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9 08:21: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信息技术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高职教师特点
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也不同于企业专职员工,是一种有具有一定的教育、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征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双师型”,最根本的要求是既要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活动。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必然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地充实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将教育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高职教师TPACK构成
信息社会中,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TPACK的构成。本研究以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TPACK框架为基础,结合高职教师的特点,对TPACK框架中的每个元素描述如下表。
学生的学习反应是可以最直观的将将整个教学的情况呈现给教师,使教师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课程的成败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还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日志、互动交流情况和课程中的活跃度等一些反馈信息,进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教学反思改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提供有关教学进程的信息对教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修改学习内容提供了依据,直接影响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所以形成性评价对教学反思的整个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行建议是通过其他老师或者上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以往上课经验和经历为教师反思提供参考。同行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教研室活动,讲课比赛或者邀请其他老师、专家到自己的信息化环境的课堂中,通过同事们提供的不同看法,教师进行反思,完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阅读已有的研究文献,帮助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经历,在已有的文献中同样一门课程或者同样的内容能够提供多种阐释的方式,从而有助于教师将这些文献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帮助教师能更准确的把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实际上,对已有文献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理解自己遇见的一些困难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打破常规的思维,避免处理问题的经验主义。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有效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我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交流反思法、情境反思法、录像反思法、协作反思法、探究反思法、活动研究反思法、反馈反思法等。交流反思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查看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和小组之间的交流的情况进行反思;情境反思法,是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反应和对提供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进行反思;录像反思法,教师通过反复的看自己讲课录像或者是录像中学习者的反应进行反思;协作反思法,观察学生协作学习的情况和协作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进行反思;探究反思法,通过提供给学习者探究性解决问题的题目,对学生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活动研究反思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的参与程度进行反思;信息反馈反思法,是教师通过收集和分析总结学生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信息反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
信息技术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教学反思提供支持,但是技术对教学反思是怎么支持教学反思和支持的程度是有多大。信息技术对教学反思的支持是指,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反思环境、方法手段和途径使教师能够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思考,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分析材料。它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通信息化环境中提供的社交工具,与学生、同事、同行和一些专家等交流中进行教学反思,在交流时我们可以使用QQ、论坛、Facebook、博客、微博等工具进行收集和记录当时的感觉作为教学反思的材料形成教师电子的教学日志,教师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参与的过程、交流情况、辅导情况、对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电子日志等对教学反思有用的资料。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计算机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得到的思考的要更多些。老师的确很忙,他们很难找到成片时间来较系统的;有一部分老师,他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未进入角色,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下一阶段提出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形式就是在网上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培训网站,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以往,老师的培训要找专门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这对于老师繁忙的工作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大多都只能选择双休日或其他假期进行,了老师们的休息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培训进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设一个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让信息技术为信息培训服务。,厦门教委信息中心建设的厦门教育宽带网已经覆盖岛内外几十所中小学,并开始建设了教育数据中心。厦门中小学的校园网络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这为建设培训网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市教委人事处和教育学院电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规划和建设"厦门市中小学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同时,开展了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该项目已列入"全国教育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在网站规划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网站浏览,教师可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该学那些内容?包含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对教师的具体要求等。
(2)组织教学节目源,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利用课堂上课(以下将重点讨论)。
(3)在网站上交流各校培训所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音像资料。
(4)在网站上开设老师的研讨空间,分门别类的组织各种论题。
(5)展示老师的各种应用事例,如教学幻灯片或其他小课件等。
