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23:5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纤维艺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材料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在壁画创作中非常重要,实际上对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是艺术家的表达构思的集中体现,对壁画材料的综合观察、选择和思索,能够起到确立材料在壁画中的作用和地位,创造新的意念和灵感的手段的作用,尤其选择能与建筑环境相融合的材料,给观者自由联想的天地。由此可见,壁画的材料及其表现技法已经成为现代壁画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成为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表现语言。人们所处环境与空间应该是自然和谐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保守落后的审美习性约束,加上现代建筑材料充斥着居室空间,显得无比压抑与沉重,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难言的枯燥感和紧张感。纤维艺术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用于缓解现代建筑带给人们的冷漠单调。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能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
一、现代纤维艺术产生的因素
1.纤维艺术材料选用范围逐渐拓宽。随着各种新型工艺材料的开发应用,纤维艺术表现的材料领域被扩展并得到新的认识和完善。
2.现代建筑装饰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艺术品来增加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在许多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装点下,钢性建筑材料似乎增加了一层柔软的皮肤让人们感觉更加亲近和舒适。
3.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从观念上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表现手段之间的传统界限。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结构美、材质美及其新的价值。
纤维艺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纤维艺术”的划分在学术界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品,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另一种是广义的,既具有实用性能,又具有欣赏性。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既有编织也有印、秀,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说过:“现代建筑中的纤维艺术,是温暖人心的设计,是体现材料美、工艺美和功能美的设计。”所以,我认为纤维艺术应从美的本质出发,通过特有的纤维质感与密度来表达自然之美,纤维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感悟和对艺术的理解。纤维艺术创作非常注重作品的外观及制作工艺上的需要,它使用天然纤维、人工纤维、化学纤维、有机合成纤维,通过编、结、缠、绕、贴、扎、缝、染等综合技法构成,如编织品,装置软件等。它的形式美也是特殊的,不同的编织技法会呈现不同的肌理和图形,不同的肌理效果会导致触觉、视觉与心理效果的不同,给人的审美感受,视觉冲击力不一样。
大凡看画,远观其势,近看其质,壁画创作也应注意这一点。虽然壁画作品大部分篇幅巨大,但是不注重整体效果,对细节的表现也不够到位,其肌理效果对于作品的视觉影响非常重要。许多美术作品为了做到“近看其质”,不惜花费很大功夫制造肌理,以求达到画面丰富的效果。在这一点上,纤维艺术可以说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它具有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的秩序之美,它具有坚硬或柔软、沉静或律动、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艳丽或暗淡、竖立或凸凹等不同质感、肌理感、色彩感,在这种秩序中你可以看见节奏、韵律、重复、渐变等多种秩序美,可以远看其形色,近看其线绳的阴阳交替,纹路肌理。
现代纤维艺术在材质方面的突破首先在于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编织追求绘画性,将一根根纤维仅仅作为勾形铺色之用的材料,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纤维材质的表现力。现代纤维艺术从对绘画性的追求中超越出来,开始注重于表现材质本身的美。一根根具有不同的弹性、光洁度、自然形态和质感的纤维材料,相互之间存在的刚与柔、直与曲、杂与纯、明与暗、轻与重的对比是纤维艺术独特而又丰富的形式美语言。正确的运用这些材质的对比关系可以激发出欣赏者快乐、紧张、宁静、激越各种情感、从而给欣赏者带来丰富的什么感受。这正是纤维艺术魅力所在。
三、详细阐述现代纤维艺术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德拉克洛瓦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利用色彩来创造美。人们在观察景物时视觉的第一印象乃是色彩的感觉,色彩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魄力。现代纤维艺术与现代建筑装饰要做到紧密结合,色彩因素必须要注意。色调和室内环境融合渲染,交相辉映,就能使装饰因素与空间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纤维艺术品会因为其表面肌理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芬兰女艺术家露加・荷林尼也针对平面壁挂形态表达局限性曾断言:壁挂艺术是可以以更丰富空间的形式而被展现的。现代纤维艺术品的材料丰富,色彩多样,同建筑用材形成鲜明对比。纤维艺术品的色彩与建筑环境应相适应,选择同类色、邻近色,在色相、明度、纯度上求得协调统一。
纤维艺术品还应与建筑空间整体色调,风格相统一。纤维艺术不仅点缀着建筑的外部环境,而且还装饰着建筑的内部空间。建筑师常借助纤维艺术品来营造温馨优雅的空间氛围。现代纤维艺术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适应不同建筑风格。将色调显示淡雅含蓄的壁挂作品悬挂于休息室,卧室等休闲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室内言谈轻松平和,而且还可为使用者交流或休息营造一种抒情环境。不同的建筑环境、空间、结构,要求不同的装饰题材与之相适应,并使它加快了发展和演变的速度。早期美国纤维艺术运动的代表舍拉・希克斯创作的公共纤维艺术作品,使得法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列维-斯特劳斯评论道:“这是一种治疗我们对必须居住的、功能的、功利建筑的厌恶情绪的极好的良药。它凝聚着深厚的人类手工制作的情感。”事实上,纤维艺术成为了建筑师改变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灰暗,无特征等缺陷的标准方法。从80年代初开始,一些艺术家群体开始探索纤维,光线与风的关系,并同时将采用重量轻又坚固的材料,极具张力结构的作品用于建筑空间。
黑格尔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现代室内空间的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使得现代纤维艺术设计有了从未有过的广阔天地。设计者按实际空间的形态外观特征,因材施艺,随行就像的创造出更富表现力度的崭新作品,从而力求纤维艺术品与建筑空间在形态上的珠联璧合。
“一切以人为中心”这几乎是当代艺术设计界最响亮的口号。相对于现代建筑内部环境的其他构成要素而言,纤维艺术品是与人的身心最为接近的物质介质。所以现代纤维艺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就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不远的将来,纤维艺术将会大放光彩。
