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2-09-14 02:51: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言教学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言教学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086-05

作者简介:马宇艳,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性的政治会议、贸易往来、经济合作、文化技术交流日益频繁,而这些活动往往都是通过英语来进行的,英语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作为传输英语的主阵地英语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英语教学法应运而生。如,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等等,其中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由于它的独特性而在英语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含义、特征、优势,理论框架及设计原则,及其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入手,阐述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含义

在语言教学中,“任务”这一术语的提出,首先区别于机械的操练活动。操练的的主要导向为语法和形式,包括语法规则运用、重复、模仿、演习等活动。总之,它与发展语言的准确性相关。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法,它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使用英语会话,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完成一系列根据其现有的水平和发展要求而设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用已掌握的英语根据情景去做事情,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从而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以各种各样的、层次不等的英语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必须有严谨的思考过程,即学生要思考如何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英语的语言形式。在这些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表达或意义上,而不是在操练语言形式上;它把英语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它重视的是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在完成任务过成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提出任务应满足五个标准:①意义至关重要。②有需要解决的交际问题。③与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联系密切。④应把任务的完成放在第一位。⑤任务从结果来评价,也就是说是以任务的恰当完成而不是以语言形式的精确性来评价。任务性语言教学在熟练发展目标语和培养学生信心方面非常受欢迎。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作为众多外语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任务性语言教学的应用研究开始走向多层次化,它一方面来自于对语言习得的研究,根据语言习得懂得客观规律。因为,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即语言的真实使用。学习者不仅应该注重语言的学习,而且应该关注学习过程本身。学习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原材料,学习者应该努力将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任务性语言教学具有目的性、主体性、交际性、合作性和生活性等基本特点。

1.目的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在课上完成任务来进行教学的。学生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必须进行目的明确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目标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为学生确定的。任务目标可以单一化,也可以多元化,既有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会话)方面的目标,也有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方面的目标,还包括较强的表达能力、语篇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等。任务型语言教学将“任务”作为重中之重,任务中的问题不是语言本身问题,但是需要用语言来解决。课堂活动任务化使得活动更具目的性,从而保证真实交际的产生。Widowson指出:“学生使用语言并不是为语言本身,而是利用语言达到独力地交际目的。”

2.主体性

社会建构理论是任务型语言及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种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授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它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问题。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语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阅历和校内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将声情并茂的图片、报刊文摘、个人生活阅历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学生获得知识要靠他们积极的探讨、思考,实践等亲身体验,然后再进一步探究,最终能水到渠成。教师是探究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社会中的主体。如果学生参与得越多,学生就越有自主的感觉和体验。如果学生具有成就感,就会更多地参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就越强,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的发展。

3.交际性

具有交际性的教学途径很多,任务型语言教学就列为其一,在利用任务性语言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难度不等的任务发展交际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任务往往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它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际过程的重演,使学生为完成某项任务,用目的语进行的有交际意义的活动,这些任务的运用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交际化,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水平、交际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的交际素质要求学生增强自信心,勇于在众人面前讲话,消除自卑、自闭心理。在实施任务型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以交际为目的的各种任务,学会尊重别人,乐于交往,与别人融洽合作,学生主动参与交际过程,在完成任务时畅所欲言,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如果具备了优良的交际素质,那么他们就具有很强的变通能力,抗挫性很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遇到困难时不灰心,不气馁,并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创新能力较强。

4.合作性

语言的习得是在大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通过交互活动,语义磋商,进而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在执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互动的思想应该被体现出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形式是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尊、互敬、互帮、互助的互动活动。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多数任务是通过分组或分小队来合作完成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较量/竞争/比赛转化为小组或小队之间的较量。在这个较量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精诚协作,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也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应对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不足,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实现预期发展的目标。

