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

时间:2023-02-15 11:53: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辅导员队伍建设

篇1

“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是少先队的工作要求。少先队组织的活力来源于中队的活力,活跃基层关键是活跃中队,活跃中队关键是要加强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找准定位,树立并落实好科学的辅导理念。然而,多年的工作中可以看出我县少先队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因此, 对我县大中队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全县36名大队辅导员和583名名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三、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调查数据统计

(二)数据分析

根据数字统计分析,存在以下优势:

1.文化素质大为提高。辅导员均为合格学历的师资。目前大专学历已经有相当比例,一些辅导员已在进行本科课程学习。辅导员中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基本平衡。

2.知识结构更加宽实。辅导员绝大多数是师范毕业生,优化的教学改革使辅导员打下了合理、扎实的知识基础。当了辅导员以后,既学习少先队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同时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程度,进修教学技术,学习外语、计算机。

3.年轻富有朝气。 辅导员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珍惜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争取“有为”进而“有位”。

根据数字统计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知识匮乏。中队辅导员中没有取得上岗资格证的;而且也很少有人参加过县级以上的与少先队工作相关内容的培训。辅导员对队的基础知识、常规工作程序不了解。如大、中队会的正规操作程序、阵地建设的工作程序、鼓乐队的训练、《队章》知识不熟悉等。因此,多数中队辅导员在组织活动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而显得较为吃力。尤其在专业素养、技能技巧方面更为突出。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差距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并影响到少先队教育效果。

2. 工作繁杂。所有的中队辅导员都是班主任兼任,每周18节课,而班主任工作的日渐繁多、细化,形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多面性。由于少先队工作没有课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辅导员评职称、评骨干等必须以其他学科参评,这些原因造成了辅导员事务性的工作必然非常多,辅导员在学校里成了兼职最多,任务最重的岗位,使得辅导员根本无暇顾及自身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提高。这些都导致了少先队辅导员有其名无其实。

3.心理教育能力欠缺。中队辅导员中无一人取得心理合格证,参加培训的也不是很多。心理教育能力是辅导员基础性能力和队工作教育能力的结合,它是辅导员有效地培养队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能使辅导员把少先队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队员的精神财富,使广大少年儿童在少先队活动中调动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这种能力不强,工作效果就差,教育任务也无法高效完成。

4. 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任务繁杂,多数辅导员今年当,明年不当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他们来说,少先队的专业知识是否系统掌握都无所谓。

5. 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对学生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加工教育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任务繁杂,多数人懒于动笔,未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6.工作主动性不足。辅导员习惯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和通知,上级叫啥就干啥,校长叫啥啥。组织实践及创新能力不强,开展活动不从队员实际需求出发,效果往往不理想。工作落脚点没有放在服务队员健康成长上,少先队自身教育和服务功能弱化。

四、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完

善机制

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党政领导对少先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实把少先队工作当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生力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组织。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校长任期目标管理体系,把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把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建设中,把辅导员工作实绩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建立完善辅导员评比表彰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少先队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强化培训是岗位育人的关键。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要有过硬的本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立足实际需要,加强培训,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打好基础。

1.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把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其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计划和个人培训档案,每学期或每学年对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作业、取得成果均记录个人档案,作为评职评先考核依据。

2. 拓宽培训渠道。除努力参加上级培训外,采取以会代训、开展活动、交流学习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坚持自学为主,要求每人每周自学时间不少于1小时。

3.挖掘教育资源,拓展学习领域。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拓宽、拓深学习领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征订《辅导员》、《少先队活动》等杂志,充分发挥这些教材的工作指导、理论提高、技能学习的培训作用。

4.学榜样,树典型

以宣传、学习榜样事迹为契机,从先进事迹中来认真总结自己的思想言行,剖析反思,寻找差距,改进工作。

(三)情感管理,形成健康心态

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环境,使辅导员的体力和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比如在工作之余关心辅导员的生活、住房等困难,开展娱乐活动、访谈活动、考察活动等。

篇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使得高职院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春天。《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作了明确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把自身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育人和管理水平。

2、促进高职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招生分数线普遍比较低,普遍缺乏成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高职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严峻的挑战,而且使辅导员在学生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职生能否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