在纤维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的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家不是简单地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一特性,改变其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定的材料适于一定的造型,反之,如果用材不当,哪怕艺术形象再好,也达不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质地特性和表现力,因材施艺,增强其审美价值。
纤维艺术有无限开放性的特点。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纤维艺术可利用的材料非常广泛。所谓综合材料就是将以下所列举的任何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材料通过有机组合,加之彩绘、蚀刻、编织、镶嵌、焊接、组装等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必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与偶然的乐趣。包括羊毛、丝线、纸、棉线、纸浆、铁丝、布、线绳、银线、稻草、亚麻、铜丝、织物、树脂、塑胶、手工纸、书的碎片、毛线、麻、丝网、锡纸、不锈钢、塑料、布带、鞋带、丝、棉、混合材料、单丝纤维、多元酯纱、装饰纱、女人头发、蚕丝、人造丝、银丝、聚酯丝、高丽纸、蓝色牛仔、特制线、尼龙、棉布、丝绸蜡染、金属丝、报纸、纱线蜡扎染、电影印刷品、碟子、珐琅、手套、竹、草蒲、麻绳、鸟笼、绡、铝箔、棕丝、钢网、尼龙绳、钩针织物、包装带、方铁管等等。这些材料因为作者的另类使用,可以给人以陌生化的视觉效果,构建了个性化的审美王国。
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
我国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所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线球和一些鸡蛋皮,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
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的《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这个过程犹如在用单个的文字创造记叙文一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单纯的色彩,用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还有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黏胶纤维作为材料;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等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作品都丰富了材质的种类,丰富了材质之间的对比关系,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的作品《春、夏、秋、冬》,运用具有温暖、柔软特征的天然羊毛材料,通过经纬线交错编织出凹凸肌理和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组合,加上作品中黄、绿、红、紫四种颜色代表四个季节在不断变化,但生命却是永恒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人产生一种延续与运动的感觉。
《花落》是陈玲的作品之一。她运用了经过风干后的花瓣,不同颜色的花瓣作为点状元素出现在作品中,再用大头针将其有规律地扎在展板上,用“点”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在光的照射下每一个点都有投影,投在展板上影子也成为了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以丰富、亲切的自然感受。每个“点”与其投影一起,错落有致,富有变化,飘飘洒洒,表达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意景象,同时也表述了一种内心情感的失落。
上世纪90年代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率先在国内发起了“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并通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共同参与,积极推动着中国纤维艺术的新发展,掀起了纤维艺术运动的热潮。而直接影响是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纤维艺术教育、学术交流、艺术创作在全国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构建了一个新的精神家园,开辟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总之,随着纤维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现代纤维艺术的综合材料在种类与具体表现方式方面都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加入到纤维艺术中来,像金属、木材、塑料、光纤等材料也开始被广泛应用。材料的开发与综合运用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如同浩瀚的宇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无限空间会渐渐展露于我们面前。世界上没有不能利用的材料,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发现材料的美并能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未来有待我们努力去研究、去发现。
综合材料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化纤行业近百家龙头企业联合亮相中国纤维馆,合力打造和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共同开创和推广市场,引领消费,共享营销环境。各企业通过丰富的纤维及其终端产品,充分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化纤围绕“绿色,循环,低碳”三大方向的创新产品及其应用领域。
突破了纤维的单一静态展示印象,以艺术化的形式突出纤维在面料中的杰出作用,在纺织业的上游针对市场做设计,是此届展会的重要理念。展会活动呈现了诸多亮点,以五大主题活动为主要场景,以艺术化的角度诠释纤维的魅力,令整个场馆充满活力,获得了国内外专业观众一致赞叹。
主题一 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展
体现“绿色、循环、低碳”的入围十大流行纤维集体亮相,把国内最新、最前沿,同时也是国际领先的化纤新产品传递给下游制造企业和消费者。
2013年3月26日,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举行。同期,第十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上重点推荐展出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产品,共同开创和推广市场,引导市场消费,提升中国纤维的品牌影响力。
主题二 化纤再生与循环经济体验馆。
低碳生活、绿色户外、环保产业三个再生主题体验馆展示,体验馆以特装形式统一搭建,展示涉及服装、家纺、户外、车用、建材、滤材等用途,以参展企业再生新型纤维为原料的高档终端产品,用最直观的视觉、触觉和听觉方式,充分展现再生纤维材料优越性能,让消费者了解和感受再生产品,向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
主题三 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展。
以化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参展,以“逸绵”作为超仿棉产品品牌进行整体展示。设立家居、内衣、运动休闲、职业工装和牛仔五大板块展示区,展出从原料、纤维到纺织品完整的超仿棉聚酯纤维产业链技术创新产品,重点推出吸湿速干系列等超仿棉聚酯纤维品种。通过产品设计及色彩的搭配,以温暖、亲馨、健康、安全等向大众展现出仿棉制品用途的广泛及品质的优异。
