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23:5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纤维艺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材料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在壁画创作中非常重要,实际上对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是艺术家的表达构思的集中体现,对壁画材料的综合观察、选择和思索,能够起到确立材料在壁画中的作用和地位,创造新的意念和灵感的手段的作用,尤其选择能与建筑环境相融合的材料,给观者自由联想的天地。由此可见,壁画的材料及其表现技法已经成为现代壁画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成为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表现语言。人们所处环境与空间应该是自然和谐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保守落后的审美习性约束,加上现代建筑材料充斥着居室空间,显得无比压抑与沉重,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难言的枯燥感和紧张感。纤维艺术随着建筑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用于缓解现代建筑带给人们的冷漠单调。在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中,内涵丰富,风格独特,能烘托着人与环境的和谐氛围。
一、现代纤维艺术产生的因素
1.纤维艺术材料选用范围逐渐拓宽。随着各种新型工艺材料的开发应用,纤维艺术表现的材料领域被扩展并得到新的认识和完善。
2.现代建筑装饰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艺术品来增加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在许多现代纤维艺术作品的装点下,钢性建筑材料似乎增加了一层柔软的皮肤让人们感觉更加亲近和舒适。
3.各种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从观念上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表现手段之间的传统界限。
二、现代纤维艺术的结构美、材质美及其新的价值。
纤维艺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纤维艺术”的划分在学术界虽没有准确的界定,但一般有两种概念:一是狭义的,泛指编织艺术品,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另一种是广义的,既具有实用性能,又具有欣赏性。既有服饰型也有装饰,既有编织也有印、秀,只要由细小纤维构成的,都可以称为纤维艺术。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说过:“现代建筑中的纤维艺术,是温暖人心的设计,是体现材料美、工艺美和功能美的设计。”所以,我认为纤维艺术应从美的本质出发,通过特有的纤维质感与密度来表达自然之美,纤维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感悟和对艺术的理解。纤维艺术创作非常注重作品的外观及制作工艺上的需要,它使用天然纤维、人工纤维、化学纤维、有机合成纤维,通过编、结、缠、绕、贴、扎、缝、染等综合技法构成,如编织品,装置软件等。它的形式美也是特殊的,不同的编织技法会呈现不同的肌理和图形,不同的肌理效果会导致触觉、视觉与心理效果的不同,给人的审美感受,视觉冲击力不一样。
大凡看画,远观其势,近看其质,壁画创作也应注意这一点。虽然壁画作品大部分篇幅巨大,但是不注重整体效果,对细节的表现也不够到位,其肌理效果对于作品的视觉影响非常重要。许多美术作品为了做到“近看其质”,不惜花费很大功夫制造肌理,以求达到画面丰富的效果。在这一点上,纤维艺术可以说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它具有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的秩序之美,它具有坚硬或柔软、沉静或律动、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艳丽或暗淡、竖立或凸凹等不同质感、肌理感、色彩感,在这种秩序中你可以看见节奏、韵律、重复、渐变等多种秩序美,可以远看其形色,近看其线绳的阴阳交替,纹路肌理。
现代纤维艺术在材质方面的突破首先在于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编织追求绘画性,将一根根纤维仅仅作为勾形铺色之用的材料,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纤维材质的表现力。现代纤维艺术从对绘画性的追求中超越出来,开始注重于表现材质本身的美。一根根具有不同的弹性、光洁度、自然形态和质感的纤维材料,相互之间存在的刚与柔、直与曲、杂与纯、明与暗、轻与重的对比是纤维艺术独特而又丰富的形式美语言。正确的运用这些材质的对比关系可以激发出欣赏者快乐、紧张、宁静、激越各种情感、从而给欣赏者带来丰富的什么感受。这正是纤维艺术魅力所在。
三、详细阐述现代纤维艺术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德拉克洛瓦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利用色彩来创造美。人们在观察景物时视觉的第一印象乃是色彩的感觉,色彩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魄力。现代纤维艺术与现代建筑装饰要做到紧密结合,色彩因素必须要注意。色调和室内环境融合渲染,交相辉映,就能使装饰因素与空间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纤维艺术品会因为其表面肌理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色彩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芬兰女艺术家露加・荷林尼也针对平面壁挂形态表达局限性曾断言:壁挂艺术是可以以更丰富空间的形式而被展现的。现代纤维艺术品的材料丰富,色彩多样,同建筑用材形成鲜明对比。纤维艺术品的色彩与建筑环境应相适应,选择同类色、邻近色,在色相、明度、纯度上求得协调统一。
