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11:53: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辅导员队伍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是少先队的工作要求。少先队组织的活力来源于中队的活力,活跃基层关键是活跃中队,活跃中队关键是要加强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找准定位,树立并落实好科学的辅导理念。然而,多年的工作中可以看出我县少先队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因此, 对我县大中队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等方法,对全县36名大队辅导员和583名名中队辅导员的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三、调查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调查数据统计
(二)数据分析
根据数字统计分析,存在以下优势:
1.文化素质大为提高。辅导员均为合格学历的师资。目前大专学历已经有相当比例,一些辅导员已在进行本科课程学习。辅导员中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基本平衡。
2.知识结构更加宽实。辅导员绝大多数是师范毕业生,优化的教学改革使辅导员打下了合理、扎实的知识基础。当了辅导员以后,既学习少先队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同时接受继续教育,提高学历程度,进修教学技术,学习外语、计算机。
3.年轻富有朝气。 辅导员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珍惜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争取“有为”进而“有位”。
根据数字统计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知识匮乏。中队辅导员中没有取得上岗资格证的;而且也很少有人参加过县级以上的与少先队工作相关内容的培训。辅导员对队的基础知识、常规工作程序不了解。如大、中队会的正规操作程序、阵地建设的工作程序、鼓乐队的训练、《队章》知识不熟悉等。因此,多数中队辅导员在组织活动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的指导而显得较为吃力。尤其在专业素养、技能技巧方面更为突出。辅导员专业知识的差距给实际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并影响到少先队教育效果。
2. 工作繁杂。所有的中队辅导员都是班主任兼任,每周18节课,而班主任工作的日渐繁多、细化,形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多面性。由于少先队工作没有课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辅导员评职称、评骨干等必须以其他学科参评,这些原因造成了辅导员事务性的工作必然非常多,辅导员在学校里成了兼职最多,任务最重的岗位,使得辅导员根本无暇顾及自身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提高。这些都导致了少先队辅导员有其名无其实。
3.心理教育能力欠缺。中队辅导员中无一人取得心理合格证,参加培训的也不是很多。心理教育能力是辅导员基础性能力和队工作教育能力的结合,它是辅导员有效地培养队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能使辅导员把少先队教育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队员的精神财富,使广大少年儿童在少先队活动中调动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这种能力不强,工作效果就差,教育任务也无法高效完成。
4. 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任务繁杂,多数辅导员今年当,明年不当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他们来说,少先队的专业知识是否系统掌握都无所谓。
5. 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对学生中的新问题缺乏敏感性,难以准确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教育时机,加工教育信息的能力尚显不足。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任务繁杂,多数人懒于动笔,未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6.工作主动性不足。辅导员习惯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和通知,上级叫啥就干啥,校长叫啥啥。组织实践及创新能力不强,开展活动不从队员实际需求出发,效果往往不理想。工作落脚点没有放在服务队员健康成长上,少先队自身教育和服务功能弱化。
四、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完
善机制
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党政领导对少先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实把少先队工作当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有生力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组织。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校长任期目标管理体系,把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把学校少先队基础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建设中,把辅导员工作实绩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建立完善辅导员评比表彰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少先队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培训,提升素质。
强化培训是岗位育人的关键。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要有过硬的本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立足实际需要,加强培训,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打好基础。
1.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把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其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计划和个人培训档案,每学期或每学年对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作业、取得成果均记录个人档案,作为评职评先考核依据。
2. 拓宽培训渠道。除努力参加上级培训外,采取以会代训、开展活动、交流学习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并发挥主体能动作用,坚持自学为主,要求每人每周自学时间不少于1小时。
3.挖掘教育资源,拓展学习领域。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拓宽、拓深学习领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征订《辅导员》、《少先队活动》等杂志,充分发挥这些教材的工作指导、理论提高、技能学习的培训作用。
4.学榜样,树典型
以宣传、学习榜样事迹为契机,从先进事迹中来认真总结自己的思想言行,剖析反思,寻找差距,改进工作。
(三)情感管理,形成健康心态
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通过优化人际关系,创设人文环境,使辅导员的体力和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比如在工作之余关心辅导员的生活、住房等困难,开展娱乐活动、访谈活动、考察活动等。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的机会最频繁,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扮演着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殊角色,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家近几年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使得高职院校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春天。《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作了明确定义: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把自身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育人和管理水平。
2、促进高职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层次比较复杂,招生分数线普遍比较低,普遍缺乏成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高职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严峻的挑战,而且使辅导员在学生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高职生能否健康成长,也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
3、统筹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打好基础,就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内各种影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学校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因安全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引发的事端时有发生,社会上各种矛盾也会反映到高职院校里来。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最能贴近高职生的情感,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维护校园和谐、安定与稳定,促进高职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而待遇比专任教师要低,主要体现在福利待遇、职称职务、发展前途等方面。此外,由于辅导员平时工作量大,使他们没有时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科研活动,因此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往往因科研成果少,没有兼课或兼课学时不足,而影响了职称评定,这从客观上进一步降低了辅导员队伍的待遇水平。因此。很多辅导员并不能安心工作,一有机会就寻求转岗,辅导员岗位就成为一个跳板。在现有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是中青年辅导员,部分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本科生,他们借辅导员作“跳板”的多,长期稳定的少。
2、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和数量有待加强。从现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来看,人员素质总体上同要求存在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招聘的辅导员大多数来自于高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短期内难以取得工作实效:二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新任的辅导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上岗和岗后培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直接让新任的辅导员仓促上阵。导致了学生管理水平和质量不能很好地提高;三是人员结构比例不合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多数是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学历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相对较少:年龄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合理梯队;职称层次偏低,以初级职称为主;知识结构不合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的辅导员较少,多数缺乏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四是部分辅导员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身份缺乏认同感。敬业精神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得过且过。此外。辅导员数量配备不足,根据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学校必须按师生比不低于!: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而多数院校达不到这个比例。因此,辅导员队伍质量和数量都亟待提高。
