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22:3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民币升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尽管结束了与美元的挂钩,人民币的更快升值似乎在可见的未来不会发生。
在中国官方的立场上,为了避免强势人民币对中国出口(以及就业)的打击,升值必须在中方自行决定、逐步推进而且可控的情况下实施。而目前这种将人民币与一揽子货币挂钩的汇率管理措施,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银行能够灵活控制人民币升值过程而设计的,通过制造对美元汇率的双向波动来遏制投机者赌人民币升值的单向交易行为。
当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已经大幅缩小,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也进一步减轻之时,人民币的升值本应更早更快地启动,但这一进程的延迟令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平衡经常账户所付出的代价更大。而如今中国正面对着一个两难困境。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国2009年度的出口增长比前一年下降了34%。在2010年前七个月,中国的贸易顺差为840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2%。这种大幅下降的局面令中国政府不敢让人民币大幅升值,害怕可能对贸易平衡产生长远影响。
但中国人民银行也不敢持续买入美元。因为他们知道美国财政状况以及外部贸易平衡的迅速恶化可能诱发美国人用美元贬值的方式来减轻债务负担。人行买入得越多,未来中国国家财富的损失可能就越大。
对此,中国政府必须在保护出口部门和维护国家财富之间取得平衡。而政府所面对的两难困境在于国民会切实并迅速地感觉到人民币升值导致的出口下降的影响,而中国外汇储备价值蒸发所导致的国家财富损失将由全社会来承担,且不会那么快被感受到。
此外,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特别是工资水平――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的稳步走强,并在某种程度上减低了名义升值的需要。没错,商务部官员最近宣布希望能看到2010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进一步缩小。但他们可能不太会用人民币升值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短期内人民币汇率都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除非发生了某些重大事件。
与此同时,货币升值对贸易的影响作用不应被夸大。从2005年6月到2008年8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18.6%,兑美元则升值了16%。在2006年到2008年间,中国的年度出口增速达到了23.4%,超过进口增速19.7%。
影响贸易平衡的因素很多,汇率只是其中一个。对中国来说,全球需求所带来的收入效应比汇率所带来的价格效应大得多。中国贸易顺差自2008年年末开始的下降,主要来自于全球增长的放缓以及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不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如果人民币汇率可以浮动,是不是就能实现经常账户平衡?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随着人民币的快速升值,资本净流出可能增加,而日本在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之后正是经历了这一幕。结果是,贸易支付差额将在某个汇率水平上达到均衡,但经常账户的顺差(虽然变得更小)依然会继续存在。
一、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近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对于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的低廉商品大量涌入别国,对其国内产品出口造成积压,欧美和日本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减小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二)内部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GDP在世界GDP所占份额日益上升,是人民币升值的一个根本原因。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必然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出口产品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产品,而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二、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利润率
人民币升值后,如果我国商品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不变,人民币价格下降,尽管我国的出口将不会变化,但是企业的利润率会有所下降;如果人民币标示的价格不变,以外币标示饿的价格上升,出口将随之减少,企业利润下降。
(二)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改善贸易结构
人民币升值其产品的价格下降,相同的资金可以进口更多的资源,增加企业进口的原材料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进口增加虽然短期虽然会造成贸易逆差,但长期来看,人名币升值可能会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出口结构,为我国改善贸易结构,走向世界带来机遇。
(三)人民币升值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
虽然我国是出口贸易大国,但是出口产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很小一部分为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来自于加工贸易。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理论上,一个国家的汇率上升使该国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而外国商品的本币格下降,从而进口增加,出口减小,,本国出现贸易逆差,减少贸易顺差。此外,还可以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含量高产品代替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资本流动的影响
升值会提高我国相对外国的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成本,等量外币折算成人民币的价值下降,所得的利润减少,从而使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减少。如果在人民币升值之前,把外币换成人民币,投资者就会获得与升值幅度相应的收益。通过对股票和房地产的投资,不仅会获得人民币升值的收益还会获得增值收益。以投机为目的的流入资本,会导致出口贸易顺差被高估,加剧外部的不平衡。
五、人民币升值的调控
1.出口企业应该改变以前的做法,例:低劳动成本、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同时努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还应该增强风险意识,能够更好的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由于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部分国有改制集团的负债率达到60%以上,而90%以上的负债又都来自于银行贷款。企业财务成本增加的直接后果是在生产效率不变的前提下,盈利下滑。通常企业成本的增加会转嫁到产品的价格上,造成产品涨价。但是如果产品涨价困难或者产品涨价的幅度小于企业成本的增加,企业的生产就会放缓。加息使得生产或生活消费都受到一定的压抑,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极其有限。
投资可能减少
由于加息使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投资欲望将会降低,这也将使生产和出口货物的增速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而有所下降。特别对于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及自身信用等级较低,银行将会普遍提高贷款利率,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也可能影响我国今年出口的增速。
出口市场竞争更激烈
存款利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储蓄热情,人们的消费欲望将有所降低,从而使国内消费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在国内消费相对过剩的产品必然要寻找国外市场,这将使出口商品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出现低价竞销而使我国整体出口利益受损。
