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三年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04-14 21:30: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专三年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专三年学习计划

篇1

    自从步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我就完全放纵了自己,虚伪西似乎只是我应付考试的内容,每天迟到早退,一觉睡到太阳晒屁股。每次上课少则七八十人多则几百人,老师也只是应付公事似的授完课就不见人影而且直观将自己的也不去看下面在玩手机的、聊天的、绣十字绣的... ...那绝大部分同学。学校检测成绩考试时往往会提前一周左右下通知,我们几乎都是充分利用这一个周临时抱佛脚抱着课本“狂肯”,结果就是一般不会挂科但每门课也只是刚好及格而已。更可悲的是,考试过后连“狂肯”一周学到的东西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我的大学三年生活两年是这样度过,回忆起来真是很乏味,自己完全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浪费青春啊。众所周之,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况且我还只是个大专文凭。在当今这个就业压力十分严峻的社会大背景下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努力掌握一门技术如何生存?如何养家糊口?纵然你临时抱佛脚,没门功课都及格了勉强三年后拿到大学毕业证书你也只是空有一副皮囊,其实什么都不懂,试问那家公司、哪个企业会用这样的人才?

    虽然对自己过去哦的行为深感悔恨,但有句话叫做“如果你错过了太阳,那么请别悲伤,不然只顾一味的懊悔,你就会连星星和月亮也一起错过”所以既然认识到了错误亡羊补牢还为时未晚。我会充分利用大学剩余的时间刻苦学习扎实的掌握一门技术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而奋斗。以下是我大三的计划:

    (1)改掉睡懒觉的恶习,每天按时起床。充分利用早上的时间进行英语方面的学习,多读课文多谢多记单词,争取每天至少做四段阅读理解,利用课件时间多练习英语听力,平时多锻炼英语口语,争取今年拿到英语六级证书。

篇2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6-02

五年制高职教育也属于我国教育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这种教育途径也能有效地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人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五年制教学的过程中,其因为五年制大专生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再加上学生对于学习兴趣也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质量和效果造成了影响,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对五年制大专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了策略研究。

1.五年制大专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现状

1.1五年制大专生的特点

1.1.1学习层次不高。五年制大专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学习层次不高,五年制大专生仅仅是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和高中毕业的三年制大专生相比较而言,其两者之间无论是文化水平,亦或者是学习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随着大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各院校都在不断进行扩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五年制大专生的质量。

1.1.2自我认识不够。五年制大专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其自身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任何升学压力,对于学习认识也就存在不足,很多学生甚至抱着混文凭的心理,也正是因为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对自己放松要求,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也是五年制大专生学习过程中普遍所存在的问题之一。

1.1.3行为习惯存在问题。五年制大专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有较为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校期间行为习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五年制大专生年龄相比较而言还是较小的,所以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难对自己进行约束或者是管理,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学生很容易养成不好的行为规范,再加上学生年龄还处于较为叛逆的时间段,对于学习也很难静下心学习,严重甚至会产生排斥等心理。

1.2五年制大专生的学习兴趣现状。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对五年制大专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大多能感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排斥等心理,进而对教学质量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而造成学生对学习性兴趣不高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学习动机和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应该属于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但是,在对五年制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想高中生需要面对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和思想上都会较为放松,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都不都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一旦没有学习动力,学生就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1]。

1.2.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属于后天养成的,其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无须督促就能自觉的进行学习,进而就能更好地保证学习的质量,提升教学的效率。但是,相关研究调查表明,五年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习十分随意,进而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就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

1.2.3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兴趣向来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学生要想学习某一门课程,其在学习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动力就是兴趣,但是,五年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其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都较为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对自己产生信心,进而就很难将其转化成有效地动力,长期以往,学生如果都不能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学生就很难对学习产生热情,甚至还会对学习产生厌烦,这样就更别提学习兴趣。