3、辅导员职业定位不准确。不少高职院校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辅导员的岗位设置上比较混乱,尚未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整体规划和具体计划。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纷繁而复杂,被赋予的工作角色过多。许多辅导员出现“双肩挑”、甚至“多肩挑”现象,在有的学校,辅导员成了管理员、服务员,既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又要承担其他一些行政事务,往往疲于应付各个工作部门之间,使得他们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对职业没有荣誉感。
4、辅导员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在管理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机制不完善。现在辅导员管理虽大多已实现院系二级管理,但辅导员实际上在学校处于“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地位,许多辅导员搞不清谁才是真正的直接领导者。多头领导问题存在,直接导致工作关系的混乱,导致辅导员对工作的盲目性: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导致了辅导员队伍在定位、操作、评价等诸多环节中不合理、不科学:三是缺乏严格的业绩考核机制和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不能量化,“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5、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道路任重道远。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一直没有突破非职业化和非专业化这两个制约辅导员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瓶颈,难以吸引相关专业人才长期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从而影响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制约了队伍专业化的提高。教育部曾明确规定了从事辅导员工作需要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而在辅导员选聘过程中,学校过多地注重辅导员的学历层次、政治素质以及品德方面的考察,容易忽视辅导员专业背景,有的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往往是开开会,学学文件,并没有从专业化方向的角度安排专业培训时间和内容,以至于辅导员难以提高工作的专业水准,导致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管理
1、健全保障机制,稳定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直接影响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应为辅导员量身定制与其工作特点相匹配的职务序列和考核评价体系,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
本校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把辅导员的培养纳入高校教师学位提升计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博士培养工程。创造条件让辅导员上形势政策、思想品德和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为他们评定职称打好基础。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在职称职务评聘时,要对辅导员实行双重身份管理,辅导员既可作为教师又可作为管理干部,既可以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同时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务。优化辅导员任期届满的分流,对于本人适合并愿意继续从事学生工作的,学校应把他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加以培养;对愿意从事教学科研的,可以通过“两课”和相关专业教学让其尽快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对于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辅导员,学校应把其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
2、改善队伍结构,建设“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专职、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受编制限制,各高职学校都不可能给予专职辅导员足够的编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专职辅导员编制不受限制,也很难完全承担起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重视专职队伍的建设,又要重视兼职队伍的建设,要做到专兼结合,把那些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乐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吸收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共同做好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设好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优化结构是关键。在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前提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辅导员攻读相关学位和参加业务进修,致力于较长期、稳定地从事辅导员工作。同时,还要尽量丰富兼职辅导员的来源。如可以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中青年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又如,为鼓励青年教师做兼职辅导员,可以规定青年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或职务前,必须担任两年以上的辅导员,同时提高兼职辅导员的青年教师在岗位聘任、工资津贴等方面相应的待遇。
3、明确定位,分清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应按教育部的要求,明确辅导员队伍“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再在这个基础上分清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量化岗位要求,让辅导员从学生“超级全能型保姆”的尴尬角色中脱离出来,避免辅导员多头管理、角色不清的尴尬局面,让辅导员能专心工作,最终保障工作质量。
4、加强技能培训。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对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学校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坚持业务知识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坚持在职培训与日常学习相结合,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有目的地组织辅导员到其他院校学习和考察,从而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对新上岗的学生辅导员,除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进行工作技能、网络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55-01
一、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自1952设置辅导员以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进程的演变。进入新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特别是高校招生、就业、收费制度等重大改革后,辅导员的工作领域正在不断延伸,角色定位已从最初单一的“政治引路人”[1]逐渐走向多元,工作职责也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精神导师。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而当前高职院校普遍辅导员数量偏少。大多数学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大多在1:2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00,这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差距较大[2]。一方面是队伍过于年轻化。部分学校的辅导员多来自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年龄大都处22—28岁。应届生毕业生精力旺盛,有工作激情,但缺乏学生管理经验,他们多靠的是在学校班干部工作经验,这些明显不能应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专业结构不合理。理工类还有相当比重,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管理专业的辅导员偏少。高职院校在引进辅导员时候要综合考虑,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当前辅导员面临的困难严峻性,我们在辅导员任用和选聘上把好质量关,特别是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着重考察。
2.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不够准确。辅导员以前的主要角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德育工作,最初的角色定位即“政治辅导员”。然而,随着高校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复杂的学生事务使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外延已扩展为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在内的“多位一体”[3]。当前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宿舍管理等学生事务日益成为辅导员面临的重要任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事实上已突破了德育范围,大量行政事务工作使得专职从事思政工作的辅导员逐渐变得名不副实。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1.健全辅导员选拔和培养体系,科学考核辅导员的业绩。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加强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严把入口关,选聘优秀的辅导员。主要考察其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有健全人格乐于奉献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 只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要利用辅导员队伍年轻,工作有激情、接受能力强但实际经验不足和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安排辅导员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班学习;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学生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学生社团管理以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培训,并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同时,辅导员工作要进行定期考评,考核其工作实绩。考核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以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相结合,以工作成效为主。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促进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促进工作的高效创新。