人民币加息的滞后反应将在今年有所体现。另外,美元的持续贬值对人民币也构成升值的压力。美元汇率自从2002年初的高点回落以来,一直疲不能兴,对欧元汇率累计跌幅超过三成,布什连任成功后短短两周内,美元再跌超过4%。在12月1日的纽约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比价一度跌到1比101.86,为2000年1月以来最低点;12月3日外汇市场上,美元汇率下跌势头不减,欧元对美元汇率再次创下1比1.3455的历史新高。
一方面,美元持续贬值使我国进口原材料成本激增进而加大通胀压力。石油、原材料价格上扬已成为中国生产商的一块“心病”。美元急跌,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也一同下跌,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随之下降,进一步加大了原材料成本,并可能成为中国下一轮通货膨胀的源头,这对宏观调控和经济的平稳增长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美元急跌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作为紧盯美元的货币,仍在银行间市场内窄幅波动,升值的压力一直没有得到释放。与此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在刚刚加入WTO的2002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为2174亿美元,截至2004年9月底,外汇储备已超过5145亿美元,仅次于日本成为第二大外汇储备国。资本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连续3年成为世界第一。外汇资源的极大丰富可能反过来推动汇率改革市场化进程的提速,2004年7月之后,由于中国经济经历一系列的调控手段仍然维持在高位,市场对中国经济软着陆的预期逐渐增强。
人民币升值有利也有弊。对我国外贸出口而言,其不利方面主要表现为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产业将受到冲击,我国吸引海外投资优势将明显减弱,并可能加剧市场投机行为,还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不利于中国出口,出口减少将使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尤其在10月29日央行升息之后,市场预期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将逐步向市场手段转移,这导致对中国经济软着陆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大增强,这也成为影响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
专家分析
王锦珍
人民币升值要谨慎看待,是否升值是中国的,我们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做出自己的判断,不会因外国的压力就进行调整,也不会没有外部压力就不进行调整,这完全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自身需要和承受能力而决定。当然,如果人民币升值了,那它对我们出口、引资有不利的影响,但这有利于我们对外投资。
孙国辉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
由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直存在,这对于我国出口不利。现在很难说人民币到底会不会升值,因为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是国际市场变化的结果。我国政府现在申明人民币不升值主要是考虑了周边国家的因素。加入WTO以后,我国在经济上的很多行政性手段都要失效了,人民币汇率以后也不会是固定的。因此从长远看来,人民币的升值在所难免。我国的外贸企业对此应当有心理准备。
唐宜红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系主任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率变革人民币二元难题
一、引言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话题早已不新鲜,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与日剧增,“人民币升值论”呼声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一些发达国家情况正好相反的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
上个月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人民币在今后五年的发展也做出了规划,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如今,中国已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并重新驶向高速发展的轨道。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0年中国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贸易顺差有所减少。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
然而,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国通货膨胀率的高涨,今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轮番出台各种紧缩性货币政策,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20%,这是央行今年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前,中国人民银行于2月24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中国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9.5%的历史高位,是自2010年以来央行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面对内外经济的失衡,以及不断膨胀的国际舆论压力,人民币汇率外来走势意义非同一般。
二、人民币汇率变革历程
纵观历史,中国在变革人民币汇率制度上一直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至今,人民币汇率主要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变革。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人民币汇率近五年的走势图可以看出,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处于不断的升值之中,到2008年已经升值了19%,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进入201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又开始呈上升的态势,截止到今年4月15日, 1美元可兑换6.5301元人民币,达到历史新高。
三、人民币二元难题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美日等主要贸易国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是硬通货;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物价普遍上涨,面临通货膨胀的危险。这就产生了人民币的二元难题,即人民币对外面临升值的压力,但对内又面临货币贬值和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
人民币的二元难题的产生根源是我国的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即人民币的二元结构造成的。二元结构是指人民币一方面肩负着维持汇率稳定和平抑国际收支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肩负着调控国家经济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人民币汇率决定基础不能要考察对外部门,还应考虑对内部门。可以说,人民币的二元难题因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体化造成的典型的米德冲突。一方面,外汇占款持续上升,央行很难通过政策工具进行冲销,回购本币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体化,因此以汇率调节外部均衡,以财政政策调整内部均衡的政策分配空间丧失,内外均衡难以同时达到。
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以下就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四利四弊”进行详细的分析。
四大益处