“纤维艺术”一词由英文“FiberArt”翻译而来,“FiberArt”一词首先是美国艺术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至80年代被广泛使用,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欧洲传统的“壁挂艺术”这一名词。什么是纤维艺术?目前在我国的学术界和辞典、教材中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种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的延伸,侧重欣赏型艺术;另一种是广义的,既有欣赏型也有应用型,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型,既有织也有印、绣,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综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认为,所谓“纤维艺术”,是指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的纤维为材料,用编结、环结、缠绕、缝缀、粘贴等多种制作手段,创造平面、立体形象的一种艺术。
一、发展轨迹
关于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国内不少专家多有论述,众说纷纭。比较权威的有北京服装学院的尼跃红教授把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归为复兴、丰富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清华美院林乐成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时间、名称和艺术创作风格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软雕塑艺术——立体表现时期、装置艺术——空间塑造时期。清华美院染织系主任田青老师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编织艺术平面创作时期;(2)软雕艺术立体表现时期;(3)纤维艺术空间塑造时期。综合以上学界专家论述,笔者认为将其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提高期”三个时期较为符合实际。
1.起步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主要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其特点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写实的画面效果,大多数由著名的照片或绘画作品复制而成,仿制画面生动逼真。其艺术风格是质朴、简洁、概括、平面化,这其中不免带有粗糙和简单。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创作人员。
2.发展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真正从传统壁毯工艺脱胎出来,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完美的表现形式成为国际纤维艺术中的一族。此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人员不断增多,尤其是老一代艺术家的加入,使纤维艺术在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特点是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追求纤维材料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表现形式逐渐由平面到半浮雕,最后出现完全立体化的“软雕塑”;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简单、平面化向丰富多样、情感化、立体化发展。这一时期离不开与国际同行之间交流的增多,视野的开阔,工艺娴熟,理论的提高及思维的转变。
3.提高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高科技迅猛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现代人不仅要追求材质、形式的美感,而且还要享受场景、环境空间所带来的活力;不仅把眼光放在传统的材质与技艺上,同时还要追求时尚与流行。他们把光与影也运用到设计中去,追求作品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并构成一个整体,达到多元化价值的体现,打破单一学科观念,树立交叉文化理念,追求多元化材料(如金属效应、薄透效应、闪烁效应)。在工艺上,则更不受局限,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由此可见,现代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追求绘画效果到开始追求立体表现再到对材质、肌理、空间、观念相结合的全面探索的过程。
二、发展现状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现代纤维艺术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有以下突出表现:
(一)团队初具规模
2000年1月8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了纤维艺术工作室,由林乐成、张怡庄、蓝素明、洪兴宇四位教师承担起了工作室的教学和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工作,并将举办国际纤维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列为首选申报课题项目。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近50所高校相继成立了现代纤维研究室,从而壮大了研究团队,促进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水平的发展。
(二)理论逐步形成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纤维艺术的发展,现代纤维艺术著作《现代纤维艺术》和《当代纤维艺术》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出版发行,还有近百篇有关现代纤维艺术的科研论文相继发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纤维工作室率先发起“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2004年,中国教育出版社还将纤维艺术编入了全国高中美术教材,2006年出版了由林乐成、王凯撰写的《中国高校通用设计教材——纤维艺术》,随着纤维艺术教材在新一代青年人中的推广和应用,“纤维艺术”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名词,而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个文化载体、一门人文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了解和喜欢。
(三)作品质量不断提高
几年来有不少纤维艺术工作室创作实践的作品先后入选“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分别获得国际金、银、铜等奖项,国内外共获奖一百多项。随着现代纤维艺术在国内外影响的不断扩大,现代纤维艺术进入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市政府会议大厅、香港行政公署、北京昆仑饭店、中苑宾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中都能看到纤维艺术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纤维艺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生活或是评价现代生活质量的一部分;纤维艺术将从公共空间进入私人居室,成为体现主人文化品味的、格调高雅的室内装饰品。
(四)展示平台相继推出
为了展示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魅力,促进交流与研究,我国陆续举办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展览和大赛,如“首届中国壁画大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国地毯图案大赛”等,特别是自2000年至今四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中国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中国纤维艺术家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国际纤维艺术家交流、合作的平台,激发了各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五)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存在的不足