2.科学正确的定位辅导员,使他们工作更有针对性。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规划,给辅导员正确的定位,明确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任务和职责。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利益和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应该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部署从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提高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辅导员的工作保障机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辅导员不仅给予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还要给学生提供人生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这要求辅导员不仅有工作热情,还要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学生管理经验。高校要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鼓励辅导员参与科研活动,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要适当提高当前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他们收入与专业老师相当,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从而能安心的在工作,在自己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职称评聘力度,提高职称层次,鼓励和吸引更多有志于辅导员工作的同志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职业。
总之,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要培养既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又适应时展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人才的定位正是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更是任重而道远,只有建设一支思想品德过硬、专业素质扎实、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较强的高职辅导员队伍,才能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精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216-01
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的学生数量渐成规模。一所高校的成立,只有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雄厚的办学实力。不仅要有优越的条件还要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影响着独立学院的长足发展。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压力大。由于独立学院普遍办学时间短,加之建立初期人们对独立学院及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偏差,辅导员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问题。其中如工作量大,缺少其他部门及教师的支持。还有工作的突发性、应急性也给辅导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
(二)年龄结构分布不均。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学生因素影响,决定了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中往往年纪轻的老师占据主要力量。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年纪小,与学校的学生年龄差距小,代沟较少,在日常的沟通和交流中比较容易。但这些辅导员刚加入这个队伍,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并且由于工作时间有限,更是缺乏相应的辅导员岗位培训和与时俱进的工作方法,有可能工作方法和方式得不到部分学生的认可。还有部分辅导员年纪较大,与学生沟通交流存在障碍,虽然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但仍有可能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
(三)专业结构配置缺乏。目前,各独立学院分配来的辅导员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功底,对管理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自我认同感较低。由于辅导员工作量大,辅导员经常忙于繁杂的日常事务,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无法做好全部学生的辅导工作。因为学生的管理工作又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这就大大影响了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此外,部分独立学院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得到从上到下的统一认识,缺乏与任课教师同等的地位。
(五)缺乏专业化、职业化发展。辅导员工作站在学生管理第一线,每天需要与学生打交道。学生事务繁杂,严重影响了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十年政工,两手空空”是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真实写照。辅导员作为专业的教育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理论,增强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技能。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注重自身特点,确保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科学定位。对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定位,能确保辅导员队伍健康、稳定发展,能促进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全面、有序地进行。由于独立学院辅导员普遍存在工作压力的现象,就更应该注重辅导员队伍的科学定位。首先,要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片面的将辅导员定位为学生社工的生活顾问,事无巨细的保姆式管理者的不合理定位,而是要本着以“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原则,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学生生活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播者、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注重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化。独立学院在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建设上应注重两方面的提高。一是注重年轻辅导员的培养,年轻的辅导员通过学生管理工作的培训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锻炼,会逐步成长为一名有工作经验的“老辅导员”。二是留住逐步年纪变大的辅导员。由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诸多特点,许多辅导员往往想改变工作岗位,因此,要注意此方面的问题发生,减少有经验的老辅导员的流失,以此解决辅导员年龄结构合理化的困难。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拓宽辅导员来源渠道。学院需要配备一大批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较强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四)推动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职业化。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独立学院应坚持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短期学习与进修提高相结合,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培养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独立学院还要根据辅导员队伍整体学历偏低的情况,为辅导员队伍进修创造条件,鼓励任职四年以上的优秀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业务骨干,以实现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人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基础,实现人的现代化,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现代人格为根本内核的现代人,而这必须以发展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支撑。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知识掌握为导向,教学中强调单纯灌输,忽视了学生公民人格的养成。公民意识的养育,在既定的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目前很难凑效和改变,公民文化的教育自然会落到大学校园,如今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能否能胜任?
高校大学生大多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辅导员恰恰是他们学习生活上接触最多也最依赖的人。因此,在这一时期,辅导员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择业、恋爱等等方面的指引者和咨询者。《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中也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就是说,辅导员要担负起学生人生导师的职责,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灯塔。
当前,特别在我国高校里,大多数辅导员、班主任也是硕士、博士文凭,理应是高校辅导员的中坚力量,但这些教师只愿意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即使有的教师从事了辅导员工作,也是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不得已的选择,并且对这一工作认识的深度不够,没有做到一个辅导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目前我国各类高校都在扩招,学生越来越多,对从事专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加强辅导员的选聘和配备,科学合理地配备素质高、理论强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在选聘时要保证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层面。问题的另一个层面,部分高校自身出了问题,为了保护既得利益或维护由于扩大新区建设教师工资待遇,宁愿少招专职辅导员保留既定的编制,从已有的教学队伍中抽取部分教员兼职辅导员,本身这些教员的主旨不在于此,他们背负着科研压力还要完成所谓基本课时量,也就是很难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对学生心理或人文的关怀,以自己的前程为中心疲命奔跑!即使部分从事政工的人员,他们亦大呼“累”也,若给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们下辈子打死也不从事这个职业(吃力不讨好的活)。若真的仔细分析,他们是有苦衷的:
一是配备人员不够,工作量超负荷。按照教育部有关政策和精神,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才能保证相应的空间促成教师与学生深入沟通和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而现实有些高校配备比例远低于这个比例,甚至达到1∶1000,若大家仔细算算,这在我们身边真的发生,那些所谓的“肉食者”,你们按照指示的“精神”做了吗!
