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16:35: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命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必须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让学生正确地了解人的生与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死亡观,勇敢地面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死亡是生命中自然的过程,它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传统文化忌讳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一般不轻易涉及这个话题。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会有什么计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打算写什么?你会怎么写?其实这就是一种死亡教育,使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或者死亡来临时,能显得平静坦然。人们从生活中接受一些死亡实例,一般都是自然的死亡,很少有其他的死亡教育,比如因地震、火灾、飓风、海啸等不可预测事件导致的死亡,这无疑是个缺憾。通过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
(三)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是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各种负面情绪所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人的一生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生命教育中必须加强挫折教育的内容。于是,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学生的一种抗挫折能力。因此,挫折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经受挫折的洗礼后,学到了一些知识,最重要的使他们更加走向成熟。
(四)感恩教育唤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知母恩”并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人的生命价值的体现也非只是“知母恩”,生命的价值应在贡献社会中体现。唤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的最终目的也同样不是仅仅停留在“知母恩”的层次上,而是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对生命教育更高境界的认识。对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喜欢这个社会的。感恩教育要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他们懂得付出,懂得回报。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所以,感恩是对生命生活的思源,是享受权利后的一种义务和责任。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们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坚持举行一年一度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通过系列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给予生命,感谢老师的培育,感谢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活动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面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其人格塑造、心灵培育的重要作用。
二、开展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的途径
第一是专题课程,即在学校开设专门的生命和感恩教育课或开展生命感恩励志专题讲座,有专门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等,即利用心理教育和德育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感恩教育讲座或对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对生命和感恩的探讨展开讨论,或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展开辩论,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问,对感恩认知、情感、行为的探讨,写出对感恩教育的心得体会,或者写给父母一封感恩信等方式,使大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也可以通过死亡话题讨论、开展死亡游戏以及临终关怀和感恩社会行为渗透等形式,让学生领悟到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也可以通过这个节日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援我们的人。最重要是转化为个体感恩行为。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重视以课堂为主体,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学生不能再课堂上以客体的形式出现,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发展学生的思维形式,实现学生内在的成长。教师要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掌握自己的人生,理解生命的蕴涵和真谛,促进学生的内在的塑造和丰盈。教师通过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解人生的真谛,所以在平时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带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好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教师就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生活中来,带领学生感悟课堂教学中接触到的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实现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热爱。
2.创造情境,实现学生对生命的领悟
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体悟作品中的人物对生命的忠诚和热爱,进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力。教师在语文情境教学中要能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背影》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展示,带领学生表演自己喜欢的人物,通过表演,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有深刻的接触和理解,能够深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体会出正直而深刻的人的品质,产生对生命的崇高的理解和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排斥。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依然缺乏,生命教育没有真正得到学校的重视。在家庭、学校中,父母和老师或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过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沉重,通常会对孩子回避死亡的话题。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死亡充满神秘感,所知甚少,甚至错误地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轻松。由于学生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也往往会导致学生中出现不珍惜生命的现象。这种漠视生命的观念也导致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和研究也相对滞后,生命教育往往只是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等部门在开展一些不成规模的宣传和研究。
2.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生命教育缺乏重视
2004年,上海市颁布了生命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来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在上海市的带动下,国内的辽宁、湖南、云南、黑龙江等省市的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并比较明确地在学校中开展了生命教育。不过,国内仍然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由于没有认识到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视,没有将生命教育正式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中来。很多学校在教育中都没有真正去引导学生,如何去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学生的安全意识、生存能力的教育也谈之甚少。这种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识淡漠的情况,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出现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学校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操作性指导