一是起步较晚,学科发展比较缓慢。国内设置纤维艺术专业或开设纤维艺术课程的院校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创作思路主要受到清华美院和中国美院的影响,甚至许多院校的教师都直接来源于这两所院校,这样给学科的发展带来局限,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二是仍以学院为主,只限于专业的学术交流,使得了解纤维艺术的人不多。三是纤维艺术家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上述现状引起了学术界和纤维艺术家们的关注与反思,大家力求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稳定持续发展的道路。三、发展推动
现代纤维艺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多元性与边缘性的艺术学科,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亲和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显示出视觉美和触觉美的艺术魅力,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为了进一步推动纤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
首先,将纤维艺术请出专业院校。进人中小学课堂,做好纤维艺术的普及教育工作,将纤维艺术编入全国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从孩子抓起,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其次,拓宽发展对象,由在校学生扩大到社会的各类人群。在学校和社会中,对纤维艺术感兴趣的以女性为多,这是由于人们对纤维艺术的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用线编织上。其实前面谈到,现代纤维艺术的材料和技法是多元化的,在纤维艺术的材质、技术、空间感的创造方面,男生或许更能打破传统技法的概念,这就要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通过展览、交流会、画册、专刊甚至影视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纤维艺术,接受纤维艺术,喜欢纤维艺术。最后,让纤维艺术从五星级酒店、宾馆等高级公共场所进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层纤维艺术团体的建设
国内虽然已经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艺术委员会,也吸收了一批会员,但与其他门类如国画、油画等相比,在学术团体的建设上,还有一定的差距。国画、油画在市、省级都成立了分学会,建立了县、市、省等各级群众团体,经常举办国画、油画各级画展,为国画、油画的推广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群众基础。纤维艺术也要建立健全省、市等各级学术团体,由各级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各种展览、赛事、学术研讨会等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为纤维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
(三)立足民族文化。引入时代新元素
中国纤维艺术的民族性有别于国外的纤维艺术。如:民族的图、形、色,传统的工艺,民族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我国有丰厚的文化积累,远古的彩陶纹饰、夏商的青铜图案、战国的漆艺造型、汉代的画像石(砖)等都是纤维艺术在造型方面可以吸收借鉴的。这种吸收借鉴包括两种形式:第一是将古代的图案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元素、一种形式,直接应用到现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使人产生直接的印象。第二是一种更高级的创造行为,即在理解古代图案造型的精神实质、审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这种精神、内涵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从而创造出新的图案造型。
强调民族性和文化相对多元化,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引入时代新元素(如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等)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可行之路。因为,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现代艺术深入发展的结果,与其说现代纤维艺术与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有一定的承继关系,不如说是现代艺术观念再次利用了传统的纺织、编织工艺作为展示自己的代言物,是艺术的一次嫁接,如立体的纤维艺术作品常被称为软雕塑。这种新观念使纤维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比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纤维艺术本身已经模糊了形式的要求与约束,它可以是壁挂,可以是雕塑,也可以做成装置等等。
由于纤维材料的丰富和加工手法的多样使其形式不拘一格成为可能。这样看来纤维艺术作品从平面到立体,从具象之形到意象之形到抽象之形可任由作者发挥。天然纤维材料的未来依靠高技术的发展,而纺织技术的革命则带来了多品种多功能的新产品。今天的纤维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材料概念,众多的传统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给艺术家的创作以更多的选择,众多新型的材料诸如合成纤维、金属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泡沫塑料、橡胶等为现代纤维艺术创作所用。
现代计算机技术毫无例外地影响到纤维艺术的创作。数字化的织造技术趋于成熟,它可以自如地把图形变成织物经纬上精密的织点,甚至在面料上重现影像已不是梦想。计算机的应用把编织中的逻辑和程式推向极致,使织物艺术进入一个不同于形象表现的数理世界。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印染工艺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种工艺手段为纤维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作为一个现代纤维艺术家来说,继承和引进发展是同样重要的。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而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等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现代纤维艺术应立足于民族文化,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仔细研究材料与技术手段,实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统一,这是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二、形式表现方面
时至今日,“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已走过12个春秋,纤维艺术界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些后起之秀也在本次的双年展中脱颖而出。
简单即生活
无论是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现代样式的立体织物,还是现代建筑空间装置艺术作品都能给观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来自沈阳大学的2011届研究生马韫慧带来的立体织物作品足以带给每个观者视觉震撼。
“我的妈妈、姥姥全体出动,花了两个多月才完工。” 马韫慧的作品是一件有一层楼之高的巨型毛衣,布展时4个壮汉齐力搬抬,才将其挂在展厅中央。参观者们在毛衣前驻足惊叹,纷纷举起相机合影留念。
对于这次展品的创作理念,马韫慧表示:“我对艺术的理解很简单,任何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只要将它微微地改变,谁能说它不是艺术品呢?”