二是效率低下,文山会海。本身多搞些有益的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是无可厚非的,而现实中烦琐文件和“三天”一小会,“七天”一大会,让那些由于热情而突显的“学生干部”放下书包,投身社会实践!为了贯彻“上面”的精神,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任务,那些政工们由“疲倦”到“怠工”直到应付了事,当年的“激情飞扬”,而现在只剩下的几分“无奈”!
三是“身份”弱化,待遇低下。他们是高校里身份尴尬的一群,既非教师,又非行政干部,倒是成为所谓的“二等人”。所以,在有些单位、部门,在年终考核时,他们是教学、科研教师的百分之几十的比例折算。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队伍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职责,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辅导员两难抉择的境况,这就要求有关决策部门不仅要出台应对法规和政策,而且要责令有关执行部门贯彻落实。
一是必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原则,选拔政治思想过硬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以保持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先进性。根据这一原则,要做好辅导员的选聘工作,严把入口关,按照师生比为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最终保证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坚持培养和使用相结合。对政治辅导员不能“重使用、轻培养”,培养是使用的基础。根据这一原则,学校要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需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据此,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自我完善极为重要,关系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战略的实现。
1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
1.1 辅导员与学生数量不匹配,辅导员负担重
教育部规定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为1:200,并且要求每个学院都要配备专门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给予指导。但最近几年高校都在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造成了辅导员与学生配比出现失调现象。同时,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可能还需承担部分院、系的行政事务工作,导致辅导员忙于日常行政繁杂事务,学生思想工作很难做细、保证质量。一些院校的辅导员更是被要求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为学校各部门和学生无论大事小事随时待命,学校各个部门在涉及学生的各种问题时,第一意识就是找辅导员。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这段时间里的日常事务,有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辅导员。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些辅导员就是校园的“114”、“110”、“120” 、“119”。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自身也日渐疏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结和理论学习。
1.2 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影响工作成效
目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专业要求不高,多数辅导员的专业不是思想政治,他们都没有学习过政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课程。在与学生沟通时,他们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缺乏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影响高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另外是年龄结构因素,辅导员队伍比较年轻,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特点,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处理事情难免出现缺少经验、不能有效的解决各种问题,影响工作效果。
1.3 辅导员编制不固定,待遇相对偏低
最近随着高校的扩招,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都增加了,每年毕业的学生很多,对就业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就业门槛相对较高,高校对于引进人才和招聘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多数高校实行人事制度,这种制度降低了成本开支,但对辅导员的身心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具有一种被排斥和受压感,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1.4 辅导员工作出路不明,队伍不稳定
由于高校辅导员存在编制不稳定、待遇偏低等因素,多数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跳板”,都想利用这个“跳板”进行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而有机会成为专任教师。大多数辅导员对于自己前途渺茫,不想把此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高校辅导员跳槽、转行的人数都在急剧增加,队伍极其不稳定,缺乏一支稳定的团队,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有机会就转行的思想盛行,严重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和建设。
2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应认真思考,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力求建设一支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辅导员队伍。为此,特提出以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以供参考。
2.1 提高自身能力
辅导员首先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如果一个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修养、水平都未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从何谈起。当前,信息多元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飞速发展,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必然会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网络问题、就业问题和精神压力问题等。这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都需要辅导员有一种创新的能力去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一个辅导员只有加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有了扎实的理论修养水平,才能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2.2 严格选拔机制
高校在任用辅导员时要采取严格选拔机制,明确各项要求,严格把关,杜绝人情等各项因素的干扰,做到任人唯贤,选聘合格的辅导员,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保证教育的健康发展。
2.3 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考核对于督促辅导员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行末位淘汰制,把考评结果和职务聘任、奖励、惩罚等相挂钩。对那些优秀的辅导员学校要实行奖励制度,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且将其作为晋职的考核手段。对于那些不称职的辅导员要做到培养、鼓励和支持,如果实在胜任不了,要调整其工作岗位,使其发挥自身的才能。
2.4 重视队伍培养
高校要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培养,鼓励其参加各种活动,考取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对各项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为高校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2.5 鼓励科学研究
辅导员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进行负责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及教研能力,撰写论文,总结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团队建设,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研究,发挥团队、集体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创造能力,积极申请相应的课题,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以此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为辅导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辅导员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工作能力,同时高校也要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提高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解决编制及晋职等问题,这样才能促使辅导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使学校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解决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力量,也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意义深远。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问题
1、辅导员身陷事务性工作,重管理,轻教育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主要工作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于学生党建、团建和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但目前辅导员管理职能被强化,教育职能被弱化。职责较宽,分工不明,处于一种被多重管理的状态,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整日疲于应付各部门下达的任务和处理学生的突出问题,很少顾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辅导员经济和政治地位低下,整个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一些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够重视,辅导员处于受冷落的地位,职称评审困难,收入待遇偏低,政治地位低下,属于学校的“边缘人物”。甚至有人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的“保姆”,工作成绩大小无所谓,只要学生不出事就行。辅导员的地位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相去甚远。工作辛苦,责任大,成效不明显,很多人心理不平衡,希望一有机会赶快逃离这支队伍,导致这支队伍流动性强,很不稳定。
3、缺乏任职时间长、理论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型辅导员
辅导员队伍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性不可避免。一般学校都规定专职辅导员任期为3-5年,这种短期化的政策,使不少人把辅导员作为过渡性工作,一有机会就“改行”。从结构上看,辅导员队伍存在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偏轻、经验缺乏、学历整体不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4、专职辅导员数量明显不足,且专业素质偏低