纤维艺术品还应与建筑空间整体色调,风格相统一。纤维艺术不仅点缀着建筑的外部环境,而且还装饰着建筑的内部空间。建筑师常借助纤维艺术品来营造温馨优雅的空间氛围。现代纤维艺术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适应不同建筑风格。将色调显示淡雅含蓄的壁挂作品悬挂于休息室,卧室等休闲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室内言谈轻松平和,而且还可为使用者交流或休息营造一种抒情环境。不同的建筑环境、空间、结构,要求不同的装饰题材与之相适应,并使它加快了发展和演变的速度。早期美国纤维艺术运动的代表舍拉・希克斯创作的公共纤维艺术作品,使得法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列维-斯特劳斯评论道:“这是一种治疗我们对必须居住的、功能的、功利建筑的厌恶情绪的极好的良药。它凝聚着深厚的人类手工制作的情感。”事实上,纤维艺术成为了建筑师改变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灰暗,无特征等缺陷的标准方法。从80年代初开始,一些艺术家群体开始探索纤维,光线与风的关系,并同时将采用重量轻又坚固的材料,极具张力结构的作品用于建筑空间。
黑格尔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现代室内空间的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使得现代纤维艺术设计有了从未有过的广阔天地。设计者按实际空间的形态外观特征,因材施艺,随行就像的创造出更富表现力度的崭新作品,从而力求纤维艺术品与建筑空间在形态上的珠联璧合。
“一切以人为中心”这几乎是当代艺术设计界最响亮的口号。相对于现代建筑内部环境的其他构成要素而言,纤维艺术品是与人的身心最为接近的物质介质。所以现代纤维艺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就现代纤维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不远的将来,纤维艺术将会大放光彩。
在纤维艺术中,无论是传统的平面作品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的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家不是简单地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一特性,改变其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定的材料适于一定的造型,反之,如果用材不当,哪怕艺术形象再好,也达不到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与特定造型相适应的质地特性和表现力,因材施艺,增强其审美价值。
纤维艺术有无限开放性的特点。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纤维艺术可利用的材料非常广泛。所谓综合材料就是将以下所列举的任何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材料通过有机组合,加之彩绘、蚀刻、编织、镶嵌、焊接、组装等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必会得到意外的收获与偶然的乐趣。包括羊毛、丝线、纸、棉线、纸浆、铁丝、布、线绳、银线、稻草、亚麻、铜丝、织物、树脂、塑胶、手工纸、书的碎片、毛线、麻、丝网、锡纸、不锈钢、塑料、布带、鞋带、丝、棉、混合材料、单丝纤维、多元酯纱、装饰纱、女人头发、蚕丝、人造丝、银丝、聚酯丝、高丽纸、蓝色牛仔、特制线、尼龙、棉布、丝绸蜡染、金属丝、报纸、纱线蜡扎染、电影印刷品、碟子、珐琅、手套、竹、草蒲、麻绳、鸟笼、绡、铝箔、棕丝、钢网、尼龙绳、钩针织物、包装带、方铁管等等。这些材料因为作者的另类使用,可以给人以陌生化的视觉效果,构建了个性化的审美王国。
雕塑家吕品昌说过:“将技术理性所遮蔽的材料自身的丰富品质和潜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在这方面不乏范例,美国纤维艺术家席拉·希克斯的作品就充满了魅力,通过对材料的深刻认识及对其品质的充分挖掘,因材施艺,充分发挥纤维素材的自然特质,引想和想象,创作出令人回味的纤维艺术作品。
我国香港纤维艺术家安琪拉·林的作品就运用了很多点状材料元素。例如我们不太注意到的: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这些材料都是作为点状元素出现的。其作品反映了她的兴趣和爱好。2000年,林在“里程碑·刺绣展”展出14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来自阅读挪威神话小说所带来的灵感。每一件作品上边都绣有她写的诗。她选择的材料以白色棉布和白色毡子作为主要的塑形基础,然后采用一些“生物材料”:鱼的眼睛、指甲、鸡蛋皮等,来表现大地的生长与生命的延续。她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二幅作品《婴儿》、第六幅《恋爱》、第十幅到第十四幅《死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第十四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线球和一些鸡蛋皮,意味着结束和新的开始。这种把文字和纤维作品联系起来的方式源于中国艺术传统。