国内对学校生命教育的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生命教育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也就是说“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才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内对生命教育进行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个体生命,对生命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比较少,并且对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也比较少。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了“学校要坚持全面发展,要重视生命教育,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仍然没有设立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资源尚待开发,生命教育专业师资仍然匮乏。因此,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指导与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4.学生个性中缺失责任和包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的问题一直层出不穷,无一不引起社会的轰动,个性缺失在学生的身上表露无遗。学生处于发育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还处于发展中,这一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学生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行为冲动,甚至出现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情况。学生在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在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容易出现懊恼、后悔、郁闷的情绪。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无微不至的宠爱和呵护之下成长。学生普遍存在依赖性强,不愿意承担责任,缺乏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个性缺失问题。学生个性缺失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5.学生存在信仰迷失的现象我国学生的生命态度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生命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命,没有去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没有去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一些学生虽然生命的存在意识强烈,但是对身心健康意识和生命责任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其生命价值取向呈现出信仰的迷失现象。信仰的迷失必定导致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化和边缘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信仰是民族之魂,是民族的凝聚力,学生的信仰是这一切的基石。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确立信仰的基础时期,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确立信仰的关键时期。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信仰迷失了,绝对是个严重的问题。
二、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弘扬生命价值、提升生命精神品质、陶冶生命情感、养育生命态度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指向。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要研究怎样以教学为依托,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学校要努力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生命、感悟生命。生命教育既要引导学生懂得惠泽人类自身,也要启发学生树立起与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意识。生命教育就是要学生懂得关心今日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要计划明日生命的发展。生命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因素,使学生不断进步、生命品质不断得到完善。
2.发挥生命教育显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自然、历史、生命科学、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显性课程。自然课程涉及许多生命科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合适的生活环境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从而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保护自身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在体育与健身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和身体保健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强身健体。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品德与社会涉及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的内容也很多,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要在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命。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提高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
3.挖掘生命教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学校的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课程,属于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在注重发挥显性课程优势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挖掘隐性课程所蕴涵的生命教育的内容。语文和英语有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生动感人材料,教师在语文和英语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善于从语文和英语课本中发现生命教育的素材,并及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和英语课堂将充满了生命教育的气息和活力,生命教育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课程重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优美的歌曲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能够从精神层面上达到熏陶学生情感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获得美的感受。美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的美丽,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还可以在人物的刻画中,通过感受人体美来认识自己,从而喜欢自己。
4.通过爱心活动提升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的教学应该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等。通过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体验,使得生命教育的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运用亲身体验法,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引导学生从“关爱他人”、“关爱弱势群体”开始。通过让学生参加爱心活动,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学校可以与贫苦地区学校建立起“手拉手”的关系,除了学校出资建设校舍外,可以动员学生捐钱、捐物来帮助那些贫苦地区的学生。学校还可以积极号召学生关注身边的同学,动员学生把节约下的“零花钱”用来帮助身边的同学,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爱心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
5.借鉴成熟地区的生命教育经验
目前,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在国内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广东省顺德市采取外出取经的办法,学习和借鉴英国、香港学校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并结合本身的实际将“生命教育”引入课堂,取得比较好的成效。2010年顺德这个隶属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县级市竟然成为了广东省唯一获得“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特色培训示范基地”的城市。港台地区在生命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值得内地教育部门重视和借鉴的经验。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起步早,比较成熟,一些成功经验被很多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美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个学校教育呈现出明显的生命教育特征。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借鉴有关国家及地区成功的生命教育经验,将有利于加快国内学校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
6.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
