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29 10:35: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自然环境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自然环境论文

篇1

操场上我们用小石子、小树叶等铺成窄窄的田间小路,让孩子们走走练练平衡能力;用易拉罐瓶、小木板等摆放成为小渠道,让孩子们跨跳过水沟,还组织各类幼儿喜闻乐见的户外活动,比如跳绳、跳房、踢毽子、跳皮筋,扔沙包等,另外还有旱冰地、大型运动器械等,让孩子在大自然里锻炼身体,陶冶心智。

2.种植园区成为亲近大自然的实践区。

生长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对于“农作物”这个概念仅限于书本、电视中。他们不知道青菜、红薯等是怎么种,长在哪里?因此,我们的种植区为幼儿提供常见的农作物,孩子们观察根、茎、叶、花的生长过程,了解蔬菜的生长特性和生长环境,知道它的整体情况,从而吸引了幼儿的兴趣,培养了观察力,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在饲养区,饲养一些小鸡、小鸭、小兔等,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经历,并培养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懂得怎样关爱他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3.园内其他小场所成为幼儿探索小乐园。

幼儿园里的小型配套场地,如小花圃、小山坡、小树林,草地、沙地也能成为孩子们的秘密花园:他们在小花圃中寻找小蚂蚁、西瓜虫;在山坡上奔上跑下;在树林中玩军事类的游戏,用浓密的枝叶作屏障,木棍当长枪,拔来青草变成草帽;草地上玩追逐类的游戏;在沙地上造山、架桥、修路等,他们同样玩得兴高采烈,趣味浓厚。因此,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其他小场所力也能找到在大自然中发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自然的生动、有趣和神奇。

篇2

2环境影响下留村空间布局特征

2.1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留村南靠秦岭位于秦岭北麓冲洪积扇区扇缘处,地势南高北低,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中间高而两边低。利用这种地形条件,居住区位于村子中心地势较高的地带,能有效排水防潮、避免洪涝灾害。而农田多分布在村落的东、西、北部,地势较低的地方,有利于作物吸收水分,能够利用地形将作物需要的有机质和水分引入农田中,保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的产量。冲洪积扇特殊地表径流冲刷的作用使留村南部的土壤较北部偏薄。养分的流动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流动的特性。因为土壤、水分、养分具有差异性的缘故,村南的农田产量低于村北的农田产量。留村的北部有两个水塘,利用村落原有地形人工开挖而成,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可以将南部的水汇入水塘中,从而达到储水的功能(图4)。留村土壤类型主要为水稻土和潮土。水稻土是在长期灌溉条件下形成的水成土壤,土层深厚,肥力高。潮土属半水成土壤,以壤土、砂土为主,土壤肥力稍差。留村原本在河道两边栽植水稻,但因近几年水资源匮乏,已不再种植。目前留村主要的农作物为各种旱作物,如小麦、玉米、黄豆、绿豆、黑豆、小豆和谷子。可见,人为的开发和破坏,致使留村现在的土壤含水量不高,已不适宜喜水植物的生长。村子居住区北侧和西侧地形比较平缓的地方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地势起伏比较大的地方主要种植经济林木,以女贞、油松、国槐、紫叶李、黄山栾等观赏性树种为主,间有少量葡萄。布局的总体特点是经济林木和农田穿插布置。由于地势的原因,村落中的农田基本呈梯田式布局。

2.2防风遮阴的聚落空间留村冬季寒冷,主风向为东北风,防风是该地的主要任务之一。通风主要体现在建筑室内开窗通风,建筑开窗方向与建筑朝向基本一致;抗风主要体现在室内和室外两个方面,室内:建筑朝向与主导风向呈现45°夹角,能有效地实现防风功能;室外:留村道路多成南北垂直交错的格局,与主导风向呈现不对应的状态,能有效减弱风力。同时村内多有丁字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阻止对流风形成,从而削弱风力。留村夏季高温干燥,为避免大面积的阳光直射,留村村内道路多为3~4m宽,道路两旁便是建筑,能有效避免夏季的强日光照射,尤其是南北走向的街道效果最为明显,因为太阳在东西向时的高度角比较小,街道在一天的时间里大部分被笼罩在影阴中;建筑顺应道路呈现连排状态,建筑与建筑之间大多紧挨或建筑1.5m内,能有效实现遮荫的效果;留村多以合院式住宅为主,院落开间8m左右,进深约5~-7m,庭院中种植乔木可以遮荫。同时,道路一般长直,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风道,降低室外温度。