近年来,我国教育形势大发展,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迈进,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相比之下辅导员数量明显不足.难以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另外,扩招后的学生素质下降,也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和强度。而且当前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是非思想政治专业毕业,没有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系统培训,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其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和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贯彻十七大精神.承载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适应当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校园面积越来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个性较强,素质参差不齐.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思想教育难度很大,现行的辅导员队伍无论从数量上、知识结构、工作能力方法、综合素质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高校发展需要。为保证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高校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影响构建和谐校园执行力的因素很多,必须突出重点,找准工作着力点。而注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科学理论武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中的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执行力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展望
1、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要严把入口关,实行准入制度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进入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人员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辅导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并且有与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历或培训学习经历。热爱学生工作,有奉献精神,立志在此岗位上开拓创新有所作为。辅导员的选聘可以打破常规,一些教学、教育、管理经验丰富、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和干部都可竞聘,学校实行“高进”政策,形成激烈的良性竞争。
2、明确职责规范管理
辅导员的职责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日常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学生思想引导者,学习生活就业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保护者,教育管理的执行者。高校应对辅导员实行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包括辅导员的人事归属、考评以及日常工作安排、职称评聘等。要像重视教学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培养,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辅导员职业发展或个人发展的最终出路不是流向教学岗位做专职教师,也不是流向行政岗位做领导,而是成为专家型的德育工作者。
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走专职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道路
“专职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保障,“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水平提高的基础,“专家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专职化”即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配齐专职辅导员,形成合理梯队,同时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专业化”即强调辅导员必须经过有关知识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准人制度,同时在具体分工时,尽量让辅导员本人所学专业与所负责的学生的专业对口,这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产生共同语言,有利于第二课堂的师生互动。“专家化”是指学校应倡导辅导员长期从事此项工作,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深入研究,不断实践,逐步深化,力争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
4、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建立健全长效激励机制
高校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辅导员,制定科学合理,便于量化操作的工作考核制度,主要考察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工作能力、业务学习和理论研究能力等。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对辅导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公之于众。奖惩分明,与职称聘任、晋级挂钩,使考核制度真正形成务实高效的人才评价体系。
为鼓励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加快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的经济地位,可实行特殊的岗位津贴,宣传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地位,把辅导员培养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高校要通过严格规范的考核制度.对考核优秀者给予评先、评优、奖励、晋升职务职称参加学历深造等奖励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充分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个人潜能,坚守思想阵地,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梅香,罗文华.浅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国建设教育.2007,(10).
一、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传统的辅导员工作往往是“保姆”式的关照学生。在职业院校中学生大多在学校住宿,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检查学生宿舍安全、卫生等相对琐碎的小事。辅导员常常变成了一个如影随形的“妈妈”。学生从辅导员口中听到的除了日常生活细节的督促,几乎没有从辅导员的言行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人生道理。这样“保姆”式的辅导员在学生中的评价也不高。特别是在职业高校中,学生的年龄可能偏小,受教育程度可能也相对偏低,家庭状况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学生的情绪可能波动较大,加之青春气盛的年龄特点,不恰当的管理方式甚至有可能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还处在不断完善的时期,在职业院校里,脱离熟悉的环境独立生活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心智,进入职业院校后却发现自己并不能独立自主生活,自己进入的是一个大型“寄宿学校”,这与学生新的生活预期和学校的教学目的严重不符,对双方来说都是损失。所以在职业院校建设中,首先就要改变辅导员的“保姆”倾向,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实现我的青春我做主。学校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把辅导员的政治、思想作用提到管理学生吃、喝、住、行之前,让辅导员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能给学生在精神上有辅导、指示功能的人。将辅导员队伍在学生的思想中扎根,成为学校和学生都能依靠的坚实后盾。
二、建立公平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辅导员在职业院校工作中一般不参与具体的教学工作,所以对辅导员的能力和业绩很难做出客观、公平、科学的评价。由于业绩不能及时得到肯定,所以一些辅导员可能在开始的工作中满怀热情,但是由于评价体系的落后、不完善等因素,辅导员的积极性也可能随之减退,特别是在职业高校中,教师的薪资待遇相对偏低,升职空间也比较有限。在学生工作中如果缺乏积极性、责任心,那么学校的政策方针也就不能明确细致地传达给学生,造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受阻。辅导员就像电话线,电话线被路断裂,话筒两端的人就无法正常有效地沟通,有问题得不到沟通和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和学校必然脱节,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带来麻烦、困扰。所以,学校方面不能仅凭具体的教学成绩来评估教师,而忽略辅导员在教学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职业院校应该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的辅导员业绩评价体系,既是保证辅导员的利益,也是为学校和学生负责。职业院校可以让学生进行民主不记名的辅导员业绩测评,让辅导员在学生的激励、鼓舞下更有热情,更有信心地工作。
三、加强多层次的互动交流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相对繁杂,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但是辅导员的工作也比较容易陷入一种程式化模式。例如:每年的开学季,辅导员都会负责接待新生和新生的家长,为学生和家长讲解职业院校生活中的乐趣,为家长和学生吃定心丸。在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能够谋生的一技之长,更要让学生学到为人处世之道,在社会交际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可。辅导员正是给学生以人生指导的重要人物。基于辅导员的特殊教育角色,职业院校应该连接起普通高等学校,进行辅导员之间的不定期交流座谈,针对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成果进行科学地分析,促进辅导员下一步工作的有效进行。各院校辅导员之间多层次的交流有助于学校之间联合、协作了解和处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之间也可以分享各自的教育成果,将有效、高效的教育方式发扬传承。辅导员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对学生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强化,院校的长足发展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特别是职业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更是任重道远。所以职业院校不要急于求成,应该耐心地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辅导员的工作要求来制定长效机制。首先明确辅导员在院校中的地位和职责,让辅导员安心负责地工作。其次,要建立公平、合理、科学的辅导员业绩评价体系,使优秀辅导员的工作得到肯定和鼓励。最后,学校应该为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提升提供交流平台,使辅导员队伍站在新的高度,为高校和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一、辅导员队伍在高校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学生管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十分重要,不可替代。
(一)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进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场所,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基础。辅导员既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同时也是管理者,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辅导员角色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和谐校园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关注这种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二)班级管理作用。
高校是有班级组成的,班级是学校管理的最基本单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高校教师实施教育的前提条件,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发生,培养学生正确与人沟通,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可以增加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实现班集体对学生成长的熏陶作用,学生在这个和谐集体中能够感受到彼此的信任和相互关爱,深刻感受做集体中一员的价值和尊严。