学校的校园是基础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们不能够把校园简单看作只是教室、花园、操场的概念,我们应该有“把校园看作是一个育人的环境、蕴涵育人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够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学校的校园建设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从总体上营造出有利于审美教育的氛围。校园的美化、绿化应该根据整体要求,统筹规划,尽可能使校园多一点绿色,多一点生命美。让学生置身于清洁整齐、绿树成荫、花草芬芳、幽雅静谧的校园环境中,产生出美的想象,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和谐的校园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且使学生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减少到最低程度。
7.建立互信、互爱的良好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关怀和,如果孩子在冷漠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和美都无动于衷的人”。氛围的和谐有利于心灵的舒展、愉悦,而学生具有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育便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起真诚友好的同学关系,既有竞争又携手共进,既相互监督又彼此信任,使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充满友情和温暖。同学之间形成了和睦相处、诚恳帮助的友爱,那种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嫉妒猜忌等丑恶行为也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学校还应该提倡并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当交往,满足青春期学生异往的心理需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可以调节学生的紧张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产生集体自豪感和精神充实感。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保障机制
1.生命教育的组织机构
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生命教育领导小组,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并形成合力,共同来实施生命教育。学校行政例会要定期研究生命教育推进工作,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贯彻,去落实。同时,在学校网站上要开设生命教育网页,组织师生定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学校要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申报关于学生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不断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2.生命教育的全员参与
学校要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起“人人都是生命教育工作者”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人格魅力以及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建设,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培训,让全体教职工都能正确把握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内涵,把生命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3.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要建立开展生命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制定教职工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业务工作等方面实施生命教育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组织生命教育活动的时间、内容、课程落实情况和教育实效等。学校要把开展生命教育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职工业绩评定的标准之一,要定期对生命教育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及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4.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要认真探索适合本校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可以参考港台学校生命教育中普遍采用的“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角色扮演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台湾的林永茂教授认为“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与设计,应该以教育心理学所采取的行为论取向及认知论取向为基础,透过认知生命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习评鉴,协助学生破除一些错误的、非理性的自我挫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为了保证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学校在资金、人员安排上也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以确保生命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二、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生命意识
老师在教学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识记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地理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这就需要老师较高的教学水平,合理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教育。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与学生讲述一些由于水资源匮乏导致很多人干渴而死的新闻,让学生针对水资源与生命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对自己所在小区的用水量进行调查,看看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最多,哪户家庭的用水量是最少的,并且对这些用户进行平时生活用水习惯的访问和调查,从中找出节约用水的生活小妙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生命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明白水资源的宝贵以及生命的重要,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生命的教育,深化了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懂得了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现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很多老师在教学时都会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更多的是用来展示课件,这就使得多媒体技术没有充分地发挥其效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地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再只是播放课件,而是适当地播放一些小短片或者是展示一些图片来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保证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举个例子,地理老师在教《自然环境》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展示一些自然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播放一些野外求生的小短片,让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来求生。例如,学生在森林里迷路了,那么学生可以根据树木的繁密来确定东西方向,而树木的东西方向是因为地球的运转所决定的等等。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享受视觉和听觉盛宴的同时,也能强化自身的求生意识,明白如何在野外获得求生的可能,从而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了生命教育,有利于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生命教育的内容能够充分融入到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
2高中物理教学实施生命教学策略
1)加强生命教育意识
为了提高高中物理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度,需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与教师对于生命教育教学的重视,在意识上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物理教学的特征,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学各个环节中.例如,高中物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物理教学内容渗透一些生命教育理念.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万有引力这一知识点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学习万有引力时教师会为学生讲解开普勒第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陌生,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万有引力形象化.笔会掉到地上,水龙头的水往下流等生活现象其实都是万有引力的作用,如果失去万有引力会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我国航天员在神舟飞船上工作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失重状态下生命的状态.让学生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环境获得重新的认识,保护地球环境与地球生命.