这件作品让马韫慧收获了宝贵的铜奖,她很是激动。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喜欢艺术,无论是平日里所勤学的专业,抑或是课余时间操练起民族舞,无不表现出她对艺术深深的眷恋。
马韫慧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南通,这儿的园区太美了!有点类似北京798的风格,尤其是这些老厂房改造的展厅很有历史感,比起我第一次获奖,我想我更忘不了这儿。”
希望大家重视环保
双年展7号展厅中的作品《森林城市》非常独特,具备了观赏、聆听、冥想三种感官体验。作者金安莎是清华美院的应届毕业生,她也是这次双年展总策划林乐成的学生。
整个作品采用了塑料吸管、亚克力材质玻璃以及废弃灯管和木箱等可循环利用的材料。金安莎说:“我经常出国,别的城市到处可见绿树葱葱,空气也因此变得清新,而我生活的北京城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希望借这次机会,让大家重视环保。”
这件作品在色彩上选择了不同种的绿光,视觉上静谧温和。一旁摆有两张小凳,贴心的挂着指示牌:坐视。静静欣赏时,耳畔仿佛悠悠地传来风声、鸟鸣、树叶婆娑、笛声和轻微的车水马龙的嘈杂。
这样简约朴质的创想当然离不开平日里老师的指导,在课堂中,他们所练习的不仅仅是端着油墨画棒,更多的是就地取材,麻线、树枝、枯叶……这些不起眼的物件都是创作的原材料。金安莎说:“纤维的意义很广,可以让我们学以致用。这次展览的主题是回归与超越,我认为南通的刺绣、蓝印花布代表的是回归,而我们这些新秀所要表现的是采众家之长,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超越,表达出我们的心中所想。”
金安莎已被伦敦中央圣马丁大学录取,在英国读研期间,她将探索艺术的新方法、新思路,并将其转变为自己所用。
纤维艺术洋溢着人性
李大鹏是辽宁朝阳人,耿直又随性。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纤维设计方面的工作,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几年后,他不满足于现状,又回归清华美院攻读研究生。
“我的灵感源于书房前的树,只剩下仅有的一棵对着旧厂区,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凭着这棵树,我甚至能在阳光下感知时间。”李大鹏借着此景,认真地绘画出春夏秋冬四幅稿,并最终选择了落叶纷飞的秋景参展。
在人类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纤维留下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大多数艺术家借用纤维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媒介表达着自己对真善美的艺术追求,毕竟纤维是天然纯朴的,与今天冰冷的机械时代形成一个对比,进而在艺术上又有了一定的中和。当代纤维艺术结合生态环境,空间布置,应用当代的设计风格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潮流,运用编织、打结、缠绕、扎染、印刷、喷绘、和染织等装饰手法,创作出具有当代风格的纤维艺术品。当然,当代艺术家在艺术手法上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变化发展,在结构造型和外观特征方面,在传统的平面式壁挂作品上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他们对纤维材料进行平面和立体多方向的创作,利用各种制作手段制作出温馨舒适而且视觉上给人以美感的纤维艺术品。今天的纤维艺术,艺术家们一方面探讨研究纤维的历史及扬承和发展它的优势和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发展和生存的表现;另一方面,寻求对纤维艺术本质固有的特性进行开拓和发展。对纤维材料进行艺术化,风格化和大众化的发展,我们更需要认真的去发现和寻找并探索其中的价值。
二、纤维材料的分类认识及特性表现。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许多多的材料尽显纷繁。时至今日,在纤维艺术材料中,线性材料一直是占有很大的比例。从材料的特性可以将线性纤维分为以下几种:
1.毛纤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和最多用的就属毛纤维了,毛纤维细腻柔软且弹性好,耐磨性和耐腐烂程度也很高。所以在纤维中还是以毛纤维做主要制作材料占有很大比重。
2.麻纤维:植物的纤维材料在纤维艺术中的应用也日趋增多,尤其是麻类纤维,最受人们的接受和采纳。麻纤维一般程度下,强度和韧度很高,拉力也很强,对外界物质的预防和阻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丝纤维:丝纤维具有光泽的美感,质地非常细腻柔软,只要是做工精湛的艺术丝织品都会给人以富贵华丽的感觉,从中获得一种无形的满足感优越感。
4.棉纤维:棉纤维有很高的强度,很好的柔软性能,其纺制成品有很高的捻度、拉力、弹性,并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特别是绝缘性特别好。在当代的纤维艺术作品中,棉线与其他纤维混合运用于作品的创作,充分体现出材料的各种美。
5.纸纤维:纸不仅被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是现代纤维艺术家新的表现载体,借助它特殊的性能用于纤维艺术作品的表现中,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同时,纸纤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无论平面还是立体造型,纸纤维的制作过程都能让大家觉得纸的艺术实施性还是挺大的。
三、线性纤维艺术表现力
1.装饰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纤维在环境中出现的频率和所占用的空间逐步逐日的在扩大,而纤维艺术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流行和被利用起来。它给空间环境和人们的身心都带来一种为美化环境的装饰盒愉悦身心的表现。它的装饰性与它的材料、色彩、大小,所占用的空间大小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它的造型、肌理等与整个环境的空间相互依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材料性
纤维材料是一种朴实无华,亲近和谐的材料,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线性材料的流线型强,表现给我们一种朴实和对一种自然生活的向往,在视觉上也给我们带来强烈的亲切感,给人以更强烈的心理感受。
3.广泛性
线性纤维的艺术表现不再是单一的实用美,它在最初的实用美拓展到现在的一种装饰美,雕塑美装置美。由最初的编织手法到现在的塑造、粘贴、勾花等手法,可以由多种形式,多种内容,衬托出更多种的表现手法。