5.生活性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的各项活动是非常富于实践性的语言教学活动。教师根据所教授的教材的内容,给学生设计适当的任务。在教师设计任务时,给学生提供准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背景知识和相关资料,这样能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他们的兴趣出发,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把学生个人生活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料,将课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语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生活相似的语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学习,深深感受到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增加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出来。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点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采用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机器,只是孤立地学会了一些语法或表达方式,往往学的是哑巴英语,并不能真正地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更不用说能游刃有余地表达思想和情感。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反映出外语教学从重视语言知识转向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外语教学从重视教师的作用转向了重视学生的作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而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任务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强调以各种各样的英语学习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必须有思考的过程,即学生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如何学会英语语言形式,它把英语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语言学习途径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任务型学习活动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容易看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成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感到自身的不足,有助于激发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想法,启动不断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

三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应变,创新,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

四是在进行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学生综合使用多种语言技能或语法知识,综合语言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任务型教学法通过相对真实的任务,使学生在通过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语言运用的广泛性、深入性、复杂性、机动性都得到全面地体现。因此,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模式来看,任务性语言教学集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优势于一身,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四、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型语言教学实施的基本步骤

Willis在她的著作《任务型学习模式》中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课堂活动的大致模式: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建立在三个阶段上。第一个阶段是任务前阶段(pre-task),包括介绍话题和任务。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入任务,与学生一道探讨话题,教师着重介绍完成任务时所学的词汇和短语,也可以学习一些对完成该任务很重要的新单词和短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任务的要求并为完成任务做准备,学生可以在其间看一看其他人在完成类似任务时所使用的材料;任务中阶段(task- cycle/while-task),又称实施阶段,包括任务、计划和报告。在这个阶段,学习者一对一或分成小组来进行活动(通常是阅读或听力练习,或是解决问题的练习),然后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汇报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结论是什么,最后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全班同学;任务后阶段(post-task)即语言焦点阶段(language focus),包括分析和操练。学生分析其它各组执行任务情况和所学内容的语言特点,分析中和分析后在教师指导下练习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因此,任务后阶段是验收和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核心阶段是任务中阶段,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为任务中阶段做好了铺垫,任务后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升华,它为学生提供了再做任务的机会,促进学生反思任务完成的过程并进一步关注语言的形式。通过分析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步骤不难看出,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通常分为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阶段,国外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实施步骤,在我国英语教学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对于教学实践具有较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2.设置的三项重要原则

任务的设置需要考虑三项原则:真实性原则;形式/功能原则;任务依赖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指学习者所接触和处理的语言材料是真实的。这些语料应该是那些在目的语语境中出现的口语或书面语,而不是特意为教授语言而编撰的。

形式/功能原则是指所设置的任务要使学习者运用归纳的或演绎的方法来发展他们对不同语言形式的功能目的的理解。任务依赖原则与教学法程序有关,也就是教学中诸任务排列的逻辑次序。这条原则蕴含的一层意思就是:任务须按照从接收性任务向生产性任务的次序排列。即听和读的任务应该安排在写和说的任务之前。这条原则蕴含的另一层意思是:复制性任务应该在创造性任务之前。复制性任务指的是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语料再生出语言,创造性任务指的是学生操用他们以前从未被提示过的语言形式完成任务。

3.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英语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人文性,学生学习过程的自发性和探讨研究性。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到语言的可操作性,还要考虑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是否具有交际性。下文以Unit 4 Text I A Man from Stratford——William Shakespeare为例,说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任务前阶段: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应先要求学生以小组或小队为单位预习课文,学生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搜索关于莎士比亚的相关资料,比如其生平故事、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特点,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分类、汇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归纳出文章的主题和每段的段落大意。

I.Thesis of the text:Shakespeare(1564~1616),the English playwright and poet during the Renaissance Period. He wrote 37plays,two narrative poems and 154 sonnets .Although he lived a poor and hard life,he was optimistic and tried his best to engage in what he liked and produced a lot of remarkable works. We should learn his noble qualities such as:optimism,diligence and strong-will.

II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 One:William Shakespeare signed his will in1616 and he was a wealthy man.He left his famous legacy to his wife and the greater part of his estate to his daughter.His works were the best compared to his contemporaries.People are not so sure about his personal life.

Paragraph Two:Shakespeare’s birth place was Stratford-upon-Avon, its business had been thriving.It had been a tourist center.People think that it is worth visiting.

