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范文

时间:2022-07-03 15:57: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

篇1

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适游宜居新都可都可镇位于多法县东北部,辖7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2万,耕地5.1万亩。224省道纵贯全境,潘谢铁路煤炭专用线穿境而过。历史上是个农业乡镇,原名都可乡,1999年撤乡设镇,2009年更名为都可镇。总面积58.8平方公里。一、做法及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活,建立新机制”。都可镇在一个“新”字上做文章,1995年以来,都可镇抓住煤矿塌陷区移民和改造的机遇,开拓思路,超前谋划,在构建农村新的生产、生活、管理方式上努力探索,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相继被列为市、县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也即将挂牌。先后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园林城镇”,以及荣获省、市、县多项荣誉称号。多年来,都可镇坚持科学发展规律,用市场机制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重视当前,兼顾长远,走以产业为龙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制为突破口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都可镇在建设小城镇的起步阶段,即把“以市兴镇、以市活商、以商聚财”作为突破口,推动跨越式发展。从l997年到1999年,先后筹措资金6000万元,相继建成了服装、农贸、鞋类三大市场,年营业额9650万元,市场辐射半径超过60公里。都可经济开发区至2009年底,累计引进外资近4亿元,入驻项目达22个。其中,总投资达1.2亿元的安徽涉外旅游职业学院第一期工程,今年7月份全面竣工,暑期正式招生,在校生规模达1800人左右,开设4个系8个专业,将为都可镇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基础。都可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抓住农村产业、工业、设施、人口等资源优化配置整合。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带动农村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全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二、三

产业从业人员显著增加,从事一、二、三产业人员的比例由1992年的60:18:22转变为34:26:40,外来人口和从业人员达6000人左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都可大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保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收入长期稳定增长,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都可农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都可农民是向城镇居民过渡中的农民,这个进程现已大规模展开并加速进行。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都可镇的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旅游产业。近年来,都可镇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绿化带22900平方米、街头休闲绿地4800平方米,城镇林草覆盖率达到54%。l999年以来,都可镇还结合中心村建设和村庄改造,建成集生态、旅游、环保为一体的竹音寺、生态园两个大型公园,不仅改善了自然环境,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提供了656个就业岗位。使都可镇在原来皖西北煤矿塌陷区基础上初步变为现代新兴城镇。都可镇作为皖西北煤矿塌陷区,生产型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如何盘活用好有限的资源,谋划好都可镇的可持续发展,这就离不开新的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一是建立高效的土地管理和流转机制。土地是都可的稀缺资源,在发展生产中,都可建立了高效的土地管理和流转机制,以达到集约开发利用的目的。l997年以来,都可通过对全镇原17个村83个自然庄的“旧宅基、旧村塘、低湖洼地”实行综合整治,新增土地5000多亩。目前,都可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6750亩。这些土地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①1958年遗留下来的小农场国有土地400亩;②改造利用农民废弃的两片宅基地900亩;③4个煤矿塌陷区移民安置小区建设用地l295.5亩;④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的杨庄、卢圩两个中心村建设用地l20亩;⑤2009年特大水灾之后,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的灾民建房用地248亩:⑥在大东村复垦荒地130亩;⑦谢桥煤矿西风井占地229亩。二是建立严格规范的城镇管理机制。①组建城管队伍。设立城镇建设办公室,组织城管监察大队和环卫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②改革户籍制度。凡是在开发区有固定住所、固定收入的,都给予办理城镇户口。③规范管理秩序。实行环保保洁、经营分布、有序停车、门前五包等管理措施,改变农村集镇脏乱差的落后习惯。这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给都可镇的生产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在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都可逐

渐形成了四种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即:一是市场带动,二是整治优化,三是生态旅游,四是移民建镇。经过l0多年的奋斗.一个城区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人口2.13万的现代化小城镇已具规模。这些都为都可的“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规划,到2020年,都可将实现全镇80%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目标(城镇人口届时为5万人),以城镇化为龙头,带动现代工业、环保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五年,都可镇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好三个平衡:①生态环境平衡。扩大生态规模,把生态园建设与塌陷区治理相结合,与村庄整治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利用塌陷形成的2万亩水面发展网箱养鱼和蛋鸭养殖,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全方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壮大旅游经济。同时,总投资为2662万元的都可国家湿地公园,定位为阜阳的城市副中心和向皖北地区乃至更大区域辐射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区。总面积约264平方公里,19平方公里的第一期建设已经开始,重点是湿地生态修复及开发利用。②土地占补平衡。结合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总投资为l509万元的土地治理项目、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安置工程项目建设,在扩张城镇的同时,保证耕地总量不变并略有增长。③经济发展平衡。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优质粮生产、蔬菜生产、禽畜饲养、水果生产、水产养殖等,壮大无公害林下养鸡、养鸭规模,通过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可镇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生产发展、环境改善,也重视提高村民现代文明生活的质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构建村组道路、水电、文化、社保体系,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和文艺队伍,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目前,全镇实现了“六通”:广播、电视、柏油路、电话、供电、移动通信村村通。解决了“三难”:建成全镇公路网,解决了行路难;建成七家镇级医院、7个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4%,解决了看病难;建成高标准的中小学校18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条龙的教育体系,解决了上学难。建设了“两场两中心&r