2)挖掘生命教学资源
随着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教学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对于生命教育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师要通过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与物理,通过生活进入物理学习,运用物理理论解释生活现象与生命现象.高中物理教材中增加了一些物理学史资料,通过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入理解物理探究的历史,有助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关注物理探索过程,通过物理学家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于生命探究的坚持感化学生,提高学生对于生命探索的认识,对于科学研究认识也更加深入.例如,对于镭的发现以及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镭对人们生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居里夫人淡泊名利与对于科学与自然探究的不懈精神也感动了很多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物理知识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
活动二设计思想
我们每个人最初的生命形式都只是一个受精卵,那是四亿多个中最优秀的那一个与卵细胞结合而成的,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用世间最伟大的爱将我们培养成人,我们不仅要将父母的生命延续下去,更要将父母给我们的爱传承下来,这样人类才能不断繁衍生息,与其他生物共同创造美丽和谐的大自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圣、可贵的同时轻松接受新知识,领悟生命的真谛。
活动三畅所欲言(教师经历、学生经历)———生命的守护
1.我讲述自己女儿8岁时突发急性脑膜炎时我的无助(正常人脑脊液中只有8~12个白细胞,而我女儿经检验下来有800多个白细胞,这种情况下,成年人一个晚上只要用一支进口药剂,可我女儿用了两支还是高烧不退,那时的我急得手足无措,可表面还得异常冷静),女儿的坚强让我止不住泪如雨下(成年人做一次腰穿都痛得鬼哭狼嚎的,而我女儿连做两次腰穿都没有哼一声),后来在大家的共同祈祷中女儿总算有惊无险,如今她已成为健康开朗的大学生了。2.让学生敞开心扉,互相交流自己的压力、困惑、烦恼。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有压力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缓解及宣泄压力。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另外班上单亲家庭学生很多,我在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时,没有忽视这些孩子的感受。引导这些学生学会宽容、体谅、理解、坚强。活动三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揭开心灵深处的烦恼、伤痛、矛盾、感动,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对学生的教育做到“晓之以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而让学生明白呵护生命的重要性。
活动四:师生感悟汇集———生命的绽放
善待生命,积极乐观,有一颗感恩之心。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只要你不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坚持奋斗,命运必将回报给你幸福的微笑,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时而峰回路转,时而光明大道,人生道路何尝不是如此?珍惜生命,活着就有希望和收获。只要不放弃生命,敢于面对现实,就一定可以在生命的旅途中有所收获。活动四设计思想:师生共同把活动中的感想写在黑板上,形成共勉和共识: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载体。我们应当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做个守护生命、努力为生命增光添彩的人。
二、尊重学生生命情感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并给每名学生展示的机会,使每一名同学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及自身的长处,从而悦纳自己,自信、阳光。我多采用情境法、探讨法、趣味法教学,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研究发现中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在体验感悟中升华情感,彰显生命情怀。
(一)传统文化中避谈死亡的旧习惯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缺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将爱惜身体确立为孝的基础,这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却隐含着对死亡的忌讳。由于这样其影响,尽管身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21世纪,人们依然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以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以“生”为主题。这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分强调物质身体的重要性,而对于“死亡”,则对学生缺乏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引导,教师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异化“死亡”的概念。这使得多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偏差,有的过于害怕死亡,有的过于轻视死亡,这都已经严重地影响甚至降低了生命教育开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二)应试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严重干扰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轻松、宽裕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孩子才有可能自我发现、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自然生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创造能力。就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而言,虽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旧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在这种“以分定教”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学校必然注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而在题海战术中疲于奔命,久而久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渐淡化,生命教育被日益边缘化。这还何谈培养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可见,应试教育也是干扰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
学校是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展开的,学校应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长期以来,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而普遍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生命教育与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教育是不能等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老师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而生命教育更注重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引导、促使学生建立实现生命价值的意识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可见,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就小学生群体而言,虽然他们已经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志和行为等均处于模糊状态,此时,如果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再存在偏差,必将导致其人格无法获得完整发展,以致小学生有生命认识却无生命意志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过于单调刻板
目前,的确有不少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了,但其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实施途径比较单一,甚至僵化、刻板。例如,当前小学的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等显性课程教学来实施;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三是生命教育专题活动。以上途径均将生命教育的实施局限于校内,很少请外界人士参与到学校生命教育中。与此相对的是,西方国家往往会邀请各类人士如银行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大学教授等走进小学,给小学生讲各种有关生命的见闻和真实体验,并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或模拟或实际感知、体验真正的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生命素质。二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多游离于学生的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这显然无法促进小学生对生命的深入了解,也不易激起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内化,致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存在认识和行为偏差。因此,生命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只能分辨行为、思想等的正确与否,而当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往往意志不坚定。