2.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很难产生兴趣其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2.1学生自身方面。五年制大专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大多是在初中读完之后就开始就读大专课程,所以,学生年龄都还十分小,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其心理大多还处在叛逆期,很难对自我进行约束,进而就很容易出现错误,也很难分辨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五年制大专生学习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而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很难得到提升[2]。

2.2社会环境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总的来说社会风气一直在往好的地方发展,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一定不良风气,再加上网络盛行,其间所存在的诱惑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年龄本身就较小,很难抵制住其中所存在的不良诱惑,进而学生就很容易将兴趣转移到网络以及学习之外的事物上面,而这也是五年制大专生学习兴趣不够的原因之一。

2.3学校方面。就目前而言,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各院校不仅具备五年制教学,还有的学校既有五年制教学,还有三年制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接受到各种不一样的思想,而这种教学背景下,五年制大专生学习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产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进而也容易对教学造成影响,从而学生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2.4家庭方面。就目前而言,我校五年制大专生大多属于本地学生,并且还都是少数民族学生,而这些学生家长并没有接受较高的教育,所以文化素质并不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管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成绩以及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使得学生态度也不够端正。

2.5教学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想也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3]。五年制大专生因其年龄较小,对于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具备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都比较落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而也会降低教学质量。

3.专科院校五年制大专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要想真正提高五年制大专生教学质量,首先就需要提高五年制大专生学习兴趣,进而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满动力和激情,为此,笔者也对五年制专科院校学生兴趣培养策略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创新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需要知道要教什么,大学课程相比较于初中知识而言,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是很难掌握这些知识的,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五年制大专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尽可能提高教学趣味性,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总的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式的使用会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直接对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影响,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4]。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所采用的"满堂灌"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教学氛围,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此来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兴趣这一目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黑板,或者是投影等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加使用录像播映、课堂讨论、情境演示等教学方式,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培养五年制大专生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才能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2在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首先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带给它是成就,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对五年制大专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除了要创新教学方式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对学生进行鼓励,减少对学生的批评,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也能实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目的。五年制大专生相比较于三年制大专生而言,其年龄和生活阅历都较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行为以及习惯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还要尊重学生,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叛逆心理的产生,从而就能有效地提升学习兴趣[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或者是出现偏差,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其逐渐改善,不要对其进行过分责骂,这样更容易激起学生逆反心理,甚至是对学习的排斥。因此,教师在对五年制大专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将学生看待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鼓励,这样学生就能明显的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极易被认可的感激,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加充满激情和动力,长期以往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提出问题,然后用微笑和眼神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积极的发表观点,在学生发表观点之后,教师可以用言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可以多加使用:"你真行"、"非常好"等语言,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因为这些话变得更加富有动力和激情,从而就能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教师言行会对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一定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此来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兴趣和动力。

3.3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人格魅力。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以及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造成直接影响,其中,教师自身素质会对其教学质量造成直接影响,而其人格魅力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喜好,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人格魅力,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更为有效地教学指导,真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6]。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会因为自己对教师的喜好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或者是排斥,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具备较为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构建其良好的教学课堂,在这种氛围下学习也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丰富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研究,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之后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共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及课堂,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会对学习的兴趣,这样也能真正实现培养五年制大专生学习兴趣这一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五年制大专生有其自身特点,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就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真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有效地保证五年制大学教育的质量,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得。

参考文献:

[1]李程勇. 浅谈五年制大专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4,25(10):164-164.

[2]龙梅. 五年制大专学生的现状与管理体会[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47(14):39-40.

[3]黄奋发. 培养五年制大专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11(23):16-16.

[4]左珍文. 高职五年制大专班低年级数学课培养学生兴趣探索[J]. 时代青年:教育, 2012,58(58):53-53.

[5]张春荣. 五年制师范大专生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23(4):58-60.