(三)综合协调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协调各种关系的工作,其内容涉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而在这个管理中,协调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和方法,对于学生管理中的事情都需要协调沟通。这种沟通包括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干部之间、学生与教工、学生与领导之间的工作协调沟通,也包括各种公共关系的处理,帮助班干部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辅导员的作用是可以为班级的工作寻求外来的人力、财力上的支持,提高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说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协调能力,是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人生指导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做好他们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辅导员也同时担负着对学生全人生的指导作用:包括在思想上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定位,树立远大的理想;指导和培养具有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优秀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引导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信仰,以自身的良好品格和行为影响学生的成长,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独善其身,辨别是非,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做自主型高校辅导员。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责主要包括在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之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提高高质量的服务;另外协助院系做好教学方面的辅助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职责不明、忙于应付和处理繁杂事务性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做辅导员正常工作的开展。因此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合理的定位,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向自主开拓型过度,改变目前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缠身的局面。
(二)强化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
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需要辅导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辅导员自身也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正确为自己的工作定位,认清自身的价值。高校内部也应该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营造氛围和创造条件。同时高校提倡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大气候。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对辅导员的定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去一些行政事务性工作,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促进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自身也在成长,所以让辅导员自身实现自主发展,实现专业化,才可以使他们的工作和人生可持续发展,这是辅导员工作及事业发展的内核。在工作中,为辅导员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辅导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明确辅导员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都是实现辅导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也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减轻负担,为辅导员自身发展提供平台,是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赵云昌.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才智,2010,(05).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等工作,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骨干队伍,作为大学校园里与学生沟通最为频繁、交流最为直接、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从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到毕业离开,辅导员既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引导、协助党团组织做好党建及团建工作,又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帮助、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服务,还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及有益的课外活动、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辅导员集教育、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职责决定了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努力使辅导员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就必须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辅导员角色的定位
1.学生的楷模
辅导员担负着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责任,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代表,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会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的态度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因此,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是对每位辅导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辅导员的期待。
2.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其它活动都是以集体方式进行的,对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活动进行有效规范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在更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担当管理者的角色,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各项活动的管理者。
3.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人生导师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是高校工作的目标和检验学生工作的标准,辅导员肩负着引领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因此,辅导员要关注学生成才及健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第一,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业务水平,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导师;第二,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考虑,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学业导师;第三,辅导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的氛围,对学生遇到的生活问题给予及时地帮助和解决,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生活导师;第四,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导师;第五,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师。
二、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1.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辅导员是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首要职责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要求大学生要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辅导员自身首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而肩负起培养政治坚定的大学生的责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辅导员要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并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影响所管理和服务的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丰富的专业知识素质
“打铁需要自身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辅导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使自己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的特点,才能找到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共同语言”。为此,辅导员要潜心学习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努力掌握美学、哲学、文艺、体育、历史、科技、互联网及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从而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开创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局面提供理论先导。
3.较强的职业能力素质
职业能力是辅导员顺利完成职业各项活动的本领,它对辅导员工作绩效具有决定作用。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工作者,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工作上指导学生,在学习上鼓励学生,而且要关心学生思想的进步和人格的完善,这就要求辅导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多方面的职业能力素质。具体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能力、学业生涯指导能力、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就业创业指导能力、学生工作理论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对学生工作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辅导员只有具备上述职业能力,就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4.健康的身心素质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工作错综复杂,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辅导员要胜任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并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心理导师,没有健康的身心素质,难以顺利完成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健康的身心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健康的生活秩序,有适应艰苦环境、恶劣条件的能力;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有宽广的胸怀,有良好的个性,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思维条理清晰,善于从经验中学习,有良好的处世能力。