Paragraph Three:To know Shakespeare’s life is to become engaged in a kind of detective story.Although there are plenty of clues,but evidence and facts are few.

Paragraph Four:The scholars are not sure what happened to him during these seven years.They think the most probability was that he traveled abroad.

Paragraph Five:He produced a lot of works,he achieved fruitful achievement.

Paragraph six:After his death he left behind a mass of questions that have puzzled the experts.

Paragraph seven:Nothing remains of the busy writer’s own handwriting but the signature.

同时,把课文中的生词、句型和短语勾划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减少阅读的难度,扫除阅读上的障碍。教师可根据这一环节中的问题和错误,对其中较普遍和典型的问题加以指点,纠正。

(2)任务中阶段:语言教学的初衷是学习语言知识,终点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在语言规则语言知识的反复操练下产生的,课堂语言教学必须进行从语言形式到语言运用的转变,所以这个阶段要设计多个微型任务,形成任务链。任务的设计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形成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过渡以及高级任务包含初级任务的循环。教师应对教材进行钻研,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在这些交际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是整个任务的执行阶段,教师可根据前一阶段的一些情况,以具体任务的形式来完成此阶段的活动。学生以个人、结对子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本阶段学生应畅所欲言,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同时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如: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①How is Shakespeare related to Stratford?②Is the text about Shakespeare’s life and career?③Can you say sth about Shakespeare’s personality?Use som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is?What kind of noble qualities should we learn from Shakespeare?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引出课文,接下来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针对任务前阶段学生对生词短语的讨论的情况,教师可适当地对学生理解的不到位的短语,句型等进行讲解。①amount to:add up to;reach,总计,达到:eg.His whole education amounted to half a year.②rather than:instead of eg.We went to the Great Wall by bus rather than by train.③confirm:prove the truth of something,证实;证明;确认。eg.He confirmed this novel was written by LuXun.④in a flash:very quickly;at once;immediately.eg.She realized in a flash she should receive further education.⑤talkinto doing:persuadeto do sth eg. He talked his brother into joining the army.

(3)任务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对前两个阶段各类任务所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所完成任务的成果,这样学生可以接触到跟多的口头语和书面语,他们可以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进行简要汇报,然后让大家对他们所汇报的内容进行比较。也可以只让其中的优秀小组进行完整汇报,其他人进行评论,补充观点,做一些详细记录。Willis提出了两种任务后活动:分析和操练。教师要对学生所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同时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点评,必要时进行一些操练活动。

五、结束语

总之,任务型语言教学已经成为高教界倡导的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形式,是英语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它有效地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得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和能力的舞台。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任务型教学法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推崇的新型教学方法,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挑战与创新。教师在任务型语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不断探索英语的教学新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1.“任务”概念的辨析

“任务”(task)一词进入应用语言学文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不同时期和流派对这一术语的解释不尽相同:

(1)Long(1985)从非语言的角度把任务定义为:为自己或他人所做的一种无偿或者有偿的工作。(2) Breen认为:有助于达到语言学习整体目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可看成是任务,包括简单短暂的语法练习以及复杂耗时的集体课堂活动。若泛泛地将任务理解为“活动”或“练习”,就掩盖了“任务”这一概念的师生及生生互动、探究、对话、创造等特性。(3)Nunan从交际的角度认为:交际“任务”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来理解领悟、处理问题、发挥创造、相互交流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概念忽略了语言教学中的另外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知识认知和意义追求。(4) Krahnke认为:“任务”是为了语言学习而进行的具有非教学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Krahnke将语言任务看成课堂之外、日常生活之中的社会交际实践,具有交际目的而非教学目的的活动才能称之为任务。(5)Bygate,Sketan和Swain(2001)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认为:任务是受学习者的选择所影响、并且可以根据学习者自己的理解而变化的活动。这一概念要求学习者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有意义地、自主地使用语言,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信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控的能力。(6) 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信息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这一定义比较全面、完整地概括了“任务”的本质特点。(7) 夏纪梅等人认为:“任务”就是用语言处理模拟的或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任务各方面的有效综合和相互作用指向课程的总体目标。

