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1 21:37: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毕业就业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已被世人所熟知。如何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事关学校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必须妥善处理。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依据就业问题性质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一般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一般性就业问题。在精英教育阶段,一般性就业问题被认为是不存在的,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一方面承担着继续培养精英的任务,另一方面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劳动力的任务。就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而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是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平衡的,但却出现了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出现一般性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分析原因,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不无关系。我国曾经长期实行统分统配制度,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还不能形成良好的用人制度,诸多岗位长期被不合格人员占据,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除此之外,虽然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第三产业比率还是过低,加之大学生创业观念低下等,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较低,无法实现毕业生的大规模就业。
(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是指劳动力的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而引发的就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进程采取的措施是,扩大精英教育范围,以此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教育是为培养社会精英服务的,其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精英培养为目标的,沿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必然导致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造成结构性就业问题。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人事制和户籍制度,也是限制人才合理流动、无法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上述制度有所松动,逐步实行了小城镇、农村统一户籍制度和行业资格准入制度等,进步固然可喜,但力度仍不大,无法解除其对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此外,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个人职业选择性问题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中,表现越来越突出,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就业。如高校周围考研大军的出现,由于不愿到边远、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仅把求职岗位限制在大城市,造成过大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好的自我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更多的是培养熟练的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社会精英,个人期望值过高造成就业难。笔者认为,原因之一是我国所采取的精英教育扩大化式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影响了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的明确,导致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中比较突出。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和政府方面。就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精英教育模式。首先,扩大高校办学自;扩大高校办学自不仅包括企业、个人可拥有办学权利,还包括扩大已有高校的办学自,减少高校行政干预和控制,让高校办学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渠道的畅通。其次,淡化户籍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促进人才能合理流动,保证企业、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挑选、利用人才。再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最后,提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条件,扩大就业岗位;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
(二)高校办学方面。就高校办学方面来说,首先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情况准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为社会提供优秀的所需人才。各高校应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形成自己的特色,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其次,积极实行弹性学制、弹性专业;实行弹性学制,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弹性专业,就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意愿灵活选择学习专业,如:双学位,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扩大毕业生就业机会。最后,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实行市场化的经营管理,实施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自主创业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三)用人单位方面。就用人单位来说,首先要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应本着竞争意识选才、用才,以任人适才为标准选择、使用人才,努力促进单位发展。其次,把人才利用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需要创办培训学校,以此满足单位业务发展需求。最后,选聘过程中,不应盲目追求高规格人才,应当以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来选择,以能胜任工作为基本要求。
(四)毕业生个人方面。就大学毕业生个人方面来说,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也要认清社会发展形势,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更多的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转变为一般性人才。大学毕业生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其次,当代大学生要彻底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主动创业,积极谋划自己的人生。
一、高校贫困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1、就业心理负担沉重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容易受到歧视,存在自卑心理,尤其是女生心理负担更重。目前高校学费的不断上涨和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更加重了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厌学、厌世情绪严重,对社会看法极端、偏激。
2、素质缺陷影响就业
由于贫困生女大学地域来源的特殊性,在成长过程中,环境教育与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同时由于经济问题,大部分的高校贫困生很少参加活动,因此锻炼的机会非常少,造成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用人单位对性别的歧视
当今用人单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认为雇佣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而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期间必须给予的产假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这种认识的偏差,就严重的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对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二、原因分析
1、自身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就业期望值错位
大学教育投入成本高。通常一个困难家庭为完成孩子的学业,会陷入负债的状态,而他们的希望就寄存在孩子毕业后就业来解决家庭所存在一切问题。以至贫困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不得不把薪水高、工作环境稳定等作为就业期望值的首要因素。但在现实的岗位竞争中,用人单位在考虑到自身的生产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时候,必然将目光投向同一阶层但要求没有那么苛刻的毕业生。这也造成了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果。
2、工作经验不足
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由于接触外界的事物不多,因此存在着进入大学之后要重新认识别的同学早已经熟悉的事物,导致他们产生一些自卑的心理。
为了能在同学们之间保持一定的优势,有些同学会把大量的课外时间投入到普通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当中,放弃参加其他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或者学生活动,以期能在学习这一方面取得奖学金,并保持一定的心理优势,由此导致在就业期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给用人单位一种高分低能的印象,最终造成就业失败。