3、统筹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打好基础,就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内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学校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社会上各种矛盾也会反映到高职院校里来。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最能贴近高职生的情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安定与稳定,促进高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而待遇比专任教师要低,主要体现在福利待遇、职称职务、发展前途等方面。此外,由于辅导员平时工作量大,使他们没有时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因此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往往因科研成果少,没有兼课或兼课学时不足,而影响了职称评定,这从客观上进一步降低了辅导员队伍的待遇水平。因此。很多辅导员并不能安心工作,一有机会就寻求转岗,辅导员岗位就成为一个跳板。在现有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是中青年辅导员,部分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本科生,他们借辅导员作“跳板”的多,长期稳定的少。

2、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有待加强。从现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来看,人员素质总体上同要求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招聘的辅导员大多数来自于高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短期内难以取得工作实效:二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新任的辅导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上岗和岗后培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直接让新任的辅导员仓促上阵。导致了学生管理水平和质量不能很好地提高;三是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多数是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相对较少:年龄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合理梯队;职称层次偏低,以初级职称为主;知识结构不合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较少,多数缺乏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四是部分辅导员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身份缺乏认同感。敬业精神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此外。辅导员数量配备不足,根据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学校必须按师生比不低于!: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而多数院校达不到这个比例。因此,辅导员队伍质量和数量都亟待提高。

3、辅导员职业定位不准确。不少高职院校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辅导员的岗位设置上比较混乱,尚未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整体规划和具体计划。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纷繁而复杂,被赋予的工作角色过多。许多辅导员出现“双肩挑”、甚至“多肩挑”现象,在有的学校,辅导员成了管理员、服务员,既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又要承担其他一些行政事务,往往疲于应付各个工作部门之间,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对职业没有荣誉感。

4、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在管理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完善。现在辅导员管理虽大多已实现院系二级管理,但辅导员实际上在学校处于“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地位,许多辅导员搞不清谁才是真正的直接领导者。多头领导问题存在,直接导致工作关系的混乱,导致辅导员对工作的盲目性: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在定位、操作、评价等诸多环节中不合理、不科学:三是缺乏严格的业绩考核机制和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不能量化,“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5、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任重道远。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直没有突破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这两个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瓶颈,难以吸引相关专业人才长期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从而影响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制约了队伍专业化的提高。教育部曾明确规定了从事辅导员工作需要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而在辅导员选聘过程中,学校过多地注重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政治素质以及品德方面的考察,容易忽视辅导员专业背景,有的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往往是开开会,学学文件,并没有从专业化方向的角度安排专业培训时间和内容,以至于辅导员难以提高工作的专业水准,导致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1、健全保障机制,稳定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应为辅导员量身定制与其工作特点相匹配的职务序列和考核评价体系,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

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培养工程。创造条件让辅导员上形势政策、思想品德和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为他们评定职称打好基础。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在职称职务评聘时,要对辅导员实行双重身份管理,辅导员既可作为教师又可作为管理干部,既可以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同时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务。优化辅导员任期届满的分流,对于本人适合并愿意继续从事学生工作的,学校应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加以培养;对愿意从事教学科研的,可以通过“两课”和相关专业教学让其尽快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对于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辅导员,学校应把其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

2、改善队伍结构,建设“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专职、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受编制限制,各高职学校都不可能给予专职辅导员足够的编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专职辅导员编制不受限制,也很难完全承担起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重视专职队伍的建设,又要重视兼职队伍的建设,要做到专兼结合,把那些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乐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吸收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共同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设好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优化结构是关键。在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前提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参加业务进修,致力于较长期、稳定地从事辅导员工作。同时,还要尽量丰富兼职辅导员的来源。如可以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中青年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又如,为鼓励青年教师做兼职辅导员,可以规定青年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或职务前,必须担任两年以上的辅导员,同时提高兼职辅导员的青年教师在岗位聘任、工资津贴等方面相应的待遇。

3、明确定位,分清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应按教育部的要求,明确辅导员队伍“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再在这个基础上分清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量化岗位要求,让辅导员从学生“超级全能型保姆”的尴尬角色中脱离出来,避免辅导员多头管理、角色不清的尴尬局面,让辅导员能专心工作,最终保障工作质量。

4、加强技能培训。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业务知识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坚持在职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有目的地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院校学习和考察,从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对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进行工作技能、网络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55-01