四、艺术创作中对线性纤维艺术的影响。
首先,材料是一切物品制作和加工的必需品,有的原材料本来就是一种物品,我们可以直接拿它直接来用,然而材料本身固有的那种特性美,让很多人研究和探索发现其中更多的美,也许我们可以将这种美称之为人工的艺术美。材料之间的物理性能表现出不同的美感,比如纺织纱给我带来一种温馨柔和感,金属给我们带来冰冷陌生感等等,我们在做任何作品首先选用材料,其次是对材料研究进行下一步的表现方法,整个过程都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线性材料较为朴实,它有着自然的气息,同时也赋予着很强的生命力,与之相反的则为冷冰冰的工业制成品。然而,线性材料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其展现出的艺术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线性纤维材料它有人造纤维柔和光亮的美,它有动物纤维自然朴实的美,原材料则具有它本身特定的一种内涵美。
其次,任何材料都有它的视觉美感,而线性纤维也不例外,同样具有肌理的美感。不同的肌理效果则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力。正式有了这种肌理的美感,让它在原本材料美的基础上更加的神奇和美妙,给一个原本没有空间的材料诠释出一个新的空间。肌理美感是一种视觉感受,因为它的曲直变化和稀疏密集的变化,会给人们带来柔和与烦躁的感受。细腻温和粗糙懒散的肌理又是另外一种美的显现,所以每一种肌理的背后都有人们对它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作用。同时肌理又有一种质量感和一种体量感。肌理的表现的方式和形式不同从而效果也不同。水平和垂直的重叠交错都会给肌理制造一种体量的漂浮和轻重感。所以,相同的材料的肌理经过不同手法的表层肌理处理,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肌理美感。尤其是线性纤维艺术,一定要把握好材质的肌理应用和表现手法,使单纯的材料美,经过艺术的手法,将它上升到体现一个不一样的肌理美感的作品。
现代纤维艺术,无论在材料还是观念的创新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纤维材料、工艺流程的更新以及艺术理念的前卫化,为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也正是在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基础上,艺术家拓展了纤维艺术的创新领域,将更多的观念和手段运用到作品创作当中。
一、思维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纤维艺术的多方位创意思维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1.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逻辑思维在创意设计中通常是时断时续出现的,有利于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处理。现代纤维艺术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但是非逻辑思维更适合进行艺术创新,它可以分为转移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等,因而它注重感性能力的开发,而感性能力的开发正是创意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现代纤维艺术家们运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从形象到概念或概念到形象的广阔空间中进行选择、加工,运用塑造、重置、并置、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思维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创作。只有克服了思维的惰性、突破了思维的定势,具有能动性、敏锐性、求异性和独创性才能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当中获得独特的灵感,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典型方法,又叫求异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从标新立异出发,充分发挥探索和想象的力量,用推测、想象、假设等思维的方式向多个方向拓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某种纤维艺术立体形态造型方法的解决途径,可以有悬吊、支架、纤维热定型或化学定型等方法;某一编织作品的材料选择,从纤维的类型上就有天然的棉、麻、丝、毛,化学纤维的粘胶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原脂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从纤维的线型上有纱、线、绳、带等。收敛性思维又称为聚合性思维、集中思维,是从已有的大量信息中搜寻、寻求和推出正确答案和最优秀方案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在发散思维所产生的多种方案、设想途径中收敛性思维所起到的是一种汇总和遴选的作用。
3.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横断性思维,它具有同时性、横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分析事物,探寻不同的答案或研究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特点的思维过程。如现代纤维艺术种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都受到同时代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纤维艺术家们从综合材料绘画、装置艺术、现代建筑等中不断获取创作的灵感。许多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其创意、材料使用和制作设计都是横向涉及多个领域,并将这些领域中的最新成果成功地运用在自己的创新之中。
纵向思维是一种以事物的产生、发展为线索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或称为单一的垂直思维。通过比较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能够较为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和复杂性。如果在纤维艺术的制作方式的运用上,你不去了解、总结过去那种制作方式的成功经验,吸取别人的长处,就很难获得高度的提升。