(6)让老师发表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应用的小论文。
(7)应用小常识等。
培训网站应该是尽力为教师服务的,无论是想系统的学习或是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得到解决。让网站加入继续教育的服务行列,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老师通过网站参加培训,有以下益处:
(1)不受时间(不含直播)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不言而喻。
(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可以反复学习,不懂的章节可以重来。
(4)可以参加讨论(汉字录入必须过关),实现交互学习。
(5)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学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6)实用性强,直接针对老师的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和讨论。
在网站培训和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交互性问题。当然,在网站是可以交互的,但交互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真实和有感情。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在宽带网上使培训更具亲临感和更强的交互功能
先了解一下宽带网络。网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对于在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就称该通道越宽。宽带网络就是可以在瞬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的装备。如果我们只是传递文字,就不必要宽带网。但如果传递的同时有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那么宽带网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正在建设的厦门教育城域网络为千兆宽带网络,是一个传输速度极快的网络,它可以容纳上百人直接上网来传递多媒体材料。
由于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的培训网站在主讲培训内容中将大量采用视频数据流的形式。这是因为视频流制作上较容易,其表现形式也容易让学习者接受。有关视频流的产生,将在下面介绍。我们先来讨论在宽带网的培训的三种模式,当然,它们还需应用软件的支持:
(1)现场直接播放教学节目。先在网上公布教学节目单,定时播放。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都可以收看(参加)。这种形式一般用在典型的示范课程或即时的现场教学等。它的特点是:由于网上采用广播的形式,在整个局域网中它只需一个数据流,因而不会占用太大的带宽即可播放质量较好的画面,参加人数也没有限制。依靠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字的交互。即听课着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提问,讲课的老师可随时获得,并在老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可能是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交互的形式对听者仍有亲临的感觉,效果较好。这种培训的缺点就是必须定时,除非你录制,否则不能重播。
(2)预制好的教学节目,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让学习者点播收看。这样的节目不宜过长,每个节目只须解决一个知识点,一般在3-5分钟,学习者点播收看可随时随地(当然需要有联网的电脑,下同)。并且不需要成片的时间,这对于忙碌者特别适宜。如果一个节目没看清楚,那么可以重新再来一遍。已经懂得的节目不必点播或者只是预览一下。这种形式能不能交互呢?由于是随时随地进行,老师不可能随时等候,两种(可并存)可以解决:一是在网页上提供教师答疑交互版块,老师每天在网上查询一次,并作答。但如果学生数巨大,这种方法可能是杯水车薪。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学员讨论组,利用学习者这一群体进行交互,让学习者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参加点评。
(3)智能型的教学节目,这种形式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节目源并不是一条顺序的数据流,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交互时提交的情况提供不同路径的节目选段。整个节目源是由计算机编程将许多节目片段按知识的层次结构组合而成。这种节目源的难度在于事先已预置了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都作好了节目片段。当然,假设这样的节目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无须老师在网上守侯,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的目的。
比较以上三种模式,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第二种模式是初建网时最适宜采用的模式。由于制作较为容易,大量制作节目片段,可迅速丰富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为制作智能型教学节目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制作适合宽带网上的培训节目源
培训网站的主要是培训节目源的制作。由于所有的培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数字化,因此,培训网站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如何收集(采集)和组织这些数字化的培训资料,并在网页上展示出来。,存储空间的成本已经十分低廉,在网站上大量存储多媒体信息已成为可能。这里,侧重讨论由视频构成数据流的信息源的制作。视频数据流作为培训的信息源的特点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容易吸引者。在设备和软件完备的前提下,制作相对容易。以下讨论几种视频数据流的制作形式:
(1)直接对老师的上课现场进行录制。此法较为传统,市面上各种教学VCD光盘几乎都采用次录制的,因而容易收集。在培训网站上不宜直接采用,这只是课堂的搬家。
(2)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它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机的屏幕中表现的。选用一种抓屏软件,录制来自屏幕演示的培训内容,它仍是一种视频数据流的形式。目前,常用的抓像软件有HyperCam、Screenrecorder等。笔者采用的是:CamtasiaRecorder(先入为主)。该软件已经为制作这类的教学资料的设计了许多十分实用的功能。如:抓屏的范围可以是整屏、窗口、自定或可变化的;录制时可将你对着麦克风的话音同步录制,也可后期加入;屏幕演播过程鼠标的表现可以用各种动画色块突出表现或更换鼠标指针的图案;提供了编辑功能等等。如果演讲老师能学会这种录制形式,只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台电脑和一只麦克风,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通常,把它们转换成视频流的形式(如realplay、),特别适合在网上点播。在网上如何组织视频节目源是一个值得的。我们的做法是,把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分为许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个视频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的长度控制在3至5分钟。每一个小片段被组织到网页上,可以用带超链接的小标题表示,甚至可以带上一小段文字说明,让学习者决定是否点击它。
四、如何让培训网站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其目的是培训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于教学中。那么,如何来实现将自己的学习溶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想,利用培训网站的上载功能,给老师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的作品或个人网页等;对于那些还不能上手的学习者,我们可以设计在网上置放某一作品的半成品,并告诉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一些提示或帮助。这样可以降低其制作的难度而达到学习者直接参与的目的。网上可以提针对学习内容配套练习和测试题目,可以直接在网上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是智能的,如果你的学习过程在网上都有记录(根据IP或登入帐号),通过网上编程,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评估,并能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示范。我们建成的宽带也必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如何设计网上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新的环境和空间下进行交互和沟通?本培训网站的本身将成为一个事例。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老师为该网站的学生(学员),体会在网上如何学习(接受)知识。同时,网站提供老师的实践空间(主页空间和上载机制)。这时,老师是网站上自主网页的主人,通过该主页和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学到了在网上从事教学的本领。这就是该网站最主要的目的!