2.语言教学任务的构成要素

语言教学任务有五个组成要素:(1)目标:在语言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或结束时所要达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目标。该目标不是静态、一元、权威、预设的,而是根据教学和任务达成过程的具体情境不断发展、丰富的,是一个以某个核心概念为中心、呈螺旋形上升的、多元、动态的目标。(2)信息输入:输入材料是语言教学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资料,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音频、视频、图像等非文字材料,甚至是作为任务背景的活动,也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使学生更充分清晰地理解任务的目的和内容,使任务更具操作性。(3)活动方式:参与语言教学任务的师生、家长以及相关社会人员所进行的一系列相关行为。教师以创设学生中心、意义中心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确立任务主题和合作互助为主要方式;学生以对子、小组、班级合作活动和探究活动、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为主要方式;家长和社会人员以提供资源、协助构建建设性的任务情境、参与任务评价为主要方式。(4)师生角色:教师是语言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研究者;学生是设计参与者、交际者、问题发现者、问题解决者、意义追求者,具有高度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5)任务情境:语言教学任务产生、执行和完成过程中的相关情形、背景条件和环境,包括课堂教学情境、校园文化情境、家庭背景情境、社区和社会交际情境等,具有开放、动态和多元的特点。

3.语言教学任务的本质

语言教学任务的本质就是“在做中习得语言的事情”,是既有个体意义又关注真实世界的事情,它滋养和关照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均衡、完整的个体发展。它使语言学习从传统的单纯、机械、低效的语言项目练习模式中摆脱出来,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有教育价值的语言实践。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明晰

1.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本质

对任务型教学法本质的认识可从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的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对语言教学方法的三分法中得到启发。他认为,绝大多数语言教学方法都可根据其关注焦点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1anguage-centered approaches),其课堂教学程序表现为向学生提供预设的、分级分序的语言项目的结构操练,学生以模仿、重复、记忆方法进行语言学习,教师注重学生语言的外在形式和精确性,按照预定的严格的程序讲授和练纲规定的语法和词汇项目。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1earner-centered approaches),关注和结合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通过尽量多地为他们提供课堂交际机会,对预先选择并排序的意念和功能项目进行操练和实践,并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迁移、应用这些功能来完成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其课堂教学程序主要表现为以预设的、序列的目的语形式、意念和功能为核心和主题的交际活动,教师关注学生语言的功能特征和学习者正确运用这些形式、意念和功能的交际能力。三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1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它关注外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通过提供课堂上和社区中以意义追寻为核心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开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运用任务。其教学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问题指向型教学任务,在履行任务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都注重语言的交际意义和文化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对话、协商、沟通方式来发现问题、制定决策、解决问题,沿着开放的、多元的途径达到动态、发展的教学目标,实现师生双主体的共同成长。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就属于此类教学法。

K氏认为,这三类教学方法所表现的课堂教学程序在知识性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是递增扩展的,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活动涵盖了部分以语言为中心的结构练习,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s)则涵盖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交际活动。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比听说法、交际法等具有更高的综合性、更广的适用性和更强的包容性。