3、不能按时偿还助学贷款导致对贫困大学生的诚信产生怀疑
大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事件的频繁发生,凸显的大学生诚信问题是让社会对大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大学生的诚信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问题,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沉浸而潜移默化。由于中国的社会中不讲诚信的行为比较普遍,法律约束也不能发挥更多的作用。这就使大学生的诚信被持以怀疑的态度。而且也有其中的一部分同学恶意逃避,不偿还贷款,导致学校与银行必须把扣押有效证件作为催还贷款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
三、拓宽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诚信记录来规范还贷
应该从提升社会整体的信用水准、完善道德与法律规范、提高社会工作水平等方面入手,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避还贷的现象。可以通过我国金融系统的联网性进行跟踪。可以通过金融系统建立学生信用记录数据库,加强银行之间信用记录的交流、共享,实现学生个人身份记录和信用记录挂钩,从而有效规范和约束学生贷款和还贷。
2、用人单位的观念要转变,提倡男女平等
摈弃“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以确保性别平等、就业公平。
3、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尽快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来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4、学校对贫困女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贫困的女学生出现就业困难时,学校老师要及时介入,帮助其缩短就业过程。
5、合理调整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就业指导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这也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在社会就业总量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和其他次要矛盾并存的背景下,有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将失业”的尴尬处境,尤其在2003年第一批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后,这种情况更加突显出来。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12万,2010年达到631万人,2011年增加到660万,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然而最近教育部公布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短短的十一年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就增加了三倍之多,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面临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激进式增长,如此之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必然对劳动力市场具有强大的冲击力,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每一年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顺利就业,往届的未就业的毕业生也将投入到下一年的就业中。因此,每一年不但要面临应届总量巨大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要解决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就业待遇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境况,大学生渐渐变成了廉价劳动力,近两年, 更有媒体爆出“月薪500元招聘大学生”,“大学生身价等同于农民工”,此类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 也引发了公众对高校教育提出的众多质疑。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社会群体,毕业后却成为了低收入群体,不少大学毕业生从事着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甚至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把目光从就业数量转向就业质量。
自1999年起,国家教育部开始统计和公布各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并将一次就业率作为评价各所高校就业状况的指标,这也使得高校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就业率这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大学生就业数量的增加。然而就业数量并不能全面的、客观的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就业率仅仅反映高校就业工作“量”,无法对“质”进行评价。笔者认为追求虚高的就业率是个误区,不应过多强调就业率,而应花更大力气重视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同时关系到高校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快速发展,甚至于其生死存亡。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从就业观念方面讲,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明确,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期望过高,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创业意识淡薄。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期间,通常会优先选择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相对稳定的职业,很少有人会优先考虑私企,自主创业或者支援贫困地区的基层工作。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从自身条件出发,没有根据自身特点,盲目跟随大流,这种错误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到就业质量的整体状况。现在大学生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没有意识到“逆境出人才”的人生哲理,而是过于的追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物质条件,从而树立了不正确的就业观,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从就业心理方面讲,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存在着三种不良心态:“崇尚大城市心态”――将就业目标集中在发达的大中城市、省会城市,将其作为事业、生活的终极目标;“自我认知不足”――容易产生“过高期望值”和“求职自卑感”两种反差现象,前者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理应获得一收入丰厚的工作,后者认为自身条件不够好,缺乏自信和勇气,在很多机会面前知难而退;“盲目攀比心理”――习惯于以周围同学为标准和标杆,比待遇不看机遇、比福利不看潜力、比环境不看远境,导致即使有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也不能好好把握,甚至武断放弃。这种热衷于攀比的心态,成为了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的一个障碍。从就业技能方面讲,由于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管理模式,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大学期间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专业课程,且大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方面,较为死板,在工作期间很难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致使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法得到单位的重用。从就业规划方面讲,很多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期间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毕业时面临就业压力,乱了阵脚,四处投放简历,盲目跟随大众,就职后才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份职业或是没有达到预期标准,频繁跳槽,这样不仅打击了求职的积极性,造成自我否定心理,还给就业市场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
(2)高校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由于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脱节,而我国大多数的教育模式过于传统,在学校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迫使学生在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同时,实际动手能力匮乏,走上社会后变成只懂理论缺乏实际的鸡肋型人才。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完善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降低了就业质量。
(3)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在国家就业政策的大环境下,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政府部门制定和执行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些政策和措施并没有改善不利的局面,这是因为政府部门制定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还不够完善,不能全面彻底的维护大学生的权益,或者有些政策制定了却没有得到落实,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得不到应有的优惠和保障。在用人单位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越来越高的就业素质,这就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许多用人单位已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价其“实力、能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因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往往就业机会多,就业面宽,选择余地大。相反,综合素质不高者或不善于表现者很多时候就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子女给予太多的期望,认为子女大学毕业后,就理所当然找到一份待遇好的工作,这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择业时,(下转第106页)