美国艺术家苏金·乌尔的《分散记忆》这件作品,使用了成串的珠状材料进行密集型的排列,然后围合,形成篮子的形状。这个过程犹如在用单个的文字创造记叙文一般,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通过单纯的色彩,用多种大小不同的珠子及串联的技法,艺术家将自己分散的记忆寄予一个筒状的作品之中。各件小珠子犹如珍宝一般召唤观察者去观察、思考,享受珠子带来的视觉和触觉美感,并且其图像给人以隐喻的联想。这种珠子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象征的手法从较为深层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味和追忆。还有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黏胶纤维作为材料;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等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作品都丰富了材质的种类,丰富了材质之间的对比关系,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的作品《春、夏、秋、冬》,运用具有温暖、柔软特征的天然羊毛材料,通过经纬线交错编织出凹凸肌理和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组合,加上作品中黄、绿、红、紫四种颜色代表四个季节在不断变化,但生命却是永恒的,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人产生一种延续与运动的感觉。
《花落》是陈玲的作品之一。她运用了经过风干后的花瓣,不同颜色的花瓣作为点状元素出现在作品中,再用大头针将其有规律地扎在展板上,用“点”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在光的照射下每一个点都有投影,投在展板上影子也成为了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给人以丰富、亲切的自然感受。每个“点”与其投影一起,错落有致,富有变化,飘飘洒洒,表达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意景象,同时也表述了一种内心情感的失落。
上世纪90年代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率先在国内发起了“纤维艺术普及教育运动”,并通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艺术家共同参与,积极推动着中国纤维艺术的新发展,掀起了纤维艺术运动的热潮。而直接影响是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纤维艺术专业,纤维艺术教育、学术交流、艺术创作在全国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构建了一个新的精神家园,开辟了一片新的艺术天地。
总之,随着纤维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现代纤维艺术的综合材料在种类与具体表现方式方面都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加入到纤维艺术中来,像金属、木材、塑料、光纤等材料也开始被广泛应用。材料的开发与综合运用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如同浩瀚的宇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无限空间会渐渐展露于我们面前。世界上没有不能利用的材料,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发现材料的美并能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未来有待我们努力去研究、去发现。
综合材料
1910年,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创作了一幅满是穿插着粗野、激荡的色彩与线条的水彩作品《即兴》,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幅抽象主义绘画的诞生。这种强调“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③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诸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许多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深受其影响,纷纷将精力投入到抽象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之中,纤维艺术也不例外。除了传统的毛、麻、棉、丝、人造纤维等编织材料外,木、竹、纸张、稻草、谷类、蜡、金属、光纤、珐琅、有机玻璃、人造皮毛、人体毛发、树脂、装饰纱、包装带等各种天然的或具有物理、化学属性的纤维材料也逐渐进入到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领域。这些或坚硬柔软、或艳丽暗淡、或光滑粗粝、或沉静路动的材料传达着各自不同的精神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为作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表达,也由此开启了纤维艺术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的前行之路。
日本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侧重东方文化有的含蓄、唯美和隐忍。在艺术家KakukoIshii的作品《Work-Bp-C》中,细长的竹纤维被纵向剖开,虚虚实实的固定在近三米的长卷中,作者充分运用喷绘的手法,使作品中出现了类似中国书法中“飞白”的效果,宛如一幅泼墨山水,从主题到意境处处流淌着如音乐般的“禅意”,充满着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三届亚洲纤维艺术展中刘晓蓉的作品《春满人间福满门》则借鉴了传统剪纸、屏风等中国元素。六帧黑色剪纸的正中间配上长方型和菱形的大红色块,造成了一种喜庆而热烈的氛围,在“透”与“不透”、“看得见”和“看不见”之间创造了一种美妙意境,十分符合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些新颖别致的作品早已颠覆了传统纤维艺术的概念,综合材料的运用为作者提供了便利,从而更细腻、更准确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创作意图,实现了与观者的交流和共鸣。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纤维艺术逐渐向高科技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电脑提花、数码输出、光导纤维、化纤、高分子聚合物等新材料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有些作品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吸光和反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超越了传统的三维空间概念,在“声”“光”“电”的综合演绎下呈现出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它们所带给观者的种种新奇的心理体验是传统材料难以企及的,这些材料的另类使用,使当代纤维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反之纤维艺术的无限开放性又为艺术家探索多元的纤维材料、开拓新颖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空间装置