2.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1) 真实文本原则。任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履行任务的情境应尽量接近真实氛围,或使学生直接置身于真实生活环境。学习者必须在这种文化语境和社会情境中习得目的语,获得目的语的意义。(2) 连贯性原则。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总目标是在发现问题、决策决定、解决问题的任务履行过程中发掘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意义构建能力,所以它在瞬息万变的现实情境中是不断丰富、动态发展的,其设计和实施过程必须保持教学和逻辑的连贯性与流畅性。(3)交互性原则。交互意味着双方或多方在民主、轻松、信任、相互尊重的心理环境中就某个共同关注的话题或事件进行平等对话、互通有无、协同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Brown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涉及对少量语言形式的控制及时地过渡到对相对无限的语言形式的自动加工,但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权威与服从的非交互性、消极的人际关系中,这种自动加工过程会受到抑制,而交互作用则是促进这种自动形式形成的有效途径。(4) 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阶段,应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已有知识结构、心理准备状态、个性和智能差异、生活经验差异、家庭与文化背景差异、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特点等,以保证任务目标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具有适度挑战性,又具有现实意义和伦理价值。否则,过易、过难、脱离现实、违背伦理公德的任务都将成为“伪问题研究”,失去教育价值。(5) 过程性原则。语言学家早已取得共识: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习者学会的。换言之,语言学习不是传授性的,而是经历性的。所以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焦点是任务的实施、完成过程,而非量化测量的结果,其教学评价侧重诊断性、形成性、质性、发展性的多元化评价。(6)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处于教学的边缘位置,而是成为教师协助、鼓励和引导下的任务设计参与者、实践者和评价者之一,拥有相当灵活的活动时空、相当自主的选择和决定权、承负问题发现和问题探究的责任、行动监控和结论反思的义务,成为充分表达自我、发展自我的学习主体。教师的角色也转变成为信任、理解和尊重学生能力和向善意愿的导师、咨询师、合作伙伴和精神支柱。

篇3

关键词:教学法 流派 综述

第二语言教学法,从十八世纪的翻译法到至今十分流行的交际法、功能法,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每种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其历史背景和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基础。一种新的教学法的产生是对另一种教学法长处的继承,短处的摒弃。各种教学法常常并存,它们互相排斥却又互相吸收,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法体系,呈现出一种螺旋式上升重复的过程。我们通过全面分析各种教学法的长处、短处,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不同教学法的每个方面,从而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

一、历史上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二语教学中最早的教学法。1840年至1940年是语法翻译法主导第二语言教学的时期,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郎多佛。?语法翻译法教学的特点是课堂用语大部分是母语,以语法为中心,以孤立的句子作为语法训练的基本单位,口语练习被减少到最低程度。由于其强调语法教学,因此能较好地培养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而忽视听说训练是其不足之处。

(二)直接法

产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西欧。直接法就是不用母语,不用翻译,而是直接用目的语教学。代表人物是贝立兹和帕尔默。直接教学法主张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 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的方式学习外语,广泛采用手势、表情、动作、实物等直观手段,使外语与思维直接产生联系。

二、侧重语言理论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一)口语法和情景法

它们的语言学基础是“英式结构主义”。它们重视口语教学,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目的语,注重创设情境学习新的语言点,教学中尽量避免偏误的产生。60年代后情景法衰退,根本原因主要是语言理论的更新和多元化,也与情景法过分强调目地语结构的机械训练和语音的准确性,对语义关注不足有关。

(二)听说法

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语言学基础是描写语言学,听说法把语言习得看成是习惯形成的过程,强调通过反复的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代表人物是布隆菲尔德、拉多、弗里斯。听说法促进了视听法产生,不足在于过分强调听而排斥读,不准用母语,不讲语法规则,单纯用句型练习太枯燥,影响学习积极性。

(三)视听法

20世纪50年代视听法首创法国,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特点是采用图片、幻灯等图像跟语音配合教学,直接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能力。由于采用了视听说结合,比单纯的听说结合要丰富许多,逐渐推广开来,但是视听法过于重视句型操练、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是其局限性。

(四)交际法

由于它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得名。交际法吸收了美国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用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在目标语文化语境中实现有效地交际,主张教师的教应以表演为基础,学生的学应以任务为基础,采用角色扮演法,卡片法等教学手段,把真实的交际引入课堂。

三、侧重心理学理论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的批判动摇了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语言与心理》的出版又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学习理论和语言教学法中的影响日益增强,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心理机制的关注同时也带动了教育学理论对学习者因素的重视,使得一批新的教学法脱颖而出。

(一)认知法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认知心理学指导语言教学的产物,代表人物是卡鲁尔。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目的语,主张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难点,认为母语的恰当使用可以帮助学习者利用正迁移。不足是认知法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其规则表达过于抽象,在教学中可操作性差。

(二)全身反应法

它通过身体动作教授第二语言,强调语言学习行为的协调,创始人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阿舍尔。认为先有理解性能力的听,才能自然地转移到说;全身动作是发展理解性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熟练的指令进行教学,要等待学生主动地表达。对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够注意,对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不够是其缺陷。