篇3

职业教育要有吸引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让职校学生有发展:就业有保障,收入相对可观,工作体面,升学有路径。职校学生就业的“出口”问题得到解决,招生的“入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出口”问题的解决基于职校毕业生人才质量。中、高职人才质量的提高需要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江苏省张家港市在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许多探索。

(一)五年一贯制大专

五年一贯制大专能有效避免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等问题,能统筹安排中、高职课程,有效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招生面向初中学生,前3年开设的是重基础性的宽专业和文化知识课程,后2年是重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课程。实践证明,五年一贯制大专生源质量在不断提高,缘由是毕业生专业技能过硬,专业素养高,毕业后能找到较好的工作,升入本科高校学习的比例也较高。

(二)“3+3”和“3+2”中、高职教育

“3+3”和“3+2”中、高职教育是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有效对接的一种培养高职人才的模式,能有效克服“五年一贯制大专”无二次选择机会的“短板”。中职校培养计划由高职院校指导设计,学生3年后考试合格才能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种培养模式有效地发挥了中职和高职的长处,学生5年、6年中经历了中职和高职两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后,技能过硬,又具备了大专生的素养。近年来,张家港市“3+3”和“3+2”高职专科班级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三)“3+4”中职+应用型本科教育

“3+4”衔接构架是最近两年才开始试验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模式,它将中职学校与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效地衔接起来。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合作,签订了汽修专业“3+4”本科(本二)合作计划。学生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中职期间的培养目标、学习计划和课程设置由常熟理工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本科阶段文化素养、专业能力要求制定和规划,第三年结束,学生参加合格考试,通过者则可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本科阶段按本科目标和计划授课。这种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该模式班级所招生源质量超过了一般普通高中。

(四)对口单招升学衔接教育

对口单招培养模式是中职学校向初级中学招收毕业生,在中职学习期间针对高职院校某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语数外3门文化课程、专业理论综合课程和专业技能水平上同样达到高职学习要求。3年学习结束,单招班学生参加省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对口高职院校招生考试,高职院校根据考生3门文化课、专业理论综合课程和专业技能考核的总成绩从高到低按计划数录取。高职院校本科或专科班按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计划培养学生。张家港市对口单招成绩连续14年都在全省处于最高水平,单招班学生本科录取率达50%,专科录取率达90%以上。通过对口单招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在专业技能水平上比普通高中通过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但在文化知识修养上要偏弱一些,这些都值得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反思。

(五)中外合作职业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的尝试,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学历或者中外两份职业资格证书。张家港市中职学校与澳大利亚西南悉尼TAFE学院联办了中澳合作班,在第三年结束,雅思考试达到澳方入学水平的学生即可进入澳大利亚高职院校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可获得澳方颁发、中国认可的大专文凭。雅思没有达到出国水平的或不愿意出国学习的学生可继续在本校学习,四年级的专业教学由澳方高职院校的教师与中方教师共同授课,学生完成有关课程后可考取有关会计专业证书并获得我国高职院校颁发的大专文凭。张家港市中职学校相继与德国BBW集团东布兰登堡职业教育中心、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韩国湖南大学和日本不二越工业高等学校等合作办班都取得较好成果,初中毕业生比较青睐这种中外合作班级。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职办学体制的分割性

我国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办学管理体制是分割的。中、高职校管理的主体不一,中职学校属县级行政部门管理,高职院校多是省级行政部门管理,这些带来中、高职院校上下沟通的困难,增加了交流的壁垒和不确定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很难做到有效衔接,统筹协调、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标准模糊不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高职学制安排的随机性

中、高职衔接的学制非整体设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中专层次学制有四年制、三年制和二年制3种;大专层次的学制有五年制和六年制两种,即五年一贯制、“3+2”和“3+3”三种设置;本科层次的学制“3+4”和“5+2”两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在这些学制的衔接过程中未得到说明或规划,显得较随意。中专毕业生升入本科段就出现“2+4”,“3+4”和“4+4”三种衔接情况。大专层次高职的转段有直接过渡的五年一贯制、合格考查的“3+2”和升学考试的“3+3”等。本科层次的转段亦有合格考查和升学考试两种衔接方式。中、高职院校的评价考核和转段衔接中存在一定的混乱和随意现象。不论是初中生源还是高中生源,中、高职院校招生都是安排在最后批次。这些都在客观上促使学生家长及社会降低中高职院校的认可程度。