作为环境与人类情感联系的纽带,现代纤维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和空间的陈列与展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第四届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以来,立体的形式陈列作品越来越多,到了70年代末,许多作品走出展厅,甚至走出建筑,成为和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利用纤维柔软可塑的特性,于现实和理想之中创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的空间情境。
从展示形态来看,空间装置又可分为落地式和悬挂式两种。落地式指以地面为支撑,以各种综合性手法及材料围绕中心支架创作而成的,具有三维立体效果的纤维艺术品。它可以置放在室内外任何需要的地方,像雕塑一样从多个角度进行陈列与观赏。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黑色阿巴康》、南斯拉夫艺术家雅格达•布依奇《可变的黑色数字》、日本艺术家八木真理代《原始-星系DNA912》等作品都是这一形式的杰出代表。作者旨在通过这些尺幅惊人的鸿篇巨制来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甚至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传达和平、环保、伦理等重大命题,具有很强的哲学寓意。
悬挂式是将作品固定在天花板上或借助纤维悬垂性强的特点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的方法。1973年第六届洛桑国际壁毯双年展上,日本艺术家小名木阳一的作品《红手套》引起了很大关注,作品虽然仍用“织”的手段,但在空间陈列上却完全打破了传统纤维艺术的平面表现模式,以立体或半立体的方式悬挂,使人感到幽默而新鲜。
从传统的日本设计来看,它主要建立在中国、韩国等东方文明的意识形态之上,非常注重本国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与民族情调,但在形式与功能方面又吸取了英国、美国、德国等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华。如川井由夏(YukaKawai)等一批日本现代纤维艺术家的作品在造型模式上既受到解构主义等西方现代设计理论的影响,同时又深刻融入了艺术家对于玄奥的传统文化的理解。褶皱、包裹、鼓起等一系列看似简单甚至无结构的立体制作手法,实则是作者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最真实的情感表达。而小野山和代、桥本京子等艺术家的作品则十分强调轻快而缥缈的感觉,他们擅长将纤维特有的柔软、飘逸、摇曳的特性与悬挂式空间装置艺术形态结合起来,当风吹过的时候,作品能营造出特殊的情调与空间层次感;当人从其下穿过的时候,也能极大的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悬挂式的空间装置艺术品能够在单调而冷漠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充当人与环境之间交流与共鸣的媒介,这种特性是其他刚性材料所不可比拟的。
“迷你软雕塑”(miniature)
化纤行业近百家龙头企业联合亮相中国纤维馆,合力打造和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共同开创和推广市场,引领消费,共享营销环境。各企业通过丰富的纤维及其终端产品,充分展示了近年来中国化纤围绕“绿色,循环,低碳”三大方向的创新产品及其应用领域。
突破了纤维的单一静态展示印象,以艺术化的形式突出纤维在面料中的杰出作用,在纺织业的上游针对市场做设计,是此届展会的重要理念。展会活动呈现了诸多亮点,以五大主题活动为主要场景,以艺术化的角度诠释纤维的魅力,令整个场馆充满活力,获得了国内外专业观众一致赞叹。
主题一 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展
体现“绿色、循环、低碳”的入围十大流行纤维集体亮相,把国内最新、最前沿,同时也是国际领先的化纤新产品传递给下游制造企业和消费者。
2013年3月26日,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举行。同期,第十届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上重点推荐展出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产品,共同开创和推广市场,引导市场消费,提升中国纤维的品牌影响力。
主题二 化纤再生与循环经济体验馆。
低碳生活、绿色户外、环保产业三个再生主题体验馆展示,体验馆以特装形式统一搭建,展示涉及服装、家纺、户外、车用、建材、滤材等用途,以参展企业再生新型纤维为原料的高档终端产品,用最直观的视觉、触觉和听觉方式,充分展现再生纤维材料优越性能,让消费者了解和感受再生产品,向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
主题三 新一代聚酯(仿棉)纤维展。
以化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参展,以“逸绵”作为超仿棉产品品牌进行整体展示。设立家居、内衣、运动休闲、职业工装和牛仔五大板块展示区,展出从原料、纤维到纺织品完整的超仿棉聚酯纤维产业链技术创新产品,重点推出吸湿速干系列等超仿棉聚酯纤维品种。通过产品设计及色彩的搭配,以温暖、亲馨、健康、安全等向大众展现出仿棉制品用途的广泛及品质的优异。