三、辅导员考核体系的完善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是提升辅导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辅导员队伍战斗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缺乏公认、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已经成为制约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瓶颈”,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
笔者所在的这所学校是一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完善本院辅导员考核体系时,既借鉴兄弟院校辅导员考评体系好的做法,也充分考虑学院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人自评、学生测评、系部测评及学生工作部门测评等几个环节进行辅导员考核,考核的过程中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注重政治素质、工作态度的考核;坚持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注重工作能力的考核;坚持定量和定性考核相结合,注重工作业绩的考核;坚持自我评价与组织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评结果的反馈与沟通;坚持“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坚持考评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确使用辅导员考评结果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正确评价辅导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也使辅导员的考核更全面、更合理、更有说服力,同时,充分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建立一支队伍整齐,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常抓常新的系统工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和指导者,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有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进程。因此,对于辅导员队伍的选配、培养与考核等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以偏废,不可削弱,只有正确定位辅导员角色,明确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完善辅导员的考核体系,才能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段彦波,李兴华,宁波.高校辅导员应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64-6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中原来学生管理的基本元素――班级的概念正在逐渐淡化,学生公寓化管理的普及使学生宿舍成为大学校园中最基本的“单位”,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许多学生管理中的重点也逐渐地向学生公寓转移。而过去学生宿舍宏观、粗线条的管理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公寓管理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置,在公寓内配备专职辅导员,是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深层思想和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1.设置专职公寓辅导员的必要性
1.1设置专职公寓辅导员是高校管理工作适应时展趋势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和文化趋于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思想的活跃度增加,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他们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人生观、世界观差异性日渐增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从生活、学习、交往、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1.2设置专职公寓辅导员是高校管理工作适应学生管理工作场所转移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多数高校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各高校纷纷加大对学生公寓硬件建设的投入,学生在宿舍的生活、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一方面是固定教室的普遍紧张,另一方面是宿舍条件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动或主动地选择在宿舍学习。在宿舍安排上,有些高校推行打破专业、多专业多年级融合的安排方式,同宿舍的学生往往不再是同班同学,班集体的概念逐渐淡化。因此,高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应适时地由教室向公寓转移,把学生公寓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1.3设置专职公寓辅导员可以有效填补传统辅导员管理的空白。长久以来,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高校学生处领导下的各学工办开展,具体由辅导员实施。辅导员身兼数职,既是学生学业的导师又是生活的“保姆”。高校扩招之后学生数量显著增多,而辅导员的数量明显紧张,根据教育部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应该达到1∶200,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校的比例在1∶300―1∶400之间,有的辅导员还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因此一有突发事件,辅导员往往疲于奔命。在辅导员的8小时工作时间内,学生没有固定教室,往往要跑班上课,没有事情很少与辅导员碰面;8小时之外,学生住得相对分散,辅导员很难再有时间、精力深入到每个学生宿舍去了解情况。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学生和辅导员的交流减少,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空白,尤其是公寓内的学生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
2.设置专职公寓辅导员制的优点分析
设置专职公寓辅导员,使辅导员队伍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他们同样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他们既不是一般意义的宿舍管理员,又不同于一般的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公寓辅导员不再以专业、年级来划分和管理学生,而以公寓或宿舍为单位来划分和管理学生。
2.1设置公寓辅导员可以弥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在思政工作方面的空白或遗漏。公寓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交流,能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心理等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公寓辅导员能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到场处理,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公寓辅导员保证公寓区的卫生、纪律、安全稳定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顾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两个方面。
2.2设置公寓辅导员有利于形成一支由公寓辅导员组建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充分调动学生中的优秀骨干和积极分子,实现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能把公寓区内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都包容进学生自我管理队伍中去,树立典型,突出重点,形成公寓管理中心―公寓专职辅导员―学生自我管理队伍―公寓区内学生的层级管理模式,环环相扣,将公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把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
2.3设置公寓辅导员可以进一步改善高校管理和服务模式。公寓辅导员从细微处入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由于和学生朝夕相处,更能以兄长的身份和学生交心,处处关心,时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做到以言传情、以情动人,因此在要求学生如何做的时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4公寓辅导员在对公寓进行净化、美化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公寓内各种文化宣传设施宣传优秀人物事迹,系统介绍社会资讯,利用重大节假日开展教育活动等;还可以以寝室为单位开展阅读、写作、书画等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公寓精神文明建设。
2.5设置公寓辅导员有利于发现公寓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安全信息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加强事前矛盾纠纷排查调研工作,杜绝一切可能诱发事端的苗头和隐患,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3.专职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公寓辅导员的定位问题。他们是教师还是职工,是教学人员还是教辅人员,是属于学校编制还是属于社会编制,他们今后的职称之路该走哪条路线,他们是否和院系辅导员享有同样的待遇问题等还需进一步明确。
3.2高校扩招后,学生数量激增,大学生公寓规模也随之增大,公寓辅导员的师生比例该如何配备也在探索之中。如果要适应这种形势,就需要一定规模的公寓辅导员队伍,由此也会促使学校经费的增加,所以不仅要考虑学校的规模和管理需要,而且要注重投入和产出比。
3.3公寓辅导员和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工作关系容易脱节,可能出现各做各的事和重复工作。分工不明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踢皮球”、互相推诿的现象。
3.4公寓辅导员的职能权限问题。学生工作部、院系该下放多少权力给公寓辅导员也值得思考。根据试行学校的经验,公寓专职辅导员的权限远远不如院系辅导员的,比如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党员考察等,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公寓专职辅导员不屑一顾,毫不在意。
4.加强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4.1配置公寓辅导员,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高校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不能把公寓辅导员当作公寓工作的“消防员”,只有在出问题时才重视,而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岗位的重要性,在各方面注意公寓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使公寓辅导员这一新岗位切实发挥作用,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2重视公寓辅导员身兼服务和管理的双重身份,综合其所管理公寓内住宿学生的人数、年级、专业等多方面因素,适当给予专门的岗位补贴。也可实行一人多岗制,一人可身兼公寓辅导员、公寓内党支部负责人、公寓维修负责人等多个岗位,根据岗位适当调整工资待遇。
4.3多方面拓展公寓辅导员的发展渠道。选拔人才是搞好公寓内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的首要前提,重视公寓辅导员,为其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是做好公寓工作的长远保证。鼓励、支持公寓辅导员提高理论和学术水平,攻读在职相关的硕士学位;设立公寓辅导员年度考核小组,由公寓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对其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对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郭玲玲.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6,(2).