2.3排水防潮的竖向布局留村年平均降雨量650mm,易出现暴雨天气,防汛形势较严重。因而排水是村落的第一要务。村落所在地位于周边用地地势最高的区域,房屋不会造成积水,有利于防潮且能有效排水,避免淹涝。留村道路顺应地势而建,呈现一定高差及坡度。留村居住区的坡度基本为1~2°,能够满足住宅的排水需要,且地势较平坦,能保证住宅的稳定。居住区道路坡度基本为1~2°,通向农田的坡度较大为3°留村的道路排水类型有边沟、路面排水、截水沟和急流槽。留村边沟类型为流线型,排水沟主要分布在排污水处,路面排水主要利用地形高差将雨水排出,能有效实现快速排水,避免淹涝灾害(图5、6)。

篇3

23dsMax的自然场景制作流程

要实现自然场景的高质量制作仅靠3dsMax软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其功能相符合的几款插件作为支撑,使3dsMax与插件功能合理融合在一起,从而制作出较为逼真的丰富多彩的自然场景动画或者图片。那么要保证自然场景制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应遵循一定的制作流程。3dsMax的自然场景制作流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在自然场景制作中需要有具体的自然场景设计草图以及相关制作要求,而后根据自然场景制作草图与制作要求合理选择一种或者两种自然场景地形制作方法,从而制造出整个自然景观的地形地貌。第二,自然场景的地形地貌制作完毕后需要对水系统进行制作,水系统制作包含平面河流制作与海洋制作,其中河流制作应采取平面制作方式,海洋制作应使用DreamScape制作。第三,使用3dsMax自带工具,对人工构筑物进行制作,人工构筑物主要包括建筑物、道路以及桥梁等。第四,选择合适的植物插件在自然场景制作中合理添加植物。

33dsMax的自然场景制作技术实践研究

3.1自然场景制作中的地形搭建

自然场景中的地形主要是指山地与坡地,而平地制作只需要利用一个平面就可以了。3dsMax中包含了多种制作地形的方法,一般常用的地形制作方法有四种,分别是DreamScape地形、贴图置换地形、面片地形以及绘制地形。

(1)DreamScape地形。

在自然场景制作中可以使用DreamScape插件,DreamScape是3dsMax中一款非常成熟并且功能性十分强大的综合自然场景插件,合理利用该插件可以创造并渲染出比较逼真的自然场景地形,海洋、云层、天空以及户外光源等等,同时还可以达到多种自然景观效果,如反射、折射以及地形贴图等等。利用DreamScape插件进行地形制作可以降低内存的使用量,获取更加精确的自然场景地形。DreamScape插件内部设置有全局光渲染技术,对各项参数进行变更可以随意设计地形。

(2)贴图置换地形。

在利用该方法进行自然场景制作前,首先应在PS软件中绘制一幅带有灰阶的黑白贴图,而后将其调入3dsMax中,并使用“置换”命令对其进行置换,颜色较浅的地方模型凸起相对越多,反之则越少。利用贴图置换地形的方式要绘制出一幅较为精确的黑白贴图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关绘制人员有足够的细心与耐心。

(3)绘制地形。

绘制地形方法主要应用于自然场景地形上的凹凸细节制作,利用贴图置换地形方法或者面片地形方法制作地形的大体轮廓,在地形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地形进行合理化调整,从而获取较为细致的自然场景地形。

3.2自然场景中的树木制作

3dsMax软件中有树木制作模块,但是其制作功能较弱,所以,在树木制作中要保证制作质量,应选择相应的插件配合树木制作操作。一般自然场景树木制作中常用的插件有三种。

(1)SpeedTree树木。

这是一款针对三维树木建模的软件,该软件支持大片树木的快速建立与渲染,其本身具有强大的树木库,该软件是一款独立性较强的软件,树木模型制作完后可以将其直接储存为3D格式,还可以将其导入到3dsMax软件中使用。合理利用SpeedTree技术可以创造出较为逼真的树木等植物,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其使用的多边形数量比较少,可以节省制作资源。

(2)TreeStorm树木风暴。

它是一种基于3dsMax平台开发的树木插件,其自带有树木库,并且树木库中包含有270多种树木,树木类型非常齐全。还有大量树叶不透明贴图,利用这些自带资源可以制作出较为逼真的树木效果,为自然场景增添色彩。TreeStorm树木风暴软件树木库中的树木模型可在3dsMax软件中直接调用,通过调节相关参数的方式使其产生丰富变化。

(3)Forest森林。

该插件可以为3dsMax提供制作大面积森林以及植被资源的完整制作方案,利用该插件可以创建数百万以及高质量模型,让制作者在短时间内做出自然场景中的大面积树木,人群以及草丛等等。