第一,有条件的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在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小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的情况下, 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 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这样, 对于广大居民而言, 消费进口产品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对于一些企业而言, 如果其产品价格以人民币结算、原材料从境外采购, 如造纸、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 其生产成本因人民币升值而下降, 从而提升企业利润。在这里要注意如果进口产品价格的涨幅大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 那么人民币升值则不利于进口。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于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的积极影响是有条件的。
第二,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有效地冷却过热的宏观经济。由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国际上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引起经济过热、房地产泡沫扩大。而人民币升值正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鉴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日益增多的贸易顺差,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对此,简单地说“不”,看似振奋人心,实则于事无补。因为这会不断恶化我国和它们的关系,给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急剧增加,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四大弊处
第一,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其盈利水平与本外币的汇率水平密切联系。在出口产品国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本币相对于某一国际结算用外币升值的话,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 企业利润下降, 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 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 再加上国内通货膨胀引起的生产成本提高, 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 有的几乎为零, 面临着生存危机。
第二,失业压力会加大。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而这些出口企业中, 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 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第三,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的进入, 造成中央银行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 货币供应量在持续增长, 流动性过剩; 同时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涌入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其产生的“ 财富效应”将引起国内其他产品价格的上涨, 这样使我国目前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第四,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2010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28473.38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五、结论
我们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人民币的升值问题进行利弊的权衡。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人民币升值短期弊大于利,长期利大于弊。
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当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确保我国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手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来拉动,且扩大内需也需要一个过程,贸然减少出口,大量的外向型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破产,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内部需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前,外部需求依然会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动力。如果大幅调升人民币汇率,大多数出口之中小企业恐濒临倒闭,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使刚复苏的经济再次陷入危机。而此次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汇率更具有弹性,也将使人民币在短期内不具备大幅升值的可能性。
从长期来看,如仍维持现状,保持汇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受到较大损害;导致国内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相对价格扭曲,加重经济失衡程度等。
总体说来,在长期中中国保持一个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至关重要,而人民币的汇率管理要提倡三性:渐变性、内生性和可控性。中国保持一个弹性的汇率制度这不仅对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对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长期健康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在长期内,人民币在经济的可适度范围,小幅升值、弹性浮动将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在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有其必要性的。所以,在我国相关改革完成之前,名义汇率在短期内的大幅升值,不仅仅无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反倒可能带来许多无法应对的潜在风险。我国应顶住国外压力,加快汇率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成更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驾驭好人民币升值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晓杰,高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16
[2]石磊. 美元贬值并不必然推动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J].国际金融, 2009;11
首先是人民币的高收益率,在澳大利亚央行降息后,人民币利率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成为最高值。大量资本通过持有人民币获得利差收益。以债券市场为例,一年期人民币国债的收益率可以达到2.8%, 高于美国十年国债年均收益率1个百分点。
第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性过低,这在成熟市场中几乎难以想象。一个低波动率的稳定升值货币,得到资本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
第三是热钱在境内外的套利。频繁的套利交易不仅导致了境外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影响加大,也导致了境外市场上的人民币利率水平越来越高。结果,人民币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境内外汇差也开始加大,如此循环造成人民币升值以及资本流入的压力。
所谓热钱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资企业,因为多数热钱通过正规贸易渠道进入境内,更重要的是,只有提供贸易单据,企业才能在境内市场上卖出外币并买入人民币。
我们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套利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从以往经验看,企业主要通过贸易渠道向境内输入美元。而在人民币离岸市场开辟后,企业可以通过贸易渠道直接将离岸人民币输入境内,这样就可以在不承担汇率风险的前提下锁定套利收益。
大宗商品也是企业从事套利活动的重要工具,通过不断买入和卖出大宗商品,企业可以根据境内外的汇率和利率走势来决定贸易流的走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境内市场上,以铜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一直就带有十分明显的金融属性。