二、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盲目、迷信。我们应该站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坦然面对,客观而科学地理解“生存”与“死亡”,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及其带给生命教育的消极影响。由于教师的生命价值观念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就更要以身作则,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科学理性的生命教育。当然,由于长期形成的对于死亡的避讳等不良习惯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逐渐转变人的生死观念,树立起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就学校而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首先正确认识生命教育。即,认识到生命教育不仅是有关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教育,更是促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发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教育。
(二)重视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为减少、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体现生命教育的以人为本,一方面,教育领导部门、学校、教师等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积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将生命教育真正纳入教育体系,注重为了学生生命完整发展的生命教育。
1.应丰富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促进生命发展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以分定教的现状,在教育评价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上的即时表现、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诸如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素质表现。对学生的评价应实行考试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学生档案袋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还可以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学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人文关怀。一是教育理念要体现生命关怀,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生命自由,关注他们的潜力发展,把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而改变、废除权威性、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二是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应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依靠师生的共同参与来进行管理。
3.围绕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例如,以生命为主题的演讲等学习活动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以调动小学生参与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学校要利用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使学校充满生命的气息,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内建设小型的种植、养殖基地,让小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内的墙壁、板报等媒介,彰显生命教育理念,制作并张贴科学家、劳动模范等杰出人物的格言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命情感。
(三)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有学者认为,小学的课程是以综合课程为主,没有必要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否则会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与其他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相关内容交叉、重复。我们认为,虽然很多课程中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实现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中的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自然科学课侧重于生命的生长发育方面的内容,语文则是侧重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启发。而生命教育课程则更侧重于生命的过程和实际,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意志等,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健康发展。
1.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事实上,生命教育作为大陆地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内容,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地实施生命教育。要使生命教育真正进入课程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和人力、财力支持,积极号召专家对生命教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发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使之适应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较为简单易行的一种形式,应当贯穿始终。生命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远非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所能包括。像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同样渗透着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自觉树立生命教育观念,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来挖掘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认真渗透生命教育。
高职学生的生源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生源,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于高考后,未被普通高校录取而愿意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这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及表现并不理想,进入高职院校后,会延续高中时期的一些生活习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不佳,甚至一些学生还会出现:旷课逃课、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高职院校学生除具有普通高校学生自我意识高、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性外,还具有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思想不稳定、具有一定的盲从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导致高职学生精神世界空虚、抗挫折能力极弱,一旦遭遇困难往往容易丧失信心,甚至失望悲观而走向极端。因此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更应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关注。
1.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90后的独生子女是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这代孩子因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集父母长辈的宠爱于一身,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耐劳和勇往直前的闯劲;因为缺少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不少人心理孤独、性格叛逆,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走极端。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正确生命观的树立以及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有助于教育本质的回归和推动德育的发展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了实现不教,即教会被教育者独立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本应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社会活动,然而现实教育并没有承担起这一神圣的使命,尤其在重技能缺人文为价值取向的高职教育中,忽视生命的现状更加严重。高职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导致大多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怀,造成了知识技能对人之生命的异化。这种教育只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占有,而忽视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人生意义的追问,这种工具理性化的教育方式与生活、生命相脱节,与人的和谐发展不匹配。通过生命教育使教育回归生活、生命的本质,促进学生人格、生命的完善,同时有力推动高职院校德育的发展。
2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内容
泰戈尔曾经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只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帮助学生活在当下,才能使学生珍惜和理解生命。