一、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自1952设置辅导员以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进程的演变。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特别是高校招生、就业、收费制度等重大改革后,辅导员的工作领域正在不断延伸,角色定位已从最初单一的“政治引路人”[1]逐渐走向多元,工作职责也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精神导师。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辅导员数量偏少。大多数学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大多在1:2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00,这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差距较大[2]。一方面是队伍过于年轻化。部分学校的辅导员多来自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年龄大都处22—28岁。应届生毕业生精力旺盛,有工作激情,但缺乏学生管理经验,他们多靠的是在学校班干部工作经验,这些明显不能应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理工类还有相当比重,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管理专业的辅导员偏少。高职院校在引进辅导员时候要综合考虑,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当前辅导员面临的困难严峻性,我们在辅导员任用和选聘上把好质量关,特别是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着重考察。

2.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够准确。辅导员以前的主要角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德育工作,最初的角色定位即“政治辅导员”。然而,随着高校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复杂的学生事务使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外延已扩展为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在内的“多位一体”[3]。当前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等学生事务日益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任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事实上已突破了德育范围,大量行政事务工作使得专职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逐渐变得名不副实。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1.健全辅导员选拔和培养体系,科学考核辅导员的业绩。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加强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严把入口关,选聘优秀的辅导员。主要考察其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有健全人格乐于奉献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 只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要利用辅导员队伍年轻,工作有激情、接受能力强但实际经验不足和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安排辅导员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班学习;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学生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培训,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同时,辅导员工作要进行定期考评,考核其工作实绩。考核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相结合,以工作成效为主。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

2.科学正确的定位辅导员,使他们工作更有针对性。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规划,给辅导员正确的定位,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任务和职责。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利益和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应该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提高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辅导员的工作保障机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辅导员不仅给予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还要给学生提供人生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这要求辅导员不仅有工作热情,还要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学生管理经验。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鼓励辅导员参与科研活动,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要适当提高当前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他们收入与专业老师相当,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从而能安心的在工作,在自己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力度,提高职称层次,鼓励和吸引更多有志于辅导员工作的同志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职业。

总之,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要培养既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又适应时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人才的定位正是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只有建设一支思想品德过硬、专业素质扎实、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较强的高职辅导员队伍,才能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精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216-01

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的学生数量渐成规模。一所高校的成立,只有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雄厚的办学实力。不仅要有优越的条件还要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影响着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压力大。由于独立学院普遍办学时间短,加之建立初期人们对独立学院及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偏差,辅导员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问题。其中如工作量大,缺少其他部门及教师的支持。还有工作的突发性、应急性也给辅导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二)年龄结构分布不均。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学生因素影响,决定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中往往年纪轻的老师占据主要力量。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年纪小,与学校的学生年龄差距小,代沟较少,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比较容易。但这些辅导员刚加入这个队伍,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并且由于工作时间有限,更是缺乏相应的辅导员岗位培训和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有可能工作方法和方式得不到部分学生的认可。还有部分辅导员年纪较大,与学生沟通交流存在障碍,虽然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但仍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

(三)专业结构配置缺乏。目前,各独立学院分配来的辅导员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功底,对管理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自我认同感较低。由于辅导员工作量大,辅导员经常忙于繁杂的日常事务,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无法做好全部学生的辅导工作。因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这就大大影响了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此外,部分独立学院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得到从上到下的统一认识,缺乏与任课教师同等的地位。

(五)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辅导员工作站在学生管理第一线,每天需要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事务繁杂,严重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十年政工,两手空空”是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真实写照。辅导员作为专业的教育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理论,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技能。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注重自身特点,确保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科学定位。对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定位,能确保辅导员队伍健康、稳定发展,能促进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有序地进行。由于独立学院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压力的现象,就更应该注重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定位。首先,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片面的将辅导员定位为学生社工的生活顾问,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管理者的不合理定位,而是要本着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学生生活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播者、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注重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化。独立学院在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建设上应注重两方面的提高。一是注重年轻辅导员的培养,年轻的辅导员通过学生管理工作的培训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锻炼,会逐步成长为一名有工作经验的“老辅导员”。二是留住逐步年纪变大的辅导员。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诸多特点,许多辅导员往往想改变工作岗位,因此,要注意此方面的问题发生,减少有经验的老辅导员的流失,以此解决辅导员年龄结构合理化的困难。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拓宽辅导员来源渠道。学院需要配备一大批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较强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四)推动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职业化。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独立学院应坚持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短期学习与进修提高相结合,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培养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独立学院还要根据辅导员队伍整体学历偏低的情况,为辅导员队伍进修创造条件,鼓励任职四年以上的优秀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业务骨干,以实现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