由此可以发现:经常项目对资本账户的替代性已经十分明显,企业的金融活动导致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的空转,这与2003年-2008年的资本流入房地产和股市的情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也意味着资金的流动变得更加短期化;中资企业往往是造成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其往往具备合法的贸易背景,但这也容易让监管当局放松警惕。
长期来看,这些问题的出现,背后存在着利率和汇率非自由化、行政力量过强等结构性因素,但短期来看,则要从根本上解决利差过大和波动率较低的问题。
在欧洲、澳大利亚和韩国央行降息后,中国成为最后一片高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影响有限,还不是世界货币政策的中心,所以,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减少自身货币政策的差异化仍然十分重要。
近期的G7峰会对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也采取了绥靖政策,也意味着中国的降息开始变得更加紧迫。G7重申财政及货币政策应该针对国内问题,而非操纵汇率,这等于默认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认为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国内的通缩问题。这为日本的进一步印钞开了绿灯,也意味着日元的贬值仍有很大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也应该采取降息举措,来解决资本流入国内带来的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
通胀压力仍然存在是反对降息的重要原因,但相对较高的利率却可能带来大量的资本流入,反而造成货币政策的实际放松。从这个角度出发,降息反而不一定会带来流动性的宽松。但如果保持利率水平高企,同时通过大量的公开市场操作推高市场紧缩预期,反而会造成资本流入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引言
回顾我国汇率改革的历史,94 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行,其具体历程可分为三阶段:其一,1994-1996年,汇率并轨,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二,1997- 2005,金融危机后,中国抵住各方面的压力,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其三,2005 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人民币升值的诱因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
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2726亿美元,同比增长19.26%。这显示了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上升。我国外汇储备数额巨大且快速增长,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为了寻找海外市场,让自己的闲置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寻找新的盈利机会。他们的产业转移恰好与我国的改革开放战略正相契合。97年的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资本自由流动下,保留一定的外汇储备对应对风险很重要。
(二)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了抑制流动性,央行提高了存贷款利率。结果反而更增加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使货币政策陷入了困境。著名的“蒙代尔三角”指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一国政府仅能在三者之中选择其二。在这种环境下流动性过剩问题与各种因素交织,使货币政策出现两难选择,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
流动性过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收入分配关系扭曲而产生的资产贫困现象。在一个不发达的金融市场上,越是资产贫困者就越不能积累资产进行投资,他们会选择储蓄。而他们仅有的储蓄会成为资产富裕者投资的资金来源,形成“资产贫困陷阱”。在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上,城市占到80%还多,而农村则不足20%,存在农村实际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改变这种流动性,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就是缩小城乡差距,怎样缩小,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美元的持续下滑,西方国家不断施压,频繁的贸易摩擦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升值预期将增加,由于美元贬值,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应贬值。西方国家不断施压,使得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格外关注。一方面,国际舆论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施加压力。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失衡和再平衡的关注已经重新燃起热情,汇率问题作为再平衡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进入国际社会协调的议题。人民币汇率走势与基本面出现的偏离使得中国政府面临较大的国际政治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
三、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事实上,人民币的升值给出口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带来了极好的时机。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使经营机制得以转变。进口成本的降低使企业可以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2.有助于缓和贸易摩擦,改善我国贸易条件。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经常受到美日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抨击,贸易纠纷越来越多。人民币升值将会增加对这些国家的进口,通过经济的杠杆效应,有助于缓解和这些主要贸易国家的关系,减少贸易争端。升值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我们应该改变观念,从积极地角度看待升值问题,既然人民币升值无法避免,对我们来说,就该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二)人民币的升值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出口增长受到限制,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受到重创。主要体现在低价优势已不存在。企业竞争力减弱,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品为主,很大程度上依赖较低的价格和人力成本优势。人民币升值使国内企业在出口价格上的竞争优势骤减,而国内的采购成本不变甚至有提高的趋势,从而降低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2.增加我国就业压力。我国目前提供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出口和外贸企业,外贸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7000万人。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促使企业优化产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加技术性人才,降低对低素质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失业及就业压力。
3.中小企业竞争更趋激烈。出口依存度高的行业由于人民币升值受损较大,因此在外销产品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势必会有很多产品由外销转为内销,从而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02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量超过60%,是促进出口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因自身实力、品牌效应、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缺陷,人民币升值将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在今后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并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境地。