二、表现方式的创新
在纤维艺术的创意过程中,创意表现方式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决定创意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以全新的手法来传达创意信息,还要从观赏者的视觉与心理角度入手,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创新的表现方式包括以下五种:
1.主题的表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主题进行诠释和发挥,如何将主题的文化内涵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材料特点、制作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纤维艺术家西德霍•塔纳卡的《焦土》就是使用大量的纤维碎片和烧焦的棉线编结而成,突出表达了人类的发展给生态和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纤维与自然、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关系这类环保的主题。
2.解构与重组。传统审美趣味往往只重视事物的完美性,然而有时破坏也是一种创造的途径。自然的风化、秋天的落叶、色彩的蜕变以至原子裂变等,都是一种完整美转化为残缺美的造化过程。若有意识地将完整、单一的自然形态加以破坏、分解,使原有形态不再是自然形,不再具有原来的形态意义,再根据需要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并产生新的形式美感和新的意境表达,这种方法常被称为解构重组。分离和重组后元素的对比组合具有跳跃性的动性,其形态能带给观赏者比原自然形态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纤维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图案美,纤维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力,不同的纤维材料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随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传播,艺术家们逐渐发现了纤维艺术中使用各种材料可以创造崭新的艺术形式和样式,这种手段的运用,从本质上就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无形之中促进了艺术家对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其发端于古老而传统的挂毯( Tapestry)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四千年前,埃及和巴比伦就有了羊毛编织壁毯,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9世纪埃及人留下的作品,其织造技术与现代高比林工艺十分相似。在南美的秘鲁、利智和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都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编织物。壁毯作为一种古老的编织语言,体现了特殊的习俗、历史和意义。
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纤维艺术成为20世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的独立的艺术门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现当代人文背景的转换,现代纤维艺术不仅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了突破,而且在纤维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观念受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影响,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创作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观念产生变化,从而引发了现代纤维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观念必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正是这种制约,使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表现出独具空间形态的艺术观念。90年代后期,艺术家个性观念的表达更趋多元化,纤维艺术在艺术审美和文化语境上呈现出深刻的艺术特征。
一、表现形式的拓展
1.从平面走向立体
传统概念中的纤维艺术,特别是在欧洲主要是指挂毯、壁毯等平面形式的作品。挂毯在欧洲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许多博物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美的传统挂毯作品。欧洲挂毯的较多运用与其气候条件及建筑风格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各类纤维艺术手工艺,虽然内容和形式上也十分丰富,但难免受到实用性的制约,这时的纤维制品材料,色彩、形式、内容上都趋于程式化,虽然经过千百年的沿革方面都较为成熟,但设计上过分地依赖于民间文化和传统思想,或者为所谓的艺术所左右,成为纯艺术的描摹写照。与其传统形式不同,早期的现代纤维艺术就作为现代建筑的共生物而具有现代意义。其风格创造在空间特征中仍是二度平面的形式,但画面构成已有抽象、立体等现代派艺术的表现风格,并着重挖掘材质与肌理的视觉美,在编织表现上以粗犷、平坦、凹凸的多种形式取得许多虚空间,创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间特征。
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建筑几乎成为现代的代名词,而现代纤维艺术也成为消除现代建筑固有缺陷的“良药”,与现代建筑相辅相成,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此后越来越多的纤维设计家、艺术家、建筑师投身于纤维艺术创作,以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时代的主题等。更有甚者将纤维艺术作为纯粹的情感宣泄的形式,出现了大批的现代纤维艺术。