(三)中、高职课程教学缺乏一贯性

中、高职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缺乏一贯性,课程标准与技能标准缺乏衔接。教材是简单的中、高职内容叠加甚至出现重复,中、高职之间课程缺少衔接性,教学方式方法缺乏一贯性和承接性。目前,高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均缺乏与中职阶段的互动与接续。特别是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课程建设、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断裂和重复的现象。[1]中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教育,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弱化,导致毕业生后续发展力较弱,学习能力低下,参加工作只适应简单工种,很难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革新。中职课程教学目标狭隘,忽视了学生全面竞争能力的锻炼与提高。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在专业理论学习和创新技能提高上易出现较大困难。高职教育偏重于培养学术理论型学生,其专业课程过多地趋向于追求学术性,过分地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内容的精深性,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知识。

(四)教师专业素养吻合度不高

早期的许多中职教师是从普通高中教师转变岗位通过自学成为专业教师。这类专业课程的教师专业吻合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背景。近期的不少中职教师是本校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后回到职校做教师,大有“近亲繁殖”的趋势。这类专业课程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看似有专业背景,实则专业综合素养不够,专业技能单一无创新,课堂教学能力不强。如此的教师素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缺乏有效的对话、交流机制,彼此的群体影响小,职业与专业鸿沟较为突出,在对人才的认识、专业的理解、课程的实施、评价的衔接等方面都造成了障碍。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变革职业院校招生制度,破解办学体制分割的难题

目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有较大困难:高职院校招收普高毕业生数量指标远多于中职毕业生数量。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应向中职倾斜,而不是收紧。高职院校对中职考生招录计划(对口单招)要逐步从5%过渡到50%甚至更多,同时提高技能升学(指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赛获奖而免试直接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学生的数量,实行中职毕业生免试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政策,开通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的直通车。还应扩大针对高职专科学生的专转本和专升本招收指标。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应互通互认,普通高校应设立应用型研究生院,使得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整,而不至于变成“断头教育”,让人看到职业教育“出口”很广,如图1所示。

(二)顶层设计学分银行制度,建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

构建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立交桥”需要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2]

设计和实践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规范化认证学历是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的不二之路。中职与普高、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入口”与“出口”通过学分银行制度相互融合,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问题才会得以解决。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从初中后阶段开始设计学分银行制度,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规范认证学历能有效融合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扩大学生的选择余地。设计好初中后高中阶段文化课程的学分制度,可使中职学生和普高学生身份的转换成为可能。设计好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学分制度,可使中职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更利于其专业的发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学分互认,高职高专招生时参考学生的学分积累录取,这样既能有效打破招生时对中职生的歧视或不公,又能增加中职学校对初中生的吸引力,提高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高中阶段一旦打破目前学习优秀者读普通高中、学习力欠佳者读职业高中这种现状,大职业教育时代就会到来,中职毕业生中一定会拥有众多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技能人才。

顶层设计符合国情的学分银行制度。以高中段学分银行制度为例作简要设计。高中段学分设计以获得高中(中专)文凭最低学分积累为下限进行设计,为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学分的互换和互认留有充分余地。高中段学分由三大部分组成:(1)文化基础课程(语文和数学),中职与普高的学分权重一致;(2)体育、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实行达标等级考试,学分权重不分普高和中职;(3)普高其他科目和中职的专业课程,其科目学分权重需要认真研究和设计。学生获得高中段毕业证书的学分由三部分组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分积累情况可申请普高毕业证书和中职学校毕业证书。中职学校学生可根据学分积累情况在各专业间进行转专业学习,申请不同专业甚至是多专业毕业证书。高职院校招生时根据高中段毕业生的学分积累高低进行录取,不再设定普高生指标和中职生指标。高中段设计学分制,能够满足高中生个性化学习尤其是满足中职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十分有利于中高职人才的培养。