四、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
1. 企业可以适度考虑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他国市场。针对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所带来的压力,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适当控制其增长速度。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渐进式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打下基础。
2.作为出口企业来说,要努力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步改变原来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的做法,调整贸易结构,加大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力度以及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战略向依靠内需转变。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防止泡沫经济。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外部施压,人民币又重新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美国财政部于美国东部时间15日向国会提交今年下半年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该报告可能会涉及到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政府需要作出决定,是否在4月15日的财政部半年报告中将中国划归“汇率操纵国”。同一时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表示,人民币汇率被大大低估,而人民币升值将能促使世界经济恢复平衡。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币面临着05年7月21日汇改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一开始,我也感到热血沸腾,仿佛看到股市有希望重回05-08年汇改时的大牛市,但仔细一想本次升值和05-08年汇改时的情景大不相同,我们认为利好幅度非常有限。
可能是一次性升值
05年7月21日开始的升值是渐进式升值,升值预期明确,大量热钱长时间流入。但本次更可能是一次性升值
升值空间很小,大幅升值才需渐进式升值,如果升值到位后,热钱流出,将会造成股市波动,而市场预期到这种后果,将提前有所反应一市场涨幅有限。
预期幅度也较小
尽管美国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人民币需升值40%才合理,但从中国的承受能力和政府意愿来看,3-5%已经是极限,这和NDF反映的升值预期基本一致,今年3月18日人民币1年期升值预期只有2.4%。
外部流动性影响股市的动力在于顺差而非热钱
大量的顺差会使获得顺差的国内居民在国内重新进行资产配置。而热钱与A股相关性不高,这是因为热钱流入中国,主要目的是固定收益套利,存在银行风险最低,而直接买风险资产如地产股票,将拖长投资时间,加大风险,尤其是在目前如此小的升值预期。热钱流入更多导致了银行存贷差扩大,更利好债券市场。
05―08年汇改时的顺差和热钱增速远超现在
05―07年汇改时的经济背景是顺差的过快增长。从05年开始,顺差进入高速增长期,05、06和07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10%,74%,48%。这一方面带来了大量外部流动性,另一方面升值压力大增。但今年情况完全不同,随着国内基建陆续开工,进口大增,虽然出口增长能达到20―30%,但今年顺差增长预计最多20%,也就是说即使升值预期带来一定量的热钱,但顺差增长较低,外部流动性从增速上来看也非常有限,远达不到05―06年的水平。
加速升值原因
央行行长周小川1月7日在瑞士出席国际清算银行会议期间表示,全球油价高企、国内通胀和国内巨额贸易顺差,是推动近期人民币升值的部分因素。他还表示,国内外汇市场供求状况也是近期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一些国内金融机构大规模抛售外汇,促使人民币升值。
但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希望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7年中国通胀压力加大,1年内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等一揽子从紧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于是中国政府转而冀望借助汇率工具破解通胀困境。央行在去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就表示,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胀。因为人民币加速升值可降低进口成本,减轻因国际粮食、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传导给国内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认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如果人民币升值10%,则进口石油、大豆和猪肉等的价格会迅速下降10%左右。
或许是受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影响,不少研究机构都上调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值。摩根大通在报告中称,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有望在更大波动区间实现10%的升值幅度。
渣打银行则预测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为9%,预计人民币汇率在第二季度末升至1美元兑人民币6.94元。
招商银行总行资金交易部预测,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第三季度将突破“7”,年底将升至1美元兑人民币6.80元。
摩根士丹利全球研究部门预测2008年末将达到1美元兑人民币6.95元。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有专家分析,加速人民币升值将进一步激发热钱涌入。据央行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透露,仅2007年上半年,流入中国的游资就达1219亿美元之巨。一旦热钱认准了人民币单边上扬趋势,将更加来势汹汹,通胀和资产泡沫失控风险会大增。
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数据,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时,中国的外向型企业损失的利润就接近10%。许多企业不得不因此而转型或者升级,而且由于出口竞争力减弱,一些原本盈利的企业出现了亏损。
复旦大学华民教授认为,中国现在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存量外汇损失、流量外汇减少,这意味着,短期的升值将会导致将来的贬值。假如人民币兑美元等主要可兑换货币升值10%,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0%。
而且目前中国的低成本改革已走到尽头,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便是就业和低收入者收入的增长,而人民币加速升值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民币突然间加速升值,将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而成本又大幅增加,企业无力应对由此而带来的更大冲击。“如果是温和的升值,企业可以适时消化。但人民币突然间加速升值造成的产品竞争力下降和成本上升,对企业来说是致命性的。”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官员李明说。
此外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利于国内旅游业发展。财政赤字将由于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增加,同时影响货币政策稳定。
美国最希望人民币加速升值,但这种不切中国实际的要求可能会损害到美国。因为中国经济受到影响了,最直接受到连累的就有美国经济。
短期内不应该太快升值
内贬外升或是长期隐痛
近年来,人民币的价值悖论让我们看到了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相违背的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并存的现象,这一现象正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具体表现。
外升是对人民币价值严重低估的修复。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一方面导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缓慢,另一方面导致国民财富被别国刮走。