dquo;:即占地45亩的农民文化广场和8个篮球场;容纳1200人的科技培训中心,和以生态园、竹音寺为主体的旅游休闲中心。这些全都免费向全镇群众开放。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都可镇还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一是认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创建“文明村”、“文明户”活动,在每年元旦和农历二月十九庙会期间,开展多种形式文体活动;二是认真开展普法活动,经常到中小学校和村组有重点地宣传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强综治工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等活动,开发区成立了由l0人组成的治安巡逻大队,各村成立治安联防队,增强农村的群治群防能力,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平时做好调解工作,及时化解民事纠纷。l995年以来无一起“民转刑”案件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四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开展以人为本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个千分点,2000年以来,连续荣获市、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二、思路及想法十六届(提醒您:请根据实际修改)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都可镇做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下一步,将按照新农村“20字”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和资源现状,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镇和中心村功能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一个地区的发展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考虑各种可利用要素,再充分争取国家项目和政策资金的支持,做好中长期目标规划,分步分期实施。根据全镇的布局现状,建好六大功能区势在必行。一是农民居住区。都可在15年内,也是发展较快的时期。除对马拐、大东、都可、南王、孙岗等5个村7000多口人,规划一个中心村外,随着谢桥、古城、杨村三大煤矿的不断开采塌陷,到2020年,又将有姜庄、铁古、黄洼、高刘四个村2372户8974口人陆续迁移,加之目前已经塌陷和陆续塌陷的村庄,共计将有2.3万人安置到开发区小城

篇2

第二,突出出新出美,在双路并进中统筹镇村建设一体化推进

篇3

二是注重政策扶持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统一,形成强农惠农的新格局。坚持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与激励作用,继续加大对“三农”的倾斜与支持力度,充分激发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去年,在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两个文件基础上,相继就扶持粮食生产、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旧村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民生改善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建成粮食、果桑、竹笋、茶叶四大万亩市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新建续建农业“百家园”39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21家;按照省、市确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量和比例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区财政一般预算安排5大块“三农”资金21.2亿元,同比增长26%,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惠农性明显加强。同时,加大新农村建设土地等要素保障,引导信贷资金投放农业农村建设,去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率达到35%,农村合作银行小额农业贷款增量达到5.5亿元。

三是注重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形成了整体发展的新格局。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切实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突破。去年,继续推进新农村“工程”建设,全力实施“幸福民生四十条”,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办法来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免学费普高教育,免收16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之举,在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力开展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河道疏浚整治,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以及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供电供水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甬新河××段工程全线贯通,完成河道疏浚整治350公里、河岸砌石40公里,鄞西片区域供水工程顺利通水,40余万居民用上优质水库水,29个自然村开展了分散式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试点。新创建省市级绿化示范村28个,东吴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四是注重制度建设与氛围营造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建的新格局。着力完善和规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制度,促进区、镇两级和各部门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局之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制,完善对镇乡的考核,实行重点项目区领导联镇带村等载体,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指导工作,深化村企结对内容,在村企结对全覆盖的基础上,健全共建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出资、出智、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区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扎实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年。我区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型新农村的目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大力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着力消除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和体制障碍,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带动农民生活品质化,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是在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加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劳动就业的力度,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互促互进、共兴共荣。

二是在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进行大胆探索,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壮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双层经营体制的“两个转变”;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激活土地生产要素,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增加农业农村信贷投入,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保障制度。

篇4

20__年,__县民政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把里耶镇长春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局认真规划,加大投入,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经过三年的努力,该村的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目标。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主道和村庄道路。里耶镇长春村由原来的长春、凤寨、清江三个村合并组成,有村民312户1384人,三个组十个自然寨居住十分分散,加之地势沟壑纵横,该村的生产生活十分艰苦。三年来,局长毛美云同志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及新农村工作队员实地考察,认真听取村民意见,首先办了村民最想办的第一件事——村庄水泥道路硬化。历时三年,共投入资金21万元,为长春村清江、凤寨2个组196户744人修通了长7000米,宽1-1.5米,厚8-10公分的水泥路。村庄道路完工后,在民政局、村支部共同努力下,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村主道通畅工程项目,20__年5月终于将清江至凤寨组2.5公里的村主道纳入县村级道路通畅公路计划。并争取项目资金49.5万元,对公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和硬化,于今年9月底胜利完工,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解决了村民长期以来生产生活资料运输难的难题。

二、修复土家房屋,打造原生态“特色村”。里耶镇长春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部落,具有悠久的土家历史,距里耶镇4公里。为了保护土家历史,弘扬土家文化,配合村庄的开发,民政局党组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组织考察工作组,分别去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等地实地考察取经,根据本村的实际,结合外地的经验,20__年,投入资金6万元,对该村96栋121户土家房屋进行了改造与维修。改造后的房屋,美观大方,牢固实用,具有明显的土家特色,得到当地村民及外地游客一致好评。

三、完善救助体系,创建一流“五保之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特别是还有少部分村民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民政局首先对该村的贫困情况逐户逐登记,造册备案,分类救助:一是对因病因残致贫的村民,实行一帮一救助与单位救助相结合,即民政局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帮助一户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为帮扶对象提供资金,提供致富信息等,三年来,民政局副科级党员干部帮助30户贫困村民解决实际困难40余件,为他们捐送资金5000余元,购买肥料4000余斤,捐送衣服棉被600余件,捐送大米3000余斤。民政局每年还对极少数特别困难的村民给予政策倾斜,特事特办,如将其纳入大病救助或临时救助范畴。二是在村中创造“五保之家”,实行集中救助。20__年初,随着新农村示范工作的深入,民政局再次筹资7万元,创建“五保之家”,解决村中6名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吃住困难,经过6个月的努力,9月底,一所面积151平方米,设计一流,施工一流,内务设施一流的村级“五保之家”胜利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

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该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