3.3自然场景中的海洋建造

对于海洋建造需要运用3dsMax,同时还要辅之以DreamScape插件,这样可以快速制作出较为真实的海洋表面,一般海洋表面包括海洋折射、反射、泡沫、凹凸贴图以及水下场景等。利用DreamScape插件及3dsMax可以制作出渲染数据量较大的海洋场景,同时还能够减少系统数据的计算量和内存占用量。

3.4自然场景中的花草建造

花草是自然场景中的元素之一,在制作中花草可分为近景与远景,其中近景需要通过建立实体模型来实现,而远景则需要通过材质贴图来实现。在花草场景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3dsMax软件自带的毛发系统制作大面积花草模型以及近景花草模型。

篇4

二、藏族饮食器具适应自然环境的方式

相比其它民族,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面对的自然环境更为恶劣、艰苦,但勤劳勇敢的劳动者在争取生存与创造新生活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寻找到与自然相处的方式。藏区地形复杂,差异明显,多民族融合,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功能多样,造型丰富的饮食器具。同时藏族饮食器具的制作过程,也是藏族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到适应自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藏族饮食器具主要从其取材、形制到器具的使用方式三方面来适应藏族独特的自然因素。

1.就地取材

藏区交通不便,耕地较少,物质资源贫乏,因此,就地取材制造器具是藏族人们应对自然最基本的生存反应。藏族饮食器具的材质主要有木质、陶质、皮质和金属质地等,其中陶器类制品历史悠久,木质器具最具特色。木碗是藏族人非常喜爱的饮食用具,即可做食具也可做饮具。藏区地形崎岖,多游牧生活,木碗质地轻,携带方便,经久耐用,其木质纹理精美,色泽华丽,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同时,用木碗盛放茶酒会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并且散热慢,使用不烫嘴。藏区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区域盛产的材料不一样,造成器具在丰富性的基础上具有地域差异性。使用当地自然提供的材料制作器具满足当时当地人的生活需求,林芝和昌都地区属于林区,盛产木材,因此生产了各种各样的木质器具,如木碗、木桶等。那曲等地草原广袤,以游牧和狩猎为主,则制作饮食器具的原材料多是动物的皮或内脏等,如皮碗、皮盆、皮盘。而河谷地带的人们很早就掌握了陶的烧制方法,因此出现了造型丰富的陶杯、陶罐和陶壶。而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金属质地的饮食器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同时,不同区域的人们通过交流与学习,不同质地的饮食器具在各个地方开始出现并使用,这大大促进了饮食器具的发展。

2.丰富的形制

藏区生存条件复杂、艰苦,为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藏族人民制作各种各样的器具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使用。从简单到复杂,从一器多用到一器专用,都体现了藏族人民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饮食习惯进行造物的智慧。比如博物馆所收藏的,仅近代金属酒具的器形类别就有三十多个,包括酒杯、酒壶、酿酒器、酒桶、温酒器等。藏族人民喜爱饮茶与喝酒,因此饮具在藏族不仅种类丰富,还自成系统。不仅有制茶、喝茶的器具,同时由于藏族气候高寒、常年低温,藏族人民喜欢热饮,因此家家户户还有茶炉及温酒器等。茶炉腹大口小,口沿有三个支点安放茶壶,茶炉的内部有火灰,不仅能保温茶酒,还可取暖用。藏族多游牧生活,居无定所,这些器具多是陶制等质地,笨重易碎,因此牧民多使用皮囊作为酒具,系于腰间,携带方便,经久耐用。同时同一种器具也会有不同的造型和大小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如木碗一般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型号,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其中一种为扣合木碗,上下由两个大小相同,碗口分别有内外切圈链接的钵状物组成,多为外出时携带,使用时一碗用于饮茶,一碗用于盛物,方便实用。

3.灵活的使用方式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灵活巧妙的使用器具是藏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酥油桶不仅是制作酥油茶的工具还是从奶汁中提炼出酥油的长木桶,两者结构一样,形制大小不同。酥油桶由桶筒和搅拌器两部分组成,上下拉动搅拌器进行工作,操作简单。同时还有一种小型化了的酥油桶,高30厘米左右,出门时携带,藏族人民喜爱饮茶,外出时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支锅烧茶,体现了藏族人民热情、乐观的生活情趣。酥油桶上下各有一个扣环,系上带子,出行时挎在肩上,十分方便。餐刀是藏族人民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与餐筷配套使用,置于刀鞘中,将其别于腰间。餐刀主要用于切食肉类,生肉与熟肉的使用方法不同,十分讲究。藏刀是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的用具之一,有不同的大小,其不仅作为生活用具也是生产工具。藏族高山大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外出时人们用藏刀防卫,同时可以砍柴、宰杀牲畜、裁割绳索等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它还是一种装饰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随身佩戴腰刀是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在不同的自然状况下,灵活使用藏族饮食器具,达到一物多能,物尽其用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