(三)统筹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中、高职衔接精品课程系列

国家顶层统筹设计好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各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参考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企业(技能)专家、一线教育专家和高校教育专家编写教材。注重专业理论课专业知识的深入浅出,强化专业技能课程的理实一体化和可操作性,编撰好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作业活页项目。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国家和地方设立专门资金用于建设和更新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滚动修订课程标准和教材。

篇4

關键词:专接本;特点;教育管理

Keywords:fromtechnicaltoundergraduate;characteristics;education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5-0258-02

0引言

江苏省的“专接本”教育正以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迅速地发展,由于“专接本”学生,在很多方面比较特殊,比如学习年限和精力,这也导致他们在行为方式与思想动态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普通本科生的特征。对于辅导员来说,是开展这些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如何结合“专接本”学生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培养,使其成长成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成为新时期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等教育工作人员共同面临的难题。

1“专接本”的内涵

“专接本”是江苏特色,主要是由其省教育厅以及考试委员会以普通高校为载体所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使得专科生在完成培养计划以后,可以进行自学考试接受本科教育。这一计划主要针对的是各种正式招生并在籍的各种专科学生,在具有很强学习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主考学校组织的自学考试。如果考试合格,不仅可以取得本校的专科文凭,也能够取得参考学校的本科学历。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同样会授予其学士学位,并根据国家规定,获得同本科学校一样的待遇[1]。

2“专接本”学生的特征

2.1对大学生活认识清晰,目标明确

“专接本”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的专科学业,对于大学生活非常熟悉,认识也非常清晰。因此,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懂得如何规划大学生活,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关系,如何安排自己的校园生活等。这些学生也不存在很多普通本科学生入学初期的那种迷茫,这为他们较快地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非常了解自身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白自身学历的竞争力较弱,如果不进行努力,很有可能在毕业之后就面临失业的局面[2]。因此,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选择提升学历,希望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科学业,能获取本科文凭。

2.2对新的学校有自己的看法,对受到的歧视不适应

由于有三年专科学习的经历,将新的本科学校与曾就读的专科学校进行比较,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等方面,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比较认可新学校,并且也愿意直接表达对学校的师资结构、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但是,也存在着学生在新的学校中感觉较易受到歧视,觉得普通本科学生对其有歧视思想,个别教师在教课期间偶尔也会用“你们专接本学生”等措辞无意间流露出将专接本学生与本科生区别对待的思想,有“二等公民”的感觉。特别是在就业中,有些单位招聘明确不接受“专接本”学生,在就业方面使这部分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一部分“专接本”学生对现状缺乏认识,亲身经历时会有强烈的不适感。

2.3基础参差不齐,个性各异

来自不同的高职高专院校的“专接本”学生,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为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安排及教学资源配置都各有特点,并且在专业教学、技能实践等方面都有各自的教育教学方式,院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必然存在差异。加之近两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致使生源质量有所降低,客观上也降低了“专接本”学生的生源水平。专接本学生中一部分是专科学习阶段成绩领先,欲在本科学习阶段一以贯之的“优等生”,也有一部分学生成绩相对落后,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摆脱“差等生”的境遇。这些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习惯。

2.4竞争意识强,团队性偏弱

“专接本”教育的对象与普通本科生大不相同,也与大专生很不相同。相对于普通大专生,“专接本”学生对于未来有更高的预期,还有很多学生怀揣考研的梦想,与普通大专生以就业为主的目标有很大差异。而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专接本”学生明白自身的学习方面的不足,在一个更加优秀的群体里,竞争非常激烈,要想脱颖而出,需要付出的更多,因此其竞争意识相对更强。