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立体与半立体的作品占的比例较大。即使一些平面的纤维作品,其展示形式也已不完全是壁上的平面形式,而是去追求一种在空间形态中的悬或挂的形式,或将原本平面作品在空间作了各种形式的展示变化。
在立体纤维艺术品中,占比例较大的是“软雕塑”,即以金属、木、竹等材料为立体框架、支撑物,在其上进行编织;或将已编织成的平面纤维制品与立体的框架相结合;甚至完全没有框架,利用纤维材料自身的“可站立性”制作作品。另一部分是以各种空间悬吊方式为主的,悬吊的方式有的在空间的上部,类似顶棚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中起着一种空间分隔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的下部或者是在半立半悬吊形式,有屏风的效果。如保加利亚著名纤维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采用粗犷的纤维材料去展现立体几何的现代派艺术雄风,从吊顶上悬挂的大型几何结构形式,在灯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幻莫测的多维空间效应。
探究现代纤维艺术由平面向立体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a.纤维艺术材料与其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b.现代建筑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立体艺术品来增加现代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以改变现代建筑中许多冰冷或平淡的空间效果。C.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
2.从具象走向抽象
欧洲17,18世纪的挂毯大多以宗教等具象的题材来表现的。到了19世纪末,绘画产生了象征主义和综合主义,纤维艺术也开始向现代艺术过渡。开此艺术先河的是法国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他是第一个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新的装饰性带到壁挂里去,把现代绘画和壁挂技术相结合而使壁挂以新面貌出现于艺坛的人。他在壁挂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促使纤维艺术的发展从过去的忠实于画家的画稿、油画的复制品的主题性绘画风格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使观赏主体直接参与纤维艺术的情势,纤维艺术与空问环境已经融为一个整体。现代纤维艺术似乎越来越向抽象化发展,但这种外在形式的抽象化发展却都是伴随着明确的主题表达的。例如:格鲁吉亚的现代壁挂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的作品《音乐会之后》,他以娴熟的编织技术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经线和纬线的交织运作中不停地思索,变换手中的各种色线进行创作,绘画性的表现形式与变幻莫测的编制技巧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微妙的色彩效果。
现代纤维艺术已经从较为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力图用综合材料,用现代观念和传统技艺的结合来表达纤维材料构成的内在力量。在技法处理上运用了极其丰富且“非寻常”的手法,对原始的纤维材料进行刻意的“加工”、“扭曲”、“变形”。以抽象的形式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纤维材料与制作手段和空间所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微妙的心理感受,以及个性的独特传达。
二、材料运用的拓展
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纤维材料包括天然纤维材料和人造纤维材料两大类。人类利用纤维材料,首先是从实用的需求出发,并赋予了材料许多个别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从劳动工具到人类的着装、室内陈设用品。可以说,纤维材料是一种与人最亲近的材料,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材料自身的性质,如柔韧性、保温性、遮蔽性、装饰性等,也来自于人的感受性。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已从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状况走向了“多元化”。现代纤维不仅沿用传统的自然纤维,而且运用了大量人造纤维,如:合成纤维、有机化学纤维、尼龙、金属、光纤、玻璃、陶瓷、石棉纤维等。多元化的材料运用使现代纤维艺术在色彩、质感、肌理及表现力等方面都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从而更丰富了形态的视觉美感。比如硬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共同具有的弹性张力在外形与内形的结构组合中,形成比较明确的结构轮廓继而产生了爽利挺拔的形态美;软质的棉、麻、丝、毛等纤维材料,其共同的柔软属性在不同编织的交织中形成了模糊的随意的张力结构轮廓,从而表现了柔美和谐的形态美;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中就出现了使用透明、闪光或发光的材料来表现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纤维艺术家同样也采用了这些材料与技术。他们提出了一种“不可见”的材料(即:自身没有特别的肌理,但是具有极好的反射性)来表现闪烁而且多变的光线、反射、透明。这不仅仅是作为对难以捉摸的现代电脑科技的反应,也是现代纤维对日益发达的室内光线照明控制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和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反光材料的一种反应。室内的照明、建筑内部采光的改善也为纤维作品的“高科技”提供了可能性。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粘胶纤维作为材料。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现代纤维艺术在取材范围上的拓展,主要还是由于现代纤维艺术追求材质美的表现。丰富了材质的种类就等于丰富了材质之间的对比关系,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