汇改8年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超35%,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30%;一则人民币价格出现逆转,以2013年6月的“钱荒”为标志,名义利率水平全面抬升。人民币五年利率互换(IRS)11月20日升至2005年2月以来最高。
貌似悖论的人民币“外升内贬”,可能将不仅是短期现象,也是一种长期存在。如何使二者良性互动将是新一轮金融深化改革的重点。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与透明度,增强市场力量,是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大势所趋。而人民币汇率调节的主要思路是维持人民币温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与美中两国的通胀率差值相一致,使人民币升值幅度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的同时又能有效吸引外资,推动金融体系完善。
真实储蓄不足致倚重对外资本
当前中国人口正快速老龄化。据统计,去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底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2.0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而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储蓄率的全面下降,而且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状况使该影响更加显著。自2011年以来为争夺储蓄资源而变相的理财产品大战,及银行放贷能力不足等都显示中国真实储蓄处于回落状态。缺乏充足真实储蓄的支撑,随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风险日益暴露,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今年以来连续三个季度上升,同时不良贷款率随之上升等,均进一步侵蚀真实储蓄水平。从此角度而言,中国维持货币宽松或是较长时间的无奈选择。随着通胀中枢的不断抬升,中国真实利率水平仍将处在较低水平。
实现人民币稳定升值,将是维持资本流入、弥补国内储蓄不足的有力路径。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真实储蓄不足难以维持经常账户顺差。人民币升值的决定因素已由过去的贸易顺差推动转向资本推动。中国贸易顺差与GDP比一度达10%,但2012年这一比例降至2%以内。真实储蓄下降,使中国未来对外部资本的倚重将进一步突出。中国M2/GDP高比值反映中国经济单位投入产出率、经济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态势,使得投资边际收益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日衰。
因此,当前首要任务是防止人民币对内贬值速度过快,以抑制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加速。同时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度,增加人民币投资资产,也是替代人民币过度升值的有效途径。
外贸企业仍应积极应对
一般而言,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改善进口贸易条件,但可能对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造成影响。“人民币升值给企业造成较大压力,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升值,同时作为我国出口增长动力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在9月出现大幅贬值,这对我国的实际汇率形成叠加效应,加剧了出口难度。”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称。
面对近几年不断攀高的人民币汇率,不少外贸企业坦言已有所准备,并采取了锁定汇率、金融工具避险、多签短期订单、与客商协商启用跨境人民币结算等手段控制风险。为了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更多企业采取了提高报价的方式来化解压力。“对于短期的订单,我们本身在报价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升值,客户也基本会理解。”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构筑和拓宽政策扶持面,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提升本土企业“议价”能力,并且鼓励企业引入先进设备和适用技术开展技术改造,从赚取差价和佣金向研发品种、品牌授权转变,通过产业升级引导企业提升赢利能力。
未来升值空间有限
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与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今年8月开始,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一直维持在6.2左右。进入10月份以后,人民币开始加速升值。尤其自10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呈现突破性走势,接连突破6.12、6.11、6.10和6.09大关。10月份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已升值0.6%。
西方国家会反驳上述观点,而认为恰恰是人民币升值幅度自始至终都不够大,尤其是相对其他区内货币对美元升值幅度。最近市场上开始听到了一些比较极端性的政策建议:如一次性将本币升值约10%至15%,甚至有研究员提出一次性将货币贬值等。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扭转强大的升值预期。笔者不认同此乃良方妙药,若施行一次性大幅升值策略,应该早在2005年7月就执行。此时此刻,在全球经济已经放缓的背景下施行此大幅升值策略会对外贸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而且对亚太区金融市场也会带来更多波动。
随着国家之间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由于国与国之间经常出现的贸易不平衡、债权债务不平衡、国际收支不平衡、投资不平衡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升值还是贬值,将会面临非常复杂的抉择。本国货币与别国货币的汇率不仅面临新的变动,而且变动的方向还会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人民币最近几年升值比较快,一方面有国内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与我国双边贸易比较频繁的国家的压力,此外受2008年以来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深远影响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盯住美元制度也受到以日、美等国家越来越多的指责,人民币的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深入学习并研究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及原因非常重要,既能为相关方面提出实际可行的意见,又能使人们对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准备,尽可能地减少损失或消除损失。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金融自由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汇率和汇率政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汇率政策和汇率水平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保持经济内外平衡的主要杠杆和抓手,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汇率水平长期保持稳定,自从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7月21日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日益扩大,近年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一直高涨,主要依据在于中国的贸易双顺差,巨额外汇储备等。但令世人大跌眼镜的是, 人民币升值后中国的贸易顺差和贸易额以及外汇储备均不减反增(而且是大幅增加),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也并未因人民币的升值而改善,如今人民币升值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再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原因