(上接第104页)优先考虑薪酬高的工作岗位。家境较好的大学生,习惯于“等”、靠”和“啃老”的依赖思想,按照家长的蓝图一步一步走下去。传统思想中的“子承父业”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干扰,很多父母希望子女从事和他们一样的职业,而忽略了子女本人的兴趣爱好,子女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发展策略
(1)个体因素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从大学生自身来说,认清就业形势,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在学校期间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技能。要及时转变自身角色,认真做好就业规划,尽快的融入社会,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对待挫折,沉着冷静、积极乐观地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乐观心态克服一切困难。
(2)高校因素是发展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基地,首先,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推行体验式教学、创新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等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能力。其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高校应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明确办学理念,准确定位,与市场接轨。不能只顾扩大规模,忽视市场实际的需要;只顾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只顾学习成绩,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再次,要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条件、保证教学师资。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体系,充实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案例教学、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讲授、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开展模拟招聘会、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解答求职经验和创业秘笈等形式,提高课程的指导性、实效性。
(3)就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导向因素。从政府和政策机制层面上讲,应该加快经济发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提供创业补贴,使高校毕业生由被动择业到主动创业转变。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号召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并为他们提供完善的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从市场和用人单位层面上讲,应该转变传统的用人观念,将眼光放长远,做好人才储备,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岗位和就业岗位,不断丰富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设置正确的招聘需求,杜绝各种性别,年龄,地域等歧视;用人单位还应爱才,惜才,给予合理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积极营造人文感、归属感、荣耀感浓厚的企业文化,以员工的忠诚奉献、价值充分体现,实现企业升级上档、健康发展。从家庭和价值观念层面上讲,家庭是每个人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家长应该改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使大学生从人为建造的思想框框里解放出来,大胆主动地去争取自己的空间和天地,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大学毕业生更要认清就业形势,逐步建立是金子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的观念,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度自信,也不盲目自卑,全面准确地分析自我,设定适当的就业期望值。
总之,就业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虽然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就业质量仍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但是笔者相信,在政府、市场、高校以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会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大量大学生几乎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表现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位少”等现象。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很多学生未能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二)教育制度、内容不符合社会要求。中国现有的学校教育体制下,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往往会背书、懂理论,但是没有实践能力。
(三)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带来就业难。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因素
(一)大学生的被动就业心理
高校毕业生们害怕接触新的、不熟悉的领域,特别是企业,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没有接触过尝试过,还不如待在学校或政府,这样比较不复杂的地方。换个角度看,也就是他们害怕失败、缺乏挑战精神,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不敢自主挑战,往往处在被动地位。
(二)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导致父母在对待孩子就业的观念上比较保守。不管家境好或者不好,孩子大学毕业,父母都让孩子首选稳定安逸的工作。这个保守观念致使目前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还比较缺乏自我独立能力和独立面对困难的能力。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一方面很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另一方面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高额的物质回报,以弥补其高昂的受教育费用。就业思维的僵化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三)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份重视考试成绩,热衷于参加一些资格考试,以获得资格证书为荣,而较少参加提升个人素质的专业技能和社会知识方面的教育,且普遍存在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有效的自我约束能力、持久吃苦奉献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大大削弱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竞争力。
三、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改善
(一)从政府来讲,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性、政策性环境,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要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要通过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和项目指导,激活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才智;要通过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更加热情、周到、高效的就业服务和帮助。
(二)从社会来讲,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同时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用人单位也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要正确看待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帮助大学毕业生合理确定就业期望。
(三)从高校来说,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大力提倡自主创业,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
(四)从学生的个人就业观念方面来说,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1、要把正确的职业理想与务实的就业定位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就业选择同现实的条件结合起来,职业发展才有现实的基点,理想的实现才有可靠的平台。
2、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要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正确分析。
3、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让毕业生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摆正位置,调整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4、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非朝夕之功。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教育制度,决定大学生就业会长时间困难,仅靠一些短期措施,起不了根本作用。要缓解我国就业矛盾,扩大我国内需,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现实情况,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高校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