资源的价值,并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进行运用,将互动教学法更好地落到实处,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不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生活中当很多资源都可用于音乐教学。比如广阔的田野、巍峨的山峰、浩瀚的星空等,都是教师可以运用的资源,音乐教师要在掌握以上资源的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况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自然成为开展音乐教育的最佳场所。在上述过程当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确保学生更好地与自然和音乐进行互动。以《打麦号子》的教学为例,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农村郊游,参观农民的辛勤劳作。在郊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大声歌唱“打麦号子”,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农民劳作的辛苦,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随着小学音乐教学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需求,互动式课堂构建势在必行。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意愿,但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还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合理地运用互动式教学这种全新的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活动,更好地调节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一、认识我们所教的对象是小学生,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我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具备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水平。总的来说,识谱教学是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服务的。

二、绝不能把识谱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应当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工具

有人说“学生不识谱怎么学音乐?”确实,识谱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综观反应,许多人都不是直接通过乐谱去认识、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就象要求婴幼儿先学会按节奏踏步,才会走路一样;就算是一些有造诣的音乐家,可以从乐谱中直接感受、理解音乐,但他们也是靠训练已久的内心听觉能力来感受、理解音乐的。而现在,我们面对的是这些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学生,如果把识谱教学摆在“首要”位置,那结果只会造成学生的负担,音乐上的“高分低能”,只会“说谱”不能“唱谱”,更会让学生感到识谱是件头疼的事情。这样的机械识谱,不要说提高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音乐理解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了。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识谱教学的位置,在音乐教学中顺带地进行。

三、把识谱教学融入各种音乐活动中

由于乐谱是音乐的语言符号,是一种教学工具,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媒介,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音乐活动,把识谱融入其中。

(一)在歌唱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

唱歌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这是由于唱歌时附带使用乐谱较多,而且每个学生都有音乐书,在识谱教学上比较方便,也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练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唱歌的兴趣较为浓厚;在这兴趣的驱动下,将会克服识谱这样的困难问题。在适当的引导下,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学生已经会唱《国歌》后(未识谱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提问,“歌曲中哪一句是你最容易学会、印象最深的?”很多学生都会选择第一句前奏和最后一句(通常,歌乐曲的首尾乐句是学生印象最深的),然后把这两句乐谱写出来进行分析:这两句都由不同节奏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种是紧迫感的,一种子是信心坚定、勇往直前的,再通过唱歌练习感受,使学生对这两种节奏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在唱歌中通过提取学生印象深刻的地方为识谱教学的前提,也可作为兴趣的升华来积累知识的做法,在活动中融入识谱教学。

(二)在器乐学习活动中培养识谱能力。

学生对学习器乐的兴趣也如学唱歌一样浓厚,但器乐的操作比学唱歌要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器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易操作的乐器,如:低年级以打击乐器为主,中高年级可选用竖笛或口琴或口风琴。通过学习器乐演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因为器乐演奏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奏器乐活动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谱上,诸如音符、节奏、调号等。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的视唱曲、旋律、音程、节奏等通过器乐演奏进行活动练习,也可以在学习完一首歌曲后,再用乐器进行演奏活动练习,这样,不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识谱能力。

(三)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