某位教师在教授“冷战中的对峙”时将涉及到冷战的相关知识要点全部都制作成了课件,如历史背景、意义、成因、国际形势、引发问题等,同时将相关知识要点所对应的照片、评论、资料等都做了链接,并把多个相关视频嵌入到了课件中,这个课件的知识涵盖范围非常全面、生动、具体,总计四十余页。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目的不明了、知识点过多,整个课程成了老师一个人在讲说,学生跟不上老师飞快的思路和大量的灌输,这种方式方法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基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大部分教师都认同这样的教学方式:老师先把问题交于多媒体,然后再返回来去考虑整个教学安排,但这样刚好主次颠倒了。
(二)画蛇添足,生搬硬套
部分教师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完全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方式,把一些课本上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小问题制作到课件上,把一些应进行板书的知识要点复制在课件上,将原本简单的教学过程越改越复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选其精华,挑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应让学生分得清主次,而不是混淆学生的认知,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的这种胡乱混淆、盲目抄用,只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更严重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新的学习压力。
(三)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
这是现在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上所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不易处置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当前还盘桓在单纯的演示层面上,欠缺加工与再创造,不重视抽象归纳,忽略思维指点。信息技术资源无法与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无法激发学生思维,收效甚微。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并不认为其是有效的辅助,并不能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必然会出现一定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不注重教学重难点,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也不过多的关注。
二、解决的方法
(一)合理设计,层次分明
某位教师在讲授“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一课时,先是让学生根据投影出的图片来讲述“九色鹿”相关的故事,接下来进行了补充说明:投影中的3幅漂亮图片是源自敦煌石窟257号窟内的壁画,然后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关于敦煌灿烂文化的影片,在观看的同时要求学生与自己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并思考敦煌文化有哪些艺术价值。通过具体的视频,敦煌丰富多彩的壁画清晰可见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且伴随着悦耳动听、恰如其分的解释说明使敦煌艺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古人的崇高与伟大。最后让学生对敦煌艺术进行总结归纳:它是我国的艺术宝库,现在国际上都有人着手研究我国的敦煌艺术等。上面讲到的教学实例中,信息技术在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图片到视频,以及最后归纳总结,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解析、结构明朗。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效性,就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使信息技术所表现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真正体现重难点问题,切实为教学服务。
(二)加工创造,突出重点
某位教师在讲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后,就开始讲关于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与汉人的区别,他们生活在元朝之前是怎么样的,让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影像介绍了蒙古族的发源地、生活习俗、经济发展情况和各个部落间的斗争,是教师精选一些视频、图像、背景音乐,依据教学要求进行重组,搭配解说而制成的。这样声情并茂的画质不仅能把较多资料呈现给学生,塑造历史的气氛,拓宽学生视野,而且在叙述历史事件和概念时,资料集中,明确精准,省时省力,使教学的进度加快,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从而明显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当缺乏教学资源时,教师要有能力对资源进行搜集、分析、重组和加工使其更适合要求,以缩短历史和现实的差距,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三)有效互动,激发火花
有的学生对于科举考试相关内容比较难以理解,因为他们不熟悉当时的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相关小游戏的设置以导入课程,比如举办唐代科举考试的抢答等活动,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能够被积极调动起来,他们对于要学习的内容就会感兴趣。然后,教师通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学生则能够更容易理解所讲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游戏的方式讲解历史,指引学生按照一定的问题设置搜集答案,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游戏,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帮助他们巩固了所学的新知,突显了该课的重点,并给下面更好地分析科举制的作用做了一个十分具有成效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