(三)沉默法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凯勒伯.盖特格诺。它认为二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体验目的语的过程,学习者必须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感知目的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保持沉默,学生要尽量使用目的语。它主张的“发现学习”、在课堂活动组织方面是创新的,但是由于对语言理论的忽略,限制了它在二语教学法上更大的创新。

(四)社团语言学习法

它采用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咨询过程。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它的优点在于关注二语学习的认知过程并为学习者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不足是它对语言规律的完全忽略,使得整个学习过程随意性太强,缺乏教学规划,很难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五)自然法

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班牙语教师特勒尔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自然原则”的教学探讨。自然法主张把交际作为语言的基本功能,强调语义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重视词汇教学。自然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交际技能和培养学术学习技能。缺陷在于对语言理论的完全忽略。

我们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来接受世界上语言教学法的不同思潮,需要我们决定的是某种教学模式适合什么教学对象,某种教学方法用在什么层次上,不能把一种具体的、局部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应用到整个语言教学。语言教学需要的不是一种教学理论或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个更大的研究框架,其中多种教学理论并存,多种教学模式共现,各种教学方法各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刷馆,2004.

篇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便提倡在教学中要“设计某些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语言活动”。随后,在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又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在教学中要多展开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此外,在教育部2000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随后,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根据这个文件,教育部为全日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制定了英语课程标准,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入了实施建议。从最初的提倡在教学中“设计某些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语言活动”到最后的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写入了实施建议,从最初地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改革到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教改,我们不难看出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已经全面取代翻译教学法(Grammar-Translation)成为我国英语课堂的主导教学法。然而,就在我们全力火速推进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课堂地实施时,我不禁要问一下我们到底对任务型教学法到底有多了解?我们不能为了实施某种教学法而去实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实施这种教学法所能为学生和老师还有课堂带来得有利改变。因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

二、任务型教学

顾名思义,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以任务为首而展开的语言教学。起源于20实际50年代,任务型教学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式,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教学,学生逐一学习各个语言项目,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强化语法知识,任务型教学法在设计语言教学大纲时就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任(tasks)使学生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它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生活,学习,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任务,使课堂任务尽可能地模仿现实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运用发展自己所学语言,做到“用语言做事”。

关于任务教学法的主要特征,Nunan归纳为下列五点:(1)强调通过用目标语进行交互作用活动来学习交际;(2)将真实语篇引入学习环境;(3)为学习者提供机会,让他们把注意力不仅仅集中于语言,而同时集中于过程本身;(4)增强学习者个人的经历,把这些经历看做课堂学习任务的重要贡献成分;(5)试图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的激活联系起来。

Wills对任务教学法可以为学习者所带来的好处,做了如下归纳:(1)它能够使学习者尝试他们所掌握的语言;(2)让学习者有真实交流的体验;(3)可以使学习者有机会去观察其他同伴在表达相同意思时是如何表达自己;(4)使学习者有目的得使用语言;(5)使学习者跟同伴商讨轮流发言的机会;(6)使学习者参与完整的交流活动而不是单独的表达一个没有语境句子;(7)给予学习者机会尝试其他的交流策略;(8)培养学习者完成语言交际任务的自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任务教学法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根本在于它把学习者的体验和真实感受放在首位,强调运用语言过程本身,并且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以完成“任务“来开展,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就是语言习得的过程。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以学习者为中心”。其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而知识的短暂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经过内心构建而获得的,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学习者正是通过实施和参与真实自然的教学任务,促进了信信息与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而一旦感受到了新知识构建的成功,学习者会将其内化为语言学习的动力,加速语言学习的进程”。

四、“任务”的概念界定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从不同语言学家对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界定和对其教学特征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任务(tasks)对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任务”?