[2]蔡海江,杨晓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理论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04,26,(1).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1]但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辅导员人数却没有成比例地增加。在我校,辅导员与所负责学生平均比例超过1:250。而且辅导员还兼有形势政策课、思想道德课、各种全校通选课的教学任务。由于学生人数多,辅导员个人精力有限,因此仅凭个人力量,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根据这种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工作质量,我们需要研讨一套新的工作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和班级的需要,安排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或学生党员担任辅导员助理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1.辅导员助理发挥的作用
1.1桥梁纽带作用
辅导员助理是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最好桥梁。由于辅导员助理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可以经常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取得联系得到一些讯息,以他们的思想素质和责任感来讲,能够很好地理解学校的用意,客观公正地把这些讯息转达给所负责的班级同学。另一方面,他们平时与同学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朝夕相处,能够直接收集到同学们的各种信息,包括思想动态、家庭困难以及对学校哪些问题存在意见,并把这些信息反映给辅导员。从而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校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的环境下,有利于学校的和谐与稳定。
1.2榜样作用
辅导员助理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分子,他们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会受到身边学生的关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德行修养等各方面都会成为大家的榜样。他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对带动班级的学风、班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1.3日常管理作用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两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在低年级时,日常的管理工作非常多。军训、入校教育、各项文体活动、班干部的培养、学风和班风的建设,等等。如果只有辅导员一人进行这些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那么根本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助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把辅导员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1.4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
辅导员助理均为来自高年级的学生,不同于辅导员的是,他们与所负责的班级学生之间没有师生间容易产生的管与被管的观念。他们更多地扮演着一种“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学生更愿意对他们敞开心扉。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他们经历着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在入校一段时间以后,大学的新鲜感已经开始减弱,相反,有了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却不懂得合理运用,使他们感到空虚与迷惘。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将会影响到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也决定着他们以后对大学生活的态度。但是辅导员由于管理学生人数众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好大量的心理疏导工作。此时,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助理的作用,让他们利用白天军训的间隙或者晚上查寝的时间进行这项工作。他们作为一个“过来人”,可以帮助同学们分析现状,并结合自身的体会,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鼓励和帮助新生做好大学规划、制定奋斗目标。其次,对于部分学生来讲,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辅导员诉说。有的在老师面前羞于开口,有的怕秘密被“泄露”,当然这也说明部分学生对辅导员缺乏了解。辅导员助理首先是学生,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能够更好地观察到他们的思想动态,体会他们的心情。学生也愿意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想法。辅导员助理以“学长”的身份进行开导,通过逐步地渗透、感化和激励,使许多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1.5实行“三自教育”的作用
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拥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因此,优秀的学生都很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经过选拔出的辅导员助理,他们十分珍惜得到的这次机会。怀着自豪与自信的信念开展工作,认真地扮演好助理“辅导员”的角色。他们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逐步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演讲能力等,同时也增加了工作经验。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身边同学也起到了带动作用,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辅导员助理的选拔与培养
在选拔辅导员助理时,不仅要考虑到学习成绩、思想素质、工作能力,还要考虑是否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辅导员助理的选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用人水平和管理水平。选拔的程序有:(1)自愿报名。在学生报名之前,学院可以设定一些标准,例如学习成绩、工作经验、政治面貌等。确保候选人的高水平与高层次。(2)民主评议。根据报名条件候选人应该属于班干部、学生会干部或者党支部成员。可以在候选人所在单位进行民主评议,对其是否符合辅导员助理的各方面条件进行打分测评。(3)辅导员意见。最终人选的确定,还需要咨询候选人辅导员的意见,因为辅导员比较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而且可以从学生工作者的角度考虑该候选人是否能够胜任此工作。
辅导员助理虽然是高年级学生中的佼佼者,也有一些工作经验,但是辅导员助理不同于一般的学生干部,所负责的事情、工作的范围要远远超出以前。为了确保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在上岗之前,必须进行培训。可以通过开展日常教育:①通过一些具体事例要求辅导员助理对待岗位要有责任心、对待问题要有耐心、对待工作要细心、对待事情要公平、对待同学要有爱心。②通过《如何认识与对待助理辅导员的工作》、《工作方法与工作技巧》、《如何与同学沟通,做好思想工作》、《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专题讲座,让辅导员助理对工作有全面的认识,明确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在思想上做到与院(系)党总支的工作思路保持一致。[2]③定期召开辅导员助理经验交流会,使各班级辅导员助理能够坐在一起讨论工作、交流经验,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把更好的工作方法为己所用。④辅导员助理经常和辅导员一起开展某些工作,在日常工作时,辅导员可以根据发现的问题,给予日常辅导,帮助他们更快地进步。
3.辅导员助理工作的考核
考核制度可以更好地鞭策和鼓励辅导员助理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定期在每学期末举行一次学期总评,主要由所带班级学生评价、辅导员评价组成。日常不定期检查由辅导员和院领导负责。对在考核中发现有问题的辅导员助理,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批评教育;情节严重或是教育无效者予以解聘。
3.2根据学期总评得分,并按照辅导员助理的比例,授予“优秀辅导员助理”称号,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并在综合素质测评中加分。
3.3经各项考核合格的辅导员助理,可以作为今后评先评优工作的重要依据。
辅导员助理在各高校中,对学生事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有效地解决了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任务繁重而学生工作人力资源缺乏的矛盾现状,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稳定有序地向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