首先,我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中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在2006年2月底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中国2009年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2.399万亿美元,领先全球各先进国家。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美国和其他贸易伙伴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次,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奠定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经济基础。根据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必定会引起该国货币的走强。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4年,经济处在长期的增长状态,人民币走强也是必然的。但是在目前,我国经济的连年增长,外贸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西方的一些大国感到了不安,他们不断给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再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国际贸易市场所占份额比重逐步扩大,对外贸易出现强劲势头,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涉及的产品和范围广泛,成为遭遇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根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86起,同比增长37%,涉案金额20.5亿美元。西方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发展,也要求人民币升值,抑制中国廉价产品竞价倾销国外市场,减少贸易摩擦。最后,美元持续贬值是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加快的主要因素,在人民币参照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持续走软,包括人民币在内,欧元、日元等货币均面临升值压力。而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使中美利差进一步“倒挂”,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二)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原因?
长期出口增长趋势不改
决定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即需求,其次是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即产品的竞争力,而不是汇率变化。
实证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与出口量不存在相关关系。
我们把199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与出口增长率放到同一个时间坐标中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币汇率与出口总量变化不存在相关关系。在过去的15年中,人民币汇率和我国出口分别经历了三个阶段(见图):
第一阶段,1995年-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稳定,出口大幅波动。连续10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在8.3左右的水平,我国出口增长率却有时高达30%以上,有时低到-20%。每当西方经济繁荣、海外需求旺盛的时候,我国出口就大幅增长;每当西方经济低迷、海外需求下滑的时候(如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911之后的西方经济低迷),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第二阶段,2005年7月-2008年6月,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却高速增长。三年中,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18%,但这并没有带给我国出口明显的负面冲击。在加入WTO带来的正效应逐步释放、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经济向好的大环境下,我国出口连续几年保持20%-30%的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0月,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一改升值趋势,连续一年多时间稳定在6.82附近,政府还加大了出口补贴力度,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带来海外需求减少的背景下,汇率低估和出口补贴根本不能提升中国的出口,2009年中国的出口下滑比1998年还要严重。
可以看到,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美元兑人民币从8.2223贬值到6.8376,中国月出口额从660亿美元增加到1368亿美元。2005-2008年,人民币连续4年升值,分别升值2.56%、3.35%、6.90%、6.85%,2005-2008年中国出口分别增长28.4%、27.2%、25.7%和17.5%。这说明,人民币升值不改变中国出口的长期趋势,甚至连短期影响也非常有限。
实证数据表明,中国的出口和人民币汇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中国的出口本质上是由中国的国际分工地、贸易加工优势和外国需求变化决定的。
出口增长来源于国外需求和中国比较优势。
2002年到2008年,世界经济连续7年较快增长,经济增长率均在2%以上,是自1960年代的全球经济增长黄金期后的又一轮黄金周期。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2004-2006年期间的平均增长率超过4%。需求的增长是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大幅增长的前提。
除去需求增长外,对我国出口影响最大的是比较优势,即低廉的制造业成本,特别是低劳动力成本。据统计,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仅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2%-4%,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的5%-13%,巴西、墨西哥的20%-30%。
低劳动力成本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1996年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等经济体的加工贸易出口产业,尤其是其低端加工程序,大量转移到中国,这样把它们对美、欧的出口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因此我国从它们的进口也大量增加。1996-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高达55%,2006年后,虽有所下降,仍在48%以上。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加工贸易进口比重由2005年41.5%下降到2009年的32.1%。
汇率不是决定出口企业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不管汇率和税收怎么变化,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利润率,总停留在勉强维持生存的水平。中国的大部分出口企业还没有高端贸易地位、专有技术垄断地位、专有知识产权、全球品牌、海外定价权、独立的海外销售渠道、或其它避免竞争的产品市场壁垒,而是像农业社会的农民或者早期工业社会的工人一样,处于相互完全竞争或恶性竞争的地位。这就决定了中国大部分出口加工企业的利润率只能停留在勉强维持生存的水平。
中国出口企业一直叫嚷“我们的毛利率只有10%,人民币一升值,我们就倒闭了”。其实,他们的产品出厂价与海外零售价的差价有的高达100%,有的高达1000%,是那些贸易商和采购商经过调研之后,只留给他们10%的利润(海外采购商调研和谈判的目的就是寻找那个“让他们勉强生存,也不让他们饿死”的价格)。
如果人民币升值或者出口补贴减少,这个成本不会摊到中国出口加工商头上,而是在出厂价和海外零售价中间的100%到1000%的差价中轻松解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看到,在人民币升值18%的2005年到2008年,中国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加工商的利润也没有减少。
表面上,跟中国政府寻求汇率和补贴支持的是中国的出口加工商,实际上一旦得到这种支持,他们并没有能力保留这部分利益,而是迅速把这些利益交给外国人;反之,如果中国政府减少汇率和补贴支持,表面上是掠取中国出口加工商的利润,实际上只要危及到中国出口商的生存,海外采购商会很快让利。
通俗地说,中国的出口加工商既是咱们本国的“孩子”,也是外国采购商的“孩子”,但是如果不改变竞争和国际分工地位,他们注定都是“苦孩子”―本国给他们补贴或汇率支持,他们就把利益交给外国人;如果取消汇率和补贴,初期中国的出口加工商要承担一定的压力,但是他们不承担这种短期压力,海外采购商就不会让利,中国的出口加工业也不会向内地转移。
关于产业转移的区域取向问题还值得进一步论证,整体来看,在印度、越南等国的能源电力、厂房设施、治安环境、劳工技能、管理能力、交通运输状况、贸易税收环境还没有迅速赶上的背景下,短期压力造成的产业转移更取向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二线地区――一旦印度、越南的投资环境、劳工条件逐渐赶上,则在短期冲击下,产业外迁的可能性越大。