定义一:学者Breen,W认为“任务指有助于达到语言学体目标的所有课堂活动,包括简短的语法练习和具体翔实的课堂集体活动。“

定义二:Long,M认为“任务是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娱乐中为自身或他们有偿或无偿所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填写表格、预订机票、收发邮件、商店购物等。外语教学中的任务指以语意为主旨的教学活动。”

定义三:Nunan,D认为“任务是指教学活动中学习者理解、处理、输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各种学习活动。”

定义四:Richard,P定义“任务”为“学习者在领悟、处理和输出语言的基础上完成的各种活动。”

从上述定义可以得出,定义一把课堂所有有助于达到语言学体目标的活动都界定为任务,其中包括语法练习。对此Skehan持有不同意见。Skehan认为不是所有的课堂活动都能成为任务。例如,单一,重复的言语训练和与你的好友交谈,这些都不能算是任务。定义二对于“任务”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广泛。把任务与人们日常工作中或娱乐中所从事的活动等同起来。根据这个定义,课堂中设计的任务应该跟现实生活的任务有相似性。定义三和四对于任务的界定都比较一致,认为课堂中的任务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把所接收到到的信息(也就是输入)通过自己的消化,理解,领悟,然后用目的语输出出来。

结合Long,Nunan等人的观点,Skehan(1998:95)较为客观得提出了“任务“的五个特征:(1)意思是首要的;(2)有某个交际问题要解决;(3)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的联系;(4)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5)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试行情况。

根据上述的定义,笔者认为“任务”是一座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桥梁。学习者通过一定的材料输入,对输入的材料经过透彻理解、消化、思维加工,最后用目的语输出的活动。此外,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法中的“任务”的聚焦点在于意思的表达而非形式。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时的关注点在于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学会某种语言形式。

如何选取合适的任务对于任务型教学法是十分关键的。任务的选取不能单凭老师的兴趣为出发点,要考虑多重的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任务,才能对课堂互动起到良好的推动重要。

根据任务的性质,Brown把任务分为静态认为(statictask)、动态任务(dynamic task)和抽象任务(abstract task)三种。其中第一种任务最适合初学者,因为任务相对较简单,而后两种则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因为任务交复杂。Nunan根据任务的相似的程度把任务分为“目标任务”(target tasks)和“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s),前者被认为是课外完成的真实语言活动,指在生活中有原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有能力完成真实生活中的类似任务;后者被认为是课堂活动的中心,这些任务未必会在真实生活中遇到,是为了教学目的而设计出来的任务。

在设计任务时,除了要考虑任务的难度和性质,Nunan建议也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目的。在任务型教学里的每一个任务都有一个目标。也就是说,在设计任务的时候,我们要问下自己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任务。并且,这些任务的目的要越明确越好。

2.输入。输入的形式包括口头或者是非口头,比如,听一段录音,读一段文章,看一幅画等等。这些材料最好是客观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

3.活动。活动指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要做的事情。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系列的活动。

4.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老师和学生在任务教学法里所扮演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传统教学法里,老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是被接受者。而在任务教学法里,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领导者;老师的首要角色是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的推动者,其次是参与者,最后则是观察者和学习者。

5.环境。环境指的是为了完成任务,任务中规定或隐藏的对于教室的安排。例如,这个活动应该是室内还是室外开展,这个活动适合应该集体完成还是分成小组完成。

根据Nunan的任务分析框架,目的就是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所有的任务都是基于这个学习目标展开的。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学习者应有适当的材料输入,比如图片、视频或者文章等形式,以便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根据材料的输入和目标,相应的课堂活动将被设计,最后这些活动将由老师和学生在不同的课堂环境中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成的任务型教学的过程。

五、具体“任务”具体分析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经对任务型教学和任务有了较深的认识。现在笔者来审视一下教学课堂上常开展的一下“活动”,这些活动能算是任务吗?

笔者在某高校担任《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中国的传统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长期被惯有“高分低能”的称号,因此教育部2000年初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问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地运用英语交流做准备。教学目标的转变肯定就意味着教学方法要相应发生变化。根据Wills和Skehan,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pre-task)的准备活动,任务中(during-task)的活动和任务后(past-task)的反思活动。根据这个模式,笔者来审视一下自己教学课堂开展的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