2.1生命认知教育生命认知教育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存在与消亡。人之生命的诞生、成长与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但这一过程又离不开父母、亲人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帮助。通过生命认知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自然性,提升学生对生命的重视,使生命更加有意义与有价值。
(1)珍惜生命。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它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每一个体都有维护生命存在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在校大学生已成为我国自杀高危群体,有资料显示6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反思。通过珍惜生命教育使学生明确生命是有限的、脆弱的,只有珍惜生命教育把握生命带给我们的种种机会,去更好地生活、学习、交往与享受。
(2)尊重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贵重的,面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时,我们都应把生命的尊严看作最高价值。尊重生命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引领学生尊重生命,不仅要让学生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生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理应尊重每一生命个体一视同仁,同时还应尊重每一个体的特性。通过尊重生命教育使学生维护自身生命尊重的同时珍视他人之生命。
(3)死亡教育。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探究过死才会对生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死亡教育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死亡教育首先要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死亡、如何避免意外死亡,正确看待自然死亡,使学生明白死亡乃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规律。引导学生坦然面对死亡这一自然规律,珍惜当下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是两个比较相近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讨论的前提下,首先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进行一定的概念辨析。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考察,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又略有不同,两者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的培养。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常情况下,生命安全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类在其活动领域中,预防自然和人为危险、预防各种有害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其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周围安全问题的自觉和负责态度,培养学生认识和评价人的生活环境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选择抵御危险的防御方法,以及在出现危险时消除不良后果和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因此,生命安全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教育的功能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而生命安全教育既是教育的本体功能的体现,又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是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部分。对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了安全教育,提高了自身的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基本技能,懂得并运用其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而对社会来说,通过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使受教育对象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有效保障国家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安全,也促进了社会变化和发展。1968年,美国人J.DonaldWalters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阿南达学校,在该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实践经验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在书中最早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安全进行教育,即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主体,运用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等基本手段,按照年龄段和活动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或现场模拟等手段,传授给学生面对各种危险情况的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并强化学生野外训练的能力及安全防范能力、自救能力等,使学生了解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以及预防措施等。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对人们进行在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是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体育教师为承担主体、在体育课程中实施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使学生学会从安全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要从事的活动和面临的形势,用安全的观点解释和处理自己遇到的新问题。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学会保护生命的技能,确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提高保护生命的能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让他们远离危险,健康地成长[1]。通过对很多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虽然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名称、形式或者手段,但是他们都选择了体育课这个共同的平台来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虽然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并非只能通过体育课这唯一的途径,但是采用体育课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内容绝大部分是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虽然很多的安全教育内容并没有完全的渗透在体育课程当中,课程内容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生命安全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但有一部分与体育课很好的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其安全教育的内容,达到了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作为信息化、全球化和需要综合性竞争能力的时代,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未来世界只有全面发展的才有可能成为最成功的劳动者。但是纵观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因为教学压力大、学校设施差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逃生能力差,无法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导致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事实证明,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5.12汶川地震为例,它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如此巨大的中小学生伤亡数目,其背后有太多的原因,暂且不去追究其它,只考虑我们学校教育工作,就可以发现加强生命安全教育迫在眉睫。在这次地震中,四川绵竹市富兴二小13岁男孩杨阳利用学校教授的逃生知识成功逃过了这次灾难;另外在电视新闻中还介绍了一个班的学生在地震时无一死亡,只有几个受了轻伤,究其原因,是学校上午刚刚进行了怎样防地震的知识学习。一个个10多岁的孩子,在地震时能够保持镇定,利用学习的防震知识逃出来,有的学生还是顶着桌子出来的[2]。