另一方面,出口产业的价值链占比对利润率影响有限。一个普遍的误解是,在价值链构成中占比较高的产业利润率就高,实际情况往往不完全是这样。企业在产业中的价值占比对利润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企业利润率的分布主要取决于竞争状况和分工地位,而不是完全取决于某个产业链的价值分布。
比如,笔者在企业调研中发现一些手机零配件制造商,他们的产品价格只有十几元人民币,占整个手机价格的百分之一。恰恰是因为他们产品在手机价值链中占比低,生产的厂商少,采购商压价的冲动也不大,所以产品毛利率高达60%以上。类似的高毛利小产品在化工、通讯、奢侈品产业链中有很多。当然,动态地分析,价值构成越大,压价空间越大。整体而言,中国出口企业的出厂价主要包括“材料和加工”,而且其中的化工塑料、机电等产品的材料部分有很大比例是进口,加工制造在产业链中的实际占比更低。
从上述产业的价值链分布来看,如果汇率升值,服装、鞋子、打火机等产品的成本在批发零售环节、设计研发环节分摊的可能性最大;而化工塑料、机电等产品的升值成本则要在生产环节来分摊。
针对化工、塑料、机电等产品制造业产业链较长的特点,分摊升值造成的销售利润率降低可以有比较大的弹性。一个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案例是2004年到2007年的原材料上涨:石油从30美元/桶升值到140美元/桶,但是下游的塑料化工产品都没涨价,并且把所有的成本上升都在较长的产业链中分摊消化;铁矿石上涨几倍,但是下游的汽车、家电等都没有涨价,同样有巨大的成本分摊消化能力。只有在上述产业的成本消化能力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才会具有向上下游谈判的能力―要么造成进口原材料价格下跌,要么海外采购商让利。
从我国出口总额中来料加工的比例来看,最近一直在17%左右波动,这部分出口产业只赚取固定的代工费,其他的利润和风险都由海外厂商承担,因此基本上不会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从国际比较看,本币升值并不改变本国出口长期趋势。
从日本的经验看,日元升值对出口影响有限。自1976年1月至1978年10月,日元从306.0劲升到177.05兑1美元,34个月升值72.8%。1976-1978年,日元升值幅度分别为4.1%、22.1%和23.5%,同期日本出口分别增长20.5%、8.6%和-5.0%(以日元计价);1985-1987年,日元分别升值25.6%、26.5%和30.6%,同期日本出口分别增长4.0%、-15.9%和-5.6%(以日元计价);日元两轮大幅升值中,日本出口增速大幅低于日元升值速度。日元升值对日本出口的短期影响是非常有限的,日元升值与日本出口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1989年到2007年,日元累计升值28.7%,日本出口增长121.9%,日元升值并不改变日本出口的长期趋势。
韩国和巴西也是如此。2002年4月到2007年11月,韩国韩元不断升值,美元兑韩元从1319贬值到917,但月出口额从2002年4月的132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7年11月的358亿美元。2003年到2008年6月,巴西雷亚尔不断升值,美元兑雷亚尔从3.75贬值到1.57,但月出口额从2003年1月的48.05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8年7月的204.51亿美元。
促进一般贸易转型和
结构升级
表面看来,人民币升值后,由于我国存在着巨额货物贸易顺差,货物出口得到的美元结算成人民币后的减少额,将大于进口支出美元所需的人民币的减少额,这样会得不偿失,会出现净损失。如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958亿美元,合人民币13379亿元,如果人民币升值5%,货物贸易顺差折合人民币为12710亿元,出现669亿元的净损失。实际上,由于加工贸易的大量存在,人民币升值不仅不会减少损失,还会增加国民福利。
首先,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减少一般贸易逆差损失。1981年以来,我国一般贸易(总出口减去加工贸易出口)大多年份为逆差,1999-2006年更是连续8年逆差,最大逆差出现在2004年,742亿美元,顺差年份很少,顺差数额很小,最多的2007年,只有127亿美元。2009年逆差为686亿美元,合计4702亿元人民币。如果2009年人民币升值5%,逆差为4487亿元,比升值前少215亿元。这样,人民币升值在一般贸易方面可直接带来国民福利的增加。
其次,从资源转移看,人民币升值可更大程度上增加国民福利。一般贸易是从最初原材料的生产到最终的产品生产加工都是在国内完成的,也就是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内。我国真正称得上丰裕的资源只有劳动力,一般贸易出口的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都已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与加工贸易相比,人民币升值可以更大程度上增加国民福利。
第三,人民币升值可促进出口企业转型与结构升级。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摩擦,产业升级已成为我国一般贸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民币升值,等量商品换回的人民币减少,成本较高、原来微利的企业会出现亏损,被迫退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从而达到转型和结构升级的目的。
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
就汇率制度而言,大国经济更适合于浮动汇率,小国经济比较适合固定汇率。这是因为大国经济内部经济调整成本较高,而小国经济内部经济调整成本较低。大国经济采取固定汇率,或汇率缺乏足够弹性,意味着以较大的国内经济调整来适应外部经济较小的变化。但是,如果像我国这样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不变,那本该由人民币升值担当的紧缩就必须由加息或提高存款准备金来代替,这对宏观调控是极其不利的。
首先,人民币升值可以有效抑制通胀。2000年以来,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初级产品进口越来越多,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出口越来越多。2008年,初级产品进口3624亿美元,占进口额的比重达到32.0%。人民币升值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进口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还能直接抑制进口消费品的价格,因此对抑制通胀非常有利。
其次,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可以有效抑制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大量热钱流入,与巨额外贸顺差形成的外汇占款一起,引发流动性泛滥,增加宏观调控难度。人民币一次性升值后,热钱流入减少,宏观调控变得比较容易。
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或将在9%以上,而美国只有2%-3%,欧洲只有0.5%左右,综合考虑各地区的物价水平等因素,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且无法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如果不能尽早升值消化这种预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热钱流入。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我们只能不断发行人民币来购买这些外汇,最终要么造成输入性货币流动性过剩,要么被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来对冲。最后,为了一个跟出口量没关系、跟出口加工企业利润没有实证关系的人民币汇率,牺牲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被迫进行内部紧缩。
行业不同利弊不一
最简单的情况,如果一个来料加工装配企业,无国内工人参与加工装配过程,产品全部出口,则人民币升值与否对其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一个企业有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工作,或有部分原材料来自中国境内,产品全部出口,则人民币升值对此企业与前者相比,具有不利影响。综合来看,人民币升值对国内产业(企业)的影响取决于原材料进口、国内劳动力的参与程度与产品出口的比较,对出口产品而言,如果国内劳动力和原材料比重大,人民币升值是不利的。(见表)
最为有利的是纯进口商,特别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的进口实行国营贸易经营的贸易商。比如,依据入世议定书附件2A所列,对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和烟草等农产品具有专营权的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华润公司、南光进出口公司、中国棉麻进出口公司等,又如,垄断国内钾肥进口的中国中化集团和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等。部分对国外高技术产品进口较多的通信、医疗、电影电视、科学研究行业等。
最为不利的是纯出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