与此同时,“专接本”学生多数是在专科学习期间的好学生或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们想当班团干部,想为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部分学生有工作的经历和经验,这让他们在做好班级工作方面很自信。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团队合作意识不强,他们更愿意参加学习类的团体活动,而在班级组织文体活动的难度较大。

3“专接本”学生教育管理对策

3.1从严控制进口,筛选生源

不是所有专科生都有参加“专接本”学习并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和毅力,本着对“专接本”教育和学生本人负责的原则,为保证所有参加“专接本”的学生能学有所得,必须对有意参加“专接本”的学生进行选拔,从严控制进口,筛选生源。参加专接本的学生应该是专科学习中的优秀者,有志并有能力适应本科阶段的教育。对有意参加“专接本”学习的学生设置一定的门槛,真正确保学有余力的专科生参加“专接本”学习。

3.2做好入学教育,消除“晕圈”效应

“专接本”学生对于原来的学习以及规章制度与学习和生活方式等非常熟悉,甚至在内心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即便来到新的学校,在处理自身遇到的问题时,常常习惯性地与原来的学校联系起来,进而产生“晕圈”效应[3]。比如在进行奖学金和助学金评比等与其切身利益相关性非常高的问题时,通常会按照原来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此,需要做好这些学生的入学教育,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等信息及时的传递给这些学生。一方面能够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思想上认同新学校的制度[4]。此外,也是对学生的负责,对于促进学生统一思想以及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引导其更好地过好大学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3.3构建教育管理网络,选聘优秀班主任

学生管理实行二级管理,在学校层面,由学生工作处充当核心,负责统筹全校“专接本”学生管理工作,其他教学教辅部门共同参与;在学院层面,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充当核心负责筹划,辅导员、班主任、团支部等共同参与。

按“专业对口、心态对接”标准,选聘所学专业与“专接本”专业相同或相近,并且在年龄上与学生差距不太大的优秀班主任。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又能在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发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3.4引入“肯定教育”理念,激发学习主动性

“专接本”学生由于自身经历的特殊性,在和本班的本科學生一起学习和生活时,在心理容易受到很大影响,出现一些自卑或者自负等心理。根据马斯洛心理学理论,人类的需求不仅包括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也需要尊重与被尊重的需求,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赏,并且得到社会的肯定评价,这也体现了人们的社会性特征,同时也是人类在社会中实现生存与进步的动力。而开展肯定教育,就是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使用一些表扬和赞许以及奖励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等,促使他们朝着教师的预期方向发展,并实现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专接本”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我计划性,老师需要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并用肯定教育的思维来管理学生,这对于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老师还要能够在工作中对学生的积极因素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正确的利用,引导其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正确看待竞争,要利用“专接本”学生的优势,引导其设定阶段目标,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其学习动力[6]。同时,老师可以经常组织有考研需求的学生参与研究时座谈,激励其更好的学习,同时吸取前人学习与考试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做出比较,找准差距,帮助他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督促他们行动上落实学习计划。

3.5健全班团组织,调动自我管理积极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专接本”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具备较强的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要看到他们的这一优势,结合学生想为班级做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班团组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需要多组织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如学习竞赛,主题团日活动等集体活动,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加深感情,加强班级同学的团结,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这样既能提高在校期间学习效果,也能为他们毕业后走向职场积累宝贵的管理工作经验。

“专接本”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与挑战,辅导员不但要把带普通本科学生的经验发挥好,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专接本”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要了解“专接本”学生,关注“专接本”学生,研究“专接本”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与管理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嵇正波,符学龙,周忠旺.江苏自学考试“专接本”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80-83. 

[2]刘任熊.一种可行的专接本学生管理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238-239. 

[3]宁丹.把握专接本学生的特点 增强学生工作的有效性[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5):57-58. 

[4]张文显.公正民主诚信认同和睦[J].中国高等教育,2005(21):14-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