由此可见,仅仅一两次课的学习就能够挽救很多鲜活的生命。为此,在学校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形成了每个家庭一个孩子,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就会对家庭造成致命的打击,这也迫切地要求我国开展安全教育。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安稳,从根本上高度重视对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具有现实性和长远性的一项重要课题。雅斯贝尔斯[3]在《现时代的人》中指出:“体育作为一种有组织的事业,在这事业中,被迫加入这个劳动过程的人类所寻求的无非是他的直接自保冲动的等价物。”他认为,体育源于人的自保的冲动。李力研[4]认为:“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类的物种倒退。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健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保护是人的生命基础。因此,学校的体育课程不是为了练习几个项目,为了考核,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体育的本质特征———即身体的自我保护、身体的强壮以及使个体具有生命力。学校体育课程既具有学科性的特点,又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并且它还以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的是,体育课程除了具有强身健身的功能之外,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它除了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我保护和自救能力,避免外在环境造成的各种伤害之外,还能够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身体素质,和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5]。因此,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我们将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体育课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体育课教学成为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学校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今后研究与贯彻的重点内容。#p#分页标题#e#
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是中小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又是实现学生“全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就具有较大的必然性。把生命安全的教育逐步融入到体育课程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和集体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是健康的保证,也是实现健康、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向体育索取健康,向体育索取生命的意识和活力,这正是人类在展开自身的生活、推进自身的生活,是人类大踏步地走向未来的象征[6]。就目前来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开发,能够充分地体现对于人本主义理念的追求,还能够直接影响学校其他相关课程的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还能够决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学校体育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其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高的兼容性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课题,许多国家都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东南亚国家等就在体育课上进行相关的防震防灾教育。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的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的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将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还可使体育教学具有更高的实用性。
作为一门主要在室外进行,以身体运动技能为主的课程,体育课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开展逃生自救教育时,就需要保证有合适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作为支撑。而就体育课来说,由于它大都在室外进行,首先就为各种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时间难过了必要的场地、器材等,便于学生进行实战模拟;其次,体育课还为逃生自救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足够的时间;第三,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逃生自救是相互兼容的,例如田径、体操以及武术等的教学,能够极大地方便逃生技能教育项目的开展,上述都是体育课在逃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二者教学目的的相似性学校体育是一门将身体练习作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广大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的身体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并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7]。
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在于:一,通过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学校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卫防身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实践能力、预防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对各种危险情况的方法;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促进身心健康,并培养学生临危不惧的优良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困难面前的互帮互助,学会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体会无助的痛苦、互助的快乐和生命的可贵[8]。综上可知,学校体育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与生活技能,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二者教学作用的统一性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而且,二者的教学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互通性。
1领悟课本,学会尊重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得到生命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不是强势的填塞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来体现,让学生感受到,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在双腿残废后经常跑去地坛,脱离不出死的念头,挣扎、彷徨,最后还是选择继续生命。从这一描述和最后作者的正确抉择,告诉人们,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孝敬和最好的回报,作为健康的中学生,是不是更应该去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引出反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文章《猫》,由于偏见让一只小猫死去,作者深深地歉疚。对一只动物都如此重视生命,何况是人,所以生命应该是被尊重被珍视的。从这些文中提炼其中心,让学生能理解生命和重视生命,知道其意义所在。
2敞开心扉,理解感悟生命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一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在教师引导学生来感悟生命时,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一些课堂的讨论来掌握他们的认知情况。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文章本身要突出母亲的不容易。很多学生不知道生命怎么起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视频,例如女子剖腹产的视频,剪接一部分给学生来观看,生产的不容易再结合文章中的母亲带孩子成长的经历来反映生命中母亲的付出那么无私,爱那么承重,孩子对母亲都是最有感情的,可以让他们课堂上谈谈“母亲给与我生命,照顾我生活,所以我应该……”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最深层的情感和最真挚的个人感受,让学生知道生命本身归属于自己,但实际它承载了太多的沉甸甸的爱和付出,我们应该热爱生命,让生命在我们有限的时光中体现它正面的价值。
3写作练习,提升个人感受
在布置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作文时,老师可以不用设置固定的文章题目,可以写关于植物的、动物的、人物的,这些有生命力的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可选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和一些课文的感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体裁类型可以不做限制,任由学生发挥,主要是他们能突出生命这一主题就好,当然也可以是根据某个电视节目、某个新闻事件的观后感,让学生自由发挥,看看学生的真实认知。当然从这些作文练习中,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在此认识上是积极的是正面的。在中学生阶段,本身除了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之外,也应该留意他们思想意识的成形和心态内心的感受。老师从作文中发现有学生对于生命有消极认识和想法时也能及时地处理和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
4新闻引入,进行反面教材教育
在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选择上,老师可以引入有社会效应、度高的新闻稿作为阅读对象,既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又能进行良好的实例教育。例如,“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网络报纸的大量篇幅的报导络绎不绝,教师可以将相关新闻报导带到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分析,谈个人感受,这个事件不光牵涉到生命话题,还反映出现今教育中一味重视学习而忽视情感培养而发生的悲剧,老师做出分析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现场谈自己的感受,反面教材能让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这些社会新闻作为阅读材料引入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把关,要让这些新闻能积极有效地指引学生,而不造成负面的成长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